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057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2
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为三甲综合医院,于2006年底开始逐步实施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迄今为止,现管理系统中建立的设备卡片数量已达1.1万张,金额逾3.5亿元。由于设备品种繁多、使用地点分散、金额庞大、使用周期长等特点,加上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门间多头管理和管理软件自身功能的不足,导致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在现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工作量大、资产清查核对难、管理部门间对账难等问题。
1 目前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软件部分功能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第一,现有的管理系统不提供条形码,因无法使用条码方式对固定资产的实物进行管理,导致实物缺少唯一标识,实物身份识别难,资产盘点工作繁重,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错盘、漏盘、重盘现象,无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第二,固定资产未能严格按财务制度分类,各归口管理部门分类标准不统一,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不能根据会计核算办法,实现按医疗部门、药品部门等分类统计。第三,固定资产基础信息记录不全,一些重要信息系统未能全面记录。第四,信息管理分散,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使用的是用友财务软件和中联HIS两套不同的管理系统,因为受现HIS系统功能的制约,如无法提供卡片的资产分类码,财务系统无法识别等问题,故两管理系统间没有实现数据交互,现使用的是两部门在各自管理系统建账,人工对账调账的工作模式。受管理部门间相互独立的多头管理方式的影响,汇总到财务账上势必会造成一定误差,固定资产的管理很难确保账、卡、物的一致性,进而影响固定资产会计信息质量。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四川德阳市人民医院实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制度,所有固定资产由医院国资办统一管理,而计算机网络设备由信息网络科管理,医疗设备由设备科管理等。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医院国资办与资产管理部门间、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间职责和权限不明确,管理职能分散,相互间沟通较少,存在互相扯皮、处置工作滞后等现象。此外,分级管理方面也出现脱节,造成固定资产账卡、账实不符。
1.3 使用科室缺乏专人管理
科室固定资产的损毁、调出、报废不按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或擅自处理而不通知资产管理部门做相应调整处置;对离职调动人员的资产移交工作缺乏专人监管,科室人员调走或变换时“物随人走”,或变更报废没有按规定到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导致年终清资盘查时出现使用部门无物而资产管理部门有账,或使用部门有物而资产管理部门无账的情况,卡不随物移动,造成账实不符。
2 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建议
2.1 管理固定资产条形码
固定资产入库时即赋予每个固定资产唯一的“资产身份证”――条形码,可根据设备编码、名称、品牌等制作条形码。通过先进的条码技术对固定资产实物从购置、领用、转移、盘点、清理到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资产分类统计报表,真正实现“账、卡、物”相符,从而从资产产生的源头开始控制,实现资产源头管理,为单位资产评估、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系统支持固定资产条形码标签打印及使用扫描器扫描条形码采集数据方式,从而解决由于固定资产放置分散而引起的数据采集困难等问题,使数据采集更加安全可靠,灵活方便。使用条形码标签,只要按动扫描键即可获得任何物品的所有信息。
2.2 建立具备整体功能的管理平台
2.2.1 强大的实用功能
(1)日常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包括新增、领用、状态变更、报废、折旧、借用、使用部门变更、维修保养、资产调换、管理员权限设定、各种报表打印、组合查询等。可以查询每一件固定资产从购入、入账、投入使用、设备维修、折旧情况、以至退出使用的全部信息。动态查询功能能保证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全部信息资料,且提供所有查询结果导出Excel文件。资产批量折旧可减少大量重复工作,并保证数据准确性,自定义报表编制迅速准确,可满足各方管理需求。灵活的数据导入,可将HIS系统数据导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并提供与财务管理软件接口文件,与财务进行在线对账。
(2)盘点清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支持使用扫描器扫描条形码以采集数据,统计得出盘点清单。扫描器扫过条码标签后,即可准确识别每一个实物身份并将识别信息存入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中,能准确快速地完成清查核对实物的工作,从根本上杜绝以往人工盘点时难以避免的错盘、漏盘、重盘现象,保证使用部门在实物统计时第一手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权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充分考虑到每个操作员的不同职责,为每个操作员制定相应的操作权限,通过用户身份和密码识别,保证不同操作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有效操作。当使用用户过多,为方便管理,系统支持用户组设定模式,可对每位用户设置相应的用户组,并对用户组进行权限设定,这样既保证了制度的稳定性,又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灵活度。
2.2.2 整合管理信息
了解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现状,结合医院管理要求,明确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以整合两系统为核心,使财务和HIS管理系统间的信息实现同步、数据共享、账卡一致,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业务重叠,避免数据重复,实现高效率、集成化,为医院数据统计分析、即时决策、动态控制、量化评估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平台。
2.3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和推动整个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管理负有组织、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因此,财务部门要密切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协作,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财产管理办法,如完善大型设备论证制度、固定资产申购、验收、入账、调拨、报废、捐赠、清查等制度。对特殊业务,如规范捐赠固定资产入账程序、实际成本的核算方法、设备更新换代、财产目录的制定等,使固定资产管理环节操作有章可循,从而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2.4 加强使用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
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科室主任为科室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监管全科固定资产的配置及使用情况;设立由专人负责的科室资产管理岗位,负责科室的资产台账,资产调入、变动、转移、报废等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建立科室固定资产账簿,记录科室固定资产的入、出、报废等的登记及现有实物的使用情况。通过与资产管理部门核对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差错,建立相互监督机制,防止擅自处理资产等问题的发生,避免固定资产流失。
3 结 语
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和决策依据,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面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全面。
主要参考文献
1. 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2. 关于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由来与发展 .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管理起始于西方国家,我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积极吸收西方学者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根据(草案,198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中的定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可获得性、适应性和有效性,提高其数字化、数据库化、网络化和商品化的水平,实现高度共享,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直到2000年底,一些作者对这一新的理论概念展开讨论,其中高波,吴慰慈在《从文献资源建设到信息资源建设》一文中专题论述了文献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关系,并认为信息资源建设应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该文对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义为:“是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信息进行有机集合、开发、组织的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结果形成信息资源。”这个定义表明,信息资源建设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活动,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就是形成信息资源 。
最近,肖希明先生在“信息资源建设:概念、内容体系”一文中,阐述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体系规划,开发利用与共建共享,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确切地说,该文所界定的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均来自“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本文在分析不同学者所作信息资源建设定义的基础上,以及参考1997年《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则》相关文件认为,图书馆界有关信息资源建设的提出是在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科技情报领域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探索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形成以及方兴之势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换句话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价值功能研究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的综合应用阶段。根据信息资源的定义,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的集合。凡是未被组织开发的信息都不是信息资源。我们认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正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所在。两者为同义词,也是对等物。
3.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据分析 .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可建设性。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第二,可共享性。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以政府所主导的公共信息资源供给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固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拓展和公共事务的复杂性日趋增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需要重构和创新,在寻求建构以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的同时,还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界定
公共信息资源是相对于私人信息资源而衍生出的一种资源类型。通常意义上,私人信息资源主要是由私人生产和提供,其信息成本由私人承担,遵循市场等价交换的供给模式,即“信息付费者=信息使用者”。公共信息资源一般是指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资源。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还尚未统一。从国外来看,美国的《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中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 ①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 ②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保罗·乌勒( pauluhlir) 在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的《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把公共领域的信息定义为“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需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1]实际上,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是两个极易混同的概念。美国联邦信息资源管理备忘录中认为,政府信息是指为联邦政府或者由联邦政府创建、采集、加工、或处理的信息[2],而政府信息资源则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3]
