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重点笔记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病理教学;改革;探索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由基础通向临床的桥梁。因此,如何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的学习。笔者在多年的病理教学中,根据病理学特点、及不同的章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方法与应用
1.1讲授法的应用:虽然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传授知识的方式,有其不足,但它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运用讲授法,教师授课内容易于补充、调整,及时吸收新知识、新进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学科的新理论传授给学生。我们的学生有绝大部分是五年一贯制学制,多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较差,但接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记忆能力均较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病理教学中,对于综合性的问题、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如绪论、疾病概论等部分,主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够对病理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等有一个概括性、系统性的了解,增强了对病理学的认识,也为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2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应用
1.2.1带问题听课。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听课有重点,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将本次课的重点问题做一介绍,使学生心中有数,带问题去听课。如讲“休克”一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休克的共同发病环节是小动脉、微动脉等小血管的扩张,而引起的动脉血压下降,因而临床上常用收缩血管的药物来提高血压,但是有许多病人经这样治疗后,疗效却不好,有的患者病情反而恶化,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清楚听课,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抓住重点。课后经提问,98%的学生都认为休克的共同发病环节是由于微循环所致,使学生做到了当堂课的重点内容能够及时掌握。
1.2.2带问题自学。五年一贯制的大专生绝大部分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虽然他们的自学能力较差,但病理学属于第二学年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方法,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注意正确引导。例如讲“肝性脑病”一章时,首先提出肝性脑病在临床上较多见,其中最重要的、并且危害患者生命的就是出现肝昏迷,那么什么是肝昏迷?临床治疗时,为什么应用降低血氨的药物和左旋多巴(L-DoPA)来治疗?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写读书笔记,再反馈信息,这样有97%的学生能够抓住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氨中毒和假性神经介质的作用,出现昏迷是由假性神经介质取代了正常神经介质,临床上应用降血氨及左旋多巴就是为了治“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历年临床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典型病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类型的病例作引导,使学生从复杂的材料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从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的理解。根据学生及课程特点,我们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型”病例。在上课前,先准备一份相应的病历,结合病历,讲解教材的相关内容,对讲课内容建立自我感性认识,达到主动听课的目的,然后要求学生对病历上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防治原则进行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围绕病历层层剖析、归纳总结,并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进行分析。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简单、易懂,学生的兴趣、积极性都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1.4实验教学法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实验课,传统的实验课是在学完理论后,做实验以巩固、验证理论知识。而实验教学法除具有此种功能外,重在学生通过实验这种直观教学,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家兔空气栓塞”实验是一个较简单的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易观察。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是告诉学生什么现象发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当家兔空气栓塞死亡后,迅速打开胸腔,这时候,他们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家兔死亡后心脏还在跳动。这虽然不是我们的实验目的,但学生观察到了此现象并积极思考,这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心肌的特性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透过右心耳壁看到了气泡,这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就积极地去寻找家兔的致死原因。从右心耳?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等。最后他们找到了家兔的致死原因主要是肺动脉口空气栓塞。同时,可作有意引导,除了这个致死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时候,学生们就可能想到空气栓子具有弹性,它有可能从静脉系统通过毛细血管到达动脉系统,导致脑梗塞或心机梗塞等诸如此类。在这个实验中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打开胸腔的同时打开腹腔,他们会积极发现问题:肝脏为什么会颜色变深?肝体积为什么增大?同时,他们会通过肠系膜血管分布发现肠梗死呈节段性等。最后要求学生课下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巩固知识、验证理论,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及主动的学习意识。这种从理论?实验?理论的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关键词: 植物保护 普通微生物学 课程分析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兽医传染病学;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民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331-02
《兽医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类专业重要的主干课,是在系统学习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诊断学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学好该门课程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因而该门课程对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人类传染病一样,兽医传染病发展很快,新病出现的同时,传统意义的旧病又不断出现新特征,使得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传染病教学的学时数却逐渐减少;对于边疆地区的民族生而言,由于受民族信仰、语言障碍制约,学习本门课程显得更为吃力。若要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兽医传染病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授课老师必须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
1把握教材,改革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理论授课的中心环节,教材是教师授课的脚本,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所选用的教材,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只有全面把握教材特点,才有可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现行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兽医传染病学》第五版,该版教材较为全面地吸收了兽医传染病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内容更加全面和详实,但作为民族本科生的教材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笔者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修改。
