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成人教育伦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人教育伦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人教育伦理

第1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一、道德教育过程中要确立成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道德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调节器,虽然从表面上看,她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以服从集体、社会的长远利益。但从根本上看,集体利益归根到底必然也必须归结为个人利益。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事实上正是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体现。伦理道德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种人为的凌驾于人民头上的非人性的强制力量,而是为人而存在的一种生活规则本身的逻辑结果。这样,社会道德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它既可能也有必要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成为个人内在的需要。个人成为道德的主体,个人既是道德的创造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道德既是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又是个人人格、价值等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因此,道德首先是作为一种个人需要而存在,然后才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过中,特别要成教学生充分认识和体验到道德的这种“为我”的性质,尊重和发挥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将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陶冶,变“要我讲道德”为“我要讲道德”,才能使他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将外在社会道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心的道德力量,并逐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的道德境界。这里,道德教育只起主导作用,并不直接干预学生的道德生活。

二、要满足成教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需要,并转化为其道德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因某种缺失而力求满足的内趋状态。当个体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内部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焦虑就成为一种刺激作用于自身,变成一种推动力量。这种推动力量也称内驱力。内驱力是个人行为最深刻的心理动因。因此,要促使学生做出道德选择、实施道德行为,莫过于激发其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德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它建立在其他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因此,满足学生的低层次的合理要求对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成教学生而言,物质层次&如生理需求’基本上可以满足,关键是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合理的精神需求。如归属的需要、情感的需要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特别是成人教育一般都比较松散,成人学生一般都很难找到作为学生的归属感,而学校对于成教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要以增强成教学生归属感和深入了解他们为突破口,因人而异地对学生的这些需要认真加以分析,并设法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如组织成教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肯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帮助等。这样才能转化其不合理的需要,并逐渐将其导向高层次的道德需要。

另外,道德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同的道德需要要求可能处在不同的道德层次上,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追求所谓高起点和高标准,特别是要尊重成教学生作为个人所具有的不可侵犯的尊严和自主自决的权利以及正当的欲求和利益等。否则,道德就很可能演变成一种“非我”的存在,成为一种对“我”的苛求而遭到拒绝。显然,这种道德要求必然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要求而落空。只有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是为自己而存在,道德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需要,我们必须切入成教学生生活的实际,注重道德的层次性,构建自下而上、低重心、大众化、生活化并稳步提升的德育目标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水平。不可采取高起点、“飞流直下”式的道德灌输,以免挫伤学生的道德追求的积极性。

三、制定适宜的情境,激发成教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是感性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感情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道德生活作为人的生活,必然渗透着人的感情,并非是外在于人的冷冰冰的东西。没有人的情感参与就不可能有人的道德行为。

成教学生的感情生活一般来说比较稳定和成熟,这对道德教育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成教学生本身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之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现象影响,使他们的感情世界又显得非常复杂,某些反常的情感,如对某种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对道德行为的冷漠等,又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创造适当的情境,通过实际中的事例,通过善恶的对比,让受教育者亲受感染,才能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道德教育一旦触动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拨动了他们善良的心弦,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2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1.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在年龄、资历、文化素质等方面差别较大

特别许多成教学生身兼学业与工作两项,管理范围大,牵涉面广,难度增加。为适应成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日常管理及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实施,不可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集中;为适应社会需求,继续教育专业设置较灵活,课程变动大。

2.学籍管理过程呈现间接性,响应速度慢

成人教育的学生分布在社会各个工作岗位上,采取走动式上课模式,虽然每学期都定期集中授课,但时间短,主要靠学生业余自学、复习完成知识的积累及课程的考核。为此,学籍管理工作往往衔接不上,易中途中断,无法继续进行。另外,许多继续教育的分校及教学点承担了成人教育的招生、学习、学籍和教学等管理工作,管理过程实际为非直接性的远距离管理。

