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洪涝灾害成因和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灾害救助其目的是通过救助,使灾民摆脱生存危机,同时使灾区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河南暴雨洪灾补助申请书模板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河南暴雨洪灾补助申请书申请报告
尊敬的村委会:
由于连日来下大暴雨,造成我家住宅大面积倒塌,受灾较为严重,现要进行拆除等以免造成新的灾害等,为此,特向我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并委托代向上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申请,请求给予我家一定的受灾补助,用于后续安置、善后处理及进一步防灾之用。
特此申请!
此致
敬礼!
申请人:/shenqing/
__年__月__日
洪水是怎么形成的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河川、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简称洪水灾害。
按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常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以及溃坝洪水等。海啸、风暴潮等也可以引起洪水灾害。洪水一般出现在多雨季节。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有的渗透到地底下去了;有的蒸发到空中去了;还有一部分,就顺着地面流,经过小沟、小溪,进入江河。进入江河水量的多少,首先要看雨量大小。雨下得越大,时间越集中,流入江河的水也就越多。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入江河,水量超过了江河的最大输送能力,就会发生洪水,造成水灾。
另外,洪水的形成也受当地的气候、下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流域广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2、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4、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
5、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洪水来临前的应对措施1、我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夏秋季降雨集中,洪涝灾害多发,受灾范围广,突发性强。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最佳撤离路线。
2、根据当地政府防汛预案,做好应对洪涝灾害准备。
为了应对洪涝灾害,各地政府都会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个人应通过政府网站或大众传播媒介提前熟悉本地区防汛方案和措施,包括隐患灾害点、紧急转移路线图、抗洪救灾机构联络方式等。
3、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家庭应自备简易救生器材,以备洪水来临来不及撤离时自救和互救使用。
为了在发生洪涝灾害来不及撤离时自救互救使用,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救生器材,如木盆等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帐篷等。
关键词:湖西洼地 水利建设 防洪除涝 综合治理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南四湖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丰县区域,涉及欢口、顺河、师寨、首羡、常店、赵庄、凤城、孙楼、宋楼、王沟、华山、大沙河等12个镇,总面积1120.5km2,耕地面积92.3万亩,总人口90.05万人,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复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条支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是北部圩区,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处为34.5m,圩区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洼,是典型的“锅底洼”地形,约320.5km2,占总流域面积的28%,是丰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复新流域除涝标准普遍较低,除上游宋楼、王沟等镇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它地区特别是低洼圩区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骨干排涝河道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最近几年已治理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余排涝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气候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复新河流域涝灾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尤其2003~2006年连续四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累计受灾面积260万亩,绝收面积27.5万亩,受灾人口122.8万人,水毁房屋14215间,水毁工程2240座。复新河流域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及涝灾成因分析
复新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1排水体系不完善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复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目前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不满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涵闸、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台套排灌设备,但目前能维持运行的机泵仅84台套,排涝流量为48.7 m3/s,排涝模数为0.13m3/s.km2,仅相当于五年一遇机排标准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闸均出现不程度地损坏,多数不能正常运行,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内河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2.2客水压境及下游洪水顶托,导致洼地因洪致涝严重
复新河担负着丰县和上游安徽、山东等1812km2的防洪排涝任务。汛期上游客水压境,下游水位抬高,给复新河下游圩区的排水造成被动局面,极易发生洪水顶托现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别遭到上级湖的高水顶托。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复新河下游水位达36.9米,圩区因机排能力低,导致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2.3人类生产活动对工程人为破坏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生产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坝、拦鱼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圩堤遭到人为破坏,不能封闭,容易造成“串排”现象,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彻底、标准不一,易产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复新河流域的除涝工程除复新河干支河属县河道管理处统一管理外,其余面广量大的内河及涵站工程均属镇管或村管,管理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设施落后不全,工程维护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3洼地综合治理对策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复新河流域洼地具体的地理特征、存在问题和多年来受灾情况,将复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为二个封闭的大圩区,即以苏鲁界河、四联河、太行堤河、史南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下圩区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号沟、城西二号沟、丰徐河、沙支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上圩区,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3.1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复新河干河和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大多不足3年一遇。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打通排水线路,理顺内外河排水体系,为机排站的排涝创造有利条件,并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3.2加强圩堤工程建设
复新河流域洼地损坏较为严重,残缺不全,部分堤身单薄,大多数圩区不能封闭,甚至有的小圩区根本没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结合圩区的“合圩联圩”规划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抢排、便于管理”的原则,将37m以下的圩区划分为27个小圩区,37m以上的圩区划分为5个小圩区,每个小圩区均为自排、机排相结合的除涝模式,当外河水位较低时,通过大、中、小沟逐级自排汇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较高,通过内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及时恢复与完善圩堤,理顺圩区内灌排体系,确保圩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兴建排涝、灌溉设施
