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武术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术教学方法

第1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通过12年的武术教学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在幼儿武术课堂中,科学巧妙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学方法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形成兴趣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我在课堂实践中的心得与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先新授后复习,先集体后个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注意力时间短的生理特点,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前15分钟的黄金注意力时间。先进行重点的新授内容,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再进行复习。在幼儿的注意力最佳状态时,先集体练习;在幼儿注意力下降的课堂后半部分,则采取对幼儿的个体辅导。例如:课堂前半节课集体学习了抡臂砸拳,后半节课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逐一表演,其他幼儿当观众,表演的过程中老师对其辅导,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

教师用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将动作情境化,从而加深动作印象,对小班的幼儿尤为重要。如:勾手比喻成小鸡的嘴巴,练习用力下勾动作是“小鸡低下头来才能吃到米”;马步就是“骑大马”, 你的马是什么颜色的?通过类似的语言,幼儿会更快地记住动作且记忆犹新。

武术套路情景化。为了让幼儿更快地记住动作顺序与要领,我把武术套路编成故事。如:大班五步拳编成“奥特曼打败三只怪兽”的故事。抱拳――奥特曼准备出发!;马步出掌――奥特曼骑马并抓住一只怪兽;弓步冲拳――后腿蹬直,再打一拳,第一只怪兽被打败;弹腿――又来了一只,先踢一脚再打一拳;起身抡盖掌――把它抓过来,右手用力拍,第二只被打败了;歇步冲拳――用脚当小板凳,坐下歇一歇;提膝穿掌――房项上还有第三只怪兽,一脚站得高高的,用掌把它插到地上!仆步穿掌――把它切成两半;虚步挑掌――胜利了,做一个漂亮的动作庆祝!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幼儿就容易记住动作要领和顺序了。

充分利用发声也是一种情境化教学,发声对幼儿来说这是一种释放和享受,是幼儿运动时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如“嗨”“呼”“嘿”等有力的发声会让幼儿精神振奋,“唰”“哧”“嗖”等象声词会让幼儿感觉自己的动作优美漂亮。

音乐配合进行情境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幼儿喜欢的音乐编排出形象的武术动作,比枯燥的语言教学更具吸引力。如,我为孩子们编排的音乐武术《中国功夫》,虽然是一首老歌,但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管在什么场所,听到该音乐就情不自禁的表演起来……

三、动作的分解整合教学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较复杂的动作要先分解再整合。如:中小幼儿学习扑步时,部分幼儿不能直接蹲成扑步。我让幼儿先双腿全蹲,然后伸直一条腿练习扑步的肢体感觉,然后再练习直接下蹲成扑步,效果明显。先分解再整合的教学方法是幼儿学习复杂动作的必经之路,否则幼儿会因为“难”而不喜欢武术课堂了。

四、动作讲解教学法:

为孩子讲解动作的攻防原理也是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大班的幼儿,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理解能力与动作摹仿能力,他们对动作的攻防原理非常感兴趣,喜欢实践。一些简单而又安全的动作,老师可以让幼儿去实践体会动作要领。如:两人一组练习冲拳,击打对方手心来体会拳面击打物体的感觉,理解拳面 “平”的含义。通过动作实践,既能提高幼儿的训练积极性,又能提高幼儿的动作能力。

五、组织形式多变的教学方法:

第2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发生了深化改革,由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也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武术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还饱含了民族的精神。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武术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武术练习,最终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做好课前准备

现如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大多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传统套路,且专业性不强。即便是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在课前认真的分析教材,掌握教课重点也都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详解的讲解动作,充分做好课前工作,制定好教学计划,组织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熟识武术中的专业术语与技术动作,这样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也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加强武德教育

