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互补与兼容。[1]
[关键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
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2]
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1、位置安排礼仪
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就坐时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盘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纸擦餐具,以免使人认为餐具不洁。
2、用餐礼仪
中西方对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对用餐,那差异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顺序上双方就有差异,中方的上菜顺序是汤、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顺序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异,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盘、杯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西方的讲究比较多,有时候比较重要隆中的场合,餐具会有很多,他们会很仔细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规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异,中方:中国宴席中场停止了,我们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汤匙上,如果将筷子横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进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场休息,刀叉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含义,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三、着装礼仪
除了以上说的礼仪差异之外,在着装方面中西方也有差异。在中国,人们在宴请别人或者自己被宴请的时候都可以穿着随便点,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裤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较高级的宴会,对人们的着装都是有要求的,我们平时看电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装不正式是不给入内进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级的宴会,男士都要穿西装皮鞋和打领带,女士需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闲服去就餐的。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一旦出错了就会闹出很大的笑话。
结语: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发展让越来越多文化发生碰撞,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它让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靠近了,让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其实也就是各国的文化的缩影,正向面对这些差异,会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陈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是汉民族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是赣南客家人民将中原饮食文化因地制宜地与赣南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为了向世界弘扬赣南客家饮食文化,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其翻译,提出了直译、直译+释义、意译、音译+释义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翻译
1引言
被称为江西省之南大门的赣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不仅是客家先民向南迁徙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从神奇的客家围屋到古朴的客家民居,从动人的客家山歌到诱人的客家美食,这些都彰显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无尽魅力。为了弘扬赣南客家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赣南客家饮食文化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翻译。
2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就意味着交际翻译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有较大的空间去解释和调整原文,甚至是对原作者错误的修正,以消除歧义。交际翻译目的在于使译文带给读者的影响等同于原文给其读者的影响,所以译入语才是重心。
3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一般原则
赣南客家饮食种类琳琅满目,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按照交际翻译理论,为不给外国人留下疑点和难懂之处,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使用简单的语言来传达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特征和和性质。(2)传递文化。翻译的名称应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所表达文化元素,如典故和比喻等。(3)避免禁忌。由于中西方文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适当地对翻译做出调整或是补充文化背景,以免产生误会。
4交际翻译理论下翻译客家饮食文化的策略
(1)直译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利用英文和中文中关于食物的共同概念来翻译,这样对西方人来说可以产生直观的感受。翻译时将主材料翻译成中心词,制作方法译成过去分词,主要的特色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述。例1:擂茶在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岁月中,擂茶就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制作时将茶叶用擂钵捣碎,之后再往里面加入不同的食材和佐料。“擂茶”中的“擂”字表明了制作方法,所以在翻译时直接用grind一词,故译成Hakkagrindedtea。例2:信丰萝卜饺与传统的饺子不一样,信丰的萝卜饺是用薯粉做成的饺子皮,蒸熟之后晶莹剔透,而馅也换成了萝卜,再加上少许的猪肉或是鱼肉,包制的方式和普通包饺子的方式是一样的。为了体现出信丰萝卜饺是蒸饺,所以还要在中心词dumpling前面加上表示烹饪方式的词steamed,译成Xinfengsteamedradishdumpling。例3:兴国鱼丝兴国鱼丝有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因“鱼丝”的发音和“余思”一样,寄托了客家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鱼丝的制作方法和米粉类似,先将剔骨的鱼肉捣烂成鱼茸,加入红薯粉和盐,制成面团,之后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薄饼,放入蒸笼中蒸熟,待冷却后将面饼切丝,最后就形成了鱼丝。由于制作过程复杂,这里我们不宜将鱼丝的整个制作过程都翻译出来,因鱼丝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类似面条的一种鱼肉制品,所以将其翻译成Xingguoshnoodle。
(2)直译+释义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许多菜的名字是无法从其字面上来了解的。但是为了保留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这些象形的比喻或是典故,还应该配以释义,加入写实性的文字描述。例4:四星望月在兴国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流传着为当地一道客家菜起名的故事,这道菜就是“四星望月”。曾经率红四军从井岗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途径兴国县,品尝了客家菜蒸笼粉鱼。从菜的造型来看,觉得蒸笼像月亮,四个碟子像星星,就像各地的工、农、商、学群众盼望的到来,故取名“四星望月”。为了体现出这道菜的形状与象征意义,将这道菜按中文名称先直译过来,译成:fourstarstowardsthemoon再加上释义steamedshsliceswithricenoodles。
例5:宁都三杯鸡此菜的来历传说和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老奶奶在得知文天祥被俘的消息后,便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去看望他。老奶奶在狱卒的帮助下见到了文天祥。好心的狱卒把老奶奶带来的鸡收拾好并切成小块,找来一个瓦钵在里面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把鸡煨熟,这便是最初的三杯鸡。后经过改良将三杯米酒改成一杯米酒,一杯酱油和一杯香油。先按照字面的意思将其直译成Ningduthreecupsofchicken再加上释义stewedchickenwiththreecupsofsauce,这样外国人就可以对这道菜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有直观的了解。
