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

第1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机械制造质量检验技术试题

课程代码:0195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测量是为确定______而进行的实验过程。

A.被测量的量值 B.加工精度

C.质量特性 D.产品质量

2.质量员在车间监督工艺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体现的是质量检验的

A.把关职能 B.预防职能

C.监督职能 D.反馈职能

3.对零件或产品进行验收检验属于

A.预防性检验 B.考核性检验

C.分析检验 D.把关性检验

4.检验流程图中,符号代表

A.加工符号 B.检验符号

C.运输符号 D.储存符号

5.下列表示检验自身工作质量的信息是

A.不良品率 B.品种抽查合格率

C.漏检率 D.检验工作量

6.感官检验中,______是最直接且应用广泛的感官质量表示方法。

A.图片表示法 B.样品表示法

C.数值表示法 D.照片表示法

7.生产现场,一般以______形式进行工序质量控制。

A.工序质量分析 B.工序能力调查

C.工序能力指数 D.工序质量控制点

8.汽车传动轴上的裂纹属于

A.致命缺陷 B.严重缺陷

C.一般缺陷 D.轻微缺陷

9.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是以______为质量指标的。

A.IL B.AQL

C.不合格品率 D.LQ

10.百分表的调零位误差属于

A.变值系统误差 B.定值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下列属于反映工作质量指标的是

A.废品率 B.返修品率

C.不良品率 D.产品的噪声

E.质量损失率

12.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应该树立的指导思想有

A.质量第一 B.提高个人素质

C.预防为主 D.用户至上

E.效率第一

13.计量的特性有

A.一致性 B.强制性

C.准确性 D.自发性

E.可溯源性

14.感官检验的方法主要有

A.分类法 B.评分法

C.顺序法 D.对偶对比法

E.三角比较法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5.检验方式按质量特性的数据性质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16.工序能力是在________下,工序对________保证的能力。

17.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需要工人________和检验员________来共同保证。

18.感官检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19.测量过程中,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的________,而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的________。

20.收集工序质量数据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1.预防性抽样检验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预控图法三种。

22.抽样检验按抽样方案制定原理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型、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23.检验工作中,误判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24.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补偿法三种。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5.工序能力

26.质量保证

27.统计检验

28.接收质量限(AQL)

29.系统误差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正确选用量具和量仪的原则。

31.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32.简述工序质量分析的概念。

33.简述计量与测量的区别。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34.经统计,某工序的平均不合格品率为4%,δ=0.5。任何一件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会造成损失400元,每件的检验费用为5元,通过检验发现一件不合格品则损失20元。请利用临界不合格品率法判断对本工序是否需要进行检验。

35.下表是某零件轴径 的实测数据(为计算方便,表中所有数据均减去100)。请绘制直方图(分组数k=6)。

0.042

0.021

0.03

0.028

0.036

0.018

0.025

0.013

0.034

0.028

0.012

0.048

0.02

0.032

0.043

0.036

0.027

0.031

0.035

0.029

0.04

0.012

0.012

0.024

0.036

0.019

0.029

0.024

0.035

0.027

0.029

0.045

0.043

0.038

0.036

0.041

0.038

0.026

0.034

0.025

0.038

0.036

0.027

0.014

0.028

0.036

0.02

第2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一、2014年真题简析与启示

例1.(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4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析: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简述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中西地区结合部,因而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表明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表明相对位置;等温线表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表明干湿带的过渡。

答案:甘肃省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份,并与蒙古国接壤;地处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解析:分析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入手。自然方面,可联系第(1)题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提供的中药材生长条件的信息,分析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大;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借工业区位的分析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方面:延长产业链,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方面: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2.(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解析:通过分析图中西非的位置、时令河、沙漠等信息可知,该地大部分地区降水少。从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富塔贾隆高原是图示区域降水最多的地区,且地势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答案: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解析: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可知,河流含沙量大,西侧有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动,泥沙淤积阻塞航道,长长的沙洲像是该港与大西洋之间的一道屏障。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解决水资源短缺一般都涉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耐旱作物、节水灌溉、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

答案: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例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解析:此问较简单,答出工业区位的优势条件即可。

答案: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解析:可从气候、劳动力、工业基础、交通等方面作答。

答案: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二、区域地理综合题解题的步骤与方法

区域地理综合题的解答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进行综合运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以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必须纵观全题,审清题意,确定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

首先要认真审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注记、图形等。区域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材料,所以只有先读懂地图,才能联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去组织答案。审题要注重层次性:先根据背景材料确定地理位置,再根据试题设问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

其次要认真审试题设问。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审题时要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等,准确领悟试题考查的意图,思考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材料与设问的内在联系中找寻突破口。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细节,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分析,获取有效信息。

2.理清思路。

在认真审题并获取了解题的有效信息后,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清解题思路。理清思路就是将自己储备的知识与试题设问进行“对接”,从而解答试题。解答问题时要把握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

3.注意层次。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时要根据提取的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储备,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答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切合题意。

4.组织答案。

答案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性,确保与试题设问准确“对接”,体现出试题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其次要有逻辑性,能够与已知条件和试题设问组成一条“知识链”,“知识链”的起点是背景材料中的已知条件,“知识链”中涉及的知识点前后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最后要有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阐述。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的区域地理内容相当多,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规律变化等都是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解释和说明;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现象、规律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如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可在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复习中进行。

1.从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如经纬网定位、地理事物轮廓定位、地理特征定位等。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综合题的关键,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最难的,因为每一条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都很复杂,难以全面掌握。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印象。例如,在对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进行定位时,可利用“世界地形图”找出北回归线经过的重要地形区,并将其总结为“一湾两岛三半岛”,这样就把复杂难记的地理事物用数字概括了出来,简单易记。

2.学会读图、画图、析图。

读图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区域地理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读图的基础上还要画图,从而进一步熟悉地理事物。画图的方法有多种,可摹图、临图,也可在白纸上默画。析图是对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

3.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是受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在复习中,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有利于我们理解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我国农业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我国作物的分布与我国的热量状况、降水分布、地形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结合我国热量、降水、地形的差异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4.及时整理,归纳概括。

地理知识繁杂,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我们全面透彻地认识地理事物。因此,在加强多种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点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找出规律,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我们可先从某一气候的分布入手,然后概括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5.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若干个地理分区,每一分区的地理概况可由地形和矿产图、气候类型图、物产图等表现出来,利用各区域概况理解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的过程。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要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然后分析区域人文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各种地理因素时,要分析出其中的主要因素、优势及限制性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和综合应尽量采用文字形式,这样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培养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区域地理综合题的类型与解答技巧

(一)读图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读图分析型综合题是以图形的形式将试题的背景材料呈现出来,设问与地图联系紧密,地图在试题中起到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的作用。从考查图形来看,主要有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填充题、简答题、绘图题、探究题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读图分析型综合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像、审清题意、明确目的、把握关键。首先,要认真观察图像的名称、图例、注记等要素,把握图像的核心和关键信息,根据问题明确分析的目的和对象;其次,要以综合性为基础,形成对地理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仔细观察图像中地理事物及地理要素的特点,掌握其基本特征;最后,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及其与要素的联系,对整体性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二)材料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该类试题是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把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推断得出地理结论。该类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引入式材料,一般只作为试题的背景,只提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试题解答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另一类是涵盖式材料,即试题的答案隐含在材料中,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出答案。

2.解题技巧。

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特别要注意涵盖式材料,其问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中。对材料要进行详细的综合分析,抓住材料的中心问题,理清材料与相关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的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出主导性的、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考生要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拓展思维,将材料内容、所学知识与问题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另外,有一些材料中隐含着试题答案的提示,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时,要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使之符合试题的要求。

(三)数据信息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数据信息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是各种统计图表,大致可以分为地理资料表格、坐标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三类。地理资料表格是以分类列表的形式来呈现地理信息并表示地理事物形成与变化状态的;坐标统计图是以数字坐标的形式来呈现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图和三角形坐标统计图两大类;结构统计图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要素,因为主要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其次要对统计资料中各种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掌握地理事物的共性,深刻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发展状态等。最后要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答问题。另外,如果试题要求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

(四)联系结构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通常借助线段,特别是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地理要素组合成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2.解题技巧。

