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渔业资源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渔业资源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渔业资源专业

第1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Name: Mr. Lee xx Nationality: Chinese

Current residence: Hainan National: Han

Domicile: Guangxi, height and weight: 161 cm 55 kg

Marital Status: Single Age: 26 years old

Job search intention and work experience

Talent type: general job

Position: Quality Management / Test Manager (QA / QC Manager): management, the quality of examiner / tester: control and so on goods, agriculture, forestry, fishery, animal husbandry categories: technicia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etc.

Work Experience: 3 Title: No Title

Job type: Full-time arrived to date: at any time

Monthly requirements: Negotiable hope that the working area: Hainan, Hainan and Guangxi

Work experience: from May 2003 to October 2004, Sanya assistant director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Plant, Technical Director

From October 2004 to December 2005 Green Resources Biotechnology Co., Ltd. Hainan production deputy manager of the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From December 2005 to July 2006 Hainan agricultural fertilizers Limited Fengbao quality, deputy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Graduate institution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date: 2003-06-01

Specialtie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oil and fertilizer direction) Second Profess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nguage ability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General

Mandarin level: the level of good Cantonese: proficient

The ability to work and other expertise

Professional skills

Agriculture: familiar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nutrition formula, soil chemistry, principles of cultivation, fertilizers, such as learn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stered the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analysis test laboratory skills;

Familiar with the plant tissue culture in vitro;

Familiar with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conditions, understanding and mode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hannels.

Cultivation of green vegetables are rich experience in cultivation.

On bananas, watermelon, cucumber, such as the cultivation of rich experienc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related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stered the basic skills test -----

Water Body: COD/BOD/TP/NH3-N/PH/DO ...;

Atmosphere: nitrogen oxides, SO2, PM10 ...;

Of ind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has gaine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Photocatalyst technology, UV technology, the chem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long loving:

Hobbies: sports (such as badminton, table tennis), playing chess, reading books;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alytical decision-making, management capacity and ability to accept new things;

Good at analysis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a strong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capacity;

Detailed personal autobiography

I was born in peasant family, born on the nature of the working people have ----- kind, honest. Earnestly asked their parents, let me do, hard life; a good school education, let me put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skilled expertise to do a good everything; honest, down-to-earth character, let me in work with the leadership of my colleagues were living together harmoniously, very good all the tasks completed.

第2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echnology updates soon, teaching equipment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uman,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he three main aspects introduced automo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关键词: 汽车专业;教学资源;整合

Key words: automotive professional;educational resources;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80-02

0引言

职业教育中的汽车专业具有以下特点:①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跟不上急剧增加的需求量。②汽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教材、教具和实验设施不可能及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③汽车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本本教学不利于教师汽车教学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发展。④由于地方经济的差异,各地汽车专业教学的发展很不均衡,很多地方急需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物力、财力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人力。较好的优化了人力资源后,才能去更好的整合其他资源。

1人力资源的整合

1.1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首先,普及教学新技术扩大了教学容量,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特别是汽车知识。每年大量新型汽车层出不穷,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除书本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果光凭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枝粉笔一张嘴巴已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知识量的教学;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型和实物在贮存、携带和使用上存在很多不便,且难以实现动态工作仿真,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准备使教师付出了大量重复备课劳动,使教师难以腾出时间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使教师难以自我提高。此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在授课方式上“双师型”教师可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教学等灵活的方法,使教学环境职业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凡是能在现场组织教学的,绝不在教室讲,我们有汽车实验室,合作企业,驾校等,例如在讲变速器总成时,有挂图,有实物,也有透明演示教具,让它们各尽所能,在该起作用的时候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这种方式在减少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下厂锻炼是职业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亲临生产一线,才能把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2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汽车维修工的需要为目,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护,汽车修理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较强的汽车总成折装能力;一般总的修理、维护能力,一般全车线路铺排,以能维修汽车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强调实践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训作用。调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顺序,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渗透于各个环节。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是先学基础再进行实践练习。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变传统的“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的教学顺序为“实践认知一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一再实践”的顺序,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方针。注重“创业”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满足社会需要。

2物力资源的整合

2.1 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开放型、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汽车专业设备更新快,价格高等缺点,避免主要车型实训设备的重复建设。主要可以承担以下任务:一是对各类院校实训提供平台;二是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实训提供平台;三是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四是为复转军人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五是为大学毕业生岗前实训提供平台;六是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供平台等。与此同时,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工作。

