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第1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健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guide the designer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 the right design concept,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desig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二、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五、参考文献: 1、张祖刚.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2、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第2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建市以来,我们围绕“生态*”的城市定位,按照“三精、三化、三高”的要求,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特色更加明显,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已初具规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心城市的产业体系还不完善,承载力和辐射力还不够强;还有246.6万平方米的危旧片区没有得到改造,还有1.14万户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能够改善;还有一些河道淤塞严重、垃圾漂浮、臭味熏人、水质很差,这些都与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不相符合,都与生态*、绿色家园的城市形象不相吻合,也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

水是城市难得的资源,也是难得的环境,*在这方面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城市水域面积达6%、绿化覆盖率达41.2%、绿地率达37.3%。(10月份以来,全省一直没有下雨,南京这几天中午相对湿度仅有17%,这样的湿度接近沙漠。这与城市的“干岛效应”有关。因为水泥铺装地和路面阻断了空气中水汽的循环,地面难以吸收水分,也不能大量释放水分,形成干岛效应。南京目前以弱干岛、明显干岛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强干岛、超前干岛出现的概率在增加。我市相对南京属北方城市,历史上空气相对湿度比南京低2%,这次表现了一定的优势,10月19日中午相对湿度达到18%。)我们一定要继续保持这方面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开发好、利用好、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当前,加快推进包括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和危旧片区改造为核心的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既是改善中心城市品质,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品牌的有效途径,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更是落实“保增长、促发展”方针,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危旧片区改造建设等重点工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加快推进,大力改造水环境,全面改善居住环境,确保到2012年底基本完成市区危旧片区改造任务,确保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城区水系形成“一轴、二环、四湖、五沟通”的水环境格局,早日把*建设成为两湖两河水上城、酒都花乡休闲城、碧水蓝天宜居城。

二、把握关键环节,全面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无论是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还是市区危旧片区改造工程,都是市政基础工程、民生社会事业工程和城市亮点工程,事关*长远大计和百姓福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建设标准高。要按照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施工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的要求,把握重点,攻克难点,大干快上,做到在全面推进中提升水平,在提升水平中加快建设。

一要严把规划关。规划是建设的纲领、灵魂,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和危旧片区改造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切实做到“只准建设服从规划,不准规划迁就于建设”。要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法”的原则,严格控制重点工程的“红线”和“绿线”,决不允许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理由违反规划、破坏规划。要建立健全中心城市重点工程规划的执行监督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对违反规划的现象,要及时发现,严肃查处,坚决纠正,真正做到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以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同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古黄河、民便河水系改造不能简单的疏浚,不能沿袭直立式河道驳岸,要形成“葡萄串式”水系沟通,禁止水泥砌块驳岸和水泥护底,建生态护坡,保证水循环、水体自净。

(20*年3月,圆明园管理处排干湖水在湖底大规模铺设防渗膜,事先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没有得到文物局等其他相关部门的批准。这种用塑料衬垫防渗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生态保护有利还是不利,在许多专家、学者中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专家都要求圆明园管理处立即停止在湖底大规模铺设防渗膜的行为。认为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水动则活、不动则死,动了以后不仅仅保护了水资源,还可以减少水的富氧化,只有加大水的循环,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圆明园湖底防渗切断了湖水与地下水循环的通道,生物多样化受到影响,整体生态价值受到损害,影响了圆明园的整体价值。)

二要严把质量关。质量是项目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严抓工程建设投资、安全质量和工期控制,严格把好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进料等“三道关口”,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工序要严密监控,确保每项工程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追究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参建单位责任制,把具体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确保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挑剔、评议和检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要牢固树立进度就是效益的意识,紧抓进度不放松,制定周密具体、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将任务细化到人、责任到岗,按时间节点科学调度,精心组织,紧之又紧地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力求能快则快、既快又好。

三要严把拆迁关。拆迁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是一个普遍性“难题”。要认真落实《*市市区危旧片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严格执行政策,做到一视同仁,不乱开口子,特别要公开政策、阳光操作,无论拆迁范围、时限要求,还是补偿政策、评估标准,都要明明白白地交给群众,接受群众监督,以公正赢得民心、以公平理顺民意、以公开消除民虑。要做过细工作,摸清动迁户底数,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将心比心考虑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依法拆迁、文明拆迁、和谐拆迁,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拆迁。对极少数为获取个人的法外利益胡搅蛮缠、漫天要价、无理取闹的所谓“钉子户”,要依法采取措施;对极个别为一己之私,串通干扰拆迁工作的人员,要严肃追究和处理,绝不能因某些人的法外之利、非分之私影响建设大局。

