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1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后现代经济;符号;广义符号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1―0017―08

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迈向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提出“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同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为反映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还提出了信息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等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并无统一的认识。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是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作为一位新康德主义者,他从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出发,着重研究人类认识问题。在《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人论》中,卡西尔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向,他试图用符号形式的哲学思路去把握和描述世界以及人性的生成与演化。在其名著《人论》中,他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出发点,勾勒了人性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的整体构架。作为西方人学理论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卡西尔的关于人的符号本质的论点或许能够使我们从全新的视角认识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

一、符号

符号是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理论基石。符号的基本意思是标签或象征。如果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那么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卡西尔在一般意义上对符号作了解释: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卡西尔也认为符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在知觉符号与其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的意识之中。[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符号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它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关系,即外在物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的统一关系,不应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形式化的记号或标记,忽视其意义。例如,送玫瑰给情人时,玫瑰就是“爱”的“符号”,这一符号的能指就是作为物质形式存在的玫瑰,所指就是能指代表的意义,即爱;基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联想式的整体)产生了第三个术语①,这束玫瑰成了一个符号。我们必须注意:作为符号,这束玫瑰不同于作为能指的那束玫瑰……作为能指,一束玫瑰是空洞无物的,而作为符号,它是充实的”。[2]134作为符号的玫瑰的主要意义和价值体现为对“爱情”的表征,接受者接受的不是物质性的“玫瑰”,而是作为符号的玫瑰,即“爱”。

符号作为对象的指称形式,它的统摄功能具有生成人性和塑造人类文化的作用。首先,“符号的抽象性使人的生活超越了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有了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3]53其次,符号的普遍性表明人的符号功能是不受任何感性材料的限制,这使人的世界有了比动物世界无可比拟地宽广和丰富,使人类能够打开文化世界的大门。最后,符号的多变性使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也可以在同一种语言内,用不同的词表达某种思想和观念。卡西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教育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3]35

卡西尔认为要更好地理解符号,需要把符号与信号相区别。信号是物理的或实体性的存在,是对外在世界的被动的接受,动物是以所属的种的本能活动获得信号,被动的适应外部环境,例如巴甫洛夫所作的狗的第二信号系统实验表明,铃声作为“食物”的信号仅仅是一个物理事实,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信号不能和人的“符号”相提并论,符号是观念性的或意义性的存在,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有了符号,不仅可以对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做出被动的反应,而且能够凭借自己创造的符号主动地把握世界、解释世界,以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动的改造对象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类的需要,使人从动物的纯粹自然世界升华到人的文化世界。

符号与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之间既存在密切的联系,也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了解了它们的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符号。第一,信息反映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强调符号所蕴涵的意义是否有新意,具有直接明确的价值性,信息传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符号互动。第二,知识是人们对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即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符号互动的结果,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人类整个符号系统的一个子集②,但是符号不一定是知识。第三,体验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反映,这种关系形成于消费者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互动过程之中,它不能离开主客体而单独存在。由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互动的基础是符号,因此体验所反映的关系是一种符号互动的关系。第四,注意力只是人类活动(符号互动③)的一个表层环节或方面,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注意力所关注的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却忽视了“注意力”背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各种形式的符号需求。第五,文化即人化和意义化,文化本身并不是符号,而是隐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这个关于文化过程和文化关系的意义只存在于文化参与者的思想之中,必须借助符号才能得到表现,并通过人的感官才能被体验。需要强调的是,符号具有的物质实在性是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符号的本质属性是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即可以被用来在多种文化语境中传递的意义。符号是去魅后的文化,是人类的特殊创造物,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处在特殊关系之中的符号既可以表现为信息又可以体现为知识。

由上可见,符号可以很好地涵盖信息、知识、体验、注意力和文化等概念。我们认为“符号经济”一词较好地概括了后现代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文化经济。这些形态都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或局限于经济活动的某一范围和环节分析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缺乏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而符号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既关涉了以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经济,又包含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数字(信息)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经济,它在深度、广度以及简明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上述概念。[4]

二、符号经济与广义符号经济

符号经济就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经济,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关于符号经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威廉•波特在其《致富秘诀》中提出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票据通货,并认为票据和金属货币虽然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仅仅是历史渊源上的联系,正如“货币或许起源于某种商品,但其价值和行为已不再受那种商品的控制了”。[5]440-441现代较早提出并使用符号经济这一概念的是彼得•德鲁克,他认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即“资本的运动,外汇率以及信用流通”,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产品和服务的流通”。[6]38张晓晶认为,由经济符号的创造、流通所形成的执行一定经济功能的经济系统就构成了符号经济。他把经济符号看作是一种能够变现的对未来收入的索取权凭证,并认为“货币”、“信用”、“金融”等都可以纳入符号经济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张晓晶进一步指出金融经济与符号经济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着重于功能上的描述,而后者更侧重于形式上的描述而已。[7]

货币符号是经济符号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有了货币符号,有了货币符号使用范围的扩展,经济生活才得以从符号上去理解;但是,如果符号经济的概念仅仅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提出这一概念就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局限于货币金融领域的符号经济的外延和内涵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理论和现代的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张晓晶在《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指出,符号经济与虚拟经济、名义经济以及金融经济的外延是一致的。虚拟经济与符号经济的内涵也没有多大的差别:符号经济指的是经济符号,即“货币”、“信用”和“金融”的创造与流通形成的价值增值;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8]其次,对于张晓晶提出使用符号经济可以有助于区别虚拟经济的歧义,我们认为这一建议的确可以较好地消除歧义,但是成思危的方法更佳。成思危指出,目前造成“虚拟经济”含义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把英文中的“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和“Visual Economy”都翻译成了“虚拟经济”,并同时在三种含义上使用,消除混乱的方法是:将“Fictitious Economy”翻译成虚拟经济,因为它是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的概念衍生出来;将“Virtual Economy”译作“拟实经济”,因为它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运行方式,比如说电子商务等等,即“网络经济”;将“Visual Economy”译作“可视化经济”,因为它是指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际经济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8]再次,从用词的匹配性角度看,张晓晶认为用“金融”没有用“符号”与“实体”匹配好;我们认为用“虚拟”更好,因为它与“实体”更对称、更匹配。最后,张晓晶指出,符号与实体经济并列可以很好地揭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实体”自然是第一位的,“符号”自然是第二位的,这突出了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9]7我们认为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其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到目前为止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业的繁荣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表明实体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在未来,人类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所处的位置只是基础性的,符号经济需要做的不是“突出它”,而是“取代它的主导地位”。当然,此时的“符号经济”不是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而是拓展后的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

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对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的拓展。第一,从外延上看,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大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现代符号学认为,一个事物若能“代表”它以外的某个事物,则该事物便成为一种符号。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意象、音乐、物件、姿势、面部表情乃至人的嗅觉、触觉以及仪式、习俗等;而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主要指“货币”、“股票”和“债券”及其它金融衍生物。第二,从内涵上看,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更偏向于强调符号的形式,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则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由于需要跨越学科之间的壁垒,许多人常常难以了解符号的真正内涵,常常错误地把符号理解为标记,即符号的能指(符号外在物质的形式),忽视了符号的所指(符号代表的意义)。

由上可见,符号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广义的符号经济,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是狭义的符号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已经有人从较为广义的角度理解符号,思考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例如,让•鲍德里亚在20世纪中叶就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国家的符号消费问题;我国学者汪丁丁在本世纪初分析了个体符号交往的经济学含义。[10]为此,我们建议放弃金融学语境中的符号经济,从符号学角度理解“符号经济”,下文的符号经济主要从广义角度加以理解。

三、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

保罗•萨缪尔森指出,“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每个社会都必须通过某种方式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事实上,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在今天与在人类文明之初一样地关键。”[11]4-5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它们是判断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重要标准。后现代经济的符号本质主要体现为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方面(即“谁来生产”和“为谁生产”)符号经济突破了传统物质性、生物性的“经济人假设”,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具有精神性、文化性的“符号人”。

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主体和归宿,经济生活中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人类自身的无限欲望和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因此,对人类自身欲望和行为的研究成为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和关键。但是,关于“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形式上已经非常科学化的主流经济学对现实问题不能作出有效解释和预测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关于人的假设的不完备。众所周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确立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但是,“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准确、全面地反映人的“真实”本性。当代法国经济学家亨利•勒帕日指出,“‘经济人’这种简化了的个人模式,用卡尔•布鲁内的话来说,即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12]2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人”假设经历了由古典经济人、新古典经济人到广义经济人的演变过程。广义经济人主要体现在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道格拉斯•诺思等“新经济学家”的著述之中。加里•贝克尔指出,“由于异乎寻常的精确化充斥了消费者需求理论,特色、声誉或善举等变量越来越失去存在价值。然而,人类行为其实并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充分(唯一)内容的。受欲望规定,人类存在着对荣誉、友谊、尊重等许多非经济利益的需要,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经常包含一些健康、道德、友谊、和社会目标”。[13]117-118“广义经济人”不再是凡布伦所指责的“洁白无瑕”的经济人,而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其行为的目标在于实现个体效用的最大化,这种效用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而涵盖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对伦理、文化传统的考虑。