复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区,最低点高程为34.5m,这部分地区是复新河流域汛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外河水位较高,机排能力严重不足,现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维持运行的有13台套;圩内自排涵闸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顶坍塌,底板和翼墙出现不均匀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闸门均已腐朽,启闭设施无处购置配件,无法启闭,每到汛期要打坝子封堵,严重影响了排涝和汛期的防洪,为彻底根治内涝,必需进一步加强防洪除工程建设。因此,要分步改造、扩建、新建现有灌排设施。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数量的移动抽排机泵。
3.4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
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属于易涝低洼地,雨涝灾情频繁,不宜按常规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对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视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根据南四湖流域洪水特点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徐州历史上常发生先旱后涝及旱涝急转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汛期的气象、水文的预报、预测工作,及时掌握准确的雨情、水情预报,以便早作准备,避免或减轻灾情的发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根据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点,分析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历年来洪涝灾害的成因,依据国家、省、市防洪除涝的有关法则,制定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涝预案,实现从防御洪涝灾害向管理洪涝的转变。
3.6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
湖西复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应完善和创新灌排工程管理体系,应将所有灌排工程设牌立卡,登记造册,承包到人,实行管理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 洼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减灾效益显著,初步构建了区域除涝减灾体系。
复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标准恢复、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为洼地的防洪除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新建、改建涵闸、泵站,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点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除涝减灾体系。经测算,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减灾面积约42.57万亩,洼地内综合农作物亩产值1180元(2011年价格标准),减灾损失按40%计,计算涝灾损失指标为472元/亩,则多年平均除涝效益为20093.04万元。
4.2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流域、区域防洪相协调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从防御洪涝向管理洪涝的转变,提高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连年洪涝灾害严重制约湖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使湖西地区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乡风,而每次洪涝灾害,都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下降,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而洼地综合治理时,结合河道疏浚、排涝干沟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实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可为湖西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长乐市新区 防洪排涝 对策研究
1 概况
长乐市地处闽江口南岸,东濒东海,北沿闽江,南毗福清,西界闽侯,土地总面积723.56km2,辖12镇、2乡、4街道,2009年底总人口67.3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新区位于首占镇和营前街道,北至营前恩顶山,南至京福铁路,东至董奉山山脚,西至营前洞头村和闽江沿岸,规划面积20.38km2,其中建设用地14.99km2,现人口3.45万人,规划人口18万人。上洞江从南面流向新区,并从这里汇入闽江。
2 洪涝水分析
2.1 流域情况
上洞江是闽江的支流,发源于长乐市玉田镇大溪赤岩山,流经玉田、首占、营前等乡镇,于营前水闸汇入闽江下游。上洞江主河道长29.82km,平均坡降2.34‰,流域面积109km2,主要支流有茶山溪、龙玉溪、东渡溪等,中下游区域内河网密布。上洞江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和潮水影响,上洞江流域水系见图1。
图1 上洞江流域水系图
2.2 洪涝情况
上洞江上游支流多,河流短促,下游河道受闽江水位影响,每年5~6月份的雨季以及7~9月份的台风季节,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新区在治理洪涝灾害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新区周边为低山、丘陵,主要洪水来自山洪,上洞江出口处山洪面积占70%,上游河道坡降陡、汇流快,产生的山洪峰高量大,下游新区河道坡降缓,易受闽江洪潮水顶托,造成新区内严重涝灾。
(2)上洞江流域内基本无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流域内现有水库控制集雨面积较小,无法调控上洞江洪水;上洞江河口的营前水闸老化严重,闸顶高程偏低,当闽江水位较高时,洪水会翻越闸顶进入新区。
(3)新区河道过水断面较小,河道宽度较窄,目前排涝标准大都只有1~2年一遇,已经不能满足现有排涝标准要求。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区项目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不透水地面的面积大大增加,造成单位面积的产流量剧增,同时原作为滞洪区的低洼地区(如池塘、河沟等)被填,使得调蓄能力减小,加重内涝。
(5)长期以来,上洞江流域河道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部分桥梁及违章搭盖等形成卡口,影响河道行洪。
2.3 洪涝水分析计算
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上的溪流采用推理公式法和地区综合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对于上洞江流域内汇水面积在10km2以下的溪流(截洪沟)采用推理公式法、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经比较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上洞江干流及支流洪水计算成果见表1。
表1 上洞江干流及主要支流设计流量计算成果表
河流名称 控制断面名称 集雨面积
(km2) 不同频率涝水最大流量(m3/s)
P=2% P=5% P=10% P=20% P=50%
上洞江 阡中 40.6 523 424 349 270 167
赤屿 57.2 627 504 413 322 197
洋门码头 88.2 890 715 585 455 280
营前水闸 109 1050 849 694 540 329
茶山溪 汇入上洞江口 15.9 253 208 173 140 89
龙玉溪 汇入上洞江口 14.7 210 171 141 111 68
东渡溪 汇入上洞江口 8.06 126 104 87 69 43
城区各片区涝水采用华东地区特小流域推理公式法计算成果,设计涝水成果见表2。
表2 新区内河涝水最大流量计算成果(10%)及规划最小河宽表
片区 内河(截洪沟)名称 汇水面积
(km2) 长度
(m) 设计流量(m3/s) 规划最小河宽
(m)
营前片区 洋中厝河 0.288 569 3 5
五涧河 0.414 604 4 5
三落排河 1.110 915 11 8
青兰河 3.890 843 39 13
邹厝河 3.458 1463 35 12
邹厝西河 0.776 658 8 5
邹厝东河 1.469 1136 15 8
长限河 0.887 613 9 5
首占片区 首占河 7.499 3826 76 24
上洋河 0.861 2453 9 5
上洋一支河 0.861 608 9 5
上洋二支河 0.194 505 2 3
勤政河 5.929 1512 60 21
健身河 4.729 1481 48 16
莲心溪 3.39 1126 34 12
岱边溪 2.385 3179 24 10
截洪沟(1) 0.686 1019 7 2(梯形底宽)
截洪沟(2) 0.997 1586 10 2(梯形底宽)
经分析,洪涝水设计成果合理,符合地区暴雨洪水特性。
3 防治对策研究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
描述及成因分析
在考试所给的题目中,往往结合区域图、等高线图、气候资料统计图和文字材料等,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方向之一。如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题考查我国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和松花江干流春季凌汛现象;2013年高考海南卷第22题以法国罗纳河圣贝内泽断桥为背景,考查河流凹岸和凸岸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差异、河流地貌成因等均属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考查。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下列表格内容,进一步分析影响某一河流的水文特点和水系特点的因素:
1.河流支流多少与所在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流域面积的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如热带雨林区的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径流量大,且径流的季节变化小,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没有结冰期等。
2.地貌特点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水系状况、流域面积等。例如,河流的流向主要受河流所在地区的地势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使得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动;盆地地形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地高原常形成放射状河流水系。
3.河流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
4.河流结冰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则河流会结冰,并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则无结冰期。
二、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导致洪涝灾害的原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原因:包括流域面积、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等,这些是河流的水系特征;另外还有汛期的长短、流量的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等,这是河流的水文特征。另外还有河流所在地点的气候特征,如降水量变化及变率的大小,厄尔尼诺现象等;地形地势特点,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通等都会影响洪涝灾害。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陡坡开荒、开矿等等。
河流的治理措施:在上游地区,修水库、植树造林,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中游地区则以分洪、蓄洪为主,修建水库等分洪蓄洪区;在下游地区,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裁弯取直,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等。
三、河流水能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即落差和流量,如下表所示:
落差取决于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或从高原、山地向平原、盆地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就大,水能就丰富。比如我国的长江三峡工程和巴西的伊泰普水电站就是选择在了这样的地点,因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流量的大小和变率也影响着河流的水能,因为流量越大,动力就会越强,所以降水量大,变率小,流域面积大、蒸发量小的地区的河流,流量大,水能就丰富。
四、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河流是影响聚落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河流对于聚落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供水(或用水防卫)功能和航运功能。综观世界上的城市分布,对于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五个,即: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客、货物的转运),如赣州;②位于两河的交汇处,如长江沿岸的武汉、宜宾、重庆等;③位于河口处(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新奥尔良;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陆路交通线的过河点位置(渡口),如哈尔滨、南京、伦敦等。
五、河流航运条件的评价
1.自然条件:
(1)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大小影响河流的流量,决定河道的宽度、河流水位;气温则影响河流的结冰期有无和长短,河流是否四季通航;
(2)地形,落差大小,决定水流是否平稳,主要出于对航行安全的考虑;
(3)通航里程的长短;
(4)植被覆盖率,影响着河流的泥沙多少,影响船只的吃水深度等。
2.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举例:西欧内河航运发达,主要是因为:
(1)平原地形,水流平稳,运输安全;
(2)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均匀,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3)经济发达,运输需求量大,航运价值大;
(4)运河沟通天然水系,形成发达的运输网;
(5)没有结冰期或结冰期比较短,通航时间长;
(6)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需要注意的是,河流航运价值的高低,还受其流域或沿岸人口、经济的影响。如亚马孙河由于流经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密度小,且流域内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小;相反,流经西欧地区的莱茵河,由于流经欧洲人口密度、城市密度都大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因而航运价值比亚马孙河高很多。
另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三条大型河流虽然流量和流程也比较长,但航运价值也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1)纬度高,气温低,导致河流封冻期较长;(2)大部分河段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地带,工农业不发达,人口、聚落数量少,运输需求量小;(3)俄罗斯的工业、人口等主要在欧洲部分,而资源主要分布于亚洲部分,运输方向以东西向为主的,而三条河流流向是南北向的,使得运输方向与河流流向不一致,故航运价值较低。
六、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补给主要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形式。
雨水是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河水的涨落与流域的降雨量大小密切有关。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洪水期与夏秋多雨相一致,枯水期与冬春少雨相符合。
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的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流域内气温的变化。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河川径流量就大。
湖泊和沼泽对河流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因此由湖泊和沼泽补给的河流具有水量变化缓慢,变化幅度较小的特点。
地下水补给是河流补给的普遍形式,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河流下切的深度。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较均匀。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时间性,比雨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来得平缓。
七、针对性训练
(辽宁鞍山一中2013届三模)下图反映了世界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甲到图丁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图甲时期到图丁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判断1―2题。
1.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下降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降低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雨季时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若村落和城镇在此处布局比较稳定,且有不断向沿岸靠近的趋向,则图中村落可能位于( )
①北半球的右岸 ②南半球的右岸 ③凸岸 ④凹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3年春季,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积雪较深;而进入夏季,又遇到强降雨过程,降水量偏大,松花江流域发生自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嫩江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A字母代表的地区是指 平原,该地是 、 、 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2)A地区的河流沼泽广布,试分析该地区沼泽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A地区2013年夏季以来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试分析其成因。
4.读下列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A河支流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 地形的接触带上。
(2)从位置、地形方面分析A河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的原因有哪些?
