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校园文化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研究

第1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品牌作为一个商业领域的常见术语在营销、管理、广告等专业出现频率极高,美国营销专家PhilipKotler给品牌的名词定义为名字、称谓、符号或以上的集合,指具有相当独特性与排他性的代表性标志,用以区别群体中的个体。广告学家LarryLight甚至以“营销就是品牌之争”来说明品牌培育的重要性,“比拥有工厂重要的是占有市场,而要占有市场就需要具有足够优势地位的品牌”。

1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性

1.1对外形象展示与生存空间争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早在教育部于2004年联手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有了充分说明。正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离不开优势品牌一样,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依靠足够响亮的品牌扩大自身的辨识度,而这惟有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来实现,也就是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在全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客观现实中,不断有各种专业化职业教育机构出现以争夺越来越有限的行业空间。而在这种日益残酷的竞争中,最具优势的竞争力莫过于一个响当当的教育文化品牌。借由高识别度的校园文化品牌,民办高职院校才更有机会和条件在众多同类或相似的教育同行中脱颖而出,让包括学生、家庭、业界内外直至全社会在内的各环节都认识和关注到群体殊的个体。校园文化品牌在帮助院校实现更为卓越的形象展示的同时,也是在吸引更多资金、资源、技术等汇集自身内外。这无疑显著提升了院校的市场竞争力、夯实了教育和管理基础,也帮助院校在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中争夺宝贵的占有率。1.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来说,优势品牌往往不止于实现创业后的极速发展,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长时期的守业和兴旺。同样的道理,新时期中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持续增长,市场接近饱和、生源争夺残酷早已成为常态。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创业难,守业更难。不利环境下只有凭借具有优势的品牌打响知名度,成为同行中的标竿,才能在强手环伺的现实压力中崭露头角,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3育人属性和社会责任的需要。虽同样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然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核心任务较普通高校更多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部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依托特定行业企业的背景更决定了其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双重育人目标,故这类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往往更多侧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特性甚至专属性。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强化自身相对独特的育人属性,并使校园内外、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这一以就业为重点导向的职业教育组成。同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侧重还会进一步凸显院校为全社会培养合格职业人的重要职能与责任,尤其是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更可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促成文化认同的强大助力。

2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取得的成绩

2.1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等方面不断提升。相较于过去只重专业教学而忽略校园文化建设,如今的民办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都已经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这既是院校自身经营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出的结果,也是与院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在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进程中的影响所致。民办高职院校往往离不开特定行业企业的投入与支撑,其中不少院校正是通过与企业联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拓着教书育人的新局面。当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日渐成为潮流趋势时,相关院校不可能无动于衷。更何况企业文化品牌培育在市场上引领风潮、决胜千里之际,院校必然有所触动甚至感同身受,随之而来的既有参考、模仿,更有学习和借鉴。因此,新时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在思想关注度和手段丰富性各方面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2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教学相长、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在办校之初就已制定了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并重的战略规划和工作原则,这不仅成为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指南,也是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主要背景。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不能完全抄袭对方的方式方法,而是要提炼自身的文化特色元素,再结合职业教育性质有所开创。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无法提高自己院校文化品牌的识别度,更有被迅速湮灭和忽略的风险。因此,当下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培育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都会突出素质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性。尤其是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方面优势和成就更成为不少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时最为重视的环节。

3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的问题

3.1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对国内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创立时间晚、发展历程短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而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是一项非经足够时间积淀而难成体系的长期工程,这便成为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短板。由于时间累积不足,文化品牌培育容易出现缺乏厚重感、浮于表面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同时,有限的生存时间也容易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在办学经验、规章制度、教育体系各方面出现不尽完备、不够成熟的问题。而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往往不及普通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学习习惯差、院校教育成效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此外,这些院校的师资力量也较普通高校更加参差不齐,且教师流动性相对更大。以上各类问题不仅常常导致教学品质与效率难如人意,也是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不容忽略的负面因素[1]。3.2文化自觉有所欠缺。很长时间以来,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市场竞争的现实压力都迫使众多民办高职院校必须将最多资源、最大精力投向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育。这虽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更为显著。但也使不少学生甚至教师逐渐形成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对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等重视不足。这极易造成学生专业技巧底子厚、文化素养基础薄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渗透持续深入,年轻学子的价值观非主流现象严重。一些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低,可学生学习动力弱、精神状态差,甚至在道德、信仰层面显现危机[2]。以上种种文化自觉层面的缺失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进程与力度,是格外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之一。

