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专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

第1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8-02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艺术硕士的诞生,打破了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只有单一文学硕士学位的缺憾。艺术硕士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儿,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历史。在这五年当中,已经有几十多所院校陆续获得培养艺术硕士的资格。从目前教学要求来看,有些院校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相比传统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强化了技术技巧的学习,甚至理论课要求要强过前者;理论课的学分要求还要高过前者,这样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至于课程设置的种类与多样性、生源差别、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与就业等等问题,尚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与可供参考借鉴的任何权威性、开放性的资料。

这五年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情况,能够见诸媒体的信息,不外乎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陆续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学术支持。从这些间断性的零星报道和体会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在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起作用,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有系统性地搜集和整理,急需将这些零散但是具有统计和理论价值的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公共财富。

目前国内几乎见不到就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学与学习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学术文章和科研论文,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报告和经验探讨文章,没有后续的科研提供权威、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保证。部分原因,是由于艺术硕士学位类别的起步较晚,一切尚处于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的开端。

艺术硕士源于系统性、专业性地提高艺术专业实际表现能力的要求。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对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等方面,更加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为所有教学行为的个性更强,共性相对较少;教学的即兴性更强,计划性较弱;经验总结方面更困难,更加需要专业的面对面指导,艺术表现和交流的平台作用更强。这就决定了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归纳成果方面,全面、细致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又涉及到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结果归类等等一整套系统的作业程序。

三、国外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硕士在美国、英国以及原英联邦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得比较成熟。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设计、舞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制作等艺术创作领域。然而在美国,MFA通常授予戏剧相关的专业。美国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却大都不使用MFA这个称谓。表演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常叫“音乐硕士Master of Music(MM)”;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生则授予“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音乐教育专业则授予“音乐教育硕士Master of Music Education (MME)”等等。

从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模式上看,美国的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十分成熟,影响力也最大。这种成熟并非是僵化套路的程式化。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进步的机制性措施。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人才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研理念。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伊阿华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非常完备。师资、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学术交流都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交流机会。对于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说,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面,他们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建议、可行性分析,并且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充分发挥艺术的个性。在总结评价中,也是以学生艺术表现的个性价值作为首要条件。这一切看似随意、以“个性”为前提的判断标准,背后是强大的资料数据分析和科研体系作为支撑,将庞大的数据量通过科学的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作为科学证据,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CAA)和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rt and Design)对于艺术硕士(MFA)设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实践性、创作性为主,强调应用性,同时,也要求必要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才能和表演天分。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表演作品的广泛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力。毕业汇报以演出和作品展示为主要考察标准,同时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文章或论文。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专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比如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柏林艺术大学UDK”,音乐专业分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音乐表演专业就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宗旨,针对那些准备成为职业乐团、乐队演奏员以及独奏演奏者的学生设立;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为培养教师,课程以教育理论为主;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是在以上专业基础上继续学习,已获得不同的文凭。与艺术硕士同等学历的学习,就在表演专业的学习当中,毕业授予Diplom(硕士学历)。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大致相似,专业设置直指培养目标。

四、艺术硕士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学位论文写作等理论方面,音乐艺术表演还需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他们社会最需要的艺术实践能力。在校学习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应当更加丰富,加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教学体系尚应体现重视艺术实践的特点,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科研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具有单一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用性――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整理出第一份全面、细致、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资料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授课方式、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内外相关交流活动的建议;毕业生就业跟踪及反馈建议;如何体现艺术硕士培养的“高层次”和“实用性”。

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我国艺术人才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全面提升艺术技能和素质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2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使听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美的滋润。艺术课程教学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对幼儿的艺术教育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艺术课程的学习状况将直接影响幼儿师资的队伍水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大文科考试进行招生,艺术素质基本为零,面对这样没有基础的学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笔者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现状,分析这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 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影响因素探讨和分析,理清本次调查项目,组织本课题组成员与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座谈,对涉及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并把调查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艺术课程现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如何提高等内容。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理清研究思路,设计研究问卷等。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率达93%,被调查者严格按要求回答问卷,我们对有效问卷186份进行统计处理。

 