(3)分析A河航运条件及形成原因。
5.下图为“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河段河床的共同特征是 ,共同原因为 。
(2)长江荆江河段汛期在 季,成灾的原因是 。
(3)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缓解荆江河段洪涝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措施防治荆江水患?
6.(2012-2013学年河北唐山一中调研考试)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试从含沙量、汛期、结冰期分析M河水文特征。
(2)河流含沙量是影响河流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对河流综合开发的不利影响。
(3)分析水土流失对M河流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参考答案】
1.D 2.C
3.(1)三江 黑龙江 乌苏里江 松花江
(2)①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土质黏重,且具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春季,大量积雪融化,河流开冻,容易发生春汛。
(3)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的季节变率大,夏季降水量大;副高持续偏北,使中高纬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交绥,产生强降水。
4.(1)支流由山地、高原进入平原
(2)从位置看,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多对流雨;从地形看,亚马孙河流域以平原为主,北、西、南为地势较高,东部较低,开口朝向大西洋,易形成地形雨。
(3)亚马孙河的航运条件优越,但是航运价值不高。主要因为:该河流经亚马孙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终年高温,没有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但流域内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和客运量均较少,因此航运价值比较低。
5.(1)均为地上河(悬河),从第二级阶梯进入第三级阶梯,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泥沙在河床大量沉积,使得河床抬高,为了束水,人们把堤坝加高,使得水位比两侧堤坝下的地面要高出许多,这样就形成了地上河;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
(2)夏、秋 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多,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排水不畅,泥沙易沉积。
(3)拦截水源,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措施:裁弯取直,加固堤坝,河道清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湖,分、蓄洪工程,增加滞洪场所等。
6.(1)M河含沙量大;汛期集中在夏季,比较短;M河有结冰期。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内涝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陷入瘫痪,交通道路受阻,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排水设施支持和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城市内涝是影响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城市的发展造成很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给城市管理造成很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内涝过后引发的疾病呈现增加态势,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很大的障碍,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数量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电力输送,导致地下电缆出现故障,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城市发展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分析
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交通运输量加大,建筑群建造的更加密集等许多因素导致城市内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稳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而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降水,导致降雨强度增加,同时,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的人工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降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强降雨的发生直接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一些城市内的降雨强度和范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二)排水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表大都被水泥、沥青等进行加铺,导致地面出现表面硬化的情况,由于城市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土地表面硬化导致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导致水流的径流量增加,表面硬化的地面的雨水储存功能大大下降,导致地面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缺乏长远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不科学,甚至出现与城市排水主管道不相连的情况,同时没有考虑城市建设安排和建筑布局对排水的要求,以及忽视了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可能造成排水影响,因此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按照排水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导致排水设施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三)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
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的相关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排水设施平时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没有做到及时保养和维修,导致排水设施的防内涝能力下降,一些紧急防洪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旧有的排水设施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且大都年久失修,防洪能力大为下降,同时因为一些排水设施没有做到定期保养和维护,导致排水管道内垃圾淤积,直接影响排水能力,加之对于强降水和洪涝等气象服务系统还尚未建成,不能很好的发挥预防城市内涝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功能,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城市原先设计的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灾害的频率大大增加,因此排水管道和设施的日常维修缺乏管理和维护也是导致城市雨天积水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内涝的防治对策
加强城市内涝预防能力和水平需要从城市防洪和防涝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做好城市内涝预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项措施着手:
(一)合理规划建设城市排水系统
城市发展需要尊重自然,遵循正确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适应尊重和利用自然,合理确定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灾害天气,制定城市的承灾能力标准,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水文和气象实际记录数据,确定城市排水系统的长期规划和建设,同时在加快旧城改造进程中需要加强排水管道的改造升级,逐步改造老城区的排水网络建设,进而确保城市整体的排水主管道畅通,因此合理的排水规划是城市排水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质量,城市发展进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设计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
(二)加强排水设施维护
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需要立足城市具体地形实际进行,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进行改造维护,进而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和管网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加强对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需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才能做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及时维修和清洗排水管网,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进而确保在夏季汛期到来时可以正常发挥排水网络的作用,同时需要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力度,应该对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洪涝灾害应急演练,充分提高各部门应对城市内涝突况的能力。
(三)定期进行管道疏浚
目前,城市排水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发生堵塞的可能,这是由于排水管道内的淤积物得不到及时清除,导致管道排水不畅所致,所以排水管道的日常维护疏浚是城市排水系统维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健全排水管道的管理和疏浚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切实有效的排水管道维修管理系统,配备一支专业疏浚维护人员队伍,定期疏浚排水管道,清除管道内的淤积物,确保排水管道畅通,充分发挥排水管道的泄洪作用,避免发生管道堵塞的情况。
四、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大弊病,出现内涝的原因与当下的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有着紧密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城市化进程发展实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泄洪管道系统,加强日常的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定期进行管道疏浚,才能切实有效的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明安,李颖.城市积水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4):100-103.
