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策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河南民俗文化,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1]
2.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河南民俗文化,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三、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挖掘、突出中原文化内涵的河南民俗旅游
中原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
(二)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发展民俗旅游要突出河南的“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满足他们的“求奇、求异、求乐、求和”的心理要求。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再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游客进入园区就进入了宋代都城“汴梁”,展现出清明时节宋都繁华的民间景象;还有《大宋*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有七百多演员参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3]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利益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这样可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民俗文化,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及部门、行业、所有制相分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我民族的根脉。
(四)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1.以河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横向整合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
祖根文化游中国。联合淮阳太昊陵,新郑轩辕故里和安阳内黄二帝陵,建设祖根文化旅游区,形成常年活动的文化载体;策划大型文化活动,使祖根文化活动与节事旅游活动相结合.各地的姓氏文化节和恳亲联谊活动要通过策划提高文化档次,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共享相应的常规活动载体.重点开发太昊陵和太昊文化园,黄帝故里旅游区,二帝陵园旅游区等。
武术文化游。 联合登封少林和焦作温县打造“武术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提升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武文化资源的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术的层次,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展时间长短不等的武文化健身游;建设武术博物馆或武术文化苑,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
中原庙会文化游。河南各县每年的庙会数量少者百余,多者盈千。如林州,年会231次,温县243次,滑县249次,新密450次,禹州609次等,无论从规模或从数量上看,这在全国都是非常惊人的。
以郑州商城民俗庙会、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桐柏县盘古庙会、登封中岳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主,组建全省庙会共同举办的中原庙会文化游。
例如:2009年河南省108县联手成功举办了 “春满中原”庙会大联动暨牛年商都民俗庙会,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帷幕,全省有千台庙会迎新春。 “春满中原”活动以郑州商都民俗庙会、浚县庙会、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著名民间庙会为龙头,全省庙会大联动,形成春节民俗文化的大看点。
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全部在河南:孟姜女和范杞梁在杞县;牛郎、织女在南阳、鲁山;白娘子、许仙在鹤壁和博爱青天河;梁山伯、祝英台在汝南,这些地方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塑造民间传说民俗游览地,串联在一起做大宣传,共同搞好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
还有中原民间美食文化游;茶文化游;中原杂技之乡游;中原古街古镇游;民间艺术文化游等等。
2.纵向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河南民俗文化,突出一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带动其他民俗项目,形成综合民俗旅游实力,拉长旅游时间,做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年四季都有看头,避免出现过去民俗旅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现象。
(五)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4]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尽早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横向、纵向整合民俗旅游资源,盘活河南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河南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河南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六)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河南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一些知名的民俗节事向国内外推广、宣传,扩大河南民俗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河南民俗旅游的品牌。例如正月十三的宝丰马街书会、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浚县古庙会等等。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心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大学报,2007,24.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M]. 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摘要:赣州是客家摇篮,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历史厚重,内涵丰富。借着目前赣州经济、社会和旅游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大力发展赣州客家饮食,建立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品牌,势在必行。赣州客家饮食是赣州旅游的亮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瑰宝,合理开发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的需求,赣州旅游市场必将繁荣发展。
关键词: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赣州是江西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江西的一个重要形象和窗口,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赣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之地,赣州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向南迁移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赣州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赣州客家饮食更是风味独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相对欠发达,赣州一直未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赣州在哪里,是哪个省,更别说来赣州旅游了,我们的旅游市场一直比较冷门,主要就是本地游客和周边地区的游客居多,景区景点客流量也小,客家饮食文化自然没能够得到更多更好地推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来过的人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走出去的赣州客家美食也寥寥无几。在其他地方菜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故步自封,对自己本土文化极度不自信,缺乏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研究热情,依然缺乏对传统客家饮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传承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更是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省内昌吉赣高速铁路以及对接珠三角的赣深高铁、赣广高铁的建设,赣州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期待。赣州在2020年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地理区位日益明显,是离东南沿海最近的一个内地城市。它的前途光明,未来不可估量。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从现在开始必须快马加鞭地赶超发展。我们知道旅游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放在第一位的,民以食为天,从饮食方面入手,把好旅游六要素的第一关“吃”,在“吃”方面做文章,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提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品牌效应,提升赣州旅游形象,凸显特色,势在必行。
赣州客家饮食总体来说口感偏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具有很强的古中原饮食烙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饮食记忆。赣州客家饮食还极具人文内涵和精神境界,有历史,有故事,有内涵。比如,兴国将军县的“四星望月”这道菜就是由亲自命名,它寓意一种代表革命传统的饮食文化。又比如,“赣南小炒鱼”这道菜与王阳明有关,他曾在赣州做官时候命令他的凌厨子为他烹制而成,口味别具特色,后广为流传。“蝴蝶鱼饺”也是非常有历史文化的一道菜,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工余常上戏院,一次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梁祝真挚相爱,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而感动。回到酒楼,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邀请同行好友品尝,从此流传至今。还有南康的“荷包胙”也享有盛名,相传,乾隆时大余人士戴衢亨高中状元后,大摆宴席谢请四方乡邻。因为讲究“状元”席的排场,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叶把经过料理后的猪肉包成“状元帽”的形状,经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泽浅黄、香味纯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菜肴。这样的赣州客家美食数不胜数,还有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赣县“黄元米果”,大余“南安板鸭”,上犹“全鱼宴”,崇义“九层皮”,信丰萝卜饺,会昌米粉和豆干,安远三鲜粉,于都客家擂茶,宁都肉丸,瑞金牛肉汤,寻乌客家酿豆腐,石城的客家米酒,龙南的珍珠汤等等,许许多多,赣州十八个县市区皆有珍馐瑰宝,它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亟待挖掘开发,它们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政府部门,赣州市政府、赣州市旅游局等应主动制定出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来服务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培育一批本地餐饮企业,鼓励他们走赣州客家特色化发展路线,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和资金帮扶政策。并重点打造一些优秀餐饮企业作为发展龙头,建设一些专业的品质的客家美食街区。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客家美食城和街区,政府需要定期帮扶,在知识和技术等内涵建设上继续给予补给,不要让其成为一个个空架子,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品牌作用和效应,成为赣州城市旅游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其次,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组织赣州客家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餐饮行业协会、旅游协会、各餐饮企业、各旅游景区研讨赣州客家饮食,重点挖掘和打造一批特色菜肴,并写入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保护名录。积极推动赣南客家菜制作规范标准化、质量化,积极申报省级标准,从技术层面进行品质研发。同时还应积极组织成立赣南客家菜肴专家技术委员会,制定出《赣南客家菜认定标准》和《赣南客家菜烹饪大师评定标准》,启动修订编撰《赣南客家特色菜谱》,从理论文字上进行品牌保护。
