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共享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文献机构 绩效 项目影响理论
[分类号]G359.25
科技文献资源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科技文献数量不断增长,一方面使得单个科技文献服务机构(包括企业、非盈利机构等)不能拥有科研所需要的全部科技文献;另一方面,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机构没有必要全部购买科技文献。科技文献共建共享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我国科技部组织全国8个科技情报部门成立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部分省市建立了相应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另外还组建了一些行业性科技文献共享网络,如全国交通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已经开始规划建设。
出于某些原因,科技文献共享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例如科技文献机构将公共资源视为已有、以自我为中心来支配资源的使用,提供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质量大打折扣,导致科技文献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为了准确地把握科技文献共享的情况,发现问题与不足,制定共享政策、提升共享效果,有必要对科技文献机构的资源共享绩效进行评估。
1 研究进展
1.1 图书馆联盟的共享绩效评估
当前,图书馆联盟是比较成熟的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国外图书馆联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评价机制,设立绩效评价工作组和委员会,定期对联盟开展的各种项目和活动进行监测与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专门的评价项目、网上用户调查、成员馆调查、访谈等。评价主体主要是联盟内部专门机构、专家小组、学术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例如为了对学术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由OhioLINK提供资助,采用LibQUAL+评估方法,对其成员馆的用户进行调查。国内对绩效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主要关注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方小容提出以信息资源共享率、信息输出\输入率和信息资源贡献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常红从治理的角度提出包括工作效率、读者满意度、参考服务质量、营用成本、合作能力等的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晓红等建立了基于核心价值的PATOP框架来进行图书馆联盟效用的探讨;王真等从经济效用、实践效用和社会效用三个方面进行图书馆联盟效用探讨;徐晓琳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包括战略整合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控制能力、敏捷性和用户满意度的图书馆联盟运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开始逐渐关注建立成熟的评估机制。
另外,2003年文化部开始对文化领域文献共享工程的国家中心、省级中心、基层中心进行考察和调研。图书馆联盟内部也启动绩效评估项目,如CALIS的“资源评估子项目”。还出现了对专门的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绩效评估的研究,NSTL内部每年也有年度总结类型的评估报告。
1.2 非盈利组织绩效评估
各类非赢利组织特别是科研院所是非常重要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非赢利组织开始逐渐关注绩效评估。20世纪90年代早期,非赢利卫生和公共事业机构普遍关注衡量财务责任、项目产品或产出、提供服务的质量、统计学指标及利益相关者制定的指标、效率及顾客满意度指标等;同时,非赢利组织致力于推动社会改良目标的实现,向用户和公众提供服务,具有同政府部门相似的绩效标准,例如,工作结果、操作效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另外,在评估方法方面开始强调公共和非赢利部门的战略与使命,更多地同该组织战略框架相联系,通过一定的方法把评估系统及其管理过程结合起来,更具结果导向。
1.3 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率分析
经济学家H.R.Varian通过对团体消费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信息物品购买、租让和共享的约束条件。张军与姜建强利用“俱乐部产品”概念,从纯经济学角度建立了信息商品共享收益模型,并作出了理论解释。马费成和王晓光在“网络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效率研究”项目中利用经济模型和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问题。
总体来看,已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绩效评估相关研究,研究领域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评估对象主要为NSTL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联盟,属于宏观层面的评估。科技文献的共享工作并不是只由这些平台的成员承担,相当一部分科技文献服务机构没有纳入这些平台。而且,可共享的科技文献资源广泛分布在科研人员、各类实验室、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非盈利组织等当中。上述科技文献服务机构提供文献资源共享服务方面的评估还处于开始阶段,例如对科学数据机构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
第二,评估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现有的评估多采用主观评估的方法,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比较随意,一些指标体系倾向于关注科技文献共享系统各种要素构成、运作方式,另一些指标体系倾向于关注其经济效率,从而使得评估结果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评估方式以国家主管部门的常规检查/汇报性评估为主,多为“目标计划―报告―评估”的制度系统。另外还存在评估操作程序不规范等不足。
本文以单个科技文献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项目影响理论为基础来构建其评估框架,从而更加准确地对科技文献机构的资源共享绩效进行评估。
2 项目影响理论
项目影响评价理论是指: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实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过程中实际发生情况和预测评价成果的差异,以检验预测成果和项目的合理性,提升项目质量服务。项目影响评价可以监测项目设施的运行情况,为后续项目管理和运作提供依据。项目影响理论的基本方法是有无对比法,即项目建成后将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和预测成果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首先,项目确定比较固定的服务目标人群,从项目本身来讲,必须同目标人群的需求结合,观测其是否达到或满足了目标群体的需求。同时,项目产生预期结果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保障,如资金、人力以及项目活动的制度安排等,如图1所示:
“影响理论”是一种因果理论,它假设在项目行动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项目行为A将产生一些直接结果B(行动假设),继而这些结果又产生一些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C(概念假设),如图2所示:
复杂的项目影响理论在项目行动和获得最终结果之间会有更多的步骤或者项目所执行的行动程序不止
一个。项目影响理论包括两组假设:第一组假设揭示了项目行为对直接结果或最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成为“行为理论”或“行为假设”;第二组假设将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联系起来,成为“概念理论”或“概念假设”。如果没有充分地贯彻项目服务,不能成功达到预期结果,无论是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这称为项目的“执行失败”,如没有服务,没有足够的服务,服务被错误送达,与目标用户有很大偏差等。如果项目虽然获得了预计的直接结果,但是间接结果没有出现,这称为项目的“理论失败”。
有效的“影响理论”能显示源自项目行动的预期结果链,同时区分结果链首端的结果(即预期的、直接来自项目行动的结果)和结果链末端的结果(间接的、要求更多时间或更大项目积累才能达到的结果)。
3 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绩效分析框架
