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械工业勘察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信息外包服务的应用
目前资质咨询、资质服务行业需求旺盛,部分省市(如北京、上海、河北、四川、重庆、广东等)已有多家机构开展了建筑有关企业资质和人员资格服务业务;部分机构经营范围较广,从事整个建设行业资质业务,如设计资质、施工资质、监理资质、房地产有关资质、注册人员有关资格等业务;部分机构从事人才招聘,为企业提供满足要求的人才,收取相应人员服务费用。另外,有些机构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机构漫天要价,没有收费标准,造成市场混乱。从总体运行情况来看,建筑施工资质咨询业务发展较快,机构也较多,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发展较慢,尤其是勘察设计行业和专业咨询机构较少,部分咨询机构仅仅开展了设计专项资质服务,没有开展勘察设计行业电子政务信息的完整服务。为更好地为勘察设计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加强行业协会与勘察设计企业的沟通、交流、合作,规范电子政务业务咨询和技术服务市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2011年8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了《关于开展勘察设计行业电子政务信息外包服务工作的有关通知》(中设协字[2011]45号),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和北京建设数字合作,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咨询部”名义开展勘察设计电子政务外包服务工作,启动了以“政策指导+信息化技术相整合”的电子政务服务尝试[3]。提供的服务有:为企业提供资质申报、资质升级、资质变更、资质延续、统计年报和季报报表、动态考核、注册人员初始申请等数据填报及资料整理工作。在整个外包服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配备专业人士,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为勘察设计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数据加工整理等专业服务。企业对数据申报的有关问题可以随时进行咨询,问题将由从事多年勘察设计行业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统一进行解答。在服务期内,企业还可以获得其他业务的服务,包括对企业数据二次加工整理、统计年季报、数据备案、动态考核及注册人员申报等数据申报工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由管理人员对整个操作流程实施指导及监督管理,对服务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整个服务过程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勘察设计行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是一个新时期的产物,其重点体现了对服务对象的关注,应用规范化操作流程以及数据资源及时共享成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有效的运行保障体系。其特点有四方面:一是转变工作模式,把企业自身不是特别专业的业务交给专业服务公司,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充分利用专业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服务;三是借助外包服务,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四是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外包服务,重视服务质量、操作流程规范以及注重后期维护。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发现勘察设计电子政务服务中,其中首次资质申报、资质升级的业务居多,约占整体项目数量的70%。大部分企业是更换人员,对政策业务不理解,而企业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工作,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目标,选择了外包服务的模式,将相应的业务委托给专业的机构来完成。通过近一年的实施,勘察设计企业对外包服务这项工作非常认可,确实帮助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可以腾出时间来做企业更专业的业务。本着为企业服务的原则,整个服务过程也要求企业参与,并给企业提供讲解服务。服务的成果最终以各种工作要求清单、工作报告、各种报表、材料集成的形式体现,当企业完成了第一次的外包合作以后,企业对相应的业务也有了一个熟悉的过程,如果今后没有人员轮岗,有专人去做某项业务的时候,企业也可以选择自己来完成。所以外包服务其本质的应用就是为了帮助企业熟悉和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数据填报要求和流程,让那些对政策不熟、业务不熟、信息系统操作不熟悉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政府部门要求的各种数据填报,使上报的数据更及时、更准确、更规范,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同时也为企业积累一些有关业务的工作流程、工作报告等组织过程的经验,便于企业今后理解业务,独立承担有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也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有效的数据依据,对企业实施决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存在的问题分析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法律意识不强,提供的材料有不真实的情况电子政务外包服务提供资质申报、统计报表、数据备案、注册人员资格等数据申报和材料加工整理服务,其有关原始材料需要企业提供,在申报中尤其是资质申报的个人业绩、工作简历等信息有不真实的情况,甚至有些数据是企业自己编写出来的。而企业往往会有一种侥幸心理,想着由专业的公司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来编写这些材料。而勘察设计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本质是帮助企业更规范、更准确地填报数据,前提必须要保证材料是真实的。所以造成在服务过程中经常会有不真实的材料而造成要更换人员,申报周期一般会比较长。另一方面通过外包服务,由专业的公司帮助企业更规范、更准确、更完整填报数据和组织材料,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勘察设计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电子政务信息外包服务认识不够勘察设计电子政务外包服务其本质是通过专业的服务机构,安排专人帮助企业做专业的事情,从而为那些没有专人负责资质、统计、备案、注册人员等业务申报和管理工作的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更规范、更准确、更及时地去完成政府部门的业务数据申报要求,同时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内部完整的业务工作流程和相应的组织过程。而有部分企业把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片面地理解为是咨询机构内部和政府可以就某些条件进行协商,如果企业有某些条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可以借助外包服务通过某种通融的手段或措施来实施。这种认识从根本上就是违反外包服务宗旨的,所以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外包服务的正确宣传,让企业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到外包服务的本质,从而使勘察设计行业更进一步规范发展。企业与服务方职责定位不清晰在勘察设计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几乎完全依赖于服务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认为交给服务方帮助申报数据,就一定能够通过。服务方帮助企业做数据申报和材料组织是在企业硬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按照标准和政策要求,更规范、更准确填报。如果基本的考核条件都不满足要求,是不可能通过的;另一方面企业现有人员配备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引进新的人才,认为服务方应该可以帮助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两个方面使得企业对电子政务外包服务的依赖性较大,从而使得企业期望值提升,而实际情况达不到要求时,企业就会认为服务不到位。这些误区也是导致企业与服务方产生矛盾的重要原因,影响了服务的质量,一定程度给外包服务在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p#分页标题#e#
对策建议
科技型企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能够实现自主创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这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因而,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中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指出:企业文化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共同的价值观,第二部分包括部门引为规范,并且实行顺者昌逆者亡的手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其作用尤为重要,如今物质生活愈加丰富,企业就更加需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励员工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而言,由于员工的素质普遍较高,创建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第二具有行业典型性和自主品牌;第三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第四具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为此相关企业必须在同行业中的技术水平占上游,尤其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成长性,注重创新与管理自主品牌,经过竞争发展,创建企业独特的品牌,从而打造市场的知名度。实现企业创新,必须掌握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同时必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必须积极主导和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工作。重视相关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总体来讲,专门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是职工总数的10%以上。建设创新能力较大的提升了年研发投入比例,针对相应的技术领域,健全研发机构和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能够形成较强的发展潜力。
