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面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1.面授部分的教学过程设计
由于远程教育具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力,只要有学习兴趣和学习恒心的学习者就可以注册学习。所以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制,将他们组织在一起进行面授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本模式中,将面授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主讲教师的在线讲授;地市教师的导学辅导。主讲教师就是进行远程讲授的教师,他们主要是由远程教育机构的专家、教师担任,一般于学生是处于空间分离的状态,他们的任务是根据前面教学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远程教学。所谓地市的辅导教师,则是主要负责教学的导学和辅导工作。根据就近原则,将学习者按照地区划分不同的小组,地市的辅导教师就是散布在各个地市,与学生处在同一空间的辅导者,他们的任务就是定时将同一地区小组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课程学习的讨论交流以及学习者遇到的问题的解答,在课程结束的时候,还要负责学习小组的考前辅导等。
2.面授部分的交流设计
远程教育中的交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师生交往另一类是学生之间的交往。无论是面授部分还是在线学习部分,这两类交往都始终贯穿始终;在面授部分中,师生交流是涉及最多的交流。首先是与远程主讲教师的交往设计。远程讲授的教师与学生是处于空间上的分离状态,而且在时间上也不一定处于同步状态,所以,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主要包括在线答疑、邮件、BBS等实时和非实时讨论。当学生遇到一些就近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想与讲授教师直接交流的问题时,就可以通过这几种方式进行交流。在混合学习模式中,远程讲授的教师在每周应留下一定的在线时间,通过在线答疑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的交流。当某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错过远程讲授教师的在线答疑时间的时候,可以通过邮件、BBS等非实时的讨论方式与远程讲授的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这种交往,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状态等信息反馈给远程讲授的教师,使教师可以对课程进度、讲课方式等等做一下及时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然后是与就近辅导教师的交往设计。远程主讲教师与学生处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状态,即使是通过以上的几种交往方式,由于时间等各种原因,未必能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这种缺陷可以被地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辅导教师也就是就近辅导老师所弥补。每级分校的辅导教师每周定期安排一定时间的特定地点的面授辅导课程,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的协作。并将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给一线主讲教师,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此外,在课程结束后,辅导教师还要组织考前辅导,组织学习者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并将结果反馈到远程一线主讲教师处,以便对学习者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
3.面授部分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在面授部分的学习中,二线具体可能的辅导责任教师要及时的对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结果、学习情况、学习的不足、对一线教师的期望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传递给一线主讲教师,弥补一线主讲教师和学习者在空间上分离的缺憾,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二、在线学习部分的设计
在线学习中,学习者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根据混合学习的“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理念,这一部分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在本模式中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线视频和思维导图等方式来进行在线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不依靠教师或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以及对自我元认知能力的评价,按照自己所能适应的学习方式,主动的自我的选择学习内容、自我安排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能自我评价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主性地选择认知工具、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通过可选择地交互方式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实现有意义知识建构地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提倡自我规划、组织、评价学习行为,因此打破了时间空间对学习行为的限制,学习者不必为学习而在一个固定时间和地点参加某一群体的集中学习。我们知道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主要是成年人,他们大多是带着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学习的,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对他们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因而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注重学习效率。现在教育中心远程开放教育中很多课程都指定学生提交三份报告:个人专业学习计划、对所听或上网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讨论报告。以教师针对这些报告的所评定的成绩比重为25%、40%、35%,作为测评成绩来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
2.小组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成员间的交往协同工作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协作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学习者)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小组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者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小组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协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工具,网上课堂、讨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聊天室等都是协作学习常用的工具。媒体不再仅仅作为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也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本模式中,在学习者的组织和管理部分中,将学习者按就近的原则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个或者两个负责人,他们的任务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或者是学习者的意愿,组织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这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21世纪,社会发展越来越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疑,这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作为计算机基础类系列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近两年,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称为“慕课”)迅速发展。如何将MOOC大规模(Massive)、开放性(Open)、在线性(Online)的优势应用到“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又能培养学生问题建模,解决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呢?本文通过探索,试图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MOOC及翻转课堂基本概念
