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

第1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虚拟经济的内在本质与实体经济不同,所以无论是从静态的属性还是从运行的规律来看都独具特性。其一,虚幻性。虚幻性是虚拟经济最本质的属性,同时也是它有别于实体经济的最显著的特征。①体现形式的虚幻性,比如运行过程基本上是无形的,不像实体经济那样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料;②运作方式是虚幻的,冲破了实体经济运行中生产交易场所的有形边界,打破了物质生产的具体形态,化有形的经济运作形式于无形;③操控手段往往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来施行,通过电子转账方式可以在瞬间完成数以亿兆计的巨额交易,这在实体经济条件下是难以想像的。其二,依赖性。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对它的评价也只能依据它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的大小,难以想像会有一个脱离了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虚拟经济的社会。其三,复杂性。主要体现为交易载体的复杂性、交易主体的复杂性和交易决策的复杂性。其四,高度的流动性。如前所述,相比起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形态更为虚幻,交易更为便捷,有时仅仅是进行虚拟数字的转移;而且伴随着电子化交易手段日益发达,交易速度更是快得惊人,从而使虚拟资本具有了实体经济主体难以比拟的流动性,客观上大大有利于优化宏观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也是虚拟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五,不稳定性。受内在属性决定,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不像实体经济般遵循价值决定规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判断,并且对外来影响的反应更为敏感,这就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其六,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虚拟资本的交易离不开投机动机。随着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虚拟资本交易可在瞬间完成,促使投机者跨地区、跨国进行投机。由于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幻无常,交易过程成为一种操作难度很高的金融领域专业技术。加之虚拟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异常敏感,有限理性使得人们的判断力经常出现偏差,从而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其七,更规范化。鉴于虚拟经济的虚拟性,稍有疏漏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对其操作程序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运用的载体必须一致,不能各行其是;其次,游戏规则必须一致,如果有人违背规则就会出大问题,其危害程度会比对实体经济大得多;再者,配套服务必须一致,任何一个小环节与总体系统不协调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运行,这方面比对实体经济的要求更加严格。虚拟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凭借发行股票、债券和采取企业并购等多种运作方式,虚拟经济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类企业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优化重组,促使劳动力、技术、资金、自然资源等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合理调配,促进社会经济协调、有序、高效地发展。第二,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本配置。比如,通过虚拟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发行、交易,可以调节社会资金流向,进而能够促进优势企业快速发展;通过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形式,能够实现存量资本在不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再次优化配置。第三,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各种高效能的投融资方式对于企业资金分配、投资方向选择及调整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第四,充分发挥货币数字化的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资金周转率,摆脱了现金形式对于巨额交易造成的不便。第五,虚拟经济的扩张不仅直接增加了GDP,也能够产生财富效应,促进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不同:实体经济基本上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虚拟经济则主要是信息时代的宠儿;实体经济的主角大都置身于传统工业行业,虚拟经济的表现舞台主要是现代金融领域。两种经济形态之间的区别从内在到外在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则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一方面,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首先,虚拟经济的波动会大大地改变宏观经济的形势,进而影响到虚拟经济的发展环境。如前所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状况能够对于宏观经济的走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不可避免地会作用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借助于虚拟经济营造一个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氛围,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动力。实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无论是从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或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融资都是虚拟经济大展身手的天地。另外,虚拟经济的发达程度支撑或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纵览国内外的实业发展史和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并不总是同步的,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来看总归不会脱离太远,越是接近现代社会越是这样。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虚拟经济就愈加发达,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愈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提供现实基础。首先,虚拟经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与支撑,以实体经济为物质基础。其次,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要求金融市场更加发达和国际化水平更高,不然虚拟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最后,虚拟经济的作用效果如何也必须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检验。发展虚拟经济是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虚拟经济贡献于实体经济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程度,自然地就成了检验虚拟经济成效的最终尺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各有其长,唯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尽其职,才能相得益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趋利避害,确保虚拟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2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宜家沙发10元,宜家餐桌5元,宜家组合柜10元……

没有开玩笑,这也当然不是真实产品的价格。9月底,宜家将和拥有660万会员的热门网络社区“爱情公寓”联合开店,卖的都是虚拟产品,售价5到10元人民币不等。据“爱情公寓”的创始人张家铭透露,“爱情公寓”还将准备布置大赛,用宜家的虚拟家具布置公寓,票选最高者可将虚拟公寓的室内设计在宜家中国的商场如实陈设。

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人想起了网络游戏商卖装备,但用营销学的眼光来看,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宜家的虚拟商品有着实实在在的实物支撑,虚拟商品购买者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就能够在现实世界里实现虚拟世界中的一切布置。这是宜家倡导体验经济的延续,只不过是把这种体验从实体商场带到了虚拟店面,

宜家实体店的布置,是体验经济的一种典范,把商场规划成一个个样板间,让顾客能够感觉到宜家产品给家带来的氛围,创造出家的体验。这样的体验虽然感觉不错,但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很难将体验推广,只能通过邮寄产品手册等办法强化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而虚拟社区中,这样的体验就可以利用庞大的网络用户迅速推广,网络经济和体验经济的合流已经创造出新的营销方式。就像在“爱情公寓”,用户还可以享受宝洁公司的虚拟洗发,使用和AMD合作的虚拟计算机,生活开始被复制,体验完全打破了空间的局限。

用营销学家的话来说,体验经济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增加消费者的粘性,使其迷恋产品提供者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在大量年轻人都已经开始习惯网络生活的时候,把这种生活体验在虚拟世界里推行,已经成了很多大公司在青年人中进行品牌宣传的首选。

除了宜家这样主打体验经济的企业,包括宝马、阿迪达斯在内的传统制造企业也都参与到虚拟商品的销售中。宝马旗下著名的MIN,Cooper销售团队就和网络游戏商游戏橘子合作,在在线休闲游戏“跑跑卡丁车”里,每周推出一台虚拟Mini-Cooper新款。推出四个月内,共销售了九万多台虚拟Mini-Cooper。原本接触不到高价汽车的年轻玩家,利用虚拟商品和Mini-Cooper建立了情感。内部人员也表示:“借着进驻跑跑卡丁车,我们得以提早经营年轻消费者,品牌体验也做到了一对一的独特化。”

第3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第4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在理论框架下,对美国次货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虚拟资本的生成与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研究金融危机的意义三方面来时这场金融海啸进行解读。

