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

第1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汉字思维解析 非计算机专业留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汉字结构与汉字部首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研究 基于计算机游戏技术的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 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初级阶段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研究 医学留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调查及分析 留学生全英计算机实验教学研究 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的汉字教学法 面向华裔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文本的获取 加强高频汉字的学习 提高留学生写听读用能力 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理念研究 对日留学生的汉字教学策略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留学生书法课中的汉字教学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联 计算机编程类课程辅助学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的网络学习板块分析 多种学习理论视野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探究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中的协同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百度百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词条.

[3]Sternberg,R.J.&Wagner,R.K.1982).Automatization failure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Topics In Learning&Learning Disabilities,2(2),1-11.

[4]陆炳甫.如何利用电脑辅助中文阅读[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5][6]叶淑仪、王瑞.电脑辅助中文教学的心理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

[7]Mayer,R.E.,&Moreno,R.(2002). Aids to computer-based multimedia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12(1),107-119.

[8]Kuo,M-L.A.,& Hooper,S.(2004). The effects of visual and verbal coding mnemonics o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52(3),23-34.

[9]Baddeley,A.(1986). Working mem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0]SchnotzW.,(1993),Some remarks on the commentary on the relation of dual coding and mental models in graphics comprehension,Learning and Instruction,3,111-155.

[11]http:///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2]谢锡金,祁永华,罗陆慧英.多媒体电脑辅助学习汉字的理论与设计[A].首届小学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4,08.

[13]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4(2).

第2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1-0156-02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第3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高校;计算机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随着社会和计算机领域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在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故社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推广已经日渐成熟,它要求高校对于计算机的教育不仅仅是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这些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还要求学校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如启动一定的教育资金对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及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更新。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很重要,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展开算机的优化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虽然或多或少有利用到信息技术,但是更多的是将“黑板和粉笔”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授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没有遵循现如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枯燥的教学,当然也不能称之为教学。在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实施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忽略能力与知识的结合,忽略了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信息化设计。

综合这几点来看,对于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使用已成为当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当今社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已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这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实行全面素质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优化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从理论上看,对于高校计算机的教育的优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校计算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有利于把高校计算机学生培养成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丰厚的创新意识的毕业生,这也成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一个敲门砖,增加了他们的成功就业的几率。二是从现实意义来看,通过高校计算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他们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对于高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很重要[1]。

2 高校计算机教育所存在的问题(The problems of

college computer education)

现如今,无论是高中还是小学,都已进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而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是零基础的教授,在高校计算课程设置中分别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等基础课程,这对我们的计算机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所用课本及课程教学体系还较为陈旧,缺乏相应的

专业特色

我们所实施的教育课程对于现阶段我国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是由于高校对于所选课程的定位不够仔细准确,对于开设课程的课程效率要求不高,教师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学生的学习目标重点不够明确,学生除了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办公软件,对于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掌握不够,能力更是有待提高。这样长此下去,会造成学生的课程体系有所脱节,从而造成理论与实际不能充分的结合。

2.2 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对于高校的教学模式之前已谈过,虽然已将“黑板和粉笔”换成投影,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利用电脑进行进一步的演示,总体上看教师只是把单一的黑板教学转移到了PPT上,最终的实质却没有任何的改变,这违背了当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得学生的主动性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被间接地忽视,最终影响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就目前而言,虽然在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了上机操作的课程,但是在进行上机操作时更多的是利用电脑进行聊天、打游戏等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使得学生的基础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如,打字能力及软件编辑能力等等。

2.4 对学生的评价还存有一定的错误

高校对于计算机教育的考核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采用试卷以及上机结合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评价却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另外还有部分学校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还是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故对于现阶段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评价水平不能够真的体现出高校计算机的教育水平,不能完全展现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方针及目标,更不能够让学生获取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得他们的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下降。