要根据图名和背景材料弄清图的类型,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基础。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重在因果关系,所以必须分清“因”和“果”,尤其是“因”中的主要因素,理清关系,寻找突破口。

(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特征原理型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题型。解答该类试题时,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解题技巧。

解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的关键是抓住试题中的核心信息,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而以地理原理和规律为依据,深入分析试题情境材料,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题的具体步骤有:感知情境,抓住核心,通过归纳概括,明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核心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发现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引导下,综合分析试题情境,将复杂的情境分解,还原到基本模式;针对问题,选择、优化解题方法,组织材料,完成答题。

五、能力提升训练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读图乙,指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并简述防御霜冻的主要措施。

2.根据下图和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积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2)简述歌谣反映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西宁是一座具有2 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3)简要分析西宁的城市区位因素及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

省区年份山东省青海省1990年8 439万446万2000年9 079万518万 (4)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__________(较大、较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

(5)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地理知识,评价青海省经济发展条件。

3.读我国部分湿地类型面积变化图,回答问题。

(1)简述1975―2007年我国上述湿地面积和湿地总面积的变化特点。

(2)我国青藏高原新增湿地1.3万多平方千米,分析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国务院在批复中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希望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1)海洋化工是环渤海地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下页图反映了海洋化工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请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部门及所需要的资源产区补充完整。

E:_____ _____;F:_____ _____;G:_____ _____。

(2)简要评价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分析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天津市的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岷山山脉贯穿全境,与四川省南坪县接壤,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长约5000米,宽约500米。泥石流涌入县城,所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材料二 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

(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2)简述该地在防灾减灾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1)总体特征:北早南晚;海拔高的地区早,海拔低的地区晚(西早东晚)。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拔、海陆位置。

(2)关系:初霜冻日期越早,产量越低。主要措施:地膜覆盖;培育抗霜冻能力强的作物品种;营造防护林;人工施放烟幕。

2.(1)特点: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原因: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

(2)特征: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区位因素:位于河谷,地形平坦;河流供水;政治中心;历史悠久;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发展变化: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周边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4)较大 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5)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不利条件: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落后、人口压力较大。

3.(1)变化特点: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均持续减少;河流湿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在减少;人工湿地增长迅速;湿地总面积在减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冻土和常年积雪消融量增加;气候异常,局部地区大气环流增强,降水增多。

4.(1)电力 钢铁 长芦

第3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中学教学中的“科际联系”就是要求教师把中学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向学生揭示各学科间知识、技能的相互联系。这是使学科横向发展的一种做法,目的在于:完备和协调分科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这一统一体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并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对中学教学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更是如此。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科际联系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实施科际联系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就历史学科体系而言,历史学科离不开哲学基本观点的支撑和统帅。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历史学科更离不开语言文学的表述和地理空间的概念。可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中实施科际联系的必然性。

(二)科际联系是时展的趋势。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不断分化的专门化过程;一种是综合化、整体化的过程。在当代,综合化整体化过程占优势,呈现出各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新特点。当代学术整体化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个特点: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②“纬线学科”迅速发展,③总体化综合性学科的发展。如:日本高中开设“数理”课,即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教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美国普通教育则设置了跨学科的“科学教学方案”,其特点即是多科性。从1981年起,前苏联在 -1-

普通中学的各学科示范教学大纲中,都把“科际联系”列为专门章节,明文规定讲授某个课题时应联系哪些学科的哪些课题,并提出了这种联系的大体形式。

(三)科际联系是与近几年高考改革的方向一致的。

综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各学科知识、能力的相互渗透融合的特点是十分鲜明的。

例1: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 B.垓下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此题为95年的高考试题,考查了地理方位)

例2:95年试卷39题(“继昌隆”一题)为材料解析题(材料略)题目要求:①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②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主要结论?(此题着眼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例3:98年试卷45题为材料解题。“评分说明”中明确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文句通顺……答案不超过180字”等等,对语文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

此外,许多试题关于历史原因的分析、诸如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等,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对历史现象本质的认识、明确要求考生掌握和运用哲学基本原理。

高考试题中表现出来的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体现了对历史教学改革的导向,有利于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目的地实施科际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各学科知识能力的相互迁移,融汇贯通,从而使学生形成宽厚扎实的人文知识功底。

(四)科际联系符合哲学基本原理。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 -2-

”系统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作为各色各样的系统而存在的,任何事物现象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系统论是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并通过对事物内部以及同外部的全面的普遍的联系的研究来考察分析事物的一种理论,其主导思想是:如何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

如果把中学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注重学科间知识能力的相互渗透 和迁移,而不是各自为战,中学教学将获得更大的效益,因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科际联系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更是十分必要的。以下从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关系为例谈谈科际联系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语文在历史教学中作为纯工具出现;二是文史相互交融。简述如下:

语文的工具性,在历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a.阅读理解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即高考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说明、论证”等能力要求,这些学习历史所必备的语文能力,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中不断加以训练和强化。

文史相互交融则更有意义,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中学语文课文中与历史相关的课文很多,为历史学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同时,历史知识的学习又为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写作提供必要的论点、论据。

(二)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一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另一方面,教材所有的观点都是以基本的史实来支撑的。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 -3-

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三)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

可着眼于三个方面:①借助地图形成历史空间概念,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强调唐末农民战争“流动作战”这一特点时,运用“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这一特点便不言而喻了。要论证第二次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观点,可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了解中国丢失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汉口、九江、南京等商埠的开设)。事实上,若离开了地图,是无法学习历史的。②借助历史地图和图下注解,认识古今地名的变化。③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关系。如从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认识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也改造着地理环境。如中国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使“蛮荒之地”,变成了经济发达的渔米之乡。

了解这些,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四)历史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

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同样是历史教材的组成部分。若历史教师对这些相关学科一无所知,是很难教好文化史的。

第4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案例推理;技术;问题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2

一、基于案例推理的基本原理及流程简述

案例推理 (Case―Based Reasoning,CBR) ,是由耶鲁大学 Shank 教授在 1982年出版的专著《Dynamic Memory》中提出的。[1]其主要进程有四步:相似案例检索(Retrieve)、案例重用(Reuse)、案例调整(Revise)以及案例学习(Retain)。案例推理中存在一个储存源案例的案例库,它以案例属性的辨识度为依据,通过算法进行检索,并依照属性权重不同呈现出对应的历史解决方案。其具体流程如下:

(一)案例表示。案例表示是案例推理的首要步骤,相关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制作出适合本案例系统的案例表达方法,并依据案例属性的特征赋予其相应的权重。

(二)案例检索。案例的检索是 CBR 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即依照一定的检索规则在 CBR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案例的特征属性最为接近的案例,并提取出来。相似案例的检索要求达到检索出的相似案例尽量的少和检索出的案例与目标案例相似度尽量高这两个目标。目前较常用的案例检索算法有知识引导法、神经网络法、归纳索引法以及最近相邻法等。

(三)案例调整。为了更好地服务应用实践,根据新问题对检索到的相似案例进行修改的过程称为案例的调整和修改。案例的调整和修改需要人们根据具体的技能知识灵活进行,没有较为统一的的方法可供借用,因此它是 CBR 的一个难题。

(四)案例学习。案例学习是保持案例实效性与知识更新中的必要环节。案例学习包括案例库的维护和案例评价。案例的维护既是对案例库中案例的可利用性进行评估的过程,也是对案例库中蕴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3]。案例的评价是指检索到的案例对于目标案例的参考价值的评定,它有助于提高相关人员对案例推理系统的认知程度,并及时修正系统中的相关问题。

二、基于案例推理的关键技术

(一)案例的表示与组织

案例的恰当表示是目标事件向统一的标准量化式转换的过程。具体来讲,案例的内容一般有如下三个主要组成部分:① 具体问题及背景与环境状况;②解决方案的记录;③反馈结果与评价。部分案例还可采用基于特征向量的表示方法进行描述,即设置非空集合U,历史案例为U(x),其中的特征属性元素用a1,a2,a3….an表示,目标案例B(x)可与多种案例集合相交,交集所含元素越多表示两案例的关联程度越高。以此亦可宏观看出多种案例之间的相互关系。[1]