从2007年夏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到2008年秋全面恶化,独立投资银行模式在美国消失,金融市场几近崩溃。虽然美国政府实施了规模空前的救助行动,但并未消除市场对美国经济的担优,危机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蔓延,一步步演变成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笔者认为,除了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以外,还应当运用观点来分析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和实质,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来加以认识。

1.金融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货币的出现,生产过程之前和之后的交换产生了时空上的分离,一旦这种分离导致商品卖出受阻,商品价值不能实现的危机就会发生。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资本运动过程中才出现了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商品买卖分为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使货币与商品转化出现随机性、不确定性。因为卖出商品取得了货币的人,不一定立刻购买,这意味着货币退出了流通,而商品却在市场上等待。这种买和卖的分离或独立就使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过程包含着中断或危机的可能性。其次,随着信用的发展,商品买卖中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出现,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出现在未来。如果一个企业依托信用所发生的商品交换的债务债权不是恰好在同一时期内相互抵消,而且它所获的进款不能清偿债务,就出现了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

2.虚拟资本与金融危机的发生

虚拟资本的运作直接表现为分配和交换关系。虚拟资本并不直接进人生产领域,也未直接用来消费,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一般来说,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是没有生产成本的,其价格取决于人们在市场上对它的估价,也就是取决于人们对这类资产未来收人的预期。因此,可以将这类资产的价格看作是由人们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包括地产、证券、无形资产等,构成了虚拟资本系统。虚拟资本积累,在通常情况下是可以与实体资本积累相脱节的,即虚拟资本积累反映的价值符号可以与实体资本的真实价值无关。虚拟资本的量与实体资本的量不一致,且信用经济越发达,虚拟资本的量就可能更多地超过实体资本的量。一旦超量过大,交易主体的预期和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虚拟资本量相应会急剧缩小,这就可以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据马克思分析,虚拟资本市场的过度膨胀和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就是货币金融危机发生的基础和条件。在这种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条件下,只要证券市场的资本注人停顿、银行收缩信用、金融投机者或金融机构失败,都会直接触发金融危机。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接触到金融风暴产生的深层原因,即处于交换和分配领域的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脱节以及生产和消费领域存在的严重矛盾。实际上,引起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市场问题,就首先表现为住房信贷的虚拟资本与建筑业实体资本的脱节,而这种脱节又源自于生产、消费领域的不理性行为和贫富两极分化。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华尔街银行家们不计后果大玩“绕过生产过程来赚钱”把戏所造成的。马克思早已明确指出,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催生泡沫经济,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在华尔街危机爆发过程中,次贷危机只是起到导火索作用,深层原因则在于虚拟经济的严重膨胀,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资产价格泡沫化,并导致虚拟经济累积的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它同上个世纪20年代末发生的经济危机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生产过剩危机。只是在上次古典金融危机中,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最终引发金融动荡,股市崩溃;而在此次现代危机中,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由消费信贷推高的消费能力。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现在推到了未来。

第5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1.1课题背景

提及虚拟经济,首先想到的是投机、泡沫经济、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等这一系列让人并不愉快的字眼。世界经济虚拟化的逐步发展使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转变,其主要趋势是由国际贸易与实体经济逐步转变为大规模资金以虚拟形式在国际间流通。尤其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方面的研究更表现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但都还缺乏统计实践的系统知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虚拟经济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测度指标研究,为开展虚拟经济统计,判断虚拟经济发展状况,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评价和防范金融风险服务。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主要工业国家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各类虚拟资本的价值运行形态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但尚未有关于虚拟经济统计核算的系统研究,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虚拟经济统计指标,只是《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为货币与金融统计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和核算准则,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设立可以借鉴现有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民账户体系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是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始的,奠基之作是刘骏民教授1998年著的《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后来,有高敏雪(2006)明确提出要改革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增加对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这样就客观要求设立必要的测度指标用以完成虚拟经济的统计核算工作。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是金融场所,我国目前的关于金融资产存量和金融交易的指标是专门用于反映某种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的规模和交易量,是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1.3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虚拟经济的持续膨胀和经济虚拟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运行也逐渐脱离了实体经济,因此不能单纯的依赖实体经济的测度统计指标来研究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并以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的。建立虚拟经济合理的测度指标,对涉及的指标数值进行及时的观测分析,是强化虚拟经济监管,防止金融泡沫膨胀,防范经济与金融危机的需要。通过测度指标了解虚拟经济发展状况,控制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研读诸多关于当前热议的虚拟经济的文献期刊,为本课题测度指标的研究选取了虚拟经济合适的定义和统计核算口径;然后借鉴当前已有的部分金融统计指标,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考虑出发,将衡量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流动性、结构变化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等的测度指标进行设定、归类、分析,最终建立一套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为虚拟经济测度的统计工作作出初步构想。

2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1虚拟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

要研究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首先要明确虚拟经济的含义和核算口径,这有助于找准测度指标的定位。目前虚拟经济理论不成熟,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还在继续,争议还在进行。本课题采用普遍接受的虚拟经济理论为基石,即认为虚拟经济一般是指在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从统计核算的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与虚拟资本的范围一致,将虚拟资本限定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以及房地产等领域。若按交易工具划分时,虚拟经济统计核算口径有三种:

(1)宽口径,即包含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与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金融衍生工具、其他应付/应收账款、房地产;

(2)中口径,即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工具、房地产;

(3)窄口径,仅仅包括股票以外的证券、股票和其他权益、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工具。本课题研究采用中口径,因为中口径抓住了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虚拟经济的特性、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经济及金融风险,都集中在这里面体现出来。

2.2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结构框架设计

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统计实践中虽没有提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但一些统计对象就是虚拟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一些指标的汇总就可以得到部分虚拟经济统计指标。而且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统计指标,因为虚拟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金融市场。这样,金融资产的统计指标就能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的设立奠定基础。现有的金融资产统计指标是针对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状况设计的,没有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指标进行系统设计,只能反映当前金融市场各部分的情况;核算范围不全,没有包括房地产行业,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没有衡量虚拟经济总量(包括虚拟经济资产总量和虚拟经济资产交易总量)的指标。作为虚拟经济统计指标,除了能反映各种金融工具的状况外,还要能在整体上反映虚拟经济的规模。本课题将从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角度来具体分析设立虚拟经济测度统计指标体系。