(3)意译由于客家饮食中的一些特色食物外国没有其对应的东西,有时这些名词中体现不出食物的主材亦或是烹饪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一些比喻性的描述。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意译的方式来处理,用英文中的普通名词来描述客家饮食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将其制作方式和材料翻译出,便于外国人的理解。例6:赣南小炒鱼这道菜的来源还和著名的明学家王阳明有关。时任南赣巡抚的他曾经聘请本地凌厨子做家厨。有一次在炒鱼的时候,凌厨子失误往里面加了醋,但意外的是醋的提香作用使得鱼的味道格外鲜美,王阳明吃后满心欢喜,便问凌厨子此菜的名字,急中生智的凌厨子心想小酒(赣南客家人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就叫小炒鱼吧,所以这道菜因此而得名。因小炒鱼的特色就是鱼肉带有醋的味道,为了体现这一特点,还需要加之以调料的名称vinegar,所以译成Gannanstir-friedshwithvinegar。例7:荷包胙荷包胙是南康的一道名菜,而“胙”是祭祀用的肉的意思。顾名思义荷包胙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的肉。制作方法用荷叶垫蒸笼底,再把大块肉蘸香料和米粉放在叶上蒸熟后,整笼连叶上桌。翻译的时候只需要把烹饪方式加主材料,再由with配料的短语即可,最后加上wrappedinlotusleaf体现出其独特之处。所以将其译为steamedporkwithseasonedriceourwrappedinlotusleaf。
(4)音译+释义出于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作用,选择音译是极端异化的体现,但是可以最大程度地承载文化和语义。例8:艾米果用煮熟的艾叶掺入糯米粉制成饺子皮,再包入酸菜、笋、腊肉等,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食用了。艾米果还有甜的口味,做法也是基本一样,只不过将馅改成豆沙或是白砂糖,再经模具压制而成,有点像月饼,但是更薄。所以采取音译aimiguo,再根据口味的不同配以释义:steamedmugwortdumplingswithpickles或是steamedsweetmugwortpie。例9:黄元米果黄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点类似,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杨桐,一种山茶科植物)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把米浸泡一夜,第二日用蒸笼将浸泡后的米蒸熟,再拌入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放进大石臼内,用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在翻译的时候不必把制作的过程翻译进去。直接按音译Huangyuan再加上“米果”的意译,故译成Huangyuanricecake。
5结语
随着陕西的国际影响力日趋提升,来陕的外国游客及商务人士数量也在逐年上涨。如果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除了能够品尝到陕西美味的面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面食文化,对游客而言这无疑是一种享受。面食是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面食不再是人们的饱腹充饥之物,已经成为陕西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承载着陕西饮食文化的积淀与创新。陕西面食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据统计,陕西在西周、秦、汉、唐的历史上有记载的面食就达几十种,可见面食在陕西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面食翻译作为旅游翻译的一种,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游客以及传播当地文化,让外国人轻松的了解陕西的面食文化。近年来,翻译界对陕西面食的翻译和发展也逐渐升温,为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但是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本论文从陕西面食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以陕西省商务厅、旅游局官网公布的一些面食翻译及陕西一些著名酒店和饭店的面食翻译为语料,探讨陕西面食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翻译的基本要求,并就如何应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
一、饮食文化
1.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分类社会的关系。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饮食科学技术、饮食艺术和狭义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渊源流长,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自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把饮食列入文化艺术的范畴,不仅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之欲,更要求色、香、味、形、器,甚至环境、礼仪、风俗等等全方位的审美、协调,同时还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深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氛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异常发达,极富独创性,正是因为其发生机制内部条件的完善与多层次。中国饮食文化作为形态的一个基本生长点,与哲学、历史、宗教、伦理、美学、文学、礼仪和文化的传播等有密切的关联性。
2.陕西面食文化。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陕西面食便是如此。陕西面食文化积淀深厚与陕西关中主产小麦有关。陕西渭河流域是我国的小麦原产区之一,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樯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
面食在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饮食文化来说,远古时候的中国是北方的“粟文化”与南方的“稻米文化”双雄并立的局面。但是自从先秦时期小麦传入中国之后,这种来自西亚的粮食作物就逐渐渗透中国北方的农业区;汉朝之后,小麦的规模已经足以取代传统的“粟”,而“粟文化”也就演变成“小麦文化”。
陕西的“面食”文化,从可已考证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陕西面食文化的起始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制作面食,必须先把小麦加工成精细的面粉。我国在西周以前,加工粮食的工具主要用的是杵臼、棒和碓等,这类工具只能对谷物脱壳或加工成碎粒,很难磨制成精细的面粉。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明了攻城用的云梯和多种木作工具,还创造了磨制面粉的石磨,1965年我省考古工作者在渭北的秦都栎阳遗址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石磨,从而证实陕西关中地区最迟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了用面粉制作的面食类食品了。陕西的饮食文化就如同陕西的历史一样博大精深,时至今日陕西的面食已有几十余种。
三、陕西面食名称翻译研究现状
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其中就有陕西的面食。并建议陕西省内的饭馆,酒店等服务机构推广使用这种面食的翻译名称。但是此次也仅包含部分陕西面食,并且未被广泛接受。现在陕西各旅游杂志、报纸和文化推广网络上所使用的陕西面食翻译名称五花八门,均不一致。同时各类译本缺乏统一管理,使同一种面食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翻译,导致了面食翻译混乱,造成了对陕西面食的误解。
2013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宗丽娟发表了《从目的论角度小议陕西小吃民称的翻译》,2014年10月曹绮雯、展卫华在《读书文摘》上发表了《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同年11月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李庆明、王艳在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跨文化背景下陕西小吃的名称翻译》;2015年7月西安工业大学的尚亚宁、睦春迎等人在西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的阶段性成果中发表了《陕西特色小吃的英译对策》,还有其他人发表的《西安特色小吃的英译》等,这些文章中都提到了一些面食名称的翻译。但是,以上研究都是从陕西小吃的翻译这个角度進行研究,面食的翻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并没有将陕西面食翻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面食名称的翻译”,搜索到的相关论文都是关于山西面食的翻译,没有关于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面食是陕西饮食中的一种重要食物,作为一种陕西饮食文化,不仅是旅游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而且相对于受外来文化影响巨大的菜式来说,更能体现陕西的生活风貌,也更能让外国游客真实清楚的认识陕西面食的魅力和文化。但是目前对于陕西面食的翻译研究还不够充分,不利于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传播。