(3)访谈法。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同时召开座谈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对了解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3. 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学生, 其中2013级50人,2014级60人,2015级90人。同时每班选5人进行座谈,共计45人参与座谈。18人进行了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基本为零。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上过艺术课,主要以唱歌、画画等为主,8%的学生参加过艺术社团。5%的学生在小学或幼儿园时期学过器乐、舞蹈、美术,现在基本遗忘了。10%的学生完全没有音高概念,8%的学生五音不全。1%的学生为色盲,3%的同学身体协调性不好。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学生艺术基本条件较差。要在两年学习中有较大提高,能够胜任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 艺术课程学习现状调查情况

 

(1)艺术课程学习目标的调查。

 

根据图1调查显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其中53%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5% 的学生有目标,30% 的学生不确定,12%的学生没有想过。100%的学生认为学习艺术课程困难。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缺乏目标,对艺术课程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2)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调查。 根据图2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9%的学生完全听不懂,43% 的学生能基本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有困难,48% 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还有些不能掌握的。由此可见,学生基本能够听懂艺术课程学习的内容,由于艺术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因此艺术课程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够完成,即使听得懂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要真正做到还是有困难的。

 

(3)艺术课程学习方法的调查。

 

根据图3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8%的学生缺乏艺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不知该如何练习。37% 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明显。40% 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有一些效果,但不十分明显。15%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很明显。

 

(4)艺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

 

根据图4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表明有20%的学生无法正常还课,45%的学生能勉强还课,但还课质量不高。26%的学生能还课,还课质量较高。9%的学生还课质量高。由此可见,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较差,学生还课质量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在艺术课程学习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课程学习缺乏信心;艺术课程的内容能够听懂,但在练习中不能准确应用;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单一,除了教师讲的方法,不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 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艺术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艺术是声音、语言、肢体和感觉的结合,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声音的音高不敏感、对发声器官不了解、手指不灵活、动作不协调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学生要明确艺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让自己敢张嘴唱、敢动手弹、敢动手画、敢动腿跳才能进步得快,要克服自身胆怯的弱点,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喜爱艺术,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2. 认真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勤思考多练习

 

学生要认真听课堂教授的内容,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要及时请教教师,尽量把问题留在课堂内解决。教师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为止。还要告诉学生课后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该如何练习,练习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让学生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

 

学生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回想教师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认真练习,不能图快,要慢慢来。还要多思考,用心练习,在练习中细心体会声音、肢体、色彩的变化,同时多听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琢磨、感受,才能提高。

 

3. 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式练习,不能投机取巧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练习,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会把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并反复演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以便课后练习。同时教师也会教一些练习的方法,学生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偷懒,只有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练习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练习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练习的方式,以满足个性上的差异。

 

4. 加大练习的时间,提高练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艺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实践练习,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上有所突破,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教师讲的内容和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学生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把上课的内容掌握好。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必要的学习时间必须保证,每门艺术课程每天至少要保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关闭手机,全身心投入练习,不可一心多用,要边练习、边思考、边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保证学习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将正确的声音、动作、图像牢牢记住,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3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11-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远离社会生活。”这是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的概括。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备受国内外高校的关注。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与巩固,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桥梁。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用艺术,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注重经验积累。只有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设计的内涵与精神,促进个人设计思想的形成。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较强,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与融合。一名优秀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怀,将理论、技能和经验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实践,创造功能化、人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目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设计平台三部分构成。专业方向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这些专业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来看,理论基础平全相同,专业基础平台略有区别,专业设计平全不同。从实践教学来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计平台与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中,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实习、实训、实操、实验等课程形式。

所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通过对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设计平台的两部分课程内容,按照实习、实训、实操及实验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划分,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使课程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承的关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及展示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塑造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更高层次的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等。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实践教学滞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薄弱,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及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体系不符合教学规律。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在大学前三个学年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较少,最后一个学年甚至是最后一学期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最后一年,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就业等巨大压力,实践教学时间短,精力分散,实践教学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在就业中丧失竞争力。

