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1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 进展

我国水资源存在主要问题是短缺、污染和灾害,水资源管理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水资源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水资源管理学是管理水资源知识体系,以水资源为管理对象,探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护的各种措施规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包括水资源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法律管理、权属管理、行政管理、规划管理、配置管理、经济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管理、工程管理、数字化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1、 水资源管理学内涵

加强水资源管理成为有关水资源领域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水资源管理,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在不同的卷中,对水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释。综观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他们都是以水资源开发作为主线,“保护”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视野相对狭窄,大多数概念只局限于水资源本身,缺乏复合系统下对水资源的综合认识,以水论水;第三,缺乏生态环境的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水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水资源需求及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水资源管理学是从学科角度对水资源管理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是水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水文学、水资源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通过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资源安全,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内容

水资源管理学研究对象很明确,就是围绕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前,水资源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缺乏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关系。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人类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都要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解释多种多样,但都基本围绕着 “满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这一核心思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人类必须正视干旱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诸多与水资源相关的问题,这给水资源管理学提出了新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无法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观点构建全新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这成为水资源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具体地说,水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数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水资源法律管理、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行政管理、 水资源规划管理、 水资源配置管理、 水资源经济管理、 水资源投资管理、 水资源风险管理、 水资源利用技术管理、水资源工程管理、 水资源数字化管理、 国际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水资源安全管理和水资源数字化管理等等。

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3.1 国际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文献极为有限。根据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面临的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特点,国际上也对新形势下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并就一些问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他们主要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要求”而展开。这些研究活动为水资源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1992年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水和环境大会—21世纪的发展与展望”上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及可持续研究的问题。1993年“第二届国际实验与网络资料水流情势学术大会”上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水文学基础和信息资料问题。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主持,国际水资源协会与国际水文科学协办召开了“变化世界中的水资源管理研究规划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资源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四个专题。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国际水资源及环境研究大会:面向21世纪新的挑战”,讨论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管理的应用实例等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1996年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其定义为“支承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坏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资源可持续管理要求在水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中,寻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福利之间的最佳联系与协调。与传统的水资源管理相比,可持续水资源强调了未来变化、社会福利、水文循环、生态系统保护这样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来遗憾可能性达到最小的水的管理决策”。世界银行将水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系列水资源相关领域(如水电、水资源供给与供给设施,灌溉与排水等)一体化管理。综合水资源管理的观点应该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确保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开的第5届“不确定性增加下的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学术大会”,洪水与干旱管理、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水文与生态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等成为重要议题。

1998年在武汉召开了“98年国际水资源量与质的可持续研讨会”,探讨了流域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问题。1998年国际水文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年在美国召开了“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容和目标,以及交流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经验。此次研讨会达成一个共识:未来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流域的统一管理。流域统一管理是流域内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统一协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区公众的共同管理。会议认为,为了实现流域统一管理的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复杂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科学规划基础之上;②必须显著提高预测各项管理活动结果的能力;③为了达到水资源管理的目的,持续的检测和评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管理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和公开的。(Miguel A. Marino 等,2001)2001年,国际水文科学学会在荷兰召开了“区域水资源管理研讨会”,会议针对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以往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新挑战的区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研究和讨论,近年来,国际学术界相继出版了多部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专著,这些专著大多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从学科的角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专著还是探讨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现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水资源活动的主要理论和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编著者对一些论述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论文的整理和归类,我们可以从中基本上了解到当前国际学术界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划分。

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在2001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收录了国际水文科学学会(IAHS)2000年在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研讨会”的文章。Miguel A. Marino和Slobodan P. Simonovic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从事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资源管理活动正处在探索过程中。作者认为,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活动中,僵化的管理体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机构)是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官僚作风、不负责任以及缺乏战略性指导原则导致水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缺乏远见,并且拒绝与水资源利益相关者就水资源管理问题进行公开的交流和探讨。新的水资源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寻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为此,他们认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将是水资源管理活动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水资源管理活动必须包含水环境治理和保护问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水资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编著出版的《水资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两年间国际上一系列关于“水资源管理”国际会议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在全球变得越来越复杂。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水污染、水资源浪费以及气候变迁等因素却正在威胁着水资源的供给。这套书从10个方面论述了当代水资源管理活动的内容,他们是: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活动管理,废水处置和管理,管道输水和渠道输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资源管理。(C.A.Brebbia P.Anagnostopolos ,2002 )。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书中指出,现代水资源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已经超出了传统水文地质学中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 AL—Rashed 、V. P. Singh和M. M. Sherif合作编著的《水资源发展与管理(Ⅳ)》中从7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这7个方面包括: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原则,水资源稀缺和保护,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规划、水权分析和处置的决策支持系统,水电和灌溉的发展潜力,灌溉水管理,水资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较著名的著作还包括B. Datta Ray, R.P. Athparia的《水与水资源管理》(1999年);A. Farooq Khan的《水资源管理:挑战与责任》(199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水资源管理:综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术界并未明确提出水资源管理学的概念,但在国际上许多大学中,都开设了以“水资源管理”为名称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始以及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形成。例如在美国特拉华流域委员会计划和行动部部长Dr. Kenneth F. Najjar 在VILLANOVA 大学为水利工程学、水文地质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水资源规划0与管理”课程介绍中,Dr. Kenneth F. Najjar认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是对水资源规划、分析、设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方法等综合型课程,主要包括水资源法律和规章条例,流域管理、水资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给分析、洪水管理、水资源质量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供给规划包括水资源使用、需求项目,水资源配置、水容量扩充。该课程还包括水库运行等相关问题。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关于水资源的综合问题的考虑,这些问题来自于从静态的水资源法律和章程到动态的自然资源的应用[3][3]。 3.2 国内水资源管学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水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对实际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管理内容的简单罗列和堆加,并未从理论的高度来对水资源管理的体系和框架进行系统的阐述。随着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以及可持续发展对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战,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探讨和框架体系的构建。

赵保璋主编的《水资源管理》(1994年)是我国出版较早的专门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专著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废水、污水等水形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联系,统一而相互转化的整体。而现实中,长期以来我国水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水权分散,形成了“多龙治水”的局面。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应该以水的资源观点、水的系统观点、水的经济观点以及水的法制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布局与调配,以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综合管理体制,按照相关法律由水行政部门实施管理。该书认为水资源管理活动主要包括规划管理、开发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环境管理(赵保璋,1994)。

冯尚友在《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一书中将水资源管理定位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治理、保护、利用过程中,所进行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监督检查等一系列规范性活动的总称。统筹规划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整体布局、全面策划的关键;政策指导是进行水事活动决策的规则和指南;组织实施是通过立法、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等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实践;协调控制是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和水事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控制好社会用水与供水的平衡和减轻水旱灾害损失的各种措施;监督检查则是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执行正确方针政策的必须手段。

