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化媒体的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而国际旅游酒店业不仅加入了社会化媒体营销和移动营销的行列,甚至可以说是走到了这个行业的前列。美国各大酒店已经开始通过Facebook提供直接预订服务,其便捷和直接接触的特性或许能够把游客从线上旅游机构手中吸引过来。
下面我们就看看社会化媒体和移动应用究竟给酒店业带来什么样的革新。
利用社会化媒体挖掘客户细微需求
喜达屋酒店集团全球网络服务副总裁大卫・古德斯曼表示:“当客户需要帮助朋友预订酒店时,我们可以随叫随到;如果他们打了‘Like’,我们就可以跟他们开始对话。”古德斯曼把公司的Facebook主页当做是延伸喜达屋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渠道之一。“喜达屋与客户之间不再是客户住酒店的那10天而已,而是一年的相伴互动”。喜达屋集团共开放了旗下九个公司1000家旅馆的Facebook页面。
另外特朗普酒店集团的Facebook预订服务已经开设将近六个月了,该公司发展收购执行副总裁伊万卡・特朗普的Facebook个人主页甚至有一个预订插件。一旦客户通过Facebook进行预订,相关工作人员就会与客户取得联系,建立客户喜好档案,了解客户想要的配套设施、特定的室内温度等等细微需求。自2009年以来,巴巴多斯30家小酒店和连锁店已经在Facebook上提供预订服务。
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发言人格伦・威廉姆表示,酒店公司必须随时随地陪伴客户,而不是让客户亲自去寻找预订系统。
预订服务能够直接帮助酒店与客户建立对话和关系,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沟通能够使得这种关系超越预订交易本身。酒店能够借助社会化媒体发现客户喜欢什么枕头,想喝什么饮料,想住哪种类型的房间等细微需求。
威廉姆表示个性化的服务能够带来回头客,最终使得旅馆能够保持价格优势。“旅馆需要体现这种随时陪伴的价值,因为如果把焦点放在最低的价格,打价格战必将导致更劣质的服务,客户满意度也降低。”
利用社会化媒体占据旅游业竞争优势
游客也一直希望在这些新平台上有相关的旅游服务。根据旅游行业权威调查机构PhoCusWright的发现,13%的社交网络用户在这些平台上购买旅游服务,35%的智能手机用户期待在明年能够通过手机预订旅游服务。著名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Travelocity、Orbitz和Priceline)均把在线酒店预订服务比例从2008年的41%提升至去年的46%。
这些在线旅游机构确实为酒店带来不菲的收入,通过这些机构可以以低价出售尽可能多的房间,但是也存在多重缺点。威廉姆表示,与客户直接预订相比,酒店通过在线旅游机构出售房间赚取的利润会少很多。而且这些客户开始转向这些在线机构满足其旅行需求,这样与客户建立关系的是这些预订网站,而不是酒店。
对于酒店业来说,社会化媒体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从这些在线旅游机构夺回客户的契机。游客可以直接在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直接联系到酒店企业,通过对话,酒店根据游客的具体需求来提供最符合需求的服务,从而重新建立了两者的关系。
根据客户行为完善酒店服务
Facebook新闻发言人吉利安・卡罗尔表示旅游行业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旅游本质上就具有社交性”。游客需要向朋友咨询酒店餐馆安排,之后还会分享对酒店的看法。卡罗尔还表示,除了预订服务外,一些与旅游相关的公司还通过Facebook解决客户投诉、开展线上营销活动等等。
为了帮助旅游公司改善自己的主页,Facebook向他们提供一些分析数据,比如Like某个页面的用户人口统计数据。公司可以发现一天中哪个时段能够取得最好的互动效果,哪些动作能够促使更多的用户按下Like按钮。
无论是直接的互动,还是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得到的客户信息,都为酒店提供了改善自身服务的绝佳的机会。借移动应用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
移动营销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服务,而客户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来表明自己的需求。比如凯悦酒店集团就允许客户通过智能手机订房和退房。这意味着,游客下飞机后,就可以在前往酒店的车上订房,到了酒店之后直接拿钥匙就可以了。希尔顿酒店集团估计大约615000位客户下载了他们的手机应用。该应用提供预订房间或者修改预订的功能,还有菜单浏览等新功能。
在这里要特别分享的就是被普遍看好的LBS(译者注:以Foursquare为代表的地理位置服务,国内则有街旁、嘀咕等)营销。LBS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而且还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工具。比如比利时知名啤酒StellaArtois结合AR(注:实景扩增技术,把虚拟的图像和文字讯息与现实生活景物结合在一起,很多AR应用已经在Android和iPhone智能手机上纷纷亮相)与LBS技术,做了一个应用:用户开启手机摄像头对着街道,就会显示离自己最近的酒吧,包括地址名称。最特别的是,将手机往地上拍摄,还会出现箭头符号,引导一步步走到酒吧。如果喝醉了,该应用会提供叫车服务。
最近星巴克就联手国内移动社交网络服务商街旁网推出新产品免煮咖啡VIA的营销活动,用户可通过签到分享自己对VIA的饮用感受,并同步到各主流社交网络上。企业方面可借此取得传播效应,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社交网络数据,用户则可以通过分享获取勋章、优惠券等等。
结语
目前国内诸多公司也纷纷投入社会化媒体和移动营销,那么,社会化媒体营销和移动营销有什么作用?