3.领导不重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部分学校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管理工作,缺乏对新形势下学籍管理工作的认识。未配备专职的学籍管理人员,学籍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业务培训较少,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学籍管理效率不高。另外,学籍管理的相关硬件设施跟不上,由于人力、经费投入不足,计算机系统未能及时换代升级,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成人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新形势下完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对策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人员

学校要重视、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原则上成人高校应由一名副校长分管学籍管理工作,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一名副院长主管学籍管理工作。同时,成立学籍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硬件调协设施、安排责任心强并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并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学籍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健全和完善学籍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实施办法

学校要积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学籍管理文件、精神及制度制定,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出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和运行模块。从制度上规范学籍管理的行为,从程序上严把学籍管理的质量,从运行模块中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通过学籍管理,使学生的个性与潜力在可能的范围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从而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快成才、成好才。

3.加强与教学点的合作与管理

第3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管理;创新

Abstract: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importa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it’s also an effective way and important content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e factors overlooked, collegeeduc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cess faces many obstacles on the concept.The paper from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inting out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some proper perspective must be established .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education college for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educ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相辅相成的社会系统进步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日益受到关注。教学管理处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效益。高校中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应如何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与管理的内容及意义

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方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组织、指挥和协调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各方面人员的活动,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各种教学管理任务,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程序化内容,常规性工作内容、中心内容和专项内容。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的综合发展水平。

管理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日常和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的状态或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受到了普遍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与方法实施贴近时代要求与发展的教学管理,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作为完成管理任务的基本途径。

通过信息化,可使管理、教学、输出融为一体,更加安全、准确和高效,充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信息化,学院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各部门科室、各办学单位的管理全貌,并可迅速下达各种指示到各部门和办学单位,提高了办公效率;通过网络信息化,可以树立高校中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形象,同时解决存在的各种弊端,提高自身的竞争活力,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管理的升级。网络化管理可以大大减少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行网络化全校集中管理后,学生通过网络选课,课程学习情况都记录在案,各有关部门可以及时掌握,较好地杜绝随意删减不合格学习记录等情况,严格规范了全校学生的选课与成绩管理,这为公正、公平、合理地执行教学管理规定提供了保障。在信息时代,作为支持和服务教育活动的教学管理,正向着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支持阶段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不再是单个和孤立的信息单元,或只作为信息的储存、加工处理与传输的工具,而是以集成网络的形式更多承担在线决策支持作用,使决策更准确、及时,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普遍走过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校园OA 、Email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学(教务)以及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或购买,使学生网上选课、教师网上登录成绩等成为普遍应用。应该说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已经跨越了发达国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走过的建设历程,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者已经从校园信息化的转变中获得了诸多益处,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的推进,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忽视总体规划,导致数据无法共享,系统集成困难。由于对管理计划职能的忽视,学校的各个部门都购买(或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当多个业务系统实施应用后,人们发现各职能部门间存在着信息沟通困难或根本无法沟通,不同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共享,当需要数据沟通时,人们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方式。当需要提供决策支持需要的数据时,又往往发现数据因部门而异,这此现象我们称之为“信息化的尴尬”,如果此类问题经常发生的话,人们就会怀疑信息化的效能,甚至进一步质疑信息化投资的正确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缺乏统筹规划,或者不能严格遵循规划的要求,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由于系统开发平台不同,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信息标准缺乏,使数据交流变得无法实现或成本极高,这种情形的出现使信息化的两个重要目标―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比如:我校的成高管理系统与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数据和信息上无法对接,数据无法共享,网上无法查询学生本人的缴费信息等。最终结果只能是停留于简单的业务处理,推倒重来的话成本太大,最坏的情况是返回传统方式,信息化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2.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建设轻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校园网经过几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先进的网络环境,购买了多个管理系统,这时人们认为信息化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可以享受信息化的成果了。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信息化后续推动力不足,保障不力,阻力重重,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很快陷入停滞,系统建设因深入推进不力而止步于使用简单业务替代的初级状态。