吴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和《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两本专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来关于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报告和讲话的汇编(吴季松,2002)。《现代水资源管理学概论》一书中,作者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以及主要内容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从整体来看,该书更多的是从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讨了水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左其亭和陈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活动》。该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水资源管理理论作了初步探讨。该书专门探讨了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和水资源管理基本内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觉悟和参与意识;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水资源统一管理以及实时进行水量分配和调度。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代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该书还专门探讨了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绍了电子信息技术和“3S”(GIS、GPS和RS)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林洪孝在《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界定水资源管理活动为:依据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水资源系统自然循环功能,按照经济社会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人们的涉水行为进行调整与控制,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该书对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框架体系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论述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并构架了水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提出,随着人类水资源问题认识的发展深化,水资源管理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技术和学科,其管理领域涉及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其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权属管理、水资源政策管理、水资源综合评价与规划管理、水量分配与调度管理、水质控制与保护管理、节水管理、防汛与抗洪管理、水情监测与预报管理、水资源组织与协调管理以及其他水资源日常管理等十个方面。该书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概括和构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资源管理活动的所有内容,是目前比较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的概括和总结。

姜文来、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本书是国内外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本书在界定水资源管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然后专题阐述水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最后展开案例研究。全书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资源管理学概述,界定了水资源管理学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水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水资源复合系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水资源管理学的管理学基础;第三章—第十七章,专题论述,论述了水资源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经济管理、权属管理、规划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国际水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行政管理、风险管理、安全管理、数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资源相关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农业水资源、民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开研究。

4 结束语

由于水资源是与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引发的各种问题,长期以来对有关专家学者对水资源管理极为关注,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水资源管理学产生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基础。水资源管理学是水资源管理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众多学科之上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积极推进和发展水资源管理学,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姜文来,初论水资源管理学,中国水利,2004(3);

赵宝璋,水资源管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2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 水资源;供水管理;需水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037-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遭受严重的制约,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需求不平衡,他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保障水资源供需平衡,有效协调供水与需水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了从供水管理到需水管理的转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需水管理含义

需水管理的完整含义是指经济社会用水需求管理。需求管理作为一项特殊的管理措施,最早出现在用电领域,为了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需求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容纳能力,严格规范水资源的利用开发过程,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行政及法律措施。传统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是通过供给来满足人们对水的需求。新型的水资源利用原则是通过调整和控制用水需求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需水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水资源基础管理、水资源配置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管理。这三个方面环环紧扣,密切相关。

2 需水管理的意义

我国之前水资源利用方式是供水管理,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水资源的供需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粗放型的用水管理方式,会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但是,由现在看来,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新型的需水管理方式成为一种必然。需水管理可以将粗放型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方式。需水管理在当前的状况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需水管理可以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需水管理可以保障用水安全;再次,需水管理可以很好地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最后,需水管理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

3 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关键

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转变

用水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传统的用水管理主要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社会功能,遵循的是一元主体论思想。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模式逐渐显露出一系列弊端。因此,要解决水资源利用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实现水资源的全面科学管理。

2)管理对象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方式面对的对象主要是自然水循环系统以及水资源系统。但是需水管理调控的对象是工业、农业等社会用水以及人工生态用水。它强调从源头上杜绝不合理的用水现象,减少水的损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管理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供水管理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满足社会需求。需求管理方式下的水资源管理目标是面向对象的用水管理。通俗地讲,供水管理是通过供水来适应人们的用水需求,而需水管理是通过调整用水适应水的供给。

4)管理手段的转变

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手段是采用工程技术措施,例如通过水资源工程建设来提高水资源的供给。但是需水管理的管理手段是综合性的,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设合理的用水制度,加快产品升级和转型,加快水资源循环利用新工艺的发展。总之,需水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形成合理的用水机制。

4 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求管理的措施

供水管理转变为需水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

1)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上讲,要将需水管理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额核心,深入考虑到改善民生,将需水管理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要将需水管理的理念贯彻到水资源规划、利用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与制度体系,使需水管理法制化,完善供水执法监督体系。第三,要合理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国民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城市水资源建设,完善国家各产业的节能减排政策,促进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和实现。第四,加快经济政策的实施,发挥市场的重要作用,加快对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进行水价制度改革,推进建设完善的水价制度,包括农业废水处理以及工业用水、工业污水处理等水价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建设市场监督机制。第五,对于需水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指标体系以及行业指导标准,该指标体系包括取耗水指标、工业用水排污总量指标。第六,要明确职权,合理划分水资源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体系。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上的水资源管理包括流域以及行政区等两个方面。中观流域层面的管理目标主要是有效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对社会企业的废水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确定水资源的总量以及可再生能力。第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第三,加强对水资源的总量控制,在中观层面上对水资源总量及排污总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完善调度体系,建立排污标准,完善保障制度,这也是中观流域层面的重要措施。

中观行政区层面的管理目标是提高水循环的效率,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效益管理以及水资源总量控制。这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好各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水资源配置关系。

第二,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合理的布局。

第三,加强公共区域水资源配置管理以及水资源节约管理。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区域间的配水效率及节水管理。

第四,进行区域用水及企业排污定额管理。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排污标准,完善废水收费制度,建立奖惩执行体系。

第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对公众进行节水意识教育,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中观层面的需水管理实施的主体主要是区域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水资源管理部门。

3)微观层面

水资源利用的微观层面主要是指社会用水层面,从该层面上讲,需水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利用各社会用水单元的用水效率。需水管理强调将用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管理的关键点是有效识别用水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社会单元内部水资源的损耗以及无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严格规范社会层面用水行为,减少企业的污水排放。

微观层面上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实行严格的单元计划性用水,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加强水平衡测试,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统计及考核体系。

其次,要对关键的结点进行控制。要充分了解水资源的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过程,通过绘制水资源利用网络图,认识到水资源利用中的关键结点,实现对水资源利用的全过程掌控。

再次,要加强节水技术改造,节约水资源,提高社会的节水能力建设,加快节水产品的升级换代。

最后,要加快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用水组织和网络,明确用水责任主体,严格考核用水绩效及奖励机制。

5 结论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更大的利益成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我国传统的供水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有的国情。

因此,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加强对水资源的需水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第3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地方政府的建制可以溯源到1852年宪法,依照该宪法设置了6 个省(后扩展为9个)。省制实行了20年后被废除,原因有二, 一是省政府规模太小不能很好地集中财政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二是省政府所辖甚广不能代表分布在农村的小群体居民们的利益,而众多的、散状居民群体分布正是当时新西兰典型的社会结构特征。