从国内来看,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界定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广义的角度以及社会性的角度予以阐释:(1)政府的角度。莫力科与王沛民在《科学学研究》中撰文指出:“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委托的组织,来源于纳税人税款的政府财政拨款的社会团体、组织等公务事业法人和社会组织) 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称为公共信息。”[4](2)广义的角度。谢俊贵在《公共信息学》中强调指出,“所谓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 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 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 具有公共物品特性, 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5](3)社会性的角度。从社会性角度解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即可将其细分为公共事业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资源信息管理。其中, 公共事业信息管理研究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事业部门的信息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服务等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管理。公共资源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问题, 包括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如标准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文献检索系统、信息搜索引擎等应用系统的建立与维护。[6]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公共信息资源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表达的本质内涵是相互一致的。首先,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决定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性问题。在逻辑上遵循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有关公共政策的推行、公共议程的设置、相关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制度的合理安排都可将其纳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其次,公共信息资源的“边界性划分”是同公共生活演进的过程相联系。尽管早期政府信息资源与公共信息资源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进入现代性社会以后,随着相关社会事务日渐复杂, 政府生产和掌握的信息资源并不能覆盖所有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特别是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第三部门的空前活跃, 这为整个社会信息资源管理权力体系的平衡和公共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了组织条件和社会环境氛围,政府信息资源与全面反映公共生活的公共信息资源在外延和内涵上的区别渐渐明显。[7]当前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信息资源的循环流动,强调官僚体系对信息流动过程的监控,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严格限定了管理的目标、对象以及价值取向,我们应采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拓宽信息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本质特征。在整个信息资源运作体系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只针对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即一定时期内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以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每个个体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比如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的信息报道等。正是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其必然反映的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议题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报道,信息的管理状况直接关乎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公共性”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概念,只要逻辑上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的公共事务信息均可列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并组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体系。
(2)广泛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特征。传统意义上都把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但“公共部门在管理信息资源时有自身独有的问题, 公共部门管理者比私人部门管理者要处理更大的系统间相互依赖性、更多的繁文缛节、采购硬件时的不同标准以及更广泛的组织外连接”。[8]事实上,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以及政府公共性职能的扩张,政府的相关公共事务日益膨胀和复杂化,这必然决定了政府在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局限性和有限性,使得传统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等都应当成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
(3)互动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特征。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社会成员主体更加积极全程参与和监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运作,这种参与方式和监督方式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呈现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政府以“竞标”和“外包”的方式将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转移给社会上的企业运作,此外,政府还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实现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加快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扩大信息共享空间,提高公众信息的辨识能力与获取能力,与此同时,第三部门、企业和社会大众自觉关注和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这些“互动性行为”进一步促推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高和开放程度。
三、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建构与模式创新
公共信息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其涉及到信息共享的秩序与信息公平问题。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实现信息的共享性与信息利用的效用最大化,由此,要确保信息的共享性与效用最大化,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就必须防范公共信息的部门垄断和私人垄断。当前看来,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赖于体制的建构,以保障信息流通的秩序与信息共享的公平。随着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趋向多元化,这种涉及多方主体参与的管理活动其管理体制的建构也应多元化,即构建一个政府主导,第三部门辅助,企业积极参与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综合体系。
(1)政府主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毫无疑问,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信息必然是公共信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共同体成员密切相关的公共基本信息,比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住房改革政策,医疗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关乎民生利益所需的最基本的公共信息。对这类涉及民众利益和关乎社会公平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把关,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核心角色和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外,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对社会整体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做统一规划和配置安排,并制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各方主体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获取和利用的途径及方式,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发挥。
(2)第三部门辅助: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标准,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的第三部门组织。第三部门主要包括慈善组织、民间社团等,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学校、医院、福利院、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当代社会协调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第三部门在其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信息,而其非赢利性的特质则决定了这类信息的公共特性,因此,第三部门所公布的信息也应纳入公共信息资源范畴。当前,由于第三部门种类繁多,主体参差不齐,其公布的相关公共信息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和管理,由此,加强第三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第三部门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必将成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
(3)企业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有机运作的剂。我们都知道,市场机制是围绕公民之间互动的自愿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该机制的适用性受制于“搭便车”现象(free-rider)发生。由于公民团体规模的扩大,自愿交易的方式会导致“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的情形,因此,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必须通过权力的手段来提供(mueller,1989)。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论述,政府主导和生产公共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外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和管理,这在某种意义上缓减了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压力和提高了公共信息管理运作的效率。随着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交叉与合作,私人企业披露的相关信息也逐渐具备了公共信息的性质,比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企业的年度运营报表、企业重组交易信息等都可归入公共信息资源。尽管在相关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上,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总存在着矛盾,难以实现“趋同一致性”。但是,依照经济自由主义的观念,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是兼容的,而能够实现这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兼容机制是市场的选择规则。充分竞争的市场选择能够基于任何个人的最大化行为,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公共利益。[9]由此,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同时,不仅促推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运作的灵活高效,也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作为公共物品特质的公共信息资源,从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主体过于单一,实际上,我们不应仅局限于以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单一考量,而应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予以全方位和多视角的考察,以寻求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供给模式的创新。
(1)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coase(1974)指出分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能引起“排他成本”降低的情况下,纯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不仅可行且更有效率。[10]自drucker(1969)提出“民营化”一词之后,公共物品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并逐渐成为新公共物品管理模式。民营化意味着政府减少干预,增加私人供给机制功能以满足公众需求。savas于1922年总结得出政府促成私营部门进入公共物品领域的三种途径:委托、撤资、以及替代。[11]不难发现,公共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供给选择新公共物品的管理模式,其必然促推政府权力的下放,并随着竞争机制的引入,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将实现重大突破,并通过产权制度激发私营部门参与公共信息资源供给的热情。当然,随着私人产权的引入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监控权的弱化,并形成私人供给公共信息的垄断优势,这些负面影响不容我们忽视。
(2)ppp模式。reymont(1992)首创公共物品供给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同私营部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并以“契约约束机制”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政府则根据私营部门的供给质量分期支付服务费,ppp这一模式追求全新的“双赢”合作理念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采取ppp模式,能最大化地提高公共信息资源供给和生产的效率,并且确保整个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的供给执行过程都在政府的稳步控制下,从而有效规避公共信息资源由私人龚断的潜在危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都有“利己主义”的动机,两者之间的“交易点”成为滋生腐败及违法行为的土壤,并且契约履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公众利益的受损,形成“契约失灵”,对此,应采取适当的规避和防范措施。
(3)互补管理模式。weisbrod(1986)认为:第三部门的出现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结果,它被视为一支独立的第三方力量在公共物品提供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结合,同时也在防范政府与私营部门对公众利益的侵害方面具有重大意义。[12]然而,正如政府和市场会产生“失灵”,第三部门也常常会偏离志愿机制,在提供公共物品上产生功能性和效率上的种种缺陷,salamon(1987)将此类失灵称为“志愿失灵”。[13]事实上,对第三部门的“志愿失灵”,政府的刚性制度恰好是弥补其不足之处的关键,此外,第三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性具备良好的弹性,这样,二者在各自的特征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它们之间可以建立起“合作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这种合作互补关系被视为积聚两者优势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有效方式,应用极其广泛。其最典型作法是由第三部门协助政府生产和管理公共信息资源,而政府主要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并以特许经营、公私合营的形式与第三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1]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
[2]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f united states . circu2lar no. a - 130 revised ( transmittal memorandum no.3) memorandum for heads of executive de2partments and establishments subj ect: manage2ment of fede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1996.
