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实体经济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体经济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体经济的特征

第1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人力资本思想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认为基础教育可提高人的先天能力。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认识到人力的作用,但第一个将人力视作资本的是亚当・斯密。斯密、屠能和马歇尔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论证。费雪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 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人力资本的提出有力地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之谜及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1960)从经济增长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殖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1990)。80年代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强调其内溢和外溢效应,深化了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和罗默(1990)的知识驱动模型。

受西方人力资本思想的影响,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批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其中一派(李建民,1999;席酉民,2003)采纳了西方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即可带来利润的一切手段,来定义人力资本;另一派(李忠民,1999;冯子标,2000)把人力资本概念看作马克思劳动力商品概念的逻辑延伸,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能力,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不同层次。周其仁(1996)、张维迎(1996)等着重探讨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内生关系,分析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资本所有权关系等。

从人力资本涵义的发展演变可见,包括舒尔茨在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主要强调增殖性,没有突出人力资本的其它特性,难以区分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概念。后来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泛指全体劳动者,把一般劳动力作为初级形态人力资本,把技能、管理和创新型等具有强增殖性的群体称为高级人力资本。魏杰(2000)从企业的前沿角度,把人力资本看作一种制度安排,认为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其中一种形态,必须满足资本的四个特性:⑴增殖性,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⑵稀缺性,作为投入物的资本供给不能满足需求;⑶获利性,表现为资本要求自行增殖的权力;⑷运动性,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因此,人力资本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和创新者。其他劳动力更多的是充当劳动力商品出卖者,其资本特性不显著。

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人力资本特性

1.人力资本的增殖性和稀缺性。把全体劳动力划分为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新兴社会阶层。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年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近80%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14%掌握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技能,2.8%掌握驾驶技能,3.2%掌握农业技术。农业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知识经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其收入一般仅能维持生存,不存在增值性。

工人阶层包括城市工人、农村中的农民工(即“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新增劳动力、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集中在城镇,就业总量矛盾较突出,大部分劳动力的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获工资收入,没有实现价值增殖。

新兴社会阶层主要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由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出现的现代企业家和白领群体,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以经营管理劳动、科技知识创新劳动为主,普遍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富裕群体。据统计,单从职业标准可称为中产阶级的比例仅为15.9%,其中企业经理人占1.6%,私营企业主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4.2%。而凭借知识资本获得价值增殖且为劳动者本人占有的主要是企业家和创新者。作为掌握、创新和发展知识的载体,他们具有特殊的“聚合效应”和“规模效益”。然而在异质型劳动力中,企业家和创新者极为稀缺。据统计,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有639人,工程院院士609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严峻的“人才落差”,制约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递增趋势过于缓慢。

2.人力资本的获利性。在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下,一般劳动力只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获取工资收入V,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既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从企业利润M中获取收益。人力资本被折合成一定股份加入企业生产资本,具有资本获利性要求,这最早出现在跨国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计划中,尤其在风险投资项目。人力资本的获利性源于稀缺性和风险性。稀缺性源于劳动力异质化,国际资本集中与激励竞争加剧了企业家和创新者的稀缺程度。由于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企业家和创新者进入某企业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和“声誉风险”,风险报酬是其获利性的重要内涵。企业家和创新者分享企业剩余,同样存在剥削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合理范围内可被接受。

3.人力资本的无法估量性和专用性。现代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将剩余索取权界定给行为最难以监督的成员,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行为难以监督,其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在事前完全确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无法估量。企业家和创新者通过在特定企业中的人力投资和“干中学”形成了只适用于该企业的专用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性和长远性效用预期增加,退出壁垒增大,既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奠定其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基础。

三、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的建议

我国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不仅阻碍引资、引智的步伐,不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弱化了其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人力资本,并没贬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的层次性,促进劳动力素质往高级化发展。

1.注重人力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通过“组织任命”获现任职位的占45.9%,“自己创业”占24.5%,“职工选举”占13.2%,“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占11.1%,“市场双向选择”占3.3%,行政任命的绝对比重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本运动性要求相悖。因此,首先应加快建设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保证企业家等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其次,建立职业风险制度,形成人力资本的声誉机制;最后,以法制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2.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壮大人力资本队伍。我国2002年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203元,折合25美元,仅为美国1430美元的1.7%,大专文化程度占六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只有4.7%,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70.3人,高素质人才缺乏。 教育投资是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更要重视“干中学”,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通过强化MBA教育培育更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3.尊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周其仁,1996)。因此,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包括年薪制、股权、分享制和控制权收益在内的报酬制度。

第2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激光数据;实时定位;粒子滤波

中图分类号:TP242.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04

【Abstract】Real-tim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s the basis of the robot to complete various tasks in their daily work,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ser data to extract real-time positioning. the method uses laser data of robust feature extraction, and to confirm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real-time sample and predefined templates match feature points. With the particle filter method, odometer data an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served point information in real time to estimate and verify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robot itself. experime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ccurate model of the robot movement and laser data observation model, only 100 particles will be able to conduct real-time positioning of the robo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pec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ethod can accurately extract the environment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accurate, fast, self-positioning.