在武术教学中,一直流传着一句经典名言,即“学武先学德”。目前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抱着防身的思想而学习的,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武术就有着极强的兴趣。所以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意义,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学生武术不单单是为了要防身,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习武术要增强体质,发展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我国的武术文化、名人轶事、学习武术的价值与意义、各种拳法的特点等[1]。这样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后就可以摆正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主动的去克服,跟上教师的传授脚步,从而达到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不同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会相应的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但是武术教学并不等同于其他的项目,武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魅力。所以在武术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选择,并要及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

(一)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结合

在高校中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在内容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与套路,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武术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一些套路中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想要完全掌握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可以将比较繁琐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动作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动作的细节部分是如何开展的。在学生学习少林拳法中的蹲桩卧心拳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动作的特点将其分解,这样在学生练习每一个小动作时,就可以加深印象,从而能够达到将这一完整动作连贯起来[2]。

(二)教师示范教学

由于武术教学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武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演示。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要先向学生讲述这一套路的特点以及所具备的风格,然后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这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手,边向学生进行演示边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会整套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通过对相关动作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武术的内容。此外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给学生,并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掌握这一动作要领,并达到最佳的教学质量[3]。

(三)及时纠错

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到武术时,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身体素质与肢体协调的影响,对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做不到位,经常会发生各种错误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早的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

在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现大脑与身体共用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消耗也比较大,很容易就产生疲劳感,而武术也并不是能够让学生一学就会的。所以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采用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对于一些下肢活动比较多的技术动作来说,教师就可以采用高姿势的练习方法,在学生明确这一动作的细节内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降低姿势,直到最终达到标准的要求以后即可。在学生练习一定时间的低姿势以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采用高姿势的训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动作,还能够让学生调节体力[4]。在学生发生体力消耗较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练习的方法。适当的让学生休息,并在休息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回想学过的动作,并结合高低练习的方法,乐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合理选择教学队形

在开展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口令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教师的要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并在对学生发出指令的过程中,要清晰洪亮。同时学生也要整齐的完成指令。在口令的制定上,教师应当要注意要根据学生对于动作的掌握程度上进行灵活的运用,在队形上,教师还应当要进行科学的选则,如常规的口令,教师在对学生训练以前学习过的动作的前提下,可以采用1、2、3、4的呼数的方法,教师在按照武术动作发出口令的过程中也要喊出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培养自身的节奏感。而对于动作性的口令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动作的形式,进行提示,如预备势-回身后劈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想起武术动作,还能纠正一些存在的问题。

在训练的队形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安排合理的队形,并便于教师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或是将学生尽量分为几个小组,并排成相应的队形,而采用这种队形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够更好的管理学生,也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5]。

六、巩固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一些课外的辅导,以便于学生能够进行复习,加深对于学习内容的认识。此外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教师都要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检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在学生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把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与对技术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分在一起,让其指导较差的同学,从而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目标。

第3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还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一直在沿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表现为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因此,尽管很多的物理老师有着丰富的物理学科知识,因为受制于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时间一长老师也就接受了这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上表现也显示为盲从。又因为人们功利性心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自己就对物理课程认识不够,单纯的认为成绩代表一切。最终导致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为了考试的学习,老师是代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单方面的接受知识传授。

二、现代教育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分析

2.1基于大班课程教学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法

现阶段,大众教育已经在我国推广开来,大学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对此很多大学学校课堂教学工作都使用大班教学的方法。我们也很清楚使用大班教学方法的效果有限,但我们可以有针对的去对大班教学法进行改进,如此更好适应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大班教学工作中可以使用启发讲授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教学法。以上所提到的两种教学方法都很灵活,因为其对现实教学环境和其他教学方法的要求不高,所以很适应于大班教学的现实环境条件。分析启发讲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讲授法是什么概念。讲授法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其自身的优势,举例如:这种方法很直接,将问题的本质使用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它还有系统性特点,这一系统性特点让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内容讲述变得更加系统、完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大学物理本身也有很多的理论、概念等,使用讲述法都可以直接明确的讲述给学生们听,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讲授法接受来自理论方面的批判,在接受批判的同时它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讲授法已成为高效课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综合能力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激发学生潜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当中,老师应当适当的添加一些问题讨论活动,有益于引起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当然,这里我们所讲到的讲授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法,它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法的创新、改进,抛开以往灌输式的知识讲授,要求老师在事先了解好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合开展物理课程教学,进而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班环境下要注重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融合,适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加入启发式教学计划安排,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活跃思维,深入思考知识的要点。根本上而言,启发讲授教学法是融合了启发元素的讲授教学法,这一教学法旨在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主体学习作用,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老师在开展启发讲授教学法当中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尽量让问题的设计更有针对性、简洁性,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基于物理课程教学本质内容的有效教学法