[3]马费成.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4]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3).
[5]谢俊贵.公共信息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6]李兴国.信息管理学,http:ppglxy. hfut.edu.cnpxxglxpjxnrpdzsgp81.htm.
[7]夏义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6,(4).
[8][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物(第八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5.
[9]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78.
[10]coase,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4,(2).
[11]savas ,e. s“privatization” in mary hawkeaworth and mourice koganceds encyclopedia o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m].newyork riutledge ,1992.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定位;文献采购;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4-0028-02
21世纪,图书馆进入信息时代的全新标志,具体展示了以原子(Atom)形式存储的传统方式向以比特(bit)形式存储的电子方式转变的一般趋势。信息资源管理的诞生和发展处于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开创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某种崭新范式的作用。国内图书学界对信息资源这一课题研究正方兴未艾。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信息资源的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在对信息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培植起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信息思维方式。正是信息资源共享的认同感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资源管理的提法似乎不能适应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需要,且缺乏对信息资源共享这一概念的解释力,于是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信息资源建设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重心从管理信息资源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变化过程。在图书情报界,人们对于两者的认识有些模糊,甚至有人认为两者是同一事物,相互混淆使用。但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概念的源起与理解
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国内近十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我们可发现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第二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实际上是研究在给定的信息资源状态下,如何对现有组织机构或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供有效利用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基于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与增值服务这一目的为出发点的。在英语中,作为单数的resource意为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resources意为信息财产,既包括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也包括信息设备和处理此信息的工作者。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发展的产物,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分析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形成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众所周知,信息不等于资源,只有当信息成为社会活动中的生产要素,同时产生劳动价值才被称为信息资源。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讲的。生活中存在着过时的信息,不真实的信息,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中不在构成资源,相反,它构成垃圾信息,信息污染。从信息可利用的角度讲,信息要成为资源必须通过重组,二次开发,即要对信息进行挑选、分类、组织、编码、存储、传递、分析、积累、识别,才能使其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之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信息必须经过人类的管理与建设开发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信息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在新的信息环境中,使信息形成可资利用的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可建设性
信息资源同无序状态存在的信息并不相同,它更大的程度上是人们创造的再生性信息产品,虽然它的生产和分布是一种客观现象,但其生成更取决于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主观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建设性”是信息资源建设概念的逻辑起点,信息资源建设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信息集合化、资源化的过程。
(二)可共享性
同自然资源不可复用的特征相比,信息资源是可以同时使用、异地使用、反复使用的共享资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信息资源进行复制、转录、缩微等加工和开发,而不会影响信息价值。这是由于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和利用效果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
毋庸置疑,管理不等于建设。建设的目的是使信息获得可增值效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条件下,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提高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自然资源。没有建设,即不开发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乃至有效利用就无从谈起。信息资源建设倚重于信息资源管理是不言而喻的。信息资源建设依赖于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从内涵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完成机构的使命而管理信息资源的过程,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诸如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之类的相关资源。而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本身的开发利用。从性质上看,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手段,更多的是针对某一机构组织本身。同时,突出标准化和规范化与信息的保存,信息资源建设则更像是一种策略或称行为方案,更注重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侧重点上看,信息资源管理侧重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投入,强调其管理职能。而信息资源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自动化,网络化手段获得更多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存取服务。
当然,它们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基础与应用的关系,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有效实施和最终实现,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从而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外部环境与未来变化相一致。而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化会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信息资源建设相互依存,彼此协调发展。
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恰当措施
(一)确定图书馆定位
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定位主要根据学校的办院方向和重点学科建设走向来确定。同时要重视对用户的研究和需求分析,随时掌握教学、科研及管理的动态,全面正确地做好馆藏定位。
(二)优化文献采购,提高馆藏质量
图书馆的藏书是通过经常性的藏书补充来实现的,藏书选择是否合理是馆藏质量的关键,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要满足学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需求,因而应具有专业性、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的特点。避免采购过程中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我馆在预订某些书刊时,主动征求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或发送“新书预订单”请他们圈阅,以保证有一定专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书刊选购进来,并能为广大读者利用。
(三)开发网络资源,扩大信息范围
我校系统部分是80年代中期引进光盘、90年代后引进计算机的。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图书馆及大、中型综合学校图书馆 已拥有上述设备。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使信息资源的传递利用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图书馆员要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因特网上那些广泛的、无序的、分散的信息资源收集起来,加以鉴别。必要时通过下载,重新组台的方式将网络中丰富的、流动的、价值高的信息转化为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使之具有稳定性、井可以连续、重复地提供给图书馆的读者使用,将本不属于图书馆本身拥有的馆藏资料,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扩大了信息范围,增强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四)搞好服务.推动学校发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学校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广大师生对信息的需求。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信息的人也越来越多。面向新世纪,学校图书馆要突破旧的服务框架,深入第一线。主动参与到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去,以优良的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促进学校发展建设。
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参考咨询服务转移信息加工、参考咨询一类的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服务,要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熟悉读者、熟悉业务,熟悉馆藏、熟悉学校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随地对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给予确切满意的答复。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社会创新理论的核心――思维创新情报科学[M].2004,(7).