案例的恰当组织有利于案例库的建立完善,从而为该项问题的案例储备做好工作。

在CBR领域中运用较多、影响较大的组织案例的方法有罗杰・夏克(Roger Shank)的动态记忆模型和波特(Porter)的类型-实例模型。动态记忆模型是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为基础,综合其特征属性集合作为实例单元,通过分析得出共性的属性特征与应对措施等要素,形成抽象层,作为抽象单元。案例即是在此两种层面动态存储;类型-实例模型则是一种单层次的案例组织模型,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共同特征属性的案例被集合形成一种类型,这些类型反映着专业知识及原理。所有案例依据属性特征对于案例的影响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并依次排列。

两种组织类型都能够有效地体现不同案例的特征属性,动态记忆模型是依据客观实例抽象出科学的解决方法,较为直观,但组织整理的成本大且具有主观性;类型―事例模型则能够更全面的呈现出匹配案例,但需要决策者花费更多时间对方案做研讨,不利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二)案例的检索与匹配环节

案例的检索与匹配是实现案例推理的核心环节。案例的检索需要对目标案例的特征属性有较为明确的表示、录入,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处理技术――目标案例与源案例的相似度计算。

案例与案例之间相似度的匹配实际上是其不同属性的量化比较,案例的各个属性根据其属性值对应地分为四类,即确定数型属性、确定符号属性、模糊概念属性、模糊数或模糊区间属性。

确定数型属性的相似度可以用基于距离的方法来计算,丛浩哲等人对于该种方法阐述如下

属性 ai的两个属性值 Xai和 Qai的相似度可表示为:

[2]

对于模糊概念属性及模糊数或模糊区间属性的表示方面,张本生、于永利 在CBR 系统案例搜索中的混合相似度度量方法的研究上认为其主要基于三个理论方法:①模糊集理论;②神经网络技术;③粗糙集理论。

模糊集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不肯定性、不精确性案例的方法。基于模糊集理论,一般有两种常用的算法:TC相似模型(Tversky Contrast Matching)和最近相邻算法。其中TC相似算法虽然应用广泛但未能体现出不同案例特征属性对于该案例具体的影响维度。相比来说,最近相邻算法则引入了权值,但权值在各案例中的比重不变,且权值的赋予是有相关专家进行操作,因此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人们模拟大脑神经的组织结构进行,进行分布式的网状数据分布,经过严密的算法不断调整各个节点间的相互关系。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不同案例间属性的影响程度。

以上两种理论都是基于严密的数学算法进行,并以数值的形式计入案例库,具有很强的精确性。但其相关权重的赋予与规范样式的提出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主观,而粗糙理论集则是依靠对知识的高度概括及架构,建立多重索引,既能够起到简化案例库的作用,又可依据人们对不同问题进行不同方法的索引得出更为准确的历史案例。由于其不需要先验知识,而是对现有案例进行客观提炼和总结,形成的案例索引是较为客观的。

(三)案例方案的采用

在检索到相匹配的案例后就可以使用已有的案例解决方案来为目标案例进行服务了,这就是案例重用的过程。案例的重用包括过程重用与思路重用。然而现实情况中几乎不存在与目标案例完全吻合的历史案例源,因此需要对案例进行调整。案例调整一般是根据新案例与检索到的存贮案例之间的最主要差异,利用公式或规则来得出新的解决方案。

三、基于案例推理的应用

案例推理方法产生的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现已被众多领域运用来解决产生的新问题。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法律案件、医疗领域等领域。

(一)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应用

由于突发事件应急方案的制定具有紧迫性和不可预知性,基于案例推理则成为处理此类问题重要的人工智能方法。

国内对于该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张贤坤以不确定应急案例的知识表示和推理为出发点,研究基于案例推理的突发事件决策方法,实现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辅助决策;王晓、庄亚明将模糊集理论、神经网络 Hebb 学习规则和多元线性回归与案例推理法相结合,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资源需求。[3]丛浩哲、郭强等人在基于案例推理的交通事件应急响应预案研究中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出了科学的目标事件与案例的属性相似度及属性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应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了基于 CBR 的高速公路交通事件预案应急决策系统。

(二)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

对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内部管理、危机防治等方面问题的解决,研究人员将掌握的CBR技术与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案。柳炳祥,盛昭翰在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中给出了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欺诈危机的预警方法,用来验证基于案例推理方法在企业危机预警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9]赖院根等人基于案例推理在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研究中针对目前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模型。

(三)在计算机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一些网络中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

贾炜在对现有网络脆弱性评估方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脆弱性攻击图的脆弱性评估模型。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传播快、等特点,现已成为人们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途径。对于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决策,政府也越来越注重“网络评议政府”这一重要的民主决策渠道。陈翔等三人在基于案例推理在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案例推理的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发完成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

(四)在智能故障诊断领域的运用

将CBR应用到故障诊断领域,能够提高对机电液设备的故障诊断能力。郑佩在分析了案例知识的表示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一种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案例表示方法,并引入抽象案例的概念,建立了故障案例的层次结构模型。[12]

四、基于案例推理存在的问题简述

(一)关于案例的学习

当前案例推理的研究,大部分只集中于其关键技术,即案例的检索与匹配等环节,对于案例的重用、案例的学习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针对案例的学习方面,一味的增加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所成案例,不一定有助于案例库的优化,对于属性相重叠的案例,单纯数量的增长只会造成案例库的冗杂,从而降低案例库的质量及检索效率。

(二)我国对于CBR技术的应用

国内真正将CBR运用到工商业领域的还很少,而国外已能够将CBR技术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80年代后期美国就在分类、诊断、计划及设计等领域内开发了数百个应用实例,对于研究领域建立起的数据模型及检索方式已有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

如JUDGE是Reinbeck于1989年开发的一个模拟司法判决的基于案例模型够为目标案件的审判进行当前情景的模拟,为法官对于案件的审理提供很好的借鉴方案。CHEF烹调规划程序可根据不同菜对配料的要求,检索源案例中的菜谱,修改并创建新的菜品。[3]

(三)案例推理的深入发展

目前各类具体领域的研究都将自身专业知识置于案例推理技术的框架下并综合数学、统计学等知识,形成解决该领域内存在问题的应对机制。尽管有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一些相关理论的支持,但至今CBR技术仍没有形成一套严密体系,对其工作过程中各个步骤采用什么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成熟技术和理论指导。只能是在众多理论研究中进行试验选择,以达到针对本领域研究问题的最佳方法。而这也将成为未来完善CBR技术的指导方向。

五、总结

本文针对基于案例推理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重点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及CBR的应用及行了汇总,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而言,基于案例推理模式有效地解释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复杂问题时,如何去解决;揭示了如何将获得的经验进行提炼与匹配,为复杂的、非结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华琦《基于案例推理的电弧炉冶炼过程用氧量优化研究》[D] 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06-01

第5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为中心,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识经济作为重要经济的一种体系,内容、可观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视,今后的二十年里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国争先恐后地抓知识经济建设,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来划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以济,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叫“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综合30多年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表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刚刚萌芽,许多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来,从已经表出现来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识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

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还表现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作为传统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与物质、能源同样的第三要素,有意识地进行其生成、加工、传输、贮存、利用等活动的总体。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

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所谓的创新,不是单指某种新认识、新原理的发现过程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创新的网络和创新的体系。创新作为知识网络.自多种来源多种渠道。多种涵义。它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既有观念、概念、原理的创新,又有生产、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个人的创新。又包括不同行为者的创新。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许多新思想、新技艺、新产品。

大量共同体互动作用而进行创新可形成一个创新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国家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不断扩展而超出国界,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二)是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是知识传播

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括工业发展、能源利用、农业供给、城市建设、人口控制、国民教育、国际贸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新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五、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前途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而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评价了教育和大学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教育和大学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它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因为通过学习.掌握高技术和高知识,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有了这种劳动者'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创造更多的知识商品,还能保持经济的小断增长。真是一举多得的经济模式。

六、知识经济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机遇主导性。第一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更多地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这主要因为我国己基本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而知识经济又具有对工业经济的改造功能,它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这些观点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肯定。

(二)是挑战主导性。第二类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强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有为难情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为严重。

(三)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性倾向。第三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国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能增加财富,改善福利.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在新一轮的赶超中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落后。

七、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曰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才选拔、资源投入等多方面迎头。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见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第四类学者的观点认为:首先应根据国情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较发达,应制定出一个总目标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6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中药分离工程;,,制药工程;,,中药学,,,,