【Key words】Laser data;Real-time location;Particle filter

0 引 言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一种在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能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独自执行指定任务的机器人。对于一个机器人,若要其独自完成指定的任务,就必须让它知道它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进行导航。因此,机器人自定位问题是移动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通常,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借助各种传感器获取特定的环境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预先提供给它的环境特征知识相比对,以此确定自身位置[1]。

本文提出了一般环境条件下服务机器人的实时定位技术。所使用的技术以鲁棒的激光数据特征提取为基础,通过对比实时样本和预定义模板的匹配程度,来确认环境特征点。本文采用贝叶斯模型,利用里程计数据估计机器人粗略位置并利用当前观测到的环境特征点相对坐标来获取机器人自身的精确位置和姿态。通过建立精确的机器人运动模型和激光数据观测模型,本文仅用了100个粒子就实现了机器人在一般环境条件下的实时定位。

机器人自定位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局定位问题,机器人不知道自己的初始位置和姿态,需依靠不断丰富的观测数据来跟环境匹配,获得一个全局最优,从而确定自身位置;另一类则是本地定位问题,机器人需有一个初始位置的候选范围,并根据观测实时更新自身位置和姿态。机器人自定位方法一般包含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位姿估计三个步骤。根据任务和地图类型的不同,特征提取和识别有很多种方法。而对于位姿估计,粒子滤波的方法则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粒子滤波(particle filter)的思想是基于蒙特卡洛方法,它是利用粒子集来表示概率,可以用在任何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上。其核心思想是基于顺序重要性采样法(SIS),具有可逼

近任意概率分布的特性,计算简单方便,与传统卡尔曼滤波器、马尔可夫算法相比,具有其特定的优越性,可应用于目标跟踪、移动机器人定位、地图创建、语音识别、故障诊断、统计分析等领域[2]。最早将粒子滤波算法应用于移动机器人定位研究的是Dellaert等[3]和Fox等[4],形成了蒙特卡洛定位算法(MCL)。该算法能够表示多峰分布,降低了存储空间,易于实现,鲁棒性强,是一种很有效的定位方法[5]。

第3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光纤周界报警系统 迈克尔逊光纤干涉仪 时域 特征参数提取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0-02

光纤周界报警系统是一种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安全防范系统,相比传统的传动的被动式红外对射或基于振动电缆的入侵探测系统,具有监视距离长(超过

30 km)、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和维护成本低廉等优点。目前,国外已经大量采用光纤周界系统对机场、军事等高安全区域进行安全监测。

光纤周界报警系统一般具有对入侵事件进行报警、事件定位、事件甄别等三个主要功能,其中事件甄别是指系统采用模式识别算法对攀爬围栏、切割围栏、敲击围栏等有效入侵事件与刮风下雨等干扰性的事件进行分类和鉴别,以减少误报警。

应用模式识别算法提高报警准确率的关键是信号特征参数的选择和提取,只有提取出可以表示待识别事件本质特性的特征参数,才能对事件进行识别。国内的部分学者提出了从频率域提取干涉信号的特征参数方法[1-3],国外的研究者也多从频域着手提取干涉信号的特征参数。

该文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在时域内高效提取干涉信号特征参数的方法。相比频域的算法具有特征参数少、算法简洁、实时性高等优点,可以有效提高光纤周界报警系统的性能。该文将详细描述这种方法的原理和软硬件实现方法。

1 光纤周界报警系统的技术原理

光纤受到振动时会由于“光弹效应”改变光纤的折射率,光纤折射率的变化又会改变在光纤传播的光波的相位。通过光学干涉法检测光波相位的变化,就能获得振动的信息,这是光纤周界报警系统探测入侵事件的理论基础。

基于迈克尔逊光纤干涉仪的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光源采用低相干性的宽带光源SLED,经过光隔离器和去偏器进入2X2耦合器中,耦合器的输出分光比为1∶1的两束光分别进入两条光纤,其中一条为传感光纤,另一条为参考光纤。输出的光一路沿A-B-C-D-A的方向传播,另一路沿A-D-C-B-A的方向传播。当传感光纤受到扰动作用时,会产生应力变化,因此传感光纤中传播的光会产生相位变化为:

其中,为光波的相位变化,为光在光纤中的传播常数,L为受到扰动作用的光纤长度。

沿传感光纤和参考光纤中传播的光波可以分别表示为

其中,、表示两个光波的场强,、为振幅,为光波角频率,、为光波的初始相位,、为由于振动产生的光波相位变化。

由光波的干涉理论可知相干叠加后的光波可以表示为

其中,,是常量。

长度为受到扰动后,引起的相位变化为

其中n为光纤的折射率。

由(5)式可以看出由于外力导致的光纤的变形将导致在光纤中传播的光波的相位的变化,由(4)式可以看出两列光波相位差的变化会产生干涉信号。用光电探测器实时监测干涉光信号的变化,就可以检测出光纤传感器沿途入侵产生的振动信号,从而为报警算法提供了基本数据。