[2]黄奇,等.国内外信息管理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00,(7).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建设的总体目标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开发、利用及监控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前沿性和发展性的教材体系,提供系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满足社会对公共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符合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同时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配套。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托,也是教师授课的内容依据,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信息数量的迅猛增加,技术手段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变化之大,技术之多样,都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教材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在信息经济浪潮中,政府、企业以及非营利性组织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1999年《公共部门信息:欧洲的重要资源———关于信息社会公共部门信息的绿皮书》指出公共部门的信息对国内市场以及商品、服务和人口的自由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迫切的问题是要将已经向公众开放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获取[3]。由此可见,培养专业信息人才的关键在于搜集整合有用信息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过硬的心理素质、熟悉并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社区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组织、开发、利用以及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教材建设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涉及管理学、信息科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理论交叉强、覆盖面广的新兴学科,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针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每个公共信息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确信息资源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知道如何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获取、组织、利用和服务,提高在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中设计和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提高在处理和利用信息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政策性问题的思维处理能力。这些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获得。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通过专业的学习来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1.2教材建设要与课程体系设置相适应
课程的设置往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教材则是落实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的编写,要适应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备性特征,同时包含课程的新内容、新知识,才能保证较高的质量。还应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而这些又都与教材建设密不可分。优秀的教材在专业建设中可以起到引导正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等作用。
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借鉴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架构方法,可分为信息科学模块、资源科学模块、管理科学模块三种形式;也可依据专业的多学科融合特点,设计为五个模块:基础教育模块、信息科学与技术模块、管理科学模块、相关学科知识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笔者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的研究领域,建立在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之上的知识集成。课程体系不管是分为三模块或者五模块设置,都需要有基础理论铺垫、信息技术支持、具体管理方法的知识积累,因此下文的教材体系构建也将分理论层次、技术层次、方法层次三个模块进行探讨。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体系的建设构想
本文探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不仅适合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专业等的本科课程知识的延伸补充,同时适用于硕士阶段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方向教学的使用,可根据学习者的自身情况自由搭配学习,增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
2.1基于教材内容层面的建设构想
公共信息资源是指社会组织在公共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集合,政府公务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是其主要部分,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所的组织信息、个人信息等,也构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5]。鉴于公共信息资源主体的多样性,设计从各个主体需要出发的教材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笔者从教材内容出发,将教材体系划分为三个层面:理论层次、技术层次和方法层次。
理论层次的教材,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基础,具有对其他层次教材的基础性和指导性作用;技术层次的教材,是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所必备的技术知识,从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方法层次的教材,包含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一般程序、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各种方法,指导不同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详见表一。
鉴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体的多元性,只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娴熟的计算机技术,才能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应用于具体领域,以满足不同管理主体的多元性需求。
2.2基于载体层面的教材建设构想
教材的编制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秀的教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增长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发展成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多使用传统纸质教材,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笔者依据立体化教材的有关理论,提出建设不同载体层面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体系,将传统纸质教材、习题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有机结合。电子教案不仅是纸质教材的电子化产物,而且突破了纸质教材的局限,加入音频、图片、Flas等新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依据。例如信息资源管理中信息资源的定义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就可以采用Flas等形式,举例阐述。
习题集知识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化,可以利用进阶引导方式,一步步地将学生带入更高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充分体现趣味性和启发性。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学习中,辅以数据库习题集来练习数据如何挖掘、如何建库、如何维护等内容。信息资源在检索时可以有多种检索途径,通过不同检索点、检索式的组合练习,提高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相关前沿学术会议视频、音频文件、会议资料以及案例资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论教材是概述性质的教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含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相关学术会议视频、案例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材的内容,生动地展示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包括网络课程和教学互动平台两方面。网络课程的设计包含专业学习的背景知识、学术动态、视频课程、案例分析等;教学互动平台在其中加入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知名学者的博客链接、常用资源链接、分享学习心得等内容,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课程资源和实践动态,并利用“专题讨论板”的方式进行学术讨论,还可以形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某一专题的PPT汇报大纲。
2.3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
不同内容层面的教材体系和不同载体层次的教材体系,虽然划分依据不同,其目的都在于构建趋于完善成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教材,发挥其更广泛的作用。一门学科拥有专业教材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广度,专业教材的层次结构,则体现出研究的深度和发展趋势。
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如图一所示,课堂教材、习题集、电子教案、案例库、多媒体库这五方面内容都依托于网络学习平台之中,构成立体教材载体平台;而教材体系中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第二层公共信息资源内容知识平台。内容知识平台嵌套在教材载体平台之中,可利用不同教材形式促进知识内容的讲述,采用多种途径加深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原则
3.1科学系统性原则
教材建设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这就要求教材体系科学的反映本专业主要的知识点和方法论,较好地体现本专业的内在逻辑,恰当反映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外在联系。知识经过验证是正确的才能写进教材,所以成熟的、科学的知识经过系统的组织成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材要保证本专业核心知识比如公共信息资源的概念、类型,信息资源采集、传播、检索、利用的方法等知识系统的阐述,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全貌。同时,科学系统性还体现在理论性和技术性并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对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要求较高,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将政府信息部门、公共信息机构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引入教材中,避免简单重复计算机专业课程,保持理论性教材与技术性的合理比例。
3.2针对适用性原则
由于学校层次不同,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教材编写也应针对这些差异,在国家组织各专家编示范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各自学校特点和学术专长,编写适用的教材。教材既要满足需求,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学习者层次定位和要求;又要有所针对,体现各个学校的特色,符合未来专业和学科发展的趋势。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分析和开发利用的应用型复合型信息管理专门人才。为了体现该专业的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教材的建设也应围绕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既包括公共信息资源的理论知识教材,又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利用技术方面的实用型教材;既有适合初学者的基础理论知识概述,又有提升专业人才技能的技术指导手册。
3.3前沿发展性原则
教材体系应不断更新内容,吸收新的发展成果,保证教材具有时代气息,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据调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国外的优秀教材往往每隔1-2年就更新一个版本,在新的更新版本中把信息技术的新方法和趋势整合到各章节中,同时继续保持教材整体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资源规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3-3218-03
The planning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of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BAI Xing-fu1,WANG Yun2,WANG Tie-ying1
(1.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2022 Station,Kashi 844000,China; 2.Jina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p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e and more get attention, and that at the same tim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islands "conflic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a kind of important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of the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technology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in accord with the nee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and the new ideas in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discusses the validation, to ensure that the design idea of the appl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can reach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expected effect.