4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策略

4.1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在文化建设与品牌培育方面的工作属于相对“形而上”的部分,这就需要在具体措施实施前做好战略规划,有一张相对系统、完整的蓝图设置会更好实现文化品牌培育的落实。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需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坚持个性化道路,也就是规划一条具有相当专业性、独特性的战略发展轨迹。比如若是经济类高职院校,就可以在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中突出职业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融合。例如可以在校徽Logo设计上选择深浅不一的蓝色组合,深蓝如同海洋,有全球化的寓意;浅蓝则如同天空般深远、辽阔。且蓝色代表理性、冷静、客观,正是经济、金融专业人士应当具有的良好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同类或公办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但切忌模仿甚至抄袭。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牌,也惟有最个性、特殊的专业或职业教育文化特色元素才有支撑校园文化品牌生存发展的力量[3]。4.2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品牌作为文化内在的外显标志符号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形式上完善、丰富、创新是重要的支撑平台,包括校徽、校歌、校训等在内的外在形式是构建文化品牌内核的骨架,必须给予重视并进行有创意的设计。事实上,一些普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形式上有所忽略。曾有一项针对国内近三百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其中有近两百所高校的校训一律采用“八字、四词”的口号式设计,甚至出现若干所高校校训内容并无二致的现象。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必须对校园文化品牌形式给予高度关注。需知对文化这一培育对象而言,外在形式本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惟有基础牢靠才有可能实现高层建筑的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从哈佛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中汲取灵感,也可以从“至善至美,自立自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歌)中总结经验。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独创性,是与他校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创造。4.3突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化背景。找到本院校区别于其他同行最显著的职业教育特点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园文化并培育文化品牌是提高品牌辨识度最有效的策略。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专业化背景不仅是教学和管理的着眼点,也是培育校园文化品牌的立足点。比如对一个有军事专业元素背景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其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就可基于“军魂育人”一点。一方面校园文化品牌可以强调对国家六类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的策应能力,以及军民两用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等特色。另一方面则可以突出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教育环境与形式。比如在校园内专设军训社团或教官队,在课堂教学之外,教育、管理、训练学生更多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又如这些社团或团队不仅能够承担本校所有军训任务,还能帮助周边院校乃至省外更多院校完成军训工作等。此外,校园内外的升旗仪式、军事礼仪表演、军事技能演练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极为夺目的亮点,可以作为品牌培育的一大助力。4.4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文化品牌培育不是一个临时的短期工作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且有关部门、机构等齐抓共管方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民办高职院校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务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才能自上而下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规范操作。比如建立院校领导负责制与党委监督管理制。院校各级领导均需承担相应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责任,且院校党政双方共同监管,参与部门则应包括学生处、宣传部、工会、团委各层面。每个部门应当视情况签定有针对性的任务协议,实行专人负责、各司其职。且应当根据院校教学、管理等实际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行管理人绩效挂钩机制,根据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任务完成情况在薪酬待遇绩效层面体现出来[4]。其次,建立活动基金或激励资源机制。即划拨专项基金或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相关的各项任务、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创意产品设计。设置有差异的奖励或激励等级,对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对积极分子进行激励等。

5结语

校园文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基于文化战略高度而被业界内外日益重视和关注的文化核心之一。随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企业投入和文化构建为支撑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也正在成为民办职业院校在新时期拓展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的不二举措。然民办高职院校因自身建设发展既有的短板,即文化自觉尚有不足而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也就导致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客观现实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民办高职院校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工作除了在意识、思想上持续给予关注和重视外,还需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不断落实各种具体手段。特别重要的是找到一条极具个性的品牌培育途径以明显区别于同类或其他高校。这既是实现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优质而高效的途径,更是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桂林.文化自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选择[J].大学(研究版),2016(6):90-96.