3.1 指标体系框架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论架构可界定及对与问题有关的重要变量归类,并同时解释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加清楚地呈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视情况引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根据项目影响理论,可以从因变量(共享的结果)出发,寻找自变量(资源共享)的中介变量(共享绩效评估的指标),进而通过调节变量(整改措施)来理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之能够呈现良性循环(见图3)。这些变量是指标框架的重要来源。
在科技文献共享过程当中,科技文献机构通过同其他科技文献机构、科研人员、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非盈利组织等进行共享,会产生一些直接结果,这些结果继而又产生一些间接结果或最终结果。其中一个简单的共享活动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间接结果,而某一次共享活动的最终结果又会成下一个共享活动的直接结果,如此不断循环以满足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各类文献需求。不管是直接结果还是间接结果,不断循环会产生一个结果链条,在这个链条上科技文献资源的价值不断增值。这一结果链条就是我们要评估的内容,而其表现形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评估指标来源。
项目行为。主要是对科技文献共享的活动过程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共享性文献资源条件(共享性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范围等以及共享性文献资源的来源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共享服务保障能力(提供共享服务的技术设施与文献资源加工和整合能力、研发能力、技术能力、人员配备、资金配备和制度保障等)及共享服务方式(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馆际资源中心、合作藏书、共享网络等的服务深度和广度等),等等,如图4所示:
直接结果。主要描述直接从科技文献共享活动中获得需求满足的用户的表现(在实际中可能产生正面效应,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包括共享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以及与用户文献需求的匹配程度等。
间接结果和最终结果。主要描述在科技文献共享的过程中,资源共享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文献机构服务及水平提升、协作单位服务能力提升、用户单位科研产出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及社会影响扩大等方面。
3.2 评估过程框架
科技文献资源的开放共享,可以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提供更加优良的科研条件和更公平的创新机会,将给科研开发活动的组织行为方式、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带来深刻影响,可以促进科技合作和交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作用深远,可以看作一个科技工程或者社会项目,因此可以借鉴项目影响理论来设计评估流程。
根据项目影响理论的要求,评估的流程主要是:①通过项目影响理论中的两组假设“行为假设”和“概念假设”,分析科技文献共享这一项目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链条(结果变量、参照变量);②对行为假设和概念假设提炼总结,得出评估的分析框架;③根据分析框架(即中介变量),具体化为可以测量的指标体系(即测量变量);④获取测量变量的实际数值(可能是主观评价,也可能是客观数据),得到实际的结果链条;对假设的结果变量(我们在评估中所提到的“基准”)和真正的结果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科技文献机构资源共享的评估结果;⑤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
(摘要〕针对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作者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主体方向、人力资源、硬件建设、组织创新和基本原则等若干问题,并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内控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主要手段,这一管理模式容易受到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在对物资运输、采购等成本预算上很难控制。而在项目进行中,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不严,不合理的工程进度安排等容易造成物资短缺或者浪费。总之,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后,物资管理都存在供应问题和管理不善问题。并且,在物资核算上,多数企业缺少预见性,这对物资的合理采购具有一定影响。
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信息资源规划的作用
信息资源规划是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重要基础。如何将企业分散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是企业信息管理和规划的核心内容,通过集成化的、网络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企业物资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整理,构建物资管理的业务流程标准和与各个业务环节相匹配的数据标准,其具体作用体现为以下几点:
(1)明确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促进施工涉及单位的业务联系,满足其业务需求。通过信息资源规划,还可以建立更加合理的业务流程,满足投资、施工、监理等各个单位的需求。从而实施有计划、有原则的项目开发物资管理,确保企业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通过对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建模,建立规范化数据结构,为改造和建立高档次的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可实现物资管理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的优化,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有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业务的科技化。另外,信息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实现物资管理创新。
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3.1项目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分析过程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流程之一,其主要作用为帮助企业设置合理的业务流程,将原有的物资管理转化为高效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其过程为分析物资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并明确企业物资管理的目的,将管理责任下发到人,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掌握物资管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物资管理业务流程的分析,展示其分析结果,以为物资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实体—关系”这一数据分析方法。随着企业管理的进步,这一方法得到简化。将用户视图等同于外部数据流是这一方法简化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理论,管理人员将视图分析及其规范化作为主要管理方案。而对于用户视图,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所有管理人员以及项目执行人员在物资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报表、单据和账单等。数据流分析有助于反映管理人员的观念,对数据实体的判断能力,是将物资管理转化为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调研主要针对的对象。通过数据流分析,的管理人员和绘制信息数据的分级流程图,通常可分为一级和二级。其中,一级数据流程图将物资管理作为核心,建立物资管理与其他部门的数据连接,通过一级图还应为管理者提供清晰的数据流定义和识别方式。从而结合用户视图的记录数与生存期,实现其数据管理的量化。而二级数据流程图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和表达物资管理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之间的数据存储与传递。即将业务转化为数据存储,从而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流程。根据企业物资管理现状和项目规模,还可考虑绘制三级数据流程图,最终完成物资管理的数据流分析。
3.3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
