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工业生态学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生态学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生态学原理

第1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经济下行;浙江省;独立学院;就业

一、经济下行态势与浙江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按照新机制和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根据《2011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浙江省目前拥有22所依托省市本科院校设立的独立学院,在校生数17.12万人,占全省普通本科在校生人数的31.3%。独立院校毕业生同样是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大省,外向型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是浙江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大学生就业岗位最大的提供者。2011年以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温州等地甚至出现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企业主“跑路”的情况。这些新情况给浙江省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就业来说,影响更为显著,2012年许多独立学院就业率都低于往年。在就业方面,独立学院毕业生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独立学院由于设立时间较短,在就业管理制度、就业资源、工作经验等方面存在短板。其次,从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独立颁发本科学历和学位证书,毕业生往往不被用人单位认可,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就业歧视。再次,从毕业生自身来看,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与其他本科院校有着心理上的落差,缺乏自信,就业动力不足,就业竞争力不高。最后,浙江省虽是经济强省,但是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独立学院毕业生由于学习费用投入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倾向于东部就业;而经济发达的温州等地区毕业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不急于就业,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比较热衷,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都有较大的影响。根据教育部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精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民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根据浙江省本省的经济和独立学院特点,积极开展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借助母体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促进就业

独立学院的院系和专业设置很多脱胎于母体学校,大多数是母体师资比较雄厚、教学设施比较完善、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专业,在就业工作中,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与母体高校的“近亲”关系,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丰富资源和平台促进就业。首先,独立学院要积极与母体高校开展院系对流,主动与母体相关院系举行各类就业经验交流会和培训会,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要建立常态沟通交流机制。其次,建立母体与独立学院共用的就业测评系统、就业信息服务网和就业信息平台,这样能够迅速将就业信息给毕业生,扩大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再次,积极联合母体高校开展各类招聘会、宣讲会和双向洽谈会。根据近年校内招聘会举办的特点,举办招聘会和宣讲会需要一定量的毕业生参加,需要就业部门的动员,否者很难达到效果,因此,联合举办对于独立学院和母体来说都是双赢。最后,要充分利用母体高校长期办学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和长期积累的企业资源,积极协调组织独立学院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

三、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就业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就业平台

就业不仅是高校的工作,也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独立学院除了利用母体资源外,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独立法人身份,要积极作为一个独立的高校开展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国家各层次就业部门开展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就业和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社会公共资源。教育部每年都会举行“高校就业网上招聘月”等系列活动,各省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活动,独立院校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参与这些就业服务活动。以浙江省和杭州市为例,浙江省教育厅建立了“浙江省大学生网上就业市场”,浙江省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要举行毕业生网上招聘月、寒门学子招聘会,百名优秀贫困毕业生就业推荐活动。杭州市建立了“杭州市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网”,杭州市人才服务局以就业创业指导站为载体举办杭州市毕业生就业工作者交流活动。杭州市人才市场每周都有针对不同行业的招聘会。除了专职的就业管理部门之外,独立学院还可以与人事组织部门、团委、教育局等部门配合,积极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的招募、派遣工作。这些项目也是独立学院毕业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舞台,对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四、转变就业工作观念,从“催促式”转向“帮扶式”

独立学院要加强对就业辅导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其对就业工作知识的了解。辅导员从事着复杂的工作,从事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往往流动性较大,新加入就业队伍的辅导员对就业知识不太了解,往往把就业工作简单理解为动员催促学生找工作,片面追求就业率,完成就业指标,这样往往会在毕业生和辅导员甚至学校之间产生误会。因此,就业辅导员必须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方面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把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就业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学习毕业生就业知识,做到未雨绸缪。这些知识包括就业工作流程、派遣改派、档案管理、户籍政策、人事、毕业鉴定政审等。其次,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辅导员要学习涉及到大学生就业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各省市地方的大学生就业援助政策、大学生创业支助政策、毕业生入伍等政策。再次,要努力为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关心关注有困难的毕业生,积极为这些毕业生联系工作岗位,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最后,对离校前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可以进行重点的辅导,让他们了解离校后可以利用的求职渠道。

五、面向就业市场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在学校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是与母体高校一致的,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一些专业并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独立学院要灵活应对,适时进行调整,特别是获得独立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授予权之后,要积极开设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和浙江省地域发展的新专业,不必拘泥于母体高校的专业体系。例如,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了适应杭州发展航空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需要,开设了空乘和地铁服务等专业,而这些专业母体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些新设立的专业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未来的就业都有很好的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很多独立学院因为师资和教学资源分配的压力,对课程的开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课程流于形式,往往用不定期的讲座来代替,这样并不能起到提高毕业生就业理念和求职技能的作用。专业知识是从事理想职业的基础,但是求职与就业的技能却是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独立学院要克服困难,努力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

总之,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面对整体的就业市场动荡,浙江省独立院校应该积极面对,发挥独立、独特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激发毕业生继承“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浙商精神,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第2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河流治理 生态工程学 生态水工学 发展沿革 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 (Schweizerhalle) 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 2 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

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

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

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 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 (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

3 生态水工学的内涵

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 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生态水利工程学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

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

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Mitsch W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

[2]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水利学报,2003,(1).

