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水产养殖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产养殖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产养殖市场分析

第1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广东省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广东省水产养殖面临较大风险,一旦发生气象灾害事件,养殖户将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风险主要来自于自然灾害风险、社会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台风灾害。广东省面临台风登陆的风险,平均每年登陆广东省台风达7个。每年5—11月为台风季节,其中7—9月为盛期。据2008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8年9月强台风“黑格比”使阳江渔业受灾损失17.59亿元,其中水产养殖损失就超过了10亿元;阳江市80%的网箱严重损毁,网箱养殖的鱼90%逃逸或死亡,经济损失达67亿元。牡蛎养殖基地损毁严重,浮筏式吊养蚝全部被打散,蚝串80%散落到海底,直接经济损失61亿元。池塘严重受淹,受灾池塘面积达181527亩,经济损失95亿元①。低温霜冻灾害。广东省受北方寒潮南下影响,每年有1~2次气温急剧大幅度下降,水产养殖暖水性鱼类面临被冻死的危险。2008年1月下旬,罕见的持续低温冰冻灾害使阳江各地水产养殖业受灾严重,海陵岛试验区420户网箱养殖户中90%遭遇了全部冻死的惨况,阳江全市渔业经济总损失达62亿元。

同年到2月15日止,湛江市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7.4万亩,损失产量达到7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36亿元,涉及百万养殖户,渔业生产、流通、加工、出口各个环节均受到严重影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08年受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持续极端的低温天气的影响,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鱼、南美白对虾等鱼产品养殖遭到毁灭性打击,全省受灾面积179万亩,损失水产品产量29万吨,渔业经济损失达28亿元。洪涝灾害。广东省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暴雨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沿海地区,形成暴雨的水气、热力、动力条件大于其他沿海省份,狂风骤雨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风险。2007年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潮州市饶平县连降暴雨,发生洪涝灾害,使广东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饶平遭受重创,渔业生产受灾面积达9.9万亩,咸水鱼、淡水鱼和贝类等水产品损失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8.4亿元。有养殖户在海面放养的1200多格价值达5000多万元网箱被洪水迅速冲淡海水咸度,导致损失近6000万元②。赤潮灾害。广东省沿海地处热带、亚热带,是我国赤潮的多发海区之一。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沿海地区人口都市化,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人海洋,海水养殖业的扩大、沿海开发程度的提高导致沿海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由于国际海运的发展导致有害藻类的引入,赤潮发生频繁。1994—2006年广东省沿海发生的赤潮事件103起,而2002—2009年广东省沿海发生的赤潮事件有上升趋势。这些赤潮造成对海水网箱养鱼业的损害引发海水网箱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

海水污染。海水污染是指在海上作业或航行过程中发生的石油泄露事件。广东省境内的南海水域有多条海运航线通过,运输船只和渔船来往穿梭,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大量泄油给海洋环境、网箱养鱼造成破坏,招致经济损失。如2004年12月7日巴拿马籍集装箱船和德国籍集装箱船在珠江口发生碰撞,其中德国籍船舶的燃油舱破损,约1200吨燃油溢漏,在海上形成了长9海里、宽200米的油带,污染了近海的养殖业。淡水污染。淡水污染主要是指养殖场附近农田含农药成分的水质流入养殖鱼塘造成养殖企业的经济损失。据广东卫视报道,2012年3月初,广东省东莞松木山水库出现大面积福寿鱼死亡,使渔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调查发现,附近不少工厂在雨天趁机向湖里偷排废水,导致水体质量下降,鱼类染病而死亡。渔业养殖风险。渔业养殖技术涉及人工繁殖、饲料加工和疾病预防等方面。渔业养殖技术颇为复杂,面对不同的养殖水体、养殖品种以及养殖季节都有不同的养殖技术。由于养殖技术不同,孵化率、生长率、成活率就不一样。如果单位面积内放养密度太大、底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则导致鱼类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如果饲养管理不当,投喂的饲料不清洁或腐烂变质会导致鱼类正常生理机能消耗,鱼体瘦弱,引发疾病。这些养殖技术和方法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鱼类生长变慢甚至造成鱼类死亡。外来物种养殖风险。随着广东省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一些外来物种由国外被移居到广东沿海地区并在沿海地区新的栖息地繁殖与生长。有针对性地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也能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但是如果盲目引进就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鲍鱼、牡蛎、扇贝、对虾、鱼类、藻类等大量从国外进入广东沿海海域,就会与当地土著生物争夺生存空间、争夺生态位,甚至与当地土著生物、传播疾病,降低本地生物的生存能力,造成本地生物群体下降,个别土著生物面临灭绝的风险。这些风险与当地养殖业决策部门的政策导向有一定的关联。