2.2 应用工学模式教学工学模式教学在思想层面上,体现了一种注重实践与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机制层面上,它是一种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 “企业行为”来看待,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模式层面上,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调、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既能解决一部分实训教学,又可以让汽车专业人才顺利地与企业进行零对接。

3财力资源的整合

3.1 政府主导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增取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汽车专业,就投资回报而言,相比于其他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或者说教育投资的收益较高,事实上汽车行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也是最高的。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30%至40%。这也就是说,剔除性别、工作经验、地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就业者每多受一年教育将来就可多增加30%至40%的收入,可以拉动内需,振兴经济。

另外,把政府达到报废年限的汽车捐赠给学校,给汽车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和练习试验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学校财政支出,并且能够实现资源再利用。

3.2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办学是对公办学校有益的补充。企业冠名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还能让学生早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并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明确了各方职责,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做到了学生定心、家长放心、企业省心,上级满意。学生通过“定位教育”模式的教育,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学校承诺的“保证就业”,改变为学生凭自己的能力真正实现“无忧就业”。民办学校的加入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富有活力,作为对公办学校的补充,可以缓解社会上一部分汽车技术服务的需求矛盾,对社会、对市、区的汽车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汽车教学资源的不同组合,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汽车专业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完成推动社会汽车行业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巩利平.办好高职教育中汽车专业的几点设想[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5卷,第4期,总第20期:69-70.

第3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摘 要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逐渐被重视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是通过招聘、选拔、培训和薪资四个管理形式的整体活动的总称。在现实工作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难免会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会要在正确导向和误区诱导之间做出选择。因此,本文从伦理角度出发,探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在伦理属性上的困境和难题,进而提出如何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在面对伦理困境时如何做出正确抉择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专业人员 伦理困境

前言: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伦理属于社会意识中的一种形态,它从无形之中划定了一条清除的界限,潜移默化的告诉人们什么是社会公众接受的,什么是被社会公众所悖离的。伦理所做的是处理问题,即在处理某些情境下,人们很难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处在这种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情况时,伦理分析的最终受益者也便是处在这种情境的人,因为人们想为自己必须采取的行为寻找理性基础,因此伦理从基本上关心的就是寻找这样的基础。换句话说,伦理关心的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目前,在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中,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性的最终来调动员工的能动性,激发员工的潜能,开发其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性就成为其基本诉求之一。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属性

当下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对人才的建设。自然人,是社会属性中的活动主体,企业活动的进行时需要突显人性特征和人的主体地位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中,更加注重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对人的管理,才能使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随着企业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在工作中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获取,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人性上的需求,是为了满足精神世界的尊严和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会以自己为社会做出了的多少贡献与价值来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这种现象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思想就是:企业在人才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该正当合理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其原则是公平、诚信、责任、和谐【1】。

二、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管理中的伦理困境解析

在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不是一个只是执行理论与道德无涉的过程,而是交杂了企业中每个员工的个人伦理诉求,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上会时刻受着道德的审视。而伦理困境相对于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来说,管理人员陷入了伦理观上犹豫不决的窘况是很容易出现在企业的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问题,也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之一【2】。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困境会导致专业管理人员失去理性思考和中立角度的判断,导致决策困难、决策不当或决策延迟。这种无效的决策甚至有偏差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比如经营管理出现的差错导致经济利益损失、企业的软实力比如企业形象和声誉受到贬低和损害等,从而导致了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专业人员对于伦理问题的判断和避免走入伦理困境的问题上来说,是指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权与服务性的伦理困境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要,同时人力资源也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起到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人力资源所具备的管理权对于企业的运行活力则具备直接作用。处于企业中的员工在这种管理权的影响下进行着不同职业成长,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因而人力资源所具备的管理权就应当被企业重视,同时更应该保证这种权利的严肃与权威特性。在信息化时代中通常人力资源对象均受过高等教育在个人权利上呈现出较强的保护意识。在工作中承担着为全体员工服务同时传达企业领导层决策的实际链接作用。因而在这种状况下人力资源就出现了在管理权的维护上以及在员工服务上凸显出来的伦理困境。

(二)人力资源竞争性与正当性的伦理困境

现今在全世界范围内人才性短缺日益严重,而争夺人才也成为了各个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通过获得人才资源进而不断的发展企业壮大企业是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力。而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如窃取个人资料等等极大的破坏了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而人才的不正当性竞争更加促使了人才资源面临贬值。此外通过不正当性获得人才之后部分企业也并没有给与人才较好的管理利用,进而也就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上出现了人才竞争与正当性的伦理困境。

