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林业科技开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业科技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业科技开发

第1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园林技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已经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机电类专业。然而在园林类专业中此类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有些院校虽已开展此项工作,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仍然没有摆脱基于知识传授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的内容未能系统化、根本性地体现职业特性,因此,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本文在学习研究、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旨在建立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 通过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对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并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了解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确定专业面向和就业岗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相关单位从事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园林植物生产、园林绿地养护及花卉艺术设计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下图所示)。

2 通过职业领域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邀请行业技术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等召开会议,从工作岗位出发,对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典型工作任务34项。

表1 园林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

园林制图 从事造园要素徒手绘图;园林建筑效果图的绘制;阅读并抄绘园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抄绘、园林建筑、假山、园路、理水工程的平、立、剖面图的工作 1、具有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之间的转换;

2、具有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进行尺寸标注,CAD园林图纸的绘制;

3、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

施工 园林土方工程;给排水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种植工程;供电与照明工程;各类园林植物种植的工作。 1、计算土方的能力;

2、能用现有喷头和管件组装不同的喷泉水景;3、具有园路施工的能力;

4、会各类园林植物种植方法;

5、良好的计划制定、实施和调整能力;

6、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7、团结协作能力。

绿化养护 城市公共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等的的养护管理等工作。 1、具有城市公共绿地养护管理的能力;

2、具有单位附属绿地养护管理的能力;

3、具有居住区绿地养护管理的能力;

4、具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主题公园的养护管理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

园林植物

生产 园林植物育苗;花卉生产。 1、具备通过嫁接、扦插等方法育苗的能力;

2、具有花卉生产的能力;

3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序化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物,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在陈述性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经验以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正确梳理、总结各个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按照工作性质相同、行动维度一致性原则,将典型工作任务、能力整合归纳,形成综合能力的行动领域。我院同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银川市园林局、天地缘锦绣园林花卉有限公司等20 家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一起,对职业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归纳,将本专业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10个行动领域,即园林测量、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苗木生产、园林植物生产、园林植物识别、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园林绿地养护。

4 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

解构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行动领域课程体系,将10个行动领域转换为17个学习领域(课程),即园林植物及识别、园林美术、园林测量、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欣赏、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Ⅰ、计算机辅助设计Ⅱ、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插花与花艺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其中,以园林规划设计、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工程制图、园林工程施工5 门课程为例,其学习内涵如下:

5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园林技术专业“项目导向、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以及顶岗实习共同构成的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5.1 第1阶段(第1~2学期)

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能力,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园林植物及识别》、《园林美术》、《园林测量》、《园林植物环境》、《园林欣赏》6门专业基础类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重构,选择合适的载体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基本能力,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第2阶段(第3~4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开设有《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9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课程以及《园林建筑》、《园林机械的使用与维护》、《插花及花艺设计》4门专业拓展学习领域的课程。

5.3 第3阶段(第5~6学期)

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岗位工作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学校定期指派教师了解学生顶岗工作情况,聘任企业技术骨干、中层管理人员和专家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

6 结束语

6.1 构建园林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的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

6.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受到了行业、企业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被评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

6.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已经应用于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基金项目:宁夏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校内课题

参考文献:

[1] 黄先平,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化工装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2月(中旬)第09卷第35期总第232期

[2] 杨兵兵等,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J]. Vol. 32 No. 22Feb. 2011

第2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种、林龄组成不合理

    全县现有林种中,除1949年以来累计保存的人工林68056hm2外,其余占总数77.90%的是破坏以后恢复起来的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现有用林49401hm2。其中,幼龄林占48.5%,中龄林占41.8%,成熟林占0.14%,近成熟林占9.5%。

    1.2低产林多

    全县有蓄积的林地共231314hm2,活立木蓄积共8869056m3,由于林相差,不但蓄积少,而且出材率也低,平均仅28.2m3/hm2。全县经济林22057.8hm2,面积最大的板栗,挂果面积3.37万hm2,平均单产307.5kg/hm2,且70%以上为低产林。

    1.3林业生产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欠缺

    全县林业用地290472hm2,现有林业技术人员仅133名,每人平均负责面积高达2184hm2,极不适应生产的需要,有许多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无力经办。经费不足,特别是用材林经费严重不足,是镇安县当前林业建设中又一突出的问题。实践证明,一味“向钱看”单一抓经济林,并对经济林采取高补助的办法,势必排挤了用材林,结果造成林种比例失调,林种树种单一,生态恶化,降低了森林各方面的防护性能。

    1.4市场营销和产品深加工机制不完善

    没有龙头企业,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容易出现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和产业效益的正常发挥。

    1.5管理粗放

    用材林和经济林木的综合科管都比较粗放,病虫每年造成的损失在20%以上,施肥跟不上,单株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1.6经济林品种混杂,良莠不齐,良种所占比例低镇安县虽属核桃、板栗、油茶、茶叶、生漆适生区,种质资源丰富,但是大部分树种跟不上国内国际市场品种化发展方向的步伐,符合外贸出口的产品太少。

    1.7密度过大,产量低用材林密度过大,未进行抚育间伐,也忽视了次生林抚育改造。经济林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属群众自发栽植,密度过大,随着树体的增长,影响了树冠的扩张和通风透光,加重了病虫危害,结果部位少而且逐年外移,直接影响了产量和收入。

    2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宣传力度,走信息产业化开发之路结合镇安县实际情况,首要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林业开发产业工作真正提高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农业的战略高度,进而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镇安林业特色,让投资者来镇安投资办厂,扩大产品销路。