我国科技企业中大多规模较少,尤其以中小型的科技企业居多。由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产品单一。但凡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或出现较大的价格浮动,很快就会面临严重的危机,最终导致产品市场波动直接影响着这些科技型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企业竞争力不强,具有较低的产业聚集程度,尤其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于有不少较小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即使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好,但规模小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融资困难,缺少资金导致不少小型企业不能准确把握好市场,盲目上新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跌入低谷。同时资金短缺使得较难转产。导致企业进入“资金短缺不但无法上新项目,而且难以回笼资金”的恶性循环。比较可惜的是当中有不少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因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项目进展慢,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意识不足也是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不少科技型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创新意识,利润率低,从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是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因素之一,另外资源相对匮乏的中小型缺乏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未能全面了解新出台的政策,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策略
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必须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制度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从而有利于建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的内部体制;必须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必须加强企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培养创新领军人才、研发骨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相适应的研发和管理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采用相应的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技术要素与收益分配相挂钩的制度;必须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和统计核算体系。
3.1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另外,要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理念。一方面要倡导创新,同时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如果不能宽容失败,我们从技术创新从选题开始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只是满足于开发一些有把握的技术,长此以往,极大地约束了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必须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鼓励员工大胆探索技术参与分配,为技术创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塑造企业文化灵魂,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充分发挥党政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确立科技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平台,尊重和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观念决定命运,企业的思想观念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科技创新要以观念创新为首要任务。在党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作为央企我们必须优化人才环境,近几年国家扩招后人才的学历水平总体提高,这也为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打造自由宽松的工作氛围,创建公平和谐的企业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专业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能力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立足于中机六院实际,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提升市场形象为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除了积极推进视觉识别系统和制度性文化的建设之外,还初步提炼出了中机六院的企业理念。中机六院的文化是“三和”文化,“三和”即:和睦相处、和谐工作、和气讲话。和睦相处体现在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全院员工当中。对院领导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善于创新、积极拼搏。对中层干部的要求是团结和睦、工作高效、快速反应、执行力强,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互相搭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对员工的要求是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不推诿,不扯皮。和谐工作体现在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在经营过程中,要求领导、员工、部门互相配合,快速反应,工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在生产组织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在后期服务过程中,要求员工互相支持、互相搭台。和气讲话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真诚相待。院领导之间互相尊重,讲话和气,但也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管理工作中,既有上级指导下级的严肃性,又有同志、同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帮助。员工对客户既有内心的真诚、言语的尊重,又有技术问题上的据理力争。员工之间既有和气讲话、真诚对待,又有不同观点的交流和探讨。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机六院)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大型综合设计研究院,全国勘察设计行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隶属中央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有12个工程院、4个子公司、2500多名员工,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2人、英国皇家特许建筑设备注册工程师协会荣誉资深会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10人、高级工程师386人、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04人。建院以来,完成工程项目1500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25项;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创新最高奖詹天佑奖1项、鲁班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及优秀工程设计金、银、铜奖25项、省部级奖300余项。中机六院的业务已经涵盖机械工业16大行业,包括机床工具、煤矿机械、纺织机械、石油石化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重矿机械、建材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通用基础件、能源装备、电工电器、汽车零部件、烟草及其他机械等,拥有一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技术服务优势。放眼望去,随着生产经营形势的变化,重点加强业务板块领军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和产品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任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一体化、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和谐,企业文化优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相促进,为实现国机集团中长期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3利用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型企业国际化
