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水净化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家庭小实验;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47-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家庭小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部分。由于初三学生时间紧,压力大,教师对于家庭小实验基本不做要求或要求不高,这就导致学生对重点掌握的实验是倒背如流,而对家庭小实验这类不要求掌握的实验却基本不开设,忽视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应试教育的做法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新课改宗旨的基础上,重视化学实验,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虽然不在考试内容之列,但是它是必做实验等重点实验的延伸,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小实验的有效开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家庭小实验正是这样一个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合理地布置和开发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化学的神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单元 “水的净化”后,教师可以布置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水这种物质,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但是怎样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装置让水净化,是学生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加之课本对水的净化做了一定的讲解,学生对这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更是对这个实验充满了兴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就会自主地回家收集材料,完成家庭小实验。教师适时地经常布置这类实验会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学习。
二、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巩固教材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课堂上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课后巩固知识同样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课后巩固的目的,教师大多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完成,但学生对完成练习册上作业的激情普遍不高。如何解决这一两难的局面?家庭小实验是不错的途径。如在学习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让学生亲眼看到盖在盛有醋精和鸡蛋壳的玻璃杯上的玻璃片上涂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巩固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学生在分析出二氧化碳的基础上,结合前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得出鸡蛋壳的成分含有碳酸钙,使他们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同时也巩固了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这一知识点。
教材上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没有感性的认识,很难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这句话。在学完这节内容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1+1是否一定等于2”这样一个家庭小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①1体积的黄豆和1体积的绿豆混合后的体积不是两体积之和;②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不等于200ml。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思考及回忆上课所学,把抽象问题用具体实验来模拟,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结论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一个重难点也就突破了。
三、通过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初三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技能比较薄弱,而初中化学课堂时间有限,因而不能放过多的实验在课堂上完成,因此,经常做些家庭小实验对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由于没有教师从旁指导,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结论都是其自己独立完成,因而更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使实践、创新、自主、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如在“清洗餐具”这个家庭小实验中,学生在分别用冷水、热水、滴有洗涤剂的冷水、滴有洗涤剂的热水清洗餐具时,就锻炼了实践能力。通过以上四种不同的清洗方法,学生发现了清洗餐具最干净的方法,并对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该实验比较简单,学生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对以后进行探究提供了动力。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还可能会想到用这四种不同的清洁方法来探究清洗衣物的最好方法,学生通过对该实验的设计、实践、探究,对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家庭小实验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对化学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学生实验技能薄弱,要充分发挥出家庭小实验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完成实验进行积极的引导,事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注意事项、现象观察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从实验准备,设计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进行全程实践,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家庭小实验。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的实验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指出优缺点,做好总结工作,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家庭小实验的兴趣。
家庭小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及自身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做好家庭小实验的实施工作,让家庭小实验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江美华.指导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8,26:45-46.
[2]马亚静.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几点体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4:175-176.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无限局域网;课堂教学
一、设计背景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和变革。网络上大规模涌现的慕课、名校公开课、可汗学院等在线公众学习平台,再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尝试采用的微课、未来教室的兴起等,都显而易见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改进教学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堂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尽管教学设施在不断地改进,未来教室也在被迅速推广,但依旧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仅有部分学校建立了未来教室,并且建立的学校也是一校一个未来教室,大多数用来进行展示公开课。而要在平时课堂上广泛使用未来教室目前很难实现。依据这样的现实,结合现如今的手机、平板电脑、无线网络的广泛使用,笔者尝试以电子设备支持,建立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二、无线局域网应用于“水的净化”课堂教学的流程