[2]李威,李丹.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西南给排水, 2013(1):19-21.
[3]鞠宁松,龚坤.城市内涝的成因及破解方法探讨[J].江苏建筑, 2011(S1):90-93.
[4]王 峰,颜正惠,黄伟乐,周芡如.城市雨水内涝成因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2(12):15-20.
[5]王军,马洪涛.解决城市积水问题的对策与措施[J].行政管理改革,2011(11):71-73.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尽快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只有两套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分别属于水务与市政两个专业,在学术研究上,两者也分属于水力学课和城市给排水学科。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防洪与排水分属两项专项规划,是在用地布局完成之后所做的专业规划。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暴雨强度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等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要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防洪排涝及排水系统中整理分析。首先需要弄清城市洪涝灾害的性质及其防御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 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造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
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虽然国家有众多与防洪排涝相关的法律、规范,但往往由于现状和经济因素、意识不足,近期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难以抵御高位洪水和大暴雨,尤其是注重防洪,忽略排涝。城市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规范。
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城市新区因为建设速度过快,且“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严重,防洪排涝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甚至有些新区未待排水设施完全配套甚至未铺设排水管网便投入使用。
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三、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措施
1、在城镇体系规划阶段以区域为基础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作为追求区域整体效益的城镇体系规划,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区域统筹与协调。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及更大区域范围的城镇体系规划中,以流域或汇水区域为对象,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构建区域性的蓄滞洪区,建设区域性的防洪排涝及调蓄雨水的工程设施,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从区域范围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2、在总规的用地功能布局阶段进行防洪排涝安全布局
防洪排涝的安全布局,是指在城市规划中,根据不同地段洪涝灾害的风险差异,在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合理性的基础上的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来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的安全度。防洪排涝安全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1)城市建设用地应避开洪涝,泥石流灾害高风险区。
(2)城市建设用地应根据洪涝风险差异,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多样,不同用地的重要性,人员聚集程度不同,受灾后的损失和影响程度不同。合理的建设布局,能减少灾害损失,也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现代治水观念,必须在城市用地布局中高度重视。
(3)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考虑防洪排涝需要,为行洪和雨水调蓄留出足够的用地。
3、城市地表水(蓝线)专项规划在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城市地表水是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小小的城市地表水体,汇集和吸纳地表降水,作为一个缓冲,暴雨时期降水不直接汇入到江河,对减轻江河压力有很大作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城市水面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可见城市水面面积在防洪排涝中具有重要作用。
4、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绿地系统中的第一特性为生态性。在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中,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契型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从以下几点构建合理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强城市绿地的蓄水功能;
(1)构建绿地系统“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布局的破碎化和片段化,使得绿地系统“点”“线”“面”断裂,缺乏连贯性,不能形成绿廊或绿链,每块绿地只能单独作用,绿地生态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在绿地系统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中应当注意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完整的绿地网,增强绿地的蓄水功能。
(2)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避免过分强调绿地的景观功能。在现状城市绿地系统中,为突出城市景观,城市绿地几乎都高出地面,导致暴雨时城市的雨水不能往绿地里流,而往路上流。因此,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适当采用“沉降式”绿地设计,可以有效减缓市政管道的排水压力,有效的起到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的作用。
5、在城市建设中减少不必要的硬地面积,发挥土壤的蓄水能力
在城市中除了大量建筑物以外,道路广场地面采用的硬地材料,使得城市中渗水土壤面积极为稀少。这是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降雨增加城市市政管道排水负担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采用新型生态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硬地面积,增加城市中的可渗漏地表面积,充分发挥土壤的渗水蓄水功能,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地面沉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也是增强城市排涝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6、不断完善城市排水规划的合理性,管道的设计要符合城市建设和气候变化的脚步
城市雨水泛滥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排水管道设计的不合理性,很多城市为了减少投资和建设周期,老城区将错就错,面对积水现象置之不理,多年不对管道进行改造,导致城市排涝问题严重。而新城区为了赶建设进度和节省资金,不完全按照国家规范进行专项规划的审批,设计暴雨强度比实际暴雨强度小,重现期不满足要求,城区安排不合理,与老城区无法衔接,上水排不出,下水无处可排,导致整个城市排涝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气候愈发反常,国家已经开始对设计规范进行修订,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更应该重视排水专项规划的合理性,不要将问题留到施工阶段甚至是日后的维护和重建阶段。
