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34-02
一、特色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福贡县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征,年平均温度16.9℃,有效积温达5720℃,年平均降雨量138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15天,气候上属“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亚热带气候,是云南省少有的无春旱县,从江边到高山有六个垂直气候带,峡谷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加之,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帮扶支持下,通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电力得到了极大改善,客观上来说,福贡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进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有利条件,特别是以云黄连、茶叶、独龙牛等为代表的特色生物产业是最佳适生地和原产地。例如:
1.福贡的云连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发展保护和开发的63种紧缺中药材之一“黄连上品在怒江,怒江好连出福贡”。
2.福贡的老姆登茶在2002年昆明首次举办的全国民营企业交易会上,曾荣获名优产品奖,许多首次品尝过福贡老姆登茶的外地游客,对茶质赞不绝口,甚至与“西湖龙井”相提并论。
3.福贡的独龙牛在全国仅怒江独有,属于怒江生物多样性物种中的珍稀物种,是一种野生半野生的家养珍贵牛种,是国家列入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珍稀物种等。
主观上来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特色生物产业发展历史十分久远,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积累了丰富娴熟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有着良好广泛的群众种养殖基础,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及良好生态效应。为此,福贡县培植特色优势生物产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内在发展要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将有力推动地方名特优农产品的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潜力巨大,势在必行。
二、福贡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推进农村改革的要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打造福贡品牌,创新发展模式,注重科技研发,以示范基地为突破口,带动全县特色生物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1.全县累计完成草果种植15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5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实现产值3.9亿元。
2.全县累计完成云黄连种植6万亩。约有2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约100吨,产值达15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产值6000万元。
3.全县累计完成茶叶种植1.2万亩,约有0.5万亩产生经济效益,产量为200吨,产值达24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面积将达2万亩,实现产值3840万元。
4.全县累计完成泡核桃种植36万亩,现挂果面积3万余亩,产量1000吨,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建设核桃基地面积达40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
5.全县累计完成漆树种植11万亩,年产漆籽50万公斤,但由于加工环节滞后,产值仅500万元左右。到“十二五”末计划种植漆树面积达20万亩,投产面积达5万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6.全县累计发展独龙牛养殖1000头,产值达10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独龙牛养殖3000头以上,投资 3000万元,实现产值4000万元。
7.全县累计发展高黎贡山猪1.2万头,产值达3600万元。到“十二五”末,计划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3万头以上,投资 4000万元,实现产值9000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2.产业发展模式与市场资源配置不协调。
3.资金短缺,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政策机制的制约,在项目实施过中存在部门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导致资金整合难度大。
4.由于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政府和群众所承担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如何降低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投资风险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发展思路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考核制度,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
3.培育种植大户,实现规模种植。制定优惠政策,注重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植大户,同时协助各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解决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格局,提高市场竞争力。
4.统一技术,强化服务。健全县乡科技推广队伍,创新人才聘用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认真抓好生物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明确我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全县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
2.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生态农产品科技含量。逐步构建完善县乡农科机构,交流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研发队伍,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大力扶持现有草果、黄连和漆树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
3.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努力加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和各具特色的区域化布局。如:以匹河乡、子里甲乡为主的漆树种植带;以上帕镇、鹿马登乡、架科底乡为主的黄连种植带;以石月亮乡、马吉乡为主的草果种植带等。
4.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村市场化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服务。要加快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升特色生物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湖北鄂州
近年来,鄂州遵循“彰显特色、绿色有机、生态高效”的发展思路,突出发展粮食、油料、水产、畜禽、林果等支柱产业。重点建设“一区三线四园”,着力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控制面源污染,净化农村环境。鄂州农业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选择了43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基地、企业、种养殖大户、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实地了解鄂州生态农业产的发展现状,分析生产单位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提出了鄂州市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路和对策。
1鄂州生态农业对气象服务需求
