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就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实例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01-02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专业实践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围绕教育目标采取的教学模式改革则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传统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大力培养,在目前工程技术能快速进入生产实践环节的今天,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已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1]因此,我们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中,以期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只重理论知识而忽略生活实际的现象。
一、“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向灌输。教材过分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较多,大多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现今社会需要的不是满腹经纶的理论家,而是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实干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水文水资源行业,就需要水文工作者能够将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毕业生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认定标准在课程体系中规定学校要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要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这从侧面说明了在“水文水资源”课程中,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于是实例教学被引入到了水文水资源的课堂上。
二、“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
实例教学通过分析水文水资源实例开展教学活动,它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水文水资源”课程中的基本理论融入实例中,借助实例综合讲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实例涉及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文水资源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笔者将“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教授、实例分析、学生参与。
1.理论教授
“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要以理论知识为先导,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讲解理论知识时要突出重点。
2.实例分析
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设置水文水资源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解决水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都有水文实例,比如山东省地下水排污、南水北调工程、青岛唐岛湾浒苔等等,不一而足。老师可以挑选针对课堂理论的恰贴实例并将之应用到课堂中,将“水文水资源”课程中理论知识的重点融入到实例中,水文实例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典型为依托[3],以贴近工作和生活实际为重点,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水文问题的能力。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是学生对水文水资源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并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水文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学生参与
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缺少沟通互动。实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是课堂讲解过程的主体。在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将许多水文水资源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思考,分析实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例对水文水资源课堂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现实的体会,这样学生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4]课后鼓励学生去发现生产生活中的水文水资源现象或实例问题,运用课本上所学知识,结合课堂讲解实例的思路,自己去独立分析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水文现象或实例问题编写成讲稿或多媒体课件,分配部分课堂时间与同学共享。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以这种方式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的积极意义
1.“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实例教学将学生感兴趣的水文水资源实例带入课堂,在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与老师互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在分析、解决水文实例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的主导部分,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2.“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按部就班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学生接收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水文水资源”课程课堂上的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实例教学将水文水资源实例带入课堂,将水文学的重点理论知识融入实例中,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5],这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而结合的纽带便是实例。
3.“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水文水资源”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传道授业,给学生解惑,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好助力,而学生对老师水平的提高却没什么促进作用。在水文水资源实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例的看法,而学生的这些看法可能就会给老师带来教学的灵感,从而使老师自身水平得到提高。实例教学中,教与学相辅相成,老师与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完成“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任务。
4.“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6]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日前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披露,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7]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数量,而是更注重人才的综合质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综合能力之一。因此要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掌握主动就必须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技能以提高竞争力。“水文水资源”课程中原有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的只是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水文水资源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具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可立即挑担,承担项目,尽量缩短试用期。实例教学培养的正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它将课本的理论与水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讨论分析实例的过程便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便具有了用人单位看重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能够确保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的强大竞争力。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原有的“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仅仅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非仅仅教授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网络工具都能查询到的理论概念。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掌握主动,很好地解决了原有“水文水资源”课程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毕竟,未来人才只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斌.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7-38.
[2]黄月明.实例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125-126.
[3]曹建华,朱朝霞.计算机教学中实例教学模式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9,(6):112-114.
[4]曾石.化工设备设计课程中实例教学的应用[J].广州化学,2010,
38(12):282-283.
[5]王浩.实例教学法在 AutoCAD 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2):79-80,83.
目前,我们国家在水文与气象的分支学科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水文气象学这个边缘学科却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做的不多,而且在应用方面也很落后。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与时俱进了解水文气象学的发展趋势,既掌握水文气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运用气象学知识解决实际水文学问题,提高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一些水文方面的工作,打破传统上,气象类专业学生就业只找气象局的局面,拓宽学生就业范围,是“水文气象学”课程建设及改革所面临的迫切需求。
1“水文气象学”研究现状
在大气—陆地—海洋—大气这一水汽大循环中,水文学是研究水在陆地以及地—气和海—陆两个界面之间的发生、存在、运动和转化规律的科学,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和气象学紧密相关,由此产生了水文气象学这一交叉学科。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对干旱、洪涝等极端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抗御灾害的能力等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美国天气局成立水文气象处,从气象资料推算可能最大降水和可能最大洪水,以满足防洪建筑设计的需要,这是水文和气象相结合的开始[1]。随着气象雷达、气象卫星等探测技术的发展,降水监测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降水短时预报与洪水预报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使水文气象学得到了新的发展[2]。
在欧洲和美国,目前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研究中,水文和气象科学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日本、俄罗斯、乌克兰和英国都设有水文气象研究中心或研究院所,美国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设有水文气象设计研究中心)[3];但是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水文专业的学生仅学一点基本的气象知识(诸如普通气象学,天气学等),而气象类专业的学生是几乎不学水文的。水文和气象分离的现状阻碍了水文气象科学的发展。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总署(NationalOce-anicandAtmosphericAdministration,简称NOAA)的有识之士,近年来一直在呼吁成立水文气象专业。在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中,水文气象学课程是气象类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有教学方法使一些学生学过这门课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所学知识也远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并且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水文气象方面的工作。然而,随着水文气象学的内涵和覆盖的领域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水文学的一些问题必须结合气象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气象学专业的学生虽具有丰富的气象学知识却无法用其解决水文问题。这种现状对水文气象学的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水文气象学主要为水资源以及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服务,随着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极端水文气象事件越来越频发导致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变化加剧。可以预料,水文气象学科必将受到整个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