2.3以住宅市场为例的统计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主要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住宅市场,同时,住宅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因此,住宅市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作为投资品时,资产市场决定其价格和生产;而作为一种消费品时,物业市场决定了住宅的租金水平。住宅资产市场与物业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对住宅市场传导机制的分析,即对住宅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住宅市场相关经济学理论研究

地租地价理论:地租产生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存在且两者处于分离状态,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只要这一社会形态存在,就会产生地租,而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因此,地租与地价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地租作为土地价格的一种及土地价格体系的基础,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核心和政府调控土地供求关系的手段。因此,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尤其是地租地价理论,对发展我国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指导意义。地租理论区别于其他经济流派的主要标志是其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并紧密地联系社会生产关系——农业与土地制度进行考察。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和有限期使用制度的理论,正是由此推导出来的。从量的方面,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Ⅱ两种形式,由于所使用的土地本身状况以及使用者投资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地租量的差异。这一点对我们发展房地产住宅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供求理论:市场供求状况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及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供给(尤其是土地自然供给)是恒定的。住宅区位理论住宅市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决定其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空间规律。区位理论是始于级差地租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关空间经济活动的一般性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最早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类围绕市场呈环带分布的理想化模式,为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住宅区位理论逐步发展,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过滤论和互换论。

2.5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统计指标体系设定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各产业部门,而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资本的所有者以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资。由此可见虚拟经济的最终服务目标还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以监督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为目标。国民经济又以实体经济为主,在日常所见的商业形式中以实体经济为主要形式,因此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对比有着重要的意义。

1.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

货币数量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配,调节着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物价水平。虚拟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流动性,也就是说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作用,针对必要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测度指数来对虚拟经济与货币数量进行统计测量。虚拟经济作为货币的流动中介必然有大量资金滞留,虚拟经济货币占用量就是用来表述虚拟经济对大量货币的储备,从静态看,就是指滞留在虚拟经济各部门中的货币数量,就是指在市场中有多少货币可以从事或正在从事虚拟经济相关的交易活动。从动态看,就是虚拟经济各部门中货币数量的变动情况。这些变动时通过虚拟资产交易额活虚拟资产价格变动得以体现。

2.虚拟经济活跃度

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够很快的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出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还与国际资本的流通形式有很大的关联。此测量指标表示一个国家虚拟经济活跃程度和货币在虚拟经济中的流通速度及其对虚拟经济规模大小的支撑能力。虚拟经济中滞留或正在流通的资金对高速度的虚拟经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流通速度也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一个指标,这里用虚拟经济交易活跃度来进行测度。

3.虚拟经济灵敏度

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灵敏性,虚拟经济的交易量对虚拟经济系统容纳的货币数量的变化非常敏感。以上虚拟经济的交易量我们已用绝对增长的指标表示,这里用当年虚拟资产交易量相对于上年同一数据的量的变动率除以虚拟经济中当年的货币量相对于上一年货币量的变动率,得到虚拟经济灵敏度。因为虚拟经济的运作活跃性很强,影响资产交易的因素很多,时间T的时间不能设置太长,否则虚拟经济的即时交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

3.1住宅市场统计指标的特征

(1)质的规定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具有反映住宅市场经济活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特征及其内容的属性,且每一类住宅市场统计指标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表现属性。比如普通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别墅等均分别表示住宅的不同类型。但每一类型的住宅在质的规定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与用途。因此每一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但不同的指标反映的住宅市场经济活动的内容具有不同质的规定性。

(2)同质可量性

没有质的规定性不能称其为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但即使有了质的规定性而不能用数字来表示也不能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的统计指标。一些抽象度高的社会经济概念是难以直接量化的,要把它分解或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概念,才能成为统计指标。例如,“住宅满意度”这一概念,可以用其它一系列指标来表示其基本内容,然后用一定计算方法加以分析。

(3)综合性

住宅市场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的量而不是个体的量,它是许多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它体现着同质事物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比如一间房屋面积、一次房产或地产交易量等没有实际指标意义,只能在一定时空间条件下的房屋使用或建筑面积总量(㎡)或者房产、地产交易量(㎡),交易额(万元)等。

3.2我国现阶段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房地产调查体系中主要存在两大调查系统:一是由国家统计局及其调查总队所组成的政府综合统计系统;二是由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所组成的部门统计系统。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我国房地产统计调查主要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住宅作为房地产的子内容,对住宅市场的统计主要也是采用统计报表制度。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全国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住宅的统计,整理分析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及其指标体。

3.3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

经过将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主要有反映住宅开发投资完成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建设情况、销售与出租情况的指标。从这些现有的统计指标设置可以看出,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仅能反映不完全的供给信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现有住宅市场的统计分类和指标设置逐渐体现不足,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住宅市场的统计范围不足

与国内房地产统计相比,统计局和建设部两个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中均有对“土地购置和开发”相应指标的设置,且联合国有“居住用地开发”统计指标的设置,而我国住宅市场则没有相应的住宅用地统计指标;与香港、美国、联合国的统计指标体系相比,缺少对“住宅金融”的统计。

(2)实物性指标较多,价值性指标少

美国住宅价值性指标有房价指数、住房售价、住房租价、购房收入比、租房收入比;香港有房地产市场租金指数等指标;联合国有住房价格与收入比、房租与收入比、住房价格上涨、市场下渗统计指标。而我国价值性的统计指标只有销售额、出租额,成交金额,尽管目前国内对房价收入比、房租收入比等价值指标早有研究,但均还没有纳入到住宅市场的统计体系当中。

(3)内容重点在于生产和开发层面,反映市场层面的统计信息量少

由于我国的住宅市场统计指标是从固定资产投资演变而来,因此它立足于投资角度反映住宅开发经营情况,而反应市场层面的只有销售面积、出租面积。而美国有住房空置率、市场吸纳率、经纪人住房供给数等统计指标;香港有自用量和自用率,租用量和租用率,自有量和自有率等指标;联合国有新住户生成、住居流动、空房率等统计指标。

3.4统计指标计算方法

目前一般统计指标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包括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地价及地价指数。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模型参数估计量在经济意义上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将特征价格模型参数的估计量与预先设定的理论期望值进行比较,检验住宅各个属性的特征价格的符号、大小、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理论假设。根据符号可定性判断住宅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方向,距CBD距离,建筑年龄对住宅价格有负的影响。因此可判定该模型有经济意义。

第6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一、供求分析的方法论探讨:哲学层面的反思

供求分析方法的逻辑是怎样的呢?我们从标准经济学教材中得出,供求分析方法的核心是要说明“价格是怎么决定的”。对该问题供求分析方法的回答是: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似乎是一个答案,但我们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供给或什么是需求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供求分析方法逻辑上的破绽了。众所周知,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在一定的价格消费者能够而且愿意购买产品的数量”。也就是说,需求本身是与价格有关的(供给的概念类似)。那我们就有这样的怀疑:价格是由两个与价格有关的概念决定的,这不等于是说,价格是由价格决定的吗?(至少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怀疑)

价格是由价格决定,这个结论当然不会有错,但这样的结论很难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套套逻辑,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哲学意义上的探讨对我们来说不宜过多,暂且放在一旁。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说明供求分析是错误的(事实上这个问题太复杂以至于说不清),我们只是从哲学层面探讨,以引起我们下面的话题。

二、为什么供求分析在网络经济中不能进行?