2.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当前,国内高校师资招聘注重文凭与学历,而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的高学历师资相对较少,多数年轻教师是在取得文凭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大多缺乏艺术实践经验,理论与应用不能很好地结合。有些教师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及方法,但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时很难深入,导致培养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过于肤浅,不能从更深的层面去感悟设计,领会内在的设计原理,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难被社会接受。所以,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3.高校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工艺、材料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艺术,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的设备、材料、工艺等更新变化较快,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高校因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或是学校资金缺乏,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许多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不能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将实习基地只是作为评估、检查的形式,没有很好的利用,使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4.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近几年,实践教学引起高校的重视,但在执行中缺乏规范管理,往往流于形式,究其根源是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过程管理不够规范,考核制度不够严谨,致使学生对实践课程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缺乏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会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对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重要课题。在美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视为课程灵魂,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外,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校期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并且,一些学校把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2.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国内,高校实践教学课程逐渐得到重视,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比重较少,存在较大差距,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落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开拓思路,抛开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大二学年开始,减少公共课程和理论学时,增加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成大课,甚至一学期最多安排两门课程,延长课程时间,强调作业的综合训练能力及创作水准,加强设计方案的深入能力;从大三开始,依靠工作室这个平台,结合实际项目完成专业课程学习,通过学院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完成专业课程学习;进入大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设计工作室或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创作,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训练环节,包括调研、计划、定位、实施等过程,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这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前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对职业生涯做出针对性的规划。

3.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是普遍现象,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师资缺乏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关切的问题。首先,引进方不仅具备较高理论修养,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选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培训,与企业共同参与项目的完成与实施,学院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邀请企业具有影响力的行内专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定期举行培训,或将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破格聘为专任教师。通过以上途径,培养一支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保障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

4.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根源在于形式化的作业安排缺乏真实性,目标模糊,兴趣点较低。针对现状,可以通过与实习单位合作,将项目带入课堂,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环艺专业核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对这门课程,学生完成一套家装设计方案就能达到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能很容易地通过资料参考完成作业,获得满意的成绩,但这门核心课程容易失去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如果结合实际项目,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设计,学生会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5.健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还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灵活性较强,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教学过程没有健全的规范与制度,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过程和成果中收集质量监控的数据与信息,作为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改进。

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滞后。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制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一、 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现状

相对于美术院校其他专业而言,动画专业本身有其独特性,理性的影视学科教学观念的建立将对整个专业方向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实,在传统影视或传媒艺术院校中,动漫作为影视学科来设置教学内容是很必然的事件,学科的发展一直十分良性。随着时代变迁,美术院校动画“以美术代影视”的教学模式导致的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越发引起社会关注。同时,“美术院校的动画教学却被作为亚美术性事务便未引起校方足够重视”[1],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困难重重。

目前国内美术院校对动画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基本是从美术的角度谈动画教学及创作问题。教学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一)多数美术院校在办动画专业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无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师配置及实践资源,已然是美术教学模式的“克隆形”;(二)国家自“十二五规划”之初,就明确将动画划归到影视戏曲类学科下,但在实际操作中,美术院校在动画教改层面仍治标难治本,鲜有实质成效;(三)美术教学重个性培养,而影视教学则重综合性贯通,但两者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四)在设置课程时,将诸多课程随意“改名”或者非差异性设置重复操练;(五)当前正值壮年的诸多动画老师都是由美术或设计专业老师转变而来,这批老师抱受传统美术观念,造成因人设课现象严重。同时,美术院校在开设动画专业过程中,不断渲染自身的视觉资源优势,使得脱离影视学科之路越来越远。为了维持传统美术自身既得优势,在教学设置与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上,则较少从“入与出”出发来剖析人才培养层面根本性问题,更较少涉及美术院校动画师资与软资源劣势等自身问题。由此可见,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问题严重,且非表面的措施问题,而是由于办学方向、学科认同等深层次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改变,只会让美术院校动画专业走向狭隘的死胡同。

二、 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

运用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探讨美术院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梳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的当前状态及其流变,必将促使美术院校动漫专业未来发展,具体做法为:

(一)推动递进式新型教改课程设置

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教学实际效果显现的模式,即以强势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的传统根基,将大学四年周期的课程设置作通盘考虑,科学的运用影视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采取‘教学效果优先、抛开守旧思想’之原则,遵守动画人才培养规律”[2],同时,兼顾美术院校视觉特色,明确教务及教学部门职责。在课程设置中,视觉特色必须服从影视艺术教学规律,实行递进式课程设置方式:即首先安排大一全年学习影视基本语言为主,选择性绘画课程(如速写、白描等)为辅,树立基本影视观,打破传统单纯地视觉训练格局,实施先入为主的影视思维;由此,进而安排大二全年在影视框架下学习相关美术科目,提高影视式的视觉修养,将美术(非唯一方式)作为影视表现形式与技能开设课程,同期开始听觉修养课程,树立动画是“视听兼容”综合学科的观念;再而安排大三四花两年的时间学习动画的小、中、大型综合创作课程,从观念上使动画与美术类得以区分,建立“先整体、再局部、重影视、凸美术”的复合型课程模式。 一般而言,动画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动画前期、中期、后期),很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将三大部分美其名曰进行“改名“或者非差异性设置重复操练,实质是‘旧瓶装新酒’”。[3]与其这样,教务教学部门可以有意识将三四年级同类专业性、创作性课程进行同步穿插循序渐进式设置,便于跨年级打通教学与创作,使学生的能力在真正的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递进式提高。

(二)建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团队

由于历史原因,美术院校的动画专业在开设时,凭借着良好的视觉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批本身从事美术或设计课程的优秀老师满怀着浓浓的情怀投身到动画教学中来,这就注定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在教学中始终内隐着“审美、浪漫”单一的感性特色。教学中,始终强调艺术性而忽视技术性,注重实验性而忽视商业性,强调画面性而忽视叙事性,强调静态而忽视运动规律,强调手绘而忽视数字技术,强调前期而忽视后期,强调视觉而忽视声音等。同时,在剧本写作、影视表演、视听语言等核心课程的开设上甚至是做摆设走过场。由于传统概念下的动画更多是人为、手绘的产物,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自然会形成与美术有着天性的血缘关系。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教改思想,明确核心教学团队是贯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教学领导与课程骨干老师必须是强有力教改队伍的成员,学校应对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进而在改观念的基础上,改良一批曾经出身为美术或设计专业的动画老师,改变其认识,使其真正领悟到动画教学的独特性。再而,在建立教改团队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使得老师得到提升与必要的锻炼。教学实践环节中,可规定老师参与动画创作,开设“教师-导演式作品展映周”“教师影视对谈之夜”等活动,使老师在实践中提升实际影视创作与理论水平。还可以结合动画竞赛和创作项目设计等方式促使老师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教学改革模式,从而形成名副其实的教改团队。

(三)强化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的建立

动画是一门综合学科,其创作则是团队合作行为。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影视创作课程”的开展,可将团队合作精神贯穿始终。动画教学中,必须让师生清楚认识到:美术是独立个人的艺术、动画是合作的艺术。动画教学中,专业技能的教学固然重要,但专业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动画的制作程序庞杂繁复,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上映环节众多。动画本身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这门艺术的重要思想。首先,在影视观的概念下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使其清楚其是有别于美术独立创作的另一艺术门类;进而,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反复在团队合作的前提下学习各门基础课程;再而,通过以创作性课程为纲将教师及大三、大四进行团队组合,实施师生之间的联合创作及跨年级学生之间的联合创作。本方式正是鉴于动画作为团队的产物,长期以来,教师很难一个人完成独立的个人作品,如果教师长期脱离团队创作一线,将直接导致团队合作观念形同虚设,所以将教师纳入到创作团队是重中之重。通过这些方式,就是要最终构筑成以师生以年级、以特长发挥为界定的“心理组合”,即根本上强化庞大“群体艺术”的创作理念,“师生联合创作”“跨年级团队合作”快速形成牢固的假定性“上下级”关系,老师的一线参与有利于成员能力优势的组织与发挥,更利于教学相长,才可以真正实现互帮互学与团队优势协作。

(四)巩固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

1. 严控入口,从根本上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传统根基,国内美术院校动画专业学生入校考试普遍采用的是美术传统式的招生办法,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视觉绘画技能,且沿用传统老三样(素描、色彩、速写)“以美术代影视”方式测试学生。入校后,动画专业学生又必须同其他美术专业学生一样接受视觉基础训练,且训练的科目依然是老三样,“以美术代影视”方式培养学生。而新型教学模式的构筑,正是从“治本”入手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的传统根基,以符合影视学科教学规律的方式探索出根本性措施。