三、狠抓工作落实,确保重点工程建设如期如实完成

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和危旧片区改造建设能否快速取得突破,关键在于我们抓工作的决心和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和工作会办制,坚持不听汇报,不看数据,多到基层、多去现场、多下工地,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化解难题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牢固树立“过细过细再过细”的意识,做深做细每一项工作,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一道门坎一道门坎地突破。大力发扬“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不怕遭挫折”的拼搏精神,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全力以赴推进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坚决以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大投入拉动区域大发展、大繁荣。

由于危旧片区改造的重点是那些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差、危旧房面积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历史街区需要修复建设或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地块,要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先建后改、先安后拆、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集中安置的思路,根据城区土地开发利用现状,就近选择安置房源建设地块,先启动安置房源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然后再实施危旧房拆迁和片区改造以及历史街区修复工作。今年,要选择符合改造条件且群众反映强烈、改造意愿基本一致的1—2个危旧片区先行实施,然后逐步推进,成熟一片、推动一片,用建成的美好家园这一最大的事实来滚动发展,切实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危旧片区居民真正享受到现代人居环境的便利与实惠。

四、强化组织领导,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中心城市水系沟通工程和危旧片区改造建设,都是民生工程、实事工程,必须上下联动,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这一事关*发展、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办成,好事办好。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重点工程建设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越是这样,就越能考验干部、锻炼队伍、检验能力。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真正做到认识上统一、领导上重视、措施上到位、工作上务实。要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和工作机构,将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迅速分解落实到岗位、落实到地段、落实到工作对象,确保目标和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覆盖,全面落实。

二要迅速形成合力。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各单位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凡是重点工程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都要积极主动,大胆工作,决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也不能遇到问题就上交,更不能遇到矛盾一搁了之。要无条件地服从责任领导的协调、调度和指挥,无条件地落实责任领导的工作要求和安排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心竭力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要真正向广大群众讲清道理,算清帐务,开展形式多样的舆论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真正理解、切实拥护、积极支持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同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努力营造文明建设、和谐建设、廉洁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3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二、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

(一)成长性原则。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三)承载力原则。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四、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改善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一)人口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二)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绿化配置。

第4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它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 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 居民的生活标准;④ 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根据上述五条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七条具体原则。

2.2.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2.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 ,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2.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2.2.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2.2.5 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 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2.2.6 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2.7 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3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1 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3.2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3 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3.4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4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4.1 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问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4.2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4.3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4 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4.5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元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4.7 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案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丁树荣.绿色技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5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建设 原则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规划。既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

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一、重视城市园林建设,树立“生态城市”建设之魂的理念

众所周知,若城市中没有绿化会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城市的领导则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决策者。自然界的地理景观,人类集聚区的生态环境,本质上的意义是人类发展度量其自身存在的一种视觉事物,其因人类的视觉而存在,因人类的追求而精美。

现在人们不仅追求富裕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还追求优美的生态城市中的人居环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景观之间具有原始意味的深刻联系非常有趣,现代城市中的各种植物、生物环境相互依存也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二、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

第6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摘 要 如何维持现代城市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关键词 现代城市 生态规划设计 发展

一、前言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已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部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三、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四、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五、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理

1.地方性原理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遵循这一原理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和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

2.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

六、问题与讨论

现代城市生态型景观强调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来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生态型景观是包括地理格局、水文过程、生物活力、人类影响和美学上的和谐程度在内的复合生态多维景观。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整体论的学习、设计过程,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

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第7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多规合一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为应对我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众多,不同规划之间内容冲突、协调度不够、难以高效支撑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国发[2014]18号)》和《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通知(发改规划[2014]1917号)》等多个国家相关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工作要求,以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内容的协调与统一。

当前多规合一中以“三规合一”工作开展较多,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的合一。从部分已经开展工作的案例来看,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合一往往成为三规合一、多规合一实施的核心,旨在协调建设用地指标与空间布局的不一致,如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总量差异[1],统一规划管理边界构建“一张蓝图”[2,3]。