广东省水产养殖保险供需市场分析

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水产养殖保险通过供给方与需求方达成商品交易。如果政府参与水产养殖保险,这个市场则有保险公司、水产养殖企业和政府三个市场主体。供应与需求各市场主体行为如下:需求方:水产养殖户。广东省水产养殖生产经营中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对水产养殖灾害的抗击能力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无论规模养殖场还是个体养殖者都对水产养殖保险充满了渴求,主动要求参加保险,保险需求大,其投保积极性和需求数量受到收入水平和费率的制约。养殖户收入高、支付能力强,对保险需求大;保险费率高、投保成本大,养殖户对保险的需求小,即收入与投保成正比。供给方:商业保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对养殖保险的供给受到保险费率和业务成本的制约。费率高则供给多。但是如果保险成本高,保险供给受到限制。保险公司在广东省特定的区域经营水产养殖保险时,固定成本和单位保单变动成本都是既定的。此时,商业保险公司是否做出承保的决定,完全直接取决于保险费率。水产养殖保险在广东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水产养殖保险企业风险过于集中,赔付率高,运营成本高,面临亏损的局面。为了减少亏损,商业保险公司采取提高保险费率的办法,导致保险公司面临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发生灾害损失概率小的养殖户退出保险市场,留在市场上的都是发生灾害损失概率高的养殖户,导致高风险、高赔付、高亏损的恶性循环。保险市场供给方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被迫退出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导致保险供给主体越来越少。#p#分页标题#e#

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博弈。水产养殖户是一个与农民相近的对自然资源、社会化生产有鲜明依赖的弱势群体,随着港口建设、滩涂围垦等占用征用、填埋渔业水域、滩涂及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加剧,给传统渔业带来严重冲击,导致广大渔民生产空间受到影响,导致不少渔民返贫。近年来广东省水产养殖自然灾害不断,但风险保障主体缺失,养殖风险不能转移,造成养殖户灾后重建变得非常困难。灾难的不断发生使水产养殖户缴纳保险费的能力不断下降,严重抑制了水产养殖保险的需求水平,水产养殖户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投保比率下降。由于风险过于集中,保险公司赔付率平均达到120%,水产养殖保险业务严重亏损,抑制了水产养殖保险的有效供给,广东省水产养殖保险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矛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没有交点或者是交点反映的交易量太小。政府的作用。根据大数法则,保险公司经营养殖业保险需要足够的保险标的。保险标的越少,保险公司聚积的风险域高,迫使保险公司提高费率。而费率的提高减少养殖户的投保需求,达不到“薄利多销”的目的,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停滞不前,供求关系失衡。如果政府参与水产养殖保险市场,就能解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府介入市场后,水产养殖保险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需求方得到政府的保费补贴(比如40%),增加了可支配收入,需求曲线向上平移。供给方得到政府的补贴(比如30%)以及税收减免,减少其经营成本,增强其运营能力,保险供给曲线向下平移。移动后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产生新的交点,保险交易量增加。保险交易量增加意味着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得到进一步分散,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①。保险公司在此基础上对保险费率下调,费率下调刺激了水产养殖户投保需求,促进了水产养殖保险市场的良性循环。

保险人承保水产养殖保险面临的问题

相关法律不健全。2004年8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没有提及水产养殖保险,地方政府也没有单独制定渔业水产养殖保险的相关规定。相比之下,2002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已经写入了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扶持对农业的保险事业的发展。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②。因此,水产养殖保险的准公益产品性质还没有被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偏小。由于水产养殖业本身的特点,商业性和互的水产养殖保险单靠保费收入无法支持其自身的良性循环发展。水产养殖保险费率难以确定。与其他险种相比,水产养殖保险有一定的特殊性,水产养殖的损失额在年际之间差异很大、变化很快。纯费率的计算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但有关水产养殖业生产、销售、利润、损失等原始记录和历年统计数据极不完整,10~20年准确可靠的鱼类收获量和损失数量难以搜集和整理。水产养殖险保险标的是活的鱼类,鱼类价格随其逐渐生长而不断变化,因此,难以准确核定损失程度,造成水产养殖保险费率难以精确厘定。水产养殖保险的道德风险难以控制。水产养殖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种确定的预期利益,其标的是有生命的鱼类,它们的生长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殖者的精心管理与照料。水产养殖风险不仅包括自然灾害风险、道德风险、技术风险等,还包括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多种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

广东省发展水产养殖保险的建议

第2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水产品出口;发展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15.096