Key words: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information resource ; planning of resource; demand design ;system design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力推进信息化以及电子政务建设,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面向数据处理的第—代电子政务,面向信息处理的第二代电子政务和面向知识管理的第三代电子政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的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完全达到预计的目标。因为,目前的应用系统大多数只是解决了业务流程的应用的问题,只是把人工的流程机器化。面向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这一部分的功能恰恰没有完全达到。所以,未来我国的信息化的发展重点就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就是数据和信息的规范,所以,必须在项目开始就得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1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政府或企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信息成为资源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重要性与日俱增,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信息的生成、传递、存储、积累提供了用武之地,并且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又为信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信息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对信息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控制和开发,通过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竞争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必然延伸。信息管理面处于微观层次,面向个别机构和组织,使得信息资源分散,使得宏观层次的信息共享和效益无法体现。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在和未来都将如此),往往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能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与“应用孤岛”,远不能发挥信息化投资的效益。信息资源规划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信息资源规划技术
信息资源规划又称IRP(information resources planning)技术是指对政府或企业运转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通过分析信息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建立整体信息标准与信息系统模型,
首先,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系统论,主要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观念。一般系统论把系统定义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所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钱学森认为,进行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部一般不承担具体部件的设计,却是整个系统研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抓总单位。
另外,信息资源规划也继承于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分析,在软件工程生存周期中的开发过程中有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结构设计活动,也有软件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活动。这说明,系统分析设计和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是分开的。而系统的分析设计就是项目总体的分析设计。所以,通过对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的研究,结合软件工程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软件工程项目需要做总统的分析和设计,即信息资源规划。
所以,信息资源规划来源于对信息和信息工程的认识,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管理要求,遵循了系统论和软件工程生存周期理论一般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技术。信息资源规划是信息化建设形势发展的必然,他是一种总体数据规划的方法理论体系,包括业务梳理的方法、需求分析的方法、系统建模的方法等;他依托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包括数据元素标准、用户视图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对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出对未来的规划。
3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设计
目前,由于在具体的电子政务项目中,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比较少,可以借鉴的成熟实施方案不多,所以,结合理论分析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和设计的实施方案。
图1信息资源规划的分析设计思路
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主要分为4个步骤,业务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系统数据建模和系统功能建模,以上各个步骤也是实施的步骤,有先后顺序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1)业务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用户的原始需求,以及业务的流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需求分析并不是针对项目的,而是从用户的业务出发,对业务的需求分析。
2)数据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数据需求进行分析,具体包括3个步骤,用户视图分析、数据元素分析和数据流分析。用户视图分析是从用户日常用的表格、单据出发,具体分析用户业务中到底有哪些用户视图(即用户数据表)。数据元素分析就是对这些用户视图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数据流分析,就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整理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进行结合,分析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
3)系统数据建模。主要是对数据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包括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用户视图分组和数据元素的规范。定义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就是针对数据需求分析中的视图和数据元素的分析,并结合业务活动,设计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这个内容是从业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项目要实现的系统出发。定义的主题和基本表即是整个业务的整体数据的规划。用户视图分组即在整体数据规划的基础上,对数据需求中的用户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对应关系。数据元素的规范就是结合数据关系和业务流程,对基本表的数据来源进行说明,并说明各个视图与主题和基本表之间的操作关系(如是创建、更新还是查询)。
4)系统功能建模。主要是对项目的功能模块进行建模。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系统的定义,就是针对上面研究的用户的业务需求,针对本项目,进行功能的定义,并进行流程的说明(系统流程图)。功能模块与数据的关系的定义主要是结合业务需求分析得到的业务活动与用户视图的关系,以及用户视图与基本表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功能模块与基本表的关系。
最终设计的成果包括:业务的主题和基本表、功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功能模块与基本表之间的用户视图及其关系。
4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实施方法的验证
以一个执业资格管理系统建设的项目为例,具体应用此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方法,执业资格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执业资格考试管理:包括考试的组织、考点的设定、考试时间的设定、执业资格报名的管理、试题的管理、考场的安排、准考证的分配、阅卷管理、试卷和成绩的分析、合格线的设定、资格证书发放管理。
2)执业资格的注册管理:首先是人员的注册管理,包括首次注册、延续注册、变更注册等,另外是注册证书的发放和管理,包括注册证的发放,注册证的补证,注册证的换证,注册证吊销等内容。
3)执业资格继续教育管理:包括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继续教育老师管理、继续教育成绩管理等内容。
4)统计分析功能:包括试题的分析,成绩的分析,考试人员的分析,注册人员的分析等多角度的统计分析。
通过本项目的分析和设计,基本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要求对执业资格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设计,需求分析的主要成果包括业务职能域、总体业务流程。执业资格管理数据需求分析表和各职能域的数据流图,为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准备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按照信息资源规划的思路进行系统设计(即数据建模和功能建模),主要成果包括业务主题和基本表分类、用户视图和数据库关系表、数据库设计图、系统功能图、系统流程图及流程说明和功能模块与数据基本表的关系表,最终完成了执业资格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按照本项目的特点建立了主题数据库,既把业务主题可以划分为人员库、成绩库和证书库三个部分,具体如图2所示。
图2执业资格管理主题库关系图
1)人员库:包括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人员的注册时需要增加的情况。人员信息在考试准备、发证、人员注册、人员管理各模块都可以用到。人员信息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员基本信息,即考试报名需要填写的内容,第二部分是人员注册信息,即人员在注册时需要填报的信息。
2)成绩库。主要内容包括成绩管理,各年的成绩记录,考场、合格标准等
3)证书库。主要内容包括资格证书,注册证书,继续教育单位信息,继续教育老师信息,继续教育成绩等内容。
通过主题库的建立,为以后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规划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也符合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只是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并在项目中进行实践。下一步,需要在更多的项目中实践信息资源规划,以完善信息资源规划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霍绍周.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4-25.
[2]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1-2.
