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免疫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如2010年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结语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病原生物 免疫学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家德纳教授提出,主要内容就是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立存在的认知领域,即不同的智能体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一自省智能、交往―沟通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商”的概念,而更加注重人的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更加尊重人本身的特质,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只用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人的优秀与否。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兴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
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教务系统统一安排,每年都延续着上一年的传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的范畴,难免枯燥生涩,教学局面始终是教师讲得很卖力气但是学生依旧很难懂。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弊端的,他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新的生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而不再是简单的为了成绩学习,教师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不再以成绩论高低,让学生在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掌握了各项试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上,教师只顾着埋头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认真负责地准备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发掘学生多元潜力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带动了校园教学资源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只是在书本上,而新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媒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变得广泛起来,全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不仅出现了视频影像,还有很多师生共同表演的“细菌”“病毒”“过敏原”等角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变得生动有趣。
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
多元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各个方向的智能潜能,下面我针对多元智能的8个方向分别阐述。
1.言语――语言智能
所谓的言语――语言智能,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今的“90后”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下降,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用各种聊天软件,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语言的实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来不断地训练。例如,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如叙述抗体的类型与生物学活性,细菌与病毒的差异,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既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
逻辑能力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基础医学又是一项分析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逻辑能力差是很难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补体章节的学习中,针对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就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激活物、活化顺序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体系,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视觉――空间智能
这就要训练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再用眼睛复原二维平面的图像,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并且用红蓝铅笔绘制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绘制图谱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空间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很重要,因为基础医学主要是以实验为主,一个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往往可以使一个实验项目事半功倍,无论是细菌培养时对接种针的使用,还是在显微镜下手眼协调观察细菌的形态,都是很好的训练过程。
5.交往――沟通智能
学术的传播与进步都是在讨论与争执中进行了,每一项新的实验发现都要经过无数辩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互相辩证,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地碰撞中逐渐学会沟通的方法。
6.自然――观察智能
科学都是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进步的,观察能力也是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一切细微反应的能力,如在实验课中观察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并且让学生自己记录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7.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的节奏,最能唤醒一个人身体中潜在的能量,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一定的韵律,使之朗朗上口就会方便学生记忆。
8.自知――自省智能
学习贵在自知,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身学习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评估,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结束语
医生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大多数医学生以后都要步入临床医生的行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又是临床医生很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很好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探讨 [J] .卫生职业教育,2008,(05).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37-0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以研究病原生物和机体免疫功能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I临床检验、无菌操作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而近年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面临课时严重缩减、很多卫生职业学校实验室建设设备落后及不配套、学生在校的操作与医院实际操作严重脱节等困境,加上学生的基础差等原因。形成“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听课难”的现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经过2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中,智商很重要,但情商也很重要。除智商因素是学习能力能否进行的前提外,情感、动机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很重要。