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肠道菌群对健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我们的基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现在,有一个新兴的科学研究领域,研究的是肠道内的细菌与所有困扰着我们的疾病的关系。
细菌,还有病毒和真菌都是微生物,而我们的体内有很多微生物。你的身体中每有一个细胞就有约10个微生物细胞。身体中到处都有微生物:你的皮肤上,你的嘴里、鼻子里,你的生殖器、尿道和肠道中。
这些微生物一起,形成了你身体殊的微生物群体,叫做微生物组,一部分微生物组的微生物来自于你母亲体内的微生物,还有一部分则取决于你的生活习惯。由于人体内的微生物非常多,毫无疑问,微生物会对你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直到最近,科学家们了解到的信息还十分有限。
肠道中的微生物最多,所以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有关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者们通过研究粪便样本中细菌的DNA,想要了解这些微生物是否会导致特定的疾病,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你的微生物组很有可能与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有关系:糖尿病、癌症、自闭症。而细菌对肠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肠道细菌是什么?
寄居在你肠道中的细菌能够帮助你消化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这些细菌还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给免疫系统发送信号,以及合成帮助大脑运转的小分子。
如果没有肠道细菌的话,我们什么都做不了。肠道细菌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的肠道内的细菌群与身体健康的人相比,有很大差别。研究者们正在努力研究健康人肠道细菌的种类都有哪些,还有哪些肠道细菌能导致人们患有特定的疾病,或者是导致患特定疾病的风险高。
一些证据表明,健康的微生物组并不是存在或者是缺少某一种细菌,而是在于细菌的多样性。
如果你的肠道内有很多种细菌的话,就能消化分解不同的食物,产生很多不同的分子,这些分子能够促进你的免疫系统成熟,还能产生大脑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分子。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肠道不宁,全身都是病
有关微生物组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不能证实某种特定的细菌是否会引起疾病,或者是某种疾病是否会滋养特定种类的细菌――或者疾病和细菌之间还有别的关系。现在来看,科学家们仅能证实一个人体内的细菌组成和特定疾病之间是存在相关性的。不论是否发现了这两者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肠道细菌都是一种能够让医生更早、更精确地诊断特定疾病的方法。
已有研究显示了结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肥胖与肠道细菌有关。虽然这些疾病看起来好像和肠道或者是新陈代谢更有关系,但是肠道细菌与全身的疾病都是有关的。
近期的研究显示,特定的细菌能够加强免疫系统,而有些种类的细菌可能会刺激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
很多皮肤病、肺部疾病、关节病还有其他组织中的疾病,都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会导致炎症更加严重,这样会刺激病情的发展。
一项近期的研究显示,没有接受过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肠道中,特定的炎性细菌更多,而一种有益的细菌的数量要比健康人少。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炎性的自身性免疫疾病。
研究者还发现了肠道细菌和焦虑、抑郁、强迫症、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D)、自闭症和阿兹海默症之间的联系。有的人认为,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之间有关是因为,肠道菌群制造能够到达大脑并影响大脑工作的小分子(即代谢产物)的能力。
如何驾驭肠道微生物?
随着我们发现的与肠道微生物有关的疾病种类的增加,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你能改变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吗?能治疗或者除掉某种将你置于危险之中的细菌吗?
如果你做一个长期的饮食调整――比如说从高脂高糖的饮食,调整为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那么重塑微生物组,使之更加健康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微生物组能改善你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身体也更加健康。不只是健康的饮食,饮食多样化也是形成健康的、多样性高的微生物组的关键。
另外,一项近期的研究说明,锻炼也能够使微生物组更加多样化,该研究显示了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相比,肠道微生物更加多样化。
毒素在哪里?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多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椒、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蔬菜和水果中残留的农药等有毒化合物、硝酸盐以及重金属等都是对身体有毒的物质。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每天接受汽车尾气等环境问题的侵蚀,也会加深我们体内毒素的积累。吃的多、毒素多、压力大,运动少、排的少,这些都是我们人体毒素长期积累而无法清空的重要原因。
而在人体垃圾分布在所有的器官中,大肠中有1―15公斤垃圾,肝胆中有0.5公斤左右垃圾,各关节部位则有1―3公斤,可见人体内的垃圾数量是多么的惊人。根据科学表明,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可产生4000多种化学废物,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排除细菌、病菌、寄生虫卵约400亿个,但是假如24小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排出,它就会繁殖出高达2兆以上的病菌。事实上,如今90%的都市人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毒素的困挠,而更加难以想像的是,有些人体内更累积高达6500 克的“毒素”。
为什么要排毒?
现代分子矫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疾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一是新陈代谢功能障碍;二是人体内蓄积的毒素无法完全排除;三是营养摄取不平衡。
凡患便秘之人,都有自身中毒症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自身中毒并无明显状态,所以通常会让人难以觉察。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梅尼契柯夫曾经提出自身中毒学说:“大肠内食物腐败之后形成有害物质,于是引起疾病和衰老现象。”人类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中毒。而更有欧美医学家指出:肝脏和肠道的功能不健全是一切疾病的根源。从中足可见到排毒的重要性。
无论是您是爱美人士还是渴望拥有健康身躯的人,实际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排毒问题,只有清理了大肠毒素、改善了大肠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容以及健康的问题。
如何排毒?
