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绿色设计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设计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设计定义

第1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随着现代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上新型生态理念的融合,园林建设趋向多元化,各种优秀的设计方案层出不穷。那么具体该如何理解新时期的绿色生态园林呢?本文就生态绿色园林的定义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在建设生态绿色园林时需要注意的要点,为园林设计工作者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园林;生态;设计;要点

前言

广大的设计者和群众对园林设计的建设,都开始趋向于生态学的角度,但是对生态绿色园林的定义,还尚有争议。根据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不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导致设计方案的多样化。具体该如何把握新时期生态绿色园林的定义以及设计中的要点,是园林设计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就此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1新时期生态绿色园林的定义

新时期的生态绿色园林是在传统园林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继承和发展。它保留了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让园林的设计更加体现多层次、多元化、多科学的特点,让动物和植物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规划出一定的联系需要,让生态美、科学美以及文化艺术美等达到有机结合的程度。新时期的生态绿色园林设计秉承着让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共同发展的理念,实现生态物质的有机循环,让人类生活在一个优美、清新、文明的生活环境中。在我国,对生态绿色园林的基本定义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新时期的生态绿色园林要遵循一定的审美原则,既能够提供视觉上美的享受,更要美化环境的功能,让游客既能享受生态绿色园林的舒适,又能够切实吸取到大自然的精华。(2)新时期的生态绿色园林要有净化和改善环境的功能,通过植物特有的光合作用以及氧气的排放活动,来改善生态中有机物质缺乏的情况,吸收空气中有害的物质,降低噪音,让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片宁静祥和之中。(3)要利用科学技术的培养,来建造一个空间合理、时间合理的人工生态植物储备地,让人们在闲暇时能够来到这里放松身心,生态园林要起到一个良性转换的作用。

2新时期生态绿色园林的设计重点思考

首先,我们要知道,生态园林是一个参照生态学构建的植物园林基地,其中包含了各种花草树木的栽培与协调工作。不仅要考虑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情况和色彩搭配还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栽培植物,让整个植物的运作呈现出一种稳定、和谐的趋势。这是生态园林建设的最高标准,也是人类与植物和谐相处、构建和谐自然环境的必然要求。所以从新时期生态绿色园林的设计原则出发,需要考虑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2.1系统全面地进行绿地规划

生态绿色园林的建设,在城市中进行,要进行五个方面的划分:系统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以及城市园林绿地设计。这五个方面中最为重要的两方面就是系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这两项规划的同时,也要满足生态园林的基本原则,它的生态储蓄量以及协调能力,要遵循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要尊重树木群落的生长特性;要能够适应自然的变化以及植物的更新换代;在协调方面,尤为要注重的是绿地的整体结构以及它的布局形式和自然环境中的河流、地貌的关系。在进行规划的同时,要进行一个全局性的观察,让布局做到合理,让规划做到详尽,让工作做到圆满。城市的绿地规划不仅可以在城市的四周进行,生态园林也可以搬到城市中去,让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在城市绿地规划的管理阶层角度考虑,要想让规划立足于整个城市,必须要让城市的结构规划和城市的绿地规划以及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进行管理和规划。要做好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化的协调工作,尤其是行政部门,需要进行意见的协调,来达成城市规划的最优方案。这个规划过程中,需要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规划这双方的负责人做出努力。新时期的城市绿地规划已经开始走大规模的园林建筑路线,实行城郊结合以及森林公园结合的生态绿色园林建设,这对城市的生态园林的发展大有帮助。

2.2绿化量要足够大

绿化量是一个城市绿化效果的体现,也是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它的具体要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面积方面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格;二是要有一个层次性的绿化结构,保证充足的绿化量。所以这也就要求在绿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乔、灌、草、藤以及地被群落结构,这几个方面的结构要把握好层次的分布利用。在考虑植物的规划时,要考虑其叶子的性能和外形,要使用光合作用较强的植物,从而使空气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当然,在一切植物安排前,要根据植物的性能划分,保证同一区域内的植物性能不受冲突。在做好性能的了解和划分后,要对植物进行基本的挑选,挑选时要注意植物的抗污能力,要选择耐污染能力较高的植物进行栽培,这样才能够起到吸收、绿化以及同化的作用,让生态园林里充满干净的氧气,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它所含的有害物质。同时,还要注重植物对人身体调养的功能,能够释放出新鲜的空气对人身体进行净化的植物要着重栽培。要让身在园林中的人们,切实感受到它的保健作用以及疗养效果,做到人与自然界的融合。

2.3突出文化特色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也是博大精深的,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501项被列入了名录,包括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医药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运用到新时期的生态园林的设计当中。在拥有着如此丰富文化的国家,设计者更应该好好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针对一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了解,把它们融入新时期的生态园林设计当中去。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不要过于哲理化,搞得受众不明白设计意图,同时也不要过程序化,让设计没有审美享受。在园林建设者和园林投资者之间,有一个认识标准的夹缝,所以这也就要求设计者具有高超的水平和能力,要将更精美、更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融入园林建设中,才能让我国的园林事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3结语

生态绿色园林的建设,不仅仅是绿色植物的组合,而是一种在协调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审美享受。在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但生态园林设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这也要求我们的园林设计者,在把握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带给人类更多的审美享受。

作者:郭晓晴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绿色建筑;应用

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压力,第一巨大压力是建筑行业生产效率危机,第二巨大压力是快捷式建筑向绿色建筑快速性转变的压力,其中绿色建筑转变的压力比生产效率危机的压力大,所以很多建筑企业都纷纷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现代高科技技术,即在绿色建筑中使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就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高科技技术,也是一种信息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能够通过三维的形式⒔ㄖ的结构形象且具体的展现出来,所以能够很好的找到建筑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应用于绿色建筑中无疑是提高了施工效率,并延长了绿色建筑的使用寿命,所以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建筑信息建模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建筑信息模型的简单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早在30年前就被Chuck Eastman博士提出,在他的定义下,BIM是指多种信息几何模型、功能几何模型和构件性能几何模型综合而成的一种信息技术,将其应用与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不但能够有效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还能有效促进工程施工的 进度、减少工程修建工序、提高工程维护管理水平,最终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将BIM应用到建筑中,能够将业主要求以外的变更降低至少40%,此外还能够将建筑工程施工构件造价的估算误差降低至少20%,使估算误差控制在

