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生物质资源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质资源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质资源的定义

第1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在人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20世纪中后期大量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过度的资源开发和污染,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物种受到严重破坏。

为保护湿地,保护湿地中的丰富物种,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间保护公约湿地公约。到2004年10月为止已有超过141个成员,1 387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和水域、陆地之间没有明显边界,加上不同学科对湿地的研究重点不同,造成湿地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水域。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保护机构于1979年在“美国的湿地深水栖息地的分类”一文中,重新给湿地作定义为:“陆地和水域的交汇处,水位接近或处于地表面,或有浅层积水,至少有一至几个以下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按照这个湿地定义,世界湿地可以分成20多个类型,这个定义目前被许多国家的湿地研究者

接受。

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湿地土壤通常称为湿土或水成土。

3.湿地的作用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湿地具有强大的沉积和净化作用:

流水进入湿地后,各种物质随水流缓慢而沉积,成为湿地植物的养料,其中的有毒物质被迅速分解。

湿地物种十分丰富:

生物多样性中蕴藏着丰富的遗传资源,在科学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湿地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

九寨沟、洞庭湖、鸟岛等都是著名的湿地风景区,自然风光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巨大的旅游特色。

湿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态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参与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养地下水、调节地表径流,对防止干旱和洪涝有重要影响。

湿地能防止海水入侵,减轻沿海土地的盐碱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内河的倒灌。

湿地可以保护海岸,防止侵蚀。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防止海岸侵蚀的作用最为明显同时还有防风作用。

湿地的水分小气候有影响。干旱地区中,周边地区比其他地方的气候湿润,有利于生态环境。

湿地的丰富物产资源具有很高价值:

湿地富产鱼、虾、藻类、莲藕、芦苇、药材等,是相当重要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自然资源。

第2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2节:“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显然这里所说的环境承载力是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一种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而中图版教材必修2第18页第一节第4行:“环境承载力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这里将环境承载力等同于环境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页第3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中图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册第20页倒数第4行:“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这两段文字的意思显然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罢了,但一个是给“环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一个是给“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义。显然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这几个概念的处理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有必要对有关概念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细致地分析。

分析

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

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另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第一个看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他的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理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存在,而且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达尔文在其进化论观点中采用了人口几何增长和资源有限约束的观点。同样马尔萨斯的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的观点对人口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影响。将马尔萨斯的理论用逻辑斯缔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用容纳能力指标反映环境约束对人口增长的限制作用可以说是现今研究承载力的起源。生态学家将容纳能力定义为:对某一具体的研究区域,在不削弱其未来支持给定种群的条件下,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所能支持的最大种群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容纳能力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讨论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日益突出的今天,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系统只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好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状态,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支撑起整个人类社会系统。因此在讨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时,突破了以前的环境容纳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系统良性发展的一种支持能力。由于人类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都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构系统,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因此承载力的研究面对的是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所有组分的和谐共存关系,研究对象不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某一子系统,更不是子系统中的某一组分(人口或种群)。因此,承载力的概念相比容纳能力,其内容范围和含义都要广泛的多,涉及到人类社会系统,承载力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环境承载力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资源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活动的支撑能力,突出的是其量化测度;而环境容量则强调的是环境系统要素对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统排污的容纳能力,突出的是其质地衡量。环境容量侧重体现和反映环境系统的纯自然属性;而环境承载力则突出显示和说明环境系统的综合功能(生物、人文与环境的复合)。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阈值,而最大支持阈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环境要素、技术水平、人类的消费水平和区域的开放程度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不同的资源对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不同。像太阳、空气目前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限定,而淡水过去只对个别干旱地区的人口数量起限制作用,现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的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环境人口容量时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来估算,并要考虑地区的开放程度和人类的消费水平。主要用土地资源指标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土地资源承载力。中国科学院综考会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所下的定义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载力的4个要素是: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它们的关系是: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与土地生产力成正比,与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产力又是由生产条件决定的。以水资源来估算环境承载力称为水资源承载力,它由我国学者在80年代末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水资源承载力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发展为条件,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在水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并经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系统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环境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所以在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研究时关键是要明确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的值就会有很大差别。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的开放程度。一个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个开放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而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由于某一种资源的匮乏会使得其环境人口容量大为降低。(2)时间规定性。一个地区短期内的环境人口容量会高于保证其长期发展的人口容量,但短期内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会造成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降低。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上,不能只考虑短期效应。(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会有很大差别,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确定未来环境人口容量时必须考虑到技术进步的作用。(4)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会有完全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很显然,环境人口容量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5)分配方式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分配方式将导致环境人口容量的差别,一个平均分配资源和财富的社会,其环境人口容量无疑大于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在可预见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国际人口生态学界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非再生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三、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如果仅仅考虑维持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那么得出的就是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如果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或最优的目标,则实际上得出的是适度人口数量,即合理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仅从自然资源角度估算的环境承载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的下的最大人口容量。但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时,如果把消费水平定在一个期望的数值上,则此时的人口容量也就等同于合理适度人口。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也可以互相转换,合理人口容量也可以说是某一定意义上的环境人口容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承载力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程中栋,冰川冻土,2002年8月。