供求分析的局限之一在于必须存在供给曲线和消费曲线。比如供求理论告诉我们: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在临界点以上)就是厂商的供给曲线。也就是说,厂商的边际成本就是厂商的价格。这一般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有一种情况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边际成本很低,几乎等于0,那么价格也几乎等于0吗?那么厂商会白送吗?当然不会全部白送。

网络经济正是存在着这样的特点。在经济学家看来,网络不仅包括了互联网、软件开发、硬件制造这些新兴产业,而且也包括了电力、航空、电讯技术、广播电视、铁路等传统的生产部门。这些部门供给方面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极高的固定成本和极低的边际成本——一旦你为开发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线等投下了高额的固定成本,是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对你的软件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而多制造一块芯片也花费不多。也就是说,生产第一份信息产业的成本非常高,但复制此后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对供给曲线的存在构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需求曲线的存在也值得怀疑。需求曲线的存在是以需求定律(价高少买、价低多买)为前提的。但是,网络也好、软件也好,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的消费行为也有规模效应:在一定限度内,上网的人越多,你的软件产品使用人数越多,消费者对你的口碑越好,就越是愿出高价来购买你的产品。这不啻是说,需求越多,需求者出价越高。

我们以上的分析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网络经济是供求分析的一个例外,而供求分析似乎只适用于一定阶段的经济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时候(虚拟经济),就必须对供给分析的继续运用作出反思。

为了更好更深地探讨问题,我们来看看供求分析的本质。

三、供求分析的本质:非人格化的直接市场定价

在我们看来,供求分析的本质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直接市场定价行为。我们称之为“非人格化”,是相对于“人格化”的讨价还价行为来说。在中国,改革前的讨价还价除大量发生在当时不占主流的农贸市场,更主要的是发生在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在制定和执行计划过程中或在物物交换的单位之间的协作过程中。我们称之为“直接市场定价”,是相对于“间接市场定价”来说。而知识经济的兴起,就是一种“间接市场定价”的兴起。

我们无意对知识经济下一个定义,我们只是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知识当然是无价的,但我们必须给它定一个价;我们很难对知识直接定价(或者说,供求分析在此完全不适用,因为我们不能说价高需求就少,也不能根据边际成本去定价),所以我们只能对知识进行间接定价。

如何对知识进行间接定价呢?企业理论的某些观点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在企业的契约理论里,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约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换句话说,管理者对剩余索取权正体现了管理服务的间接定价。那么,我们对知识的间接定价,简单地说,除了该扣除的、该给其它生产要素的之外,就是知识应该得到的,这就体现了对知识的间接定价。对知识的间接定价,比起仅仅宣称知识是无价的这个口号,更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

在此,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供求分析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下面的分析要更深地探讨这种局限性的根源何在。

四、供求分析在金融资产运用的不合理:前提是买者和卖者的两分法

供求分析的前提是,首先是先入为主地把人们分成两类:消费者和生产者。它的逻辑思维是这样的:要探讨经济问题,最重要的是讨论价格的决定;而价格的决定,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供给与生产者有关,需求与消费者有关。所以,供求分析首先把人们分成消费者和生产者两大类。

这一般说也是合理的。但我们要问: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是确定的吗?一个人去购买一台电风扇,那么他就是消费者,他买这台电风扇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这台电风扇。所以我们说,在一般产品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应该是确定的。当然,也有买电风扇不是为了消费它,而是为了去卖它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当作营销或中间商处理。所以,供求分析在此还是能够成立的。

那么我们又问:有没有一种产品,它生产出来后,人们买它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卖它呢?当然有,股票就是这样一种产品,而且在中国更是如此。供求分析在此就必须受到怀疑。

为了说明这点,我们先尝试用供求分析来探讨股票价格的决定的勉强之处。

我们先假定股票价格是由供需两种力量决定的。根据供求分析,需求的增加使价格上涨(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但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矛盾之处:既然人们买股票的唯一目的就是卖它(赚取价差),那么应该是价格上涨,才能使需求增加,而不是需求的增加使价格上涨(在一般的供求分析中,价格上涨,需求是减少的,这样才能达到均衡)。如果价格上涨,使需求增加,而需求的增加又使价格进一步上涨,那么将没有稳定的均衡价格。

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更为清楚。我们购买股票本来是购买我们自己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但我们购买股票时会意识到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于是我们购买股票就变成:购买大家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这就意味着自己认为会不会上涨已经变得不重要)。但我们购买股票时又都会意识到大家都是想购买大家认为将会上涨的那几种股票……这样一直下去而永远没有止境(没有一个稳定的均衡)。

可以看出:没有均衡的根本原因是股票市场上买者与卖者身份的不确定性(随时有可能倒戈),而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买的唯一目的在于卖”。如果我们想给它一个均衡,唯一的着眼点是使“买的唯一目的不一定在于卖”。所以说,中国的股市健康发展之道或许就在于多推出让股民“买的唯一目的不一定在于卖”的股票。

我们在本部分的分析更深入地探讨了供求分析的局限性,并进一步指出该局限性的根源在于买者和卖者身份的确定性(当然这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效用的确定性,在此暂不探讨)。

五、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纽带之迷——供求分析的反思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们分析到这里,已经可以得出我们的结论:破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纽带之迷,在于对供求分析的反思。或者我们更进一步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在于能不能用供求分析(或者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在于给人们的效用是否确定)。我们的分析是有意义的(有些已经散见前文),我们分析的目的是在借鉴实体经济的分析框架上提出一个分析虚拟经济的框架。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这种观点当然没有错,而我们以上的分析更进一步指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形态的。

