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饮食文化融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饮食文化融合

第1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17-02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密切,这种具有不同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被称作为跨文化交际。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来华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将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由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等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一种非语言文化,更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不仅能增加对外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有效地避免一些文化冲突和语言交际障碍,以达到增进了解、促进交流的目的。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受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中西方饮食观念也是不尽相同。西方人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重视食物的营养成分,讲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脂肪、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的摄入量和构成比例。甚至有的西方人会拿着科学菜谱去超市挑选自己的食材。在制作菜肴时,营养也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要素,其次才考虑菜肴的“色、香、味、形”等要素。西方人的这种饮食观念与西方整个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西方哲学思想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以事物之理为研究对象,而事物之理常为互相连贯的形上学理,从而结成了形上哲学。一方面,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了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等方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饮食文化的发展。西方饮食力求口味清淡,注重膳食均衡,早餐往往是鸡蛋、牛奶、面包再加香肠,营养均衡,热量充足;午餐往往是自助餐;晚餐通常是面包、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用料、服务,讲究菜料的数量和营养搭配,甚至在西方人的厨房里,经常可以看到天平、计量器之类的工具。纵然有这些用心的搭配,但在味道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则是一种感性或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味道是衡量菜肴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其思维方式倾向于整体性、有机性与连续性,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看成是既相互对立又互相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菜系多样,口味丰富。对于菜肴的制作过程也特别讲究分寸,就是菜肴的整体搭配,追求菜料与配料和辅料的味道的完美融合,相互渗透。另外,中国菜肴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菜系具有百菜百味的特点,菜肴讲究味道的美好、融合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质量和丰富,甚至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厨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味为先”。中国人的饮食强调的是味道的相互调制,整体融合,追求的是一种在视觉、味觉、触觉上难以表达的“意境”。但是,中国菜肴不太注重菜的营养充分,以及合理搭配,他们认为只要口味好,便可称之为佳肴。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很快辨别出菜的“好坏”,分出菜的“优次”;然而如果要说出问为什么“好吃”,为什么“不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难以表达清楚了。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这也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二、饮食对象的不同

在中国的汉字里,“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了六倍。中国的饮食以素材为主,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北魏的《齐民要术》是中国最早的素食食谱,里面介绍了 11 种素食。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日常食品,在平常的饮食菜肴中占主导,只有在春节或重大节日时,荤菜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这与佛教文化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把动物看成是“生灵”,视植物为“无灵”,这种思想表现在饮食生活上,则表现为主张素食主义,甚至延续到今天。但是,西方人一直秉承着游牧和航海部落的文化习性,生活方式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主张荤食主义,食物多是肉类和乳制品,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等。这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使得中西方人身体体形的变化,有人甚至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具体来说,西方人身体普遍健壮:个子高、腿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个子矮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由于西方人过量地摄取肉类脂肪类食物,而蔬菜等维生素的摄取量相对较低,所以西方人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概率要高于中国人。

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在文化行为方面另一个表现为:西方人喜欢开拓,探险、冲突;而中国人则安于现状,固本守己。正如美国民俗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曾指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非常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则类同于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拓西部时,他们可以舍下一切,举家搬迁,毫无牵挂,把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走出去了。而中国人则一直守着“本”“家”和“根”思想,许多在海外漂泊几十年的华人,末了还是要拄着拐杖回大陆寻根问祖。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和中国民俗丰富的人情味。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说到: “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之中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小宴席,不管是家庭便饭、朋友聚餐还是商务会餐,用餐的形式都只会有一种,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菜肴摆满一桌,齐家共享。在用餐方式上,中国人都用筷子夹菜,用勺子喝汤,用碗盛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彰显“和合”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种祥和、团结、共趣的气氛。大家坐在一起品味各种美味佳肴的同时,又可以彼此畅谈,交流感情。在中国的餐桌上,人们彼此敬酒、相互礼让,在美好的食物面前,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然,这种饮食方式有一些的不足之处,比如,食物的过度浪费、饮食的健康卫生,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的文化特征和“大团圆”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的重要思想,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式饮宴上,美味菜肴固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只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结友,通过与周边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际的目的。当然,中西方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是中国的宴会上,除了与邻近客人交流外,用餐的人还会与全席甚至其他席的客人进行交流,而西式宴会上,交谊只是在与相邻宾客之间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式宴席好比是大家的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则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另外,自助餐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西方饮食餐具比较简单,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边切边吃,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餐具使用也有讲究,不同的餐具有不同的用途,刀叉种类繁多,有主餐刀,主餐叉、甜品叉、饼叉;主餐匙、主汤匙、甜品匙、甜汤匙、茶匙、咖啡匙等等。宴会上所有食物会提前准备好,并整齐地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少取多拿,讲究节约,用餐没有固定的座位,喜欢自由走动,愉快友好地进行交流,即便是在外面请客吃饭,也是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这也表现了西方人对自我个性的追求和尊重。

总之,任何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都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中西方饮食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也是相对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使得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不断的融合。今天,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找到意式餐厅、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饮食,而中国菜馆也是开遍了全世界。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和整合过程中,饮食文化已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纽带”,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实现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大融合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享受不同美食的同时增进彼此了解,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5.

第2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餐饮;文化;融合

各民族饮食习惯、烹饪方式、舌尖偏好因其发展初期的地域位置、资源类别、耕作方式的不同,成年上万年逐步形成了固式格式,以民族标签的方式展示了民族历史沿革和价值取向,成为广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因自然环境、儒家思想、社会更替等因素形成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独特饮食习惯、烹饪技巧以及“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发展中,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本土繁荣昌盛,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得以传承和国际推广。下文将以美国中餐馆为例,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发展及融合。

一、中国饮食文化在美国的早期传播与发展

美国“大熔炉”的社会文化标签注定其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很难定义美国传统饮食特征,它被世界性的舶来品如意大利通心粉、印度咖喱饭、中国小吃、墨西哥辣椒、欧洲海鲜、泰式料理所包围。不过,民意测验显示还是中国菜名列前茅。据统计,仅在纽约,中餐馆就有5000多家[1]。

有关最早将富有中国饮食文化的中餐馆植根于美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但中餐馆在美国的兴起和普及不仅反映了备受歧视和压迫的华人移民史,也形成了海外中华文化的标识。华人的饮食文化伴随着他们的文化认同、生活习惯、与华人移民一起落户美国。一个拥有300张座位的广州餐馆早在1849年就已在旧金山落脚[2]。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和19世纪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882年的排华法案出台,众多华人离开高收入的黄金矿,迫于生计开启了唐人街的雏形并开始从事低利润的餐饮、洗衣服务行业,相较萎靡的洗衣业,华裔餐饮业反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刘海铭教授在《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文化》一文的数据足以证明:

对于早期的华人移民来讲,饮食文化与移民经历息息相关。自20世纪初开始,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成为餐馆工人和老板。20世纪20年代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45, 614名已就业的华人中,有11,438人是厨师、侍者或餐馆操作工。在20世纪30年代, 旧金山有6%的华裔成年男子从事餐馆业, 而在东部沿海城市, 则高达20%~25%。至20世纪40年代末, 美国大陆有4300家中餐馆, 7%的美国人经常光顾中餐馆。十年后, 中餐馆的数量增加到4500家,1959年, 仅纽约就有大约750家中餐馆。更具有本质意义的统计数字是, 超过20%以上的美国人是中餐馆的常客。

这个时期,美国低收入阶层被华裔餐饮的物美价廉所吸引;同时,还为中餐馆浓郁的中国色彩叹为观止,“虽然唐人街的建筑物是西式的, 但是它的气氛却是中国的, 繁荣、热闹。街上悬着彩色的灯笼, 餐馆前面挂着丝制的三角形黄旗, 招牌上和旗子上都写着漂亮的中文字体。凉台上和窗前摆满了鲜花, 拖在后面的辫子, 以及熟悉而唠叨的广东方言――这就是当年旧金山唐人街的写照了。”[3]

随着中国的开放、移民质量的提升、饮食健康理念的出现以及美国对中国的了解等因素,华人餐饮逐渐向特色、中高端方向发展,一改以往廉价印象,经营灵活,形式多样,已由单一家庭式作坊走向多样,逐渐迎合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据美国《中餐通讯》报道:2005年10月,著名华裔电视烹饪秀主持人甄文达在亚洲食品展上演讲时透露,全美中餐馆数量达41350家,每年创造175亿美元营业额,每天替美国家庭提供250万份营养餐。最近资料统计,美国中餐馆数量业已超过5万家。美式中餐馆在美国每年销售额超过210亿美元。华人餐饮业多元发展,既有特色型餐馆,又有豪华型饭店,比如老布什酷爱的“北京饭店”烤鸭、克林顿喜爱的“美华”餐厅外卖;还有简单快捷的餐厅、小型外卖、饮食连锁店等,如满洲锅(Manchu Wok)、陈氏连锁(Leeann Chin)、起筷(Pick Up Stix)、熊猫快餐集团(Panda Express)、香港大家乐集团的China Inn、美国百盛餐饮集团与香港Favorite餐饮集团合资的Yan Can餐厅。这些餐饮要么装饰原汁原味,要么菜系丰富多采,要么原材料地道,并辅以中西结合的口味,不仅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提升了文化品位。至此,以“典雅、和谐、精致”为特征的中国餐饮文化在美国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中国餐饮的美国本土化――融合发展

中国餐饮自美国落户开始,为寻求发展都在为适应美国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而努力。中美饮食文化在此发展中不断撞击、磨合与互补,最终形成今天“中西合璧”的双赢局面。以“炒杂碎”为例,炒杂碎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传统上流菜肴,华人移民将它带到美国,因美国人不食动物内脏,便以鸡、牛肉等原料进行改良,后又因李鸿章访美,经华裔餐饮老板及猎奇的美国媒体的大肆宣传,一个时代的伪标签――美国人想象的中国传统菜肴“炒杂碎”享誉全美,甚至还有美国大兵二战期间在上海要专门品尝炒杂碎的故事。据Andrew Coe在其《炒杂碎:中国食物在美国的文化史》中这样记载:作为那个时期的一位多产女作家,哈兰德也总是抱着游戏的心态去尝试新鲜事物,即使她已经83岁高领了。她写道:这么多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组成了美国人民,这样一来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这种多样性。尝试新的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也很愿意把这些菜品添加到我那张早早就已经广泛收集了各地美食的就餐列表当中去。我们很早就开始尝试和享受杂碎这种菜肴了,并且随着吃客人数的增加,我们想要在这道中国菜的做法上得到全部或是部分的指导,比如: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为吃客们提供服务。[4]至此,一个有趣的“杂碎”文化现象随即出现,“杂碎”餐饮、“杂碎”夜店、“杂碎”歌曲,甚至百老汇大街出现与“杂碎”食物无关的高级社交酒吧,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个标识才逐步退出舞台。

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中式餐饮凭借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正在征服着美国人的味蕾,在美国饮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墨西哥风味、意大利风味一道成为美国三大饮食风味。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网文《华人的骄傲 数字话中餐――美国中餐发展150年历史回顾(三)》,美国有93%的成人吃过中餐,10-13岁的小孩中有39%喜爱中餐,只有9%喜爱美国菜。具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华饮食企业一贯坚持“色、香、味、形、器”的哲学统一,给人以视觉和味觉美的享受,中式烹饪在原材料的搭配和刀工上的讲究无疑是奢侈艺术品的创作;同时,为适应美国多元文化,中华餐饮本土化发展趋势显著,即融入美国“突出个性,注重自我”的食用原则和现代健康理念,同时,又吸纳借鉴其他民族饮食文化如俄罗斯罗宋菜、意大利面点、土耳其烘烤、印度咖喱、日式料理,创新烹调方式,中美饮食文化得以大融合。

三、总结

因饮食文化习性差异,中国餐饮在美国的发展经过排斥、崛起与融合发展的阶段,中国餐饮业要在未来的美国市场获得一席之地,还需要在饮食文化推介上面做足功夫,并加强高科技的引入、机制的创新、企业文化挖掘以及海外华人团结的中国心。

参考文献:

[1]赵巧萍:美国华人餐饮业今昔谈[J].北京: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10月第5期

[2]刘海铭著,李爱译:炒杂碎:美国餐饮史中的华裔文化[J].北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3月第1期

第3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摘要:全球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强势文化与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不断深入化,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研究当下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对保护与发展海南本土饮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全球化;文化冲突

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大潮奔腾向前的时候,文化冲突往往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话题。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文化冲突研究就不得不将其放到全球化的语境下,才能对其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南的饮食文化虽然丰富多样,但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却受强势文化所冲击而不断消融。我们应该重视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的冲突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发展海南本土特色饮食文化。

一、 海南本土饮食文化概况

海南岛自古通过琼州海峡与大陆隔开,在这个四面环海的海岛上形成了自身饮食独特的文化。海南本土饮食文化以闽粤菜系为基础,融合了黎苗等少数民族风味,吸收了各地移民的美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自己的菜系——琼菜。琼菜的风味特色以鲜、香、甜、酸、淡为主,格调自然淳朴、洋溢着海岛的风情、南国的韵味浓厚,海南本土饮食文化可以说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 丰富的饮食原料

海南四面环海,拥有者我国最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广阔的海域孕育着丰富的海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岛有鱼类600余种,这有着开发以海鲜原料为主的美食的优势。海南中部是山区而且还是全国的“生态大省”,再加上热带宜人的气候与丰富的光照,使海南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的资源大省,海南的蔬菜、粮食丰富而且还是胡椒、辣椒等调料的产区。此外,海南野菜资源也是十分的丰富,目前已发现的就有上百种,再加上这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食,不受季节的限制,海南可据此推出系列野菜保健餐。