第3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昆虫;光;植物;生态学;人居环境

Abstract: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s the econom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dustrial large-scale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pour into the city, cause a large city of surplus labor force appear, to bring the city environment and living quality fell sharply. In China, 20 century until today, to overcome brought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living environment crisis, more and more investors will be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 of investment and development as a key investment object. With the completion of private living space, and all kinds of commercial space also indispensable rows of completion. This will give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 brought serious challenges, and the human living condition and asked for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comfortable, convenient, safety, health and beautiful, etc.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ecology principle of ecology, expounds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study of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oneset life habit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sec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words: insects; The light; Plants; Ecology; Living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J5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针对所有建筑空间对昆虫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性进行探讨解决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地区,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地环境、气候和自然条件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居环境,但总体来说各类昆虫一直是影响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要素之一。如何协调发展昆虫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据调查,我国已知蚊类有370多种,蝇类386中,室内蜚蠊9种,蚤类520种。苍蝇、蚊子、蜚蠊等早已成为人类建筑物、城市化联系密切的世界性伴生种,这些生物对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人类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与这些生物作斗争。

目前大多数家庭以及商业场所面对以上诸如此类问题采取的措施通常是烟熏、化学杀虫剂、人工诱杀、诱捕,对人体健康相当有害,抑或被杀死的蚊虫的尸体给空间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师或是室内设计师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在许多庭院以及室内设计中应充分了解灯光的特性与植物的习性达到驱赶蚊虫的效果,既做到生态环保,又不失设计原则的设计是设计师的目标。

下面将以蚊虫为例简要概述其与人类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大多数昆虫都表现出趋光性,通常与觅食、求偶、避敌、寻找产卵场所等有关。如飞蛾扑火,蜚蠊避光等。昆虫与人类一样,可以分辨不同的颜色,但与人类感受的波长不同。昆虫能感受到的波长范围为240(紫外光)~700(黄、橙色)毫微米。人类的眼睛有一个晶状体,呈现出倒立影像人眼感受的波长约400nm(紫)~至700nm(红);而昆虫的复眼则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排列集合而成,形成正立的镶嵌影像。多数夜间活动的昆虫对灯光表现出正的趋性,特别是对3300~4000Å的紫外光最敏感,所以常常利用此光诱杀昆虫;蚜虫类对5500~6000Å黄色光反应最强烈,常用黄盘诱蚜;冠蜂对蓝色反应强烈,用蓝盘来诱集。如果在同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达到以上的目的,可以设想其结果。

蚊虫对人类可见光之趋光性为:紫光>蓝光>绿光>黄光>橙光>红光,利用蓝紫光来吸引蚊子从而达到诱杀蚊虫的效果,但是这种灭蚊方式并不实用于所有空间,其次也没有达到真正对环境保护的目的,反而散落的蚊虫尸体给室内空间造成负面的局部视觉影响。相反利用红橙光来驱散蚊子,驱蚊泡的原理设想,就是把昆虫在夜间喜爱回集的500(mμ)以下的光波长加以截断,以致于当蚊虫一旦进入光源照射范围,眼前会突然陷入一片黑暗,暂时失去视觉功能,借此达到驱蚊效果。设计师利用这一驱蚊原理在室外墙基处设置红橙光来驱蚊,不仅在室外的环境中产生温馨的暖色调光环境,同时又不破坏自然界固有的生态系统。利用灯光达到驱赶蚊虫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的、节能的生态手段。

其次与灯光驱蚊效果相比起来,室内外环境中的植物配置也会对驱赶蚊虫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植物在人居环境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局部气温、减低风速、吸附尘埃(以及减少很多接触空气尘埃传播的杆菌、芽生菌、球菌等)、减小噪音,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以及氮氧化物的吸收都有重要作用,还能给人以美学上的享受,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一些特殊植物对蚊虫的驱赶作用:

充分了解自然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固有特性,利用其特性,在室内外恰到好处的进行植物景观小品的配置结合驱蚊泡的原理设想进行合理的能源利用。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如下: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是不可预料的。这一定律是G.哈(G.Hardin)提出的,可称为多效应原理。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称相互联系原理。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可称为勿干扰原理。

基于以上定律我们应从实施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思路进行人居与环境的设计,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人声嘈杂、车马喧嚣、还是虫鸣鸟语,竹韵松涛,都能有力地表达环境不同的性质,烘托出不同的气氛,给人类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而这些心里感受恰恰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下在高山环境遇到严峻的挑战的情况下,主动的去研究人、自然环境以及大自然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环境设计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以及担负保护人居环境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吴勇。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第一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周滔,李启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中国的发展分析【J】

郝赤彪,景观设计原理。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1)

第4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字:景观生态学 城市建设

Abstract: landscape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landscape dynamic change and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landscape beautification pattern, optimize the structur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landscape ecology as a good idea to provide the landscape city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fers the basic concept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ity environment.

Keywords: Landscape Ecology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学科,主体是生态学和地理学。

1.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是上世纪30年代末前苏联C.特罗尔所倡导的学术方向。这个倡议和往后的B. H.苏卡乔夫提出的生物地理群落学说, 促进了生态学与地理学的结合, 使生态学和地理学的观点日趋接近融合[1]。在生态学与地理学结合后, 一方面生态系统的概念扩大到与地理环境成分的有机结合和功能联系, 另一方面解决综合地理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采取生态学的观点。景观学移植到西方, 由西方国家的生态学家发展为景观生态学[2,3]。

我国改革开放后, 部分自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十分重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 如景贵和等进行的景观生态分类和农业布局的地段设计研究[4],在景观生态分类基础上进行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设计研究[5],钟晓青等的广西北海火车站广场景观生态工程分析研究[6]等, 实际上都是景观生态学应用方向的研究。

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研究和应用

2.1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的基本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关于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 主要应侧重以下六个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积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CIS) 与景观视觉识别(CVI) 、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2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简述

城市生态景观主要依靠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来实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 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聚居[7]。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 它兼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属性, 因此,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除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 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的基础工作外, 其规划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和城市外貌与建筑景观规划[8]。

2.2.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 加强城市景观功能,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有如下目标[9]:

(1)安全性: 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 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 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 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 有两种含义, 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 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 又是社会目标, 同时也是经济目标。

(3)便利性: 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 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 游憩不用乘公车, 步行可方便地到达, 这是社会目标。

(4)舒适性: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 又是生态目标。

3.景观生态学对城市景观建设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具体的指导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为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城市景观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发生重大改变[10]。

(1)景观生态学的综合、整体等系统论思想有助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全局、整体意识的建立。景观设计的对象往往比较具体,尺度相对较小。景观生态学整体而系统地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景观设计中能使设计者高瞻远瞩,使其设计界域提升到营造区域环境的高度,增加环境的生命力。

(2)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不是盲目地堆砌自然元素,而是运用相关的系统知识,适度开发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但环境设计师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生态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达到影响景观生态功能的目的。如增设廊道、增加景观连接度等来加强景观中各要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3)景观生态学原理提示人们要虚心向自然学习。自然不仅是可利用资源的宝库,也是解决所有设计问题的最好典范[11]。向自然学习美的形式,学习万物生长的规律。而最重要的,作为环境工作者,需要尊重自然,在设计中遵循自然的规律,做到生态设计,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4.结语与展望

当今世界的一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无一不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如何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在未来城市景观中实现原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贯彻“适宜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 从生态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达到“天人合一”,将是未来城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重点。同时,如何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我们继续探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79 - 80.

[2] Richard , Forman T T . Ecology of the landscape. Bioscience [J ].1983 , (10) : 535 - 539.

[3] Richard , Forman T T , Michel Godro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 John Willey , 1988. 110 - 119.

[4] 景贵和.景观生态学•现代生态学透视[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5] 景贵和.自然地理学与环境建设[M].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 7.

[6] 钟晓青,张宏达.北海车站广场景观生态设计与工程实施问题[J].热带地理, 1999 , 19 (4) : 3003051

[7] 黄志新,张建平.试论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9.

[8] 张晓锋,张玉清,林宏贵.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阿坝科技,2007,1.