在生态文明建设指导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当前多规合一工作中,生态环境保护多通过林地、水域等现状生态空间辨识,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禁建区予以辨识[2]。虽然这些城乡范围内的留存生态空间对于生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生态空间斑块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态过程,而这些生态过程对于生态保护往往发挥关键性作用。如城市发展造成生境斑块隔离所形成的破碎化景观格局,会限制生物在不同生境斑块间扩散的生态过程,进而威胁生物生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工作中,由于所确定保护成果缺乏对生态过程的辨识与评价,将使这些生态过程直接面临城市发展的干扰与威胁,并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规划研究中,虽已有同时开展生态空间与生态过程保护的工作,但这些规划结果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衔接不足,致使各类规划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依然较弱。因此,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需要对生态环境规划如何与其他规划相衔接进行探讨,以提供更好的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衔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国家发展战略意图,在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以引导市场发展,并成为其他各类规划的纲要与依据。从“一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的演变情况来看,生态环境不断受到重视,并从“十五”规划开始,对于资源环境的内容单独成章予以表述。评价指标体系变化则更直观地表现出生态环境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发受到重视,而二者之间的衔接主要在两个方面:规划指标之间衔接和项目选择之间的衔接。

规划指标之间的衔接是将环境规划中的污染物控制量等作为国民经济规划的控制指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所确定主要指标中,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增长等指标。以针对“十一五”期间火电SO2排放绩效的测算结果为例,这种基于具体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指标体系能有效促进环境保护。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断变化,反映主要环境问题的指标全面性将成为二者之间衔接的主要挑战。如雾霾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爆发,使得PM2.5成为当前社会主要关注的环境指标,而如何设定合理的控制目标则成为难题。

与项目之间的衔接则是依据项目所产生的潜在环境影响,指导建设项目的选择。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当前已能在部分领域对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定量核算,如在碳排放控制方面,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核算能辅助各产业发展的总量规划、能源消费的碳足迹计算能指导社会发展的能源结构调整。总体而言,当前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融合于发改委定目标、选项目的进程中,能最大程度减轻经济发展与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

二、衔接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在全国范围内对不同土地利用总量与空间格局进行安排,相对于主要关注城镇空间的城镇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覆盖整个城市与乡村的所有空间,对于中大尺度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具有突出优势。基于空间格局安排进行生态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已较为成熟,如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网络规划、基于生态群与最小费用模型的生态网络规划、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因此,生态环境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重点应放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规划上。

在划定保护的空间格局时,当前土地利用或城镇规划多是根据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风险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有明确管理边界线的结果区,将其空间叠加结果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或者在规划中列为禁建区。这种方式容易忽略掉一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键性意义的空间,如高自然价值农田对于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河滩湿地对于水鸟的保护。因此,在划定保护核心区或者禁建区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划分标准,注重对关键性生态空间的辨识与保护。

生态保护空间规划中,除针对斑块结构的核心区保护以外,带状景观为另一主要的空间结构类型。当前研究与实践最为广泛的为两类带状景观――生物廊道与水系缓冲带。生物廊道是维系生物在不同隔离生境斑块间自由扩散的带状景观结构,而基于最小费用模型模拟的功能性廊道越发得到重视及使用。最小费用模型考虑了生物在包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基质中扩散时的选择偏好与空间距离两个因子,对其扩散时所选择路径进行模拟,进而作为生物廊道予以规划;水系缓冲带是分布于河滨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植被空间,发挥着富营养物质控制、过滤径流、改善水质、保护河岸等多种功能,而根据其发挥的功能不同,其宽度与植被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在部分情形下,此两种带状景观在功能上可以重叠,即水系缓冲带可发挥生物廊道的功能。

结合核心区与生物廊道可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规划,而在考虑水污染控制、土地沙化控制等生态需求以后,可以构建区域安全格局。在中大尺度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规划中,虽然会考虑多功能的需求,但在空间上依然 以网络化的结构为主。这种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在国外规划中广泛采用,在国内科研与规划实践中也有探讨,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则考虑不多。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空间格局规划上进行衔接时,可借鉴反规划的理念辨识需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进而与禁建区相对应并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中。

除划分禁建区这一广泛采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外,土地多功能需求对非禁建区的开发建设也有着一定的生态保护需求。如土地利用格局与覆盖的调整,对于面源污染控制、洪涝灾害应对等均有重要意义,而通过对多功能的考虑,能对广大非禁建区建设开发中所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需求予以辨识。这些所辨识出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则应作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用地选址的依据。