1.MOOC的基本概念
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edX等课程提供商逐渐兴起。2013年,中国各名牌大学也相继加入MOOC热潮。MOOC的出现开启了在线学习的新时代。与网络公开课相比,MOOC更加注重互动交流,视频中穿插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另外,MOOC中可以通过建立互动社区,增强学员之间的交流。MOOC将全球优秀的教学资源集于一身,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注册帐号进行学习。“MOOC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过程中的质性蜕变,不仅提供免费的优质资源,还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示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可能”[1]。其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开放式的网络课程,通过开放教育资源的形式得到发展。
2.翻转课堂基本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或“颠倒教室”,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上讲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讲课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答疑解惑、互动讨论、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翻转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把握学习的时间、地点,与泛在学习的理念相一致。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因此,翻转课堂既是课前、课后的翻转,又是课堂教与学的翻转。翻转课堂技术是一种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途径,方法。深入的学习是通过能力解释主题的,并且考虑其背后相关的理论基础[3]。
二、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优势
1.与混合式教学理念相一致,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混合式教学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网络自主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对象的主体性。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知识传授通过学生登录平台,学习视频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上通过实践,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以此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迎合计算机课程特点,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操作
《大学计算机》是高等学校大一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既注重理论教学,同时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能力。MOOC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课上实践操作,掌握技能,强化知识。
三、MOOC支撑下的“大学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以“计算机硬件系统安装”为例
根据课程特点,按照翻转教学模型的流程,以“计算机硬件系统拆装”为例,将MOOC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笔者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学生两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组织活动图
1.教师整理知识点,制作MOOC微视频
教师将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进行梳理,制作成10-15分钟的微视频,将视频上传至中国大学MOOC平台。微视频应注意短小、精悍,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视频采用教师实际安装计算机的操作录制方式,如其它MOOC视频一样,视频中穿插问题,题型包括单选、多选、简答等形式,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中,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点见图2。
图2 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
2.学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完成视频中的小测验
学生通过注册,进入MOOC选择相应的学科进行学习。通过观看课程视频、完成穿插在视频中的小测验学习新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是否重复播放视频,通过登录网站或者查收邮件关注课程时间进度,定期完成相关的作业,参与学习讨论,提交课程作业,参加课程终极考试合格,就可以拿到国际公认证书。
3.课上组织学生答疑解惑
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课堂上,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布置任务,学生相互探讨或请教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辅导,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及时的指导或解答。此外,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课上教师布置具体任务,安排学生分组,实际操作,组装电脑。一方面,真正让学生认识什么是CPU、CPU风扇、内存条、显卡,掌握在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讨论问题、沟通及协作能力。当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延伸。比如:电脑开机无显示,此类故障一般是因为显卡与主板接触不良或主板插槽有问题造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4]。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解决问题,对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分析,包括对MOOC课件学习完成程度和讨论区参与互动程度的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包括学生课上任务完成情况。
(1)自我评价。学生根据做任务过程中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
(2)教师评价。在学生的评估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并提出正确的改进建议,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学生作业的成绩由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分数按一定比例计算,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全面、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部分。
1、总体目标
通过营造出旅行社内勤人员实训环境,使学生对文秘工作有一个正确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按照其岗位职责、行为规范和工作流程,做好旅游信息搜集、编辑、整理和工作,配合旅游规划师组织、策划旅游线路及其推广活动,协助网管人员完成网站内容的发展规划工作,培养受训人员具备利用计算机技术履行文秘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教学与育人并重。
2、具体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分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1) 能力目标分为工作能力目标和技术能力目标两类,前者包括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流和应用能力,后者有五个方面:①能够在Windows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熟练操作;②能够使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办公操作;③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设置上网环境并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④能够判断并排除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故障;⑤能够进行项目策划实施及全程监控。
(2) 知识目标:①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②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常用设置;③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及网络的基础知识;⑷掌握故障判断及排除相关知识。