尽管陕西面食的翻译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有着显著的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相关的研究中,对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有的只重视陕西面食的文化内涵,力求中国文化特色的保留,造成了外国游客对陕西面食的理解困难。有的只重视面食材料的翻译而忽略了其中的文化特征,使翻译僵硬毫无优美可言。此外,通过调研陕西一些大型涉外的餐饮企业和网站后,发现面食的各种翻译问题不胜枚举,这些翻译没能通过地道贴切的英文吸引外国游客的品尝和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陕西面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译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修正。
四、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策略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的陕西是著名的文化教育大省和旅游大省,在全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食作为陕西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其英译名称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将针对陕西面食名称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面食翻译的方法。
1.音译+解释。陕西面品种繁多,数不胜数,虽说都是面,但是陕西面食把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例如:Biangbiang面是陕西关色传统风味面食,是传统的陕西裤带面。因为制作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特指关中麦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长宽厚的面条。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烧热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在大多数情況下直接被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 这种译法直接保留了它特有的文化,但是没有突出该面食长宽的特点,让不了解该文化背景的游客,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面,故笔者认为可以使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翻译为:Biangbiang Noddle(long-wide noddle),这样既保留了它的文化特色也让游客明白了它的特点。
臊子面是陕西的传统面食,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陕西省臊子面历史悠久,尤以宝鸡市岐山县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联合华商报曾正式向社会公布陕西50种名小吃的英文名称中将岐山臊子面翻译为:Qishan Noddles with Ground Pork,这种翻译方法虽然突出了地域特征,说明了食材中的“臊子”有猪肉,避免了有些游客的宗教禁忌,但是并没有突出“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的特点,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音译+解释的方法,将其译为:Qishan Noddles (hot and sour noddle with ground pork).这样既突出了地域,也说明了“臊子”的食材和面的口感。
2.直译法。陕西面食的命名除了以其隐喻的文化背景命名之外,还有很多是直接以原材料命名的。例如刀削杂酱面,菠菜凉面,麻酱拌面等。在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公布的小吃翻译中其中就有这些面食的翻译。“刀削杂酱面”翻译为“Knife-peeled Noodles with Meat Sauce”,“麻酱拌面”翻译为“Noddles with Sesames Sauce”,“菠菜凉面”翻译为“Cold Noodles with Spinach”,这样翻译能够让游客很直观的了解到面食的原材料,便于做出选择。但是商务厅在此次公布的小吃名单的翻译中也有“西府浆水面”,将其直译为“Western Style pickled vegetable Noodles ”,很显然这样的翻译方法是不准确的。“西府”在陕西是指关中以西,尤指宝鸡。如果将其直译为“western”不仅丢失了内涵的面食文化,还会让人误以为这种面食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直译为“Xifu”或者是“Baoji”,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西府浆水面”直译为“Xifu/Baoji Noddles with Pickled Vegetable”, 这种译法既反映了地域特征和原材料,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文化冲突。
3.意译法。陕西有一种面食小吃叫做“葫芦头泡馍”,葫芦头就是猪大肠与小肠连接处的肥肠,因做熟后状像葫芦头,葫芦头泡馍就是将肥肠与掰碎的馍加其他辅料、调料用肉汤泡制成。有的翻译直接将其翻译为“Hulu Tou”,这种翻译方法没有将原材料反映出来。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不吃动物的内脏的,这样的翻译方法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意译法,根据原材料来进行翻译。在英语里“chitterlings”就是指可食用的猪肠,“Hulu Tou(chitterlings in broth)”,这种译法不仅可以保留它的特色,还能让西方国家的游客清楚所包含的食材,避免饮食上的尴尬。
五、结语
陕西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面食名称翻译的目的一方面是弘扬陕西面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给游客提供简洁准确的信息,避免引起文化冲突。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准确的反映陕西面食名称还要注意中西方饮食文化观念的差异。政府及各界也要重视陕西面食名称的翻译,不断的改进不足之处,形成统一的规范,以达到传播陕西面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万建中.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view,35693.htm?li=aladdin.
[4]尚亚宁,眭春迎,孟静.陕西特色小吃英译对策探究[J].学术沙龙,2015.
[关键词] 中西方菜肴 饮食文化 译员 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系统中的过程。作为翻译的一种,菜名的翻译不仅具有翻译的一般特征,还有自己的特性。菜名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不同的文化含义,给对方带来审美享受。菜肴文化作为一门艺术,需要译者在对其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如此的话,才能创造出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中英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所传达的文化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导致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背叛”。因此,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创造性的背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译者需要考虑和提倡的。
菜肴的翻译策略
中西方菜名是属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的翻译有可译性、不可译性。有时,菜名的翻译还有零翻译的原则。菜名翻译的可译性指的是中西方菜肴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信息的对等。菜肴的名称即一目了然,让人很容易地联想到菜肴本身。这类菜肴是可以直接翻译的。而中西菜肴的不可译性指的则是对方的菜名属于本身文化中的专有名词,菜名中包含了本族文化有的,专门的,非他有的东西,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去将对方菜肴中的文化寓意传达过去,信息之间的传递会不完整,所以,需要译者费一番工夫去研究,才能做到信息的准确、到位。对于很难翻译的菜肴,大部分情况下,译者会采用菜肴名字本身的拼音来表达。这样,就避免了误译。这种方法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饮食,先按中文用拼音译出,再加以解释性的翻译,这种方法保留了一些“中国味”,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方法既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而菜肴文化的零翻译则指的是翻译中的“不折腾”原则。就是继续沿用菜肴本身的名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等等这些国内外的专业的快餐快饮名字继续沿用。因此,在中西方菜肴的翻译中,基本都是可以翻译的。对于菜肴的翻译,我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做的是先翻译出菜肴的物质形态,再考虑菜肴的文化的意义内涵。菜肴的翻译中也应该处理好文化差异,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是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及归化补偿策略,二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即异化补偿策略,三则是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补偿策略。