通过对21家主要从事种植业、15家主要从事水产业和6家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单位开展调查,分析鄂州生态农业对气象服务需求。1.1调查对象普遍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需求高灾害性天气无论是对大田种植还是生态设施农业都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设施农业,灾害性天气不仅会对农作物或牲畜造成危害,而且会破坏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增大经济损失[1],梁子湖区一大棚种植大户反映2011年8月1日晚梁子湖区涂镇遭遇雷电大风及冰雹袭击,农业设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一些水产养殖户反映突发的强降水会带来鱼塘漫灌、堤垮鱼逃。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灾害性天气来势猛、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都希望灾害性天气预报要更加准确,如大棚种植户希望大风最好提前3h报出,便于提早采取防范措施。1.2调查对象对中长期天气预报的期望比较高9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灌溉前要收看天气预报,93%的种植户根据天气预报有没有大风或者下雨决定是否喷洒农药或施用肥料。75.8%调查对象甚至希望得到较长时期的天气趋势预报,以便确定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87.2%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1.3调查对象要求进一步畅通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虽然气象部门开展“直通式服务”,开通了基地、企业、种养殖大户经营管理者的手机气象短信业务,但是大多数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通过电视,他们要求能及时收到气象短信。
2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对策
2.1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依托省级业务,针对本地生态农业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价。围绕鄂州水网发达的丘陵地形特点做好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精细化评价,参与和指导鄂州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根据气象条件划分适宜、不适宜种养区,使鄂州生态农业规划更趋合理性。2.2建立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研究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与气象要素的关联[3],建立包含作物生长发育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作物生长关键期定性预测指标、作物产量定性预测指标、诱发特色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体系,明确各种指标的适用条件和时空范围[2]。2.3建立和健全生态农业基地气象观测网在现有的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调整和充实农业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增加观测作物和观测项目,逐步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农业气象观测网,不断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生态农业种植基地需要,建设土壤墒情、水肥监测、病虫害发生状况等观测站。针对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立体水温、溶氧量、浊度、电导率等观测站。针对设施农业,建设小气候、生长状况、土壤状况、光合测定等观测站点[1]。2.4建立生态农业气象预报系统,提供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制定针对不同服务类型、不同对象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周年方案,建立不同服务产品的制作流程,建立水产、畜禽养殖专业气象预报系统;建立设施棚室内气象要素分时段预报系统;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通过不同预报系统的建设,形成具有地方性、针对性、集成化的生态农业预报服务平台。2.5建设生态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网络完善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网、为农气象信息专用网站。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传播手段,让服务产品在最短时间内送达用户,实现气象服务向生态农业生产单位全覆盖。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调查,及时了解种养殖生产状况、灾害损失情况、气象信息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以及新的服务需求等[2]。2.6建立与相关部门关系紧密的协作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机制。在重大生产环节、特殊气候条件突发气象灾害期间、重大病虫疫情时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会商。建立与相关部门的联合研究机制,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联合研究,为鄂州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有关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课题研究,巩固和发展生态农业专家联盟,不断解决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中的新问题[3-4]。2.7积极参与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各类经营组织,在气象服务过程充分发挥其“二传手”的作用,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开展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业过程中使用好气象服务信息。
3参考文献
[1]娄伟平,诸晓明,周锁铨,等.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182-186.
[2]王春乙,张雪芬,孙忠富,等.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业气象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5):815-824.
[3]张秀荷,杨茂林.气象保障服务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6):134-135.
关键词:生态农业;推广;制约因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07-2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 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 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 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 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 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 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 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 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 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 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2.5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果,因此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那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并结合我国生态农业现状,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强,刘刚,愈菊生,等.上海生态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10,(5).
[2] 孙浩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 2008,(4).