3.3.1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数据模型
在工程项目物资管理中,管理人员通常利用数据模型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具体流程为通过构建数据模型表达组成数据库的基本表,并分析每个表的数据结构。在具体分析数据模型时,要将传统的实体关系分析方法和数据流程图中的用户视图分析结合起来。在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时,要将其进行分解、并规范化至三范式。
3.3.2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的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模型是将业务模型同数据模型相结合所得到的结果,其主要用来体现企业项目业务流程、并表现业务活动同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通常采用C-U矩阵的方式表达。这一结构模型的构建,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项目业务同项目数之间的创建与使用关系,了解数据资源的使用权限。每个表对应一个业务过程,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多个环节都可应用这一数据体系结构。
4结论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革新
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重要又紧迫
水资源作为万千资源之一,其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社会和人类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存的根本,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化建设的展开,水资源的问题也就随着产生,主要包括:第一,生活和生产的用水量不断的加大,水质的要求提高;第二,市里需求水的集中量加大,超越当地的实际能力限度,导致城市缺水问题;第三,生活和工业废水不断的变多,没有合理的排污系统和管道,造成实际地域的水资源污染和可利用水资源的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等问题。
我们必须看到每个地域的总体水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水资源缺乏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这样的情况下,单单靠兴修水利工程师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的,就算修水库未必能够有水来,打井开渠不一定能够引来水。所以人们就把焦点转向了水资源,逐步的开始研究和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正是不断的发现和研究,认识到了要注重资源的开发、使用调配等等方面来做好水资源的管理从而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和使用。这样资源水利就慢慢的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在不断的发展中,资源水利势必会取代工程水利,发挥着自己独有的实际地位和实际的效益影响。
二、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关系
强调工程水利转变到资源水利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忽略水利工程的实际研究和教育。不是要把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修当做不必要的,对于水利工程的管理也不再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因为转变不是放弃,因为各种水旱灾害依然存在,民众想要控制水资源就要开发水利工程,就需要利用水利工程这样的科学方法达到对于水资源、水利的合理科学和综合的使用。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也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水利方面并没有更大的突破,其中水利工程的除害发展有利的方面的整体能力还不是很高,实际的标准也不规范,因此水利工程需要继续的投入。那么科学合理的水利就是重要的了,新技术、新成果等的应用自然是会整体提高水利工程的实际管理和发展的。
科研单位、教育部门、规划管理等等单位都要做好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不能忽视和放轻松这个问题,对于政府部门需要做的事加强水利建设的管理的教育和指导组织工作,还要把管理和建设的工作方向转到规划设计和政策指导上来。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是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的,符合实际的现实条件。
当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之后,要慢慢的重视和加大资源水利的工作,此时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工作都是要一步步的加强的。此时的政府就要做到严格执法,保证公正、科学合理的分配和使用水资源,每个使用和开发水资源的单位都要遵照统一的规范和法律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然后通过工程水利做好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做到不但科学还合理的开发使用水资源,从而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三、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那么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也会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的,我们可以看到工程水利的过程有三个比较特别的特点:第一,提供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都是了可以满足需求的,也就是提供的水资源远远大于人们需要的水资源,这就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浪费了;第二,想要处理水害问题是要修水利的,一旦修建水利,问题就可以解决;第三,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第一,水资源提供的数量少于实际需要的,就会限制人们浪费,增强合理使用的可能;第二,要站在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方向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一系列的工作;第三,各个相关的部门,政府、水利单位。科研组织要重视的不单单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更要强调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四、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1.要广泛开展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学习研讨,加强知识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水利工作人员。
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促进资源水利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3.要加强和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在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完整完善的管理机构,做好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升部门人员的整体技术和工作水平,不断加大对于水资源的了解和利用的工作能力。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图书馆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共享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53-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源的共享性日渐突出,适应于时代潮流,独立学院也进一步扩大其文献资源的共享度。而近年来,独立学院将教育建设、校园内涵文化建设放于教学重点,逐渐由外延发展向教育内涵建设发展,而对于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而言,也是如此,其不断提升自身文献资源建设,提升文献资源共享性,这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自身发展,也作用于独立学院的持续性进步。
1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独立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独立学院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要求,更是独立院校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同时,就现阶段图书馆资源文献建设上看,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这就制约了文献资源共享度提升,从而影响了独立院校整体化发展。