当今市场上口服的排毒产品不论是以西药MgSO4为主的,还是以中药大黄等为主的实际主要功效都是让大肠内壁短时间内冲水膨胀,也就是说用的都是泻法,长期使用不仅不会明显改善人体体质,反而会加深自身的症状。其实这是完全不符合中医的虚补实泻的理念的。
中医理论认为,大部分东方女性是虚寒体质,一旦用泻剂就会雪上加霜,使其“中气”下陷,遗害无穷。所以,我们要选择一种像益生源这样纯天然的口服排毒产品才能保障我们身体的健康。它虽然是通过进入肠道,但并不是泻,而是集通排补调于一体,迅速解决肠道内菌群、酸碱以及电解质的三大平衡,修复肠道屏障,强化肠道平滑肌的功能,让肠道代谢更顺畅,功能更健全。
而除此之外,保障一个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也是在我们正常的排毒起到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毕竟仅仅光凭借外物而自身却依旧肆意破坏我们的身体,实际也会让这些辅助治疗本身的功效丧失无存。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说这话的是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茱莉?塞格雷。她抛出的健康新观点是“医学生态学”。
和塞格雷一样,正有一群科学家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屠杀体内微生物。他们认为,悉心呵护这些微环境,医生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比如肥胖症、糖尿病,看似与细菌没有关联,但照顾好体内微生物群系,或对这些疾病的治疗有帮助。
塞格雷与200名科学家一起发表了人类微生物群系领域里一项全新的研究成果,即“人类微生物群系项目”。该项目对242名健康人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跟踪调查,旨在揭示肉眼看不见的体内“常驻居民”,是如何影响人类生老病死的。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家迈克尔?菲施巴赫表示,“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希望这成为科学的一大领域。”
培养“微生物花园”平衡最好从儿时开始
把人体当自家温馨小窝的微生物数以亿万记,统称为微生物群系。
贝勒医学院的产科医师莎斯蒂?阿格-提勒里和她的同事们描述了孕妇阴道内微生物群系的情况。此前,阿格-提勒里认为,孕妇阴道内的微生物群系情况与未怀孕的女性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结果让她吃惊:早在孕前三个月,阴道内菌群的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本数量众多的种类变得稀少,数量稀少的细菌剧增。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母亲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微生物群系来改善胎儿的健康情况。而阿格-提勒里发现,在孕妇阴道内占优势的一种细菌是约氏乳酸杆菌,多见于肠道内,它生成的酶可以分解牛奶。分娩时,胎儿的身体会覆盖上约氏乳酸杆菌,其中还会有部分被胎儿吞进肚子里。阿格-提勒里认为,婴儿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接种”乳酸杆菌,为今后消化母乳做准备。
在母乳喂养期间,婴儿体内的微生物群系继续增长。2011年发表的一项针对16位哺乳期女性的研究中,爱达荷大学的凯瑟琳?亨特和同事发现,母乳中含有600多种细菌,其中包括婴儿无法消化的糖类,称为寡糖。凯瑟琳认为,这部分糖类用于滋养婴儿肠道内的一部分益生菌。而这些益生菌生长得越好,有害的细菌就越难以拥有一席之地。
随着儿童的成长,体内微生物群系的生态结构也变得复杂。与此同时,微生物群系还肩负着“教导”人体免疫系统的职责。如果这时候微生物群系的生态平衡被破坏,那么这个“教学任务”也会被搁置。
2012年3月,哈佛的理查德?勃鲁姆勒格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教学任务”的重要性。科学家培育了一批体内没有任何微生物群系的小鼠,同时给它们提供大量免疫细胞。通常,这些细胞可以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快速的免疫应答,对抗入侵的病毒和病原体。然而,在那批无菌小鼠身上,这些细胞诱发了有害的炎症反应。成年后,这些小鼠更易罹患哮喘和炎性肠病。近年,一些关于儿童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个实验。许多研究者发现,儿童在服用大剂量抗生素后,容易罹患过敏和哮喘。
勃鲁姆勒格博士还发现,如果在这批无菌小鼠年幼时就给它们细菌,成年后也不至于病怏怏。而当这批啮齿动物成年后,即使给它们一整个微生物群系,也于事无补了。
“重建花园”如何恢复体内生态秩序
形成微生物群系的微生物种类多种多样,想要深入了解并不容易。而要搞清楚免疫系统如何应对这纷乱繁杂的微生物群系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人类微生物群系项目发现人口腔里有大约75到100种微生物。不过,有的人口腔里占优势的微生物种类,在其他人口腔里可能非常稀少。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微生物花园”相当不同。而且,照目前口腔微生物的发现速度来看,住在人口腔里的细菌估计超过5000种。
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群系为人体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服务。就像肠道内的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也可以将植物中的复合物分解成人体可以消化吸收的小分子。
皮肤上的细菌也非常重要。塞格雷说,“皮肤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屏障作用。”这些细菌靠皮肤分泌的蜡质维生,同时它们自己也在体表分泌一层保湿膜,在保持皮肤柔韧性的同时防止了皮肤皲裂,最终保护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简单通过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杀灭有害的细菌,已经被证明难以恢复生态秩序。Schiff国际营养品公司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菲施巴赫博士认为,抗生素好比洒在花园里的除草剂,在除去杂草的同时,也会打掉西红柿,打落玫瑰。
尽管园丁明白,西红柿和玫瑰会重新长回来,但没有人敢打包票说,这个微生物生态系统会自行满状态原地复活。“这只是我们现在一厢情愿的假设而已,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肯定会觉得这些想法非常可笑。”菲施巴赫博士说。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搞清正常人的微生物群系情况。对于修复被毁坏的微生物群系,他们态度乐观。“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不知道是不是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很好地修复微生物群系。但是我认为,至少目前为止,我们的数据已经指出了这种可能性。”美国文特尔研究所的芭芭拉?梅西说道。芭芭拉是微生物群系项目的主要研究成员之一。
修复微生物群系的方法之一是选择性地培养益生菌。比如,皮肤表面存在着危险的病原体,如金黄葡萄球菌。为了抵御这些病原体的入侵,塞格雷博士认为,可以发明一种涂在皮肤表面的乳膏,这种乳膏内含有专门滋生皮肤表面无害细菌的营养成分。“它将促进某些有益细菌的生长,它们长成之后可以把金葡菌干掉。”她说道。
“移植粪便”可用于治疗肥胖?