归化的代表人物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即目的语读者对以目的语传达的信息作出的反应,大致同源语读者的反应相同”。国内很多翻译学家,如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也都是归化理论的延伸。归化补偿策略要求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抓住译语文化的民族心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异化补偿策略对异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如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同样,为了取得翻译的最佳效果,我们可以对菜肴的翻译采用归化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拥有悠久的文化,各异的习俗,我国的菜肴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形成别具风味的菜系,比较著名的有川菜、粤菜等。在这些菜系中,菜肴的名称十分繁杂,丰富多彩,并带有浓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下面主要分析中式菜肴的命名文化,在中国,以人物命名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类菜名起源于某位历史人物或者与其相关的传说。比如外国人熟悉的宫保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就有历史的来头,它是由清朝时一位叫做宫保的厨师创制的。四川有名的麻婆豆腐(Ma Po’s bean cured)是清朝时一位脸上有麻子的老妇人发明的。还有以地方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了各个地方的特产,烹调技术和风味。比如山东的德州扒鸡(Dezhou grilled chicken)以及江苏的扬州炒饭(Fired rice, Yangzhou style)。以菜肴的味道来命名是中式菜肴的一大特色。比如:咸水鸭(Salted prawns)和五香牛肉(Spiced beef)。在中国,由于传统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有些菜名用吉祥美丽的词语来象征吉祥如意,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比如有着宫廷般高雅名字的芙蓉燕窝(Egg white with bird’s nest)以及翡翠虾仁(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此类菜肴的名字用传统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东西,让消费者感受到菜肴的价值,心理上也得到了满足,因此深受喜爱。当然,有类菜肴的命名以数字来打头,这类菜名中的数字表示做菜时所用的原料的品种。因此,在此类菜名的翻译中一般只译出菜肴中所含原料的数量。例如:三鲜鲍鱼(Abalone with three shredded ingredients),八宝冬瓜汤(Eight-treasures winter melon),烧二冬(Braised bamboo shoots and mushrooms)。
中国菜肴的烹饪方法主要以炒、蒸为主,辅之以煮、烤、煎、炸等。而每一种烹饪方法都可分为若干细别。同理,汉语中的“烧”字英语中则有“roast, grilled, braised”等词语来表达,如烧牛肚是Braised tripe;炸鸡是Deep-fried chicken;煎咸鱼是Fried salted fish;而中文中的 “炒、炸、煎、爆”则在英语中统一用“fried”来表达,比如炒肉片是Fried pork slices;烧鹅是Roast goose;烧三鲜是Saute three delicacies.“蒸、清蒸”则用steamed,比如蒸螃蟹是Steamed crabs;清蒸甲鱼是Steamed soft-shelled turtle.“炖、烩、焖”在英语中用stewed.如清炖甲鱼是Stewed soft-shelled turtle;烩羊肉是Stewed mutton.黄焖大虾是Stewed prawns.与中式菜肴相比,西方人在饮食方面注意饭菜可口,经济实惠。一些西方的食品名称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西方食品的翻译问题,人们看法不一,译法各异。有人对汉语中对应食品的名称译成西方食品。如Sandwich译成“肉夹馍”,Hamburger译成“牛肉饼”。然而,人们普遍认为这种译法不妥。西方食品的译名应该保持“洋味”,反映西方饮食文化。鉴于以上原因,大部分西方食品可以采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Potato salad译为土豆沙拉,其中的salad即是根据西方有名的沙拉音译过来的。Ham sandwich译为火腿三明治。准确理解菜名、准确理解源语是翻译的第一要素,因此,进行中菜英译必须首先了解中国菜肴命名原则、方法。很多菜肴名称反映了该菜肴的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属于“写实型”。此类菜肴在翻译的时候,可采用前面提到的利用翻译的可译性原则,对其菜名进行简单的词语之间的互译。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忠实传递信息。从国内翻译大师的观点看,无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三标准,还是张培基先生的“忠实、通顺”或是刘重德先生的“信、达、切”标准,首先均是将“忠实”摆到了主要位置,也就是将准确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中西方菜名的翻译时,基本都是可译的,只要做到忠实于原名就行。例如:炸鸡卷fried chicken rolls;红焖肘子braised pork joint;清炖甲鱼steamed turtle;干炒牛肉丝stir-fried beef shred;盐水大虾salted prawns;红烧海参sea cucumber with brown sauce;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蜜酱烤鸭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征,致使一些菜名在翻译中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翻译。在翻译这类菜名时,由于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只好放弃形象的、比喻的描段,略其形象色彩,退而求其文本上的不冲突、做到概念意义上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采用不可译的原则,即舍去原菜名中的行话隐语、比喻形象,通过意译反映出菜肴的主要原料、烹饪方法等。例如“炒双冬”,实际上“双冬”就是蘑菇和竹笋,故译为sauté 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其他的,例如:红烧狮子头(红烧猪肉丸)braised pork balls;白云凤爪(白醋腌鸡爪)pickled chicken paws。而最后一种翻译的情况是在中西方文化中彼此熟悉的菜肴,或者饮食中双方所熟知的品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等国外知名的快餐在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采用零翻译即不翻译的方法。总之,在现代社会,随着菜肴文化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中西方菜名之间的翻译也日益重要起来,所以,要求译者在对菜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菜名的特征和其文化内涵,然后再灵活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进行文化和信息的对等翻译。
结 论
在现代社会中,菜肴文化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各国不同的地域、气候、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之间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这种差异,中西方菜名也各具特色。菜名文化可以最直接地体现出本国菜肴文化,更能体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饮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因此,通过了解中西方菜名的文化,有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融入对方文化中,做到更好地交流。此外,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国菜肴及其名称将会继续变化。因此,这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还需要翻译工作者继续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1,6.
[2]刘琪.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3]穆连涛.从文化角度谈中菜英译[D].苏州大学,2005.
[4]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5]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04(3).
[6]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07(1).
[7]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 2004(3).
[8]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4).
[9]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0]黄蔷,王微萍.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1]王伟娟.从目的论角度谈中餐菜单的翻译[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7.