教师在讲授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课本内容时应对学生讲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在临床的基础地位,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密切基础理论课程――生物学、遗传学等的掌握情况,并阐明其中相关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基础知识来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参观微生物检验室,使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感兴趣,并在“实验操作”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情绪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二、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课堂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优化的突破口,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出发,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模式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医学生特别是中专一年级医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这一需求,创设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实用情境,使学生感到知识的价值,学习的积极性也就由此而生。例如,学了艾滋病病毒,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艾滋病没有疫苗;学了乙肝病毒的实验室检查,让学生来分析一张乙肝病人“两对半”化验单;学了淋球菌设问:人类为什么会感染淋病,其他哺乳动物也一样吗?在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时,不要求学生解释猜想的逻辑过程,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即使学生的猜想与科学理论互相矛盾,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以期豁然开朗,求得顿悟。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感到他们所学知识的重要,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较多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和挫折,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却能使他们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例如,在做细菌的药敏实验时,引导、启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包括细菌接种、药敏片的排放、抑菌圈的测量,这样学生对实验原理、过程有直接参与的乐趣,有了成功的体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
质疑―讨论式教学模式为:“指导预习――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反馈练习”。如模拟临床病例讨论会,先为学生提供病人的临床资料,设立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教师在听取他们的发言中进行适当的提示、评论、总结。改变过去上课由老师讲、学生听,辅导课由学生问、教师答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显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判断能力。
(三)应用多媒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画面清晰、重点突出,更具有简洁的表格、图片动画,图文并茂,能演示一些动画变化,使抽象的知识简单直观化、形象化。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师教得生动、丰富、形象,学生学得轻松、牢固,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可行的,素材来源多,过程易操作,教学效果好,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能够使教师集思广益,通过研讨促教学,最终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久已通行,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是教学活动的常规。而中职学校中集体备课活动经验较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一门与其他生物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更新快,深奥抽象,通过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而且由于教学课时不断减缩,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过集体备课,正确分析教材,针对各部分特点制定授课计划,便于集思广益解决教师个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使教师向备课的“互补创新型”转换,形成“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能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增进师生感情
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某学科感兴趣,便会去专心学习,一些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因而努力学习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有时甚至是该学科恰恰是他们以前不感兴趣或感到困难的学科。相反,一些学生不喜欢某教师时,他们便会对该教师所授的科目产生厌倦,不乐意学习该科目。这表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才会去追求、感知,去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授课外,师生情感交流也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在情感交流中,教师情感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为学生学好知识创造恰当、适宜的情感氛围。以良好的意志、兴趣、情感等博得学生的好感,成为值得他们尊敬的教师,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课堂“视觉语言”的发挥,用生动、准确的“视觉语言”去打动、吸引学生。应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应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应用自己的眼神、语气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大量的科学实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是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操作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同时,巩固并增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通过实验获得或发现更多的新理论、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是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最后是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以提高综合的素质,为日后护生在进行无菌操作等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打下扎实基础。
六、丰富考核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56-01
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又与其它临床护理各学科有着非常严密的联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临床上绝大多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而微生物所引起的的感染性疾病,目前也成为医院的主要病种之一。
中职护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不但要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相关学科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1]。作者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过程;与时俱进,注入学科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几个方面探讨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