1876年地方政府体系重新建立。省制废除后,新西兰模仿英国的地方政府体系建立了郡、市、城区为一体的地方政府。随之,又附设了一套行使特殊职能的政府组织,如防虫害委员会、港务委员会和电力委员会。通过不断的分解设立,地方政府的机构日益庞大。19世纪晚期,地方政府机构的总数为450个,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已达到了1000多个,虽然几次尝试建立强有力的中层地方政府以使地方政府体制更合理,但都不成功。

至1984年,地方政府体制出现了一些问题。无论精简机构的改革怎样努力,新西兰仍然存在着近700个地方政府机构。 宪法所赋予的权力牢牢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中,地方政府几乎无权监督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集权的一个后果是,政府的服务总是以如何行使好自己的职权为出发点而不是首先想到公众的利益,因此政府的服务流于形式,政府漠视民众的需求。中央集权还导致了国家高度介入经济,这已成为80年代新西兰改革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80年代行政改革开始以后,地方政府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此项改革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重新创设地方政府组织结构,因为它完全抛弃了原有的行政框架,而从重新制订地方版图的依据、重新划分地方行政版图开始,进行了全新的、彻底的地方行政的建设。

1.关于地方行政版图的划分依据

重建地方政府的区划版图的任务交给了地方政府委员会(localgovernment commission,简称lgc)。在划定地方疆界的过程中, 首先涉及的问题是依据什么来划分。地方委员会在确定了通过地方的空间整合来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思路后,结合新西兰的国情提出了地方行政区划依据:

(1)有利于利益不同的群体的协调;

(2)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传递的效能;

(3)尽可能有利于人口普查;

(4)尽可能接近地理上水流域的分布。

2.关于地方行政区划

在地方政府委员会还在研究行政区划改革的时候,资源管理的立法改革就已经在进行了,这两项改革的互行有助于资源管理行政的建设。根据地方委员会最后做出的行政疆界划分,新西兰设置14个区域辖区,即区域政府,区域辖区的区界直接与水流域界限吻合。地方委员会认为,水流域分布应当而且已经成为新西兰行政区划的基础,因为对自然资源(如水、土地、海洋、大气)所进行的管理,或者对自然资源所进行的其他支配活动,都必须结合自然分布的状况。

与14个区域辖区同时建立的还有72个区地方政府组织,即市或区政府,它们是根据“不同利益群体”而作的划分。

3.关于现行行政区划的评议

首先,对现行区政府和区域政府的设置存在争议。在疆界确定后不久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过大的区域辖区不大可能实现对不同利益群体实施行政管理,因而有人主张将现有的区域政府一分为三。

其次,依据水流域界限来划分行政区域也存在异议。与地方委员会的意见相反的观点认为,此法既不符合不同群体利益,也不适应生态的现实状况。水流域界限划分法与环境生态管理最不协调的该属海岸带管理,因为海岸带界线模糊,管理的重点各异,相邻区域管辖权复杂;而新西兰又是一个岛国,此法没有兼顾这个地理特点。

再次,行政区划中的群体利益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追求行政区划的空间合理性与兼顾利益不同的居民群体的分布往往是格格不入的,故而还引发了广泛持久的疆界争吵。群体利益上一个典型的问题是新西兰政府与土着毛利人的关系。毛利人想借这次行政大改组恢复其在中世纪英国殖民统治中失去的权利。总之,虽然行政改组努力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可无论从地方政府重组过程看还是从其结果看,在对不同群体利益重视的程度上并不均衡。

即使存在上述对地方行政区划改建的批判性评议,但普遍地还是认为目前遵行的行政区划大致上还是与环境生态管理的需要相协调的。

(四)《资源管理法》

1.目的和原则

《资源管理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个几乎涵盖资源管理各个方面的总括性法案,而且它的立法目的立足于“可持续管理”。1984年立法改革初始,新西兰一共有100 多个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法令。法律所设的重叠繁冗的管理使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许可过程变得拖沓而费时。立法的缺陷,再加上已经展开的行政改组(尤其是行政改组中重要的资源管理决策权的转移),使得资源管理立法的改革呼之欲出。基本上说,资源管理立法也应当与地方政府改组同时进行和完成。

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建一样,追求经济效率和以市场为主导的思想贯穿了资源管理法改革的始终。最初,财政部倡导的自由市场路线占了上风,几乎每一步改革都要反映自由市场的精神。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主义者积极的宣导,改革最终放弃了过分市场化的做法。

《资源管理法》共分15章。第二章是争议最大的,规定了法案的立法目的和原则。第二章的重点是第五节,开宗明义宣布法案的立法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注:物质性资源,physical resources,指供人类生产和生活之用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这里可持续管理的定义是管理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使用、开发和保护,使其能维持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良好发展,满足人类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同时:

(a)实现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其能满足下一代的合理需要;

(b)保持大气、水、土和生态系统作为生命支持体系的功能;

(c)避免、 补救或减轻任何开发活动所引发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注:原注③⑨,rma,supra note 4. at .Ⅱ。15.)

第二章的立法也认可了法定的“国家重要情事”,认可了《怀特基条约》-这是毛利人和英格兰皇室在1840年签署的基本法律文件。

2.责任的转移

rma 一个基本原则是有关资源利用的决策应取决于受这些决策影响最大的公众的意愿。地方一级的许可授权要重视区域的差异性,要给予公众按照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状况计划资源管理的选择权限。(注:原注④②,cockl

in furuseth.supra note 7.,at 165.)立法规定了区域和区政府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区域政府负责水、土壤保护、海岸资源(不包括渔业)、地热资源、大气质量、自然灾害和有害物的管理。(注:原注④③,rma,supra note 4.art.Ⅳ。30. )区政府(市和城区政府)负责土地利用和噪声控制的管理。 实现法案目的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是制订区域政策公报(regiona-l policy statement,rps)。 区域政策公报是一个综合区域资源环境管理的文件,它旨在通过阐明区域环境管理的目的、政策和方法以达到区域自然资源和物质性资源的全面管理(注: 原注④⑤, rma, supranote 4.art.Ⅴ。59.),是可持续管理的立法原则在区域一级管理上的具体演绎。立法同样要求制订区域计划(注:原注④⑥,rma,supra note4 art.Ⅴ。59.), 借此区域政府明确各项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

区政府同样要求制订区计划。区计划必须阐明重要的资源管理的目标、政策和方法。区计划不得与区域政策公报或区域计划相违背。

3.环境后果评价

《资源管理法》立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控制的对象是开发活动所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开发利用活动本身。这也是有别于以前计划法的重要之处。后果(effect),根据第一章第三节,指的是:

(1)任何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

(2)任何暂时的或持久的后果;

(3)任何过去的或现在的或将来的后果;

(4)任何可积累的后果,指长时间以后或混合以后在规模、 深度、频率上的后果;

(5)任何可能性很大的潜在性后果;