(二) 特色的热带作物与水果

海南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不仅栽种面积大,而且种类繁多,四季飘香。特别是热带水果,据统计海南目前有61科、138属、273种水果。如大家所熟悉的椰子、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等都是海南特色的水果。由于其丰富的水果优势,海南推出了如椰壳饭、椰挞、清补凉等特色水果原料的饮食,别具风味。

(三) 独特的饮食口味

琼菜强调原汁原味,所常用海味、多用野味,菜肴中也多见特色的海南水果。海南菜讲究色、香、味、形俱佳,突出特点就是保持食物的原味、真味。具体手法有白切、清蒸、清炖、原汁、净涮等。原料注重鲜活、口味清淡。海南人崇尚回归自然,清、鲜、淡为特色的菜肴保持了自然的风味,所以海南菜营养丰富,对人的身体健康极为有益。

(四) 传统的黎苗美食

海南岛自古就居住着百越人,也就是现在黎族的祖先,他们大概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的时期迁入海南岛。而苗族潜入海南岛则源于明代嘉靖或万历年间。五指山是黎苗的聚集地,黎苗两族在这个热带的自然地理环境中都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差异性。海南是一个孤岛,自古与大陆隔绝,再加上五指山山高路远,这些都使得黎苗族传统的美食文化都可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在黎苗美食中较有特色的有:五彩饭、竹筒饭、黎家酸菜、鱼茶、黎家腌鱼等等。

二、 冲突下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新特征

众所周知,文化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文化冲突势必不可免的,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方式之一。但随着全球化的进行,必然结果就是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的联系在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和范围全面开展,这使得以前某范围之内的文化形式,不得不面对新对手们,接受新的挑战。海南的饮食文化与它的发展也在全球化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并突现出了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一)空前的丰盛性

全球化使物质与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饮食消费对象开始和当下生活的地方联系是非常的微弱,这种式微的状态必然是将饮食种类的范围扩大至无限的异地时空,这使得今天海南的饮食文化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出现了异常丰盛的特征。在海南不但可以吃到云南米线、四川火锅等我国的各地风味美食,来自异国他乡的韩国料理、西式料理等美味也是应接不暇。同时海南的本土特色饮食如四大名菜(文昌鸡、加积鸭、和乐蟹、东山羊)、临高乳猪、定安骨头汤等等在海南大街小巷也是随处可见。在海南便可以不用费力便可以吃到八方美食,虽然在海南不同饮食文化各放异彩是全球化作用下当代时代的一个特征,但在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也不得不对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冲击与挑战。

(二)不断的创新性

由于全球化使海南的饮食文化种类达到前所未有的丰盛程度,要想在这竞争激烈的饮食行业中脱颖而出,就只有不断的创新。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在剧烈的冲击下,在继承与发展自身的饮食文化中也是需要创新的。近些年,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与健康,一系列的“绿色饮食”、“健康饮食”层出不穷。海南的野菜斋、定安的骨头汤、万宁的鱼汤等等本地美食都是打着“健康”的旗号进行开发创新。当然创新不但只是指饮食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形式与包装上的创新。食品的符号价值随着全球化越加重要,闻名全球的肯德基、麦当劳从其店面的装修到食品的包装再到其广告宣传都有很强的识别性,这种全球连锁的快餐店都属于自己的专属颜色与符号。对于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就应该从自己的视觉上与整体也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特色。

(三)危险的整体性

全球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事物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饮食文化也因整体性的特征也紧密的联系成一体,各种饮食业的加盟餐饮业遍及海南岛。但这种整体性虽为发展与传扬饮食文化带来益处,但也滋生出一种日益凸显的危险性,它带来了一荣俱荣也伴随着一损俱损,容易引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003年,禽流感全球盛行,海南的“四大名菜”中的文昌鸡与加积鸭受其影响而销量锐减。这对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不得不充满忧患意识,对外界的变化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整体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对此必须加以重视。

三、对策及建议

全球化的浪潮既带来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它们之间的激烈碰撞,甚至是彼此间的冲突。饮食文化本来就具有本土化、现代化、世界化的特征,但世界化、现代化的特征都是以本土特色为基础的,少了本土特色饮食文化将失去其核心的价值。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既不是全盘的学习别人,更不是将自己的本土化进行泯灭。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下我们更应该将海南的饮食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面对全球化下的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冲突,笔者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丰富与完善海南菜系

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并融入其他文化的精华。海南本土美食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本身就因为它在具有自己独特的差异性。琼菜讲究营养、清淡,但却多以白切、清真、凉拌为主的简单制作,制作方法粗糙、落后。再加上由于传统的琼菜特色很容易与粤闽菜的特色相仿,很难在众多菜系中突出重围。要想发展与完善琼菜,我们就必须在挖掘原有菜品的特色下融合各菜系的精华,采他家之长补自家之短,运用创新的方法继续突出海南特产的特色其黎苗民族风味的特色。

(二)树立品牌优势,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饮食文化

在饮食文化不断冲突下海南本土的特色饮食开始逐渐被快餐文化、西餐文化所取代。这是因为西方的饮食文化都有一个很强的品牌意识,并打造了属于自己饮食的品牌文化。本土的文化要想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像永和豆浆与天津小笼包一样打造出色的餐饮品牌。海南有全国最好的空气、水质环境、大气环境质量据全国的领先水平,正因为这些优越的环境优势再加上海南本土饮食文化的特色,海南可以打造“绿色、天然、健康”的健康饮食品牌文化。

(三)融入市场,加大宣传

正因为海南本土饮食的文化冲突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身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保护。但全球化是伴随着市场化进行,所以在发展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就要有意识将自己的融入市场经济中,并加大对自身的广告与宣传,要注重利用网络营销、电视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扩大本土饮食文化的知名度。对于海南本土饮食文化而言就是要顺应时展的浪潮,在保留其精华与本质的文化特色的条件下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革才能在全球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一直是全球化中西方流行的一句警句。它说明了无论全球化的普及程度有多快,进程有多深,都不要忘了遵循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不断的各元素的饮食文化的冲突下,海南的本土饮食文化要想得到升华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其次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自身文化的特色之处,还要去融合与吸收其他饮食文化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海南本土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刘荆洪.海南饮食文化初探[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第4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西方;饮食文化;营养表现

在当今社会,中西方饮食文化随着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不断相互渗透、融合,特别是在西食东渐的大背景下,西方饮食文化逐渐成为现今社会文化领域最流行的话题之一。西方饮食文化在我国人民的饮食消费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看待和认识西方饮食文化,特别是借鉴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如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营养理念,对促进我国餐饮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1西方饮食文化的概念及营养借鉴

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较长时期内,通过对饮食品的生产、制造、加工、消费、实践等过程中,在饮食方面所创造和积累的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1]。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西方饮食文化遗产、西方饮食民俗与礼仪、西方饮食科学与历史、西方肴馔文化、西方饮品文化和西方餐饮环境艺术等方面。西方饮食文化的营养理念在诸多方面均有涉及,特别是在西方饮食科学、西方肴馔制作技艺等方面值得借鉴。