2绿色建筑中BIM的应用

2.1绿色建筑的理解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2.2在建筑物整体结构节能中的应用

第一,确定建筑物的功能及位置、定义建筑的结构和洞口参数、定义MEP系统及相应的能量、定义所需的绿色能源、最后测算出结果并进行调整。第二,用 BIM 计算的模拟耗能结果对相关的参数进行调整,进而对建筑的维护结构方案进行优化,使该建筑最终达到绿色建筑要求的节能标准。第三,用 BIM 来进行能耗分析,可以避免在设计修改后对能耗设计的影响,其模拟计算出的数据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能够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2]。

2.3在建筑节水中的应用

将BIM应用于绿色建筑中,可以将建筑当地的降雨 情况通过三维信息模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对建筑用水量的分析及控制,然后相关工作人员则可以根据降雨信息模型,结合建筑给排水管道实际布置,对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以保证绿色建筑的不间断及合理性供应。

2.4在建筑材料节约中的应用分析

绿色建筑除了需要一般建筑材料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植被原料、木材原料等绿化性原材料,而这些原材料的购买价往往很高,所以一直都是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而绿色建筑的建设宗旨是节能化、绿色化,故节约原材料成为了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所以要求将BIM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原材料节约中去,因为BIM能够将建筑的整体结构、给排水系统、通暖系统及电气系统具体形象的展现出来,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清除的了解到建设过程需要使用那些原材料、原材料的使用量等参数,为后面原材料节约方法制定及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使原材料得到了有效节约和利用[3]。

2.5在建筑室内环境优化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内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元素包括风、光和声,这也就意味着绿色建筑中这些环境元素必须齐全且比例适宜,所以需要进行这些元素含量的监测,以往的室内环境元素监测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元素的监测,此时就需要使用到 BIM,因为BIM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将绿色建筑室内窗户位置、尺寸、数量;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照度、显色及眩光值等通过三维的形式展现出来,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到这些环境元素,然后进行合理化调整,进而达到优化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目的。

2.6在建筑运营维护管理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与其他建筑一样在竣工后都需要进行维护和管理,以延长绿色建筑的使用寿命,但我们都知道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但会使用到基本的施工技术,还会使用到一些极为新型的绿化技术,所以整个施工难度都非常高,所涉及到的相关参数也很多,这意味着竣工后的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很多参数进行,这无疑增加的维护管理的难度。如果应用BIM则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将所有相关参数具体的展现出来,并且该会提供很多建筑维护信息及数据资料、建筑信息及数据资料,这些资料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绿色建筑的不同情况,可以及时的发现绿色建筑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另外,通过BIM确定绿色建筑运营维护期所需要的维护人员、运营设备及维护物质等,使绿色建筑的运营维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4]。

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已经在各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使建筑工程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所以引来了建筑行业的重视与关注。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BIM在建筑中的应用就越来越重要,所以上文先简单概述了BIM和绿色建筑,然后分别从建筑物外部环境、建筑物整体结构节能、建筑节水、建筑材料节约、建筑室内环境优化和建筑运营维护管理六方面,对绿色建筑中BIM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婧. 建筑信息模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探索[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2:115-117.

[2]王丙强,韦亮. 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信息模型建构[J]. 山西建筑,2015,31:166-168.

第3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活; 绿色住宅; 建筑设计

【 abstract 】 the green house concept was born since, standard understand undergoes several changes, nowadays the rise of low carbon life can also affect the definition of green building, this asked how to through the building design method of the green house become a real low carbo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 low carbon life; green hous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低碳生活时代已然来临。“低碳生活”通俗理解为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是低能量、低消耗、低支出的生活方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绿色住宅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绿色住宅提倡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极好的响应了低碳生活的理念。

1.绿色住宅设计理念

根据国内绿色建筑定义,其设计理念体现在:

一“节”,包含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二“减”,强调减少排放的固体、气体、液体等环境污染;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绿色住宅就是要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平衡是绿色设计的核心,既要实现纵向平衡又要横向平衡。

纵向平衡针对于具有全寿命周期的项目,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设至拆除的全过程,而不是仅停留在将房子建成的那个阶段。

横向平衡中,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关于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与环保实际上受制于功能、造价、形式以及经济、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设想都可以做到最好,尽可能实现各因素的平衡,以尽量使综合成本、环境、功能等方面达到整体效果。

2建筑设计原则

由于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实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目标,这使绿色住宅带有多目标、多层次综合集成的性质,设计中采用的技术和策略也非常众多。 住宅建筑设计适宜技术是绿色建筑的共识 绿色住宅建筑设计首先应该是好的建筑,它应该负担得起、维持得起,而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和高成本的,绿色建筑的理念正越来越向“采用被动技术和适宜技术”回归,绿色建筑不一定是昂贵的高端建筑。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并且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结合国情特别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是重要原则。

3.低碳生活时代下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3.1朝向设计与日照控制

建筑朝向布局应有利于获得自然通风和日照,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最优朝向,建筑朝向应控制在南偏东15°或南偏西15°的范围内。

绿色建筑要保证室内外日照、采光、通风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即日照标准不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每套住宅至少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规定。当有4个及4个以上居住空间时,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要求。

3.2通风控制

自然通风是具有节能、改善室温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优点,是人类长期用来调节室内环境的手段。绿色建筑博客 G/U V9y c自然通风在实现原理上有利用风压、热压、风压与热压相结合以及机械辅助通风等几种形式,是综合利用室内外条件来实现的。如根据建筑周围环境、建筑布局、建筑构造、太阳辐射、气候、室内热源等,来组织和诱导自然通风。在建筑构造上,通过中庭、双层幕墙、风塔、门窗、屋顶等构件的优化设计,来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3.3窗墙比优化

控制“窗墙比”,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由窗而流失的热量,降低窗对围护结构热性能带来的影响;如住宅设计形成了高大、阴暗的内庭,可利用反光板将室外光线引入到内庭底部以降低由人工照明所带来的能耗。

3.4建筑面宽与进深:

住宅保持合适的面宽与进深有助于自然采光以充分享受日照,有助于降低空调等工具的使用,达到降耗的目的。每户住宅的建筑面宽直接关系到其迎风面的大小,建筑面宽越大其迎风面就会越宽,越有利于自然换气。而建筑进深则关系到建筑的自然采光及气流在室内的流通。一般来说,建筑进深越窄,则空气在建筑内部流通的的距离就会越短,空气受到的阻碍就会越少,建筑内部可受到日照的面积就会越大。建筑的面宽和进深也同时受到用地形状,内部空间设计等因素的制约,在满足使用及法规要求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加大建筑面宽,缩短建筑进深。

3.5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在建筑物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窗墙面积比不变条件下,热量指标随体形系数成直线上升。低层和少单元住宅对节能不利。设置供热的建筑物的体形应减少表面积,对于大多数多层板式住宅建筑,当层数达到6层,单元数达到4个以上,体型系数控制在0.30以下不难做到,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更能做到。对于超过0.30的采限加强屋顶和外墙保温做法,以便将建筑物耗量指标控制在规定的水平。