3.信息系统缺乏管理制度配套、机构及人员的配备支持。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会打破组织中原有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等的均衡状态,因此会产生新的冲突和组织阻力,当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流程的时候,领导层的支持就更不可缺少,如果来自管理层的缺乏或支持的力度不够,就会最终导致系统被束之高阁或被迫推迟使用。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

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及管理,是―种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的信息交流和目标管理,它实现了管理系统与技术真正的二合一,这必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也将带动管理人员的结构发生变化。由此,迫切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真正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

1.适应发展需求,革新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对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要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教学管理的方式应该进行转变。要从封闭的局域性管理向开放式的网络化管理转变,由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教学管理人员应努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胆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在管理手段上,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学管理中的课程基本信息、教学计划、教师授课、网上选课、考试与成绩管理、学籍处理等进行高效率的管理。

2.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人员素质。在信息化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抓好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理论素质,管理人员要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教与学的规律。强化学术管理,积极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建立一套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日臻完善的校内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分清职责,加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宏观管理和决策功能,充分发挥院(系)从事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其次,精心选拔教学管理人员,可在学院(系)这个二级教学单位配备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设岗定编,明确职责,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来稳定队伍。创新意识是进行管理创新的必备条件,管理人员创新的源泉是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要激发管理人员的创新动机,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办学的需要。要因势利导,创造必要条件,提出努力要求,如进一步运用评估、奖惩等手段激励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再次,建立培训机制,是否拥有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在不断创新。面对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校要依托现有条件大力开展专门的业务学习和在职培训,注重提高教学管理者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其在教学过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优化组合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进行。

3.依托网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管理,各办学单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利用有效的成高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行弹性管理制度,特别是学分制的实施,要求建立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准确及时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信息监控,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进行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引进或自主开发功能先进、运行可靠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软件,实现教务工作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要注意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学管理的要求,凭借网络平台,充分借鉴国内外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4.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环境。与各种制度相比,人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高校成高管理的动力和重要的因素。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处处体现人文精神,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和自主价值,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服务人,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达到和谐与统一。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严谨、民主、开放的人才培养与成长环境,人本管理是从对人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认识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注意充分尊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在教学管理中,依靠专家、学者,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学术管理职能有机融合。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地位受到尊重,人们的价值得到体现,工作就会充满激情,焕发出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0.

[2] 周梦君.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3] 伦蒂亚兹.JC.全球企业管理一一信息时代的全球竞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俊玲.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

第4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学习;激励;机制

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来说,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更具生动性等特性。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体现学员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时代性,网上资源的无限共享性和无冲突性等特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但是网络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缺少辅导教师面对面的评价和监督,学习的完成要靠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等。因此建立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是网络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为广大市民的学习提供服务的重要保证。

激励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3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连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激励机制就是这些有效方法的一个有序集合。网上课堂的建立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一个基本载体。如何通过这一载体可持续地引导社区居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建立网上课堂的学习激励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愿景激励

愿景是人们心中或头脑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个人愿景是个体对自己未来发展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当一个个体拥有清晰的个人愿景时,便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他去实现这个愿景,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愿景是指当一个组织有了比较一致的共同意象或景象时就可以称之为组织愿景。组织愿景一旦形成就会在组织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一种无可言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造出人与人互相关联,融为一体的感觉与体验;这种感觉与体验遍布在整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之中,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的始终,并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贯通起来。组织的共同愿景对组织中的个体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个体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个体学习充其量只会出现被动的“适应型的学习”。

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课堂学习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固定的外在激励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个体特质、个人素养来激发与维持,因此更有必要对学习者实施愿景激励。对于网络学习群体而言,个人学习愿景就是提高技能、丰富生活,完善人生。共同愿景则强调团队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激发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学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举措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参与活动的学习者会认真思考学习的需要和目标,从而在头脑中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景象,逐渐树立起个人学习的愿景和组织学习的共同愿景。学习口号一旦征集成功并在网上公布以后,由于这是学习者自己提出的学习口号,必将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弘扬区域传统特色文化为实现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