所谓生态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的一项新型综合农业体系,也就是说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的涉及范围广泛,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对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1生态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几点制约因素
1.1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识淡薄
由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投入大,获效时间长等特点,大部分的农民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愿意去开发新的农业资源,也不愿意使用新科技,只是一味的保持现状,也就是说那些能速见成效的措施是农民愿意接受的,而那些有利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措施却很难得到应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意识不够到位。
1.2农村科技实力不足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种生产力,农业的发展当然也主要依靠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的实力越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会越快。目前对于我国来说,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完善,导致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对于生态农业这一系统性的项目,连简单的照猫画虎去借鉴经验对农民来说都是十分困难,更不要谈什么成功了,所以说农村的科技实力不足,直接制约了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工作的有效进行。
1.3对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其具有见效周期长这一特点,往往会在资金方面出现短缺的现象,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财政支持,但是有一点要知道,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往往要同时支持很多的项目,不能做到资金的准确到位,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进行下去。资金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生态农业都将会遇到困难。
1.4组织建设不足
在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过程中,组织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面前,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困难,还有些组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独立的进行,不顾全大局,这样往往会造成某些项目的决策和支持力度跟不上进度,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言,这种组织建设不足的现象很是凸显,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1.5生态农业政策不够完善
各个项目的实施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所谓的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帮助项目建立有效的保障体系。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仍然需要完善,在有些方面由于这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使得农民对农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资源不能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就是在农产品的价格方面,有时候也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对政府而言,要严格发挥其政策措施,控制好农产品的价格,保障生态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1.6农业推广人才匮乏
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经迈入了关键的历史时期,在新的时期要面临新的挑战,也就对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有了更高要求。生态建设不仅需要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三高人才,而且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团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政府方面对此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生态农业仍然没有在全国得到有效推广,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人才匮乏,缺乏好的推广团队,也就缺乏了发展的基石,也就是说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增加其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2加大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几点措施
2.1提高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认识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其实社会效益的低迷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都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只是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要加大这一点的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农民意识教育活动,通过思想教育使农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面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为生态农业的发展营造好而适合的氛围,最终实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设中去。
2.2完善生态农业的保障体系
完善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发展政策,从而增加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推广组织奠定基础,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2.3加快农业新技术开发和利用
生态农业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循环利用,在提倡农业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上,充分的开发新技术和利用新科技是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就是说研发新科技是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想更进一步的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一定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2.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目标就是将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也是推广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筹集资金,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重点培养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同时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所以说将两者有效结合,共同发展,才能真正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
1、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建.设体系
第一,要加大现代生态农业宣传,使山东省群众尤其是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态农业。为此,要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综合使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在山东省普及生态农业技术和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知识与法律法规,以便当地农民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意识,培养绿色消费和清洁生产等习惯[1]。第二,要建立科学发展观念,加强理论整合与创新。例如,可以对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经济学以及农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进行整合、创新,并综合山东省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现状进行优化、完善,以便构建的农业理论体系既顺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形势,又符合山东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从而确保山东省能够有序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活动,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积极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尤其要合理借鉴关于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在学习借鉴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山东省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免因理论脱离实际情况,产生消极作用,甚至妨碍生态农业建设。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核算体系,优化成本核算制度,并努力将我国制定的绿色GDP统计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措施建立系统、全面的经济评价体系,促使生态农业朝着健康、可量化的方向发展。
2、重视环境保护,加快建设进程
第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对物力、人力、财力以及科技力有着相对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进程,必须重视前期投入。山东省生态农业具有起点低、经济效益薄弱、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发展层次低等特点,这都要求山东各级政府重视制约因素,通过学习优秀经验结合当地情况,增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相关工程建设等。第二,要重视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并完善生态农业建设的激励机制,促进当地企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来,通过水土保护、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农业综合开发行动,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第三,要加强对当地环境污染的控制,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使用有机肥与无毒副作用的生物肥料,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相关化学物的使用,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通过控制减少污染,加强生态防护林等体系的建设,控制山东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并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另外,要实现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发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从而有效发挥标准化的积极作用,指导山东省生态农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