(6)任何可能性很小但潜在性很强的结果。

所有根据《资源管理法》作出的许可、授权和命令必须通过后果评价。法案的附件四对后果评价的各个方面作了指导性规定,包括相关物,风景和观瞻效果,居住区的实际干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等。后果评价还必须包括可替代方法和减少不良影响的方法。后果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虽有共同之处,不过后果评价是《资源管理法》的产物,与单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它是全面性的评价。后果评价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全面环境管理的特征,是资源管理立法改革的重要成果。

4.水资源权的分配

第4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计划用水;问题 ;原则;指标;讨论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7

《水法》中明确规定:“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0号)《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取水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超计划或者超定额取水的,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累计收取水资源。”《吉林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办法》也明确规定:“取水人应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用水计划取用水。”这就为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1计划用水存在的问题

白城市在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方面,成效显著。但是,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对于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意义认识不足,总认为用水也搞计划没有必要;申报用水计划时,有些单位宽打宽用,用水量尚不能够落实;实行计划用水管理,是与用水定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由于不少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没有量水设备与测试手段,难以分析确切的用水定额。同时,有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和冷却的需要,冬季用水与夏季用水相差较大,其用水定额不一;绝大部分企事业,在填报年度用水计划时,就按照取水许可证的取水量,分摊到各月中,应付了事,说明不了用水的高峰期。因此,全面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势在必行。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水的增长的需要,是缓解该市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2用水计划制定原则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它是个社会问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它又是个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因此制定用水计划,即把用水纳入计划管理之中,不单纯是个水资源利用问题。在满足人类生活用水需要、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还必须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创造一个人类生存的良好水环境。制定用水计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供定需,在用水次序上,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用水定额;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应以产品产量为依据;用水计划指标应依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为前提;用水计划管理应与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计划上把用水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水是动态资源,根据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修订其用水计划。

3计划用水指标

计划用水指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计划目标数值定量的具体化,要有可靠的原始记录和监测数据。计划用水指标有总指标和分指标,还可以分解到基层用水部门,以利于检查和考核。工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主要有:用水量(指取新水量),包括生产用水,辅助生产用水(包括机修、锅炉、运输、厂内基建等用水)和附属生产用水(包括科室、绿化、食堂、厂内浴室、厕所等用水)。用水定额,包括单位产品新水量,单位产值新水量,内部职工生活日新水量。重复利用率,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数值。冷却水循环率。排水率。这几项指标中,可将用水量,即取新水量作为用水计划指标,当然,还要参考用水定额是否先进和重复利用率的高低。从当前情况分析,此项指标可以基本上反映出工业企业生产的用水水平和用水管理水平,可以满足对水资源实行宏观调控和水资源再分配的基本要求。对于那些不能定量或者不能确切定量的指标,则应纳入宏观调控管理。例如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城市中的公共事业用水等,必须在宏观调控计划中,根据水资源量的多少,予以充分的考虑。

4制定计划用水应注意哪些问题

4.1水资源是动态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时空分布不均

这是水资源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独具特点。供水的不均匀性,给我们制定年度用水计划带来很大困难。自然因素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前的供水工程条件和技术水平,还很难做到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运用。因此,必须根据水资源变化的实际情况随时对用水计划做出合理的调整。

4.2水资源以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形式存在,而用水既有地下水,也有地表水

从水资源统一调度运用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有条件的地方充分利用地表水,不用或者少用地下水。如何在年度用水计划中体现出充分利用地表水这不仅是水资源统一调度运用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策问题。同时,还有污水资源化问题,对于那些对水质要求不高的用水,应当充分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以减少优质水的总消耗量。要研究具体的政策,利于地表水和经处理后的污水的充分利用体现在用水计划之中。

4.3水应与生产发展计划相协调、相适应,以保证生产发展对水的需求

用水计划不同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可以把一切潜力都计划进去,然而用水计划则不然。制定用水计划必须留有充分的余地,绝不能把全部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安排殆尽。临时性用水和季节性的生产用水,在制定用水计划时,应予以充分的考虑。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留有充分余地,以利于用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4.4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要与管理、经济相协调

第5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

一、引言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没以及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水利工程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设施。它不但是城市供水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各个生产领域顺利进行的基础设施。在过去,人们对水利工程认识不够,造成水利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失误与不良,致使水利工程没有发挥其具体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档案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重点成分。在我国传统法的水利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水利档案管理的重视不够,使得我国水利档案管理中存在着多种问题。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认识不断加深。档案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水利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当前社会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如何实现档案信息自动化管理是当前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在水利档案管理信息自动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考察与自动化系统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情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其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结合当前各种实践来进行其阐述与解决方法。

二、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水利系统内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步运用微机进行档案信息的存贮、检索,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重视力度不强。系统内部偏重于防汛防旱、工程建设、资源管理等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对支持和服务于全局的综合水利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强,减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局工作的功能和贡献。二是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水利档案管理技能。在办公自动化普及过程中,档案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目录级检索,因未进行系统地培训和学习,一些水利系统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重点不够突出。四是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时,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水利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统筹安排、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尚未确定数据的统一格式和标准。

从总体上看,水利系统档案信息化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

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薄。受传统的档案服务观念的制约,部分水利档案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能够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应对,在信息化、数字化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缺少应有的开拓精神。

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技能。部分人员虽然使用了计算机,但仅限于目录级检索,缺乏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强,进程缓慢。在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如防汛防旱指挥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项目管理系统时,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水利档案管理系统,已购置的水利档案管理软件在系统内尚未普及运用。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落后。系统内各级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综合档案室偏重于纸质档案的收集,对电子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专业技术档案的收集还不够。

三、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

水利档案作为水利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应不断改进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依据适合水利行业和档案工作规律和特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较短的时间,初步实现水利档案资源数据化、服务利用网络化、管理工作科学化。

以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在档案信息资源中除去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以外,大部分是可以开放和利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各种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要围绕开放和利用来设计、展开。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也变得比较复杂且较难统一,再加上系统内档案信息化起步以后,未能及时研究统一标准和规范,给档案信息的传输、接收和整编带来较大困难。

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的原则。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起步、试运行、成熟、全面应用的发展阶段。现阶段工作的任务应为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以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的原则。档案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库的建立,要依靠基础工作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四、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领导是核心。应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的,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研究总体发展方案,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统筹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明确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并跟踪监督检查。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系统内的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所属各部门管理目标责任制内容内进行考核。

第二,加大投入是关键。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前沿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配备一定规模的硬件设施,还要进行适合本行业的软件开发利用,这些都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度资金的投入要与信息建设的任务相匹配,支撑系统的有序发展和正常运行。