一是聆听交互。看看目标客户都在社会化媒体上讨论什么内容,然后加入他们的对话。可以通过客户数据调查等手段发现客户经常去哪些社会化媒体,看看他们都关心了哪些话题,搜索关于自己的品牌和产品的相关内容。
另外有没有做到用户到哪里,企业就到哪里呢?这个概念包含两层含义:客户在哪个社交网络以及客户现在处于什么情景。
每个社会化网站都有自己的特征,比如以新浪微博和豆瓣来说,豆瓣的用户更喜欢音乐、电影的分享,属于文学青年一派,而新浪微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活跃群体更多的是互联网的业界人士。面对如此众多的社会化网络,企业在选择社会化媒体方面也应该有主次之分,这取决于自己的目标用户特征。
同样如上文提到的各大酒店集团推出自己的手机应用,监控客户所处的情景,在客户的零碎时间为他们提供服务。借助手机的移动特性,企业应用可以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服务。
二是监控。监控的目标可不仅仅是客户,还包括竞争对手。看看竞争对手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做了什么,如何与客户交互等等内容,另外还要适当的关注自己的员工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行为,是否存在对企业品牌有负面效果的行为。
对于此次合作,外界众说纷纭,有力挺派也有唱衰派。事实上,很少有人从新浪微博价值的角度去看待阿里和新浪的合作,有关微博将来会沦陷为社会化电商或者广告展示平台的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未抓住关键问题。如果阿里只是为了通过社会化电商为其导入更多流量,那收购美丽说或者蘑菇街不是来得更直接吗?
社会化电商探讨源于新浪CEO曹国伟在一条微博中提到的:“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新浪微博,双方会共同探索社会化电商和移动电商。” 而在分析这段文字的含义之前,必须要弄懂“社会化电商”这个概念。一位该领域的资深人士指出,社会化电商最核心的是关系(消费者),通过关系看看好友买什么、有什么观点、寻求好友意见等,从而产生的购物行为。社会化电商必须由用户关系层分享才能持久,例如美丽说非达人分享的比例是60%,也就是说普通用户的分享更有价值。而微博是一个媒体,许多观点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从目前来看,并未直接参与到购物环节之中。通过微博产生购物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化电商所产生的消费行为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外界的理解有一定偏差,曹国伟所指的社会化电商并不是美丽说的形态。时趣互动科技COO吴璇表示,此次合作的意义是有可能改变人们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消费行为模式:当微博数据能够丰富地展现某个用户的社会属性特征,而阿里的数据又能精准体现消费行为特征时,两者的结合会给消费者提供目前难以想象的、智能的、有价值的新产品和应用形式,无论是商品推荐的精准性、相关性,还是消费者之间传递与交流购买信息的情景,都会是我们现在很难想象的。
有专家曾指出,大多数人用微博,只是为了看新闻八卦,而不是购物,假如微博满屏尽是“亲,还包邮哦”,新浪微博本已低迷的人气可能会更加惨淡。但回顾新浪微博的发展历程,有关网络热点事件、公共事件的讨论为其吸引来大量用户,加之大V用户的踊跃发言,使其几乎成为左右网络舆论的阵地,甚至成为影响相关部门决策的重要力量。这是其它微博无法复制的优势,更是微信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一向精明的马云不会看不到这点。在接受新浪科技记者专访时,他表示,阿里巴巴并不想把微博变成电子商务平台,而是想探索电子商务如何能够帮助微博,携手新浪共同打造一个新型属于未来的微博平台。
所以,阿里巴巴看重的正是微博本身的价值,那么做好微博会给阿里巴巴带来什么?
