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候变暖的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近一百年的社会发展中,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的发展波动。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世界各个经济水平的上升,全球气温变化更为突出,就我国的气温发展趋势而言,与全球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人口因素。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时间里,世界人口总量急剧增长,这也是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口不断增多一方面造成各种社会资源消耗的增加,另外也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平衡。目前,世界总人数已经高达六十亿以上,这么多的人口每年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的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直接表现在地球气候表面,也造成了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1.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截至目前,环境污染已成为构成全球经济发展威胁的重大问题,是阻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更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环节。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的指出,自从上个世纪末期自地球表面温度的不断上升,这种现象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也是整个气候变暖原因的具体体现。
1.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是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遏制土壤破坏的主要手段。但截至目前,人类在社会发展中为过多的获取木材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或过度放牧,从而造成了各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就目前全世界平均现象分析,世界整个破坏极为严重,土壤侵蚀和土壤肥力的保持极为严重,并可能造成大范围洪涝和沙尘暴的出现,给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并且严重恶化了环境。
2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影响
目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极大的改变了世界各地的温度场,并严重影响到大气的运行规律,使得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而且,气候变暖的出现造成了海水、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海水受到热膨胀的影响而出现上升,这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农业为例,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影响。
2.1对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的提高了我国各地的气温,使得各地无霜期不断延长,这种时展现象一方面有利于各种复种、耐温性植物的生长,并造成了喜温农作物逐渐向高纬度延伸,但是也意味着我国农作物生长习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变暖使得整个管理模式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工作中出现了众多新的、适宜种植区的变化。各地的农作物种植安排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动,虽然目前种植区的不断北移有效的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是温度的升高也造成了整个植物生长习性出现了严重影响,更或是造成了极大的农业生产阻碍。
2.2对农作物种植面积造成影响。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使各地冰川逐渐融化,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自从十九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冰川几乎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后退,就有关数据统计得出,时至今日,全球冰川面积总体减少了13%左右。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
2.3洪涝的增加。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 全球变暖的应对策略
碳循环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环,它支配着大部分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动态及其反馈效应密切相关。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因此,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我们有以下措施:(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3)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在能源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我们长远的能源战略有很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源怎么样实行一个转型,从高碳能源转到低碳能源,适应气候变化。概括起来,发达国家走的是一条先高碳、又低碳,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走的途径是一边发展一边要降低碳排放,一边发展一边要治理污染。
参考文献
[1]陈剑锋.依靠科学技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92-94.
关键词:气温;降水量;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127-02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南濒黄、渤二海,陆地总面积约1.48×107hm2[1]。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资源较丰富,雨量比较稳定,与农作物需水高峰期相一致。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烟草、蔬菜、水果等,2014年全省粮食生产连续11a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753 9×1010kg,位居全国第14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显著,具体表现为:1905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最近50a的增温率达到0.13℃/10a[2]。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异常事件频繁发生[3]。气温和降水作为重要的气候指标,对人类生活及农业生产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4]。