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定风波黄庭坚范文

定风波黄庭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定风波黄庭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定风波黄庭坚范文

关键词:黄庭坚 巴渝词 内容 艺术 价值

黄庭坚于绍圣元年(1094),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治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治今重庆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春,移戎州(治今四川宜宾,属古巴渝地区)安置。元符三年(1101)十二月才遇赦东归,滞留巴渝六年。为避文祸,诗文少作;因词不为时人看重,大量作词,为创作高峰期。黄词早期学柳永,“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道人法秀罪余以笔墨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引)。其时词风大变,近于苏轼又自成一家,臻于成熟。

一、内容

首先是迁谪词,记录贬谪生活、心境。初来时孤寂悲凉,如著名的《醉蓬莱》:“对朝云”一词,巫山云雨、乱峰相倚的迷茫景象,杜宇“不如归去”的哀鸣,更增初贬之人茫然、孤凄之感。谪居时傲岸放旷,如《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不以迁谪为意,豪放倔强。词人虽沉沦下僚,仍关心民瘼:“异乡薪桂炊苍玉,摩挲经笥须知足。明年细麦能黄熟,不管轻霜,点尽鬓边绿”(《醉落魄》),对当地的柴米昂贵深感忧虑。遇赦时如获新生,如《浪淘沙》:“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甘寒。重入鬼门关,也似人间。一双和叶插云鬟。赖得清湘燕玉面,同倚阑干。”“鬼门关”即石门关,在奉节县东,为离渝必经之地。词人东归,如自鬼门关还阳,比喻贴切。此时回想,自然唤起美好印象,轻松愉悦。

其次为亲情词。贬谪次年,其弟知命携二人家眷前来相伴。《谒金门・戏赠知命》“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等句,展现骨肉异乡重逢情景,颇似老杜《羌村》。又如《南乡子》:“招唤欲千回,暂得尊前笑口开。万水千山还麽去,悠哉。酒面黄花欲醉谁。顾影又徘徊。立到斜风细雨吹。见我未衰容易去,还来。不道年年即渐衰。”突出一刻不愿与弟分离的心情。夫妻相濡以沫情景,如《减兰》:“偏怜络秀,苦淡同甘谁更有。想见牵衣,月到愁边总不知”,仿老杜《月夜》;妻子善解人意:“老妻学饮伴清谈”(《浣溪沙》),颇似老杜“老妻画纸为棋局”。另有“儿女成围,欢笑尊前月照之。阿连高秀,千万里来忠孝有”(《减兰》),“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 (《减兰・用前韵示知命》),道天伦之乐及子侄成器的快慰,舔犊深情尽现。

再次为交游词。贬谪期间,常以词与黔州知州曹谱(字伯达),继任高羽(字左藏),通判张(字茂宗),及戎州知州彭道微等唱和。《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将己与高比作二谢,风流傲岸,不甘消沉。另有《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等。对当地青年亦多有提携,如《念奴娇》:“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化用老杜“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摹写张宽夫、孙彦立等年轻人对自己的追随亲近,非常生动。

最后是山水、风情词。巴渝地处偏远,未有词作详加刻画。黄词则丽景、奇峡、民风尽现。如:“摩围小隐枕蛮江。蛛丝闲锁晴窗。水风山影上修廊,不到晚来凉。相伴蝶穿花径,独飞鸥舞春光。不因送客下绳床,添火炷炉香”(《画堂春》)、“苍岩万仞,下有奔雷千百阵。自古危哉。谁遣西园么来。猿啼云杪,破梦一声巫峡晓。苦唤愁生,不是西园作么平”(《减兰》)、“黔中士女游晴昼。花信轻寒罗袖透。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冠柳。竹枝歌好移船就。依倚风光垂翠袖。满顷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木兰花令》)。末首为士女游春图,揭示巴渝民俗:“摸石求子”。“穿石”,“即有孔的石头,相信它宜生男孩,祈求生儿子。又买鲜活的江鱼两条,并用柳条贯穿起来,则是祈求多生子,留住儿子。因为鱼是多子的象征,柳谐‘留’,还有驱邪、生殖的意义。双则是吉祥的数字。”词中可见竹枝词自唐代进入文人之手后,民间自发创作并未衰落,尽情展现百姓的喜怒哀乐。