作为一名实验教师,虽然不象任教师老师般辛苦备课,但是在备好实验课中,也离不开理论与实验的并重。实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从学生的现有能力出发来进行实验设计开展教学,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环境中呈现出师生、学生互动的和谐状态,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国家示范性建设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角色转换,以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境界,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带教过程中,有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是学生做的事情,就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让学生多思多做,成为学习的主角。在实验教学中,创设迎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教老师适当把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意识的融进教学方法中,把自己的过往操作体会融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 使学生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验中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复操作练习,达到熟能巧,最终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适时激发出对课程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本门课的兴趣,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从思想上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和谐的环境,浓厚的兴趣,教师得力的主导,实验教学中课堂活跃,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过程
学生有兴趣进入实验室有效学习,教师还需在实验内容与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有味。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二个方面进行。
2.1 备学生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只有教与学和谐,同步,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备好学生,不容忽视。有些教师对教材内容准备得很充分,但讲解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讲课时只顾及内容的叙述,认为只要完成教学进度,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其结果必定是只有少 学生能勉强能跟上教师的讲授,多数学生因理解困难而放弃听课[2],使本门课失去了作为医学基础课的意义。因此,据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内容,实验教师与任课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并在带教实验课前对带教对象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社会经验有初步了解,了解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有关内容掌握的程度,据十几岁年龄的好奇心强,敢于动手的特点,亲留有余地让学生有自主拓展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行探究,合作学习,设计适当而合理的实验课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好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方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
2.2 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法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相对枯燥,讲授中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零散的感觉,学生年纪小,社会阅历少,逻辑思维能力差。该课程的学习安排于第一学期,与中护生临床护理学科课的联系还有有一段距离,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本课程与临床需解决的问题、与他们将来工作的联系,从而难以引起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3]。微生物学的实验准备内容较多,操作性强。但时间短,因此,对于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整。何如,教学内容上,先易后难,渐循递进,从生活中入手,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的理念。我们把细胞分布,革兰氏染色,细胞形态,消毒灭菌等作为重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上,有BPL教学法,多媒体开放性教学系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示教直观法,自行探究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我们在2012级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二对半”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与时俱进,注入学科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虽然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的教材进入了多次的修改,但是书本上的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内容为主,反映学科研究和发展的一些新成果和新进展及体现现实中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状况的知识无法天天更新。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与时俱进,及时把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的病原微生物,很多紧急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与本学科有紧密联系,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有用,因此,实验课中,把近年来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7N9流感等病毒形态与危害,适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当前医学临床发展相符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4]。2008年的手足口病疫情是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疾病,全国范围内均有病情发生,未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也经常见到。任课教师在呼吸道病毒时就添加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其病原学特征、流行概况、临床表现、防治原则,临床工作的防护意识,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实验中又通过形态直观,加深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病原物的认识,做好连接临床护理工作的准备。与时俱进新知识的引入,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能较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收到了良好效果。
4.加强带教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上好实验课,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能力,还必须继续教育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知识及新的实验方法,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
操作能力上,不论是从接种环的握持方法,细菌的接种,到涂片染色,生化反应结果的观察,或是从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到菌种活力的检测等,都要给学生正确示教;并能结合基础理论、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给学生进行讲解。此外,实验教师应加强毕业后的继续教育,除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外,还要关注国内外的新实验和新方法,及时将知识渗入到实验课介绍给学生,改变传统的“讲解-示教-模仿-总结”的实验教学方法,同时应注意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对中护生的教学,注重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强调无菌观念的建立,严格无菌操作,强调从基础课开始养成的无菌操作的好习惯。带领学生操作时,培养她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对于课堂中没有按照无菌操作完成任务的,带教老师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把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沟通到位。此外,组织好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在实验中,给予她们必要的帮助,引导她们学会学习,据个人的特性,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方法。