以往,专家们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辽宁省或局部地区的空间尺度,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从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规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龚强等[5]分析了辽宁省近50a气候变化特征,表明辽宁省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不容忽视。李广霞等[6]研究表明辽宁省气候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然而,系统地研究辽宁地区气温、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鉴于此,本文以辽宁省55个国家及本站的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辽宁省气温及降水量进行时间变化规律研究,进而阐述气候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及分布的影响,以期为辽宁省气候分区研究及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文选用辽宁省55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的观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资料获取其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
1.2 方法 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表示[7],即为:
[x=a0+a1t]
式中:[x]为气象要素的拟和值;[a1?10]表示气象要素每10a的变化趋势,即为气候倾向率,单位为:某一要素的单位/10a。
2 结果与分析
2.1 辽宁省气温和降水的时间变化分析 分析1981-2010年辽宁省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结果见图1。由图1可知,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平均年气温为9.73℃,最小值出现在1985年,平均年气温为7.41℃。从9a滑动平均趋势线可以看出,在分析期内,辽宁省气温呈上升趋势,总体上看,气温上升趋势相对平稳,变化波动较小。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0.073℃/a的倾向率显著增加(P=0.045
图1 1981-2010年辽宁省气温年际变化曲线
图2 1981-2010年辽宁省降水的年际变化曲线
2.2 气候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2.2.1 生育期的变化 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热量资源增加促使作物春季物候期提前而秋季物候期推后,使大田作物播种期提早、收获期推后,从而延长作物适宜生育期。温度升高也加快了春小麦和大豆发育进程。辽宁省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近8d,草本植物春季展叶期提前2~4d/10a,草本、木本植物秋季枯黄期推后5~7d/10a[8]。
2.2.2 种植布局的变化 气温升高、作物生育期延长使大田作物适宜种植区不断扩大,作物品种则由中晚熟品种替换早中熟品种。辽宁省玉米晚熟品种可种植面积不断北移,并向东西扩展,晚熟品种种植范围增加40.0%,中熟品种种植范围减少49.6%,早熟品种种植范围减少88.2%,热量条件相对不够丰富的辽西山区玉米种植范围也向东、向北扩展[9-11]。
2.2.3 作物产量的变化 大田作物生长季内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使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单产。然而,如果作物需水量得不到满足,气候变暖反而会限制热量资源的利用。就玉米而言,暖干环境会缩短玉米灌浆时间、降低灌浆速率和千粒重,造成玉米减产[12]。因此,在水源灌溉条件的保障下,气温变暖利于作物提高单产。
2.3 小结 (1)总体来看,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年平均降水则呈现阶段性变化特点,即21世纪以前降水呈下降态势,21世纪以后降水有增加趋势。(2)辽宁省气候总体呈现变暖、变干的趋势,对农业生产总体有利。表现为作物适宜生育期延长,发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作物品种由中晚熟替换早中熟;在水分为非限制因子的农区,作物产量为增加趋势。(3)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农业的影响有较大的地域性差异,下一步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等开展分区研究。
3 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适应对策
3.1 建设节水农业 气候变暖伴随降水减少和气候变干,而气候变干对作物生物量积累和产量形成都有不利影响。通过推广节水农业、改良灌溉方法,可以节约用水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相对干旱的辽宁西北山区,扩大旱田水浇地面积,提高作物生产用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够有效防御干旱威胁,减轻干旱影响。
3.2 调整农业结构 水稻生产相对旱田作物受气候变化扰动影响相对小,受辽宁省农业结构和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应尽量避免盲目扩大水稻种植面积,防止因水稻种植面积过度扩大带来的水资源需求增加,从而影响农业水资源的统筹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3 加强设施农业生产 辽宁设施农业空前发展,不但很好地利用了气候资源,而且提高了农民收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和种类,促进农民增收。
3.4 培育新品种 气候变暖会增加病虫害的威胁,也会相应加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危险性,需要大力开展抗旱涝、耐低温、抗病虫害等育种技术的研究,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白鑫,张宇,等.辽宁之窗[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0.
[2]IPCC核心撰写组,PACHAURIRK.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日内瓦:IPCC,2007:28-29.
[3]王翠花,李雄,缪启龙.中国近50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4):442-448.
[4]刘吉峰,李世杰,丁裕国,等.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J].山地学报,2006,24(3):291-297.
[5]龚强,汪宏宇,张运福,等.辽宁省气候变化及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32(6):1525-1531.
[6]李广霞,刘雪峰,李军林,等.辽宁省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37-18342.
[7]施能.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74.
[8]纪瑞鹏,陈鹏师,张玉书,等.气候变化对辽宁农业的影响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对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1):53-54.
[9]赵春雨,王颖,张玉书,等.近50年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灾害学,2009,23(6):48-53.
[10]罗新兰,安娟,刘新安,等.东北三省玉米生育热量指标与品种熟型分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4):318-323.