在经济人假说不断修正的同时,也出现了“管理人”和“社会人”的假设。“管理人”是赫伯特•西蒙在批判“理性经济人”时提出的一种人类行为类型的假设。他认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发展已经证明人类行为包含着大量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现实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认识和计算能力方面固有的局限,以及信息不完全、时间有限的制约,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因此,不论主观愿望怎样,人们只是追求可以实现“满意的状态”而不是最大化。[14]226西蒙把这类以追求“满意”为目标的有限理性人称为“管理人”。

“社会人”是一些“制度主义经济学家提出的人类行为分析模式。社会人假设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之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人所作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它的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要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地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互相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内环境的;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它与环境的关系去理解人,去解释人的经济行为”。[14]225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博弈论、人本经济学等各种新经济学对人类自身行为以及人的本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求解,他们的结论表明,人不是单纯的“生物人”、“经济人”,人是具有文化性的“社会人”。面对如此多种关于人的假设,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分析了形而上学的理性人、神学的宗教人、自然科学的生物人,认为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存在属性。他指出,理性人过于抽象和空洞,不是对人性的实在反映;宗教人是对人的文化本质的荒谬的异化;生物人看到了人的存在前提,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们都没有对“人的本质是什么”作出根本性的解答。卡西尔通过对符号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也阐明了社会人和文化人的本质是“符号人”。

卡西尔认为,人不是生活在一个纯粹自然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的世界之中,换句话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只有在这种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必然地把人塑造成文化的人。这就是人的真正本质,也是人的唯一本性。在卡西尔看来,人类文化生成是可能的,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类的符号活动。因为符号活动“这种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它是人的最高力量,同时也标志了我们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的天然分界线。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宇宙”。[3]8这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就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创造各种各样的文化世界。因此,符号是第一位的,文化是第二位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卡西尔强调,“人是符号的动物”。

作为一个符号制造动物,人所创造的一切的基础都是符号(文化),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是人所创造的符号的最主要的几种形式。通过符号系统,人们认识了工具和理性的意义,进而认识了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成为符号世界(文化世界),使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变成为符号关系,使自然人成为文化性的符号人。总之,文化人、社会人的本质在于符号,“人是符号动物”。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符号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在“生产什么”方面,符号本身已经开始成为商品,并正在形成一个广阔的经济活动领域,推动人类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符号成为商品是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是人类需求不断提升的必然结果。人类需求按性质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历史的归宿看,精神需求将越来越重要。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低下,物质产品严重不足,不断增加物质消费、提高物质消费水平是当时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最主要的事情,人们购买商品主要是为了物质消费,即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如充饥、御寒等),而文化消费只是一种生活点缀。在工业社会后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能力迅速提高,各类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物质消费的边际效用开始递减。于是,人类的需求层次开始提升,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了符号的商品化。当前符号的商品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是符号商品化的低级形态,即符号渗透在物质性商品中,与物质性商品一起被销售和消费,这种符号与物质相混合的商品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人们购买商品不再单纯地注重商品的物理效用,而是同时关注情感和精神上的效用,即符号效用①;于是物质商品之中开始包含更多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因素,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如产品设计、广告等方面)对产品营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托夫勒早在1970年就指出,“后服务业的经济的关键在于从制造业开始的各种生产的心理化。今天所有的工业国社会,尤其是美国,产品有各种奇特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商品的设计越来越迁就消费者心理上的额外因素。厂商在基本商品上增加了精神因素,而消费者则乐于为这一捉摸不定的好处慷慨解囊”,[15]196于是,我们“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但(这一经济)一直为经济学家所忽视”。[15]195其实,这种经济的本质就是符号经济。

其二是符号商品化的高级形态,即符号成为独立的商品。虽然独立的符号产品需要物质性的载体,但是人们购买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单纯的精神情感需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由它提供的符号效用决定。当人类创造的各种符号(如科学技术知识、历史文物、绘画、雕塑、音乐、戏剧以及其他文化艺术产品)由于自身或人为的因素变成了一种具有“符号效用”稀缺性资源时,符号就可以成为商品。早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我国的两汉时期,符号就已经作为独立的商品存在,当时一些“穷秀才”靠“鬻文为生”;20世纪中叶以来,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凸显了符号的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仅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就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增长速度更快,例如,2003年英国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1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其产值占GNP的7.9%;[16]291美国的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4%,其产值占GDP的比值已经超过31%。[17]8由上可见,符号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最为重要的方面,符号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

第三,在“如何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符号经济时代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更是人与外部符号世界的符号互动过程,是一个生产差异化符号的过程,作为符号商品的交换和消费变成了文化和意义交换和消费,企业生产(符号创造)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

在符号经济时代,人们的主导性需求不再是物质需求,而是符合人的本性的与精神和文化方面紧密相关的高层次的符号需求。人作为“符号创造动物”,其符号创造活动主要来源于人与自然界或社会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以符号为中介的互动活动。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符号系统,人们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其他非语言符号才得以可能,因此,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质是符号互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也是符号互动,这是因为人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系统将自己与客观的自在世界分离,在符号的创造过程中,人类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客观的自在世界,而是一个符号世界,客观世界隐藏于符号世界之后,于是符号世界变为连接人与客观的自在世界的桥梁,只有借助符号世界,人类才能认识和把握客观的自在世界。

符号创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活动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活动。自然科学和技术创新的实质就是在与客观世界进行信号互动基础上的符号系统的自我演绎,是人的好奇心的外在表现。这种演绎过程既表现为不考虑符号意义(所指),由人脑或电脑进行的单纯形式上的和物理意义的符号(能指)运算过程;也表现为剥去符号的外在的、具体的形式(能指),由人脑进行的关于符号意义(所指)的整合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的创意是最为典型和最为单纯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是对可能世界随心所欲的表达,是人的符号创造欲的外化结果。

符号的生产和创造是一种差异化的生产和创造,这种差异化来源于创造者所拥有的符号系统的异质性,如果这种特异性产生的符号产品的差异性符合某些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该符号产品就可以变成商品。作为商品的符号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交换价值,它也许具有传统经济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经济交换价值,但是这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于是,作为商品的符号的物质性的经济交换价值的主导地位被符号的意义性的交换价值取代,物质流通体系转换为意义流通体系。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这一交换所规定的消费就不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所能分析的内容了,因为它追求的并不是传统消费中的实用性一面,今天的消费过程正是将经济交换价值转换为符号交换价值的过程。[18]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必须从传统研究中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分析里走出来,将分析符号交换价值的产生过程作为自己分析的基础。

在符号经济时代,符号创造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心、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冲动。在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影响下,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人的动物性求生本能导致人的物质欲望大大超出稀缺资源所能满足的程度,于是发生了与“物竞天择”类似的社会竞争规律,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实,过度的竞争只会使市场趋向无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层面和阶段,经济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变化发展的。如前文所述,当人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进入了珀特尔所论的“财富驱动的发展阶段”时,人们就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从人的符号本性看,就是追求符号生活的富足。在符号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符号的创造、生产和消费。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其生产出的产品(即符号)可以被多个人同时享用,“效率”不再是符号创造活动的主要判据,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竞争和社会的过度分工,也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这一活动中,虽然仍然会存在竞争,也必须要讲求效率,但现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尽管竞争可以成为人的创造性的激励,但更多地是对创造性的压抑。正如凡勃伦所说,文化是一种“奢侈品”,需要所谓“有闲阶级”的创造;[19]因此,过度的竞争和社会分工往往会使人异化,导致人的职业厌倦,束缚人的想象空间,降低人的符号创造能力,削弱人们的文化符号需求,扼杀文化的丰富性,减少符号创造的差异性,进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于符号的创造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意,而创新创意的动力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创造欲,因此,在人类的符号消费需求的拉动之下,符号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表现为人类天生的好奇以及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符号创造冲动。

参考文献:

[1]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8~13.

[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瞿铁鹏,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4]柳洲,李祖扬. 广义符号经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哲学阐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7-13.

[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朱泱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许斌,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

[7]张晓晶.试论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2):15-20。

[8]成思危.解读新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4.

[9]张晓晶.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汪丁丁.观念创新与符号交往的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1,(1):26-37.

[1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2]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3]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4]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16]郭羿承.国际艺术授权及其发展[C]//文化蓝皮书2004: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0-294.

[17]林拓,李惠斌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8]仰海峰.现代艺术与符号拜物教――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4,(1):31-37.