此外在高校中,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或者是计算机的基础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完善的个性教学,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的合理。国家教育部还实行了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衡量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水平,使得很多高校把等级考试作为学生顺利毕业的硬性指标,然而很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还面对等级考试,这样就很容易忽略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及思维的进一步提高。

3 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优化(Optim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education)

在可持续发展下实施对高校计算机教育进行优化,其实质就是对高校的计算机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原则,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力,这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学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3.1 理论课教学实践

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养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曾有人说:知识是人类生活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古代到现代,每一项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生活经验,而他们均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上才进一步被创造出来的。

创新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知识的重新组合,还是个人思想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没有知识,就没有创新,由于知识得到了丰富,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的设想,这种新的设想越累越多,创新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理论知识应得到同样的重视。

3.2 实验课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的教学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更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一些网页的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等。学生通过不断地上机进行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故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对于计算机教学的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优化的催化剂,是学生增强新能力的关键因素[2]。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科目《计算机应用基础》,出版社将这个教材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在实验部分侧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的应用等。在理论教学中,大多数以系统进行讲授,但是对于实验内容很多老师都不足以重视,大部分是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课后进行练习,使得所谓的实验课缺乏一定的教学设计,最终导致实验课形同虚设。

教育者是学校教学的主体,它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而他们所教授的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与转化的心脏,故在实验教学中应认真思考该如何展开有意义的实验教学,其中包括实验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创新思想的形成[3]。

4 结论(Conclusion)

综合以上论述来看,实施创新性教育对计算机教育的优化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贯彻创新性科学教育,首先对于可持续发展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科学的创新的计算机教育是当下进行高校计算机教育优化的关键,之后又从创新性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已经彰显无遗,使得高校教学不得不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通过对比教学效果,足以证明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可持续发展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优化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盛明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

师范大学,2011.

[2]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

2011(1):1-19.

[3] 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D].安徽师范大学,2012.

第4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技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Research&Practice of Improving Teaching Model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Quanq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ostgraduate Class,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 capacity of the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ypical problems cropping up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pointing out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ty and life,striving to materialize all teaching objectives, adopting skill module testing to spur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methods;Skill module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影响着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关系到人才培养中的信息素质。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模式,改善职高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脱节的局面,实现中职学校“现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一门公共文化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定位

该课程技能训练的重点是当前主流软件的应用,包括Window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其次是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本组成,学会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处理,以及进行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简单加工。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二个层面上,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术,如文件操作技术、文档编辑技术、系统设置优化技术等。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操作技术应用于工作或生活中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分析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予实施解决。

(三)我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上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如任务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模式,但根据对我市“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大纲、新课程”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对面向应用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或素材与生活和专业脱节;2.模仿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而散、重点不突出的情况,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意识;4.教学对象普遍存在着基础素质差、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生活应用相结合,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要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并且能学有所用,就应该立足生活、结合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不仅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辅帮助,更主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当前的生活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如能立足生活现实,将更能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距大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家里有电脑或平时接触电脑时间较多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他们追求新奇、实用的操作技术,以期提高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是来自于农村,上职高之前很少受到信息技术的教育,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基本空白,需要从零学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放弃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教学中的任务或案例要体现出延伸递进的特点。如上述“文件操作”的例子中,在完成“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抛出“修改文件属性实现文件的压缩与加密”、“设置共享方便信息共享”、“创建备份文件保障数据安全”、“使用专用软件实现被删文件恢复”等等拓展任务,引导学生立足本身基础,逐步递进,使每个教学对象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二)改进“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培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激励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示范―模仿”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学生通过模仿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强化练习、技能迁移”四个基本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技术,但如果单一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投入地讲解操作,台下学生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往往会导致学生不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操作,一旦失去操作提示,他们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要解决学生差异较大的矛盾,达到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兼顾学生学习的差异,可对该教学方式各过程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改进。如在“讲解示范”环节,由原来的教师讲解示范变为学生示范,然后让其他学生对其提问,此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指导练习”环节,学生所操作的内容与示范内容相似,但需要增加一些重要且在示范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需求,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以便在点评时能对常见的错误操作进行分析、归纳。