二、艺术特色

格调豪健峭拔。虽身处逆境,仍倔强旷达。如上文所引《定风波》,虽深为雨所苦,但乐观狂放,直追古人,倔强性格立现。又如《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沈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况当年定计,昭陵与子,勋劳在、诸公上。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更具豪气,颇有苏、辛词之风。

章法质直通透,缺少转折、波澜。词中少用比兴、常直抒胸臆。如《谒金门・戏赠知命》,上片从弟艰辛行程写起,继以夜阑秉烛;下片噱弟自嘲,长叹作结,写尽骨肉重逢之感。章法全类散文,颇似辛词“以文为词”。作于丙子中秋的五首《减兰》同样如此。

语言雅俗结合。丽如《阮郎归・茶词》:“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斗圆方,研膏入焙香。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舞红裳,都濡春味长。”茶饼洁白,外裹箬叶,囊以红纱,白、红、绿三色相衬,令人赏心悦目;《画堂春》笔触优美细腻,灵山秀水令人神往。更多则疏宕明快,多口语、俚语,如前引《南乡子》明白如话,时有口语。集中多自称“老子”,狂放不羁,体现“以俗为雅”的特征。

三、价值

首先,山谷巴渝词是其贬谪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原始史料和形象记录。词与同期诗文互参,对了解其生平、思想的发展脉络不无裨益。

其次,对正确评价山谷词的地位提供有力证据。王兆鹏:“把词的生活场景、审美空间引入到流放之地、谪居之所和家庭生活……与此前溢粉流香、花光照席的词世界形成鲜明对照”可谓的评。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多男女相思,内容狭窄,境界单一。山谷词以巴渝蛮荒之地为题材,对这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详加描摹,开了先河。以词表现手足情深,苏轼以外鲜见。写舔犊之情的更是寥寥。尤其是词中女子多为恋人或,以词展现妻子形象,且不吝笔墨大加称赞,苏轼以外更是空前,山谷可谓先驱。而《鼓笛慢》“无论景象和人物都有落落不凡、英气昂扬的意趣。这类壮词正面写边塞颂武功,比苏轼词似更富豪气,实为南宋辛派词人悲壮激烈的抗战词导夫先路。”黄词于苏、辛之间的桥梁作用功不可没。

另外,为后人研究巴渝风俗、民间歌谣、地理状况等提供丰富生动的史料。词中提及众多巴渝物产,令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如荔枝、摩勒果等。多首茶词对于了解巴渝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 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1。

[2]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

[3]孙 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

[4]唐圭章编纂,王朝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

[5][宋]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宋]黄庭坚著,[宋]任 渊、史 容、史季温笺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第2篇:定风波黄庭坚范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诗作很随意,像是信笔写成,并不追求格律。苏轼的落笔粗犷得很,一点没有收敛的意思。转折处欲行又止的滞涩,飞白时笔尽意不止的奔放,钩丝时千变万化的顾盼如美人暗送秋波的绵延……或浓或淡,肥瘦相接,龙蛇飞走,纵横无际。虽说这终究是行书,但已然如草书一般是淋漓尽致的抒发。

东坡被贬黄州,在第三个寒食节的夜里,刚刚大病一场的他,在清明连绵不绝的断魂的雨水中写成此作。书迹之中,笔笔见真性情。

很多人说,东坡很旷达。也正是在这个寒食节前的一个月,他写成了著名的《定风波》。能够头顶一蓑烟雨笑谈平生,自道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似乎也只能是一个放达不羁之人。

苏轼一生诗作无数,单纯论文学性,《寒食帖》根本排不上名号,可它却成了苏轼自己最钟爱的墨迹。以前我始终不了解,为什么他最爱的,不是《赤壁赋》这样超然的文章大作?当我试着自己写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一个诗人最钟爱的作品,不是因为有最完美的格律,不是因为有最工整的对仗,亦不是因为有最和谐的音韵。藻饰太多,便会失去真实的自我,诗亦是如此。只有融入了一颗心最深厚的感情,才会成为诗人珍惜之物。只因为,诗人写它,本就是给自己的心看的。很多人摹写《寒食帖》,总是难以达到神似,亦只是因为不能体味其中的真情吧!