2 光纤周界系统的特征参数提取与模式识别

光纤周界报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将光纤铺设在防区的围栏之上。对围栏的人为侵犯包括敲击、切割、攀爬围栏等行为,同时一些自然现象如刮风、下雨等也会产生扰动。因此,对光纤周界报警系统来讲,为了减少误报警,必须甄别入侵事件的类型。

在光纤周界报警系统中采用模式识别技术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对干涉信号进行分析,找出每类事件对应的干涉信号的特征,然后提取它的特征参数。再将特征参数作为模式识别子系统的输入数据,模式识别子系统能从训练样本中自我学习形成识别模型,最终完成对各类入侵事件的甄别。在模式识别中,只有提取出可以表示入侵事件本质特性的特征参数,才能对其进行识别。良好的特征参数应该具有可区分性、可靠性、独立性和数量少的特点。

在光纤周界报警系统中,需要对光纤干涉信号的采样值进行数字信号处理,进而提取该信号的特征参数。在该文的第4小节将详细描述这一方法。

3 光纤周界报警系统实验平台的设计

如图2所示是光纤周界报警系统的实验平台。整个平台由光学传感光路、检测和控制电路、周界报警服务主机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传感光路由SLED、出射光纤、2X2耦合器、参考光纤和传感光纤以及法拉第旋转镜组成。其中1550 nm波长的SLED发出的通过出射光纤进入2X2耦合器,通过2X2耦合后的两束光纤一路为参考光纤,一路为传感光纤,这两路光纤中的光束经过法拉第旋转镜反射后在2X2耦合器处重新交汇。我们将传感光纤固定在围栏上,当我们对围栏施加各种干扰时,传感光纤接收这些机械扰动,并在2X2耦合器处叠加产生干涉信号,此干涉信号又可以被连接在2X2耦合器一臂的PIN管接收,从而将干涉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图1中的检测和控制电路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光源的驱动和温度控制电路,这部分电路产生恒电流源以驱动SLED发光,同时为了获得稳定的干涉信号,必须保持光源波长的稳定,因此需要 TEC(热电制冷器)对SLED进行控温(控温在25 ℃)以稳定SLED的波长。二是干涉模拟信号的检测和处理电路,这部分电路将PIN管产生的光电流转化为电压信号,同时经过带通滤波、程控放大等环节调整到最佳的SNR后送入ADC采样。三是主控和数字信号预处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核心是FPGA,由于光纤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在应用中有多个防区,需要对多个防区的干涉信号进行并行采集和处理,而且对干涉信号的采样率一般要达到250 ksps以上,以精确重构干涉信号。所以本平台采用FPGA控制ADC采样和提取干涉信号的特征参数。同时FPGA要提取干涉信号的特征值并通过以太网上传到报警服务主机上。

报警服务主机上运行报警服务应用软件,该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一是对下位机设定运行参数,二是实时采集下位机上传的干涉信号的特征参数等数据,并基于这些特征参数对入侵事件的类型进行甄别,从而产生正确的报警动作。

4 基于时域的特征参数提取算法的设计

在图2所示的实验平台上以250ksps采样率采集到的一次敲击围栏行为采集到的原始干涉信号。其中横坐标是采样点数,纵坐标是以AD数字量表示的信号幅度。

由于干涉信号在时域内表现为一个幅度和频率变化的波形。因此,记录干涉信号穿过某个阈值的次数就能指示此时干涉信号频率的大小。而根据(5)式可知,相位差的大小与光纤的弹性位移成正比。

由此,我们用以下几个特征参数代表一个干扰事件:

(1)背景噪声幅度:信号的背景噪声幅度。

(2)事件触发阈值:干涉信号幅度超过此阈值,意味着有外力作用于光纤,标志一个可能的入侵事件的起始,触发系统开始采样记录。

(3)穿过阈值:开始记录事件后,干涉信号每正向穿过阈值一次,计数1次。

(4)事件单元:为便于分析干涉信号特征,将整个事件持续的时间分为若干个时间段,例如N=2000点为一段。

(5)穿过次数:在一个事件单元内,信号正向通过穿过阈值的次数记为。

(6)每个事件单元内的峰值

(7)事件持续时间:干涉信号反映的整个事件的持续时间。当在连续若干个事件单元时间内小于某个值时,可认为此事件已经结束。

图2是几个特征参数的在一个事件单元内的图形示意。特征参数的提取过程如下:首先由报警服务主机设定采集参数,包括采样率、事件触发阈值(设定为大于背景噪声幅度)以及穿过阈值。然后,启动采样,FPGA以设定采样率对信号持续采样,当传感光纤受到扰动时,产生的干涉信号幅度将高于,进而触发系统采集干涉信号并实时分析该事件的特征参数和,FPGA将每个事件单元内的和,以及事件持续时间上传到报警服务主机上。

报警服务主机在接收到下位机上传的特征参数后,会将这些特征参数输入模式识别软件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确定事件的类型和性质,最后做出报警处理动作。