(三)实施模块技能测评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活动也能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新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建议课程的考核和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评价为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定性评价为重。

高教社出版的新国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版)》中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七个单元,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由于这7个单元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对技能模块的整合设置时,可以直接将一个单元做为一个模块,然后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技能操作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测试任务,如表1为2009年我市所制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模块测试任务表”;根据该表,再组织相关教师组建技能题库和评分标准,制定题库时要注重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某一单元的学习后,可从题库中选取相应的测试任务对学生进行现场技能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报告单(如表2所示)的形式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反馈,报告单不仅提供总成绩和等级信息,还包含各技能要点的分项分数和完成测试任务过程的表现,通过报告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知识和能力上比较擅长,哪些有所欠缺,并为任课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软件更新快、学生基础不一”等特点。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手段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活情境,突出职高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新医改;卫生经济;问题

一、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存在的问题

1.医院卫生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新医改环境下,我国一直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医院的管理也不例外。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长期的影响和深入并不能随时撤销,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争睹对卫生的管理体制干预仍然较多,导致医院卫生机制缺乏经营自和医院卫生机制本身管理调控的缺失,致使医院卫生管理水平无法有更快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较为低下,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以及可及性都有不好的影响。此外,我国大部分的医院缺乏激励机制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护人员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导致工作缺乏活力,自然也无法快速达到医院卫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成效。

2.医院财务内部审计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疏于重视,在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认为财务部门负责预算,因而对于预算工作缺乏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预算与实际的情况并不符合。例如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中要求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来编医院的财务预算,但实际情况是,这种零基预算方式所涉及到的预算管理项目较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着不同的预算规律和预算特点,因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仅仅采用这种单一的预算方式并不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了预算信息不准确的问题。卫生院的融资机制一直是内部融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公共卫生医疗事业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与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度和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这些投入仍然显得单薄,财政投入效率不高。之前国家对卫生院还会实行一定的财政补贴,但目前国家开始将补贴通过健康保险等方式更多地投入到需求方,导致卫生院管理建设资金不足。

二、新医改环境下卫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卫生经济制度的完善

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要预算的科学性和切实可行性,以统筹兼顾、收支统管、量入为出为预算的总的工作准则,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管理纳入预算管理体制之中。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相应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具体的资金使用计划、资金分配预算、医院的效益预算和收支预算等。财务管理机构在编制本年度的收支预算时可以参考最近几年的实际收支状况,在结合本年度医院的发展计划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之上,以本年度的药品价格变动单、医疗收费标准更动状况、市场物价浮动水准、人员编制等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年度预算编制,从而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每一个具体的科室要严格的按照本年度的资金预算标准来进行相应的医疗卫生器械和药品的采购,严禁私自采购超出预算标准、在实际的医疗卫生服务中没有太大作用的医疗卫生用品或者器械。通过严格执行预算从而建立起严谨的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提高内部审计管理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审计认识。提高审计意识包括:医院内部管理层对审计工作价值取向的真正认识,内部审计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转变,使医院管理层了解到: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并不是为了“专门找茬”,而是对医院内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控制和评价,并有效地协助相关组织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在提高医院价值、降低医院的运行风险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应本着“积极为医院服务”的职业理念,对医院内部审计内容精心管理。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监管质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可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信息反馈系统,使内部控制机制更加的健全。医院应将日常的审计业务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合理的融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医院全部活动的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建立数据模型。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全面的评估医院管理风险、合理有效的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

3.实现卫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可以对监控方面提供帮助,也使得管理机制更为精细化。首先是业务运行方面的监控,通过对业务运行进行监控可以全面有效的掌握财务的运转。其次是对相关费用所进行的监控,通过这一方面的监控可以实现支出的合理科学。关于医院在这方面的相关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预警管理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它可以对形成的费用纠纷等进行自动的提醒,然后由医院进行干预。与此同时在经费软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相关的功能模块以确保收费方面的透明。建立医院卫生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评估系统对于医院来说极为重要,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评估并优化该体系,可以使得医院在评估方面实现管理的精准化和精细化,从而实现由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型,同时科学的评估可以加强提高医院员工的效益意识和成本意识。