摘 要: 结合国家实施的中药现代化战略,从工程学的角度探讨了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工程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对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 中药分离工程; 制药工程; 中药学

制药工程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后的一个整合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科学,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1]。本专业是奠定在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中药学)、工程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由于制药工程专业是最近几年才设置的新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已基本确定为以化学工程和药学为其主干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以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为主要专业方向。但在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还不尽相同[2]。国家近年来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和中药现代化战略,随着中国加入WTO,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药更是得到关注,不少省市均将生物医药和中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中药制药工程师,在学校里应当接受工程的基本训练。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通过在中药工程领域内的系统工程学习,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获得一技之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中药制药工程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工程的课程不多,尤其是在中药分离提取方面,涉及的课程一般以实验室的提取分离为教学模式,缺乏工程体系。我们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一课,是将目前我国中药制药企业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现代中药分离技术,从工程学角度,全面、系统的介绍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分离工程。包括:超临界流体分离工程、超声及微波辅助萃取分离工程、色谱分离工程、吸附分离工程、膜分离工程、固液分离工程、蒸馏分离工程、生物及结晶分离工程等现代分离技术[3]。本研究对制药工程专业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进行了探索。

1 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工程素养的必要性

中药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也是我国中药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药现代化生产包括一系列重要操作,例如,提取、浓缩、分离等单元操作过程,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如: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蒸馏技术、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微波协助萃取技术等。其中分离工程的内容在整个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中占有较大比重,要想对目前我国中药生产中相对落后的提取、分离、精制等技术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已经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使中药的生产能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就需要培养大量懂得现代中药分离工程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内理工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均为新近设置,虽各具特色,毕竟都在创建过程之中。相对而言,武汉理工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为方向,课程设置以化学化工为主,强调“工程制药”,瞄准“中药制药的现代化”[4]。但是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反馈的情况看,该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吃苦务实的精神。但同时反映缺乏工程能力,毕业后对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① 理论与实际脱离,只会按书本上的内容解题,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② 对工程规范了解甚少,不会使用工程手册,所做的化工设计不规范不能运用于实际;③ 缺乏经济观点,对工程与设备的选择能力差,从技术上考虑多而从经济上考虑少,不能很快完成从学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换。这说明了本科专业教育在注重化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不够。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我国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直接面向中药制药企业,培养中药制药的工程技术人才是中药制药工程专业的首要任务,作为专门讲授现代中药分离方法的《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药分离工程》对于中药制药工程专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而目前在国内的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均未开此课程,因此我们率先提出了《中药分离工程》这一概念,并在武汉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工程方向)及时开设了《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并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

2 课程特点与设置

计划《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将目前我国中药制药企业正在推行的中药现代化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现代中药分离技术,从工程学角度,全面、系统的介绍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分离工程。该课程不但揭示了中药分离过程的本质规律,而且着重研究了适宜分离方法的工业化途径、设备设计放大效应、最优分离路线的工业化及最优操作条件。在选择具体分离方法时,不仅要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而且要考虑能耗、环保、设备放大和开发成本等问题。《中药分离工程》主要章节包括:超临界流体分离工程、超声及微波辅助萃取分离工程、色谱分离工程、吸附分离工程、膜分离工程、蒸馏分离工程、生物及结晶分离工程等现代分离技术。教材建设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在授课时就有了基本框架。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因为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因此,教师对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与交叉领域的发展要有清楚的了解,要经常查找文献,关注热点研究的进展,及时介绍给学生。综合起来,本课程主要有两大特点:①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涉及到中药有效成分种类及特性、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和化工机械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编程处理数据的能力。② 工程概念强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的手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有许多经验关联式,没有工程的思想和实践是很难理解这些内容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科的进展情况和自已的科研成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和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初步定于在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开设《中药分离工程》的专业课,时间安排在《化工原理》、《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之后,教学时数共计32学时,主要介绍中药分离的基本知识、各种分离方法及基本原理、分离过程的操作条件选择、工业化设备等内容,并安排上机学时,主要借助仿真软件,让学生能模拟工厂实际分离过程进行操作,更好的掌握分离方法在中药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3 课程开设模式

31 讲授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模式思路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除熟悉相关内容、吃透教材、认真备课外,还必须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才能从工程上把握分离方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结合科研经历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将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性是相当高的,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原理及其应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很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32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过去的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知识面不广,工程知识缺乏。从我国产业部门对工科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后需两年多实践才能胜任工作,为了缩短培养与使用之间的时间差,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强调工程教育是一个综合培养过程,以强化工程观点和工程意识。授课讲师在讲授中药分离工程课程时力求从工程角度分析问题,比如讲述分离路线选择的内容时,以某一中药材中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实例,着重向学生分析哪些分离方法可以考虑?让学生确定最经济的分离路线,作出适当的经济分析。这种实例分析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从分子极性的微观性质作出宏观影响分析;并考察学生的工程思想,给出较经济的答案。另外萃取分离中若采用的溶剂是有机溶剂,从环保和成本角度讲都必须循环利用,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好这些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要考虑实际工程,因此能加强工程教育在本专业课程中的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建立工程思想的目的。

4 改变考试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能力

根据中药分离工程课程的特点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用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如果还是按照一般课程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可能会造成学生死记公式、盲目套用公式的局面。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就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建立工程的思想,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所以从第一节课起教师就得告诉学生该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有数,考试也主要从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出发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考察。我们采取书面闭卷考试与大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书面考试与大作业分别占70%和30%。书面考试侧重于面上比较浅的概念原理性内容,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讲课内容,从中提炼出几种题型,包括基本概念问答、基本原理简述和综合应用分析等题型,基本全面覆盖了教学内容。而大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个设计题目,题型尽量与工厂实际联系,要求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同时查阅一些资料后完成。最后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及完成作业情况,评定学生平时成绩。因为这种考试方式综合性强,考察知识全面,所以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肯定。

5 小结

通过在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中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进一步优化了中药制药工程方向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通过开设《中药分离工程》课程,并结合中药制药企业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实际,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中药分离工程在中药制药中的重要性,并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跟踪学习该课程同学进入企业的动向及成效,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通过相关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讲义,培养高水平的中药制药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沈永嘉,卓超. 关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化工高等教育,2002,(3):37

2 李湘南. 制药工程专业发展方向. 理工高教研究,2003,22(3):92

第7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程 阅读能力 评价体系

语文阅读考试是以书面测试的形式来获取学生语文阅读方面的学业成果,从而对其语文阅读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阅读能力是顺利地完成阅读行为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我国对阅读能力的相关理论概述,以及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我们可以把阅读能力归纳为三种: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欣赏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那么,阅读的考查应围绕这三个能力目标进行,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

一、语文阅读能力考查应建立学科立场

建立语文阅读学业评价的学科立场,就是要找到以语文课程特性为核心的、评价学生语文阅读考查的学科立足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以语言实践为学科特征的,因此,语文学业成就必须要表现出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的具体行为,阅读能力考查当然也不例外。

1.首先要确立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语言立场。语言立场是指要围绕阅读中的语言实践来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具体地说,确立这个立场进行阅读能力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运用能力。阅读理解就是获取文本材料词语的字面信息意义和获取词语语境意义的能力,阅读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阅读文本后的词语、语句、表达手法或思想内容运用于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创造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在阅读中是否产生了体验和感受,是否能够说出这些体验的原因和理由,懂得对文本的欣赏和评判,考查学生是否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迁移和发挥或质疑作者的观点。

2.确立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语言实践立场。确立语言实践的学科立场,就应当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文本材料语言信息的实践能力,通过不同的手段(多元化试题),以获取学生在三维度的阅读结果成绩,作出综合阅读考查的价值判断。语言实践立场就是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考查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收获和改变;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考查学生在文本信息的获取、思想感情的提炼和阅读态度、阅读习惯的变化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同时语言实践立场还要明确语言文字运用的概念。

二、语文阅读能力考查材料的范围

选择命题材料要考虑语文教材中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比例确定的问题。语文阅读考试作为结果性阅读评价检测,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在阶段学习结束时的实际学习结果水平,与课程标准预期的学习结果水平之间的一致程度。因此选择考试材料范围上,不应过分脱离教科书的内容,应考虑新课标中对各学段的阅读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由浅到深,课外阅读材料逐渐增加。