2. 从入口把关,改良自身教学团队才有意义。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老师的影视素养,必须适度引进纯影视学科人才,或者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获得更多影视知识并充实到教改团队中;必须建立独立的影视学科体系,建立独立的传媒学院或者影视院系,使得动画完全按照自身的学科规律发展。

3. 封锁出口,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学校教学部门必须严格要求,必须让作品以影视的方式参与社会横向竞展,而非单纯地同校内美术作品比较。美术与影视两者在成果展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美术院校必须有着独立的影视评价标准,必须引进有着影视学科优势的第三方进行客观评估。

三、 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意义

未来美术院校的动画教育只有站在“影视学科”建设和“综合学科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突破脱离时代需要的“以美术代影视”的动画教学观念壁垒,系统地研究影视与美术交融的教育改革创新,理性地运用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并大胆探索出适合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动画教学模式之路,才能让美术院校的动画专业携手美术专业共创科学的、符合影视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当今需要。同时,将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不断深化,为构建“新型动画教育体系”加码助推。

“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与创新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对动画专业教学的大革新,更需要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4]通过研究动画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让美术院校现有的“以美术代影视”的动画教学理念得到改良,遵循“当代动画影视化”的规律,建立科学动画教学观,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寻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改进,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作为动画教学重要手段,它是区别于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见解。在美术院校来强调该观念,具体有下面三个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拓性。在美术院校对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扭转近20年来的“以美术办动画”的误区,廓清影视动画本原流变的史迹,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影视动画及与美术关系,使美术院校的动画教学研究进入更加深入、更加自省的层面。

(二)示范性。针对美术院校动画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感性,以翔实、全面、综合为原则高起点探索建立动画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为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把控提供保障。

(三)系统性。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确定为教改重要单元予以整体审视,促使其他综合类高校改变动画教学研究的“以美术办动画”散漫教学状态,促使高校教务部门及教学单位对专业发展的系统全面认识。

第5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素描;设计素描;教学现状

素描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一种手段,表达客观认识的一种方式。设计素描的出现是因素描服务对象的不同和需求而出现的。设计素描服务对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针对设计专业特点和培养学生设计专业基本能力而产生的课程。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分析的是对设计素描教学现状与探索探索和研究。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也进入了改革和高速发展的时期,多种设计素描教学形式同时存在,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传统素描、结构素描、创意素描。现就我国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许多师资较弱的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素描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授课

从素描和设计素描的概念分析,以及对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关系分析后,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素描在培养目标上有别于传统素描,所以设计素描教学内容也应该有别于传统素描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采用传统素描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授课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大量需求的,许多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进行高校大量扩招。许多不具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院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开始大量招生。在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下,招入大量的学生,又不能有目的地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要求进行设计素描教学,只好采取所熟悉的传统素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一些院校教师对美术学专业和设计艺术学专业的教育特点存在含糊认识所导致的基础教育的方向偏移。美术学专业倾向于绘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对绘画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通常采用传统素描教学方案;设计艺术学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多倾向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

我们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多数在用传统素描的方式教学,用传统的光影素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基础能力的培养,显然这样的教学并不太适合设计专业的教学,特别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相当的阻力。