我国的海岸线长达3.2万千米,可养殖和捕捞的鱼类有1700多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发展飞速,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高,连续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水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水产品出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水产品占比中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在国际贸易中,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评估某一产业竞争力最直接的标准,因此本文通过以上3个标准来对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1 水产品出口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量和出口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2015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699.65万吨,比上年增长3.6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为3409.61万吨;淡水产品量为3290.04万吨。根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量为406.03万吨,出口额为203.33亿美元。而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量为337.36万吨,出口额为166.29亿美元,与2015年1―10月相比,同比增长了4.47%和2.58%。我国水产品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有鳗鱼、对虾、贝类、罗非鱼、蟹类、淡水小龙虾、大黄鱼。

2 我国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我国水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第一,2012年全球有13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水产品的出口贸易。全球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仅美国、我国、日本、泰国四个国家就占据了33%的市场份额。而全球进出口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国家和地区就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而我国水产品出口在2012年的市场份额高达16%,明显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高得多。

3 我国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简单比价法、竞争力指数法和比较优势指数法是研究国际比较优势的主要方法。以下我们分别利用这些方法对我国水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分析。

3.1 简单比价法

简单比价法就是进行价格比较。通过利用国际市场水产品价格与国内市场水产品价格进行比较,可以直观、简单地对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判断。如果比价系数大于1,那么说明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数值越大,其国际竞争力就越强;相反,如果数值越小,国际竞争力就越弱。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贸易年鉴资料显示,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我国水产品出口种类一共有七大类,分别是:A类:新鲜鱼类;B类:干、熏制品及盐渍鱼类;C类:甲壳类及软体类;D类:渔产品等制品;E类:甲壳类和软w类产品及制品;F类:水生动物的油脂;G类:鱼粉等动物饲料。当前我国这七大类出口水产品中E类、C类和A类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中都占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他各类不具有价格优势。

3.2 水产品竞争力指数法

竞争力指数法是指一个国家出口某一种商品,占该商品世界出口总额的百分比与这个国家所有商品出口占世界出口百分比之间的比率。利用这一指标可以测定这一种商品出口格局的地位和趋势,从而根据比值的大小来确定这一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3.3 水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法

水产品比较优势指数法指的是一个国家水产品进出口之间的差额间接地反映出在市场中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指数法计算简便,包含了外贸净出口数值并且联系到产业内部贸易指数,因此被广泛地采用,成为对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有效工具之一。

调查显示,我国淡水和海水养殖资源丰富,并且劳动力低廉,因此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呈上升趋势。但是虽然我国水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可是与挪威、泰国一比,我国水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同的水产品拥有不同资源、技术等经济因素与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对外的竞争力会有所不同。在我国各类出口水产品里,其中D类和E类具有极强的对外竞争力,C类的竞争力在逐渐变弱,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A类和B类也有一定的对外竞争力,而F类和G类就没有对外竞争力。

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水产品,其中以加工贸易原料和鱼粉为主。

4 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4.1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我国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在水产品出口中,没有经过加工的水产品占非常大的比重,其利润低,并且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根据国际水产品市场分析,我国水产业想要加大发展,就必须大力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我国出口水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我国水产品虽然企业数量多,但规模都比较小,没有精湛的技术实力,不具有优秀的品牌竞争力。因此,加大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为了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效应,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小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一些限定,减少当前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使水产品逐渐变得规模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竞争机制的作用,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使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培养出企业龙头,然后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中下型规模的水产品企业共同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之间进行优劣合并,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并且可以鼓励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通过企业之间的重组,短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水产品加工企业。另外,我国水产品企业应该根据国际市场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保证其在国际市场重点额竞争力。

4.2 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

水产品质量也在出口中起着的有效竞争力,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我国需要建立健全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对水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首先,国家应该把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补充健全,在已有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水产养殖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法规,并制定生产准入证件、质量认证等手段,对水产品企业的养殖、打捞、加工等环节进行监管,以保证水产品质量良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4.3 树立远洋渔业战略

我国远洋渔业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沿海省份的远洋渔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在全球远洋渔业中占比还是很少,仅占全球的百分之三,远洋渔业产量低,并且成本高,因此经济效益很差。伴随我国近海捕捞资源不断缩减以及邻近国家海洋权益的纠纷,我们必须明确远洋渔业在我国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地位,树立远洋渔业战略。

h洋渔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实施的难度相对较大,必要由政府部门来进行牵头引导,以减少盲目的开拓。政府可以对相关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这些企业在贷款和融资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同时在税收方面可以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进行具体制定。比如刚起步或者困难的远洋渔业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或者免税。减轻企业的负担,帮助企业崛起壮大。

4.4 实施绿色营销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越来越重视,绿色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时尚。对此,水产品企业顺应市场,建立绿色市场,实施绿色营销。树立起正面的环保形象,最大限度地刺激绿色消费,从而增强企业在水产品出口中的竞争力。

5 结 论

想要提高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就必须大量吸收现代化的综合型人才,组建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远洋渔业集团,将分散的渔业企业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经营模式,并且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的帮助,使水产品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罗慧,孙炜娟.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世界农业,2016(9):150-156.

