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的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该书写道:“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最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泡沫破灭,造成社会经济震荡。
(2)地价飞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表现。如果地价飞涨,脱离土地实际价值越来越远,便会形成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地价暴跌,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4)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二、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三、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
在搞清了泡沫经济的涵义以及泡沫的利与弊之后,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研究房地产业与泡沫经济的关系这个主题了。研究的结果是:
1、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决不是泡沫经济。
首先从房地产的属性来看,房地产是不动产,房地产商品兼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双重属性,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实体产品,同金融证券(包括股票、债券)仅仅是收益权利证书相比,根本不同,它本身并不是泡沫经济。
其次,房地产业部门是实业部门。它同金融证券等虚拟资本也是根本不同的,谈不上泡沫经济。
再次,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内生产总值中,房地产增加值一般要占到10%左右。房地产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强、带动系数大的特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事实已经证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兴旺发达,是我国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所谓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的第二次”。
2、房地产业也含有某些经济泡沫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房地产业成长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经济泡沫,主要表现在:
(1)地产价格泡沫。如前所述,土地价格由于其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无限性的拉动作用,及其土地市场投机炒作,会出现虚涨,这种虚涨的部分就属于经济泡沫。如果土地价格成倍、甚至几十倍地飞涨,就会发展成泡沫经济。如日本的地产价格暴涨就是鲜明的例证。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上涨了5倍,地价市值总额高达4000万亿日元,相当于美国地价总值的4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1991年以后地价暴跌,泡沫破灭,至今经济尚未恢复过来。地价虚涨是不能持久的,在一定阶段便会破灭。
(2)房屋空置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中,商品房供给超过市场需求,超过部门的供给增长属于虚长,构成经济泡沫。按照通用的国际经验数据,商品房空置率达10%以内时,这种经济泡沫是正常的。如果超越过多,引起严重的供给过剩,形成泡沫经济,导致房价猛跌,开发商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失业率上升,经济混乱,社会动荡。
(3)房地产投资泡沫。一般规律,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应与房地产消费增长率相适应,力求平衡供求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百业待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略大于消费增长率,形成供略大于求的市场局面,对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只有当房地产投资过度膨胀,商品房严重滞销,造成还贷困难,连带引起金融危机时,才形成泡沫经济破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就是一例。
(4)房价虚涨泡沫。房价是与地价相联系的,房价泡沫与地价泡沫密切相关。此外,开发商对利润的期望值过高,人为抬高房价,也会形成经济泡沫。如果房价飞涨,开发商攫取暴利,购房者难以承受,由此也会形成房地产泡沫经济。
可见,房地产确有经济泡沫,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可能性。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3、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在于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导致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适度的经济泡沫,例如土地价格微幅上扬、房价稳中有升、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商品房供给略大于市场需求等等,对活跃经济,促进竞争,推动房地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没有一点泡沫房地产业是不能繁荣的。而如果泡沫过多,过于膨胀,造成虚假繁荣则是不利的。关键在于要控制这些经济泡沫过度膨胀,不致形成为泡沫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四、辩证地看待当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形势
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形势究竟处于什么状态,是否已达到泡沫经济程度?这不是凭印象可以判别的,而是必须按照实际数据科学地进行评价。
衡量房地产市场形势必须树立一些基本标准。笔者认为,首先要看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状况的适应度;其次要看商品房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再次,要看商品房价格的波动状况及其走势。只有抓住了这些基本标准,才能进行正确判别。
以上述基本标准来衡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适应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主流是处于持续发展的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是:
(1)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平衡,求略大于供,呈现出供求两旺的态势。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上海市统计局的2002年1~6月房地产市场信息数据汇总资料,已登记的商品房预售面积1230.14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9.9%,批准的预售面积(1138.86万平方米)与实际预售面积之比为1∶1.08,实际预售面积略大于批准预售面积。已登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5%,大大超过商品房竣工面积(468.51万平方米)。不少优质楼盘,出现少有的排队购房现象。前几年累积的空置房逐步消化,大幅减少。住宅市场旺盛的需求,拉动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繁荣的局面。
(2)存量房交易大幅增长,向着房地产市场主体的方向发展。2002年1~6月,已登记的存量房买卖面积达到811.23万平方米,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1%。日渐接近增量房交易,部分区内存量房产交易量已超过增量房交易量。预示着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
(3)房地产开发投资更趋理性化,市场基础扎实。与20世纪90年代初那种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开发的情况不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比较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定位,使房地产投资开发牢固地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以说属于市场需求拉动型投资扩张。2002年1~6月的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355.3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5.3%,预计全年将超过700亿元,这对拉动投资需求,平衡供求,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是有益的。
(4)商品房价格稳中有升,基本合理。2001年上海的房价上升了8%左右,2002年上半年上涨了5.8%。从其成因来分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楼盘品质提高、环境改善,成本推进型上升:二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转换形成的需求收入弹性促进型上升;三是商品房阶段性、暂时性供不应求的需求拉动型上升。2001年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9.9%,而房价的增幅仍低于收入增长幅度。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房价稳中有升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它恰恰是房地产业景气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常人们喜欢用“冷”和“热”来形容房地产市场状态,这种通俗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是不科学的。正确的提法应当用繁荣还是衰退,即景气度来表示。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处于正常发展的佳境状态,如果从房地产经济周期角度看,则是繁荣阶段的高峰期,笔者预测还会延续二三年时间。那种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扣上“泡沫经济”的帽子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当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泡沫过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猛,隐含着再次出现供给过剩的危险。从现在开始就应适当控制土地供应量和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2)商品房开发结构过于向高档房倾斜,中低档住宅开发不足。要积极引导开发商多建中价位住宅,避免结构失调。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泡沫;成因;表现形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一、简析经济泡沫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逐渐出现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市场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阶段自由化、价值化、国际化已体现的极为明显,经济泡沫伴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经济泡沫的产生有着不可预见性,且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从社会和约束机制上分析金融泡沫,其主要是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出现[1]。金融泡沫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过高的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