2.环境承载力初探。崔凤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3月。

3.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陈祥彬,福建环境,1995年10月。

第3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二次能源;生物质能;开发战略

1 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能发展主要集中在寻找生物质资源、研发生物质转化技术、探讨生物质能的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生物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乙醇燃料、生物质气体燃料、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四方面。

1.1 生物乙醇燃料

生物乙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能源转化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两个方面。 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的工艺中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纤维素酶的生产是其中难点之一。目前提倡固体发醇, 但固体发酵不可能像液体发酵那样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大幅度下降成本。故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 应选用液体发酵技术[1]。

1.2 生物质气体燃料

生物质气化技术是一种热化学处理技术,通过气化炉将固态生物质转换为使用方便而且清洁的可燃气体,用作燃料或生产动力。

德国沼气工程普遍采用产气率高专用的青贮玉米作为主要发酵原料,产气率是鸡粪的2.5倍,猪粪的3.4倍,牛粪4.5倍。[2]

我国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机遇较好,内部因素中环保指标及可再生性优势明显,所以要依靠内部优势抓住外部发展机遇在最优SWOT战略组合选择上,应侧重SO战略( 即增长型战略),同时兼顾ST战略( 即特色经营战略),突出生物燃料的特色,努力打造我国生物燃料种植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集群。

1.3 生物制氢

生物制氢过程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且不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生物制氢过程不仅对环境友好, 而且开辟了一条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新道路。此外, 生物制氢过程可以和废物回收利用过程耦合。

生物制氢过程可以分为 5 类:

1)利用藻类或者青蓝菌的生物光解水法;

2)有 机 化 合 物 的 光 合 细 菌 ( P SB ) 光 分解法;

3)有机化合物的发酵制氢;

4)光合细菌和发酵细菌的耦合法;

5)酶法制氢。[3]

1.4 生物柴油

所谓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物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生物柴油来自于植物油 ( 玉米、棉籽、海甘蓝、花生、油菜籽、大豆、向日葵) 或动物脂肪。

生物柴油的主要优点在于其环境友好性, 大气污染小, 尤其是硫含量低, 是一种优良的清洁可再生燃料。

生物柴油的制造方法有以下 4 种:

(1)直接使用和混合;(2)微乳法;(3)热解;(4)酯交换。[4]

生物柴油的生产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 主要生产工艺分为化学法、生物酶法和超临界法化。生物柴油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高, 制备成本的 75 % 是原料成本。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实用化的关键, 目前仍处于试验研究及小规模生产与应用阶段。

1.5 其他典型技术的例子

奶牛-沼气-牧草0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 即: 奶牛场排出的粪水经沼气池发酵, 产生的沼气用于牧场锅炉燃烧, 沼液、 沼渣用于浇灌狼尾草草地, 收获的牧草为奶牛提供青饲料。以期通过该循环利用模式, 增强系统的自净化能力, 实现资源的高效、 持续利用[5]。

DPSIR模型是由欧洲环境局( EEA) 提出的,内容涵盖资源 环境与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广泛用于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分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研究中,其科学性、应用性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6]。

在能值理论的这一特点,Brown和Ulgiati 提出了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将其定义为系统能值产出率与环境负载率之比[7]。

生物质直燃发电作为 CDM 项目, 引入发达国家资金和关键技术,不仅可有效增大系统的能值产出率,降低环境负荷,使生物质直燃发电系统更具有竞争力,还能使系统能值可持续指标提高,使之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维持较长时间内的可持续发展[8]。

2 面向未来的生物能源开发战略

2.1 可持续发展

实行清洁生产, 实现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尽量减少排放和能耗; 将能源开发与废物处理结合起来, 在整体、协调、再生、循环的前提下合理建设以生物能源为纽带的生态产业园, 如沼气工程。

2.2 因地制宜

开发生物能源一定要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上马。除了上述的 3 种有前景的生物能源产品, 沼气、生物质气化技 术等都值得好好推广应用。

2.3 前瞻性

开发中国的生物能源需要做到以下的政策和软件支持:(1)加大宣传。有必要通过舆论宣传加强人们对生物能源的认识。(2)加大政府投资和扶持。在新的生物能源初始商业化阶段要进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3)借鉴国外经验, 充分调动地方和工业界的积极性。(4)加强高校对于生物能源的教育及研究。[9]

2.4 以生物质能高效利用为核心构建农村循环经济系统

(1)对农林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方式的平衡。

(2)坚持以沼气为主以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构建能满足农村基本用能需求的供应体系。

(3)高度关注农村能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创新机制推动农村新能源市场发展。

(5)创建示范工程为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不断探索新的途径。[10]

3 结语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既是我国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战略措施, 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资源的日渐趋紧, 石油供给压力增大, 生物能源产业、生物质材料产业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日渐显现, 生物质能源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楠,胡志超,彭宝良,王海鸥,曹士峰.我国生物质气化技术概况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0,1.

[2]刘瑾,邬建国.生物燃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生态学报,2008,4,28(4).