(3) 素质目标:①微笑积极的工作礼仪?’②全面协调的沟通能力;③高效严谨的执行力;④坚强的抗压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计
结合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需要,以“好客山东”旅游项目推广活动为载体整合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处理、交流和应用五部分,基本能够满足学生专亚学习和职业岗位需要,适应学生继续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要求。
信息获取实训,通过网络査询(主要渠道)、第三方提供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来获取山东着名景点介绍、门票收人和旅游产品相关信息,训练学生信息获取和初步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技能。
文字信息处理实训,通过撰写、编辑、排版、设计和《山东省着名旅游景点汇编》训练学生的文案书写和文字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应用技巧。
表格数据处理实训,通过制作、编辑、处理、分析和图表化《山东省着名旅游景点门票收人数据报表》(2009—2013年度总表、2013年月收人报表、)训练学生的表格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技能。
信息演示交流实训,通过创建、制作、编辑、播放和应用演示文稿《山东省旅游产品推介活动》(观光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生态产品和安全产品)训练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掌握演示文稿软件应用技能。
信息应用实训,通过在网络和展板上展示旅游景点、线路和费用相关信息训练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掌握网站基本制作技巧以及图文声影的处理方法。
课程内容以上五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每个模块既注重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又有所侧重,把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强调“做中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设计教学能力训练项目及其情境。
1、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山东佳期旅行社推出“好客山东”本地旅游活动,在搜集旅游信息和考察线路的基础上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向客户推荐。
课程教学之初,授课教师担任旅行社总经理角色,负责市场部片区经理的选拔,标准是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了解本片K的旅游景点概况。全班同学通过竞选成为山东某个片K旅游景点推介经理,其他同学向有意向的片区经理“求职”谋得文秘工作岗位并在其领导下做好本职工作。片区经理在总经理处领到计算机设备(含必要的软件)、打印机、展板等资源即可带领员工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工作。
2、项目情境设计以“好客山东”旅游项目推广活动为载体整合课程内容,由“旅游景点信息搜集实训”、“旅游景点介绍汇编实训”、“旅游景点门票收人数据处理实训”和“旅游景点信息实训”五个子项目组成,由于篇幅限制仅以第一个项目为例进行介绍。
四、考核方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考核由能力训练、模拟实习和理论测试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据总成绩的40%,30%和30%;其中前两者分别在课上由教师指导和课后自主学习完成,它们具有相同的测评指标(实训操作中的态度及独立性、纪律性占20%,项目实践完整性和实用性占50%,实训操作的规范性占30%),而理论测试成绩以期末考试的为准。
五、结束语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 VB
中学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中学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由此来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案例作为教学基础,创造形象生动、情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教学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VB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1.案例确定
教师应该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逐渐延伸,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设定的实践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VB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理念,掌握VB程序设计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演示讲解
在教学案例演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分组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仔细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宏观指导,创造愉快轻松的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3.问题提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和学生共同思考、积极探讨。
4.分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创新,这就需要全体同学进行动态分组讨论和实践。教师根据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和全体学生的人数,将4~6人分为一个小组,随着案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
5.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全体同学讨论情况的总结评价,分析出对教学案例内容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明显不足、明确不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根据在课堂上讨论得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和实现案例,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VB编程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
三、VB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实践
1.确定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定目的是能够对学生在背景和理论知识方面做一定的铺垫,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例如:熟悉VB的编程环境和语言、熟悉VB界面的操作按钮位置、熟悉面向对象设计理念等等。案例演示讲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解的弊端,本文选择“加法练习程序”作为VB教学中的案例。
2.案例的展示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加法练习程序”的案例向学生做出展示,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和原理。对该程序进行执行命令之后,单击“出题”按钮,第一个显示框和第二个显示框内就会出现两个0至100之间的随机数字,由学生在第三个显示框内填写出正确答案,再单击“判断”按钮,如果输入的答案正确,就会显示“你真聪明!”,如图1所示。
图1 VB“加法练习程序”
3.讲解案例
在VB的“加法练习程序”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详细讲解并提出问题:
(1)如何在Visual basic6.0中建立一个新的应用工程;
(2)在可视化界面中,对窗体文件保存、文件执行等基本操作进行讲述;
(3)熟悉可视化操作界面中的基本控件,例如:label、Text、Command Button 等命令按钮;
(4)对程序源代码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5)如何对已经完成编程的VB程序执行编译命令。
教师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和讲述,由此引出一些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加深记忆,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应该加入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环节。
4.实践思考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上机操作实践,并对该案例涉及知识进行扩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就以下几点提出问题:
(1)Dick事件在按钮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在第一个显示框或第二个显示框内产生的是0至1000的随机数字,应该如何对程序加以修改?