一般情况下,将由于局部投机所引起的资产市场价格与资产内在价值相背离的部分称作经济泡沫,其实质是某特定资产发生了价格膨胀,与此同时,相对宽松的经济监管政策也使得该传导机制使经济泡沫向全局经济泡沫逐渐转变。对于以上定义在这里进行详细解读:首先,局部的经济泡沫是引发全局性泡沫经济的前提,正是由于虚假的市场需求导致局部经济泡沫的产生,与此同时,虚假需求的价格信号也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就说明了虚假需求是导致经济泡沫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有,局部经济泡沫的出现或者经济泡沫展现出逐渐增多的特征并不能够说明此时国家已经处于经济泡沫之中,经济泡沫要想转变为泡沫经济还需要特定的传导机制,相关经济部门如果在此时没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的失误,那么局部经济泡沫也不会转变成为全局的泡沫经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平时所讲的泡沫经济在本质上讲其实是经济的虚假繁荣现象,这里所讲的虚假繁荣现象是在 泡沫经济时期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被很大程度的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中存在着较多的虚假成分,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不可能较长时间存在下去的,其不实在的特性本质会导致其最终破灭,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剩余资本稳固增加,投机资本的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不仅如此,伴随着固定资本的老化,折旧会在总投资中的比例越来越大[2]。折旧的总规模随着固定资产的规模的扩大而越来越大,因此,当总投资出现萎缩或“被萎缩”时,一个国家的净投资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局部”的经济现象;后者反映的是“全局”的经济现象,不可混为一谈。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资产规模的增大使得资产泡沫的规模显的相对较小,较小规模的经济泡沫暂时还不会崩溃,相反,相对较大的经济泡沫则会随时崩溃,使原本良好的经济形式急转直下,其结果就是大量的就职者以及投资者遭受巨大的损失,前文已经提过,资产泡沫是经济泡沫的本质根源,其使得资产的原始价值在投机资本的助力下急速上涨,急速上涨的原因主要是资产增量(A)超出净投资增量(Ni)部分的异常增值。而资产价格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有形资产价格(如房地产价格或固定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期货、债券价格等),而经济泡沫的增长与固定资产价格的增长基本上保持一致[3]。
二、当今形式我国经济泡沫的基本特征
下面分别举出现阶段我国经济泡沫的具体特征,首先我国的资产泡沫率从资产泡沫崩溃的临界质量的角度来讲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其次我国经济泡沫的增长速率比资产增长速率以及净投资的增长速率低很多,我国资产泡沫的年增量相对于同期净投资规模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再次,我国资产泡沫现阶段并没有比较明显的缩减,最后,资产泡沫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财政赤字消费所推动的,而资产泡沫量的增加从一定角度上讲是由于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所引起的[4]。
三、经济泡沫的利与弊
如今形式下,只要一提起经济泡沫,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对经济极其有害的,但从一定层面上讲,经济泡沫对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有利的作用,经济泡沫会使资本变得越开越集中,市场竞争也会随之不断加剧,这就会使经济逐渐发达,而筹集资金方式的多样化会使企业不断的扩大再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股份公司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制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得国有企业本身的老旧制度不断更新,这就极大的加快了资本的运行效率,资本运行效率的提升体现在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如土地市场中,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出可以将集中的资金进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这就间接提高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企业间的竞争,适度的经济泡沫催生的优胜劣汰也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5],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适度的经济泡沫对社会经济是有好处的,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经济泡沫也存在着一些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等消极成分,民对最资产价格的担心会随着资产泡沫的增大而增大,这样就会使得对涨价的预期推起和加速下一轮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资产价格的增长会使经济泡沫的增速越来越快,这也加速了泡沫的崩溃;所谓的投机心理会随着资产价格的上涨而膨胀,这会加剧资本向投机市场的转移,进一步打击实体经济;在当前国情下,如果资产泡沫一旦崩溃,我国国内的投资信心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使投资者的心理阴影和投资环境的恶化卷入恶性循环;最为严重的一点就是引发经济危机,经济泡沫的崩溃如果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一旦诱发“恐慌性需求萎缩”就会引爆经济危机。因此。在研究经济泡沫时,也应该重视其极的、不利的一面。从整体上看,经济泡沫利大于弊,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经济泡沫的利与弊,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泡沫的积极方面,活跃经济,加速经济增长,也要抑制经济泡沫的消极方面,避免经济泡沫的过度膨胀形成泡沫经济,使得经济虚假繁荣,危害社会经济发的展。
四、结语
对待经济泡沫问题要辩证分析,既要认识到经济泡沫积极的一面也要防范其消极面,经济泡沫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泡沫化程度,若不针对这种经济泡沫问题加以合理控制,整个金融经济体系的发展就会被这种经济泡沫所垄断,这对于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将经济泡沫置于一个可控范围内,利用积极的一面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2002.
[2]熊良俊.泡沫经济释义及相关理论问题[J].金融研究,1998.
[3]陈世渊.金融泡沫理论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1.
正确认识泡沫的现象
在许多议论房地产泡沫问题的文章中,对泡沫一词的释义口径不一。关于泡沫、经济泡沫及其释义从17世纪开始,几部外国辞典的简要释义是:泡沫是虚拟资本过度增长的经济现象。我国《辞海》的释义,与之基本相同。也可以说,泡沫的主要表现是一种价格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比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狂热"的哄抬、投机等行为,使得某种商品、某种资产或某个公司的股票价格猛涨,若干倍地远离其价值。这种高价,不能长期维持,最终会像泡沫一样地破裂。这就是泡沫或泡沫经济现象。其中比较典型的,称之为泡沫经济事件。
由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价格较大幅度地离开价值的现象总会在各种商品中经常发生,除了把这些经济现象统称为泡沫现象外,专家们还根据泡沫产生的不同程度和后果,把它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泡沫经济。共同特点:一是,产生泡沫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过度投机,并伴随各不相同的其他原因;二是,价格若干倍地狂涨,远远离开其价值;三是,哄抬出的高价只能停留一定的时间(有的是短暂时间)就会破裂猛跌,下降到与价值相近的价格;四是,每一次泡沫经济事件都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第二种是一般性泡沫。某种商品的价格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没有达到典型泡沫经济事件的4个特点,就属于一般性泡沫。许多专家把它简称为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比较经常而普遍地产生的,它的消极方面是因较大幅度涨价而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但因其价格上涨和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出现泡沫经济那样明显的"破裂"和"猛跌"现象,造成的危害也小得多。它的积极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市场的作用。因此,不要一提到泡沫就谈虎色变,而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经常发生的经济泡沫。
明确了泡沫的释义和其与泡沫经济的区分,我们就知道经济泡沫会经常发生,就不会否认我国房地产业也会经常发生经济泡沫。由于经济泡沫一般没有明显的破裂现象。泡沫释义扩大化引起的混乱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都认定泡沫现象是价格狂涨而远离价值的经济现象。但是,最近几年,许多作者在发表的文章中,却把泡沫现象包含的内容任意扩大。几乎把房地产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归纳为泡沫现象。有的文章还进一步扩大为,这次我国宏观调控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统属于治理泡沫的措施。为此,需要说明以下两点:
其一,不能通过曲解来辩解。有的文章为泡沫释义扩大化辩解的理由是:西方有名的《新帕尔格雷克经济学大辞典》明确指出,"理论界尚未达成对泡沫状态的一致同意的定义",既然没有一致同意的定义,我国专家当然有权对泡沫增添内容。其实,西方理论界对泡沫经济现象的意见是一致的。只有对形成经济泡沫状态的定量指标,即其价格离开价值的幅度达到多大才能称为泡沫状态,意见还不一致。《大辞典》仅仅指出理论界对形成泡沫状态的意见不一致,决不能把它曲解为对"泡沫"释义的意见不一致。
其二,对不同质的经济现象,应该有不同的表述词汇和治理措施。如果把以上扩大化的内容统统归入泡沫现象而采取统一的治理措施,就会犯大错误。以房地产为例,如果发生了价格陡涨而远离其价值的泡沫现象,主要的治理措施应为:适度加大房地产投资和扩大开发规模以增加供给;增加经济适用住房和低价位商品房的比重以降低平均房价(即结构性降价);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以调控房价和抑制投机。而泡沫扩大化提出的许多内容,例如"房地产发展过热"、"房地产投资增长过速"、"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住房空置率过高"等,经济学界历来就使用"发展过热"、"规模过大"和"生产过剩"等恰当的词汇来表述。这些经济现象生产出的产品,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的物质财富,除极少数报废的产品外,都会陆续出售而投入使用,不会像泡沫一样地破裂。而生产过多、过剩,则是导致价格下跌的重要原因,只能采取与治理泡沫现象完全相反的政策措施。如果硬要把这些内容归入泡沫现象,必定会造成理论上、实施政策措施上和问题探讨争论上的混乱。因此,必须正本清源,坚持对泡沫现象的原有释义。
我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从房地产泡沫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过度投机是导致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另外,消费者的预期、非理性扩张、政策导向、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则间接促进了泡沫的形成。