1.1删除猪病内容,精简水禽传染病内容
对于内地高校而言,猪的传染病是本门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对新疆地区的民族生而言,该部分内容不再讲授。对于有兴趣、学有余力和准备考研的同学鼓励自学该部分内容如有疑问,教师将会及时解答。新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民族习惯的影响很少养鸭、鹅等水禽,因此对于水禽传染病只介绍鸭瘟和小鹅瘟,且不作为重点内容。
1.2精选家畜传染病内容
对于生活在牧区的民族学生,马、牛、羊、驴可能在其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鸡、鸭、鹅更为重要,尤其是牛羊,因此将在授课过程中精选较为熟悉的家畜传染病进行讲授。内容的选取主要视该病在生产中的实际意义而定。随着全世界兽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意义的烈性传染病已被消灭或控制,可删除此类传染病,如牛瘟、牛肺疫、牛恶性卡他热、鼻疽;而对于新发和热点传染病,如疯牛病、口蹄疫、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则适当增加授课学时。
1.3认真备课,及时更新教案讲稿
不管是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最难以承受的就是照本宣科的授课者。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后,如不及时更新,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授课之余,教师应注重教学材料的搜集,从网络到电视、从专业期刊到公司广告、从参考书籍到会议资料,内容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制品学、病理学;此外,教师还应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动物疾病的现场诊断,留下了较多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这些内容补充到讲稿中,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2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2.1疾病分级讲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第五版教材涉及的各类传染病共计154种,大部分比较少见,但也有部分疾病已经或正在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依据本门课程学时所限,将最终选出45~50种传染病作为讲授内容;并且在具体讲授时将这些传染病分为“重点传染病”、“一般传染病”和“少发、简单传染病”,以制定相对应的学习要求。
2.1.1重点传染病。指目前我国或世界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该类传染病多为我国Ⅰ类、OIE规定的A类传染病和热点传染病,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新城疫。这些疾病无论是在病原、流行病学还是在诊断、公共卫生学方面都有较强的代表性,因而需要逐一重点讲授;同时,要求学生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习,通过学习可对一般传染病和少发传染病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1.2一般传染病。指养殖过程中常见多发、若不注意防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的传染病。这类疾病好学易懂,不必逐一讲授,而是以类症鉴别专题讲座的形式归类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其诊断要领和防疫要点。新版教材共有18个动物传染病鉴别诊断附表,对于此类疾病的归纳、学习很有益处。在具体运用这些表时,对于相似传染病,只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讲解,其余内容穿插其中;对于示病要点则重点强调,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只需掌握多种疾病的共同要点,尤其是防制要点即可。
2.1.3少见、简单传染病。主要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多见,但在我国尚未发生或较少见到的和发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非常局限、特殊的传染病,如小反刍兽疫、破伤风、狂犬病、炭疽、痘病、禽肺病毒感染。此部分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学,教师负责答疑。
2.2病例教学“百闻不如一见”
本门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而理论教学若只讲授教材中所列内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使教与学脱节。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病例进行解说,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如2006年新疆发生禽流感疫情期间,正值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学生生产实习期间,许多学生亲自参与了疫情扑灭过程,在课堂上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学生踊跃发言,效果良好。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动物疾病较多,兽医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因而在对某些疾病的现场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如遇到送诊病例或送检病料时,对病例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或结合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并以现场方式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节省实验动物经费,还为学院搜集了宝贵的病理标本。
2.3多媒体+板书,手脑并用
新版教材文字较多,没有相应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授课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授课。然而,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页面间转换太快,民族学生大多数写字较慢,不利于学生做笔记,以至于课后学生无法及时复习,难以抓住重点。为克服这一不足,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授课方式,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为主,结合板书方式将要点一一列出。也避免了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或动眼不动手、课后一无所知的情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注重内容及时更新,坚决杜绝1个课件连续几年而不作改动的情况。
2.4思考题+提问:强化知识点
由于内容繁多,单纯依靠课堂讲授难以将本门课程讲透,因此在每种疾病讲完后,教师要留1~2道思考题,并在下次上课前提问,将回答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再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另外,在第1次上课时,教师将本课程的教学进程表发给班级学习委员,让全班同学了解本门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下一次要讲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及时预习。
2.5将课堂延伸
兽医传染病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和防制方法,进而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因而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是本门课程的两大支柱。实践技能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获得,理论基础则除课堂讲解外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并辅以教师指导。但由于大学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做到面对面的辅导,因此教师可面向全院学生开通答疑解惑QQ群和教学反馈信箱,深受学生欢迎。
3结语
经过上述改革和实践,初步改善了民族学生学习兽医传染病学的现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提高,课后交流逐渐增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改革仅适于本地区的传染病教学,我国其他边疆地区可依具体情况再作调整。本教学改革解放了学生思维,但增大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然而这正是授课教师不断提高所必经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跟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探索和完善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王川庆.家畜传染 病学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初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3):221-222.
[2] 翟新国.《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之管见[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25.
[3] 王扬伟,黄炎坤,卢建洲,等.《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61-62.
[4] 罗满林,刘镇明,苏丹萍,等.《家畜传染病学》教学改革[J].动物保健,2006(9):18-19.