    2.2增加科技投入,走质量、效益开发之路

    2.2.1突出重点,狠抓基地建设。培养后备资源,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经营,结合流域治理工程,生态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工程规划,狠抓集中连片工程和良种建园工程,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坚持科学整地,用良种壮苗精心栽植,及时管理,确保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2.2.2面向市场,狠抓良种建设。首先从优化品种结构入手,今后建园必须采用良种建园,加大嫁接改造力度,大力推广良种,确定适宜发展的最佳品种,创立有镇安特色的品牌产品。

    2.2.3效益当先,狠抓综合科管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林业综合科管工作作为一件主要工作拿在手上,确定领导,制定硬件目标,严格考核。加强次生林的抚育改造、人工林抚育间伐、封山育林以及对经济林的“垦复、除草、施肥、修剪、防病虫”等综合科管,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2.3积极内引外联,走市场经济开发之路

    首先必须使分散式、单一化生产向规模式、多层次、市场化方向转化,大力发展林、工、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形成产、加、销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格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国内外市场的镇安品牌。

    2.4科技领先,走科技开发之路

    加强林业科技人员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组织林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技术,学习林业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达到既会管理又能科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合格人才,走科技开发之路。

第3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1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

1.1科技创新动力源较单一

所谓的科技创新动力源指的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适合投入、科技创新的需求渠道等。科技创新动力源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林业发展的需要是林业科技创新服务的基础,林业产业必须向社会提供有形的产品、无形的产品以及环境产品。由于公益性林业主要是提供非经济性产品,因此经营者不能在社会交换中得到科技投入的补偿,这就会导致经营者失去科技创新的动力源。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般会采取一些政府行为对非经济产品的科技创新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会在非经济产品的生产上加大投入,国家成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因此,这也就导致了林业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

1.2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定性

在对林业科技的创新成果进行应用时,往往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是由于受到气候因素、地貌因素和地势因素的影响,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在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也是不同的[1]。由于森林地域的分布规律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活动的地域性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预约工业技术和通用技术的科技创新成果相比,在市场需求上对林业科技成果进行了一定范围的限定。

1.3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具有特殊性

林业经营者通过购买和开发先进技术的方式来研发新产品、培育森林资源,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进行补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林业经营者不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性,这是由于其不能从市场上对科技方面的投入得到完全的补偿,因此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扶持。经营者对扶持的预期也会对其应用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行为造成影响。此外,对林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会受到森林采伐制度问题、资源管理体制问题、林权问题等问题的影响。

2影响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对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没有充分重视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无论是林业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和决策者都没有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林业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科技的创新,而是“靠天吃饭”。因此对林业科技投入、应用和研究开发未予以足够的投入,造成了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

2.2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投入偏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较低,而其中林业在整体科技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又较低,而林业的科技创新具有比较单一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政府扶持行为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造成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低。

2.3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制约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林业科研体制的主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不是企业,这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出现脱节的情况,导致林业科技创新出现供求错位。不合理的科技经费结构决定了国家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投入者,而企业很少对科技创新进行投入。这种传统的体制也造成了林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数量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科技体制进行改革,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资源扩散不畅、储备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林业方面表现为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国家强制性的弱化科研体制并减少投入则可能会迎来新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策

3.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我国具有比较有限的林地资源,而我国当前的林地和林木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对林产品的需要,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必须重视林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3]。无论是林业的经营者,还是林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都必须改变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先从思想层面上重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才能够扭转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科技人员素质低、质量少的情况,加大对林业科技的投入,以长远目光来看待我国的林业发展。

3.2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公益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

国家应建立起公益性的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基地,不断加大对林业的科技投入,将高等院校和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主体。公益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比较适合进行林业基础性研究以及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研究,这2类研究机构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国际组织援助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政府的公共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鉴于当前我国对于林业科技创新开发投入的不足,必须在提高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不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提高林业科技投入的比例。

3.3改革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

要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林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就必须从体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和科技开发型企业的研究。要将实际经验、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应用到林业企业的生产中去,建立起新的服务、系统和工艺[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造成阻碍的因素主要有体制不顺、信息缺乏、人才缺乏和资金缺乏4个方面,而要排除这些障碍,激发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就必须从体制层面上进行改革,破除体制约束,建立起企业主动创新的机制,改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被动局面。国有林区应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制。

3.4培养、吸引和留住林业科技创新人才

国有林区在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对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激励、利益分配、创新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动力和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5-7]。

4结语

第4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构树;激素;基质;扦插

中图分类号:S7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98-01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一种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受益长的特种经济林树种。它全身是宝,果、叶、皮和枝干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它的韧皮是制造宣纸和高级用纸的优质原料;树叶是加工畜类饲料的纯天然绿色原料,发展前景广阔。加速培育构树,扩大构树资源是保证宣纸制造和饲料加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构树插穗来源有限,扦插成活率不高,繁殖系数低,育苗速度慢,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栽培需要。本试验可为构树的繁育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及设施 品种:构树;激素::100mg/kg萘乙酸、吲哚丁酸、ABT6号,清水对照;基质:河沙、蛭石、珍珠岩,沙壤土对照。试验设施:长30m、宽16m遮阴式塑料大棚1座。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1.1 基质处理扦插试验。用ABT6号处理插穗,设河沙、蛭石、珍珠岩、沙壤土对照4个基质处理,每处理100株,3次重复。

1.2.1.2 激素处理扦插试验。用珍珠岩作基质,设萘乙酸、吲哚丁酸、ABT6号、清水对照4个处理,每处理100株,,3次重复。

1.2.2 插穗剪取和处理。7月26日,选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剪成长约15 cm插穗,上端保留1片叶,叶片剪小,切口平滑,用800倍50%多菌灵溶液消毒5min,捞出浸入激素溶液中处理10min。