1、 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原因
过度投机而导致的地价飞涨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最直接原因。作为市场经济中极为活跃的房地产市场,投机活动尤为严重。土地交易制度不健全,行业管理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活动,产生大量投机性泡沫。业内人士有这样的说法:拿到了地就上了赚钱的大路。因此,房地产开发商都千方百计地“圈地”,进行土地储备,等到时机成熟,或将土地以高额的价格转让,或进行开发并疯狂炒作,导致地价、房价飞涨。房地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圈地投机,投机的成分越多,泡沫形成得越快。同时由于土地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土地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土地稀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限的土地在反复转手交易的过程中,价格飞涨,严重脱离了其实有价值而产生地价泡沫,进而导致整个房地产业泡沫的形成。
2、房地产泡沫产生的间接原因
(1)消费者的预期。
消费者的预期实质上就是对价格的预期。由于房地产不同于一般商品,当价格上升时,人们预期今后价格还要上升,需求量增加,房地产持有人惜售,供给量反而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刺激了价格上升,促进了泡沫的产生。在泡沫破灭时,价格下跌,人们认为价格还要下跌,持有人纷纷抛售,反而增加了供应量,同时由于无人肯接手买入而需求量减少,这样就加剧了价格的下跌。
(2)政策因素。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每个政府都会下大力气对该行业进行干预,我国也不例外。例如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及国家出台政策鼓励购房按揭、放宽银行信贷、建经济适用房等政策,都直接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正是这种政策的导向使房地产开发过热,导致价格虚涨,空置率上升,助长了泡沫的形成。
(3)房地产投资的过度增长。
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该与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一致,如果一国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就容易造成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严重不平衡,房屋闲置率高,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产生泡沫。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对房地产的大量需求使众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市场,房地产开发大军急剧增多,投资出现过度增长现象,使房地产泡沫不断堆积。
(4)银行信贷的非理性扩张。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开发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但随着房地产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商仅靠自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其开发资金主要来源就是银行贷款。一般来说,各国政府在对待房地产开发的贷款上都有一定的约束政策,但由于房地产的高回报,使许多银行在贷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违反了有关规定,向开发商发放大量贷款,甚至不去验证其信用等级,大量的资金涌向房地产市场,又缺乏必要的风险控制意识和手段,从而使许多开发商拥有少量的资金就可以从事项目开发,造成过度开发,而且各种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不断堆积金融风险,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5)结构性矛盾。
经济适用房和豪宅的开发比例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如果开发商为追求高利润而纷纷投向豪宅的开发,使一段时间内大面积大户型的豪宅开发数量急剧上升而且闲置过多,经济适用房则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提高了商品房空置率,一方面使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不断提高,两方面的作用极易导致房产泡沫;另外,这种结构性矛盾还包括高级写字楼的过度开发。
关键词:房地产;房地产泡沫;房地产市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认为:泡沫即是“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钱在一个一连历程中的蓦地上涨,初始的价钱上涨使人们孕育发生价钱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样平常因此交易资产图利的投机者,而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余本事并不感兴趣。随着价钱的上涨,通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钱的暴跌,着末以金融危急了结。”简而言之,任何一种经济泡沫都可以被笼统的定义为:一种价格背离其价值的现象。在市场上,一种产品在其产品价值的上下做一定范围内的价格波动,是合理的,这时候的经济泡沫已然存在,并称之为合理的泡沫经济。但分析查尔斯・P・金德伯格所言,我们平时所关注的“泡沫”其实通常指产品或资产大受人们追捧而引起该产品或资产的价格不合理大幅度的提升,貌似出现一片繁荣,而其实已经出现经济泡沫了。超出合理水平的经济泡沫膨胀,显然背离了产品的经济基础,是经济行为中的风险行为。
一、房地产泡沫
(一)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
借助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和破裂,可以进一步理解房地产泡沫的内涵。70年代的日本,居民住宅贷款额同比有了1.3倍的大幅度增长。到了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生产和需求异常旺盛,这种情况下大量剩余资金涌动,一些房地产商、建筑公司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开始蠢蠢欲动,利用土地担保向银行贷款,开始了购买土地、行房地产开发的循环动作。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成为现实,日本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把大部分收入用于住宅储蓄,日本金融机构也耐不住寂寞,投入其中。到八十年代中期,日本低地价竟然上涨了2倍有余,其中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更是达到了75%以上。当到了1988年,连续多年的地价指数暴涨逼近2倍,日本已经不得不接受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了。到了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总市值2450万亿日元,GDP450万亿日元,是GDP的5.45倍。GDP见顶是1992年 482万亿日元,房地产泡沫先破灭,和曾经的美国一样。日本由此完成了一个房地产泡沫形成到破裂的全部过程,世界经济史上亦是空前。
由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发生、发展及最后的破裂可以总结出,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并且这种形态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其次, 房地产泡沫振幅较大,虽有一定的理论轨迹可寻,但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稳定的周期和频率。最后,房地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投机行为,货币供应量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短期内急剧增加造成的。
(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原因
1.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某种意义而言,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前提。在地球上,土地的存在面积是固定不变,对地球上的居民而言,他们需要有自己的居住地和居住条件;对于企事业来说,他们的发展也都与地产密切相关。物以稀为贵,房地产有利可图便被一些人趋之若鹜,房地产业泡沫的产生也成为可能。
2.地价的虚构性和房地产市场的不充分性。土地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属性是多重的,它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而地价的虚构性正是由于土地资源价格与其资产性价格的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在房地产业经济交易活动中,供大于求一旦出现,其资产性价格必然大于资源价格,形成地价的虚构。而现实的市场地价中,一般虚构部分所占比例越大,泡沫成分就越多,反之越少。事实上,房地产市场与常规自由竞争市场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上,即构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不充分性,更导致了地价虚构性的形成和加强。
3.不合理的货币金融投资倾向性。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经济泡沫的产生原理是一样的,但房地产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价值量大,且具有不可移动性及保值增值性。这样就造成了一方面没有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无法完成投机需求的实现,另一方面银行系统为了自身的利益又很愿意发放房地产贷款,这样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业,就给泡沫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4.政府部门的调控和监管不足。在金融系统有巨大倾向性地把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时,房地产金融行业开始鱼龙混杂,甚至有不少公司是挂靠政府职能部门或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更有甚者采取了挪用公款或拆借等手段,重复抵押贷款也甚为严重。对此,作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政府部门理应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进行强有力的监管、调控,以避免资金链无限拉长,造成经济泡沫产生的局面。
(三)房地产泡沫的危害
当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反应:重创经济、财政危机、通货紧缩、产业抑制等等。而事实上,房地产泡沫的危害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房地产过热,一旦泡沫形成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就会最终导致新的房产积压,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空置商品房的积累,又促使了不规范的住房抵押贷款操作,而房地产价格便跟着虚高,极大加重消费者的负担。
日本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一旦经济不振,金融危机便会应运而生,种种的连锁反应,最后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整个国民经济将受到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二、经济泡沫与房地产业的关系
(一)知其利害,用其之长