我也看过《赤壁赋》,文章很超脱,字也写得很认真,颇显工整,但这多少不是子瞻最切近的心声。

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

三,古人以之表示多。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离被贬之日应该已很久了吧,可是这一颗心却总不能愈合。夜很黑,透着寒意,无休无止的冷雨,把这一个大病方愈的灵魂彻底浇透。在连烛火的陪伴都已成奢望之时,苏轼不过是另一个“茂陵秋雨病相如”。是啊,只有在此时,这样一颗被痛苦折磨醒的心的恸哭,才是最没有遮掩的,才是最真实的。也许,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经历,晏殊的词读来总是让人觉得没有咀嚼感,像在无病。而《寒食帖》,却是东坡用他的血写成的。苌弘的冤血三年化碧,东坡的血终也在千年之后化成了墨色。又有几人真正了解这墨色本是血色!

我不禁想到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

花气熏人欲破禅,

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

八节滩头上水船。

能够感受到那第三个寒食的苦痛的人,除了黄,终究是寥寥无几。

这两个命运相似的人,彼此互为知己,同病相怜,也不过是给后人几分宽慰、几分唏嘘感叹的余地而已。

褪尽了文豪的外衣,苏子毕竟只是常人。他若是真旷达,又怎会在一个月后的寒食之夜,有这样饱含血泪悲楚自怜的文墨留世?旷达的表象下,是一颗孤独无助的心,只在寒食的夜里表现出本真。每个人,每颗心,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江湖草莽,大抵都免不了有孤独无助之时。之前或许是春风得意,或是悬梁刺股,或寄情山水,或淡泊无求,但当我们转过身时,无外乎用一阵悲凉面对孤寂,不能自已地恸哭。

第3篇:定风波黄庭坚范文

关键词:柳永;宋词革新;慢词与词调;审美情趣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他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卓有建树的词人。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到了柳永那个时代,已经走向了一条艰难的窘迫小路。词坛上小令占据着主导地位,题材僵硬,思想感情有待于深化,表现手法也有待于创新,形式、题制、语言等等都有待于丰富和完善。而就是柳永,通过对慢词的探索创造,突破了此类种种诟病,为宋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宋词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柳永对宋词的革新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并驾齐驱。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了到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有数据统计,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起头并进。

慢词扩大了篇幅体制,也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玩赏冶游、都市风光、歌姬情感、咏史怀古、羁旅行役,在柳永处皆可入词。将自身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生融入词中,词的题材着实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可以说,宋词流经柳永之手,体制基本完备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宋代有冶游的社会风气,许多知识分子都好尚声色之乐,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但大多数作者都是一种士大夫型的心态,追求单薄清高的虚无境界,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与普通市民的世俗心态是不能接轨的,是一种贵族化的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愈显老态龙钟。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2.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

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如他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该词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坦率真诚。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2.2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如《慢卷绸》:

闲窗烛暗,孤帏夜永,欹枕难成寐。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到得如今,万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

红茵翠被。当时事、一一堪垂泪。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

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生动传神。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2.3表现了下层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他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伤心。”(《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妓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词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出一种人格观念的变化。摘去有色眼镜来对待歌妓,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曾大兴说:“把歌妓当人看,这就是最大的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中,歌妓只是一种,好听的会说“尤物”,但终究是不会被当作人来看的。而柳永置她们于平等的地位,并与之产生过强烈真挚的爱情。它排开了政治经济关系的考虑,排开了“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意义。

2.4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的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对于贵族词坛所缺失的,柳永首先在词里发扬了平民风格和平民意识,扩大了词的社会基础。他深切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命运,在他笔下,歌妓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矛盾、有痛苦,更有热切的理想和追求。将歌妓视为普通人,对之人性人格大肆挖掘,这不能不说柳永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

3、语言表达方式的大胆革新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怎”、“争”、“伊家”、“阿谁”、“看承”、“消得”等等通俗又富表现力的词,从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既使词的语言大为丰富,又让读者亲近,易于理解和接受,贴近市民大众口味。

为适应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柳永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表现手法。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如《雨霖铃》中,作者用铺叙衍情法,将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