阅读短文要有部分来源于教材内容,教科书中规定的背诵篇目,应当成为考查阅读知识水平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在课堂领会了所学作品。同时还应当选择相应年级水平的配套课外阅读材料或没有阅读过的材料,以考查学生阅读迁移能力。

课外阅读材料选择方面,可以从书籍、杂志、新闻、时事报道、网络作品等中选择,主要考察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从考试材料的文体形式看,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高学段可考虑适当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或散文性质的文章。

学段不同,阅读考试的重点也不同,选择阅读考试材料范围要有所侧重。低中学段阅读考试材料,应当以儿歌、童谣、古诗、童话、寓言、故事为主,这些材料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级可以适当考虑增加些新闻报刊的内容;高年级的阅读材料选择,应以叙事性作品和说明性文章为主。

三、语文阅读能力考查题型建构

客观题评价法和主观题评价法。从试题答案的确定性程度划分,测试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从试题在试卷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划分,可以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简答题、评析题、论述题等。客观题问题给出较为明确,答案唯一,可较为客观地评分,很容易得出分数的结果,但也存在不足不处,主要表现在难于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过程及创造技能方面的考查;主观题没有确定的答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完成答案,提倡学生自由答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较能获得丰富的学生作答反应过程材料,便于分析学生的技能、创意、策略及知识缺陷,不足之处是学生作答时间较长,测题少且取样代表性差,评分较为主观。在语文阅读考试中,客观题与主观题同等重要,所以,我们编制阅读能力试题时应结合运用这两种题型。

PSSA评价体系的启示。PSSA是宾夕法尼亚学校评价系统的简称,它把阅读命题大致分为三类进行考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反思与评价(包括形式和内容)。获取信息是指依据短文所给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包括字面信息的理解和隐含信息的理解。形成解释是指整合并加工短文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来建构意义。反思与评价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PSSA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在独立阅读和批评性阅读两个方面进行考查。从该测试题型上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就是多项选择题题型和开放题题型;在这两种题型中,多项选择题的得分率通常优于开放题题型,不管哪种题型,学生都必须重点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

从PSSA评价体系中可以得到这样的题型设计启示。我们在每一种阅读能力考试试题中,编制试题时应该先做题型分类,然后分别设计出必做题和选做题,适当设计拓展题型,还要考虑试题分值的分布。从阅读能力考查角度,试题框架可以由选择题、简述题和开放题共同构成。

PSSA评价体系的启示阅读能力考查题型构建表

四、试卷题型与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匹配。

2011版新课标评价指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试题编制应考虑考查学生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设计的考试题型应与阅读能力相对应,合理分配在试卷中。

阅读知识水平的试题,它是指学生只要通过适当的回忆或再认知就能完成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记忆能力。以学生曾经阅读过的课文或配套年级的阅读材料为主。考试题型以字词、拼音、填空、听默题等为主。

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水平的试题,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才能完成的试题。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等,侧重考查学生在语言积累、意义把握、特点评价几个方面的学习结果,解题过程需要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答案的形式表现为对阅读材料的解释、说明、转换等。考试题型以解释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为主。

考查阅读应用水平能力的试题,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对阅读材料加工整理才能完成的试题。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方法、观点等内容理解和思考才能解题,主要以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为考点。考试题型以仿写题、论述题、评析题、建议报告等为主。

考查阅读欣赏水平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考查学生对于阅读材料优点的分析说明,以创造性的描述语言为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中的体验和作品优点的分析说明等学习结果检测,试题以论述题、评析题、读后感等为主。

阅读创造能力的考查,侧重于对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启示的检测,主要表现为质疑作者的观点和发展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中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变通性,对阅读材料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见解、观点。考试题型以评析题、感悟、联系生活实际题等为主。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查与题型匹配表

以上几种能力的考查,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考试中,应以阅读理解、运用能力为阅读考试的核心内容,其他能力考查适当随学段从低到高而变化增加。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第8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1-0034-08

“进化论”不仅内容繁杂且误解多样,加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最复杂、最深奥的课题之一。“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是有难度的。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很少有人认识到“进化论”的上述难度,致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或照本宣科,或简单说教,最终难以使学生理解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中学历史“人性化”课堂,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人性化”课堂要求史实通透、强调人物故事、突出精神感悟等,都为提高“进化论”教学质量提供了行动方略。

一、进化论简史

“人性化”课堂的前提,是史实通透。通透“进化论”,首先需要了解进化论简史。

“进化”一词源于西方。生物学中,“进化”最早是描述子宫中胚胎的生长,被视为生命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不断向上的运动。斯宾塞倡导的宇宙进步体系,就包括生命向着更高形式的必然进化内容,这样“进化”超越了胚胎学范畴,具有现代含义。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又将“进化”发展成生物演变规律。严复介绍到中国的“进化”一词,具有斯宾塞特色,认为“进化”“谓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而逐渐变化”。现在,广义的“进化”指世界万物的进化,其中包括天体的进化和地球的进化。狭义的“进化”指生物的进化。中学历史教育视域中的“进化论”即属于生物进化论,具体指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它仅是生物学家解决生物如何进化问题的一种设想,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设想与孟德尔遗传学综合后,才被人们普遍接受。

1.生物进化论:从拉马克到达尔文

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有两种进化模式。一种是法国的拉马克模式,即横向进化,由地理研究所揭示的物种非恒定性;另一种是英国的达尔文模式,即纵向进化,由地质研究所探讨的化石记录。两种进化模式,一直流传到现在。

(1)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进化论学说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年),在《动物的哲学》(1809年)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进化论。

一是,生物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在相继产生各种各样的动物时,自然从最不完善或最简单的开始,以最完善的结束,这样就使得动物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二是,生物进化演变具有渐进性与缓慢性。“就生物界而言,自然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步一步连续进行的”,“需要有非常长的时间和条件的连续深刻变化,才能使自然得以将动物的结构发展到某种复杂的程度,并根据这种复杂程度来了解动物的完备程度”。

三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身谋求更加复杂化(完善)的天赋(上帝赋予的权力),及对环境的特殊条件做出反应的能力等。生物进化的倾向来自于“上帝所赋予的权力”,或自然“赐予动物生命以这样的权力,即使结构日益复杂化的权力”。

四是,进化的规律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在每一个尚未超过发育限度的动物中,任何一个器官使用的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就会使那个器官逐渐加强,发展和扩充,而且还会按使用时间的长短成比例地增强其上述能力;这样的器官如果长期不用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削弱和被破坏,日益降低其能力,直至最后消失。”这种进化“使得动物个体获得或失去的每一种性状都通过繁殖传给由此产生的新个体”。

(2)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年)在《物种起源》(1859年)、《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人类的由来》(1871年,又译作《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著作中,提出并逐渐完善了进化论。其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物种形成学说。“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二是,共同祖先学说。《物种起源》中“进化树”插图,比较清晰地表达了共同起源学说,即共同祖先学说。

三是,自然选择和渐进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又叫最适者生存,它既包括种群因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也包括种群因遗传而保存下来。“如果有益于任何生物的变异确曾发生,那么具有这种性状的诸个体肯定地在生活斗争中会有最好的机会来保存自己;根据坚强的遗传原理,它们将会产生具有同样性状的后代。我把这种保存原理,即最适者生存,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需要经历缓慢的变化时期。“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机会,它(自然选择)就静静地、极其缓慢地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同有机的和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

四是,生物界进化说。生物界每一种群或个体都是进化的。“每一纲中属于较大群的优势物种有产生新的和优势的类型的倾向”,“每一大群便倾向于变得更大、同时在性状上更加分歧”,“占优势的类型”打倒较弱的类型而维持自身优势。

五是,物种进化学说。“新的物种缓慢地在连续的间隔时间内出现”,自然选择导致“物种和整个物群的绝灭”,“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以及它们后代的缓慢变异,使得生物类型经过长久的间隔时间以后,看来好像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变化似的”。同时,“生殖率如此之高以致引起‘生存斗争’,因而导致‘自然选择’并引起‘性状分歧’和较少改进的类型的‘绝灭’。”