2“水文气象学”课程体系研究
目前,水文气象学方面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在本科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抓住水文气象学的重点,使应用气象学学生尽可能掌握水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去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2.1明确定位“水文气象学”,确定课程内容
“水文气象学”作为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其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是多学科交叉,不求在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上精益求精,而是直接面向实际问题,深入到水文气象方面的具体问题,以问题带动教学,以兴趣带动知识学习,以案例引发思索,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中提升学生。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将此课程内容按照水文气象学的基本定义和内容,基本的水文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和技术,建成课程教学体系。
2.2采用科研驱动式教学,建设主动、启发式学习的教学方法
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没有水文学知识的基础,所以需要有一套适合本课程并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基础知识方面要补充水文学的知识,水文学是比较抽象的,比如地下水储存及运动形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做好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在基本理论和技能层面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从主讲教师参加的专题研究项目和社会比较关注的水文气象事件增加前沿信息,并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水文气象问题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气象学方法更好的解决水文学问题,使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2.3开展综合能力训练
课程教学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水文气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本课程要开展综合能力训练,强调水文与气象直接的结合。目前,将气象预报与水文预报相结合是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提高预报精度的技术手段之一。陈金荣等[4]从长江流域防洪的丰富实践中对水文气象预报进行了精辟而深刻的论述,指出气象预报同水文预报结合的必要性,是水文预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外一些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研究[5]也表明水文气象预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应用潜力。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水文气象预报方面的训练。
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水文气象因素分析”、“水循环分析”、“水流河道演算”等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主讲教师专题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本课程的中后期安排两次训练:一是让学生以报告形式讲述他们所理解的水文气象学,他们所关注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及如何将气象学方法、理念引入水文工作等;二是结合专题项目,如:在2007级“水文气象学”教学中,本人结合“淮河流域水文气象耦合方法洪水预报研究”将训练过程分为三部分:(1)用水文气象学方法对洪水进行预报需要收集哪些资料,进行洪水预报必须要哪些参数,这些参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2)目前有哪些模型进行洪水预报,各有哪些优缺点;(3)分析淮河流域特点,哪个模型比较适合,并进行成果计算,进行讨论并写总结报告。通过这些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水文气象问题的有效方案和建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是人类普遍的要求,是基本人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中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发展是硬道理”,真是至理名言。概括地说,过去的传统模式是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很不理想的。人类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未来,逐步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l卯2年世界“环发”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编制的《21世纪议程》则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她的报浩《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并经联合国同意,1992年世界环发会议对其涵义又有新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英文名是Sust由n滋)l。devel。即lellr,1988年在第六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当时直译为可以承受的发展,大意是指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即在发展中要以环境为控制的焦点。总起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l)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可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还应加上“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考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人为本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仅要将人为资源而且也要将足够数量的自然资源(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传给下一代,以继续改善生活质量(1987年世界环发大会)。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并且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对这个综合体的组成部分进行变革、提高,圆满地按上述3个指导思想进行发展活动。
目前有许多行业提出了诸如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环境的可持续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它们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性概念的应用。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l)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认为,强调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旨在保持生态、环境和水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助于现在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顾问委员会具体地选出了可持续发展3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门,即能源、运输与水。其实能源、运输都与水有关,所以水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水资源开发应提高为多种开发;它不仅是河流开发,还包括水的再循环和雨水收集、水权转移、水的脱盐淡化……等;还应把保护生态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作为任何水开发方案必须考虑的程序。
(4)“现在不是继续去寻找水来满足将来的需要,而是应进行规划,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水文改革。”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释义及管理目标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尚是一个在不断探索的问题:
(l)可持续性,在时间上包括多长?是否只包括下一代或两代,即子孙后代,约SOa?
(2)可持续利用的对象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如何变?也很难确定。
(3)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总战略。这里“发展”是总目标,水利必须为“发展”服务,所以首先必须以“需”定“供”,不断反馈,作到供需平衡。
(4)可持续利用的供水范围,可以是全球性的整个的人类社会,也可以是一个流域或一个地区的。
(5)在《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估》中Gleick(1996)对水的可持续利用作了大体的定义:“水利用需达到保持人类社会持久地发展至无限未来的能力,而不损害水循环的整体性,也不损害依赖水而生存的各种生态系统”。
(6)在上书中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准和目标也作了介绍,主要是:①人类基本用水要求。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用水量:对于人类来说,饮用水不足是直接造成每年几百万人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可以承受的价格提供支持人类代谢和保持人类健康的基本淡水量应该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方供水商和非政府组织有保障的承诺。③环境基本用水要求。第2项标准要求应保证满足自然生态系统基本需要的一个基本水量。必须做出有关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应达到什么程度以及检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各种指标方面的社会决策。这些决策的实例包括保护未筑坝河流的各个河段、在某些河段建立最低流量要求标准、为环境从主要水工程重新分配水以及制订湿地保护标准。③水质标准。不同的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不同。因此,必须为不同用途的用水制定水质标准,而且,对水质必须进行监测和维护以满足这些标准。这些水质标准是为了确保饮用水能够比较合理地免受危害人类健康污染物的影响。非人类用水无需进行保护达到饮水标准。例如,许多为工业、商业、浇灌或景观目的用水可使用较低标准的水,可大大节省费用。环境用水要求需要制定类似的水质标准。应尽力弄清这些差异并制定满足各种水质标准要求的力、法。④水资源再生性。淡水资源被认为是典型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一种不影响同类资源长期利用的方式进行利用。然而,有些利用方式可以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包括流域管理不当、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和含水层污染。使可再生水资源不能再生的任何行为都是在盗用后代的水资源,这违背了可持续利用最基本的要求。土地协调利用和水政策应明确地防止进行这些不可逆的活动。③其他如可持续利用目标还必须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在决策中民主地代表受影响各方的意见,保证公开公平地享有各种资源信息,并保证在分配这些资源时有各种选择方案。
3土耳其以水为基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1概况
土耳其东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安那拉利亚地区开发工程,简称Gz钾工程。G之钉)包括土耳其9个省和约ro%的全国人口及土地面积。土耳其国土面积约78万kmZ,其中%.9%在亚洲小亚细亚岛上,其中部称安那拉利亚高原,高原海拔8侧〕一1soom。夏季干热,冬季多雨。安那拉利亚地区约2万kmZ。土耳其年降水量679二,相应降水总量52砚刃亿耐,蒸发量约为“%,其余的1870亿耐形成地表径流,径流系数为0.36。目前用水:城市16亿耐,工业12亿耐,农业190亿‘,总用水量215亿m,O土耳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规划上述两条河的开发方案,制定了GAP计划,以开垦和开发其东南部广大贫清的高原区。其开发的指导思想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①1970年定为水、土资源开发工程;②1980年改为多部门的、社会与经济的地区开发方案;③沙男〕年后改为可持续的人的发展工程。
3.2GAP是以水为基础的地区开发的新模式
GA--P是土耳其投资最大的开发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地区开发工程基于“可持续能力”的概念。投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农业、运输、工业、教育、健康、住房、旅游以及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上的大坝、电站和灌溉设施。这个巨大的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人民生活等给予特别重视和优先考虑,特别对地区人民生活更为重视。G赶〕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国内区域间的不同经济情况一用提高区域的收人水平和生活标准;提高农业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就业机会;增强大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能力。
水资源开发方案包括13项灌溉和发电工程,其中7项在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各分流域,6项在底格里斯河的分流域。具有22个大坝、19个电厂,以及灌溉170万腼2土地的灌溉网。装机约750万kw,年发电量270亿kw·h。整体工程的目标和主要特点在GAP规划中均已提出,它决定了该区的潜力,识别开发过程中的“瓶颈”,拟定开发目标目的和战略。