房地产泡沫的存在是一把“利害合璧的双刃剑”,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已经达成共识。这主要是基于对经济泡沫的认识和房地产业的自身特点:首先,经济泡沫长期存在具有其自身的客观性,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资金融通,活跃市场经济;另一方面,经济泡沫中确实存在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其次,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房地产业本质,房地产业是实体经济,房地产业部门也是实业部门,即其本身不是泡沫经济。但从事实出发分析,房地产业确实含有经济泡沫成分,在其恶意膨胀的事实下必将导致泡沫经济的发生。比如地产价格泡沫、房屋空置泡沫、房地产投资泡沫、房价虚涨泡沫等等,但绝不能把房地产业等同于泡沫经济。
事实上,房地产业没有一点经济泡沫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房地产业与经济泡沫的共存和利害,其关键在于要把握一个度,在于把它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而怎样利用现有理论知识、政府政策和市场规律,合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作为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人士要做的,且切实要做好,以发挥其有利的一面造福社会。
(二)剖析现状,均衡发展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近几年来,房地产业投资已在我国形成较大的规模,并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当前政府应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房地产市场秩序有待于进一步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的混乱,势必侵害到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所以解决好房地产市场的秩序问题尤为重要。在我国一些地区和城市,一些开发企业、中介机构采取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等手段,哄抬房价;违规进行返本销售、售后包租、拆零销售;违规以预购、认购等形式违规收取费用等等;甚至在部分城市炒楼花、炒房号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激化。另外,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商品房结构不合理,也成为当前房地产业的诟病。
三、结束语
早在2003年,政府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事实上,房地产业无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居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当今新的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企业要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房地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充分认识房地产业与经济泡沫的关系,保持高度的理性,及早采取避免和应对房地产泡沫的措施,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决策、正确督导,以防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和扩大。
参考文献:
[1]郭松海.房地产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泡沫;房地产泡沫;评价体系
1.国内外关于泡沫研究现状述评
“泡沫”一词最早用来形容如1636-1637年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十八世纪巴黎出现的“密西西比泡沫”及伦敦出现的“南海泡沫”等事件。所有这些现象都如《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泡沫”所做的描述:“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的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又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谋利的投机者,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
对房地产业泡沫状况的评价,国外可供借鉴的理论主要是对房地产泡沫实证检验的研究,Abraham and Hendershott在1993年和1996年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进行的实证检验; Helbing和Terrones(2003)等学者对房地产泡沫的识别、房地产泡沫对国民经济的危害以及如何降低房地产泡沫的危害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国内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等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其中的某些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对于我们科学构建识别房地产泡沫的理论模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到目前为止,国内经济学界还没有就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达成一致,多数学者都把经济泡沫(或者简称为泡沫)与泡沫经济的概念混为一谈。崔华伟; 赵莉(2011)认为巨额土地出让金最终转嫁到房价中,这构成了房产泡沫大厦的地基;银行信贷扩张、过剩的流动性,参与了房地产建设、销售的各个环节,它们构成了房产泡沫大厦的主体。杨宽欣,李明(2010)认为,泡沫经济是指某一经济领域出现的交易价格过分异常,交易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偏离正常的合理定价,是社会资源严重畸形配置的一种经济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泡沫以及泡沫经济的认识,然而,泡沫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在很多情况下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仅仅用某一个理论来解释并不能说明泡沫现象的整体。
2.关于房地产泡沫评价的研究
目前对如何衡量房地产泡沫尚无标准。由于房地产的独特性,房产需求和供给及监管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缺少长期的高质量的房产数据时间序列,使得识别房产泡沫的难度加大,房价的波动性及各地价格的差异性,也使得标准的资产定价理论失去了解释的基础。
从学者们已作的研究看,测度房地产泡沫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统计检验法、指标法、收益还原法市场修正法等。
2.1统计检验法是利用计量统计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当房地产市场上无经济泡沫时,房地产价格变化比较有规律,统计分析可以找到统计规律;而当经济泡沫存在时,由于经济泡沫使得价格大起大落,从而使得统计规律失常。统计检验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市场价格可以用未来预期收入的理性预期贴现值来解释的情况作为零假设。这样,一旦拒绝零假设,就认为可能存在泡沫。统计检验法可以分为四种:方差检验法,单位根与协整检验法,投机度检验法,设定性检验法。
张朝洋(2011)将房地产基础价值看作一种状态变量,借助于协整理论,建立基于房地产供求的SSpace模型,并利用卡尔曼(Kalman)滤波进行参数估计,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全国性房地产进行了基础价值测度,阐明了全国性房地产泡沫的周期性特征。李丹美(2007)对近17年来中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和房地产投资进行了协整分析, 实证结果是: 各种因素如投机以及地方政府的逐利行为导致了市场需求的虚增, 从而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对于房价的影响。吴地宝(2007)从房地产泡沫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分析,选取了理性泡沫模型,采用直接指标法和间接检验法进行实证检验。
2.2指标法是根据某个指标的值来判断房地产试产是否存在泡沫。对于指示指标的选取,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众多指标。尤明(2011)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数对北京市2003~2009年的房地产泡沫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指数由于性质各异,所以可能导致分析所得结论差距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因而影响了这些指数的评价效率。周方明(2006)按照各个指标在显示房地产泡沫中的方式的不同,把所有的指标归为五类:预示指标、指示指标、滞后指标、信贷指标和伴生指标。选取指标主要包括三步:(1)选取指标;(2)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3)泡沫系数的合成。郑子蹼(2004)在袁贤祯的研究基础上,对这些指标进行了调整,同样也使用了三类指标构造了一个新的指标体系。胡瑾卿、张大亮(2004)利用泡沫评价指标体系和消费者信心指数,构建了二维的房地产泡沫测评体系,利用1996-2004年杭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了杭州市1996-2003年的房地产指标数据,认为杭州市房地产的泡沫值介于轻微泡沫和中重泡沫之间。
2.3收益还原法是一种评估收益性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方法。要度量其大小,一般认可的是用预期未来的房地产收益的现值与房地产现实价格相比较来进行。收益还原法的基本原理是:房地产的价格等于房地产未来净收益的现值之和。其基本评估程序是确定一个折现率,把未来各期的纯收益换算为现值,而这个折现值就代表了房地产正常合理的理论价格。现实价格高于理论价格的部分就代表了房地产泡沫。王雪峰(2005)利用Ramsey模型,采取边际收益法计算房地产的基础价值,将实际价格同基础价值比较,若实际价格超过基础价值即认为存在正泡沫,反之则认为存在负泡沫。
2.4市场修正法,洪开荣(2001)提出了计量经济泡沫的“空置率修正法”,以反映市场供求差异的物业空置率为计量基础,然后考虑宏观经济状况、房地产业状况和市场交易状况进行修正,从而估计出房地产泡沫的数值,采用的计算公式是:
房地产泡沫系数=物业总空置率×经济增长修正系数×产业贡献修正系数×交易状况修正系数
在这里,经济增长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GDP增长率)除以本期的(l+GDP增长率)。产业贡献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除以本期的(1+房地产业增长率)。交易状况修正系数等于上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除以本期的(1+个人购房比例)。因此房地产泡沫的度量系数为:
年度泡沫系数=总空置率×{上年度(1+GDP增长率)/本年度(l+GDP增长率)} ×{上年度(1+房地产业增长率)/本年度(l+房地产业增长率)} ×{上年度(l+个人购房比例) /本年度(l+个人购房比例)}
2.5评论:
上述检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了泡沫存在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由于对房地产泡沫的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了诸多的检验方法,导致检验结果各异,甚至有些结果大相径庭。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特别是对房地产市场实证分析这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总结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泡沫的研究较广泛和深入,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房地产泡沫存在性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理论基础不同检测的方法和结论也有所不同,本论文要在对错误理论的批判以及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有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房地产泡沫评价进行科学的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杨宽欣,李明.论泡沫经济的内涵、形成、影响、防范对策[J].经济理论研究,2010,(9).
