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第1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论文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图像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三维动画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改变了传统计算机单一的字符、平面图形的人机界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视听信息,具备良好的交互式可操作性能的信息系统。因此“多媒体信息处理”这门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尤其在榆林学院这样一所普通应用型高等院校中,变的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因此我提出以下改革方式。本文就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对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显示与重放,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可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效果。 

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层次方案的指导下,我国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就是一门面向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第三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领域里也不断出现新的技术、概念,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客和方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内高质最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为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基础呢?本文就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进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我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技术领域里的基本知识和内容,从总体上叫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大方面,原理是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是提高,它们是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以外,还要熟悉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灵活应用。很显然,目前的教学内容是不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式,首先将一学期的教学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初期学习阶段,对项目所涉及的多媒体技术软件行正常教学,向学生布置正常的个人作业任务,达到初步教学的目的。关键是在后期的第二阶段,通常是由教师设计一个,中型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难度的开发项目,它将由学生经过一定的学习积累后,发挥他们个人的特长,团队协作完成,项目要求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精专技能并参与团队合作。也正是通过项目对每个学生这种唯一性的要求以及扬长避短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特点,极强地激励了每一个学生参与该项目工程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主要是围绕各个媒体对象的创建、编辑入手。每一种媒体对象都有相关的多种专业性软件可供选择,如文本对象——office下的word编辑软件,图像处理——photoshop,音频处理—goldwave,视频处理——premiere,网页动画——flash/gifconstr- uctset,变形动画处理—morpheus,多媒体合成制作——authorware等。 

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也积极响应“抓实验促教学”,在每个独立单元中花相对较少的时间介绍与软件应用相联系的背景理论知识,主要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一个小任务,达到会使用该软件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 

(1)文字编辑方面:利用截图工具hypersnap和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的教案。 

(2)图像处理方面:让学生利用photoshop设计一款食品的包装纸盒设计。 

(3)音频处理方面:每个人完成个人自我简介的录音,后期再配以音乐背景合成。 

(4)动画处理方面:将个人照片输入到电脑中,制作成人物的不同年龄段的成长过程的浏览。 

(5)视频处理方面:制作一份精致的电了相册。 

(6)多媒体合成:用authorware完成拼图游戏及个人求职简介的制作。 

为了全面提高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深化该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制定出符合榆林学院实际的改革方案。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制订了以上的改革方式。希望可以起到缓解教学与实践不符合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德才.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基础.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01. 

第2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知识性、常识性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讲授的有用性以及高效性。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了一大难题。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让地理充满乐趣

初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在现今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师过多依靠教材进行教育教学,过多强调地理知识的熟记以及地理定式思维的训练,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地理应有的乐趣,在专注知识背诵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欲望以及目的是相当不够的,而兴趣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反倒成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前进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创设相关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有效地将初中地理教学由静而动进行知识的展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我就用多媒体教学载体营造出一幅又一幅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画,并配上一些爱国歌曲,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讲授《中国工业》这一节时,我特意让学生观看了德国的创意搞笑广告《如果没有工业》,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相关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愉悦的教学环境将大大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二、电子地图――多媒体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来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在对学生培养其读图能力的同时,应当教会学生学会看地图,能正确地看懂地图。然而,传统的纸质地图有很多缺点,如携带不方便,课堂展示比较困难,地图信息更新困难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电子地图的运用也进入到了地理教学的课堂中。和传统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有着纸质地图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例尺可以任意放大缩小、方便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事物、地图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方便地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结合生活实际,快捷地设计出行路线等。因此,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呈现各种各样的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图的存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而更有效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是相对难以理解的,学生大多无法正确判断出整个地理过程,而如果用地图进行辅助理解,就方便很多,也更加形象生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运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呈现相关的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图,并且,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相关的动态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习地图,在动态中认识地图。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等相关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地图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用图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知识性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讲授的有用性及高效性。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有效结合信息技术连同初中地理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地理”到“爱学地理”的转换,以求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Opencv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0 引 言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传播的载体从传统的以文本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图像,视频,语音以及文本等多元化载体的方式,计算机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也从传统的数值和文本扩展到了图像,视频,语音等多媒体数据。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产业也成为了目前计算机产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许多新兴的应用都可以归纳到这个范畴之内,如人脸识别;目标检测、跟踪和识别;多媒体搜索引擎;移动视觉搜索等。因此在学科发展和产业人才需求的推动下,在本科生开设多媒体信息检索对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力,促进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检索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根据用户的输入,从数据源中检索到用户需要的信息,相对于传统的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用户输入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方式,可以是图像,视频和语音等多媒体形式,其结果也是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然而,目前与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相关的大多数课程,如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信号处理,搜索引擎,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在研究生阶段才有系统的学习,这些课程在本科生教育较少开设,或者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并没有适合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和内容。本文在此对本科生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包括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验课程的设计;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学方式。