愿景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与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系统论。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中最佳实践。网络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网络个人学习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实施愿景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起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复苏,激发起人之潜能,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原景激励的作用。

作为现代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论,在网络组织学习中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网络学习中的组织学习,除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外,还渗透了系统论的指导思想。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归纳在一定的系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组织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行为,系统行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在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效应、连锁反应,从而有的方矢地推进愿景激励的实施。

二、兴趣激励

兴趣激励是诱发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特点。网络学习环境的图、文、音、视等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高效便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课件和辅导,都能给网络学习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极大的兴趣。但是一旦网络学习者对这些模块熟悉之后,他们的兴趣也随之慢慢减弱了。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次性地整体改变,而且还要不定期地改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某一部分,以此来吸引网络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兴趣。

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是激励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网络学习内容应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中心城区的白领阶层,可设置一些适合职场需要的学习内容,比如英语学习,职场技能,科技情报和专业电子期刊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则可设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课外辅导等内容,以吸引他们经常上网学习。网络学习的形式应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知识竞答室,测试学员在网络学到的知识,可以向通过测试的学员授予相应的称号,只要坚持学习参与测试,就可以获取从小学生一直到博士的头衔;此外,还可以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弹出式礼包,里面的礼品是随机获取的,可以是金额不等的学习币,也可以是免费学习券,还可以是实物兑换券等。 

兴趣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追求本我。从弗洛伊德观点看来,兴趣就是人追求自己潜在的本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自我与本我,我们实施兴趣激励,其实则就是唤起潜在的本我,从而激发起人的学习潜能。兴趣激励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其思想内涵就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追求潜在的本我,兴趣激励的过程,也就是追寻潜在本我的过程。兴趣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通过满足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感,从而充实自我,追求本我。这里既有人类无意识感知外部世界的动物属性,也包括人类主动追求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激励就是通过追求潜在的本我,从而达到提高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目的。

三、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向学习者授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的认可,公平、公开的奖励制度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对网络学习群体的精神激励可以包括采纳他们的建议。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智,但究竟如何激发他们,则需要动一番脑筋。实践证明,让学习参与者提建议就是一个好方法。网络学习的群体可以就网上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提出他们的建议;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则根据学员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对网上课堂进行定期调整。网络学习群体一旦发现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则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还包括让网络学习者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在学习平台上开设网上展示厅,学员可以上传个人满意的摄影作品、书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对于作品点击率高的学员,网络平台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学员在网上开设个人展厅,集中展示某一主题的作品。此外,还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学员学习积分排行榜,对于积分排名在前的学员可以评选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学习之星,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于坚持学习并通过测试的学员,则分别授予从小学生到博士的头衔,。对于多次获取荣誉的网络学习者,还予以奖励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精神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各种需求是有一定层次性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通过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即通过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来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神激励正是通过不断地引导、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精神需求,从而为个人学习引来源头活水,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就是精神激励最大的优点与特点。

四、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奖金、奖品等,通过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员可以获取一定的学习积分,学员学习积分是指学员(市民)完成网络课堂的学习内容,经学习过程量化考核,从而反映个人学习成果的情况。学习积分的获得一方面通过经常登陆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则通过学习、测试和参加论坛的讨论获取学习积分。获得学习积分的同时就获取了学习币。一个学习积分可以兑换一个学习币。具体的积分获取途径如下所述:

(一)课程学习积分。每完成1学时课程学习获得1学分,单门课程最高学分不超过3分,单门课程少于1学时超过0.5学时,获得0.5学分,不足0.5学时课程不计分。课程进度为100%,完成80%进度即给学分,达不到则不给学分。

(二)课程测试积分。采用答对率进行计分,学员在完成某门课程测试或者完成某门指定测试,达到60%的答对率(即合格),就可以获得该门测试的学分,每门测试的学分设定根据具体测试内容随机设置。一般情况下为1学分。