教学目标
1.运用气候统计图表,分析说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讨论推断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增强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图文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间播放《关一盏灯》视频,吸引学生注意;上课后以"玛雅瑶言: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 导入新课。
(一)全球气候变化(分组活动)
第一组: 分析课本P96/"图4-19 地质一时期的气候变化",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特点(冷暖干湿状况)。
第二组: 分析课本P97/"图4-20 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归纳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第三组:分析课本P98/"图4-21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和图4-22 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归纳近现代气温和降水变化的特点。
【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第一组:地质时期气候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第二组:历史时期气候也波动变化;有两次较大波动,一次较为温暖,另一次较为寒冷。
第三组:近现代气温呈上升趋势;全球降水量也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小结】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师陈述】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全球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因而成为目前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环境问题。那么,当前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带来那些影响呢?
【合作探究】
结合材料分析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推测可能还会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一:据法国媒体报导,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已经威胁到法国着名旅游胜地--阿基坦海岸,不仅加速侵蚀其270公里长的海岸线,更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这块迷人的地方已成为海岸侵蚀的第一个案例。
材料二: 2007年3月5日,风暴潮(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导致海水异常升降)袭击连云港拦海大堤,激起巨浪。中国国家海洋局张占海博士说 :"在过去30年,海水表面温度增加了0.9°C,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台风和风暴潮等海洋灾害频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气候变化导致严重干旱,使非洲一些国家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打击,灾害毁坏了他们的牧场和庄稼,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
材料四:据《华尔街日报》报导,由于全球变暖,原来被冰雪覆盖的土地逐渐显露出来,一些格陵兰人开始种植一些蔬菜,这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格陵兰而言是个惊人的变化。
材料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地球环境中心教授乔纳森・帕茨在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平缓发生的,而是表现为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增加。近年来,全世界热浪、风暴、洪水和干旱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
材料六:过去30年间,北极冰盖已经收缩15%至20%。冰盖"缩水"的结果就是海平面上升,融化的冰汇入海洋将在本世纪末使海平面上升10厘米,如果气温按目前趋势继续上升,北极熊在21世纪末前将消失。
【学生讨论结果展示】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教师小结】
由此可见,近百年来的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很大影响。
【当堂反馈】
【课堂总结】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气候变化情景;影响
中图分类号: P3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气候变化问题一直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国家政治与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改变了水文循环过程,影响着水资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人类进行水文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水资源管理带来挑战。
1、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暖是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为积雪覆盖面积与冰川面积在气温升高下不断的融化与退却。根据IPCC在2007年的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全球温度升高的趋势为每十年升高0.13℃(0.10一0.16℃),是之前一百年内每十年温度变化的两倍。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1978年以来北冰洋海冰的范围每十年平均减少2.7%(2.1%一3.3%),陆冰的减少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另一方面海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海水的扩张,扩张后的海水同样会引发海平面的上升。IPCC的报告显示,1961年至2003年的海水水平面年均上升量为1.smm(1.3一2.3mm),而1993年至2003年这十年的年均海平面上升量就达到了3.lmm(2.4一3.smm)。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对降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变暖使水循环更加的活跃,并且使大气中的水容量增多,所以发生暴雨的几率会不断增加,同时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面积也会继续扩张。
2、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影响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将会使水文水资源产生微妙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不容忽视的。在降水方面,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不同区域内会表现出不同的降水量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会比20世纪的降水变化明显的多,首先是高纬度地区全年降水量会增加,中纬度北部地区、南极、热带的冬季以及亚洲东部与南部的夏季降水量会增加,而与之对应的澳大利亚、中美洲以及非洲南部降水量则会减少。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 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一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左右,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一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同时温度的增加会使水的质量不断退化,水质量也会随着水流容量的变化发生改变。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人们对全球变暖危害的认识也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出来。首先是气候变化对我国的降水分布与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西部降水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西北增加而西南地区则趋于减少。东部地区降水量区域性变化较大,华北中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沿海降水增多,而华北大部、华东北部以及东北东部则呈现出降水量下降的特点。在降水频率方面除华南以外的东部地区在明显减少,西部地区在不断增加。但是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而随着水资源自身温度的增加,蒸发量的加大会导致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污染加重,同时温度的增加也会使河流中污染物的分解加快,影响我国水资源的质量。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努力方向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我国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水灾害在不断增加,证明了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
结语
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从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宁金花,申双和.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4).