3.3可持续发展与GAP的基本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满足现在需要而不危及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根据这一广泛的定义,有许多问题必须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性别、教育、健康、自然规划、农业、环境、法律与机构等。这些问题的中心是人,既为目标,又为作用者,或两者兼有。所以人的发展是(;AP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为了确定CAP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范围与组成。采用了团体参予的方法,联合国UNDP与GAPRDP于I卯5年3月联合召集了大规模的开发程序的会议。
根据会议结果和CAP规划的目标与目的,依据“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采取了以下开发程序:
(l)对可加速经济状况的最佳可完成水平增加投资;
(2)提高注意健康和教育服务,以便达到国家水平;
(3)建立新的就业机会;
(4)建立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与社会的基础设施,以便建立比较健康的城市环境;
(5)为了最佳的灌溉发展完成农村基础设施;
(6)增进跨地区和地区内的道路和可影响性;
(7)满足现有的和新工业的基础设施;
(8)把保护水、土和大气以及联系在一起的生态系统作为优先考虑;
(9)加强集体参予决策和实践。
总之,GAP可持续能力的主要组成是:社会的可持续能力,自然的和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的能生存性和可持续农业与灌溉。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3.4工程实施的具体工作
(l)调节灌溉渠道的水量,并分配水一用节水灌溉方法;
(2)管理、运行和养护GAP灌溉系统;
(3)实验现代灌溉技术;
(4)城市废水再循环;
(5)灌溉回归水的再利用;
(6)确定(;AP地区的开发方案和基础设施工程;
(7)进行地区的环境研究;
(8)进行Tigti,流域的环境研究;
(9)农业与开发方案关系研究;
(10)农民培训与技能拓展;
(1l)农业商品市场调查和种植方式规划;
(12)非灌溉地区的就业与增加收人工程;
(13)巩固农业土地以提高效率;
(14)参加城市划分、分区与规划;
(15)参加建库后移民和可持续发展;
(l6)拟定Atatnik水库次分区开发方案;
(17)建立妇女的多目标村社中心;
(18)建立地区企业家支持和指导中心;
(19)在实验区建立生态城市和乡村的规划与开发;
(20)cA-P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和实验工程实施在上列20项内容中第4、5、7、8、19项是属于环境方面的
4以长江流域为例,探索如何“以水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1在水利建设上建立两个保障体系,完成4项主要任务
两个保障体系是环境保障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4项主要任务是:
(l)改变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如流域内洪涝旱灾、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必须有序地进行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及水污染等的防治,研究环境可以承受的发展等问题,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体系。
(2)研究流域水文循环规律及可再生水资源量与水质的分布情况,直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应首先研究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需分析,直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城乡、工业及生态的供水问题,及开发可持续能源(水电)和水运等问题,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优势和地区优势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从长江调水到北方缺水地区和从长江治理开发上促进流域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是重要的战略措施
(4)克服重建轻管思想,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和流域管理,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水可持续利用思想为指导,将水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4.2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4.2.1综合体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和动态的概念,它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四者互相影响、互相协调的综合体。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经济是推动力,环境与生态是保障,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2.2流域整体性原则
以流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把社会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要,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力)后效联系在一起,对流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管理运用,以“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指导规划和开发。“可以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原则就是要使开发的工程从长期考虑不仅效益显著,而且不致引起不能接受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4.2.3按行业优先制定的原则
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流域内各主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总和长江流域实行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选择;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流域可持续发展首先决定于该流域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资源供应情况。由于工、农业和城市都是位于一定区域的,其发展和环境保护又必须变为当地政府乃至每个人的具体行动‘因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战略一定要做好各个点与所在区域的协调。
4.2.4抓重点行业及组成的原则
例如能源是工、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如布局、构成和使用不合理,一方面会使原材料逐渐消耗而不能持续供应;另一方面又污染环境。所以对于能源供应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
4.3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根据可持续发展以环境为保障,以系统工程为原理的原则,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见图1。
图1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由图l可见,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有3一4个层次。从宏观研究它的战略程序,是从流域出发,以流域总体优化为目标;在流域进行宏观布局之后,即研究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矛盾;最后研究和安排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进行了这一轮从大系统到具体组成单元的宏观安排之后,就要反方向逐一具体研究与环境、资源的关系,然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原拟的发展规划进行反馈,以制定各个区域的工、农业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最后制定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5结语与体会
本文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了综合性的初步释义,通过参加国际水工程经验讨论会,选出其中走在前沿的土耳其G气】,地区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认为:
(1)GAP效益显著,体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考虑的问题。
CAP工程建成后,不仅使土耳其全国受益,而且将有助于叙利亚、伊拉克取得防洪、灌溉效益,另外多余的电力还可输送到欧洲其他国家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占GAP总面积的比例将由2.9%增加到22.8%,而靠降雨的农业将由34.3%减少到10.7%,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将持续增加。
移民和重建
10水资源的优化利用需要建设蓄水设施,必然会导致人口搬迁和家园重建。因此,国家必须制定移民和重建政策以使受到项目影响的居民可以通过适当的重建从项目中获益。各邦应该在考虑到当地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制定详细的移民和重建政策。详细的规划是必须的,以保证项目建设和移民重建活动可以同时和顺利地进行。
财务可持续性
11除了为不同的用途建设所需的额外水利设施外,需要重点考虑现有水利设施的财务可持续性。因此,这需要对不同用水进行收费,而且水费应该至少回收提供服务所需的运行和维护费用,以及一部分建设投资。水价应该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对社会弱势和较贫困人口,应该对水费进行补贴,而且补贴应是透明的。
水资源管理中的共同参与
12在水资源管理中,应该采用一种有效和明确的方式在水资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引入共同参与方法,不仅包括不同的政府机构,而且也包括用水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不同层次上对立法和管理体制进行调整,要充分保证发挥妇女的作用。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应该有用水户协会和地方团体的参与,最终应将这些设施的管理转交给他们。
私营行业参与
13可能时,应鼓励私营行业参与水资源项目的规划、开发和管理。私营行业的参与有助于引入新的思想、开拓新的财务资源和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水户的责任。根据不同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不同私营行业联合参与水利设施的建设、拥有、运行、租赁和转让。
水质
14.1应该定期监测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为改善水质应该分期设施水质改善计划。
14.2污水在排放到自然水系统之前应该进行处理以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和标准。
14.3对永久河流来说,应该保持其最小流量以维持生态和社会价值。
14.4在对受到污染的水进行管理时应采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14.5为保护现有水体水质不受到侵害和恶化,应该制定必要的法律。
水功能区
15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在内的经济开发和活动应该根据可用水量的限制来进行规划。应该根据水资源状况对全国进行分区,应根据这样的水功能区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水的节约
16.1应该优化不同用水的效率,加强水是短缺资源的宣传。应该通过教育、法规、激励和惩罚措施提高节水意识。
16.2应该节约水资源,并且通过尽可能蓄水、消除污染和减少损失增加可用水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加强一些措施的采用,如输水系统衬砌,包括蓄水设施在内的现有水系统的现代化改造和改建,经处理的污水的回用,地面覆盖或水瓶灌溉等传统技术的采用,以及如滴灌和喷管这样的新技术的采用。
防洪和管理
17.1对每一个洪泛平原都应该制定洪水控制和管理总体规划。
17.2可能时,蓄水工程应该保留一定的洪水容量,以实现更好的洪水管理。在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水库调节政策必须把防洪考虑放在首要位置,即使是牺牲一些灌溉或发电效益也在所不惜。
17.3在继续需要防洪工程,如堤防的同时,关注的重点应该逐步转向非工程措施,如洪水预报和预警、洪泛平原分区和洪水防护措施,以便将洪灾损失减少到最小,同时也减少救灾的费用。
17.4需要严格管理洪泛平原区沿防洪设施的定居和经济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洪灾发生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17.5洪水预报应该现代化,并且扩大到其他未覆盖到的地区。水库入流预报应该制度化以便实现有效管理。
海洋或河流引起的土地侵蚀
18.1沿海地区海洋引起的或内陆地区河流引起的土壤侵蚀,应该通过采取成本-效益合理的措施使之最小。各邦和地区也应该采取不鼓励占用和开发沿海地带土地的措施,并且应该严格管理靠近海洋地区的经济活动。
18.2每个沿海的邦应,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该制定综合性的沿海土地管理规划。规划应该考虑到环境和生态影响,并且对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易干旱区的开发
19.1通过土壤保湿措施、水收集实践、减少蒸发损失、包括回补在内的地下水开发和从水量丰富的地区调地表水,使易干旱区尽可能少受到干旱的威胁。牧场、森林或其他需水量相对较少的开发应该受到鼓励。在水资源开发项目的规划中,易受干旱地区的需求应该优先满足。
19.2向干旱地区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救援工作应该成为预防干旱的措施。
项目监测
20.1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监测以确定影响项目进行的瓶颈并适时采取措施消除这些障碍应该成为项目规划和实施中的一部分。
20.2应该建立一套监测和评估项目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
共享水资源及在邦间的分配
21.1共享水资源及他们在邦间的分配应该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可用水资源量和流域内的需求来进行。需要制定必要的指南促进各邦之间达成水资源利用协议,包括流域外水短缺的邦。
21.2根据法庭对水纠纷的判决,1956年的《跨邦水纠纷法》可能需要适时进行适当的评估和修订。
性能改善
22迫切需要改变水利行业管理的重点。从目前以建设和扩建水资源基础设施为主,需要转变到关注现有水利设施性能的改善。因此,水利行业资金的分配应该优先用于保证开发的需要以及设施运行和维护的需要。
维护和现代化
23.1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水利建筑和系统应该进行适当的维护以保持其健康。为此目的,每年的预算需要为这些方面安排适当的资金。
23.2应该对水利建筑和系统进行定期的监测,并且应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现代化。