第4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一、追求简洁美,渗透符号思想

“简简单单就是美”.数学的简洁美是人类经济思维的反映,主要表现在数学概念、公式、性质、规律、原理、方法的简易明了,特别在数学符号的使用上更具魅力,通过对简洁美的追求,渗透符号思想.

例如,一个简单的未知数“x”,它可以代表任何一个数字,将学生对一系列数的感知用特殊的符号抽象出来,浓缩表达了大量未知的信息.

二、挖掘对称美,感受对称思想

数学家魏尔说:“美和对称是紧密相连的.”数学中的对称美比比皆是:对称数式、对称图形、对称结构、对称变换等,无不展示着数学美的魅力.而几何图形的对称更是数学对称美的集中表现,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个图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对称的,通过对这一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感受对称思想,进行再创造提供了平台.数式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例如,计算下列一组等式.

1×1=1;

11×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 11111= ……

111111 × 111111= ……

1111111 × 1111111= ……

11111111× 11111111= ……

111111111 × 111111111= ……

通过观察发现每道算式都是对称的,而所得的结果也是对称的,具有对称美的结果给人带来视觉的平衡和协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方便于学生识记,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求解问题的烦琐,应用对称性使学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启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所蕴涵的知识规律、奇妙特点、丰富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寻求统一美,领会统一思想

统一美,是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相互协调一致.在数学中,很多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甚至是数学中曾出现的重大成果都体现出了数学的统一美.这种美不同于其他的美学特征,她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整体思想的反映.

例如,梯形:S梯= (上底+下底)×高÷2,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0时,转化成了三角形:S三角形=底×高÷2;当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行:S平行四边行=底×高;当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相互垂直时,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S长方形=长×宽(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殊形式).通过以上的描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都可看作特殊的梯形,运用等积变换,将它们的面积公式统一到梯形的面积公式之中:S梯= (上底+下底)×高÷2,形成了一张完美的知识网.

四、构思奇异美,整合数系思想

第5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教育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实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各门学科中,生物学算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基本理论,培养实验技能并获得生物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形成。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环节,充分发挥生物实验教学的功能和优势,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实的生物实验技能、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对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及教育意义阐述如下。

一、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主要侧重于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和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的传授。它反映了生物实验教学的一般特点,但这与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为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我们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培养的特点,筛选了一些属于基础性与生产性密切结合的知识内容,补充到实验教学中,在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思维及其培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新的生物教材增加了实验的比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验的亲身经历和操作,培养“事必躬亲”的实践思维。生物实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细致的观察力,实验的结果还需要不断的检验,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耐心。深入发掘课程内设的实验,将实验相关的理论和结果,推向广泛的现实生活中,应用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例如:通过一些相关实验,脂肪、糖和蛋白质在一些物质中的含量检测,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糖尿病人不能食用的食物有哪些;淀粉与蛋白质的关系;脂肪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几种;哪些食物不适合体型肥胖的人。教师通过设计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实验奠定基础,同时实验需要严密的设计和过程监控,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实验方法灵活运用