3、深化技术创新,夯实技术基础
第一,要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持,深化技术创新,不断夯实生态农业技术基础,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通过建立多种生态农业科技投资体系,为当地生态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经济保障。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收益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第二,传统农业的优秀技术要加以改进与创新,促进传统技术的有效利用与发展。山东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浓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有效的继承发展。第三,要对生态农业技术进行有效推广,丰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渠道,建立全面的推广体系,培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从而促进山东省生态农业技术成果利用率的提升[2]。
4、增强农民素质,构建多重模式
第一,要重视农民素质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民文化技术修养的积累,促进山东省农民文化技术素质的全面有效提升。第二,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饲养、科学施肥施药,从而实现科学耕作,生态种植,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率。第三,要有效发挥山东省优秀的农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多重模式。首先,要不断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山东省农业种植业结构,促进优质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多种方式经营。其次,要将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山东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
一、引言
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三大基础产业之一,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业生产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材料。由于其地位特殊、作用关键,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坚持我党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为农业的指导思想,不断改变经营管理方式,促使农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实现农业生态化、科学化等。就我国农业的现状来看,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水平、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发展,要想确保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
二、生态农业经济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这一重大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理念,我国对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首先生态农业有着开放性和局限性并存的双重特点,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注意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将很多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资源和技术的相辅相成,也就是说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只有这样农业才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传统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弊端很多,仅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获得产量的方法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农业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应势而生,这一新机遇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素质不高、社会环境严峻等等。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党提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农业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应该构造生态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然资源使用率、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对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等。
三、新时期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
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做支撑,生态农业系统才能有极高的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科学技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的进步,这就是“科技兴农”,这就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向其灌输科学知识、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出一批有着极高素质的劳动生产力;此外,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不断引入新人才,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和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对生态农业的指导工作。只有这样提升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实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发挥生态农业的作用。
(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国家制定的惠农政策,充分使用当地资源,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有足够资金支持,这样才能有发展的动力。此外,要尊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方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我国还要重视建立和生态农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确保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适当对生态农业的产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大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监管、打击力度,尽可能减少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非法占用耕地等多种现象的发生。
除此以外,还要重视把农村以及城镇地区的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解决农村劳动力闲置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节约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三位一体,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总结
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也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工作者都应该提高自己的工作素养、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到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转型的必经之路等等。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在其实践期间,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关键词:都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X1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6-1
现代农业的形式是从传统农业中发展而来的,在工业化时代下成型的现代农业带有强烈的工业化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物资来换取高收入和高成效,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却是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所引来的生态问题也变成了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形式,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生态农业不仅可以生产出丰富的生活资料,同时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相结合,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生产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1 我国建设都市生态农业的基本途径
都市生态农业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建设与开发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植与管理,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对建设生态农业进行管理与指导,在微观上,政府也应该从市场经济和个体经营者入手,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同时,还要调动个体经营者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针对个体经营者参与力度不够的现状,为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合理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1.1 搞好规划、强化措施
都市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纳入到市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它的行政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把建设生态农业当成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国土规划、环保、旅游等各部门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之后,才决定计划要发展都市农业的项目和农田,如果经营项目获得了批准,那么政府就应该在技术和经费等方面进行积极扶持,如果要大面积且连续的开发土地,则最好是要有开发地的农民参加且受益,开发商则必须要对开发地带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土著生物群落、野生生物群落等等做好保护工作,避免他们受到损害和破坏。