[2]胡显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自觉[J].清华大学学报,2007(3):140-144.

[3]魏嘉.浅析上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85-86.

第2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校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硬实力和软实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教学和研究成果,学科等)衡量的状态可以被称为硬实力,一些不能直接由客观事物状态表示的便是软实力。软实力通过文化和观念因素来取得。而学校软实力的其中一个代表元素便是校史。校史作为一个传承校园文化的纽带和桥梁,给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凭据,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校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状

在校史文化工作建设中,相关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壮大,研究手法也日趋丰富多元。但是校史编写的片面性、主观性及平淡化等方面的问题仍是阻碍校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很多学校将研究和编纂校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分割出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采取了比如建设专门独立的机构和设施、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与学校其他各部门和普通人员的分离,使得官方纂写的校史影响力远远大于其他个人纂写的校史。再加上官方与个人在各方面资源投入的悬殊,使得校史逐渐演变为一家之言,而个人校史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最终导致其没落。

二、校史文化研究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一)组建立体层次,丰富编撰内容。校史作为学校历史的记录者,其稳定性和真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我们应倡导实施内外编辑,学校领导和普通学生的结合,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杰出的校友和普通的校友组合等,来形成丰富的“立体式”形式。校友参与研究和准备学校历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主题不受限制。如:写文章和写历史事实(特别是不被记录,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事实);对现有的学校历史信息进行评论,使之更完善,历史作用更加清晰;通过相关部门向他的母校提交有价值的纪念品和参考资料面向社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方式将校友有效地联系起来,鼓励校友积极参与校史编纂,从而全面推进校史的研究和发展,并形成流畅完整的校友沟通体系。

(二)明确学科定位,形成专业校史。加强对各类专业课题及项目的研究,灵活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和建设,端正校史研究的态度,积极开展各类与校史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以此促使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群众了解到校史研究相关的专业性,意识到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加深对校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推动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研究相关的领域及活动。促进校史研究的专业精神;改变目前学校历史编制机构的职能,大力发展学校文学和文学资源的建设;加强研究图书馆历史,出版历史,杂志历史,教师历史,学生历史等,以扩大和丰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项相关活动,深化学校变革意识历史的相关群众;促进“上层历史”和“下层历史”反映高等院校的历史演变。平淡无奇的记载对反映其完整真实性必有欠缺,应同时伴有各种旁证、解释,方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另外许多事件的经验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视觉差异,以及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感受,这种多层次的收集将有助于恢复整个历史。只有这样,校史才不会被狭隘化及空洞化。

(三)推动物质建设,构建精神文化。在一些校史书籍中,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规模,制度设置,专业结构,课题布局资金增长和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历史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叙述,但相对的学校内部成员的活动基本没有进行记录。校史记载的事件和人物应当是实际发生并存在的,并在校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留下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和成果。在学校历史上的事件(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有他们的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通过学校历史研究的结果,促进校园材料文化的建设,即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建设和学校历史景观的建设。如学校周围建立相关的学校历史介绍文化中心,或恢复著名人物的历史或建筑。用学校历史研究成果推动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设学校精神;二是建设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风。在提升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和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美地将校史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全面向师生搜集相关意见和想法,将这类条款、制度、法规等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方能推行出最适于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政策,达到完美促进和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校史文化的展望和小结

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史活动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承下去,我们必须将校史文化研究积极融入到当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不停提高校史相关活动的可参与性和互动性,比如可选特定的日子作为校史文化节或征集各类相关文章、美术作品并加以表彰,使人们积极投入到校史文化的活动里,并以此加深对校史的印象。校史同历史一样,应具有真实性,它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校史应对历史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样才能达到尊重历史,完整记录历史的作用,才能起到启迪未来,传承过去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凤菊,崔保锋,王娟.大学校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OL].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98-103.