在充分地了解了包括实验准备,过程监控与记录,实验结果检验与记录,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等基本的生物实验设计所涉及的内容之后,实验中所运用到的方法及其如何运用,成为重要的训练课题。在此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提高,以生物学中常见的实验“有丝分裂”为例,理论的试验方法是将载玻片用手指的力量按压在盖玻片上,往往此过程中由于玻璃片的密度较大,与中间的培养液摩擦力较小,而导致玻璃片滑动,使得中间的观察对象破损,影响观察结果。因而,可以抛开书本寻找一种更好的实验方法,比如在准确放置盖玻片之后,用笔头轻轻敲击玻璃片,既减少了玻璃片的移动机会和空气进入的可能,同时使所要观察的细胞均匀分散,从而使得染色体较为清楚的呈现。

生物学实验方法多样,从最基本的观察法,比较法,经验法,文献资料调查法等等,在研究植物种子生长发芽条件,以及昆虫的生活环境等实验,一般采用分组实验进行比较的方法,实验结果较为明显,同时能较为容易排出干扰实验的不必要因素。但各种方法均有利弊,在实验中各种方法往往相互结合、交叉使用。这就需要生物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引导,通过实验激发大家使用不同方法,有效验证实验理论。

四、解析实验过程

现实中的实验操作过程,依研究的重点和条件的不同可以灵活改变,所以,试验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在进行指导实验时,应当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实验细节和过程的主动性,理解了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存在的意义及其关联,也就领会了问题解析到解决的方法。以“细胞质壁”观察实验为例,在实验的过程完成分离而后复合现象的呈现和观察,过程大概:获取洋葱鳞片细胞并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稍后在一侧滴适量蔗糖溶液,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观察,纪录稍后,在装片一侧滴适量清水,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观察,纪录;最后总结实验纪录得出结论,在这些实验步骤执行中,老师应当及时详解其中的道理,例如一些问题:以手撕的方式取代刀削来获取洋葱表皮,原因在于撕能够按照物质的自然纹理解构,与物质分离,要比削的方式获取而来的表皮薄,从而易于观察和实验;植物的细胞液其浓度是质壁分离和复合的关键;还有一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失败的原因,老师都应当进行及时的引导。

实验过程是一个整体且系统性的程序,既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要求,同时又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极其重要,且相互联系。整体的实验程序又由小的实验方法步骤,作为部分组成,只有每一步良好的衔接,才能实现实验的圆满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本身最终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验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和原理,不拘泥于既定的规则,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掌握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生物学原理,掌握了这些本质的事实,再进行其他类似或不同的生物实验时,便会胸有成竹。例如,将研究植物细胞的方法,运用到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中,通过对细胞构成的比较,分析其差异和相同之处,将会对细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细胞作为生物最小单位,其差异性便是造就不同生物物种的根源。

生物实验带给学生最大的益处,便是对于其创造能力的挖掘。深入思考生物实验的知识和原理,均与现实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动物眼睛夜晚能清楚地看见周围环境,人们受到启发发明了红外线摄像头,受到鸟类会飞的启示,人们发明了飞机。种种创造发明同样也是对生物学知识的模仿。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带给学生的教育的意义远远大于,一张成绩表所体现的价值。灵活变通和互动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实验思辨思维的前提,生物学原理在实验中得以运用,以及通过实验理解生物学原理,如同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谢建林 . 例析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 生物学教学,2003.5.

[3] 马光远 . 实验设计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生物学教学,2004.10.

[4] 袁振国 . 教育新理念 .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一、图像法

在生物教学中,还经常需要通过形象直观曲线将一些生物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这就是图像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如右图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曝于光下后。根据其吸收CO2量制成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解析:如右图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当植物在某一光照强度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与该温度条件下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达到平衡时,这一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即B点。因而,该答案是C。

二、完全平方式法

数学中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在生物教学中,利用这一公式可以简化一些问题的解答。

1.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母本的基因型是Aa。基因A相对于基因a为显性,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显性性状是正常,隐性性状是不正常。父本与母本杂交:Aa×Aa 可以看作为(A+a)2