[3-4].王建楠,胡志超,彭宝良,王海鸥,曹士峰.我国生物质气化技术概况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0,1(1).

[5]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 010,26(2):120-125.

[6]孙剑萍,汤兆平.基于DPSIR模型的生物燃料-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4).

[7]杨谨,陈彬,刘耕源.基于能值的沼气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恭城县为例)[J].生态学报,2012,7,32(13).

[8]罗玉和,丁力行.生物质直燃发电 CDM 项目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9,12.

第4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is to make the person and nature, the environment more closely together. Based on ecology theory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 of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ecology;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设计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成为本世纪的主题,在各个领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加热和广泛的讨论,园林界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一热潮中。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几乎所有研究会谈谈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1.1.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源泉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如何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根本原因等问题的理性思维的必然结果。

(l)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纪话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被热烈而广泛地讨论,园林界也不得不卷入到这一热潮中。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从建筑设计到园林设计,几乎所有研究都必谈“可持续发展”。那么可持续发展究竟是如何产生?其真正内涵又是什么?

(2)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正式的模型。该委员会的报告是成立于1983年,多年的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报告书,定义为:“不仅没有达到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当代人的需求。”该报告包括“共同问题”,“共同的挑战”,和“供同的努力”,三个部分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指出,在过去大幅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但现在我们迫切感受到了生态压力,如土壤,水,空气,森林退化,对发展的影响。在不久的过去,我们感到,在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是国家之间的情景,生态和经济从未如此紧密地与每一个因果网络相互连接的其他生态的相互依存。这是可持续发展成熟的概念。和“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相比,一个更精确的意义和更完整的结构,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反思和批判传统发展模式,二是规范的合理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可持续发展是绘画的“限制增长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而且还修订了“零增长”的观点,提出以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是关于一个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大飞跃的理论概念,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1.1. 2可持续发展钓意义

“可持续发展”也被称为“科学发展”。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她主持的关于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由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不仅满足,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当代人的需要发展一个危险的能力,这个定义被广泛接受,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达成共识。在中国一些学者提出了以下额外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的需要,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要进一步的损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能力的发展。 还从”三维结构的复杂系统,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莱斯特主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河布朗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经济与生态的影响一个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的社会结构,自然资源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系统概念,应该能够继续保持结构。”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需要”,并要“限制”。满足需要,首先要满足穷人的基本需要。需要参考的能力限制未来的危险需要的环境的限制,这一次的突破,必将危及例如空气、水、土壤和生物在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的支持生命的能力。它们的主要因素是:

(1)收入再分配以确保不存在短期迫使自然资源消耗的需要;

(2)减少主要农产品价格受到损害的贫困和自然灾害受害者的脆弱性;

(3)一般为可持续的生活,如保健、教育、水、空气清新等基本条件,保护和满足最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为所有人民,特别是穷人和平等的机会和自由选择。

1.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园林生态设计指导思想

对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设计者应明白,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对生态的基本概念,制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理论和方法,从设计到寻找影响决策的决策,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容。吴良铺先生指出,这项研究的设计应该是“连贯性的综合研究”。如果园林设计师准备的工作环境和环境责任的承诺,关系到设计的态度,就需要采取的生态思想的全面角度看,在景观设计的综合研究。

生态思维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强调的重要性和必要诊陈由于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其中每个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操作的一部分。生态景观设计的重点方面,应借鉴生态学的角度看的总体思路。属于更广泛的景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应该关注景观材料,能源和物质投入和产出人为的,即在生产精炼各级投入,航运,使用和最终处置等造成的资源消耗;输出废水,废物和循环再用的物料,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家指出,生态系统在动态状态,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的,随时间变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动。子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系统独立景观生态学,即景观设计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特定地点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需要考虑的一个景观建设和整个使用一过程中建立,它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通常需要检查的能量和物质景观形成的物质流从生产和加工,运输和使用一的材料生态影响。由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流动模式,并给予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它主张的有效应用,如在物质资源的建设环境也应成为国家循环。这不仅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有利于继续获得后代的资源。

2.设计的原则_

2.1按照自然条件和地理的原赃

2.1.1气候因素

气候是太阳辐射、地表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某一地点或地区多年间经历的天气状况的总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统计得出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其长期变化状况及其极值。而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风、云、降水、能见度和空气湿度等。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例如,在古典园林中的南方园林建筑占地面积大,往往连成片的建筑,它是为了适应炎热万的天气并获得遮荫面积,而且将缓解雨季交通和国防台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照充足,温暖的天气,晴朗的天空,非常适合户外生活。因此,基于托马斯教堂,是由美国加州学校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露天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木板平台上,“加州花园”,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其中,托马斯教堂设计的最典型的唐纳花园。当然,在景观生态设计的气象因素要考虑,理性的分析和设计。如果设计师可以考虑早在当地的日照温度变化的设计选择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方式,因此,在夏季高温期的阳光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在冬季,以免影响光线。此外,根据温度、雨量、湿度的变化在这一年选择不同的开花植物栽培,园林与季节变化,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还具有为风廊道景观位置的合理安排,以便它可以指导自然流动加强了自然通风的基础上,有效的空气流动,缓解热岛效应的增加。