无限局域网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既考虑了学校教学实际,又结合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包括三个环节。
三、无线局域网应用于“水的净化”课堂教学的优点
无线局域网实验化学教学“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指的是教师能及时收到学生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课堂实验或者课堂练习内容,能够及时了解整体情况并做出评价。生生互动指的是在小组利用无线网络传输资料后的及时展示,能让不同组学生知道彼此的课堂反馈情况,然后再进行及时的对比学习。同时这主动里面还包含着“人、资源、计算机网络”的人与环境的互动。
四、无线局域网应用于“水的净化”课堂教学的部分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侧重于原理、方法、操作三方面:第一,了解水净化的基本方法;第二,掌握利用过滤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第三,学习并熟练进行过滤装置的组装及过滤操作。2.教学重点与难点是过滤器的组装和过滤实验。3.部分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第一,课前资料传输。传输与“水的净化”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入“水的净化”的思考。第二,课堂上以问题导入自然界中水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有哪些种类?分别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第三,探究如何使一杯浑浊的水变清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逐渐进入课堂佳境。教学片断如下:教师提出问题:桌上有一杯浑浊的水,这杯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你有办法让这杯水变成澄清透明的吗?教师讲解: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的原理;过滤操作;操作注意点;归纳过滤“一贴,二滴,三靠”的要领。学生制作:过滤器。第四,学生自主实验并实时传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做好观察记录,并且拍摄照片或视频,通过360wifi直接实时传输到教师电脑。教师负责观察各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并给予适当指导。同时,在电脑端教师接受各小组传输的资料。此部分教学设计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目的是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学片断如下:学生实验:组装过滤器,进行过滤;观察记录实时上传图片。第五,课堂小组分析。教师展示接收到的实时资料,小组派代表分析自己的实验过程,并且在观看过其他组照片或视频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通过互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学片断如下:小组分析:(节选部分小组分析)我们组觉得最难的一步是将滤纸紧贴漏斗,需要用水润湿,并尽量不留气泡,当然这很难做到不留气泡。在赶走气泡的过程中,我们小心地使用玻璃棒,但第一次还是不小心将滤纸戳破了。所以滤纸的折叠和紧贴漏斗在这个实验中很重要。小组互评:(节选部分小组分析)第二小组的图中显示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时,没有用长的一端贴,这会导致过滤速度减慢。第三小组的玻璃棒紧靠在了一层滤纸而非三层滤纸处,我们认为第五小组做得不错。第六,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留铺垫。教学片断如下:教师提出问题:过滤得到的液体是澄清透明的。现在得到的水是纯净物吗?为什么?怎么确定它是不是纯净物呢?教师总结:本节课通过过滤,我们除去了水中难溶性杂质,过滤后的水外观上观察不到什么,但我们不确定它是否溶有别的物质,直接饮用也许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需要进一步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水的净化处理除了使用过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处理方法,自来水厂就是采用各种除杂方法来进行污水处理或生产自来水的。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使用了哪些除杂方法。
五、无线局域网应用于“水的净化”课堂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后,教师采用自然观察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亲自观察课堂,主要观察内容如下。
1.观察学习者在小组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每小组基本上有两位以上同学参与到实验动手过程中,其中有一个主要实验员;有两个小组没有做实验情况记录;每个小组的技术员表现都很好;在小组评析时,代表小组发言的仍旧是综合成绩较好的学生。小组中有小部分成员处于游离状态,并未较好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观察无线局域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下学习者能否顺利得开展学习,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整个课堂气氛很好,能顺利开展教学,特别是展示成果时,学生的兴趣度很高,非常期待看到自己与其他小组的成果展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技术员拍照的角度以及拍摄的画面及时间点有时控制得不是太好,需要提高。
总之,把无线局域网应用于“水的净化”课堂中,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能积极思考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课题分析:本课题围绕水的净化问题,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有序地串起来,前半部分介绍含不溶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后半部分以硬水软化为例介绍含溶解性杂质水的净化方法。其中过滤和蒸馏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从我们喝的水引入,继而把学生置于自来水厂的真实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探究水的净化方法的欲望,通过实验、思考、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认识水净化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由水壶中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由水壶盖上凝聚的水引出了蒸馏水的制备方法,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装置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了解水的净化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多做社会调查,从而理解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二、教案
课题
水的净化
授课人
时晶
学校
哈市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3.会做沉淀、过滤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合作,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了解水净化的几种方法;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的积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增加饮水卫生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重点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
难点
硬水的蒸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讨论法。
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剪刀、酒精灯、火柴、石棉网、导气管、试管、锥形瓶、胶塞、简易水过滤器、明矾、河水、水、多媒体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自然界中的清澈的水和污水实物图,自然界的水是纯净物吗?