二、以结构素描教学为主的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

在现行的设计素描教学中,结构素描的教学内容曾一度成为设计素描的主要的教学内容,甚至有结构素描就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教学内容被结构素描完全取代的观点和现象出现。客观的说,从结构素描的在80年代初出现到90年代末这20年的时间中,曾解决中国素描教学的困惑,解决了素描教学单一化的问题,认识到了根据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素描教学问题。结构素描教学在这一时期起到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素描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冯健亲是中国较早的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之一,他探索适合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结构素描的教学。这种结构素描是以器物、动物、植物为写生对象,用线将物体的结构表达清楚,并通过理性分析把不可见的结构也用线表达出来。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对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素描作为设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就首先面临着更新。曾经起到积极作用的结构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完全的代替设计素描教学了。所以用结构素描代替设计素描教学面临着挑战。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以探索性和研究性为主的设计素描教学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的情况下,对艺术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第一门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结构素描为代表的设计素描第一探索,成功地解决了当时中国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出现的问题的优秀答卷,在新的发展时期和设计素描教学不断探索中再一次出现了困惑。结构素描能不能完全代替设计素描?结构素描教学适不合适合应用于所有专业?设计素描如何缩短基础教育和专业之间的时间?设计素描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的基本能力?设计素描是不是全因素素描与结构素描的结合?在90年代中后期,一系列问题渐渐涌现,出现在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教育界面前。甚至一些认为当年已经解决的设计素描教育和专业对接的老问题也再一次出现等等。于是新的一轮设计素描教学探索和研究,在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又开始了。主要反应在几个专业院校里,特别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素描教学成果教材的出版和各设计教育工作者对设计素描教学探索文章在公开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这次设计素描的探索出现在21世纪初,大概经过了十年的时间,中国设计素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的共识,即认为设计素描的教学应该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才能适合社会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虽然我们现阶段对设计素描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确定了设计素描教学基本教学目标和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设计素描教学探索与研究仅仅是个开始。在国内设计素描课程的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课程程序,个高校设计教育工作者还在不停的努力探索更加完整的设计素描教学课程。设计素描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如何衔接,如何更好的为艺术设计专业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冷静客观的看待现阶段设计素描取得的成绩。设计素描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索与研究,需要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探索。

第6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1.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2.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3.中国影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若干问题

4.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5.论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的发展策略

6.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7.视觉人类学与九零后的影视教育——以“清影工作坊”为例

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状况调研分析

9.影视教育:现状、问题与出路

10.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由一份调查问卷引发的思考

1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研究30年图谱探寻

12.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3.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探讨

14.和而不同——影视教育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

15.高校影视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16.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17.对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路径及方法的探究

1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19.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影视教育

20.对艺术本体维度的超越与回归——影视教育的文化省思

21.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22.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23.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2006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与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

24.中美高校影视教育比较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影视教育为例

25.媒介融合时代的高校影视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6.突破与转型:对当下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的思考

27.影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28.论影视教育中的视听文化

29.高校影视教育课程的静态思考

30.把影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落到实处的思考

31.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影视教育初探

32.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综述

33.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

34.试论影视教育中的影视文化与审美认知

35.高校大学生影视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36.影视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37.普通高校影视教学必须建立大影视教育观——影视课程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浅谈

38.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上)

3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

40.云南影视教育80年的发展与思考

41.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

42.美国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

43.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高校影视教育问题与策略

44.高校影视教育中教育媒介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建议

45.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46.强化公共影视教育对提高农村社区早期脑卒中认知的价值

47.台湾高校影视教育现状管窥——以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等为例

48.“影视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49.影视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兼论影视教育对于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意义

50.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 

51.中国高校影视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52.高校影视教育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

53.试论网络时代高校影视教育的立体架构

54.秦皇岛市高校影视教育现状及对策

55.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影视教育

56.国际影视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主席唐纳德·J·泽坡拉访谈

57.构建高校影视教育新机制

58.影视教育中的实践主义新探

59.高校影视教育中技术与艺术协调发展研究

60.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影视审美教育

61.论高职院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迫切性

62.当下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态势与理性思考——中国·长春首届“影视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综述

63.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64.略论加强影视教育中纪实素养培育的意义和方法

65.集众家之力开创影视教育新篇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影视教育高层论坛”综述  

66.新媒体时代影视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7.影视教育的基本原则及多元方式

68.专门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艺术教育之比较——从影视专业角度

69.影视教育与影视产业的合作探讨

70.实施影视教育的策略与原则

71.河北省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2.以信息革命为背景的视听媒介——对21世纪高校影视教育的思考

73.高校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74.试论数字化浪潮下的影视录音教育

75.解析精英教育——对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调研

76.2015年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77.现代影视教育的四个知识层面与任务型课堂模式

78.当代数字技术与中国影视教育

79.我国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教育的实践性问题研究

8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影视教育变革路径探析

81.影视教育与艺术课程

82.新媒体传播与影视艺术发展——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综述

83.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问题研究

84.影视教育在涉外型高校的意义及对策

85.江苏高校本科段影视教育现状与问题

86.影视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87.浅论高校影视教育与环境道德建设的关系

88.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

89.高校影视教育与教学模式分析

90.普通高校影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91.艺术、人文、技术: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

