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阅读教学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阅读教学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阅读教学技能

第1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中考英语题的必考题目之一,本题型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在笔者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阅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更侧重于语篇的分析理解,翻译,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而对于阅读方法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的现象。多数学生采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意,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做法。另外学生的阅读量少,只局限于课本中篇目以及部分习题中出现的文章,课外阅读很少,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激发其兴趣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探讨一下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阅读提出的要求:

1.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能根据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人物行为;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4.能读懂说明文等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5.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6.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要求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6-8万词以上。

可见,在阅读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还应该要增加课外阅读量。

一、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1.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如初一、初二的阅读材料,倾向于生活实际功能,问路、指路,接听电话,天气表达、寻物、招领等,而在初三、初四的阅读材料中,人文情感、社会责任、道德伦理深深隐含在其中。另外,多选择一些与所学课文训练要点相吻合的文章,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强化课内学习。

2.做好阅读前的必要铺垫和激发兴趣工作。老师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来历,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或者通过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猜测生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缺少会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阅读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口头的或者书面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目的和针对性。老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教会学生粗读文章,以了解大意,并能够快速查找某一特定信息。教会学生分段细读,抓住主要事实,关键语言点,明了文章结构,深度理解。

4.学生平时阅读英语文章,报刊杂志以及各级各类考题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务必要做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不要逐词阅读。比如:《21世纪英文报》 和《英语周报》,《英语世界》等报刊,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常有这样的情况:句子都能看懂,但读完文章印象却不深,如何学会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呢?首先,要重视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首句。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内容就是环绕主题展开。首句很关键,是因为首句是文章的导入,点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背景等。其次,要重视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个句子。每段的最后一个句子常常是该段的结论句,而整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就往往是这篇文章的结论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提倡学生遇到疑问查找工具书,逐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老师注重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是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保障。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老师也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词汇障碍,遇到生词时,如果不影响语义的理解,跳过它,继续阅读,这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不打断阅读思路。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测词汇的意思,不要一遇到生词就搬字典。

5.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略读,寻读,按照意群阅读的习惯及能力,逐步提高其阅读质量和速度。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改掉不好的阅读习惯,如用手或者笔指读,出声读,以单词注视点阅读,回视等。同时我坚信,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以教材中的文章为例运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教学。

6.阅读结束后,老师可以对重难点进行精讲,可以组织适当的口语和笔头训练,引导学生背诵几个好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要求复述文章(选择有价值的文章复述,否则只是增加学生负担)。

7.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指导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下有价值的生词,好句子,或者是自己对文章大意的归纳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老师要查阅笔记,科学及时地给予评价,为了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更用心地去进行英语阅读,评价可以只是以认真程度,努力程度来进行,不以好坏而论。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探讨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 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细节理解法是解答阅读理解题最常用的方法。做题时,我们可以直接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扫描和搜索信息点。

做阅读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判断出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 着重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 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初中阶段,碰 到的主要是记叙文。2。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情况下,论述性较强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内容,而该段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3,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答题时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总之,解答这类题就是阅读,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题目,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判断解答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科学地采用读前阅读策略、读中阅读策略和读后阅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最终达到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坤.渝行中考应试全解1+1英语[M].西安出版社,2014

[2]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八年级英语(下)[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第2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口语交际;气氛;兴趣;勇气;信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同时也提出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

一、构建平等关系,以爱心营造学生口语交际的气氛

曾有人说过:"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是把自己的学生当作朋友的那种教师。" 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教师与学生构建了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每当教师和学生说话时,教师要面带微笑,弯下腰保持与学生同等身高,轻言细语和他们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说话,就像和朋友聊天似的,增强亲和力,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学生才会感到不拘束,才能大胆说话,可以无话不谈。自己放下教师的架子,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和自己亲近,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更加亲近,才能保持和谐融洽,这样学生有了较多的说话机会,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为搞好阅读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和教学心理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后才能自觉、主动地去进行交流。为使学生对口语交际能自觉、自愿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启发诱导学生,激起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强化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可先让学生看书,然后问学生:"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最后问学生从中得到什么体会?学生从亲自参与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大胆地讲,使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穷人》一课结尾这样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教师教学时可以设置问题: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西蒙的两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续编故事,这样,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诱发他们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举行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引导他们在辩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文明地与人沟通。学生在辩论时往往会针锋相对、畅所欲言,这样就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口语交际兴趣,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理解了深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鼓励课堂发言,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勇气