总之,我国城市洪水灾害的频繁,要加强我国进行全民防洪意识的教育,服从城市防洪工程安全大局,加大城市防洪排涝项目的争取力度,加快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人人爱护堤防、有效提高城市排洪防涝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冬冬,周念清,江思珉等.城市雨洪径流模型研究概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22(3):132-137
[关键词]:南方地区 , 城市排水 , 防洪排涝 ,城市规划,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规模在不断增长,作为一个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也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基础建设水平。尤其是通过北京的一场大暴雨,更让我们认识到了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重要性。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本身地理位置的原因,降水较多,一旦发生洪水,会给城市中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要损失,所以南方地区城市的排水与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附:北京7.21暴雨图
城市防洪标准
我国现行颁布实施的《防洪标准》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城市的防洪标准与保护人口的数量有关,城市等级和防洪标准都依据城市的重要性来划分,而城市的重要性又是以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划分。每个城市的的防洪标准都要根据自己城市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根据每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量,综合城市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效益来制定标准。而目前国内在排涝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排涝标准,所以各地的排涝标准也是参差不齐,甚至相差很大。但是由于现在的极端天气比较多,国内的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的暴雨内涝灾害频发,给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迫切需要对一些城市的排涝标准进行规范调整。
南方地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成因
南方地区城市分布于降水量丰富的地区,到了雨季发生暴雨的概率大,再加上城市中工业的发展造成的温室效应,所以容易发生暴雨内涝。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规模发展迅速,但一些城市的城市规划非常不合理,在城市规划中忽视了排水下水道的建设,排水设施标准太低,不透水地面增多,径流系数增大等。如果遇到暴雨时就容易出现积水现象。并且很多城市的积水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每场大雨过重都会造成积水,这固然和城市建设的历史问题有关,也由于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大多花大力气建设看得到的地面的建筑,而对下水道这样的地下设施却不怎么关注。
做好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一体化的措施
加强城市的排涝系统建设
一个城市的排涝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输送、蓄存、排放等多个环节以及与这个功能相关的建筑设施,一般的城市排涝设施有雨水收集管网、排涝渠、蓄水池、水闸、泵站等。在城市建设规划时,要对这些排水排涝设施进行科学规划,由市政和防洪部门统一实施。对道路交通网要建设防洪设施、铺设雨水管道收集传输雨水,并在城市中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活动,尽可能地修建一些临时调蓄涝水场所,以减轻暴雨出现时城市排涝系统的排水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排涝系统的排涝功能。在平时要加强对排涝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对雨水管网、排涝渠等经常进行疏通,确保排涝管道的通畅。如深圳市自2004年开始进行排水与防洪排涝一体化进程建设,目前已初据成效,制订了《深圳市排水条例》并在制度的指导下,实行雨污分流的排水机制,在原城区建立雨水和污水两套排水管道系统,污水管网通往污水处理厂,不仅可以减轻原来的雨污同流管网压力,还可以改善城市水质,防止了人们的生活污水排入雨水管道,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也杜绝了雨水管道被堵塞的隐患。同时加大排水排涝工程管道建设,在全市建成市政排水管道13712公里,其中雨水管道6264公里、污水管道4567公里、渠道2881公里。这些排洪渠在平时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保证了城市排水的顺畅,而如果发生暴雨洪涝灾害时,又可以起到防洪排涝的功能,这种排水与防洪排涝一体化的措施在城市的排水和防洪排涝功能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值得在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中大力推广的。
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的排涝工程是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一个部分,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堤防工程,城市中的人口和经济开发区大多集中在城市市区的江河沿岸地带,所以城市的防洪堤就能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保护作用,使人们免于受到洪水的侵害,对一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下,城市的堤防建设已不仅仅满足原先的防洪功能,同时要与城市的其他要素相配套,可能起到商业、交通、景观等多种功能,这也是现代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水利建设也在向现代水利建设转变,以前那种堤防建设的认识已经不符合现在的需求,防洪设施除了对防洪抗灾的功能外,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城市的防洪设施要与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相结合。现代城市的防洪排涝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应该有统一科学的规划,将防洪、排水、排涝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洪水平。
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一体化水平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的各个环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防洪排涝指挥系统方面可以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当有洪水险情发生时,能够对救灾决策和快速制定应对方案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通讯保证,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洪水对人民财产造成的损失。对城市防洪排涝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等现代手段来解决。对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示范推广,从对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城市堤防的修改、城市的防洪应急保护、城市防洪工程的加固以及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等方面,加大投入进行技术研究,并将优秀的研究技术成果进行示范推广。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进行研究,建立城市雨水收集工程,找出适合城市特点的、科学、经济的收集和利用形式,建立完善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对城市水源进行调度。
建立城市综合防洪排涝管理系统