关键词:社交网络;市场营销;模式
社会化媒体的广泛应用,无论对于是对网络媒体的发展变革还是对品牌进行营销策略,又或者是对于社会化网络用户或消费者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博客、论坛、播客、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在表达公众意愿上都是强有力的社会化媒体工具。社交网络是最有效的社会媒体工具之一,通过人对人之间的媒体互动分享经验。因此,大多企业利用 Facebook , Twitter , Youtube , 人人网等社交网络来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社交网站成为营销人员与消费者进行企业品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而且必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继续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企业进行品牌忠诚度建设和维护的重要手段。
一、社交网络概况
1.社交网络的概念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网络,人们通过社交网络,能够很方便的满足自身的需求,下图是SNS用户的需求关注度层级,从此途中,用户可以看出客服对自己属性的关注程度。
2.中国社交网络发展状况
2013年社交网络在中国同样发展迅猛。排名前五的社交网络是:QQ空间、腾讯朋友、人人网、新浪微博和开心网,各自的覆盖面分别为46.0%,17.8%,16.0%,9.0%和4.7%。QQ空间和腾讯朋友都是腾讯旗下产品,其中,QQ空间属于昵称制社交网络,新浪微博是中国广受欢迎的微博平台,常常被人拿来和Twitter进行比较,但其实两者在很多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评论机制以及一些其他交互机制。开心网也是中国最受欢迎和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其目标众群包括了很多白领人士。下图所示为2013年上半年我国SNS网站发展的状况。
社交媒体发展如此迅速,以至于其页面访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例如,优酷,中国领先的视频分享门户网站,2011年5月的页面访问量为36亿,而同期新华网(新华社的新闻门户网站)的页面访问量为9.4亿。显然,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而言,社交媒体都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二、社交网络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1.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
长期的客服服务最基本的是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顾客信息系统,以随时了解顾客的最新状态和动态。只有清楚地掌握顾客的动态和特征,企业才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才能让顾客感到满意,并逐渐形成对企业的忠诚。网络的发展为顾客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网络的各种工具帮助企业以低成本、有效的方式搜集顾客的信息。
现代网络营销的核心策略是建立完整的客户档案,了解客户的消费心理和客户的消费习惯。建立客户的基本档案,既要建立客户的基本信息,也要根据其消费特点记录其消费习惯和消费周期。客户档案能够解释诸如哪一种优惠策略最吸引顾客,哪种沟通渠道顾客最喜欢,那些产品特性顾客认为最重要,顾客过去已经在公司消费了多少,未来有多大的消费计划等所有与公司确定销售战略相关的信息。客户档案是有效分析和预测的必要工具,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强调100%的消费者满意程度进而提高消费者忠诚的重要依据。
2.利用社交网络,提高顾客对品牌质量和价值的感知度
企业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顾客对企业产品的信任。所以,企业为了全面覆盖市场,在竞争中占有尽可能高的市场份额,需要建立多种交流渠道。多渠道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更有效、更方便的与顾客进行沟通,通过各种渠道提品或者服务可以让顾客更加方便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从而大大提高顾客满意度。而且多渠道沟通有助于企业与顾客建立非常密切的信任关系,增加顾客的情感转换成本。
3.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现代营销在实现与消费者个性化沟通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有着传统营销方式多不能比拟的便利性。“个性化”服务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包含个性化的内容,都要适合个别消费者的个人需要和喜好。置身社交网络环境,用户能从网上看到的内容,应该是企业基于对该消费者的了解而提供的。这种做法的效果有赖于企业对顾客的了解程度。在社交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得到了更多的权利,消费者的选择权越来越广泛,选择面越来越大,个性化服务可以让顾客及时地了解到相关的信息,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沟通服务,顾客在及时满足自身对商品信息的消息的情况下,无形中增加了顾客对品牌的好感。通过社交网络,营销商可以为顾客及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了顾客的期望,同时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对,对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结
社交你网络是信息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交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成为现代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最有利的手段。因此企业在社交网络背景下,必须根据企业的现状及其需求,大力利用社交网络进行现代营销,才有可能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Aaker, David A.《Managing Brand Equity》 Free Press, New York (1991)
[2]Jean-No.l Kapferer.《New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 long term》 4th edition(2008),Kogan Page Limited
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在于记录正在进行的一段时空跨度相对较大的一段现实或历史。那么,无论是新闻纪实类的纪录片,还是历史文化类纪录片,都应立足当下,做到真实、可信,做到“真、善、美”。纪实化,是文化类纪录片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纪录片贴近动态现实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必然。文化类纪录片纪实化的主要表现特征为:
(一)从正在进行的一件文化事件入手,运用纪实长镜头切入对文化与历史的表述,让历史与现在交错进行;例如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大多以现实和过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饮食文化的交错叙述,让观众可以深切地体验到所讲述的事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现在一些文化类纪录片也大量运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一起呈现在观众面前,既提高了纪录片的可看性,也令纪录片的讲述更加有理有据,让观众感叹,看一部好的纪录片就像看一部电影,例如酒泉台摄制的纪录片《玄奘瓜州历险记》,选取了玄奘取经路上最险恶的一段,讲述初唐时期玄奘为西行求法,置朝廷通缉于不顾,夜半偷渡玉门关,历经九死一生,终达伊吾的传奇故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部纪录片不仅使用高清设备拍摄,而且运用了大量的剧情表演,再现了千年前的传奇故事。文化类纪录片还可以通过完整记录一个鲜活的文化活动,例如,婚丧嫁娶、社火、祈雨、祭祀等。