第三,赣州客家饮食文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培养一批赣州本土的厨艺传承人,引导大家积极学习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低门槛,高就业,吸引和培育人才。积极鼓励客家美食厨艺大师启动传、帮、带机制,手把手,一对一,培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客家厨艺人才。政府还应该积极帮扶本土的厨师培训学校和机构,让学校成为专业人才孵化实训基地。引导它们努力培育赣州客家饮食厨艺人才,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帮扶。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培养一批专业的客家饮食高素质餐饮服务人才,目前依然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学历比较低,知识储备特别匮乏,在服务中往往答非所问,在回答顾客的关于菜品或是酒水等具体带有一定的知识性问题的时候就会露出马脚,顾客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沟通受阻,消费起来自然觉得不太情愿,也不利于餐饮企业的营销和推广,会损失一定利润。市面上的餐饮服务人员大都也不是餐饮服务专业毕业,基本没有学习过服务知识和技能,没有应该有的职业素养,那么就远远满足不了顾客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在的顾客不光是追求食物产品的质量,他们越来越在乎和关心的还有在消费过程中是否可以享受到高素质的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时代在发展,顾客层次和水平在提高,餐饮服务人员也应该快速成长起来,才能匹配市场需求。
再次,各大景区景点应该积极团结起来,一起研究探讨打造赣州客家特色餐饮,让吃客家菜肴、品客家美酒成为赣州旅游的一大亮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更多地体验和参与,感受客家风情,例如,在景区景点安排客家擂茶的表演节目,还可以去果园采摘鲜果,去茶园摘新鲜的茶树嫩芽等,还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客家美食,比如制作客家酿豆腐、做米果等。要让赣州市场上本土化、客家特色化的餐饮成为我们最为重要的餐饮主流市场特色。让来了赣州旅游的外地人有积极强烈的意愿来体验赣州客家文化,品尝赣州客家菜肴,餐饮消费后很明确地知道赣州客家特色究竟是什么,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不容忽视的就是媒体效应。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电台的推广和宣传已经远远不够,还应该“请进来,走出去”,这种方式会更加直接,有感染力,营销效果也会更具爆发力。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全国知名的餐饮企业或是各大餐饮协会来赣州做行业专业发展研讨会,高峰论坛头脑风暴,积极承办各级各类餐饮类竞赛,通过请进来的行业专业人才,承办专业活动赛事,以此来积极主动学习,主动和行业前沿、高端看齐靠拢,这要比坐井观天的苦心研究更加有用。又比如,我们可以走出去,主动外出观摩学习,学习其他菜系的发展心路历程,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政府帮扶本地特色餐饮企业的优秀案例,学习品牌餐饮企业的宣传和推广的典型策略。客属一家亲,赣州客家与其他客家地区,比如福建龙岩、广东梅州可以一起建立紧密的沟通和联系,可以定期举行客家厨艺大师人才交流学习和研讨,一起追根溯源,研发客家菜肴,打造好大客家品牌,团结起来辐射力会更强。
总之,大力开发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是经济、社会利好的大事,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来牵头,相信赣州客家美食一定会成为赣州旅游市场的一大品牌,在本土壮大后也能走出赣州、走向全国,赣州旅游市场也定将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增能.客家饮食文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人民出版,2004.
[3]张凤平.客家饮食文化漫谈[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
[4]黎章春.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J].赣南大学学报,2004.
[5]邓秀勤.论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群,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深厚的水文化,然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却十分欠缺。本文通过对这一地区的地理优势和人文底蕴进行分析,从水文化体育旅游的特点和分类的角度,为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体育旅游 水文化 对策
南京坐落在拥有丰富水体资源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周边地区有灿烂悠久的水文化。然而作为六朝古都,多年来南京的旅游产业一直主打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水文化体育旅游的开发,这让南京的旅游产业遭遇了瓶颈。
一、水文化体育旅游概念界定
(一)水文化概念:回顾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
(二)水上体育运动概念:水上体育运动指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是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和活动。
(三)体育旅游概念: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既是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又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特种旅游,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
(四)水文化体育旅游概念:水文化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一个亚类,是极具江苏地域文化特征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水文化体育旅游的特点
作为一个现代新兴产业,水文化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在理论范畴上看,此概念代表了社会发展阶段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最新价值追求,意味着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创新性强。创新性强指的是水文化体育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
(二)参与度广。参与度广指的是该产业参与的人群数量多、可开发的资源范围广。
(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本是一个政治和文化的概念,现如今却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被谈及。
(四)受益面广。受益面广大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和旅游景区经济收益额的提升。
三、水文化体育旅游分类
在研究水文化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不同划分标准下的分类方式各不相同。水文化体育旅游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根据产业发展的目的可将其发展方向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以“绿色环保”“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竞技比赛”为目的的水文化体育旅游
四、发展对策研究
面对当前的机遇、挑战以及目前出现的问题,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今后体育旅游开发特别是在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期间进行体育旅游开发时,应系统渗透“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这一特色品牌开发体育旅游,并结合以下方面考虑:
(一)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1.划分水域带,化整为零。旅游品牌的塑造在于能否在最大程度中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在水文化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研究不同水域及其周边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这样才能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设定不同的发展方案。
2.积极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长三角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旅游开发还处在低层次利用,特别是沿江旅游、沿海旅游、沿河旅游并没有发展起来。
3.发展旅游创意经济,鼓励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鼓励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交叉融合,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产品体系,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4.强化“水”主题旅游,打通产业链。在发展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水文化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应把水旅游作为区域旅游精品、名品来培育,坚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精选主题、打造品牌”的思想指导下,重点打造长江旅游、环太湖、海滨旅游、湿地旅游、古运河游。
5.建立品牌领导模式,带动产业全局发展。水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复杂化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巨变的媒体,全球化的浪潮使产业的整体发展遇到瓶颈期。
(二)培养体育旅游的专项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
(三)加大体育与旅游联姻的力度
体育旅游既然是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体,那么体育旅游的发展就不仅仅是体育部门或旅游部门的事。只有两个产业的相关部门紧密联合,才能共同打造体育旅游这块大蛋糕。
(四)加强规范管理,开展积极的产业导向
体育旅游是一种特种旅游,有许多特殊的条件要具备。要建立一套适合开展体育旅游的管理系统,形成浓厚的体育旅游大环境。
(五)加大宣传力度
一方面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专项旅游活动,开展自行车、滑雪、攀岩旅游等,为2014年青奥会烘托气氛。
五、结语
南京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它有着宽广的胸怀,吸纳八方来客。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造就了南京的文化积淀。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给南京增添了柔美的气息,也给南京带来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课题类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名称:南京市及其周边地区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编号:201310294055。
参考文献:
[1] 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吴芙蓉.江苏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江苏商论.2006(12):56-58.