第2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AI变成服务,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类的工作

首先,他认为未来20年,AI会成为很多行业的基础。AI系统将成为电力一样无处不在的商品化服务。

当今出现的三股科技势力给了曾经只在缓慢发展的AI加速爆发的一个契机:神经元网络的大规模处理能力提升;芯片的性能爆发级增长及价格越来越低廉;大数据的出现让人工智能能深度学习。比如从前培养一个围棋高手需要20年,但现在可能只需要几个月;谷歌能让AI在几小时的学习后,就在电玩游戏中击败人类玩家。凯文凯利强调,人们其实把人工智能想得太高级了,它们其实是一种人工智慧。它们会比人类机智100倍,但只是一种窄向的机智。

与电影中《her》那种跟模仿人类一样的AI不一样,它将来只需要成为人类某个领域的助手。比如自动驾驶的AI只需要考虑驾驶,不用分析各种日常生活问题。以不同于人类的方式思考,是AI的价值,而不是说它的价值在于比人类在各方面都更聪明。过去,我们只有一种思考方式,就是人类的思考方式。但在一个联系超密集的世界中,不一样的思维是创新和财富的来源。人工智慧廉价而聪明,会被植入到所有人类制造的东西里。

AI会成为一种“服务”,人们对它有需求时下单就可以了,就像电力网络一样。未来企业的创业公式是:制造一个产品,给它加上智能。未来肯定会有3-4个通用的普通AI平台,而其他公司则贩卖一些专业版的AI服务。给AI加上肢体,它们就成了机器人。不过现在的机器人靠编程工作,但将来它们可以通过与人类的交互式沟通,观察和学习人类的劳动。它们会夺走人类的工作吗?那些以生产效率为指标的工作会被机器人代替,但人类的创意、沟通是无法用“产量”衡量的。就像工业化把农民变成了工人,AI虽然取代了人类机械化的工作,却能给人类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虚拟现实会成为最普遍的社交平台

第二个趋势是,VR、AR和MR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又一生态系统。VR是纯虚拟数字画面,而AR虚拟数字画面加上裸眼现实,MR是数字化现实加上虚拟数字画面。从概念上来说,MR与AR更为接近,都是一半现实一半虚拟影像,但传统AR技术运用棱镜光学原理折射现实影像,视角不如VR视角大,清晰度也会受到影响。MR技术结合了VR与AR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将AR技术体现出来。

Facebook在这周了一个新的VR产品,同时在过去的5个月,凯文凯利所在的《连线》杂志,也关注了所有主流制造商的VR产品,他试过多产品,大多数产品做得非常逼真。他认为就像从只能通话的手机变成智能手机一样,VR也会经历这种过程。VR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因为镜片、屏幕、数字处理器正在低廉地普及化。

现在的VR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只能通过头部的旋转来探索虚拟世界。谷歌Cardbard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第二种更高级别的VR是有漫游式的,有“深度”和“空间感”。漫游式的、用户可以随意走动的那种技术肯定是未来的趋势,现在谷歌有种500多万美元的产品就能达到这种效果。虚拟现实,将是未来的最普遍社交平台。在凯文凯利尝试过的VR设备中,如果只看图片,并没有那么好玩。但要是有10个人互动,乐趣就会增加100倍,重点是可以通过VR一起分享自己的体验。虽然VR将是一个商业化设备,但它的社交网络平台商业化,将比设备的商业化前景好多了。没有互动的新创造,是不完整的。

天眼开启,隐私让位于炫耀?

VR、MR设备的普及,也会带来对个人信息更完备的追踪。在使用VR设备时,你的所有运动,你在哪里停留多久,你想去哪里,这些在现实当中,现在觉得很难追踪的东西都可以用VR轻而易举地解决。另外还有各种可穿戴设备,能够把个人信息全面量化。这些设备的结合,甚至可以追踪你的一生,从你出生到最后,全程追踪你的身体质量,显示每个阶段不一样的指标。我们想要的服务,都能实现个体化定制。

“所有可被追踪的痕迹,都会被追踪;任何可被测量之物,都会被测量”。凯文凯利重申这一点,他还说,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隐私总是让位于炫耀。”因为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是否能得到个性化的服务,是否能够有更多炫耀的方式。不过他强调,追踪在科技时代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可以知道谁在追踪自己,用什么样的方式,双向监督的情况下,人们可以互相追踪的,有更多可用的信息可以共享从而实现更好的共赢。

未来最大的电商一定拥有最大的实体店

现在零售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当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界限,实体店跟网店之间有很多紧张的情绪。但10-20年,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体店,亚马逊刚刚了自己第一个实体书店。未来线上和线下一定是互相融合的。电商平台的拥有者,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把产品数据化,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VR的发展将带来互联网的体验时代。它会让我们感觉到虚拟的东西是真实的,也就是有一样东西,我们大脑告诉我们它是假的,但我们身体上的触觉、嗅觉能让我们感觉到它是真的。

比如它可以帮助我们召开远程会议;把我们带到现在人类还去不了的地方探险,比如深海、天空、悬崖;在网上买东西时摸摸布料的质地,看看书的色彩……而实体店可以提供给人们电商一样方便的物流体验,多元化购物、消费的体验。无论线上线下,他们所销售的产品都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比如智能化的鞋子,比如带上VR设备,我们能看到现实中每一种商品、物体的标价。凯文凯利觉得,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还不如过去50年的变化来得大。人们应该去相信那些不可能的事,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协作,才能闯进不可能的未来。

“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现在还没出现。”凯文凯利说。“我们正站在历史的起点。”最后,凯文凯利与华南几位互联网企业的年轻创业者进行了对话。凯文凯利表示,目前互联网大部分的商业模式都集中在流量端,我们需要去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实现收集,选择,放大。中国移动营销具有广阔的前景。有米科技CEO陈第对此表示认同,“流量”是目前移动营销的核心。在有米的运作模式中,全球化的移动广告平台作为“横”线,将业务做广。同时借助移动广告平台的流量优势,重点布局游戏、电商、金融、教育、O2O等行业作为“纵”线,将业务做深,形成产业上下游的聚集,最终形成与有米紧密联系的生态流量网络。

另外,凯文凯利告诉陈第他所出版的3本书的具体思路是:把科技视作一种可进化的生命体这种逻辑,贯彻三本书的始终。以生命体去理解科技,就能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而凯文凯利在自己作品中没有提及的东西,主要是基因工程、基因图谱。新的科技让人们很容易地复制基因并进行基因检测,这会对人类的肌理造成很大改变,将会开启巨大的科技机会。另外,他觉得人类还没了解宇宙由哪些信息组成,到底人类掌握的信息和掌控宇宙的力量之间有没有关系。这两个是他正在思考的方向。

继2015年12月首届深圳湾论坛后,2016年4月1日,北大汇丰商学院再度携手第二届“深圳湾创业创新论坛”,并邀请“美国硅谷教父”、“科技预言学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进行“洞见【必然】的未来”主题演讲。

凯文·凯利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对未来20年重大商业科技潮流的见解。论坛现场,KK带来了新书《必然》,和现场600多企业家、创新创业人士分享了新物种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以及未来30年哪些领域会出现重大财富机会。

“很难想象有什么事物会像廉价、强大、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那样拥有改变一切的力量。”

KK表示,人类未来的日常行为将被彻底改变,人工智能将是一些有界限的实体,而我们能清楚地区分我们和它们的思维。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其他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中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VR(虚拟现实)将是最社交化的社交媒体,它使互联网成为体验,不是看电脑,而是感受网络,像第一人视角体验。

谈到屏读,KK表示,我们从传统的书面到了屏幕显示,比如kindle等,信息都可以从生活中的各种屏幕中读取,信息获取方式更快更廉价。后续屏读的变化会影响更大,屏幕会越来越薄、多样,甚至在眼睛随着注意力的变化而改变和获取。信息的提供会根据你的需求来提供。

讲到大数据,KK认为,数据是流动的,交互的,不再是以前单纯的储存,而是从文件到web到数据云的演化。KK对流动性进行了诠释,他认为,流动性带来了新的力量,重要的不是复制品的数量,而是可以通过其他媒体链接、处理、注释、标记、突出、翻译、强化一份复制品的方式的数量。同时,流动性进一步释放了创造力。

讲到“使用”,KK以优步为例(注:uber),他认为,使用权将优于所有权,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数十个其他行业,将形成“uber of X”模式。

“如果你生病吃药,医院可以根据你被量化的数据给你制定特别的计量,即是普通的每个人也是特别的。”以医疗为例,KK表示,生活中所有数据只要能被记录和量化的都能被记录。

随后,凯文·凯利与腾讯开发平台高级总监胡皓、人人聚财创始人许建文等嘉宾展开深度对话。

此前凯文·凯利在阐述“互动”时,就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即在未来成熟的共享经济模式下,商业主体不再被单一的个体所有,而被更多的人分享使用,使用权大于所有权将成为未来商业形态的核心。

第3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强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因素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1.单程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从产出与资源投入角度看,传统经济属于单程经济,是线性的增长模式,高产出建立在高消耗的基础上,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视地球为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方面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各种工业品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向地球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循环经济则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以“低投入——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为特征,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地球资源的开采,按物质代谢或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使整个经济系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创始人鲍尔丁曾说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经济的不断增长终将使这艘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消耗完,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出的废物终将使飞船舱内完全污染。因此,在考虑经济发展过程时,人类必须对这个有限的、狭小而拥挤的星球建立“宇宙飞船”经济,也就是说,必须建立既不能使资源枯竭,又不能造成污染,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仅限于“取”和“排”的单程经济。

2.循环经济的行为准则与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即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参与经济循环。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相互影响。循环经济“减量化”准则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减少了无效的物流业务量,降低了绿色物流体系的运行成本。循环经济“再使用、再循环”准则需要高效的绿色物流体系来支持,以保证循环经济顺利循环。很显然,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循环经济和绿色物流都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人类现在与未来的和谐,有利于推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绿色物流的特征与建设目标

绿色物流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和控制。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有自身的特征和建设目标。

1.绿色物流的特征。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发展绿色物流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理智选择,也是企业应对未来全球化挑战和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机遇。根据循环经济的理论与要求,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绿色物流追求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直接体现一个组织的绿色形象。二是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于绿色物流的全过程,环境保护成为评价物流系统是否有效、合理的重要指标。三是绿色物流既包括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各个单项的物流作业,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四是绿色物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寻求经济与环境共生型的企业发展战略。