三、结束语

新医改环境下不仅要实现为医院的有效管理,同时要在医院管理下实现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保证医患的良性发展,同时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实现医疗市场的过大,保证医院市场化的监管,同时体现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改革

21世纪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已经演变为一种工具,是一种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是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目前无论本科还是高职都设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只是各院校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和不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后,使得现在的高职新生绝大多数都是非零起点。另外,随着本地生源的萎缩和高职招生不断向外省扩招,高职中的外省生源也在逐年递增。由于地域的差异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的不同,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也随之在逐年增大,尤其是来自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有些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可以说是零基础。这给目前一刀切式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现状仍然是以传统的自然班的形式进行着,学生间的差距普遍存在,有些差距很大,这给教学带来很多困扰,造成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计算机水平较中学时期没有提高,而另一部分同学却跟不上,学不会,因此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阶段。针对高职目前的现状及对学生基础的摸底调查,我们认为采用分层教学的组织模式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

虽然分层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分层教学思想最早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也曾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和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曾经有很多学者专家对分层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其中分层教学只在大学英语等少数课程上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还在尝试阶段。分层教学的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能使计算机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为专业服务。突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实现最大化的发展。目前有一部分院校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较有代表性的如“2+X”课程体系,“1+X”和“1+X+Y”分层教学模型等等。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是希望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

当然,级别越详细,越能实现因材施教,更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层级的划分会受到师资力量、实训条件、排课等多方面的限制。通常情况可将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采用两种教学计划。为基础较差的同学开设“基础提高课”,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开设“加强提高课”。

1 分班依据

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次教学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为了正确地研究分层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在新生报到之初,对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有正确的认识,重点需做好摸底工作。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计利用上机考试软件对学生的应用水平进行摸底测验。摸底考试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客观、公正。但是如何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成绩分割点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根据本院生源的总体情况及教学资源配制情况拟定一个分数线并结合学生的电子调查问卷,采用成绩与自我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次适合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应满足他们将来进一步深造的需要。B层次适合于一般学生,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

2 教学设计

根据已经分好的两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教学大纲等,根据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础提高班的学生普遍存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比如说只知道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少数功能,甚至有些只会上网聊天,打字指法不对打字速度较慢等情况。加强提高班的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使用操作系统、office等办公软件,能有使用网络发送、接收邮件的经验,具备利用搜索引擎收集搜索有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案例的组织、教学方法、考证培训上都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别的设计。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上,各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差别只在于知识的深度、广度方面。

3 考核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分层教学成功实施的保证。考核体系的设计必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比如加强提高班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其教学目标是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较高要求,其测验和评价也更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于基础提高班来说难度更大。

鉴于课程的成绩与学生的评优评奖等各类活动挂钩,因此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分层教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要设计一个基本平衡点。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优。可以结合难度系数进行平衡。

4 教学组织

针对于分层教学的组织方式而言,目前较多的是采取“走班”的方法组织课堂授课,即保持原专业班级不变,将计算机基础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授课。旨在通过该改革方案,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水平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

5 实施难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必须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分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为了使分层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必须得到学生的理解与认同,所以应该事前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他们阐明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目标及教学方向更适合于各层次学生,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方案,得到最好的发展,以避免学生不求进取或跟风选择的情况发生负面效应。

分层教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分层教学是把普通教学班打散后重新混编班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在教学组织、记录、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调控到位,否则就容易出现混乱。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模式,也是可行的,关键是具体的实施方案的细节需要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再设计,在此只是我们在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进行分享,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俗语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李维平.高职学校计算机公共课分层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6,(17).