关键词:区域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更对旅游资源所在的区域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模式是事物的程式化,是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以概括,主要可以概括为按照资源属性划分的模式、按照区域综合条件划分的模式、按照空间结构划分的模式等不同类型。
一、按照资源属性划分的模式
不同形态类型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功能的表现形式、旅游资源与游客的互动作用、旅游资源可被利用的方式以及可开发的旅游活动项目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这类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主题应在突出其自然美的基础上,努力刻划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做到情景相融,意境无穷。自然风景类旅游资源普遍可以开展游览观光等较低层次的旅游项目。旅游者通过参加以上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获得自然美的享受。
(二)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具有多种旅游功能。首先,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可供游客参观瞻仰。其次,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历史状况,是考古研究、历史教育的鲜活教材。最后,以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为依托,深刻挖掘其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让游客亲自动手,制作陶俑、书法临摹、编钟演奏等。
(三)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近年来开发社会风情旅游资源,已成为丰富旅游活动、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利用社会风情类资源设计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相对容易,能够参与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的第一大功能,传播文化,增进民族间、地区间的了解、交流和合作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能带来的又一大功效。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旅游者不仅可以耳闻目睹其他民族的传统民俗,还可以学习地方语言和文化,享受地方饮食,购买地方土特产等。
(四)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宗教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宗教文化自然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和宗教活动等。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除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可供观赏外,还具有考古、文化传播等功能,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宗教旅游资源还为似门提供了朝圣、敬拜、祈祷、修行等多种功能。
(五)消遣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消遣类旅游资源是指能满足旅游者娱悦身心、消除疲劳的纯娱乐性质的旅游吸引因素,如各类游乐园、人造主题公园、休闲娱乐中心等。消遣类旅游资源主要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异、求刺激、求享受的心理,游客在这里或静心欣赏高雅的艺术,能够开阔视野,消除工作疲劳和心理烦恼,让游客身心得以放松,并获得美的享受,增强身心健康。
应当注意的是,各类旅游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只是重心有所不同而已。如在一个旅游景区内,有可能同时具有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或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成份。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注意系统地、综合地开发旅游资源的各种功能,使各类旅游资源及其被开发出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一致,统筹发挥其整体优势。
二、按照区域综合条件划分的模式
根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等区域综合条件,可划分出四种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一)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量多质高,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客源分布在空间上相互重叠,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资源和客源的双重优势。同时,区域内其他产业发达,资金充足;旅游需求大,是旅游开发最理想的地区,具备建成为面向多方服务的,具有各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结构和多种服务设施结构的综合旅游区的条件,应当优先开发。
(二)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较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区内交通没有大的困难,但区域经济比较落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条件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本地无法提供大量资金开发旅游资源。这类地区是目前较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开发以后能较快收到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阻碍是资金短缺。对这类区域,国家可以通过积极扶贫的办法提供地方开发资金,为欠发达地区增加“造血功能”,以此为契机适度超前开发,振兴地区经济,使欠发达地区尽早脱贫致富,缩小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区域经济背景差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常常具备很大的神秘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非常大,但由于远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偏离交通干线,距离客源市场较远,加上区域经济不发达,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大部分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开发或初开发状况,发展潜力很大。这类地区宜应坚持保护优先,点状开发,重点解决可进人性问题。
(四)资源价值低、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背景好
这类地区旅游资源比较贫乏,但处于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区域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率高,旅游需求量大。但发展旅游业的空间有限,潜力不足。这类地区的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越,区域经济发达的优势,搞人造旅游资源,或恢复历史上有名但已被毁的名胜古迹,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从而发展旅游业。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的旅游环境冲击着传统的旅游观念。今天的旅游消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已从单纯的国内竞争演变成为国际竞争,尤其是旅游资源品质优、知名度大、开发水平高、游客需求量大的旅游景区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而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其次,旅游产品同质性越来越高,开发者要想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景观,吸引游客,必须另辟蹊径;再次,买方市场下旅游者日益成熟理性。在这种时代潮流下,旅游资源开发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开发理念上:竞争与合作共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未来景区景点的开发将更多依赖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驱动,走新型合作伙伴道路。这需要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寻找与自己竞争对手合作的领域,建立多样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并按照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统一体的新观念,确定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资源开发投资额、旅游点空间布局、旅游资源保护以及发展旅游业的各项措施。这在宏观上有助于减少重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同质产品恶性竞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开发方式上:科学化与信息化并举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依靠客观的资源分析、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决策、详细的规划,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咨询和决策技术、开发者和经营者科学素养及完备的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所以旅游资源开发要打开大门,广泛听取意见,建立资源―市场一信息―科技―产品―产业这种适应性强的开发模式。
旅游资源开发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将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化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调查研究、信息收集方便快捷。其次,利用信息网络可以使系统分析、科学预测电子化。再者,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开发方案,并认真听取各种信息反馈,反复进行方案评价,使开发更加科学化。最后,可以考虑在开发成熟的景区中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如游客意见征询系统、游客满意度评价系统等,加强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进行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改进现有资源产品,开发潜在资源产品,从而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开发目标上:多元目标统筹协调
在游客消费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现代,较之传统单一的旅游资源开发目标,现在的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注重多元目标的协调。
第一个目标:持续创新。首先,从产品的角度而言,旅游资源开发将使旅游产品从“一次性创新开发”向产品的“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持续创新”转变,用持续不断地开发来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提供给游客更多有内涵、有新意、有品位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其次,指人才创新。人才是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人为本,高效率地使用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性。
第二个目标:品牌形象个性化。拥有市场优势的旅游品牌,都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来源于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当一个旅游品牌与旅游者的沟通达到个性层面时,它在旅游者心目中形象是极其鲜明的,甚至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崇拜,那么其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就非常强大。所以开发者在策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时,要牢牢抓住树立和维持景区景点品牌形象个性化这个目标。对现有景区景点进行再创造开发时,要在把握景区原有文脉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形象;对新开发的景区要找准基调,树立新颖形象,吸引游客目光,使之迅速打开市场。