第3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华对接 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接轨,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对接,进而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探索研究有效的对接途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和创造的反映着高职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并具有高职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是生长发展在高职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一个学校以直觉的判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校园的物质文化融入了企业物质文化的特色;2.制度文化。建章立制,保证学校各种活动正常运行,并以此约束师生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包括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起到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层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从校园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对于高职校园,其精神文化特色集中体现在一所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办学宗旨之中。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高度浓缩,是企业文化中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企业精神决定着企业员工的行为,因而也就决定着企业的行业和业绩。

二、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途径

高职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特别表现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1.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的管理、技术、营销等上层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见解。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和开学或毕业典礼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学生宣讲团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2.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选择有代表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调研,定期选派相关人员专业教师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编制手册,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教育教学部门要研究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三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

(二)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1.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投入资金,加强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行激励机制,为每一名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促进员工发展,促进学校办学上新的层次;2.客户至上。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需求,实现可持续增长,高职院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3.团队意识。现代企业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4.发展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三)实行学生工学交替和“订单式”培养模式。

在专业老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中,从企业提供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对社会和行业的分析有了一定的依据,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为一体,引入企业文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会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会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它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雷相久.探析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及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5).

第4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培养企业行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融合,尤其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育人,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水平,造就出一大批“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毕业生。如何更好的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构建富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两种文化的差异性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们都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积淀下来的无形产物,都是最有特色的、最核心、最具价值的力量,虽然都隶属于文化系统,但是两者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首先,两者的目标定位有差异。校园文化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目的是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人和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一种纪律文化,具有实用、明确、规范等特点,强调的是遵守和执行力,目的是不断激励、凝聚员工,不断创造最大的利润,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次,两者的表现和管理方式不一样。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校园当中生活、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的,是自发的,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充分主要了反映广大师生创造力和活力、激情,它的管理方式是柔性的,体现更多的人情味。而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的员工,是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工人,它的表现形式更主要的是制度文化,它强调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形式更多的偏向于刚性化的,传单的是冷冰冰的滋味。最后,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自身文化中的精华,由于在目标定位、表现形式、生存环境、文化主体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融合。

二、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李春海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李红分析认为两者同是“为人”的文化,这是校企文化耦合的共同基础。同时,企业的升级需要科技与人才的支撑,学校同样需要来自企业实际的研发项目来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师水平,这促使学校与企业寻求合作,有效的校企文化耦合必能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双赢。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谢碧蓉等认为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资源。其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有利于整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来会有力地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深入发展。李坚强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提升企业文化的品位。岳增玲等认为校企文化的融合能够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高职学生早日适应企业的需要。李春海等认为只有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中来,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动中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认为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必由途径;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进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特色;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融合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虽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很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但是两者的有效融合必须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李红认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可以着重通过从搭建合作平台、创建仿真文化、主动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予以实现。蔡志恩等提出了高职职业文化,这一全新的概念,认为高职职业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理论的文化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激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贴近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标准来激活高职职业文化,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信息带到学校,丰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内涵。谢碧蓉等认为可以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选择、发展提供现实而且适宜的参考系,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可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广泛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加强校企的全方位合作等实现校企文化更好地相通相融。岳增玲等认为构建高职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规范等,全方位要满足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只有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企业文化、融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精髓、与知名企业联合创办实训基地等实现校企文化的更深层次的融合。李坚强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吸收企业文化中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校企互动、加强学生职前培训等途径植入企业文化因素,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及融合。

四、小结

虽然校企文化的融合已经有了许多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目前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还不是很多,校企文化的融合缺乏深度,未能从机制体制角度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学校学者的成果,缺乏企业的主动参与、相关的研究也未见到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成果的说服力不是很强。今后在研究中要充分的倾听企业和学生的心声,设计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以增强结果和结论的信服力,要重视引入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类似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谢碧蓉,文锋.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50-52.

[2]李红,方桐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23-24.

[3]李春海,房玉东.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90-91.