直接使用细菌也许会更管用。但必须注意的是,所谓的益生菌科学自身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益生菌产品的销量。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调研结果,2011年,人们花在益生菌食品和保健品上的开销高达280亿。只是在这些产品里,能真正像传统药品一样经过层层把关,严格测试检验的并不多见。
“我觉得这门科学已经变质了,而且站不住脚。”尽管看不惯现状,但菲施巴赫博士仍然看好某些益生菌疗法。比如,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移植粪便”治疗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他们将健康人的粪便以栓剂的形式塞进,接种在受感染的病人身上。原理是,粪便里的益生菌在肠道安家落户后,可以挤兑艰难梭状芽胞杆菌。2012年,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学者回顾了124例粪便移植病例,得出结论之一是:这项治疗措施安全有效,83%的病人在体内的生态系统恢复后,病情得到直接改善。
明尼苏达大学亚历山大?克鲁兹博士和他的同事想制定粪便移植的行业标准。他们现在已经可以从大便中提取细菌了,亚历山大博士说,“这样子就不会让人恶心了。”
目前,克鲁兹已经获得政府同意,正式开始粪便移植的临床试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研发出益生菌药片,这些药片内要含有重建肠道生态系统所必须的几种关键益生菌。
“大家已经开始把粪便移植当回事了,”菲施巴赫博士认为,“这个疗法将会造福很多人。”
此外,通过调整微生物群系来治疗其他疾病也将变为可能。比如,科学家认为肥胖症和肠道内生态系统的改变有关。当他们把肥胖小鼠体内的细菌注入消瘦小鼠后,消瘦小鼠的体重开始增加。
具体是怎么回事还没搞清楚。不过,有些研究表明,“肥胖”的微生物群系给身体发出了信号,改变了细胞消耗糖类获取能量的过程,从而导致机体开始储存多余的脂肪。
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美国新版膳食指南有五条核心推荐建议:
2016年1月7日,美国农业部了《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一新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范志红介绍,在美国,制定膳食指南不仅是一种学术探索和专业活动,而且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美国从1990年开始便有法律规定,健康和人类服务部(HHS)和农业部(USDA)负责每5年对膳食指南进行一次修订,以便更好地指导居民健康饮食,也为相关的食品、营养、健康方面的政策制定和相关活动提供依据。同时,企业、媒体、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都会经常使用到它。
一、终生遵循健康的饮食模式
每种食物和饮料的选择都很重要。选择一种健康的饮食模式,热量水平也要合适,这样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体重,保证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并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范志红解读:这一点很全面,让所有人理解“饮食模式”的重要性。
“饮食模式”主要指各类食物的数量和比例,也涉及到烹调加工方式和食物分配方式,是评价饮食健康程度的最重要概念。
膳食整体要比某一种食物重要得多,就像一个乐队,我们关心的是它的综合效果是否美妙,而不是某一种乐器是否特别强大。可惜,对于食物,很多人完全没有“整体”的概念。人们经常问“吃这个食物会胖吗”,而很少有人会问“我每天吃的这些食物加在一起,会不会胖”。人们也经常会问“吃这个健康吗”,而很少问“吃多少才合理”。
指南的推荐意见中指出,健康的饮食模式包括多种类别的食物。
多样化的蔬菜 包括深绿色叶菜、红橙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番茄等)、豆类蔬菜(嫩豆、甜豌豆等)、淀粉类蔬菜(土豆等)以及其他类别的蔬菜,其中深绿色的叶菜富含叶酸、维生素B2、镁、钙、叶黄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因而被膳食指南放在首位。
完整的水果 水果是膳食中钾、维生素C、果胶、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原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的重要来源,大多数完整的水果食用后血糖反应较低,而且按热量来计算饱腹感较好。膳食指南中推荐食用完整的水果,而不是把它们都榨成果汁(膳食纤维损失严重,饱腹感大幅度下降,餐后血糖升高速度大大加快)或打成浆(抗氧化物质和维生素C损失严重)来食用,除非有咀嚼和消化方面的严重问题。
除了新鲜水果,还可以少量食用水果干,如葡萄干、无花果干、杏干、桂圆干、蔓越莓干、蓝莓干等,它们能提供不少膳食纤维和钾元素,但水果干也浓缩了水果中的糖分,所以摄入量要严格控制。
谷物中至少一半为全谷类食物 除了我们日常吃的精白米和精白面粉之类,其他都被叫做“粗/杂粮”,但粗粮并不等于全谷食物,如玉米面是去掉了种皮和种胚的产品,所以虽然是粗粮,却不属于全谷食物。没有精磨过的糙米、黑米、紫米等,以及分层碾磨之后再把所有组分按原来比例混合的全麦面粉,都属于全谷食物。把燕麦直接压片制成的燕麦片也属于全谷食物。
大量研究表明,全谷物作为部分主食有利于增加B族维生素、钾元素、镁元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还能有效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的风险,改善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反应。
脱脂或低脂的乳制品 包括牛奶、酸奶、奶酪或经过营养强化的大豆饮品。奶类与谷类主食的配合有益于控制餐后血糖反应。有韩国研究报告指出,脂肪含量低于3.4%即有益预防肥胖,如果饮奶量(以牛奶计算)超过1杯,则建议选择半脱脂(脂肪含量低于2%)或脱脂产品(脂肪含量低于0.5%)。由于牛奶(含多种维生素和钙)和豆浆(富含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和膳食纤维)各有营养特色,所以最佳选择是奶类和包括豆浆在内的豆制品两者都吃。
多种类的优质蛋白质食物 包括海产品、瘦肉、禽肉、蛋类、干豆(红豆、绿豆、芸豆、蚕豆等)、坚果、油籽(花生、葵花籽、西瓜子等)和大豆制品。虽然过多的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不利于预防肠癌和高血压,但少量食用肉类可以补充铁、锌等微量元素。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 老年患者 血液透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076-02
随着社会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慢性肾衰患者不断递增,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亦随之增加。根据我国透析临床资料分析,老年透析患者约占总透析人数的40%〔1〕。年龄老化仍是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2〕。因此,如何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合并症,提高生存率是值得医务工作者研究和重视的课题。本文对我院自2004年12月-2009年12月透析龄(年)超过5年,现仍靠透析维持生命37例老年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慢性肾炎26例,高血压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1例,多囊肾1例。