1. 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
1.1 在FIDIC合同条款中,阐述D-B模式的是黄皮书《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Plant and Design-Build),阐述EPC模式的是银皮书《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EPC/Turnkey Projects)。该两种模式大致相近,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承发包双方风险分担的方式不同。按17.3款的规定,雇主在D-B模式中比在EPC模式中多承担的风险为:
1.1.1 雇主使用或占用永久工程之任何部分,除非合同可能如此规定;
1.1.2 由雇主人员或雇主对其负责的其他人员提供的工程任何部分的设计(如果有);
1.1.3 不可预见的,或不能合理预期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应已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的任何自然力的作用。
1.2 正是因为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不一样,FIDIC建议,有如下情况之一的,应采用D-B模式,不采用EPC模式:
1.2.1 如果投标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料,以仔细研究和核查雇主要求,或进行他们的设计、风险评估和估算;
1.2.2 如果建设内容涉及相当数量的地下工程,或投标人未能调查的区域内的工程;
1.2.3 如果雇主要严密监督或控制承包商的工作,或要审核大部分施工图纸;
1.2.4 如果每次期中付款的款额要经职员或其他中间人确定。
1.3 另说明,D-B模式中雇主的风险与我们熟悉的FIDIC红皮书《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是一样的。在此,如果仅从承发包双方承担的风险看,D-B模式更靠近C模式(施工承包)。
1.4 从本文1.1.3可以看出,FIDIC最主要的划分风险的原则(承包商承担风险的范围以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能否合理预见为限)在EPC模式中失效。进一步,结合银皮书中的4.12款和5.2款看,实际上,EPC模式要求承包商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负责,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风险。
2.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
2.1 指导意见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承包”。该概念界定存在如下问题:
2.1.1 以工程总承包企业界定工程总承包,难免有概念循环之嫌。
2.1.2 全过程承包自然是工程总承包,若干阶段的承包就未必如此,比如,只承包勘察或设计或采购任务就很难被认定为总承包。
2.2 与总承包概念相对的是分承包。实际上,与FIDIC的银皮书、黄皮书和红皮书相对应的承包都是总承包,三者的共同点是承包方承包了施工。
2.3 建设项目展开的阶段一般为:计划、设计、施工、运转。(此处的计划主要指可行性研究,不包括勘察设计。)从此阶段划分看:
2.3.1 EPC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计划、设计、施工;
2.3.2 D-B模式承包的阶段包括设计、施工;
2.3.3 本文1.3中的C模式(施工承包)仅包括施工。
2.4 应说明,总承包概念容易引起的误解是人们喜欢将之等同于建设全过程承包,指导意见亦未能完全避免该误解。若立足于建设全过程,则唯有EPC模式可堪称总承包;若立足于项目的全过程,即考虑2.3中项目的运转,则可能只有BOT及其派生模式可堪称总承包。
2.5 因此,工程总承包的概念宜界定为:承包方受业主委托,按合同约定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的承包。除此之外的其他承包可称为阶段或分项承包,但按承包的应有之义,只承担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务不应属于专项承包。
2.6 与2.5相应,工程总承包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能对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之全过程或至少包括施工的若干阶段进行承包的企业。
2.7 2.5中对工程总承包的界定与指导意见有所不同,按指导意见,不包含施工的承包,比如设计-采购(E-P),也属于工程总承包之列。但是,这种不同不应该影响到工程总承包企业的界定(请参见本文4.2.2)。
3. 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界定
3.1 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为:“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该概念界定存在的问题如下:
3.1.1 与2.1.1相似的问题;
3.1.2 “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的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并不能与指导意见对总承包的界定区别开来,比如,承担项目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任务(指导意见中的项目管理承包PMC),到底是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总承包?
3.2 在指导意见中,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应是相对的,即工程项目管理总是在代表业主对工程总承包(指导意见中的总承包)进行管理。如果我们不这样理解,按指导意见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界定,则工程项目管理完全可以回到业主自营的时代。另外,指导意见已明确同一企业或有隶属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两企业不可同时承担一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和总承包,-这即说明,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之所以相对,是要力求二者互补。
3.3 明确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系相对互补的关系,则按本文2.5的界定,不论是工程总承包或是专项承包,都可需要项目管理的介入。但是,对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则可能构成例外,即,对于包括可行性研究的EPC模式,需项目管理的介入,应不会有过多的质疑,但对于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是否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则是值得质疑的。
3.4 考虑到项目管理的目的是受托方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安全、进度、费用、合同、信息等管理和控制(按指导意见的陈述),而控制和管理最原初的依据即是可行性研究,因此,0对只承担可行性研究的项目管理服务,应不需要另一项目管理企业介入项目管理。-FIDIC在本文1.2.3中的建议也即是此理。
3.5 有鉴于此,工程项目管理宜界定为:受托方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3.6 与3.5相应,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界定为:具备相应资质,可对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或专项承包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服务(包括承担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做作为可行性研究之必要结果的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的企业。
4. 二企业的比较及市场培育
4.1 对比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4.1.1 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力求一种相对互补的关系;
4.1.2 工程总承包以施工为主导,工程项目管理以可行性研究为主导;
4.1.3 在总承包EPC模式中,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在可行性研究方面可能会有所融合(后者对前者更多的是参与而非管理)。
4.2 4.1中的分析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目的是要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而言,以此界分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应是适当的。理由如下:
4.2.1 不具备施工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与不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一样,都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2.2 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可能只侧重一二方面任务的承揽,比如,工程总承包企业可能只进行设计-采购(E-P)承包,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可能也只承担设计和采购管理,但具体的承揽任务的方式不应该影响两企业的界定。在指导意见中,之所以会出现2.1.1和3.1.1中的循环,也是出于此种意识。