第5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1、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凸显着学校的风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企业文化,是所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创品牌、树口碑,立形象,只有把企业文化打造出质量,企业才能够实现腾飞,跨入一个新的发展层次,引领本行业,成为龙头企业。对于以专业技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将校园文化与对口企业文化相融合则显得至关重要。

二、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既能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亲近感,具备进入企业应有的综合素质要求,使得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工作能更好更快的融入进去。

另一方面,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在高校的日常管理,有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能够使我们的校园文化更具有社会气息,不只是局限于象牙塔之内。校园内,不光可以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研究,将企业的实际操作带入校园。加深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中培养出来的既是一名理论家,同时,是一名实践专家。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会给双方及大学生带来诸多益处。

1、企业文化的类型。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简单的分为两种:物质文化或者说是专业文化,即企业生产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企业中员工的技术等级、操作熟练程度、技术工种等等都影响着企业的技术文化状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企业技术员工,多种技术工种,高等级的技术员工,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技术文化或称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立足的根基,在企业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制度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生活中制定的规则制度,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约束主体行为。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制度文化的约束,企业无法正常运转,它是有效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有效地完成企业目标,让员工们能够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块想,拧成一股绳。

2、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尽早让学生接触企业物质文化,加强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渲染,可以使学生学习对口专业技术,具备规则意识,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学校中的实训室、实训基地就能很好的将学生们带入到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教师,更能让学生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中,不仅仅需要思考如何用完善的制度纪律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等作用,更要思索校园制度文化如何与企业制度文化向衔接,加强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性,为学生毕业后适应企业制度的严格要求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查课,可以让学生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工作,很可能因为个人的考勤而影响和造成企业的经济损伤,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迟到旷课不仅关涉自己更影响班级(企业),将班级评价、奖学金等奖励与个人挂钩。从而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让制度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措施

毕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属于不同类型的文化,要想将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系统有计划的进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障我们的目的可以达到。在这里“潜移默化”则显得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在的学生极容易收到周围学生的影响。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同时,在制定针对企业文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既要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还要详细了解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将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落实在日常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上: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与用人单位相同的企业知识企业文化教育,反应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在相关系部开展实践操作类型的实训课程,内容参考技术性企业的实习。

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1、在文化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创建石家庄地铁订单班以来已经历了一年半的摸索过程了。学好文化知识是学生首要任务上学期学校开设的高数、英语基础课。开设高数课程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高数会影响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说影响“大学生”气质的养成,如果不学微积分,理科方面的思维将永远停留在中学阶段。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是世界上最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获得学位这么简单,开放是时代的主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2、 在专业课中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在专业知识方面,在系部的精心

规划下,订单班开设一系列地铁相关课程,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等,让同学们在学校就学习到了地铁公司的相关企业知识。 3、在实践、实训课中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参观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大街与中山路交叉口的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中山广场站”施工现场,该标段王总工程师全程讲解与指导。王总工程师简要介绍了地铁发展历史、石家庄地铁建设规划及建设情况,使同学们对地铁建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订单班学生对石家庄地铁进度的兴趣和实感,同时结合石家庄地铁现状开展实训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三化”,即企业场景模拟化、劳动纪律制度化、人才管理科学化。

上文所介绍的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人才培养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还能及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所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互惠互利”,为将要工作在企业一线上的高职毕业生做好充足的预热。

第6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不仅需要在学院硬件设施上有所提高,更是要注重软实力的提升,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笔者旨在对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这一核心理念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实践。

关键词:

就业导向;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原则”,而为了更好地实践这一方面不仅要着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硬件实力,还应在软实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而在提高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基于就业的方针,作为就业理念和职业精神道德的传递方面的主力军,使高职院校学子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牢固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表现出更为出色的专业素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规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向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针和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将就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动力,把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作为办学之基本向度。“以就业为导向”意在说明,某种程度上现代的高职教育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当中,成为满足相关行业的需要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满足学生的自我理想,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符合市场的需求,符合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教学模式上,从理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转向实践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的高职教育模式。概言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所体现的内涵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文化和实践本位的注重理实一体的课程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

1.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当今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摸清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律,把握市场规律认清市场规则,在市场竞争和合作当中掌握好良好的技术技能。