(二)充分运用自然的现场声音。现场声音是表达的另一个主体,因为电视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声音语言的作用不可缺少。今年年初,笔者拍摄的《尕海湖边的故事》中,效果声的运用就为节目增色不少。在尕海湖边拍摄冬候鸟大天鹅时,清晨清亮的天鹅叫声,顿时让冬天的尕海湖边响起了候鸟的歌声。如何能让观众也能体会到当时尕海湖边的这种场景,光靠唯美的画面是不可能做到的,《尕海湖边的故事》就将常规的效果声的音频指数略微提高一些,突出候鸟的叫声,充分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三)各种声音元素交错进行,扩展声音时空。比如表现崆峒山、武夷山、少林寺,声音除解说、音乐之外,还有钟、鸟、风、游人和做佛事所发出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文化类节目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纪实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甘肃电视台10多年前创办的日播文化类栏目《美丽甘肃》中我们看到,天水台反映民俗的《年初一》就是因纪录而取胜,它充分反映了民俗中原生态的摇曳多姿。甘肃卫视的《中国西北角》栏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纪实化的元素也在大大增加。
二、文学化是文化类纪录片成熟的标志
纪录片不仅需要真实的影像记录,同时也需要依靠文字的逻辑来推动纪录片的叙述向前发展,而仅靠影像是不能完成推动这一逻辑叙述的发展,所以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文学化的表述。文化类纪录片不是新闻专题,恰到好处的文学化是此类纪录片的必要因素。从《话说长江》到《望长城》,再到近些年出现的大型文化系列片《江南》《苏园六记》以及中央台9套节目的开播,我们可以看到,电视一直与各种文学类型相伴相生,文学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类纪录片成熟的标志。《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舌尖》体”一时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一种纪录片的语言表达方式,被观众们所喜爱和接受。文学化是编导对采访对象的发现、创造与想象,是对过往历史的复活。简单、沁人心脾的解说词,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融入节目当中去。文学化是编导个人情感的投入,画面因情感而复活生动,节目因情感被长久记忆。
三、社会化是节目的深度体现
新媒体业务的构建
北京周报多语种新闻周刊网站 于2006年底在原期刊电子版的基础上建成,有英、法、日、德、中五个版本,内容围绕BeijingReview英文印刷版,针对不同对象国有所调整,既保持新闻周刊深度报道的特质,又体现互联网报道时效性强、容量大的特点。
几年来,北京周报网坚持“新闻周刊的核心阅读价值与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这一理念,坚持内容建设与业态创新并重,追踪新技术的发展,陆续推出了原版原式和互动创新型电子杂志(英、日、中)、邮件订阅、RSS定制、手机杂志等新媒体产品,使多语种新闻周刊的品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注重网络营销,在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拓展纸刊在线销售的同时,分别与龙源期刊网、悦读网、掌媒网、豆丁网等第三方平台合作进行印刷版杂志的电子版、PDF版或TXT文档销售,并加入了万方、中国知网和维普三大数据库。同时,还在中国外文局信息技术中心的支持下,积极开发囊括《北京周报》各文版自创刊以来全部数字化内容的多语种期刊数据库,目前已有实际销量。
2010年初,集浏览网页、收发邮件、阅读电子书刊、多媒体播放和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ipad问世,追捧者无数。业界人士纷纷预测以ipad为首的平板电脑将引领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北京周报社及时把握技术发展动向,积极与美国最大的电子杂志营销平台Zinio合作推出适配苹果ipad宽屏阅读及iphone和其他移动终端的Beijing Review电子版。2010年圣诞节期间,ipad上的Zinio应用软件在其首页将BeijingReview作为重点媒体向全球用户进行推荐。目前,通过Zinio网站及其应用订阅和付费下载BeijingReview的用户有300多名,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最多的是美国,其次为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订户中还包括了英属维京群岛、荷兰安地列斯群岛、美国本土外小岛等常规纸质版未发行的区域。
除成功登陆ipad外,2010年,北京周报社北美分社还加大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进行推广的力度。
启示与思考
当前,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并且推动着平台、产品、内容和终端的多层面融合和互动,使国内外传媒业的生态与业态环境都开始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都在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发展。
在此历史背景下,《北京周报》这个走过了五十多年传播历程的优秀品牌要做强做大做优,就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实施新媒体发展战略,使之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的运作转为多媒体、全媒体的运作,全面实现业务转型。以下是笔者几点粗浅的思考:
思考一:抓住移动终端就是抓住了“阅读的未来”。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玛丽米克预测,2014年将成为手机上网超过电脑上网的转折点。届时全球将有30亿人通过智能手机使用互联网,读者获取资讯的主要载体将转移到高度智能化的手机或者说移动终端上。
移动阅读终端颠覆了传统新闻载体和人们的阅读方式,融入了诸多时尚因素,具备了一种“现代阅读”的气质。它让阅读变得更便携、更碎片化、更个性化,也更便宜。“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候”获得“任何想要的资讯信息”,这是移动阅读终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终极目的。
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依然会大行其道,因为她是音视频、多屏广告等多媒体广告的天堂。从广告实践上,Pad终端集高清多媒体展示平台、便捷在线支付平台、随时随地互动平台于一身;从广告用户的吸引上,Pad代表了最具广告价值的用户群。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一项调研发现,56.1%的ipad用户是男性,49.4%的人年收入超10万美元,而且用户群正向年轻人迁移。
由于ipad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消费者接触内容产品的一个界面或者渠道,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媒体可以利用并创造价值的平台,因此,期刊社在布局ipad时,不仅可以依托内容集成商(除了Zinio,目前国内还有读览天下、ZCOM电子杂志、悦读杂志、龙源网、VIVA等电子报刊平台),更要走独立开发应用程序之路,以保证为后期运营留下增长空间。
思考二:既要重视社会化媒体,又要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
除了获取即时资讯,类似微博这样的社区互动型产品也跟互联网终端移动化一脉相承,将有可能彻底改变读者到门户网站看新闻的习惯,今后读者看新闻将逐步走向用户向用户推荐,传播渠道将进一步细分化、圈子化、小众化。
以2011年7月23日晚发生的“温州动车脱轨”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短短几小时内,新浪微博几乎每一条都是对该事件的报道、转发、评论、质疑,以及呼吁救援等信息,仅从新闻事实提供的角度来看,读者似乎不再需要到任何传统媒体那里去寻找有关该事件的报道了。
专业人士认为,要特别关注Twitter、新浪和腾讯三大微博平台,他们建议互联网产品尤其是新闻资讯传播一定要与这三大微博平台对接打通,把微博用户引入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上来。
同时,必须相信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化媒体的催生下,“用户制造内容”(UGC)的流行加剧了垃圾信息的过剩。因此,言之有物的杂志比内容琐碎、盲目追逐热点的在线杂志更有竞争力,尤其对于像Beijing Review这样有多年专业出版水准的老品牌来说。SNS可以率先传递信息,但事件背后的含义和真伪,权威人士的评论和政府观点,人们依然需要有资质的内容供应商来提供,尽管这些“高附加值”的内容可能需要支付高成本,而这些高成本则用于保障权威媒体的新闻品质。
思考三:媒体融合乃必由之路。
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角色和功能的界限已经不再,媒介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是美国最早应对传播科技发展而进行跨媒介融合的试验田,今天国内外的许多媒体融合方案都是建立在这家公司的经验之上。