3.6保温与隔热

为改善墙体保温性能,可采取的措施有:用导热系数小的轻质保温材料来砌筑墙体,如加气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等预制板或砌块墙体;对于承重墙体在外部复合保温层,保温层常用到聚苯板、再生聚苯板、珍珠岩等。隔热性能可通过在墙体外表面粘贴或涂抹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率低的材料,如石灰粉刷、浅色面砖等来实现。屋面保温隔热使用干铺焦渣、水泥蛭石、膨胀珍珠岩、聚苯板等效果较好。

3.7太阳能系统应用

太阳能是不需要耗费成本的清洁能源,它对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有重大意义,使用方式有三种:利用太阳光作为照明,太阳能加热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白天应尽量利用太阳能作为室内照明能源。根据建筑结构,可利用阳光天井来实现建筑内部的照明。满足家庭热水需要的太阳能加热装置。

4.结语

总体来看,低碳生活的主张与我国目前对绿色住宅的定义是吻合的,建筑设计中就是要结合这些要求综合考虑较多的使用“被动技术”,尽可能的减少各类消耗,努力实现零排放,才能达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刘勇. 住宅小区绿色建筑设计运用.绿色建筑,2011年04

2. 王若竹;钱永梅;王雪飞.绿色住宅建筑中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设计技术研究建筑技术开发,2010年第12期

第4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Abstract: Green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link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only way to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gree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bottleneck which blocks this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So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field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which emphasized that green construction was not only the problem of the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the systems problem of whole process of the project. Finally, it pointed out the link between “supply chain” and “green construction”, and deeply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y of SCM to green construction.

关键词:绿色施工;SCM(供应链管理);模型

Key words: green construction;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del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016-02

0引言

2007年9月10日建设部印发了《绿色施工导则》的通知,即建质[2007]223号文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绿色施工”的热潮,但是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限制,绿色施工在我国的推行却受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企业也在高呼实施绿色施工,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但是还仅停留于绿色施工的技术层面上,深度广度不足,一旦绿色施工与企业当前利益发生冲突,大多数企业则是放弃绿色施工带来的长远效益,而选择短期利益。绿色施工推广效果不佳,关键在于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的转变,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纵向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指出了一条通路。

1绿色施工推行的必要性

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建筑施工中的资源消耗极大,浪费现象惊人。例如,我国目前新建工程工地中的建筑垃圾存放量大且基本不回收利用;二次装修造成每年300亿元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20亿m3的混凝土需消耗10亿m3的自来水(目前国家用水缺口是60亿m3/年)[1]。我国建筑行业相对其它行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资源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节水、节能、节电、节地潜力很大,因此推行绿色施工综合效益明显。

2我国推行绿色施工面临的问题

根据《绿色施工导则》的官方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2]。总之,绿色施工在传统的工期、成本、进度控制的基础上,强调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绿色施工在我国的推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公众的“绿色施工”意识薄弱。许多人将“绿色施工”等同于“绿色建筑”,片面认为采用绿色材料就等于绿色施工,由于绿色材料的使用需要投入更高的工程成本,因此许多企业对“绿色施工”避而不谈。同时,一线人员受教育水平一般较低,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尤为不重视,似乎已经习惯了刺耳的噪声、严重的浪费和一些习惯性的不良做法。

2.2 建筑行业管理水平的落后笔者认为这是制约“绿色施工”实施的主要因素。我国建筑生产组织模式绝大多数是采用设计与施工分离的方式,即DBB(Design-Bid-Build)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沿着建筑产品产业链上存在着投资、设计、施工、供应多个环节上的纵向分割局面,工程项目被严重肢解,总承包商受到来自各个相关方的制约,要想依据施工情况进行调整和变更极为困难,且系统外的调整涉及到多方利益关系,协调成本高,优化组合难以实现,绿色施工受到了很大制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3]。

2.3 我国关于绿色施工的制度措施极不健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使得政府在宏观调控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各个部门的标准不同,给执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当前我国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文明施工的管理,对于绿色施工还没有系统科学的制度来予以促进、评价及管理;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不能以确定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绿色施工水平[3]。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仍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不规范的建筑工程承发包制导致一些施工企业不是通过改进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来提高竞争力,建筑工程盲目压价严重,导致承包商的利润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只能为保当前利益而对绿色施工避而不谈。

3建筑供应链管理(CSCM)模型构建

建筑供应链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其还没有一致的权威的定义,比较全面的是王要武、薛小龙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给出的一种广义的建筑供应链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从业主产生项目需求,经过项目定义(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前期工作)、项目实施(施工阶段)、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的维护等阶段,直至扩建和建筑物的拆除这些建设过程的所有活动和所涉及的有关组织机构组成的建设网络”。同时他们又从现行建筑业运行机制和SCM在建筑业应用的可操作性等因素,另外给出一种狭义的建筑供应链定义:“建筑供应链是指以承包商为核心,由承包商、设计商和业主围绕建设项目组成的一个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关键建设过程的建设网络”[4]。其一般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4建筑供应链管理对推行绿色施工的影响

4.1CSCM与“绿色施工”的思想精髓一致都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尽量减少浪费,靠高效的管理获得效益,都反对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获取回报。

4.2CSCM从管理模式上保证了绿色施工的顺利推行绿色施工并不是建筑供应链上某个企业的事,它需要整个供应链上全体企业的参与,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项目源头的可行性研究,勘查部门的勘查,到设计单位的规划设计,到材料的供应、机械设备的到场、到建筑施工,以及最后的竣工验收、售后服务都要贯彻绿色的理念,对建筑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实施绿色管理,这就要求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倡导战略合作与“双赢”策略,减少由于企业之间信息隐匿和非合作所造成的资源的浪费。建筑业只有推行CSCM才可能实现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施工企业竞争能力,CSCM解决的以下问题正是绿色施工所要求的:①全寿命周期的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和资源共享,减少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②原材料按施工进度分阶段运到施工现场,到达现场装配的周期短而且稳定性强;③资金即时支付,最小化资金成本(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一种库存成本);④强调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战略目标,减少工程索赔导致的供应链总成本的增加。⑤从供应链角度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综合考虑,提高企业的品牌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上五点的实施都是离不开CSCM的。因此,只有从管理层次上面彻底清除制约绿色施工发展的障碍,彻底打破传统的落后的建设管理体制,绿色施工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4.3CSCM与绿色施工的管理技术支持是一致的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是简单地应用绿色建材,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从供应链的高度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合理分配资源,最大程度上减少浪费。目前,ERP(企业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和电子商务等基于IT技术的管理实践也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得到推广和应用,使得承包商、设计商、材料商有可能与开发商共同分享有关最终用户需求及相互间的有用信息。在这一点上,绿色施工和CSCM的要求是一致的。