柳永还巧妙地利用时空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造出独特的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浪淘沙》(梦觉)和《慢卷绸》(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与铺叙相结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是直抒胸臆。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4、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把词的审美趣味方面带向了通俗化的方向发展,他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柳永在仕途上屡受挫折,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宦游干谒。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不仅如此,为了追逐利名,不得不远离亲人:“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苏轼就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的。

5、结语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宋词的转变和发展以及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有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永本来也是积极进取的仕子,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厌恶功名,成为耽于世俗之乐的浪子,将自己融入市井之中。长期与市民交往,使他深刻地认同市民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从而走出了一条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知识分子与市民群众之间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隔阂,沟通了作家文学和市民文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市民文学的格调,也拓宽了作家文学的视野,从而丰富了整个文学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3]王定璋.宋词寻故[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赵.柳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5]谢桃坊.柳永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谢桃坊.柳永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刘占召.张海凤.柳永词赏读[M].北京:线状书局2007年.

[8]薛瑞生.柳永词选——古典诗词名家[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第4篇:定风波黄庭坚范文

关键词:顾太清 词作 三种类型 思想

顾太清是清代著名的女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曩阅某词话云:本朝今人词,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直窥北宋堂奥。”,对她的评价很高。

顾太清是满族上层社会的妇女,学识涵养颇高,加上自身经历的坎坷,使得她的词独具面目。黄嫣梨《顾太清的思想与创作》:“顾太清生活在封建社会的贵族圈子里,她的思想,正好表现了古代名媛的典型,不过,由于她家学渊源,赋性贤惠,再加上她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触觉细腻及感情丰富,所以在她诗词里表现的思想。又并非一般封建妇女所见所闻的狭窄。”她的词数量众多,盖有三类:一为题赠唱和,二为咏物明志,三为发抒感慨。其词风格多样,年轻时曾效仿宋代著名词家创作了许多和词,所和之人有黄庭坚、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张元斡、张孝祥、姜夔、等人。由此可知,顾太清开始创作词时是博采各家之长的,但她愈到后来愈趋向于姜夔的词风,而这又与其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题赠唱和

金缕曲

题《花帘词》寄吴菠香女士,用本集中韵

何幸闻名早。爱春蚕,缠绵作茧,丝丝萦绕。织就七襄天孙锦,彩线金针都扫。隔千里、系人怀抱。欲见无由缘分浅,况卿乎与我年将老。莫辜负,好才调。

落花流水南猜料,正无妨、冰弦写怨,云笺起草。有美人兮倚修竹,何日轻舟来到。叹空谷、知音偏少。只有莺花堪适兴,对湖光山色舒长啸。愿寄我,进来稿。

此词所赠之人是吴藻(1799-1862),晚清著名词人,与顾太清同岁,两人关系密切、唱酬不断。在此词中,顾太清表达了对同道中人的惺惺相惜之情。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女子虽衣食无忧,但其活动的范围相较男子而言是狭窄的。顾太清所处之社会内忧外患、每况愈下,时代的风气虽因外来势力之侵入而有所改观,但束缚女子的缰绳还是很牢固。正因为如此,以顾与吴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上层女子大部分时间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诗词唱酬来联络情感,借以消解自闭人生的种种苦闷(当然,顾也有与众相知携手同游的经历、并以词记其事。但是这些只是生活的插曲,大部分时间顾还是寂寞的)。女性的触觉是敏感的,她们于时光的流逝体味相较男子为深。既然时光流逝挽留不住,那么只能增加生命的密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此词中“欲见无由缘分浅,况卿乎与我年将老。莫辜负。好才调”即是这种观念的直白表达。如顾一般的封建上层女子很少有志同道合的男性朋友(实际条件也不允许,顾较别人幸运的是她有个颇具风雅的丈夫奕绘),因而女性知己的相识相交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她们感情真挚、推心置腹,于对方的作品奖掖备至,如顾在《金缕曲・题刘季湘夫人