总之,拉马克和达尔文都认为生物是进化的。对于进化的机制两人见解不同,拉马克主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强调了环境变化在生物变异方面所起的“诱导”作用,但却主张变异是以生物本性(一种趋于完善的需求)为主因。达尔文认为变异和环境是相互独立的,在环境发生作用前变异就产生了,环境只是对变异选择产生作用,生物(以物种为单位)通过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性状得到保留,不适应的性状被淘汰(适者生存)。

2.进化论的“进化”:进化论面面观

(1)达尔文主义:一个并非一致的思想流派

“达尔文主义”常用来指达尔文有关进化论的思想体系,但这一体系并不是主张一致的思想流派。季羡林等先生主编的《世界文化史知识》中认为:“许多自称或被称为的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尤其是对其中进化机制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2)社会达尔文主义:一种诠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19世纪中期,斯宾塞将进化论学说扩大到人类社会,把“最适者生存”不仅视为生物进化过程,且看作人类进步方式。以此诠释英国当时奉行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指出“自由贸易和经济竞争”是自然选择的社会形式,认为最强者胜利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英国学者霍德华在《达尔文》中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剥削和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3):一种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

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写道,人类社会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如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这是历史的进步。1884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运用进化观点,论述了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化论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1.革命时代孵化的“革命”: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人性化”课堂,关注历史人物在何时、因何、为何能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探讨思想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达尔文借当时的“革命”大势,提出了自己的进化论。

(1)经济巨变导致社会转型:社会发展呼唤着生物进化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拓展,工业化进程步伐加快,英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新兴城市崛起与传统城市衰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传统贵族日趋衰落,导致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如何理解这些新现象,怎样解决这些新问题,成为当时思想和科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以及功利主义哲学,分别从政府政策、人口控制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力图理解和解决这些新现象、新问题。同时,交通运输工具的飞跃、远洋战舰的出现等,巩固并拓展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

(2)科学革命引起观念变化:理性躁动催生生物进化论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及地理大发现等,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解放,眼界也更为开阔,动态的变化观开始萌发与发展,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静态观提出了挑战。18世纪,天体进化观、地球进化观相继问世。“进步”概念成为启蒙运动的最重要主题,并影响了自然科学发展,“假说―演绎法”成为公认的科学研究方法。《世界文化史知识》认为:“启蒙运动是一场真正的思想革命,它所给予人们不仅有新的观念,而且还有探索的勇气。人们大胆怀疑传统的思想,探讨新的解释。”这些观念冲突而产生的理性躁动,连同对生物界知识的不断增长,最后催生了生物进化论。19世纪初,在人类社会进步观的启发下,真正的、科学的、系统的生物进化论――拉马克的进化论――问世了。

(3)生物界知识的增长:生物学成就助推达尔文进化论

基于“假说―归纳―演绎”方法的进化论,其基础是生物分类的完成和完善。18世纪,瑞典学者林奈初步完成了生物分类,他把所有生命体划分为两大部分,即植物界和动物界;这些大范畴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的小范畴――门、纲、目、科、属、种。生物分类的完善,连同胚胎学和解剖学成就,为观察和比较生物物种间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4)个人努力:达尔文孵化出《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他对生物学痴迷,精于观察和总结,及善于研究和汲取其他相关科学成就的必然结果。在1831~1836年间的远洋考察期间,达尔文观察到物种互相联系的普遍性。回国后,达尔文又费了20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在地质学、解剖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的阅读、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完成了《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学进化论。

2.“从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历史地位

“人性化”课堂,关注史实通透中的思想地位,即了解解决问题方案的效益。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评价,美国学者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中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德尔在《达尔文与进化论》中更是指出,“从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概而言之,达尔文进化论的革命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领域:从观念到价值观的转变

与“哥白尼革命”相提并论的“达尔命”,在思想观念领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促进了思想解放。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代表了欧洲科学历史的一个大转折。自然选择的原理,打击了基督教的“天意说”。物种起源和进化,否定了上帝造人说。利用自然科学,解释动植物表现出来的手段对目的的适应,驱除了造物主的地位。达尔文“把上帝废黜了”。

其次,改变了人类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人类只是持久进化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结果,他们与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这是对人类自我陶醉的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人类与同其他生物一样被列入自然界。人类的所有特性都将成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最后,改变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将生物进化论引入伦理学领域,摧毁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人人专门为己”的想法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权势的人们相信他们是依靠生存竞争的力量而居上的,在生存竞争里强者和狡诈的人胜过了弱者和说真话的人。“他们坚信必须强壮、有力、无情、实际、自利,因为上帝已死去了。”

(2)科学领域:从观念到内容的革命

美国学者科恩认为,“达尔文因发现支配人类本身进化的规律而统治19世纪的科学”。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开拓了科学视野。达尔文进化论,将变异、多元论、机遇、不确定性、目的性程序、历史信息等纳入哲学范畴,启发和开拓了科学范围。此后,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逐渐成为科学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二是,改变了科学态度。达尔文进化论,使得人们抛弃了单纯依赖逻辑追求真理的经院哲学,更加重视实验、观察和收集事实,以发现规律。同时,达尔文进化论引发的科学争论,改变了人们对于学科共同体的态度,争论和研讨成为科学发展的常态。

三是,开发了多样的科学方法。达尔文运用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论证假说的科学性,探讨科学规律,证明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印证了新科学方法的巨大价值。此后,“假说-演绎法”突破了当时自然科学归纳、观察等主流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是,促进了生物学发展。围绕进化论的合理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他们或支持进化论,为之寻找证据;或反对进化论,搜集和研究反证。这些都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于物理学、哲学等学科之外的科学。正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等影响下,生物学逐渐发展成一门内容丰富,与人类和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

三、“进化论”教学的主要着力点

“人性化”课堂,主要指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解读和运用史料,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生活境界和精神追求,感悟历史人物人格魅力,以此陶冶、引领和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完善人格,达成培养史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奠定学生全面成长的坚实基础。利用“进化论”的史实,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最“经济”的一条途径是 “让达尔文自己倾诉”。具体包括达尔文倾诉的社会环境,倾诉的过程、内容和倾诉的影响等。

1.理解“标准”,确定主题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指明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本课主题的确定,实质是解决进化论的中学历史教育价值问题,即进化论能为学生发展提供怎样的养分。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从字面上看,这一标准的前半部分,属于科学范畴;后一部分属于社会学范畴。因为进化论阐述了生物的演变机制,涉及人类起源问题,所以与传统宗教的相关论点产生矛盾。两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涉及领域不同,进化论属于认知范畴,以寻求自然规律为旨趣;宗教则属于“灵”的范畴,以寻求人类的超越为旨趣。从史学视角看,这一标准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在探讨进化论产生与演变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特性;二是,在进化论有关人类起源的结论中,联系宗教相关结论,探讨科学与宗教间的本质区别。科学的本质特性,是连接两个层面的桥梁。因此,进化论教学的主题,应以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为核心。

需要提醒的是,按照严谨的科学规范来衡量,进化论的一些内容,特别是对人类起源的理论,既没有充分的证据,也不能证伪,更不能复现(用实验验证),其科学性还有待于提高,这是进化论现在还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暂时得到公认的科学成就,也仅是时代的产物,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所以,进化论的教学不应立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具体内容,而应立足于达尔文创造进化论的过程。

本课的教学思路可概括为:以科学的本质特性为中介,沿着进化论创造过程――进化论的主要观点――科学方法与科学特质――科学与宗教间的区别等路径,最终让学生理解科学与宗教分属不同领域,具有不同功能。同时,让学生了解“宗教的观点也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调整,消除宗教观点与科学成果间的矛盾对立,也是宗教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课的具体教学路径是:以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故事为线索,在感受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探讨影响科学发展的社会和个人因素,进而领悟科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引领学生探讨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方法,进而领悟科学一般方法及科学的本质特性;引领学生探讨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重要影响,进而领会达尔文进化论的历史地位;最终引领学生从人类起源的角度,比较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领悟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2.围绕主题,精选史料