2.必须符合社会需求。校园文化还应当有效传递社会需求。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通常有一种低于普通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要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职业教育并不比普通教育卑微,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支持,大量的职业人才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

3.必须体现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应当利用校园文化来传递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在牢固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在文化素养上符合行业与企业的要求,

4.必须适应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手段,从根本上说还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节学习生活的一大剂。在潜移默化当中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施加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践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例如组织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增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表现能力并培养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尤其是组织一些专业知识竞赛活动,例如针对一些工科类的专业,组织相关的技术操作竞赛,知识竞答等活动,或进行设计大赛等。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在这些活动中,尤其讲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固定的团队组合,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加强校企合作、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来丰富校园文化。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就业导向的要求决定了高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教学,它要求既要着力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来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的素养;还要采取实际措施。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其中,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觉投身实践。比如可以要求一些合作学校的主管及HR来学校向学生介绍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内容。比如石油化工专业渗入“铁人王进喜精神”,凸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怕困难、敢于担当以及乐于奉献的文化价值理念,使学生能自觉把“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转化为自己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医学护理专业渗入“白求恩精神”,凸显精湛医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与服务人类的精神,使学生深刻领会护理专业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等具体措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用于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并且把这些具体的措施逐步发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持续的接触社会,这里除了能让学生获取一定的薪资报酬外,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总之,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之塑造,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调节其学习与生活的节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步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使高职院校学院成为适应社会所学、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剑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新西部,2014(11).

第7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研究

校园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同学们在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陶冶情操。

1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内容

1.1 “学风建设”系列活动 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学风建设月”等系列活动,为学校学风建设做贡献,奠基础。学院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月”、新生教育、大学的学习与纪律教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等系列教育,通过建立良好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主要学生干部沟通体系,困难学生、问题学生跟踪帮助等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竞赛和科技竞赛,使学院学风明显好转,逐渐形成学院学生工作“积极、健康、向上、有序”良好风气。

①狠抓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树立标杆,表彰先进,形成榜样带动,创造了比超我赶的学习氛围。a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稳定学风建设的基础。b按照学生手册,强化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c广泛宣传,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塑造良好的建院学子精神风貌。d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建优良班风学风”主题班会、经济学论坛、“百名学习标兵”学习宣传、 “优良考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梦想之旅系列活动等一系列优良教风学风建设活动。同学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班风、学风,并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一直保持下来,力争形成长效机制。②建立良好的辅导员、班主任和主要学生干部的沟通体系,完善学风建设的保障体制。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院学工组除了在班主任、辅导员、主管副书记三个层面的规范管理之外,我们充分调动班级主要班干部的力量,明确了本科生班级班干的主要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以期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干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学风建设、学生学习成长的一线工作人员,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工作局面。③开展新生系列教育,引导低年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新生教育:这学期已经开展的包括《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讲座、《大学的心理适应教育》、“我们的学风”大讨论、《安全知识》讲座等。④开展多项科学竞赛,展示学风建设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展示学风建设的成果。

1.2 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特色品牌 结合自身特点,本着服务同学的宗旨,勇于创新,创造品牌,形成校园文化艺术节最具影响力与最受欢迎的项目如“经济学论坛”,积极推进了学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国际志愿者日之“雪中送炭”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挥洒青春的重要阵地;“经济才艺大赛”取得圆满成功;“梦想之旅系列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3 社会实践培养奉献精神 实践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提高了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同学的奉献精神。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进行:①爱心工程,传承爱心。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志愿服务为平台推进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雷锋月中,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去敬老院开展慰问、捐赠书本和衣物给贫困地区、在校园进行清洁等活动。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文明祭奠志愿服务”、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祭奠先烈、怀念先人,教育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优良传统,珍惜幸福生活。②社会活动,实践成才。为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开拓新思路,寻找新载体,加强与校内外组织合作。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悉心部署,以“实践铸就青”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2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载体

深入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围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教育主题,紧密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切实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全面发展,把学院的学生工作推向新阶段,实现学院学生工作的新一轮发展。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十会议精神,以党建学风工作为龙头,规范和完善党员发展程序,创新党支部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班集体的管理和指导,建设和谐校园。②解放思想,齐心协力,优势互补,凝聚特色,把学院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做大、做强、做新。③以党建带团建,规范团支部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员活动、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素质拓展计划,推动我院青年活动向品牌化、专业化、阵地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④加强对团委、学生会的指导,完善团委、学生会的组织机构,完善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提高为同学服务的水平,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活泼、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致力于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参考文献:

[1]邓孟昆,杨军.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变革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0(09).