(三)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的伦理困境

人力资源是企业人事档案的基础,也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当今时代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档案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痕迹。人力资源部门掌握所有员工的信息,还有企业的信息等等,在这里有很多事属于个人机密和商业机密。正常人的心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想要了解一些别人的隐私,因此人们永远在追求一个公平公正的方法。并且还会在人类的各种关系中进行比较,想方设法的得到比较私密的消息。现实中,很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过程不规范等行为,就很容易造成信息的泄漏。还有些员工会因为刺激,在没有掌握尺度的情况下,故意泄露信息,这些都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保护信息的意识受到冲击。

(四)人力资源公平性与激励性的伦理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员工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很多人不仅仅把梦想停留在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收入之上,逐步开始关注并想方设法实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因为这种情况和趋势,很多企业也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开始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准备为企业储备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很多限制。正因为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不一样,所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对员工的伦理道德和置业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解决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管理中的伦理困境对策

(一)人力资源管理权与服务性伦理困境的对策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进行相关的管理权限制度设定,非常有助于促进员工的思想伦理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权限制度,就需要有严格的道德要求规范。能够坚持企业经济发展基本方向的同时,设立明确清晰的伦理观念制度,可以充分的实现企业价值观点的体现。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伦理困境,需要坚持发展相关对策予以支持,保证企业根基的稳健。在建设伦理制度的管理权限工程中,要积极的向员工宣传,保证员工具有专业的职业素养。另外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选择员工的过程中,应该考量员工的实际执行能力,需要员工具备忠诚的服务态度。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引导工作内容【3】。

(二)人力资源竞争性与正当性伦理困境的对策

面对员工实施人力资源正当性竞争的伦理观念宣传,通过侧面的伦理监督职能部门进行监管,确保员工的个人行为是良性的竞争表现。人才的甄选和比对是企业发展的合理流程,只有人力资源的竞争性走向正规,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企业员工应该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竞争具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发现伦理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中的必要性。担负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感,才能认同企业的发展理念,保证认同企业的操守。伦理管理的重要对策实施,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企业部门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三)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伦理困境的对策

针对于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的伦理困境,其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管理不完善,因此,针对于这种现象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伦理管理体系,并且根据实际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况,对该项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完善,进而通过这样的体系对于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的伦理困境进行解决,保护人力资源的安全性,同时,该项体系的建立需要员工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共同创建,将员工作为该项体系保护的重点对象,也就是该项体系的核心,通过员工所反映出来的具体问题,进行不断的扩充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人力资源安全性与敏感性伦理困境得到完美的解决。

(四)人力资源公平性与激励性伦理困境的对策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公平管理是整个管理所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准则,一旦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丧失,将会导致员工对于公司的信心受到打击,进而出现人员流失的现象,所以要制定严格的公平性管理机制,保证管理的公平合理,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采取一些手段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设定激励机制就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手段之一,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执行时,需要存在相应的监管机制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公平性准则,进而摆脱人力资源公平性与激励性伦理困境。

结论:综上所述,伦理关心的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本文通过以伦理为切入点,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伦理学指出,伦理困境的本质是道德沉思是一种偶然,是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最低要求,但不一定能满足自己设定的道德标准。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遇到难以抉择的问题时,陷入一种常规思考的伦理困境,就要明确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红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伦理困境与对策[J].道德与文明,2012.01:104-107.

第4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实习基地;浙江农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5-02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针对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而设的专业,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对其它几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进行合并而成的,隶属于农林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我校于2007年新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首届毕业生已于2011年6月顺利毕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探讨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着力建设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生态系统,寻求农业资源最佳利用、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方法、对策。近几年我们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习主要是以校外实习为主,经费开支大,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我们“两园合一”(校园和植物园合一)的校园,本身具有的丰富资源,包括植物、水、土壤等,我们还未充分利用。如果能结合我们的课程特点,建设相应的集系统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野外实习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掘和拓展校园作为综合实习基地的功能,使我们的课程实践教学真正融会贯通到“生态大学,天人合一”的办学理念中。

一、校内实习基地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地质学基础、气象学、土壤学、土宜学、水土保持、土壤污染与修复、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Ⅰ.土壤和水质分析、Ⅱ.农化分析)以及涉及废弃物资源化与肥料开发、土地管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2.全校性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面向环境科学、林学、园艺、植保、农学、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的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实习平台。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将本基地建设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资源与环境类系列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可有机地结合和利用校内的气象、地质、土壤、水等资源,开设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同时,通过与农学实习基地的整合,新建温室大棚等,可为学生提供植物营养、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创新课题提供平台。