[2]蔡洪合,康飞,赵肖.加入WTO以来中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演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6(35):63-65.

第3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一、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的基本情况

小湾电站建设完毕,正常蓄水水位高程1240米,水库面积189.1平方公里,总库容149.14亿立方米,云南最大的百里长湖将呈现在世人面前,小湾库区良好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是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宝贵资源。对此,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决定立足库区水资源优势,实施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2008年10月至12月,由省农业厅渔业处牵头,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与临沧、保山、大理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2009年1月,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在××县注册了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购买龙湖宾馆作为公司的办公场地,下设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拥有公司员工56人,制定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2009年初公司兼并澜沧江、黑惠江的合法渔船和渔民,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配置防护设施,开始对库区水域开展守护工作。受省农业厅的委托,从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开始,公司组织增殖放流工作,到目前,共向库区投放优质鱼苗800吨。

该项目以生态养殖(大面积)与网箱养殖相结合,通过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创品牌,建网络营销市场,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库区周边农民脱贫致富为奋斗目标。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使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云南水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根据资源状况和项目奋斗目标,项目的建设内容为:建设28万亩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200亩生态网箱养殖试验示范基地;推进大面积网箱养殖;建设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项目概算总投资5亿元,鱼片加工厂年生产能力20000~80000吨。

项目周期计划为10年,前期3年(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中期5年(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后期二年(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2009年5月至10月,做好项目的立项、报批,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为生态养殖和网箱养殖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10月至12月开始试验生态网箱养殖;2010年1月至3月推广网箱养殖;2010年4月至8月,做好鱼饲料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项目论证、选址、图纸设计、工程招投标;2011年9月至12月完成建设工程;2011年10月在国内市场建设小湾生态渔业专卖店,进行网络销售。

二、总体估价

(一)项目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社会效益好

项目涉及大理、保山、临沧3州市,南涧、巍山、××、昌宁等8县市,含盖农业(养殖)、工业(鱼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商业服务三个领域,与澜沧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关联度大、拉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实施好该项目,可提高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和加工可节约资源投入,有利于组织统一管理和技术提高。项目的实施能够解决大批库区失地农民和其他富余劳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税源。

(二)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模式

该项目以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为投资主体,由云南思广正大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实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小湾渔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设立了综合部、财务部、营销部、守护部和技术部,制定了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计划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商品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道路,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和管理方面的保障。

(三)前期工作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从2008年10月至今,半年的时间,项目单位就完成了与三州市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组建了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购置了办公场地、兼并澜沧江、黑惠江合法渔船和渔民、购买巡逻艇、捕鱼船建立了守护中队、守护站,向库区投放800吨优质鱼苗等前期工作,并开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报批工作。可谓动作迅速,工作扎实。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请县政府建立项目协调开发领导组,有效开展项目建设。

(二)请县政府进一步完善渔业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打击黑恶势力,确保库区安全稳定。

(三)将项目纳入临沧市的重点招商项目,享受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四)请支持项目立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补助和库区周边农民的扶持资金。

(五)请县政府协调库区乡(镇)、村委会大力发动库区农民参与网箱养殖培训和生产。

四、意见、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是关联度大,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强的建设项目,由于拥有28万亩库区水资源优势,引进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养殖技术,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项目市场情景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实施好该项目,可以提高小湾库区水资源的利用率,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地方税源,促进企业增效。但由于项目建设内容广博,项目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在实施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加之项目处于启动阶段,渔业养殖在小湾库区是新生事物,有一个探索、了解、接受的过程,因此,县委、政府应给予高规格的重视,库区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引导、帮助、支持、宣传是整个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县应将该项目作为继茶叶、核桃、烤烟、蚕桑以后的重要产业来培育,政策上给予着重倾斜,精力上给予重点保证,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小湾库区渔业养殖项目实施工作,从细节做起,高质量服务,把它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点项目来抓,作为围绕以提升实现“三个核心”指标和推进“三化”进程的优势项目来扶持。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抓好项目实施工作,县政府成立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和招商工作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发改局、招商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局、商务局、环保局、交通局的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农业局负责抓好宣传发动、组织网箱养殖技术培训和渔政执法工作;发改局负责项目论证、项目立项、转报审批和鲜鱼最低保护价制定;招商局负责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国土局和建设局负责饲料加工厂、鱼粉厂和鱼片加工厂的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报批手续;环保局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和库区水环境监测、保护;交通局负责水运管理;商务局协助小湾渔业公司做好鱼产品营销和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经济局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三)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1、涉及该项目的证照办理、项目立项、报批手续,能减化的尽量减化,能变通的尽量变通,费用能减免的坚决减免,不能减免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努力打造成本凹地,服务高地。在公司驻地设立公安执勤点,同时与渔政执法队有机结合,为公司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序良好的环境。