媒介融合最少可以在三个层面来进行:技术融合――目前技术融合主要体现在通信、广播电视与网络和其他媒介等方面,而最终都会促成终端的融合;经济融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方面,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是媒介企业为了在数字化的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而采用的两大主要策略;内容融合――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不同的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同样的内容。
媒介融合的核心和优势是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共享。坦帕媒介综合集团的报纸、电视、网站的编辑记者通过日常性的互动相互分享对方的新闻线索、思想与创意;同时媒介间可以稍作修改甚至未经任何变动对方的内容产品。二是设备资源共享。集团内各媒介,对新闻中心的生产场地、机器设备共同使用。这样可以避免各媒介间的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体现了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极大优势。
媒体融合趋势要求传媒的经营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重新定位并解释,在合理的情况下,重构传媒集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从而建立全媒体的生产能力,形成多介质的传播能力,提高全方位的经营能力。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的怪圈,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
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的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了一学年的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取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也就是管得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化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集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了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而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
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一般会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关键词】顺从型政治文化 角色 权威 权利 责任
一、顺从型政治文化简述
阿尔蒙德和维巴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三个类型: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顺从型政治文化,该文化没有一标准的概念,但对该文化有一个共识:长期生活在政治体系的社会成员,通过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对自己在政治体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权威、权利、责任等有足够清晰也足够明确的认知、情感、价值判断及取向,可是作为政治参与者来讲,自我取向却非常低,只是默默的接受政府或政治统治者的影响。该类型文化主要存在于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国家中,我们中国就有其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虽然我国整体上正在走向更高生活质量的小康社会,但顺从型政治文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的时间太长,封建顺从型政治文化思想在农村落后地区扎根极深,以及文化本身的继承性,这必然会使该文化不可能短期内瞬间消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是顺从型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
二、顺从型政治文化所导致贫穷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弊端
1、村民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主人公地位的角色,导致政府与村民角色发生错位
根据顺从型政治文化的含义,该政治体系内的成员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认识,但长期生活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他们对“主人公”的含义缺乏深入理解或理解不全面,由于长期受政府的支配,他们就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一切有政府说了算。政府在土地流转中不允许村民有意见,否则就以“不服从政府或反政府”的帽子就扣在了老百姓头上,这就使村民与政府角色发生错位。《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民的土地权利给以保护,其实也是对他们的主人公地位给以肯定和支持。但在实际的土地流转中基层地方政府不由自主的充当了主人公角色,土地的转出和转入都由政府说了算,村民没有话语权。 2、村民维权意识淡薄导致政府对土地流转收益不公
长期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生活的村民对自己的权利认识虽然比较明确,但是对政治体系以及对政府没有任何要求,甘心情愿被支配,因此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不会维权也不知道怎样维权,其实质仍是权利虚化。在土地流转以及土地确权中,政府对土地的插手是不可避免的事,为何要插手此事,其一、为了政绩,其二、为了挣钱,其三、既为政绩又为挣钱,这必然出现了与民“争利”的现象,更难听一点去说,那就是“要”利。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简而言之,村民维权意识淡薄助长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滥用。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歌功颂德现象以及对土地流转的溢美之词随处可见,而敢在土地流转中对政府持批评的学者也并不是没有,他们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那就是在土地流转的不同权利主体利益分配中,与政府相比,村民、村集体以及承包商获得的利益都是有限的,而政府靠土地流转挣了钱,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分配不公。
3、村民缺乏对政府政治行为的责任监督,滋生了新的土地腐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很明确的说明国内的任何公民都必须对其国家负责,而在具体的土地流转中村民就应该监督政府的一举一动,防止各种不轨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说生活在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没有监督政府责任意识,相反,他们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只是对政府不行使监督职责,导致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发生各种白色、灰色、甚至黑色的新型土地腐败。掌握了公共权力的政府,在自己主导的土地流转中,特别是一少部分政府成员滥用他们自己的职责性权限,不按照土地流转的政策、规则、程序去为当地村民脚踏实地的办实事,不是一切为老百姓土地利益着想,而是私自为政府或为个人的利益考虑,这是一种不该容忍的腐败。
三、提高村民政治价值取向、培养有积极参与感政治人的措施
1加强对村民独立政治主体意识和自主性政治人格的培养
在村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要使其自觉感到那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必须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一般顺从型政治文化中的村民,缺乏现代民主型的政治人格,融入到与自己相关的政治实践中去的可能性不大,难以对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实践发挥积极作用,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要使村民自己能充分认识到并能帮助周围的人认识到仅仅拥有权利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承担政治义务、勇挑政治责任,争取使自己的政治价值取向与我国当前的民主发展要求保持同步。