1.2 血液透析方法 患者全部选用碳酸氢盐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透析膜为醋酸纤维膜及合成膜,透析膜面积1.5至1.8m2,血流速度200-250ml/分,血管通路:1例颈内静脉插管,其余均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
2 结果
3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老年患者血液透析存活5-10年21例,≥10年16例,其中≥15年4例,最长一例达22年零9个月。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抑郁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疾病,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患者中-重度抑郁占63.4%〔3〕。国内资料显示〔4〕,老年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血液透析患者情感障碍严重者可影响康复及预后,更加严重的是可造成血液透析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多。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较为偏激、固执,加上长期的病痛折磨,工作能力的丧失,昂贵的医疗费用,更加容易产生忧郁、悲观、沮丧心理。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状况,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健康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家属、亲朋好友主动关心体谅患者的痛苦,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和娱乐活动。
3.2 营养管理 营养不良是影响老年透析患者存活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措施:(1)充分透析,减少胃肠道水肿及一些中分子物质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抑制作用。(2)控制感染,减少体内分解代谢。(3)减少透析中血液的丢失,设置个体化肝素用量,避免透析器内凝血;瘘管采用多点轮换使用,减少渗血;据研究〔1〕,每次透析末,透析器内有5-10ml血液残留,这会导致每次透析额外丢失蛋白质0.6-1.4g。因此,透析结束回血时尽量将各侧管的血液回收,减少失血。(4)鼓励患者多食鲜奶、鱼类、瘦肉、鸡蛋等,保证摄入优质蛋白1.2g•kg-1•d-1。必要时输注白蛋白、血浆、氨基酸等。补充铁剂,正确使用促红素,纠正贫血。
3.3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动静脉内瘘是保证充分透析的关键。由于老年人存在皮肤弹性差,皮下脂肪肌肉层薄,血管硬化,管壁弹性小,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穿刺针松动、渗血,透析结束后不易止血等特点。因此,在瘘管穿刺时采用“绳梯法”,有利于血管壁及皮肤的修复。透析中加强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防止松动、移位,透析结束后用大棉球或方纱压迫止血,力度适中,位置准确,胶布固定后,外加弹力绷带。解除绷带及胶布的时间则因人而定。尽早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瘘管的保养知识,尽可能延长瘘管的寿命。
3.4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4.1 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老年透析患者每增加10岁,其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增加1.2-2.1倍[5],其中心衰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左室肥厚、贫血、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体外循环负担过重等因素有关。而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则主要与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过多过快,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冠状动脉硬化、心肌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透析中要特别注意防治心血管并发症:(1)准确评估干体重。(2)限制水、钠的摄入,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加不超过1kg/d或干体重的5%。(3)预防透析中的低血压,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减少体内补体的激活。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严重者在开始透析时给予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溶液作预充,缓慢引血,逐渐增加血流量。对于透析中脱水耐受性差,易发生低血压的群体可调整透析方式。即在开始透析时调低透析液温度至35.5℃,调高透析液纳浓度至150mmol/L,透析结束前半小时纳浓度降至135 mmol/L,防止透析结束后口渴。有条件者可选择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等方式。(4)控制高血压,在透析期间发生高血压的患者,可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如果脱水达到干体重后血压仍偏高,应遵医嘱使用降压药。(5)防止心衰,透析过程中输注液体速度不能过快,透析结束时回血流速小于100ml/min,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透析;预防感染;纠正贫血,亦有助防止心衰。
3.4.2低血压的预防 据报道〔2〕,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老年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青年组。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左室肥厚,心肌供血不足等,导致老年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低下,动脉硬化,自主神经功能低下致血管收缩不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脱水过多、过快或透析中进餐时易发生低血压。对于高龄、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易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在透析开始时给予血浆、白蛋白或其他胶体溶液预充,缓慢引血,逐渐增加血流量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析过程中控制每小时超滤量不超过体重的1.0%,若体重增长过多时,可增加透析频率或延长透析时数。亦可设置个体化超滤除水方式,如序贯超滤。