4.4 绿色施工为CSCM注入新的活力绿色施工的推行反过来又推动建筑供应链的健康发展,为CSCM注入“绿色”元素,使建筑供应链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更加注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整个供应链上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最小。融入了“绿色”理念的CSCM不仅能给建筑业带来比以往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将给整条供应链带来无价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5]。

5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施工与基于供应链的绿色施工的比较

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绿色施工比传统意义上的绿色施工更注重纵向一体化效应,这使得绿色施工更具有驱动性和可操作性。其具体比较如表1。

6结语

绿色施工是当今中国建筑业的一股热潮,但是其操作性却受到了建筑业管理模式的限制,管理体制的落后和管理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制约绿色施工的瓶颈。CSCM作为一种先进、适用、有效的建筑管理模式,为推进建筑业全行业范围的改革,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进建设绩效,应对全球竞争,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CSCM是建筑业推行绿色施工的必由之路。由于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没起步,且篇幅有限,本文仅从理论上做了一些浅层次的研究,在这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引起大家广泛关注CSCM对绿色施工的影响与作用,从建筑行业的管理层次上关注我国绿色施工的推行。

参考文献:

[1]仇铭华.绿色建筑――世界的大趋势 (记2007年第加拿大国际建筑展览会).建筑施工.2008,(01):78~80.

[2]建设部建质[2007]223号,绿色施工导则[S].

[3]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第5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1绿色建筑的诞生

2009年12月,一场关于给地球“降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它给各国领导和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会议。在会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供能的30%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耐,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时,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这一形势,在建筑方面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开发和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战略任务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贡献。

1.1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国际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外许多学者、建筑师对于“绿色建筑”都有各自的理解。例如,德国学者克劳斯•丹尼尔斯教授在其著作《生态建筑技术》中,对绿色建筑做了如下定义:“绿色建筑是通过有效地管理自然资源,创造对于环境友善的、节约能源的建筑。它使得主动和被动地利用太阳能成为必需,并在生产、应用和处理材料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如水、空气等)的危害。”此定义简洁概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国外学者和建筑师各执一词,但他们所持观点的核心是共通的,即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建筑,其建造和管理应基于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效益原则。

1.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步比西方国家要晚,但是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普遍接受并加以实践。就在短短的10年间,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栓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澎栓国绿色建筑创新实施细则(试行)》健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卿雄录色建筑技术导贝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攀录色建筑评价标准纷假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由此可见,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建设和工程实践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试验阶段。

2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单纯地为建筑单体提供技术保障的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它是为建筑具备“绿色”属性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整套技术体系,因此也是满足自然生态良性循环规律的“绿色”技术体系。目前,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围护结构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我国根据1一7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5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墙体的保温隔热应根据具体的气候环境,加以考虑。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的保温是重点;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在夏热冬暖地区,隔热和遮阳是重点。

2.2屋面节能技术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屋顶所占面积比例减少。加强屋顶保温及隔热对建筑造价影响不大,但屋顶保温能有效改善顶层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而且节能效果明显。屋面有多种形式,常用的屋面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2种,平屋面又分为上人屋面和不上人屋面,屋面隔热保温及防水做法有倒置式屋面和架空式屋面等。在坡屋面下应铺设轻质高效保温材料;平屋面可以考虑采用挤塑聚苯板与加气混凝土复合,有利于减小保温厚度,减轻屋盖自重;上人屋面和倒置式屋面可以采用在防水层上铺设挤塑聚苯板的保温做法。

2.3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的保温性和气密性对采暖能耗有重大影响,新型的节能门窗,在满足室内采光、通风和视觉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隔热保温性能,即冬天能保温,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夏天能隔热,防止室内温度过高。例如,中空玻璃窗、真空玻璃窗和低辐射玻璃窗等;窗框的型材主要选用断热铝合金、塑钢和铝木复合等。

2.4现代遮阳技术

当前作为可调节遮阳层或建筑表皮上的可调节遮阳构件,其功能已超越了遮挡太阳辐射这一单一功能,正向多功能化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综合装置,即在遮阳的同时能起到引导自然光、产生电能、促进自然通风、隔绝外界噪声、防灰尘、安全防护等作用。

2.5现代通风技术

不消耗能源而取得令人满意的通风效果,是最理想的建筑通风结果,但这需要通过外部气候条件的配合与精心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实现。对于通风生态化设计,可以将常见的生态化通风方式分成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类,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可实现建筑生态化通风的作用。大循环通风指的是从建筑物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造型上的通风。小循环通风指的是从房间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替换式通风等形式。微循环通风则是指从建筑构件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双层幕墙等形式。在现代建筑中,通风生态化设计正被日益广泛采用,它在不同尺度上把握建筑的形体、结构与构造,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建筑内部微气候,达到保护使用者健康的目的。

2.6现代采光技术

绿色建筑的采光是指建筑接受阳光的情况。采光以太阳能直接照射到室内为最佳,或者有足够亮度的折射光。这里的采光指的是自然采光,不包括人工照明。绿色建筑采光设计的目标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满足照明需要;二是满足视觉舒适度的要求;三是满足节能要求;四是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3结语

第6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 绿色液压技术;发展;推广;绿色维护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3-0002-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越来越多对液压技术的需要。社会已不止在质量方面,更在节能环保方面受人重视,绿色液压技术应运而生。

1 关于绿色液压技术

1.1 定义

绿色技术的定义是:以环境为依据发掘科技潜力的无污染技术。包括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

绿色液压技术是指在液压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降低污染、减少消耗和优化环境有很大帮助的技术总称。它是一种动态系统,这种系统有很多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适应环境治理和能源节约的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绿色液压技术的特点:1)其技术的广泛性,不单单只涵盖一种。2)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3)发展的快速特征和时代特征。4)与高新产业紧密相连。

1.2 意义

绿色液压技术是一种将工业生产过程中加入环保理念,同时也是人们对21世纪的工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意义在于能有效的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思想,同时用绿色产品全面替代旧的对环境不利的产品。

2 绿色液压技术的节能体现

绿色液压技术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节能。那现在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节能体现在元件的选用上面。绿色液压技术要选用高效节能的元件。平常的液压系统耗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液压元件的机械损失或者说是因为能量过度转化为热能,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效率。所以,选择元件是要认证审核效率参数。每个生产元件的厂子都有可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不严谨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生产厂家向国际上的优秀厂家学习,尽量做到生产的元件与他们的一样严谨,并做好实测和评估的准备,早日实现绿色液压技术的完美应用。