2.绿色物流建设目标。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活动由实现商品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产生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元素构成,涉及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领域,有赖于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化、集中化和市场的分散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绿色物流是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流程进行改进,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生产与物流、消费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建设目标是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物流建设策略

根据循环经济的准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前瞻的物流规划和科学的物流管理,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与绿色供应、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活动紧密衔接,提供快速高效的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回收等绿色物流活动,在保证高水平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消除物流活动中种种非绿色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绿色物流建设关系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特别是政府和企业的参与。

1.政府层面的策略。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政府作为公共部门,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宏观性的,旨在对物流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

(1)通过舆论导向,树立绿色物流观念。观念是行为活动的指南。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矛盾,企业往往为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为个体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非理性地对资源展开掠夺式经营。政府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树立绿色物流观念,为绿色物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国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实行物流外包,分享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成果,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自有物流带来资金占用增多、运输效率降低、配送环节变繁、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

(2)通过政策导向,开发绿色物流技术标准。现代物流的特征是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的基础上,没有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支持,就没有绿色物流的发展前景。绿色物流建设既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定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政府要从政策上鼓励绿色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强制性地限制和淘汰非绿色物流技术标准。标准化是物流资源整合的基础。目前我国物流业中的非标准化设施、装备和行为相当普遍:一是各类运输方式间设备标准不统一,限制了多式联运的开展;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影响了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三是信息技术不能自动实现无缝衔接与处理,影响了数据共享。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对我国绿色物流标准的制定进行宏观指导,在对国外相关标准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已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及时淘汰落后的标准,更新或增加通用性强、有利于环保的物流技术标准。

(3)通过法律导向,制定绿色物流法规。绿色物流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府约束的角度看,绿色物流法规的制定、颁布和施行,将为绿色物流发展提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现有的物流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明令禁止非绿色物流的行为,尤其是控制物流活动的污染发生源,如运输工具的废气排放污染空气,流通加工的废水排放污染水质,一次性包装的丢弃污染环境,等等。这既明确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促使绿色物流建设有法可依,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在绿色物流法规的规范下,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更能激励供应商提高环保意识、改善产品环保性能,如某家大型电信公司同意采购某家供应商的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前提是,要求这家供应商在这些设备寿命终止时能将其回收,并妥善处置。

(4)通过投资导向,完善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基础性、公益性的物流设施,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的科学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资源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关系,使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投资者的物流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2.企业层面的策略。企业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微观性的,旨在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绿色运输管理。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企业物流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为特征,对企业而言,实施途径主要包括:首先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其次是合理选择运输工具和运输路线,克服迂回运输、交叉和重复运输,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环境危害。再次是组织开展多形式联合运输和共同配送,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方式的长处,以实现多环节、多区段、多种运输工具的相互衔接,尽可能全程采用集装箱运输形式,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

(2)加强绿色包装管理。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例如,现在我国比较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就是由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随地遗弃所引起的。绿色包装要求按照循环经济中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绿色包装以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主要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和包装作业过程等三个方面的绿色化。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尽量使用简化、可降解环保材料制成的包装,提高材质利用率。二是设计大型化、集装化及轻便式、折叠式的包装,以保护货体,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提高装卸搬运效率和装载率。三是建立包装回收制度,尽可能采用周转包装,以利于包装物的梯级利用和废弃包装物再生处理等。

(3)加强绿色流通加工管理。流通加工指货物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贴付、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领域。企业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及废弃物物流过程中的污染。

(4)加强绿色仓储管理。绿色仓储要求企业避免保管中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易燃品、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等物品的爆炸或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除此而外,绿色仓储还要求企业仓库资源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仓库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企业新建仓库还要考虑拟建仓库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5)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逆向物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弃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制度。废弃物物流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增加废弃物处理的困难,可能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引发自然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废弃物物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再利用,企业需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加强废弃物的循环物流管理。在绿色物流法规的引导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企业物流系统也必须以此为根据重新构建,不仅要考虑为前向供应链提供快速的、环境友好的物流服务,还必须考虑构建废旧产品的回收、翻新、改制等再循环的物流网络。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J].科技中国,2005,(9).

[2]刘志坚.浅析绿色物流理论及其发展路径[J].大众科技,2005,(12).

[3]王丽梅.浅析绿色物流发展的政府规制与政策激励[J].税务与经济,2005,(6).

[4]张沈青.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物流战略[J].当代经济研究,2005,(9).

[5]李文静.政府在绿色物流发展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6,(1).

[6]周韬.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06,(11).

第4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一、东莞市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一)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东莞一直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尤其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东莞明确将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近期重点突破发展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较大;有近250 多家各类型企业进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完整的薄膜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就在东莞;LED产业链已较为完整,一共有130多家企业从事 LED 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新能源动力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拥有多家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大型企业。

(二)东莞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东莞金融业发展较快,有各类金融机构129家,其中银行类机构37家(含1家代表处),保险类机构52家,证券期货类机构40家。但保险?I、证券业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发展较慢,金融结构发展不均衡。风司也只是刚刚起步,企业外源融资方式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平衡。金融机构提品服务缺乏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外公开信息较少,银行研究调查实施成本较高;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银行需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

东莞市2000年贷款余额为630.8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820.25亿元,而到2014年,东莞市贷款余额为5331.6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5881.18亿元。15年间东莞市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增长8.5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倍。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209.33亿元,增长18.9%;集体经济投资92.79亿元,下降22.8%;民营经济投资949.68亿元,增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23.47亿元,下降6.2%。其中第二、三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397.45亿元和1029.39亿元。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民间资金并没有有效地被引导进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而从集体经济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大量的外资在转移,形势不容乐观。图1-1表示东莞市贷款余额增长要缓于GDP的增长速度。

由图1-2中可看出金融支持规模衡量指标一直处于上下波动状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至2003年,规模衡量指标一直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二阶段2003年至2008年,规模衡量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开始收缩。2008年以后,东莞市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促使2008年成为东莞市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东莞存款规模高于贷款存款,但资金利用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外流;但从民营经济投资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民间资金仍比较充裕,资金还没有完全得到有效的配置,民间资金并没有有效地被引导进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而从集体经济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的增长速度来看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大量的外资在转移,形势不容乐观。

二、国内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融资模式

(一)国外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等两种不同的融资模式。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风险市场,以市场主导型为主要融资模式。反观日本以金融政策为主,市场资源配置为辅的银行导向型融资模式。

1.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美国)

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经济增长点,奥巴马政府实行“再工业化”路线,期望带动新一轮实体经济增长。在金融支持模式上:美国主要以证券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分为:以VC(风险投资)、纳斯达克为核心,通过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为新兴产业发展获得资金支持,而中央政府主要以政策向导为主要管控。该运行过程可以总结为图2-1。

(1)风险投资(VC)和纳斯达克为主要融资手段

风险投资资本推动了美国科技的进步;而美国证券市场活跃的资本也带动了美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1998年美国泛美股票交易所和全国证券经纪商协会正式合并组成了现在的“纳斯达克”。极大的增加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广度和深度,目前已成为各国新兴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市场,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和竞争力的证券市场。

(2)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较为健全

美国的中小微企业较为发达,其生产产值占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美国国内50%的新增就业岗位和科技创新都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其中美国“硅谷”闻名世界,对此美国政府成立了中小微企业管理局(SBA)。对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监管难”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解决作用。

2.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日本)

近几年,日本政府把通信工程、环保节能和新能源动力研发、生物科技、宇宙航空和海洋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构建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使银行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以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企业资金的来源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非常强,在再融资、持股、信息交流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有长期稳定的关系。日本的银行主导型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运行过程如图2-2所示。

(二)国内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

深圳:

1.推动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深圳市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同时发达的金融服务业也给产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在“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双重推动下,深圳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深交所上市公司近1600家,中小微板首发上市公司数保持全球第一位。深圳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创投、私募机构的数量及资产(或管理)规模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全国前三位。而对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更有利于本地的金融机构借鉴境内外成熟的金融服务模式,为深圳新兴产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2.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截至2015年6月,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498亿元,比年初增长5.33%,且信贷资源逐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税融通、智融通、上板贷等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继续加大支持具有自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广阔、竞争能力较强的深圳本地优势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以前海为契机,利用跨境贷等境内外联动优势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

三、推动东莞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

(一)建设合理的制度保障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1.关注中小微企业,优化金融支持规模

金融支持规模的增长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都有比较清晰的支持作用。但这不一定是件好事,很多时候“大水漫灌”的形式会掩盖更多的问题。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重视金融支持效率与质量比关注金融支持规模的增长更有现实意义。因此,从金融支持效率来看,优先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其次要定制多元的差异化产品及服务。东莞市金融支持虽然在近年不管是信贷规模还是资金配置效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S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升级和知识经济的的迅速推进,针对产业部门不同的特点,地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对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开展调研,根据发展特征、产业所处阶段创新开发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产品体系,优化产品设计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收益覆盖风险”等手段,在产品设计初就要充分考虑经营诚信、经营考察等方面,不设置过多的门槛,以此来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创新信贷产品来降低风险成本与管理成本,关注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质的专业市场比如东莞的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具有行业特色的信贷产品。最后,设计具有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特色的信贷利率定价制度,从贷款额度、担保方式、存贷积数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并根据客户的变化积极调整产品的定价水平。