2西方饮食文化营养理念的理论基础

西方饮食文化从本源上根植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科学、民主、公平、法治[1]。在科学精神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其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提倡分析思维,即在探讨客观事物时,将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精确研究,注重定量分析,力求获得逻辑严密、数据精确的结论。西方饮食文化中营养理念就产生于这种科学的思维模式上,客观探寻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如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人体需求关系、营养素的量化达标与人体需求关系、食物的合理搭配与人体健康关系等重要内容。所以,西方饮食文化营养理念的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科学分析思维模式基础之上。

3西方饮食文化中的营养表现

3.1饮食观念上的营养表现

西方人在饮食观念上的营养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天人相分的生态饮食观。②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

3.1.1天人相分的生态饮食观

西方人在饮食观念上强调天人相分,即指人在摄取自然界的食物原料制成的肴馔、维持生命、营养身体时,必须适应和满足人体自身的需要,强调人的饮食选择只需适合人作为独立体的需要,不必刻意适应自然环境[1]。据此,西方人制定出了《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强调饮食须满足不同性别、年龄、劳动强度等不同生理条件的需求,年龄从0~80岁之间划分为婴儿、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孕妇、乳母等不同群体,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而且,尤其强调特殊生理条件如儿童、孕妇、乳母、老年人等群体的营养摄取,对于特殊病理如心脑血管疾病、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等人群,和特殊作业如高低温作业、铅作业、苯作业等人群,也有相应的膳食原则。

3.1.2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

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是指在天人相分生态饮食观的基础上,根据人体对于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来均衡、恰当地搭配食物种类和数量,着重强调合理配膳,即通过平衡膳食达到合理营养、增进机体健康的目的。①西方人在这个观念的引导下,根据不同条件的人群制定了不同的膳食指南,如《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就是:始终保持健康的饮食模式;重视食物的多样性、营养素含量和摄入量;限制来自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能量摄入,并减少钠的摄入量;转变食物选择习惯,选择健康的食物和饮料;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支持和实践健康饮食模式。②在膳食指南的基础上把相应的条款进行量化,设计出膳食金字塔或是其他形象化的表现形式。比如,《2015—2020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形象化表现为“我的菜盘”,菜盘中涵盖了四类食物,分别是谷物和蔬菜各占整个菜盘的30%,水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各占整个菜盘的20%。同时,菜盘的右上角标有一杯牛奶的图示,面积比例约为谷物的一半。通过这种“我的菜盘”形象化表示了每天应该要摄取的食物种类和大致数量比例,便于广大居民掌握。同时,还对图示的菜盘进行了部分文字说明,如针对菜盘中的蔬菜、水果的文字说明为:让盘中食品一半为水果和蔬菜,选择红色、橙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西红柿、甘薯、花椰菜和其他蔬菜。把水果加入正餐中,成为主菜或伴菜,或作为甜品。通过简易的文字描述,更加具体化。

3.2菜品组成上的营养表现

西方人正餐饮食的菜品组成上主要包括餐前面包、开胃菜、汤菜、主菜、甜点等,这种菜品组成模式能较好地体现膳食均衡的营养饮食观。比如,杭州某意式西餐厅在圣诞节推出的套餐菜品组成为佛卡夏面包、凯撒沙拉、番茄浓汤、扒烤牛里脊配小胡萝卜土豆泥(牛肉5成熟)、蓝莓挞,现就此套餐营养分析如下。根据套餐菜品组成列出原料组成,见表1。从表2可得出,此套餐体现了食物多样化原则。从表3可得出,套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含量与其波动范围比较,均达到或超出标准,符合要求。

3.3西方肴馔制作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3.3.1用料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①在西餐中,有许多菜肴是生吃的,如开胃菜中的各种沙拉,一般选用各种新鲜的蔬菜,基本上只是清洗切配后即上菜,因此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素流失。②奶制品在西餐中的应用非常多,有鲜奶、奶油、奶酪等,如披萨中用到奶酪、土豆泥中用到淡奶油等,是每日钙质的主要来源。③西餐中经常用到的蔬菜如洋葱、西兰花、胡萝卜、番茄、西芹等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番茄中的番茄红素、西兰花中的异硫氰酸盐等具有预防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同时,西餐中经常用到的香味调料,如百里香、迷迭香、罗勒等,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抗氧化性强,也有类似的预防作用。

3.3.2调味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西餐调味技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少司的制作,西方现代菜肴在少司的制作上多用原肉汁调制,或者使用新鲜水果、蔬菜、香料制作,非常强调简单、营养、健康,比如烤三文鱼配牛肝菌皮的少司制作就是用柠檬汁、柠檬皮、盐和少量橄榄油搅拌而成,又如扒烤和牛的少司制作就是由薄荷、宽叶芹、水瓜柳、盐和少量橄榄油搅拌而成的香草酱,此类少司少盐少油且大量使用蔬菜、水果或是各类香草,膳食纤维含量高,很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理念。

3.3.3制熟技艺上的营养表现

西餐制熟技艺在营养上的表现,主要表现在部分烹饪方法上,如温煮,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原料在微沸的水中(75~95℃)中加热成熟的方法[1],菜品如温煮海鲜沙拉。又如扒烤,是将原料先放在扒炉(条扒炉或平扒炉)上加热,使原料表面遇高温蛋白质变性后锁住水分和其他营养成分,然后放入黄油、调味香草、大蒜进烤箱进一步烤制成熟的方法,菜品如扒烤和牛。这些烹饪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营养素的流失,是最能体现西餐在制熟技艺上的营养理念的。类似的烹饪方法如炖、烧或焖、烩等具有相同的作用。

4结语

我国传统餐饮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在现今中西餐饮大融合的趋势下,其中重要一个创新点就是巧妙合理地借鉴西方饮食文化中的有益部分,特别是西方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理念的应用,是符合现代人追求饮食营养来维护机体健康这一迫切需求的,因此,应对西方饮食文化中体现营养理念的饮食科学和肴馔制作技艺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借鉴,应用到我国餐饮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杜莉.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摘要: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也正是这些礼仪困扰着我们很多人,餐桌礼仪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语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

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礼仪文化又是构成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角色。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的人民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着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当我们进入21世纪,就要不可避免的参与跨国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正是国际文化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风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们通过分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能提高外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语言的了解,以便交际。

1、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座位安排、餐具、进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人的社会生产模式与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种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同时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能有效避免失礼于人。

1.1就餐气氛的差异

西方人的饮食讲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会静静的享受自己的盘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会用小盘分好,各自食用。进餐时与客人交谈的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时不要说话,即使有人与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国人则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异。

1.2座位排序的差异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一般情况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位高权重者或主宾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与上座相对,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所以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为尊,左为次。西方餐桌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两端,客人位于两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为上,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将尊重女性、女士优先作为排座标准。