(三)论坛讨论积分。该积分主要包括发贴、回帖等方法讨论内容。

学习币可以参加在线抽奖活动,也可以进行实物兑换。在线抽奖可以随机获取各种金额不等的奖品。50个以上的学习币起就可以参加网络课堂的在线抽奖,每参加一次抽奖要扣去10个学习币,奖品为5-100元人民币价值的奖品。年底学习币将进行归零处理,也可以按照50%比例留存到下一年度。每100个学习币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价值的实物。网络课堂管理平台的管理者每年在预算中留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物质奖励。

对于网络学习的积极分子,要定期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选出来的学习之星,除了给予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给学习者颁发一些学习用品,如鼠标、键盘或者u盘等作为奖品。也可以奖励学员免费参加社区开设的收费面授课程班,还可以直接奖励奖金。这里必须阐明的一点是:在目前我国所有的成人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它只是精神激励的一种物化形态。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还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当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特点之后,就可以更正确地运用物质激励这个基本举措,达到促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竞争激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其潜在心理都希望自己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积极成长,努力向前。当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与特定的竞争对象发生碰撞时,其个人的超越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不服输的竞争心理人人都有,强弱则因人而异。即使一个人的竞争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总会潜伏着一份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为网络学习群体找到或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主动展开竞争,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竞争激励包括个人学习竞争,街道学习竞争和单位集体学习竞争等。个人学习竞争包括个人学习积分排名,获取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网上展示厅的点击率,论坛的跟贴率,获取各种学位头衔,升级为志愿者等等。除了开展个人的学习竞争之外,还可以在网络课堂开设街道学习排名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个街道参加网络课堂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每年都对排名在前的街道进行奖励,可以通过授予学习型街道先进集体称号并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此外,还可以开展单位集体的学习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单位集体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对于每年排名在前的单位集体,可以授予学习型单位称号,并作为评选文明单位的重要指标等。 

竞争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用生存,不适者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竞争激励顺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相互竞争,从而激发起机体自身的活力,达到推进事物发展的最终目的。

竞争激励能激发各种机体自身的内在潜力,产生一种超越、战胜对手的欲望与行动,在这样一种互相攀比,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产生1+1>2的互动效应,从而达到推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竞争激励是推进网络学习重要手段,正确地把握与运用竞争激励,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与组织学习的积极性与持久性。

六、合作激励

合作激励是指力图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改善网络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网络学习的合作激励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专项志愿者与学习者的合作;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与学习者的合作。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包括学习者之间开设的各种论坛。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论坛讨论各种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对于跟贴较多的论坛,网络平台管理者可以将这些论坛设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也是对学习者积极讨论的一种激励。对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分子或者学习骨干,可以发展他们成为网络课程的专项志愿者。他们定期到网络课堂开展在线服务,志愿者在线服务每小时折算一个服务学分,计入志愿者服务学分,不足一小时的计入累积。如果志愿者每年在线服务时间未满2小时,登陆查询时,显示提醒级别为公益人士。如果已经超出2小时服务时间,显示提醒级别为热心公益人士。如果服务时间满20小时,升级为爱心大使。通过专项志愿者的在线服务,帮助网络学习者解答各种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果学员和志愿者都无法解答,那么网络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与网络平台管理者的合作来寻求帮助。

网络课程学习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成人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网络学习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激励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群团效应、协同说。合作激励是通过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产生一种群团效应,达到以强带弱,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根据协同说的观点,在整个合作机制的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才不会破坏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才可能产生有效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整个系统有序、健康的发展,才能达到系统整体推进的目的。一个系统内部如果没有合作,没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孤军突出,单打独斗其实并不是好现象,没有合作,就不能达到系统内部的相对稳定,就不能有效地推进系统的整体发展。

第5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18小题,15分。

第6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理论;中国成人教育;主体性;学习情境;反思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地存在的,当间接经验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压倒性的教学模式时,与之相对立的直接经验教育就一定会有人提出来,并不断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经验教育模式之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不过被学者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出来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并不断推广到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形态,探索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作者:姬昂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6):40-42.