第三个目标:产品虚实结合。开发者可借助科学技术向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提供实地旅游产品和虚拟旅游产品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实地旅游产品以景区旅游资源为载体,让游客能亲眼看见和亲身感受到。虚拟旅游产品,类似于网络旅游等,使旅游者有虚拟现实的旅游体验,这一方面给旅游者以全新的旅游体验,使足不出户、畅游天下的梦想成真,并且培养和壮大了潜在出游客户群;另一方面是作为现实中的旅游地在网络中的“样品”,让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之前可以先对准备购买的旅游产品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无疑会比图片之类的宣传更吸引人。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2]阎敏.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J].旅游学刊,1999(5)
[3]陈鸣.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2)
(一)文化资本化的实现基础
文化资本化即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实现文化价值增值的过程。文化资本化是一种资源开发利用理念、开发利用模式,其具有价值的增值性。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实现资本化,比如缺乏文化内涵、吸引性不够以及特色性不强的文化就很难实现其资本化。文化资本化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首先,文化的吸引性。具备吸引性的文化才具有开发的潜力和价值,其体现在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个性化方面。譬如,基于广西民俗文化的《印象刘三姐》以其文化的吸引性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文化的垄断性。文化垄断性体现为文化在区域的独有性。拥有地域垄断性的文化其所开发的文化产品在区域范围内因其垄断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文化的可塑性。要实现文化的资本化开发,文化的可塑性一定要强,即文化具有系统性,能够被开发成文化产品,并且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通过对文化的深度开发,将其开发成系列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实现其文化增值。
(二)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机制
文化资本花在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中的作用根据其作用层级关系分为初级作用和深度作用两个层次(见图1)。1.初级作用初级作用即通过文化资本化所引发的对于文化自身及其相关延伸产品的作用和影响,其包括文化产品化、文化有形化和文化品牌化[2]。文化产品化即通过对文化进行深度、系统和全面开发,将其开发成能满足文化审美诉求、且能够为经营者盈利的产品模式,如温州横店影视城。文化产品化的过程中,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协调发展;文化有形化即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文化由无形向有形化的转变,公众能够通过有形的文化形式,体验和欣赏无形的文化,如日益盛行的各类文化类旅游节庆;文化品牌化即通过文化的产品化和营销,塑造文化的自身品牌价值和知名度。如福建的茶文化、江苏的园林文化等均属于此。通过文化品牌化的塑造,打造区域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2.深度作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基础上,文化产品化、有形化和品牌化最终促进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的合理演进。(1)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文化旅游业包含若干子产业。文化旅游各子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即内部各系统的合理配置,如文化旅游景区间的等级关系、文化旅游商品间的类别和档次结构的协调等。文化资本化在实现文化产品化和有形化的过程中,通过市场调节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2)促进产业间结构协调[3]。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包括了诸如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商品、文化性的旅游节庆活动等。在文化资本化的作用下,资源各要素按照价值和市场规律合理有序流动,文化旅游产业间的结构不断优化和协调。(3)促进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各区域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潜力和竞争力差异较大,因此,区域间应该进行有效协作。在文化资本化的影响下,各区域发展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空间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形态与阶段
1.演进形态
在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的形态具体表现为:(1)营销过程中的文化宣传。即在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提高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地域有代表性的文化便被提炼成营销口号,用作区域营销推广;(2)主题景区开发。主题景区开发即开发以某一历史事件、文化等为主题的景区。其是通过文化的显性化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再现与活化。通过主题景区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3)节事活动的开发。节事活动包括节日、庆典、事件、活动等诸多范畴。节事活动的开发实现了文化的动态化、舞台化、显性化,是旅游产业结构演进的高级阶段。通过节事活动的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结构向多元化、系统化产品结构的进化。
2.阶段
文化资本化过程中的旅游产业结构空间演进的阶段主要表现为:(1)单一产业结构阶段。在文化资本化的初期,由于文化仅用作区域营销宣传,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六个要素存在短板。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参与性、文化性的旅游产品相对缺乏;(2)调整与协调阶段。随着文化资本化的进程,主题景区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业结构开始调整,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不断得到协调;(3)系统优化阶段。随着节事活动的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的出现,导致旅游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结构实现了系统发展,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核心产业实现了系统优化。
二、宁德市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现状及原因
环三都澳区域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距温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2523km,位于其协作圈层,距福州都市经济圈核心圈层118km。该区域包括福建省宁德市蕉城、福安、霞浦、东侨4个县(市、区、开发区)的20个乡镇(街道),陆地面积163010km2,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22%;海域面积714km2,占宁德全市面积的16%。
(一)现状
目前,宁德市主打“闽东北”亲水游。在此运作理念下,宁德市塑造了基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旅游景区。受其影响,环三都澳区域仅开发了杨家溪、葡萄沟、三都澳景区等观光型旅游产品。然而,拥有强大市场需求的文化性旅游产业发展则不健全。具体表现为。1.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受到旅游业发展理念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到目前为止,环三都澳区域所开发的旅游资源以文化性旅游资源为主,如滨海旅游资源、海岛旅游资源等。而文化性旅游资源因开发理念、开发利用模式以及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文化资本化实现程度较低,其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始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从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目前仅开发了畲族民俗文化,即开发蕉城区上金贝村。但从资源的禀赋程度分析,环三都澳区域拥有丰富的民俗、红色、宗教以及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但是从上金贝村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没有真正地作为一种资本进行运作,而是存于原生的状态;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分析,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系统开发。蕉城区上金贝村景区的建设,仅仅通过建筑复原的方式建设了金贝寺、古墓游览区、村落景观游览区等。资本化的过程就是需要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优化,资源的低水平利用和零散开发模式不是真正的文化资本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独具特色的畲族民俗文化没有通过舞台化和有形化的方式实现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整合。2.文化旅游产品较少,且结构单一文化性旅游产品从旅游景区和旅游商品两个角度分析。对于旅游景区而言,目前宁德市重点打造了以蕉城区上金贝村为代表的文化性景区。文化资本化的广度与其文化赋存是不成正比的。综合比较该区域旅游资源赋存现状,具有区域重大影响力的霞浦县赤岸及其空海文化、蕉城霍童古镇及民俗文化、蕉城支提山及其宗教文化等均没有实现资本化运作。因此,其文化性旅游产品较少,且相对于其文化类别而言,结构过于单一。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了旅游者的感知。目前,环三都澳区域所开发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依托地方农副产品开发的商品。而真正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则较少,比如畲族民俗服饰、发饰及头饰等旅游商品则开发过少。文化资本化的过程需要与相关产业实现高效地整合,实现其产业化运作。宁德市市面上所销售的畲族银饰更多是以工艺品或奢侈品进行销售的,没有与旅游产业较好的结合,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区域文化的资本化进程。3.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化过程中,其产业发展存在短板,且结构搭配失调。环三都澳区域文化资本化广度的缺失,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问题。文化性景区仅蕉城区上金贝村和支提寺,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仅每年定期举办的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已开发的支提寺以及实现资本化运营的上金贝村以及相关的旅游商品与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相比较而言,极不匹配。文化性景区建设的滞后以及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的缺失成为了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导致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作为文化的边缘地带,文化资本化进程的缓慢,为环三都澳区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闽东畲族传统民俗文化、“二月二”灯会、线狮表演、古田临水宫“请香接火”仪俗等。从文化性景区的结构分析,蕉城区上金贝村,支提寺景区分别是基于畲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开发出来的。相较于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度而言,其结构过于单一,且结构搭配不合理。4.