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内,更多地挖掘出学生内在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中,提高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最胆大的发言,因此胆大的机会多,说的能力就强,胆量小的不敢发言,锻炼的机会小,说话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这时教师就应该注意后者,把机会留给他们。首先是鼓励他们敢说,让其他同学仔细倾听,教师可适当进行提示,帮助他把事情说清楚。其次是激发他们想说,对学生的发言要进行鼓励,多找一些优点进行表扬,让他感觉到自己能说好,从而产生想说的欲望。最后是强化他们能说,这是对学生进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学中要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际,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勇气,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及时给予评价,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信心

教师应对学生的口语及时做出判断,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要遵循"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的原则,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表扬学生的发言,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尤为重要。如:以导游身份向别人介绍学校情况,学生表达完后,教师要适当给予评价,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鼓励。同时要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发现同学发言的优点,对同学的发言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评价,学生得到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认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营造学生口语交际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口语交际的勇气和信心。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给学生们更多的说话时间和机会,他们就一定敢说,而且会说的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第3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技能,教学策略

阅读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有着有很重要的作用。“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获取知识,又能让学生会表达,能够有效地输出信息。而且新课标也对小学英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够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有效的阅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还能扩大词汇的掌握量。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阅读教学中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因此,要注意师生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主观要读的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一般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教师要掌握好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一、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来自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也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阅读铺好路,架好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趣味性地导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材料的特点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展示(如图片、实物等),把重要的词汇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针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就能激起他们阅读材料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信息预测即将阅读的文本内容或是需要用到的词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生活走入阅读,或是进行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从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喜欢去阅读,让阅读也接近学生的生活。

二、在阅读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此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此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此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通过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精读、跳读、赏读、填写表格、排序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了解文章大意,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但是要注意,在阅读中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设计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以保证阅读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三、在阅读后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技能

此阶段是延伸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练习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在阅读时学到知识,丰富语言的含量,进而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课文复述、写作延伸、角色扮演、创意剧本、采访活动、对话练习、小组讨论及开展调查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技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完成知识的吸取到技能和能力的过渡。

第4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 主观能动性 学生 自我效能感 自我阅读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能否成功地从事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能力判断。该心理活动源于学生对现有语言现象的认知感悟和积累,具有一定的主体思维性和内化生成性。在阅读教学中,多从学生的阅读理解来深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语言文化知识视野,还能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增强语言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1. 注重自我阅读引导,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需要,以阅读为学习思考方式更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丰富多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我的阅读理解来深入探究文本中的表达思想内涵和情感,以此来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学生自我阅读过程更是质疑思考习惯不断养成的过程,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自我阅读需要和学习方式来深入探究教学策略的运用。首先,布置一定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这些题目深入细致研读文本,找出自己的疑难之处。其次,建议学生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找出自己的发现问题,让引导和自学有机融合。再者,注重学生阅读思考习惯的养成,建议学生能够针对自身思考中发现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自我阅读,更多体现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在需求。

以自我阅读为引导,更利于学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积极发挥。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 Fun with English》(下同)中7B 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A Home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找出各自的疑难之处,尤其是一些语言表达表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以“What’re characters about their dream homes?”等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感知。这些习惯的养成,更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2. 引导合作阅读交流,激活语言表达激情

学生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积累,更多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体现了自学过程,是激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阅读交流则体现了阅读内在需要向技能表达交流的升华,更容易激起学生的语言表达热情。

在阅读的表达交流中,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疑难问题基础上,注重把握文章表达结构脉络和知识结构体系。首先,设计相应的阅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主题大意的基础上能够就某些细节之处予以质疑,并能够带着这些疑难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其次,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交流,建议学生在不同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激活表达激情。再者,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对阅读文本语意、改编、缩写、扩写、续写等,以此来拓宽他们的阅读学习思维。同时,建议学生能够运用小组、师生等交流方式来不断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在合作阅读交流中的认知更具有深刻性。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A lucky escape”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共同阅读和探究交流的形式要求学生能够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对话以及表达主题等进行合作探究,建议学生能够针对“Why do the escape called lucky?”和“What do you do when meet the same thing?”来合作探究阅读思考。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可建议学生运用相互对话交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这样的表达更能够体现自身的语言学习思维成果,以此来增强表达效果,为增强自我效能感奠定坚实基础。