[2]杜世智.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04).

[3]涂俊礼,张宗业,杨长江.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州大学学报,2000(S1).

第8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所谓绿色校园文化是指在办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学校绿色文化育人的氛围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提高全员绿色文化素养及审美情操,培养合格绿色人才为目标,在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教学、科研与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集合体。

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互联网+”更新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互联网+”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的形态,这种形态遍布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大学校园中体现的更为直观。“互联网+”强调开放、包容、绿色、低碳、共臝、合作。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结合高校发展的特点,融入“互联网+”绿色、低碳的特点,适应时展的潮流。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强调学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互联网+”背景下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更多融入了互联网思维,注重连接、共享、高效、绿色、低碳的文化特征,打破了学校传统校园文化的界限,这种理念的更新才能使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发展趋势。

2、“互联网+”拓展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互联网+”时代不仅对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的无界限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互联网的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成本之低、方式之便利使学生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学生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一不使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新的思考,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有许多新的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

3、“互联网+”激发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互联网+”的到来,使高校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状态,打破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界限,使得高校的师生获取信息更新、更快、更全,使高校群体和社会的接触更加紧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沟通方式、交流平台与方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便利,成本也越来越低。这样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具朝气和活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社会文化影响了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整个社会的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内容上越来越多元、形式上越来越丰富,社会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越来越广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网络中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解读其观点缺乏科学性,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判断。而恰巧大学生又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没有社会阅历,他们仅有的判断能力都是依据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因而他们的三观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游戏、网络虚幻小说的存在,吸引了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他们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从而开始逃课、逃学,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宇人生。而这些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背离了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初衷。

2、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个性

众所周知,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大多数高校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上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适合自己校园的文化特色。由于每个学校的建校时间、学校性质、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何突出学校的特色,显示与众不同之处,并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体现这种特色是大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零障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他们也非常关注其他同类学校,经常会比较其他同类学校,因此,建设富有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3、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互联网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的搭建与完善起着重要的载体与媒介作用。大学生这个极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社会群体,已经对网络产生了深深的依赖,没有网络似乎感到寸步难行,无法生活。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丰富,4G网络的发展,手机WAP网站及APP应用也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在这些新媒体上获取信息,收获知识。然而,在很多高校校园里因为担心学生沉溺于网络等原因,而忽视了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将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与网络、新媒体联系起来,使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成本,但是不光效果欠佳还失去了绿色校园建设的真谛。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打造积极向上的绿色校园环境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与育人环境,创造和谐的物质文化氛围,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即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带给广大师生的信息共享、生活便利的好处,崇尚绿色科技理念,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网络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强校园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的传承,以辩证的态度科学的判断、认识社会热点前沿问题,举办各种活动活动中,促进大学生绿色发展意识和相关认识的提高,远离网络游戏带来的虚幻世界,认清现实,全面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健全的人格心智、能够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富有创新的实践能力的人才。

2、构建具有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

独特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高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才使自己充满活力,与众不同。大多数高校在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不惜花大量的成本绿化校园,殊不知,这只是在表面上绿化了校园,而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领会,真正的绿色校园文化不光体现在校园环境的绿色上,而更应该体现在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文明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上。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因此,高校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一些人员来开展绿色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活动,指导并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此外,还要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各种生态活动,搭建一个“参与、分享、成长”的开放式学习型平台,鼓励师生到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吃苦耐劳、民主包容、热爱自然的优秀品质。