[2]载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译本[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06.
[3]尤明.基于指数合成法的北京市房地产泡沫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1,05.
[4]崔华伟,赵莉.浅析近年我国房地产泡沫及其成因[J].改革与开放,2011,08.
[5]张朝洋.基于SSpace模型的中国房地产泡沫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2010,02.
[6]吴地宝,余小勇.房地产泡沫问题及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2007,(02).
【关键字】房地产市场;市场调控;对策研究
前言
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呈现建设周期短,市场供求量大,房价逐年上升等趋势,在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市场饱和,经济因素不稳定,民生需求不匹配等缺陷。因此笔者认为,深入认知我国房地产市场对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中国经济以及建筑企业的重要性,了解现阶段房地产市场调控现状,才能对市场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性,针对性,有效性全面调控。
1、我国房地产调控重要性
房地产调控一直是国家经济调控的重点领域,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电气,汽车制造业并称为为我国关键四大经济命脉之一,在影响程度上甚至占据核心地位。自从我国实行住房改革后,我国建筑业市场从“粗放型”逐年向“计划型”方向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也直接刺激国家经济脉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11年国家房地产行业占GDP比重约为8.35%,比财政性教育经费的3.48%高了将近3倍,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经济利益对我国整体GDP和经济走向的推动作用有多重要,因此加强房地产行业调控是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亦是国家经济呈现良性化,规划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对当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后,社会各界深刻意识到,必须由政府介入由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风向标的房地产行业,因此,因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内需,制定行业刺激发展政策等方案,例如:11年国务院颁布的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国八条”市场政策。
1.1维护国内和谐稳定
在“粗放型”经济建设阶段,房地产行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要经济利益增长,但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呈现多元化发展,一路飙升的房价与民众消费水平呈现严重倾斜现象。国内房价的快速增长对社会安定,民众生活以及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造成房地产泡沫经济现象,其背后蕴含金融危机以及民怨,严重者将使社会出现不稳定或动荡因素。
1.2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实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近几年重点关注领域,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有三大核心因素:招商引资,土地承包,房地产建设,作为我国基本发展策略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过高的房价以及土地高竞争价格必然使这一基本发展策略无法快速落实,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进程。
城镇化的缓慢推进,不利于招商引资以及城市整体竞争力,对整体经济效益势必造成冲击。
2、房地产市场调控现状
房地产行业调控是综合及系统工作,处于房地产行业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在进行调控过程中,国家利用经济法律或行政等手段,在宏观上对房地产行业效益及发展趋势进行指导,监督和调节,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以及需求结构整体优化。由于我国房地产调控跨度大,在实际调控过程中出现如下几点问题:
2.1缺乏有效调控机制
我国近几年针对日益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相继进行政策调控,主要调控政策包括国十六条,国八条,新国十条,23号文件以及18号文件等,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建立在宏观调控基础上;而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以及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中,并未对以市场经济体制的房地产经济进行微观,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致使各房地产开发商在庞大经济利益驱使下,根据自身需求随意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涨价以及压制民工工资等现象。
换言之,在宏观调空中,国家通过相关政策以及调控措施占据引导地位,但在市场机制调节过程中,宏观调控并未与市场经济调控有效结合,形成经济产业链脱节现象。在房地产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利益为核心的建设概念深入人心,导致出现建筑结构混杂,工程质量不合格等,特别是在以稳固社会安定,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拆迁补助房中更是屡次出现不合格建筑工程。
因此,现阶段房地产市场缺乏连续性,高效性和有序性,应以市场调控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为辅助机制。
2.2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最终的危害即会引发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经济即是在持续走高的房地产价格变化中容易造成人们拔高对房地产行业未来走势价格的预算,随着价格不断上涨以及投机资本持续增加,民众购买力并未实现实质性增长,市场供需结构严重失衡,房地产价格远高于其成本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
而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民众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理所应当,但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房地产行业利润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其他行业均利润率。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房地产利润率为35%和5%,并且我国泡沫经济依然有持续上升趋势。
此外,国家在降低房地产泡沫经济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首付金额和贷款利率,以高投资,低回报来阻止房价过快增长。从某些方面来说,此举可对有关人群起到抑制作用,但从长远考虑,此举仅会延长贷款周期和还款金额,并未对房地产价格以及市场需求起到抑制作用;从另一面来说,民众在购置房产时不仅要为泡沫经济买单,更要多付近一半利息于银行,更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例如:在05年出台的新国八条中指出,应严格税收制度和征收政策,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并于同年十月针对二手房要征收个税,但诸如此类提高购房门槛并未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产生实质性调节作用。
3、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过程中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治标不治本现象,在深入落实国家宏观调控颁布的各项准则同时,为起到房地产行业标本兼治目的,笔者认为,应在如下方面做好相关措施:
3.1实行财权与事权匹配原则
房地产市场调控未做到标本兼治原因较复杂,除上述泡沫经济和缺乏有效调控外,对地方财政的过于依赖是重要原因。因此在进行房地产宏观调控过程中,防治房地产价格上涨,应从财政分权角度出发,针对地方财政完善分税分收制度,落实财权事权匹配等原则。
在具体实行方式上,对各级地方政府行为职责进行有效划分,具体划分以各相关政府职能权力以及行政隶属关系为准则,避免出现传统地方政府中事权统一局面。
此外,应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07年8月份,我国政府提出完善保障房住房制度,提高经济房,廉租房普及力度,在实践方式中:地方政府应完善地方财政税务体系,对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加大财产税,房产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征收力度,针对个体工商户加收营业税,丰富地方财政税务体系。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将地方税务整合用作廉价房过经济保障房建设,实现中央对地方财政体系转移,让工薪阶层或低收入人群能购置经济保障房,有利于我国民众安定以及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固发展。
3.2强化与金融政策的融合
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根本目的是让房地产价格以合理,稳定的方向发展。土地和资金是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关键两大要素,因此,与金融政策的配合是对房地产价格进行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
首先,国家联合地方财政部门强制性制定5年或10年内房地产均价值;针对房地产泡沫经济,风险投资者是造成泡沫经济的有一关键因素,利用逐年提升的房地产泡沫从中获利,在制定5年或10年房地产均价同时,大幅度提升国内购房首付款,并保持现有银行利率,配合限购令,完善房地产交易秩序,加强二手房市场管理,房产投资性质的购买需求会得以抑制。
其次坚持差异化信贷政策;针对国内收入差距较大情形,应融合金融政策,理性消费,严厉打击投资性需求,缩小贫富差距。
3.3强化房地产法律法规完善机制
现阶段出现政府由于在土地调控过程中的职能范围较广,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的对房地产经济活动过于干预,因此应通过法律授权手段进行合理调控。
(1)法律权限职能责任制定
通过市场经济法以及市场调控机制,强化各地方政府职能权限责任,并将房地产有关责任过度于相关机关单位,政府重点把控监督管理关口,提高房地产市场的灵活性和时效性,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调控和监督管理工作。
(2)价格衡量
众所周知,房地产价格将会为周边生活,交通,商业,教育等环节带来联动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各部门应做好对楼盘市场指导价工作,综合考虑地段,交通,科研等方面后制定指导价并在审计通过后颁布执行,价格衡量制度是确保房地产行业价格稳定,遏制房价的最有效手段措施。
4、结束语
在意识到我国房地产因过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后应完善房地产行业市场调控和宏观调控,确保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云,付振奇.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2).