=AA+2Aa+aa。从此,可以得知二者杂交后有三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2.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 ,母本的基因型是Aa。基因A相对于基因a为显性,显性性状是正常,隐性性状是不正常,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在基因型Aa中,基因A所占的比例为p=1/2,基因a所占的比例为q=1/2。父本与母本杂交,基因型AA、Aa和aa所占的比例可以这样计算:(p+q)2=p2+2pq+q2。从而便知:AA占1/4,Aa占2/4,aa占1/4。

三、排列组合法

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 ,母本的基因型是Aa。A相对于a显性,显性性状是正常,隐性性状是不正常,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父本与母本杂交(即Aa×Aa)的结果,可以这样计算:C12 C12=4。便知,杂交后基因型有四个。

四、图表法

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 ,母本的基因型是Aa。基因A相对于基因a为显性,显性性状是正常,隐性性状是不正常,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父本与母本杂交(即Aa×Aa)的结果,可以这样计算:

从上可知,二者杂交后有三种基因型,分别是AA、Aa和aa。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AA占1/4,Aa占2/4,aa占1/4。

五、图解法

例如:父本的基因型是Aa ,母本的基因型是Aa。基因A相对于基因a为显性,显性性状是正常,隐性性状是不正常,基因A控制显性性状,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父本与母本杂交(即Aa×Aa )的结果,可以这样计算:

表现型 正常 不正常

从上可知,二者杂交后有三种基因型,分别是AA、Aa和aa。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AA占1/4,Aa占2/4,aa占1/4。

还有些题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应用。

例如:将基因型为AA和aa(A对a为完全显性)的两植株杂交得F1,若用秋水仙素处理F1的幼苗得F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F2基因型AAaa,属四倍体

B.用F2的花粉直接培育成的植株属单倍体

C.用F2的花粉直接培育成的植株属单倍体,其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A_:1aa

D.F2自交,F3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5A_:1aa

解析:

1)图解法

P(亲代) AA × aa

配子 A a

F1 A a

(秋水仙素)

F2 AAaa

(四倍体)

2)排列组合法

四倍体(AAaa),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基因型有C24=6种,即AA:4Aa:aa。由它培育出的植株,其表现型及其比例是5A_:1aa,皆为单倍体。

3)图表法

F2自交结果如下图表:

从上可知,叙述错误的是C

第7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任务分析;合并同类项;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设计中任务分析的含义、作用

1. 任务分析的含义

任务分析(本文指的是狭义的任务分析,以下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2. 任务分析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进行任务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作用.

(1)任务分析可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

传统的备课(狭义的教学设计)过程是: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然后围绕课堂教学5步骤,即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进行设计,写出教案.但对于教学目标是怎么得来的,运用何种理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则很少关注.这种凭着教师经验作出的教学设计,往往停留于模仿,缺少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很难达到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之所以常常不能支持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设计者未能进行任务分析,使自己陷入冗长的、不适当的和重复的教学过程.因此,光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任务分析,对学生和学习任务加以严密的分析,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分析是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

知识分类学习论告诉我们,知识有不同类型,其学习过程和条件也不同.任务分析以课时或单元教学为单位进行,通过分析揭示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必须实现的终点能力背后的知识结构及其类型,区分出终点目标,使能目标和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要达到这个目标所应具备的内外条件,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知识的类型,提出教学过程的顺序,说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技术和媒体,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优法”.可见,任务分析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持条件,更符合教学和学习规律,起到了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作用.

二、数学教学设计中任务分析的方法

狭义的任务分析仅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只进行课堂设计所需要的、围绕教学设计环节以实现设计优化为宗旨来进行分析,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定位准确、要求具体、效果明确、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例如课例“合并同类项”的教学目标的陈述:

(1)能识别同类项, 说出合并同类项的含义.

(2)能运用规则合并同类项.

(3)给出任意5个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的题目,能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且正确率达到80%为合格.