2、把小湾库区生态渔业养殖项目列入××重点招商项目,享受已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必要时在特殊情况下给予特殊的政策。并积极帮助申报临沧市重点招商项目。

3、把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列为××县重点保护企业,颁发《重点保护企业》匾牌,实行重点保护,为公司负责人(法人)颁发外来投资者绿卡,提供“绿卡”服务。不得随意对公司进行除法律法规以外的检查、评比,确需进行的须经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的同意。

4、积极帮助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申办进出口经营许可证。

5、安排县渔政执法机构尽快进入小湾库区开展工作。积极请示汇报,争取省渔政执法总队在小湾库区设立渔政执法中队,切实加强渔政执法管理。

6、在饲料加工厂、鱼片加工厂投产运营后,积极帮助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向县公安部门协调,在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设立一个治安值勤点。

第4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市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要时期,需要我们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和工作思路进行认真思考、及早谋划。本文就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定位作一浅显分析。多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落实支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管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已有各类规模特色生产基地831个。建有水产养殖基地25.2万亩、毛竹18万亩、蔬菜13万亩、果品10万亩、茶叶5.3万亩、板粟5.2万亩、吊瓜2.4万亩。茶叶、板栗产量和蓄竹量均名列全省前茅。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趋增强。现有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0多家,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生产基地20多万亩。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3家,超亿元的有3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16家企业被列为省和无锡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致力拓展农业市场,产销渠道逐步拓宽。现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年销售农产品超16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组织82个,省和无锡市级的示范组织13个,入社(协)农民2.5万人,年组织销售农产品7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7100多人,经销各类农产品达近7亿元。有36家农业出口企业,20__年创汇达4000多万美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全市已制订各类农副产品标准46只,100多家加工企业执行农产品标准244只;省级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基地48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9个,绿色食品8个,绿色保健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省级以上各类名牌产品37个。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__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2.02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5.23亿元,增长14.2,占农业总产值的78.8;粮食总产33.04万吨,油料总产2.71万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190元,比上年增长14.3,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900元左右,增幅12。

纵观我文秘站网-市农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实现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但是,与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市的现代农业实践仅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任重道远。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不高。占农业生产主流的仍然是传统分散的小农经营。产加销、贸工农等环节是条块分割、联结松散,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加工层次低,研发能力弱;市场和流通仍然是制约农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业结构调整难度凸现。在过去的调整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适应性调整和低水平重复,注重量与面的扩张,战略性不强,市场适应度差,经济效益不高;以“一减三免”为主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效益和积极性有所提高,结构调整的空间减少、张力不足。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带动能力不强,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弱化,科技研发力量不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基本水利设施薄弱,农业抗大灾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环境亟待改善。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生产本身带来的污染,使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所有这些,都制约着我市农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创新工作、着力化解。

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发挥优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聚生产要素,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全方位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突出发展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产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当前,要着重做好产业化、生态化和外向化三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要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主导产业培育工程。继续抓好水产、蔬菜、花卉、茶叶、吊瓜、竹制品等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丘陵山区的林茶果特色经济区、氵鬲湖沿岸的优质水产经济区、太湖沿线的无公害蔬菜经济区,构筑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特色、壮大规模为目标,加快调整区域布局,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优势产品。要按照《宜兴市现代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实施计划》要求,建设好茶叶、吊瓜等三个重点产业、中兴农业科技等四大示范园区和盛道茶业等十大重点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要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继续开发项目、技改扩能,做大做强;要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要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要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我市水产、畜禽、果蔬、吊瓜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反哺农业和农民,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市场体系构建工程。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功能。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和产品特点,悉心研究市场体系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规范运作的原则,着力建设好本地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形成完整、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积极开拓外地市场。在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设立销售窗口,举行展销展示,建立购销合作和进驻大型超市等方法和形式,巩固和拓展本地农产品在外地市场的营销体系;要扶持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技能和素质,给予帮助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村能人参与农产品市场开拓 。