4.3 以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在项目的诸阶段-计划、设计、施工、运转-中,设计与施工都有实力较雄厚的企业来完成,但计划与运转环节则相对乏力。因此,
4.3.1 加强企业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几乎既是行业界所期,也是指导意见的一个侧重。在指导意见中,无论是项目管理服务(PM),还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可行性研究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指导意见将EPC模式作为工程总承包的第一推荐,也无非是要强调可行性研究。人们易于将工程总承包等同于项目的全过程承包,更像是出于这种行业期待。但是,
4.3.2 以目前的情况,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以加强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为重点,应无可非议,但不宜急于以行政的力量将EPC模式作为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的重点,因为这里不仅涉及到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同时,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可行性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得以诞生的前奏。
4.3.3 涉及项目运转环节的总承包,比如BOT,只是在EPC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融资问题(FIDIC出版其银皮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适用于BOT项目或类似投资模式下的设计采购施工合同),可与EPC模式的总承包一并考虑,并可以此藉市场需要来促进与EPC模式相适应的总承包企业的发展。
4.4 鉴于4.3的分析,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培育发展适应D-B模式的总承包为宜,这可以通过勘察设计企业或施工企业的改造和重组,或通过二者的结合,得以便捷地实现。-在这一点上,指导意见是十分中肯的。但是,指导意见同时鼓励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发展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应的能力,还需注意两点:
4.4.1 按指导意见,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承接业务的最大范围是项目管理承包(PMC),因此,即便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具备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它们也更愿意承包设计或施工任务本身。另外,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也不能界承包失败之后再承接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因为一般而言,后者发生在前者之前。
4.4.2 以4.3.2的分析,如果勘察设计或施工企业还没有发展成为与EPC模式相适应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则其在能否发展具备可行性研究能力方面可能会受到局限。如此,按4.2.1的分析,该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必然缺乏核心竞争能力。
4.5 因此,培育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宜通过建筑业中的中介机构,比如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经整合而完成。但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整合过程中吸收建筑师的加入应系十分必要。
4.6 应说明,指导意见的目的之一,是意欲通过建筑行业结构的调整,以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从FIDIC合同条款中D-B模式与EPC模式风险分担的差异入手,分析界定工程总承包企业与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目的就是要廓清二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但是,一种企业能否发展,还需具备制度层面上的发展空间。以本文对二企业的分析界定,届制度空间充分时,二者之间的相对互补关系即可组合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各种工程管理和承包模式。
「参考文献
主要阐述了三维CAD软件在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几项应用,如复杂曲面的建模、虚拟装配及模拟仿真,从而论证了三维CAD软件在产品设计研发中具有优势及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维CAD软件;曲面建模;虚拟装配;模拟仿真
三维CAD软件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能够直观地反映设计方案,实现产品的模拟仿真,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改进,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但是,相对二维CAD软件而言,三维CAD软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三维CAD软件需要较高的计算机配置;设计人员上手相对困难;市场上各类三维CAD软件的设计习惯、规则等各不相同,因此,使得三维CAD软件的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2-3]。目前,我公司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主要应用二维CAD软件,三维CAD软件作为辅助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一些复杂曲面、曲线进行建模;对产品进行虚拟装配;对重要零部件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仿真。
1三维CAD软件在复杂曲面、曲线建模中的应用
对于一些复杂曲线或组合曲线而言,二维CAD软件不能精确地绘制出其形状。以我单位生产的穿孔机顶头为例,如图1所示。其表面由不同大小的圆弧、斜线及直线段相切而成,在二维CAD软件里很难精确地绘出其外形图。三维CAD软件可以对产品进行参数化设计,通过输入曲线的参数方程可以绘制各种复杂的曲线,通过添加约束可以精确地控制产品的外形。应用三维CAD软件,如SolidWorks,对顶头进行建模,如图2所示。将SolidWorks建立的模型转换为工程图即可用于生产。对于复杂曲面应用三维CAD软件可快速、准确地绘制出工程图,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2三维CAD软件在虚拟样机装配中的应用
应用二维CAD软件设计的产品往往在实物装配过程中才发现零件间的干涉,影响了生产进度。因此,我公司对于新产品进行研发时,在完成图样设计后,应用三维CAD软件对产品进行虚拟样机装配,以检查设计是否存在缺陷。SolidWorks是一款常用的三维CAD软件,其具有强大的基于特征的实体建模、装配设计、工程图设计等功能。SolidWorks提供自底向上的装配体设计,用户可使用不同的方法将零部件插入到装配体文件中,利用丰富的装配约束关系对零部件进行定位;也可以用鼠标拖动未完全定位的零部件,带动结构进行有限的运动仿真,从而了解整体设计与目标的一致程度。装配完成后,可以对装配体进行静态干涉检查,也可以通过旋转或移动零部件对装配体进行动态的干涉检查或动态计算零件间的间隙[4]。例如,我公司在准340穿孔机芯棒小车的设计过程中,图样设计完成后对零部件进行虚拟样机装配,如图3所示。对完成的装配体进行干涉检查,发现车体与端盖存在干涉,通过对设计图样的修改,避免了材料的浪费,保证了正常的生产进度。
3三维CAD软件在模拟仿真中的应用
SolidWorksSimulation是一款基于有限元(即FEA数值)技术的三维CAD分析软件,是SRAC开发的工程分析软件产品之一。能对零件和装配体进行静态、热传导、扭曲、频率、跌落测试、优化及疲劳分析[5]。例如,在轧管机生产线设计过程中,主机架、机盖作为穿孔机、轧管机的主要受力部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及优化成为了穿、轧主机的研究关键,在对其进行理论分析时,应用Simulation对其实际受力状况进行模拟仿真,可以更直观有效地反应机架、机盖的受力分布情况,并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应用SolidWorksSimulation对机架、机盖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仿真主要分为3个步骤:1)建立机架、机盖的三维模型,如图4所示;2)对模型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定义分析类型、添加材料属性、施加载荷和约束及划分网格,如图5所示;3)对模型进行求解;4)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应用SolidWorksSimulation对卷筒的受力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其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仿真结果既对机架、机盖的强度进行了校核,又直观地反映了机架、机盖的受力分布、变形位移分布及应变分布情况,为机架、机盖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4结语
本文结合我公司的生产实际,论述了三维CAD软件在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应用。三维CAD软件在产品的直观性、虚拟装配及模拟仿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的有效辅助工具。在产品的设计研发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三维CAD软件可以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李梅,解青.三维CAD软件浅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1(2):205-206.
[2]李渝,张雪驰.三维空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冶金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冶金,2009(4):53.
[3]魏茜茹.推动三维设计实现设计手段飞跃[J].中国勘察设计,2009(11):32-34.