另外,我们还需要采用各种现代液压技术来提效降耗。如大流量系统尽量使用差动回路或增速液压缸回路,这种回路能调速并使压力自动平衡,提高效率。对幅度大而快的动作,有效的保持平衡并提高产品质量。

还需要考虑的是液压系统的功率损失,它是效率下降和一些其他问题的主要元凶。因此,设计者们必须首先想办法降低系统的功率损失,从而有效节能。而同时,改善电动机之间配合关系,努力减少压力、流量、流速过大的情况,并注重工作产生垃圾的再利用,保护环境。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在将机械与压力能转换及反转换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不必要的损耗仍然存在,主要反映在系统的容积损失和机械损失上。减少这些损耗,还要做到以下几点:向轻量化、复合化及小型化方面发展,积极发展低功率电磁阀,改善液压系统效率极其性能,减少元件和系统的内部压力损失。减少或消除系统的节流损失,减少不是安全需要的溢流量,规避使用节流系统调节压力和流量。采用静压技术和新型材料,减少摩擦生热。采用二次调节系统、负荷传感系统、蓄能器回路技术。减少热量的产生,不必要的热量会导致发生不应该出现的故障。研究新的污染监测方法,对污染情况进行及时调查和处理,拒绝延迟处理导致出现损失。

3 绿色液压技术的噪声控制

噪声是对环境的污染,应该重视减少噪声,采用多种方法加工优化产品,提高加工精度,减少液压冲击。总的来说,液压系统噪声分机械噪声和流体噪声。

机械噪声指电动机、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等电动元件的转速工作时因高转速产生的噪声。假如连接部分产生问题,就会因为轴承等部位因不稳定而产生无规律振动,使噪声更大。这之中元件的设计缺陷和不合理搭配都会引起强烈的噪声,所以安装匹配时要注意厂家说明,科学进行计算和操作。

流体噪声是任何回路都在存在的。但是,噪声的大小还是有所差别。这是由于回路流液的流速、压强的各种不同变化引起的,进而形成压力脉动,很容易与出口单向阀形成共振而产生噪声。因此装配科学选择泵种及规格很重要。而为防止其他干扰,泵口过滤器流量参数至少要超过本身流量的3倍,而且要在最低液面下,以防产生负压。在开式液压系统中,回路中流液中会融入少量气体,当空气分离压高于系统压力时,气体就会很快地逸散,形成气泡在管口被外界高压压爆,产生冲击进而产生振动,发出噪音。为尽量避免这一现象,可以延长阀口开关周期,设置蓄能器或使用软管,但不建议加大管径,因为这种办法耗能占地方,如果泄露损失也大。其他方面,在特殊环境下,也可以在系统外设置隔离罩减少噪声污染。

4 绿色液压技术的绿色维修

绿色维修是指资源损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少时,使设备保持应有状态的处理过程。绿色维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而有效的故障诊断程序。能快速地识别目前设备状态和工作情况,由于现代液压技术饱含各类知识,所以必须借助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形成一体化的绿色维修方法。要把节能降噪防泄漏等技术有效应用,推广交流有关节能的技术和思想,发展再回收再利用系统,有专业负责的专业人才,建立有关的规定法律,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意识。

5 绿色液压技术的推广

5.1 推广绿色液压技术的方法

1)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立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思想积极宣传,使人们重视绿色液压技术。

2)加强技术发展,对生产技术和工艺重视,控制污染。

3)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严禁过度污染和噪声。

5.2 推广绿色液压技术的目标

1)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液压系统工作全部过程中保证节能、安全。

2)使用的绿色材料和能源来源丰富易于使用和收集,而且非常环保。

3)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任何细微之处都保证绿色无污染。

5.3 推广绿色液压技术的内容

1)新技术研发与行业、技术规范化。

2)液压行业内外部之间的交流。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黄志坚,等.冶金设备液压使用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第7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校园;适宜技术;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2904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成为全球社会面临的主题而备受关注。我国作为一个处于高速经济发展期的经济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能源及环境挑战,而高等学校一方面由于校园拥有大量的建筑,建筑设施量大而广,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也是社会能耗的大户;另一方面肩负着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实现绿色校园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从实质上减少建筑能源、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压力,更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教育和示范作用。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指出自2014年起学校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这使绿色校园的建设势在必行,同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也使得绿色校园的建设有了标准进行衡量。通过对已有绿色校园建设所采用的技术和措施的研究,希望为今后能根据地理气候特点,对各项适宜技术进行排列组合,以经济技术分析为主,结合生态环境效益等方面,对各种组合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本土化的、低成本的、高效益的、易于推广应用的绿色校园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从而为绿色校园建设和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1.2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围绕绿色校园定义及绿色校园中所采用的技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进行深入地研究。对国内外对绿色校园不同的定义及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按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指标分类对现有绿色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进行梳理,并借鉴不同气候区中绿色公共建筑所采用的相关技术,力求从系统工程的理论和观点出发,建立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的中国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基础和明确方向。

2国内外对绿色校园的不同定义

21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一些国家都相继开始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践工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密歇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日本名城大学、韩国汉阳大学、印度新德里大学,我们国家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这些校园的建设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可持续校园建设的研究和实践,但对绿色校园的定义各有区别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类。

2.1节能校园

李开儒等提出了节约型校园的观点,是指在学校办学及校园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中,遵循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建设及运营的管理思路和节约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节约文化的校园。

2.2低碳校园

陈宝玉等提出低碳校园的观点,指出低碳校园应建立在高校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为系统,研究其物质输入、输出以及循环;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定量指标,评估校园系统的运营情况;同时构建完善的环境友好型管理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集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于一身的新型校园。

2.3生态校园

罗贤宇等提出生态校园的观点,认为生态校园应该具有人与校园环境的共融、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共同共容的社会环境的特点。生态校园建设,既是树木,又是育人,通过在校园实行低耗能、低排放型的运行模式,将人文价值、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三者融入建设体系,围绕生态教育这一核心,始终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灌输给每一位师生。

2.4可持续发展校园

俞孔坚提出可持续发展校园的观点,认为校园建设应该通过生态规划、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景观的生态设计等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实现校园对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及过程的充分利用和最小破坏,减少其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和建设及维护成本。

2.5两型校园

毛静等提出两型校园的观点,指出依据“绿色景观”的设计原理,将校园建设主要分为建筑节能降耗和绿地系统构建两方面。提倡节材、节能、降耗的生态建筑,而绿地系统设计应重视保护和发展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力求在绿地建设方面与基地生态相融合。