(3)怎样对输入错误的答案重新进行测试?
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后得出不同结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最终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VB程序事件驱动的具体效果,感受VB语言与C语言,或者其他编程语言的不同之处,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做更深一步的自主探究。
5.教学反思
在完成对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案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VB编程环境,激发学生对下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学生虽然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但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程度不够。
四、总结
本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VB软件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很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对学习的较高兴趣,在面向对象理念、程序设计思想等方面得到一定锻炼。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知识体系
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与过去的小规模集成电路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已经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高校开设“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各功能部件,对每个部件在整机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应需完成的任务进行学习[1]。
1 课程特点及教学任务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在先导课与后续课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的课程地位决定其知识范围广、知识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以及难度高的特点[2]。因此在本课程中,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校园内接触到的是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本科专业必修的硬件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初步设计方法,了解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要求可以按照高、中、低分为三个层次,即“掌握”、“理解”和“了解”:“掌握”即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并且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对相关的应用、初步设计等问题做出
分析和解答;而“理解”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内容对相关问题做简单的判断分析;“了解”则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3]。
2 课程知识体系设计
常规的课程知识体系都要求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完整性。不过相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的课程来说,上述也提到该课程的特点决定将其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科学性标准作为需要主要把握的课程特性,而其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做适当的调整。
2.1 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
课程知识体系由若干知识单元(如总线、存储器等)构成,知识单元由若干知识点(如总线结构、特性等)构成,知识单元的每个知识点间又有着内在逻辑关系,每个知识单元中的知识点与其他单元的各知识点同样有一定联系,并且各知识单元之间同样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正是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状系统,其所反映的就是课程知识体系结构。新的知识要藉由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向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转变,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这个观点为基础,强调学习该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4],如图1所示。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智能教育与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学科(081203)。
作者简介:李丽萍,女,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体系结构。
2.2 建立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的方法
首先利用任务分析这一教学设计理论技术,采用教研组老师集体研究、分析的模式,确定出该课程的教学范围以及课程深度[5]。再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法,对教学顺序以及教学内容的关联结构做进一步确定。在确定教学顺序时,通常由专业人员以及课程教师来进行:先分析主题,把课程内容的各知识点抽出,确定出各个知识点的内部逻辑关系,即建立有向图;通过矩阵运算初步整理有向图,求取各知识点间教学关联结构,绘出整体知识点层级网络图;最后再进行整体的审查以及局部修改。知识体系结构中的每个知识点都要做任务目标的分析,进一步确定出具体教学内容,参照上述确定的教学关联结构,建立起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联图,最后就可以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
3 课程分析
3.1 教材分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经过多次的改版和演变,已经增加了很多的内容。通过分析所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我们可以把教材全部10大章内容先分为26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再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选择每个单元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再针对这些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学习顺序。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清晰、简洁、明确,使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因为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知识点有着不同的难易程度,通常关键的知识点往往也是难点,因此在设计中要针对重点知识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和练习。
3.2 学生特征分析
课程设计中确定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特征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确定哪些学习内容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的,哪些任务是需要老师加以引导的。分析学生特征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引导学生编制自学计划,在有限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特征信息通常来源于以下两个渠道:
1)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谈或者利用邮件、及时通讯工具等所做的交流。
2) 通过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时的态度、目的以及方法,还有具备相应基础知识的程度。采用问卷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直接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基础知识以及设计能力。老师可以以此为参照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先促使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的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补充学习,学生在具备了前导知识后,才能克服后续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使得课程得以顺利开展。而对于一部分学习热情高、基础扎实、喜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制定一些综合性的、有一定难度的自学计划。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最终提高设计能力。
3.3 学习目标分析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按照上述课程体系结构的组成,设计为“课程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知识点学习目标”。可以先在学期初提出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目的了然于胸;单元学习目标可以在学习各单元内容之前呈现;而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要在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并且将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对照上述教学特点进行层次的划分,使学生明确知道知识点是属于“掌握”还是“理解”还是“了解”。老师给出相应的引导和建议,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目标确定自己适用的学习策略。