3.4.3 感染的预防 老年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是感染,占12%-38%〔6〕。老年由于胸腺功能衰退,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老年患者成为机会感染的高发人群,营养不良、贫血、酸中毒、透析不充分均可加重免疫功能不全。心衰、肺淤血可使肺部感染的机率增加,主要表现为败血症与肺部感染。预防措施:(1)充分透析,纠正心衰、肺水肿。(2)改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3)预防血管通路引起的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做好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清洁消毒工作,穿刺方式采用多点轮流交替较有利于皮肤修复,避免痂下藏菌。穿刺点如有感染时,应暂停使用。临时性血管通路的导管与皮肤连接处保持干燥、干净、无菌,掌握封管肝素浓度,减少注入肝素次数。(4)避免透析过程中引起的感染。加强透析机及复用透析器的消毒。透析器与管路的连接、输液、输血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5)加强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防寒保暖,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3.4.4 营养不良的预防 透析1年以上的老年患者中,重度营养不良者约占透析总例数的10%,中度者占20%-30%〔6〕。由于大多数患者透析前已存在较严重的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导致尿毒素等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水钠潴留使胃肠道水肿等原因使患者食欲下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差;透析中营养成分的不断丢失;感染刺激分解代谢,均加重营养不良。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营养重要性的认识,增加依从性。老年患者每天应达到碳水化合物约5-6g/kg,脂肪约1.3-1.7g/kg,蛋白质1.2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鱼、蛋、瘦肉等,适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果饮食不能满足营养时,可静脉注射白蛋白、氨基酸等。注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纠正贫血,增进食欲[7]。
4 小结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老年肾脏疾病正日益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亦随之增加。对于老年透析患者,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积极治疗原发病,不断改善营养状况,预防各种感染,维护良好的血管通路,维持透析中血压稳定,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
参考文献
[1]孙世澜,姚国乾. 血液净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37-428-429.
[2]陈莉, 刘毅. 老年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28(1):161-162.
[3]张俊, 王成. 维持性血液透患者睡眠质量、抑郁和生活质量相关关系的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9, 8(9):508.
[4]李宓. 血液透析并发症[M].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7:171.
[5]王 浩,宋海艳.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30例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2):877.
哪个更好?
有关母乳与人工喂养的对比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无论是专家医师观点还是民意走访不难发现支持母乳喂养的占有绝对优势。从科学角度来说,母乳是婴儿必须的和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最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且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母乳是0至6个月婴儿最合理的“营养配餐”,能提供6个月内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同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发生腹泻、呼吸道及皮肤感染的几率少,母乳中还含有婴儿大脑发育所必须的各种氨基酸。母亲在哺乳过程中的声音、拥抱和肌肤的接触能刺激婴儿的大脑反射,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心理发育与外界适应能力的提高。
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的多少可作为衡量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健康的标准。一份母乳喂养儿与非母乳喂养儿的差别对比显示,母乳喂养儿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在肠道细菌总数中占绝对的优势。人工喂养儿中双歧杆菌虽也是肠道中的优势菌群。但双歧杆菌在母乳喂养儿、人工喂养儿中有差别。就数量方面,母乳喂养儿粪便中双歧杆菌的数量比人工喂养儿高10倍。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呈酸性,平均PH值5.5,并且含水量高,氨臭味低,腐败菌、致病菌很少检出。母乳喂养的婴儿痢疾的感病率在整个人群中是最低的。而其他喂养方式的婴儿,粪便多呈中性,平均PH值6.0 ,粪便干燥,梭菌、肠杆菌的检出率偏高。这也恰是母乳喂养婴儿比人工喂养儿抵抗力强不易患病的原因之一。
从情感上来说,孩子躺在妈妈怀里吃母乳一方面是满足生理需要,但在婴儿的早期,更主要是满足其心理和情感的需要。我们现在有时候过大夸大新生儿的本领,好像这个孩子生下来什么都会,其实新生儿的嗅觉、视觉都是非常弱的。他躺在妈妈怀里,他看不见妈妈的脸,他只是凭着对妈妈心跳的熟悉的程度,对妈妈声音的熟悉,和闻到妈妈特殊的体味以及婴儿的双唇与妈妈的直接接触,也就是“肌肤之亲”宝宝才真正有安全感。而针对母乳喂养对妈妈的益处我们将在下面做详尽的解释。
幼婴喂养误区规避
牛初乳、蛋白不是婴幼儿食品
被广泛宣传的所谓“牛初乳”,其实就是指母牛产仔后1至3天的乳汁。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教授介绍,人乳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一样,也经过从初乳(1~3天)到过渡乳(3~7天),再到成熟乳(10天以后)的过程,婴儿成长主要依靠成熟乳中丰富的营养成分,人类初乳都不能全面提供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更何况“牛初乳”。丁教授认为,真正的“牛初乳”对生产技术要求很高,产量非常有限,即使成功生产也只是一种休闲饮料,不能作为婴幼儿的食品,目前有些国内企业急功近利,炒作“牛初乳”概念,个别医师不顾职业道德,盲目用营养成分不合格的“牛初乳”喂养婴儿,这将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甚至造成“大头儿”。