虚拟经济的要害在于,很可能导致一个无法达到均衡局面的产生。这种局面不一定都是坏现象,但如果过于偏离实体经济(如严重的经济泡沫、金融预警指标反常等)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们防止这种后果出现的一个措施是让“虚拟经济中买者与卖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的(这就和实体经济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参考文献:

杨小凯、?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Carl Shapiro、Hal Varian:《Information Rules——A Strategic Guide to the Network Economy》,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平新乔:《“新经济”的经济学———从《信息规则》谈起》,《国际经济评论》,第7-8期,2000。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Jehle,G.A、Reny,P.L:《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s of Paper in English:

第7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一)相关背景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十二届中国经济论坛的《2012年度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0月,20个行业财务安全指数同比全部呈现下降趋势,其中12个行业下降幅度超过10%,下降行业比例和降幅也为近10年来最大。实体经济的稳定是调结构的最重要前提,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能够依靠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和广阔的国外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而面对危机时期的出口大幅收窄和国内需求萎缩以及后危机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全行业超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如果经济增长动力持续疲软,产能过剩危机恐将引发信贷泡沫崩溃。从2013年6月下旬银行体系发生的“钱荒”事件到7月20日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再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不难看出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而这些举措对于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其将退出量化宽松的迹象逐步显现。2013年伯南克在美联储议息会议后讲话中称如果经济前景状况符合预期,那么美联储将考虑在年内开始缩减购债规模并给出了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将来不长时间量化宽松政策将有序退出。加上美国经济复苏的态势日益走强,国际投资者的目光必将重新投向美国,造成新兴经济体资金外流。未来对我国而言,虽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以及跨界资金流动产生冲击,但是美国经济恢复将有利于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出口,对经济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正面效应也十分明显,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怎样我们都要积极应对,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现实意义

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再次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目前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需要央行降息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受量化宽松退出迹象影响,新兴经济体又想借用加息的手段来防止资本持续地流出。新兴经济体力争国际市场份额,发达经济体力图维持国际竞争优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货币战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如何进行博弈,对于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中国于2011年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愈加举足轻重,然而面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冲击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中国如何协调对内政策与对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从而实现其内部经济均衡的目标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拟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溢出效应,进而分析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会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消除或降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为未来中国应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及如何实现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可行建议。

二、文献评述

近年来国内文献对于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影响的研究多偏重于定性分析,这主要由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较晚,数据长度还难以反映政策效应,另外受金融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容易导致模型的偏误,少有的定量分析也只停留于某一个层面上。学者黄益平(2011)通过定性分析得出结论: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中国最大的宏观经济风险就是通货膨胀,他指出,要加强资本管制打击热钱流入,采取措施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动。

国外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模型分析。学者Bluford H. Putnam(2013)指出,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多年的去杠杆化阶段,并从中央银行角度研究了量化宽松提振美国经济的效力,肯定了量化宽松政策的效果,并认为美联储会延迟量化宽松的退出时间,以进一步减轻经济压力,但量化宽松的长期成本及其带来的经济和市场的波动被低估了[4]。Luigi Bonatti, Andrea Fracasso(2013)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模型,认为中美两国在追求不同但是互补的目标政策结果,模型表明中国政府如不改变原有的偏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逐步转变为提高生产率,中国经济就难以摆脱大起大落的怪圈,其平稳、持续、协调发展的经济目标亦难以实现[5]。本文试图从量化宽松带来的资本输出输入变化角度,通过定量分析来研究量化宽松及其退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利用动态面板数据和VAR模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深层次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和计量方法

(一)模型的设定

GDP衡量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来讲直接生产出产品的行业属于实体经济,而虚拟经济本身不直接创造财富,它主要作用是对社会已经存在的财富进行再分配,目前我国GDP中的大部分由实体经济所贡献,因此本文以GDP为研究对象作为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具有实际意义。以沿海各省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和进口额等指标构建输入模型①,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和出口额等指标构建输出模型,其中价 格指数以2004年为基期进行定基处理。

输入模型:Ln(gdpit)=α0+α1ln(gdpit-1)+α2ln(ippiit)+α3ln(tiit)+α4ln(fdiit)+α5ln(flbit)+α6(qe)+εit

输出模型:Ln(gdpit)=β0+β1ln(gdpit-1)+β2ln(eppiit)+β3ln(teit)+β4ln(fdiit)+β5ln(flbit)+β6(qe)+μit

(二)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沿海10个省市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源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由于模型设定过程中加入了被解释变量Ln(gdpit)的滞后一期值ln(gdpit-1),以此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并以此建立一个动态面板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不可避免,这种模型的特殊性在于被解释变量的动态滞后项与随机误差组成部分中的个体效应相关,从而会导致参数估计的有偏和非一致。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本文在计量分析中使用了广义矩估计(GMM)方法。

(三)计量的方法及结果

差分GMM估计方法有助于消除动态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但是会导致一小部分数据信息的损失,并且当解释变量在时间上有持续性时,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将减弱,从而影响估计结果的渐进有效性,因此较易受到弱工具变量影响而得到有偏的估计结果。系统GMM估计能够较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它将滞后变量的一阶差分作为水平方程中相应的水平变量工具,将水平回归方程和差分回归方程有效结合起来,因此由于能同时利用差分和水平方程中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比差分广义矩估计更有效。但是系统广义估计对变量有更高要求,即新增工具变量必须是有效的,可以使用Sargan检验来识别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检验的原假设为总体矩条件是正确的,同时在进行这一检验时,我们需要重新进行参数估计,并且使用默认的标准差,如果不能拒绝零假设就意味着工具变量是恰当的。另外还需要对差分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一阶和二阶序列相关(AR(1),AR(2))进行过度识别检验,其零假设为差分后的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如果不能拒绝零假设就说明估计是有效的。本文分别采用两步差分矩估计和两步系统矩估计方法进行动态面板识别,其中Lnippi、lneppi、lnti、lnte被认为是内生变量,各自选取其2阶滞后项和差分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其他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可以作为其本身的工具变量,qe为衡量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的虚拟变量,2009年之前取0,2009—2012年取1。

两步差分GMM和两步系统GMM估计的Sargan检验结果均为1.000,不能拒绝过度识别检验是有效的零假设,表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有效的。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中AR(1)均远大于0.1,AR(2)除两步系统也均大于0.1,不能够拒绝差分后残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零假设,说明原模型的误差项没有序列相关性,即所设定的模型是合理的。