4 教学系统设计
4.1 组织教学内容
在实施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时,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堂这种正式渠道获取理论知识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因特网等网络形式和网络资源加以学习辅助。例如,计算机发展与展望、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处理、外部设备等一些与现代技术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多采用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方式。学生搜集查找的资料内容远比课本丰富,这种学习方式,既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锻炼了学生初步进行信息检索归类的科研探索能力。老师在课堂中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采用知识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等先进的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点;或者利用BBS、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进行非正常渠道的沟通,在传递教材各显性知识点的同时,还向学生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6]。学生通过掌握这些隐性知识,不仅加快了知识点向自身知识结构转化的过程,还提高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设计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通常由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部分组成。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除了老师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阶段测试、日常学习中的反馈信息设计出自学自测学习模式:收集每个阶段测试以及日常练习中经常出错的习题,开发设计出自测试题库,促使学生自觉进入该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通过对比发现不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而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则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7],加强学生协作能力的锻炼,培养其团队精神。也可以在校内局域网建立课程论坛、学习社区等,利用发贴与学分挂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3 开发教学资源
老师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一个理想的学习平台。深入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开展教学活动直接来源,学生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对象。素材性课程资源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很多老师比较侧重于静态资源(如讲义、课件)的利用,而忽略了动态资源。所谓动态资源就指师生交互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例如,学生时实的信息反馈等。其实动态资源的利用正是突出了“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全新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和老师情感交流更为丰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4 设计教学方法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有很多抽象性的概念,笔者通过实践发现,类比法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所谓类比法,是把计算机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中接近的例子作对比,使得相关理论概念变得具像化,更容易理解和掌握[8]。类比法又分为对象方法类比及对象属性类比两种。其中对象属性类比是利用该对象的属性,与另外一个与其属性特征相接近或者完全相同的对象做比较,使得具有抽象属性的对象具像化,对该对象的属性特征加以说明。如教材中对CPU内部结构和功能的描述都比较抽象,有时候仅用一个模型图来说明其内部结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可以分析该知识单元:CUP的内部结构是一个互相协作但又相对独立的整体,其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特点,那么就可以将其与一家制造企业公司做类比。一家制造厂由经理部、财务管理部、生产部、车间、企划部、采购部等各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也不尽相同,如果把公司的组织架构和CPU内部结构的组成做类比,则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因此可以做如表1所示的类比。
这种类比教学方法在课堂实施后,学生都认为对于CPU的内部结构理解比较透彻。
而对象类比则是对某对象所具备的行为或过程与另外一个对象所具备的抽象性过程或行为进行类比,进而对抽象概念加以说明。
4.5 实验设计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实验的设计就尤为重要,这里按照开设实验课程的时期提出几种设计方法。
4.5.1 验证式实验
对于初期实验课程来说,这种实验方法比较常用,它可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步骤及方法。其实验证式实验就是老师先给出实验的步骤、方法以及试验目的,并绘出线路图,在上面写出汇编程序,给出实验结果,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进行试验验证。比如,一块EPROM的芯片,由0地址开始写上内容,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电路图构成电路,读出地址内容单元,并与老师所写的内容做比较。这个试验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单元电路的构造及调试方法,及时排除错误。
4.5.2 模仿式实验
开设中期实验课程,学生可以参照一些程序或电路,对其进行改造或模仿,设计出类似的实验程序和电路,得出课程要求的实验结果,并对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就是模仿式实验。
4.5.3 探索式实验
实验课程的后期阶段,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内容,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实验电路、实验流程、实验程序进行自主的调试和构造,从中获取老师所要求的实验结果。这种探索式实验对于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并且还要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知识做支撑。学生经过该阶段实验课程的训练,其动手能力、设计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根据长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实践,我们开发了基于EDA技术的教学实验板,在实验课中开展了新教学方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摸索和设计出了一套新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模式。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达到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4.6 教学评价体系设计
在设计教学评价体系时,老师要注意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形成性评价,老师可以设计出诸如“电子档案袋”等形式的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详细记录;在学习活动告一段落时,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方法,指出各阶段性学习的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验证。评价的手段也不能只采用考试一种,可以结合日常教学中的项目完成成果、在课程论坛中发帖的数量和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做出全面评价。而评价的主体也要多样化,不能仅以老师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也要真正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如设计问卷调查,或者项目教学法中,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各项目小组间的互相评价等。
5 结语
关键词:教学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教学枯燥乏味,与实际脱离,教学质量及效果很不好。国内各高职院校对于该课程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本没有。长期以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实验条件不充分;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对于高职高专教学,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是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配置、管理与维护的理论与方法,拥有网络组建与综合管理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才。