【摘 要 题】专题探讨
【【关 键 词】知识管理/知识本身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资本管理/知识理论/知识资源/知识资本
当前理论界的“知识经济热”刚刚降温,“知识管理热”又开始急剧升温。知识管理在世纪之交再一次成为国内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国内图书情报与信息管理学界对于知识管理的介绍与探讨在1999与2000年一度达到。文献[1]、[2]、[3]与[4]对近年来,尤其是上述两年间在图书情报学界的正式专业刊物上所发表的众多有关知识管理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综述,就知识管理的概念、定义、内容、思想来源、性质、目标、特点、功能以及实施、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相关的评论。这在很大程度上梳理了当前人们对于知识管理较为纷繁芜杂、模糊混乱的认识。然而遗憾的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淡化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知识管理中存在的层次性问题。本文将基于以上的有关研究,以企业知识管理为对象,深入探讨知识管理的层次性问题,以期达到全面认识和把握知识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具有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之分,由以下3部分组成。
1 企业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企业知识本身管理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可以称作是企业纯知识管理,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由经济界、企业管理理论界在进行研究,因此它带有强烈的工商管理色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它是指对企业中知识本身或者说“纯知识”的创造、吸收、获取、加工、存贮、检索、传播、共享、转移、创新与应用的管理。依据所管理的知识范围的大小,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地说,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指对企业隐性知识(未编码知识)的管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知识局限在显性知识(编码知识)的范围内,把知识等同于显性知识,而忽略了隐含知识或意会知识这一面。企业知识管理可以说就是针对这一缺陷应运而生的。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尽管并没有抹杀对企业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有强调以显性知识管理形式存在的我们经常说的“知识处理”的这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它在当前的兴起是突出了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视。因为在传统的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中,从泰勒到西蒙所指的知识一般就是显性知识,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在将知识运用于工作中后,生产力以每年3.5到4个百分点的速率增长,泰勒在这里所指的以可以量化的数据形式存在的知识即是企业的显性知识,丝毫不涉及企业的隐性知识。而事实上,隐性知识却比显性知识重要得多。如果说显性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的话,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的主体部分,虽然它们比冰尖部分——显性知识难以发觉,但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企业知识管理概念与理论的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企业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赢得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对于狭义的理解,广义上的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既指向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也指向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它强调的是对企业中整个知识本身的管理。说得更为具体些,它包括:①企业知识的社会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企业知识的外化管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企业知识的内化管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④企业知识的整合管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我们可用表1将这4种知识转化模式归纳如下。
表1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4种知识转化模式
附图
上述4个方面的企业知识管理共同构成了企业中的知识创造、获取(知识生产)与知识流动(知识交流),其目的在于做到企业知识共享,而最终目的则是实现企业知识创新。
企业实施知识创新就是为了通过依托和利用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来获得持续的创造力,从而使处在非线性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知识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如上所述,表现为社会化、外化、内化与整合这4种转化形式的企业知识本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企业的知识交流。而知识共享则是紧接着知识交流的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环节,它同时也是知识交流的直接目的所在。知识共享是指员工个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网络等被组织中其他成员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简言之,知识共享就是要实现知识从个人知识到组织知识财富的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知识共享不但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知识的加工,甚至是知识创新的初级孵化。知识的加工处理在整个知识共享中极为重要,而知识加工的核心内容又是知识组织与整序。构建知识库、知识仓库、绘制知识地图与知识历程图是企业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整序的4种极为重要的具体实施形式,也是对企业知识本身进行管理的有力工具。有时为了强调这一点,知识组织(知识整序)也被单独抽出与知识共享并列,而被视为本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这种将整个运作流程划分为知识交流、知识组织与整序、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4个并列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突出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与目的性的做法,成为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一大显著特点。而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知识吸收(知识的生产与获得)、知识转移等的研究也被视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关注的重要方面:企业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5]。
2 企业知识管理的宏观层面:企业知识资源管理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着浓郁的信息管理学的味道。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资源管理(KRM)是信息资源管理(IRM)发展的必然趋势[6],因此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向前延伸、发展与升华。还有研究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信息管理学在当前的深化和最新的发展[7-8]。总之,在学术理论领域主要是图书情报界、信息管理界从这一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研究。我们再回顾一下国际知名的信息管理学家、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将信息管理划分为5个阶段的经典理论观点。即第一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也可被称作文献管理时期;第二阶段:自动化技术管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这一时期以MIS为代表的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信息专家的作用日益凸现为特征;第三阶段: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70年代中—80年代);第四阶段:商业竞争分析与智慧(20世纪80年代);第五阶段:知识管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9]。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很早就被视为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它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需要逐步从信息管理中孵化独立出来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管理领域。该角度的知识管理即这里将予以分析的处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
当前对信息资源的权威认识是: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联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10]。按照这种思路,知识资源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资源只是知识本身,广义的知识资源则不仅包括知识本身,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尽管也涉及到了情报学,如知识组织、知识存贮与检索,这些也与信息管理有着直接联系,但它更多地涉及到了工商企业管理,因此,它更应属于工商管理、经济管理的范畴,而且有关知识本身的管理还是处在微观层面上的管理,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做了论述。这里所说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指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中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是涉及知识本身、知识组织(机构)、知识设施、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知识系统、知识网络等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是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广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它涉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相对知识本身管理而言、处在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这里把它视为企业知识管理中不同于企业知识本身管理的又一个研究层面,对此国内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学界进行了深入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学者马费成教授在与他的两位博士生合著的国家“九五”重点教材《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位于对信息进行资源性管理这一基本意义的基础之上,以专章专节的形式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管理,指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新发展,是人们基于对信息资源管理缺陷的深刻认识与体验,所提出来的一种更为高级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信息管理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和经济形态由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所导致的种种信息资源管理缺陷日益显露的必然产物[11]。还有的研究者论述得更为直接,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明确地提出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资源,企业知识资源由人、网络与知识3部分构成;知识管理的起点是知识资源配置与共享;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知识管理的载体是基于资源的知识管理系统[12]。
该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很丰富,有的研究者将知识资源管理进一步划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13]。具体地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从产权的角度对企业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企业科研管理是指运用科学计量学等工具对企业中的科学研究与发展(R&D)进行管理;企业文献信息管理是指对企业中各种知识记录的管理,通过建立文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与服务,达到文献信息共享;企业知识系统管理涉及术语库与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知识智能系统和知识评价系统的建立、支持企业组织记忆、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的发展等问题;网络知识资源管理则是有关网络数据库、域名管理、搜索引擎、元数据、网络资源集合的评价、网络知识资源的安全等的研究。上述各研究分支的深入发展必将极大地丰富并推动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这一层次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开展。
3 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知识资源管理的派生: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知识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有时也被称作智力资本,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概念。在知识管理的提法正式出现之前,知识资本管理(智力资本管理)就已经在西方理论界广为运用,其代表是瑞典斯堪的亚保险公司所推出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知识资本(智力资本)定义为一个企业(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差,是不能在企业账面上反映的无形资产[14]。知识资本一经提出,它的概念就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按照国际现行的主流观点:知识资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部分,或者说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3部分[15]。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知识资本是将企业中包括知识本身在内的整个知识资源作为商业买卖的对象,并将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知识资本是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一切“活”知识,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顾客忠诚,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和运作中所包含的集体知识,都体现着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概念强调的是企业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整个知识资源。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本身和知识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化与资产化,强调知识的价值增值与财富创造。这里可以用图2来表示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3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图中阴影部分即为知识资本。