2发展积极参与型的政治文化
从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的辩证关系可知,文化对行为起着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中,社会成员的政治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心理倾向能帮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顺从型文化影响下的各种非理性政治行为,从而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一句话,村民接受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将会有与此相应的政治价值倾向和行为模式。反过来,任何政治个体的行为也毫不例外的并且程度不同的受着他们周围既定的政治文化影响与约束。
3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对村民社会化
公平与法治要内化入民心,并能以公平与法治作为监督政府一切政治实践活动的标尺,使其行为在公平与法治的轨道上行驶。就土地流转来讲,最起码是村民接受这样的社会化思想------土地流转市场必须公平化、市场行为法制化、政府调节必须间接化。土地流转本来是在井然有序的市场经济平台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正是当地有些政府对土地流转事件指手划脚,以至于出现种种弊端,因此公平与法制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通过以各类他们能接触到的媒体反复而有效地并且长期的灌输这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以及积极参与政治实践的思想,这也是对村民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最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媒经济;文化产业;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84-03
一、引言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内容革命的深入,一场波及全球的信息传输手段的大汇流爆发了,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传媒汇流。由此,数字技术成为一切信息传媒形态的技术基础,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传媒产业及其运营则为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条件,并对其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为此,我们必须抓住内容革命这一契机,以信息文化为主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传媒经济运营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引导与推进作用,实现和谐的共振互动,最终实现繁荣中华文化的共同目标。
二、传媒经济运营与文化产业发展
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对一台旧的榨油机进行改造,发明了西方历史上的第一台活字印刷机。这一发明对文艺复兴出现和中世纪的终结起到了巨大作用。印刷术使书籍数量的剧增,使西方近代教育兴起并迅速繁荣,从而大大改变了西方文化、以至世界文化的面貌,所以麦克卢汉把现代文明称为“谷登堡的遗产”。500年后,电视机的发明,使得大量的信息被传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地球开始变成一个越来越小的“村子”。
面对今日互联网技术引发的媒体革命,很难说究竟是印刷术及电视的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大,还是互联网革命的贡献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曾具备的力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莉女士(惠普公司CEO)把眼前这场信息媒体革命称为“数字化文艺复兴”(Digital Renascence)。
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决定力量,正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面貌和发展模式。事实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传播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媒介产品亦成为当代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代表着传媒经济的变化规模。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媒介规模连年增长,媒介产业经济收入由150亿元增加到2031亿元,从占国内国民生产总值的0.9%递增到3.1%。传媒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人断言,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两个“超级产业”。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与文化产业更是有着具有完全超出传统含义的关联性。在当今时代,它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产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而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标志性产业”,彼此相互定义,相互依存,甚至互为表里。所以,文化产业只有成为传媒产业的“内容”,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传媒产业只有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一)传媒与文化
传媒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一言以蔽之,即共栖而存,既冲突又和谐。文化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各种层面,它提供了了解和引导人类行为的规则。而传播则属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文化能够影响传播。无疑,传播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也经由人类的传播行为得以延续传承。
文化的一个特性便是超稳定性,而实现其超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手段便是传播的持续和不断扩大。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并且相互影响。在现代经济领域,传媒产业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传媒产业所获得的较大发展与其所依存的文化资源日益深厚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多样性的文化要求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相对应,这对于传媒产业的市场细分与定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优势,而导致了人文资源在现代产业运营中处于边缘化。因此,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构建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生活理念,营造一种凝聚和激励人的社会氛围,是现代传媒应该承担起的历史使命。
(二)媒体内容可以形成产业
从国际宏观背景看,向内容产业转型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如前文所述,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发展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标志,划分为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文化产业被称为“文化工业”,而在后一时期,则被称为“内容产业”。