1 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的必要性

近5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入到了市场应用中,尤其智能设备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多媒体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发展快速,其应用覆盖了到工业生产,个人电脑,手机,相机等各种设备。例如在工业产品生产流水线中基于视觉的产品检测就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应用之一;个人手机或者安全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是通过输入人脸图像检索其身份,也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的典型应用;还有百度,谷歌,必应等搜索网站图像、视频和数字图书馆,地理和医学数据图库等都是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最直接应用的产业。这些产业在近几年有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对面这样的行业环境,要求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有必要开设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类的课程,以完善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4]以及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行业发展。而本科生教育是目前行业人才供应的主要“源泉”,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这类课程的教学,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竞争力。

2 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国内开设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或者类似的课程的高校较少,或者部分课程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随着产业的发展,部分高校也开始设置多媒体信息检索的课程,尤其是近几年,许多高校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多媒体信息处理类的课程也出现在了部分本科生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开设的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学习课程。同时,这些课程都开设在本科生的高年级阶段。

这类的课程采用的都是研究生的教材或者国外翻译的教材,这些教材并不适合本科生阅读和学习;同时各个高校同样的课程,教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缺少一个好的适合本科生的教材,这成为了制约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发展的一个瓶颈。例如,常用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的教材非常多,对于图像数据处理教材有:《数字图像处理》冈萨雷斯著、《图像处理、分析与机器视觉》桑卡著、《Computer vision: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Richard Szeliski著等;文本和语音处理教材有:《中文文本信息处理的原理和应用》苗夺谦著、《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宗成庆著、《本本和语音处理系统评测》戴布克耶等;信息检索方面的教材有:《现代信息检索》Ricardo著、《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实践》克罗夫特著、《机器学习》米歇尔著、《模式识别》Sergios著;同时还有许多相关的教材。

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才刚开始进入本科生的课堂,而且目前缺少合适的教材,使得更系统、更有针对性的教授这门课变得更加困难。

3 本科生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方案

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总课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课12学时。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和基本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该课程开设的时间应在本科生三年级阶段最佳。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分成2部分: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

3.1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3.1.1 文本数据的基本方法及其发展(4学时)

(1.1) 文本处理的基本方法

(1.2) 文本处理的基本发展

(1.3) 文本处理的研究现状

(1.4) 文本分类与信息检索

3.1.2 图像/视频数据处理技术(12学时)

(2.1) 基本图像特征抽取方法

(2.2) 边缘检测方法

(2.3) SIFT特征与HOG特征

(2.4) 视频中的二维分析

(2.5) 人脸检测与识别

3.1.3 语音信号的特征提取(4学时)

(3.1)声学特征

(3.2)声学模型

(3.3)语音搜索技术

(3.4)线性预测参数

3.2 信息检索技术

3.2.1 聚类分析(4学时)

(1.1)相似性度量

(1.2)划分方法

(1.3)层次聚类方法

(1.4)基于密度的聚类

(1.5)基于网格方法

(1.6)基于模型方法

(1.7)蚁群聚类方法

(1.8)粒度计算

3.2.2 索引与检索(4学时)

(2.1)索引和搜索的概念

(2.2)倒排文件索引

(2.3)词汇表存取方法

(2.4)后缀数组索引

(2.5)签名文件索引

(2.6)单模式匹配算法

3.2.3 信息检索模型(4学时)

(3.1)布尔模型,扩展的布尔模型

(3.2)向量空间模型,

(3.2)概率模型和基于语言模型的信息检索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3.3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采用OpenCV作为实验平台;OpenCV是一个基于开源发行的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库,实现了许多数据检索,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以及图像视频语音等数据处理的算法[6]。目前在许多企业和项目开发中也逐步投入使用。实验课程的设置如表1。

4 结 语

本文针对现阶段本科生教育中多媒体信息检索类课程开设的现状,论述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提出多媒体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案,以促进该课程在本科生教育的推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晶,张.新形势下影响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及改革路径[J].才智,2013(36):151-152.