1.2.3 扦插及管理。插穗处理后立即扦插,密度15cm×15cm,深度3cm。扦插后,保湿、杀菌、追肥。根据天气情况喷雾、降温,保持棚内温度15~33℃、相对湿度80% ~100%、插穗叶面有1层水膜为宜。

1.2.4 调查统计。9月6日调查生根率、愈合率、死亡率及成苗的根幅、生根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对插穗生根性状的影响 由表1看出:生根率以珍珠岩最高,达90. 3%,河沙次之,为78. 7%,两者分别比沙壤土高43.3和31.7个百分点,蛭石比沙壤土低8. 7个百分点;珍珠岩、河沙处理的愈合率和死亡率分别比对照低19.3、16.0和24.0、15. 7个百分点,蛭石的愈合率比对照低2.6个百分点,死亡率比对照高11. 3个百分点;各处理生根苗平均根数差异不明显,但珍珠岩、河沙处理的平均根幅都比对照大大提高,其中珍珠岩基质平均根数最多,平均根幅最大,苗木质量高。

2.2 不同激素对插穗生根性状的影响 由表2看出:生根率为ABT6号90.0%、吲哚丁酸83.3%、萘乙酸81.3%,分别比对照提高82. 3、75. 6和73. 6个百分点;ABT6号、吲哚丁酸、萘乙酸各处理的愈合率和死亡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1.3、46.3、46.0和31.0、29.3、27. 6个百分点;各处理生根苗平均根数和平均根幅都比对照大大提高,其中ABT6号平均根数最多,平均根幅最大,扦插效果最好。

3 结论

(1)河沙、珍珠岩基质能促进构树嫩枝插穗愈合,生根的效果较好,其中珍珠岩基质生根率最高,达90.3%,死亡率最低,为3.7%;且生根苗平均根数达5.28根,平均根幅达7.25 cm,苗木质量最高。

(2)萘乙酸、吲哚丁酸、ABT6号处理均可促进构树嫩枝插穗提早愈合生根,显著提高插穗生根率和生根苗质量,其中100mg/kgABT6号生根率高达90.0%,死亡率仅为4.3%,且生根苗平均根数达5.31根,平均根幅达7.25 cm,扦插效果最好。

(3)构树插穗不耐水湿,基质含水量过高,插穗易腐烂、死亡,嫩枝扦插以珍珠岩作基质、用100mg/kgABT6号处理插穗,插穗愈合生根早、腐烂少、生根率高,且生根苗平均根数最多,平均根幅最大,育苗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薛萍,伍雄辉.构树无性系嫩枝扦插育苗试验[J].湖南林业科技,2006,33(3):4-6.

[2] 李党法.构树的培育与开发利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7(1):49-49,76.

[3] 万文,刘忠华,魏会琴.杂交构树茎段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福建林业科技.2010(01).

[4] 彭玉华,曹艳云,黄志玲,何峰.构树扦插育苗试验[J].广西林业科学.2008(01).

[5] 李党法,李月凤.构树的价值与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6(09).

[6] 宋丽红,曹帮华.光叶楮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05).

[7] 孙天洲,王清海.日本光叶楮组织培养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4(05).

第5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毛竹;经营措施;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02-03

毛竹隶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1]。为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之一,具有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用途广、效益大等诸多优点。永安市是我国竹子的重点产区,是中国笋竹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全市现有竹林面积6.71万hm2,其中毛竹5.8万hm2亩,竹农人均拥有竹林面积居全国首位。竹业是该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竹农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全市竹林整体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因此,本试验将探讨毛竹丰产高效经营技术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促进竹山增效,竹农增收,为广大竹农脱贫致富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立在上坪乡共裕村29林班8大班1小班,地理座标介于117°22′~117°34′,北纬25°54′~25°58′之间,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9.2℃,极端最高温40℃,极端最低气温为-7.6℃。年日照1 640h,无霜期290d,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均降水量1 500~2 000mm。试验地海拔642~976m,位于中山带长坡中部,南坡,坡度25°,土壤为红壤,土层较厚,立地质量等级为Ⅰ级。林下植被稀少,水、热、光、土壤条件均非常适宜毛竹生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试验肥料采用永安市中化智胜化肥有限公司生产的笋竹专用肥,氮、磷、钾总养分含量≥32%(16-5-11)。具有配比合理,针对性强,能增强笋、竹抗灾、抗病能力同时竹材通直匀称,质地优良。并含有竹子生长需要的,且能被完全吸收的多种螯合态微量元素。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方法

2.2.1.1 不同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共设计3个重复,5种处理方法。处理1:对照样地A,不采取任何措施;处理2:沟施A-1;处理3:穴施A-2;处理4:蔸施A-3;处理5:撒施A-4。施肥时间为2009年、2010年6月、8月各施一次。施肥量为100kg,春笋大年占总用肥量的40%,春笋小年占总用肥量的60%。

2.2.1.2 不同经营措施对产量的影响 共设计3个重复,3种处理方法。分别是:处理1:喷灌B-1;处理2:沟施并喷灌B-2;处理3:沟施A-1。施肥量为100kg,春笋大年占总用肥量的40%,春笋小年占总用肥量的60%。667m2喷灌10t。

2.2.1.3 不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共设计3个重复,5种处理方法。分别是为处理1:施肥50kg C-1;处理2:施肥100kg A-1;处理3:施肥150kg C-2;处理4:施肥200 kg C-3;处理5:施肥250kg C-4。统一采用沟施施肥方式,于2009、2010年6月、8月各施1次。春笋大年占总用肥量的40%,春笋小年占60%。