所谓“内容产业”,脱胎于通讯、传媒、计算机等诸领域产业融合后的结构转换和升级,是传媒手段革命的必然产物。欧洲人最先认识到,由于传媒汇流导致传媒频道的资源过剩和传媒内容不足,信息社会已经到了需要重新构造“基础设施”的新的发展阶段。然而,这一基础设施不是通过建造更大规模的物理网络与硬件设施完成,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和强化“内容原创”而构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产业是现代传媒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这方面,美国人再一次走在最前列。美国没有什么文化遗产,却率先将“内容产业”纳入商业和产业化轨道,通过1997年“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颁布,美国已经向世人宣布了他们将信息内容(特别是文化内容)作为信息产业的主体。我们由此看到,文化遗产作为新经济资源的意义已经凸现,各国文化遗产已经暴露在国际文化传媒巨头的掠夺与竞争压力之下。
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正在从纵向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渐地向横向分布的产业链模式转变,文化产品的制作与流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关键性环节,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的一个新特征。传媒内容的制作和流通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市场发展前景和赢利能力的领域。
(三)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熊澄宇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性概念,今天的新媒体
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在以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为特点的媒体生态环境中,新媒体不断推动着媒介整合与文化产业发展。
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但它的最根本的特点不是消解,而是重建。借用熊彼特的话说,新媒体的根本特点是“破坏性创造”。
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也即媒体整合的过程,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的巨大差异。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新媒体产业已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并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新媒体产业强大的集聚与扩张功能在于,通过媒介载体的无限魅力,辐射、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呈现一种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象。
中国传媒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国际最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知名的管理顾问机构普华永道预估,全球娱乐与传媒产业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7.2%的速度增长,而中国未来五年传媒产业的成长速度,约是世界增长率的3倍。根据著名的媒体研究机构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中国内地2001年媒体广告总量达112亿美元,在亚太地区列第一,是澳大利亚总广告量的3.7倍,年成长率为15.8%。因此,作为传播介质的前沿,新媒体的出现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的进步,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传媒经济运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信息时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人们将不论地域和种族,友好地相处在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村里,平等地面对传播媒介带来的机遇和便利。不断更新与发展的传播媒介成为文化传播和文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抓住机遇,通过传媒经济运营弘扬中华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形象,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准确确定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
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准确地确定传媒经营的市场定位,即通过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把先进文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都反映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文化作品代表先进文化,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成为障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一般说来,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消费水平和社会经济体制,既决定着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又决定着其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文化产业的产业规模、发展水平、运营机制、管理方式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宣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精神时尚,才能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传媒经营的“五化”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从提高传媒经营的“五化”入手:
一是提高传媒经营的市场化。对非公益性传媒领域,要进一步打破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联合、重组、兼并传媒单位,组建传媒产业集团,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条件成熟时再进行运作,切忌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整合,避免一哄而起,大起大落。
二是提高传媒经营的国际化。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积极引进传媒资本,引进先进经营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引进先进制作技术,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和附加值。
三是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要通过合理划分传媒产业中的竞争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市场主体,推动赢利性业务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四是提高传媒经营的社会化。建立开放性的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快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支撑,尽快形成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五是提高传媒经营的组织化。鼓励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如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等,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三)加快传媒产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
(一)数字图书馆的含义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