[9] 石铁矛,李团胜.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方法―沈阳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J].规划师,1999,1(15) :41-46

第5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摘 要:文章对照产业生态学原理及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进行界定,并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对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实施管理。

关键词: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研究

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旅游应运而生。为满足旅游的大众需求,资源逐渐的被大规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等许多负面影响。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使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此消彼长,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实现旅游产业的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手段和重要路径。

一、产业生态化研究概况

(一)产业生态学

国外把产业生态学定义为一门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多样性等生态系统原理在产业系统中的应用,从而使产业系统、社会生产更有效率、具有可持续性的学科。

国内对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对产业生态学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探索,主要涉及概念及内涵、内容与方法、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产业共生模式和机理、实现产业生态化的途径和方法、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

(二)产业生态化概念

国内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厉无畏指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他指出产业生态化是保证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

明庆忠等提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组成及结构概念模型,即由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之内生系统、外生系统,共生系统等构成。

李庆雷、明庆忠参照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态系统。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对照产业生态化的定义及特点,发现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非生态化问题,寻找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社会的不良示范效应等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产业非生态化

陈晨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研究中对产业非生态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单位产值能耗分析、单位产值废物排放分析、单位产值水资源消耗分析、环境治理投资分析等这些指标的分析得出与产业生态化相反的结论,由此发现产业的非生态化问题。

(二)旅游产业非生态化

目前对于产业非生态化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笔者对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现需要通过定量的监测与分析得出结论,以此与产业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对照,如果结果相反则能发现存在着非生态化问题。在大量的实证定量研究基础上,针对问题,实施管理使其协调发展。

1、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界定

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测度问题,引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生态需求以及与环境影响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ColinHunter,StefanGssling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旅游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即把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种资源和废弃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积观念进行表述,这种面积是全球统一的、没有区域特性的,具有直接的可比较性。根据测度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旅游生态足迹可以从旅游产业生态足迹、单个行业生态足迹、旅游产品生态足迹、目的地旅游生态足迹、瞬时旅游生态足迹、旅游企业生态足迹等角度进行界定。

2、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

对照产业生态化理论,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主要有:人们在进行旅游产业活动的时候,仅仅关注了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值,而放任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损失,使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环境效益率低,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运行的平衡关系,从而使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旅游产业活动的经济价值呈现出反方向的变动,甚至使生态、社会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

(三)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管理对策

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生态货币价值损失大于旅游产业活动所创造的经济货币增加值。对其管理则要协调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其趋于平衡。而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协调理论则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在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系统动力学、价值分析法等来耦合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从而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小结:国内外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于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提法很少。笔者对照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理论定性描述旅游产业非生态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并通过生态足迹分析法定量界定旅游产业的非生态化。生态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理论为旅游产业非生态化主要矛盾(即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不协调)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建立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使二者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第6页.

[2]明庆忠,李庆雷,陈 英.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8.

[3]李庆雷,明庆忠.旅游产业生态学发凡[J].学术探索,2008年8月.

[4]陈 晨.西北部地区产业结构非生态化问题及其危害统计与信息论坛[J].2008年8月.

第6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设计要点;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A

1 居住区绿化的作用

1.1 美化作用

通过婀娜多姿的花草树木以及少量的建筑小品、水体等的点缀,可以美化环境,是居住区建筑群显得生动活泼。

1.2 分隔空间作用

利用绿化植物分隔空间,增加层次感,适当的绿化可以给人增加空间感。如在本项目中,安静休憩区内,就利用高大乔木来与其他空间进行分割,得到一个独立的、安静的小空间。

1.3 有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景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提倡简约明快的设计风格,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欣赏,还要为人所用。

2 设计要点

2.1 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

城市居住区绿化工程必须协调好规划、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园林绿化规划要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同步进行,统一规划,使绿地均匀分布,功能平衡,方便居民使用。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是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休闲、尤其,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应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满足小区居民“人聚”的需求。

2.2 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和建设应注重功效和美学的统一,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文化与经济等多层次的内容。

2.3合理配置园林小区绿化植物

小区园林绿地一般有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组成。只有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居住区绿化的各项功能与作用。应考虑四季景观及普遍绿化的效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3 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3.1 景观形象设计单一

景观形象是小区景观环境综合评判的重要要素之一,对景观环境起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景观绿地而言,在点状景观绿地、交叉路口等处,多是一些模纹式植物栽植及摆放盆花,在结构和形式上都设计的过于单一。这样的设计违背了21世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化、持续化、美观化、实用化的基本原则。

3.2 过度的夸大草坪的作用

目前一些设计者认为似乎草坪是唯一能改善城市环境形象的种植形式,殊不知植物是多样的,人的要求也是多样的,因此城市景观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另外,草坪具有蒸腾作用,热气使人在夏季里难以接近。相比之下,树木占据优势,它能把太阳的辐射和蒸腾面抬高,不仅降低了地面温度而且创造了遮荫的活动空间。景观设计者园林植物造景意识不强,在十分有限的可绿化的空间里,不是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是加上亭台楼阁,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居住区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