23.3应鼓励成立具有职权和责任的用水户协会,以促进灌溉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结构的安全
24在国家和邦一级上应有适当的组织安排负责蓄水水坝和其他水利设施的安全,包括从事调查、设计、建设、水文和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应该制定一个大坝安全方面的立法以保证对现有水坝进行适当的检查、维护和调查,并且提供适当的规划、调查、设计和建设保证新水坝的安全。关于这方面的指南应该进行定期的改进和修改。应该建立一种由专家进行持续监测和定期调查的制度。
科学和技术
25为了有效和经济地管理我们的水资源,需要通过加强研究推动一些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包括:
水文气象学;
降雪和水库水文学;
地表和地下水水文学;
河流形态学和水力学;
水资源评价;
水收集和地下水回补;
水质;
节水;
蒸发和渗漏损失;
回用和循环使用;
较好的水管理实践和运行技术的改善;
农作物和耕作系统;
土壤和材料研究;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特别是碾压混凝土、纤维加强混凝土、隧洞掘进技术的新方法、仪器、先进的结构数字分析技术);
水工程结构的地震学和抗震设计;
水工程结构的安全和寿命;
水资源项目的经济设计;
风险分析和灾害管理;
开发和管理中遥感技术的运用;
利用固定的地下水作为危机管理措施;
水库泥沙淤积;
利用海水资源;
预防海水入侵;
防止水涝和盐碱化;
水涝地和盐碱地的开垦;
环境影响;
地区平等。
培训
26一个完整的标准化培训规划应该成为水资源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行业规划、项目规划和制定、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配水系统管理。培训应该扩展到所有从事这些工作的行业人员,如农民。
除去将近700万应届生的基数压力,高等教育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也是造成应届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麦肯锡公司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表现之一是择业地域不匹配。大城市高技能人才富余,而中小城市捉襟见肘。之二是未来知识需求和就业队伍结构不匹配。目前,中国每年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远远超出各经济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而在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职位数量增长,将推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2013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称很难找到高技能人才,61%的企业将此归因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就业训练。“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
“从校园到职场的道路充满了重重障碍。”麦肯锡公司合伙人陈立凯表示,许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难以完全满足初级岗位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教育机构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许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学科的就业前景并不清楚,这就出现了职业技能上的“错配”,以至于难以顺利就业。
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相较往年更加困难,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就业仍在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一方面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趋于匮乏,农民工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在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开始找准定位,能够弯得下腰去进行自主创业或者从事生产性行业中的技术工作。
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2年的绿牌专业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如果暂不考虑自主创业的问题,这些数据可以明显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蓝领化的倾向加重,这与社会的需求有关。
“今年毕业699万大学生,真正短缺的是一线的体力劳动者和蓝领工人,大学毕业生都想当白领,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实际上就业主体仍然在企业,因此必须调整招生结构、教育结构,增加蓝领工人和技术工人供给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大学生近年的就业率不到65%,真正的体力劳动者的失业率在4.3%以下,这并不是说读书无用,而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需要调整。”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吕政说。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中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飞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
三峡大学地处长江之滨、三峡工程之侧的世界水电之都湖北宜昌。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峡大学正是充分利用地利条件,长期坚持“依托三峡、突出水电”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水电类学科特色和优势,在服务三峡工程、湖北清江流域水电开发和国内外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汇聚了高水平的学术队伍,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学校仅针对三峡工程研究就提出了大江截流仿真技术、混凝土高坡绿化技术、后三峡地质灾害及水生态环境技术等应对技术,攻克难题100多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从建校以来针对三峡库区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科学观测与研究,成功预报了新滩等三峡库区重大滑坡灾害,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表彰与嘉奖,“新滩滑坡临阵预报”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针对水电站的动力设备、生产过程、运行状态等进行了仿真建模、仿真算法及仿真平台的研究;针对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了人工边坡及水库消落带生态回复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针对库湾支流水华问题,进行了水华暴发机理及水库生态调度方法的研究。
近年来,三峡大学在注重水电特色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三大学子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种竞赛中收获了累累硕果。仅2010和2011两年,三峡大学就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全国高校第五名的傲人成绩。
一、改革的动因与阻力
1、内生驱动因素
人口增长,致使粮食需求大量增加,农业灌溉用水成倍增长,1949年为100l亿m3,1980年为1938亿m3,2004年为3584亿m3;经济发展尤其是转型期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致使工业用水大量增加,1949年为24亿m3,1980年为457亿m3,2004年为1232亿m3;由于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逐年增加,1949年为6亿m3,1980年为68亿m3,2004年为649亿m3。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快速增加,1949年为24亿吨,1980年为315亿吨,2004年为693亿吨。可以看出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水资源短缺使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增加,不同区域、部门和团体用水的竞争性增强,水资源的财产属性不断增强,由于上下游对流域水权的争夺日益激烈,对区域用水权利做出界定在很多流域成为必要。水环境恶化一方面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水污染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提高了对水资源财产权界定的要求,也对国家提供的水权质量提出了要求。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仅仅用行政手段已不能满足调解水事纠纷、优化配置水资源、吸引水利投资和改善水环境的要求,需要更加明确各种利益集团关于水资源的财产权。
2、改革的阻力
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首先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力量,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本身也成了改革的对象。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公共管理型政府,包括机构的精简、权力的削弱、身份的转换等,涉及政府工作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困难和阻力很大。二是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其中一部分是地方的利税大户,如造纸、重化工企业等,它们游说政府为了地方利益,以解决就业、保持稳定为理由阻挠改革。三是位于河流上游的区域,具有先天的优势,改革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来自庞大的贫困人群,主要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建立水权制度,可防止农业用水被无偿挤占,但农民对用水权界定带来的长远利益还未充分理解,而对提高水价反应强烈。城镇供水水价改革,逐步实行全成本回收政策,水价提高影响低收入者和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改革的路径选择
l、改革的方向性选择
(1)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我国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十一五”时期,基本完成主要江河,尤其是北方缺水流域的省际水量分配,逐级明晰初始水权;确定单位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用水量定额,初步建立起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在水资源配置领域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以行政手段为主、以市场机制为辅的水资源配置制度,其基本特征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区域和用水户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形成一种用水户主动节水、区域主动约束的激励机制。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是两种绝然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改变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而引入市场经济的个别因素,走双轨制,那么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因“异体排斥”而难以存活。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计划经济实践也证明,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效率低、交易成本高昂。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市场配制资源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以行政权利为依托配置资源比例不断下降的过程。水资源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性,供水资产具有专用性,水市场是有限的市场。但理论认为,只要水权界定清楚,通过水交易也能达到最优或次优。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智利等国的实践证明,水权交易可以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中国应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走市场化道路。
(2)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水是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质、水量是水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家对水质和水量实行分部门管理,这是计划体制下,以专业部委管理国家模式的延续。水质、水量分部门管理,增加了管理成本,增加了管理难度,降低了管理效率。从世界范围看,水质、水量统一管理是绝大多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采用的管理模式。因此,我国水质、水量分部门应该整合为一个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3)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世界上多数中等发达以上国家,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调控,省(州)政府负责统一管理;流域是理想的管理单元,多数流域机构是协商机构,个别国家如法国、西班牙的流域机构具有部分行政职能。我国现实行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如何正确处理流域和区域的管理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在我国,法律没有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水管理职责范围做出明确规定,导致职能“缺位”、“错位”等问题突出。这不仅严重削弱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也遏制了地方作用和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改革首先要科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水资源的外部性程度,从产权管理角度来讲,水资源实行国家所有,使用权分级管理,可以明确区域的权责,把水资源的负外部性问题逐级变为区域的内部化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中国正在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逐步过渡到管理职权和财政权利、决策权分级管理,中央通过向地方放权,使省以下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体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属于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事务,由中央管理,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的事务,要