2.推进金融支持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支持效率

通过对东莞市金融支持效率分析,发现金融支持机构设置相对单一,服务对象受限,行业内部竞争性不强导致资金流向不能较好的反映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投资投入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投资不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应优化金融支持的资金配置,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行为,优化企业投资并购核准或备案程序,减少企业的行政负担同时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要严厉、要硬化,避免新一轮的债务与高杠杆。

第5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功用

Abstract: mapping is the backbone forc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which provides important data for the entire project, occupy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mapping of the basic definition andapplication area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urveying and land resources, further summarized the servicefunctio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Key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land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ervice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国土资源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测绘则是建立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如果没有这些数据,那么信息化就无法建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国土资源的管理也愈加完善,测绘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与国土资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得出来的数据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只有测绘的顺利进行,才能使得科学研究顺利的进行。

测绘的定义

传统的测绘学是以地球上的实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是进行测量和描绘的统称。测量就是利用特定的测量仪器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进行测量,然后通过描绘把物体描绘出来。现代的测绘学研究的范围已经大大的扩大了,已经扩展到了外层宇宙,这是研究地理信息的采集技术的基础[1]。测绘学起源于上古时代,最早的有历史记录的出现在管子这一本书里,公元前,中国利用磁铁的原理制成思南,为制成最早的地图创造了条件。

测绘学所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但研究地面的测定和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并且结合一些社会信息和地理信息分布,测绘学历史十分久远,古代的测绘技术起源于治水,亚历山大采用的是观察日影的方法,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的线长,这也是测量方式的开始,后来也被西方人广泛运用。测绘学科是一种非常含有技术含量,对于数量的测量要求的非常精确,这就要求测量工具也应该非常的精确。测绘技术随着电子化的发展,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够达到目前的水平。在此同时,电子计算机问世,从此出现了精密测量仪器[2],对于每一个测量仪器而言,刻量度非常重要,所以精进仪器内部器件很重要。下图是测绘在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

测绘与国土资源

紧随着我国的国土资源领域不断地扩大和延伸,国土资源的管理工作也应变得更加完善,如今这个阶段,我国应该制定一系列完善合理的规划策略,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国土资源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还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也便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这些都需要详细的计划和细致的测绘资料作为后盾,来保证整个测绘工作的顺利完成。只有将测绘技术与国土资源的管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我国土地资源的性能[3],测绘与国土资源管理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彼此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两者不可分离, 必须同时存在,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测绘的功用

测绘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测绘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它已经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综合在一起,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测绘技术主要是研究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国家解决重大的问题,以及对待国家人口决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测绘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建设中,测绘已经占有了一席之地,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还会不断地进步。

1.测绘在地理信息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的利用信息平台,对于每一个而言,应用地理信息是决策的关键,而测绘又是核心技术,这些必然会导致信息的正确导向性。

2.测绘在土地开发中有重要的作用。宝贵的土地有很多的用途,如果能够合理的开发,能够超出它本身的价值,土地的使用权和拥有权的核对都是有国家进行管理的,将不同类型的土地分派到各个部门[4],那么测绘就成了各个阶段的基础,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各个使用范围,这就是土地的所属权限。

3.测绘对土地分割有重要作用。通过测绘能够很好地解决土地纠纷的问题[4]。现如今,土地问题的纠纷层出不穷,人们对于土地的问题往往都是各执己见,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非常多的,如果通过测绘,那么就能够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解决纠纷,也比较有力度。

4.通过测绘可使人口密集程度的测量更加方便。测绘能够将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记录实际的状况,使得土地资源分配的更加合理,通过对土地的观测也能观测出人口的密集程度,城乡的发展程度[5]。可以通过测绘来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战略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素质。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在不断的进步,原来的土地资料不能成为现在人们的依据,如果不及时更新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及时的更新新的数据库,那么土地的使用价值会大大的减小。

结语: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并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调查、环境的检测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所以应该重视测绘,提高测绘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强测绘技术及其应用的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国土资源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宁津生,王正涛,测绘科学发展综述,测绘科学,2011

[2]张云海,为国土资源管理等提供蓝图,和田日报,2010

[3]冷俊岩,浅谈数字化地图测绘技术的应用,华章,2011

第6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时空观会计假设缺陷会计系统变化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改变了会计的时空观。

一、网络经济与会计

现代社会经历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产生,经典理论中关于宇宙"实体"和能量要素的观念被物质、能、信息三要素理论所取代。从信息角度对事物客体加以新的描述,已成为现代人的认识和思维方式。[1]目前,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CI设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倔起,形成了继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商业)之后的第四产业,从而将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推进到"信息文明"。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下,全球的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己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出一些全新的经济组织(如虚拟企业)和经营方式(如电子商务)。因特网给世界经济上足了发条:以往建立一个公司直到其上市,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可是今天的网络公司,从几个人的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几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只需十个月;电子计算机从50年代开始发展,40多年间,从286到386……到奔腾,芯片的发展速度呈现出每18个月翻一番,同时保持成本基本不变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因特网驱赶着IT业一路狂奔,加紧工作,不断创新,因为18个月后"不成功便成仁"。可以说,因特网己渗透到整个世界的每一角落,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

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经济计量的支柱,从内容到形式总是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风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就信息文明对会计学科的影响而言,它便会计发展史经历了由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两次重大变革。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3]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4]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二、从网络经济角度重新审视会计的时空观

康德哲学认为,宇宙本体之下,最基本的范畴是时间和空间。经济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意味着满足人类需求的衡量:农业文明,产品生产者就是自身产品的需求者,没有商品交换,没有产品的社会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去满足他人需要;工业文明,产品变成商品,扩大了人们的经济交往范围。商品生产者投人资本进行商品生产,资本是一种时间的等待,就是牺牲当前的消费,投资于长远的利益。此外,为实现商品价值,需要通过动力型的生产力,也就是蒸汽机来跨越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信息文明,由于因特网,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此刻,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又变小了。只要在线,发个队IL,瞬间即可沟通信息,与地球另一边的企业距离变得很近。如不上网,与隔壁企业的距离却很远,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因特网的本质就在于使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或近似于零,也就是便距离带来的磨擦系数降低,减少科斯所说的交易成本,加速度地实现商品流通。[5]

目前,随着信息文明的到来,会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行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局限于工业文明的层次,这种过时的思维模式如同机器上的固定齿轮,僵化呆板而又缺乏大局观。如果从网络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片会计时空的新视野。

(一)网络会计的空间观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和广延性,一定的空间范围对物质运动的发展有制约和影响作用。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基本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6]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作为会计主体,其外延不断变化,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模糊性。例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再如,基于网络的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VIRTUALFIRMS虚拟公司)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它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的需要,可以迅速地进行分合、重组,即其"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7]以及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基金项目。如此,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对于会计主体的这种模糊性,需要重新认识和拓展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界限。

2.整合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企业间不断进行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成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集团公司,会计主体呈不断整合之势。以往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集团型企业(总公司)对异地机构(子公司、分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在技术难度和管理成本上都是高昂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的流动和企业的整合。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无需远行,通过远程报表、远程监控,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其管理能力能够轻易地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一个结点。从而,也使得"大企业变小"、"复杂机构变得简单明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又缩小了会计为之服务的空间范围。

(二)网络会计的时间观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时间,是指事物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形式。时间是无限的,但具体事物运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前者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后者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健康状况"的定期诊断。网络会计对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的突破表现在:

1.即时性。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期间内不会发生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这是进行资产计价和收入配比、费用分配的基础。但现代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比如,按照"摩尔定律"IT业企业的生命周朔只有18个月;而短期的基金项目、网络会计的虚拟公司是一种临时性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显示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因此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缩短了会计的时间界限。

2.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为定期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损益提供了前提,同时,它也是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依据。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手工处理信息高成本的障碍被扫除。如果说PC时代的会计系统主要解决工作量问题,那么网络会计将在此基础上重点突破速度问题。时间上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顾及和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丰富了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可以满足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需求,满足广大投资者(股民)的投资需求,去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了"因特网上的会计报告"的文件。网络会计的实时性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

三、穿越网络时空隧道的会计反思

会计的时空观是构架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哲学。网络环境下,它的重大改变必将引起会计系统的一系列变化:

l.集成化。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其数据源于业务部门(如,人、财、物、供、产、销)。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联结,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简捷化。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帐更正、过帐、结帐、对帐、试算平衡等。[8]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多元化。即:(1)收集与提供信息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采用,电算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2)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计算,比较差异。为加强管理与考核,甚至可以启用手工方式下所不得不放弃的核算方法,例如,零售企业的"售价数量金额核算法"、工业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等全新的核算方法;此外,由于系统可以接收(或调用)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3)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最终的会计信息将摆脱现有模式,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要,用户可以通过"菜单"或"会计频道",[9]选择搭配会计信息的"套餐"或"节目"。

4.电子化。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初级阶段便会计手段由算盘到键盘,从账本到磁盘。而网络会计将便会计介质继续变化,迅速走向电子化,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均以电子化的形式出现,会计数据流动过程中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失去意义。此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货币的"质地"也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纸币或硬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巴不存在货款的直接交易,而代之以电子货币进行网上结算。计算机信息处理的集中性、自动性,使传统职权分割的控制作用近于消失,信息载体的改变及其共享程度的提高,又使手工系统以记账规则为核心的控制体系失效。[10]对此,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的内部控制赋予了新的内涵:如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访问时间权限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