2.6园林式校园

王宁梅等提出园林式校园的建设思路,指出在景观设计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文化传承型校园环境为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原则,自然生态原则,文化特色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经济实用原则,创造出自然生态、恬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景观空间。

2.7绿色校园

王霜等提出绿色校园观点,指出校园建设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日常管理中吸纳有益于美化环境、和谐自然的各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人文素养之校园。

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发现,上述的几种校园定义基本上表示了类似的含义。但各个校园在建设过程中的研究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有的侧重于校园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有的侧重于节能节水措施的采用,有的侧重于学校运营管理的制度建设,但这些校园与现有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中绿色校园都还有一些差距。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徐黎明,等: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研究综述建筑与材料

3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研究

按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指标分类,对以“绿色校园”、“节能校园”、“生态校园”、“低碳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等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到的文章中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如下。

3.1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在已有研究中,提出规划先行的观点,在规划层面,对学校的建设进行全面细致的统筹考虑。

(1)李开儒等提出在场地规划、环境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规划之外,还要进行节能、节水规划,科学计算并预测校园建筑的能源负荷,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校园建筑使用的特点,合理确定用能需求量;结合当地城市供能状况,合理优化校园能源系统的结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梯级处理回用。

(2)李于雄等进行了低碳校园规划的策略研究,提出低碳校园规划着眼于校园环境的系统化、低碳化,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一是总体规划层面上,着重于低碳校园整体形态、结构布局;二是详细规划层面上,强调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运用及增加碳吸收的绿地系统规划,既要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又要着眼于“碳汇”的吸收。通过交通体系、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校园绿地等方面进行了技术规划。

(3)王涛等提出绿色校园应该具有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科学的功能区、结构的划分与合理的数量分配;基础建设应尽量避免破坏原有的植被与耕作层上壤,有足够的绿地系统,丰富的适应土地生存环境的物种,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能够处理全部或大部分校园内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逐步能够达到废物回收及综合利用。

(4)吴小惠等提出通过科学的规划体系和环保技术的使用,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来体现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思想理念的观点,在研究中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提出了绿色环境建设的内容。学校建设时尊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景观,将废弃的采石场建成为生态居住园区,将荒山建成了济南绿化最好的美丽的雪山,利用冲沟,构建立体交通和映雪湖,土方精准平衡无借土无外运。

3.2节能和能源利用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相关研究中,各学校围绕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再生能源,并采用相应的节能设备和措施进行节能和能源利用。

(1)王珺等通过分析校园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的意义与优势,针对目前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校园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发展的有效设计与技术方法,并指出分体式太阳能热水设备比较适用的观点和理由。

(2)陈曦等提出在建筑设计时要提高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建筑的能耗,考虑运用地球浅层的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和制冷。建筑内部可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减少白天照明,节约能源。

(3)孙丽霞等提出用新型的SII系列变压器替代传统的变压器,在公共场所安装自闭式延时阀控制用水系统和感应灯控制用电系统,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实行全程智能化管理照明设施,避免“长明灯”现象,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利用太阳能设备,使用节能燃气灶,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步减少对煤炭能源的依靠。

(4)郭晓蓓等根据高校图书馆室内各区域对照明的需求不尽相同的特点,提出根据各区域的环境及工作特点对照明系统进行不同的控制方式,针对一般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室等区域日间照明时间长的特点,根据室内照度自动控制灯具的开启数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同时采用时间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电能浪费;走道和书库门口宜采用红外移动控制方式,人来灯亮,人离开后延时关闭,以节约能源;合理的区域划分能有效地节约能源,通过编程可改变各区域的光照度,以适应各种场合的不同场景需求。如多媒体教室设置为会议状态、多媒体上课状态、打扫卫生状态等多种场景模式。

3.3节水和水资源利用

李于雄等提出要建设校园立体化节水系统,应推广应用水位自动控制装置、限量水表、各类限流节流装置、各类延时自闭阀、定时冲洗装置等各种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采用智能式插卡式淋浴系统,食堂使用节水消毒洗菜机等。校园绿化用水应采用微灌、滴灌、渗灌、涌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并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建设中水利用系统,首先对污水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污水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校实验室等产生的有毒有害污水进行专门的处理,对于其他大部分的生活污水,要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水再生利用工程和水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污水处理后用于校园绿化植物的灌溉、冲洗厕所等。雨水收集可以利用建筑物屋顶的落水孔,将雨水导入设于地下的储水槽,也可以在地下设蓄水池,把雨水管和下水管分置,通过雨水井、雨水管把地面的雨水蓄积起来进行再利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铺设渗水砖,或部分区域去硬化处理,构成由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提高现场渗水量,控制地表径流排放。雨水经收集进入景观水体、结合绿地自然渗透,或经过简易处理后,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车、洗衣服和浇灌等。

3.4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

在所有的相关文献中,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研究不多,王崇杰等指出绿色校园在设计时,要控制造型要素中没有功能作用的装饰构件的大量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应优先选用预拌混凝土,在资金允许情况下应大量使用高性能混凝士与高强度钢材,在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施工和现场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资源,这样既可以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也降低了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吴小惠等提出建筑材料要全部采用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等环保建材。

3.5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

李晖等通过以高校的声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校园声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根据区域功能分析,先从选址的角度进行考虑,采用相应的吸声、隔声措施,一方面如隔声建筑、隔声绿化带、隔声屏等措施降低外界噪声对校园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隔音绿化带,不仅消除校园内噪声、大气等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兼顾视觉效果等声控制和建设的建议。吴小惠等提出通过合理的布局为建筑争取良好日照,通过植物配置,结合水体、景观,改善园区微气候,道路周边通过立体绿化实现吸声降噪。王崇杰等提及学生公寓作为较为特殊的居住建筑,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加强建筑通风,以控制室内空气品质和提高室内舒适度。一方面利用通风窗与房间外窗形成穿堂型布局,并且南北房间贯通,有较大的通风覆盖面,通风直接、流畅,室内涡流区小,通风质量很好,另一方面利用太阳能烟囱,加强夏季自然通风效果。

3.6运营管理

在校园的运行与管理中,文献研究主要涉及到节能、节水与垃圾的管理。

(1)朱亚娟等认为校园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不仅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其经验适于在全社会推广,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生活垃圾产生和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应该分步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分类收集的初期,采取源头粗分类的收集模式,做到“干湿分类收集、试验垃圾单独收集”。