3. 鼓励延伸阅读升华,展示语言学习才华

学生最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教师和同学认可。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延伸阅读,为更好展示他们的语言才华打下基础。文本的阅读仅告诉了学生语言知识内容,更多的是需要对此进行理解阅读,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丰富,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

作为阅读学习的一种升华,教师应该把握如下环节:首先,多优化阅读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思维模式参与文本学习,丰富学习思维。其次,多鼓励学生运用不同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思维过程,展示自身的才华。再者,要求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思维想象力表达自身的语言学习收获,以此来激活自我学习效能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激活,不仅能增强他们语言学习激情和潜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学生自我效能感激活更多体现了课程的生本主义特征,便于构建高效务实的阅读教学。

[1]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第5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一、积累阅读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无论是积累语言素材还是锻炼语言表达思维,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构筑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形式,在“积累”和“应用”之间架起一个顺畅的“桥梁”。阅读是一项可以拓展知识面、增强语感应用能力并提升人文精神素养的教学活动。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热情将会得到激发,个人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都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语文学科教学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突破口。如若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能力,就必须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良好的阅读成果。

二、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理解课堂知识

课内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培育,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其是宽广的、丰富的,比如可以引入对风景名胜的欣赏,对民俗风情的体验等。这样,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理解就不会局限在表面,就会将其演变为一种深深的感悟,一种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积累自己的语言功底,需要组织学生更好地、更加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我常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技巧和阅读感悟予以指引,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段、词句进行摘录,对这些摘录进行时常地温习巩固,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和积累。我曾经专门设定了具有特定格式的读书笔记摘录本,当然,学生因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的不同,摘录的内容也不相同,但是学生在都有摘录的情况下,在对摘录进行了反复温习、朗诵的情况下,语言技能必然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渗透情感教学,创设课堂互动教学

以往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灌输教导,对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关注的较少。这方面的忽视使得学生们的心理较为脆弱,不少学生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较差,对父母、家庭及社会缺乏责任感,稍微遇到点挫折便会消沉抑郁,产生行为上的失控,严重的还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师生的交流也非常少,因而学生受到的情感熏陶就非常少。在他们遇到困扰时,缺乏相关人员进行指导,不良情绪得不到疏导,这些与现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情感教育能补充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它不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谊,还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以促进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能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使命感,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是他们的情感引导者和知识教导者。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往往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这同样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往往都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教育意义,它们有的情感高昂,有的婉转低沉,有的节奏急促热烈,有的步调舒缓轻柔。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文章基调来投入情绪,进而将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入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学习必定使学生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堂课,更像是一种经历。在教学初期,我在讲授《红楼梦》鉴赏的那部分时,虽然自己投入了很大的情感,但由于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标准。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了解所以大部分并没有太大的触动,有的甚至还是非常迷茫的表情,整堂课似乎是我一个人自编自导的独角戏。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如下原因:学生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普遍不大,对红楼梦主要知识了解得不多;课堂上我缺乏必要的背景和情景交代,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他们的观点和情感动向未能及时掌握。

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进入了高中,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堂上思考,课后复习。这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在课前自己先看课文,查出课文中的生字、作者的简介和课文的相关背景,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有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课文欣赏课文,解答自己的疑惑。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对自己解题的薄弱部分进行有意识地训练,若基础知识较差,就对生词对发音进行联系,若古文阅读较差,就需要多看多练,自己收集相关的知识点,等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对学习的知识要能够自觉地回顾,能够自己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点,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地摘抄好的词句,有一定的写作习惯,如写日记、博客等。这些都可以推动语文学习的步伐。

第6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学情分析】本学年,新接任一个初三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中获悉,他们对语文的阅读感到最头疼,无从下手。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一看到课外阅读的文章,头都大了”“我心里知道,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回答了很多,就是拿不到分数,顶多得到1分,非常苦恼”……学生们的反映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鉴于初三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学习兴趣和习惯也存在问题,笔者决定抓住课堂教学,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索。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