两个模型的对比结果非常明显,输出模型系数要比输入模型系数显著的多,说明自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对我国商品进口和资本输入影响有限,而对我国商品出口和资本输出的影响较为显著,通过对以上实证结果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输入模型的差分矩估计和系统矩估计方法下lngdpt-1的系数分别为0.5836和0.7220,且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进口大宗商品的成本对于GDP的影响具有显著滞后效应,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前一期GDP的变化,而在输出模型中这一效应则显得十分微弱。如果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有序退出,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逐渐下跌,但在短期内并不会立即消除国内的输入性通胀压力,短期效果并不会十分明显,而如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保持回落态势才真正有助于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另外虚拟变量qe系数在系统GMM估计中非常显著,系数绝对值较小且为负,表明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冲击,但影响十分微弱。

从输出模型来看,两种估计方法的出口额系数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虽然我国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出口对于经济拉动作用依然强劲,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模型中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对于GDP的贡献仅在10%的水平下显著,甚至呈现反向关系,表明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仍然不足,存在一定的“金融压抑”①,导致金融资源错配与配置低效率,大量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领域,而这容易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虚拟经济泡沫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虚拟变量qe系数较大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可以看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当前效果是两面的,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结果是好是坏仍难以估计,从长远来看,美国经济回暖有利于我国的出口。

四、基于VAR模型的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IRF,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以用来预测相关联的经济时间序列系统,并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进一步解释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该模型的优点在于没有严格的金融经济理论作为建立模型的约束,不必对变量的内生性或外生性进行设定。

(一)数据描述

在样本选择上使用2002—2012年的中国经济年度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经过计算得到变量的指标。各个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国内生产总值(GDP)用以代表我国宏观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社会融资规模(SFS)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指标。“热钱”(HM)又通常称为游资或者投机性短期资本,是投机者为了追求最高的报酬以最低的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性资金,可以代表存在于我国的短期投机性资本总量,这里采用公式“热钱=外汇储备增加额-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计算。中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pi)指工业企业组织生产时作为中间投入的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指数,其反映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用以衡量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企业家信心指数(CIE),亦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指根据企业决策者对本行业发展状况的判断及其未来走势的预测而编制的指数,反映企业决策者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信心和预期。

(二)VAR模型估计及结果

向量自回归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相关联的经济时间序列系统,并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进一步解释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建立lngdp、lnsfs、lnhm、lnippi和lncie的4个两变量模型,VAR模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合适的滞后阶数p的选择,滞后阶数过小会导致残差项自相关严重,滞后阶数过大会使模型所需估计的参数变多,进而使自由度减少。如表3所示为以lngdp和lnsfs为内生变量的滞后阶数检验,根据模型精简原则和LR、FPE、AIC准则选择3期滞后,建立VAR(3)模型。经过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显示VAR(3)满足稳定性条件(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因此根据模型得出的VAR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是稳定的,其余三个模型也均通过检验,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它对各个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影响,可以追踪到VAR方程中因变量对每个变量冲击的回应,因此,对每个方程中的每个变量的误差项施加一个单位冲击,就可得到一段时间内单位冲击对VAR系统的影响,反映了整个VAR系统对信息的动态反应。这里我们分别研究4个变量对GDP自身的影响,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响应变量,以社会融资规模、“热钱”规模、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作为冲击变量分别作出脉冲函数图,4个小图中横轴是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纵轴是响应变量的变化,图中实线部分是社会融资规模、热钱、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减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一个单位的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效应,虚线是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1可以看到GDP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反应,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在第二期达到峰值,到第四期回到原水平,而后略有起伏并逐渐减弱,说明我国金融部门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的支持力度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热钱”将会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怎样的冲击?如图2所示在前十期内,虽然GDP对热钱的响应有所变动成负向,但总体而言响应很微弱,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大量国外资本以较高的速度流入中国,热钱的流入使得中国本土经济一直在受冲击,但是这种持续性的冲击并没造成严重后果,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存在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热钱的进入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资本刺激的必然结果,但是国外资本在国内大量流动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会打击国内资本市场的常态。

从图3可以看出大宗商品的价格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呈现负面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应比较敏感,波动起伏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我国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输入型通胀压力,已经成为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力。

信心有时候比黄金还重要,在经济发生波动时,只有树立信心才能战胜恐慌。图4反映了企业家信心指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它同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一样都是宏观经济的先导性指标,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从第三期开始脉冲函数曲线基本上沿着横轴上下波动,这说明我国企业家心理预期对经济的观望呈现长期性和波动性,信心预期对实体经济波动的反应较为敏感。因此我国当局一定要控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持续膨胀,防止资产价格上涨偏离实体经济决定的内在价值,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及经济增长长期陷于停顿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五、应对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对策建议

从总体来看,我国实体经济受到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有限,一定程度的经济下行也是为经济转型升级所必要付出的代价,应抓住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之前这段有利时机,落实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经济战略,如能解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一系列难题,未来将会重振实体经济。根据笔者的分析结果及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体系的审慎监管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热钱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速度都有很大提升,给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它们或隐藏于我国的银行系统伺机而动,或进入房市股市催生资产泡沫,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周期。从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近期发生的银行业流动性紧缩可以看出,这与国际资本在我国的流动不无关系,而资金存量是维持金融市场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外资流入的监查力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建立高效的金融监控预警体系,让这些热钱不要只停留在金融市场,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它们流入风险投资领域,进入高成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支持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其次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让国际投资者能够找到在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理由和信心,使热钱逐渐“冷静”下来,从而能够长时间停留在实体经济领域,才能真正为其发展做贡献。

(二)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

我国对进口原材料需求不断增加,进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作为国际市场上一个新兴采购大国,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往往处在不利地位。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一就是要防通胀,然而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快速上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我国进口企业一直缺乏大宗商品价格竞争力和控制力,不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将背负沉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掌握资源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国家应该鼓励企业收购海外稀缺资源或者积极参与海外资源的联合勘探开发。其次,逐步改变我国在国际商品市场以自由现货贸易方式为主的采购方式,鼓励企业与外方签订长期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贸易关系。