第4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1、流媒体技术概述

1.1 流媒体技术原理

流媒体(StreamingMedia)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迅速流行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是指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媒体格式。流式传输方式是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经过特殊的压缩方式分成一个个压缩包,由视频服务器向客户端计算机连续、实时地传送。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资料经过计算机进行编码整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用户可以一边下载一边收听、收看,而不需把完整的音像资料下载到自己机器后才能使用。典型例子就是网上电影点播,歌曲点播,电台电视台的网上直播等。我们把流媒体技术引入图书馆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管理,正是基于易于管理、使用方便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把现有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编码后变成体积相对较小的流媒体文件并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读者通过馆内的计算机进行点播式收听、收看。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缓存,因为Internet以包传输为基础进行断续的异步传输,对一个实时A/V源或存储的A/V文件,在传输中它们要被分解为许多包,由于网络是动态变化的,各个包选择的路由可能不尽相同,故到达客户端的时间延迟也就不等,甚至先发的数据包还有可能后到。为此,使用缓存系统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从而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而不是因为网络暂时拥塞使播放出现停顿。通常高速缓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为高速缓存使用环形链表结构来存储数据:通过丢弃已经播放的内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缓存空间来缓存后续尚未播放的内容。

流式传输的实现需要合适的传输协议。在流式传输的实现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来传输控制信息,而用RTP/UDP来传输实时声音数据。流式传输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用户选择某一流媒体服务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使用HTTP/TCP交换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传输的实时数据从原始信息中检索出来;然后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启动A/V Helper程序,使用HTTP从Web服务器相关参数对Helper程序初始化。这些参数可能包括目录信息、A/V数据的编码类型或与A/V检索相关的服务器地址。

1.2 流媒体技术的特点

(1)播放效率高:流媒体把声音、视频等信息由服务器将经过特殊方式压缩的多媒体文件打成一个个压缩包,向用户端连续、实时传送。流媒体文件从服务器向客户端进行实时播放时,用户不必等到全部文件下载完毕,只需延时几秒或几十秒钟便可在客户机上播放,文件的其余部分由客户端计算机在后台继续接收,直至播放完毕或用户取消播放,这样可减少用户大量等待的时间。

(2)所需带宽小:多媒体文件采用流媒体格式传输时,体积大大缩小,所以传输的带宽要求也较低,采用普通的Modem拨号上网也可以进行视频点播。

(3)所需存储空间少:流媒体运用了特殊的CODEC(Coder Decoder)技术,与同样的.wav文件和.avi文件相比,同样内容的流媒体文件,体积只有它们的5%左右。加上流媒体采用的是“边传输、边播放、边丢弃”技术,流媒体数据包达到客户端后经过解码器还原出视频信息后即丢弃,所以只需要少量的缓存,不占用太多的存储空间。

(4)可实现双向交流:流媒体服务器和客户端流媒体播放器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服务器在发送数据时还在接收用户发送来的反馈信息,在播放期间双方一直保持联系。

(5)版权保护:由于采用了“边传输、边播放、边丢弃”技术,媒体信息并不会存储到客户端的计算机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信息的版权。

1.3 三种最常用的流媒体技术介绍

目前的流媒体技术主要有RealNetworks公司的RealMedia,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Media,Apple公司的QuickTime三种。

RealMedia是目前在Internet上相当流行的跨平台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多媒体应用标准,它采用音频/视频流和同步回放技术来实现Intranet上全带宽地提供最优质的多媒体,同时也能够在Intranet上以28.8Kbps的传输速率提供立体声和连续视频。RealMedia包括三类文件:RealAudio,RealVideo及RealFlash。该软件要求播放格式为Mpeg-1,Mpeg-2,Avi,Mov,或通过RealProducer压缩成RM格式,RealNetworks在2002年推出的新版播放器Realone可以支持更多的播放格式,播放效果大为改进。