一、树立“课内即课外”阅读观念,培养“我”阅读的习惯

(一)树立阅读观念,将课内阅读当作课外阅读

学生所说“看到考卷上的课外阅读文章,头都大了”,对课外阅读有恐惧的心理,怎么来克服呢?初三教学课时非常紧张,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训练。与其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倍感痛苦,不如就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当作课外的文章进行阅读。向学生反复强调这一要点,师生达到共识。

(二)培养阅读的习惯,阅读必须从“我”开始,从“我”结束

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着眼在语文课本教材内容,每篇文章的阅读必须从“我”开始,从学生自己开始。没有“我”的阅读,达不到阅读训练的目的,所以在课堂阅读之前,必须进行“我”的阅读,初读文章,圈点勾画出难点重点字句、疑惑与问题,甚至在书上写写旁批、旁注。阅读还要从“我”结束,文章的阅读结束后,及时总结、整理、归纳要点。

二、调动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做有效的阅读教学

什么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有效阅读,首先要让阅读的主体感兴趣,愿意听、愿意说、愿意读、愿意写。学生愿意成为阅读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老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不能代替学生分析,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动起来,才是真道理。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必须想办法、动脑筋。

阅读,首先要“读”。读有很多方式,范读,自读,默读,朗读,诵读。课堂朗读,笔者经常不定期地让学生作为"领读者"。学生领读,跟读的学生都非常愿意朗读,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读得认真。教师从领读的语音、语调、语速、语气、语态,以及字词的正确率上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指导一个学生,受益的是全体学生。学生为了不想在同学面前出丑,原先回家不读书的人,都会提前看课文。

鼓励是法宝。学生的积极性是鼓励出来的。从来没有完整地说出过一个句子的学生实现了零的突破,要大大表扬;一个学生挑战了对自己而言有难度的问题,要表扬;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发现、解决了问题,要表扬;学生结合内容,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要表扬……为了鼓励后进的学生,老师有时候要提前给予个别指导,让他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有时候要和学生“咬耳朵”,告诉他(她)你的期待,有时候来个“私人约定”,达到后就表扬。

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是否定老师教学的主体性。相反,只有老师阅读方法指导到位了,教学重难点得到了适度的解决,苦恼的学生才会愿意动起来,知道怎样动起来。

三、探究与指导相结合,细分阅读教学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阅读训练的思考和探索。

(一)基础阅读训练课程——让学生读起来

案例一:学生说“我知道大概的内容,但是要我说就很难了”。

【分析诊断】(1)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文体知识体系掌握不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语文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文体知识体系。(2)知道大概内容,但是没有把握住主要的内容,关键内涵性的语句、体现主旨的段落语句没有找出来,需要加强捕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3)停留在想法,却不能说出来,需要强化语言组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预习初读的基础上,课堂阅读的第一步要进行基础性的阅读,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过程。其中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1.读题目。指导学生关注文章题目,从题目入手,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有效防止阅读主题出现偏差。例如《学问和智慧》就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好像要告诉我们两者的关系。

2.读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主要著作,写作背景。

3.读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学生能够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用“一看、二查、三揣、四问”的方式。一看,看课文注释,养成关注课文注释的习惯;二查,查阅字典、辞典,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揣,根据上下文进行揣摩;四问,提出问题请求帮助。

4.读文体。记叙文(小说、散文)基础阅读任务是找出人物(主人公)、中心事件、主要情节。说明文基础阅读任务是找出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主要特征。议论文基础阅读任务是找出作者的观点(中心论点)。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差,这些内容需要强化,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安静地阅读,自主地阅读;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这些内容可以简化,原则上学生互助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不说;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也先给提示,再讲授。

(二)指导阅读训练课程——让学生会读

案例二:学生说“我回答了很多,就是答不到重点”。

【分析诊断】(1)没有弄懂问题,审题不清,造成答非所问,答不到要点,需要训练审题能力。(2)离开文本,以自己的想法代替作者的看法,需要加强耐心阅读的训练,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3)回答语言层次不清楚,需要指导学生整理思路、要点。(4)思考角度单一性,没有从多方面考虑的习惯,需要指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行文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阅读。