2.课程的教学目标。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局计算机网络设备原理与使用方法、交换技术及配置方法、路由技术及配置方法、网络布线技术、网络服务搭建、工作站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连方法与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等,并通过网络系统集成案例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
3.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概述,局域网设计与构建,计算机网络设备,交换技术及配置,路由技术及配置,网络布线技术,搭建网络服务,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网络互联,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网络维护与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网络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4.基于行动导向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解决思路:重视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合搭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景,保证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此外,利用一个网络工程项目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完整剖析一个网络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对网络工程项目有完整的认识。解决办法: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是授课时要与目前流行网络的实际相结合,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二是强化课程实验,从技术运用这个角度,针对某一重点的内容,完成一个设计性、应用性或综合性的课题,提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解及运用。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资源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工学结合,适应社会。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实施
学院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建立了网络实验室、网络综合布线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及相关课程实验及实践环节教学需要,使学生得到了真实工程环境的综合训练。并且教学团队中的成员均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部分教师还在学院信息技术中心兼职管理学院网络,具有极强的实践工程能力。
1.精选教学内容。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相关教材都是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内容相对陈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就需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精选教学内容,特别是实验内容的选取,突出高职高专特色。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要适度,做到少而精,以够用为度,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重点介绍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典型应用案例,减少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接收大量理论知识的厌恶感。
2.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授计算机网络内容。针对不同知识点设置问题,通过提问启发,小组或集体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同时引入现阶段较为流行的如碎片化教学、翻转式课堂等教学新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教学则采用项目化的方式,从实际需求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设定方案、动手实施及解决问题一系列的完整过程,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3.改变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考试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加实践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单一,不利于实践操作的考核。而实践操作考核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而且能够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就必须引入实践考核的方式,加入了实践考核成绩的最终成绩才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现学生最终的知识掌握程度及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组网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不管是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看,还是从学生网上评教、督导组听课、教师评课等情况来看,本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已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滕以芳,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304-304
[2]于雪.如何优化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J].中国科技投资,2014(A10):560-560.
[3]黄悦.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188-188.
[4]刘海鸥,马青云,卢道设.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5(11):140-141.
一、设计指导思想
从需求分析入手,兼顾各方需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对教、学、做三个环节进行创新性设计,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追求最佳培养效果为设计目标,为计算机课打造一个具有安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做”一体化环境。
二、环境状况分析
计算机课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使用方包括教师、学生、机房管理员。教师是主导方,首先要满足教师的教。条件好的学校应在多媒体微机室安装高清晰投影仪,同时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这样可确保教学示范万无一失。条件差的学校可二选其一。同时,设备维修不及时就会影响教学,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建议使用Windows自带的NetMeeting作补充。对于经费确有困难的学校,至少应采NetMeeting,切不可只挂块黑板来代替。
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学生是主体方,学校一般都能满足其实训要求,但人性化不够。比如:做的要求和要用到的素材不能很好地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不足;或是学习资源没有合适的平台,缺少有效的检测和反馈,没有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平台。应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再次,要满足管理员的管。不能管过头,还原卡用法要得当,不能只方便管理员而不方便教、学、做一体化。计算机类课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设计,在兼顾三方要求的同时,务必最大限度地服从于教学,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三、“教”环境的设计
“教”环境设计主要是满足教、学、做主导方的教学示范要求。教师要能随时运用多媒体来进行示范性教学,最好是有多媒体操作台,一台接高清晰投影仪,用于教学示范;一台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端软件(备用),兼做服务器(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并用于管理)。学生机全部安装“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端软件。教师机采用双机,主要是为了“双保险”,确保教学示范,同时为“学”“做”环境提供服务并用于管理。
使用“网络多媒体教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网段的划分,不同教室要采用不同的网段,以免造成混乱;二是防火墙的设置,要放行“网络多媒体教室”的教师端和学生端;三是如果使用大型软件演示,应用安装了“网络多媒体教室”学生端的教师主机来演示,这样可避免死机现象。
对于经费困难的学校,可使用NetMeeting。如果教学还没有进展到网络课,建议教师下载Netmeeting SDK结合自编程,以方便学生使用,最简单的用法是在网页中设置超级链接,如:
四、“学”环境的设计
“学”环境的设计虽然得到重视,但由于认识不够深入,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造成了“学”环境的不足,这里的“学”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弥补和改进不足之处。
五、“做”环境的设计
“做”环境设计如果只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就简单了,但这要求学校必须具备相当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实训室必须为多门课程共用,所以首先要统筹规划。实训室必须在院系大范围内按功能大类来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做”环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数据的保存,学生配U盘是一种办法,但容易使“做”环境感染病毒,建议配置注册FTP务器供学生上传,但要启用磁盘配额服务。