1.3餐具的差异

西方人用餐习惯使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这两种不同的餐具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西方国家由于受狩猎文化的影响,喜欢争强好胜,乐于冒险。在他们看来,食物是人们暴力之下的产物,金属的刀叉代表着一种进攻,一种强硬。同时,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独立,强调个性的尊重与平等。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餐时只有把两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运用自如,准确无误,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精神。筷子带来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国人牢固的家庭观念。在使用餐具时中西都有不同的规范。比如中餐进餐时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时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进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置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还要继续用餐。用餐结束后,将叉子背面向上,刀刃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中。

1.4进餐礼仪的差异

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对‘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进餐的过程。不但要衣着整齐,坐姿端正,还应轻言细语,耳边通常还伴随着柔美的音乐。在进餐过程中,人们不允许在喝汤时发出声响,不允许吸烟和劝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将盘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将骨头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台布上,应该放在盘子的一角。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开始动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新菜上来的时候,客人们也会相互夹菜,以示关心。

1.5餐桌上离席的礼仪

西方人用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来你要先跟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离席出去听电话。用餐结束时,人们首先将腿上的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放回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客人才能离开,告别时还要向主人致谢,更为正式的,回家后还可再以电话或致谢卡致谢。吃中餐时,接听电话虽然也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中国人对此细节并不太在意,手机响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结束后会等主人来宣布结束,感谢宾客们前来用餐。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离开。

2、结论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补充。我们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对我国文化的传播、文明的发展已经国际地位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维萨.餐桌礼仪:文明举止的起源、发展与含义[M].刘晓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第6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习惯;餐桌礼仪

【中图分类号】 T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209-2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其中孕育着博大精深、灿烂丰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烹饪王国”之称,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有学着说,中国饮食是一种艺术,烹饪的菜肴不仅仅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荤素科学合理搭配更加注重营养。俄罗斯也向世人展示着其独具魅力和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虽然在食物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但是讲求实惠,尤其是冷菜居多。俄罗斯饮食文化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后,也成为了世界美食园中的一朵奇葩。中俄两国饮食文化各有千秋,本文将对中俄的饮食文化的异同给予简单分析。

一、饮食习惯

随着中俄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使得中俄两国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对彼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文化―不仅有历史文化、科学文化、还有饮食文化。不同的民族在饮食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取决于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下面我们将对中俄两国在菜肴、饮品等方面来进行对比。

对于菜肴,主要影响其味道和美观的因素是烹调技巧。不同于中国的煎炸烹炒,俄罗斯人通常喜欢使用炖的方式来做菜。与中国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菜系的繁华相比较,俄罗斯的菜肴就略显单调,但俄罗斯的饮食更注重对于食材原汁原味的保护,和营养的最大化。这也反映出俄罗斯人纯真的性格,不追求复杂,简单而风趣。

俄罗斯最出名的两大饮品就是伏特加和格瓦斯,一个是烈酒,一个是饮料。中国享誉国内外的饮品是茶。伏特加在俄罗斯的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更是其地域环境所趋,俄罗斯常年温度偏低,伏特加这种烈性酒有助于人体血液循环,会促进产热,又是纯粮食酿造,云集多种优势于一身,伏特加不得不成为俄罗斯人餐桌乃至街头巷尾的最爱。格瓦斯也是俄罗斯的独特代表,是一种由小麦等粮食发酵酿造的带气饮品,性质温和,是小朋友的最爱。在中国的哈尔滨更是随处可见这个代表着俄罗斯的饮料。中国的茶分为很多中,就其颜色看,可分为绿茶和红茶两种。当今,喝茶早已不再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茶马古道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茶已经走向了世界。俄罗斯人在吃甜点的时候特别喜欢喝加糖的红茶。

中俄在饮食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彼此融合更是两国搭建和谐桥梁的美好见证。

二、民族传统

地域性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民族,代代相传更衍生了各自的传统。地理面积横跨亚欧两个大陆的俄罗斯,多半属温带与寒温带气候。而中国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相比之下,我国的气温就不像俄罗斯一样的寒风凛冽。这种天然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天寒地冻要求俄罗斯人要摄入更多的热量,以维持身体所需。所以,在俄罗斯,你更容易见到的都是高热量的食品。在俄罗斯有世界著名的黑巧克力;还有日不离手的加糖咖啡;餐桌中更有不可或缺的第三道菜:甜点(冰淇淋、巧克力、奶茶蛋糕等)。这种对糖类的依赖不只是他们的喜好,更是一种生活习惯。

(一)日常饮食传统。在中国,因为地域不同,饮食倾向也有着差异,民间有着这样一句妇孺皆知的颇具代表性的俗语: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主食的选择中,南方人更多的吃米饭,北方人更多的喜欢吃面食。

饮食方式上,中俄两国都是一日三餐,但是对于每次用餐的讲究则大不相同。中国人对于食谱没有明确的要求或规矩。俄罗斯人在饮食中,却是十分讲究上菜的先后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一种民族传统,不能颠倒。他们通常一餐要分为三道菜。第一道菜:汤。在喝汤之前他们还会先上些冷盘(通常为沙拉)。汤的种类有很多,通常都是以蔬菜为主料的汤居多。其中,最著名的汤当属红菜汤又被称作罗宋汤,可以堪称为俄罗斯美食中的一大标志。其整体呈现桔红色粘稠状或汤状,所用材料以牛肉块、胡萝卜块、洋葱、红菜为主。第二道菜:肉类,通常以肉类、鱼类为主。其中制作方式主要是熏制、腌制。第三道菜:甜品。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菜肴中,会经常有奶酪、黄油的作陪。对于乳制品的偏爱也是一种生活习惯。

中国人喜欢先吃了主食,快要吃饱的时候来点汤。这是传统的饮食习惯,但从营养均衡、膳食保健的角度讲,饭前喝汤具有润肠的作用,而且俄罗斯的三道菜就丰富了食材的多样性,这样营养的摄取就更全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你所见到的俄罗斯人都是身强体壮,男人剽悍魁梧,女人丰满肉感了。

(二)待客饮食传统。礼尚往来,宴请宾朋一直都是生活社交中的一部分。在宴请的方式上,中俄略有不同。中国人有“上车饺子,下车面”的习俗,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中国人在接待客人是除了满桌子的各路美食以外,通常都有饺子作陪。“饺子”这一中国原创的美食现如今已经流传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其味美、方便也被广泛接受。在爷爷奶奶那辈人眼中,饺子就是最好的接待客人的食品。再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Без соли хлеб не еда.” 没有盐的面包不算食物。“Без хлеба не обедают.”食不可无面包。可见,俄罗斯人在款待贵宾的时候都不能落下了面包这一主食,俄语写法“хлеб”,在中国,有著名的俄罗斯“大列巴”,特别是在黑龙江省会堪称“哈尔滨一绝”,“大列巴”这个称呼就是从俄语音译来的,体型巨大,从大列巴在中国的影响力就可以看出这种以面粉和麦粉为主要原料的主食也成为了俄罗斯饮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

三、餐桌礼仪的异同:

中国乃礼仪之邦,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到处都充满着礼仪。有谈话礼仪,行为礼仪,还有餐桌礼仪。纵观历史,中俄两国在餐桌上的礼仪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餐具使用的礼仪。中式餐具和俄式餐具有着明显的差异。众所周知,中国人发明的筷子闻名于世,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专家称,筷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记忆力,经常使用可以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中国人在喝汤的时候用勺子,在吃米饭的时候用碗盛。在喝饮品的时候用杯子,其中,玻璃杯子是用来喝酒的,陶瓷杯子是用来喝水的。筷子用完后要放在筷托上,并且筷子要放在右手边,杯子都要放在左手边。在餐具的使用方面有以下注意事项,在使用筷子时,要两支筷子同时使用,不能单一使用。也不能用舌头去舔筷子。在用餐时切忌挥舞筷子,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不能用筷子插取食物或将筷子插在饭菜中。不能用筷子敲打其他餐具,也不能把筷子放在杯子里。在使用汤匙时,不能用汤匙取菜,不能将汤匙全部含入口中吸吮;不能将汤匙中剩余汤汁再放回汤碗中,当汤较热时,不能用汤匙搅拌。在使用食盘时,里面盛放的菜数不宜过多,品种以一种为宜。在使用饭碗时,除食用主食外,切忌端起饭碗,饭碗内只可盛放少量菜,不能盛放汤或其他食品残渣。在使用牙签时,只宜使用一次;不能用牙签扎取食物;不宜将牙签叨在口中。

俄式餐具种类较中式餐具简单些,俄罗斯人最常用的餐具是刀和叉,在用餐时正确的拜访位置是,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汤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面,在进餐过程中要左手拿着叉子,右手拿着刀,并且要轻握后半部,食指按在柄上。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切一块,不要一下子全部切完,切食物的时候每块大小应掌握在一口量为佳。只有在不用刀切割食物时,即刀叉不同时使用时,才可以改用右手拿叉子。刀除了用于切割食物,还可用来把米饭等食物拨到叉子上,但切忌用刀将食物送进口中。在正式的宴会上,每吃一道菜都要换一副刀叉,摆在面前的多副刀叉,应由最外面的那副依次向内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应将刀叉平行摆放在盘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侍者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撤盘。如果没有吃完而需要放下刀叉时,一定要把刀叉呈八字摆放在餐盘两边,这表示用餐尚未结束。

(二)主客位置及食物位置的礼仪。在中国的饭桌上很重视主人、客人座位的位置,食物或茶壶的摆放也颇有讲究。中国人讲究“尚左尊东”,对着门的是最尊贵的位置。因此在会客或者宴请时,对着门做的一定是东家。客人当中距离主人位置越近的就越尊贵,左手边的比右手边的地位更高。中国民间有个迷信的说法:茶壶嘴对着人,可能将人的魂魄吸走。所以要注意茶壶嘴的摆放位置。

在俄罗斯,餐桌的位置礼仪同中国正好相反。他们是以右为尊,左为次。男士跟女士要交叉着就座,通常男士会为女士推开椅子,请其入座。

(三)食物的剩余量所蕴含的礼仪。到好友家里做客,主人忙碌半天准备了丰盛的大餐。去别人家做客,除了记得带礼物,还有一个很细微却不得不注意的礼仪。

作为客人,对于食物的使用量也要掌握个度。在中国,主人请客,害怕食物不够而宾朋没有吃饱,所以准备的食材都是能有剩余的,餐毕,要多少有些剩饭残羹在,主人才会觉得有面子,心里才会舒服,觉得自己这次宴请准备的还不错。而在俄罗斯人家中,他们以主人的身份邀请你做客,同样会热情款待,只是文化差异,他们的礼仪是必须将自己餐盘里的食物全部消灭掉,这样会让主人认为自己做的菜很受欢迎,客人在自己家就餐很愉快。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国际化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也不少传入了

俄罗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影响着中国,全世界饮食文化将继续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薇.中俄饮食文化差异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2]褚敏.俄罗斯的饮茶文化[J].俄罗斯文艺,2001,(01).

[3]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第7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中西面点;紫薯;营养保健

1.中西面点简介

1.1中式面点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双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畜禽、鱼、虾、蛋、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以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而制成的色、香、味、形、质俱佳的营养食品。面点在中国饮食行业中通常被称为“白案”。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

1.2西式面点

西式面点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同东方烹饪一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面点行业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烘焙业“,在欧美国家十分发达。烘焙食品以款式美观、色香味美、新鲜可口的高品质制品来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2.中西面点加工方法的差异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巧专维、自成体系。虽然饮食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在中西方饮食中大部分以面食为主,那么面食在制作和加工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是说,中西式面点为了迎合各自的饮食习惯,在制作加工方面存在以下差异。

2.1中西方糕点在选料和成形加工方面存在的差异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所以 选料要求比较精细,花样品种繁多。又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方糕点制作的过程中要求纯手工制作,这就彰显出中式面点在加工制作上的难度和技巧。中式面点要求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面点成形是面点制作中一项技术要求高、艺术性强的重要工序,归纳起来,大致有 18 种成形技法,即:包、捏、卷、按、擀、叠、切、摊、剪、搓、抻、削、拨、钳花、滚沾、镶嵌、模具、挤注等。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西式面点用料也很讲究,大多以乳品、蛋品、糖类、油脂、面粉、干鲜水果等为常用原料,其中蛋、糖、油脂的比例较大,而且配料中干鲜水果、果仁、巧克力等用量大。西点的加工制作要求从造型到装饰,每一个图案或线条,都清晰可辨,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西方糕点的加工装饰属于用一两种装饰材料进行的一次性装饰,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其制作表现形式主要有:仿真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

2.2中西面点在烹制加工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的面食,制作的时候以蒸、煎、烘、煮、烙、炸为主,口感较为轻淡,不像西点,太甜,中式面点多以油炸为主,多油腻,其实这点和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茶可以去油腻。西方的点心,制作的时候以烘、烤为主,主要依靠模具一次性成型。这样制作起来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形状统一,看起来比较整齐、美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西方的烹制方法也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烹制面食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多种烹制方法相结合,这样就能让人们品尝到各种口味不同、风格各异的美食。综上所述,不管是中点还是西点,在加工工艺上应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推陈出新。

这本来就是餐饮工作人员不变的信条。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餐饮文化也在逐步走向理解、包容、融合、贯通。餐饮从业人员在保护好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技巧。内外兼收,洋为中用,为国人的餐桌上献上更多的面点制品,做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美味佳肴。

3.芝麻莲蓉酥的制作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克(高粉150克+低粉50克)、细砂糖36克、猪油65克、温水70-80克、盐3克

油酥:低筋面粉200

克、猪油90克

内馅:红莲蓉(广州莲香楼出品)500克、

装饰:蛋液适量,生白芝麻适量

(以上量可做成品20个)