传统图书馆是储藏图书资料的仓库,它负责收集、选择和整理图书资料,使其可以被查询利用,保存图书资料和提供更便利的利用。保存图书资料和提供便利的利用方法与环境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图书馆原有的封闭式运作和服务模式如查询、维护和馆际信息共享等已经不能胜任信息社会的需要。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处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实现全球共享。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变为现实,大大地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的对象可以是社会全体成员。数字图书馆对读者没有限制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特别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到图书馆读书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数字图书馆的体制、办馆形式、服务设置必然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方向发展。只要具备上网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限制。可以是在图书馆内学习,可以在图书馆外学习,在工作场所学习,也可以在家庭学习。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供了条件。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可以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可以是学历教育的需要,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的需要,比如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各种报告会、讲演、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
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特征是数字化信息,结构特征是不论其资源组织或用户利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和存取,并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特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数字图书馆正在从基于信息的处理和简单的人机界面逐步向基于知识的处理和广泛的机器之间的理解发展,从而使人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大范围地拓展智力活动的能力,在所有需要交流、传播、存储和利用知识的领域,包括电子商务、教育、远程医疗等,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图书馆功能来看,数字图书馆还具有以下特点:
1.虚拟性。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转换与藏取,虚拟性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
2.重复性。
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图书馆的储存功能使图书馆资源重复使用不会被消耗,并无磨损,使数字图书馆资源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能够保存和积累。
3.替代性。
数字图书馆可以代替人进行图书馆服务,即人—机图书馆服务;可以代替或演示事物的反应与发展过程,使服务内容更生动、直观、形象、具体。
4.隐蔽性。
多媒体网络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资料的传输环境。
5.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数字图书馆向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以任何内容、任何方式提供学习机会。
6.平等性。
数字图书馆的隐蔽性使人的身份隐蔽,人面对数字图书馆都是平等的。
二、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信息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全球性的信息打破了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图书馆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时代,信息取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网络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在数量上它已大大超出了一般图书馆所提供的图书文献信息,一切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的重新组合,进行快速的增值,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将使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数字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永不关闭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只有知识的社会化,才会有学习的社会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可将图书馆扩展到家庭、社区、农村和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域,将使更多的人接受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社会化的程度。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及对策
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将进入共同发展时期。传统图书馆需要不断地改造与发展,而数字图书馆在诸如资源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合作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可互操作性。现在国内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欧美、日本不同,我们在建设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现在国内工程繁多,各个网站、各个企业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工作的也很多,国家要解决的是怎样统一规划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二)多元化模式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模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图书馆的努力,它应该是一个群体的作用,既有政府的投资,也有企业的投资。现在政府特别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一个总的体制改革,因此公益性和经营性要密切结合,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目标是要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数字图书馆的根本宗旨。
(三)数字化服务的问题
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早期的研究已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图书馆更深层次的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然的趋势。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关数字化参考服务方面的问题,这也是2001年国际上有关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际上,更多地关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问题,对我国图书馆界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数字化参考服务的一般问题:合作/协作网、商业化与收费服务问题、法律问题等等。数字化参考服务的资源问题:数字化参考资源的来源及层次、数字化参考资源的评估等。
(四)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为满足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在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建设资源,是整个事业成败的关键。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法律人才等在我国都非常欠缺,因此进一步研究合理、有效、多途径的、能够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