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Media能保证在各种不同带宽环境下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流,其核心是Advanced Stream Formart(即ASF,高级流格式)。ASF是一种数据格式,音频、视频、图像以及控制命令脚本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这种格式,以网络数据包的形式传输,实现流式多媒体的内容。它的播放器是WindowsMedia Player,是一个基于DirectShow体系结构的多媒体播放器,也是Windows操作系统默认的媒体播放器。它支持包括CD音频曲目文件、ASF、MPEG-1、MPEG-2、WAV、AVI、MIDI、MP3等,同时可播放QuickTime文件。

Apple公司的QuickTime是数字媒体领域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可以通过Intranet提供实时的数字化信息流,工作流与文件回放功能,它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QuickTime电影文件格式、Quick Time媒体抽象层以及QuickTime内置媒体服务系统。QuickTime播放器主要包括浏览器插件和独立的应用程序。前者用来下载和播放媒体文件,后者用来编辑和回放媒体文件。它支持MPEG、AVI、MOV、WAV、MP3等视音频文件,并支持格式转换,也能很好地支持基于HTTP、RTP、FTP等协议的在线视频和音频点播功能。

2、流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要将多媒体音像资料数字化并在现实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架构。其中包括物理架构、软件架构和管理架构。其工作流程是:建立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的流媒体转化、流媒体信息与后台管理

2.1 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构建

数字图书馆中的流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多种多样,而且在设计应用系统时应考虑用户群体的因素,它决定了整个系统服务体系的类型、开发规模和系统需求。根据用户规模,预测可能的并发数据流量,确定合适的服务器,并据此选择相应的系统方案。无论是怎样的结构,他都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流媒体服务器

流媒体系统核心还在服务器。在流媒体网络系统中,节目源、流媒体服务器和用户终端设备是系统主要的应用环节。流媒体服务器是由流服务器硬件平台和运行其上的流服务软件平台配合提供流式服务。流媒体服务器对视频/音频码流进行存储、管理和分发作用。图书馆的数字化的核心在于海量的数据存储。数据是图书馆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图书馆的数据存储具有数据量庞大、数据增长迅速、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因此建设好流媒体服务器是很重要的,它要能顶得住巨大数据量。

(2)流媒体数据库

流媒体数据库用于存放流媒体的各种检索信息,使客户能快速地获取需要的流媒体信息。根据所选择的操作系统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数据库系统。如果是Windows操作系统可以选用ACCESS数据库,如果是LINUX操作系统则可以使用SQL数据库。对于大型图书馆应当使用能力更强的数据库系统。

(3)流媒体编码工作站

通过比较各系统方案的压缩效率和性能,选择相同带宽条件下,传输性能好、画面清晰,速度流畅的解决方案。

2.2 流媒体信息智能检索系统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流媒体信息资源将越来越多,如果这个系统只是一些信息的简单堆积,那么他也就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当读者通过关键词或关于所需信息的描述,可以在Internet上很方便地定位相关信息源。毫无疑问,流媒体信息中也包含有合适检索的信息,用户能据此找到他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开发高效的流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对于流媒体信息检索系统应当包含视频分析、视频索引、视频匹配三个部分。

从视频中抽取关键帧,并分析其中的内容特征来作为索引。在此基础上通过关键帧类聚和结构化,提供对视频内容的摘要和内容浏览。最后,结合相关反馈和语义模板检索,实现关键帧语义查询。通过相关反馈的学习,系统可以自己改进语义模板库,使检索的准确率越来越高。结合一些传统的检索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检索和浏览流媒体信息。

2.3 流媒体信息后台管理与支持

数字图书馆所要面对的流媒体信息是海量的,要将如此庞大的信息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能为读者服务,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服务系统。该信息服务系统应当包括信息处理、信息和信息维护。