在完成基础阅读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新授课的教学,突破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寻找教学突破口,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一课一重点,一课有一得。一切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把重点讲透,把难点解决,真正让学生有所得。以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故乡》为例,课时重点是人物形象的阅读,从人物的塑造中读出人物的性格;课时重点是对比手法,从二十年前后对比中读出小说的主题;课时重点是景物描写,从景物描写读出几种作用……总之,每一堂课的重点要突出,突破口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来确定,也可以从学生阅读的疑惑中寻找,也可以从教师对文本的阅读研究中发现。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设定教学的容量,不宜讲得太多,太多会消化不良;不宜追求时髦,时髦的未必是适合学生的;不宜拔得太高,太高容易空洞。这样的阅读指导才真正适合学生,适合学生的才是有效的。

(三)探究阅读训练课程——让学生读进去

案例三:学生齐声回答,课堂氛围感觉很好,但课堂检测反映学生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往往出现“已经会的人会了,不会的人仍然不会”的现象。

【分析诊断】(1)听上去是齐声回答,其实是一小部分人的回答,掩盖了一些问题。齐声回答者中,不乏“似懂非懂”的滥竽充数者。(2)个别回答,涉及面比较小,无法让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和锻炼的学生得到训练。(3)需要给学生更多阅读思考的空间,需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原本不会的学生能够动起来。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新授知识,指导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课堂阅读的探究实践,这就是探究性阅读。

学生的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对文本的再次阅读,学习教师分析文本的方法,进行实践性的阅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出现“知识掌握了,方法也知道,但仍然不会阅读和分析”的现象。其实,学生懂得知识和方法,不代表有运用的能力,知识≠能力;心里明白,能够理解,不代表能够用语言、用文字来准确地表达,能理解≠会表达。因此,进行自主探究实践性的训练,对一部分学生还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的做法是:首先,在复习回顾的基础上,提出阅读的明确要求。其次,阅读的对象基本仍然是书本上的课文,适当运用课外教材。第三,阅读步骤明确:自我阅读思考——自我口述——伙伴互助——上台交流——老师指导总结。自我阅读思考进行是交流的前提,没有自我思考的过程,就不可能有效地交流;将自我口述,是让每个学生小声地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脑海中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二至三人形成伙伴,强弱搭配,相对较弱的学生拥有主动发言的权利,保证每个人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实现有效互助;学生自愿上台讲解,“小老师”活动,进行评比,对伙伴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老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出不足,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反思的余地。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进行再次探究。

例如《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重点定为找出作者的观点,理清论证的层次结构,解决一些字、句的理解;第二课时的重点定为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阅读,理解第一段的学问和智慧两者内涵的区别,掌握分析第五段的论证方法;第三课时重点定为自主阅读探究第四段中的论证方法。通过检测反馈,学生运用掌握的论证方法知识去寻找有关信息,概括、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对议论文的学习信心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当然,指导阅读训练,探究实践训练,这些阅读训练可以独立分开,也可以交叉合并。

(四)综合阅读训练课程——让学生读出来

案例四:学生说“当我看到课外的文章,感到无从下手?”

【分析诊断】(1)课内文章的理解,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提高。(2)阅读的方法和语言的赏析来自很多因素,语文素养是长年的积累。(3)对课外陌生文章,有莫名的恐惧感,需要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综合训练,就是将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堂延伸出去,将阅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一是将课内与课外的材料进行结合,课内与课外阅读训练相互穿插,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二是将阅读的材料进行精心筛选,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三是将七年级至九年级的材料,有选择地进行筛选与重组,例如,人物刻画的主题阅读、借景抒情的主题阅读等等。可以是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是笔头的小练习、默写、考试,也可以是阅读心得的竞赛、辩论赛、朗诵、写作等语文活动。“教无定法”一切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阅读检测的方法和手段,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指导的四个训练类型是相辅相成,相交相融,既可以独立展开,也可以交叉进行,没有唯一的定式。

总之,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笔者认为还需要不断地探索。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读起来,让学生会读,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读出来。细分阅读训练教程,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能动性,给学生读的时间,给学生读的指导,让阅读才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田秋华.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第7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中学生的时间大部分是用于课内的,他们的知识能力也主要是在课内汲取的,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要以课内为主导,利用课内的各种教学。当然,就目前来说,阅读与写作教学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尽管口语交际课被纳入课程体系,但课时是十分有限的,想单凭几节口语交际课就想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同阅读教学的结合就必不可少了。