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发展不协调受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蕉城区的三都澳景区、霞浦的杨家溪景区和福安葡萄沟景区开发较早,且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相比之下,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在资本化进程中,空间发展不协调。(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福安将畲族民俗文化表演与西塔葡萄沟整合为一体,在旅游者采摘南国刺葡萄的同时欣赏畲族民俗文化表演,并已实现其文化资本化及产业化运作。蕉城的上金贝村景区建设如火如荼,且每年吸引一定的旅游者,虽为该村带来了一定的餐饮销售收入,但是整个景区仍未进入产业链整合。霞浦县没有进行文化景区的建设。因此,该区域文化资本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2)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大。从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度分析,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且均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从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蕉城区的上金贝村主打畲族民俗文化牌,景区建设初具规模,且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福安西塔葡萄沟除了葡萄收获的季节举办畲族民俗文化活动表演之外,其它时间基本是开放状态。因此,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差异大;(3)区域间发展缺乏协调。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其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蕉城区、福安市和霞浦县虽然各自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各自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因此,以致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有别,竞争力差异大。
(二)原因
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存在的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资源资本化利用理念落后相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利用则相对复杂、系统且技术要求较高。以“闽东北”亲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发展较早,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是文化旅游产业则因为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利用理念落后发展缓慢。首先,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未受到重视。环三都澳区域的山岳、水体、岛屿等旅游资源丰富,且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具有极大开发潜力、能够改变目前环三都澳区域旅游产业明显季节性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文化性旅游资源开发的少,且资本化开发利用层次浅;其次,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深度不够。文化旅游资源资本化深度开发即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实现文化的有形化和舞台化开发。每年定期举办的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以及福安西塔葡萄沟的畲族民俗活动表演是实现畲族民俗文化舞台化的重要表现。但是就其策划的节庆活动产品而言,资本化开发的理念落后、对文化精髓挖掘不够、产品的策划缺乏创新。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从两方面影响该区域文化资本化及其旅游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影响了文化资本化及产业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在国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理念越先进。反之,则理念落后。环三都澳区域作为海西西岸经济区重要的城市群,因其处于温州都市经济圈与福州都市经济圈的断裂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4]。因此,从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轨迹分析,其过度重视以闽东北“亲水游”为主题的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价值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影响了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相对于观光旅游产业而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则更大。其主要表现在用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节庆活动策划与运作、文化性景区的建设、策划团队的管理以及营销等各方面。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发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各方面的资金来源。3.区域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文化资本化进程需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资源的整合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群因区位相邻、文化同源而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具有一定同质化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当前政绩考核机制下,受利益诉求刺激,各城市在文化资本化利用过程中,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协调,造成文化旅游产品出现同质化的现象。蕉城区“三月三”赛歌会和福安西塔葡萄沟的畲族歌舞表演就存在同质化问题。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完整体系,其包括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服饰文化、传统建筑文化以及风物特产等。因资源整合力度欠缺,霍童“二月二”灯会举办的线狮表演、铁枝表演、踩高跷等活动,蕉城的霍童古镇、贵村古镇村落文化及支提寺宗教文化等均没有开发成文化类节庆旅游产品4.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缺失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其也存在滞后性。因此,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没有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文化资本化的过程需要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协作开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环三都澳区域各城市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合理和系统规划,造成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在旅游产品以及旅游线路整合方面,现行的旅游线路均为观光旅游景区。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被系统开发出来,并整合到旅游线路中去,这也是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三、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演进路径
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结构的合理演进。文化作为环三都澳区域重要的资源,应通过其资本化实现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演进。
(一)实现产品结构最优组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
结构的优化能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应该通过基于产品类别多样化和景区层次结构的优化实现。环三都澳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赋存度较高,且类别多样。因此,首先应该产品类别多样化。该区域的畲族传统民俗的畲歌、畲舞、嫁娶习俗、上刀山、下火海,霍童镇的线狮表演、铁枝和踩高跷,支提寺的宗教文化,福安的红色文化资源,霞浦的海洋捕捞文化及赤岸空海文化等是该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本化进程中,应基于文化的类别进行开发,实现产品类别多样化。因此,应通过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旅游景区,如蕉城区的上金贝村和支提寺景区、福安西塔葡萄沟景区、霞浦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区和蕉城区的霍童镇古镇文化旅游区实现景区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应在文化景区开发的基础上,策划一系列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三月三”赛歌会、“二月二”灯会、霞浦海洋捕捞文化旅游节等。通过将这些节庆活动与景区建设整合,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基于“闽东北”亲水游的单一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该区域资本化效率。其次,优化景区层次结构。景区层次结构的质量等级结构,其从1A到5A,分为五个级别。环三都澳区域仅蕉城区上金贝村被评为2A级旅游景区。因此,应该加强诸如西塔葡萄沟、赤岸空海文化旅游景区及支提寺景区等文化性旅游景区的建设,优化不同质量等级旅游景区。
(二)塑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
文化品牌是市场对地域文化市场价值的认可程度,是文化资本化进程中,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表现。塑造环三都澳区域文化品牌有利于引导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及发展方向,并同时能够增强该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畲族及闽东民俗文化、地方特产、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可以策划成区域系列文化品牌,然后从以下两方面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链整合。首先,完善产业结构。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产业包括了文化性旅游景区、文化性旅游节庆活动、地域文化性旅游商品、特产餐饮业、文化性娱乐业等。环三都澳区域应在已有的上金贝村、西塔葡萄沟、支提寺等景区基础上,进而通过资本化理念,开发其它如蔡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性景区,并开发各类主题的节庆活动,如霍童“二月二”灯会等,同时开发以竹、螺、槟榔芋等为原料的旅游商品以及带有闽东特色的食补特色餐饮业等,实现产业结构完善。其次,实现产业对接。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同时,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演进的重要方面。文化旅游产业的六个相关要素产业之间应该实现有效对接,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文化性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在环三都澳区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但是文化类节庆活动、娱乐等行业还没有与景区等实现对接。因此,应该促进发展滞后产业,实现其对接。