(三)稳步推 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在我国还未全面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下,现行的汇率制度无法使外汇市场供需双方形成准确的未来预期,而外汇市场的波动会对出口企业、金融机构等经济个体造成经济利益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企业、商业银行等微观主体增强意识去主动适应汇率的浮动,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为了有效防范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我国可在短时期内维持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通过调整国际收支所涵盖的经济行为,对外汇市场进行频繁的小规模的市场化调控。随着未来量化宽松的退出,美国收紧流动性,美元地位回归,汇率变动对于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较大影响,比如在汇率贬值条件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持有以贬值国货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逃现象,因此保持外汇市场汇率稳定,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交易成本,保持本土企业商品出口国际竞争力。

第8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税收征管;经济;破解之道

一、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政策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型增值税设计不合理。一是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基础设施企业及其他高投资企业具有税收抑制效应。因为这类增值税不允许将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包括年度折旧)从商品和劳务的销售额中抵扣,从而有利于资本密集度低、资源消耗较高的企业,而资本密集度较高、人力资源投资较大的企业增值税税负较重。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资源和资本过多地向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转移;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补偿功能,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重复征税,从而加大企业的税收负担。二是不利于我国产品与外国产品竞争。目前只有中国、印尼等少数国家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由此我国高科技、高投资企业面临着本国重复征税和西方国家产品出口的双面夹击,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2)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滞后。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是国家控制消费、引导生产的重要手段。2006年税制改革后,消费税的调整方向改为控制污染类消费品、不可再生资源类消费品以及奢侈品的消费。应当说,这一次的消费税调整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具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税率调整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比如费用扣除的不合理,使得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难以发挥。这既不利于社会公平,也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制约居民消费积极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一些已超越了限制性消费或奢侈品范围的黄酒、啤酒、护肤护发品、化妆品等商品,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或常用品,对其征税制约了消费的积极性,使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税收政策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由于对经济发展的形势掌握不全面,在税收政策制定过程中,常常是一个政策出台不久,新的政策又出台或者是旧政策又被重新调整,令人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也由此造成在税收征管上出现很多漏洞。

(4)实物税收相对完善,虚拟经济税收滞后。虚拟经济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等全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实体经济的商业形态、流通体系与营销模式。我国现有税收和征管模式是建立在实体经济流通的渠道之上,以网络为载体的虚拟经济将成为21世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商贸形式,这也对我国的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跨区域和跨国业务中,由于网络交易的虚拟化、数字化以及网上银行的隐匿化和快速化,对于交易地点、交易种类、交易的真实成交情况等难以判断,我国税收部门尚未对此形成一套有效标准。同时,由于部分交易产品以全新的电子形式出现(如书籍、资料等以光盘等形式或通过E-mail传递),税收部门尚未对此进行量化和分类。再者,网络交易使得以往的凭证交易体系失去了作用,发票、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单据在虚拟交易中被屏蔽,取而代之以电子数据存档的形式,而电子数据的易改性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使得偷税漏税大行其道;电子银行的无纸化操作使得税收机关的监管核实工作失效,而我国税收部门对虚拟交易的电子监管,从技术上到法律上都尚未完善。

2.纳税主体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纳税人纳税意识比较淡薄,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现象。在经济社会中,作为纳税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纳税人为了让税收后的利润尽可能地增加,千方百计地少缴税甚至不缴税。以电子商务为例,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正以100%的速度增长,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达300万家,其交易额已经突破6000多亿元,国家每年损失的税收是不可估量的。偷税、漏税的比例较高的另一原因是由于经济组成结构的复杂性,有的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法制观念不强,纳税意识淡薄。

(2)纳税人的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对财务知识、税收法规掌握得不透彻,在纳税人中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3.税收执法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自由裁量权执法。为了便于执法做到公平合理,法律在涉及收费和处罚等问题时,都规定了一定的幅度,给执法者留下视具体情况“自由裁量”的空间。所以有的税收执法人员,在行使税收权力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有自由裁量权的税收执法事项中,执法随意性大,容易出现收“人情税”、“关系税”、“态度税”等问题。

(2)税收执法不到位。不少税务干部对所学法律法规并没有真正做到熟知和运用,对业务不熟悉,心存顾虑,不敢从严执法,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得畏首畏尾,从而导致税收执法不到位。

(3)重实体法,简化执法程序。在日常税收活动中,许多基层单位和税务人员不重视税收执法程序,简化税收执法程序,不按规定的程序和步骤执法,凭借自己的感觉和平时的经验办事。如对于一些税务违章行为,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不采取,却以扣押保证金的形式来代替,甚至尽量不处罚,造成执法失误,为今后解决税务问题埋下隐患。

二、税收征管存在问题的破解之道

(1)改革现有税制,使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方向。我国现有税制的改革重点应是:以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为取向,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一,改革现有增值税,促进增值税征收转型。将增值税征收由“生产型”调整为消费型,拓展增值税的覆盖范围,减少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的变相扭曲。第二,减免部分限制性消费或奢侈品的消费税,重新对“奢侈品”的征税范围进行概念界定,对某些新兴奢侈品、高档保健品征收消费税。第三,改革个人所得税政策,对个人所得税收取实施划区征收:对于西部,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充分引导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到西部、到灾区就业,对这部分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予以减免,并适当发放津贴和安家费。

(2)完善虚拟经济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税收政策。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征税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他们本身都承载了价值,因此必然不能回避税收。世界各国对虚拟经济的征税都高度重视,如日本规定国内用户下载境外游戏和软件时有纳税的义务;印度已明确表示要对电子商务,尤其是涉及国际交易的电子商务进行征税等。在2008年3月的“两会”上,民建中央委员们联名提出了“关于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的提案。提案认为,电子商务是一种交易方式,不纳税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避税,加快制定通过对虚拟经济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势在必行。2008年3月6日,北京市工商局了电子商务监管征求意见稿,对在网上开店办照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个人在网上开店出售、置换自用物品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要求互联网经营者需要办理执照,而不以赢利为目的等情况可不用办照。北京模式提出的为将来对虚拟经济的收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国家商务部已在6月出台中国首例网上交易的相关法规――《网上商业数据保护办法》。

另外,我们要做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税收征管协调工作,美国财政部在《全球性电子商务的若干税收政策事宜》报告中,就包含了一个被以后的研究所遵循的关键性建议――在网络交易和常规商务之间应保持一定的税收中性,避免因税收政策的偏颇而导致市场结构和经济活动的选择性改变;欧盟委员会在其《在电子商务中欧盟的主动》的报告中,也强调了电子商务与增值税的关系,认为有必要对来源地与居住地税收制度进行重新评估。因此,无论是通过网络经济还是实体经济,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的制定都不应阻碍商业行为的正常发展。