在防洪排涝建设中,要兼顾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社会的经济环境效益,在现有的防洪排涝设施基础上,寻找最佳防洪方案,将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科学全面的进行城市综合防洪排涝管理系统的规划和实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加快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如连云港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很多河流的下流入海通道,所以防洪排涝形势一直比较严峻。近年来,连云港市通过排水防洪工程总体布局,在新沂河和新沭河流域进行“东调南下”的二期工程,进行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加固病险涵闸、新建洼地除涝泵站等工程。以流域、区域防洪工程为依托,综合规划连云港城区、县城和重要城镇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建设,提高城镇排水和防洪标准。
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建设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建设时要统筹考虑,将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城市排水与防洪排涝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将排水、防洪和排涝工程有机结合实行一体化发展。结合现代科技对防洪排涝的新技术积极研究推广,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水平,从而减轻洪涝灾害对人民财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林锦霖,城市防洪人排涝工程设计,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2
[2]胡庆华,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发展概述,东北水利水电,2009.27
[3]曾静,浅谈城市排涝规划,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7
[4]江义妙,城市排涝规范问题探析,中国科技财富,2010.8
关键词:水利 堤防 防洪 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052-02
1 水利工程堤身堤基现状的安全论证
堤身堤基现状的安全论证是指堤身在设计并施工完成后,对防洪能力的检验,特别是在发生特大暴雨水位急涨的情况下的应急能力。研究表明,河道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在降雨量比较集中的几个季节,降雨量的90%以上都发生在雨季,因此,雨季的堤防建设检查工作尤为重要。在堤岸验收的工作中一定要对堤防的防洪能力做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和考核,很多洪水的发生都是由于在最初对堤防的防洪能力估计过高引起的。例如:1998年长江水灾的发生就是过高地估计了长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充分保障岸坡的安全可靠。在进行岸坡规划防护时,需充分考虑岸基的地质情况,以及当地的具体环境,乃至气候或者天气情况,从而为岸坡的安全提供充分保障。
2 水利工程堤防建设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
2.1 堤防建设中的作水因素
堤防建设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作用水头,在防洪工作中存在一个误区,大部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最高水位的防护上,其实工作的中心应该放在作用水头上面来。在堤防建设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堤防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所以堤防在设计高度和厚度时不仅要考虑到最高水位,最大负载量也是堤防高度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地层土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堤防的厚度和作用水头成正相关关系。此外,水位下降时对堤防的作用也会受到作水不同的影响。
2.2 历史、地理因素
在已建堤防的历史性、应急性和群众性方面,例如:有的堤防的材料属于就地取材,那么在建设该堤防时就要考虑堤防所用的附近的这种材料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如果某种水泥的有效期限是10年,而这次堤防建设的时间已经接近这个时间点,那么在堤防建设时就应该考虑对该堤防进行整体性加厚建设。比如:有些地方的堤防质量虽然比较好,但是在应急方面做得不够充分,甚至没有应急方案,这种情况在堤防建设时要把应急方案考虑进去。在我国一些地方,例如:武汉、南京某些地段,由于受到高温影响,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现象,如果不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就会很有可能引起大面积坍塌。
2.3 对材料的考虑
在堤防工程汛期运行要求方面,由于堤防建设一般是在汛期发生以前进行的,所以,堤防建设完成后会立马投入使用,因此,在建设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种材料在遇水后的反应,例如:填土在未完全凝固时是否能满足防水性的要求。
堵口复堤的要求。堵口复堤是指如何有效地把被洪水冲坏了的堤防进行修补复原,这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使修补后的地方与原来的地方在稳定性上趋于一致,以免造成二次破坏。一方面要把原来堤防的建筑建材、施工方式考虑进来,尽量使修补的地方的材料和施工方式与原来的相同。另一方面在施工工序上也要尽量与之前的施工顺序保持相同。
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水利工程堤坡失稳破坏的成因和类型
堤坡在受到雨水冲刷、阳光暴晒、动物筑洞等因素影响时,都有可能导致稳定性的破坏,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渗流原因。渗流作用是指在水位上涨时,坡堤承受的压力过大,堤坡在受到强大的压力时会发生形变,严重时会导致崩塌现象。不光是在涨水时,如果退水的速度过快其堤坡所受的压力突然变小,也会导致形变的发生。
(2)水流冲刷原因。水流冲刷包括河流的冲刷和雨水的冲刷,相对来说雨水的冲刷影响比较小,主要还是河流对堤坡的冲刷。特别是在堤坡的弯曲路段,这种冲刷的破坏力会几倍地增加。
(3)堤基原因。由于堤基原因造成的稳定性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为堤基的强度不够;二是因为堤基下面的黏土过于松软,导致堤基稳定性下降。
(4)其他原因。其他因素包括人为的故意破坏、地震的发生、设计要求未达标等等。
3.2 不同工况计算方法下的堤坡强度
最常见的计算方法包括有效应力法、总应力法两种方法。涉及到的指标主要包括土类指标、使用仪器指标、强度指标、式样初始状态4个方面。其中,土类指标分为无粘黏土和粘黏土,粘黏土的强度大于90%为优秀,位于60%~90%为良好,位于60%以下为差;使用仪器包括直剪仪和三轴仪;式样初始状态是指在相同的水量和填土的使用下堤防的初始状态。
3.3 堤防稳定性勘探的方法
(1)F象勘探法。现场勘探法是指勘探人员带着工具到堤防现场进行实地勘探,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把所有的地方都勘探一遍,而是重点勘探那些容易发生破坏的地方,例如: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和弯曲路段等。
(2)稳定分析法。稳定分析法是指在固定的距离较近的3个点分别进行检测,最上面的点称为上口,最下面的点被称为下口,通过对上口和下口的检测就可以计算中中间的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是用于中间点实地勘探起来比较困难的情况。
4 水利堤防建设方案的确立
在分析完堤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以后,就要对堤防的建设方案进行确立。堤防建设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上堵下排”,既通过提高堤防的高度来应对水位的涨高,通过下面的过滤作用把水过滤掉,把泥土留下来。在上堵方面,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那些粘性比较高的土和防水性比较好的泥土。另外,堤身的斜度也是设计的重要目标,斜度过大会导致用料过多,斜度过小容易导致结实程度不够,最常用的角度是10°~15°的倾斜角;在“下排”方面,常用的渗透措施是减压沟,减压沟的作用就是过滤掉水的同时留住河道的泥土,如加厚加高操作、排水工作、增加密度工作都是具体的建设方案。
首先要对滑坡的类型进行确定,根据滑坡的分类标准滑坡可以分为上口裂缝滑坡、下口解封滑坡、中间裂缝滑坡以及隆起滑坡,滑坡类型的确定是堤防建设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具体的施工方案包括局部建设和整体建设,建设的步骤依次是挖出滑动体、填筑还坡、地基建设、深层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继昌.强化监督科学管理扎实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6(4):8-16.