5 算法的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本算法对入侵事件的甄别能力,我们基于图2所示的实验平台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分别测试了在围栏受到敲击、切割、攀爬以及刮风四种扰动情况下的干涉信号及其穿过次数统计值,提取特征参数的设置如下:信号的采样率为250 ksps,一个事件单元时为8 ms(即2000个采样点),事件触发阈值=1.2 V,穿过阈值=0.5 V。提取出的4个典型事件的特征参数(穿过次数和事件持续事件)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模式识别的输入特征参数进行做进一步的事件甄别。

6 结语

以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的光纤周界报警系统为平台,提出了一种在时间域内实时提取信号特征参数的算法,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提取干涉信号的穿越次数(穿过某一预设幅度的计数)和持续时间,相比提取在频域内进行的特征参数提取算法,该算法具有特征参数少、运算量小的小的优点。经过对光纤周界系统最常见的典型干扰事件(即敲击、攀爬、切割和刮风)的干涉信号特征参数进行提取测试证明:采用基于时域的提取算法提取的特征参数,在不同事件中区别度良好,适合作为模式识别系统的输入参数进一步进行事件类型甄别。

参考文献

[1] 蓝天.全光纤周界安全防范系统[J].光学技术,2008.

[2] 洪滨.基于光纤振动传感器的周界防范装置的研究[J].技术探讨,2009.

第4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第5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虚拟经济重构稳定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为消费者提供居住和工作场所;二是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投资或投机机会;三是为整个信用制度提供最基本的抵押资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银行抵押资产的90%是房地产)。前者是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是否市场经济无关,后两者则是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这两个功能。房地产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引发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基本作用:其正面的基本作用在于房地产可以迅速通过房地产信贷的杠杆撬动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发达地区,导致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在中国这总是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和税收收入);而基本的负面作用就是它可能带来泡沫经济的风险。可见,房地产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具有很强的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把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的部门之一来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房地产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性。

然而,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房地产(realestate)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最重要的实物资产(realassets),属于实体经济的研究范畴,房地产的变动应该与经济基本面相吻合。但是,现实经济中的“房经背离”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异象”又说明了仅把房地产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当今经济虚拟化的现实出发,运用虚拟经济理论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

一、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化定价方式越来越普遍,整个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部分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应地,虚拟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称呼有很多种,但是它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而存在的看法却是共同的。虚拟经济概念的本质意在概括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基础就是资本化的定价方式。它是观念支撑或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而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形成系统。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房地产的价格形成无疑属于虚拟经济系统。

可见,虚拟经济理论重视预期和心理活动、不确定等因素的作用,它把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由成本支撑的实体经济系统和由心理支撑的虚拟经济系统。虚拟经济是一种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其行为基础的特殊的经济运行关系,一种资产,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也不论其是金融资产还是房地产,一旦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它就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就应该纳入虚拟经济的研究框架。虚拟经济中的所有运行特征、运行规律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与资产的这种特殊定价方式有关。对房地产虚拟性的研究也是从资本化定价方式入手的。有关的研究如下:

1.关于房地产定价方式的研究。刘骏民(1998)指出:如果从定价方式的角度来看,即使是狭义的虚拟经济的定义也要包括房地产。随后,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课题组“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虚拟性是介于一般商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房地产虚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房地产存量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经济虚拟化的程度以及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法律制度和市场结构等影响房地产虚拟性质的主要制度因素)。

2.关于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经济稳定的关系研究。郭金兴(2005)指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并不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房地产具有稳定经济的内在机理。房地产价格的长期增长趋势可以使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中的货币需求相适应,而房地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对稳定货币发行,从而稳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王国忠(2005)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检验发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整个经济价值系统的影响是直接而显性的。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在整个区间内存在双向的影响机制,房地产价格对股票价格与实体经济的价格指标都有着单向的传导机制,房地产的价格波动会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及实物生产价格的波动。这说明作为虚拟经济的子集,房地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果把房地产部门看成是虚拟经济的一部分,然后再来考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会发现,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增强的趋势。鞠方(2005)基于对现代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房地产市场货币积聚假说,对房地产泡沫的成因进行新的解释。进而把房地产泡沫放在协调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重点剖析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三者的互动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并指出: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虚拟经济特征和实体经济特征的特殊市场,正是由于这种“虚实两重性”,决定了房地产“异象”成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基本思路

在认识到房地产的虚拟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刘骏民,2003),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这种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①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研究。这是从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的角度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的研究。②对房地产自身的稳定性的研究。首先,从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强波动性入手,然后,对房地产这种虚拟经济成分自身的稳定性进行研究。③从价格的角度来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说明房地产价格与宏观经济的互动关系——房地产如何影响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④从资金流的角度阐述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这种资金流包括货币资金流和信贷资金流。分析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波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新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⑤指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稳定。⑥案例研究。研究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由此,从虚拟经济的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图大致如下:

三、从虚拟经济角度来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的意义

在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研究房地产虚拟性质与宏观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大体而言,从虚拟经济的角度重构房地产经济理论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强调房地产的投资和投机功能,从而将股市、债市、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房地产,考察资金在这些领域中转移流动的规律及其影响;第二,强调房地产作为资产的虚拟性质和可能的房地产引发的泡沫经济的风险。这种从市场经济功能视角的研究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有利于正确解释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传统经济理论难以有效解释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异象”,只有在对房地产虚拟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会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有更深刻的了解;才会对虚拟经济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整个经济看作一个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虚拟经济的理论。

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房地产虚拟性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指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和协调发展,这在客观上为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并有利于提高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研究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服务。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事关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房地产泡沫引发的财富分配效应可能加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社会利益主体的矛盾激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地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房地产业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国的GDP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此情形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不正常的发展,不仅会导致房地产业衰退,还会对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认识房地产虚拟性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金融安全、投资决策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AlanGreenspan.Newchallengesformonetarypolicy.beforeasymposiumsponsoredbyth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inJacksonHole[R].Wyoming,August27,1999.

[2]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42.

[3]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与宏观经济稳定[D].南开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5]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研究[D].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6]李杰,王千.房地产虚拟资产特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6,(2).

第6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一、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 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 理论 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 历史 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是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 金融 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是 网络 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 r., 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 规律 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 分析 。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 电子 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 现代 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 政治 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 科技 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适度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但又密切联系,各种形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形成并发展,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股份制的出现不仅在股东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融通,而且有利于 企业 加强管理,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虚拟经济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适合价格剧烈变化要求的,新的工具和市场形式可以用来防范价格风险,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网上交易的开通,为更多的潜在交易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可能,并大大地推进了跨越时空的金融交易。此外,网络超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简化购物手续,而且会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虚假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或标的物)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空间有所延拓,此外,较低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趋于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股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托宾"q比率"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成,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三是,虚拟经济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虚拟资本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权证,因而具有虚拟性。然而,虚拟资本的形成并非"虚无缥缈"或"无中生有",而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产生,并形成对实体经济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倾向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借贷资本形态转化为股票分红,这样,不仅使产业资本的来源得到保证,而且倾向于降低资本成本;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扩大,并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就网络经济而言,虚拟交易场所和空间的扩大,不仅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而且直接降低了相关设施成本,如网上购物、网络交易相对降低了实际经济交易活动的寻租成本或交易成本。

四是,虚拟经济可对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重组。

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运动为特征,与实体资本相比较,虚拟资本所有权的市场性更强,其价格构成中包括预期因素和时间因素。尤其是一些新的风险对称性金融工具可以对实体经济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风险的重新"捆绑"。

总之,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离开实体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相应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

四、过度虚拟 经济 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 影响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其 发展 是实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虚拟经济的优点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其不利影响会有所放大。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促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过度发展、缺乏管理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第一,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quot;虚假繁荣",出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

股票交易本来有利于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和股票融资,但是,如果股票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转手率太高(这意味着其价格变化频繁而且幅度大),股票市场所停留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尤其是价格下降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形成需求萎缩而直接影响到 社会 总需求变化,使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加剧。为此,大多数国家创建商业银行、组建股票市场、 金融 衍生市场以及开通网上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不在于促进虚拟经济的膨胀。经验表明,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常常会形成金?quot;泡沫",最终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系或相关资产,其价格变化表现为对实体经济预期趋势。实际上,虚拟经济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未来变化的一面镜子或参照物,展示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正因为如此,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实体经济行为的相应变化,比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供求变化;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外汇现汇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因此,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供求失衡的力量。

第三,虚拟经济可能成为监管和税收的"盲区"。

虚拟经济的高级形态中以非中心场所为特点的市场部分可能游离于宏观管理之外,与实体经济相比较,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较难得到确保,监管上有可能存在"漏洞",尤其是虚拟经济往往处于国家税收管理范围之外。一旦大量的实体经济行为为虚拟经济活动所替代,国家税收的税基范围会相应缩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合理增长。

五、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机遇来看,随着全球 网络 业的发展, 中国 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外资正看好中国网络市场的前景。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日本、美国和中国 台湾 省的上市公司通过加强 科技 开发,实行向网络公司转型,把发展目标瞄向中国市场。

从挑战来看,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小,受 企业 运行机制的影响,作为虚拟经济初级形态的股票市场还有待规范和发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受到强大的制度性约束,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是,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 会计 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五是,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 电子 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据报导,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仅在加州就要关闭120家分行,裁员3700人。 今后若干年内,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网点将减少一半左右。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文献 :

1.hayek, f. a., 1939, "price expectation, monetary disturbances and malinvestments", in hayek, profit,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2.hiferding, r., 1910,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第7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对虚拟经济的探讨,最早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开始论述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空头汇票、股票债券和没有金融货币保证的银行券发行这三种现象来分析虚拟资本。马克思认为,空头汇票本身就是纯粹的欺诈行为。而股票债券,在用很多笔墨分析过后,他认为作为规则收入的股息和相应的虚拟资本的对应关系,是通过资本化建立的。“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样这个收入资本化了。”而这个资本是通过利息率反算出来的,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对没有金属货币保证的银行券发行,马克思则认为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派生存款也是虚拟资本,因为那也是没有贵金属保证的。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多次以“假象”、“幻想的欺诈”等词汇描述之。他指出虚拟资本的本质就是――凭空制造,即没有真实价值体的保证,不能或不能全部兑现成真实价值。这里,真实价值体是指商品和货币。当然,货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拟,这是一个需要单独讨论的问题。

虚拟经济的内在逻辑分析

虚拟经济现象 “虚拟”的本意是,凭空、凭想象创造。该解释与马克思的理解在逻辑上是统一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实中,哪些经济现象可以或可能是虚拟的呢?是经济过程的主体还是客体?亦或是经济过程本身?