(1)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将传统图书馆原有的多媒体信息转化为流媒体信息。原有的多媒体信息主要保存在录像、磁带、CD、VCD、DVD等载体上,需要通过视频、音频工作站将其转化为流媒体信息。这些工作站应当配有视频、音频采集卡。采集设备包括电视摄像机、立体声录音机、VCD、DVD、录像机等。

(2)信息:信息是将处理好的流媒体信息到数字图书馆信息平台上。根据馆藏量的大小和读者的多少,相应采用合适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系统。在馆藏量和读者群不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ASP+ACCESS系统。对于大型图书馆,应当使用稳定性更好、检索能力更强的UNIX系统。

(3)信息维护:信息维护是流媒体信息能够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有效应用的保证。流媒体信息的文件大小、数据结构较其他媒体复杂许多。要保证流媒体信息能够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必须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据和系统进行监控和维护。作好对流媒体信息的归档和做索引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卡德森,郑朝阳.《基于流媒体技术的几种应用方式》.有限电视技术,2003,(2):16-22.

[2] 秦建宁,苗喜德编著.《图书馆现代技术应用教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网络多媒体技术性质的了解和分析,能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在信息工作中,基于多媒体技术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后续应用阶段,必须按照技术指标的具体要求,将其合理应用到工作中。本次研究中以网络多媒体在技术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新型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信息工作 网络多媒体技术 应用形式

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取得了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应用阶段,必须从应用指标入手,对技术形式进行辨别,按照技术处理指标的要求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有效的结合,技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社会显著特点之一,必须考虑到信息指标的要求,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和分析。

1 网络多媒体技术含义及特点

1.1 网络多媒体技术含义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其应用范围更广,优势更显著。结合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技术形式,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有效处理,整体作用比较广。网络多媒体技术形式可以实现在线交流,根据协作形式的要求,实现信息作者和使用者间的有效互动和交流。网络多媒体技术形式能对数据库的各种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信息的多种表现,满足各类信息指标的具体要求。

2.2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网络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数字、图形以及声音等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的信息技术,优势显著。首先能实现对多种图形、图像的处理,包括:视频信号处理、图像处理、声音处理等,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应用,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其次能实现简单操作,随着现代技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屏幕触摸操作的形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操作者仅可以用手指触摸屏幕上的图形、表格或者标志就可以了解到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完全不懂计算机的人可以通过虚拟操作的形式对各类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可以设计任何用途的系统,多媒体技术按照摄取内容、编辑信息和存储功能等具体要求,能实现信息传播和信息的有效利用。

2 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形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按照信息工作形式的要求,实现对工作的有效处理和应用。以下将对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信息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 信息存储功能

多媒体技术形式和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机制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以信息存储管理体系为基础,要对图形、图像、动画以及视频信息等进行有效的处理。多媒体技术要对相关数据的处理积极做出相应,要求数据库技术向大、广、快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计算机存储器发展成比较先进的光盘存储器,和以往的存储器相比,其优势比较明显,具有存储量大的优势,存储量可达650兆字节、3亿汉字,以及成千上万幅精美图画、计算机动画、图像等。其次是能实现和多媒体的有效联合,将声音、图形、图像和文字信息等结合在一起,采用多种方式播放出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应用。多媒体技术形式的资料可以永久保存,将其录入到数据库中,能满足数据信息处理的整体化要求。光盘本身具有多媒体优势和特有的交互功能优势,采用的是BLOBS新型数据处理体系,能将数据、文字、图形以及文件等录入到多媒体操作系统中,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2.2 网络书刊出版功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书刊出版编辑带来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出现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其受众范围也逐渐扩大。本身具有很多优势,可以借助计算机编辑功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和传统信息处理方式相比,电子图书具有方便携带、功能多样以及形象生动等特点,整体优势显著。电子图书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重视,需要正视网络系统的作用,发挥网络书刊出版的最大化作用。

2.3 信息检索功能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特征之一,能有效实现文本信息的有效检索。在应用过程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一种先进的检索形式,以信息组织形式为主,能将不定长的基本信息存放在不同的结点上,基本信息可以是单字、句子和章节等,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实现交互应用。考虑到网状层次设计的特殊要求,在对超文本信息进行分析的阶段,要采用正文编辑形式、图形编辑形式和数据库处理形式等。超文本的特点是联想式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需要的信息。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检索领域优势显著,应用范围比较广,动态化的应用使其向着多媒体方向发展。