现代化教学中,实验室装上多媒体实验系统,实验教师必须做好管理与使用,组织好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正确的操作与 学习知识。总之,带教教师的总体素质的提高,能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英健,孟 滨,曲 瑜,等.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 13(4):259~260.
[2]丁培杰.浅谈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准备中应注意的问题[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93.
关键词:平面几何入门;如何入门;几点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81-01
万事开头难,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也是如此。
初一年级的几何内容概念、公理、图形性质多而集中,这些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抽象,如直线、射线,缺乏具体的模型;二是语言难理解,如“有且只有”、“垂直且平分”。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对于这些蕴含着复杂数学思想的概念在理解上有难度,很难从直观感觉上升到理论抽象的高度。因此,初一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机,因势利导,搞好入门教学。本人就自己在初一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重视几何基础概念教学
概念是几何的灵魂,牢固掌握概念是几何入门学习的基础。几何一开始就遇到大量的基本概念,如直线、射线、线段,线段的中点,角、角平分线、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垂线,平行线等等。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举实例降低抽象性 概念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把它“还原”到与它相关的那些客观事物中去,让学生去感受它的真实性,可靠性,这样做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平面几何概念教学中,必须注意多举实例。例如,你给学生举出手电筒的光束、探照灯光束的例子,很快就建立了射线的概念,离开了实际事物,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举反例增强准确性 反例论证常比正面阐述形成的印象深刻得多。例如对顶角的概念,可通过一些反例让学生辨析,这样,对顶角的概念就清楚多了。再如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一前提条件,可举一条南北方向,一条东西方向的两根电线的例子,它们也不相交,但它们却不平行。这样学生很快就形成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少不得的深刻印象。
3、揭示内涵力求严密 揭示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还可通过对比分类等手法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直线、射线、线段可通过端点情况和延伸情况予以对比,促进概念的形成。再如角的概念可分为特殊角:直角、平角、周角;或者角的范围:锐角、钝角;或者角的关系:互余角、互补角。通过分类比较,使学生弄清每个概念。
4、强化刺激增加牢固性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各种强化措施,促进其不断内化,逐步建立牢固的概念。提问、复述、加特殊记号、都可加深印象,用填空题让学生熟悉概念的命题结构;用判断题让学生弄清概念的易混点;用选择题培养学生对概念的辨别能力都课达到目的。
二、抓好几何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几何学习离不开几何语言,正确掌握几何语言是学好几何的必备条件,也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关键。几何语言有三种表现形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要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三者之间的“互译”,将文字、图形、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图形已知时,要能用几何语言、符号语言表达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同样也能把文字语言用符号表达,并转化为几何图形。
在几何语言中经常会出现“连结”、“任意”、“任取”、“至少”、“使”、“或”、“有且只有”等等词汇,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是学好几何语言的基础。例如:点P在直线AB上,这里“上”并不是“上面”的意思,而指直线AB经过点P。
三、培养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
学习几何离不开与图形打交道,识图是今后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认识图形能力也是初一几何起始教学的重要环节。识图能力的训练应从简到繁,从易到难,逐步加深。
1、读图 培养和提高学生几何语言的能力是初中几何教学的一个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用几何语言读出图形,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好办法。首先,要使学生能正确说出基本图形的名称。其次,在读图中要注意正确运用数学符号。
2、画图 首先应要求学生学会并正确地使用作图基本术语,如“延长”、“延长到”、“截取”等。教师应以范句让学生形成规范的几何作图语言,再根据这些规范的作图语言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在画图练习中,还要特别提醒学生,不要把一般图形画成特殊图形,如画三角形时,不要画成等腰三角形,也不要画成直角三角形。
第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初中的教育目的并不是要直接培养出一大批的生物学家,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进而培养一定的生物素养,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得培养其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多从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情况入手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就在自己的周围,并且与自己息息相关,。
比如说在介绍生态环境时我就以现在我地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耕作技术落后、人口增长过快等问题造成粮食产量不足,为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大力倡导水田两季耕作,也就是放干田,这是解决了一定的粮食供应问题,但是又产生了一个相当突出的水田没有休养生息的问题,时间长了,粮食产量下降,生态也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也大增长,那么如何平衡解决粮食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将这两者的平衡点找到,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升起来了,并且许多农村学生还回到家中与家长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这样又带动了家长也来保护生态环境。
初中生物教材中附了些图,有利于教学,但书中的图与实物教具是有区别的,图是平面教具,特别是植物,我们通过观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特征来识别植物。而这些器官的形态特征在图中不一定能反应出来,特别对一些较低等的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只看图是不能掌握的,如水绵,这是淡水中常见的绿藻,教材中附有图,但认识水绵的形态,生活环境,必须通过学科活动,叫同学们亲自去采集,通过实物观察才能巩固书本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县是农业大县,玉米、水稻、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油菜、花生、红薯、土豆也是家家户户都要栽种的作物,而这些植物也是我们生物试题中常考的材料。我引导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按教科书中的内容制作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浸制标本,如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常见的代表植物,将这些植物标本制成后,用5%的福尔马林保存起来作为直观教学的教具。
也就是说,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个观点出发,从我接触学生开始,我就是坚持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自己身边的生活、工作做指导作主要目的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环境为中心,并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学生身边密切接触到课外知识,又例如在拒绝时请简阳市禁毒所的同志给学生讲他们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事例,并观看网上的一些中国拒绝的宣传片等。
第二方面:必须要了解掌握教材