(三)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受资源禀赋差异影响,环三都澳区域不同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各城市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环三都澳区域蕉城区和东侨区是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该区域旅游集散地,其基础设施发达。因此,应该重点打造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相关文化性景区建设。福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各类文化性景区建设。霞浦应深度挖掘赤岸空海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景区。该区域已有的节庆类活动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通过与景区的整合,开发基于闽东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捕捞文化等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四、结语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宣布了一个对于旅游人来说振奋人心的消息,“旅游管理类”今后将和“工商管理类”平级成为一级学科,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实践类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注重于“服务和管理”的理念。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导游、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酒店、会展等领域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发展成为胜任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学习这个专业,主要从旅游者体验、为旅游者服务、有效开发旅游资源的角度展开。小至旅行社的经营,大至旅游景区的发展,都是旅游管理可研究的方向。旅行社怎样根据市场和游客心理设计旅游路线;旅游产品的选择是单一,还是组合;旅行社的绩效评估怎样进行最有效;旅行社的发展与其创始人的资本积累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旅游管理的关注点。在旅游景区方面,景区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景区的安全管理,低碳景区风景机制的建立,以及景区旺季游客的动态均衡分流模式的打造,这些都是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探究的问题。
资源开发,从热带雨林到冰雪王国
根据不同地方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完善,以及对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资源开发,不是打造一个资源,生搬硬套架空在旅游地就可以了,需要的是对这个旅游地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对旅游者感知进行调查,对该旅游资源的前景进行探究和预测,当前期工作足够充分的时候,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顺利开展。
一个旅游地,旅游开发的模式怎样确定,是否与现代休闲业的迅速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个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沿问题。例如深圳华侨城就有着自己“旅游+地产”的模式,那么,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应该怎样探究自己的开发模式呢?
影视旅游的发展以及游客动机的探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重要的一方面。海南三亚因电影《非诚勿扰2》更加大热,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应该怎样把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电影《云水谣》的拍摄地厦门漳州云水谣,怎样提升其影视旅游的知名度,这些都是旅游管理领域所研究的问题。
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可以“无中生有”,深圳世界之窗的阿尔卑斯冰雪世界就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游客们在南国也能感受北方的冰天雪地,在夏日炎炎的暑期,人们在冰雪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看冰雕、滑雪,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而怎样去开发类似于这样的“无中生有”的项目,极大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吸引游客重游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的问题。
即使是拉菲,也需要分享
在“葡萄酒品鉴”的课堂上,当学习到法国波尔多产区的时候,一款“拉菲传说”只有三瓶,有些同学会把自己分到的原本不多的酒再分给剩下没有酒的同学。“好酒独占没有意义,分享让酒更醇香。”老师说的那句话我依旧记得。
旅游管理者,需要学习的是这个专业的精髓“服务和分享”,自己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
旅游管理,这个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当自己亲身体会,才能把更好的体验和经验分享给顾客。一款红酒中,红葡萄主要的味道是黑色水果还是红色水果,是单宁较重的赤霞珠还是散发着水果蛋糕味道的梅洛,又或者是两者的混酿;白葡萄的主要味道是瓜果甜香还是芬芳花香,是带着荔枝味的琼瑶浆还是有着黑醋栗味道的长相思;红酒的配餐是烟熏红肉还是青嫩白肉,白酒搭配寿司和刺身感觉到底怎样;吃四川麻辣锅的时候带上一瓶甜酒能否解辣,高酸度的酒搭配高酸的食物是否最佳……所有的这些,我们只有自己亲口品尝过,感受过,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生活中,把自己独特的品酒经验分享给顾客或好友。
朝阳产业下就业前景开阔
旅游管理作为随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多,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旅游管理人才提供了教育基础。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特性与意义
1.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天气与气候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
(2)人文旅游景观
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等。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 差异性
自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人文旅游景观具有可创造性、可变异性、可移动性。
(2) 共性
多样性、非凡性。
3.旅游资源的意义
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教育性的意义。
二、我国的旅游资源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1)复杂多样的自然h境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类型齐全,气候复杂多样,多名山大川,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2)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和著名的古代建筑物,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2.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①名山――地文景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黄山等。
②水景――水域风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最为重要
①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②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③其他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各具特色的小镇风光,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艺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菜肴,等等。
3.我国的世界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3年,已经有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1)旅游资源价值的表现
①美学价值
自然风景名胜区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HJ2.7mm〗原因。
②科学价值
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往往都具有某种典型性。风景名山对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
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具有重要价值。
④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⑤康体娱乐价值
利用旅游资源能满足旅游者康体娱乐的需要。
(2) 旅游资源价值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①资源的质量决定旅游开发的功能
美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旅游的功能。
文化和科学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具有文化、科学考察功能。
如果某一旅游资源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旅游功能,就能吸引多个旅游者群体,宜进行多种旅游活动,其游览价值相对较大。
②资源集群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虽然有一定的质量,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只是孤立的景点,而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不大。
③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影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有些旅游资源尽管有较高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但如果在同一地域有特征相似而更具价值的资源,其游览价值便会大大降低。
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 资源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质量,还与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有关。
资源质量高、集群状况好、地域组合好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大,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2)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
交通闭塞,进出不畅,开发条件差;反之,开发条件好。
(3)客源市场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其最有吸引半径内的旅游消费市场,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大;反之,开发利用的价值小。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客源市场的距离。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4)基础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地区接待能力强,开发条件好;反之,开发条件差。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用容人量度量。容人量是指在满足游人游览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所容纳的人数。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四、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
(1)形象美
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不同的形象美感。
(2)色彩美
以色彩的冷暖等以及它们的对比协调组合关系表现出来的美感。
(3)动态美
自然景观中的动态美,由波涛、飞瀑、溪泉及云雾飘动等引起。
(4)朦胧美
自然景观透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地表现出来,使欣赏者获得审美享受。
2.人工美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美、古建筑和古遗迹美、民俗风情美、书画艺术美、雕塑艺术美等。
五、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高大的山峰适合远眺、俯瞰。地貌酷似造型适合在特定的观赏位置欣赏。山中的峡谷、溶洞、一线天适合置身其中近距离观看。瀑布适合在适当距离仰观。
(2)角度和动态