2.4 信息服务功能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用户提供各种可以选择的信息服务形式。近些年里我国的多媒体技术信息服务在经济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咨询系统、服装销售系统商场购物信息指南系统等。信息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需要对技术形式进行了解,以现有的技术指标为基础,满足多媒体信息形式的具体要求。工作人员要致力研究网络多媒体技术学习,大力应用多媒体技术于信息行业,以此来应对多媒体计算机时代浪潮对本行业的冲击。

3 结束语

考虑到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应用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满足技术体系的具体要求。在信息工作中,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其应用优势,要对各项信息技术的应用指标进行分析,致力于信息行业的发展,迎接多媒体网络信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而提升信息技术指标的应用范围,达到理想的应用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小伟.电视新闻制作中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4,03(12):98-99.

[2]王桂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10(12):8-9+37.

第6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渗透和推广。音乐作为小学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境感受等多项能力。音乐教学中的歌唱与欣赏教学,通过多媒体素材融入歌词、声音当中,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表达音乐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促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乐的不同风格、类型等更好地展现出来,将音乐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逐渐形成对音乐强大的感知能力。且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音乐教学声、形结合的音乐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创建良好、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如笔者在进行《两只小象》歌曲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大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印象,笔者将歌曲与大象画面剪辑成小影片。在屏幕上播放,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画面,深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演唱的歌曲配上伴奏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音乐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动态刺激效果远远大于静态刺激,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在实践中,将静态形态的材料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能够恢复其生动的画面,赋予其生命。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功能性,其中CAI动态图像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为学生日后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笔者在《在草原上》教学中,作为一首两声部歌曲,学生此前接触较少,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演唱,笔者利用不同颜色将高低声部展现出来,并运用音频解霸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提醒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歌曲,同时感受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丰收锣鼓》音乐欣赏过程中,笔者第一遍播放时,采取原速方式,让学生在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采取慢速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强调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三)兼顾学生视觉与听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欣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在欣赏《龟兔赛跑》音乐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图像,向学生介绍作者、乐器等,通过单簧管及大管两种乐器的差别来表现兔子与乌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在《小叶子》教学中,笔者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秋天的信息,制作各类叶子标本等,在此基础上学习歌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小学生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而通过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帮助其形成思维能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笔者将草原和视频及相关的文章、图片等按照一定的链接形式,放到课堂教学网页上,实现对小学生课上、课后教学,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赵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11).

第7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远程网络监控;多媒体;网络;监控电视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流媒体等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及图像压缩编码的技术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网络监控系统的处理能力。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医院、酒店、工厂、城市治安等各行各业行之中,作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手段,它能更加直观、便捷地展现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在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多媒体监控技术及网络控制系统、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分析,揭示高效进行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的压缩,有效实现多媒体及网络在监控电视中的应用,保证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高质运行。

一、多媒体监控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监控技术与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远程多媒体监控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多媒体监控系统中有两大的关键技术:音频和视频信号的压缩技术。众所周知,音频和视频是远程多媒体监控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未经过压缩的视频及音频信号会带有大量的数据,因为多媒体通信的同步要求传输的实时图像及话音的信号要遵从时间函数的关系。同时,在远程多媒体的监控系统中,音频和视频的同步关系体现在终端及网络两个方面上,对终端来说对媒体信息的采集、存储、编辑、播放都是由于某项具体的应用;对媒体来说则需要通过剪辑、重组、反复、回放等交互性的处理,来改变媒体播放顺序及形式。在多媒体监控系统中,大量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但是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会有时延现象。并且,由于网络的传输方式及带宽不同,时延出现的时间长度也有所差别。

在多媒体监控系统中,除了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之外,还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和监控。多媒体信息即视频信号与音频信号,同时也包括监控系统用来控制设备的各种数据。计算机网络则是整个多媒体监控系统有效运行的核心,它是信息传输的媒介与环境,多媒体监控设备则是整体系统的主体,采用数字化多媒体传输的系统,还可以有效的利用更加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和多媒体控制技术,通过数字化的多媒体发送信息借助网络组成范围更大的分布式监控局域网,突破传统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大型分布式监控的功能,通过对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监控闭路系统的劣势。