2.1.2尊重地形,维持园林的完整性

在园林设计当中,应当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种设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点和废弃设施重塑新的园林景观,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历史文化,又满足人们需求。如对于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应加以保护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场地的自然风情与一原始面貌成为建设园林城市的前提与基础。如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1995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重要的工业与商贸城市海尔布隆市在原来的废弃砖瓦厂上,建成了一座砖瓦厂公园。景观设计师鲍尔决定建立一个混合式公园,包括为市民提供运动与体育锻炼的部分,保护原有砖瓦厂历史痕迹的区域,以及野草与其他植物自生自灭的区域等。鲍尔谨滇地遵循基地的特点,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基地的自然和人工特征都保留下来,并经过设计得到强化。在21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砖瓦厂、工业建筑,如今己成为动人的自然景观和市民公园,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喜爱。

2.2遵循植物造景的植物生态学原理

2.2.1维护社区花园的植物多样性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指的是生物体和生态综合体“的生存其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来描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所有生物个体,身体含有遗传物质,包括在同类物种的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遗传信息,而且还具有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类型。复杂环境和多种生物的起源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生物多样性是指物种及物种的品种类型,强调物种的变异性对物种进化和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的代表;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全部生物或某一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与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空间规模是最重要的产品的进化机制。生态系统多样巨是指生态系统,栖息地类型、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该物种被认为是最适合研究各级生命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一个社区,物种多样性,不仅体现了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但也反映了动态特性和社区一级的稳定和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关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资源、空间群,往往相辅相成,而不是直接竞争,更稳定和更复杂的系统。如何保持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首要考虑。当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和单一品种构成这种形式与它的结构和功能都不完美,害虫及其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因此,要保持社会的生物多样性应尝试建立类似的结构和生物群落地带性植被。

2.2.2群落垂直结构

作者认为,在垂直方向的社会分层主要群落是垂直结构。不同高度的生物基础将被分配到工厂层实际入住。层结构,显著提高植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一般来说,地上植物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鲜、地衣地面层的四个基本层次组成。为亚热带常绿阔一叶林的结构太复杂,乔木层这种一般分为两层,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小藤本植物,基本上爬在森林一中,往往缺乏对树木,附生高度工厂是不明确;群落结构温带和寒带地区有更简单,特别是在温带针叶林,只有一个单一的乔木层通常,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薛组成。植物在花园里使用到的植物群落和物种选择过程的特点,横向的对“近自然群落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层”的高层理论遵循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区域选择的品种,结构合理,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乔在设计过程中,注意草灌木混合和匹配,稀疏的树木,禁止大型草配置模式。

2.3园林景观生态设计遵循适用、经济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应用程序”的问题。所谓“应用”指的是园林的功能,为客户。“应用程序”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永恒的和长寿。景观设计师的审美要求,根据群众,活动规健康的兴趣,舒适和方便的园林空间,以满足游客的游览,休息和娱乐健身活动开展的功能要求。花园空间应该充满诗意的,始终茂林修竹,绿草、鲜花,美丽如画的风景,花卉,让游客流连忘。不同的功能区域,它们应该使用这样的儿童活动区,因为交通便利,不同的设计技术,通常接近主入口,并以整合中的景观建筑风格去迎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新的、明亮的颜色为空间来开拓视野,形成一组动态的,充满活力、生动的景观氛围毛经济状况是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作为一个绿色的空间,即使是设计,因为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同的建筑标准,将需要不同的建筑区。当然,设计者应利用有限的投资条件,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技术,节约成本,创造最好的工作。事实上,正确的地点,当地条件,释低了自身的投资成本,而且还解决了一些经济问题。这一问题的经济实质是如何做到“少”多,如在美好的事物时用较少的投资。当然,园林景观根据建设性质,建设,需要确定必要的投资。

2.4尊重自然原则

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是适应自然发生发展规律的结果。一切景观建设活动都应从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小的对环境产生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一直生生不息地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活资源与条件,满足人们各方面需求。而人类也应在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尊重其各种生命形式和发生过程。生态学家告诉我们,自然具有很强自我组织、自我协调和自生更新发展的能力,它是能动的。人类在利用它时,应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它,并顺应其发生规律,从而保证自然的自我生存与延续。如城市雨后的流水,刻意地汇集阻截它,必将促使其产生强大的反压制力,给排水装置和相关市政设施造成很大冲击,甚至灾难。相反,顺应它的自然径流过程,设计模仿自然式溪流的要素和形式,主动引导并利用它,这不仅可将美丽的启然景观重现于市民眼前,增强城市自然审美品质,并提高市民生态意识,同时也可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威胁。因此,在园林生态设计中,尊重自然应是能被社会接受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小结

现代园林生态设计是要把人与自然、环境更紧密联系在一起。它表达了人类渴望与自然亲近、并与自然融合共生的愿望。随着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园林生态设计手法的探索也在持续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在这些设计手法中得以表达。无论过程或结果,无论表象或本质,它们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关系的思索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博.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03).