附图
图2 知识本身、知识资源与知识资本三者关系
通过以上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是通过资产化与资本运营这一桥梁而由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所派生出来的,它与这两者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们3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内知识资本的管理”[16]的观点明显是片面和狭窄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知识管理,既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也包括宏观层面上的企业知识资源管理,还包括源于前面两者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企业知识资本管理以价值创造与增值为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鉴别、获取和有效利用来提高公司价值增值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一方面囊括了企业中所有能够用来创造财富的“活”的知识部分,另一方面则将在企业知识本身管理与企业知识资源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死”的一部分知识激活,使之成为能够创造财富和实现价值增值的“活”知识。正因为知识资本管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起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知识资本运营”[17],这里所讲的企业知识资本运营即从动态角度而言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
目前理论界是从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知识资本管理的。静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大致涉及4个方面:①对使企业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的R&D管理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等;②对来自本企业员工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员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管理等;③对体现为脑力财富的资产的管理,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④对使企业具有凝聚力的资产的管理,如对企业文化、经营方案、管理等的管理。而对动态意义上的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我们通常把它称为企业知识资本运营。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知识资本的创造、收集、开发、组织、配置、传播、利用、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企业知识资本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知识资本运营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措施:在企业要加强组织学习;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能为本”、“以知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和观念;要发展诸如“知识联盟”、“虚拟企业”之类的新型的企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要努力营造使虚拟组织或虚拟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企业中推广CKO制度;要在企业建立知识激励机制等等[18]。
【参考文献】
1 白波,张晓玫.关于知识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1(8):20-23
2 白波,蒋永福.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情报资料工作.2001(4):11-14
3 明海.近年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述评.图书馆杂志,2002(2):11-14
4 盛小平.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3):60-64
5 余光胜.企业知识理论研究重心的转移.见:胡祥培,杨德礼主编.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0-284
6 褚峻.从信息资源管理到知识资源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1(3):44-46
7 丁蔚.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情报学报,2000(2):124-129
8 卢共平等.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0(3):9-11,16
9 D.A,Marchand,F.W,Horton.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New York:John Wiley&Sons,1986
10 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4-6
11 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48-268
12 褚峻.知识管理的资源性分析——基于企业微观层面.图书情报知识,2000(2):7-11
13 柯平.论知识管理.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132-136
14 Leif Edvinsson.Developiu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1997(3):366-373
15 胡汉辉,沈群红.西方知识资本理论及其运用.经济学动态,1998(7):40-42
16 徐锐.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特征.图书情报工作,2000(1):46-48
[关键词]校园网 信息资源平台 建设与构想
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国内绝大部分院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并通过专线与Internet连通的教育信息平台和网络。人们可以方便的在各类大学的网站上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样做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和教师也可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和内部资源。这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有利于各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依附于校园网而建立起来的校内信息资源平台同时产生,它主要用于服务校内教职工和学生的信息查询和交流。当然,对于校园网中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样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和设计方案,方可建立起适合各个学校的信息平台。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一下校园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构想。
一、校园网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
1.建立信息资源管理机构
(1)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即网络信息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网络信息管理政策、法规及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宏观协调。同时,做为领导机构,其成员应对校园网信息资源建设有总体的构想,它决定了该信息平台今后的发展与走向。
(2)信息资源管理小组。即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管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技术培训和应用开发的指导、协调。做为具体的职能机构,它将实现网络技术与查询的信息内容的对接,将各办公室和教研室等部门上报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更新。同时,负责整个信息资源硬件上的管理和维护。
(3)信息资源负责人。即各办公室和教研组网络信息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信息上报工作。这也是信息资源平台的终端,也是教职工和学生查询相关信息的主要负责人。
2.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使信息资源在运行和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内容包括:(1)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人员职责。(2)信息资源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包括值班、信息上报登记、统计、培训等。(3)信息标准和信息工作规范。主要用于规范信息资源的具体负责人,按照一定的格式和上报要求汇总信息数据,方便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和上传。(4)信息资源维护和用户操作规程等。这些规章制度,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者的工作职能和范畴,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时的权限等。
3.建立用户和管理员操作平台
(1)平台构想。因为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用户是校内的人员,所有用户实现身份识别,识别后进入。同时按照所分配的权限进行各项操作。在此之前,需要建立人员身份数据库,分为网络管理人员、信息负责人、教职工、学生四类。统一分配唯一的登陆信息资源代码,同时,用户可自定义用户名和密码,可选识别码,录入并确认无误后方可登陆信息资源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2)普通用户。做为信息的查询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改变信息的显示模式,顺序及其他设置,对所查询的信息内容不分配修改的权限。这里主要是教职工和学生。
(3)管理人员。可对信息资源进行各项处理,如记录删除、增加等操作,同时也建立信息记录更改的数据库,包括更改人,更改时间,更改内容等。同时依照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上报信息资源管理机构领导,审批通过后进行修改。
(4)信息负责人。可对信息数据库进行浏览,并分配标识等部分权限,标注待修改的地方后,通知并上报对应管理员,其修改仍需要通过管理人员实现。
4.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既然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与信息的存放就必须有相应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分类将其分别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有利于各类用户的信息查询和管理人员的维护。没有强大的数据库做后台,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空谈。根据不同的学校情况,大体可分为教学信息库、图书信息库、科研信息库、服务信息库。其中服务信息库中包括教职工信息库、学生信息库。当然各类数据库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细化或是合并使用。
二、校园网信息资源平台的构想
有了校园网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支持,同时配备了相应的维护人员、用户对象、正确的建设导向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我们的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就可以以各类信息数据库为后台进行信息了。以下是构想的四方面信息建设。
1.教学信息建设
教学信息建设为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各学校具体专业情况建设多媒体教学信息库,以满足学校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主要目的,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课件库等大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CAI专用Server,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为教学改革提供最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多媒体信息,在课堂上实现多媒体信息检索和课件运用;通过CAI课件调用,为教师备课、研究和学生自学提供有效的手段;通过E-mail进行教学双方课后信息交流等。为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有效手段,在网上建立计算中心,设立数据计算、CAD、模型设计等专用工作站、服务器,进行科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快速传递,辅助科学研究。开辟网上学术交流渠道,推进学术和教学研究,利用BBS、Netnews设立学术讨论栏目,专业人员可在相应栏目中发表学术观点,报告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2.图书信息建设
以图书馆的信息数据库为工作平台直接向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馆藏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目录的网上查询、个人借阅信息查询、电子资源的检索和利用、网络资源导航等。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不到图书馆去就可以了解学校的藏书情况和借阅情况,同时图书馆的数据库也会在用户登陆后显示其本人的借阅情况。这样极大地方便了教职工和学生对图书信息的了解,也减轻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在明确了借阅情况后,借阅人可以有的放矢,直接记录下书籍的编号等索引方式直接到图书馆借阅即可。
3.科研信息建设
主要是针对学校的科研工作状况进行查询,如科研项目的申请、确立;科研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工作环境;在用户所要浏览的科研信息方面,校内该方向的研究人员及研究的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等。这样,就形成一个科研信息的资源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负责科研的信息负责人也可将校外的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情况上传至区域,增大科研工作的沟通区域。
4.服务信息
教职工可以通过登陆信息资源平台查询个人信息,如个人的基本信息、各月份工资发放情况等;学生用户则可通过信息资源平台查询个人的成绩、评语、奖惩、体检结果及校园“一卡通”的余额情况等。
参考文献