5.开放化。基于互联网的会计系统,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是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广]、人事部门等)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如会计师事务所、财政、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m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瞬间沟通便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数据的微观处理逐步登上宏观数据运作的殿堂。对此,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必须注意系统的安全性,加强回叫设备(C/L「一BM旺DEVIC磅)以及防火墙(FI旺WML)等技术,防止网上泄密和恶意攻击。[11]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增强,有效地避免会计处理的"黑箱"操作,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智能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因此,它离不开与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或"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面对已经来临的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浪潮,会计工作加快了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重心转移。由此,要求会计系统必须放大功能,而网络会计所表现出来的集成性、简捷性、开放性、多元性、实时性等技术特征,为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这种战略性转移的过程中又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建立以会计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IP)"[lz]、"智能型会计专家系统"等,从而,又推动会计职能向更深的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笔墨和算盘。而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改变,也不再是手工会计的简单模拟,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的冲击与反思,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将会引发又一场会计发展史上的大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美)A沃尔勃特·信息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石子强·改变游戏规则·北京晚报,北京:北京晚报社,2000年2月15日

3薛云奎·电算化会计的局限:仿真手工·财会世界,北京:中国财经报社,2000年2月24日

4王文京、胡迸平·网络财务时代扑面而来·会计研究,1999;10:37一41

5奇平;无需远行,无需久等·南方周末,广东:南方周末报社,1999年11月5日

6王世定·论会计假设·见:中国会计学会,1994年会计学论文选,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157一169

7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1999;1:24一27

8刘志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影响的研究·见: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文集,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33一48

9薛云奎·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会计研究,1999;11:30一36

10王朝磺·计算机的发展将导致会计革命·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B刀一5

第7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1、派恩与吉尔摩的《体验经济》和谢佐夫的《体验设计》为新世纪的经济界和设计界展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和设计方向。

产品设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时代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内在反映。作为经济提供物的基石——产品的属性也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相对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它的属性也由自然的向标准化再向定制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以消费经验为设计核心的体验设计是体验经济理论与商品市场战略结合的产物。体验设计的理论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开发产品的重要依据。比如:耐克公司、迪斯尼主题乐园、主题性餐厅等。总之,体验经济、体验设计目前在世界上处于发展阶段,本文将以体验经济、体验设计以及体验为基点,对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产品设计特征作深入剖析,在新经济领域中,对于中国的制造业和设计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他在东南亚一带旅行,途中他看见人们排着长队进入小木屋体验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预言,未来的经济可能转型为体验经济。

那么什么是体验经济呢?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文中所言,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那么什么又是体验设计呢?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诸如“我去过那里,我做过那个”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3、体验

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但是,体验的含义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范围。《庄子·天地》中有一个故事,子贡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翁正在抱瓮汲水浇地,问他为何不用桔槔,用力少而见效多。而老翁答道: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由此呈现出中国古人朴素的体验意识,习惯于对自身的体悟,工作不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是体验个人存在的“剧场”。

“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派恩语)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主体并不是凭空臆造体验,而是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之下所体现,它具有很大的个体性、主观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对于同一客体,不同主体会产生体验的差异性。体验是以每个人的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某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时间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同一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情感,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产生相应的视知觉、情绪、思维、关联、行动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必然影响体验活动。

作为“道具”的产品在设计中主体对客体的体验层次表现为:首先是在消费体验识别和设计编码阶段,一方面,是设计师主体对消费者客体的体验识别。“瞽者无以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乎钟鼓之声”,必须针对消费客体的特性与需求作充分、准确的体验识别。另一方面,设计师对物的属性的体验识别,这是定位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的基础。我国书画家对于制砚的石材天然品性的揣摩,比如讲究端石的细腻,鲁石的嫩润等,无不包含着对宇宙万物中生命之气的仰慕和感性把握。其次是,在设计解码和体验市场化过程中,消费者主体对于产品客体的解码和体验。

正如伟大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所言:“掌握精湛钢琴演奏技巧的秘诀是——不要碰到旁边的琴键。”同理,完美的产品设计同样来源于主体对客体的准确体验。

4、作为“道具”的产品设计特征

(1)、游戏化、娱乐性。

德国思想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有个著名论断:“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娱乐性、游戏化正是人们本性回归的体现,是人们日益追求一种休闲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娱乐不仅是一种最古老的体验之一,而且在当今是一种更高级的、最普遍的体验。首先是随着电子、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游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日本经济大约20%由电子游戏产生,该产业在韩国的产值达200亿美元。其次是在卡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由于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设计风格和观念也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种娱乐性的、游戏化的、不确定的设计风格日益影响着产品设计。最后是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技术。产品由三维实体到平面图像,屏幕化、图像化显示了娱乐、游戏倾向。总之,在体验经济时代,娱乐性、游戏化是产品的普遍特征。

(2)、人性化、互动参与性。

体验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性的经济,体验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便是人的自主性。产品作为道具,应该给予消费者更互动、更独特的体验,以获取充分的人性化的体验价值。工业化初期,人们关注产品的物理功能,引发了后来的“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初次涉及人性化理念。现代主义设计才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更本不存在创造或发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顺应或选择一个市场所提供的原型性的个性的问题。只有在服务经济、体验经济时代下,人们的需求才是高度的人性化,甚至是单独的、纯个人性的精神层面。

在体验经济时代,产品的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表现为:一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大规模定制。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低层次的物理功能需求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功能需求,产品的差异性、人性化成为人们选购产品的价值取向。大规模定制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了优质价廉、充满人性的产品。三维摸拟技术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基础,位于美国加州的视算科技公司的“虚拟实境中心”能够随时处理信息、三维空间立体模拟产品,工程师与顾客在其中可以无止境地尝试、试验产品设计。二是在使用过程中的DIY(doityourself)。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模块化的产品部件,按自己的需要组合。撇开个人电脑的组装不说,2000年,伊莱克斯特设插式可换门板,并配有多种材质和颜色的搁架,使冰箱的面板、内部配件均可按照消费者的意愿更换。当然在使用过程中最高层面上的参与、互动来源于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

(3)、非物质化、虚无性。

《理由》杂志编辑威吉利亚-波斯特尔指出:“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经济系统中,大量的财富不以实物的形式而存在。”在体验经济时代,体验无论是作为一种产品、还是服务以及经济提供物,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化、体验化的非物质特征是其重要属性。

产品的非物质现象呈现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从超薄到微型再到隐型。美国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齿轮、连杆组件的宽度不超过100微米。同时微型化技术带来设计观念的变化,“形式追随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二是从三维到平面。伴随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技术使消费者与产品使用之间凭借的是遥控、网络信息技术。消费者是利用自身与屏幕图像的对话来体验产品。在产品设计中的平面化因素的强化,使它向非物质化状态渐近。

正如马克-第亚尼所说: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人类社会正处在由高度发达物质社会向非物质社会过渡,形式的非物质化,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的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近。

(4)、情感化、纯精神性。

在体验经济时代,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马克-第亚尼语),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消费者是根据感性和意向来选择商品,社会已进入文化和精神的消费时代,根据马斯洛的层级需求理论,体验设计将传统设计对人的生存需求的层次进行了提高。

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题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导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产生感悟人的三个情感体验阶段。一是物境状态。重视对顾客的感官刺激,加强产品的感知化。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就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为使产品更具有体验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强顾客与产品相互交流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必须从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突出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听觉方面,对汽车开、关门声音的体验设计,在视觉方面,显示器由超平到纯平再到等离子等等。二是情境状态。

一方面是人对产品的关爱情境,另一方面是产品对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关爱情境。物品具有自身的灵魂,它的价值符号是拥有者身份、地位以及权利的象征。人与产品之间必然会形成互动的关爱情境。在产品设计系统中,我们来体会LG企业给予消费者意外惊喜,其售后服务中,企业随时电话关注对你的服务质量。给消费者一分独特的消费体验,企业就是从小处深深地感化着顾客,吸引着顾客。三是更高层次的意境状态。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在体验经济时代,应追求“意在设计先”,设计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良好主题,寻求和谐的道具、布景,创造感人肺腑的剧场,产出丰富的、独特的体验价值。

第8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韩国MICE旅游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凭着快速的发展势头,韩国已经稳步地发展成为东北亚重要的会展活动举办地之一。韩国会展业的发展,极大推动了该国国际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并成为中国会展业强劲的竞争对手。

一、韩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韩国会展业发展始于1988年汉城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杯、2005年釜山APEC会议,进一步使韩国成为集会议、奖励旅游、展览、大型体育比赛与节事活动的重要举办地。

1 会议与奖励旅游活动

会议与奖励旅游是韩国会展业的两驾马车。韩国政府视“国际会议业”为单独的产业。韩国举办过的知名会议包括大田国际宇宙大会、首尔G20峰会等。国是国际会议举办增长率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2006年,首尔市会议举办数量排名世界第5,据UIA测算,韩国2003年举办国际会议的排名是第23位(韩国旅游发展局,2007)。2009年韩国已跃居世界第¨位,令国际会议界瞩目。

奖励旅游是韩国会展业的生力军,它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凯姆等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出会奖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2001年韩国会展旅游者的总花费约为13.9亿美元,这些花费又创造了21.7亿美元的社会产值、13702个就业机会、4.74亿美元的居民收入和1.19亿美元的政府税收(李旭等,2008)。