“人性化”课堂,强调客观史实与史料中情感意蕴的感染、感动与感化。

揭示课堂教学主题,须借助史料来完成。围绕“感悟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这一主题,首先,精选典型再现达尔文创立进化论的故事性史料;其次,精选典型阐述进化论内容的史料;再次,精选典型反映进化论影响的史料;最后,精选典型反映基督教有关人类起源的史料。其中,故事性史料需典型再现达尔文痴迷科学与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进化论的精神。史料首先取自《达尔文自传》《物种起源》等原典型著作;其次取自《科学中的革命》等经典型著作。同时,精选史料,还须遵循经济原则,即最大可能发挥教科书的史料价值。综合上述要求,有关进化论教学中的精读史料,可以选择以下内容。

史料1:像这样一些事实显然只能以这样假设来说明:物种逐渐起了变化。这个题目常常使我不能忘怀……在我回到英国以后,我想也许按照赖尔在地质学上的先例,以及搜集一切有关动植物在人工培养下或在自然状态下变异的事实,会对整个问题有所阐释。我的第一本笔记是于1837年开始的。……现在(1838年10月)读了这本书(马尔萨斯《人口论》)立刻使我想起,在这些情况下,有利的变异往往易于保存,而不利的变异则往往易于消灭。其结果就会形成新的物种。这样我终于得到了一个能说明进化作用的学说了。

――〔英〕达尔文《达尔文自传》

【解读】本段材料选自《达尔文自传》。达尔文在材料中反思了自己提出进化论的主要过程。从中可归纳出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缘由、主要观点和方法。材料间接体现了他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即科学考察、收集材料,运用“假说-归纳-演绎”法,加之在广泛阅读中获得启示,从1837年记录第一本笔记开始,历经22年(1837~1859年),最终发表《物种起源》。

史料2:新的物种缓慢地在连续的间隔时间内出现。……物种和整个物群的绝灭……这几乎不可避免地是自然选择原理的结果;因为旧的类型要被新而改进了的类型排挤掉。……优势类型的逐渐散布,以及它们后代的缓慢变异,使得生物类型经过长久的间隔时间以后,看来好像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变化似的。

――〔英〕达尔文《物种起源》

【解读】本段材料选自《物种起源》。材料阐述了进化论的四个结论:生物和物种具有进化性;物种进化具有缓慢性;新物种经过适应-变异-遗传-生存等阶段考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被淘汰。结合教科书内容,达尔文的进化论,还包括生物同祖说。而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生物同祖说,即人类起源于低等级生物,人类与猿猴同祖等。但明确提出人猿同祖说,是在《物种起源》发表后的《人类的由来》等著作。

史料3:达尔命大概是科学中曾经发生过的最重要的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对世界、人和人的制度的本质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思考。达尔命对世界产生了新的看法,它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进化的世界,而不是一个静态的、有系统的世界,并且认为人类社会是以一种进化的模式向前发展的。

――〔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解读】本段材料选自《科学中的革命》,作者是美国科学史专家科恩。在《科学中的革命》这部著作中,科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概念。本段材料将达尔文进化论定性为“革命”,高度肯定了达尔文进化论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材料还指出达尔命在科学中的主要影响,即启发人们系统思考世界、人和制度;将动态观引入科学,从此“世界动态发展”观,逐渐成为科学界的主流观念。

史料4:我们必须记住,宗教和科学所处理的事情性质各不相同。科学所从事的是观察某些控制物理现象的一般条件,而宗教则完全沉浸于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中。……一般说来,科学每前进一步,便证明各种宗教信念的表现方式需要作出某种修正。……同时宗教思想这种表现法也不断地在趋于精纯,不断地排除了芜杂的想象。宗教与科学的接触是促进宗教发展的一大因素。

――〔英〕怀海特《科学与近代世界》

【解读】本段材料选自《科学与近代世界》,作者怀特海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科学与近代世界》,阐述了学科塑造近代世界的主要表现,特别阐述了科学与宗教间的关系。本段材料,首先提出观点――宗教和科学的性质和任务各不同。进而指出近代科学发展与宗教变革间的关系――科学发展推动宗教日益走向精纯。特别指出科学和宗教的各自特性和任务――科学在于探讨规律,有着系统的方法体系;宗教在于寻求心灵寄托,重点在道德、美学和精神超越。进化论与基督教虽然都涉及人类起源问题,但由于它们分属科学与宗教范畴,一般没有可比性。但两者都是人类的创造物,能够相互影响。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共同起源学说,对当时基督教的上帝造人说,确实是强大的冲击力量,这对人类的思想解放、价值观重塑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逼迫基督教教义日趋精致化。

精读的史料,须以学案的形式呈现,以便学生细味体悟。课堂中教师应从史料的内容、反映的特点或本质、作者的意图等方面,引导学生多视角解读。此外,还有需学生泛读的史料。泛读的史料,一般以增强教学趣味性为主,适当渗透情感、意志和精神超越方面的内容。下列史料可作为泛读史料。

史料5:(托马斯・赫胥黎认为):查尔斯・达尔文,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艰苦卓绝地斗争;也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幸运。他发现了伟大的真理,却饱经践踏,深受偏执盲从的人谩骂,甚至全世界的哗然耻笑;他终于活到了这一天,看到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它在科学领域作为不可辩驳的真理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成为普通人思维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美〕丽贝卡・斯泰福《达尔文与进化论》

【解读】本段材料出自《达尔文与进化论》。这是一部阐述进化论发展史,以及达尔文创造自己的进化论的著作。材料介绍了赫胥黎对达尔文的评价。本段材料可作为达尔文创造进化论的导语。达尔文经过艰苦努力,幸运地“发现”了进化论,虽在当时遭到人们的误解,但最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赞誉,做一位像达尔文一样的人,应是人生的最大追求。达尔文如何创立进化论?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为何进化论受到当时人们的误解?最终人们是如何理解进化论的?这就是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

史料6:达尔文坚信,加拉帕戈斯群岛是最神秘的实验室,大自然在这里进行她最深奥的实验。关于这些岛屿,他宣称:“从时空两个方面来看,我们都仿佛被带到那个伟大的事实面前,那个神秘中的神秘――新的物种首次在地球上出现。”重返英伦,为探索地球生命的神秘历史,达尔文献出了自己漫漫一生的其他岁月。……关于1835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短暂之旅,他说,“那是我所有观点的发源地。”

――〔美〕丽贝卡・斯泰福《达尔文与进化论》

【解读】本段材料叙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对达尔文创造进化论的主要作用。为何达尔文能够远渡重洋,到这个位于南太平洋,靠近拉丁美洲厄瓜多尔的小岛?这个小岛的物种对达尔文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第一问涉及英国19世纪殖民扩张;第二问涉及科学考察在达尔文创造进化论的作用。

史料7:威尔伯福斯的论点使他(特里斯特拉姆)确信,他当时变成了一个反达尔文主义者,而且在他的余生中也一直如此。最近我有机会重新阅读了威尔伯福斯的文章,之后我发现,虽然威尔伯福斯激烈地抨击了达尔文,但他也称赞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科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威尔伯福斯认为,应当归功于达尔文的在生物学思想中的主要创新是――自然选择的思想。

――〔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解读】本段材料出自《科学中的革命》,文中在对赫胥黎――威尔伯福斯论战进行了历史考察后,叙述了与教科书不同视角的“论战”。威尔伯福斯在当时的论战中,也赢得了支持者;同时,他也高度评价了《物种起源》中的某些观点。这段材料是对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补充,展示了史学研究的重要特性,即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描述,其内容也不同。史学的魅力,就在于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视角,以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

泛读的史料,一般以课件形式呈现,以教师串讲大意为主要方式,以体味史料蕴含的深刻含义、感受历史的趣味性。

3.依托史料,设计程序

“人性化”课堂的基本程序是:感知探究――感知和理解史实;探究体验――研读史料;体验感悟――反思学习内容与过程;重构表达――展示学习收获。进化论的教学程序,可依托上述主题及基于主题的史料来设计。其主要着力点为以下方面。

(1)科学分层:用知识结构奠定达尔文倾诉基础

教科书围绕进化论内容的提出和演变,首先介绍了宗教对人类起源的观点,进而介绍了生物学成就,然后介绍了进化论的提出与演变,最后概括了进化论的影响及分析了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产生分歧的根源。科学分层,就是首先区分教科书中有关达尔文进化论的上述表述。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有关人类起源的观点和一些生物学成就,仅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社会背景,不属于原因范畴。同样,有关科学与宗教的区别,也不是进化论产生的影响,而是基于进化论的高层次概括。最终,通过揭示上述内容间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知识结构,以初步奠定达尔文倾诉的主要基础。