2.2.2 作业方法

2.2.2.1 于2009、2010年6月、8月对需要施肥的试验地进行施肥。施肥技术要求:

沟施:沿水平带方向开沟,水平带间距2~3m,沟深20cm,沟宽20cm,将肥料施于沟中,加土覆盖[2]。

蔸施:即将前一年冬天采伐的竹蔸,用钢钎将竹隔打通,将化肥施入竹蔸中,然后盖上土。

穴施:在距竹株40~50cm挖半月形沟,逐株施肥盖土;也可在竹林中均匀挖穴后将肥料施入穴中。

撒施:结合夏季松土锄草时将其翻入土中。

2.2.2.2 于2009、2010年9月对需要灌溉的试验地进行引水喷灌 在笋芽分化期,进行一次引水灌溉。对连续干旱超过20d的,进行一次引水灌溉。

2.2.3 样地设计及调查方法

2.2.3.1 样地设计 样地面积,设置为25.82m×25.82m,用罗盘仪标定样地界址,四角设立固定界桩,四边用油漆标明界线。施肥、喷灌林分和对照林分最短距离不少于50m。

2.2.3.2 调查方法 产笋量、竹材产量是评价竹林经济收益的最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3],单位面积采挖的笋产量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单位面积生产的竹材越重,经济效益也越高。

冬笋采挖时间及办法:10月份后每月同一天各样地全挖一次冬笋,登记冬笋产量。

春笋采挖时间及办法:3月份后对露土的春笋进行挖取,露土长度不超过5cm。毛竹大年,除清明前后同一时间内留竹40株,其余全部挖光。毛竹小年笋全部挖光。

毛竹采伐时间及办法:2a采伐一次,于“春笋大年冬笋小年”年份冬季采伐,立竹密度保持180株/667m2,砍除老、弱、病、密竹。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的施肥方式(对照、沟施、兜施、穴施、撒施)产量调查结果,见表1。

4 结论与讨论

4.1 不论是何种施肥方式都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笋产量 以穴施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沟施。穴施、沟施在施肥的同时对林地进行了垦复,改良了土壤的孔隙度,增强了蓄水、保肥能力,因此效果极佳。沟施有利于引导竹鞭往深处发展,促进地下结构的合理分布和质量,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竹林发展。穴施比沟施投工更少、成本更低,是当前永安市竹农首选的施肥方式,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兜施肥料直接作用在毛竹上,通过竹鞭传送养分,宜在毛竹采伐半年内的竹兜实施效果较好。撒施效果不及其它几种施肥方式,宜结合使用。

4.2 以沟施并且喷灌同时实施效果最佳 由于笋体成分组成中95%左右为水,水在竹笋增产增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建议竹农除施肥外,有条件的还应引水喷灌。一年之内,毛竹有2次重要的需水季节,在秋季笋芽分化期(8~9月)和孕笋期(10月至翌年2月),在连续干旱25~30d,应对毛竹林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土壤湿度,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竹笋生长所需要的水平上,达到提高笋产量和促进毛竹生长的目的[4]。

4.3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竹山产量呈递增趋势 施肥量150kg到200kg之间竹山效益增加较大,但从施肥量200kg到250kg差异不显著,说明毛竹生长所需的养分已很充分,多施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肥料浓度过高也会导致烂鞭、烂根,造成毛竹死亡,因此施肥量以200kg最为适宜。立地条件肥沃的竹山可以适当少施,立地条件较差的竹山则应当多施,并且要通过多年施肥,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改良立地条件。有条件的竹山建议同时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层疏松、增厚,加速竹兜腐烂,保持土壤肥效的持久性。提倡竹农要坚持用科学高效经营技术管理竹山,促进竹林增产增效。

4.4 竹材收入是竹山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毛竹林实施施肥、喷灌措施能显著增加毛竹树高,胸径,增加竹材干物质,促进材质生长,从而增加毛竹重量。

参考文献

[1]彭彪,宋建英.竹类高效培育[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丁新新,吴承祯,洪伟,等.毛竹林丰产施肥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9(2):54-56.

[3]郭志坚,邹秀红,刘建斌,等.毛竹林施肥效果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6):32-34.

[4]杨金满.喷灌对毛竹冬笋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6):121-122.

[5]陈双林,杨清平,郭子武,等.海拔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2010,24(1):60-63.

[6]金爱武,黄宝龙.参与式技术发展在毛竹笋用林施肥管理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9(4):87-90.

第6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1 林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含义

创新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究其本质来说,创新是推动一个民族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著名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层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关于技术上的创新的具体定义。技术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如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也包括将这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市场上得到实现。依此,林业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林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并体现出规模效益。林业的建设要实现公益性、社会性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因此林业技术的创新必须要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实现环境的生态保护,保证国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妨碍林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问题

2.1 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在传统的观念中,林业的经营一直被当做“靠天吃饭”的产业,这种消极观念严重的阻碍着林业技术的创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推进林业的发展,有无技术、技术水平高低不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普遍忽视林业科技投入、研究开发与应用。

2.2 林业科技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科技经费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林业科技创新一直依靠与科研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然而这种方法不能使技术的创新与企业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以后的林业科技创新上,应当以企业作为主体,使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生产的需要保持一致,推进林业技术的不断前进。

2.3 优秀林业科研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据有关研究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获奖成果的转化率仅有50%左右,大大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我国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低于农业,只有34%;林业技术储备不足,优秀林业科技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和高层次经营管理的人才奇缺,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及转化。