二、咏物明志

意难忘

自题《梅竹双清图》

一径幽香。傍猗猗修竹,疏影彷徨。横斜深院宇,冷艳小池塘。才雪后,乍芬芳。B无语持觞。向夜阑、巡檐索句。特费思量。

相思难话衷肠。想家人空谷,一样情伤。帘栊灯黯淡,篱落月昏黄。多少事,意难忘。似不自禁当。更怕它,新愁旧梦,虚度年光。

顾太清所咏之物为梅与竹,实际上是借咏物以抒怀明志。梅、竹、松在中国漫长的文化演变中已经成为一种高洁形象的象征,士大夫文人每每以此自拟、表明自己的品格。顾太清作为一位女子,因其生活之优雅与学养之丰富,所以形成了高洁的情操,而不同于一般闺秀的那种拘泥于自己的琐碎情感与园囿的凡花俗草,而是具有男性士大夫的某种情怀,其营造意境之幽冷深得姜夔的神韵。“向夜阑、巡檐索句。特费思量”表明了词人由对梅、竹的喜爱而彷徨其下、欲有兴寄。张炎品姜夔词日“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玉田所品之“清空”我认为是就其词之风格而言的,因白石于词中多采用长焦镜头摄入自然之景,且多梅、竹、雪、月之意象(这些自然之景因渗透进白石之情思,故而不同于其他词人的泛泛摄入、感情付出甚少、或趁景或点缀。且这些物象在中国传统的文论中早已与人的某些美好品格融合为一了,即我们常说的比德),反观太清此词,不仅词中摄取的意象与白石类似,而且在情感的投入上比白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浓度与深度相较起来还要深(可能是因为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女性生理更敏感、心理更细腻,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捕捉到细微的变化、感情投入出自胸臆,坏处是有时会趋向琐碎。顾太清很好地利用了好处,而较少沾染坏处)。下片的“相思难话衷肠。想家人空谷,一样情伤”则由自然界的美好事物联想到自身,融化社子美诗句而不凝滞,过渡自然而贴切。古代女子、特别是能文多才之女子每每睹幽冷之意境而联系到自身,前生旧梦统统涌上心头,愈显情怀之幽独,“多少事,意难忘”、“新愁旧梦,虚度年光”就是她触景生情的心理写照。

上面我们分析了顾太清学习姜夔词风格的一面,而张炎评价白石词的“骚雅”,即指其词的内容方面,“骚”即有所怨,出自屈原之《离骚》,简而言之就是心中郁藏不平之气(于白石,我们可以联系他的遭际而感同深受,或衣食之无据、或所欢之远逝、或仕途之坎坷、或良才之不遇等等。这些困扰词人一生的难题始终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有人遇“骚”会尽情倾斜、一吐为快[如刘改之一流],而于白石则由于其禀性与持守及涵养的作用,下笔则“雅”。“雅”,即正也,与中国传统儒家之思想相台、且又带有南宋理学的印迹,故而其词总是将心中之“骚”在萦回曲折的吞吐中以“雅”出之而没有一点显露或隐藏的痕迹,完全浑融在一起,显得自然、空灵而缥缈。顾太清《一丛花・题湘佩》一词的下片:

哀而不怨宛从容,珠玉粲玲珑。鸳鸯绣了从君看,度金针、灭尽裁缝。大块文章,清奇格调,不减古人风。

此处虽是为友人词作题答,但从中可以发见顾太清自身的文艺观,她认为词要“哀而不怨”,实际上就是强调词要“骚雅”,而前代词人中最具“骚雅”之风的非姜夔莫属。一如上面提到的那样,白石之所以会成为这一个,而与他人迥异,词的个性异常鲜明是和他的禀性、涵养以及时代的大环境分不开的。而顾太清深处闺中,作词自然不会有苏辛派词人的纵横豪放、目空一切,也不会有柳秦派词人的易流于猥亵、格调不高。唯一和她口味相调的就只有白石了(的词格调也很高,但我认 为女性感性与直觉居多,的词虽貌似意识流式的呓语,似乎人人能之,但没有他那样的理性与饱学以及他所处的特定时代的影响的综合作用是不能学其词的,多感性与直觉的女性词人更是不宜步其后。顾太清年轻时曾有《金缕曲・和》,全词疏淡,未见浓密,实在是效颦之作,差梦窗远矣),白石虽为江湖游士、但持守甚强,而太清身份与地位自与一般人不同,尚雅的情操是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而这,反映在她的词作中必定会出之骚雅。虽然她年轻时的遭际颇为坎坷,但很少直露地倒苦水,而是含蓄、内敛有余,这符合张炎说的白石之“骚雅”。