3、加强网络设施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一个校园里,校园网是师生工作、学习、社交的平台,通过校园网可以了解当前学校的动态、新闻,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处理工作业务实现无纸化办公,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提交作业、阅读、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多数人都习惯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因此,要加快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满足新时代师生的需求。这个时展的两大特点就是信息和速度,而这两大特点诞生的源动力就是互联网,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强化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杜绝网络垃圾的侵害;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活动,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传播积极向上的绿色文化。

4、构建高校大文化校园环境,促进社会生态持续发展

第9篇:校园文化研究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教育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以新机制、新模式下产生和建设起来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发展和壮大。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真正能服务社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办学仍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很多的缺陷,如:基础比较薄弱、校园文化层次不高等。因此,针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开展艺术教育,对于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于人才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建设和谐学院、特色学院都离不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目前,独立学院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1.虽有独立校区,但是学生活动场所不够,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校园,只有一个运动场或者体育馆是完全不够的,人均活动面积很少,不能够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绝大多数学院没有艺术活动交流的场所,平时要安排艺术活动,也只能挤在一个较小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2.人文气息、文化氛围不浓。独立学院的创办多数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当然也是结合母体学校的特色专业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比较注重工科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文理科特别是艺术方面的教学。

3.对文化方面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当代文化和文化趋势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这几年虽然各独立学院也邀请了国学大家、院士、名牌高校专家来学院讲学,但是普及面还不够,就学生比例来讲有机会参与的学生还是寥寥无几。

4.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对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倾斜,师生员工对新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力度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由于受母体学校的制约,独立学院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受到一些利益群体的干扰,往往制度建设进度很慢。和利益群体关系不大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往往不被重视而束之高阁。

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阻碍了独立学院的前进步伐。

二、让高校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特别是在德育教育中,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完善自我,美化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交流思想、陶冶情操、完善品格,促进他们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讲,就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独立学院要让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制度的扶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现代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创作者们也非常注重各方面的交流,如技术的、材料的、媒介的、思想的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平台。独立学院有着各方面的优势,可以借助母体院校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提供全方面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无论是国学大师、批判家,还是艺术设计师,我们都可以请来作讲座,开办艺术沙龙;或者是找块空地,大家交流交流。只有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碰撞,才能够产生新的火花,把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带入到有创新艺术,有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新的高度。

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制度的扶持、经费的投入。只有这样,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2.完善教学计划,打通文理工之间的壁垒。

高校教学,很多都是文、理、工科分开,艺术类专业因为其特殊性,往往都是作为提前招生来录取的,教学工作也是分开的,各专业都将相关的专业课程作为必修的课程。也有一部分高校开设了如医学保健、军事、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当然,这种选修的制度,把自交给了学生自己,有些选修人数不足的课程无法开设。独立学院往往专业比较多,注重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对于文化及艺术类的课程开设不足,学生选修的兴趣也不浓。这些都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有一定的限制。

独立学院制订教学计划相对灵活,应该把艺术、文化等欣赏课程作为必须选修课程。在制度上要求文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一至两门艺术或者文化方面的课程,作为自己专业的补充。对于选修这些课程数目比较多的,成绩比较优秀的,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比如:发放荣誉证书,综合测评过程中给予加分,评奖评优中优先,等等。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

3.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至少是1∶1∶1。教师的数量肯定是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其他高校的外援也只能是上课来、下课走,不能够保证和同学有很多的思想、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那么教书育人的第二课堂的重担自然压在了本校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身上。而艺术、文化方面的教学育人工作,绝大部分是在第二课堂开展的。那么,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不容忽视。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的进取心,而且要有较高的心理学、教育学、文化、艺术方面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帮扶学生艺术团体。

目前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社团组织非常活跃,学生社团的组织名目繁多,开展活动也比较频繁。但是艺术类的社团组织不多,开展活动比较滞后,这与学生对艺术认识和理解不足有直接关系。

使学生了解艺术、爱好艺术的一个直接途径就是帮扶学生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在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了解和喜好艺术,把学生第二课堂和学生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年重印.

[2]黄济,王策三著.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996年重印.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