[13]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哲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3-02
在国际交往众多的今天,我们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于我们的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中西方在此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西饮食文化各方面具体的差异和产生原因我们会一一进行分析。
一、饮食观念
1.“民以食为天”、 “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从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多么地重视吃,把吃饭看做是人生至急、比天还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我们的语言和组词方面:无论何时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说人不忠诚是“吃里扒外”、说谁社交能力好是“吃的开”、说经历磨难是“吃苦”、感情中的嫉妒是“吃醋”等等。中国人重视吃、喜欢吃,无论各种场合都能找到吃的理由:人,出生要吃、满月要吃、生日要吃、升学要吃、毕业要吃、升职要吃、结婚要吃、去世要吃;出远门要吃(饯行)、回家要吃(接风)等等。
中国人不仅喜欢吃、重视吃的场合,还强调吃的美味。“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味为先”。中国烹调对美味的追求几乎达到极致,这也是中国饮食独特魅力之所在。中国烹调美味的产生是各种调料、辅料,配料相互搭配、相互调和的结果。中国的饮食观其实是一种美性饮食观,讲究五味调和,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当然中国美食在过分追求“味”的同时,很难兼顾营养,这也是我们感性饮食观的外露。
总之中国人重视吃、强调味,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吃已不仅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存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重视吃,是因为它是生存的第一要务,也因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食不果腹,才会把吃看得重于一切。中国哲学强调“和”,阴阳调和、五味调和,讲究的是统一、融合和和谐。不仅是“色、香、味、形、器”的“和”,还要 “阴阳五行、四季”的“和”,吃饭不仅要味道鲜美还要和四季时令结合,至此才创造出中国的美性、感性饮食观。
2.西方国家虽重视吃,但其不管是在吃的重要性上还是对“美味”的重视上和中国相比都相去甚远。饮食对他们来说大多还是作为生存的必要手段或者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林语堂先生语:“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足以抵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在不足道中。”[1] 所以,即便他们的食物单调乏味,为了生存他们还是会理性地吃下去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会关心所吃食物是否有营养,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充分吸收。尽管中西方都有食物的搭配,但中国强调的是“美味”,一种感性的享受;西方强调的是营养,一种理性的生存方式。
二、饮食对象
1.“一个民族的饮食与其生存环境和传统密切相关” [2],“其生存环境不仅决定了可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而且对于该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也影响至深” [3],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基础之上的,所以历来大多以谷物或其他素食为主,肉类为辅。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中国的饮食对象范围在无限的扩大,食物的种类可以说无所不包,烹调方法:炒、煎、炸、蒸、炖、烤、爆、焖、拌等五花八门。食材的丰富、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得中国人对吃更是乐在其中,并且不辞辛苦地不断追求创新,把吃文化的享受发挥到极致。
中国饮食对象的广泛性是和感性、随意、享受的饮食观念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上的“和”,在这里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一切皆可为我所用,为我所食。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传统农业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小部分。所以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的,但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营养丰富但种类单一,制作简单。他们吃的目的不在于享受,而只是为了生存和交际,所以他们会很乐于吃“大块牛肉”和“整块鸡”。
理性、注重营养、简单,这依然是西方理性哲学思维的表现。
三、烹调操作准则和程序
1.由于中国饮食对象的范围广,烹饪手法多样,所以烹饪准则和烹饪程序也不确定,且同样变化多端。就算是全国知名的菜,其菜谱上的描述也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模糊。不管是原料、调料或者是辅料,很多时候都是用“一汤匙”、“小半碗”、“适量”、 “少许”等等这些模糊概念来描述的。同样一个菜,因为配料、调料或辅料选择的不同,不同的人做出来有不同的味道,即使同一个人每次做出来的味道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在烹调程序上同样可以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没有严格的操作标准。那么在中国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区的人更会做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特色,中国饮食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菜系。为了追求味道的独特和鲜美,厨师们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食客和不同的场合把同一道菜做出不同的变化。
宏观、模糊、变化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中国饮食操作准则和程序上的随意和不确定性就是其内在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操作程序和烹调准则上的随意,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追求至高无上的“味”,对味的强调和追求依然是中国哲学“和”思想的深远影响,阴阳调和、五味调和,食材原料、辅料、调味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而为一,包罗万象。
2.西方国家在饮食习惯上强调的是营养,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在饮食对象上相对中国而言又比较的单一,他们吃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充饥和交往,所以他们的烹调程序可以、也能够严格地依照一套标准的步骤进行。“中国人既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至乐之中自然以享受为第一要务;而西方人仅把饮食当做注入一个生物机器里的燃料,难免就要为进食制定清规戒律。” [4] 相对于中国的菜谱,西方的菜谱整体上看是科学和精确的,配料、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的时间精确到秒,甚至他们的厨房里备有天平、量杯、刻度锅、定时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容器,厨房不像是一个制作、享受人间美味的地方,反倒像个辛苦工作的实验室。比如肯德基和麦当劳,虽然其连锁店遍布全球,但其所有的食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能吃到的地方都是一个味道,因为他们是严格按照全球通用的一整套操作标准进行烹饪的。这种烹饪手法做出来的食物,几乎都保持着食物本身的味道,即使有不同食物间的搭配,也只是在容器之上的搭配。
西方哲学的理性思维在这里的表现形式就是机械、严格的烹饪操作程序。西方哲学强调理性、强调个体和独立。西餐中大部分正菜原料互不相干的搭配风格把这种哲学内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四、饮食习惯
1.中国人用餐,不管是什么样的宴席、怎样的目的、什么样的场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围桌而坐。所有的食物,冷菜、热菜、主食、副食、汤、甜点、水果等等,全都放在桌子中间供大家共同享用。同时,会根据用餐人身份、地位、年龄等的不同,尊卑有序地安排不同的座次。大家在宴席中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此种用餐习惯看起来团结、热闹、祥和,也便于集体情感的交流。