2.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兼顾其他专业气象学、土壤学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完善土壤学实践教学体系,力争通过几年的实践,将本基地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可以长期使用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通过努力,使基地成为未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合作关系紧密,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基地,为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作贡献。

三、基地建设思路和方案

通过网络搜索、通讯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对国内外院校特别是高校中具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单位进行了咨询,对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前期了解和分析。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跟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开展了交流活动。根据整理的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总结他们的经验,完善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校内实习基地模式。

1.专业认知(科普性)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气象学、地质学、基础土壤学、岩石与土壤学等。利用校内现成的资源,进行“点”的选取和布控。通过对整个校园的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块和剖面观察点,同时在这些点布置气象学实习的观测点,设立气象工作站。

2.专业知识(以理论、技能水平提高为主)提高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如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诊断、肥料加工与制造等。“面”基地,以全校区土地包括官塘农学实验基地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点”基地,在校区内安排2000m2左右的现有空白地,(其中含温室大棚),用于长期定点观察、分析,安排主要内容有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缺素症、植物对施肥的反应、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等。

3.专业知识应用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针对试验设计与统计、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利用建成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小区规划,布置试验,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活动。

4.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与质量监控评估: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践为主线,基地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优质培养、保障实习实践的完成,还要有利于实习实践质量的不断改进与管理等。实习基地要定期检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制实验实习教材,形成完整的实验实习课程评价体系,实现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

四、下一步建设思路

一个学校的办学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应对浙江省实际及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建设我校有特色的实习基地。浙江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基地建设为针对农业种植业,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学校朝着农林大学和生态大学的办学方针发展,培养生态性创业型人才,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巩固和提高,更应强调实际实用,农业、林业兼顾。考虑到目前我校实验用地紧张,部分实习内容可与农学、林学等专业实习基地相结合来进行。考虑到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和目前经费(可能)的有限性,实习基地建设需要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同时进行。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相关资深教授进行指导,开展野外实习实践基地选址和基地踏勘与分析、走访他们已有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等;同时,我们自己还利用多种机会对实习基地进行了考察。校内实习基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这样才能逐渐将我们的实习基地不断完善,使之为我校农资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纪发.种植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3).

[2]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

[3]邵晓忠,杜新民.农学类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8(4).

第5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一、水文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2011年中央一号文的,水利行业乃至水文行业的重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水文行业作为水资源调查和规划的主力军,其行业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3号文件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我国水文事业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水文行业已树立“大水文”发展理念,坚持走“建设水文、管理水文、经营水文”的发展道路。具体内容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水文从侧重局部建设向注重整体发展转变,从技术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从数据服务型向成果服务型转变,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主要有以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水文站网体系大幅度加强,机构不断完善,投入增幅巨大

仅以湖北省为例,2010年水文站点1,000多个,2013年已增至4,000多个,到十二五末期将增至10,000多个。同时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地市级和县级水文机构陆续成立。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水文事业投资规模达到18亿,远超历史投入总和。

2.水文观测处理应用的全面信息化

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在实现各类水文及水资源信息及其处理、运用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达到广泛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目的。

3.水文行业公众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大幅增加

水文行业力图摆脱简单的收集信息信息的公众服务角色,争取在水文与水资源信息的利用上找到新的发展支撑点,具体在水质预警、山洪预警、水土保持、水电开发、水资源论证评价、水量分配监督等方面开展信息服务,同时要求尽量开展精细化的成果服务。

4.大力加快生态水文的建设

十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具体到水资源方面,首先必须要做好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同时积极拓展水生态监测服务体系,特别是仅仅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成为“三条红线”考核的“水量与水质信息的监控者”、“技术权威人”和“考核参与者”。5.大力发展城市水文目前,国家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市的防洪、排涝和水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所以,水文工作的部分重心也逐渐向城市转移,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城市防洪水文监测及水文预警预测工作,二是做好城市水量和水质的监测工作,确保“用水安全”。水文站网在城市布点的频度也日趋加大。