(3)创新监控手段,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第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的税收征管模式,明确每位税收执法者的工作职责,对不同税种进行分类管理。还要强化税源监控,深入挖掘税收潜力,强化措施,堵塞漏洞,确保税款颗粒归仓,增强监控效果,降低征管成本,建立一套完整的征管质量考核体系。第二,加大加快对税收征管的科研投入,建立网络交易税收监管系统,完善税收体系,安全设置电子税收防火墙,防止数据纂改,为电子征税提供技术保障,实现无纸税收工作。第三,要加强税务干部的队伍建设,增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培养税收复合型网络人才,既精通税收政策,又熟悉网络知识和外语;激发广大税务人员从事税收工作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抵制各种落后、颓废、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4)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优化税收环境,需要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税收优惠等各个环节进一步进行规范和改进;要做到税负公平、退税及时、服务热情、信息透明、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还要对在税收征管上徇私枉法的司法人员予以严惩,建立税务稽查专项经费制度和涉税案件举报奖励制度。

(5)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全民纳税意识。纳税是具有纳税权利的纳税人应尽的义务,目前大多数纳税人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国家收税就是加重人们的负担,所以就不断地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是抱着侥幸的心理。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尽快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和护税观念。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计财处

参考文献:

[1]朱顺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浅析[J].税务与经济,2007,(6):45-47.

第9篇: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休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标志着旅游业深层开发和系统发展的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旅游休闲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4300美元,居民休假时间在逐渐增多,旅游需求也水涨船高,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对于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还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休闲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形势下,对旅游休闲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意义。而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研究必须借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工业,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业:首先,其生产要素构成尤其是首要生产要素不同。在农业发展中,土地是第一生产要素。对工业来说,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对于服务业来说,其首要生产要素或以劳动力为主,如家政、保姆、搬家公司等;或以技艺或知识为主,如餐饮、装修、服装设计、汽车修理、表演、医疗、教育等;或以资金为主,如金融、保险业等。而现代旅游休闲业的首要要素则是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与其他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产业链条与其他行业不同。现代休闲产业的发展涉及吃、住、行、观、玩等各个环节,比农、林、牧、渔业及工业、建筑业等所包涵的内容、行业要丰富得多。

再次,现代旅游业的产品与其他行业不同。农业、工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一般服务业提供的Keywords:generalizedvirtualeconomy,modern,tourismandleisureindustry是直接性、目的性、功利性的有形服务,旅游休闲业提供的服务则是给旅游者提供特殊、无形的体验如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观看、欣赏、记忆及其带来的快乐。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尽管旅游休闲业这一产业是实的,但其提供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则是虚的,更符合虚拟经济的特性。

最后,现代旅游休闲业比一般产业更强调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具备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经济的特征。综上所述,由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这一特性,单纯依靠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无法对旅游休闲业尤其是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必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属于广义虚拟经济范畴,只有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才能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具有要素特殊性、产业内涵丰富性、产品及服务虚拟性(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等特点,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更适合应用广义虚拟理论及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进行研究。

二、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节假日制度的改善,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580亿元,增长23.5%。入境旅游人数13376万人次,增长5.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增长15.5%。①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休闲业的收入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居民人数与收入并不相称,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还偏低,不仅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不相称。我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阻碍着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旅游内容和形式还较为单一,多数旅游地还处于“到此一游”、“观光游览”式的浅层次旅游开发的初级发展业态;二是旅游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和眼光,缺乏目标明确、定位清晰、运营合理的长期、系统的规划,经营混乱、破坏环境、欺客宰客等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短期经营模式非常突出;三是缺乏品牌意识,对旅游景点的品牌不重视、不珍惜,更谈不上特色开发与品牌发展;四是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不到位,经营不合理,服务不规范,宰客、欺客等方面的投诉频发,甚至旅游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也屡见不鲜;五是餐饮、住宿、交通、娱乐、互联网等方面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六是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普及,许多地方对景点自身和周边环境还缺乏保护意识、统筹规划和具体措施。

这就需要我国在对旅游业进行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型。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现代旅游休闲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是“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游览,不再是浅层次的简单旅游,而是休闲、体验、发现、创新之旅甚至是精神的修炼之旅(正因如此,美国的许多旅游地都冠名为“Recreation②area”),是包括吃、住、行、玩、休、娱一条龙的深层次旅游、休闲、精神创新。这就需要把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置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和研究范围内,才能把握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实质,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传统的实体经济主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但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目前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为体现的虚拟价值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领域。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尤其如此。在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既包含使用价值,更包含虚拟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毫无疑问属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属于满足心理需要求的经济活动,因此就更应当采用多学科的、系统、集成的研究方法,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现代旅游休闲业进行规划和研究。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广义虚拟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经济发展逐渐以广义虚拟经济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恰恰符合这一发展及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居民心理需求为特征的现代旅游休闲业正方兴未艾。这就需要学习美国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尽快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产业转变,加快制机制改革,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历史人文特色,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现代旅游休闲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以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指导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我国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规划和开发。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我国汽车普及率逐步提高的现状,逐步把自驾游、休闲游、度假游作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加快我国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休闲业的转变。

(二)树立“大旅游”和“旅游—休闲”的理念,探索、建立现代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旅游休闲业的产业链条,由传统旅游景点的简单开发向的现代旅游休闲业的综合开发、系统开发、深层次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业态从游览观光、简单发展型向度假休闲、深层开发型转变。逐步形成观光旅游、探亲旅游、教育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保健康复旅游、文艺旅游、美食旅游、购物旅游等多种方式的主题旅游,围绕“休闲”理念来策划旅游景点的开发、营销和服务。

(三)加快旅游业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休闲产业的组织制度创新。鼓励网络营销、网络预订(门票、宾馆)消费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品牌宾馆、特色餐厅、农家乐、主题公园等各种类型的经营者共同繁荣、互补发展。基于我国城乡间、地区收入差距的存在,居民对旅游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基于此应鼓励旅游景点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

(四)完善服务设施和水平,加强旅游点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继续加强公路、餐厅、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筹划、建立服务便捷、信息完善的旅游信息中心。在免费旅游信息及地图、洗手间、公路指路牌等设置上,都应加强服务意识,突出安全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各方面细节着手,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加强饮食、旅游安全等“软件”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