农业品牌战略工程。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向。我市目前有各类农业品牌300多个,但叫得响、影响大、知名度高的品牌很少,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品牌。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要加快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根据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时修订、完善标准水平;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投入,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评奖、评优,提高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功能,对我市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要求,加大整合力度,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的组织程度,加快创建一批新品牌,巩固保持一批老品牌,尽力提升一批好品牌,打出宜兴农业的品牌优势。

农民专业合作工程。合作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要以突破农产品流通瓶颈为关键,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要依托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农技推广人员等,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各级政府应该在引导、指导、服务和协调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积极实施农业生态化,就是要以科技为依托,在确保农业安全、高效的同时,深入开展“三清”工程,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扩展和提升农业功能的需要,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景。从宜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优化资源利用、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思想观念,增强生态意识,把它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上下形成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建设环境。

要重视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建设。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作为标准化的方向,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实施,继续推进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要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强农药、肥料、兽药等农用投入品的管理,加大对高效低残留生物农药、有机肥生产的支持,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

要实施“三清”工程,实现农业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宜兴”建设方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积极推广适合我市自然条件和环境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实现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推广秸秆还田,支持发展农村沼气,降低资源依存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全面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

要坚持生态与效益并重,着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我市山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独特条件。要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营造特色,做足山水文章,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结合《十一五》规划制订,搞好西太湖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好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和各具特色的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要建设和创办好能够让旅游观光者直接参与和享受的农家乐、垂钓场、茶艺节和杨梅节等经济旅游活动,使观光农业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第5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是农民如何实现小康的问题。现阶段,农民能否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农民问题,采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去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早就提出了2009年全市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认识到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问题,只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小康,才能实现全市人们的小康。我市立足于全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阻碍农民增收。

一、当前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连续增长,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95元,2011年为10312元,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872元,以约18%的速度增长。

2.非农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工业收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以2011年为例,地区生产总值为520.67亿元,其中二产收入为288.82 亿元而一产农林牧鱼收入共计我46.99 亿元,农业收入所占份额仅为 9 %。

3.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的方式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09年统计,乡镇劳动力中离开本市6个月以上从业人员约占乡镇总人口的 20 %。

4.农民负担仍然较重。据统计,当前农民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看病贵的问题容易导致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很快转贫。

二、制约我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里,粮食生产仍然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偏低,再加上进口粮食产品的冲击,导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难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合里。突出表现为名优稀特的经济作物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提高农户经济效益。

3.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达到规模经营的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4.信息不灵。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其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户信息不灵仍是普遍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收入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是,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农业正承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考验。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且农产品价格上涨属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农产品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来自世界市场低价农产品竞争的压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应,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应。在农业面向市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大的转变。当前,就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我市发展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同时,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区域特色,发挥当地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乡镇党委、政府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任务繁重。只有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只有把握区域特色,谋划当地发展方向。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确定发展思路。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多作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听取广大农民的建议,找准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收。

4.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力,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各个乡镇各有优势,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无论是工业型的乡镇,或者是农业种植型的乡镇、水产养殖型的乡镇,还是蔬菜栽培型的乡镇,都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因而,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企业的加快发展,拉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不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问题,而且使他们有了可观的工资收入,关键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增长和快速增长。

5.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等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抓科学管理,抓市场开拓。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6.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并且,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7.转变职能,改变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第6篇:水产养殖市场分析范文

王文生,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科技部国家农村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评审组组长,农业部农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农业农村应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三农”问题。部分科研成果先后入选科技部国家“十一五”重大成果和农业部十年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和软件登记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中国农户的影响》专著1部,主编《中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机制研究》《农业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数据与农业应用》著作3部,参编中英文著作6部。

大数据主要来源于大联网、大集中、大移动等信息技术的社会应用,不但是信息技术从单项应用到多项融合的结果,而且是信息技术从前端简单处理向后端复杂分析演变的表现,更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大数据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视野和更新的发现,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许多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大数据都将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从起步、普及、提高、推进等一系列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领域中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农业大数据存在和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一直非常重视全国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建设。农业领域是大数据产生的无尽源泉,具有浩大的数据基础。随着各种智能传感终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新颖、迅速,类型更加多样,农业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模态多变、实时性强、关联度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农业相关应用研究,其意义将非常明显。

一、 大数据

与云计算的横空出世非常相似,大数据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但略有不同的是,云计算发展早期主要由企业推动,而大数据则几乎同时得到了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各界的共同青睐。大数据最早是由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提出的,他在《第三次浪潮》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数据具备3个基本特征:体量浩大(volume)、模态繁多(variety)、生成快速(velocity),或者就是简单的“3V”,即庞大容量、极快速度、种类丰富的数据。