第7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员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者要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输入对象,转变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或意义不是由外界信息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对当前知识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知识重新进行认知,构成学习者自身的理解。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对比、结合,使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书本或老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动的建构知识意义。即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具体地说,教师应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教师应努力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真正看成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是:支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由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学习创造设计良好的环境,让其在这种环境中独立自主地学习,协作互助地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地学习动机,并可长时间保持下去;帮助学生联系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建构新意义。

二、成人及其学习的特点

第一,成人学习的目的十分明确。成人学习英语的目的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的目的很明确。不管是为了工作、生活、晋升还是为了直接与外国人交流,都是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促进个人发展。第二,成人有独立型的人格,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能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需要;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第三,成人学习动机源于外在动机,但其学习的有效动机是内在性,即是为了不断地自我发展,渴望从不同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第四,成人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表现为行为的专一和注意力的持久。第五,成人学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第六,成人学习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第七,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向参与性转化。成人学员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成人英语教育和学习的指导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学习哲学,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示。由于成人学习者比青少年儿童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背景和更强的自主性,因此,建构主义应该也可以为成人学习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协作学习和情境创设

英语教学中,听说课的目的是提高学员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英语语言交流技能,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员的听说能力,贯彻“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理念,教课从每一个单元开始入手,首先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做好课前材料收集与小组讨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围绕成人学员如何学而进行。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在对课程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及教师对教学的设计情况介绍后,让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以及成人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一个单元内容,并根据课程单元学习目标的要求,引导学习小组设计好学习活动的内容,包括对主体内容的拓展和对主题的现实分析等。在组建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通过调查分析,掌握成人学员的基本情况,这是组建学习小组的前提。根据学员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特征,帮助他们组建学习小组,根据课程内容及班级人数情况,可以先把学习小组的组建权交给学员自己,成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由4~5位学员组成人数比较合适。学员推荐自己小组的组长,具体负责小组日常活动的开展。教师应了解成人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学习小组人员间的相互协作、对学习内容的把握、资源的查找等方面,随时把握学习小组进展情况。在每个单元的面授辅导课上,教师把一部分时间给予学习小组活动展示,每个学习小组根据他们内部分工,或进行角色扮演,或进行思想交流,这样,使成人学员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形成了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语言环境的创设。

1.建构主义认为意义是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对于英语精读课堂教学,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教师可帮助学生培养相应阅读策略,提供一定帮助,从而使其建构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激活先前知识。在阅读中,成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先前的基础上。其中包括:世界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主题知识以及文体知识等等。教师教授阅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或击活这些知识。讲解课文之前的准备活动完成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做出提示或讲解。例如,《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foodandculture”对课文内容有明显提示作用。教师可在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联想食物选择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提出问题:Whatis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foodandculture?Canyougivemesomeexample?Whatdoyouthinkisthereason?问题要具体,并有引导性;要留给成人学生去思考,鼓励小组讨论。不少学生对别国的饮食文化不是很了解,可以介绍一些知识给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比如,该课就可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方面的信息。教师应该着力扩大学生背景知识,引导其调动已有知识,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减轻学生的理解负担。

第8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关键词]冲突理论 成人教育 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67-02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把教育看作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这个意义上讲,成人教育就是实现人的继续社会化。现代成人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便是网络教育,它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体现,推动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前进步伐。

一、冲突理论的诞生及基本主张

冲突理论在社会学里早就存在。波兰社会学家甘普罗维兹认为,自古以来冲突状态就支配着人类的生活,社会的生命就是一连串冲突的循环。但是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冲突”一直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在美国的一些社会学研究中迅速发展,得以兴起。