观察并说出纯水与自然界的水的区别。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讲解:自然界中天然水含有许多不可溶的杂质、可溶性的物质、细菌等。
设问:我们每天喝的水从哪里来?
这节课我们一起做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把它净化成自来水!
回答。
从生活走向化学。
为学生提供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
板书:一、净化水的方法
请把你们各组的工作过程记录下来。
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疑:想把河水净化,需经过哪些处理?实际净化前先加絮凝剂,为什么?
板书:净化水的方法――沉淀
思考、回答。
实验1:向两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和另一杯河水对比,观察现象,讨论加明矾的作用。
培养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培养表达能力。
指导并检查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
展示过滤操作示意图。
实验中,如果滤液出现浑浊,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
板书: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实验2:各组成员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进行过滤操作。
根据实验成败,讨论总结过滤实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思考、讨论
使化学和生活紧密联系。
设疑: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经过不同程度处理的水,有什么不同?
小结:沉淀、过滤这两种方法主要除去什么样的杂质?
概括
讨论、小结。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设疑:用活性炭进行过滤有什么优点?
板书:吸附(除杂质、除异味、除色)
实验3:各组动手自制简易水过滤器;
各组展示过滤器并互相评价。
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物品组装简易水过滤器,把生活的体验用到化学学习上。
设问:现在我们得到的是自来水吗?缺少什么操作?
用简易水过滤器得到的天然水,没有消毒。
板书:消毒
设疑:常用于水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示意图!
多媒体展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讨论回答。
观看并思考。
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
设问:家中的水壶长时间烧水后,内壁有什么现象?
解释:这是因为水中溶有较多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这样的水叫硬水,在加热或长时间放置时,这些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
什么样的水叫软水?
板书:二、硬水和软水
回答。
阅读教材并回答。
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设问:如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哪些麻烦?
实验4:把肥皂水分别加到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会学生利用简单的方法检验硬水和软水。
设问:怎样使硬水软化?
讲解:1.加入化学试剂除去硬水中的钙、镁离子;
2.加热煮沸。
思考。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三、蒸馏水的制取
设问:水壶盖上的蒸馏水是经历了哪些过程得到的?
设疑:能利用桌上的仪器组装一套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吗?
实验5:
通过迁移水壶盖上的蒸馏水的得到过程,讨论设计组装仪器。各组展示设计的蒸馏装置。
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选出其中一组较好的装置进行实验。介绍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原理及注意事项。
设问:制取蒸馏水的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蒸馏水的制取实验。
回答。
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和评价。
小组对比讨论各自的失败和成功之处,做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促使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小结:水的几种净化方法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净化;通过了解自来水制取过程,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思想。
交流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尚存疑问,相互解答。
渗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教育。
设疑:是不是饮用越纯的水就越好?
课后作业:
收集一些资料,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如何正确选择饮用水(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提出自己的看法。
思考
关键词:新教材 拓展视野 学习 能力 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新教材的编写要体现作者的理念,要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此理念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2006.5)中每章节中都设置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整理与归纳”、“本章作业”等栏目,而“拓展视野”栏目出现的比例是最少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最不重要,可有可无呢?我认为不能单一从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决定是否使用,这样会弱化该栏目中知识的功能,而应在深入分析其与核心知识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其功能,进而选择恰当的使用方式。本文重拾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讨,以引起重视。
一、对“拓展视野”栏目内容的分类统计与地位分析
1.“拓展视野”栏目的内容的分类统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共有九章内容,其中有34处设置了“拓展视野”栏目。主要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1)体现化学与生活主题(包括化学与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均衡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丰富多彩的生活材料。)
(2)体现化学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的紧密关系(包括最新科技成果、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等内容)。
(3)体现化学学科核心内容
2.“拓展视野”栏目的地位分析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应为学生的活动指明方向,而且应在学生活动遇到障碍时提供知识及方法的支持,而教材以栏目的形式提供对学生的这种支持。传统教材所具有的文字介绍等单一方式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增设的“拓展视野”栏目另外还采取了彩色图片、表格、实验演示、工艺流程等多种方式,发挥了教材的导向功能、对话功能,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观察、对比、思考、交流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能力。