江河湖海适合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俯览远望。较小的湖沼和池塘适合在低临水面的亭、榭、廊中欣赏。山水有机组合景观适合乘船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1)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
北方山水风景――夏季;我国南方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夏季(此季节雨水多、云雾多、景色丰富并富有变化,同时兼收避暑之利);北国风光――冬季。
(2) 随天气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及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自然景观
泰山观日出――清晨;黄山观日落――黄昏;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雨过天晴。
(3)特定时间出现的自然景观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观大潮;青海湖特定时间出现候鸟――5月;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吉林雾凇――特定的气象条件。
3.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特色之一。
4.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一、旅游规划
1.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为满足游客需求和促进旅游地的发展而确定发展目标、配置旅游要素、选择并制定合适的未来行动计划的过程。
2.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分析该区域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该区域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需求数量、质量和类型的影响。
(3)策划旅游资源开发,使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物,安排旅游活动。
(4)建设旅游基础设施。
3.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1)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①突出景观特色
在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把突出景观特色放在首要位置,切忌模仿、抄袭。因为特色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生命,有特色的旅游景区才有生命力、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②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
将人工建筑与旅游景区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使旅游者能够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③维护生态平衡
旅游景区一旦被开发,旅游者和建筑物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因此,开发时要遵循维护生态平衡的原则,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④最佳综合效益
在开发景点时,应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景点,并同其他事物结合起来,做到“一点”多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景点的综合使用价值,以取得投资少、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大的效果。
(2)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三个方面。
景区形象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景区形象和未来发展方向。景区形象逐渐成为旅游者决定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功能分区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使每个区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常见的功能区有服务区、游览区和保护区等。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就是对景区的交通线、服务设施等组成要素进行选址和定位。
二、旅游活动设计
1.设计旅游活动
(1)了解出游愿望和能力
(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
①确定旅游地的原则
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
旅游地的知名度越高,往往表明其旅游资源的非凡性越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强。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较大的旅游地
人们居住地与旅游地的环境差异会激起人们的旅游欲望。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旅游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成为旅游的动力。
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旅游时间比是人们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单纯旅游时间与在旅游目的地游玩时间的比值。一般来说,人们选择旅游点和旅游线路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旅游线路上倾向于环路设计,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游览最多的旅游地。
②根据时间长短和季节选择旅游地
③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则
设计旅游线路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资源(旅游价值)、与旅游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费用、时间或距离)等。设计旅游线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突出特色、讲究韵律、“冷热”兼顾、发展创新、安全可靠、符合自身特点、选择最佳路径、景观丰富多样。
2.旅游安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教学法 旅游资源与开发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42-02
1 引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下达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即旅游业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旅游资源基本知识、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成因和主要类型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价值,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了解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步骤,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开发能力。
随着旅游景区竞争愈加激烈,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准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态度不积极,造成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因此课堂上很容易出现不认真听课的现象。而且传统的教学内容多以传授枯燥的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点为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教材为主,实践能力不强,限制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所以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给就业带来一定困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除了理论课程的讲授外,还需开设技能性、实践操作性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形式参加任务设计和运作,参与相关资料的搜集、野外调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思考、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课堂教学和案例讨论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小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工作人员打下一定的基础。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3.1 任务设立
“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任务的设立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任务由教师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任务要包含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需要实际操作完成,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让学生既能运用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和提高实际能力。任务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既要有一定难度,又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任务布置
教师确定好任务后,关键是学生的构想和创意。教师要围绕任务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解,阐述任务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让学生尽可能对该任务提出多种方案,然后请大家共同讨论。该课程的任务布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搜集二手资料即可完成,如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相关基础知识。讲解某一内容时选取一代表性景观,如山地型旅游资源,可以选取黄山为代表,让学生思考该类旅游资源的特点,从哪几个角度进行鉴赏。教师可以下达这样的任务:假如你是导游人员,你将如何进行导游讲解服务。任务下达后,教师首先要讲授山地型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吸引因素和鉴赏视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完成黄山的导游讲解服务要考虑哪些因素,搜集哪些资料。另一类是需要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搜集相关资料完成的任务,如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开发等内容。可以布置“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某景区的资源开发或深度开发方案”等任务,例如后者教师可以结合景区开发的实际,给学生下达这样的任务:“假如同学们是景区的工作人员,请同学们使用PPT、FLASH等形式来提出景区深度开发方案。”
3.3 任务实施
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完成任务,将此任务所需的知识进行梳理,讨论出一个本组认为最为合适的实施方案。分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依据学生能力强弱进行搭配,科学合理的分组,一般五六人分成一组,并指派组长,明确组长责任、组员之间的协作关系,调动学生兴趣,引发思考,组员积极配合,相互合作完成任务。各组要制定任务实施计划,包括组员分工,完成时间等。例如对于教师下达的“某景区的资源深度开发方案”任务,学生会学习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等知识,并去景区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展开小组内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各小组开始撰写方案实施计划书。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检索相关信息,熟悉景点的资源状况,市场需求乃至消费层次等知识。根据小组确定的讨论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以PPT、FLASH等形式进行展示,讲述整个方案,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提出问题,小组人员要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提出各种方案。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具体形象的理解课堂讲授的基础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对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懂得了景区开发的重点及景区开发成功的关键。此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4 任务成果评价