3.3 养护方面

工程过程中,光注重施工的速度,盲目的高速施工二不注重施工质量的监管,没有对每一步工序进行检查验收等。造成施工质量下降,以致影响整个工期,达不到质量要求。

4 解决方法

4.1 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增加景观形式

在设计中不仅仅要单一的设计道路或单纯的设置建筑小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实施绿化、造景,力求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人间美景。根据小区居民对绿地使用情况观察考虑进行设计,如宅旁的景观的景观以观赏为主,特别要在设计中安排一定面积的铺装场地,且植物配置应多层次,设计多个性活动空间及设置相宜的活动设施。

4.2 草坪与树木配置相结合,使草坪面积适当

要使小区绿化显得休闲,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配置植物,尤其是高灌木及小乔木,增加绿量,特别是接近视线高度的绿量灌木的使用应避免没有美感的散植于草坪中,应成群成片,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景观。

4.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施工质量

要对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精细的管理,使之健壮成长。绿化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保洁、保活上,而要将其纳入居住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重建重护。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总结:现代居住区园林绿化越来越人性化,许多园林绿化小品设施等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地方,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要。所以,在整个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中,要全方位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真正的做到为人所用。

参考文献:

[1]姚柳涵,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0.

[2]庞文军.景观绿化中的问题分析及改善措施[J].林果花卉,2004,(4):32.

[3]朱晓静等.浅谈居住区的园林化问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5):54-55.

[4]郭泉林.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理念探析[J].北京园林,2005,(1):12-13.

[5]姚柳焓,张明刚,陈光柏.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建设分析[J].科技交流,2008,(8):51.

[6]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8]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0]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11]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1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1).

[13]徐波.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J].城市规划,2002,26(1):20-22.

[14]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5]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6]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第7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主要原理便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历史和生态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也是生态环境历史的“镜像”写照,同时更能体现环境及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2.1.3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监测对象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2.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2.2.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2.2.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 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2.3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3、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3.1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3.1.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3.1.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1.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2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第8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生态化 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

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 and 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 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第9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化景观 生态设计

前言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 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随着行业的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不断地被补充进新的内容。

一、生态设计的特征

1 节约资源

现代社会中使用的大多数能源都是由煤、油等材料燃烧产生,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即使一直被认为是“清洁能源”的水电也由于水利设施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而变得“不清洁”了。园林景观中运用的大量材料都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如大树移栽、开山炸石使城市享用的优美环境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 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 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日本政府通过生态设计使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4 倍其至是10 倍,有效地减少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景观材料的高可靠性、高耐久性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因为材料的再循环使用或者处理均需要再次消耗能源, 因此,延长景观材料的使用寿命也是十分必要的。

3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在满足了短暂的新奇感之后却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当地的气候地理,可以使景观设计在少费人工的同时使公众获得认同感。

4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 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古人之所以能够和自然和睦相处是因为他们总是去顺应自然,总是满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土地的热爱。现代人则由于违反了土地景观内在的规律而使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生态设计就是尊重土地,根据土地的属性决定土地的利用模式,许多景观学家重新研究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变化。

5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学中的整体论、系统论和协调机制更是指导景观设计的根本理论。随着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规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重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原则相结合,创造出完美的景观作品。

二、以生态设计解决景观设计的问题

1生态设计理念

(1) 生态修复与加强

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今天的设计师面对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

(2) 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2生态设计的常用手法

(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地保护利用和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 生态优先、利用自然———减少原生态系统干扰的景观设计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3) 保留与再利用———体现文脉并节约资源的景观设计

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生态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生态设计中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 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是综合的,也就是说植物是生活在综合的环境因子中。缺乏某一因子, 或光、或水、或温度、或土壤, 植物均不可能正常生长。因此, 掌握环境中各因子与植物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2)生态设计应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能改变周围的环境, 并引起其他植物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研究发现, 许多植物都能产生有毒物质, 从而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了解这些知识,景观设计者不但能避免相克植物间的混交带来的损失,而且还可以利用互促作用的原理来进行合理的配植, 更快地营造理想中的景观效果。

结束语

正确认识生态园林的概念是建设好生态园林的前提,虽然对生态园林的概念还模糊不清,但是从国外的生态园林建设发展来看,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冯蕴倩,韩伟. 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现代园艺. 2011(09)

[2] 王小克,张公保. 浅议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