三、发抒感慨

(一)感慨光阴倏忽

自古文人墨客伤春悲秋之作多矣,顾太清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上层妇女,当然于此更加体会深刻,兹举几首如下:

如梦令

送春

昨日送春归了,枝上残红渐少。帘外绿阴多。

满地落花谁扫?体归,休归,一任东风吹老。

尾犯

九月五日雨中作

风雨近重阳,香噗短篱,秋永清洁。落帽题糕,费词人饶舌。天将晚、萧萧雨意,酒初醒,沈沈妆阁。听疏帘外,一阵西风,触动檐铃铁。

残虫声渐歇。况又到、霜冷时节。多病年来。怕镜中消削。爱红叶、碧山谁染,剪黄花、翠襟自裰。登高心兴,似比著、当年更薄。

传言玉女

雪夜不寐

一夜风威,晕疏窗微照。云母屏风,护罗帏寒峭。黄花影里,数尽更筹多少。新愁旧梦,竟难忘了。

多病何堪,纷绪乱、萦怀抱。茶铛药裹,扬轻烟香杳。棱棱瘦骨,顾影翻然成笑。游仙有梦,也成颠倒。

第一首写的是送春,词人目睹曾经满树的红花正在逐渐掉落,浓密的树荫渐渐变大,顿时怜花之心,并发出热情的挽留,“休归,休归”。她表面上是悲花之零落无余,更深层次的是表露对自身美好年华悄然逝去的伤感。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与此词有相似的含义,同样是敏感、富贵女子情感细腻之处的表现。

第二首作于重阳前夕。阴雨潆漾、秋风衰飒,词人的心情也由此种恼人天气而暗自神伤,不仅“多病年来。怕镜中消削”(即容颜之受损),而且“登高心兴,似比著、当年更薄”(更难堪的是其心境之受损,不复先前之意兴盎然)。

第三首写的是冬日难眠之境况,词人多处提到自身的“多病”,就是连做梦的权利都没有了(完全被环境所控制)。由此可知顾太清的忧愁之深,简直到了无法排遣的地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女性的细腻情感与敏锐触觉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她所经历的一系列变故与挫折的缘故。

(二)感叹人生无常

顾太清有两首记梦的词作比较突出,梦境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现实的反映(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作为一个情感细腻的女子,顾太清对现实的感受更深,因而在她的记梦词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定风波

恶梦

事事思量尽有因,半生尝尽哭酸辛。望断雁行无定处。日暮,鹊鸽原上泪沾巾。

欲写愁杯心已醉,憔悴,昏昏不似少年身。噩梦醒来心更怕。窗下,花飞叶落总惊人。

江城子

记梦

烟笼寒水月笼沙,泛灵槎,访仙家。一路清溪双桨破烟划。才过小桥风景变。明月下,见梅花。

梅花万树影交加,山之涯,水之涯。澹宕湖天韶秀总堪夸。我欲遍游香雪海。惊梦醒,怨啼鸦。

第一首词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顾太清三十七岁。这是她回忆过往心酸人生经历的佳作,但很明显的带上了女性词人的特殊心理,“事事思量尽有因,半生尝尽哭酸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词人面对命运的拨弄无可奈何。只好将它归结于人世间的因果报应,顾太清有许多词作都表现了受佛道思想浸的痕迹。邓红梅在《女性词史》中说:“词人本来就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溺情不振,她有着豪爽而大气的禀性,她因好读书而明智,她还受到善讲佛理的奕绘的点拨。”奕绘遂纳顾太清为妾,但他颇能好好待她,两人在一起切磋诗文、很有李清照与赵明诚的风范,太清受其影响颇大。

第二首词写她梦中的美好经历,全词意境优美,只是在最后留下了截然相反的心理痕迹,“惊梦醒,怨啼鸦”,梦中的事物是那么的生意盎然、词人的性情是那么的舒畅,梦中愈是美好,现实愈是惨淡,读此词可知太清心境。

参考文献:

[1]蕙风词话续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张宏生,张雁编,中国古代女诗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