二、水文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趋势

水文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其重要性正在逐步加强,今后类似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等成立国家水文局也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能的,目前各流域水文机构和省级水文机构多数属于副厅级单位,已有11个省区市水文机构实行了参照公务员管理。截止2011年底,我国水文部门共有各类水文测站46,783处,包括水文站3,219处、水位站1,523处、雨量站19,082处、水质站7,750处、地下水监测站13,489处。水文部门共有从业人员66,391人,其中在职职工26,270人,离退休职工14,384人,委托观测员25,737人。截止2013年底,全国水文部门共有各类水文测站86,554处,包括水文站4,011处、水位站9,330处、雨量站43,028处、水质站11,795处、地下水监测站16,407处。水文部门共有从业人员69,879人,其中在职职工26,236人,离退休职工15,113人,委托观测员28,530人。根据以上数据,自2012到2013年,各类水文测站总个数年均增长率为36%,水文站个数年均增长率为12%,水位站为148%,雨量站为50%,水质站为22%,地下水监测站为10%。各类水文测站总体数目显著增加,其主要得益于国家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十五”期间国家在水文建设投资27亿元,“十一五”期间投资45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89亿元,水文建设投入大幅增长,水文站网数量大量增加,现代化仪器设备更新换代,对水文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2012至2013年全国水文部门的人员数量分析来看,目前各水文部门人力资源缺口较大,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论证:一是2012到2013年水文部门从业人员数量整体未发生变化,而各类水文测站数目大幅度增加,即使广泛推行巡测和自动测报技术,也有一个缓冲期和适应期,现有人员要做好新建各类水文站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有非常大压力;第二,据调查,现有水文单位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青年骨干较少的困境,从数据上看,2012~2013年,不考虑委托观测员,离退休职工占总人数比例为36%,离退休职工数净增729人,考虑约2%的自然死亡率,年退休率在3.5%,均高于全国事业单位平均水平。总结以上分析,目前全国水文行业人才需求量呈持续上升势态,按2013年水平计算,每年实际新进职工人数约在920人,根据历年水文单位招聘人员计划统计分析,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比例约为2:3:1(博士生招收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水文科研单位),故水文单位招收专科生人数约在300人左右,考虑水利工程、水利信息化相关专业、水质水保相关专业在专科生招聘计划中所占比例,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与水资源专科专业学生的计划约在200人左右。收集统计各各流域水文机构和省市级水文机构近3年招聘计划,平均各省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在6~8名,按30个水文机构测算,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计划约为200人,这个数据和前文统计分析数据基本一致。目前,全国常年开设水文与水资源专科院校有2所,分别是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年招生规模合计约在120人,同时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水利职业学院、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平均2~3年开设有水文与水资源短期培训班,主要培养水利工程偏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学生,规模较小,且主要为定向培养。结合前文分析结论—全国每年招聘水文专科学生计划约为200人,水文行业人才需求量呈持续上升势态—可知,目前专科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具有上升势态的社会需求和继续发展潜力。同时,结合水文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可知,目前专科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正向观测手段信息化能力、水生态观测能力和城市水文监测能力迁移。

三、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改革发展建议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为学院历史悠久的重点特色专业之一。学院原隶属水利部管理,具有深厚的水利行业背景,划归湖北省管理后,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密切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及各省水文机构的联系,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水文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改革,为水文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1.紧跟水文信息化发展趋势

我国水文行业和其它行业一样,正在快速步入信息化发展的高速通道,具体来讲,目前正在推进的信息化工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层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做好信息化顶层设计;二是建立水文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三是构建信息共享一张图,实现一站式服务;四是建立综合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应用协同。因此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充分融入现代水文信息技术,加快课程开发和革新速度。

2.加强对水生态监测的关注度

2013年水利部水文局召开了水生态监测工作会议,强调并部署我国的水生态监测工作,长江水利委员会在2015年全面启动了水生态试点监测工作,试点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支流7个江段,监测项目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鱼类及鱼苗等。开展这种项目对于传统的水文行业来说是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将会大大拓宽水文行业的范围,显著提高其社会服务贡献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应充分与水生物、水环境等学科交叉,形成外延更加广大的新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

3.逐步建立城市水文监测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比例的提高,城市的重要性也在日趋提高,而城市防洪排涝、水质安全、水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从2011年开始,陆续有很多水文局开展了系统的城市水文监测工作,水利部也在2014年了《城市水文监测与分析评价技术导则SL/Z572-2014》,这也标志着我国从国家层面正式规范和发展这一水文行业方向。目前城市水文监测刚刚进入发展阶段,很多技术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也应积极关注这些技术发展,参与到城市水文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完善中。

4.适应现代水文巡测的新需求

传统水文行业主要依靠在水文站驻测来实现水文资料的获取,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现代水文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水文巡测正在迅速提高其所占比重,将逐步变成新时期水文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同时它也是水文基层测站管理体制和水文测验方式的重大改革。新的《水文巡测规范》已正在进行征求意见,其征求意见稿中包括了巡测的新方法、新标准和新仪器,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巡测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学校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也应提高水文巡测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适应现代水文发展的新需求。