[2]左文盼.四方博弈———我国房地产市场系统风险分析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J].陇东学院学报,2011,22(6):68-73.
[3]朱燕.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4.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研究综述
引言
现代经济是由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组成的一个辩证统一体。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和核心内容,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考察,虚拟经济最初的发展动因是源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内在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以推动实体经济增长为目的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虚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随着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虚拟资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虚拟资产的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非协调发展。目前,世界虚拟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总量和规模。
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大多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大量学者展开了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探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经过深刻反思,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政策关注点再次聚焦到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上,理论界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理论关系研究
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国外尚没有有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直接论述,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并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大量定性、定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了基础。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对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在魏克赛尔之后,凯恩斯用资本边际效率代替了自然利率。他认为可以将资本边际效率看作投资收益,而货币利率(或市场利率)看作投资的机会成本。与魏克赛尔不同,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延续凯恩斯的思想,希克斯提出了著名的IS-LM模型。托宾进一步丰富了凯恩斯的思想,提出了托宾Q理论(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托宾认为风险规避者在面对不确定的资产报酬率外,对资产的组合行为,除考虑资产报酬的预期值外,还须考虑该资产的风险程度,托宾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货币需求的研究中,补充和发展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古特曼(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十年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美国经济结构转变带来巨大动力。古特曼实际描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投机泡沫经济的发展。相关的研究可见于卡特(Carter,1989)、克罗蒂和戈德斯顿(Crotty与Goldstein,1993)、戈德斯顿(Goldstein,1995)、托宾(Tobin,1984)和济恩(Zinn,1993)等文献,他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M.宾斯维杰(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
国内学者对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随着虚拟经济的高速膨胀,更多地侧重于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成思危(1999)认为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损害,其最大的危害是造成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导致社会动荡。李晓西、杨琳(2000)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并不能带动实体经济的超速发展,反而会引起泡沫经济,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刘骏民(2001)认为,虚拟经济高速膨胀会带来高额利润,会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外逃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容易引起灾难性的泡沫经济。谢太峰(2001)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从三方面理解,即虚拟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差异、虚拟经济的崩溃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林兆木、张昌彩(2001)分析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面影响,认为正面影响主要有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负面影响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减少了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虚拟经济的扩张可能出现经济泡沫过度,引发泡沫经济;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杜厚文、伞锋(2003)认为虚拟经济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过度背离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刘霞辉(2004)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经常会出现矛盾,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及经济增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辅相成,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看,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的不均衡也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王千(2007)认为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却在逐渐加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影响。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
国外从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对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观点大致分为三类: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背离实体经济发展。
1.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戈德史密斯是最早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学者之一。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的代表作《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分析了35个国家100年间(1860一1963)的经济统计数据,通过比较金融结构与经济数据,得出金融部门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的结论。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金融发展因降低外部融资成本,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利用计量分析工具实证检验了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Barro(1990)、sehwert(1990)、Fama(1990)及Lee(1992)研究了美国经济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现实体经济能够预测股市收益,即股市收益能通过实体经济情况反映出来。Atje和Jovanovic(1993)认为股票市场对经济发展具有水平和增长的双重效应。Levine和Zcrvos(1996)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发展水平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eiro(1996)对几个经济发达体的实证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RossLevine、Demirgue-Kunt(1996)利用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程度的四个指标,发现人均实际GDP和资本市场发展之间存在正对应关系。Levine(2003)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Harris(1997)对研究样本作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发现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而发展中国家二者关系非常弱,统计意义上不显著。Chang(2002)从需求推动和供给拉动两方面入手,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Levine(2004)证实了长期经济增长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关系显著。Crochane(2005,2006)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认为金融市场的回报率与实体经济紧密相关。
2.金融抑制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机制使金融发展产生对实体经济的抑制作用。其中,凯恩斯(Keynes)、托宾(Tobin)等人的观点具代表性。凯恩斯(1936)和托宾(1965的观点都表明,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高于实物资产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分离的原因,而金融投机活动的盛行,吸引更多资金流向金融部门,从而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斯特兰奇(strange,1986)认为,西方金融资产的膨胀和金融交易量增长加速了金融系统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必将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埃里希尔(Ehrhcher,1989)认为金融部门的扩张具有相当大的不稳定性,如果“货币上层建筑”发展不成比例的话,其积极的分配功能将可能变为破坏性的因素。
特南鲍姆(Tenanbomu,1994)认为金融部门吸引大批人才和资金,会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破坏。蒂迈耶(Tietmeyer,1998)认为,至少在某些阶段,不能排除由于过度投资而造成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Tietmeyer,1998)。Aiestie和Demetriades(1997)研究发现,由于股票市场缺乏效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定价机制和接管机制的功能,即使是“完善”的股票市场也很难促进经济增长。
3.金融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功能被弱化。大量研究表明,金融资产价格、股票市场都与实体经济出现严重的背离。Minsky(1986)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资产价格长期收益的预期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背离是导致资产价格脱离实体经济的主要原因。Bingswanger(2004)关于七国集团的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投机泡沫是弱化股票收益与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Estrella和Mishkin(1996)、Domian和Loutan(1997)研究发现股票收益率在经济萧条期和繁荣期对工业生产增长率的预测能力不同。Stiglitz(1990)、Kindleberger(2000)和Shiller(2004)等认为非理性投机行为的诱导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使资产价格不断背离实体经济基本面,进而引发资产泡沫。
三、实体经济的实证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联性,对它们的关系给出定量分析。
刘俊民、伍超明(2004)从虚拟经济角度解释“股经背离”,通过构建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的修正模型框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现出相互偏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股经背离的根源在于股市和实体经济结构的极端不对称以及资本市场体制改革的滞后。刘金全(2004)通过计量检验发现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刘霞辉(2004)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都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曹源芳(2008)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间存在着严重的背离,虚拟经济还远未成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袁国敏、王亚鸽等(2008)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表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关联度不是很大,反而是虚拟经济中的股票与债券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最强。如果实体经济中的服务业不能很快发展起来,就会制约虚拟经济的发展。礼(2009)实证结果证实了当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仍然是实体经济,同时发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反而表现得并不明显。杨姣(2010)认为,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影响并不对称。何宜庆、文静、袁莹莹(2010)研究了长三角地区与中部六省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影响机制,为中部地区崛起提出相应对策。温畅、陈国平(2010)探寻了常州市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其本身存在的问题。杜斌、李建伟(2010)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非接触途径对天津实体经济的影响。
四、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大多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在理论探讨中,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着重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选择了不同的样本采用计量方法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代表变量并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标准。借助相关的定量分析方法,详细刻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探寻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研究方法,提高预警方法对经济现实情况的解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魏克赛尔.资本与利息[M].商务印书馆,1959.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科学学报,1999(3).