[2]碧兰,赵成义,秦保芳,等.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1):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
1 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的度量标志是气温较往常的气温有所升高。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气温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和时令的气温也有差别。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报道,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57.9华氏度(约为摄氏17度),是自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第14个高温年,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0.9华氏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研究所揭示新的资料分析显示,2014年地球表面温度比20世纪中期的平均值高0.52℃。2009年全球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提出控制温度升高幅度低于2℃为目标,也就是说,近期全球变暖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具体表现为日常气温比往年同期的高,极端最高温的日数比往年的多,应该指出的是,全球变暖是大趋势。
目前,对气候极端变化所能依据解释的科学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对因人类生活、生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过多产生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的科学论证都还不能确定。但是,全球变暖现象对海水鱼养殖的影响是明显的。
首先,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山消融,北极冰山变矮,冰山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近30年来,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是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1.7毫米/年的速率。可以预见,海平面上升,影响着海水鱼塘的养殖面积,养殖面积减少。甚至普遍认为冰山消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正在加快。
其次,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暖水性的养殖种类将有机会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转移迁徙,改变海区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理学的结构,如颇具经济价值的大黄鱼由福建沿海扩增至江苏、山东沿海实施人工养殖将成为可能。
再次,气温升高,水温也随同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积温日期”将缩短,也就是发育加快;由于水温升高,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将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产量随之提高;再由于水温升高,每年的冬季将推后来临,延长了养殖季节,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
最后,水温上升,会带来病害多发。海水鱼养殖常见的病毒性、细菌性引发的充血病、溃疡病、烂鳃病,和寄生虫引发的指环虫病、孢子虫病、锚头蚤、车轮虫病等等,都是高温季节暴发和流行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日本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日本沿海巨型水母(如海蜇)数量变多了,形成的“水母潮”堵塞渔网,是渔业的一种危害。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会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大量有毒物质,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
2 极端天气的影响
极端天气是指灾害性天气。平常所说的风调雨顺是一种祥和宜人的天气,既有风又有雨的成份。极端天气的风指的是台风、暴风、龙卷风,雨是暴雨、连延大雨,还有严寒酷暑、雹旱暴雪,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灾害性的损失。
暴雨和连绵大雨,将会降低海水表面的盐度和养鱼塘海水淡化,造成鱼类不适盐度而死亡,甚至洪水泛滥会带来淹没鱼塘冲垮堤岸的灾害。严寒酷暑的水温超越养殖鱼类耐受水温极限,也将造成鱼类的冻死和热死。如冬季时,时有寒潮来临,夜间的水温低于白天的水温,早晨发现鱼排(塘)的鱼不明原因地死了,殊不知道这是低温冷死的。冬季,海冰的出现是另一种灾害,海冰覆盖着池塘和养殖网箱表面水层,导致水层中的养殖鱼类缺氧而死亡,或因为海冰遮住阳光,导致岩石上附生的海藻得不到阳光而枯死,造成养殖的海参、鲍鱼缺乏食物而饿死。
应该指出的是,海洋气候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也是反常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不规则,大约每4年出现一次,其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并且可持续两三年。有报道观察结果,“拉尼娜”会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旱,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雨。同时,使非洲西岸和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部地区异常寒冷。在中国,“拉尼娜”现象的出现,秋冬季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增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由于这两种海洋气候现象的出现,导致异常的降雨、干旱、寒冷的反常气候,对海水鱼养殖也会造成危害。
3 应对气候灾害的措施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海水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和招致的损失,是天灾。海水鱼养殖业在应对天然灾害时,要有以下一些举措:
举措一,要有关于防灾减灾的信息网络,迅速而准确地发出灾害预警。当能尽早收到即将来临的灾害信息,组织人们起来抗灾抗害,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将减少灾害的损失,这是抗灾以防为主的关键防线,没有信息就无从防备,让灾害突如其来,损失一定难于想象。
举措二,要有抗灾减灾的能力建设。抗击气候灾害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建设和贮备,当灾害来临时,能派得上、用得着,不出现人力荒、财力荒和救灾物资荒。因此,在能力建设上,要有划分应急预案级别的应对措施,并相应地给予建设和贮备。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建设;关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character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planning climate adaptabilit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ity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1.1 气候变化的界定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使用中,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 l o b a l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本文采用UNFCCC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即侧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暂且不考虑自然原因引起的气候变率。
1.2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是,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人为增暖,温度升高造成的影响表现为: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早春农作物播种,林火和虫害对森林的影响;欧洲与热浪相关的死亡率,某些地区的传染病传播媒介,以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花粉过敏;在北极地区冰雪上狩猎和旅行,在低海拔高山地区的运动等。城市及其系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的影响,如山区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海平面升高和人类的发展,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