此外,主要由大豆提炼而成,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蛋白粉也不能作为婴幼儿食品。一是由于婴儿对营养的需求是复杂的,蛋白质只是母乳的成分之一,蛋白粉不能提供全面的营养;二是婴幼儿的各个器官都未发育完全,蛋白粉的蛋白质含量太高,很容易加重婴儿的肝肾负担,造成肝肾损伤。
丁教授建议,母乳喂养是为婴儿提供营养的上选方法,应顺应自然规律让宝宝吃母乳,母乳中初乳抗病能力强,成熟乳提供全面的营养,正是顺应婴儿脱离母体后生存环境改变,从脐带营养到自我摄取营养的过程。
接近母乳配方才是好奶粉
据介绍,根据生物学的规律,30%的母亲不能为宝宝提供乳汁,而且随着婴儿成长,母亲都会奶水不足,奶粉是最主要的补充食物。很多父母认为价格越昂贵的奶粉越好,或是进口货一定比国产货好,而事实上,接近母乳的配方奶粉才是真正适合婴幼儿成长的好奶粉。
20世纪以来,人类不断以母乳为蓝本对动物乳进行改造,使奶粉有了革命性进展,从胡萝卜素、酪蛋白、纯植物来源AA和DHA到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的成分、含量逐渐接近母乳,目前已经达到了进一步分离乳清蛋白的阶段,科学实验表明,母乳中60%以上的蛋白质成分是乳清蛋白,α-乳清蛋白又是其中最主要、最有价值的部分,美国惠氏制药厂申请了α-乳清蛋白分离技术的全球专利,婴幼儿配方奶粉朝母乳又迈进了一步。
中国医师协会儿童营养喂养研究工作组提供的报告显示,中国80%~90%的婴幼儿在换乳期,即母乳分泌减少,不足以喂养的时候,没有及时、正确转入配方奶粉喂养,甚至在2岁以前就用酪蛋白和饱和脂肪酸过高的“鲜奶”喂养,这对婴儿成长极为不利。阜阳等地出现的“毒奶粉”就是其营养成分不足,家长们由此“谈奶粉色变”。专家建议,家长应选择有质量保证的趋近母乳成分的配方奶粉作为母乳的替代或补充。
不可逾越的泥糊状食物
泥糊状食物是指含液体量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食物,如粥、米糊、菜泥、水果泥、肉泥等。4~6个月是宝宝快速生长时期,此时必须及时添加泥糊状食物满足营养需要。泥糊状食物阶段是宝宝生长不可逾越的阶段,即使其适应消化器官的能力,帮助宝宝从液体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
母婴生病用药喂养有道
不少母亲担心自己生病了如果吃药会影响到自己的宝宝,所以有病也不敢用药。其实这种谨慎和顾虑是应该的,不过她们忽视了自己有病如不治疗对孩子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专家介绍,乳母生病更要积极治疗,这对母子双方都有利。应该注意和了解到的是哺乳期乳母吃药对婴儿是否有影响,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及其在乳汁中的浓度。乳母服药后,经胃肠道吸收到血循环,其中大约有1%~2%的药物可转运到乳汁,其量仅占用药量的0.025%~1.5%,这一剂量对婴儿一般不会产生不良作用。只有像异烟肼、灭滴灵和酒精之类,乳母服用后,在乳汁中的含量较高。当乳母必须用这些药时,应停止哺乳。此外,哺乳期乳母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澉疳类和红霉素、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都要慎用,以防止引起婴儿耳、肾毒性反应和肝脏损害。乳母服用这类药物后,可推迟哺乳时间,以减少婴儿的吸收。各种抗癌药、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极少数在哺乳期禁用的药物,如必须应用时,乳母应停止母乳喂养。 所以说,除少数药物有禁忌外,乳母用药一般对婴儿都是安全无害的。
关于婴儿生病是否可以母乳的问题,专家解释说,婴儿生病时不仅能喂母乳,而且母乳对疾病的治愈和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婴儿生病后,往往食欲减退,消化功能低下,加之常因发热、腹泻、呕吐而增加机体的消耗,若营养补充不足,容易造成营养不良。母乳则最易于婴儿消化吸收,能提供婴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同时母乳含多种抗体,可增加婴儿机体抵抗力,有助疾病的痊愈。 在婴儿生病过程中如能坚持母乳喂养,还可使婴儿心理上得到安慰。在哺乳过程中,婴儿除获得营养外,母亲的目光、微笑和抚摸,给予他以安全感和精神支持,从而使他心情愉快,病痛折磨减轻,得以尽快康复。
针对婴幼儿许多疾病初期的其他症状,如鼻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呼吸不畅,进而造成的吸吮困难,婴儿常表现为拒乳哭闹。遇此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①用软棉签轻轻卷出鼻腔分泌物。若分泌物过硬,不可强行剥出,可先滴入几滴奶水或清水,使其变软再卷出。②可按压鼻翼两侧鼻唇沟的迎香穴,每日数次,每次10来下,也能使阻塞的鼻腔通畅。②挤出50~100毫升母乳于小杯中,取带根葱白1~2根,洗净放入奶中蒸5~10分钟,待闻葱香味取出,候乳汁放凉后,用小勺喂婴儿,有解表通窍作用。 总之,对生病需住院的婴儿应提供继续哺乳条件,保证婴儿住院期间坚持母乳喂养。这样有利于提高病愈率和促进病儿身体康复。
剖腹产如何母乳喂养
现代中国的剖腹产产妇比例已经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些地区甚至超过50%。而剖腹产对母乳喂养在最初的一个星期内又会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剖腹产妈妈很难做到早开奶,之后是伤口的疼痛影响妈妈的喂养的信心和她的姿态,所以最初期间孩子的觅乳本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妈妈今后在喂孩子的磨合期就会更长。专家建议剖腹产的妈妈忍受疼痛,尽量能喂孩子多少就让孩子多吸多少。由于剖腹产失血是自然分娩的4倍,所以妈妈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补血的食物,建议剖腹产妈妈每天吃一个全鸡蛋,额外再吃4个鸡蛋黄,不要吃过多的红糖。乳汁糖分太高会引起婴儿的泡沫便。另外多吃牛羊肉,多吃鱼类,少吃油腻的食物。像传统的猪蹄汤、鲫鱼汤可以在满月之后再吃。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吃甲鱼,既蛋白高,又可以达到催乳的功效。
母乳喂养的最大受益者
【关键词】新生儿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护理对策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194-02
多重耐药菌(multi drug resistant bacteria,MDRB)感染现已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对免疫功能不健全或低下的新生儿威胁尤大[1]。为探讨导致新生儿MDRB医院感染的护理因素,提出对策,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3995例患儿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的来源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住院病例3995例。所有基础培养基及API鉴定试剂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