第7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面向对象技术;编程能力;计算机专业;案例教学

0引言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掌握相关技术的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从业人员需要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编程技术和编程语言的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极快,导致编程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研究生紧跟时展,掌握最新的编程技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大部分是面向实际应用的算法研究,在提出或改进算法的同时,必须编程实现该算法,以验证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因此,编程能力对于研究生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差,分析原因主要包括:①很多学生从三本院校考来或由其他非计算机类专业调剂过来,原有的编程基础较差,没有掌握基本的编程思维和方法,无法满足未来学习和工作需要;②很多学生为了考研,在本科阶段只注重考研理论课程的学习,缺少编程训练和实践。此外,不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兴趣点和熟悉的编程语言各不相同[1]。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提高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整体编程能力至关重要。面向对象技术是目前计算机相关行业使用最广泛的编程技术,很多最新的编程框架都是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2-3],面向对象技术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与编程最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因此,通过面向对象技术课程建设,提高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编程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课程改革建设内容

1)开展分类教学。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编程能力普遍不强,而且存在较大差异,有一部分学生的编程基础较好,而个别学生编程能力很差,几乎是零基础。目前一门研究生课程的课时为32课时,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各类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反映,由于基础差,原有的讲课内容不好理解;而有的学生则反映讲课内容应该多讲实际案例和最新的编程技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编程能力,有必要开展分类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课下自学两部分,解决课时不足和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课堂讲授内容是要求大部分学生能掌握的编程技术。课下自学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基础和个体能力不同的特点,开展高低层次学习:①将最基础的编程技术课件、视频和学习资料放到课程教学平台上,要求编程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按照计划提前自学;②将最新的编程技术学习资料放到课程教学平台,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后自主选择学习。2)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最新编程技术发展。面向对象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虽然这些年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但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因此,有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梳理,除了讲授面向对象基本分析方法和编程技术,还有必要针对目前流行的Web开发框架、手机App开发和微信小程序开发,讲授相关的编程知识,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掌握使用新技术的编程能力。3)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模式。虽然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外,还可以通过课程作业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整体上还存在无法真正度量学生编程能力、考核不及时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考核模式,探索“定期交流汇报—实践过程监督—最后答辩汇报”的考核新模式。通过交流汇报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学习。通过中间实践环节文档和编程结果的审核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最后要求学生就所做的课程实践内容进行答辩汇报,既考核了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上台汇报课题能力。4)以实际项目开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实际编程能力为目标,通过案例教学[4],提高研究生的编程实践能力。编程能力的提高要靠实际项目训练,因此有必要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以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为案例,采用最新的面向对象技术,传授最新的编程技术(web开发框架、手机App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发、EChart可视化技术等技术),通过编程实现实际项目的一部分功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编程技能。通过对比分析实际可运行系统和自己编程实现系统之间的差异,学生能真正体会如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编写好的程序代码,从而找出自己不足,提高编程能力。5)建设课程的在线学习和分享平台,实现课程自学和编程技术的开放共享。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开发设计课程在线学习和分享平台。首先,可以将提前准备的课件和视频资料放到平台上,供学生在线自学;其次,实现一些资源分享,包括最新技术介绍、优秀代码分享、历届研究生课程作品展示等。

2实施方案

2.1课程结构安排

课程结构安排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与编程能力,而且实践环节选择的内容应该是最近大家比较熟悉、比较热门、可以采用最新技术实现、学好后能够推广应用的课题,从而让学生有兴趣投入精力学习。笔者在有限的32学时内,安排讲授18学时、案例编程实践12学时、课程考核2学时,其中讲授内容又分为基本理论教学10学时和实际编程技术教学8学时;另外安排22学时的自学内容,其中简单内容8学时、高级内容8学时、案例自学6学时。课程教授和实践内容以目前主流的Web开发为主,以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开发为辅。案例编程实践安排3个内容,其中第1个案例为简单案例,所有学生必须学会,占用2学时(多余任务由学生课余时间完成);第2个案例为基本案例,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简单系统,所有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为中等难度案例,占用10学时;第3个案例为较复杂案例,作为自选任务,鼓励部分学生完成,占用8学时。