3 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策

3.1 要调整林业科技的布局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林业科研机构相对力量分布较散,主要以行政区域设置,个数多,力量薄弱,科研课题少,经济也相对困难,发挥不到林业科研机构应有作用,对其发展调整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对于林业科技力量来说,应将其划分成总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总体是指加强我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实力和林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其成为林业科技发展的龙头,而局部就是在国内各省、各省区域内设立专业的林业科技研究所。

3.2 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

在林业技术的发展改革中,须对林业科技的体制进行大幅改革。在改革中,本着“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改善精神,对于一些非盈利性和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改革则需遵循分类指导的改善原则。在改革中,切实做到科技攻关,稳定一部分专业的科研人员来重点从事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再对于一些具有开发能力的部分组建科技开发公司,将其直接面向市场,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从而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来开发带动科研的新机制。

3.3 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

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由于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的面对面性,其在工作中都与当地农户直接交流,因此,科技推广员的工作业务素养是林业科技进步的过渡和转折,科技推广员工作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发展。作为最受地方农户欢迎和尊敬的推广员,在面对机构的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对工作的认识,要把深切的认识统一到国家对于农村农业的意见、政策上来。

3.4 努力抓好各类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在对于如何发展林业技术创新问题的长效机制中,培养一只高素质和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对于管理人才的选拔上,本着造就一支高学历、专业性强、职称结构合理的综合型技术队伍,形成一支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和以林、农技术专业人才为骨干的林、农队伍。若想实现此目标,则需拓宽人才的培养渠道。首先,在现有的队伍中以现有的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培养对象,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各种培养教育学校来通过学习成为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和产业人才。最后,是在对于农民技术人才的培训上,对其重点培训农、林业实用技术以及退耕还林等相关技术的培训上,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林业技术意识和了解正确的林业技术知识。

4 结束语

林业企业科研机构调整的思路就是以基础研究为根本,要以应用研究为中心,这样要不断的加大实验研究的力度,最终实现产业化,如果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就能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定的生产力,当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的时候经济效益就有了相应的提高。再则还能够不断的推进林业的基础研究,这样才能够让林业的技术创新向着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只要我们本着扎实工作、积极进取的向上工作精神,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创新之路,为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忠凯.美国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1).

第7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0.引言

林业是农业发展的绿色屏障,林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林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该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1生产技术落后

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技术和装备上普遍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首先是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我们还不能设计生产,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设备。所以,我国林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始终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1.2集约化程度低

目前世界木材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胶合板大于1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大于10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为10万立方米/年。而我国的企业规模则是:胶合板平均规模为0.3万立方米/年,刨花板平均规模为0.65万立方米/年,中纤维板平均规模为0.37万立方米/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林业企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所以,我国林业企业规模严重偏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1.3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过小,生产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及西部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发展很不平衡。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致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4体制改革缓慢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但是,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我国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经营自不足。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少,税费征收重,企业包袱沉重,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我国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竟争的意识,从目前看,我国林业企业要真正建立一个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

2.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2.1调整发展思路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思想、政策走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致使有的产业项目已不合适宜。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统一思想,调整产业经营思路,实事求是地剖析过去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取得共识,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林业产业项目,为了进一步抓好林业产业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不断更新观念,适时调整思路,根据国家林业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二是端正态度,切合实际,不搞假、大、空,实实在在做好产业工作,使每一项产业项目都经得起市场检验。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林区经济、致富职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建立长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林业产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把产业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同年终奖金挂钩。

2.2加强政策扶持

为了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开发,应适时制定、修订林业产业项目优惠政策,同时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凡是在林业系统范围内投资办厂或开发林业产业项目的,都无偿提供厂房、占地,并由有关领导牵头,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厂房建筑配套费一律免收;凡是林业内部职工进行绿色食品、养殖等特色种植、养殖项目的,林业部门无偿提供林地和一定项目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职工家属和林区农户从事涉林产业经营的,也给予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极大地调动了林业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招商引资和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林业产业社会化进程。

2.3创新管理体制

要改革过去林业那种粗放经营方式,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把林业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即把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公益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落实各种管护经营责任制,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生产经营者要放弃林产品收益权和一部分经营自,擅自改变经营方向要承担法律责任。另一部分森林划定为商品林,其主导利用方向是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放宽政策,由投资主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经营,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用现代化手段,大幅度提高森林的生长量。这样,才能尽快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保障林产工业的用材,真正把林业从多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真正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林业的体制、机制,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2.4加大建设投资

紧跟世界林业高科技步伐,实行科技兴林,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否则林业科技研究和林业建设就无法保障,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依靠科技兴林,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同时还要加快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和资金,加快提高我国林业科学技术水平,弥补资金不足,全面推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2.5深化科技改革

在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要积极推进企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要选准目标集中攻关,改变传统的项目重复等不足,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灵活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对林业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在林业经济建设上做了一些努力,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我们深知与林业大局的时代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把我国的林业经济建设工作推向新的台阶,为林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奋斗。 [科]

【参考文献】

第8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 刨花楠;立地;混交模式;幼林生长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85-02

Abstract Growth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site of Machilus pauhoi plantation,and growth of different mixed pattern of 5-year-old Machilus pauhoi,Cunninghamia lanceolata,of Jiande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under different site.The mixed stand of M.pauhoi,C.lanceolata could promote the growth of M.pauhoi,the growth of the mixed pattern of M.pauhoi,C. lanceolata in the ratio of 2∶1 was higher,at pure M.pauhoi stand for comparing,the average tree height and DBH improved 10.45% and 12.71% respectively,it was a good mixed afforestation pattern and worth to be extenuated.