(4)初步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换元的思想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上面所述的教学目标,其特点为:主体是学生,用无主句式表述. 行为动词“能识别”“ 说出”“ 能运用”等都是具体的、可以明确地操作的表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其中“正确率达到80%为合格”为变化规定了的合格标准. 所以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自然的、合理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导教、导学和导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有指引作用,能使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将教学目标分散在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可提高教学目标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当学生知道了同类项的含义后,教师提出“同类项有什么作用?”“怎样去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怎样去研究?”等问题,让学生知道接下去要学习的将是什么(教学目标),就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设计教学目标(3)来评价学习,就能做到客观和公正.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还会生成一些课前教学设计中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但是,生成的并非都是科学的,它可能会使教学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中生成的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规范,将科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使生成目标变成有序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学习结果类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把个体习得的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知识或言语信息,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办事的一套操作步骤,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另一类为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或策略性知识).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的,陈述性知识学习本质是必须保证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如果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习论,当我们分析或确定某节课的学习类型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两大类型的划分,而且要看每类知识的学习处于何种阶段.例如中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最终目的是用它去办事,熟练地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因此“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是作为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就学习阶段而言,理解并能说出同类项的概念到理解并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规则,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处于陈述性阶段.接着,设计例、习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此时,是作为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 因此课题“合并同类项”的学习类型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事实上,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则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中学数学学习的知识都是程序性知识.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学习过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它们的学习条件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对学习结果的类型进行分析,体现不同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思想.例如,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注意通过设计正反例的辨别,再进行正例的识别;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则要通过设计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数学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奥苏贝尔的同化论认为,人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而不断扩展的. 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不仅应具备原有的知识技能,而且原有知识技能必须处于“激活状态”.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水平,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知识技能“激活”或“植入”,以便于把新知识固着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例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由于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的起点能力:

(1)学生已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

(2)学生已经能识别怎样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并能指出单项式的系数、指数.

(3)能说出多项式的意义,并能指出多项式中的项数、次数和常数项.

(4)能对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作升降幂排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旦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就会有的放矢.于是,教师设计问题1作为本节课的引入.

在学生完成问题1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指出:这个多项式看起来有点“繁”,出于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我们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写出的多项式的项入手开始研究,请看问题2.

问题2:你能将下列单项式分类吗?并请思考: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问题1中涉及多项式、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指数等概念,是学习合并同类项知识的“生长点”.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入手对写出的单项式进行研究,目的是让新知识在“生长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读完全文,你将看到本节课还突出贯穿化简多项式这条主线,从提出问题“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到建立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规则等数学模型,最后返回到对开始提出的多项式进行化简及赋值计算,体现了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只有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定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分析使能目标

在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这些知识技能被称为使能目标.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 使能目标分析的方法,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一直分析到学生的原有起点为止. 例如,课题“合并同类项”的使能目标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学生要能运用规则合并同类项,那么学生就要知道合并同类项的规则,为此,学生就需要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学生要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就需要会辨别怎样的单项式是同类项.于是得到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使能目标如下所示:

使能目标之(1):通过观察能辨别怎样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使能目标之(2):能说出同类项的意义并能正确辨别同类项.

使能目标之(3):通过实例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含义.

使能目标之(4):能根据规则合并同类项.

使能目标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先决知识技能.因为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由于智慧技能经由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有着严格的先后层次关系,高一级的学习以低一级的学习为基础,低一级的学习是高一级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高一级智慧技能先决条件的较低级智慧技能必须全部掌握.

任何知识都有其系统的内在联系,使能目标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内在的系统规律,体现了知识结构序列性和学习的层次性,找到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所走的台阶. 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时,它的使能目标必须按学习代数式的项什么是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的层次发展,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必要条件,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转化和发展,是一个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转化的过程,因此使能目标又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性.