1.2资料的收集由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每天到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收集MDRB的感染资料和临床医师报告相结合,填写统一调查表,记录相关数据,录入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卫医发[2001]2号《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
2结果
2.1MDRB医院感染率本组3995例新生儿住院中,发生医院感染93例,其中MDRB医院感染39例,MDRB医院感染率0.98%(39/3995),占其科室医院感染的41.94%(39/93)。
2.2MDRB医院感染部位分布MDRB医院感染多见于呼吸系统感染,占79.49%,其次是血液系统和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见表1。
2.3感染MDRB种类MDRB感染均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ESBLs)多见,其次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见表2。
2.4侵入性操作情况MDRB医院感染39例中,动静插管30例,人工呼吸机12例,静脉高营养2例,胃肠道置管1例,输血1例。
3讨论
3.1原因分析从本次的监测结果看,MDRB医院感染,占其科室的医院感染的41.94%。可见MDRB已成为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原因可能由于新生儿各器官生理功能及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抵抗力差,容易受病病原菌侵袭,导致感染性疾病[2]。本组调查显示,呼吸系统感染居第一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隔离措施不落实,如患各种原发病的新生儿同住一病室增加了发生医源叉感染机会;床距间隔较小,空气流通差[3];手卫生依从性差,新生儿科病人多,不留陪护,护士要负责治疗、护理、生活工作,工作繁忙时不自觉洗手或手消毒;接受侵入性操作机会多,有的患者使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环境卫生的消毒不到位,暖箱消毒不彻底,吸氧设备消毒不严格。本组调查显示MDRB感染均以ESBLs多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以及不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有关。文献指出广谱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产生的选择性压力是导致ESBLs革兰氏阴性杆菌增加的主要原因[5]。同时目前抗菌药物大多数只在白天给药,使病人晚间的血药浓度几乎为零,对细菌的PAE也消失,致病菌再繁殖,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从而促使耐药性形成。
3.2 护理对策医院感染是危害新生儿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发生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根据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监测工作,从降低新生儿MDRB医院感染率。(1)新生儿室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无陪护病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对MDRB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有MDRB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并作标识。(2)加强手的卫生,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制定本院的手卫生制度,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手卫生知识水平。在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MDRB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要使用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3)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必须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 [6]。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4)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使用中的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外壁1次,内壁用清水擦拭。长期使用的蓝光箱和暖箱,每周更换1次。更换的暖箱,卸下一切可卸的部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7]。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患儿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加强环境管理,建立消毒清洁制度,每天对MDRB感染的患儿用物及室内地面等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液进
3.3行消毒处理[8]。(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易导致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因此,护士不能被动执行医嘱,应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给药,及时向医生提供停、换药的依据,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同时,要科学地合理安排上班的人员,正确执行医嘱,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尽量避免细菌耐药性形成。
总之,MDRB的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关系极为密切,如何降低新生儿MDRB医院感染率仍是护士同仁今后着重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平,张勇昌.新生儿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4):451-453.
[2]梁娣,张万存,王巍.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3):281-282.
[3]姜美青,琚爱菊.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98.
[4]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5]张剑,杜英姿,王能一,等.ESBLs的研究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8,19(2):80-82.
[6]龚秀萍.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41-142.