围桌宴饮符合我们中国人“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单道菜品的“味道”、整桌食物的“搭配”,以及用餐人员间的“团结、礼让”,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和”的体现。我们一向以“和”、“合”为最美妙的境界,我们重视整体、强调全局,个体和局部被融合在集体之中,“和”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如此的饮食习惯。
2.西方人用餐的主要目的是充饥,其次是交谊。通常情况下的用餐都是分食制,大家各自用餐互不干涉。而西式宴会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交谊,所以此种宴会讲究温馨、优雅和富于情调。西方人最钟情于自助餐,所有的食物依次排开,大家各取所需,在整个用餐过程中大家可以自由走动,或是取食或是独处,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交谊的对象。如果在多人餐桌共同用餐时,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和相邻人的交谈,而不是全桌人的交流。
与讲究“气”,追求“和”的中国哲学思想不同,西方哲学讲究实体和虚空的分离,强调的是形式结构,他们尊重个体,崇尚个性突出,不喜群体性的交流,这也是自助餐流行的深层原因。
五、餐具、用餐环境及其他
饮食对象的差异以及用餐习惯的不同,也导致了饮食餐具的各不相同。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五花八门,用餐时又是围桌共食,所以筷子的发明和使用简直就是绝配了。筷子虽简单,但却几乎能应付一切食物。中国人用餐,讲究的氛围就是热闹,要场面、好面子,吃饭或喝酒时喜欢大声说话。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关键词: 中餐菜单; 英文译名; 原则; 技巧
中图分类号: 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50-02
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对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名称英译处理不当的话,不仅不能通过海外游客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也会影响他们的“食欲”,大大降低旅游的实用目的。因此一份英译很好的中餐菜单应当既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又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译者不但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更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甚至菜肴的色香味形器、菜肴的创始人或发源地等,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中、西餐菜单的差异
(一)菜单结构
中餐菜单的大体分成冷菜、热菜、汤菜等四个部分,而西餐菜单则分成开胃品、汤、副菜等七个部分。如下所示:
中餐菜单:冷菜、热菜、汤菜、主食和小吃。
西餐菜单:appetizers(开胃品) 、soups(汤)、starters(副菜)、main courses、(主菜)、salads(蔬菜类菜肴)、desserts(甜点)、coffee, tea(咖啡、茶)。
另外,在西餐中,鸡尾酒和酒类排在菜单后面,高档的还另制酒水单。
如果是汉英对照菜单,编排方式只能按中餐菜单进行,不必考虑二者的区别,如果是汉英分列式的菜单,则必须按西餐菜单的编排习惯安排。
(二)烹调方法
西餐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烹调方法相当繁复,包括七大类二十五种:烤、炸、炒、炖、煮、烩、蒸、熏、白灼等,丰富多彩、匠心独具。从加工后的原料形状看,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 、块 、片 、丁 、泥等几种形状。而中餐多种多样,有整体、块、片、卷、条、段、丝、丁、粒、末、蓉(泥)、浆、汁等。
(三)菜单内容
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而中餐的菜名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大致可分为五种:1.以菜肴的原料命名。如:玉米肉丸。2.以菜肴的原料和加工形状命名。如:箭笋肉丝。3.以原料、加工形状和烹调手段命名。如:清蒸火腿片。4.以菜肴原初扬名地域命名。如:北京烤鸭。5.以含有中国文化寓意的词语命名。如:龙凤呈祥。
二、中餐菜名命名文化
中餐菜名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
(一)历史人物
有名的“东坡肉”是由北宋文学家、美食家和烹饪家苏轼所创。他在黄州烹制的红烧肉,色香味俱全、汤汁稠浓、味道自然醇厚。人们为了怀念和敬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就将这道佳肴,命名为“东坡肉”。
(二)历史典故、传说
因历史典故而得名的中国菜有许多,如皇帝落难饥不择食时吃的玉米稀饭“珍珠粥”,蕨类野菜“龙爪菜”;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反映夫妻恩爱的“过桥米线”;反映百姓对奸臣无比痛恨的“油炸侩”。还有“佛跳墙”、“大救驾”、“天津狗不理包子”、“炒西施舌”等都与历史典故、传说有关。
(三)修辞手法
中式菜肴的命名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夸张、借代、拟人等。如人们在给中国菜取名时,常以“凤”喻“鸡”,以“龙”喻“蛇”,以“虎”喻“猫”,以“芙蓉”喻“蛋白”,以“玉兰片”喻“笋片”,以“银芽”喻“豆芽”等等。
(四)数字
中国菜名博大精深,以数字作馔肴名称是中国人的创造,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如“一品鲳鱼”、“一品蛲抱蛎”、“一品豆腐”,使鲳鱼、蛲蛎肉、豆腐有了“一品”(“一品”多用于显示家世显赫,与数量无关。)的身价。饶有趣味的是包括两个数字的菜名,像湖南菜一鱼三味,广西菜五彩牛百页、七彩三黄蛋,云南纳西族菜八宝三味梨。
(五)地名
有些中国菜是某些地方所特有的菜式,具有地方特色,便以当地的地名来命名。如“北京烤鸭”、“南京盐水鸭”、“蒙古烤肉”、“山西闻喜煮饼”、“扬州炒饭”、“广东龙虾”、“兰州拉面”等。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原则
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一)有利于对外交流,避免文化冲突。中菜名英译必须符合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与文化传统,尽量简洁。对于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二)弘扬中华文化。在中菜名英译的过程中,可以视时间、地点等客观情况进行必要的、可行的介绍,有选择地合理地弘扬民族文化,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名背后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三)避虚就实。所谓避虚就实是指在翻译菜名时,不能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虚)翻译,而必须把该菜的真实情况或者内涵(实)翻译出来。
(四)舍繁就简。所谓舍繁就简是指英译中国菜时,在保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求简明扼要以适应外国客人的语言习惯。
(五)灵活运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是真正的翻译方向。在中菜名英译的过程中,不应当拘泥于已有的译名,应随机应变,灵活地把握尺度。
四、中餐菜单的英译技巧
(一)要了解中餐烹饪的9种基本方法及其翻译方法: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
(二)根据中菜命名特点具体分析中菜名英译方法:
1. 原材料相加的菜名。这类中餐菜名用名词组成,展示的仅是菜肴所用的原料,没有涉及刀工和烹调方法,但有时兼容菜肴的口味。译法为: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火腿豌豆(Ham with Peas)。
2. 烹调方法和主配料均出现的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即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配料。如:菜炒鲈鱼(Fried Perch with Vegetable)。
3. 有些菜名除了烹调方法和主配料,还体现了配料形状,这类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配料形状(通常用过去分词)+主、配料。如:炖土豆块(Stewed Chopped Potatoes)。
4. 有些菜在烹调法之外又加入了佐料、刀工等词来修饰中心词,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我们采用“烹调法+(刀法+ed)+中心词+with/in+佐料”,尽管在词序的组合上已经稍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上在内容与形式上还是保持了一致。如:蜜酱烤鸭(Roast Duck with Sweet Paste)。