一旦分析清楚了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能力的先后顺序,教学步骤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我们就能较好地把握教学要求,设计出明确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根据使能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片断(略去了其详细的教学过程):

问题2:你能将下列单项式分类吗?并请思考: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完成使能目标之(1)】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意义.

问题3:辨别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并说出为什么.【完成使能目标之(1)和(2)】

问题4:在小学里我们就知道:3只小猫 + 5只小猫 = (3 + 5)只小猫 = 8只小猫,如果把这个算式中的小猫分别换成x,y2,ab2,请你写出得到的三个等式.然后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思考:它们的运算有什么特点,从中能得到什么规律?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得出并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时,那么学生也就完成了使能目标之(3).

问题5:化简: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由简单到复杂、先概念后规则这样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学教学序列.

5.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任务分析除了必要性条件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支持性条件与必要性条件的区别在于:必要性条件是构成高一级能力的组成部分,支持性条件虽不是构成新的高一级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它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快或减缓新的能力的出现.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其一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动机的激发,其二是认知策略的支持,其三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支持,其四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例如,本节课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将数学简洁美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于数学学习之中;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形式;适当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等.这些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不但促进了新能力的习得.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其他环节的基础,为实际的教学工作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确定何种教学步骤,也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任务分析,教师能达到有效地教学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智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一、复习引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座新的楼房。”古语说:“温故而知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一种新的教学情境,学习者一般会根据已有的旧知识进行选择,那些能与旧知识建立联系的知识往往能更好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事实上,生物学科的知识,都有其严密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复习旧知识同时寻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处,能使新旧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体系,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有关内容前,可以先简要复习“有丝分裂”有关内容,指出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然后导入新课。

二、由实验引入

通过做实验引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课时,学生做了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学生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此时我水到渠成引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三、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从生动的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引出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小事情,大学问,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探知欲会成为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从而培养科学嗅觉。

四、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它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还能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故事导入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了《三人看戏》的故事。即甲乙丙三人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如果三人都是健全人,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从故事引入感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便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六、悬念和布障引课法

悬念,就是一种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悬念引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能够迅速集中到课堂讨论中来。例如,在讲“人类遗传病”时,教师告诉学生:在大西洋的林伊索斯岛上,曾住着300多户居民,他们喜欢月亮怕见日光,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月亮女儿”,原来该岛居民由于近亲结婚而致使绝大多数人患上了白化病。由此引出遗传的悬念,导入新课便顺理成章。

布障就是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有意设置一些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原核生物”有关内容时,教师布障:“前面我们学习了叶绿体,它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那么能够光合作用的蓝藻,体内就应该有叶绿体了吧?”学生往往回答“当然”,答案刚好相反,在学生的一片“嘘……”的怀疑声中,教师引出“原核生物”。

七、音乐导入

音乐,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如在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引入新课。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竞赛、辩论、游戏、表演等方式来引课;还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寓言、诗词、对联、名人名句导课;通过谜语和极其形象的谜底导课;还可以利用歌曲、歌谣、戏曲、舞蹈等音乐形式来导课,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9篇:武术教学方法范文

多年来学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以生物学科来说,一些省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行初中教材的改革,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倡导和推进先进的生物教学方法和理念。近些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改革没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生物教学方法,改革甚微。这里有诸多的因素,如课程、高考等。此外,在生物教学中,对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也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很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物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与问题

1.缺乏实验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平台。然而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条件、时间等限制,对于一些微观实验、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或是生物活体实验等,许多教师多采用播放实验录像取代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黑板平移性应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容量等方面确实有明显的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将黑板内容移到多媒体上,将其中的一些内容转化为多媒体资源,虽然可以方便、重复使用板书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性,不是在分析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使用的。

解决方法

在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构建本节课的理想教学模式,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找出在常规教学手段下哪些步骤或环节实施起来存在困难或教学效果方面存在问题,而信息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支撑教学,即找到整合点。再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教学,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真正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选择与学生学习或生活相关的情景,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选择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或“疑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