具体分析,首先,经济过程的主体,即组织或个人不可能是虚拟的,除欺诈等犯罪行为以外,经济主体的权利义务如果不能落实,则经济行为便不能持续。其次,经济过程主要是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显然也无法虚拟。最后,只有经济客体存在着虚拟的可能性。经济客体是具有交换意义的价值体,是经济行为的对象:一是商品,二是货币和金融产品。显然,商品形式的价值体是不能虚拟的,就如同画饼不能充饥。而作抽象价值体的货币和金融产品存在虚拟的可能,虚拟的经济现象主要是指虚拟价值体。

货币的虚拟性。在现代信用本位的纸币制度下,货币虚拟性是虚拟经济范畴中一个特殊而独立的问题。就一个国家而言,纸币只有一种,其信用度是一体的,不可分割而无高下之分。虽然,存在着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但在使用过程中,货币是同质而无区别的,只能整体评价货币的虚拟程度和货币的信用度。这时纸币的价值基准是商品,其价值由商品来保证兑付,其虚拟程度取决于纸币与商品的数量对比,往往过度地发行使纸币彻底虚拟,例如,历史上的几次恶性通货膨胀。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视货币为真实价值,是兑现的基准。

债权及金融产品的虚拟性。我们可以凭空制造一个债权,然后利用债务人的信用兑现或贴现债权,使这个虚拟债权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当然,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加入第三方的信用,如担保或承兑。马克思所提及的空头汇票便是典型的虚拟货币债权,或虚拟金融产品这种空头支票成立的条件是票据制度和信用。而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借据,因此在理论上一切金融工具都可以虚拟。

股票国债与金融衍生产品。股票和国债的虚拟性已有分析,而金融衍生产品则多为或有交易,而且多是针对虚拟金融产品的或有交易,其虚拟性显而易见。

需要说明的是,就作为衍生产品的主体的期货、期权而言,它们在本质上是远期交易。如果交易的品种是实体价值体(商品和货币),而且如约到期交割或行权,则交易属实质的交易行为。而以对冲和放弃期权了结的交易,是没有发生的交易,显然是虚拟的。在交易的品种本身就是虚拟价值体的情况下,针对它们的期货和期权则是在虚拟上的虚拟。当然,现实中,针对实体价值体实际交割和行权了结的交易非常少见,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就粗略地将金融衍生产品看作是虚拟的。

虚拟经济的内涵以上分析可以定义出虚拟经济的概念,即虚拟的价值体的运动过程,包括它们的制造和交易。虚拟价值体是在一定的制度、技术及信用等条件下凭空制造的价值体,多为金融工具。因此,虚拟经济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金融的虚拟性。所谓“凭空”是指没有实体价值的担保、保证或不与实体价值产生直接联系的过程,而不是指无条件的任意所为。这样,就为以凭空制造为特征的虚拟经济划清了边界。在客观上也着实存在一个内部本质统一、特征一致的独立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

虚拟经济的特征既然一切虚拟价值体都是凭空制造的,这决定了虚拟经济最根本的特征:虚拟性。虚拟性又是虚拟经济其他特征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其他特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脆弱性。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体现在其对于信用的过分依赖和敏感上,虚拟价值体的凭空制造需要具有严格的条件。例如,相关的制度、机制、信用等。其中制度和机制是确定的、客观的,而信用是主观的不确定的,但确是必需的、首要的。虚拟价值体由于不具备实体价值的担保,必须要由信用填补。否则,其产生和运营都是不可想象的。在其信用良好时,虚拟价值体可以吸引货币进行交易,在没有需求时,则毫无价值。对虚拟价值体的交易需求是其存在的前提。

相对的独立性与绝对的依附性。虚拟经济的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兑现性,二是无关性。不可兑现性表现为虚拟价值体不能全部或大量地兑现,或者说其兑现的额度有界限,否则将原形毕露。无关性是指其与真实价值创造无关。虚拟价值体是凭空制造的,不受实体经济的直接制约,同时交易活动也相对独立。

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经济的独立性是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的。归根结底,虚拟价值体的价值决定根源于实体经济,信用的产生根源于实体经济。从一个更长远的角度观察,虚拟经济也必然依附于实体经济、受制于实体经济。

过度波动性。虚拟价值体对于信用极其敏感,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虚拟的前提是价值体抽象化,而作为抽象价值体的运动只是一个指令信息的传递过程,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虚拟价值体的运动效率是真实价值体所无法比拟的。极高的运行效率以及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使虚拟价值体具有先天的价格波动性。