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要切实适应我国具体国情,充分认识到中央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而非“全能性”。为提高管理效率和避免管理“越位”,要在宏观上实行分级管理,中央负责宏观调控,只管到省一级,由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负全责。中央和地方地事权划分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权责明确,监督有效。流域机构是国家对区域进行监管的主要工具,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下放权力给其流域派出机构,由流域机构代表国家对流域内务区域进行监管。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实行流域内的民主决策制,显然是不可行的,可以组建一个具有协调能力的委员会,建立流域层面的民主协商机制。
(4)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的改革问题。2002年开始的水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支出的合理补偿渠道,基本解决了水管单位的生存问题,但政事企不分,资产管理主体缺位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水管单位现均为事业单位,仍按行政隶属关系管理,水管单位内部实行管、养分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但管养同出一源,致使改革难以深入,人员臃肿、管理水平低下等主要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水管单位下一步改革涉及的核心问题是能不能改企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管单位提供部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或部分福利产品,不能以盈利为目标,因此不能以企业的形式组织生产。实际上通过建立公益性支出补偿制度或者建立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产品购买制度,可以构建一种非营利企业模式,这种企业完全按现代企业模式经营,但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借鉴澳大利亚、英国、墨西哥、智利等国水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分离。
2、改革的推进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局部推进、部门推进为主。水利部、环保总局分别负责与水量、水质有关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由于部门所站的角度不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提出的改革方案符合部门利益不一定符合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如环保总局提出设立区域监管机构,加强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监管等,而这些职能完全可以由水利部已设立的流域机构承担;再如水利部提出的水权制度只包括水量,如何保证用水质量等问题,由部门提出并推进的改革,因受权责所限,改革方案不完善、不彻底,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改革绕着走;在推进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大,步履艰难。如2004年开始,由水利部等部门推进农业水价改革,目的是通过提高水价节约用水,通过水费增收减少水管单位的亏损。与此同时,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减免农业税费、加大粮食直接补贴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由于水价改革没有和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农民认为,农业税都减免了,农业水价不但没减还要提高,抵触情绪很大,致使改革进展缓慢,不少地方水价改革受阻或出现倒退。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国家主导,整体改革,分步推进。
三、改革的总体框架安排
通过以上对改革的路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改革的总体架构,其核心在于:一是把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二是水资源实行分级管理、综合管理;三是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
1、国家水权制度的构建
(1)国家水权制度安排。①水权的初始分配。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保留紧急状态下,国家调配已分配的水资源的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水资源的使用权(以下简称水权)由国务院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权的初始分配采用行政配置方式自上而下进行,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按照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由国务院主持,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国家水权分为流域水权,实现流域之间和国际河流的宏观调控。二是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国务院主持,流域内的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流域水权分为区域水权,完成水权的宏观初始分配。三是按照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把区域水权逐级分配到市、县、水企业、用水户,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完成水权的微观分配。
水权初始配置的基础是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的编制自下而上进行。通过水资源评价,掌握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在节水和保护水资源的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水资源可利用上限和环境的纳污总量;根据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和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国家、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排污权的分配方案。
水权的初始分配要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统筹兼顾,合理配置。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全体公民的基本用水权,保证环境的基本用水权。二要坚持平等原则,努力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三要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原则,保证粮食生产的基本用水。
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环境作为用水户应参与水权的初始分配,本着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公共用水权的管理责任,例如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环境的用水权由流域机构负责管理。
非消耗性用水权,包括水利发电、航运、水上旅游、养殖、捕捞等,实行用水权申请制度。
②水市场的架构。水资源的特性和供水、输水资产的专用性决定了水市场是一个有限市场。水交易可划分为:不同流域、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不同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同一流域、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同一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等四种交易单元。不同流域之间的交易由国家水行政部门监管,同一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易由流域机构监管,同一流域、同一行政区域内的交易由同级水行政机构监管。国外的水交易实践证明,临时交易多,永久交易少;同一区域内的交易多,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易少。水市场要根据需求,首先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设置,大量的水交易发生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供水区之间和统一供水区内不同的用水户之间,也许在国家和流域层面设一个办公室负责水交易就足够了。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使交易环节简单、易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中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通过水交易,提高农业的用水效率,把节省出来的水通过交易配置到更高收益的用途中。但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2亩,个人分配的水权少,限制了个人之间的水交易范围只能在同一个交易区内,个人与其它用水户之间的交易只能通过用水户协会或是水企业(如灌区)进行。在国外水权交易中,土地为私有,水权与土地分离,激励了用水户提高用水效率,把节余的水通过交易增加收益。在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
包制,应该限制土地基本用水权的永久交易,否则土地的价值就会降低,对后来的土地承包者不公平。
①排污权管理。用水就要排污,排污超过环境的承载力即造成污染,水污染的负外部性决定了排污管理是政府的职责。排污权包括排污标准和排污总量两项指标。排污权由国务院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排污权的初始分配采用行政配置方式自上而下进行,包括二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以流域为单元,按照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国务院主持,流域内各省、市、自治区参加,把流域排污权分为区域排污权。二是区域层面,按照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各省、市、自治区把区域排污权逐级分配到市、县,完成排污权的初始分配。用户排污须申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取得排污权后方可排污。排污权分配完毕以后,可以允许排污权进入水市场交易,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2)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①要建立水权监管制度,由各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所辖区域内的水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如国家以流域为单元,通过跨省界河流断面的水质、水量检测,区域内的地下水位、水质和水环境抽检,对区域水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管。②要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监督水交易过程,限制环境用水参与交易,限制农业的基本用水参与永久交易,核准不同用途之间的水交易,保证水市场的正常运行。
2、水利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构建
按照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的要求,充分借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考虑公益性工程和准公益性工程的特殊性,构建一个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补偿合理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框架。
(1)水利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安排。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如灌溉供水工程等,以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为主,也提供一定的私人产品。由各级政府特没的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授权或组建非营利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现在由各级政府管理的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县(市)级政府管理的准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交由地(市)级国资委管理。
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如自来水公司等,以提供私人产品为主,也提供一定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由各级政府特设的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授权或组建水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管理运营现在由各级政府管理的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
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如防洪堤坝等,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实行国家所有,委托各级水行政部门分级管理。由政府明确授权或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履行水工程运行管理与水利国有资产监管职责。
(2)水企业改革。水管单位现在的性质均为事业单位。水管单位的改革,首先是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政事分开;进而是改制为非营利性企业,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非营利性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补偿合理”的公益性支出补偿机制和非营利条件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的经营主体现在的性质一般是企业。该类企业的改革,首先是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开;进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条件的可以进行股份制或私有化改造。