三、衔接城镇发展规划

城镇发展规划以城镇建设范围为主要对象空间,其从总体规划到控规、详规的组织体系,涉及区域到地块的多个尺度,同时,受限于大量的建筑空间,城镇范围内的生态空间以城市绿地为主,且总量较小。因此,生态环境规划在与城市发展规划衔接时,需要涵盖与之对应的所有尺度,并关注于少量的城市绿地利用。

在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衔接的关键是空间格局的统一。在规划衔接中,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对于提高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较大作用,并在当前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中逐步推广,可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指导。

当前生态环境规划所涵盖的规划成果、标准、研究理论与方法,均能在不同尺度上与其他各类规划相衔接,表明在多规合一中融入生态环境规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便利性。制度研究应是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融合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强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建立,形成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标准,以提供相对一致的规划成果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规划制度创新,加大生态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成果的衔接,借助当前已经成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体系加快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本文依据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结合成熟的“三规”体系与特点,对较易衔接的成果与方法进行梳理,有助于生态环境规划融入“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应对城市发展中快速增加的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东辉.“三规合一”的市域城乡总体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4,08:30-36.

第8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万州、生态涵养规划、多规协同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渝东北地区被划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个以三峡库区为主的区域,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除了要实现生态涵养的要求,更有要实现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库区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各区县都迅速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思路与规划,但是总体仍然是发展战略性规划,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要求居多。而区县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需要更具体的空间落地规划和实施指导,不能够简单照搬重庆直辖市全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式来落实规划意图,而要探索以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规划编制思路,引导规划有效实施。本文结合万州区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来进行分析。

1、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背景与要求

1.1背景

重庆首次将全域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并根据各自定位,在产业布局、人口分布、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五个功能区域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和区域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推动重庆大都市区的发展和建设;划分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是为了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目的是强化五大区域联动,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实现全市一盘棋发展,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五个功能区域划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包含11个区县,以万州为核心,包括1个大城市(万州),10个中小城市,196个小城镇,面积约3.39万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底,该区域户籍人口为1096万人,常住人口为833万人,城镇人口为325万人,城镇化率为39.02%,城镇人口占全市比重20.24%。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723.56亿元,占全市域比重17.03%。该区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梯度转移,着力涵养保护好三峡库区的青山绿水,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2要求

在五大功能区的划分中,也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提出了以下重点要求:

一是把万州作为重点开发区加快建设,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承接周边地区人口转移,建成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

二是增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等国家农产品主产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县城及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开发,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

三是增强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构建特色旅游经济带。

四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壮大有资源依托、环保水平高、吸纳就业多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机械加工、轻纺食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商贸物流等。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人文旅游,加快建成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2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编制的探索

2.1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基础

万州是重庆第二大城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万州区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海拔1760米,最低点海拔120米,中山、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共13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平方公里。在不计基本农田的因素下,万州全区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71.1平方公里,较适宜建设用地约为 475.1 平方公里。万州适合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承载力约为190万人左右。通过GIS分析,得出铁峰山、方斗山、七曜山以及长江沿线是低安全格局区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

2.2万州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总体格局,功能区划清晰,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对主要森林、水源、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较好,形成重点生态涵养保护区域的新发展态势。形成以中心城区及各镇乡的合理城镇体系结构,新农村聚居点为主的乡村居住空间体系,人口分布更加科学,城乡低碳绿色建设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更加发展,文化内涵更加浓郁,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区生态涵养发展形成“一核、两轴、多点”的重点开发空间格局,形成四带五片保育与涵养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总体形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城乡空间一体的生态涵养发展的新空间结构。

一核 ―― 中心城区

两轴 ――长江和318国道两条重点发展轴线

多点 ―― 41个镇乡小城镇和若干乡村聚居区、特色产业项目、旅游、能源基地,围绕各中心,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的点状网络结构

生态保护空间格局:

四带――长江及沿线、铁峰山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等四片重点生态保障区

五片――甘宁龙沙武陵片、分水李河片、白羊太安片、龙驹罗田白土片、余家后山片等五片主要集中生态保育发展片区

图1开发空间格局规划图

2.3万州生态涵养发展功能区类型与空间布局

在全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基础上,按照不同国土空间所承担发展与涵养方面的不同特点与职责,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将全区国土空间划定为城市建设区、城镇建设区、乡村聚居区、农业保养区、生态保障区五类功能区域,对各类分区进行诠释、定义,在不同功能区综合落实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要求,实现“五规合一”协同。