【2】杨秉建.城市园林建设改造植物配置原则与方法[J].民营科技,2009 (01)

【3】李茂才.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08(09)

【4】胡祖勤,刘良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群落配置方略[J].现代园艺,2009(01)

【5】周丽娜,张领军.色彩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9(06)

第5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蓝水;绿水;水资源;SWAT;渭河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12-05

可更新的淡水资源为保持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性自然资源[1],也是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用途十分广泛,如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用水。20世纪,由降水形成的可再生的淡水资源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而人类用水需求却激增了6倍,其主要用途为提高粮食产量与工业生产[2-3]。与此同时,生产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象频发,部分生态系统已严重退化,危及生态安全。目前,全球超过6亿人口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小于500 m3/(人·年)[4]。因此,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5-9]。

目前的水资源评价方法大多仅考虑水循环中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即“蓝水”[10-11],却忽视了水循环中的“绿水”。综合考虑水文循环的全过程和水量平衡的全要素,通过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蒸散作用消耗的绿水流占全球降水总量的65%,而传统的蓝水资源量仅占全球降水总量的35%[12]。可见,绿水资源对于发展雨养农业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来说至关重要[12-13]。因此,开阔思路,拓宽传统水资源评价范畴,科学评价蓝水绿水资源,并将绿水资源纳入水资源评价体系,对于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广大西北干旱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目前的蓝水资源量十分有限,但这些地区每年仍然以其独特的干旱气候生产了大量的优质农牧业产品,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由有限降雨量所产生的绿水资源。如何拓宽思路,科学评估这一部分水资源量,从而为西北乃至整个华北、东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迫在眉睫。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路,本文以位于西北典型干旱地区的渭河流域为例,在阐述蓝水绿水基本概念和内涵,并系统总结其主要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借助分布式水文模型科学估计和评价干旱地区蓝水绿水资源量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相似流域的水资源评价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蓝水绿水内涵

蓝水和绿水的概念由国际水资源研究所的瑞典水文学家Falkenmark于1995年首先提出[15],他认为降落在陆地生态系统的水量包括蓝水(Blue Water)和绿水(Green Water)两部分,其中,蓝水指由降水形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可见的液态水流,包括河流、湖泊和含水层中的水;绿水指由降水下渗到非饱和土壤层中供给植物生长的水,是垂向进入大气的不可见水。Falkenmark于2006年结合绿水的物质性和资源性扩充了绿水的概念,他认为绿水可以分为绿水流(Green Water Flow)以及绿水储量(Green Water Storage)两部分。绿水流即实际蒸散发,由土壤和水体蒸发,植物散发两部分组成;绿水储量则是指储存在土壤中的水[14]。

自此以后,相关学者先后对蓝水和绿水的概念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蓝水为存储在河流、湖泊以及含水层中的水,也即传统水资源评价中对于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定义,即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并扣除两者的重复计算量。绿水的定义目前国际上有两种:物质上,绿水被定义为蒸散发流,即进入大气的水汽流,包括农田灌溉、湿地、水面蒸发、天然植被等不同地表的水汽流[12,16-17];资源上,绿水被定义为源于降水且存储在土壤中并被植被散发消耗的水资源[12,18-19]。

2蓝水绿水资源评价方法

估算一段时间内的区域/流域蓝水绿水资源量可以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以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估算蓝水资源量也即传统的水资源评价,其主要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和水文模型法。其中,统计分析法对数据需求量较大,需要收集研究区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工程以及取用水等数据;水文模型法较之统计分析法来说对于数据的需求相对较少。

估算绿水资源量的方法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类:生物学方法、水文模型法以及生物水文耦合法[17]。

(1)生物学方法主要采用生态系统生产干物质消耗的水量,即需水量,来估算绿水资源量。该类方法根据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与主要生态系统单位干物质生产所需蒸散量的乘积来估算绿水流。Postel等[5]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估算了全球非灌溉植被(天然森林、草地、人工林地和雨养作物)蒸散量,并得到其它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称其为绿水资源量。另一种生物学方法则是结合遥感影像和蒸散量观测值估算绿水资源量。Rockstrm等[20]采用森林、草地、林地以及湿地中各生物群系的覆盖面积乘以蒸散量,并根据影响蒸散量的生态系统属性将各生物群系统进而划分为若干个植被组,最终采用水分利用效率与作物产量之积来估算绿水流。