1、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统治者,不存在话语霸权、课堂专制,有的只是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发动学生们动起来,敢于质疑。
2、具有很强的问题性
让同学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前进的动力,有利于提高知识水平。
3、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杜郎口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他敢于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寻求突破,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此外,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尊重他们的奇特思维,引导他们求新求变、求奇,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具有拓展性,以教材为例子,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构,构建网络,形成综合连体、千丝万缕、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4、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此种教学注重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课本中的知识原理,运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解释你的观点,比如说相声、小品、歌曲等等,以此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有很强的全员性,不搞精英教学,对每一位同学负责,尤其是对薄弱生倍加关心,让其树立信心,培养其勇敢意识和竞争意识。分层次教学,合理安排不同任务,逐步缩小差距,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成才。
5、具有明确的主体性
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二、大学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杜郎口教学模式成功了,它也走进了其他县市、其他初中高中。很多人从中受益,是很多人成功也成才。我就在想大学里是不是也应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呢?大学与初中高中相比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在哪?
1、构建现代大学学习氛围之所需
现代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升入大学的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十年寒窗苦,升入大学后,他们不再有繁重的学业,因而上进的心慢慢地慢了下来,对很多人来说,没课的时候,他们宁愿睡一中午觉,看一中午电影,也不愿走进图书馆翻翻书。很多人沦为大学里的赶脚族,临到考试才突击学习。现实的弊端让我们不妨抱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去实验一番杜郎口教学模式。
2、大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所需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课堂上多数时间由教师灌输式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课下把课本看一遍,背背概念就交差了。大学活动较多,占用了一些时间,没时间及时看书,下次课又讲授了十几页的内容,要看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只能等到考试才能看书本,走马观花囫囵沦吞枣。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大学里很具有可行性:老师不要讲得太多,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几个人围坐在一起,集思广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之内涵。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为基础,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找资料探讨问题,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中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真知,不断求新求变。同时,在新的学习模式下也增强了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三、大学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做法
1、组织分组学习讨论
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大学里有很多潜质可挖,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班为对象,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化整为多,老师则作为组织者、领导者穿插其中,成为联系个小组的一条线。每个小组4~6人。每节课之前,老师要规定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列出学习提纲,并适度点明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重点有方向的去预习。例如:在病理学各论学习中,可提前一周给出病例资料(包括文字、图片),上传到学院的网上教学资源里,供学生下载、复印,要求学生制作发言PPT。讨论时,先让一位学生简要介绍病史,再根据病案思考题,逐一展开讨论,对同学的结论,老师不需立即做出评判,鼓励同学进行辩论,并自由发言补充。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对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可让学生看书或看课堂笔记,再集体讨论,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采用箭头图梳理病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以呼吸系统疾病中一个慢支引发右心衰竭的案例为例,示意如下:感冒(细菌、病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部炎症损害(肺血管床减少引起缺氧,并致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管壁增厚管腔减小)———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代偿性肥大———失代偿(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血液返流)———右心房代偿性肥大———失代偿———右心衰———体循环淤血(浆膜腔积液、下肢水肿、淤血性肝硬化)。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其积极性,经过反复学习,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理解的也会更加透彻。
2、自选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全班共有41人参加此项学习活动,课外由学生自由组合课题小组,每个课题小组6~8人。由教师提供若干个备选研究课题,各课题小组自选课题。按各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总结归纳。如: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目的是了解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家族倾向性和年龄分布特点。课题组成员可利用节假日分头到各基层医疗站点及公众场所义务为群众测量血压,并详细询问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和家族史,按患者病情进行分期,并表格记录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出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高血压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指导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科研意识。
四、大学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不足之处
【关键词】高职;基础护理技术;双语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91-02
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最重要的来源〔1〕,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的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课程的先进教学观念和个人化的教学哲学〔2〕。《基础护理技术》(以下简称《基护》)是护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课程,课程地位高,学习任务重,此课程是否适于双语教学,怎样搞好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高职高专涉外护理专业的专任老师,如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又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让学生能在未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就近年来的双语教学进行了剖析和反思,现分析归纳如下:
1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缺乏对双语教学内涵的深刻认识。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观念,我们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尝试双语教学、在尚未能深刻领会双语教学内涵及未能正确地评价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授课老师肤浅地以定量的方法认定双语教学即按50%的外语比例开始在《基护》所有理论课实施双语教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简单地将双语教学理解为“加强英语”,过度地强化双语教学比例,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的运用和表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由于难以兼顾双语学习和引导学生发现理解护理学科知识的重点,导致课堂信息量大大减少,原本轻松愉快的课堂变成“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力”。在学期末的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不能理解,老师在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只能看教科书的中文解释,导致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下降。