由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初中新教材中“拓展视野”内容大多为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度”。更重要的是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有些外延性内容虽然在核心知识的获取方面并没有明显作用,但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提升。所以“拓展视野”栏目起着独特的素材及载体功能。
二、对“拓展视野”栏目内容的全面应用
1.化学与生活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渗透STS教育
“教育生活化”是美国教育实践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课程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与学生已有或正在进行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为背景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获取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价值,认识科学的本质。新教材栏目编排已经充分体现这一优势。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应关注这些,并作出各种尝试和应用,以下通过两个教学片段探讨:
(1)第二章第四节《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的新课引入――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餐,不可一日无水”,取自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水”,我们都要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处理。例如进入我们千家万户的自来水就要经过如下处理:(视频:自来水厂的水净化过程)。
(设计意图:把“拓展视野”栏目中“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创设情景教学引入,让学生了解每天接触的自来水,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水的净化,体现化学学习能为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第九章第三节《化学与环境》创设情景引入――播报员(学生扮演):今天我市空气质量优,空气污染指数为46(昨日74),空气质量级别为Ⅰ级,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预计明日我市空气质量良,全市空气污染指数51~71,空气质量级别为Ⅱ级,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设计意图:把“拓展视野”栏目P30中“空气质量的检测和日报”设计成情景引入,但要注意内容的实效性,因此可让学生前一天采集近期某日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并在课堂上扮演播报员的角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拓展了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同时强化了同学们对生活、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2.化学与科学技术内容――闪亮学科思想,提高综合能力
新教材所设置的数个内容不同的“拓展视野”,一方面给学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栏目内容的隐含功能,并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围绕主题设计引导性问题。例如学习“如何从大豆中提取油脂”内容时,教师可提出大豆中提取油脂经过哪些步骤?将大豆研碎的目的是什么?己烷有毒,能用来提取大豆吗?水浴加热方式与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有何不同?哪一步操作得到了乳浊液?经过以上一些问题的交流讨论,最后自然得出提取豆油所依据的原理,加深了对油脂性质的认识。此时,有的学生会很自然地追问“我们吃的豆油就是这样榨出来的吗?”如此一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课外的进一步学习了解后,深刻体会到化学生产工艺的奇特魅力,对化学的崇尚之情油然而生。
3.化学核心内容――承前启后,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编制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设置顺应了课标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核心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读高中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例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P194页)内容时,通过以下教学环节的展开:
(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我们学习过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思考这些反应中都有哪几类属于复分解反应,并各举一例说明。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酸+碱、酸+盐、酸+金属氧化物、盐+碱、盐+盐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2)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用认真观察你举例中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从离子变化和化合价角度考虑),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总结规律:双交换,价不变。
(3)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自学课本“拓展视野”的内容,然后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出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在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生成的沉淀是难溶性物质,要从溶液中脱离出来,生成的气体要从溶液中逸出,生成的水与溶液中原有的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认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至少要有某一生成物脱离反应体系。
(4)师生共同总结初中化学常见复分解反应:(加强理解和记忆)
CO32-+H+H2O+CO2Ca2+CaCO3Ba2+BaCO3
OH+H+H2OCu2+Cu(OH)2Fe3+Fe(OH)3Mg2+Mg(OH)2NH4+NH3+H2O
通过这样组织这部分拓展视野的内容,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步入高中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另外,对于教材中的“拓展视野”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预习时布置学生阅读,也可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外布置学生自学探索。甚至教师还可以适当地补充额外的“拓展视野”也是对教学的丰富和拓展,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适时运用,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为了发展学生。