公益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单位实行管、养分离。水工程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职能,通过招标选择够标准、有信誉、能抗风险的大型企业承担。
(3)构建和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分离以后,①要制定《水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水利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②由于水企业具有自然垄断性,政府应加强对水服务行业的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保证水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和要求。③通过契约关系,政府支付公益性支出的合理费用,购买水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3、水价改革
(1)水定价政策改革。谁用水、谁付费,谁污染、谁付费是水定价政策改革的基本原则。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等实行全成本回收,经营服务用水、特种用水实行高水价政策。农业用水实行补贴制度,具体可以通过成本补贴或价格补贴两种方式进行。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污收取排污费,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污收取污水处理费,超过污水处理能力的污水禁止排放,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均按排污总量计收。
(2)水定价机制改革。由于成本信息不对称,现行由企业定价,物价部门核准的方式,难以对供水企业的成本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激励。要改变现行的水定价模式,在水行政部门内设专门水定价机构,根据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供、排水企业的供水价格和排污费的确定。建立供、排水企业成本审计制度,对企业的成本进行长期的监管;建立区域供、排水成本核算体系,做好供、排水企业的平均成本的测算工作;在确定水价的过程中,由企业提出调整水价的要求和依据,水定价机构组织经济、社会、水利、企业管理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用水户代表共同参加,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科学的论证,并和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先进企业进行比较,提出水价调整的报告,由物价部门核准后实施。
水权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非消耗性用水权具有稀缺性和自然垄断性,同样也是经济资源,要合理确定各类非消耗性用水权的价格。
4、水工程投融资体制改革
(1)明确投资渠道。公益性工程要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投资体制;准公益性水工程要建立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经营性水工程要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融资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
(2)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通过全面征收水资源费、排污费,采取中央和地方分成的办法,建立水工程建设基金。各级政府要保障政府预算内水工程投资,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工程公益性支出合理补偿机制。
(3)改革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在投资项目上的审批程序,合理划分审批权限,有财政投入的水工程,落实公益性支出合理补偿机制后,根据谁投资、谁批准的原则进行审批。经营性水工程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所有水工程必须符合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要求,在批准立项前,省级以下、省级和流域级的水工程必须经省、流域机构和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审核。
5、水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大中型公益性工程实行项目法人招标、“代建制”。准公益性工程根据管理权限,由非经营性水利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组建项目法人。实行建设监理制,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不能同源。水行政部门对招标活动和质量管理实施行政监督管理。
6、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机构改革
(1)政府职能要实现重大转变。一是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实行分级管理。中央负责一般水政策的制订以及跨界(省界、国界)水事纠纷的处理,依靠法律和司法监督各省对国家水法律、水政策的执行。由省对辖区内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负全责,主要职能是水法律、水政策的实施,同时也包括部分水法规的制订。二是把行政配置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
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三是把水质、水量分部门管理变为统一管理。四是水行政与水服务职能相分离,再对水服务行业企业化或私有化改造。五是要建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水事决策的协商和协调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六是把流域机构由执行机构变为权力机构,代表国家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宏观管理。
(2)改革政府的机构设置。一是整合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职能,成立环境资源部,下设国家水管理局对国家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宏观管理;流域管理局是其派出机构,也是流域宏观管理的责任主体。二是在省、地(市)、县整合有关部门的职能,成立环境资源厅、局,对水资源、水环境实行统一管理。三是在各级法院内,根据需求设置水法庭,提供以法律解决水事纠纷的途径。四是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内设水定价机构,对其监管的水企业进行定价和成本的监管工作。
7、用户参与管理
水资源管理事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公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公众作为用水户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已成立了7000多个用水者协会,参与灌区管理。国外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用户广泛参与决策和管理。实践证明,用水户参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用水产参与管理分三个层次。一是用户参与决策,在涉水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分不同层次有用水户代表参与决策,通过公示或举行听证会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二是用户参与管理,在政府的指导下,由用水户组成协会管理小型灌区或大型灌区的某一部分,可以加强用水量的相互监督,有效地降低供水成本。用户参与水企业的监管,提高管理的民主程度,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众的信任度。三是用户参与监督,建立水质、水量、水环境信息完全公开制度,便于用户参与监督。建立用水户监督的沟通、处理、反馈机制。通过监督,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能力,提高水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打击违法、违规案件的效率。
8、构建和完善水法律、水政策
水法律、水政策是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根据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安排,修改、补充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规、水政策,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国家水法律和水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管理体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以上改革形成一个国家宏观调控、区域统一管理、资源市场配置、用户参与管理的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总体架构。
四、改革的进程展望
未来的改革路径会怎样选择?要明确的预知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国家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趋势、国际水改革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水改革的未来做一个基本预测。
第一,国家主导整体式改革,分步推进。在国家邮政、医疗、交通运输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涉及环境资源的管理体制改革必将提上议程,由国家主导,整体式改革,分步推进。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一步可设立一个高层协调机构,成立国家环境资源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来自发展改革委、水利、环保、林业和其他与环境管理相关的部门代表组成,总理为该委员会主任,负责协调各部门有效工作并制定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水改革政策,推进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第二步整合水利部、环保局、国家林业局,成立环境资源部,实现国家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环境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建设部等管理职能,环境资源部变为综合管理部门,实现国家水、土、环境的综合管理,农田水利、水文、建设等专业职能交由专业部委管理。
第二,水行政和水服务职能相分离。可以分步走,第一步先理顺产权关系,由水行政部门作为出资人管理水管单位,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第二步实现政企分开,企业交由国资委管理。
第三,首先建立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通过逐步提高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用水效率。由于管理成本高,难以激励农民主动节水并通过水交易提高收益等原因,驱使政府在黄、淮、海和辽河等严重缺水地区率先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流域水权制度,通过水交易提高用水效率和农民的收益。最后,在全国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水资源的国家水权制度。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方案
2006年我国正式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6年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其先进的理念已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成为“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中重要组成,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高校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并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担当起为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2013年我校提出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定位,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制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于2013年也通过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也在积极准备中。如何在工程和创新创业双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持续改进理念和要求,也贯彻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校制定的新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本文结合我校水利类专业2014版培养修订工作进行了探索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比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认证是在自愿前提下开展的,是工程教育质量的最低要求,属于合格评估。正因为是合格评估,所有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就应该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要求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基础上,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定位、学科优势、人才类型和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保障”等教育教学理念,无论是否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否是工程教育类专业,其思想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都有积极借鉴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对高等学校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3]。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我国独创,在20世纪中叶美国高等学校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随后日本、英国也先后提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4]。