城市建设区以城市综合发展为主,促进产业和社会事业充分发展,引导区域人口集聚,是最主要的城市生产生活空间。

城镇建设区以城镇特色发展为主,优化空间布局,缓解生境压力,促进人口集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城镇生活空间。

乡村聚居区以农村人口聚居为主,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节约资源能源,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保养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主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休闲等产业,是主要的农业性生产空间

生态保障区以生态涵养为主,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适当发展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是主要的生态空间。

2.4镇乡生态涵养涵养发展的引导与管控

对全区53个镇乡街道的国土空间结合其具体情况科学划定功能区域,分别明确各区引导建设内容与禁止建设内容,既要充分发挥各镇乡资源优势,又要落实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镇乡街道拥有前述5类功能区,部分也只拥有其中的几种。各镇乡街道规划以发展规划图、生态涵养管控(负面清单)图及发展管控说明(表)进行表达,如下图案例。

图2龙沙镇生态涵养规划图

2.5规划的实施与运用

本规划探索实施的路径。规划提出经政协协商,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后实施,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突破。对禁止性要求等要重点监督。原则上3年修编一次,修编前对实施情况应进行评估。具体建设时还应按照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程序进行。

要求各镇乡街道要加强规划的实施,在招商引资、项目选址等活动时要对照本规划,作为宏观指导要求。在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本规划作为中观指导依据。项目审批时,要以本规划作为具体的审批规划依据。

同时也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度设计与实施。探索完善生态涵养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3 实施导向的区县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方法与思路

万州生态涵养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以下实施导向的重点编制思路与方法探索,为直辖市区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向实施层面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3.1多规协同的规划

生态涵养发展是区县域发展思路的调整,空间布局的优化。而传统的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各自引导着发展和项目实施。为了生态涵养发展规划意图的落实,就必须要协同各大规划的重点要求,协调各大规划在空间落地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在新的生态涵养发展思路下形成新战略、新布局,同时又探索把生态涵养规划的要求,反转到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规划等传统法定规划的更新落实,实现动态的有机融合状态。

3.2生态规划要点把控

生态涵养发展规划中“生态”是重点。而各规划中涉及到的生态要素众多,规划综合时既要考虑实现产业转型、城乡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内容,更要重点关注关键生态要素的管控,主要有水源地及相关区域,集中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石漠化、地灾点等生态修复区域。规划既要加强保护,也要通过人为的建设,形成更优的生态空间结构和发展应用模式。

3.3镇乡生态规划的管控

镇乡是规划实施的重要单元。当区县城成为发展的重点区域,项目的建设、生产运行有较严格的控制。而镇乡成为生态涵养的重要空间,一是镇乡小城镇发展中容易忽视环境类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环境污染小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人居环境较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注重对生态意义重要的资源保护,部分农业、畜禽养殖等造成面源污染。本次规划强化将各区域层面规划意图、法规要求结合镇乡实际情况,细化到每个镇乡街道空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管控的要素与要求,并以镇乡领导、管理者容易懂,便于使用的图表方式来表达,明白每块国土空间适合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运用于发展战略布局、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大大增强实用性。

3.4 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

在规划技术方法上,加强了GIS的空间规划叠加与分析技术的应用。首先是GIS技术对全域生态本底进行分析,重点对山脉、水系、森林和需要控制的景源、地灾点进行分析,结合地形坡度等进行分析,综合评判生态安全格局,成为规划研究的基础。再者对各大规划(如城规、国土、交通、环保等)的要求分解并转化为空间发展布局或管控要素线,进行综合叠加来推导方案,并与生态基础分析叠加评估,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3.5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应用探索

作为非法定规划,其应用方式与保障路径必须在规划初期就应该设计好,才能够保障有较强的实施性。关键点一是要通过党委政府审议、人大审批等方式,获得有类似准法定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要设计好评估、检查、监督机制,有一定奖惩的规则,以保障有足够的实施自觉性。

第9篇:生态城市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区域发展规划;以人为本;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