5.参与水文行业的重要工程

第6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专业发展

1.前言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应局限于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而应把教师自觉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文化自觉。

2.文化及文化自觉概念厘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提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时,除了组织上提供制度、资源、文化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我国当前教育紧追国际潮流之际,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1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越高,对自我发展、工作业绩和物质等方面满意度越强,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激发其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自于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研究体育教育,激发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体育教师自觉地把体育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我们从中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但凡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离不开教育第一线,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创造性的工作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喜欢、关心自己的职业活动,主动地把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融入教育艺术,引领学生愉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3.2专业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为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近二十年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师实现专业化目标,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专业化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动作技能保持水平、专业修养、德性修养有关,而且取决于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教育、关心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前提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3.3文化内化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化就是“个体心理世界与一定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统整。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从保障教师自觉自动地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内化显然比文化体认更为有力、更为稳固。文化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文化体认的反复累积,也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不断协调与导引。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师个人,就是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对象、理解自己,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并不是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实践―反思”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都受个性因素所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此外,反思性教学也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体育教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3.4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促进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固然有其体质上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使群体心态保持健康、常态的一个有效措施。如体育可以凝聚情绪,也可以释放情绪。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体育精神使人生变得丰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可以形成乐观的品质,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压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综合素质,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功利思想,不唯“分数”、“升学率”,提升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力。体育教师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唤醒生命发展意识,更加深切地体会体育教师是一种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和关怀生命的职业。体育教师文化就是要唤醒每一个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并传递幸福,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2]冯大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第7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价值链;资源整合

(本文系2011年唐山市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基于现代服务业唐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11402007b)阶段性研究成果)

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产业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

一、基于价值链的专业资源整合的主要思想

基于价值链的专业资源整合是高职院校针对服务区域经济的主要职能,在分析区域经济集群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基础上,以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对接,设计出与之对应的专业集群;将高职院校的专业资源群与企业价值链对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一种以学促产、以产促学、产学交替、产学融合的高技能人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

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专业集群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专业群,而是运用企业集群的概念,将学校具有不同职业技能内容的专业群集聚在一起,进行资源和课程的整合,形成分工服务于同一个产业链或企业价值链而形成专业集合。

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实现高职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要做好以下两个对接。

对产业集群的产业价值链整体分析,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中的具体产业对接

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一般情况下,机电、自动化等专业组成的工科类专业群进入制造产业的产业链上游的设计和中游的制造等环节。而财经、管理类专业群组成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可进入整个产业链,重点的渠道与营销等产业链的下游。

以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入手,实现专业资源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岗位群的工作)相结合。

企业价值链上的基础活动包括进料后勤、生产、发货后勤、销售与售后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财务、计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与采购。高职的专业资源要以这些活动相整合,形成课程与企业价值链上活动的整合。

二、基于价值链的专业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

首先需要识别和构建学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并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立优势专业群。其次以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实践基地为平台,实现优势专业(专业群)资源与企业的岗位群(处于企业价值链上的不同活动)的资源的融合,即专业群与企业集群的融合。

在产学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采取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模式。首先通过龙头优势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专业资源与产业链或者企业价值链的资源融合;其次通过专业群带动专业集群内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专业群的进入产业链和企业价值链,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结合。

1. 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对专业资源进行整合

(1)当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个具体活动并不是同时需要掌握跨专业实践技能时,依据企业不同活动对不同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专业分别进入不同的活动中。这种模式,不形成跨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但可以形成专业群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的融合。

(2)当企业价值链上的某个具体活动需要同时掌握经济管理类技能与工科实践技能时,经济管理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可以一起进入,从而实现专业资源和产学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加强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以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上的生产活动为例,同时需要掌握工科类的制造技能又需要掌握管理技能,那么,机电专业可以与企业管理专业进行专业资源的整合,共同培养既懂得模具制造又懂得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2.进行以实践基地为平台的产学资源整合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应当参与区域性企业集群内分工协作,利用智力资源高地的优势、研发优势和理论教学的优势,为处于不同产业链位置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人力、智力及设施等资源。同时,高职院院校也将从合作企业集群中获得专业建设资源,课程资源,学生资源,教学场所、设施等资源,产学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促进产学资源融合,它包括学校的学生资源与企业员工的融合,教师和企业技师的融合,教学设施与企业的经营设施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为了能够积极为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和有效地利用企业集群内的产业资源,在产业集聚区周边或在产业集聚区内,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内部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或者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实践基地,或者与产业(协会)合作在产业集聚区内共同建立实践基地等,可以缩短学校与产业及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结合。