投机性。虚拟价值体多为投机工具。例如,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所具备的投机性质不容忽视;在期货和期权交易中,实际交割的比例很小,而绝大部分最后都以对冲方式了结。

虚拟经济的矛盾性

在相关文献和教科书中,虚拟经济往往同时具有互相矛盾的、针锋相对的作用和影响。例如,既优化配置资源,又扭曲资源配置;既促进资本形成,又鼓励投机阻碍资本形成;既规避风险,又积累风险引发风险;既发现价格,又引起泡沫。这种对立和矛盾是由于虚拟经济的两面性引起的,虚拟经济同时具有趋向正负两个极端的可能性,其中原因在于,各种虚拟经济范畴形成的初衷与它们可能形成的机制之间的矛盾。例如,股票的二级市场形成的目的是为了股票投资者变现股票、抽回股票本金,在现实中却成为投机的场所;期货、期权的形成的初始目的是规避风险,在现实操作中却成为风险最大的投机产品。也就是说,虚拟经济既可以体现出正面的作用,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这取决于它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地位和程度。

第8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046-01

20世纪80年代开始,虚拟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膨胀,世界经济出现虚拟化趋势。世界平均每年增长约为3%左右,国际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约为5%左右,但国际资本流动增加了25%,全球股票总额增加250%。世界经济的这种发展趋势构成了一个倒置的金融金字塔。金字塔从上向下依次为金融衍生工具之类纯粹的虚拟资本;债券、股票、货币、商品期货等等;贸易、商业、服务业;实物经济。那么到底什么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虚拟经济又是怎样发展的等一些问题在本文中进行阐述。

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交易方式多样化,有价证券无纸化日益明显,使得马克思年代提出的虚拟资本不能涵盖具有虚拟资本特征的各种资本凭证。

成思危教授指出,虚拟经济的存在是由存在资本的收益性决定的,如果没有社会允许并保护的资本的收益性,那就永远不会有虚拟经济。指出所谓“虚拟经济”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刘俊民教授认为资产定价行为方式的差异性是区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标准。广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是除物质生产活动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以外的所有的经济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产值)、郊野、广告业等等。狭义范畴的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仅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这样定义使得即使发生在实物领域但以资本化定价方式来定价的经济活动仍是虚拟经济理论要研究的内容。虚拟经济在当今国际上有三种概念,分别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用计算机模拟活动的可视化经济活动。

马克思对把各种以有形的,或具有刚性的要素禀赋的资本称为实体资本。也就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产业部门。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李宝伟、梁志欣和程晶蓉提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进行分析;彭卫民和任啸认为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经济中的长期资本又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三方面体现了虚实经济的关系;刘东认为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转将对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虚拟资本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是其最终目的,其发展必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协调关系;王爱俭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指出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可以创造货币、具有财富效应以及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等;伍超明用货币循环流模型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刘金全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地“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王谢勇对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缓慢应该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何宜庆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的边际溢出效应。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根基,虚拟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发展的全部意义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才能满足人类社会消费的最终需要。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无非是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正面作用包括促进资本集中,为社会化大生产筹集资金;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企业制度,规范股份制的现代化企业。负面作用包括过度投机,很容易形成资产膨胀;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会扭曲资源的配置并形成泡沫经济;过度投机和泡沫经济会催生金融危机。

既然虚拟经济可能产生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遏制它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除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之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是非常大的。从构成GDP来说,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是一样的,他们对经济的增长贡献都要被统计到国民经济中,构成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尤其到当今时代,虚拟经济在总量上正日益超过实体经济,在维持经

济稳定的重要程度上也不次于实体经济。即使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如此重要作用,我们也不能对其发展完全自由化。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比如对某类期货实物存在需求泡沫会使此类物资价格暴涨。放大对此类物资需求的假象大量资金投入扩产。当泡沫达到一定程度时,“热钱”就会套现撤离致使需求泡沫破灭,使得投入无法收回又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理,当大量资金涌入房市、股市等推动资产价格膨胀,资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泡沫达到相当的程度时金融危机随时都能爆发。

3 虚拟经济资产膨胀泡沫经济

资产泡沫是指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当资产膨胀到一定程度时,这种虚拟经济下投机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就会有资产泡沫的产生。一个经济体内股票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可表明该经济证券化的程度。当股票资产的上升远远超过实物经济时便称作资产膨胀,而资产膨胀的结果就是经济中的“泡沫”增加。很多研究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膨胀否则会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

从以上小标题中可以看出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刘骏民指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泡沫经济只是由于过度炒作虚拟经济引起资产价格膨胀形成的。陈文玲指出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有时是若即若离的,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就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是很不确切的,只是过度虚拟部分才形成经济泡沫,绝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和杨琳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的过程中,引入了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指出由于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和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虚拟经济上文中已经很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含义。泡沫经济是由于资产价格大幅度、持续上升造成“虚假经济繁荣”的过程。当资产价格越高,那么担心其下降的投资者就会越多,价格膨胀到一定程度速度就会减慢,只要存在诱使投资者离开的事件发生,泡沫就会破灭,银行呆坏账上升,银根紧缩直到经济衰退甚至长期萧条就是典型的“泡沫经济”。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2]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基于货币循环流模型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8).