[4]魏峥,王一惠,宋晓明.SolidWorks2008基础教程与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工程监理;组织;协调
前言
为了使监理目标的各个部分的主体更好的配合以及监理工作的更好的实施和运行,监理工程师在实施监理过程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顾及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及时调整使之协调,这是实现建设工程监理项目目标必要的手段。
1 组织协调及意义
组织协调,顾名思义,要进行沟通调和监理机构内部人与人、机构与机构以及监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组织之间的联接工作。通过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使项目围绕建设工程展开,达到整个系统全面协调控制的效果。它是工程建设的枢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不容易实施的一个过程。
2 从系统方法的角度看待组织协调
在工程监理中,发挥总体的作用要比各子系统之和的作用要大,因此,用系统的方法处理能更好的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使得系统内各子系统、专业、工种、资源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得能够更加有效的配合,更高效率地完成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在系统方法中,项目监理机构协调的范围分为系统内外部的协调。内部协调工作是对人际、组织、需求和配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地调节;而外部协调的范围又包括近外层和远外层协调。近外层协调主要是指监理组织与建设、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等参与工程建设单位之间关系的协调。远外层协调是指监理组织与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等单位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般和工程建设有合同关系是近外层关联单位,反之,则是远外层单位。
3 监理组织协调中的注意点
第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即在组织协调工作中,要尊重客观事实并理性的看待问题,不偏袒任何一方。在监理过程中,遵守职业道德是监理人员的基本素质,监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改善与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等参建单位的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来推进工程的进展,还要态度坚决的拒绝任何形式的受贿行为,例如:一系列的免费服务,减价物品等,来确保其公正性和合法性。同时,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的根据,公正的处理各方的矛盾,不得偏袒任何一方,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根有据的进行调节。
第二,要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经常性事项的协调。协调是指建设中,对整个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协调,并不是特指矛盾问题的出现而需要协调。一般通过逻辑顺序确定协调的内容和方式来达到目的。比如:在工程前期,必须严格按程序办理相关事宜,对项目报批、设计委托、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的准备工作合理的安排,同时,注意一些不能开工指令的项目,例如: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前期工作未做好的以及不具备开工条件的。
第三,利用权责体系进行组织协调。人们在岗位上担任一定的职务,就会产生一定的责任与义务,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产生责权体系。通过责权体系明确划分职责与权利的范围,能使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更好的展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例如:权大于责会产生的现象,而责大于权又会打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利用权责体系进行组织协调使得管理职能能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每件事都要相应的负责人,职责既不重复也不漏算 ,各尽其责。在系统外部协调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承担的职责与业主授予的权限相符合,在了解到业主的要求后,通过协调达到共识,合同及与工程建设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了解职权范围,以便再次更好地调节。
4 采用适宜方法进行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的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受到来自主观和客观因素各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面、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采取适宜的组织协调方法,以及积极处理好问题的能力。在建设工程监理组织协调过程中,监理工程师经常采用会议协调法、交谈协调法、书面协调法、访问协调法、情况介绍法等。
(1)会议协调法是监理工程师们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次工地会议、工地例会、专业监理会议等。第一次工地会议也就是工地例会,因为在此次会议中,需要各方相互认识熟悉,确定固定的联络方式,明确工程的监理程序等,在此更要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组织协调的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因此,不仅仅是各方重视此次会议,监理组织更是应该重视起来,所以突出其名为“第一次工地会议”。在工地例会上,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决定,而大部分的协调工作也是在工地例会中安排的,所以,监理工程师可充分发挥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定期召开好工地例会。在监理内部中,还可以进行“专业监理会议”,因为,在工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这时就可以报请总监理工程师由其安排,以端正的态度和专业的技术使各方心悦诚服的接受协调,并积极完成工作。
(2)在实际过程中,还有一种方法是监理师们常用的,就是交谈协调法。因为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交谈都是一种可以保持信息畅通交流,及时并准确工程指令和更方便寻找协作的好方法,建设工程中各个机构都愿意使用这种方法。
(3)若在会议中出现了交谈不便等方面的情况时,监理工程师们也可以采用书面协调法。
(4)访问协调法是当一些外部相关机构不了解工程实际情况时,而对其采取的一系列不当措施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时可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5)情况介绍法常常与其他协调方法结合使用,除了一般的口头形式,还有书面形式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可在任何一种场合进行解说,方便他人理解从而使工程顺利进行,实现监理目标。
5 结语
在建设工程监理中,监理人员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协调,充分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外部的协调,为工程监理及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如果所有监理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负责范围内的组织协调工作,那么监理总目标就可确保顺利实现,从而实现建设项目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向东,周宁.工程建设监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建设监理协会组织.工程建设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杨兴宗.谈工程施工中各个专业的协调管理[J].山西建筑,2008(34).
[4]托娅.谈建设工程监理中的组织协调[J].山西建筑,2010(03).