教材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给我们的教学知识指引一个方向,起作导航服务而已,绝不能作为教学的唯一依赖。教材就好比一座山,要站得比它高出许多去看才能看清楚它的全貌。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生物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生物学科教材、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教材之间的联系都要研究。
首先要掌握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那些知识与物理、化学、数学学科等等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是生物学科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帮助作用,不是生物要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作基础来学习等等。如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揉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其他学科的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生物的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内的小游戏、课堂外调查活动、课内外的生物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试验过程与结果
我校07级共7个护理大专班于2008年9月份开设《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两位教师均为初级职称,工作年限均为4年,分别带1―3班和4―7班。1―3班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原先的板书也一起做在课件当中,文字内容较多,没有黑板板书。4班和5班采用多媒体结合黑板,多媒体播放的内容仅为图片、Flas及一些影像,文字内容很少,一些重点内容、名词和章节框架都在黑板上板书,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6班和7班完全不用多媒体,全部是黑板、粉笔和书本。所用的多媒体课件由教研组多位教师共同制作,内容与形式均反复修改并达成一致。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大体情况归纳如下:
第一周,所有班级学生均能认真听讲,纪律较好,课堂提问情况都无特殊表现。6、7班学生得知其他班有多媒体而自己没有,均表现有所失望。
第二周,课前提问1―7班学习委员均能正确回答,而随机提问一名学生时,2、5、6班学生未能回答出来。
第三周,课堂气氛开始有变化,讲到抗体的结构与功能这章内容,1―3班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把抗体的形态和结构表现出来,学生理解较透彻,但是缺点是教师在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很好地观察学生反应。4―7班有学生上课举手提问,并且教师能观察学生的表情,从而及时地重复一遍。6班和7班则讲了三遍。
第五周,超敏反应一章内容,1―3班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多了10钟进行分组讨论;4―5班在播放多媒体过程中教师举了少量事例,时间较紧凑;6―7班学生则完全听教师讲解,不停地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比较累,平均拖课3分钟。
第七周,小测验,满分20分,3个名词解释,2个问答题,1―7班平均成绩为:17.9、16.6、16.2、16.8、16.9、17.1、16.8、17.2,差别不大,1班分数最高,3班最低。各班满分情况为:3、3、0、4、2、4、3。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2.1、76.3、75.1、79.5、81.8、80.1、72.9。
期中考试后在教学中出现一些情况,1―3班学生养成了不看书和不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只看投影;6、7班学生由于期中考试不理想,下半学期很努力,笔记和作业都较以前认真;4、5班上课有投影也有板书,所以这两个班学生上课同样做笔记。
从下半学期的听课效率来看,1―3班学生表现出比其他班级更大的兴趣,而且气氛很活跃,学习感觉很轻松,由于6、7班学生不接触多媒体,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教具模型;4、5班学生一直觉得时间很紧,上课非常专心,作业能高质量完成,分析题完成得较充分,实验能力较其他班强。
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如下:83.3、78.5、81.1、89.5、88.2、81.1、82.2,分数很接近。
通过期末考试观察,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情况未形成太大的差异,这似乎说明多媒体的使用没有在提高成绩上显出太大的优势。所以我们的试验延后到第二学期的开学初。经过一个寒假,我们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每班学生进行了一次时间30分钟,总分20分的测验,学生很惊讶,但是都能认真地完成测验,1―7班平均分如下:9.1、6.5、7.5、13.2、13.8、5.7、6.4,差异很大,分数相对高的班级正是多媒体结合黑板教学的2个班,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二、总结探讨
《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较为困难。通过这次试验教学,我们作了一些总结。
若单纯使用黑板、粉笔教学,学生对抽象的事物理解非常困难,很多概念讲2―3遍,学生依然没有反应,这可能是职校学生的普遍现象。学生的记忆难度比较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书,造成课前提问的名词解释总是结结巴巴,甚至经常将关键性的词语忘记,学生感觉入门较困难,理解程度不如用多媒体的班级高,总体感觉每堂课进入状态较迟。有部分学生反映,半学期过后已经开始放弃《免疫学基础》的学习,有补考的打算了。
多媒体固然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若依赖多媒体,上课不断按鼠标,照着电脑上的文字读,会造成教学机械,很不连贯,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不喜欢看多媒体。学生兴趣时有时无,有活动的影像则较兴奋,若课件里只显示文字,则学习被动,表情呆板,甚至在课堂睡觉,而且教师若只顾播放多媒体或者照着文字读就不易观察学生反应,这样显然不利于教学,造成师生的互动性较差。教师成了播音员、解说员、放映师,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只有些图片、材料等,知识较零散杂乱。此外,课堂表面繁荣,一片生机,热热闹闹,孰不知在表象的背后,许多学生的心思已不在学习上了,而是在喧哗、起哄。这时教师如果课堂管理差,调控能力弱,课堂就可能会出现失控现象,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为许多学生根本脱离了学习这个中心任务,而是像在课外看杂志一样。而且我们担心组里的年轻教师是否会出现离开多媒体课件就无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教师不是讲课,而是念课件、读课件,离开课件就无所适从,这样将得不偿失。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电脑逐渐普及的信息时代,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对计算机技术进行着冲击,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科技群都需要得到计算机的辅助和配合。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也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作为技工院校的学生,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对于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组成知识、网络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等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在操作方面,也就是实践部分,是学生必须对其进行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恰恰是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如基本的Windows XP系统使用方法、Word文字处理技术、Excel表格处理技术、中英文录入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这些内容都应该是技工院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术。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按专业进行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不同要求,教师在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要加以严格的区分。也就是说,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其区别对待,进行有区别的专项教学,根据每个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来对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安排。这种区别于专业的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味地对特性加以强调从而忽略共性,各专业在第一学期仍然需要对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操作的学习,其中包括办公软件、网络应用以及操作系统等;第二学期的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分别是计算机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内容模块,对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要充分给予,学生也可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和特点以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里面选择模块来进行学习。