1.2 双语教学内容选择盲目。《基护》授课内容体系繁杂,除少部分与医学基础知识有衔接外,绝大部分是学生陌生而新奇的内容,实施双语教学,学生不仅要学习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练习近20项操作技能,还要在课堂顾及英语的表达、交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作业的完成都增加了双语内容,学习负担加倍,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初学者就是用中文去学习,也很难一次理解掌握,如果过分地强调双语,那很多学生将无法理解,教学难度加大。应该说这门课程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双语教学的。
1.3 双语教学教材选用不恰当。选用什么教材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质量〔3〕。由于我校大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太好,阅读和理解原版教材的能力有待提高,不适宜使用原版教材,加之因为缺乏经验和借鉴,我们采用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基本护理技术》(供涉外护理专业用)作为学生使用的教材,此教材编写于2006年,由于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很多新知识新技术未能提及,我们又加用了普通班用的《基护》教材,这样涉外护理班的学生上《基护》课就得带两本书,由于学生普遍认为带两本书比较重,笔记抄来抄去很麻烦,于是大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带双语教材,只带中文版的教材,根本无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
1.4 缺乏配套健全的双语教学环境〔4〕。双语教学不是一个教师、一门课程、一群学生的简单任务,而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由于过分强调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功利性,对于双语教学的条件、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教学方法设计、前期和后续课程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周密的安排,导致双语教学还处在教师尝试、摸索阶段,配套健全的双语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1.5 缺乏有效激励学生的措施和手段。作为高职院校,我校尚未能搭建一个推荐学生与国外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评优、实习及毕业分配上也没能体现进行双语学习后的优势,需要、有用、实用是学生衡量学习活动的杠杆,因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与手段,仅凭最初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是无法保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完成双语的学习,最终的是疲于应付了。
2 下阶段的整改措施
2.1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单语授课要求教师自始自终应用外语(我国主要是英语)授课,不能渗入母语〔5〕;混语授课指一堂课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又可分为过渡式和渗透式,过渡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难点重点可用中文解释,渗透式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以母语为主,教学中逐渐渗入英语〔6〕。针对我校护生的特点,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混语授课方法中的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不同的章节所使用的中英文比例不同,根据所授知识的难易程度决定,一般英文不超过50%,均采用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对于简单、易理解的学生有一定基础的知识点,如第一章第一节的医院概述等可以英文授课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而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难点,如常用的抢救技术、输液反应及护理、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等则以中文讲授为主,专业术语及操作主要步骤、注意事项用英文翻译幻灯片播放,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每节课结束前的5-10分钟一般均用中文进行重点总结,以保证大部分的学生能掌握,建议在一节课的开始5分钟用英语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让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用英语回答,对于回答正确者给予奖励(加平时成绩),这样可激发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提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2.2 选择恰当的双语教学教材〔7〕。学院已非常重视涉外护理的教学,将派老师到其他开办涉外护理历史较久、比较成功的高职院校去学习,通过跟其他院校的交流,我们将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双语教学教材,选择融知识的新颖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双语教学教材,避免一门课带两本书,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创造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学院将改革涉外护理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在每一学期增加英语学习课时,并将在课余时间增设英语培训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开设雅思培训班),同时建议学院加强专业老师的英语培训,派老师外出学习英语教学〔8〕,并将《护理英语》的教学选择专业老师任教(其它学院均是护理专业老师任教),这样专业老师可用英语流利的解释医学术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学好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水平。
2.4 增加有效激励学生的措施和手段。近年来,学院领导通过不断努力,正在申办与国外某些大学的护理学院联合办学,我们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通过英语考试将可申请到国外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花一年半或两年考试合格就可获得硕士学位,其学历和学位均获我国教育部认可,相对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准入的难度和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这一途径无疑是高职院校学生们继续学习的最佳途径。这一良好的平台,将激励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对英语过级考试合格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也将给予优先权,这些也能激励学生学好英语,从而有利于护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
2.5 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虽然没有100%的使用英语授课,但教师的教案却得100%用英语书写,而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原版英文《基础护理技术》教材,课前备课得花费较中文教学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为了保持良好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即使有国外的学习工作经历,仍然得坚持收听英文频道坚持练习口语,在每次授课前也得进行不同情景的设想,以保证能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能随时驾驭和控制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教学难度是加大了,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胜任。
尽管目前我院《基础护理技术》的双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但是却是一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面对问题进行的反思,绝不是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否定和质疑,通过反思、通过研究,我们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1〕;更重要的是能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作为护理教学者,应坚持努力深入开展实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职院校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护士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付利.《护理学基础》公开课教学反思[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72-73.
[2] 翼萌.浅谈护理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8):118-119.
[3] 农晓琳,陈琦, 黎燕宁. 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建设[J] .高教论坛,2009,4(1):53-55.
[4] 崔同辉,袁汉饶,周克元.关于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信息,2010,23(8):2810-2811.
[5] 车晓宁,杨瑞,冯小智.双语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5―76.
[6] 万丽红,赖淑英,林细吟,等.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改进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