5. 有些菜人名或地名命名。这类菜名没有直接用描述口味或烹调法的词来展示其口味和烹调方法,而是用某一地名来暗示其口味或烹调方法。翻译时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人名或地名,再译出菜肴的主要烹调方法和原料。如:毛氏红烧肉(Chairman Mao’s Stewed Pork with Soy Sauce)。
6. 有些菜用象形手法或借用典故、传说命名。除了其直接的所指意义外,还有的包含着丰富的联想意义,形成了菜名的又一特色。翻译方法是还其本原,译出主料、作料或做法,能兼顾修辞含义时则兼顾,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如长命百岁(Gluten with Vermicelli and Towel Gourd)。
7.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译原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做法,以译出器具为佳。有加工作用的器具在西餐中是不会搬上桌子的,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等。如铁扒外脊扒(Grilled Sirloin Steak)。
(三)音译法。实际上, 随着中外文化之间的接触不断加强,已经有不少中国菜的汉语拼音渐渐融入了英语。如中国的饺子(jiaozi)、炒面 (chow mien)、馄饨 (wuntung), 豆腐 (tou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菜名时,就可用音译,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
以上是对中式菜单如何翻译成英式菜单的一个简单阐述。中国地大物博,饮食文化底蕴深厚,菜式种类繁多,如果菜名的翻译能使外宾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的了解,那么,翻译的目的应算达到了。希望上述内容能利于中餐菜单英译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中国菜的英译工作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郭晶英,宁全新.中式菜肴语言风格特征及其英译技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6):92-93.
[2]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结合词汇、句型、课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词汇、句型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又如,句型Howoldareyou?是对年龄进行提问,但只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英美人士并不喜欢别人询问关于年龄、工资等私人问题。此外,英美国家在问候语、打电话以及面对赞美等方面都与中国存在文化差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句型,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渗透英语国家文化
人教版Goforit!教材中编者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融入了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通过讲解、比较等方法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如:Goforit!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2SectionA的3a部分中Eve碰到了一个问题:Ineedtogetsomemoneytopayforsummercamp,whatshouldIdo?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本人在班里进行调查:IfYouneedtogetsomemoneytopayfortheschooltrip,whatwouldyoudo?结果大部分学生除了向父母或兄弟姐妹伸手要钱之外,别无他法。这便是中国学生的思维,认为自己在受教育阶段向父母兄弟要钱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而在英语国家,大多数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愿望。如:getapart-timejob、sellCDs、haveabakesale等。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抓住契机,适时地进行了中西方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意识。
模拟和创设情境,感受、体验异国文化
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是:话题“生活化”,广泛而贴近生活,涉及运动、到校方式、服装、饮食、压力等生活话题。因此,在课堂上应尽量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模拟交际,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体验异国文化。如Goforit!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7Howdoyoumakeabananamilkshake?这个单元讨论的话题是西方的饮食文化。介绍了水果奶昔、水果沙拉、爆米花以及超级鸡肉三明治的制作方法。在学习制作水果沙拉时,每个同学各带一种水果,再分组制作水果沙拉,最后轮流品尝各组自制的水果沙拉,简单而快乐,完全是个西式的自助餐party!何乐而不为!既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语言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体验了西方的饮食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此外,本人把制作水果奶昔、爆米花和超级鸡肉三明治作为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与家人一起完成,共同体验西方的饮食文化。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补充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长期、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是培养文化意识的补充。
如:关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语广告语或物品的说明书;组织英语表演、竞赛和英语角等活动扩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请外教,请有国外进修经历的老师以讲座的形式介绍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或学校举行联欢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进行交际。
关键词:刀工;烹调方法汉译;菜肴名称汉译;要素
随着中俄两国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贸易的往来以及中国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与世界接轨、吸纳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迎来了许多俄罗斯旅游观光的客人。他们在饱览中国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品尝到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中式菜肴丰富、历史悠久,以其味香色美闻名中外。中式菜的菜名,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也折射出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将中式菜谱翻译成俄语是有必要的。
一、刀法及烹调方法的汉译
中式菜肴非常讲究刀工和刀法,烹调方法灵活多样。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素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由此可见刀工及烹调技巧的重要地位,也正因刀工的多变与烹饪技巧的微妙才有如此多的美味佳肴。
(一)菜肴常用的刀法
切片нарезать что тонкими ломтиками;切块 нарезать что кулко-лилко;切丁нарезать что;剁碎рубить что;剔骨отделить кости;切丝 порезать саломкой;去鳞почистить рыбу;剥皮сдирать;脱壳отчищать от скорлупы;雕刻вырезать цветок。
(二)主要的烹调方法的汉译