关键词:远动技术; 电力系统; 维护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远动技术的意义
电力设备是特殊的设备,它有分布广、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的特点,对电力设备进行操作必须由技术培训合格的技工来完成,但是由于(站)设备分布分散、间隔遥远,企业在人员调配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必须借助于一种技术手段能够让操作人员在任何时间、地点在可监控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安全、准确的操作,这种技术就是远动技术。目前,调度对电网的监视、调控就是通过远动技术来实现的。
远动包括远动装置和应用程序,它能实现:(1)采集(站内)所有设备的数据、报文,并向这些设备传递控制指令;(2)对传输的报文进行预处理(包括报文的解释、遥信点合并、遥测系数调整等);(3)通信功能(包括自动检测通道运行状况,自动进行通道切换,选择不同的通信规约等)。
2、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的构成
2.1系统结构。铁路电力远动系统主要由安装在铁路高度中心的电力远动调试主站、现场的被控站以及通信系统组成,被控站包括变配电所综合全自动化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监控装置、贯通线分断开关自动监控装置。
2.2调度主站。调试主站是整个铁路电力远动系统的核心,也是调度人员与电力运动系统交互的接口,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电力远动系统运行的效果。
2.3被控站。
2.4通信系统。铁路电力远动系统中,调度主站与被控站之间、调度主站与复示工作站之间、调度主站与铁路综合信息系统(MIS)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是通过数据通信网来完成的。
3、远动控制原理
电力系统远动控制技术实现的功能主要包含遥测(YC)、遥信(YX)、遥控(YK)和遥调(YT)四方面的功能,简称“四遥”功能,它们和调度中心的关系如图1 所示。而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远动各种功能的可靠实现,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通信传输技术三部分来实现其具体的远动控制,其原理如图2 所示。
4、远动监控系统的缺陷和故障处理
4.1远动监控系统出现缺陷或发生故障,按现场值班人员电调值班操作员系统维护工程师和相关供电段生产调度的报告程序逐级报告,逐级做好记录,由相关供电段及时安排处理。
4.2通道故障时,由系统维护工程师和主管部门及时协调通信部门,尽快恢复通信的畅通。
4.3若远动监控系统发生故障危及设备安全,可先断装置电源,将监控设备退出运行,再按报告程序报告。
4.4故障处理涉及执行端二次设备和接线改动,必须在调度端进行传动试验,由调度操作员人员验收,系统维护工程师确认后,才能结束工作,相应传动内容及结果记入运行日志。
5、远动监控系统安全
5.1为保证远动监控系统的安全,应将所有调度操作员工作站计算机的软驱、光驱撤除或关掉。
5.2除系统维护工程师外和专业检修人员外,任何人不得将任何输入设备接入远动监控系统使用。
5.3除系统维护工程师外,任何人不得退出远动监控系统。特殊情况下,需要退出远动监控系统,必须取得系统维护工程师同意。
6、维护工作
6.1日常性维护:在必需时进行操作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应用软件的安装。定期进行系统数据库维护。
6.2改正性维护:每月定期检查、分析软件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种功能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处理,改正性能和编程上的错误,并作详细记录。如需专门人员进行处理,则应及时通知相关厂家。
6.3提高性维护:根据运行需要对原软件增加功能、改进性能而进行的工作。凡属软件或数据库的重大修改,均应经过技术论证,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修改后的软件经过3―6个月的试运行,加强运行监视,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运行,同时提交技术报告(包括详细说明、使用说明等)。
6.4适应性维护:为适应软件的使用环境而做的修改工作。
6.5一次系统的变更(如变电所、设备的增减、主接线图变更,互感器变比改变等),修改相应的画面和数据内容时,应以相关供电段的书面通知为准。
7、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今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110KV 以下的变电站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智能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已被普及采用。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远动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变革和改进,在加快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进程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路电力设计规范TB10008-2006[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冯庆东,毛为民.配电网自动化技术与工程实例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建筑施工 安全管理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4745.8亿元,同比增长19.7%,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01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建筑业发生伤亡事故2288起.死亡2607人,居工矿商贸领域第二位。造成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建筑安全管理机制与安全生产的现状不相适应:建筑安全交叉管理突出:建筑企业粗放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施工工序及安全技术复杂,不稳定因素较多:建筑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建筑安全研究滞后等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来开展施工安全的组织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国家、行业也颁发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及规范,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管理也日趋规范化.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市场压价”使建筑安全成为“无源之水”,重大施工安全事故依旧连连发生,安全事故得不到明显遏制。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而在工程投标中往往又是低价中标.承包人为了弥补压价造成的损失,只好降低质量安全标准,导致安全设施不完善、安全措施不落实、隐患整改不到位,这样一来,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法律和监管缺失。
缺乏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原有的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建筑生产方式,因此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再加上有关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法律法规不全,执行力不强。我国法律的“环境与健康”过于薄弱。对建筑活动中“环境与健康”的重视,已经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已经由传统的“成本一造价一质量一工期”体系,转向“成本――造价――质量――下期――环境与健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己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企业逐渐脱离了行业行政管理的束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行为主体。与此相适应,建设部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国家建筑安全专项监督职能的履行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则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职能的履行者。
(二)建筑单位安全管理问题。
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发包给不够资质或能力的单位甚至非法的个体承包商。由于这种层层的分包,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伞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同时它还使利润降低,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减少他的一切不必要的金额开支.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伞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三)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二、全面的安全管理手段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利器
(一)制度手段。
建筑企业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建筑施工企业用制度来约束企业内各方主体的行为,谁违反都将受到严惩.从而起到规范安全管理、降低或预防生产事故发生的作用。经济手段就是借助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保险、安全投入,提高伤亡事故赔偿标准、安全风险抵押等手段,编织一个安全网,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二)科技手段。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的生产过程,从施工、技术装备、劳动保护用品等方面保障安全生产,从本质上为促进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技术手段支持,从而使建筑安全生产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广建筑安全生产新技术,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含量,确保安全生产。二是积极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使之对增加企业事前预防控制。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三是要对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四是要抓住关键点,预防事故发生,有重点地预防和控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机具伤害这五类事故。由于这五类事故占建筑生产事故总数的90%以上,控制住了这五大类事故,将会使事故明显下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经济观。
就施工企业来说,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安全经济观,就是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安全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从而变企业被动安全管理为主动安全管理。由于安全带来的效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企业往往觉察不到,隐含的包括人的健康、生命在内的间接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二)人员和家庭树立“安全就是幸福”的安全理念。
追求生活幸福美满是每一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梦想,是他们一生孜孜追求的主要目标。建筑施工工地的员工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外出辛苦工作,为的就是给家庭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家庭的生活幸福。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生活压力较大等原因,往往造成他们片面地追求收入,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因此,有必要向这些员工及家庭宣传“安全就是幸福”的安全经济观。让他们认识到安全不仅是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之一,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家庭的未来,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
(三)预防为主的科学观。
要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走预防为主之路,必须采用超前管理、预期型管理的方法,这是生产实践证实的科学真理。施工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施工生产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限度。采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技术,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静态的被动管理为动态的主动管理,实现本质安全化。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的科学观。
(四)机构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中枢。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没有一支可靠的安全生产管理队伍,一切安全管理工作都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建筑施工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膨胀,安全管理有所放松。专门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专职人员力量薄弱,安全监管体系难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在公司和建设工程项目上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各种方便条件,让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充分履行职责,发挥中枢控制作用,这样才能使安全生产工作得到确实的保证。
四、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及安全技术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管理、施工组织、工艺工序方法、材料、机械及设备等等,都与建筑施工安全密切相关。因此。在施工生产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定置管理的要求,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做到标准化生产、高效生产、安全生产,以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枣阳市鹏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文柱.建筑安全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建周.我围建设丁程施工安伞生产基本状况及今后深化改革重点册.建筑安全,2005,
[3]谢苏丽.建筑施工安全的新对策.中华建筑,2007,(7).