2.促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在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和保障,否则将只有面临发展滞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的命运。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以及整个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国内各层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计算机教师应坚持以过硬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将实践作为手段,应用作为目的。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对于实验课和理论课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同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了有效地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对于一周两个实验课时以及一周两个理论课时这种理论与实验分家的古老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3.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
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和应用的,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基础是计算机的支持,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来展开和进行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化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适当地穿插和添加一些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掌握和熟悉部分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客观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化进行。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相关学科知识的灌输与讲解是对于教师的基本工作要求之一,也是素质教育重点强调的教学理念与方针。
4.提升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中,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其关键在于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适时强化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教师能操作、懂设计、会维修等基础计算机教学能力已刻不容缓。另外,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广大计算机教师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对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问题,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分析与阐述,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红.新形势下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J].教育论坛,2005(8).
[2]周兴社.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回顾和启迪[J],2005(3).
[3]傅统先,王珂.浅议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的改革[J].陕西科技前沿, 2007(6).
一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和部分人心目中的德育定位落后于社会变革中的学生的教育要求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沿袭“运动式”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这种教育的方式 和内容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长期以来,部分人的心目中,德育工作被视为“虚功”,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德育工作“口头上有地位,行动上无地位”,致使德育工作投入多而产出少。
二 必须加强德育科学研究,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建设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队伍
建议教育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学校德育处不能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蹩脚医生”或是“哪里火灾奔向哪里”的“消防对”,而应该成为“德育理论专家处”。德育工作队伍也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团队工作者,而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体教职工。要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教职工都成为政治上进、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从而为学生做好表率,提供一个对学生强化隐性教育的好的环境。要组织教师加强德育理论学习,掌握德育理论,认识德育的规律,掌握德育工作的技能和方法,成为优秀的德育工作者。
其次,要认真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摒弃那种照本宣科,脱离学生生活、思想、思维实际的过大过空的“说教”。如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联系美国导弹炸我使馆、派侦察机侵入我沿海上空撞毁我飞机等现实内容,进而联系“中华民族百年灾难史”,分析目前国家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立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再如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可沿着个人行为对自身利益及前途的影响、对集体利益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的线索,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取,自觉遵守各项纪律。
三 中小学德育工作处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但是在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造成了在教育的实践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人们对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严重后果缺乏应有的认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基础教育的大政,必须看到,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措施,今天,摆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已经形成共识,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为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 要耐心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反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
目前,从政府主管部门的三申五令到电视宣传媒体的爆光,对于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者大力贬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的文明、进步,但也大大增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许多教师反映:班级极调皮捣蛋的学生,管严了不买你的账,管松了殃及一大片,班级纪律实难维持。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如何处理呢?一个缺乏经验的教师和一个优秀的教师处理方法就大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如果在班级马上“热处理”,想象一下情况有多糟,整个班级别想上课了。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千方百计来个“冷处理”,先稳住他,因势利导、幽默几句,等下课再耐心教育。万一有较为过火行为,一定要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否则这个学生将会记恨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