冲突理论学派强调社会权力和冲突,这是借用了的社会学观点。他们认为均衡只是社会的暂时态,冲突才是社会的常态,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教育社会学中有两个著名的冲突论学派:新取向的冲突理论和新韦伯主义取向的冲突理论。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1.不论是什么社会,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都充满着不平等现象;2.不平等分配在社会中容易造成利益冲突;3.利益冲突会使资源的享有者和丧失者成为对立的两方;4.冲突和对立会引起社会结构体系的再组织和变化,最终为将来的不平等创造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本身就有着诸如不平等、冲突等的因素存在。教育往往为社会的中上阶层所控制,势必会导致教育只是为强势群体服务。这样,教育的内容是配合社会中上阶层的经济活动项目与范围而设;教育的内涵与运作也要受到其政治势力的干涉;社会底层的贫苦劳动者,他们的下一代处于不利的学习位置,自然难以取得高等的学历。教育实质上成为了政治统治者实现对社会控制的工具,尤其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现象更为显著。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只会有利于强势阶层的发展。普通民众所接受的社会化其实就成了强势阶层主导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知识技能的社会化。

二、冲突理论视野下的成人教育

我们可以看到,冲突理论学派的研究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在这种理论关照下,成人教育问题就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一个透视镜。作为研究对象的成人教育,其受教育群体的个体阶层分布如何,接受成人教育者实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可能性高低便成为冲突理论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成人教育体系是一项多主体参与、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面临着更加多元、复杂的矛盾与冲突。成人教育中的行为主体,在教学教育及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分歧,譬如目标不一致、意见不相同或因为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办学定位――公益和营利之间的冲突

成人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再培养人才,实现人的继续社会化的教育,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现代化”“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人力资源强国”的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成人教育的领域日益多元化、开放化,但与义务教育或普通教育体系不同的是,成人教育是补充性的、选择性的。怎样才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分担教育成本,是成人教育必需考虑的问题。但是,教育产业化与公益性的矛盾在成人教育办学上似乎有着更为复杂的冲突。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腐败案中有不少与批发成人教育文凭非法赢取利润有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人教育的经济属性。

从办学定位来讲,继续教育可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公共服务,且这项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为更多社会成员接受再教育提供机会。营利性机构以市场化运作为操作手段,以更为优质的服务赢得教育市场。换句话说,成人教育就是服务性产业,能否合理地利用市场营销战略对继续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否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取胜,才是成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教学主客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冲突

对于成人教育体系而言,教学的主客体不再仅仅是指师与生的关系,它同时也包括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学生与管理者的关系。以往的成人教育,我们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成人教育中,尤其是网络虚拟环境的情境下,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冲突会显得更为复杂。

成人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竞争的教育组织机构,其生命力受到办学效率以及社会公平的双重制约。成教机制的良性运转,必须依赖于具有高效执行决策力的管理层。与其相悖的是,管理层本身并不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却要要求管理者对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最终评价施加严格的行为控制。这样,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管理思想等各方面造成了冲突和矛盾。加之成人教育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社会阶层分布广,年龄跨度大,生活经历也形形各不相同,自觉性差,因此也极易引起教学和管理工作上的冲突和矛盾。

(三)评价体系――分数与能力之间的冲突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兼有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企业技能培训等多重功能。接受成人教育的学习者目的也不尽相同:有人真心向学,为继续深造,求得一技之长;有人迫于奖评职称,为升职加薪,只求一纸文凭。社会公正尚不健全,社会关系在用人制度中又过分夸大,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成人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取得高等学力文凭。就眼下而言,成人教育几乎就是“文凭教育”的代名词。人们对成人教育的认识偏差愈来愈深,认为成人教育实为高校创收的手段,认为高校就是在利用凭教育赚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的成人教育机构疏于对教学的监督管理,盲目扩大办学规模,造成人才质量严重下降。同等学历中,用人单位不愿录用持有成人教育文凭的人才,成人教育文凭的社会竞争力明显低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统招生也是不争的事实。

上述这些问题反映在教学评价上则突出表现为分数与能力的冲突。成人教育所开展的课程应该是经过实践论证的,对于提高能力具有一定作用的,让学习者觉得实在有用的东西。但是当前的成人教育考核形式仍然以笔试为主,导致不少学员往往“临阵磨刀”,甚至在考场上肆无忌惮地作弊违纪行为,只为取得及格的成绩,拿到相应文凭,恰恰最为关键的实习、实训环节却被忽略淡去,造成成绩和实际能力上的矛盾冲突。