[3]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房地产;泡沫;原因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12-02
一、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及危害
泡沫首先是一种价格现象,同价格的上涨和下降不是相连的,其变化的幅度很大。价格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上涨,同时在达到价格上涨顶峰时出现价格暴跌,波动幅度很大,突然的上涨和下跌。房地产泡沫就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一般来说,房地产的价格是由成本、利润、税金组成的真正的泡沫来源是地价,是土地价格对市场基础价格的背离。
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经济结构失衡。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企业的资金链条断裂。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房地产业遭受重创必然形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失业增加等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导致金融风险增加,易引发金融危机。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在银行贷款余额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房价大幅下跌,企业投资难以收回,直接造成房地产开发贷款难以偿还。所以,银行资本面临严重缩水的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二、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泡沫经济的特点主要为:商品供求严重失衡,投机气氛异常浓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到90年代初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被比喻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从本质上看,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价格上涨,在需求不变大的情况下,投资者预期价格会下降。而泡沫发生的时候,市场机制失灵,人们不遵循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1.土地的稀缺性
土地是由一般是由自然供给的,是不变的。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对土地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现实的需求,比如住房需求,另一种就是用以获利的需求。作为获利工具的需求逐渐膨胀,便产生了价格泡沫。土地的稀缺性及其虚拟资本的性质使地价运动可脱离土地利用实际而产生泡沫。
2.供求不平衡
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时滞差别大,供需难以平衡。在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房地产由于受到土地供给弹性小的影响,供给有限。在需求大,供给小的情况下,出现房地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中,需求主要来自于投机的目的。投机者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竞相抬高房价,打破了房地产市场在宏观上的供求平衡。在目前货币超放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已不具有可持续性,继续的投资只能使泡沫继续放大。
3.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房地产业的发展力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具备开放的住房贷款渠道和投融资的多种途径。在这样的金融市场中,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然而,由于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和增值保值性,使得金融机构对这种资产的风险评价很小。在高收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不断发放抵押贷款,推动了泡沫的膨胀。
4.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
经济行为人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房地产市场,由于买者卖着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定价都是暗中进行的,成交价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投机商趁机哄抬地价,又造成了地价的泡沫。同时大量中介服务机构的存在使价格评估更加困难,地产商利用自己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抬高房价欺骗消费者。
5.消费者预期的有限性
大量消费者对房地产价格走向都是持上涨的观点,对房价看涨的共同预期就构成了房产泡沫的基础。价格上升,需求会下降。但是房地产的需求大部分来自于投机商,预期的未来价格越高,预期资本收益率也就越大。投机者甚至囤积房屋,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就导致了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大奇怪现象。
6.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一些地方政府受利益的驱动,出卖土地。随意征用土地,并将大量的土地投入房地产市场,以获取高额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政府财政的不足,但却增加了房地产的成本,成为高房价的一个直接诱因,而且导致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
7.国际热钱“推波助澜”
热钱对汇率的波动极为敏感,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由于短期资本投机逐利的本性,大量热钱流入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一般的消费者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在房价上涨的初期,大部分消费者会有持钱观望的态度。但是当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并造成一种虚假繁荣的现象时,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消费者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吕彬彬.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影响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5月第20卷第5期.
[3]韩国波,张丽华.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衡量指标及防范分析[J].中国经济评论2005年3月,第5卷,第3期.
[4]姜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07年第12期.
[5]李飞.警惕热钱流入重抬楼市[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2月14日第B05版.
关键词:虚拟资本;经济泡沫
一、引言
随着债券和股票的发行,虚拟资本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高了市场运行的效率。但是,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有着不同的运行特点和运动轨迹,随着虚拟程度的增加,其自身的价格变动越来越脱离其代表的实际资本的内在价值,更多取决于证券市场上的交易状况,取决于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心。当虚拟资本过度膨胀时就会造成经济泡沫,对一国的经济金融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升高,我国的虚拟资本量持续升高,特别是国际虚拟资本的流入,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过热发展。一旦虚拟资本的经济泡沫破灭,国际资金撤离,将会导致全面金融危机。
因此,加强对虚拟资本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从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更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虚拟资本的特点
虚拟资本是和实体资本相对的,实体资本能在生产经营中实际发挥作用,本身具有使用价值,而虚拟资本与实物资本相分离,本身没有价值,却能够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
当金融发生动荡时,虚拟资本的价格可能远高于其代表的实际资产的价值,也可能远低于实际资产的价值。虚拟资本的这种特性在促进金融和经济活跃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与经济稳定性的压力。具体来看,虚拟资本的特点如下:
(一)虚拟性。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相分离,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轨迹。根据其虚拟程度不同,虚拟资本的第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分离的证券,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第二类是根据原有证券再创造出来的证券,主要指金融衍生产品。如证券市场的指数期货和期权的交易,实际上是根据指数的涨落进行的,没有任何实体对应物。金融工具的创新使虚拟资本的交易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虚拟性上来讲,金融衍生产品是最彻底的虚拟资本。
(二)不确定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更多取决于证券市场上的供求机制,来自于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而这种对虚拟资本的信心和预期远比对实际投资更脆弱,更不确定。另外,宏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等也都会对其价格和规模造成影响,特别是参与虚拟资本的交易者的投机性,以及国际虚拟资本的迅速注入和撤离,更加剧了虚拟资本价格和规模的大起大落。我国十多年来股市的变化动荡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高风险性。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随着虚拟资本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交易品种的增多,资本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投资者对于其价格变化规律更加难以把握,在交易中往往易受到投机心理的支配,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投资者的高风险会传导给整个社会,放大后导致更大的风险。
(四)高流动性。虚拟资本的交易只是所有权的转移,其流动性相对于实体资本来说很高,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虚拟资本的交易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瞬间既可完成。正是其高流动性,导致了大量资金在虚拟资本领域的高速流进流出,加剧了资产市场的风险。
三、虚拟资本运动及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虽然虚拟资本是以实体资本为基础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虚拟资本的发展并不需要完全与实体资本的发展同步,但当虚拟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而单独大规模扩展时,其市场价格超过它理论价值,就会形成经济泡沫,在现实经济中,在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表现的最典型。
经济泡沫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是投机心理。实体资本的价格变化规律是价格较高时,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使价格趋于合理,反之依然,形成良性循环。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化则不同,当价格较高时,投机心理使投资者认为虚拟资本在未来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买者会越多,价格会更高,更高的价格造成了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心理预期,这种轮番滚动上升的局面导致虚拟资本价格不断上升形成泡沫。对于我国来说,大量国际虚拟资本的注入更加推升了价格的上涨,导致泡沫的涌现。
第二是实体经济的缩水。虽然经济活动中的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运动轨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虚拟资本能否实现其价值,必须与实体资本运作的有效性为基础,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倒闭,导致实体资本减少甚至不复存在,该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就成了空中楼阁,也成为一种经济泡沫。
整个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像是一个链条,只要这个传递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破裂。