1.3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占了中国自然灾害较高比例,而极端气象现象与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高度有关。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等因素,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有效资源管理手段缺乏等原因,我国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对低下,由此所致的灾后重建恢复能力也较差。我国较易遭受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8月24日,全年直接经济损失711亿元,共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暴雨泥石流。2010 年8 月7日甘肃舟曲因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至今让人触目惊心;2010 年8月12 日起,由于连日的强降雨天气,四川多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1.6亿元。海平面上升。我国是世界上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 年。2004~2006 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 71 毫米。与 2003 年相比,2004~2006 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呈起伏上升趋势,各海区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全海域一致。海平面上升不仅会造成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而且会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重要工程设施和沿海城市发展。这些自然灾害和其他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都是城市脆弱性的外因,增加了城市脆弱性的强度。
2 构建减灾防灾体系和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路径
2.1 构建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议
2.1.1 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前适应能力。加强极端气候变化和重大气候现象及其影响的中短期预报和精细化预报,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形成全国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实现灾害性气候事件的预警分析和风险分析。
2.1.2 加强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对能力。建立不同级别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制度和响应制度,建立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联动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响应的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2.1.3 加速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从组织领导、保障措施、责任落实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切实做好灾后的重建恢复工作。政府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统筹处理灾后重建与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2.2 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路径分析
2.2.1 要厘清全球、全国以及本地区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趋势,尤其是极端气候现象,理清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气候变化之类的相互关系,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角度减轻和减缓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建设,充分运用规划的提纲挈领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区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规划基础上,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规范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切实实现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气候安全。
2.2.2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通过利用科技加大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提高气候变化的预测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减轻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2.2.3 要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来 20 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与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增强防灾减灾、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 结束语
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加强气候变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桂武,高庆华. 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J].地学前缘,2003,10
[2]喻小红等. 城市脆弱性的表现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5)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
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温度、日照等在区域的变化,会对区域的径流量、生活生产用水供给量等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这样才能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1、气候的变化对全世界的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众所周知,温室效应诱发了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进一步促使海平面增高。近年来,气温升高相应的导致了南极和北极积雪和冰川逐渐融化。IPC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全世界的温度基本上十年增加0.13℃。这个数据是过去一百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而且,近年来,气候变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后北冰洋范围内的冰雪面积减少速度约为2.7%每十年。而且,陆地冰川的大量减少,相应的产生了海洋平面增高的结果。此外,海洋水也会因为温度的增加,出现水面的扩张问题,而海水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海洋平面的增高。此外,当前全世界的气候变暖状况,也导致了降水量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全世界气候的变暖,造成了大气环境水循环形态的加剧和活跃,相应的造成了大气中水含量的增加,因此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局部范围大暴雨等灾害的发生,而其他地区则相应的就会产生干旱的状况。
2、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径流不仅受地理环境和降水分布的影响,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尽管不同地区的水源径流量有着不同的特性,但气候变化,会严重影响各地水资源的正常径流量。
2.1对径流分配区域的影响
我国的国土面积幅员广阔,主要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各地气候的差异性,各地区的水资源径流量的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径流量增减幅度最大的时期为每年温度显著增高和降水量逐渐减少的时期,降水量增多时的径流量是减少时的4倍,每年径流量最大的时期为7、8、9月,此时,各地区均进入汛期。所以,在我国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不大,但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气候因素是决定径流量的主要因素,所以,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量的分配上会产生影响。