[2] 谢春全.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学之友,2015(5):101-103.
[3] 张成艳,.由观念机制影响引发的水利工程管理思考[J].中国水月刊,2016(6):120-121.
[4] 王书锋.论影响堤防工程质量的因素[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6,13(1):667-668.
[5] 王栓柱.浅谈水利工程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2015(3):305-306.
关 键 词:水利施工;裂缝;成因及处理
Abstract: water is essential to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nly the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prevent flood disaster,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ter and distribution, to meet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e the water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unction. Long-term monitoring crack found is the main diseases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this paper analysis of crack cause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e.
Close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rack; Causes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实际建设情况来看,我国水利施工期间常会出现裂缝问题,破坏了水利建筑物的完整性,影响了建筑物结构性能的发挥。施工单位必须积极研究引起裂缝的成因,制定全面性的处理策略以维持水利施工的质量。
一、水利工程分类及其作用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并处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保护和增进渔业生产的渔业水利工程;围海造田,满足工农业生产或交通运输需要的海涂围垦工程等。
二、水利施工期间裂缝的成因
调配水资源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但这一功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不同的水利建筑物,现代水利施工的主要建筑对象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长期监测发现裂缝是水工建筑物的主要病害,不仅破坏了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且降低了水利施工的安全系数,极易引起意外事故的发生。水利施工期间裂缝的成因如图1。
图1裂缝的成因
1、材料因素。材料是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构成,材料质量不达标对建筑物的性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以混凝土材料为例,施工人员配制混合料未按照标准的比例调配,材料性能未达到施工规定的要求,水工建筑抵制病害的性能减弱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2、受力因素。水工建筑在施工期间需承受来自多方的受力作用,当受力荷载超出水工建筑的承载范围,会在短时间内产生裂缝现象。如:建筑物基层结构遭受水力冲刷后,其根基有沉降、震动等现象发生。此外,温度不均衡也是造成裂缝形成的因素。
3、工艺因素。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施工质量不合要求极易引发多种病害,也是水工建筑物裂缝病害的成因之一。如:施工人员选择的工艺方案、操作技术、支护结构等与水利工程要求不统一,导致建筑物结构组合达不到标准而形成病害。
三、处理裂缝病害的综合策略
裂缝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常见病害,其对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牢固性等均有不利影响。考虑到水利工程对水资源调度的重要意义,制定针对性措施处理裂缝病害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单位在制定水利施工方案过程中应顾及到裂缝病害的防治,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图纸标准相一致。
1、引进技术。裂缝发生后需采取有效的技术处理,避免水工建筑裂缝扩大。目前,裂缝处理技术的方案较多,包括:开凿技术、修补技术、灌浆技术等,水利施工人员要结合裂缝的大小、成因等资料合理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图2纵向裂缝的开挖填补技术
2、加固结构。鉴于外界应力对水工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水利施工期间设置相应的支护体系可起到结构加固的效果,增强了建筑物抵制受力冲击的性能。如:对堤坝根基用混凝土加固处理,可改善其抗洪抗灾的性能。
3、优化材料。混凝土是水利施工的主要材料,控制混凝土质量是保证建筑物性能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控制混凝土各原始材料的比例,二是要经过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运用于现场施工,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
4、综合检测。检测失误不仅会引起裂缝病害,也会扩大裂缝带来的不利影响。水工建筑裂缝形成之前其结构会出现异常,若通过综合检测可及时制定方案防止裂缝,如图3。施工单位不仅要重视作业进度,也应加强裂缝病害的防治。
图3滑坡裂缝的处理
结论
总之,水利工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完善水利施工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综合调配,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施工单位在提高水利施工进度的同时,也要对裂缝病害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1] 李红达,叶正麟,王小平.分形插值曲面[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2(04) ;
[2] 赵冬华,蔡志杰,阮炯.分形粗糙面分维数的反演[J]. 中国科学E辑. 2005(04) ;
[3] 陈新,黄洪钟,黄文培,姚新胜.分形理论及其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0(05) ;
[4] 陈俊芳,倪沈冰.分形理论在供应链构建及运作模型中的应用[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