1.1 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1.1.1 文献资源数量有限
随着独立学院自身发展,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激增必然对图书数量要求提升。但是由于投入经费不足,图书馆采购量有限,以及社会供应图书不足等自身办学条件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引起图书数量的缺失,这就造成学生需求量提升与图书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进而很难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1.1.2 文献资源质量不高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各方面建设力度以及幅度不够,尤其是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大规模建设上,这就直接引起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落后,其集中表现在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文献资源与专业设置不适应等方面。
从文献资源内部结构看,处于独立院校自身发展要求,图书数量往往定于教育部指标,在购买图书时,往往以数量为标准,而对一些专业性内部结构书籍比例并没有做一定规划,同时,由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零基础,其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其内部图书资源的合理化结构调整,这就造成图书种类、专业性数量、以及图书标准等方面质量低;而随着信息化的渗入,图书文献资源的信息性要求提升,而许多独立院校并未将新型电子型、信息型、图像型等文献资源引入图书资源建设中,而是仍旧运用传统的图书资源形势,这就造成新时代下,信息化图书缺失。从适应专业性上来看,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很强的市场变动性,而灵活的市场变化必然对专业性图书资源提供进行冲击,由于图书资源的自我更新率低,新内容图书数量有限,导致独立院校新设专业缺乏新型相关专业图书文献资源的相应支持,这就给教学造成了巨大影响,进而不利于独立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1.2 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从上面分析看出,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其自身存在资源有限,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基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内外部条件限制,实施文献资源共享策略则是推进文献资源建设,实现文献资源价值发挥的一个有效方式。
文献资源共享,是对图书资源的相互利用程度的提升,通过对各个图书资源对外开放,借助文献,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实现了资源成本节约的作用。首先,文献资源共享,是提升文献资源利用率的直接途径。文献资源共享,将文献资源以公用资源的形式,提供给校内与校外读者,这不仅扩大了读者的数量,而且做到了一个资源服务于不同需求者,这就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源利用程度,使得固定资源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其次,不同的人对资源的要求不同,文献资源共享可以使利用者根据自我需求进行选择利用,而大范围的资源提供,在很大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了海量的资源供给,这就缓解了读者与图书资源提供之间的矛盾。最后,文献资源共享,将大量的资源共同服务于一个独立学院,一个独立学院可以拥有不同文献资源,这就有效避免了重复性采购,也降低了急于扩大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费用投入,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资源成本的作用。
可见,实施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策略是提升图书文献自身利用价值,推进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的有效途径,也为独立院校自身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所以加强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提升文献资源共享率势在必行。
2 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策略的实施途径
2.1 树立文献资源共享观念
文献资源价值的体现在于,其资源的共享性,这就要求人们打破自私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性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面临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单从固定而封闭的图书馆中难以实现大范围的知识接触与接收,而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化水平提升,现代图书馆具有了很强的开放性与网络型性,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图书资源服务来实现自身需求,这就要求人们树立文献资源共享观念,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文献资源的相互学习与利用,共同作用于文献资源的共享性建设之中,这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也有力的推动了文献资源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更好地满足人们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建立健全文献资源共享机制
现有图书馆的机制成为阻碍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各个独立学院交流性缺失,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往往各有各的标准、各忙各的事物,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献资源的质量性建设;另一方面,在个独立学院内部结构建设中,现有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制约了馆员间的横向交流,使得图书资源建设内部信息缺失,这就不利于知识流转,增加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困难。所以,必须建立健全文献资源共享机制,以加强各大独立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资源质量建设;以加强组织机构扁平化,实现上下信息传递;以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管理体系建设;以制度化的要求,加强对各大文献资源的共享管理;以具体化的规定,加强资源共享的内部服务,如合理分配馆与馆之间的文献资源、规定文献资源的资源传递、进行规则化文献检索等。
2.3 全面提升文献资源数量、质量
文献资源共享率的基础在于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只有文献资源本身具有了丰富的资源基础,具有结构合理、专业性对口、信息资源配套等的高质量,才能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共享性的提升,才能最大化实现资源共享价值。
一方面,扩大文献资源数量,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保障。独立学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要坚持“让所有读者有其书”的建设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投入,扩展采购渠道,扩大馆藏图书数量。而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信息资源已经从纸文图书扩展到声像、电子图书等,这就要求,在图书资源建设中加大对信息化图书的引进,以实现读者的现代化要求。再就是,优化馆藏结构,突出馆藏特色,提升文献质量,为文献资源共享提供质量保证。在图书引进时不但要求数量,而且很多在于图书的实用度,即为优化馆藏结构,以适应于市场变化环境下的专业型图书、馆藏缺乏而教学使用的图书、读者喜好又实用的图书等作为主要引进品;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专业标准进行相关文献引入,以个性化、特色化的图书来提升本馆图书的使用价值,这也可以扩展各个学院间的特色化交流,充实图书文献资源的种类,以提升资源共享价值。同时,在图书文献实际利用过程中,要进行图书资源的内部结构化调整,以一些常用文献资源作为主要提供,在对传统纸文图书利用的同时,加强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度,以全面提升文献资源的共享性。