2.2对年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水文水资源主要分为七个流域,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南北方的径流量会随之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与北方径流量的增加与减少交替进行,但是,整体趋势还是以减少为主。针对我国的气候条件,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径流量影响最大的是淮北地区,径流量的增幅最大的是辽河一带,在黄河地区,其径流量本来就小,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降水量将减少,那么,其水文水资源的年径流量势必随着减少。
2.3对西北山川径流量的影响
在我国,西北地区地形高且地势复杂,其河流的的水源主要来自冰川消融水源的补给,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的趋势下,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在夏季,流域的径流量会急剧增加,而到枯水季,河流的变干速度也在加快,这对靠水源迁徙生存的动物是极其不利的。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水文水资源流域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加大了水文水资源的敏感性。
2.4对径流系数的影响
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对区域的湿润与干旱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以及气候的不断变化,水文水资源径流系数也会随之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若某一地区的径流系数提高,那么该地区的气候湿润指数也随之增加,则该地的水文状况将会更加湿润。反之,如果某地的径流系数降低时,那么该地区的干旱指数将会增大,水文情况则会偏干。所以,在气候的变化下,水文水资源的径流系数也随之改变。
3、气候逐渐变暖对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影响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逐渐增多以及相关气体的排放,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列的影响,同时对水文水资源系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1对水文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会增加降水量,增加了空气湿润度,也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会使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同时,全球气候变暖,空气温度随之提高,大大的降低了河水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降低了水文水资源的质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
3.2对用水供求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大气环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会对区域的降水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工业都对水资源具有极大的需求量,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区域降水量不平衡且相对减少,同时,水资源的蒸发量也提高,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供给量,这样,水资源的减少不仅对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在降水量本身较少的地区,这种情况的发生将会更严重。由此可见,气候变化对用水供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对降水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3.3对区域敏感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对水文水资源的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对各区域的干湿程度也会造成影响,在湿润地区,径流量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干旱地区,敏感性较弱。在全球气温变暖的情况下,我国七个流域的径流量发生变化,其敏感性也会发生影响。
4、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工作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我国水文水资源工作首先应当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认识。从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来看,在面对洪涝、干旱以及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的适应能力都很低,所以在水文水资源工作与管理中应当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这一事实。其次要认识到改变水资源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努力方向包括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经济发展因素以及科技水平因素。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人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再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最后要加大对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科研投人力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从而缓解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工作带来的挑战。
5、结语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水文水资源通过水循环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要积极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让气候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人为的改变气候环境,这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难以改变的破坏。
参考文献:
[1]黄荣辉、韦至刚、李锁锁.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水文的年代季变化及其对华北水文资源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3).
[2]杨帆.区域气候背景下流域极端气候与水文事件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方案优化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全球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现象。目前来说,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趋势并不乐观,这几年来,全球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文水资源的变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全球形势的变化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水文水资源系统的有效运作,确保其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对着两者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认识和预测。
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全球的平均海平面水平的提升,其主要的影响环节有冰川面积的缩减、积雪覆盖面积的缩短消退。通过近期IPCC相关气候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事实。在过去五十年的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全球温度以十年为周期,进行相关温度的提升,其相对于前一百年的时间温度的变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气候变暖的趋势越演越烈。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冰冰洋海冰的快速减少,促进了陆冰的减少,导致了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温度的升高,促进了海水的不断扩张,这一环节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平面上升的加剧。在此过程中,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也影响着降水环节的稳定运行,促进其大气中的水容量的增多,提高其暴雨的发生几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洪涝灾害及其干旱面积的扩展。