总之,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栏目的设置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了促进和帮助作用,作为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好栏目的素材,挖掘它们的教学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2.童宝康.《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拓展形知识的运用策略》.《化学教育》.2005年第1-2期
1.在巧设情境中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情境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日常化学探究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启发他们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富有趣味的生活化情境,指引他们参与探究,让他们在感受生活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索能力。如,在九年级下册的《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中,新课一开始笔者就以“亚硝酸盐中毒事件”视频资料来导入,在学生观看之后设置了问题:“你们知道食盐、工业盐和化学中的盐有什么关系吗?”在此,引导学生通过认知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工业盐的中毒症状,并利用问题情境的导入设计,激发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明确了食盐和化学中的盐的联系,从而初步实现了新课导入的设计意图。紧接着,当教学进行到“食盐的用途”环节时,教师展示了自己在生活中亲手拍摄或借助网络资源收集起来的有关食盐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的图片,以丰富多彩的图片信息为学生展现了食盐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使他们深深感受到食盐的应用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趁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食盐有哪些用途吗?”学生们纷纷举了不少例子,不一而足。可以看出,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和生活化情境指引下,表现出浓厚的探究积极性,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培养了探究的能力和素质。
2.在优化实验探究中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是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教师激发学生化学探究乐趣、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实验探究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实验兴趣是学生化学认知兴趣中的重要体现。在化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善于借助演示实验的形象直观教学,对指引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分析化学现象,激发探究的热情,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尊重化学、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起到重要作用。优化化学实验探究,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通过精心设计、启发引导、突出观察重点,引导学生由“观看”实验到主动“观察”实验的转变;加强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训练,注重学生自主实验,增强探究体验;活化教材实验,重视生活实验开发,增添富有趣味性的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和能力。如,笔者曾在九年级上《水的净化》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到“过滤”环节时,设计了“污水净化”小实验,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和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将污水中的不溶物彻底分开呢?”这看似浅显易懂的实验激起了他们动手实验的欲望。笔者适时播放了“过滤操作”视频,让他们先细心观看并要求注意过滤操作中的要点,并将他们分成每两人为一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动手实验。学生在这样的简易实验活动中,通过教师指引,学生细致观察、互助合作实验,不仅熟练了实验操作,提高了实验技能,在交流互动中还能总结出“一贴、二低、三靠”的实验要点,突破和实现了学习重难点,而且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生活经验,增强了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二、“有情”的探究,激励成功体验
“有情”即体现为教师富有“人情味”,在探究教学中重视学生差异性,平等对待学生,善于激励他们参与体验、获取成功。在此,成功性体验是情感教育的又一特征。《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独特性、差异性是学生个体的本质特征。学生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情绪等智力与潜能方面的不同。差异性是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笔者主张在化学探究教学中贯彻差异性原则,并不是特别强调学生个体先天的智力和潜能的差异,而是注重结合学生已有的差异性学习表现来做好后天的引导,积极优化化学探究的方式方法,让“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关爱,他们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如,笔者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活动时,特别注重联系他们的不同学习程度,并有意识地把中等生和后进生搭配同桌,完成不同的探究任务。首先,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时,先让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完成问题:“CO2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达到“温故知新”的带领作用;接着,在进入“CO2的物理性质”知识点时,让同桌的中等生帮助后进生,从CO2的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由后进生来回答,使得他们都有表现的机会。当然,笔者不能明显地把他们在学习上的差距明显地表露出来,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是巧妙地将他们合理搭配,特别把平时较为友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桌。结果是,那些后进生都能较好地回答出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课堂气氛也变浓厚了,学生积极性也得以激发了。到了学习“CO2的化学性质”环节时,笔者更加注重强化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CO2与H2O”、“CO2与澄清石灰水”、“CO2与炽热的碳”等化学反应探究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还在相互配合中顺利写好了化学反应方程式。所以,认识差异性、重视差异性是情感教育的前提。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需要的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情怀和态度,要充分重视和激励每一学生主体的参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开展分层施教,这对激发他们参与探究、体验成功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每一位学生在化学探究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这是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更是化学探究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原则。