[3]李勇昭.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学术,2009,(8).

[4]彭卫民,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

[5]刘东.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J].理论前沿.

[6]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9篇:实体经济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实体价值;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28-07

A Study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 Yong-hong LIU Xian-w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has leaded to sever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air pollution.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se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of low-carbon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psychology value of low-carbon economic model.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terial value, virtual value,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一、引言

林左鸣先生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价值由于不断融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价值。广义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它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或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往往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1]。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内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全球人口数量激增,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存在的巨大依赖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果,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不断高涨,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增长极限的关系。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刘细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新革命[2]。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其内涵更为系统和充实。广义虚拟经济是基于人本经济的新经济学理论,传统的发展观聚焦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福祉提高的发展观或是新的发展观则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一种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3],低碳经济正是契合了广义虚拟经济这一发展观念。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经济福利指标的重视和对绿色GDP的追求。低碳经济通过尽量减少生产、生活所需的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可以认识到低碳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它凸显了人自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绿色化、社会和谐化,是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 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4],基于容介态这一特征,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融合的经济系统,围绕低碳经济所建构起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容纳、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系统(图1),其中实体经济层面,低碳经济、产业与传统经济模式和产业一样,创造出具体的实体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理需求;在虚拟经济层面,包括了环境价值,心理价值以及其他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虚拟价值(如碳金融市场的虚拟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实现实体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价值等作为一种附加价值得以实现,实体物质和虚拟两种价值形式相互容介,进而产生了整个价值的增长。作为一种可行性判断方法,成本―收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研究,在以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当中,就有研究者使用该方法建立了低碳经济的简单模型,进而比较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变动 [5],但之前的研究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是以传统经济模式为视角的,并未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低碳经济模式下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对低碳经济各种价值的实现机制及其容介态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三、低碳经济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对传统经济的革新性尝试

I = ( R + C ) - [ (S1 - S2) + G ] (1)

其中,I表示低碳模式的成本;S1表示传统模式下需要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S2低碳模式下需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G表示公共投入;R表示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 C表示新设备、材料等的成本或对原有设备、材料等的改造成本。

在式(1)中,与传统产业模式相比,发展低碳产业存在成本上的增大和减少两部分,在增加的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新的生产模式在研发、设备和材料上的投入,例如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中,必要的建筑材料投入、改造以及采暖、能源等设备的研发,就属于增加的成本。在减少的成本方面,利用了新的能源,废旧材料再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使得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低碳产业在很多国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包括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及社会融投资,这些可以看作是公共投入部分。综合来看,增加的成本即R+C趋于一个固定值,而减少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投入的资源成本差额S1-S2的值则越来越大,因此,短时间内I值可能会大于0,但就长期而言,I值则是负值,并存在从一开始I的值便是负值的可能。

低碳模式的收益值B可以表示为:

B = ( B2 - B1) + E + P (2)

其中,B表示低碳模式的收益;B1表示原产业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B2表示低碳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E表示低碳模式所实现的环境价值;P表示低碳模式下所不断衍生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

在式(2)中,低碳模式下的收益包括了实体物质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销售额的提升,也包括了环境和生态价值形式实现,还包括了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低碳模式的收益中,各种价值的实现形式和过程是复杂的,在实体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也一并得以实现且各价值形式的实现相互交融。对于低碳模式之下,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将在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低碳模式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传统模式转向低碳模式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NPV = B t I t / ( 1 + r ) t (3)

其中,Bt表示t年的收益;It表示t年的成本;r表示贴现率;t表示年份。如果NPV≥0,说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判断在低碳模式之下,收益值不断扩大,而源于低碳模式所投入能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低碳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则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因此,低碳模式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对传统模式一种革新。

四、低碳经济对生态、社会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低碳经济模式之下各种价值形式的实现及其二元价值容介特征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在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上的实现方式,综合(2)、(4)、(5)式,可以得出低碳经济价值实现模式,即(2)式可以改写为:B = ( B2 - B1) + E1 + E2 + E3 + P1 + P2 + P3。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之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低碳经济价值的实现包括了产品实体收益所产生的增值,低碳模式所带来的两类环境价值及节约下来的环境补偿价值,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以及产品自身品牌价值的实现。可以看出,各种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体经济,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虚拟价值形式不断融入到实体价值之中,使得价值产生了增值,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特征。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N].光明日报,2009-06-10.

[3] 陈元先、陈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 (2):5-15.

[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1):5-25.

[5] 朱亚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低碳经济简单模型研究 [J].中国证券期货,2010 (5):99-101.

[6]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7] 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社会,2006,26(5):71-92.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8, 9(4): 10-19.

[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10] Wu J P, Zi F, Wang G X, et al. A stud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en cities of China [R]. Paper reported at the Ni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Kunming, China. (2011, July).

[11]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7-41.

[12] 李金昌.价值核算是环境核算的关键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