当前,韩国正致力于整合会议与旅游资源,为打造全球会奖旅游目的地国而努力。首尔、釜山、光州现已拥有国际一流的会议中心与商务度假酒店。济州岛也因其神秘的自然景观,成为举办国际首脑会议的旅游胜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会议参加者不仅能够在韩国享受到专业的会议服务,还能够坐在韩国传统宫廷建筑中享受晚宴,参加整容旅游,体验丰富多彩的韩国文化。

2 展览活动

韩国展览业自2000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势头,展览场馆的平均出租率也呈上升趋势。截止到2005年12月,韩国的展览场馆达到10个,以韩国贸易会展中心(COEX)、韩国国际会展中心(KNREX)、釜山会展中心归EXCO)等10大展馆最为出名,总面积达166,554平方米淦俸爽等,2008)。韩国展馆的优势明显。以KNI[x为例,由于具备单层无柱式的建筑结构,因此与复层结构的其他东北亚地区展馆相比,不仅更适宜举办大型工业展,还可以满足多种空间需求。

韩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产业集聚地,它还以电子通信、机械、纤维、消费、文化与休闲产业闻名世界。强大的工商业实力为展会的举办提供了强大后盾。知名展会包括韩国国际海事技术展、韩国电子展览会、韩国纤维交易展、首尔国际动漫展、大邱国际光学展等。目前,韩国正努力使展览业年增长7%以上。在承办展览的同时,这些展览还同时推动各类学术会议、国际技术研讨会、主题演讲会、贸易洽谈会及产业颁奖仪式等活动的举办,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与全方位的服务。

3 节事活动

节事活动是韩国主打的旅游项目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类、体育类、宗教类、纪念类无所不包:在国际上,知名的国际节事有襄阳世界夏季跆拳道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与光州泡菜节,国内则以显忠日、佛诞节、父母节、中秋节、鲑鱼冰钓节、斗牛节、青椒节较为出名。其中,襄阳跆拳道节(2005)是首次在海边避暑胜地举办的跆拳道活动。该项赛事不仅吸引了来自美国、南非等国1500名爱好者参加,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观光业、土特产与跆拳道市场的发展。

二、韩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韩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源于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目标明确、步调一致。韩国会展业被称为“旅游业之花”。由会展业数据计算出的就业乘数呐物、私人服务、文化与休闲服务、商务服务)远高于一般生产部门的平均水平(Sa,TT ue[Seongseop K bn eta[,2003),因此不仅韩国民众积极参与,连韩国总统也热衷向世界推介韩国会奖旅游。

1 政府层面

韩国首脑一向重视会展业发展,态度务实且步伐稳健。2000年韩国提出“振兴会展产业”口号。2001年,金大中总统高调亮相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I/B)参与拍摄旅游广告嗽铜奖),为宣传韩国旅游出力。经济学出身的韩国总统李明博,在上台后不久即强调:为了争取花费高的海外高级游客,韩国应当加强培育医疗、国际会议、展览和韩流旅游等花费较高的旅游市场欹BS w orld,2009)。

韩国中央政府非常鼓励会展业发展。为了培育国际知名展会、降低国内同行业竞争,主管全国会展业发展的旅游发展局会展局敢orea M 0c[Bureau),积极促成了包括0T业在内同类展会的合并。除了参与制定统一的会议与展览规则,它还积极联络各级政府、Pc 0、航空公司等相关机构,组建韩国会展局联盟。

与此同时,韩国地方政府也在多途径地开发海外市场。它们不仅积极谋求开辟国内外直飞航线,还巧妙借用Facebook,Tw Kb博知名网站进行对外宣传。201 0年,首尔市政府与会展局(Sc B)代表一道,先后赴布鲁塞尔、伦敦宣传。此次巡回活动收获颇丰,仅在伦敦便成功邀请到250多名的英国政商界代表出席宣讲会。韩国重视中国市场。韩国旅游发展局与中青旅会展的合作,不仅利用中青旅的企业资源,推介本国商务会奖活动,还开辟了境外会展局与该公司合作的先河。此外,济州观光公社等地的MICEE正代表近年来也频繁访问山东、台湾、澳门等地。

2 企业层面

韩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密不可分。一方面,韩国本土企业不断增强凝聚力。相比中国来说,韩国不仅拥有全国统一的会展行业类协会,如韩国会议协会、韩国PC 0联盟、韩国会议服务社、韩国展览业振兴会,还拥有为会展业发展提供服务的专业展会。一年一度的“韩国会展产业博览会”(Korea M 0c[Expo)以及同期举办的各类论坛,由韩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该项展会除汇集了当代韩国会展精英之外,还曾邀请过弗罗里达大学、国际会议专业人员协会等业界知名人士参会。讨论议题涉及“M c正在韩国医疗旅游基础设施中的角色”等多个方面。目前,该项博览会现已成为韩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为韩国企业的国际发展提供最新经验。

另一方面,韩国公司也积极谋求与海外会展业巨头、品牌展会组织合作,以创造品牌效应。韩国有众多的PC0企业,例如c0[x、AJU会奖旅行社、A bn Korea等。其中,K 0N T[x借助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的力量,已经将韩国国际铁路及交通运输展览会尔a=咖g

Korea)办成了世界知名的品牌展会。年营业额4000万美元的c 0[x更注重市场细分,它频繁亮相欧洲奖励旅游暨会议展汇0BTM)等世界级的会奖展,计划按中国的省份来发展自己的合作伙伴(仝晓青,2009)。

3 教育层面

韩国政府计划在201 2年使展示产业拥有自己的产业代码。为此,韩国相当重视会展人才的培养与发展。韩国会展高等教育主要集中于旅游型城市,学科紧跟旅游发展趋势,比较著名的有庆熙大学、京畿大学、济州观光大学、高丽大学等。在专业设置上,韩国会展教育偏向于会议与节事管理。例如,济州观光大学设有观光国际会晤产业学专业,南首尔大学开设国际会议引资合作、活动庆典理论与商品开发等课程a,TT SeOU[U n ivers Ky,201 P),京畿大学旅游学院设有节事管理专业等。

其中,庆熙大学与培材大学的会展教育较为出名。庆熙大学开设的会议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在韩国最为齐全。在校学生四年里将依次学习国际会议口译、国际展览管理、节事管理、展览艺术、会议合同等多门课程,并在大二和大三外出实习敢yung H eeUniversKy,201P)。培材大学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仅推出了会展企划、国际展示会博览会企划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热门课程嘛楠等,2009),还设立了旅游与节事发展研究所,为政府官员和业界人士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该研究所开发的软件“节事诊断系统”汇DS),现已投放到对节事展览的举办效果的实际评估当中。

韩国也很重视与会展旅游院校间的国际交流。 “首尔M 0c[青年挑战赛”便是一例。该项国际性M c[赛事由2010年首尔市和韩国观光公社(ST0)共同组织,比赛地点设在c 0[x洲际酒店,比赛内容是为虚构的“KM[集团”的30年奖励会议做策划。该项赛事吸引了来自韩国、中国、中国香港、英国与澳大利亚五支代表队参加,创造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三、韩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9篇:元宇宙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会计主体 假设 基础性的方法

一、会计基本假设的本质:基础性的方法

(一)会计假设含义 假设是什么?权威工具书作何解释?会计假设的含义如何?会计文献将哪些内容看作会计假设,进一步地,将哪些内容看作会计的基本假设?假设(Postulate),公理(Axiom),假定(Assumption),惯例(Convention),前提(Premise),原则(Principle)等概念作何区分?关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如今被人们视为会计基本假设的那些内容,究竟是不是假设?如何看待这些内容的性质?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首先,假设(Postulate)的含义如何?根据一些工具书给出的解释,笔者将假设的概念范畴总结为:假设的含义更接近于公理(Axiom);假设被公认为真(True);假设是不言自明的(self-evident),不需要通过证明得出;假设常被用作理论(Theory)或论证(Argument)的基础。其次,人们为什么要为会计寻找假设?人们为会计寻找假设,其目的在于为财务会计的构建寻找一种依据,人们希望通过这种(些)依据来实现财务会计的内在一致。如果能够找到一些比较正确的、被广为接受的“假设”,人们便可放心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财务会计。

(二)会计假设确定 人们是怎样确定会计假设的?在现有文献中,被当做会计假设的那些内容大多来自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总结。以两篇关于会计假设的经典文献为例:在1922年出版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佩顿观察到,会计师们每天主要和有关价值的经济数据而非现实中的确定事物打交道,由于价值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会计也因此充满了估计(estimate)和假定(assumption)。随后,佩顿根据当时会计所处的环境特征,总结了“经营主体”、“持续经营”、“资产负债表方程式”、“成本与账面价值”等七项会计假设。此外,穆尼茨也在ARS No.1中赞同“假设……必须从经济、政治环境以及企业界所有部门的思维模式和惯例中推导得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三)会计假设局限 由会计假设推出会计原则的方法存在怎样的问题?首先,“不言自明”难以界定。就假设的概念范畴而言,笔者不否认财务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会计假设”形成的,然而这些“会计假设”是否真的“不言自明”却有待商榷。选择“不言自明”的判断标准是一件棘手的事:常识?个人偏好?还是“存在即合理”?其次,形成真正意义的会计“假设”很难做到,会计不是哲学,会计研究也并非为了探究世界的本源或宇宙的奥秘,为了制定会计原则而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参透”如何获得公理,似乎既非可行,也非必要。最后,人们很难保证自己“根据所处环境、思维模式、惯例”等得出的假设总是具有普适性,一旦外界的环境发生改变,完全由会计假设演绎而来的会计原则将可能受到颠覆性的破坏,对于会计原则的修正成本将是非常巨大的。