92.教育媒介在高校影视教育中的选择

93.浅谈影视教育与高职学生素质培养

94.高校影视教育中DV实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2013年年会综述

96.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97.浅析影视教育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98.论影视教育的方式

第7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1.艺术教师配备数量不足,艺术教育实施困难。按照目前小学、中学、高中每周16节、14节、14节的标准计算,艺术专职教师的配备还远远不达标,这样的现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正常实施。特别是乡镇中心校的艺术专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还有很大一批学校的艺术课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教学,而兼职教师基本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难以正常开展,质量难以保证。

2.继续教育针对性不够,教师培训专业性受制。随着全民艺术水平的提高,在校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能力越来越高,对艺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也越来越强。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对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非常重视,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学历的进修,根据全市艺术教师的发展需要,也为了减轻广大教师的工作压力,所以各种培训班之间没有延续性,活动间隔时间较长,培训人员轮流进行,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不到位的。特别是艺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教师潜下心去钻研与实践,需要教师不断在训练中提高,所以现有的培训活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还是不够的。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教师深层发展艰难。教师是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主体力量,也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艺术教师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绝大部分艺术教师平时上台表演、动手操作等能力较强,语言交际能力也较强,但整体缺乏系统的、持续的理论学习,因此理论基础不扎实,文字功底欠缺,教科研的习惯与意识不强,势必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长此以往也将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所以,如何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挖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潜力,激活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当前艺术教师发展急需改观的现状。如何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挖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潜力,激活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是当前艺术教师发展急需改观的现状。

4.名师培养发展缓慢,终生发展受内外因素影响。成为全省名师,乃至全国名师,需要艺术教师自身的努力,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音乐教师的弹、唱、跳,美术教师的绘画、书法、手工等基本功能力都是“千日之功”,需要教师在平时坚持练习。还需要有一个能够滋润教师迅速成长的环境。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兴趣向更高层次冲刺。但在现实教学中,还有不少艺术骨干教师担任着各种行政职务,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在了学校的行政事务中,影响了对艺术专业的不断深造。

5.职称评定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遇挫。教师的职称评审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教育行政部门对评定职称有一些硬性指标,如先进荣誉、公开教学、论文鉴定、班主任经历等,或多或少对艺术类教师有一些影响。如艺术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人数不多,但职称评定中“班主任经历”这项硬性指标,却成了一大批需要评审职称教师很难逾越的门槛。而日常工作中醉心其中的队组训练虽然花费了艺术教师很大的精力与时间,却不能等同于班主任经历。条条框框的制约,让不少艺术教师手足无措。

制约中小学艺术教师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提高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素质,合理利用好艺术教师的专业特长,调动好艺术教师的积极性,是艺术教学工作有更大的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现状,只有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促进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1.科学核定教师队伍编制,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按照国家教委关于艺术教师编制和工作量规定的参考比例,城镇小学教学班数与艺术教师配备的参考比例为:音乐学科1∶0.16,美术学科1∶0.14;农村小学教学班数与艺术教师配备的参考比例为音乐学科1∶0.14,美术学科1∶0.12;初级中学教学班数与音乐、美术学科教师配备的参考比例各为1∶0.10;高级中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选修课教师的配备,音乐学科1∶0.16。针对普遍不能达标的现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加大艺术教师的进编比例,壮大艺术教师队伍,使艺术教育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2.继续教育提高针对性,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艺术教师高层次学历的进修倡导以本专业进修为主,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所有的培训要有梯队、有延续性,要聘请固定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培训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着重艺术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艺术教师平时能坚持唱、弹、画,本身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和保持全体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准,营造一个让所有艺术教师都能潜下心去钻研与实践的平台,营造一个全员参与的氛围,以此来提高整体水平。

3.创新教科研活动形式,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开展青年教师赛课、骨干教师示范课、中老年教师风采课等形式的活动,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以此来推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只有教师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进行深度的思考,才能有话说,才能有写文章的材料。