(2)李于雄等提出垃圾分类收集与循环利用的观点,学校生活垃圾应该强调从源头处理,遵循3R(Reduce减量化、Recover再利用、Recycle循环经济)原则。垃圾实行分类收集,对于报纸、杂志、纸板、木箱、玻璃瓶、建筑垃圾等应全面分类回收,高效处理,再生利用。餐饮垃圾在学校垃圾中占的重最大,且污染点相对集中,易于采用集中分类处理的方式,如可将所有可化解的垃圾如肉骨头、蔬菜、鱼刺等剩菜剩饭收集后,送往生物化解器,变成肥料用于绿化。

(3)汤方明等提出严格管理各单位的用能指标,实现“定额用能,超额自理,节能归己”的能源管理运行机制,并从节约资金和产学研工作的角度出发,要求学校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节能手段、节能产品,从而能将高校自身开发的节能产品应用到本校的资源设备技术改造中。

(4)任爱民等提出通过实施“指标到户,计量收费,节约留用,超用缴费”的水电管理模式及校内价格体系、制定节能目标措施、加强水电计量管理、坚持水电平衡测试来建立机制,强化管理,通过动力用电使用变频器,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浴室使用智能刷卡计量收费,学生公寓安装限电器,学生宿舍配备自助洗衣机,投资新建米饭生产线,为实现“能耗数据化、管理动态化、节能指标化”的建设需要,积极推进能源监管平台建设。

(5)李于雄等提出要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应针对不同用水途径和对水质水量的不同需求,实行分质供水,实现水资源最大化的综合利用。其次根据学校用水量大、用水时间集中的特点,在对水管网规划时要做到系统完善、成本低、供水可靠,要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管网的配水能力。管材、附件和设备供水设施的选择和运行要考虑水的二次污染问题。最后要建立校园供水计量管理系统,自动进行水平衡分析和用水异常情况识别,实现精细化管理。

综合分析已有的文章可以发现,针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相关评审指标如何采用适宜技术和措施的研究不当,也还没有列举校园内所采用的绿色技术,分别满足了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哪几项,响应度是多少,从而能根据响应度,得出评级的结果。在研究的文章中也只是对校园中所采用的部分技术进行了罗列,没有从系统的角度进行与气候相对应的低成本适宜技术体系的分析,因此,对其他院校起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不大。

4结语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巨大,全国按照气候特点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各个区域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要求又不尽相同。有的偏重于建筑冬季保温,有的偏重于夏季隔热设计,有的偏重于通风除湿降温,也有的偏重于冬季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或偏重于夏季遮阳降温设计,而在夏热冬冷地区相应设计策略又为保温隔热、遮阳与通风并行。应该来说,这样不同气候区的相应的建设设计策略和研究可以为处于不同地理气候区的绿色校园建设选择适宜的技术体系提高理论依据和示范参考的价值。

随着绿色行动方案出台,绿色校园的建设成为了强制性的要求。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采用的相应的生态技术措施,可充分发挥示范性和指导性,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同一气候带、地理条件相同的校园的技术体系进行借鉴,应用相同或相似水准的技术,因此,低成本绿色校园适宜技术体系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建筑节能潜力最大的六大领域及其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0(5).

[2]朱亚娟.校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现状及建议——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4).

[3]陈宝玉,张思雨,章也,等.中南大学低碳校园模式构建研究[J].节能,2012(5).

[4]汤方明,程潇爽.以低碳化视角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J].高校后勤研究,2012(6).

[5]邬鹏,陶伦康.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路径探析——以昆明呈贡大学城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6]吕斌,阚俊杰.西方可持续校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2(1).

[7]张帆,许楗.西安市高校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与分析[J].建筑节能,2012(7).

[8]阎耀军,张红.我国高等学校生态校园建设模式研究——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2(6).

[9]孙丽霞.低碳校园建设的内涵及其路径[J].商业经济,2011(11).

[10]张彤阳.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初探——合肥工业大学综合实验楼(建筑馆)[J].华中建筑,2012(10).

[11]俞孔坚,张慧勇,文航舰.生态校园的综合设计理念与实践——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新校区设计[J].建筑学报,2012(3).

[12]李开儒.浅谈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策略[J].建筑经济,2012(1).

[13]毛静.基于“两型校园”建设背景下的“绿色景观”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14]王涛,李娟.关于生态型校园环境的思考——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2(8).

[15]罗贤宇,俞白桦.关于农林院校生态校园建设的思考——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16]陈曦,刘伊生.构建高校“低碳绿色校园”研究[J].建筑经济,2011(6).

[17]王宁梅.“园林式校园”景观设计方法探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2(12).

[18]任爱民.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实践与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5).

[19]丛姗,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绿色与活力[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增刊).

[20]郭晓蓓,黄开武,崔巍,等.高校图书馆照明系统节能化探讨[J].建筑节能,2012(7).

[21]甄晓云,柏松平,陶磅,等.再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校园建设研究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2013(1).

[22]李晖,王月,梁保平.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谈高校生态校园声环境[J].山西建筑,2013(4).

[23]吴小惠,张辉,魏潘红,等.新时期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绿色科技,2013(4).

[24]张宏伟,张雪花.实践中的绿色大学建设[J].环境教育,2011(1).

[25]任佳.绿色必将满校园[N].中国建设报,2013-04-29.

[26]周小丽.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办公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第8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需求”和对需要的“限制”。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建筑是人类改变和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开发行为,建筑行为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影响,也将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的内涵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物。绿色建筑的定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2.1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全寿命周期主要强调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高效、无害的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建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要有一个全时间段的估算,建筑初期投入可能很便宜,但是运营成本可能会很贵。例如:选用能效比低的用能设备可能会节省设备的初投资,但日后运行过程能耗的增加会造成运行费的增加,而且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引入全寿命周期的概念,绿色建筑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策划过程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2.2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建设部提出了“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即着重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关键,“少费多用”做好了必然有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2.3满足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

保证使用者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节约不能以牺牲使用者的健康为代价。“适用”强调的是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与浪费。高效使用资源需要加大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比如智能建筑,通过采用智能的手段使建筑在系统、功能、使用上提高效率。

2.4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筑业再也不能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发展模式,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然,将会在建筑领域再次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危及后代子孙的生存。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3.绿色建筑目标的确定

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相继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特别是一系列评估标准的出台,对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标准一方面对绿色建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同时也对绿色建筑进行了等级划分,使用者可以根据标准的要求,根据自身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

3.1绿色建筑的目标

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开发商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环节,是实现绿色建筑的第一步。绿色建筑并没有一个绝对一致的标准要求。绿色建筑相对普通建筑而言,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不同绿色建筑之间可以存在差异,并不苛求所有绿色建筑都达到一致的标准,根据绿色建筑的“绿色度”,可以使用《标准》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和分级。因此不同的绿色建筑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确定绿色建筑目标。