2.2讲授内容安排

在课程讲授的18课时安排上,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软件编程技术发展、面向对象概况和核心概念、面向对象基本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简单多层框架开发模式、MVC模式、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框架,以及结合MVC框架需要的基本编程技术。在讲授内容的间隙,要求学生自学一些内容,同时安排案例教学内容,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的交叉进行。

2.3自学内容安排

在自学内容安排上,首先面向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8学时的简单内容,包括Java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和部署,面向对象基本语法,前端开发技术JS的基本概念语法等;其次面向编程能力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安排8学时较复杂内容,包括EChart可视化技术、App应用开发、微信小程序开发以及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应用实践学习。

2.4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整体考核分为两个部分:笔试(50%)和案例实践完成情况(50%)。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技术的掌握以及对整体项目设计思路的掌握能力,分为填空题、选择或者判断题、简答题、设计题、论述题。案例实践考核又分为3个部分:简单案例1(20%)、基本案例2(30%)和复杂加分案例(10%)。简单案例1是一个基本的实践要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安排在课程中期,主要目的是通过中期的简单案例,了解各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设计编程能力,从而督促学生进一步学习,指明学习方向,同时适当调整后续课程内容。学生在规定期限完成案例后,教师逐个检查并打分。基本案例2是一个真正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案例,要求学生基于基本需求,扩展内容,设计程序框架,并编程实现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系统。学生上交项目文档和源代码,并到讲台进行汇报,汇报项目的主要功能、实现的技术特点、项目的心得体会等。教师对每个项目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供全班同学学习与讨论,学生也可以针对项目提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换代码学习。教师根据汇报情况和项目资料进行打分。复杂加分案例是在基本案例2的基础上,提出更多更难的功能要求,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根据完成情况加分(0~10分),但加分后总分不超过100分。整体上采用实践过程监督(简单案例1)和最后案例汇报(基本案例2)来考核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上台汇报能力,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更多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学习。

3结语

本文的教学方法改革已经在天津工业大学实行。从最终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生的编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都能做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佳.综合实验为驱动的教学法在研究生网络编程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6(5):44-47.

[2]廖湖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99-102.

[3]阿不来提吉力力,艾则孜阿不都艾尼.“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面向对象程序实践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113-114.

第8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C语言CDIO项目载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59-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设计能力的入门级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步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开设这门课的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几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总结归纳出我院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独立编程的能力差

C语言知识本身所具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特点,易使人感到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是零基础,对学好C语言信心不足,或学生从一开始的听不懂、跟不上逐渐演变为不愿听、不想学,逐渐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会对本门课产生怀疑的态度以致厌倦。另外,实验内容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教材中的实例,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市场,因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2.自学能力弱

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很快,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现有的知识,还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甚至自学C语言前沿应用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学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修改,并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

3.创新能力低

传统的实验题目紧紧围绕课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法描述均很清楚,学生只需编写代码即可。如果给定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必须首先理解待解决问题的实质,然后考虑通过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又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二 面向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建议

1.改革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如在给学生介绍循环结构时,与同学探讨一个换钱计划,计划如下:我每天给你十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第二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二分钱,第三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四分钱……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满一个月(30天),让同学思考是否接受这个计划?

让同学通过这些小程序观察语句的执行情况,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去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把项目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要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和特点,结合企业专家建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接近学生生活、业务逻辑较为简单且尽量能与后续课程项目产生联系的项目,如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这样的项目等。有了项目载体,根据项目开发制作的顺序,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编排,将常用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解,忽略难懂晦涩、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好C语言的信心。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CDIO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项目化课程更具有条理性和可实施性,可将项目按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根据模块功能的大小,又可以将模块划分成若干任务。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事先划分好的功能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CDIO教学理念,通过软件工程过程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四个阶段来完成课程的任务。