第6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

一、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1.基本概念

水资源合理配置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实际上,水资源合理配置从广义的概念上讲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好水资源,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在中国,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更大的紧迫性。其主要原因:一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二是在地区间和各用水部门间存在着很大的用水竞争性,三是近年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已经导致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综合体系实现的。其基本功能涵盖两个方面:在需求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节水型社会并调整生产力布局,抑制需水增长势头,以适应较为不利的水资源条件;在供给方面则协调各项竞争性用水,加强管理,并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生产力布局。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中的合理是反映在水资源分配中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类用水竞争、上下游左右岸协调、不同水利工程投资关系、经济与生态环境用水效益、当代社会与未来社会用水、各种水源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复杂关系中相对公平的、可接受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是人们在对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的目标和愿望。一般而言,合理配置的结果对某一个体的效益或利益并不是最高最好的,但对整个资源分配体系来说,其总体效益或利益是最高最好的。而优化配置则是人们在寻找合理配置方案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

2.水资源体系与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

以往的水资源系统,研究的是如何对国民经济起到保障作用,即研究水资源量对国民经济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进行有效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入口的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从而也唤醒人们对如何利用水资源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还应研究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不仅研究水资源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还应研究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不仅研究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还应研究如何满足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因而,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不仅应适合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还应尽可能地满足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系统与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具有如图1所示的密切关系。其中一个系统的变化将会同时影响另外两个系统朝正负两个方向产生相应的变化。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不仅提供生活生产材料(a),而且具有气候调节(b)、水土保持(c)、环境美观(d)、旅游娱乐(e)等功能;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力.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掠夺性开发利用(f)对生态系统的天然平衡会造成破坏。生态系统依赖于水资源,水源的枯竭会导致植被退化(g)、土地荒漠化(h)、动植物大量消亡(i)等严重生态事件,而水质的退化(j)也会造成水资源使用功能的下降,造成对植被、鱼类等生态系统主体的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系统也具有重要的调节、涵养以及水质净化(k)等功能。生态系统退化将会产生水土流失和渠库淤积(1)、汛期降雨的调节和水源涵养(m)能力的降低等。人类社会与水资源系统需求(n)与供给(o)的密切关系更是不言而喻的。

图1人—水—生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

二、水资源合理配音基本原则及主要任务

1.基本原则

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中的地表水、地下水、洪水以及经过高新技术处理后的脱盐水。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对稀缺水资源的(水量与水质)需求日益激烈。因而,对已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日显重要,有必要依据社会目标制定有效、公平的经济策略。经济效益是衡量在给定资源条件下创造的财富量,而社会公正则体现在社会各行业各单一团体中对总的财富的分配。水资源的许多分配结构都试图体现这种有效与公平的结合。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合理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原则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换句话说,在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在任何其他部门也应是相同的。如果不同,社会将分配这部分水给能产生更大效益或回报的部门。由此可见,对水资源的利用应以其利用效益作为经济部门核算成本的重要指标.而其对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或效益)作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使水资源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但是,这种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可持续原则可以理解为代际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原则,它是以研究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消耗的资源总量与后代能获得的资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资源利用在度过其开发利用阶段、保护管理阶段和管理阶段后,步入的可持续利用阶段中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

2.主要任务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针对水资源短缺和用水竞争提出的,其实施通过水资源配置系统来实现。由于水本身的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合理配置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而对其研究的主要任务则包括:

社会经济发展:探索适合本地区或流域现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推求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及社会对经济产品的可能需求。

水资源需求:研究现状条件下的各类用水结构、水的利用效率,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技术和措施,分析预测未来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不同条件下的水资源需求。

水环境污染:评价现状水环境质量,研究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程度,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标准,分析各经济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率及排放总量,预测河流水体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和环境容量。

水价:研究水资源短缺地区由于缺水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水的影子价格,水利工程经济评价,水价制定依据,分析水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水价对水需求的抑制作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工程布局: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供水结构分析,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各种水源的联合调配,各类规划水利工程的合理规模及建设次序。

供水效益:分析各种水源开发利用所需的投资及运行费,根据水源的特点分析各种水源的供水效益,包括工业效益、农业灌溉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分析水工程的防洪、发电、供水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保护准则研究,生态耗水机理与生态耗水量研究,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供需平衡分析:在不同的水工程开发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确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供水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

水资源管理:研究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体系,包括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费、水费计收标准和实施办法,培养合格的水资源科学管理人才等。

技术与方法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分析模型开发研究,如评价模型、模拟模型、优化模型的建模机制及建模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GIS高新技术的应用。

水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江河流域规划中主要基本资料的收集整编、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江河流域总体规划、水资源供需预测与评价、灌溉规划、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规划、水力发电规划、航运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控制性枢纽的主要工程参数及建设次序的选择、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评价与综合分析。此外,还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取水许可制度,水费及水资源费制度,水管理模式与机构设置,水权市场,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优化调度,控制性枢纽的多目标综合利用,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防汛、水量与水质监测)等内容。因此,水资源合理配置贯穿了区域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主要环节,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

三、水资源合理配置机制

1.合理配置的目标量度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则,其目标应满足有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目标的量度应以同时满足这三个原则为基本计算标准。

设不同用水户或用水部门用水量为X,当仅考虑用水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时,用水目标是以其效益最大为基本目标度量值,可表示为:

(1)

其中:Z为目标函数值;i用水户或用水部门;C为用水效率系数,对经济效益而言为与水价有关的效率系数,对社会和环境效益而言也可表示相应的效益系数,例如就业机会、粮食产量、BOD(生物耗氧量)排放量、水环境质量、水面面积、绿洲面积等;f则反映用水量所产生效益的函数关系,即生产函数,它代表水资源利用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转化能力。这仍是一个度量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问题,目标间的竞争性和具体量化问题则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

若考虑用水在地域间和不同收入者间的公平分配原则,则式(1)应改写为:

(2)

其中R为公平系数或公平性权重,并且有:

R贫穷地区>R富裕地区和低低收入者>R高收入者

(3)

当考虑时间因素时,X、C和R均认为可随时间或时代t而变化,从而有:

(4)

g为相应的函数关系。

可持续原则实际上是代际间的水资源利用公平性原则,它要求不同时代的水资源利用权利及其效益维持不衰减,尽管各用水户的用水量及其相关系数可以随时间变化,其产生的综合效益值也有很大差别,但后一代人的总用水效益不应小于前一代人的总用水效益,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即:

Zt+1≥Zt

(5)

(6)

实际上,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片面地强调Z1中的经济有效性,很少追求环境和社会有效性,对Z2的研究也很肤浅,尚未真正考虑Z3的要求,使得Zt+l往往远远小于Zt从而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恶化,产生资源的无效利用、不公平利用和不可持续利用的严峻局面。

2.合理配置的主要平衡关系

在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还必须保持若干基本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合理配置策略是现实可行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基本平衡关系包括:

(1)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需水还是供水均是动态的,因而供需间的平衡关系只能是动态平衡。从需水方面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部门用水效率。经济总量在各年增长的快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需水增长的快慢;经济结构反映了单位产值耗水率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部门用水效率则反映了技术进步程度、节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对于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及其变化均是服从于经济发展自身规律的,用水效率受用水技术和管理水平控制。

在供水方面,影响供水的主要因素为供水的工程能力和调度策略。供水工程由利用当地地表水的蓄、引、提工程,地下水井群,污水处理与回用设施,以及从区外调水等工程组成;调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来水情况、蓄水状况、供水优先级别及各种综合利用要求下的各种可行调度方案。显然,在发展过程中工程供水能力的扩大要涉及到规划工程的开发规模、开发次序及不同的工程组合方案。同理,在一定的需水过程、来水情况和工程组合条件下,不同的调度策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诸目标满足的程度也不一样。

在水资源量需求与供给双方均是变量的情况下,动态平衡的保持只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内。当供水能力大于需求时,会造成资金的积压,反之则会由于缺水而造成国民经济损失。在缺水的情况下,减少对不同部门的供水以及减少程度和时段的不同均会导致不同的缺水损失,因而找出较为合理的动态供需平衡策略,便成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任务之一。

(2)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

与水资源量的需求与供给一样,水环境的污染和治理两方面也是动态平衡。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来源于两个方面,上游随流而下及当地排放。当地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种类与经济总量、结构及分部门单位产值排放率有关。由于我国目前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数据仍不完全,一般对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总量进行研究已可满足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在水环境的污染治理方面,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污水处理率、污水厂处理能力、污水处理级别,以及处理后的污水回用率。不同的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处理级别和回用量显然有不同的处理费用,因而也存在着对污染治理策略的优化问题。

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之间的动态平衡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污水排放量与处理量、回用量之间的平衡,以及各类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与去除总量之间的平衡。因此,还必然要涉及到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的浓度。

此外,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平衡和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对任何水体来说没有一定的质便没有一定的量,污染导致的水质严重下降会极大地减少有效水资源量,同时处理后可回用的污水也将增加有效供水量。因此在进行水量与水质的综合平衡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3)涉水投资的来源与分配

涉水投资包括节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所需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由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保护均是重要的社会基础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和投资额巨大的特点,因而投资的来源与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策略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

投资的来源取决于总投资额的大小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而总投资则来源于区内积累和区外投资。对任一地区而言,其总投资额的主要部分均来自于本身的经济积累。由于积累与消费构成了几乎全部的最终需求,而最终需求与中间需求构成了总产值,因而经济积累的大小取决于经济的总规模和积累与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比例。

水投资的使用主要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治理两个方面。在开发利用投资中,包括了防洪、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灌溉和为其他综合利用目的服务的各类蓄、引、提工程和节水措施的投资及运行管理费用。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则包括河道整治、水源地涵养、水土保持及各类水污染治理工程。在多水源供水的条件下,投资在节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回用水及外调水之间有一个分配问题,对同是利用地表水的不同备选工程而言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因而投资与水资源配置系统内工程组合、工程规模及建设次序密切相关。

水资源的来源与分配间的平衡是通过水量的供需平衡及水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平衡来实现的。经济的不断增长需要更多的水,提供更多的水就要求扩大供水能力,从而要求更多的投资,在一定的经济积累水平下给水部门的投资增加会导致对其他经济部门投资的减少,从而影响到这些部门今后的固定资产形成。部门固定资产规模及增长速度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需水并进而影响今后的水投资平衡态势。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与水投资之间也存在着上述关系。经济规模的增加一般会向外环境释放出更多的污染物从而使环境恶化,为改善环境要进行清洁生产并加大治理力度从而要求更多的环境投资,给环境投资增加会挤占其他部门的投资并影响经济发展的格局。这一经济格局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今后的环境平衡态势。同样,生态平衡与水量的供需平衡、水投资平衡之间也存在着广泛联系。

(4)水生态平衡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的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河流、湖泊萎缩,甚至于涸,荒漠化加剧,耕地的次生盐渍化等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在西北内陆地区,没有绿洲就没有人类,绿洲生态是西北内陆地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保护绿洲生态就离不开水,因此绿洲生态需水是总需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天然生态系统是人工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区之间的过渡带,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屏障。

水是维持干旱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基本元素,生态系统耗水机制是生态保护的主要研究对象。生物体耗水特别是植物体耗水是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的载体。因此,天然生态系统的耗水必须纳入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的范畴之内,同时为维系生态系统用水的消耗,应保持生态需水的平衡关系。在研究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研究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可以看出,水资源合理配置中上述四种基本平衡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其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这一事实说明只有采用系统的定量优化方法,从整体出发对四种平衡关系同时进行调整,才能协调好各类基本平衡关系,使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策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水资源分配机制

水资源分配机制主要包括四种,即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的水分配、以行政管理确定水价及相关政策进行水分配、以水市场机制进行水分配和用水户自主进行水分配。

以边际成本价格进行水分配的指导思想是确定一个目标水价,使其等于最后增加一个单位供水量的边际成本。水价(或水的边际值)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水量分配被认为是经济上有效和社会最优的水资源分配方式。这个有效性指标使经济各部门总产值达到最大。

水不像一般商品一样容易管理,它被广泛地认为是公共财产,大型水工程投资一般私人企业无力承受。例如大型灌区的管理,是由政府对水量进行通盘考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家庭生活供水、市政供水、农村生活供水、农村卫生计划等都体现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政府通过用水许可证的发放、各工业企业取水和废污水的排放的调节调度等手段,也对大部分工业用水进行控制。尽管水力发电不直接消耗水量,但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确定水电站的建设以及改变了河道水量状况的调度规则。其他还有渔业用水、野生动物保护的湿地建设、航运等都限制在整个社会用水的约束机制中,需要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协调分配。国家政府由于是惟一包含所有用水户的机构,其在跨部门用水分配中具有很强的作用。

严格经济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应具有如下条件:

市场内存在着同样的买方和卖方,他们完全了解市场规则,支付相同的交易成本;

各买方和卖方的决策完全是相互独立的;

任何个体的决策都不影响其他个体的交易结果;

每一个体(或商)都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

在此条件下,供求双方决定了市场交易量和价格。商品(或资源)将从低价位移向高价值,因此,基于市场的分配被认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经济上的有效性。对于水而言,有时需要政府参与创造必要的市场运作条件。例如,确定原始的水权分配方案、制订管理上和法律上的交易规则、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进行水的传输等。市场机制的运行,使供水能够在各部门中的利用获得较高的价值,而不必投资新的高成本水资源工程。同时,水市场允许对在较低价位售的水加以补偿,从而促使水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第7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水文监测;开发利用;问题对策