3.1.1基础目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是必须满足的目标,因此可以将控制项作为绿色建筑的基础目标。

3.1.2定级目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根据对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满足程度,对绿色建筑进行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开发商项目的定位对绿色建筑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设计师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有可能满足的一般项和优选项,作为定级目标。

3.1.3目标的筛选。初选目标形成后,设计师应与开发商一起,充分研讨各个目标的内涵,了解目标对项目的影响,综合分析项目的情况,进行目标的筛选。筛选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应尽量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确定项目绿色建筑目标的工作,以避免对项目投资定位的影响和造成后续工作的返工;二是确定的实施目标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保证在实施过程中避免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三是基础目标是必须满足的,因此应确保基础目标的实现,而定级目标可以随着工作的开展,进行比选,以确定性价比最好的目标组合。

如建筑处于市政再生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内,选择a),即优先采用市政再生水,从技术上而言,再生水的水质和水量都更有保障;如果建筑所处城市无市政再生水管网,则选择b),该技术路线用水量和中水量的平衡全年都有保障,但水质的保障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若选择c),仅绿化和景观用水采用中水,可节省一套中水供水管网,但不利于水量的平衡;若项目所在地区雨水量少且不均匀,选择d)和e)是不合理的。因此,“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的目标,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可以优先通过“采用市政再生水”这一技术路线来实现。

3.1.4目标的经济技术分析。如果在项目的前期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建造绿色建筑并不一定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当然确实有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增加投资,但有些目标的实现并不会带来成本的变化,甚至可能还会降低成本。如“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建”的要求,需要设计师和开发商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关注“资源节约”的理念,并不需要增加投资,处理得当时还有可能降低成本。在关注绿色建筑的成本时,不能只看一次投资,还应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建筑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运营成本。某些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增加一次投资,但会大大降低运营成本,如节能的目标,虽然会造成建造费用的增加,但会使得运营成本大大减少。当然对于开发商来说,一次投资的控制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环节,因此初投资增量成本的计算,是最终确定绿色建筑目标的关键环节。

4.绿色建筑策划的工作模式

4.1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特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某种技术的运用或某几种技术的迭加,绿色建筑需要各专业之间综合考虑、整体协调才能得以实现。

4.2团队的建立

绿色建筑的策划需要采取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通过组建“绿色团队”确立项目目标,是实现绿色建筑最基础的步骤之一。“绿色团队”的组成可包括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咨询顾问、承包商等。传统的设计流程,是由每个成员完成他们的职责然后传递给下一家,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焦点应从分阶段、划区块工作模式,转换到多学科融合的工作模式。

“绿色团队”成员要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整实现。

第9篇:绿色设计定义范文

(一)绿色供应链的由来

最早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提出的。大规模、有意识地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韦伯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40万美元的资助下,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研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在当时绿色供应链只包含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两层含义,就是用最少的能源、最绿色的材料,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制造、运输、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确切定义,目前理论界对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总的观点是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这就是绿色供应链管理。

二、绿色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地进行企业管理成为可能。该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五个环节: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逆向物流。

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从总体上把整个供应链分为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采购环节、制造环节、交付环节和逆向物流环节,在每个环节都应遵循绿色制造的要求,把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绿色系统进行管理。

(一)制定绿色供应链的计划环节

绿色供应链是以传统的供应链为基础,并结合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应用技术,其目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从产品设计、制造、装配、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后回收处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均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优化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作为首要环节的绿色供应链计划环节,主要是要考虑企业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本企业内部还是,而且在相关联的企业和使用者,都要考虑资源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核心企业,作为链条中最重要的企业,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从设计的源头,到采购、生产、销售和回收,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引入绿色的概念,从而全面计划、杜绝任何形式的污染和浪费。

(二)绿色供应链的采购环节

绿色采购,就是在原有质量控制的标准、价格可比较的标准的基础上,加入绿色标准,即要求供应商在市场时采用绿色原料、绿色工艺,实现材料、能源的节约,来达到源头控制,满足公众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1.绿色供应商的管理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原来是通过包括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能力、价格、地理位置、可靠性、售后服务、供货期和柔性等指标加以考核和管理,而现在应该加入绿色评估要素,确定绿色供应商优先采购的机制。在此阶段,需要考虑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污染性、生产制造过程是否是清洁的、运输过程是否能够节省能源等因素。对绿色供应商的管理要充分体现根据最终产品的要求,结合供应商的实际困难,帮助部分供货商制订生产环境改善计划,以确保供货厂商的生产环境条件达到绿色标准,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以实现了制造方、顾客和整个环境的“三赢”。

2.实行一体化开发与建立一体化供应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的一体化开发是指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现在要求供应商从设计阶段,就确定绿色制造机制,确保提高产品的绿色水平。

建立一体化供应管理模式在于注重核心企业和供应商能够共同设计一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的一体化供应模式,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供应与需求双方信息高度共享,保证了供应与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双方在生产计划、库存、质量等各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及时交流,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形成了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协同管理,显著提高了采购与供应的运作效率。

(三)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不仅指制造、加工过程,它是一个包括了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产品加工、物流设计、包装设计以及产品拆卸等过程的大制造概念。

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环境设计等。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减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的材料选择与管理;产品的可拆卸性设计;产品的可回收性设计。

2.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四)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

绿色供应链的交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交付的过程。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从核心企业(制造商)到分销商或零售商的过程;二是从分销商或零售商到消费者的过程。

(五)绿色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环节

逆向物流,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上客户)到产品来源点的物理性流动过程的计划、实施和控

制。逆向物流涵盖了有关再利用材料与物品的所有活动、收集、拆卸和处理用过的产品、零件或者原材料,以使它们有效地再利用。按成因、途径和处置方式的不同,根据不同产业形态,逆向物流被分为投诉退货、终端使用退回、商业退回、维修退回、生产报废与副品,以及包装六大类别。该物流过程主要包括产品回收、检验与分类、检修、分拆和再加工、报废处理等步骤。

三、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面对欧盟的绿色壁垒,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迫切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建议。因此,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和行动:

(一)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一方面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当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实施绿色采购,尽可能减少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

(二)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最后,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四)加强管理部门的环境执法

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是相对有限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对生产过程进行适当的修改,但由于习惯、经验、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生产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效果怎样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业效益很好,想对生产过程进行大改造,节约资源和能源及减少环境污染,也不愿冒风险。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顾环境污染。这时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进行。执法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既向各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又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