“做”环境的虚拟练习功能也很重要,因为有些操作是有破坏性或局限性的,比如“电脑组装与维护”课的Cmos.参数设置、磁盘分区格式化,采用虚拟软件练习或用虚拟机来练习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并能避免有害操作。再比如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练习,真实环境是必需的,但采用思科设备虚拟软件就可设计大规模网络来练习配置,从而达到和真实环境类似的效果。
计算机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环境的设计,要注意突出一体化,具体体现为教、学、做之间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切换,动态调节,以追求最佳培养效果。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一)计算机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技能学科,与很多基础学科比起来,计算机学科有很多科技优越性,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近年来的计算机学科在表面上看欣欣向荣,实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学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调查表明,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变,还在延续传统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成果不显著,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进行删减或者压缩,没有走出跟着大纲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恶性循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竞争力并且不能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甚至有很多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办公软件,这就是计算机教学漏洞,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
(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不能实时更新。
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科课程设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很多计算机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在学校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陈旧,对计算机中的实践教学,学校不能提供教学环境,没有相应的先进教学设备,使得教学与科技脱轨,相关试验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不够,从而失去了计算机教学的意义。此外,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大部分都是偏学术性的技能讲述,不能贴合实际使学生迅速领悟。大部分的教学编写上都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既是学校的问题也是课程设计的失误。对于落后的教材不能及时删减,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脚步,使得计算机科技力量黯然失色,甚至很多学校教材一直在连续使用,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不能突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
(三)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目前,很多计算机教学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单一,不能拓展,知识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大纲走,不能将知识在课外延伸,内容呆板,说教式教学情节严重。另外计算机课程时间比较短,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降低。由于计算机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学生不能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此外,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弊,使得学生对丰富信息处理不当,对学生个人素质养成造成阻碍。一些学生在学校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机会少,只能通过课后在家中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而学生自己不具自主性,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既浪费时间,又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策略
(一)课程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
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完成课堂任务,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只能做到讲解,不能使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很难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用语言简洁通顺地表述出来,很多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做一些教学道具,这是计算机教学上的小改变,但是很多挂图和模型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还不能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广泛,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还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视频直观表达出来,还能将抽象难懂的重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对计算机产生根源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素材逐一展现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二)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大实施力度。
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有较强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来说,一是强调计算机的文化基础,是计算机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基本操作,以及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二是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分类筛选,在信息爆炸时代,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消极消息,需要学生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在积极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技术基础,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际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严格遵守,不能忽视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传统说教模式。
(三)将课程设计具体实施。
计算机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步,首先需要采取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课程设计要将项目开发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工作流程,在题材的选择上,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将学生设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对其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发挥能力,而教师在模拟教学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三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室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乐学多思。另外是教学上的直观设计,对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找出学习中问题所在,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并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交流,还促进解决问题灵感的迸发。
(四)课程设计体系面向求职需求。
在对学生职位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量变化,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不断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学校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中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学校计算机课程进行设计,将学科知识在岗位中做好定位。学校应该善于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校园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将工作岗位与学习技能紧密结合,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