Key words Machilus pauhoi;site;mixed pattern;growth of young plantation

目前,国家将大力营造珍贵用材林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重点,浙江省也确定了重点发展的珍贵用材树种,刨花楠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以前我国南方林区的造林树种主要为杉、松等针叶树种,在遗传改良、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是较薄弱,因此及时进行优质阔叶树种的遗传改良、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

刨花楠(Machilus pauhoi Kanehira.),又称楠木、刨花树等,为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树种,干形通直圆满,出材率高,木材黄白色,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材质轻软,硬度适中,干燥后易加工,不变形,刨面光滑,是家具、胶合板、建筑、细木工具的优良用材,木材、树皮均含胶质,木材刨片浸水有黏液,用水浸泡制成“刨花水”稍带黄色,无特殊气味,可用于润发。其树形优美,分枝均匀,叶长卵形,新叶为红色,常绿,又是优良的绿化观赏树种[1],近年来将刨花楠还开发为香粉用树种[2]。作为重要的珍贵树种,已在开花结实习性、种子贮藏技术、容器苗培育技术、采种母树林营建等方面有了研究[3-5],但刨花楠的造林技术还不成熟,只有少量的报道[6-7]。一个树种造林的成败,选择何种立地条件,采用怎样的造林模式至关重要。笔者对刨花楠人工林从立地和造林模式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该树种造林技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寿昌林场绿荷塘林区(东经119°12′,北纬29°19′),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16.9 ℃,年降水量1 500.0 mm,日照时数1 940 h,年均相对湿度78%,海拔220~260 m。林地为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为黄壤,土层厚度60 cm以上,坡度35°左右,坡向东南,土壤肥力中等以上。

1.2 试验方法

1.2.1 营造混交林试验。2010年3月在建德市寿昌林场绿荷花塘林区营造了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区组分为刨花楠纯林(1∶0)、花楠(1)×杉木(1)行间混交(1∶1)、刨花楠(2)×杉木(1)为2行刨花楠和1行杉木行间混交(2∶1)、刨花楠(3)×杉木(1)为3行刨花楠和1行杉木行间混交(3∶1),共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0.06 hm2(10行×15株=150株),造林密度为2 m×2 m(2 490株/hm2),重复3次。

2010年冬整地前,挖大穴(50 cm×50 cm×40 cm),2011年3月刨花楠采用1.5年容器苗,平均苗高50 cm左右,平均基径0.45 cm左右,杉木采用1年容器苗(平均苗高25 cm左右,平均基径0.35 cm左右)造林,幼林抚育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每年2次抚育)。2015年11月,在每小区内调查中间几行树木,混交林按刨花楠和杉木比例共30株(纯林时30株),测定树高、胸径、冠幅等。

1.2.2 立地条件试验。立件下造林,结合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比例混交试验林进行,选择3片不同立地条件(A类立地:土层深80 cm以上,肥力中等,山坡下部30 m;B类立地:土层深60~80 cm,肥力中等,山坡中部30 m;C类立地:土层深60 cm以下,肥力一般,山坡上部30 m;)刨花楠纯林进行分析,每片纯林调查30株,测定树高、胸径、冠幅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立地条件下刨花楠生长差异

3种立地条件下(同一片试验林,上、中、下不同坡位)五年生刨花楠纯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差异如表1所示。可知,刨花楠纯林在同一片山场的不同坡位(不同立地)生长量差异明显,以山坡下部生长最好,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分别为3.85 m、4.18 cm和2.25 m,山坡中部次之,分别为3.35 m、3.64 cm和2.10 m,山坡上部生长则相对较差,分别为2.65 m、2.86 cm和1.90 m,山坡下部刨花楠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山坡上部分别高出45.28%和46.15%。表明立地条件对刨花楠幼林生长的影响极显著,即刨花楠对立地条件的反应较明显。从试验结果可以说明在营造刨花楠林时造林地的选择十分重要,应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下部造林,以利于林分的生长。

2.2 刨花楠与杉木不同混交模式林分生长差异

由表2可知,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刨花楠的生长得到了不同程度促进,五年生不同混交模式的林分中,刨花楠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分别比刨花楠纯林提高了4.48%~10.45%和6.35%~12.71%,刨花楠的生长量以楠∶杉=2∶1最高,楠∶杉=1∶1和楠∶杉=3∶1混交林分次之,纯林生长量相对较低。表明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可提高刨花楠的生长量,这可能是因为刨花楠早期喜荫,适度的遮荫有利于刨花楠的早期生长。另外,杉木在几个混交模式中生长量差异不是很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混交均采用行间混交模式有关。如果以培育刨花楠用材林为目的,再过3~5年可适当间伐杉木,以保证刨花楠的正常生长。从刨花楠的生长量以及与杉木混交能形成较好空间分布格局,楠∶杉=2∶1混交模式为较好,是值得推广的混交造林模式。

3 结论

造林立地条件的好差对刨花楠幼林生长影响明显,山坡下部刨花楠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量比山坡上部分别高出45.28%和46.15%。在营造刨花楠等珍贵树种时,宜选择山坡中下部、土层较厚、水肥条件较好的立地造林,以利于刨花楠的生长和成材。

因刨花楠为早期喜荫树种,营造混交林有利于刨花楠林分的生长[8-9]。从本试验结果也可看出,刨花楠与杉木混交后,促进了刨花楠幼林的生长量(与纯林相比),同时在几种混交模式中,以楠∶杉=2∶1行间混交模式是较好,与纯林相比,刨花楠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量分别提高了10.45%和12.71%,是值得推广的刨花楠混交造林模式。

4 参考文献

[1] 周家骏,高林.优良阔叶树种造林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0-285.