二、网络监控系统

随着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网络程序、人机界面、数据库技术及流传输的发展对于网络监控系统尤为重要。网络监控系统对所管辖的范围要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就必须要通过网络技术及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有效支撑来完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工作。

在网络监控系统中,互联网的信息交换技术通过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等交换方式,通过交换设备间的电路交换进行呼叫,经过专用电路传递网络信息。除了电路交换的形式,在图像摄取之后,网络监控系统还可以通过光端机及光纤进行远程监控。虽然这种方式对于监控视频图像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布线较为复杂且成本昂贵,组网能力较差。所以大型的监控环境还是选用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较好的把监控电视中的视频信息进行数字化并经过有线或着无线IP网来传输。

IP网络视频监控可以便捷地进行实时监控及录像等监控功能并能扩展到所有具备网络连接的环境。通过网络监控系统还能与其他安防系统进行连接,有效完成监控功能达到无缝监控的目标。

三、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

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中和核心技术就是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的压缩技术。作为多媒体监控系统核心的音频和视频信号,如果不经压缩就传输会给网络传输带来很大的数据量。例如,一幅分辨率为640×480、32 位的彩色图像的数据量为9.2 MB/帧,由于要保证图像的播放质量,所以必须以35 帧/秒的速度进行播放,而每播放一秒钟的动态图像就需要32 MB数据量,每播放一小时的动态图像则需要82.3 GB 的数据量。对音频信号来说,激光CD的声音数据为例,需要16 位、44.2 KHZ 的双通道立体声,每播放一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量就达到580MB,所以可以看出,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的庞大数据量必须采用高效的多媒体通信压缩技术。

同时,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的终端也要保证对各个媒体的独立性、共存性,保持独立媒体作为一个合作整体所需的相互独立且相互依赖的关系,防止在媒体再现时,不出现媒体原始性、真实性、统一性发生丢失等情况。多媒体通信终端不仅是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并且也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的重要设备之一。远程多媒体监控系统中,终端要提高实时综合处理原始的音频、图像等信息,达到综合服务的功能,利用终端设备的特点(大容量存储能力、 高质量音频、视频处理能力、多形式显示、独立通信功能、媒体信息同步)实现多媒体监控系统的有效管理,对多媒体网络传输信号进行复制、剪切和编辑,是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终端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另外,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还应注重多媒体编解码相关的协议。目前,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对监控设备终端的媒体进行编码、压缩、传输等任务。但是,处理这些任务都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标准来保证整个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互通性和有效运行。同时,多媒体编解码协议也是有效实现网络在监控电视中应用的保障。远程多媒体监控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视频传输,采用一种压缩效率高且算法复杂度相对比较小的图像编码协议非常重要。

例如,H.261及T.120系列协议,H.261图像编码协议支持CIF及OCIF两种图像格式。T.l20系列图像编码协议则更加适用于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多媒体信息数据传输。众所周知,远程多媒体监控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就是数据功能。通过有效的图像编码协议不但可以在两个或者多个多媒体的终端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数据传输,还可以确保远程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基本功能能够保持互操作性,可以对静态图像、二进制文件进行更加高效的传输。

综上,对于一般的远程网络监控系统,运用多媒体及网络能够更好的实现监控功能。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不断发展,不断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及设备、计算机技术,通过各个技术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对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终端上的多媒体信息(指视频信号及音频信号),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的对远程网络监控设备中的数据进行控制。多媒体与计算机技术在监控电视中的应用还能提高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有效性,充分网络传输的环境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能力。借助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和网络监控系统,组成大型分布式监控局域网,实现数字化图像高效传送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的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社会及人们对于远程监控系统及多媒体和网络在监控电视中的应用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从模拟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到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直到远程网络监控系统,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多媒体监控技术及网络控制系统、多媒体信息网络传输技术更加高效地进行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的压缩同时通过多媒体编解码协议有效实现网络在监控电视中的应用,保证远程网络监控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实时性。通过多媒体与网络在监控电视中的应用组成大型分布式监控局域网,突破传统监控系统不能实现大型分布式监控的功能,改善传统监控闭路系统的劣势。