1、结合阅读教学的培养方式

(1)课前五分钟演讲

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时,利用五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每天让一名学生上台演讲,可以是诗歌鉴赏,配乐朗诵,也可以是讲述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还可以是每天由老师出一个话题,学生就题发表观点,更可以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任意组织,尽情发挥,只要能得到锻炼就可以。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讲完之后,老师必须做出评价,或者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要从姿态、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慢慢积累下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在很多课堂都可以应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班级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我想老师的因素要占很大成分。一些老师在业务娴熟之后,往往忽略了课堂上的细枝末节,对学生的表现未做出明确的要求,也不给予中肯的评价,只是草草了事。长此以往,学生便会失去兴趣,演讲也流于形式,缺少生气,从而使活动没有开展的必要,影响了教学目的的达到。

(2)朗读

选入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朗读美文在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一方面,通过朗读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通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提高口语能力。

针对不同的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比如:可以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轮读等等。在朗读时不但要从准确、流利、语调、语速上规范学生,还要从仪态上要求学生。为了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行班内的朗读比赛、年级内的朗读比赛等活动,还可以将朗读提升为朗诵、配乐朗诵等等。

(3)问答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是以师生之间的问答为主的,在这种相互问答中使学生理解知识,使教师了解学生。我们应看到,这种问答是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利时机。但是我们课堂上的问答往往只是让学生讲一句话、半句话,偶尔有学生做了较长发言时,也不注意倾听,结果一律是‘不错’便完事;有时,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事先并无计划,这就叫“脚踢西瓜皮,踢(提)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教学充其量只是把学生的发言当“佐料”,仅在调剂课堂气氛;还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学生的口语水平太低,不堪训练,于是,干脆包办代替,唱独角戏,学生成了漫不经心的观众或听众,或者根本就成了一只只“听”人“弹琴”的牛。结果就如我们常说的“力气费了,戏又不好看”。

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现状,倡导一种积极的融洽的问答氛围。这就要求学生养成注意听讲的好习惯,不但要听老师讲什么,还要听同学说什么。对于老师的问题要积极思考,抢着回答;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要认真听取,即使不正确,也不应报以嘲笑和讥讽。老师要努力研究课文,巧妙设计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旺盛的时期,急于打破权威观念,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师可以有意在讲课中设置“圈套”,以使学生质疑。质疑可以唤醒、激活学生原有的记忆力和信息加工策略,同化或顺应外来信息并积极构成意义,让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讨论,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只有学生和老师双方面共同努力,才会真正发挥问答在口语交际中的作用。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借此来规范学生的口语和仪态。

(4)复述

复述是在理解吸收原文的基础上讲述或转述原文内容的训练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复述锻炼学生口语能力。

当然,复述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采取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进行;写景状物的课文,则可转换角色,让学生充任“导游”向“观众”解说;还可以让学生变换语体、变换结构、扩展式复述等等。在复述中,要注意体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不要仅仅局限于对课文内容的完整表述。比如,在表演式的复述中,要体现人性,将人物的情感用语言和体态语表现出来;在扮演“导游”时,要真正的融入角色,允许其他同学提问,“导游”则要做以回答。

(5)讨论

第8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一、熟悉词汇规律性,降低对词典的依赖性

在英语阅读中,不少学生在遇到生词时,总会不知所措,一度想要通过查阅词典了解生词的意思,如此一来就会使阅读速度受到影响,降低了阅读效果。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教会学生词汇结构的相关规律,从而可以根据生词原型大概领会词汇意思,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减少对英语词典的依赖。在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单词的读音、形、构造、用法、意思等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提供帮助。

词汇均具有一定的共同点,full结尾属于形容词,ness结尾属于名词,ly结尾属于副词,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词汇概念,教会学生通过构词法记英语词汇。此外,还可在此前提下,培养学生对词汇意思的猜测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应用对比法,指导学生掌握对比法中较为常见的单词,例如,however(然而)、but(但是)、while(虽然)、yet(但是)等,通过掌握此类词汇,可使学生在阅读时以此作为猜测生词意思的依据。例如:“He is thin while his wife is really obses.”,该例句中的“obese”为生词,学生在阅读时可以“while”为依据,猜测“obese”为“thin”的反义词,得出“obese”的意思是胖。