各小组成果展示和讲解后,进行评比并分析各策划方案的优缺点,由教师对每组成果进行点评,在点评各小组方案的基础上确立本任务的最佳方案。学生通过任务的实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任务驱动教学的体会
4.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无比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教学将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理论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将过去枯燥的理论运用到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让学生感到理论是易懂易操作的,让学生觉得对景点进行导游讲解服务及景区开发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模式也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大家参与讲解、讨论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2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课程任务化教学,让学生接触到导游讲解服务,对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对景区进行野外考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懂得做一名导游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让学生懂得景区如何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得以生存。通过实训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作为旅游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综上,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充满了活力,在教学中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示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能为本”的宗旨,使所学知识更能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的探索教学新思路,把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的加以完善、发展和丰富。
参考文献
[1]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版)
[2] 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http://.cn/xxjs/jszj/jylw/201008/t20100827_784198.htm2004.8
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产业 可持续发展
1山西省旅游业现状
1.1主要优势
1.1.1山西旅游资源丰富
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地处黄土高原,有着3000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造就了山西省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山西古建筑中有50处被国家重点保护,超过400处被省级重点保护,古建筑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拥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被誉为“佛教圣地”的五台山,中国最古的木构建筑南禅寺,北魏修建以惊险奇特著称的恒山悬空寺,以及中国三大佛教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等等。山西全省遍布了革命活动旧址和文物,为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山西旅游资源的丰富奠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1.1.2旅游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山西省旅游业实现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山西各级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充足的资金成为旅游投资建设的经济基础。交通、通讯、城市建设等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山西省旅游业的市场空间和客户资源由于依靠了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也有了迅速的扩展。
2012年,山西省旅游行业依托传统媒体宣传力量,成功塑造了“中国山西、晋善晋美”旅游主题品牌。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2012年实现总收入1813亿元,同比增长35%,增幅较2011年同期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分别接待国内外游客1.94亿人次和189.2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9.8%和21.8%。
1.2问题及不足
1.2.1旅游景点分散,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山西省风景名胜虽多但比较分散。从北部到南部的不少县市都分布了景点,这样的资源分布特点要求景点之间有着便捷的交通和顺畅的服务衔接。但是由于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境内多山,道路交通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与旅游业配套的交通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另外,山西旅游区餐饮、购物、娱乐和住宿等配套设施的也存在很多问题,难以满足许多国内外游客与大型旅游团体的需求。
1.2.2特色不突出,主体形象模糊
山西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自然风光壮丽。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形成主题突出且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目前,山西旅游的宣传口号定为“中国山西、晋善晋美”,虽然朗朗上口又极具创意,但还没有明确表明山西的特色旅游产品。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都是极具自然和人文魅力的景点,山西旅游业的龙头标志就可以在其中选取,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刻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以增加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1.2.3旅游业管理和经营体制不健全,人才不足
山西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的协调、统一、高效性不足,造成大量重复建设和浪费。山西旅游景区的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违规索取游客钱财甚至诈骗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严重损坏了山西省旅游业的形象。另外,发展旅游业不仅在开发、管理、策划等方面需要创新型人才,具备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看,山西省旅游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2.4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
山西省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焦、铁、化等产业长期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产业虽然给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污染了环境,从而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旅游业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重点旅游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和景区的绿化及美化不够,卫生水平有待提高,导致许多潜在的游客放弃了将山西作为旅游目的地。
2山西省发展旅游业的相关对策
2.1统筹规划,协调运作
2.1.1变革观念,解放思想
山西旅游产业要发展壮大, 成为继能源产业之后有一个带动山西经济发展的亮点, 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要建立以服务业带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观念。其次, 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政府要重新审视、打造、发展山西的旅游产业,旅行社等相关单位应该主动组织各类活动, 宣传山西的旅游资源,扩大潜在客源。
2.1.2政府主导,协调运作
发展“政府主导型”旅游业的战略,并适度增加对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组织各方面力量扶持旅游, 不仅需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交通、运输、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产业, 还需要保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改革、人才培养、资金投入。
2.1.3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调整产业结构重要的支撑力量。山西省旅游业缓解资金瓶颈, 实现快速发展, 要依靠政府主导, 政策引导, 企业主体, 吸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开发建设,不仅要积极争取国内投资外, 还要适度引进外资,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推进山西旅游产业更快发展。
2.2重点开发, 持续发展
2.2.1 旅游资源要保护为先,有序开发
山西省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重视对各类资源的保护。这就要求一方面对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 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在保护与开发产生矛盾时, 必须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 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采取绿色开发与经营。
2.2.2客源市场应整体规划,协调发展
山西省在旅游业的市场定位上,要做到省内省外兼顾, 重点做好周边省市的宣传工作,组织好“山西人游山西”活动;要做到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建立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等多种媒体全方位的促销网络,形成广泛稳定的客源市场。同时发展适应国内外旅游者需要的旅游服务设施, 加强连接国内外旅游主要客源地的交通网络建设。
2.2.3 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品牌
要以文化背景包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以确定的精品线路和景区为核心,形成包含宗教朝觐游、晋商民俗游、避暑度假游等六大旅游产品和以五台山、平遥、大同云冈石窟为龙头的核心旅游产品体系。
在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能力,多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以景区为中心向周边扩散,以旅游业带动各类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增加购物环节在旅游配套产品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薛吉生.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探讨[N].太原理工大学报.2006,(12)1-3.
[2]周涛.山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资源.2009,25(5)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