关键词:ANSYS;二维有限元;桩-撑式支护结构
中图分类号:TU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195-0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地面空间愈加紧张,地下空间的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诸如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铁道及地下车站、地下车库以及其他各种地下民用和工业设施日益增多。如果对基坑开挖组织不好,将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所以,加强对基坑开挖的研究和探讨十分必要。
当前基坑开挖的理论研究有传统的平面分析法如等值梁法、弹性法、山肩邦男法等。近年来,采用有限元软件来模拟分析基坑开挖也被广泛采用,俞建霖2002年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研究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变形、主动土压力、支撑轴力、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底部隆起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基坑周围地表沉降量分布形式。陆新征等人2003年对某深基坑进行了施工全过程的三维有限元弹塑性分析和模拟,并详细说明了其具体实现方法。有限元分析中分别考虑了支护结构和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各种开挖方案、降水方案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并对各种关键参数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和讨论。曾律弦等人2006年结合弹性地基梁法和深基坑支护结构中的环梁支护结构体系的特点,运用ANSYS的空间分析模型来进行环梁支护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
近来,桩-撑式支护结构型式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急需对其变形和内力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提出了基于有限元程序的二维模型来解决这类问题。
一、有限元分析模型
计算软件采用美国ANSYS公司开发的ANSYS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本文的分析模型为二维模型,故采用BEAM3单元和PLANE42单元来分析,都假设为线弹性材料。具体的分析模型为(如图1所示):(1)用BEAM3单元来模拟围护桩、内支撑等;(2)用PLANE42单元来模拟土体;(3)荷载部分考虑基坑底以上的水压力和地面超载等问题;(4)边界条件的设置:将模型两侧水平约束,模型的底面水平向和垂直向约束;(5)边界范围的选取:围护桩两侧土体所取范围和桩的长度都由有限元网格划分试算来求,直到满足精度要求为止。
为了真实地模拟支护结构和土体之间的共同作用以及开挖的过程,本文使用了ANSYS的单元“生死”功能来模拟土体开挖和支护施工。所谓“杀死”单元,就是将该单元的刚度和质量都乘以一个很小的数,相当于该单元不再发挥作用。而“激活”单元,就是让已经“杀死”的单元恢复到它原先的刚度和质量,这时单元既没有初始应变,也没有初始应力。此外,还应用了材料的转换功能。例如,在本模型中,在第一层土体开挖完后,将原本材料属性设置成土体的属性的内支撑,转换成混凝土的属性,然后“激活”内支撑的梁单元,这样就很好地模拟了浇筑混凝土支撑这一过程,且与工程实际是相符合的。基坑开挖完成后的二维网格参见图2。
具体实现步骤为:(1)建立整个场地土体及支护结构模型;(2)“杀死”所有的支护结构单元,并施加重力荷载,模拟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的自由沉降;(3)“激活”两侧维护桩单元,“杀死”第一层土体单元,模拟第一层土体的开挖过程;(4)“激活”内支撑单元,并将其单元材料属性转换为混凝土,模拟浇筑混凝土支撑的过程;(5)继续“杀死”第二层土体单元,模拟第二层土体的开挖过程;(6)重复步骤,直至开挖到底。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本节主要讨论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位移、内力随开挖过程的变化情况。标准算例取基坑长度L=40m,B=25m,开挖深度H=5.0m。围护桩D=0.6m,桩长15m,桩间距1.2m,支撑截面为1.0m×0.8m。桩体的弹性模量E=3×104MPa,支撑的弹性模量E=5×104MPa。基坑开挖剖面图如图3所示。
计算工况如下:
工况一,开挖第一层土体至支撑底位置,并浇注第一道混凝土支撑;
工况二,待第一道支撑强度达到要求强度后,开挖第二层土体至坑底处。
(一)桩身水平位移
工况一、二下围护桩的水平位移,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在整个开挖过程中,围护桩的变形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计算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坑壁水平位移逐步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逐步下移,最后稳定在基坑中部偏下部位。最大位移数值为33.68mm,属于较低水平;侧向位移的分布形态基本为两头小,中上部较大,支撑的设立对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起了积极的作用;悬臂开挖(即工况一)所引起的变形在围护结构的总变形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控制围护结构的总变形量,应适当减少基坑悬臂开挖的深度。
(二)桩身内力分析
工况一、二下围护桩的桩身弯矩,如图5所示。
由图4可见,在开挖面以上桩身弯矩最大值靠近基坑底部;在开挖面以下,弯矩最大值位置则大体维持在中间部位。可见,在进行桩身设计及桩身应力监测时,这些部位应做重点处理。
三、工程实例分析
某基坑开挖深度15m,基坑形状近似为矩形,南北长80m,东西长39m。从地表往下,杂填土厚度约为3m,粉质粘土厚度约7m,砂卵石厚度约为10m。
支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护+三道混凝土内支撑的支护型式。灌注桩桩径为0.6m,桩长30m,桩间距1.0m,支撑截面为0.8m×0.6m,支撑底平面标高-2.0m。桩体的弹性模量E=3×104MPa,支撑的弹性模量E=5×104MPa。
本文对该支护结构下CX1测点处土体水平位移的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并将实测结果附上,以作比较。
由图6可见,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在位移最大值上与实际结果较靠近,这也验证了本程序的可靠性。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限元软件ANSYS建模通用性好,具有强大的后处理能力。对于桩-撑式支护型式的基坑,用ANSYS来进行模拟分析是切实可行的。
通过文中的实例计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围护结构侧向位移的分布形态基本为两头小,中上部较大,支撑的设立对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起了积极的作用。
2.在开挖面以上桩身弯矩最大值靠近基坑底部;在开挖面以下,弯矩最大值位置则大体维持在中间部位。
参考文献
[1]汉,黄书秩,程丽萍.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俞建霖.基坑性状的三维数值分析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2,23(4).
[3]陆新征,宋二祥,吉林,等.某特深基坑考虑支护结构与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3,25(4).
[4]曾律弦,潘泓.ANSYS在环梁支护结构体系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4).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总承包