(1)油皮:面粉加入其余材料揉成面团,静置15分钟,分成20份备用。

(2)油酥:面粉与油揉成团,分成20个备用。

(3)内馅:黑芝麻蓉分成20份,葡萄干洗净沥干水,每份芝麻蓉包入3、4粒葡萄干滚圆备用。

(4)油皮包入油酥,擀卷两次,再擀成圆皮,包入内馅,收口朝下,略压成扁圆状,刷蛋液,再沾上一层白芝麻,放入烤盘。

(5)烤箱预热,190度中层烤约25-30分钟即可。

4.紫薯面点的制作

紫薯又叫黑薯,英文名称 Purple Potato,紫薯因其表皮和肉质均呈迷人的紫色而更加的惹人喜爱。紫薯不但颜色可爱,而且还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其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同时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

4.1在馅心上的应用

将紫薯清洗、去皮、切片、蒸煮后制成紫薯泥,紫薯泥与牛奶、椰浆、大枣、果仁、砂糖等常用面点馅心原料搭配,可以制作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馅心。

4.2在西式面点上的应用

蒸煮熟制的紫薯泥不仅仅可以制成馅心,还可以直接放入调制的面团或面糊中。制出别具一格的可口美食。

例一:紫薯蛋糕:

原料:鸡蛋500克,砂糖400克,蛋糕油40克,紫薯泥500克,低粉500克,小苏打10克,泡打粉10克,香粉10克,色拉油300克,水 300克。做法:(1)预热烤箱至 170℃(或上火175℃、下火160℃),在烤盘上铺上垫纸,再放好蛋糕圈备用。(2)将鸡蛋液放入搅拌桶,加砂糖快速搅拌至发白。(3)在搅拌桶依次加入蛋糕油、低筋粉、泡打粉、苏打粉和紫薯泥,打发至中性发泡。(4)依次慢速加入水、色拉油拌匀,装入烤盘进烤箱烘烤。(5)约烤40分钟,至蛋糕完全熟透取出,冷却后即可使用。

例二:紫薯糕

原料:紫薯500克,温水1100克,糖200克,鱼胶粉18克做法:(1)将紫薯蒸熟后去皮,用搅拌机加600克温水搅拌成糊状。(2)鱼胶粉用冰水泡开,沥干后和温水一起放锅内 , 小火烧开使之熔化。(3)把紫薯倒入锅内,再加入糖煮沸后再煮5分钟 , 需一直搅拌。(4)倒入干净的容器内,冷藏至凝固,取出切块即可。

4.3在中式面点上的应用

(1)紫薯面条、饺子。

面条作为中国面食家族的重要一员,深受人们喜爱。紫薯全粉与一定量的面粉混合(通常 1:3),运用常用的面条加工工艺,可以制作出美味的紫薯面条。一碗热气腾腾的紫薯面条,再配以当地各具特色的酱卤,保证让你胃口大开、回味无穷。当热喜欢吃饺子的朋友也可以用紫薯面团来包饺子,无论是荤是素您做的紫薯面饺子不仅馅心鲜美,饺子里还会有紫薯带给您的香甜。

(2)紫薯馒头、花卷。

面粉中加入紫薯面,通过发酵制成的馒头、花卷更容易消化吸收,紫薯的保健功能会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人、特殊人群食用。

【参考文献】

第8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中式面点 西式面点 加工制作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16-02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加,中西方的面点制作也在理论与技术上出现了借鉴融合,但是由于中西方面点文化上的根本差异,在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之处。该文就中西方面点的加工制作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比中西式面点各方面的不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吸收西点的制作方法并且学习融会到中式面点的制作中,让中国的面点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都可以品尝到中国的美食。

1 中西方面点的概念以及各自具有的特点

中式面点是指我国的点心,简称“中点”,或者又被称为“面点”,它是以各种粮食、肉类产品以及果蔬等为原料,再配和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制作形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中国的面点具有悠久历史,不同风味,品种繁多的特点,并且随着工具的改进,中国面点小吃的原料、制法和品种越来越大。

西式面点简称为“西点”,主要是指那些欧美国家的点心,它主要是以面、糖、鸡蛋、油脂和乳品为原材料,用干鲜果品和调味料做辅助材料,经过定型、装饰等过程制成的具有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面点行业在西方国家通常又被称为“烘焙业”,它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十分发达,而且西点不仅仅是西式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于西餐烹调外的一种食品加工行业,并且它已经成为了西方食品加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西式面点具有主料突出,外形美观,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和供应方便等众多特点,而且西餐的种类大致上可以分为法式、意式、英式、美式、俄式等几种,每个国家的人都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一个说法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法国人是夸奖着厨师的技艺吃,英国人注意着礼节吃,德国人考虑着营养吃,意大利人痛痛快快地吃。”这句话直接的阐明了不同文化下的各个国家在饮食上的习惯,也说明了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2 中西式面点的分类

中式面点主要是以面食为主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食物。例如:北方有饺子、面条、煎饼等;南方有春卷、包子、圆宵等。如果以烹饪方式为区分对象的话,中式面点的分类可以分为:蒸制类,其中包括有馒头、包子等食物;煮制类,包括汤圆、水饺等;油炸类,包括麻圆、油条等;烙制类,包括馅饼、大饼等;另外还有就是一些烤制类食物。虽然依据不同的烹饪方法把面食分为以上几种类型,但是本质上来讲它们都还是属于面食类食物。

西式面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按照点心的温度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常温点心、热点心和冷点心;按照西点的用途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酒会点心、零售类点心、自助点心、宴会点心和茶点;按照厨房的分工进行分类的话,则可以分为糕饼类、面包类、巧克力类、冷冻品类、精制小点心类和工艺造型类;按照制品加工工艺和坯料性质进行分类的话,又可以分为面包类、蛋糕类、饼干类、巧克力类、混酥类、泡芙类、清酥类、冷冻甜食类。

3 中西式面点的差异

3.1 中西方面点在选料与造型方面存在的不同之处

由于我国地广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差异大,所以在选择面点材料时要求较为精细,重视面点花样的多样性及纯手工制作。从造型技法方面来讲,可将中式面点制作技法归为18类,即:钳花、镶嵌、包、捏、叠、擀、切、摊、搓、剪、削、滚沾、拉伸、挤注、模具、卷、按、拨。利用形态变化,丰富花色品种。

以中式面点造型为例,大致分为几何形、象形、自然形3类。其中,几何形态是中式面点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形态,如,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等,长方形面点以发糕类多见;圆形面点以月饼、元宵等多见;三角形面点以粽子、糖三角多见……。像形态多以自然借植物、花朵等为依据,以各类花式形态来表现面点形态,如,梅花饺、海棠油酥、石榴面包、寿桃包。另外,以动物为原形,经抽象变化而制作形成的面点也较为多见,如蜻蜓饺、刺猬包、蝴蝶饺等。在中式面点造型中,自然形态是不以具体物象为参照,经生坯自然发酵蒸制时开裂而成,如,开花馒头、芙蓉珍珠饼等。