扬善惩恶:有效调节胆固醇的升与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励倩厉曙光教授
胆固醇――功不可没,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胆固醇在人体内担负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概括地说,胆固醇对人体健康有三大“贡献”:
胆固醇是人体内“性”激素的前体人体内的各种性激素,如雄性激素(睾酮)、雌性激素(雌二醇)等都是由胆固醇演变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胆固醇就无法合成性激素。一旦性激素缺乏,人类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种功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胆固醇是维生素D的前体维生素D有两大来源:其一,从外界食物摄入;其二,通过太阳光对皮肤的照射产生维生素D。太阳光照射皮肤所产生维生素D的物质基础就是胆固醇,胆固醇是体内产生维生素D的来源。没有维生素D,钙的吸收就无从谈起。可见,帮助钙的吸收,从源头上讲,还得靠胆固醇的“鼎力相助”呢!
胆固醇帮助消化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所分泌的胆汁是最重要的消化液之一。胆汁可以乳化脂肪,帮助分解和消化食物中的脂肪。而胆固醇是胆汁的重要成分之一。
特别提醒:
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体内性激素或维生素D水平较低、钙吸收能力差的人群,都应该适当加大胆固醇的补充。
胆固醇之罪――摄入太多易致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之所以“恶名昭著”,主要是胆固醇过高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栓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有相关性,这一点已得到证实。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膳食结构反而不合理,使得体内胆固醇代谢紊乱,引发心肌梗死和中风(卒中)。
当然,胆固醇也有“好”与“坏”之分。根据脂蛋白分子的密度大小,胆固醇主要可分为三种: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这种胆固醇能将血管中多余的血脂运送到肝脏分解处理后排出体外,因此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肌梗死和中风的风险,通常称之“好胆固醇”。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的作用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当其过量时,所携带的胆固醇会沉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通常称之“坏胆固醇”。③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这种胆固醇本身危害不大,但其代谢后大部分转变为LDL-C,即“坏胆固醇”。
特别提醒:
在正常情况下,让“坏胆固醇”维持在较低水平、“好胆固醇”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才是健康的保证。
有效调节胆固醇的升与降――试试6种方法
1.减少脂类摄入――从源头上降低“坏胆固醇”
血液中的胆固醇30%来源于食物摄入,控制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对降低胆固醇是有帮助的。平时要少吃或不吃动物大脑、蛋黄、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毫克。
少吃肥肉和荤油,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尤以肥肉、荤油中含量最多。饱和脂肪具有促进血液“坏胆固醇”升高的作用,其效力甚至超过胆固醇本身。
2.调整各类脂肪的摄入比例――有效调节“好”与“坏”胆固醇比例
日常膳食中,人体每天摄入的脂肪大致分为饱和脂肪(多存在于肉类等食物中)、单不饱和脂肪(存在于茶油和橄榄油中)和多不饱和脂肪(多存在于植物油和坚果中)。上述3种脂肪摄入量的比例,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升与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在降低“坏胆固醇”的同时又能提升“好胆固醇”。 2000年日本研究人员提出了脂质比例的推荐量即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为3∶4∶3,这与过去的1∶1∶1已有所改变。从这样的改变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性。我国营养专家建议,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炒菜,多食用茶油或橄榄油,以有效降低胆固醇。
3、远离反式脂肪酸――双管齐下,既提升“好胆固醇”又降低“坏胆固醇”
20世纪80年代,人们担心存在于荤油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于是,科学家就利用氢化的过程,将液态植物油改变为固态,从此,反式脂肪酸开始在食品工业中使用。原本植物油如玉米油和棉籽油可以减低胆固醇水平,但是当氢化为反式脂肪酸时,作用恰恰相反,能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为增加货架期和产品稳定性而添加氢化油的食品中,都可以发现反式脂肪酸,包括薯条、薯片、大部分饼干、方便面、焙烤食品、谷类食品、面包、油炸食物、洋葱圈、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等。
4、摄入膳食纤维、植物固醇、钙――拮抗并降低“坏胆固醇”
人体排泄胆固醇的主要途径是:肝脏通过胆汁结合胆酸(由胆固醇合成)形成胆酸代谢物经粪便排出。膳食纤维的作用就是吸附更多的胆酸代谢产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瓜果蔬菜和菌藻类,如魔芋、竹笋、木耳、海带、洋葱等,以有助于胆固醇的排泄,降低血胆固醇。
植物固醇可以干扰肠道对膳食中胆固醇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有效降低“坏胆固醇”。植物固醇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和坚果类食品。每天可以吃30~50克杏仁、花生等坚果类食品。
牛奶含有较多钙质,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的活性,减少胆固醇吸收。每天饮用牛奶或奶制品300克,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5、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茶多酚――抗氧化、护血管
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强抗氧化作用,是“好胆固醇”的“贴身保镖”,能保护“好胆固醇”并提升其作用。柑橘类水果、椰菜、花椰菜、草莓、猕猴桃、樱桃和深绿叶蔬菜等,都是维生素的良好来源。每天应保证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这是健康的基础。
绿茶含有咖啡碱与茶多酚,有提神、强心、利尿、消腻和降脂的功能。经常饮茶,可以防止人体胆固醇升高。
6、不吸烟、多运动、适当喝一点红酒――提升“好胆固醇”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拥有强健体魄的基础。不吸烟、多运动,可适当喝一点红酒,每天不要超过一杯,若饮用红葡萄酒,按酒精含量12%计算,每天不宜超过250毫升,否则会危害健康。以上3点被研究者认为是提升“好胆固醇”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