[1]崔亚峰,刘邦奇.校园网建设纲要.计算机世界日报,1999-6-21.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看作是种生声力,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为谋求自身发展,应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引进知识管理理念,扩大和深化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促进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职能发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而伴着知识就是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入到经济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中.成为各组织机构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垄断优势已被削弱。为此,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T作模式进行反思,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一作中,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1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KM)一词是美国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Entovation)在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识经济》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由于其兴起的时间不长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周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约格西·马修特拉(YogeshMathotra) 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而哲学博士卡尔·E·斯维比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另外丹尼尔·E·奥利里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总的说来,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变换不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发掘,通过学习和交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和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可进行明确编码,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常存在于书刊等载体上;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难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知识。按照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曾提出的理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着四种变换模式: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统和无形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到资源、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符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摸式。
2 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
将知识管理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整序扩展到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的整序,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用户之需。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图书馆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看作是种生声力,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图书馆为谋求自身发展,应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引进知识管理理念,扩大和深化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促进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职能发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不再仅仅属于文化范畴,而伴着知识就是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入到经济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中.成为各组织机构借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信息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图书馆对知识信息的垄断优势已被削弱。为此,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T作模式进行反思,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一作中,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1 知识管理的涵义
“知识管理”(KM)一词是美国著名的恩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Entovation)在10多年前首次提出的。1998年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迎接知识经济》一文中正式提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由于其兴起的时间不长及其本身的复杂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周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如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约格西·马修特拉(YogeshMathotra) 认为“知识管理是在日益加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化情况下.服务于组织适应、生存和能力等关键问题的活动。其实质在于信息技术处理数据与信息的能力以及人们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机结合的组织过程”。而哲学博士卡尔·E·斯维比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另外丹尼尔·E·奥利里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使用。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总的说来,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变换不定的外部环境,为提升自身竞争力而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强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发掘,通过学习和交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和应用,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应变能力。知识管理的对象主要有两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可进行明确编码,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常存在于书刊等载体上;隐性知识是指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难以言表,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知识。按照日本一桥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野中几次郎和竹内广孝曾提出的理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及其自身存在着四种变换模式: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社会化);②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并);③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外在化);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在化)知识管理活动就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以这4种形式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依靠有形信息系统和无形的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具体内容涉及到资源、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是以人为本,以知识为核心,以创新为目标,符合目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和摸式。
2 图书馆知识管理内容
将知识管理概念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形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整理也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整序扩展到网络信息等数字资源的整序,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借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用户之需。
2.2人力资源管理
人的能力资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而显性化,推动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管理。知识是由人创造,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就是营造宽松、信任的环境和氛围,搭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采取各种奖惩管理措施,激发人的创新潜能,实现个人和图书馆工作的共同创新。
2.3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图书馆工作的展开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起着工具和保障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管理的产生,并根本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成为现代管理中知识的挖掘、存储、传播和共享的基础。例如:利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来获取信息中隐含知识,使信息向知识转化;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及网络技术等来实现大量的知识存取和传播。
2.4组织结构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是种金字塔形的构架模式,实行的是从馆长到普通工作人员的等级管理制度,由馆长下达命令,经中层干部传达,普通工作人员被动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人的本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不利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积极开展。如前所述,图书馆显性知识是指馆藏和一些成文的工作经验总结等,是可直接提供给读者使用的知识内容;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则是指藏于馆员脑中难以言表的各种工作经验、技能、观点等,渗透在图书馆的日常业务流程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关系到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和职能发挥。因此,为便于知识在图书馆内迅速有效流通,需将图书馆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化的横向组织体系,通过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各种学习交流平台,打破等级界限,增加横向联系,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如利用网络会议系统、电子邮件、讨论板、个人主页等,通过隐喻、类推、语言想象、故事、可视化工具、模型、图表等将难以表达的经验转变成共享的显性知识在图书馆组织内部各层面间进行快速及时交流;同时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上的知识分类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等,把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综合化、系统化,使新的知识在组织内外得以共享,使显性知识向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创新潜能。可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根本在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管理,因此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一个和谐平等、能激发馆员创新意识的学习型组织机构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以上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通过信息、人力、技术、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可实现图书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完善图书馆的职能。
3 加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特点,可采取以下一些策略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1改变管理观念,进行知识创新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种类似于仓储式的管理,是人对物即文献书籍的机械二分性管理,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观念,改文献管理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知识创新。一般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知识的理论创新管理、技能创新管与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管理是通过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技术创新管理是对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系统的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是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将这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多维的知识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管理目标,建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量。
3.2引进营销理念,提升知识服务质里
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创新同等重要,通常情况下,知识创新者并不是知识使用者,他们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寻找使用者,虽然知识使用者为数众多,但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直接从知识创新者手中获取知识。这就需要图书馆充当中介人,实施知识营销策略,为用户找知识,为知识找用户,利用多种媒体和渠道来传播各种新知识,提供各具特色的知识服务。如图书馆建立基于知识仓库和智能搜索引擎的知识服务系统,为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科研机构服务;强化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多样性、综合性、全程性,开展全程跟踪服务;调动馆员的隐性知识,为用户开展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等。通过拓展知识服务业务,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和社会化;通过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形成图书馆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互动,推进图书馆与社会共同持续发展。
3.3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是创造、传播、运用知识的主体,也是具有精神文化属性的主体,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不能将人看作与其他管理要素或对象一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制度来加以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客体,而应运用权变管理方式来加强对不同馆员的管理,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知识或管理才能,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馆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隐性知识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如构建学习平台,建立图书馆内部知识局域网,通过专题培训、学术讨论会等形式做好馆员的培训、继续教育与知识交流,以此不断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内部专家知识库,记录每个馆员的智力成果,形成图书馆的最佳实践知识指导链;另外还可将具有各种知识与专长的馆员集合起来,组成灵活的知识团队来有针对性地完成一些重要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图书馆做好知识管理的关键,在知识管理中,应给予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