辽宁本溪市境内有着较为丰富的水资源环境,据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显示,市域内平均每年的地表水径流量在35亿m3左右,而可供市内居民应用的水资源总量达到30亿m3左右。丰富的水资源为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便利,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开采力度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表现出较多的矛盾之处[1]。基于此当前加强区域水文水资源监测,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意义。

1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

水文水资源监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更好的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状况,从而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指导,保证水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从整体来看,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起到以下三点积极作用:1)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水资源监测结果,能够从中了解到区域水资源的自净化能力,了解到区域内对水资源的需求,然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做出合理的调配,避免局部区域对水资源需求过大,对水资源污染严重的情况发生,促进区域产业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发展;2)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避免洪水灾害。通过加强区域内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够及时掌握区域内水量、水位的变化,及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洪水灾害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3)提升对水资源的保护效果。区域内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污染程度超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等,这些都将影响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开采应用,而在严密的水文水资源监测下,能够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形成对水资源的良好保护效果[2]。

2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从辽宁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在水文水资源监测上仍旧显得较为不足,以致开发利用表现出较多的矛盾之处,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也十分不利,辽宁本溪市可供开采水资源情况如表1所示。

2.1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缺水

地域性缺水是辽宁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较为显著的问题之一,西部区域是该市主要经济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聚集较多的人口和产业,但是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却相对较少(据相关资料数据显示,西部区域每年可供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在330mm左右,东部区域每年可供开发利用水资源总量在448mm左右),在此种情况下辽宁本溪市西部区域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呈现出地域性缺水情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阻碍[3]。

2.2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存在缺陷

当前辽宁本溪市在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上仍旧显得较为不足,整个开发利用体系表现出较多的缺陷。从具体来看,首先市域内水利工程主要以水库、塘坝为主,并以此为农业灌溉提供所需水资源,但许多水利设施都显得较为老旧,在引水灌溉的过程中造成较多的水资源浪费,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其次,缺乏节水方面的宣传,市域内居民普遍节水意识不强,对水资源的应用表现出较高的随意性,造成日常生活用水量普遍较高;最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但是在具体执行和实施过程中,却缺乏对管理权限、管理职责的落实,以致在对水量管理、水污染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4]。

2.3水污染情况严重

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市内工业数量、畜禽养殖点与日增多,城市居民数量呈现大幅增加,相应的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在此过程中不仅加剧对水资源的开采应用,同时各种废水的大量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水库蓄水、区域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呈现出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对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造成较大的阻碍。

3本溪市水文水资源监测措施

从辽宁本溪市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来看,目前已经呈现出过度开发利用的情况,尤其是在本溪市西部区域,地下水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较为明显,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区域水资源短缺现象将更加的明显。为此,当前应高度重视区域内水文水资源监测,并结合监测数据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以此来达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利用。

3.1完善水文监测内容,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水文水资源监测方面出现较多先进的技术设备,使得水文水资源监测工作开展变得更加高效、全面。在此种情况下,辽宁本溪市内各水文站应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引入更多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从而实现对区域范围内地下水位、地表径流量、年降水量的实时监测和记录,为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的数据资料,坚持以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为基本原则,制定对应的水资源管理措施[5]。如:从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应用监测结果可知,在对太子河、浑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相对不足,而在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面对此种情况应适当转变水资源开采渠道,适当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加大对太子河、浑河水资源的应用,以维持水资源开采应用平衡,构建良好的水生态循环。

3.2利用水文监测数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现代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已基本实现数据信息化,各水文站在监测过程中收集到较多的数据信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实现对这些数据信息的自动分析和挖掘,以统计表格或折现图的形式将一些潜在的规律表现出来,以此能够对水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对提升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产生较大的帮助。如:通过监测到的水文水资源数据,采用按需配置水资源的措施,以形成对居民用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的约束和管理,从而达到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6]。例如在面对工业用水方面,可根据国内同类性企业用水情况、该企业既往用水数据等,对企业用水量做出限定,超出部分将收取较高的费用,以此将促进该企业降低水资源利用量。以同样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对居民用水、灌溉用水的合理分配,保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平衡性,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

3.3加强水资源污染程度监测,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内各地区水资源都面临着污染程度加重的现象。从辽宁本溪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遭受较为严重的污染,水生态环境遭受较为严重的破坏,间接降低区域内可用水资源量,同时也对区域内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面对本溪市水资源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还需针对污染源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时针对区域内乱排乱放做出处理,从而保证具备良好的水资源环境。而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常表现出后知后觉的情况,往往当流域水体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时,才着手调查造成污染的来源,由此在水资源污染防治工作上表现出来的效率较为低下。基于此当前应当利用先进的水文水资源监测技术,在监测区域内水量、水位的同时,对市域内各主要污水排放点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不达标水质的排放,对相应工厂、污水处理企业做出惩处,并要求其做出整改,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水体污染。此外,考虑到农业生产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较容易给水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还需积极联合农业部门,号召区域农业生产降低对农药、化肥的应用,改用物理防虫、生物防虫等方式[7]。

3.4利用水文监测数据,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本溪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工作,还需区域内广大水资源应用者共同来完成,为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水文监测数据,对区域内居民展开节水宣传工作,通过直观的数据信息,让广大居民能够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从而提升广大居民的节水意识。从本溪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在居民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当人们具备较高的节水意识后,将自觉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做好节水工作,由此将能够达到较好的节流效果,对促进本溪市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有较大的帮助。

第8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宜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近几年,随着上级部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县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宜川县县及时抓住中省市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机遇,坚持“水利为社会,社会为水利”的基本方针,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加大提高了宜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力度,使用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工作引导等方式提高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脚步,已经基本改变了以往农村吃水困难的局面经调查统计,自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启动建设以来,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12处,其中:自流102处,泵站273处,水窖37处、1500眼,解决了6镇3乡468个自然村8.3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通村率50%、入户率75%,农村群众饮水平均水价5元/m3。宜川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初步解决了农村10万人的饮水问题,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完成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了实惠。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生活环境也明显改善。但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计划的实施,相应配套饮水工程也急需建设;加之工程运行管理不善、自然灾害等原因又出现了新的供水不安全问题,急需解决。

2宜川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宜川县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情况,宜川县水务局对农村居民的饮水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虽然宜川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还有约2.47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并且水量不达标、水质不达标、用水不方便等问题还占据着较高的比重。

(1)单项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自“十二五”以来,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农村人口按543元/人投资,且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个别自然村人口又较少,导致单项工程投入严重不足。

(2)年久失修,报废老化严重。由于2005年前所建部分工程设施老化、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工程接近瘫痪,致使许多农村人口面临新的饮水问题。