三、“有美”的探究,增强审美情感
化学探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审美性特征体现于师生之间的“有美”的互动过程,是教师的情感施教与学生审美素质养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化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的关系,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育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环保素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不断提升实践能力,正确、理性、科学地处理现实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与笔者所主张的环保教育是相一致的,化学探究教学中学生的基本环保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特质的日益彰显的过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可用来开展环保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如,教师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可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现状和严峻形势、爱护水资源两个环节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明确养成注重节水、爱护水资源的良好生活品质的重要性;还可以尝试让他们走出课堂,去参观一下所在生活社区的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公司的“居民阶梯水价”情况,关注本校中学生的用水情况,向当地环保专家咨询所在城市河流的水污染情况以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养成关心水资源、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优秀品质。又如,在《化学肥料》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学生辩论的环节,指导学生针对“如何辩证地看待使用化肥的利与弊”,引导学生通过对使用化肥的利与弊的全面辩证认识,锻炼了辩证思维能力,养成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环保观念。应该说,学生在化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关注环保、热爱环保的审美情感的不断发展。所以,学生的审美情感不仅体现在他们通过化学教育掌握了化学知识和原理,训练了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而且体现在通过实践活动培育了绿色环保理念,深化了环保的自觉性。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解反应;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96-02
如何引导学生化难为趣,增强信心,为化学立志,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复分解反应方程式记忆及书写的难点突破,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做一点思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力图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定义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反应的条件:(1)有沉淀生成;(2)有水生成;(3)有气体生成。教学过程中,演示天蓝色CuSO4溶液与无色透明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Cu(OH)2沉淀,学生欢呼雀跃,演示盐酸溶液除去铁锈Fe2O3,生成淡黄色三氯化铁FeCl3时,学生也跃跃欲试,但记忆和书写反应方程式时,初中学生知难而退,甚至对化学敬而远之。
CuSO4+2NaOH=Cu(OH)2+Na2SO4
6HCI+Fe2O3=2FeCI3+3H2O
二、离子
先把离子概念讲清楚,同时把原子团概念讲清楚,只有把离子概念讲清楚了,酸碱盐概念才能讲清楚,离子概念中原子团是一个难点,必要时编成口诀,让学生记忆。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有氢氧根离子OH-,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NH4+等,为了方便学生记忆,编成口诀:-1硝酸,氢氧根(NO3,OH-);-2硫酸,碳酸根(SO42-,CO32-);-3只有磷酸根(PO43-),唯有+1是铵根(NH4+)
书写较复杂的化学式对初中学生是一个难点,这一点不突破老师是很难讲下去的,只要学生熟练而简便的记住这些酸根,那么书写较复杂的化学式就很轻松了,这是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的基础。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酸、碱、盐的溶解性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只有理解并记住常用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才能顺利些写下来。为了方便记忆,编成口诀:钾钠铵硝溶水快,硫酸盐除钡铅钙。盐酸盐除氯化银,酸碱溶解再除外。碱溶钾钠钡三位,三种强酸溶水快。碳酸盐类多不溶,生成沉淀变无害。
四、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书写理解具体运用
学生记忆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是一个非常头痛的事,特别是一些不明白反应机理的同学,甚至把化学放弃了,留下来只是一些绿肥红瘦的现象,实在是太可惜了。在教学中我采用阴阳结合,连线背口诀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CuSO4+2NaOH=Cu(OH)2+Na2SO4
学生连接阳离子Cu2+与阴离子OH-,背口诀,碱溶钾,钠,钡三位,Cu(OH)2属于碱,难溶于水,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能发生,连接钠阳离子和硫酸根阴离子,背口诀,钾,钠,铵,硝溶水快,Na2SO4属于钠盐,易溶于水。Ba(OH)2+H2SO4=BaSO4+2H2O
学生连接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背口诀,硫酸盐除钡、铅、钙,硫酸钡难溶于水,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连接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也复合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写出复分解反应方程式。从以上举的两个代表性例子,即让学生连接因阳离子,再背口诀,很好地解决了复分解反应方程式记忆和书写,不仅为化学计算这个难点铺平了道路,同时为学生下步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环保行业的相应工作积累知识,为社会培养了合格人才。课题研究:某湖水被严重污染,酸性过大,且有部分工业废水,重金属离子铅离子汞离子,用所学复分解知识如何把湖水净化?