新疆拥有全国1/6的面积,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行政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23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0%以上。现辖七区一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乌鲁木齐市在全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及其他各项经济指标中占在1/4以上的比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中国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以人为本发展规划好乌鲁木齐的建设,在乌鲁木齐腾飞的道路上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一、城市发展规划和以人为本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概念。从研究对象和目的看,区域发展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科技等各方面发展以及它们之间持续协调发展所做的总体安排与战略部署。其目的是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确定最适当的结构比例与发展速度、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进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评价准则条件下的最佳效果,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自然资源得以永续开发利用,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良化,最终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简写PRED)的高度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把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也是政府实现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合理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突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协调性,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是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来到了城市。”城市除了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综合体外,它更是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场所。清新的环境、优美的形象、宜人的空间是良好生活环境所不可或缺的。通过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布局、规模更加合理,资源利用更加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人,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保证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最佳的城市形态与如何发展进行过种种思考与描绘,形成了多种理论与模式。

(三)现代城市规划必须以人为本。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自身不断追求美好未来的真实写照。城市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即城市的发展要持续不断地为居民提供最大限度优化的物质、精神和环境空间,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同时,城市是宜居的,其发展是基于促进居民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共荣。如今,各国都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积极发展生态型城市,城市规划的目标已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走向三维的复合生态繁荣,即财富、健康和文明。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城市规划应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动力、推进动力及和谐动力,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愉悦、物质和精神享受相统一的空间环境,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从以物以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实现城市规划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城市建设正进入新一轮的期。作为龙头,城市规划必须按照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从注重技术、注重形式向关注城市公众转化,即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群众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乌鲁木齐市规划与以人为本的和谐

(一)城市住房建设的以人为本。乌鲁木齐住房规划编制指导思想要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进程,立足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多数家庭处于购买力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的发展阶段,着眼于满足大多数人合理的住房需求,重点发展满足当地居民居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型、普通型商品住房和各类政策保障住房。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两个“国八条”和“国六条”精神,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体现规划的弹性、可操作性,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引导和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还要从人口预测入手,以及对近十年来乌鲁木齐市经济总量、职工平均工资、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的幅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状况,分析出潜在的消费需求,然后对住房总量及新增住房面积进行测算,对住宅用地等进行合理安排。

(二)城市社会保障事业要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保障制度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精髓。社会保障事业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同时,还要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的社会保障事业体系进行完善,要成为一定的体系。

(三)城市环境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加快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实施建筑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地热、风、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城市能源结构改善,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磨沟河污染治理工程,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加强工业节能改造和污染防治工作,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实现排污总量消减,加强环境检测、科研和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开展城市生态建设、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增大环境容量等,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总天气数的70%以上,使城市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四)城市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首先,要加强文明意识,从提高市民素质上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人的素质是整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力的构成部分。应紧紧抓住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分布推进,其中包括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治理“脏、乱、差”;狠抓宣传教育工作,坚持固本强元,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管理,形成依法管理、点面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其次,强化特色意识,城市建设要打文化牌。强调城市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持,核心问题是要体现对人的关心,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一流的公共文化空间。然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平衡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特征。我们在加强城市文化环境建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要以保护生态平衡为设计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点,塑造美好的城市印象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使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建设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中。

三、城市规划体现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需要的关系。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有战略性,要长远考虑。因此,必须做到按实际情况来定,做到既适度超前,满足未来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与城市发展水平和能力状况相一致,为后人留下一定的资源与发展空间。

(二)处理好增强城市载体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市民精神生活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关系。基础设施的容量大小和负荷能力,直接关系着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规划一旦确定,建设一旦开展,就是成百上千个亿投下去,也就没有办法改变。因此,首先要做好基础设施规划,增强和完善其载体功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方便市民生活。

(三)处理好城市更新与保护的关系。城市的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面对的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对城市的改造和更新,重新整合城市要素,重构空间环境,实现功能转换,从而实现城市在更高层次上的更新与复兴;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城市历史文脉、城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做到在延续中创新,在创新中体现历史。

(四)处理好城市规划专家与市民相结合的关系。城市政府既要组织城市规划专家进行技术层面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论证,提供基础性的决策依据,同时又要注重公众参与,把广大市民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力量,引导、组织和依靠市民参与城市管理。也就是要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机制,使政府决策水准得到辩证统一,强化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五)处理好加快城市发展与促进市民切身利益提高的关系,实现城市居民整体利益的全面进步。城市规划不仅要体现城市形象、城市实力,更要关心和解决涉及市民日常生活利益的小事,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这些都应成为城市规划不可忽视的内容。要着力改变目前政府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而对社会事业关注偏少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并特别注意关心困难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各个层次的需求都享受到规划的关心,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忠武.关于城市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考.城市,2006.5.

[2]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汪光焘.关于当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