(3)质量标准较低,工程运行困难。水利工程因投资渠道较多,建设实施单位不一,部分工程质量标准不高,运行困难,无法正常发挥效益

(4)管理问题突出,工程效益较差。经普查,大多自流引水工程由村集体管理,不收费,工程无人管护,得不到及时维修;人口较少的村庄也大多由村干部兼管,工程管护跟不上,不能正常发挥效益。致使农村饮水工程因管理问题而停止运行。

(5)饮用水水质不达标。宜川县黄河沿岸的村庄存在严重的氟含量超标问题,如寿峰乡南坡、羊史头,壶口乡坪左、楼子等村。

(6)部分地区供水水源缺乏。宜川地处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沟道纵横、梁峁交错,交通不便,同时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多数村庄分布在塬区,地理位置高,高差大,村子周围无法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水源,大多数饮用沟道水,在干旱年份水量无法保证。宜川县用水的方便程度和水量不达标的情况还占据一定的比重。

(7)无法保证群众生活用水量。当前,宜川县部分农村饮水主要来自于井水,当遇到干旱天气时,井水枯竭,居民生活饮水量无法保证。一些村庄虽然安装了集中供水点,但是由于资金问题,供水点比较简陋,供水能力差,再加上管理不到位,导致蓄水池渗漏、管道老化、设备瘫痪,群众生活保证率较低,这种现象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

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虽字数不多,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时,根据市水利工程的部署和安排,结合宜川县的农村供水发展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思路,施工时需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制定详细的阶段目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宜川县一些地方用水困难、缺乏供水设施、用水不方便、季节性缺水、饮水质量、饮水超标等问题,并在规划施工过程中对以上所述问题进行解决。从2010年起,利用五年时间,通过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解决宜川县6.86万人的饮水问题,使宜川县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2)采取水质净化和水源保护结合原则。为了保证饮水的安全性,首先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对水源进行保护,从根源抓起,将宜川县供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出来,提高水源周围环境的保护力度,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将饮水水源保护好。在进行宜川县农村安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向用户提供卫生、达标的生活引用水,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净化设备。此外,为了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情况,要建立社会化水质监控服务系统,对供水水质保证体系进行完善,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水厂,要建立水厂化验室,将水质的检测工作做好。

(3)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考虑到宜川县的村庄分布散乱,且塬区大多为泵站,机房、水源设在沟道,施工难度比较大、施工条件非常恶劣,施工所需的费用也比较高。为了对宜川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进行解决,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由地方、中央和受益群众共同承担,按照困难小少补、困难大多补的原则制定筹措资金的的具体措施,并根据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通过增加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的公共财政,要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并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进行引导,保证饮水工程所需的资金可以安排到位,根据宜川县的实际情况,受益农户要在能力运行的范围中,积极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中。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从多个方位吸纳社会建设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了做到专款专用,宜川县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专用账户。

(4)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宜川县的社会情况、经济情况和自然情况,选择合理的供水规模、饮水类型和供水方法。在施工前,要先对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考虑,并对饮水工程未来的发展需要进行考虑。在选择水源时,要根据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选择水资源,对于人口比较集中、有稳定水源的一些村庄,可以建立集中式供水工程,并要保证工程的施工规模;对于农民收入不高、缺乏建设资金的村庄,可以先在集中给水点建设供水系统,等到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再考虑引水入户的问题。对于一些分散的的村庄,可以使用分散式供水工程进行建设;对于没有水源的村庄或者居民人数比较少的村庄,可以建设水窖工程。

(5)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监督力度。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会对农村居民饮水的安全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宜川县在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县务局使用招标的方法选择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对于一些施工规模较小的工程,使用打捆招标的方式进行招标。施工前组织相关人员设计施工方案,制定具体的质量管理系统,对施工安全负责人和施工质量负责人进行明确。在施工时,要经过安全生产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施工。相关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要从同一个建设单位进行采购,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根据技术要求和设计图纸施工。当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时,需要建设单位审核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施工。

(6)做好施工后的管理,保证工程运行的稳定性。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为了保证工程可以持续发挥效益,除了要管理好施工质量外,还需要做好施工后的管理工作。由于宜川县农村饮水工程分布比较广、工程建设规模小、施工项目多,农民群众的管理意识差,饮水工程建后管理的难度高。需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大小和工程类型,从利于群众的角度出发对工程进行管理,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利于工程发挥效益的基本原则,对工程管理方式和工程产权进行明确,确定具体的建后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制定可以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的自主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提供良好供水服务,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基本目标,建立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征、适应宜川经济发展、权利责任相对明确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供水水质监测系统,鼓励农村群众参与到水质监督工作中,提高饮水安全工程保护的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信息获取程度。在宜川县农村建立农村供水协会和供水基金会,制定具体的水费收缴制度,按照以水养水的原则对工程进行管理。宜川县供水协会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保养和维修。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确保饮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续运行。

4结语

第9篇: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范文

在档案系统内部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档案信息网络,把各个分散管理的档案机构,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手段使之衔接起来运转,构成一个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整体。另一个方面在档案系统内部:一个档案信息计算机数据库一旦进人企业信息网,就构成了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信息系统。用户根据自己的意图,将档案库中符合自己条件的档案检索出来,并将结果以适当的方式输出,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的档案信息,大大节省了技术人员往返于挡案部门的时闻,省去了不少麻烦。全文检索允许用户检索自己感兴趣的任意词、主题词或它们的任意组合,而不像传统的检索方式那样只能按照原系统给你提供的主题词、标题检索。全文检索减少了系统对用户的要求,更容易使用,界面更友好,检索效率更高。计算机联机检索是一种现代化的检手段,联机检索科技信息更为重要。信息是现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企业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联机检索技术,能够迅速从档案情报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企业更好地开展科研生产、科技攻关和经营管理。

二、在安全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在内部架设联系各环节的信息传递网,如内网、局域网等,并给各部门提供了电子信箱,各部门之间信息、资讯的索取和传递,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加快内网、局域网的建设,用时提供已有存档数据,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成为今后档案工作的重要发展思路。

三、培养会管理、懂计算机的复合型档案人员,加速档案现代化建设

3.1建立现代化管理的思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产品的广泛应用,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网上档案检索的时间逐渐缩短,许多新的管理手段、方法、内容和理念也不断丰富。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懂得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办法,善于学习计算机的操作知识。要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就必须以《档案法》为准绳,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探索,树立科学的观念、竞争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增强开发意识、服务意识,主动适应市场,使档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

由于档案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重视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能的档案管理专业队伍。系统管理员、文件操作员、案卷操作员等档案管理人员应经常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档案业务素质,做到业务工作理论和知识的常学常新。档案管理人员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学习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信息越来越多,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繁重,档案管理逐步向以电子计算机和缩微复制技术为中心的机械化、自动化、缩微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电子信息化高速发展对档案管理的要求,同时,要开阔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只要拥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就不是遥不可及,而是水到渠成。

四、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