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心所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无疑是人才培养中核心内容。通过以上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地方。下面进一步来分析。第一,二者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素养养成为目的的教育过程,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需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最新的工程认证标准提出的毕业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具备识别复杂工程问题应具备的数理化和工程基础知识、掌握项目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或设计出满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伦理的解决方案;具有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应用现代工具对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验证、预测和评价等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可以看出,工程教育主要培养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能力、素质,侧重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潜能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第二,培养模式并不存在矛盾。工程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更重视面向具体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即重在实践育人,重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5]。第三,教育的层次不同。工程教育是根据行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最低要求,是学生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要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二者层次不同,而且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大于工程教育。第四,二者面向的本科专业类型稍有差异。工程教育主要是面向工科专业,同时也包括一些需要培养工程素养的专业,而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专业。第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思想完全一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的是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行业基本要求,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最低要求,体现出了人才培养方案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工程教育基础上,更加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二者应该深度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等。
二、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一)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根据我校“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则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构建起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专业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行业需求,实行分类培养[6]。同时,将工程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要求融合,贯彻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包括基本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培养目标分别包括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专业目标分别包括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三个方面。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实施分类培养。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应养成的素质也分别按基本和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既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也要体现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要求。譬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的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结构合理,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精神。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得到工程制图、力学分析、工程计算、工程测量、实验设计及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水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水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开发、水利防灾减灾和水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能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学科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修订原则,整合课程资源、厘清课程边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支撑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到41%左右,其中数理化类课程学分占通识类课程的总学分的40%左右;集中实践教学每32学时计1学分,占总学分的21.8%和21.3%,再加上理论课附带的实验课学时,则实践教学学分超过30%;同时,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建立了较为宽广的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工作方向选修,选修比例50%左右;同时在专业课又分为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体现分类培养。2.优化选修类通识课程,加强诚信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按照国家对大学生“德、智、体、美”教育的要求,优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高尚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批判性思维、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按模块化开设人文素质课。具体分为“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提供多门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位学生在每一个模块内至少修1学分的课程。第二,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来承担,讲授的对象面向全校学生,不限定专业,内容以科技创新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习惯、对科研研究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并通过教授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潜心学习。第三,抓好课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讲座等活动,每年要举办100场素质报告会,即“百场素质报告”。先后邀请李岚清、李肇星、李开复、于丹等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做报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地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邀请国家芭蕾舞团、国家京剧院、满天星交响乐团来学校演出。结合农林院校的特点,以科技支农、环保宣传等等这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教育活动,打造了田园使者、村主任助理等等这样一些品牌社会的实践活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团队专门开设《职业素养提升》等课程,不定期举行就业大学堂讲座,聘请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做出成绩的毕业学生开展讲座,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参与度。3.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强化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同时,增加管理和环境类课程。目前数学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11学分)、《线性代数》(2.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4学分)。物理类分为《大学物理》(5学分)、《大学物理实验》(1.5学分)。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计算机基础》(2.5学分)、《程序设计基础》(VB,3.0学分)、《MATLAB与工程计算》(1.5学分,其中实验16学时)。每个专业均增加《工程化学》(2学分)、《水利法规与工程伦理》(1学分)两门课程。对于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增加《农业水利工程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1.5学分)、《工程项目管理》(2.0学分)等管理课程;对于水文与水资专业增加了《水化学分析》(2.5学分)、《水化学分析实验》(1学分,32学时)、《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1.5学分)、《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课程设计》(1.0学分)、《水务管理》(1.5学分)等课程。
(四)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和平台
除加大实践教学学分外,更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具体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压缩培养方案额定总学分到160学分,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并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素质提升归并到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纳入培养方案,在额定学分外最少再完成8学分。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本科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按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模块分别计算学分,并建立了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好创新创业理论教育教学,开设新生研讨课、创业类通识课程、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专题等课程。加大创新创业计划资助,每年学校投资300多万元用于创新创业计划资助,覆盖近50%学生。积极推进各类学科竞赛,不仅支持学生参加校外各类学科竞赛,同时打造学院的“一院一品”竞赛项目。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且至少参加一项创新创业训练。第三,搭建创业平台。学校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与陕西微软创新中心、韩国惠人集团、北京万学集团、陕西荣华集团等单位深化合作,借船出海。同时,学校大力组织创新创业论坛,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存在问题
新的培养方案已运行2年多,工程教育的理念逐渐在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中体现,持续改进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成绩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与分类培养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冲突。专业认证中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依照全体学生的成效来评价,但目前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分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较多课程供学生选修,部分学生也许不会选修某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补充标准规定的课程,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另外,实行分类培养模式中,学科势力强的专业则设置了研究型人才定位,其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从管理层面有何解决办法,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目前在学校的不同层面还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片面割裂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够很好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创性师资短缺、创新创业课程质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样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3]曹震,刘震.进阶循环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6(3):20-23.