(2)水文模型法即采用水文模型来估算流域尺度的绿水流,将水资源划分为蓝水和绿水两部分,绿水表示土壤蒸发和植被散发所耗用的水资源,蓝水表示径流,从而建立研究区水文模型来估算绿水。Jewitt等[21-22]分别在小尺度和大尺度流域上采用农业集水区研究单元(Agricultural Catchments Research Unit,ACRU)模型以及水文土地利用变化(Hydrological Land Use Change,HYLUC)模型,估算了非洲南部Mutale流域九种土地利用情景下的蓝水绿水资源量。Schuol等[23-24]采用ArcSWAT模型并结合SUFI-2不确定性分析算法估算了西非以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月尺度蓝水绿水资源量。Faramarzi等[25]在伊朗构建了ArcSWAT模型模拟了月尺度蓝水绿水资源量,并考虑了水库运行以及不同灌溉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Menzel等[26]在欧洲、非洲及中亚的七个代表性流域搭建了水文模型,并分析了这些流域现状年以及未来情景下的蓝水资源量。Liu等[27]采用具有二源潜在蒸散发模式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了我国北方老哈河流域土地覆被变化对蓝水绿水资源量的影响。吴洪涛等[28]使用AVSWAT模型在碧流河流域估算了绿水资源量,研究了绿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气候变化情景下绿水的响应。

(3)生物水文耦合法根据地表植被动态变化过程,考虑关键生态过程如初级生产力、植被生长、植被水分生产力、碳分配、死亡率以及植物对资源竞争的动态变化,借助陆-气、碳-水交换关系,将水文模型与生物地理学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相耦合,从而估算绿水流。代表性模型为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全球植被动态模型Lund Potsdam Jena(LPJ)模型[13]。王玉娟等[29]在黄河流域三门峡地区构建适用于估算流域尺度植被生态用水的生态水文模型,对三门峡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植被生态用水量进行了定量模拟,计算得出不同植被类型的绿水消耗量。Siebert等[30]采用全球作物需水模型(Global Crop Water Model,GCWM)对1998年-2002年全球作物所需蓝水和绿水资源量进行了估算。

由于水文模型可以深入揭示地表过程和水文过程的机理,因此,被认为是模拟水文过程以及评价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的有效工具。综合分析蓝水绿水的估算方法可知,水文模型法是同时评价蓝水和绿水资源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唯一方法。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模型[31]是时间上连续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且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23,32-37]。SWAT模型因其能够直接输出蓝水和绿水资源量的各个分量,被认为是一种估算蓝水绿水资源量比较有效的方法。

3流域蓝水绿水资源综合评价——以渭河

第6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生物剽窃;生物遗传资源;专利法

在生物剽窃的迫害下,人们被迫认识到保护自然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可是对于“生物剽窃”的认识还极少,甚至不曾听说过,因此要抵制生物剽窃,就得先认识什么是生物剽窃。

一、“生物剽窃”的产生背景及现状

(一)“生物剽窃”的含义

生物剽窃是又被叫做“生物海盗”、“生物掠夺”,指发达国家的公司,利用其在粮食、医药、物种领域方面的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生物遗传资源进行非创造性的开发并应用于商业盈利,利用发达国家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进行专利申报,对其获得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不给予任何利益补偿的行为。

(二)“生物剽窃”的国际现状

“生物剽窃”侵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墨西哥、马达加斯加、肯尼亚的生物遗传资源被为发达国家剽窃,每年为发达国家带去上亿美元的盈利。[2]而作为资源提供国的发展中国家不但没有从中获得利益,更要为使用这些药品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用。

(三)“生物剽窃”在中国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且植物遗传的特有程度高。在3万多种种子植物中,中国特有种属就有246个,特有种约17000种。在600余种栽培植物中,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种植一千年以上的就有289种。[3]这本应是我国独有的生物遗传资源的优势,但是我国也因此成为生物剽窃的重灾区。

二、“生物剽窃”产生的原因

(一)国际公约的的“保护”

对生物遗传资源有规定的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议)》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为“生物剽窃”提供便利。

1、TRIPs协议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TRIPs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是美国贸易法 “301条款”的国际化,是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其贸易主导地位的合法外衣。TRIPs协议要求所有国家采纳相同的专利保护体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一致,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侵害。

2、《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制度规定不明确。《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为了抵抗TRIPs协议对“生物剽窃”的默许而签订的,但其自身的问题使生物剽窃更猖獗。《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了“事先知情同意制度”和“惠益分享原则”。“事先知情同意”有三种不同的定义方法,即分别从国家、利益相关者以及介于两者利益的角度进行定义。不能够被遵守,“惠益分享”的实现以“事先知情同意”能被遵守为前提。因此《生物多样性公约》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二)我国自身原因探讨

1、民众保护意识薄弱。民众对知识产权或者是专利制度不了解,当遭遇侵权时,民众甚至为“无端的收入”高兴。没有意识到遗传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我国生物遗传资源被剽窃的重要原因。

2、从法律层面看。目前我国抵制生物剽窃的法律工作刚起步,立法尚付阙如,、没有相关的执法及司法经验。[9]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专利法》中没有明确的保护机关,缺乏遗传资源披露制度的基础及其具体归属进行确认,没有对遗传资源披露制度的目的惠益分享制度进行规定。

3、政府难以监控。自然遗传资源的保护权在政府手里,但政府不能对任何事都完全的掌握、了解,对自然遗传资源的管理存在空隙。生物剽窃者偷盗生物遗传资源的地区偏远,当政府知道资源被剽窃时,生物资源已流失。