用文火煨тушить на медленном огне;炒或炸жарить что на масле;煎жарить что с обеих сторон в небольшом количестве масла;红烧приготовить в соевом соусе;烧烤поджарить;烤或烙печь;滑溜пожарить в соусе с добавлением крахмала;焖тушить на медленном огне;卤варить в сое;熏коптить;烹жарить что на масле на сильном огне;煮кипятить;炖тушить;拌смешивать что;炝обварить и приправить соей, уксусом и специями。
二、菜肴名称的汉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过程。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语言环境等各种因素,同时也应该遵循 “信”、“达”、“雅”的基本翻译标准。同样对于菜名的翻译也要遵守这一原则。根据中式菜肴名称命名方式的不同,我们在翻译菜单过程中就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由于汉俄语的差异很大,将中餐菜名译成俄语时,应当尽量避繁从简,让外国友人一看菜单,便可以对菜品一目了然。现将中式菜肴的俄译方法概括介绍如下。
(一)直译法
采用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让食客开门见山的了解该菜品的主料、辅料、烹调方法等。由于菜谱是食客点菜的依根据,这样翻译才不会误导食客。大多数译者通常都会采用这种方法来翻译菜单,同时这种方法也非常适合大多数菜肴的翻译。
在中式菜肴俄译的过程中,前置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使用频率较高的前置词有:с (чем) ,в (чём) , под (чем) , из (чего)
大部分的中式菜肴俄译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公式法来套用翻译:
1.烹调方法(被动形动词)+主料+调料(в чём)如:红扒鱼翅 тушёные плавника акулы в белом соусе;红烧对虾 тушёные кревника в соевом соусе;糖醋鱼 жаренная рыба в кисло-сладком соусе。
2.烹调方法(被动形动词)+主料+配料(с чем)如:南荠炒虾仁жареные чилимсы со съедобными болотницами;葱烧海参тушёные трепанги с луком;鸽蛋扒鸭тушёные утка с голубиными яйцами。
也有一些菜肴翻译时为了表示其口感或是所用调料时,使用 ( под чем) 结构。如:红烧肉свинина под солоновато-сладким соусом;麻辣肚丝свиной желудок под острым соусом;醋辣鱼рыба под кисло-острым соусом。
3.主料+配料(с чем) 如:竹笋白鳝флюта с бамбуковыми ростками;蟹黄豆腐бобовый творог с крабовым желтком;鲜蘑菜花цветная капуста с грибами。
还有一些荤菜,其原料来自鸡、鸭、羊、牛、猪等,翻译时常采用(из чего ) 来表示肉的形状和类别。如:烤羊腿Жаркое из окорока барашка;拌鸭掌салат из утиных лапок;炒鸡丝жареная тонконана-резанная вырезка из куриного мяс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菜肴原料单一,或者是烹调方法常见并且是简单菜肴,此时就可以采用烹调方法+主料或者主料+配料的方式翻译。如:干烧冬笋жареная побеги бамбука;香酥鸭жареная хрустящая утка;鸡蛋羹яйчная похлёбка。
(二)音译法
有一些传统的中式菜肴早已经名扬国外了,外国友人熟知它们就像是我们中国人都熟知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对于这样的食物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音译。如北京烤鸭、饺子、豆腐等。
音译是最简单的翻译方法。但是由于中式菜肴的命名都寓意深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直接音译是无法表达菜的特色,同时中国人看了也未必能懂,外国人看了更是糊涂了。这实际上就等于没翻译。所以对于一些中国传统色彩比较浓郁的菜肴我们就可以先音译,然后再解释一下,介绍一下这道菜肴背后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地域风情、民族特色等。如:麻婆豆腐моботуфаЭто сычуаньско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блюдо. Оно создано в начале года Тoндци и лет династии Цин. Тогда-то ресторан по имени Чэнь Хиншен, который находится в мосту Ванфу в северном пригороде Чэньду. Главный повар этого ресторана Чэнь Люши—жена оператора?Чэнь Чуньфу. Это блюдо готовится из свежей туфа ,говяжего фарша, переца, желтодревесника, бобового джемаи, т.д. Такая туфа очень вкустая, ?пикантная, острая, горячая, свежяя. Всем людям очень нравится это блюдо. Тем больше есть ,чем больше нравиться .С тех пор это блюдопользуется популярной. По тому, что лицо у Ченьлюши в оспинах, и назвали это блюдо“маботуфой”. С тех пор моботуфа ставится по стране.
(三)转译法
为了使菜名具有美感,许多中国菜名采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命名。但是翻译过程中,由于俄汉语的差异较大,常常找不到对应的目标语。这时应放弃那些生动形象的描段,舍弃原文形式,保留其意义,采用避虚译实法直接把比喻的原料翻译出来,然后再将其烹调方法译出。如:芙蓉虾仁(指蛋白,取其颜色相近而得名),可译为:Рубленые лущёные чилимсы в соусе.蚂蚁上树(实际上就是肉末粉丝),可译为:Жареная свинина с крахмальной лапшей;一卵孵双凤(既把炖好的俩只鸡装入挖空果肉的西瓜壳当中,把西瓜比作卵,把鸡比作凤):тушенная курица в арбусе.
(四)图示法
众所周知,中式菜肴的烹调方法复杂,原料及调料多种多样,尤其许多种类是中国的特色产品。如一些蔬菜(芋、荸荠、莲藕),以及一些入味的食用中药(金银花、决明子、枸杞子)等,其中有一些无法准确的翻译成俄语。于是大多数中餐馆在进行菜谱的翻译时,无论是采用以上哪种方法翻译菜肴时,都会配一张菜品实照。这样外国食客在点菜时许多菜品摸样一目了然,不但点菜变得更快捷方便,而且更加刺激了食客的食欲,促进了消费。这是目前大多数中餐馆在对外菜单翻译中采取的最普遍也是最流行的方法。
三、菜肴翻译时应注意的要素
菜谱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作。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饮食禁忌等诸多的问题。尤其对菜肴中数字的翻译要特别的注意,必要时将其意译,转译。如龙在我国常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对他非常崇敬,而在西方国家中常把其看作是可怕邪恶的动物,另外外国让人视猫狗为朋友,不会猎杀猫狗为食等等都应该灵活的运用翻译方法将其翻译的完美。对于一些数字的谐音应该避免,如“三”在西方国家有“巫术”的意思,“四”同“死”同音等,所以在翻译带三或者四的菜肴(地三鲜、四喜丸子等)时应该转译。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要入乡随俗,尊重对方国家的生活、信仰与文化背景,注意文化禁忌。再将菜肴翻译精彩进行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三言两语无法叙述完全的,菜单的对外翻译工作更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对于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在巩固扎实掌握所学外语及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多加学国特色的灿烂文化,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修养。在进行对外交流工作时中西兼并,使中西文化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会加快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进程,促进文化全球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红.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2]新编《汉俄分类词汇手册》(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3]张成国.谈中文菜单的跨文化翻译[J].科技风,2008, (1).
[4]潘莺,彭桃英.中国菜谱英译浅探[J].外语研究文教资 料,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