四、资源融合中的注意事项

实现以价值链为基础的专业资源与产学资源融合,特别要注重以下几点:

(1)合作产业和企业的选择。在选择合作产业及企业时,要寻求与优势专业(专业群)相同或相关的行业与企业,因为,在相关技术领域内具有经验的伙伴之间的联盟会使知识 (技能)在组织间转移更有效。如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大,那么高职院校更可能从合作企业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这将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吸收能力。

(2)以优势专业进入企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业务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资源依赖,发挥学校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

(3)在专业资源融合中,需要注重专业的柔性,即专业特色与多技能的协调,这样有利于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下,增强学生的一专多能,提高就业能力。

(4)建立产学合作中的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高职院校需要依据自身专业资源和地方块状经济的产业特色,有选择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为了确保产业资源获取的动态性,对于不适合合作的企业,还要建立相关的退出机制。

结语:

当前,职业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对高职院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已经成为各个院校生存的关键。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获取、累积、整合和传授职业技能的能力。核心能力的培育,需要高职院校以产学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为手段,并通过实践基地的平台,在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实现学校专业集群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融合。

校企资源整合既包括整体专业群与产业群整合,又包括专业内资源与企业价值链上的业务整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获取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种资源。同时,还要注意整合过程中的合作企业、优势介入、专业柔性、退出机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56-60

[2]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64-67

[3]林 明,徐盈群 浙江块状经济下产学结合的“双链双群”战略模式职教论坛,2009(9):23-25

[4]徐盈群,林明 浙江块状经济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中的产学结合研究[J].职教论坛,2009(8):42-45

第8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基地校建设;共同体团队;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教师专业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到整个社会职业的‘专业化’浪潮的推动。”且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期盼。

一、新时期新使命,教师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从吉林市教育学院发展历史来看,从教师教材教法的过关培训,发展到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再发展到教师学历达标后的继续教育,一直是顺应着教师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与更新的。目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对教师进修院校的建设提出了崭新而又严峻的挑战。传统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已走到尽头、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参培教师积极性不高等“瓶颈”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解决好这些问题迫在眉睫。当前学院面临的困境源于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与陈旧的进修职能和运作模式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教师进修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使吉林市教育学院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

二、重实际谋发展,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因素

(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1.传统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即为教师的职责。强调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束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者应树立强烈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不但视自已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视自己为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研究者、改革者与决策者。

2.教师自我效能感低,专业发展动机有待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不同,可导致教师间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天壤之别,有的教师穷其一生只能是一位“教书匠”,而有的教师则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不强,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对自身的专业不够自信,缺乏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

3.教师自身专业基础薄弱,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不深

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不深,自我专业基础薄弱,将导致教师发展主体意识不强,主体能力欠佳,具体表现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多为单一学科知识,内容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技能匮乏、理论素养不高等等。

4.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职业倦怠属职业压力范畴,指教师工作在待遇不高、压力与工作强度大、面临升学率、各种考试评估和检查等情境下,处于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这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纵贯职业生涯的历程,期间不免会有和低谷时期,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不论对个体还是教育事业危害都是很大的,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降低。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学校的因素

有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有些学校里领导认为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按要求上好课,注重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如果在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或职后培训,会影响教学安排和费用支出问题。所以学校常常以经费紧张,影响教学质量而不让教师参加职后培训。也有的学校领导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凭几次简单的培训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很少给教师创造学习机会。也有的校长认为,教师能力提高了,学校就“留不住人”,这是在为她人做嫁衣。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社会是否具有尊师重道的良好文化氛围、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新的课程改革对学校及教师的影响及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与发展的政治导向等等。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探究、积累、更新的过程,是一种反省思考、开拓发展的过程,需要给每一位教师提供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都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的环境空间。

三、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2008年6月18日吉林市教育局正式启动“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三年有余的工程实践,已取得了一些收获,现将有关经验和做法交流如下。

(一)以“基地学校建设”为依托,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更不是依靠教师自身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发展与实现的。它还需要教师所在的学校、教师教育机构、政府行政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与实现。

为此,2009年,吉林市教育学院根据“工程”的整体工作安排,认定了百所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基地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又以基地学校为核心,建立了百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全市共同体成员校总计1830所,覆盖了全市所有学校。各基地学校和共同体成员校,按照年初工作计划,结合自身和区域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全年累计组织大型教科研活动211次,参与教师万余人次,使各基层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二)以课程改革行动研究为中心,形成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体系