三、预防生物剽窃的建议

(一)制定并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体制

从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专利法。我国在应用知识产权制度时,应更注重关注公众利益。应效仿印度在医药领域的做法,挖掘利己因素,在少受或不受际不公平要求的影响下,发展自己。在不与国际义务直接冲突的范围内,根据国内产业的需要来综合考虑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构建。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意识

民众在保护生物遗传资源方面站主要地位,提高其法律维权意识,增强识别生物剽窃者的能力,是抵制生物剽窃的重要手段。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意识到生物遗传资源的价值,从源头上杜绝低价贱卖遗传资源的行为。

(三)对生物剽窃的法律规范进行完善

对《专利法》中的有关生物剽窃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完善,明确负责审查的机关和部门,对基础性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对披露后的利益共享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且进行专门立法,可以借鉴秘鲁的做法--获取与惠益分享管制立法与传统知识知识保护专门立法相互配合。

(四)对政府的职责做明确的划分

成立专门机构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管理。这样做可以明确政府的职责,出现问题时能找到责任部门;而且对生物资源的监管专门化,有利于提高从业者的素质,专人专事,更利于对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朱洪云,董海龙,芮亚培,李家奎,刘海平,生物遗传资源的流失及其保护的紧迫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

第7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发酵饲料;生产菌种

中图分类号:S81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1-0265-02

1引言

20世纪 50 年代之前,人们一直都被动物的生产问题所困扰,纷纷试着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个难题。而在50年代时,人们发现如果动物食用加有抗生素的口粮,则可明显提高其产量。此项发现对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抗生素这一举措带来的危害日益显现且逐渐加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2004年,三大组织包括WTO、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召开专题讨论会,讨论了非人用抗生素的使用和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1]。人们开始试着探索其他的方法或物质来替代抗生素的使用,以保证不影响畜牧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兴起,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发酵技术来实现新型优质饲料资源和新型添加剂受到广泛关注。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饲料和粮食的缺少便是最难通过的一关,而其生产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整体来看,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为 400 kg 以下,在这之中,总产量的40%左右都用于饲料生产。从长远来看,牲畜与人争粮问题仍然是我国不能掉以轻心的大事,这是由我国国情及粮情所决定的.[2]。因此,迅速高效发展高效饲料工业,生产生态健康型饲料刻不容缓。

2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一般概念

2.1微生物发酵饲料的定义

虽然发酵现象几乎和地球同时诞生,但只是在近200年人们才对其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发酵在英语中为“fermentation”,由拉丁语“ferver”派生而来,原意是翻涌,就是看到了发酵现象。许多现代化发酵工业的建立是近10年的事情.[3]。发酵饲料定义为: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性物质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或转化,产生更能被畜禽采食、消化、吸收且无毒害作用的饲料原料.[4]。实验证明:饲料经过发酵处理,可以提高其营养吸收水平,降解其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毒素,且促进生长、维持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等这些作用也可以得到体现。

2.2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主要特征

天然微生物发酵饲料味道很香,具有不错的诱食效果,能明显提高动物的适口性。其次有益菌数量极多,而有害菌(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极低,不超过 10cfu/g,并且发酵成品的pH值在 4.5 左右,较低,含有较多的乳酸和乙酸。

3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种类

依据含水量的多少可将微生物发酵饲料分为液体发酵饲料和固体发酵饲料两类。液体发酵饲料国外使用较多,普遍采用饲料中天然存在的乳酸菌、酵母菌发酵;而国内普遍使用微生物发酵剂或菌种,使用固体发酵饲料技术.[5]。

第8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

“海绵城市”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年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到要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海绵城市,让自然做功。

(一)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背景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干旱、气候变化、水生生态系统退化也同时出现,这些综合症状都是与水和水循环自然过程有关。海绵城市是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的中国表述,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有助于解决我国的水问题和水危机。

(二)那海绵建设概念的定义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其定义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意义就在于对整个城市自然生态的综合整治,通过顺应自然规律的方式解决包括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充、水资源补充、生物多样性保护、微气候调节等多个综合的水相关城市发展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风景园林专业与海绵城市建设

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其核心工作即城市的环境绿色生物工程系统。

(一)风景园林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机遇

绿地是海绵城市主要的物质空间构成,也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措施的主要载体,是对传统观排水系统(灰色基础设施)的一种“减负”与补充;同时绿色基础设施设计正是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的重要实践领域和研究内容。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面临巨大的建设需求。

(二)风景园林专业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从专业外来说,雨洪管理传统上由市政、水务等专业负责,尽管海绵城市中明确了园林是系统构成中的一员,但我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明显仍然是市政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或技术做法更受到重视,基于绿地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

实际上,目前的工程系统倾向于把水与土分离,把水与生物分离,把排水和给水分离,把防洪和抗旱分离,是一种“水适应人”的价值观和技术管理体系。有学者已经提出本专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共同领导者”和多学科整合平台的重要依托,这亟待成为专业内外的共识。