4.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消耗,营造名师成长的良好氛围。促成名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成长的氛围,艺术教师的基本功是靠日积月累的,如果没有平时的练习,基本功技能就要下降,而基本功也是艺术高层次骨干教师必备的一个专业技能。要尽可能地避免由于教学管理带给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消耗,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要形成管理促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管理的良好局面。

第8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教育 对策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尚未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仍然将艺术教育当成“副科”,他们普遍认为艺术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智育教育等,无视艺术教育的主体性,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较为片面、模糊,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高校艺术教育缺乏正确认识,阻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缺乏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解,导致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着随意性的情况。另外,大多数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性,课程设计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高校艺术教育模式较陈旧、僵化

高校的艺术教育模式大多没有充分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立足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更没有考虑到艺a术形式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况,导致艺术教育缺乏一定的活力和灵活性,学生无法有效地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更无法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发挥自身的思维特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艺术教育设备和条件

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尚未有充分认识,导致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没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艺术教育活动的场地、配套设施的安排和购置等,这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设备,开展艺术教育的条件不充足,无法进行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成效性。

(四)缺乏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水平高低。然而,许多高校并未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非科班出身的兼职教师,他们缺乏对艺术专业知识全面、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而且数量严重不足,影响了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创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针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对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在进一步整合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类教育课程建设,合理设置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同时规范课程内容。高校在进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候,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积极响应国家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经费投入,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

加快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这些都需要加大艺术教育经费的支出。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资源,吸纳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加大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并广泛地与社会各界、艺术团体进行沟通洽谈,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优化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同时鼓励高校学生组建文化艺术社团,通过举办社团交流会、文化艺术节以及剧团演出来深化学生对于艺术教育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基础性学科知识教育的特点,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来直观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使用过去传统的、抽象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还有要积极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艺术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在艺术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来发挥现代艺术教育的特色,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感悟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所以,高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艺术类教师,同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在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其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悟力,大力培养教师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便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想取得高校艺术教育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首先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思想认识,运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正确认知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蒋艳.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2]王建平.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探索,2010(1).

[3]党中华.对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2(12).

第9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其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我国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对于其概念界定、理论内涵和实践经验的分析和总结,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积累和深化。艺术类院校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却远不如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因此,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相应的对策。

一、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生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比例,但其整体特征却非常明显,与理工科和文科学生差别显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扎实的专业技术,但文化课基础薄弱;个性特征鲜明,感性而充满朝气,但有时漠视规章纪律,缺乏集体意识;价值取向多元,独立意识强,但理想信念相对薄弱;思想意识前卫,但公德意识淡漠。因为艺术类大学生这些特殊的个性和思想意识上的特征,其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师应深入研究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人格特点,将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融入进日常教学当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其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育途径。

二、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主要看对其实施对象产生的效果。调查表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良好,具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尊心,注重形而上的价值探索。此外,我国高等学校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主要表现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这些成果表明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当的正面效果和可取之处。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例如,部分高校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教书与育人分离情况严重,学校规章制度对艺术生的约束力度大于激励功效,艺术类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艺术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度

艺术类高校的工作人员,如专业辅导员,需要加强角色定位,深化对自身职能的认知,明确职责范围。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并非专职辅导员,而是由博士生或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不少辅导员有“学生在校不出事,其他的都随意”的观念,并不明白自身的角色是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到重要位置看待。因此,工作人员需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教育历史和教育理论著作的研读,学习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法,深刻领会为国家培养具有何种思想高度和道德情操的人才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

(二)教师应将教书、育人有机结合

艺术类专业任职教师需要明晰教书育人的两大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坚持用观点指导教学,同时关注时事政治,始终坚持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专业教师应致力于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艺术观,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对艺术作品和观念具有独立的分析鉴别能力,创作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同时又能为市场所认同的艺术作品。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加强,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专业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和目标。教育者和决策制定者需要深入调研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就业前景等,深入参与到艺术类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团体实践等课内外教学活动中去,在长期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中积累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并有效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将此思想贯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这就要求高校艺术类教师不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授课充分结合,更要关注艺术类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展开个别教育,并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最后,要合理安排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在实践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都觉得思想政治类课程枯燥陌生,有相当程度的抵触心理。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使思想政治课程不显得突兀。此外,结合实践来教授思想政治课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实践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业界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现状,提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艺术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