方案设计:
1.加入硫酸钠或碳酸钠,把重金属离子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写出分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或离子反应方程式。
2.加入生石灰氧化钙,中和湖水中的酸,写出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或离子反应方程式。
复分解反应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有酸、碱、盐的知识,还有物质溶解性方面的知识,再进一步,它涉及到化学反应平衡,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部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就是自然界更趋向稳定。而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是揭示这一反应的实质的表现形式,初中学生学起来有难度,必要时要采用先强制记忆再理解的方式,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当然,难点的突破会有不同的方式,相信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不管是罗姆斯登的有效教学原则,还是黛安蒙哥马利的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的研究,都特别强调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强调师生的互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林美凤.还课堂以生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2):14-16.
关键词:实验探究;自主求知;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感觉寻求”,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质。实验探究是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感官训练、过程体验、知识学习与迁移、生长与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来看,一般为“好奇”(注意与感知)“模仿”(理解与运用)“发现与质疑”(思辨与认知重建)“创新”的过程。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感知的事物、模仿的对象、质疑的问题、创新的内容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学习活动处在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中。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探究切分为四个层次:①感知性实验探究;②模仿性实验探究;③发现质疑性实验探究;④改进创新性实验探究。为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渐进有序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激趣、活思、启疑
感知性实验探究是指对探究对象进行表层次探究,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初级技能。达到浅层探究、细微观察、深层思考,以促进学生感悟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强度的目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内容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都是感知性的,教学目标不高。例如第一单元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内容及目标是:认识化学药品标签,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仪器洗涤、几种仪器使用等方法。当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看到药品柜的各种试剂,仪器柜中的各种仪器,便不由自主地转动试剂瓶,观察里面的药品是什么样的,掰起各种仪器来,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在按教材内容要求操作时,总是问这问那,急于想知道更多的知识信息。这些表现是初学化学的学生的共同特征,即求知欲的激情性和趋前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步随神往,突破教材探究内容宽度,将目标由原来认识药品的标签扩展到认识药品物理性状,由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方法,扩展到对将要学习的几种物质(试剂),如取用一些物质并加热,观察它们的物理、化学现象,来更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启发思考和质疑。探究内容如下表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通过感知性实验探究,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求知欲,而且从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就体验到了化学科学的神奇,丰富了感知。在探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方法和几种仪器操作方法,而且对今后要学习到的几种单质,酸、碱、盐的物理特性有所感知,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状,也有相似的特性。同时,有的学生对几种物质在酒精灯上加热,在水中溶解变化现象提出了质疑。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激活,为后续学习物质性质、用途做了感知铺垫。把学生的认知一开始就逼近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与本质上。
学生感知越丰富,越真实,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这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感觉寻求”心理要求和兴趣,为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学习观察,比较认识物质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体验过程,发展学生原认知力。
2在模仿性实验探究中拓展、迁移、创新
模仿性实验探究是在已习得的演示、验证性实验知识方法基础上,在明确了探究对象相关性质、原理之后,进行内容的拓展变换、操作方法的改进、知识运用的迁移、创新的探究。
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创新性学习活动中去。不仅是摹其样,而且是探其新,实现知识与经验整合重建,形成新认识结构,使学习更有意义。
例如:当学生学习“一氧化碳”性质实验时(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题),CO的制取原理和收集方法教材中没有设置。CO性质实验时,CO是由教师事先准备的,上课时,总有学生提出CO是用什么制取的?发生装置是什么?怎样收集之类的疑惑。每当学生问这些时,笔者反问学生,制取纯净的CO其操作比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复杂得多,你们真想去做吗?“去做”!学生欢呼雀跃。此时,笔者突破传统教法的定势,把CO的制取,收集设计成一个模仿性实验探究内容,让学生去制取收集CO并进行性质实验。教师给出阅读材料:CO的制取药品是草酸H2C2O4(或甲酸HCOOH),用浓H2SO4混合脱水制取,其反应原理