随着学生词汇量的丰富,其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相应的阅读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词汇在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传授给学生,从而为其进行英语阅读打好基础。

二、在英语阅读中采取精泛结合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转变以往教学中“单词―――语法―――课文―――练习”这一教学顺序,在教学中采用“精泛结合”的方法,在阅读中采取计时方式。在课堂中,有效利用英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阅读训练的范文,对课堂的教学结构进行改革,以促进精读、泛读之间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的独立阅读能力。例如,在新课文的课堂教学上,应在讲解课文前10分钟指导学生带着文中的问题阅读课文,使学生通过泛读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接着根据课文中需要精讲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心段落中找到中心句、主要语言点,引导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并进行讨论,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意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授课前提出的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从中寻找答案。借助课堂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精讲方面还是泛讲方面,均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行研读课文,改变了过去被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第9篇:阅读教学技能范文

关键词:把握;参与时机;阅读教学;效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学生的学习热情时而高涨,时而低迷,而伴随着这种表现,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上下浮动,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学生不稳定的性格特性。学生情绪的转折点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是一个契机,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每一次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是一个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最佳时机,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这种时机,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能。

一、注重引导,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与此同时,大量的家庭作业以及家长对教育工作的过度参与,是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因素。相同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老师一句及时的表扬,一次小小的鼓励,都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由热情而带来新一轮的成绩进步。综合起来,笔者认为正是以上这些造就了学生们学习成绩的不稳定现象。因此,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是帮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彰显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因材施教”原则,引导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带动学生,注重学生的参与,打造高效的互动课堂。此外,引导的作用还要体现在课外以及学生的生活之中。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笔者刻意将一道课题布置在了课后,并让学生们三人一组组成了数个小团体在课外进行讨论。课题的内容是:阅读课文,找出在阅读时哪些字需要加强语气,哪些字可以轻轻带过,并对学生们做了阅读示范。这道题的创设有两个目的:一是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二是加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二、把握参与时机,拓展阅读视野

新教改对现代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体现?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的每一个时机,让阅读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加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是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用心揣摩学生的心理,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时刻了解他们的动态,改善他们的学习现状,让学习的动力始终在他们身上凝聚,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培养他们的阅读热情。

笔者曾对低年级的学生做了很长时间的观察,并对他们心理状况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以本班学生小明为例。小明在二年级时本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但进入到三年级之后,在前两课中笔者发现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出现了下降趋势,而在学习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时却又突然提高,对诗中的文字、诗义等都理解得相当透彻。这时笔者迅速抓住了这一契机,在课堂教学中让小明“代师授课”,同时在课后笔者加大了对小明的引导力度,适时鼓励他去阅读《唐诗三百首》,并鼓励他多向笔者提问。如此,小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又回复了二年级时的状态,且一直将这种状态保持了下来。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把握住时机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抛却造成学生成绩反复的原因不谈,只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就能够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学生心理,提升阅读能力

心理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能够掌控学生的心理,以顺应的姿态迎合学生的心理,而不是一味严加管教,一路督促他们向着学习的目标前进。严格来说,学生不稳定的情绪可以体现在他们的性格里,但却绝对不能体现在学习上。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把握住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时机,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并利用这种心理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这是一种巧妙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体现。如利用学生们爱玩的特性,创设一些文字游戏,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创设带有悬念的故事情境,利用他们爱表现的心理,引导他们去读一些课外读物,并且让他们在课堂上讲一讲自己都读过哪些读物,以及他们的心得体会等等。然而,这又是一项烦琐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这项任务中,“教师”一词又多了一层含义,教师的工作不再只是教学,同时还有心理分析这项更加重要的工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把握学生的心理。此外,教师还应当将培养师生情感放在重要的位置,多与学生沟通,放下教师架子,让自己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孩子们的心理,而孩子们也更乐于将心里的话对教师表白,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乐于在教师的引导下爱读、多读,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们的参与精神,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学生们来说,课堂永远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更是远远无法满足我们的教育需要。因此,加大教学力度,拓展第二、第三课堂,让更多的课外读物成为学生们的教师,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度[J].新疆教育,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