2、海绵城市相关基础研究和数据平台构建不充分

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很多规范和技术导则参考了很多美国的BMPs、LID的相关内容,但成功的海绵城市建设一定要科学严谨地基于本地条件进行研究。海绵城市技术设计需要的气象、水文等基层资料一般分属不同机构管理,设计部门获取并不容易,这直接影响了可持续雨洪管理相关设计的决策依据。国外经验是建立共享的数据平台提供设计机构,帮助建设、设计方更科学合理的完成相关设计工作。

3、相关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亟需相应更新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跨思维、跨尺度、跨学科的高度综合复杂城市生态建设,所谓跨思维是从“水适应人”的思维转变到“人适应水”的过程。跨尺度是指海绵城市不仅仅是雨水利用和管理问题、应用LID技术和场地措施,还应该包括宏观尺度、中观尺度的保护区域水文循环过程,应该是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尺度的承接与配合;跨学科是指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仅需要风景园林学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与设计。

三、总结

第9篇:生物质资源的定义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观赏石鉴评标准

Standard Of Appraisal and Evaluatlon of Vlew Ston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7-09-142009-09-20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观赏石的分类、观赏石的鉴评要素、观赏石鉴评标准、观赏石等级分类及观赏石鉴评原则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观赏石鉴评活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观赏石viewstone

观赏石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标准指狭义的观赏石,即在自然界形成且可以采集的,具有观赏价值、收藏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石质艺术品。它蕴含了自然奥秘和人文积淀,并以天然的美观性、奇特性和稀有性为其特点。

3 观赏石鉴评原则

观赏石的鉴评工作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不得弄虚作假,鉴评专家必须严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感,对鉴评工作负责。

4 观赏石分类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观赏石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根据观赏石产出的地质背景、形态特征,以及观赏者的人文意识和审美取向。将观赏石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4.1造型石类

造型石以各种奇特造型为其主要特征,具有立体形态美,大多是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于产出地质背景的不同,造型石往往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4.2图纹石类

图纹石以具有清晰、美丽的各种纹理、层理、斑块等为其主要特征。常在石面上构成艺术图案。它的形成主要与岩石本身的特性有关。

4.3矿物类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类观赏石主要为矿物晶体,也包括些非晶质矿物。它以自发长成的几何多面体外形、丰富的色彩和各异的光泽为其特征。

4.4化石类

化石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遗物等。按其保存类型有实体、模铸、印痕等化石。化石以其特有的珍稀性和观赏性为人们收藏和观赏。

4.5特种石类

特种石是指与人文或历史有关的石体,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石体,地质成因极为特殊的石体,以及前四类涵盖不了的其他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的石体。

5 观赏石鉴评要素

5.1鉴评要素应能体现观赏石的完整性、美观性、生动性、神韵性为总的原则。具体分为基本要素和辅助要素。

5.2基本要素形态、质地、色泽、纹理、意韵。

5.3辅助要素:命题、配座。

6 观赏石鉴评标准

6.1造型石

a)形态(50分):造型奇特优美,婀娜多姿,观赏视角好,能以形传神;

b)意韵(10分):文化内涵丰厚,意境深远,含蓄回味,

c)质地(10分):韧,性大,石肤好或差异风化强;

d)色泽(10分):总体柔顺协调,或构型不同部位的颜色对比度好;

e)纹理(10分):自然流畅,曲折变化与整体造型相匹配;

f)命题(5分):立意新颖,贴切生动,富有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文化内涵;

g)配座(5分):材质优良,工艺精美,烘托主题,造型雅致。

6.2图纹石

a)图象(40分):图象清晰,画面完整,有整体感,

b)纹理(10分) 清晰自然,曲折有序,花纹别致;

c)意韵(20分):文化内涵丰厚,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d)质地(10分):韧性大,石肤好,光洁细润;

e)色泽(10分):色泽艳美,协调性好;

f)命题(5分):立意新颖,贴切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6.3矿物晶体

a)形态(40分):晶形发育完好,晶体完整,晶簇等集合体优美奇特;

b)色泽(20分):色泽瑰丽,色调丰富,光泽感强;

c)质地(20分):晶体纯净,透明度高,非晶质矿物致密温润;

d)稀缺(10分):稀缺矿物分值高,包裹体、双晶及连生体仪态万千;

e)组合(10分):共生矿物组合品种多,层次分明,色彩、造型、围岩相互衬托。

6.4化石

a)形态(40分):体态丰满,保存完整,主次兼顾,造型优美,动感性强;

b)意韵(20分):生态背景和生存活动迹象鲜明,生物组合多样;

c)质地(20分):石化实体致密坚硬,异化后的矿物质特殊,印痕等保留有原生物质者佳;

d)色泽(10分) 存有原生物体颜色,或异化后石质颜色美,化石与围岩色彩反差强;

e)命题(10分):立意新颖,贴切生动,具有较强科学性和艺术性。

注:古生物化石的采掘、收藏、流通等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

6.5特种石

特种石中同一种类数量较多时,亦可参照上述四类标准进行鉴评。

7 观赏石等级分类

7.1观赏石的等级分为:

特级:总计评分91~10分。

一级总计评分在81~90分。

二级总计评分在71~80分

三级总计评分在61~70分。

8 观赏石鉴评证书的规定

a)统一编号;

b)防伪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