(2)纵横联系:让达尔文回到他生活的时代

由于进化论教学时,学生已学习过必修一的政治文明史,必修二的物质文明史。所以,纵横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应是史实教学的第二步。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拓展,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纷至沓来。一些力图解释或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内容在政治史和经济史中都有具体史实,纵横联系就是将这些具体史实纳入进化论的知识结构中,以完善进化论的知识结构。这样,我们就能让达尔文真正回到他生活的年代。

(3)史料解读:理解达尔文倾诉的内容与意义

史料解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它以史实为基础,并进一步深化史实的学习;它又以突出教学主题为目标,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体验历史真谛为一体。史实解读以精读为主,中间穿插泛读内容;以品味教学主题为主,杂以体验历史发展的情趣。一般而言,精读史料要追问,泛读史料要精彩。在进化论教学中,一般采用两组精读史料,其中穿插泛读史料。需要强调的是,史料解读过程,如果增强故事性,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感悟表达:在学习过程中达成课程目标

体验感悟,实质是整体理解学习内容,汲取历史营养的过程。即通过基于故事的综合探究或师生总结反思,来揭示主题,感悟历史真谛。如通过达尔文创建进化论的故事,整合本课内容,在史实和史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感悟达尔文创建进化论过程中蕴含的情感、意志和精神追求,感染、感动和感化学生,以此汲取历史养分,增长智慧,获取未来发展的动力。重构表达,即用各种形式表达学习收获,包括重构历史、情感体验和心得感悟等。如每位学生都在本课学习的后期,构建出自己心目中的达尔文和进化论。此时,让学生表达这些建构内容,以相互借鉴和启发,是重构表达的目标,其方式,可以是口头叙述,也可以是书面表述,还可以是图画示意和肢体表达等。

第9篇:简述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范文

关键词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行为 言语指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83

1 自我控制的涵义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国外对于自我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关于意志的探讨,但是对于自我控制的系统研究则是由心理学家完成的。虽然国内外对于自我控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自我控制的涵义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国外对自我控制的界定有代表性的有:Freud将自我控制看成是控制本能冲动在道德、权威准则下的自我的一种努力。Baumeister等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改变一些反应态度,并使其与理想、价值、道德和社会期待相一直,并追求长期目标的能力。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条件下,做出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

国内对自我控制的定义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如朱智贤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肖晓莹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了满足某种活动目标,而对行为、情绪进行一定调整的活动。”

2 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自我作为调节者,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抑制本我的原始冲动,满足超我的良心原则,最终符合社会现实的要求。对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生机制,弗洛伊德更为强调情绪的作用,认为良心和社会规则的内化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机制,因此,个体的自我控制其实就是个体对其本能情绪冲动的一种控制能力。与早期的弗洛伊德自我控制观一致,后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更多强调情绪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对自我控制的研究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进行的,斯金纳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就是儿童改变一些条件,使最终的行为得到逐渐变化的过程。社会学习论中关于个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就是来源于斯金纳的观点。班杜拉强调自我控制不仅仅通过意志控制来实现,它的实现要借助于三个子功能的发挥,个体根据所选择的标准和采取的比较方式对自我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价值评价。

2.3 认知发展学派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在情绪自我控制中的作用,把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作为自我调节的基础。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以儿童对道德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而科尔伯格对道德判断的观点与皮亚杰相一致,他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强调儿童在与成人、同伴的相互关系中,去积极主动的建构道德判断的过程。儿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根据社会规则和他人的关系不断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认知在个体情绪自我控制中的作用,把认知作为自我调节的基础。

2.4 自我控制理论的新进展

随着自我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工作者也对自我控制的理论进行了扩充。Taylor和Schneider提出了情绪说,认为个体控制行为的机制有可能是由变化或维持的情绪引起的,也就是说,个体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一个预估,如果个体认为估计将要发生的事件结果对自身有利,个体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来保持该行为;反之结果不利于个体自身的发展,那么个体以免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而避开该行为。而Metcalfe和Mischel提出了启动假设说,该假设认为个体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启动系统,热系统和冷系统。热系统以情绪的走向来调节个体的行为;而冷系统则是以认知为基础,个体通过认知做出控制自己行为的举动。

3 自我控制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个体是否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呢?答案显然不是的。个体是在自身生理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克制自己,并不断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因此,人类的自我控制能力实质上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国外对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主要从其冲动性开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冲动型:动作和运动的控制,认知行为的控制和情绪情感的控制。普莱尔对儿童如何对自身动作进行抑制做了研究,他认为儿童的心理表象和机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对其自身的动作控制。而鲁利亚等人对2-4岁的幼儿做了研究,发现儿童抑制自己的动作较难,对某种命令做出停止的动作要困难。

国外对认知行为控制的研究集中在人的认知方式上的研究。Kangan等人将人的认知方式用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即冲动和熟虑。他们通过实验设计了“匹配熟悉图形测验”,并分为两种类型:冲动型和熟虑型。冲动型的个体对测验很少思考,很容易就会作出反应,但同时他们的错误率也较高。而熟虑型的个体则会通过深入地思考,谨慎地作出反应,而他们的时间也相对来说较长。因此,冲动型的个体通常比熟虑型的个体缺乏自我控制。

国外学者Mischel等人对儿童的情绪情感控制方面做了研究,他们设计了“延迟满足”的实验,结果是想看看儿童是否愿意放弃眼前可以得到的东西,而去等待更有价值的奖励。实验者让儿童在两种条件之间进行选择:一种是马上就可以得到的,但是没什么吸引力的东西;另外一种是儿童需要暂时放弃眼前的东西而必须在延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更好的东西。实验结果发现,幼小的儿童抵制眼前的诱惑很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对哪种条件作出符合自身的选择。

国内心理学工作者也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韩进之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这个阶段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谢军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这种增长的关键年龄在3-5岁之间。刘金花认为,一般能够控制自我的儿童比较有责任感、成熟,并且能够自觉地在无人监督的条件下遵守规则,有较高的慎独行为。

4 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影响个体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一般认为生理因素、父母控制模式、言语指导和榜样等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于生理因素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方面,大多数研究认为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国内外关于对大脑皮质的发展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鲁利亚认为:儿童刚出生时大脑皮质的第二区和第三区都不太成熟,而这些区的功能与抑制机能有关。个体在幼儿时期,抑制机能还未发展成熟,而幼儿的大脑皮质兴奋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父母与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做了研究。Kuczynski&Kochanska从父母的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控制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儿童的控制逐渐从身体控制转向言语控制,而儿童也从消极的不服从转向谈判――抵抗的方式。Edwards和Patterson的研究认为,父母对子女要求高的儿童相对于父母对子女忽视或放纵的儿童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情感。

当然,心理学家发现言语指导在儿童自我控制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言语指导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维果斯基发现,学前儿童通常在游戏中会自言自语,这种自我言语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儿童调节自己的行为。鲁利亚研究还发现,幼儿的言语指导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利用自我言语指导。当然,成人的言语指导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巨大。Mischel等人在实验中发现,如果成人给予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那么儿童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国内心理学者认为,成人指导对不同年龄的影响是不同的,成人言语指导对3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什么影响,而对4岁以上的幼儿影响显著,并且不同的言语指导对调节儿童控制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成人的言语指导对较小儿童的运动控制水平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成人言语指导的效果减少。而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我言语的指导作用显著,但是其效果并没有达到成人言语指导水平。

5 小结

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成就,有研究发现,一般来说,童年时期具有延迟满足的少年在长大后能够更好的克制自己,并且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及学习中。具有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其应对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似乎也较强一些,因此,如何去指导儿童成为一个具有强自我控制的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Kopp C B.Antecedents of Self-regulation:a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Perspectiv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2.18(2):199-2141.

[2] Duckworth A L.The Significance of Self-control[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1.108(7):2639-2640.

[3] 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4] 肖晓滢.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研究简述[J].心理科学,1991(2):40-42.

[5] Skinner.Aguide to constructs of control[J].Jour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549-570.

[6] Kuczynski&Kochanska,G.A.(1987).Developmental interpret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noncomplia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Vol.23,No.6:799-806.

[7] 许政援等.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J].心理学报,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