[2] 林朝楷.多用途多土树种:刨花楠[J].农村百事通,2009(12):31.

[3] 冯建民,何贵平,骆文坚,等.刨花楠开花结实习性及种子贮藏试验初报[J].浙江林业科技,2005,25(3):23-25.

[4] 杨钟.刨花楠容器苗基质配方的对比试验[J].江西林业科技,2009(2):68-70.

[5] 麻建强,何贵平,骆文坚,等.刨花楠母树林营建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10,24(6):112-114.

[6] 汪炎明.杉木萌芽林中套种刨花楠经营技术及生长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5):119-121.

[7] 钟全林,胡滨,程建华,等.粉用刨花楠工业原料林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257-262.

第9篇:林业科技开发范文

关键词:榉树;生物学特性;繁殖;栽培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122-03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agation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Wang Xiaoli1 et al.

(1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of Garden,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Zelkova schneideriana is a wide range of broadleaf timber species,often used in landscaping,is China's key protection of one of the endangered plants. In this paper,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 recent research on beech was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atural distribution,seed propagation,cutting propagation technology,graft propagation,tissue culture,propag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Zelkova schneideriana species. And developing prospects were also outlined.

Key words:Zelkova schneideriana;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ropagation;Cultivation

问鳎Zelkova schneideriana),又被称作大叶榉、红榉、黄榉、毛脉榉等,属于榆科(Ulmaceae)榉树属(Zelkova)植物,是我国特有植物物种资源,国家重点保护二级植物[1]。榉树作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组成树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因其株形高大、枝干优美,丰富的叶色变化,榉树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树种[3]。木材致密、坚硬,质感美观,是家具、装饰物品等上好的用材原料[4]。近年来,由于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以及榉树林木资源的过度采伐,榉树野生资源已经非常稀缺,因此对于榉树的保护、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5]。本文总结了榉树的生物学特性、榉树在国内的自然分布、繁殖培育技术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榉树资源提供指导。

1 榉树的生物学特性及自然分布

1.1 植物学特征 榉树为落叶乔木或小灌木,植株高大,树皮灰色而且光滑,呈现鳞片状剥落。榉树叶片为单叶,交互着生,叶片较厚,叶形为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等,叶片表面比较粗糙,叶片边缘有锯齿,背面密生绒毛;有托叶,托叶离生,托叶披针形。雌雄同株,夹杂完全花。雄花生长在嫩枝下部的叶腋处,花被片4~5裂,雄蕊4~5枚;雌花或者为两性花,花单生或数朵着生在上部叶腋内,子房1心室,具2个花柱。果实为小核果,有宿存花被和花柱,种胚弯曲[6]。

1.2 榉树的生理、生化特性 榉树喜爱光照,适于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环境下生长。沈建军等对榉树幼苗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榉树幼苗生长发育规律,基本符合典型的植物“快-慢-快”的生长模式,在年净生长量中,1―7月逐渐递增,8月份最大,以后逐渐递减,直至停止[7]。张日清等对榉树实生苗生长状况与植株四种内源激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吲哚乙酸、玉米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四种激素在年周期上,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脱落酸和赤霉素,吲哚乙酸和玉米素含量的比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动规律,一年中,榉树出现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5月份和8月份[8]。张日清的这一结果和沈建军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对榉树在生长季节中日光合速率研究发现,榉树也存在着光合午休现象,上午08:00左右为第1个光合高峰,为全天净光合速率的最高峰。以后有所下降,13:00左右,光合速率有所下降,直至达到最低点,然后又有所升高,但第二个高峰不及早上08:00光合速率的水平。榉树虽然存在光合午休现象,但榉树日净光合速率水平很高,平均为8.99μmolCO2/(m2・s),表明榉树光合能力较强,同化速度快,外在表现是榉树具有有较快的生长性[9]。某些植物可以耐受一定量NaCl盐的胁迫,原因在于植物本身具有强大的抗氧化系统,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的各种酶活性,来抵御外界的不良环境。榉树幼苗也可以通过增加SOD,POD等的抗氧化酶的活性,来降低盐胁迫产生的影响。低盐处理下,植株生长正常,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以及胁迫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提高,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也减弱[10]。但研究发现,榉树种子萌发时对NaCl胁迫较为敏感[11]。曹娴等对同一区域内的23株榉树,根据榉树叶片颜色的差异,利用简单序列重复区的DNA序列进行分子标记,分析榉树遗传差异,结果发现,榉树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榉树进化研究和人工选择培育榉树资源在遗传背景上提供了基础[12]。

1.3 分布范围 榉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中至西南以东广泛地区[13],在我国大部分省均有分布等[14]。

2 榉树的繁殖技术

2.1 种子繁殖技术

2.1.1 采集 以健壮树作为母树进行采种。采种时间一般为10月中下旬,种子采后,去杂质,在室内自然阴干[15]。榉树种子采收后,当年很难萌发。研究发现种子有休眠。现发现用湿沙和种子混匀,用塑料袋包装置于低温下进行层积处理,贮藏至第二年春季3月播种,则发芽率可提高4~5倍[16]。

2.1.2 预处理与播种 榉树种子处理有助于萌发。湿沙低温贮藏再结合赤霉素浸泡处理,效果更好,发芽率则提高到61.67%[17]。播种(南方)以雨水至惊蛰时节当气温升至12℃以上,地表温度在10℃时为最好。加磷肥拌种,一般采用条播(条距25cm)的方式。