1.2 要想多元化方向发展
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在投入人力、财力、技术的同时,还要鼓励个体、企业和社会团体积极参加,开发多种生态农业形式,如农业种植园、农业观光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蔬菜栽培园、花卉观赏园、农业休闲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敬老院等。政府要加大对都市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将农园的土地进行划分,然后对外出租给想要租赁的经营者,包括个人、家庭或者是社会团体,也可以由农民直接打理,对于园内种养的品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便更换,管理委员会可以在平时的时候进行管理照顾,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管理章程。
2 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2.1 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2.2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2.3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报告[R].2004.
[2] 于志熙.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3]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4] 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路径;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280-0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农、旅战略性产业融合,推进农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具有重要意义。
1 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1 年以来,丽水市陆续出台了《丽水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规划》等生态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指明了发展方向。丽水市地处浙西南,位于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交界处,市域面积173万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盖率达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态系统。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2013 年丽水市荣膺“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近年,丽水市在发展生态农业的状态下以民宿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也快速兴起。回归乡野、返璞归真的休闲旅游消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景区旅游,而以生态农业观光、生态农耕体验、生态蔬果采摘等个性化生态旅游渐成趋势。目前,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已成为丽水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具有高关联度、产业链长的特性。一方面,乡村旅游是生态农业的传播纽带和营销载体,可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灵魂,有助于夯实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金融基础、人才基础,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存在耦合关系,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
2 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与特点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1]。在不同的产业内,产业融合会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2],主要分为3种方式:渗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组融合。丽水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产业融合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5类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还可以重叠交叉。
3 促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掌握市场动态,明确农、旅融合新业态发展导向
丽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为主,绵延起伏、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丽水市政府关于生态休闲养生经济的定位和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丽水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任何新业态都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产生的。因此,必须展开生态农业与旅游市场的调查,摸清现状,掌握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去研究产业融合问题,探索产业融合契机,寻找产业融合切入点;必须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场,挖掘旅游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共性,才能发掘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才能在掌握“农”“旅”2个产业市场动态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型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农、旅融合新业态产品。
3.2 整合资源,构建新型农、旅融合产业链
当前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4条路径[3]。通过对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的整合,满足旅、农融合需要以及新型业态自身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增强农业被动融合和主动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高新技术在旅游项目开发上的应用,为产业融合提供技术支持。近年来,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在丽水山区快速兴起,但现在乡村旅游中“乐”的功能欠缺,过分依赖餐饮,项目建设出现同质化倾向。利用乡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态农业内容,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拓展旅游产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加快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速度,而且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设软环境,建立农、旅融合协调组织
乡村旅游是阻止农业衰退、促进农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视乡村软环境建设,是实现农、旅融合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建设,丽水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硬环境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服务环境等软环境仍存在“短板”,需迎头赶上。通过软环境建设,确立农、旅融合的协调组织,发挥组织效应。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电商平台,参与各种有利于营销的商业活动和组织,如合作社、协会、公司/企业等,是推动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产业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调整社会资源配置手段,搭建平台,建立起基于政府、乡村、社会间有利于信任、规范、学习、创新的乡村社会组织,增强其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创新营销传播方式,完善有利于农、旅融合的市场经营制度
根据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特点,以生态农业创意为特色,从生态、审美、康体疗养等角度创新营销传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园风光、花卉苗圃果园,特色养殖园、生态休闲庄园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此外,完善市场经营制度,促进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并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通过银行贷款贴息的形式对农户和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或者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性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形式形成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资金需求的多层次支持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约关系,从利益角度来锁定主体关系,明确各自定位,制定联盟之间的规则以及分工合作、运营的规章制度、各类商业活动的制度等,实现利益的锁定。
4 参考文献
[1]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经济,2009(22):146-147.
摘要分析了贵阳市南明区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现状与特征,指出了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问题,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方向、思路与技术措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现状;贵州贵阳;南明区