二、 农业大数据

(一)农业大数据内涵

农业数据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对象、关系、行为的客观反映,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研究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技术、理念、思维等原因,对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够,一些深藏的价值关系不能被有效发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研究,农业大数据也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存量数据激活的问题,而是实时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利用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解决的问题不是关系型数据库集成共享的问题,而是不同行业、不同结构的数据交叉分析的问题。农业大数据至少包括下述几层含义:

基于智能终端、移动终端、视频终端、音频终端等现代信息采集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广泛使用,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声音、文档等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被大量采集,农业数据的获取方式、获取时间、获取空间、获取范围、获取力度发生深刻变化,极大地提高农业数据的采集能力。

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多结构的交叉、综合、关联的农业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取代了关系型数据库成为数据存储与管理的主要形式,基于数据流、批处理的大数据处理平台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交互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智能管理等技术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环节大量应用。

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达成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农业大数据协同效应得到更好的体现。农业大数据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循环、高效、完整的生态圈,数据隔离的局面被打破,不同部门乐于将自己的数据共享出来,全局、整体的产业链得以形成,数据获取的成本、渠道大大降低。

大数据的理念、思维被政府、企业、农民等广泛接受,海量的农业数据成为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天气信息、食品安全、消费需求、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多源数据被用来预测农产品价格走势,耕地数量、农田质量、气候变化、作物品种、栽培技术、产业结构、农资配置、国际市场粮价等多种因素用来分析粮食安全问题,政府决策更加精准,政府管理能力、企业服务水平、农民生产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大数据获取

农业大数据获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农业要素数字化并进行有效采集、传输的过程。目前,农业领域的数据积累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达不到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的数据积累水平。然而农业数据采集方式的变化,自动化、智能化、人工化信息终端的大量涌现,数据的实时、高清以及长久保存等需求,使得农业大数据成为可能。农业大数据源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经济、农业流通等方方面面,不同的数据源,对应不同的数据获取技术。从目前情况分析,农业大数据获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

农业生产环境数据获取是指对与动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营养元素、CO2含量、气压、光照等环境数据进行动态监测、采集,主要依靠农业智能传感器技术、传感网技术等。随着多学科交叉技术的综合应用,光纤传感器、MEMS(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等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以及光谱、多光谱、高光谱、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测方法在植物、土壤、环境信息采集方面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环境数据的精度、广度、频度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传感器终端的成本逐渐降低,大范围、分布式、多点部署成为现实,数据量呈级数增长。

2.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

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是指对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生长、发育、活动规律等生物生理数据进行感知、记录,如检测植物中的氮元素含量、植物生理信息指标,测量动物体温、运动轨迹等。常用的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包括光谱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热红外技术等。生命信息智能感知改变了原有的、以经验为主的、人工检测模式,使生命信号感知更加科学、更加智能,实时性、动态性、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农业生命信息是对农业生产对象本身的数字化描述,是对生命个体进行监测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典型的时效性。

3.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

农田变量信息快速采集主要是对农田中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和作物病、虫、草害及作物苗情分布信息采集,一般分为接触式传感技术、非接触式遥感技术。国内在农田空间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已设计出便携式土壤养分测试仪、基于时域反射仪(TDR)原理的土壤水分及电导率测试仪、基于光纤传感器土壤pH值测试仪,并在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作物生长特性与生理参数的快速获取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精准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方向,快速、有效采集和描述影响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量信息,是精准农业的重要基础。高密度、高速度、高准确度的农田信息具有数据量大、时效强、关联度高等特点。农田变量信息主要服务于精准农业生产,强调实时性、精准性等特点,属于局部、微观、持续的农业数据。

4.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

农业遥感数据获取是指利用卫星、飞行器等对地面农业目标进行大范围监测、远程数据获取,主要采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具有获取数据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获取信息手段多、信息量大等特点。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及时地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主要应用在农用地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农作物大面积估产与长势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作物模拟模型等几个方面。农业遥感数据能反映大面积、长时间的农业生产状况,属于宏观、全局层面的农业数据。

5.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

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质量、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生产成本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涉及农业流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动态性、实时性、变化性,一般由“智能终端+通信网络+专业群体”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诸如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随处可见,加上网络的宽带化发展以及集成电路的升级,人类已经步入了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基于智能终端的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越来越频繁,数据量越来越大,图片、视频等数据格式激增。基于3G的基层农技推广平台等是农产品市场经济数据采集的典型应用。