三、成人教育中的冲突是促成教育变革的动力

参加成人教育的个体阶层分布情况以及接受成人教育者是否能实现向上的社会阶层流动,体现出谁在教育中获益的问题。就目前我国实际而言,成人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未参加全国普通高考或是高考失利者。从冲突理论研究的关注点来看,他们之所以没能顺利进入普通高校,可能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家庭处于社会地位的中下层,他们所能享有的教育资源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统一高考中实现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愿望。

成人教育的办学主体由不同的利益团体组成的,其中既有以高等院校为依托的继续教育二级学院,也有校企合作的工学交替办学和私人办学。不同身份集团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随着各地方办学机构面向市场依法招生的自逐步扩大,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成人教育监管机制,保证成人教育合理的市场化运作。我们相信,成人教育所反映出来的机会和实质不平等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成为教育变革的动因,并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格局中教育公平的实现。

毫不忌讳地讲,前二十年,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文凭背后的利益链,支撑我国成人教育大楼的也始终是文凭这块基石。但是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形势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知识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换代。成人教育,尤其是依托于现代远程技术的网络教育对于人才的再培养和再深造具有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改革成人教育观念和体系势在必行。对于成教对象而言,要积极转变思想,利用成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克服工学矛盾的难题,以真正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作为内在的学习动力,以自我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冬,姜雪.论继续教育与社会公平.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第9篇: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手术室护士18名作为观察组,均为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1年以上。年龄24~42岁,平均年龄(30.16±2.23)岁;工作时间1~22年,平均(10.21±1.16)年;学历:大专学历护理人员5例,大专学历以下护理人员13例。同时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手术室护士为对照组,其间护理人员没有生变化。根据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教育方式不同,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观察组接受养成教育。

1.2教育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护理人员接受手术室常规教育,加强其无菌意识,做好手术室操作规范的实施,培养与外科台上台下合作的流畅性及安全性。

1.2.2观察组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人员接受养成教育,具体如下:制定手术室安全管理规定细则,给手术室护理人员每人分发一册并在每日早交班时抽查提问;每月组织手术室安全操作及隐患等相关培训讲座,定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考核[2]。实行奖惩制,对于年度未出现安全意外事件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并在外出交流进修、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

1.3观察指标

1.3.1年度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统计年度的手术室不良安全事件包括手术放置不当、术中清点失误、术中感染、用药失误等的发生例数,与接受常规教育组进行比较。

1.3.2手术室安全相关知识评分

接受相关教育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室安全相关知识进行知晓情况考核,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70~89为良好,69及以下为较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加减标准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2.1年度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观察组手术放置不当、术中清点失误、术中感染、用药失误等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手术室安全相关知识

评分观察组手术室安全相关知识平均评分(87.34±5.21)、优良率较(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发生失误,轻则影响病人治疗,延误手术时间,造成时间与物品的浪费;重则导致病人残废、甚至死亡[3]。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急诊多且技术性强的特点,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必须加强手术室人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随着手术量的大幅增多,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明显增加,许多年资较浅甚至新入院的护理人员在未接受系统化培训前就投入一线,也成为手术室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4]。为了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与外科医生及麻醉医生的配合,增加手术过程的流畅性、减少不必要的不良事件发生,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养成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接错病人、手术摆放失误、止血带使用不当、手术器械准备不全、术中无菌原则贯彻不彻底、清点失误、术中仪器使用不当、用药失误、术中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等,以上事件一旦发生均将对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5]。

为了明确后期养成教育对提高手术室护理的综合素质及手术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的意义,研究选择三甲医院的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教育及养成教育,结果表明:观察组人员接受养成教育后的手术放置不当、术中清点失误、术中感染、用药失误等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人员;手术室安全相关知识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优良率较高。由此可见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养成教育对于提高手术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等均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