(四)会计假设本质 如何理解当今被称为会计基本假设的这些内容的性质?相对基本假设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将这些内容理解为人们使用财务会计时所采用的一些基础性的方法,它们是人们对财务会计的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设计。与普通的会计原则相比,这些方法更为基础,会计原则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这些基础性方法的使用。与基本假设不同的是,这些基础性方法并非会计原则制定的根本依据,其本身也不一定“不言自明”,他们只是人们所借助的一些方法或手段。此外,笔者也不倾向于将这些内容“消极地”理解为人们使用财务会计的局限。相反,这些内容正是人们对拉近客观环境及财务会计实用性二者间沟壑进行的尝试,由于这些基础性方法的存在,会计的反应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如今被视为“会计基本假设”的那些内容,大多属于人们为财务会计设计的一些基础性的方法。这些方法提高了一定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实用性,如果客观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基础性方法进行适时改进。这些基础性的方法最终是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会计主体便是人们在财务会计中所使用的一种基础性的方法。

二、会计主体定义分类及本质确定

(一)会计主体定义 会计主体的范畴说明了财务呈报是围绕着谁来进行的。在现有文献中,人们对会计主体这一术语有着不同的表述:ARSNo.1、APB第四号报告、亨德里克森(1987)、沃尔克等(1992)、贝克奥伊(2004)等使用的是会计主体,佩顿(1922)、佩顿等(2004)使用的是经营主体(Buslness entity),戴维森(1982)使用的是公司个体(Corporate entity),而美国会计学会(1965)认为这一概念不应仅仅限定在“经营”(Business)范围内,还应包括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和慈善机构等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因此,该委员会采用了范围更广的术语“主体”(Entity)或经济主体(Eeonomie entity)。关于会计主体的定义,文献一般认为有两种定义方法。第一种定义以ARSNo.1的观点为典型,亨德里克森(1987)将其总结为“具备这样一些特性的经济单位,即能控制所拥有的各种资财,承担关于作出和执行各种承诺的义务,以及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第二种定义方法则是“根据不同用户的经济利益来定义会计主体,而不是根据经济活动和管理控制来解释会计主体。该方法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而不是以企业为导向的。用户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定了会计主体的界限以及财务报表应包括的信息”(贝克奥伊,2004)。此种定义方法以美国会计学会(1965)的观点为代表:“识别经济主体的边界有两个步骤:确定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集团;确定这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的性质”。在笔者看来,上述两种定义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思路。第一种定义方法蕴含了归纳的思想,通过对一系列的特征进行归纳来描述什么是会计主体。第二种定义方法则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即会计主体范畴的界定是由用户的最终目的(或最终效果)所决定。

(二)会计主体延伸分类 前文讨论的这些与会计主体有关的术语主要涵盖了原先会计假设范式下的一些内容。随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范式的主流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与会计主体类似或有关的概念,这也令相关的术语群显得有些庞杂:(1)报告主体(Reportingentity)。IASB 2005年的一份观察员信息(Information for Observers)认为,涉及报告主体概念的核心文献主要有三篇:《报告主体的定义》(Definition of the Reporting Entity),即SAC No.1;ASB《财务呈报原则报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的第二章:《报告主体》(TheReportingEntity);FASB的一份“部分草案文件”(Partialdraftdocument):《报告主体―暂时结论》

(ReportingEntity-TentativeConclusions)。其中,SACNo.1首先定义了“主体”、“经济主体”、“控制”与“一般目的的财务报告”,继而为“报告主体”下了定义;ASB(1999)把报告主体定义为这样一个主体:“如果存在对于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正当需求,这一主体就应准备并财务报表;同时,它还应是一个有结合力的经济单位(Cohesive economic unit)”,并认为报告主体的边界由其可控的范围(scope of contr01)所决定;而在FASB那份关于合并的草案当中,也提到了“主体”、“经济主体”、“经济单位”、“控制”等概念,其观点与前两篇文献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但其最终并未对报告主体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2010年3月11日,IASB与FASB共同了一份关于报告主体概念的征求意见稿,这份征求意见稿将报告主体定义为“一个关于经济活动的限定性区域(A circumscribed area of economic activities),有关这一限定性区域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可能对那些难以直接获得以下两类信息的当前或潜在权益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有用。这两类信息包括向主体提供资源所需的决策信息,以及用于评估主体管理层及董事会使用所提供资源的效率及效果的情况”(IASB,2010)。简言之,一个报告主体应具有三个特征:主体的经济活动正在进行、已经进行或将要进行;这些经济活动能够与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及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客观地区分开来;关于主体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与财务呈报目标所要求提供的信息是一致的。IASB与FASB同时还认为上述三方面的特征只是识别报告主体的必要条件,在很多情况下,上述这些特征的归纳并不充分。(2)经营分部(Operational segment)。IASB(2008)将经营分部定义为“主体的一个部分(Component of an entity):它可能通过从事经营活动挣得收入和发生支出(包括与同主体其他部分进行交易而产生的收支);其经营结果通常被主体的主要经营决策者(The entiy's chief operating decision maker)用来决定如何对此分部进行资源配置及评估分部的绩效;单独的(Discrete)财务信息对于分部适用”。FASB则在第131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 131)中对经营分部(Operating segment)下了定义。(3)“企业”(Business)。在最新版本的定义中,IASB(2008)和FASB(2007)都将“企业”(Business)定义为“业务活动与资产的有机集合,通过运营及管理这一集合,为的是直接向投资者或其他所有者、成员或参与者提供以红利、更低成本或其他经济利益为形式的回报”。除了上述术语之外,还有诸如报告分部(Reportable segment)、报告单元(Reportingunit)等有着特定含义的术语存在。可见,人们一直在不断地为这些术语寻找合适的定义。

(三)会计主体的本质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定义会计主体(或其他各种主体)的想法?笔者认为这是出于实用性方面的需要。在最早对会计主体进行系统性论述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佩顿(1922)便已指出“几乎所有的会计师都假定存在不同的经营主体”,可见,在佩顿将其“升华”为“假设”之前,对会计主体的使用便已广泛存在。可以推测,会计主体概念的产生很可能来自人们创造和使用财务会计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会计主体是人们为财务会计进行的一种设计,它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一种手段。在实用主义的视角下,概念范畴是由行动的最终效果所决定的。对于作为手段的会计主体来说,探究其概念的本源,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主体能够发挥某种作用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正因如此,考虑“会计主体究竟是什么”是为确定“什么应属于会计主体”服务的,对“什么应属于会计主体”进行合理的界定,将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效果。IASB与FASB认为征求意见稿《财务呈报概念框架:报告主体》所归纳的报告主体的三个特征并不充分,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对会计主体概念进行的界定只是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所采用的一种手段。

(四)会计主体的确定 人们或许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确定什么应属于一个会计主体:明确财务会计的目标;明确会计主体在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为保证作用的发挥,会计主体应具备怎样的属性(如控制);依据这些属性去设计或寻找某些参照物(如法律主体、分部、集团等);将这些参照物视为会计主体的范畴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会计准则之中,以此来为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服务。总之,“会计主体”是人造的,它具有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使用的需要。我们的思维或许应是:以最终效果为导向来设计会计主体的特征,而不是首先凭借个人智慧来洞察会计主体“已存在”的本源含义,并在这一本源含义的基础上演绎出财务会计的一系列具体构造。上述这一实用主义视角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前述第二种关于会计主体的定义方法在目前使用更为广泛的原因。

三、基于电子商务模式下会计主体例解

(一)网络经济背景下的会计主体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工具和新方法为人们所用,现如今,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有学者认为,“网络公司(VirtualCorporation)……分合迅速,联合、协作方式多样,使传统会计主体……所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会计主体……已不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的支持(孙铮等,2000)”。笔者并不赞同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的背景下,由于更为复杂的新事物的出现,界定会计主体概念范畴的思维甚至变得更为重要。正如杜兴强(1999)所说,随着网络公司的出现,“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此而不存在,……受到冲击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更为细致地对新事物进行拆分,通过将其与传统事物进行比较来把握新事物发生变化部分的性质,并针对这些变化来寻找或设计相应的参照物作为会计主体,以此来满足财务呈报的需要。风险投资业内如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创新的含义早已不再局限于技术,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可以为商人们带来巨大的利益。在笔者看来,互联网的出现无非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两种变化:首先,我们比以前多了一种可支配的工具;基于这一工具,人们设计了诸多的模式(就网络经济而言便是商业模式)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尽管基于互联网的应用难以穷举,但就实质而言,由互联网衍生而来的新事物大多难以脱离这两个范畴。

(二)电子商务平台会计主体 如何将会计主体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应用之中清晰地剥离出来?笔者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利益”这一核心。考虑到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接下来笔者打算借助一个例子的演示、并以前文所提到的确定会计主体的程序为基础,来尝试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主体界定的一些注意事项,并将其作为网络经济下会计主体界定的参考。这个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