2.4 拓展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是文献资源提供的直接介体,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实行网络化服务,数字化图书馆,成为现阶段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建立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将馆藏现有资源搬到计算机上,加大对现有文献资源的信息化处理,使电子文献的数量、内容、范围等不断提升,增强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实行数字化图书馆,建立共享资源数据库,建立信息资源相应的硬软件平台或设施,来支持信息化服务的运行、阅读、下载以及传递等;各个独立学院图书馆集中技术优势,研制和开发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以学科内容和使用文种为首要标准,建立独立学院间的协作,共建联合目录数据库,以规范、标准的信息资源来促使文献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得到最大程度共享。
2.5 提升文献资源服务水平
首先,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文献资源的适度更新,以符合市场发展动态的文献资源服务于学生、教师的要求,以提升文献资源的实效性。其次,加强馆际协作服务,各个独立学院建立优质服务体系,开发现有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等手段扩大现有资源的宣传,加强馆际互借业务,提供各种优惠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最后,提升馆员素质。加强馆员业务以及素质培训,提升馆员业务水平;对官员进行继续教育,更新其知识结构,使其适应于信息化工作环境的要求;加强馆员综合素质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人文知识、以及其他知识,为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加强馆员素质培养,不断使其树立服务理念,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其服务素质与水平,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服务态度来提升读者对文献资源的共享度。
3 结语
文献资源共享策略是基于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独立学院自身发展而实行的,其扩大了文献资源的适用范围,有效地提升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是促进独立学院图书馆资源建设、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实现需要加强馆际协作,需要相关制度、文献资源基础、服务平台与方式等的保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鲍清强.区域性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实施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9(4):42-44.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组织和管理,同时也对人的思想及行为进行指导,使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最终的组织目标。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有对人才的心理行为的引导和关怀,不仅是对人才招聘培训和薪酬管理,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思想和心理的了解。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对人力资源做思想工作,引导人的行为,使得人尽其才,从而对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并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人力资源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关注人力资源的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变化,帮助人力资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其合理需求,从而为企业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的心理活动,对人才的管理要符合其心理状况,尊重人才的特点和差异,从而避免人才出现抵触情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管理的作用。
1.2 关心并满足人才需求
关心并满足人力资源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和精神的实质所在。在企业制定管理制度及工作的操作过程中,都应该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多关注人力资源在物质、精神、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使人力资源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其的关心,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自我价值,提高绩效,促使人才更好的为企业效力。
1.3 注重信任,尊重员工
信任能够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倡导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之中,可以在互相交流和评价当中对思想价值有更多的认识。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民主管理相结合。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才智多加肯定,善于倾听人才的意见建议,让其感受到应有的权利受到企业的重视,发挥的才能和创造的价值中得到肯定和尊重,自身的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体现了思想教育的以人为本和尊重人的个性相契合。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力资源不融合
在很多企业当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数被认为是政工部门的工作职责,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分管,它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所以沟通力度不够,不能完全适应配合。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
企业领导不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只在口头上喊口号、行动上却并不重视,只注重企业的业绩、要求和目标,轻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缺乏主体意识。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滞后
人力资源管理总是领先于思想政治教育,过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使得思想教育在企业中仍然发展滞后。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薪酬改革、机构调整、人事任命等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是在这些工作之后实行,而不是同步实行,不能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
2.4 素质及能力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企业对人力资源中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不规范不重视,重利不重质,反而不利于企业长跑,而同时人力资源也缺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素质的主动性,使得人力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轨道难以同步,素质普遍偏低,从而降低企业的效率,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 加大思想教育与人力资源融合力度
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力度,运用创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对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力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八小时工作之外,并加以正确引导,鼓励人力资源用业余时间提升思想教育、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灌输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力资源的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强人力资源的主体意识,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3.2 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性化之路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员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空白的口号,应该更多的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关心和爱护上。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说服及开导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命令式的强制方式。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之上,搭建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信任机制下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民主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满足其合理要求,充分尊重人力资源的差异及个性,充分理解、关心人力资源,以人力资源关心的问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让人力资源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3 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及能力