6.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

农业网络数据抓取指利用爬虫等网络数据抓取技术对网站、论坛、微博、博客中涉农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定向采集的过程。网络爬虫(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地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有广度优先、深度优先2种策略。农业网络数据是在互联网层面对农业各方面的客观反映,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数据涌现等特点。搜农、农搜等搜索引擎都是基于主题爬虫的农业数据获取平台,在农业网络数据获取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三)农业大数据现状

1. 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数据库、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遥感、农业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云存储、数据仓库等技术为数据的海量存储提供了可能,传感器、遥感数据、移动终端、网络等都积累了大量的农业数据。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从“技术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农业领域都在积极部署农业大数据相关方面的研究,农业大数据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发起了信息联盟,旨在促进涉农信息资源与专家队伍的集成、共享,联合推进农业信息云服务;山东农业大学发起了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http://.cn/),以期促进大数据在山东农业领域研究及成果应用发展。2014年,科学数据大会举行,专门设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分论坛。

2. 农业大数据积累初具规模

我国农业信息化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农业数据的积累,目前农业大数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数据的存储格式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视频、图片等数据量也在不断攀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试点)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重点采集作物科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类科学、农业科技基础数据等农业科技类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农业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448.93GB。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构建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畜牧等农业技术数据库,面向全国70万农技员提供服务,总记录超过10万条,视频数据超过5000个。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研发的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现有地学遥感数据资源约280 TB,以中国区域为主,覆盖全球地理范围。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CGRIS),拥有粮食、 纤维、油料、 蔬菜、果树、糖、烟、茶、桑、牧草、绿肥、热作等200种作物,41万份品种、种质、基因信息。

3. 农业大数据研究具备了一定基础

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一直与农业数据密切相关,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与预警、数据挖掘、信息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农业信息处理分析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与农业相关的主要监测、预警系统共有84个,其中食物保障预警系统12个,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18个,市场分析与监测系统35个,作物分析与预警系统19个;中国搜农作为国内首款农业垂直搜索引擎,持续稳定运行6年,获取了海量的农业信息,信息总量超过100TB,信息更新周期平均为30min,目前每周平均信息增长量3GB,每天监控3万多个农业网站的超过2万多个农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2万多个农产品品种的价格、供求等信息。

三、 农业大数据应用展望

基于大数据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推进传统领域创新与应用实践,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在农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有部分领域完成了大数据积累,具备了利用大数据理论与技术进行深入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的条件。根据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农业可靠决策支持系统

变量决策分析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中的核心,致力于根据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相关因素,在农田内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分布式的处方农作。高密度的农田信息获取后,怎样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农田信息,推出一整套具有可实施性的精准管理措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决策支持系统传统的生产决策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理想。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集成作物自身生长发育情况以及作物生长环境中的气候、土壤、生物、栽培措施因子等数据,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突破专家系统、模拟模型在多结构、高密度数据处理方面的不足,为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精准、实时、高效、可靠的辅助决策。

(二)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集成与整合各分散的信息资源与系统,在全国范围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数据资源体量大、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信息服务模式多样,需要实现海量农业信息化数据获取、传输、加工、服务一体化处理。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研究复杂多样、动态时变用户需求的快速聚焦与大规模服务及用户动态需求组合的学习和进化机制模型,突破农户需求智能聚焦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按需分配以及云环境下大规模部署的智能系统服务与庞大“三农”用户群的多样性、地域性、时变性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对接。

(三)农业数据监测预警系统

农业数据监测预警是指对农业生产、市场运行、消费需求、进出口贸易及供需平衡等情况进行的全产业链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其主要任务包括感知市场异常波动、实时监控生产风险、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管理关口前移等。2002年以来,农业部开始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启动了稻谷、小麦等关系国计民生的7种重点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目前,监测预警技术已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病虫草害、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和挖掘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流监测、农业数据关联预测、农业数据预警多维模拟等,大幅度提高农业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四)天地网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

农情信息遥感监测主要是指利用遥感等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情况信息,如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信息、农业灾害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进行远程监测和综合评价,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的过程。基于遥感-地面-无线传感网的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体系,在解决了数据时空不连续的难点的同时,也带来了海量农情数据融合处理的问题。与此同时,遥感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新型传感器的应用等,遥感影像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的存储、快速产生、信息提取、融合应用等,为遥感数据分析带来了挑战。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研究天地网一体化农业监测系统中的多源多类数据的智能融合与分析、定量化反演以及网络化集成与共享关键技术,实现全局数据发现与跨学科的数据集成和互操作,为农业遥感信息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撑。

(五)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