2009年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乌当区永乐乡划入南明区后,南明区土地资源面积由原来的85.4km2扩大到209.34 km2。南明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民生保障体系的发展思路,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菜、果、花等特色经济作物发展,转变传统农业思维方式,用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促进贵阳市城郊生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南明区在区位、交通、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优势,是省委办公所在地,全省、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胜地。北连云岩区,东北、西北与乌当区接壤,南接小河区,东南和西南接花溪区。2009年乌当区永乐乡、花溪区小碧乡划归南明区后,全区总面积209.34km2,辖4个乡和1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约75万人。年平均气温15.3℃,全区年均降雨量1 174.7 mm,无霜期270d以上,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南明区种植业涉及云关、后巢、永乐、小碧4个乡,2009年有耕地面积1 834.5hm2,农业人口56 486人。2008年(包括永乐、小碧乡)实现农业总产值22 394万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4%,人均收入5694元,其中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3 551.5hm2(次),总产量116 665t,果树栽种面积769.5hm2,总产量7 122.6t。种植业主要以蔬菜、果树为主,水稻、玉米、油菜等大田作物逐年减少,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大。在几年的发展中,南明区城郊突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果蔬产业,努力打造品牌,初步形成了城郊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1果、蔬产业催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永乐乡地处贵阳市东郊,乌当区东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2km,距乌当区政府驻地新添寨24km,离贵阳机场9km,东、北与龙里县接壤,南与贵阳市机场相连,西与情人谷、阿栗杨梅园风景区毗邻,全乡总面积59.6km2,辖罗吏、柏杨、水塘、干井、石塘、羊角、永乐7个行政村,47个村民组。全乡共3 088户,总人口12 043人。耕地面积812.1hm2,其中专业菜地241.9hm2,粮区菜地466.7hm2,年复种面积1 800hm2(次),年产蔬菜6.45万t,外销4.8万t;有果园637.5 hm2,年产水果超过6 100t;有莲藕基地66.7hm2,年产量达1 750t。建成了占地1.76hm2的果蔬批发市场,日交易量淡季达150t,旺季可达250t以上。辖区内有风景秀丽的石笋沟水库风景区、石塘小山峡、罗吏大古钟、永乐古堡遗址、清礼部尚书李端芬墓遗址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有“苗族二月场”、“布依六月六”等民族风情文化节,有“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随着永乐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悄然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永乐乡2008年也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1.2特色蔬菜休闲观光促进生态农业
南明区有莲藕基地66.7hm2,是贵阳市最具规模和特色的蔬菜基地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荷花具备景观、文化、生态、食饮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功能,受到成千上万游人的青睐,并成为农业生态旅游中的一枝独秀,且莲藕上市给当地群众带来可喜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辖区内现在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有永乐山庄、永乐人家、柏花山庄、三味庄园等,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也有20多户。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使南明区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城市田园风光。
2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障碍较多,推广力量不足
全区虽然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技推广机构,但是由于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很难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当中,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仍主导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发展生态农业所要求的操作规程理解能力低,尤其是一些立体种植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生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在农村中难以推广实施。另外,2009年永乐乡和小碧乡划入南明区,耕地面积由原来的266.7hm2增加到1 833.3hm2,农技推广部门工作量增大很多,极大地影响到农业科技服务质量的提高。
2.2常规农业比重过高,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小碧乡,山地多,且主要从事以玉米、水稻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以粗放式种植方式为主对管理技术要求较低,因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管理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果、菜等作物由于生产投入较大,因而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相对滞后。相关配套设备建设滞后,抗御病虫草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手段缺乏,导致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能明显提高。
2.3城市扩建导致城郊蔬菜面积萎缩
主要表现在后巢、云关乡,两乡地处贵阳市城郊接合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而这些被征用的菜地大部分是基础设施较好的坝子地,导致全区菜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生产规模急剧缩减,对该区蔬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南明区生态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环境立区,科教兴区,产业强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南明、生态南明、和谐南明”的战略思路,按照“规模强菜、质量(标准)立菜、科技兴菜、筑菜外运”的指导思想,调整工作思路,转变传统农业的思维方式,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1合理规划,全面推进都市观光农业、城郊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要求,制定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争取省、市农业科技项目,创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绿色生态基地。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农民对调整种植业结构的认识,进一步优化粮、果、经作物种植比例,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群众加大发展效益好的果、菜、花卉苗木等潜力产业。努力减少重点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创优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并举。
3.2抓生态文明城区和文化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寨整治,提高村民素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坚持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发展主题,以打造“永乐乡桃文化品牌”为发展目标,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专业旅游公司(或旅游协会),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名人李端棻墓址、永乐古堡、罗吏古钟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桃园文化和李端棻历史名人文化为载体,充分发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永乐乡村旅游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服务业。
3.3以永乐乡为中心发展生态农业
以永乐乡为中心,永乐果蔬批发市场为平台,建立666.7 hm2蔬菜基地,辐射到小碧乡和龙里县猫场、洗马等乡镇,实现年外销蔬菜4.5万t以上,并逐年递增。建立优质果园666.7 hm2,其中优质艳红桃基地300hm2,中华寿桃基地66.7hm2,其他水果300hm2,年产量6 000t;同时,建立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等项目基地。以一年一度的“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为平台,做大做强“永”牌艳红桃和“黔山牌”蔬菜,发展成为“万亩桃园”、“万亩菜园”的生态农业。
4南明区发展城郊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
4.1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把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到乡镇村,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农业服务网络机构,形成“区—乡—村—农户”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使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前有功能齐备的规划、产业选择指导和产业效果分析预测服务,减少投产的盲目性[1]。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各阶段、各环节有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生产安全。产出成品后,通过农业服务体系引导销售,确保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以实现。
4.2全面提升生态农业示范点建设
以永乐的果园、菜园为载体,大力推进优质的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豆类、芦笋、苦瓜、桃树等项目基地建设[2],打造“万亩桃园”和“万亩菜园”等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桃花艺术节”、“桃园文化节”等有利条件,建设专门从事观光旅游接待的公司,切实推进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
4.3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
以发展循环农业为目标,对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在为养殖小区或周边农户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施“猪-沼-果”、“猪-沼-菜”以及大中型沼气建设生态模式[3]。
4.4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万亩果园”和“万亩蔬菜”基地均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用物理技术防治虫害,最大限度减少常规农药的使用。全面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4.5加强生态农业从业主体培训
发展生态农业,主体是农民[4]。一要组织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二要推行农业生产“零距离”指导,邀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要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培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着力实施带领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的“双带”工程。三要组织乡、村干部到外省和周边县参观学习外地的工作经验。
5参考文献
[1] 李家虎,宋松岩,白耕勤.浅谈我省生态农业的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1989(4):18-20.
[2] 李风琦,曹建华,朱再昱,等.江西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