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中非常重要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通过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来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办事效率,进而达到企业制定的发展预期目标。但这不仅要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也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对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行为进行指导和控制,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技能比赛,组织举办各种现代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及能力。
3.4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是企业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企业文化这一重要作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并对人力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化,加强培养人力资源对企业文化价值的认同感,进而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凝聚意识和向心力大大增强。让人力资源能够以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形成内向驱动力,更好地为企业效力服务。另一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就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完善,不断的更新理念,寻找规律,与时俱进。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有企业也面临较大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国有企业的工作内容也在发生不断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也不断被重视起来。在国有企业面临日益不断的竞争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就必须将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自身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于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内容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目前重要管理内容,只有不断提高二者的管理水平,才能有效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政治思想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商业机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全新市场挑战,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和政治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联系
(一)人力Y源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通关系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采用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队员工进行合理规划,通过低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培养优秀的企业员工,使企业更好的开发人力资源,让企业在发展道路中有人可用,充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结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根本上减少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具有互通性,其目的主要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员工思想境界,提高员工素质,并通过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文明环境影响,改善员工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承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媒介,只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促进员工的思想觉悟提高,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思想管理,能够使员工具有主人翁意识,并且更科学的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更好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认真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国遇到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进程。
(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
对于国企来说,所有工作的理论基础都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能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能有以思想政治作为管理理论依据,有效促进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四)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人力资源是一门新型的管理学科,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企业的运营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等都是直接影响员工经济利益的直接关系,所以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拥护直接影响企业正常发展管理,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培养,提高员工主人翁意识,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企业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五)促进良好的群众基础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基础工作就是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促进企业内部坚实的群众基础工作,为企业创建高效的员工团推。加强对于企业人才的大力培训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并且更好的团结员工的心,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从根本出发,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进展,促进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
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政治思想工作结合
(一)建设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企业要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要重视员工的发展和个人价值体现,创建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有效的促进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工作,努力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计划紧密结合,积极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更加积极主动的工作。