参考文献:

[1]张婵丽.徐立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中矢量电子地图的设计[J].机电一体化,2010,02

第8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课程总目标是提高优秀运动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本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激发优秀运动员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拓展优秀运动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优秀运动员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甄别不良信息,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2课程内容框架

课程内容的设计结合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有限、不能系统规范化学习等特点,按照专题、模块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简单、实用、够用”的原则,考虑到优秀运动员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从信息素养培养角度,选择的学习内容尽量浅显易懂,又是今后学习工作必要掌握的知识内容。优秀运动员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自觉性不是很强,在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选择上,尽量选择目前主流的、耳熟能详、简单又适合优秀运动员掌握的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三个专题,有“信息技术入门”、“信息加工与表达”和“网络与信息交流”,不同专题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其下又设有若干个模块。信息技术内容框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入门(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信息加工与表达(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网络与信息交流(培养网络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入门”专题让优秀运动员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组成,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培养优秀运动员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等。“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是培养优秀运动员获取传输信息、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侧重信息的创造过程及利用过程,能够编辑多种媒体信息,能够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简单表达。“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培养优秀运动员网络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让优秀运动员通过常见的网络体验,感悟网络魅力,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交流,能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培养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安全责任意识。

3课程内容描述

3.1“信息技术入门”专题

“信息技术入门”专题有四个模块,分别是介绍信息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硬件与常用数码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等。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通过“信息技术入门”专题学习,优秀运动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有了全面了解,能够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要求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这些都是信息技术的入门知识,将为学习后续课程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3.2“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

“信息加工与表达”专题有五个模块,分别介绍对文本、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如表2所示。文本、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常见。掌握对这些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社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也是优秀运动员信息素养培养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都是目前最主流、简单实用的工具软件。学习并使用这些多媒体工具软件,运用图片、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体,灵活地表达想法和创意,对优秀运动员来讲,很有吸引力。

3.3“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

“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分为信息网络、信息获取、信息交流等三个模块,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网络与信息交流”专题三个模块的学习,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网络生活生存的基本能力。让优秀运动员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网络中与人沟通交流。

4总结

第9篇: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高职教育改革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034-01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纷纷寻求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一大趋势。

教育心理学指出,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就不可能掌握人类所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在倡导自主学习模式的今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里说的多媒体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中心,以互联网为依托,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这样开放式的教育空间、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沟通渠道,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下面通过多媒体的性质特征来说明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1 多媒体技术的多维性、交互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起的交互式界面,使计算机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多维性和交互性特征是使其迅速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多维性是指多媒体技术具有的处理信息范围空间扩大和放大的能力,即可以带给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官享受的能力。这种多维性的信息空间丰富了信息的表现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预设的教学氛围之中,高效率消化教学内容,还能有效辅助教师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所谓交互性是指人的行为和计算机的行为互为交流沟通的关系。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控制和使用教学内容的手段,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使得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被应用,其效率可见一斑,与其不同的是,多媒体技术将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在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获取知识的方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还帮助学生有效地消化教学内容。

2 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避免了提供单一乏味的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亲身操作接收声音画面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信息。学生所接受的是通过刺激多个感官而获得的综合信息量,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单一信号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去抽象难懂的内容,经过形象化、具体化的手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弄清楚。对既能听到又能看到的知识内容,学生先进行分析、交流、讨论,再以自己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知识在大脑的记忆时间和记忆强度都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教学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保持。所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教师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

3 多媒体技术完善了教师教学的组织内容和管理过程

比如,解剖学的难点在于涉及到复杂的生命体和器官组织,需要学生有复杂的空间想象能力,而这种能力依靠多媒体技术很容易建立。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可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其相对应的多媒体信息(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有机组合在一起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多媒体信息的基本结构也可以用拓扑结构来描述,用节点和线来描述,节点用于储存各种信息,其内容大多是文本、音频、图形、图像、视频文件等,线则用来表示各节点也就是信息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将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在其中加入有针对性的知识补充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