西式面点制作在选择材料时较为考究,通常以面粉、干鲜蔬果、糖类、乳制品、脂质类、鸡蛋、奶油等为主,其中油脂类、蛋类、糖类所用比重较大,且配料中巧克力、果仁、水果等的含量较高。西式面点在加工时以快速为主,依靠模具一次成型,在造型方面每一种图案形态均清晰可辨。

从传统造型特点来讲,西式面点可分为蛋糕、面包、点心三类。

夹馅面包又称为三明治面包,在制作时由边缘切至中间部分,在其中夹以奶油、马苏里达等。另一种,是由面包中间切开,而后利用锯齿状裱花嘴将馅料填充在切口中,如,毛毛虫面包。

包馅类面点类似于中式包子的制作,通常内里包果酱、豆沙、肉松等物。

模具成型的面点多以花式面包和甜酥点心为主,其型似塔、排,这类面点在并没有固定大小,制作时多根据馅心变化而来。

挤注花裱是蛋糕制作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其成型是利用裱花嘴挤成,如,花卉类、十二生肖类等。

3.2 中西式面点在烹饪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面食在进行烹制时,以蒸、煮、烘、煎、炸、烙为主,口感比较清淡,不像西点似的以甜为主,但是中式面点大都是油炸食品,较为油腻。西式面点在进行制作时以烘、烤为主,依靠模具定型,制作过程简单便捷节省时间,而且成品形状统一、整齐美观。中西方虽然在制作面点的时候本质上有所不同,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在烹饪方法上都有烘,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在烹饪上也有借鉴融合,在制作方法上也相互学习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制作出更多口味不同、风格迥异的食物,而且也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3.3 中西式面点制作要求的差异

中式面点大都是通过手工过程完成的,因此,在制作要求上除了要有熟练的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外并没有太多的硬性要求,例如:不用过分的要求在制作过程中的面点份量等等,但是西式面点大部分是用机器完成制作的,它讲求的就是要有精确的份量和标准的制作过程,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材料过多导致成品量大或者材料过少成品不足,而且西点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很多的辅的工具,比如:各种刀具或者是容器和模具。这些在中式面点中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因为中式面点的制作只需要有人的出现,通过手工制作来完成,那么在程序中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那么也可以由进行制作的手工师傅处理解决。

4 结语

通过整篇文章的叙述,不管是中式面点还是西式面点,在加工的过程中都需要相互学习、彼此促进、共同进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彼此的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向包容、贯通,餐饮行业的人员应该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学习西式面点的制作方法,内外兼收、互相融合,从而制作适合世界各个国家人民口味的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

[1] 卢国栋.浅谈中西式面点加工制作的差异[J].现代农村科技,2012(22):74.

[2] 韩葆颖.从传统文化中走出的山西特色面点[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3(5):58-59.

第9篇:中西饮食文化融合范文

【关键词】新中式;传统;现代;人文主义

一、餐饮建设的研究意义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餐饮建设的研究意义

目的:本方案是以市中心繁华阶段的某层商铺做的一个新中式餐饮空间的设计, 是将中式元素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一次尝试。选择设计新中式餐饮空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考虑到本人以后的就业方向与室内有关,也与本人对室内设计的兴趣爱好有关,同时也想在新中式风格设计这方面多做一些思考和研究;二是想通过毕业设计对本科四年的学习做一个系统的总结,让自己的设计能力得到锻炼以及充分展现这四年所学习到的知识,同时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义:为了更好地将中式元素融入到现代餐饮空间设计中去,就需要深入地了解中式元素与现代元素在餐饮空间中都得到了那些运用。一个是极具审美功能的传统风格,一个是视功能主义为第一性的极简风格,怎样将审美主义与功能主义完美地结合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对这一点的思考始终贯穿在本方案设计中。

(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在当前社会,国内的餐饮建设已经从最初的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地向注重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品位的追求意识也在逐渐提高,消费者越来越看重餐饮空间的环境及风格设计,在中小城市,餐饮空间的风格形式存在雷同的问题,但受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影响,餐饮建设已经开始逐步向具有自己明显的个性特征以及文化氛围的方向发展,部分商家的设计让人耳目一亲。例如杭州的青藤茶馆,内部装修大胆地将中国古典园林以及中国古典建筑的处理手法与较为现代的设计观念相结合,以传达中国古典园林般的空间美学理念,致力于创造一个新的中国特点的文化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不同中式的传统餐饮空间。国外的餐饮空间上灵活多变,不会只均布餐桌在大厅就餐,那样会使人乏味。他们往往会在单一的空间内用一些实体来进行围合或分割,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形态各异,相互流通、相互因借的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二、当前中式餐饮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饮食文化,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有了一定的内涵,再通过装饰装修来点缀,这才是好的中式设计。而对于装修装饰,我的理解是:装修是指对建筑界面的修饰、美化,而装饰则是指用家具、陈设品对建筑空间进行美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装潢公司,经常谈的是“装修”二字,实际上它是指对界面的维护、修饰。80年代以后,我国的装饰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大多不是装饰,而是装修。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大多在界面上大做文章,因此有人戏称是“贴一张皮的工作”。如果根据“简装修,重装饰”的原则,把界面做得较为简单,风格和个性却通过后者的陈设品来表现,这是非常明智的。在这些建筑空间中,界面是表现风格和个性的重要内容,界面上的装修对于烘托室内的气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装饰与装修并重。

三、新中式餐饮空间设计

(一)设计理念的由来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开始一步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另世人向往,《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作品足以说明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但与此同时,国内的一些人却开始崇洋,例如对情人节、圣诞节的追捧,现如今更是连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也被韩国捷足先登、横刀夺爱,这令我感到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二)设计理念分析

餐厅的设计定位是基于上述理论,加上本人深入考究而定下来的一个设计方案。在现代都市化进程中高楼林立,楼体大多采用更加适应现代建筑形式要求的框架结构,在这些建筑群体已成定式的情况下,要传承发展中国传统以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是不可能的事,必然只能从内部着手。在内部空间中,本方案运用了花样屏风隔断、中式圆扇、瓷器、木质门窗、中国红等经典中式元素,但并没有照搬到空间中,而是通过二次设计,将这些元素糅合到了空间里。

四、设计方法及内容

(一)设计方法

首先从餐厅环境和建筑空间的基本特征着手,先解决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功能区域的划分等基本问题,然后在满足商业需求的同时强调空间氛围、突出个性与品位的表达。以大厅南北走向为主轴线贯穿整体,分层次、节奏性地东西展开;以此同时,东西方向也形成了几条次轴线。阡陌交通,往来自如,既解决了顾客分流及人流交叉的问题,又增添了景致。

(二)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变化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过程:对任何一种风格不必彻底否定,在本餐厅的设计中,设计风格、理念相互融合加上借鉴场景设计的手法,对有关的设计元素比如荷花图案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使用,在本设计中就大量的运用到,整合并融合自然及各种设计元素,将其打散后重新优化组合,这就可以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体验带入室内,实现空间在不同场景中的多功能化。在古典中国风的风格中加入现代元素,让整个空间更有活力,成就更加舒适的现代中式餐饮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