2.2 扦插技术 榉树现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是扦插繁殖,以沙子与黄心土(体积比1∶4)混合物作为扦插基质,扦插时间一年可两次,分别为3月和9月。扦插选材以生长健壮的直立、嫩枝为宜。插穗截好后,可用适当浓度生根粉浸泡插穗下部以促使生根。扦插后覆膜、保温、遮阳,定期浇水,定期检查生根情况[18]。有学者研究发现,榉树扦插插穗选择以选用直径大于0.8cm的枝条为宜,下切口适当浸泡ABT,扦插季节以春季最好,生根率高[19]。张春桃等发现扦插选材与母树树龄相关,随着母树树龄增加,扦插生根率明显下降,扦插的采穗母树以幼龄树为好[20]。

2.3 嫁接技术 嫁接砧木以1~2年生白榆实生苗为宜、白榆地径在1.5~2cm。榉树接穗以选择1~2年生的嫩枝。榉树嫁接可分为枝接和芽接。枝接在每年的4月进行,嫁接时间过早会导致成活率较低,嫁接时间过迟则会影响新梢的生长发育,所以要把握好嫁接时间。枝条嫁接法可以采用劈接法、皮下接法。应用芽嫁接一般在集中在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进行,用方块形芽接后,绑扎好,使接穗芽部的内皮层与砧木密接,有利于接穗和砧木之间的物质交流与愈合,提高嫁接成活率[21]。

2.4 组织培养研究 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快速繁殖的有效手段。钟飞霞通过种子萌发小苗后的植株嫩茎、嫩叶作为接种材料,结果在WPM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22]。金晓玲等以一年生嫩枝作为诱导芽外植体,接种于MS基本培养基上,外加不同浓度与种类的外源激素进行培养,筛选出了诱导榉树芽萌发最佳培养基[23]。刘雪梅等以器官发生的途径对榉树进行无性繁殖技术试验,发现适合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S基本培养基,外加一定浓度的BA[24];刘海龙等研究榉树叶片器官再生植株技术,以叶片作为材料,诱导愈伤组织,结果发现幼嫩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最佳[25]。

3 栽培与管理养护

榉树在幼苗期生长迅速,1年生苗株高可达1.5m。立春前后栽植,移栽时穴施有机肥。适当密植,以培育通直干形苗木。经间伐后,可以培育大苗[26]。沙壤土透气性好,是适宜榉树生长的土壤条件。榉树的造林模式现多为榉树纯树林或同其他乔木的混交林[27]。大苗移栽宜在秋季落叶后进行,此时树液流动减弱,生理活动微弱,抗性增强,较容易成活,移栽后加强管理养护也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手段[28]。

4 展望

榉树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但现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榉树资源日趋枯竭。因此,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继续加强榉树生物学特性基础研究,进行榉属树种遗传多样性的保护;(2)重点培育榉树新品种,建立榉树种质资源库。加强筛选株形美观,叶色鲜艳的新品种。培育快速生长,品质优良的用材新品种;(3)加强榉树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建立榉树快速无性繁殖体系;(4)开展榉属生态系统效应研究,为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上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6:580-583.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82-386.

[3]茹雷鸣,张燕雯,姜卫兵.榉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广东园林,2007(6):50-52.

[4]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苏植物志: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63-64.

[5]汪灵丹,张日清.榉树的研究进展[J].广西林业科学,2005,34(4):188-191.

[6]蒋华伟,姜红卫,李静会,等.榉树的研究进展[J].江苏林业科技,2012,39(5):51-54.

[7]沈建军,冯小燕,柏明娥,等.榉树温室育苗试验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2(1):15-17.

[8]张日清,杨婕,金晓玲,等.榉树实生苗苗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J].经济林研究,2011,29(4):1-5.

[9]王旭军,吴际友,唐水红,等.红榉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规律[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1):10-13.

[10]窦全琴,焦秀洁,张敏,等.土壤NaCl含量对榉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0):2063-2069.

[11]焦秀洁,何开跃,窦全琴.NaCl胁迫对榉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4):55-58.

[12]曹娴,罗玉兰,崔心红,等.榉树遗传变异分析及优良单株选择[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 (6):499-503.

[13]Chen C J,Fu L K,Zelkova.In Chen H,Huang C J(eds.),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M].Beijing:Science Press,1998,22:334-4l3.

[14]萨仁,苏德毕力格.榆科榉属的植物地理学[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2):123-128.

[15]舒三洪,梅小华,谢禄山.榉树播种育苗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6):47-49.

[16]沈建军,黄旭波,柏明娥,等.榉树种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6):56-59.

[17]李铁华,张伟,文仕知,等.贮藏温度与时间对榉树种子活力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9):1-5.

[18]胡红泉,崔同林.珍贵树种榉树的生物学利用价值及繁育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79-80.

[19]刘德良,张琴,陈志阳.榉树扦插繁殖试验[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1,21(1):93-94.

[20]张春桃,胡希军,罗雪梅,等.榉树的扦插繁殖技术[J].经济林研究,2011,29(2):108-110.

[21]奚钊,韦新和.榉树的繁殖技术[J].吉林农业,2012,265(3):165.

[22]钟飞霞.榉树无性繁殖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33-35.

[23]金晓玲,何平,张日清.榉树茎尖的培养[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5,25(1):38-41.

[24]刘雪梅,罗雪梅,王征,等.直接器官发生途径的榉树微繁体系建立[J].湖南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4,37(2):17-21.

[25]刘海龙,张日清,汪灵丹,等.榉树叶器官再生植株技术[J].广西林业科,2013,42(3):231-233.

[26]罗明芳,李家平,管朝华,等.榉树苗木培育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09,36(3):38-39.

[27]何平,金晓玲,盛卫平,等.立地条件和营林模式对榉树生长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