通过将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构想―设计―实施―运行”的指导思想,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并逐步将成果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2]马丽艳、宁振刚、李振平.基于EAC-CDIO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第9篇:零基础学计算机技术范文

关键词:财政预算 执行审计 创新

引言

审计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个屏障,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其在国家安全保护、国家利益维护、国际民主法治建设以及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原则,树立起科学的审计理论,逐步推进科学审计的合理发展,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应用状况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创新,保证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其既有作用。

一、对预算执行审计内容的创新

(一)对政府采购审计内容进行合理拓展

政府采购的审计工作应该注重这样三个方面的管理:其一,对政府采购计划及预算进行审查;其二,对政府的采购执行方式与进程进行审查;其三,对政府的采购效果、效率以及效益进行审查。同时,针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二)对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内容进行拓展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首先,应保证部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从收入方面对预算资金进行控制,保证将之纳入到本部门的预算中。在支出方面应该全面考虑人员经费、工作职责、零基预算等内容的编制;其次,应该保证预算执行的合法性、真实性。审查预算拨款的及时性、审查进度以及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违纪行为等。

(三)对国库集中支付审计内容进行合理拓展

建立并完善国库单一账户机制,对收入、收缴以及支付拨款程序等进行规范,这项工作是财政国库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的审计工作,重点是:其一,对财政、税收以及其他的税费征收机关预算内外收入资金的入库方式的规范性进行审查,确保其中不会存在截留、挪用等问题;其二,应该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审查,杜绝不依照预算和程序进行支付、利用集中支付与核算机会进行违规操作等行为。

(四)对国有资产运营审计内容进行拓展

从国有收益真实性角度出发,对国资结构、分布以及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确保不会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闲置程度高等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看是否存在违法操作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益,不但要关注其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关注起社会效益。

二、对预算执行审计方法的创新

(一)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金审工程”的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开展A0系统建设工作来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例如,在工作过程中鼓励审计人员对AO的应用案例进行总结,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审计实践经验开发相关的实用软件等,提高审计项目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深度,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同时,还应该做好审计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中心,提高审计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水平。

(二)提高审计队伍整体水平

为了实现审计事业的科学、创新发展,其根本工作在于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在审计工作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审计机关的自身建设工作,通过激发审计队伍的精神状态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还应该对党组会议制度进行健全,尤其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民主精神,提高整个队伍的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人才兴审’的战略目标。

(三)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

对于引起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注重社会保险、低保资金的审计工作,应该遵照相关规定,制定一个合法、合理的完整执行程序。在审计完成之后要及时的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提高审计工作的影响力。同时,在完成各个审计项目之后,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及时的对审计对象进行回访,督促被审计对象积极落实相关的审计决定,保证审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审计调研工作具有作用范围广、目的性强的特点,通过审计调研能够很好的提高审计工作的灵活度。尤其是在当前审计力度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在审计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并改进审计工作的内容、方法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应该将资金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通过纵、横到底的方式彻底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局面,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全面跟踪,从制度和体制上对问题予以全面解决。

三、对预算执行审计成果进行创新

(一)提高审计工作报告质量

审计工作报告质量的提高是进行审计工作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审计工作结果的最终体现,审计工作报告能够反映出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结果的精确度等,因此其应该充分的做好报告的统筹布局。一般需要保证篇幅适中、内容与审计主题相扣,确保审计内容有的放矢。

(二)提高审计信息质量

提高审计信息质量是创新审计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审计部门发挥审计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审计信息同时还是审计结果集中体现的标志。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应该以政府和党为中心,加强审计信息综合分析的强度。另外,应该注意把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单个、零散的审计素材进行整理,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从宏观管理的高度对之进行分析,以从个别发现整体的发展趋势,为动态的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三)督促审计整改的落实

随着审计工作的逐步深入,国家相关部门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因此,审计部门在做好相应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及时的对相关的审计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督促相关单位及时落实审计决定。例如,可以通过上文所述的回访方式进行督促、落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