H2CO4H2O+CO+CO2。
请你设计一个制取CO的方案,并证明生成物中除CO外,还有水蒸气和CO2气体,且将两种气体除去,得到较纯净的CO气体。(提示:参照O2、H2、CO2制取、收集装置,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水、CO2相关性质,选择适宜的试剂和装置,验证并除去水蒸气和CO2)。任务布置后,起初同学们感到茫然无措,因为老师没有做演示实验,教材中也没有图示参考,经过同学们讨论,动手试验,很快设计出了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后,选择了其中最佳的方案,如下图表2:
此种设计的思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既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设计CO气体发生装置,还要考虑反应可控制;验证、除去H2O、CO2气体,既要根据气体性质选用试剂,又要考虑气体便于贮藏和使用来选择装置。它是一个知识、方法综合应用并创新的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了思维发散、思辨、聚敛思考,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层次更加深化。
学生模仿能力越强,其知识方法选用、迁移、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探究积极性,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模仿实验,主动去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发现质疑性探究中,释疑知新
发现质疑性探究,是学生在对一个具体对象探究时,发现了新问题,提出质疑后而对问题进行再探究,达到释疑知新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学习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中对“金属腐蚀和防护探究”时,学生按教材提示能很容易得到金属腐蚀的两个条件,即水和氧气,以及相应防护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实验现象与教材并不一致,如植物油中浸泡的铁钉变色发黑,提出:“是否植物油中有使铁钉腐蚀的物质”?还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用刀片削水果后几分钟,刀片就变色了,这可能不是水和空气的作用”。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家里埋在地下的水管比上部的腐蚀的还快”?“为什么铝锅易腐蚀料穿,而铝合金门窗锈得慢……”?同学们的质疑,拓宽了探究思路,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金属腐蚀的现象和质疑,笔者引导学生对常见金属铁、铝、铜、锌腐蚀条件及防护进行了拓展性探究,预设的腐蚀物质从空气、水扩展到用水果汁、动物血液、酸、碱、盐土壤液、尿液……等,进行了对比实验。
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这些物质都能使金属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金属腐蚀程度不同,速度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金属,不同的腐蚀环境条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不仅如此,提出的新质疑已涉及到铁、铝、铜、锌、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更深层的探究问题,学生对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理解,超出了教材的既定目标。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明朝陈献章语)。只有质疑,思维才会发散,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激活创新思维。把感知的新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构,方能全面准确应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入,进入新的探究对象。要避免“同质思维”,创造一种和谐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质疑的问题再探究,推动学生基础知识与问题知识矛盾运动,获得新悟、新知、真知。
4在创新性实验探究中,学、创一体,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验探究,是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闪现的创造灵感契机,让学生进行的实验设计,操作方法,仪器改进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地加工知识、经验、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下面举几个成功例证:
(1)当学生学习了教材第六至七单元CO2制取原理、性质、用途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应用知识的创新探究:自制CO2灭火剂、灭火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仪器和药品,便于学生探究创新。活动过程是:①学生谈见过的灭火场景(创设情境);②教师展示常见的几种CO2灭火器,介绍它们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启发创新);③学生讨论常见几种灭火器优缺点(打开创新思路);④讨论方案并动手试验。探究的结果令人兴奋,有的学生设计出了“灭火手榴弹”,有的学生设计出了“救火手球”……其中“背伏式长管喷头可控灭火器”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2)当学生学习了第七单元物质燃烧条件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进行了“燃烧改进”的创新活动。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农户柴禾灶,各种样式的煤炉,各种不同的火锅炉等结构,进行测量试烧,测定能量效率,分析结果,找出优缺点,进行设计创新。学生设计出了炉堂螺旋回烟道新型节能柴禾灶,防污染煤炉……其中“多管孔安全卫生酒精炉”已获得技术专利证书。
(3)学生在做水净化实验时(第三单元第三课题),不慎打破了一个水冷凝器排水管,致使整件仪器报废。当笔者追查打破原因时,一个学生说“这仪器设计不合理!”咋听起来,似乎学生说得有点荒唐。但笔者下意识到一个新的创造将会出现。当即问:“你认为那点不合理,怎样做才算合理在(科学)?”他讲了理由。一个“可拆卸多用冷凝器”装置诞生了(已获胜者国家科协奖励)。诸如此类的创新事例不胜枚举。
创新性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学而不化,因循守旧,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桎梏。学习,是为创造做准备,知识的应用创新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鼓励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解剖旧事物,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有创新价值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慧性、灵性,让智慧火花、创新思维萌动、生长、孕育出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