一旦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值发生变化,就会中断这个泡沫经济发展的传递过程。当预期经济衰退时,虚拟资本的价格就会下跌,价格下跌导致增强了人们的悲观预期,造成了更大量的抛售和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当预期和价格轮番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泡沫的破灭,在此过程中大量国际虚拟资本的撤离,则会造成价格更大幅度的动荡和泡沫的迅速破灭。
从长远来看,即使没有意外事件改变人们的预期,随着银行贷款量的增大,使得银行的准备金不足,借贷结构恶化,极易出现系统性危机。另外,当虚拟资本需要的流动性不足时,如果把生产领域所必须的资金也投入投机活动,必然使得生产衰退,失业率上升,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加剧了国际投机资本流入,造成短期泡沫经济繁荣,一旦大量虚拟资本外逃,会导致整个经济系统的崩溃。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大量的虚拟资本流入我国。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近几年的流入量逐渐扩大。
来源:国际外汇管理局(修正后数据)
四、国外虚拟资本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虚拟资本具有很高的逐利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导致国外虚拟资本流入我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行业,以获取超额收益。具体原因如下:
(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21.21%。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最高为6.8399,最低为6.8201,波幅为198个基点。目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空间的预期为10%-20%,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虚拟资本的套利动机。
(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周期,GDP逐渐大幅度增长。
经济的增长带动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的繁荣,各类资产价格不断膨胀为大量境外虚拟资本涌入我国逐利提供了机会。
另外,国际经济增长趋缓,在次贷危机的蔓延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周边国家经济普遍下滑,但我国没有发生较大的经济震荡,2009年GDP仍然保持着8.7%的高速增长。
日前,网易财经联手国内12名著名经济学家,独家“暖春预测”报告,从分析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对2010年以后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表示乐观,认为经济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由于推动虚拟资本流动的最根本动力,是此消彼长的各国经济实力。因此,只要中国保持较高经济增长,自然成为国际虚拟资本的追捧者。
(三)西方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近来纷纷推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方案,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这些扩张的资金很可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包括国际虚拟资本热捧的对象。
五、虚拟资本催生泡沫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虚拟资本的大量运动实现资源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之间快速低成本的转移,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信用,能把社会闲散资金资金快速集中起来,投入到实体资本的领域,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但是虚拟资本催生的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会造成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从而使金融系统风险加剧,可能引发局部或全局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导致全面的经济危机。
泰国在1997年以前大量虚拟资本流入造成了资产价格泡沫。为了防止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实行高利率政策,则导致了虚拟资本的进一步涌入。高利率加剧了经济衰退,最终导致资本流入发生逆转,泰铢大幅度贬值,短期虚拟资本迅速逃逸,使泰国的经济大厦轰然倒塌。
当前,我国的经济泡沫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膨胀,大量的虚拟资本流向了我国的房地产和股市,一方面使得我国的资产价格急剧上升,侵蚀了我国居民的购买力,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引起实物经济部门投资与生产资金供给不足,存在着实体企业缩水的隐患。
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上海和深证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在2006――2007年逐渐飙升。
但从2007年lO月开始,泡沫破裂,股票价格逐波下降。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综合指数为例,在2007年lO月17日达到6036点以后,震荡式地趋向下降,2008年8月6日跌到2716点。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综合指数跌了55%,所流通股股票的市场价值消失了35951亿人民币。
值得庆幸的是,从事后的情况来看,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数量不大。否则,随着股票价格下降,银行呆账坏账大量增加,并且产生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银行危机就可能爆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此类似,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危机爆发前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也持续飙升。1989年12月29日,东京证券交易所收盘价创下历史最高纪录38915.87日元,日本的股票和土地等虚拟资产价格上升的速度也远远超过实质经济增长率。
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从景气走向崩溃。在这一年,日本股票市场两次跌入谷底。政府为了抑制泡沫膨胀,制定紧缩性政策,但却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彻底崩溃,日本实体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局面。
日本的日经股票价格指数在4年里上涨了200%,结果爆发了银行危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则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涨了361%,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上涨了529%,这种危险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与股市量价齐升的局面相呼应,我国的房地产业也是泡沫泛滥。房市楼价脱离实际价值飚升,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远远超过消费物价指数,尤其在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已超过50%以上。
数据显示,通过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普通商品住宅集中成交价对比发现,其平均房价泡沫为29.5%。
如果一旦形势发生逆转,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改变了人们目前预期,将会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同时国外虚拟资本的迅速撤离将造成银行存款的巨幅波动,大规模出逃更将导致出口企业资金形势恶化,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等困境,这都将使得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减少,盈利能力大幅削弱。一旦个别商业银行发生支付风险,极有可能引发全国性的挤兑风潮,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造成重大隐患。
类似与泰国当年的政策,央行在2007年多次加息。而2010年10月20日和12月26日,央行两次将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虽然高利率能够抑制我国目前过热的经济势头,但是高利率和高汇率则可能带来更过国际虚拟资本的流入。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应当成为国内的前车之鉴,避免金融破坏在我国发生。
六、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面对国际虚拟资本的大量涌入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采取间接控制和直接管制相结合,积极寻求治理内外部失衡的长久发展战略。
(一)完善国内监管制度,建立国际虚拟资本监测顶警机制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虚拟资本数量极其庞大,约达数十万亿美元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在我国经济环境还不成熟的时候,应当严格监控各种风险预警信号,如证券指数、汇率水平、房地产价格等;同时要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监管。
金融领域应加强对银行金融监管,在银行一定金额以上的跨境资金往来中,资金的来龙去脉都应该有所说明,并对外商企业与内资企业的境内异常资金来往应格外关注。此外,各部门之间应建立更为密切的协作联动机制,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监管。
另外,也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组织互相共享有关国际虚拟资本活动的情报信息,同时建立完善的国际虚拟资本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分析研究,以防患于未然。
(二)审慎对待资本账户的开放,保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相关经验表明,过快推进资本账户自由化,很可能导致国际虚拟资本的投机性流入,从而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过度积累和本国货币的升值压力,并成为一系列金融动荡的根源所在。
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我国应继续在总体上保持对资本流入的有效控制,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的管理和监督,审慎地推出和实施任何新的资本流入自由化的措施,完善违规跨境短期资本流入的外汇检查和处罚制度等。
(三)控制国际收支平衡,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升值是虚拟资本流入中国的重要原因,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越大,虚拟资本的获利也就越高。因此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本外币供需基本平衡。
我国现在的贸易顺差巨大,因此我们有必要调整国际收支顺差的现状,改变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传统观念,将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作为主要的政策目标,这样才能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为此,我们在重视出口的同时,要考虑增加进口,做到进出口总体平衡。引进外资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注重引进商新技术企业和延长产业链的企业。同时促进国内企业增加对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当然,还要加快国内金融改革,深化国内金融市场,以便消除对外国资本的过度追求和依赖。
同时从根本上,要使经济结构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增长重新注入动力。
七、总结
在全球性流动性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的泡沫成为了吸引国际虚拟资本的热土,而国际虚拟资本的大量流入则又加剧了我国的泡沫。为了防止恶性经济泡沫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应该采取积极稳健的措施防止国际虚拟资本的冲击,以维持我国经济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卫平.中小企业融资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蒋舟燕.中国“国际虚拟资本”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0).
[3]虚拟资本烫手,“降温”不易[N].南方周末(财经版),2008,(6).
[4]刘立达.中国国际资木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金融研究,2007,(6).
[5]王学武.虚拟资本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6,(6).
[6]杨元杰.虚拟资本流入的管理:新兴国家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