二、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的长远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导致水文水资源的变化的发生。为了保证我们日常生活的稳定运行,我们要提高对这些变化的重视。气候变化对于降水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其全球气候的变暖促进了各个区域的将水量的变化,这些变化相比于前一世纪的降水变化水平,有了明显的差异性。高纬度地区的全年降水量不断的得到提升,其中纬度的南极、北部地区,及其热带的冬季、亚洲东南部的夏季降水量发生大量的增加,中美洲的一些区域及其非洲的南部区域的降水量都是比较小的。随着蒸发量的加大以及温度的升高导致降水量的变化,极端降水时间发生的频率会不断增加,同时恶化程度也会增加,尤其表现为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风险会不断加大。全球气候的变暖也会影响水质与水量,从IPCC2007年气候评估报告中显示,气温升高1℃,缺水人口将达到4亿~17亿,而升高2℃,缺水人口将达到20亿,地表温度在升高7~9°F,则全球将会有1/5的人面临洪水灾害,而11亿~32亿人将会缺水,如果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一直到21世纪末期,全球将会出现2/3陆地要面临干旱。
三、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联系
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随着人们对于全球变暖危害性认识的提升,我国的相关机构对于气候变化与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气候变化对于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其强度特点具备一定的影响。其西部降水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西北降雨量不断的增加,其西南地区的降雨量逐渐的减少。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区域性变化也比较大。其南方地区及其沿海地区的降水量的增多量普遍高于北部地区。在降水频率方面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降水频率也是不同的,东部地区的降水频率逐渐的得到降低,西部地区的降水量不断得到增加。降水量增加的地区并不代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增加,因为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蒸发量的增加会减少地表径流,其中降水的大量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会浪费很多可利用水资源,而作为人类可利用水主体的河流径流受到实际降水量与蒸发量和渗透量的差值的影响。其次是气候的变化使我国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冰川退化,明显体现在西北山区的冰川面积不断减少,直接导致我国以冰川为主要补给的河川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再次气候的变化不仅能够影响降水的强度与频率,影响水循环系统,同时也会影响水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并可能引发水灾害以外的其他自然灾害。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方式的优化
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我们要进行对水文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化,以保证日常水文水资源工作的稳定运行。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于我国的水文水资源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目前来说,其气候的变化导致一系列的水灾害的发生,这证明了气候变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的稳定性,我们要进行对干旱、洪涝及其水资源短缺情况的有效分析,确保其水文水资源的工作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我国的相关管理人员、机构提高对水资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认识,确保其水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现实经济的稳定运行。要加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首先应当加强对水文水资源的认识入手,认识到当前水文水资源正在气候的变化下产生着哪些变化,从而有依据、有目的的开展水文水资源工作,这就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研究力度,通过理论的突破与技术的突破来使评价机制和预测机制更加成熟;其次在工程建设方面,工程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包括极端气候的出现以及破坏性防治,提高水库、分蓄洪区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增加供水能力;再次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为统一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语
我们要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关系进行有效剖析,分析两者的相关环节联系,以促进我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候变化 城市生态系统 影响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在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份评估报告称,自20世纪以来,地球的气温已经上升了0.89℃,全球海平面上升19厘米。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许多生物种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未来这些变化还将继续,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还将上升0.28-0.98m,数以亿计的人将会受到沿海洪水的影响[1]。城市生态系统是最脆弱但又与人类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物质和能量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而且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营养关系倒置,自动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综合以往相关研究,将从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服务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一下气候变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主要的直接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在更大范围内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气候变暖、热浪冲击频繁导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2]。2016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有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3-4℃,澳大利亚的“危险高温”天气数将从2016年的每年5天上升为2070年的每年45天。从2003年开始欧洲遭受热浪侵袭,每年夏天都至少引起70000人的死亡,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和热浪发生的频度均有所增加,有研究发现,死亡率和温度增加有关。人们对气候变暖与死亡率变化趋势的做了多方面研究,最后提出了“界限温度”的概念,指出当地居民对气候舒适的“感觉上限”。当气温升高超过超过“界限温度”时,死亡率会显著增加。
1.2传染病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转到与传染病年际变化相关的自然气候变化影响上。气候变化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极端高温、极端降雨或干旱等和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直接导致死亡、伤害和疾病,间接影响表现为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温带部分地区会变成亚热带。Gould等[3]认为由于热带是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病毒性传染病最主要的发源地,而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造成这些疾病的扩散。如疟疾只分布在冬季最低气温16℃以上的区域,而由于气候变暖,疟疾将向拉丁美洲、非洲、亚洲以及中东等高纬度地区扩散;气候变化导致一些传染病媒介向高海拔扩散现象,登革热以前只在海拔 1000 m 以下的地区发生,而现在哥伦比亚海拔超过 2000 m 的地区发现了登革热和黄热病的媒介昆虫。李国栋等人从疟疾、登革热、霍乱、流行性乙型脑炎、流感、SARS、肠道传染病、鼠疫、吸血虫病等详细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各类传染病的影响[4]。据PIM疟疾传播模型估计,如全球平均温度升高3℃,媒介按蚊虫的分布区域扩大,将导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加至60%,每年新增5000-8000万疟疾病例。据测算,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里增加了30倍,郑学礼等[5]指出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分布区域也可能扩大。