我国的建筑业由最初的单纯劳务承包发展到今天的工程总承包,毋庸讳言,我国已成为建筑大国,同时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也实行了“门户开放”,从而加剧了国内建筑市场竞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与国际惯例尚有较大的差距,为此,改革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加速与国际接轨,是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方式中总承包模式是我国工程建设提倡并且需要发展、完善的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总承包的行业面进一步扩大,工程管理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尽管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模式有了可喜可观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向总承包企业发展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①我国的建筑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未到位,建筑市场运行的不规范以及建筑企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限制,真正意义上的总承包模式并不多见。②我国的建筑市场缺少像国外一样的中介服务机构,我国的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院也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监理公司实际只是在施工阶段的现场进行施工质量监督。③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完善,工程总承包项目市场准入相关的标准和手续不完善使工程总承包存在严重的市场准入障碍。
二、如何加强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的对策
总的来看,我国的工程总承包行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其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快解决当前建筑行业在工程总承包中所面临的障碍,是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的重中之重。①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业主的行为,确保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律轨道,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改进,把工程总承包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如规定符合工程总承包的项目,不得平行发包或者肢解化整为零,否则即是违法行为,使工程总承包的形式进入法制程序。②发挥整体优势,实践项目总承包,在一些工程的施工总承包中,施工企业积极主动的为业主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在签订总承包合同后加强对工程的全面管理,把总承包的责任落实分解到各个分包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环节中。③明确总分包管理责任,以合同为依据明确总分包的责、权、利。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计划、管理和监督。④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培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建立企业研究模型,完善总承包模式
目前建筑行业竞争激烈,自加入WTO以后,一些国际承包商也相继进入我国,在更高端的市场展开竞争,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我国的建筑企业必须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不仅要立足于建筑市场更要走出去。对具体的建筑企业来看,应各自建立企业研究模型分析企业在工程总承包中面临的问题,如可采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的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制定建筑企业更加完善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的策略及对策,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实力。
以国有大型建筑企业中建八局为例,该企业的优势是资本实力雄厚,技术设备精良,设计和施工的能力都很强,并且营销网络庞大,信誉良好。但是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对现代的管理技术接受有限,“机关”色彩比较浓烈,管理的效率水平也不高,没有民主的经营决策机制。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普遍推广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在本公司却是空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一些熟悉国际建筑市场和拥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是该企业的劣势。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建八局将面临一些有利的机会,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入WTO也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建筑行业的竞争秩序日益规范化法制化,这些都意味着该集团有更多的竞争机会和发展空间。企业在战略规划过程中还会遇到风险和威胁,如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的竞争威胁,来自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的威胁和国外的潜在竞争威胁等。
四、结束语
可以看出,今后建筑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建筑与资本一体化与设计一体化,为业主提供的服务方式将更多的向BOT、EPC等方式实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被认识,项目管理服务也被业主越来越广泛的接受,近年来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各个方面也都在为建设我国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而努力,专家们致力于引进介绍国际上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组织模式和项目管理技术与方法,政府相继颁布了系列政策和规范,施工企业正在把项目管理理论引入实践中,有些业主单位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项目管理承包和项目管理服务模式等。而正如前面所述,不管是从体制规范上还是与其它发达国家比较上,都有不足的地方。如果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仍然维持现状,则我们不仅不能进入国际市场,而且我国庞大的建筑市场可能拱手让给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的建筑企业要加快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对具体的企业针对性的制定战略方案和策略,培养发展成专业化的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推动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2005).
[3]齐宝库.《工程项目管理》.大连理工出版社.(2007).
[4]王雪表.《国际工程项目管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