(二)优化员工配置结构
在企业日常的行政工作中,政治思想工作的认真贯彻能够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思想觉悟提高,优化员工配置结构,使员工的各方面素质的到全面发展,并且不断培养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高度,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短板,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有不断促进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在人员优化配置上,能够有效培养专业人才增强思想觉悟,对于员工的各方面素质都有所提高,并且能够高效落实企业不值得基本工作促进员工的不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林明.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J].广东科技,2010,19(13):90.
[2] 董丽宏.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J].华章,2014(7):35-35.
[3] 赵瑞贞.试论政治思想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1(8):178-179.
>> 我国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某市教育园区数字化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 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我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析 网络环境下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转型期我国科技人才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与版权保护 高等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从产业集群理论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我国技术创新网络跨组织资源共享状况调查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职学校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思考 基于无边界教育理论的广西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 美国科技资源共享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云技术思想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班班通”条件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03-13.
杨改学.解读优质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J].电化教育研究,2005(4):41-44.
田霖,于建军等.Webservice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12):2316-2144.
刘晓林,徐明.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与版权保护[J].现代教育技术,2011(2):99-10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资源共享是20世纪图书馆学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资源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技术支持,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图书情报学界,尤其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关注且勇于探索的重大课题。
但是,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虽经历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虽然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又在步入一个新的,但我们仍然收效甚微,与发达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尚有较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认识问题,观念问题首当其冲。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为什么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实施资源共享战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文骏教授一语道破,因为“图书馆是一种机制,是一种共享的机制,是一种文献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
程焕文先生在《信息资源共享》一书中说“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
全国各高校对图书馆资源投入经费的不均衡性,加之各高校所处地域的差别,进而造成各馆在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水平上的不对称性,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规划、参与、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科学地全面理解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之核心,即信息资源共享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信息资源保障率,其直接动因是解决信息资源建设能力的有限性与用户信息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不深刻认识这一点,就不能科学正确地把握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内涵。为什么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始终存在重共建轻共享的问题?为什么每年在信息资源研发的学术讨论中,总是很少提到如何共享?在CALIS高校专题特色库项目中,为什么个别成员馆特色库本地系统不对校外开放,从而导致投资近百万的特色库项目只能变成“信息孤岛”?为什么至今还有不少人仍然坚持“共享就意味免费午餐”的错误观念?这些问题却需要我们认真予以纠正和解决。
2005年7月在武汉大学举办的“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上,国内50多所高校图书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确立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终极目标和近期目标,提出了为实现目标而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方向和实施策略。《宣言》的发表为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提供了政策、标准和技术上的指导。可惜,我们许多高校图书馆对《宣言》的宣贯不到位。众所周知,信息资源共享是由众多信息资源成员单位共同合作、协同开发方可实现的。《宣言》明确指出:“标准化是信息社会的基石,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各图书情报系统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以及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系统,基本都是“各自为政,自我研发”,很少采用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只要联网共享,即刻弊端凸显。
必须看到,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系统机制,尤其需要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需要采用和遵循内容编码、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信息用户教育中心和信息综合服务中心,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获取信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都更加关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缩小和消除信息资源获得者之间的贫富差异,确保在图书馆里“人人平等”。
正像周文骏教授所说的那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者拥有了图书馆就是开辟了生活的另一个维度,拥抱着另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期待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文骏.什么是图书馆?怎么研究图书馆学?[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2-4.
[2]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