1.3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水灾、暴风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可能使死亡率、伤残率和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并增加社会的心里压力,极端气候事件也会直接间接的影响人类的健康。2016年6月,据中国网报道,全国14个省(市、区)遭遇暴雨,共573个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近9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80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38亿元。洪灾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期影响就是导致传染病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长期影响是由于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困难和生命财产损失而导致的精神压抑。干旱也会通过影响粮食生产而影响人类健康,其影响主要包括营养不良和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增加,许多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短缺时,未经过卫生处理的水常常用于煮饭,使得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流行性疾病的爆发很可能在干旱期发生。全球气候变暖使暴风雨、飓风、干旱、洪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更加频繁,整体来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率、伤残率上升外,还可间接使传染病发病率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稳定,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破坏,增加社会心理压力。
2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交通行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之一。影响的途径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的增加。这些极端的天气包括高温、热浪、干旱、海平面上升,强降雨、暴雪、冰冻、强热带风暴、雷暴以及沙尘暴等。极端的天气导致洪水、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对公路、铁路、航海和航空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交通运输的设备、地面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2008年初,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灾害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巨大影响,部分地区交通运输全面瘫痪,最多时21条国道近 4 万公里路段通行不畅,上万车辆和人员被困。再次,强热带风暴是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气候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同时还体现在道路的勘察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等各个阶段。例如,陆路交通x线时要考虑到沿线的雪情、泥石流、滑坡及塌方等风险;在高原冻土地区,铁路建设要考虑到气候变化对高原冻土层消融的影响;在水路运输方面,台风会影响航速、航向、使船舶产生漂移;地面风、低云、降雨、雷暴等都会对航空运输有十分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课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迫切要求交通运输实施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明确气候变化对我国交通运输的深远影响,有效采取相应的工程、生物等防治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造成的交通运输经济损失及人身伤亡事故。(下转275页)
(上接281)2.2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能源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另一方面是能源供给。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影响主要考虑随着气候变化,为达到人类生存舒适而所需要借助的能源,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更为舒适而夏季更为炎热,进而导致电力取暖需求降低,而制夏季冷需求增加。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的影响,主要研究由于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上产能力的改变,普通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并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倾向于开发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受气候影响波动会比较大。Pasicko等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克罗地亚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影响,得出结论:气候变化对克罗地亚沿海及濒临区域可再生能源的影响最大,其中第一阶段风速预计增加20%,将使风力发电增产一倍,对光伏发电的影响为中性,2050年以后水电生产预计将减产10%。
2.3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人居环境,即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主要从三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首先是气候变化会对最基本的生产生生活物资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极端气候会导致粮食蔬菜的产量减产。其次,气候变化会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及工农业、旅游业及医疗服务等方面产生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及其他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复杂及交通瘫痪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舒适健康。最后,严重的气候变化不仅会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人口迁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 结论
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后果。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营养关系倒置,自动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从极端高温、极端气候事件、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交通运输、能源、人居环境三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气候变化使得能源供需也发生变化,从而不得不改变能源供需策略,及时作出各种节能减排措施以应对能源变化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於P,许红梅,尹红,董思言.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海岸带地区的影响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03:179-184.
[2]马玉霞,王式功.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01:7-9.
[3]Gould E A,Higgs S.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factors on emerging arbovirus diseases[J].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9,103(2):109-121.
[4]李国栋,张俊华,焦耿军,赵自胜.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爆发流行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21:6762-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