基地学校及共同体成员校主要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等来设计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研究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课程改革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这样就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纽带,建立起了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同校或有共同研究诉求教师之间的伙伴协作,解决了教师独自面对巨大教育教学难题与困惑的压力问题,为教师之间构建了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在共同的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们平等交流,争辩交锋,尤其是在优秀的管理者、教育教学专家、品牌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教、沟通中;每个教师有了对话合作、交流经验、提出困惑、释疑解难的舞台。这极大地地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三)以基地校为主阵地,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教师万人结对

基地校建设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以中小学校本教研为基础,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关注城乡教育差异,有计划地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的计划。通过开展区域内各校结对挂钩、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市名优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进修等活动,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示范辐射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效应,达成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的目的。

在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每位教师任教的学校都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基地学校的建设与共同体团队学校的伙伴协作,关注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因素,整合了区域内现有的教师优秀资源,为吉林地区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工作模式,这也为吉林地区教师教育工作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教育探索,2003(9).

第9篇:渔业资源专业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 教学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模最大的专业,为学院首个省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重点教材四本,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建设,可展示本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教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在岗职工继续教育和社会人员多样化学习,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1 建设思路及目标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内容、形式特点,遵循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基于校园网络平台,集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有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建成资源较丰富、融“教学与培训、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的”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接轨企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行业企业标准,运用新技术,确保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先进性及实用性。通过资源库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完善课程开发,辐射与带动学校其他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2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2.1 网站架构

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包括专业资源、课程资源、素材资源、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证及测评系统等,所有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全面开放,方便各类人员查询学习。

2.2 建设内容

(1)专业资源:专业资源主要为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内容,包括专业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分解、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其他专业建设文件等,其重点在于深入市场调研基础上,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应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重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2)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建设、考核方案、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在线测试等。课程标准的制订以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纳入课程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的理念。首批建设的课程资源主要为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主要以现有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进行整合开发而成的课程资源库。师生通过访问课程资源,可进行资料下载、自学、在线练习与测试等。

(3)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资源:包括政策法规、规范标准、企业网站、职业资格、考证测试等。法规标准类资源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职业资格与考证测试类资源主要有浙江省建筑业现场管理岗位培训认证要求及试题库,包括土建施工员、土建质检员、土建材料员、土建资料员、土建监理员等资格考试要求及在线模拟测试等。

(4)素材资源:包括典型工程的图片资源、视频资源、动画仿真、文本资源、工程案例、其他素材等,其图片、视频、案例资源主要来源于工程一线,由校企合作企业提供。

(5)其他应用平台:主要为本专业相关的应用平台,包括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在线练习平台、在线考试平台。

3 问题与思考

3.1 动画仿真类资源偏少,视频类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实

利用动画虚拟建筑物的建设过程或建筑构造节点,将难以理解的空间结构进行形象的展示,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习效果,但鉴于项目组开发人员动画仿真类资源制作水平不高及资金偏少等原因,该部分资源较少,对教学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影响。

3.2 在线测试功能的校外应用受限

教学资源库中的在线练习平台可以很好地进行课程的复习、训练与自我检测,在线考试平台能进行在线考核,职业技能测试平台可进行浙江省建筑业现场管理岗位的培训练习与模拟测试,从而提高考证通过率。但鉴于目前学校防火墙功能设计等原因,外网还无法完全实现在线考试,职业技术考试模拟测试只能在学校的培训机房进行,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带来不便。专业教学资源库需丰富的资源内容为支撑,庞大的素材处理、教学资源库后续建设与持续更新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丰富的资源不仅需要课题组成员的建设,更需要广大教师与学生、企业人员的持续参与和建设。

4 结论与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行,虽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1)建立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展示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原来分散无序的精品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在线考试平台等多个网站建设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汇集了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企业的一线工程资源,集成学校与企业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展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成效。有效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引领、辐射带动了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2)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运行,一是方便了教师备课时快速调用本专业的教学资源,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教学能力;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可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更主要的是可在业余时间利用资源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安排学习进程,巩固学习、进行在线测试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将优质资源向社会人员开放,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职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同时为本专业在岗人员提供了终身学习平台。

5 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较好地整合了本专业的精品课程资源及其它数字化资源,为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社会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等,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达到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的目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也促进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其持续建设与应用推广需要后续系列的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及技术保障。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院级教改类重点课题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JGZD2,项目负责人:吕淑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