[4]刘隽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现状与突出的问题[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2):1-4.
[5]李志义.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0-34.
关键词:水利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项目的费用,是指水利工程在建设期和运行期所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所有投入的货币表示,包括项目建设期、初始运行期和正常运行期投入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项目的年运行费、更新改造资金和间接费用。项目的建设期,是指项目开工第一年至项目开始投产的这段时间;项目运行初期,是指项目开始投产至达到设计规模的这段时间;项目的正常运行期,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规模至经济计算期(经济寿命期)末的这段时间。经济计算期包括建设期、运行初期和正常运行期[1]。
一、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
广义的投资是指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即以一定的资源投人某项目,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所投入的资源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人力、技术或其他的资源。本书所指的投资是狭义的投资,专指资金。。水利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期利息。项目建成投产后最终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固定资产(Fixed Assets)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有些资产虽然多次使用但不满足使用期限和规定价值两个条件的,称为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待摊费用等[2]。
二、水利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水利工程效益系指修建工程后所获得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效果的总称。例如对于易受洪水威胁地区,可保护广大农田和城镇,减免洪水灾害损失;可提供农田灌溉用水;使农业增产;可提供城市用水,满足居民用水和发展城市工业;可生产电能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估价,一是从国民经济宏观立场,计算水利工程所取得的收益,称为经济效益或国民经济效益;二是从水利工程设施经营管理单位立场出发来计算所取得的收益,称为财务效益。这两个方面都是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中主要内容。。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系指工程修建后,对于工程影响地区内所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卫生健康条件,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有利社会安定等积极效果和贡献。水利工程的环境效益系指工程修建后,在维护和改进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贡献,现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效益往往较难以定量指标予以表示。上述的水利工程效益,根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1)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由于水利工程直接作用所产生的效益称直接效益,如灌溉农田所增加的农产品,水力发电所生产的电能,防洪工程所减免的洪灾损失等。间接效益属二次效益,如农业增产后所带来的食品加工、纺织业以及商业所取得的经济收益等。直接效益应是水利工程效益估算的主要内容。(2)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有形效益是指可以用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效益;无形效益并非无形,主要是很难以货币或实物定量表示,例如防止洪涝灾害对于,、们在精神上的打击,改善环境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在水利工程项目评价中,应有专门的清楚的无形效益评述。(3)正效益和负效益。水利工程修建后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或积极效果称为正效益。如果造成损失或带来不良影响者称为负效益,如兴建水库会造成某些耕地、森林、矿藏的淹没,或会加剧库岸崩塌,或引起水库四周土地沼泽化、盐渍化等。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负效益减低到最小程度。由于天然河流水文现象是随机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在预测现状与发展时也是变化的,而且在水利工程使用寿命期内,用水的发展和开发目标也会有所改变,从而使水利工程效益的估算具有随机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
三、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评价
1.防洪效益
洪水灾害系指平原河水泛滥成灾,或山区山洪暴发,淹没或冲毁广大农田和城镇所造成的灾害。我国的松辽、华北、黄淮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易受洪水危害的重点防洪保护地区。洪灾损失的大小,与受淹地区降雨和洪水的特性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有关,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修建防洪工程的设计标准,即防御多大的洪水,由于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应有一个合理的限度,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权衡的问题。即使按某一定防洪标准修建了防洪工程,在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被保护地区的灾害损失仍不能完全免除。目前我国防洪标准一般为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对于特别重要城市,可采用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防御洪水的工程措施有修筑堤防和蓄洪水库,整治河道以及修建分洪和减洪工程等。
2.治涝效益
涝灾是平原低洼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与洪水灾害不同,洪灾是由于江河决口泛滥成灾,涝灾发生时,江河并未决口,但河岸两侧由于暴雨或连日霪雨,排水不畅而积水成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产。
3.灌溉效益
修建灌溉工程是为了增加灌溉地区农田的水分,以补充天然降水的不足,减免干旱缺水造成的旱灾损失j从而达到提高土地所种植作物的产量增加土地收入的目的。灌溉工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由于灌溉而带来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果木、林草等产量提高的经济收益;上述各种作物产品品质提高而获得的经济收益;促进农林产品加工业、畜牧、饲养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等间接经济效益。
4.城市供水效益
城市供水工程是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目的在于提供符合质量的淡水,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用水的需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业和附近农业用水需求在地理上的集中,有使城市当地水资源日益枯竭的趋势,对于水资源贫乏地区,如何保证城市用水的供应,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4]。
5.航运效益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五万多条,总长度为43万公里,因此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发展内河航运应该是一个重要开发目标。例如结合修建水库工程可以改善上、下游通航和港口条件,结合江河治理或大型调水工程可进行河道的疏浚整治和渠化工程,以增加枯水期水深,提高通航能力。
结论
总之,水利工程项目的效益,是水利工程建设给社会带来的各种贡献和有利影响,它是以有工程比无工程情况下所增加的利益或减少的损失来衡量。效益与水利工程项目费用的计算口径要对应一致,即要求在计算范围、计算内容和价格水平上对应一致,以便使两者具有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刘建恒,王松生. 水利工程项目准备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分析[J]. 民营科技,2011(08)
[2] 徐清灵. 浅谈水利工程监理合同管理[J]. 科技信息,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