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空间设计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关键词:哲学;唯物辩证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设计的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思想把握。设计是在使用目的与外观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的。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学院,2006.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7]李志中.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美术馆;公共性;空间组合;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美术馆的展览内容与形式、社会职能及角色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需要不断地升级自身的建设理念满足越来越多的参展者的需求。分析美术馆的空间组成要素与空间组成形式,希望带给人们更多思考的同时也给之后的美术馆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空间设计的组成要素
1、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作为美术馆最基础的公共空间,具有展示作品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根据展品的类型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展示空间将是美术馆所有空间中最灵活,最变化多样的存在。在展览作品时,想要展示空间达到完美效果,需要通过展示形式与其内容的相互配合,还有多样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浙江美术馆整体设计明朗、开阔,选取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做立面和屋顶的建筑材料,使空间更加的通透宽敞,内外景色连成一体。其中书画类展品多是在空间较大的区域,以竖直或平铺的方式陈列;而雕塑类展品则相反独立的空间更有利于细节的观察。进入21世纪,现在情景化展示逐渐成为美术馆历史再现类展示的需要,在带给参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领全新的展示模式。例如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厅的敦煌展览,整体空间仿照莫高窟的形式建成,墙壁和天花板的材质都选用仿真砂石,力求从各个方面去还原藏品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此希望引导人们对展览进行深思。根据展示方式的不同可将展厅的展览分为以下几种,线性展示方式是通过几何形的动线引导形式,让参观者的参观过程更具有目的性。游散性展示方式对人的参观动线没有明确的规定性,人的参观行为自由发生,空间动线更加的灵活多变。体验性的展示方式,是近几年逐渐出现的,将艺术品以触摸或是聆听的方式展现给公众,空间动线以聚集和环绕为主,这样的展厅将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并拉近艺术品与参观者的距离。
2、公共空间
作为各展示空间之间的联系与纽带,公共空间是美术馆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直接影响到美术馆的整体形象,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门厅与中庭的设计中,是美术馆带给参观者的第一印象之所。在观展的整体过程中,公共空间起到舒缓情绪的作用,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公共空间是一个的三角形中庭,较大的中庭设计即可举办各类社会活动,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又具有及时疏散人员的功能。
3、交通空间
通过对参观人流的组织与疏导,交通空间多以线性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参观的流程,是一次性浏览区域,主要包括走廊、楼梯,电梯等其他通道。交通空间作为过渡空间的重要部分,其面积有限、空间狭小,不易引人注意的特征反而在设计过程中独具一格,许多的设计师采用天窗、玻璃幕墙、灯光等独特的方式融入到交通空间,将其设计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局部空间。例如柏林犹太博物馆,高耸入云的狭小通道,尖锐的墙面设计都给人以反思与沉重的心情,更易将参观者带入展览的主题中。
二、空间组合形式
美术馆经常每个空间或是几个空间展示不一样的主题,致使其空间将要进行组合和划分,使得观赏过程更为流畅的同时让参观者充分享受空间变化的乐趣中。
1、序列化组合方式
序列化组合是将相似或相同的单位空间按照几何动线的形式组成展览者所需的空间系列,空间之间具有明确的循序性和明显的节奏感。整体的参观模式较为固定,在动线的引导下进行有序的参观,如十和田美术馆,将草坪两边散落的单元空间相互串联,建立起展品、室外空间、参观者三方的交流。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环形连续的空间组合,横向与竖向的动线相交融,增强观展的连贯性,满足参观者娱乐的心情。
2、中心放射组合方式
中心放射式组合是采用由中心向四周发散或是四周向中心聚拢的结构模式,形成各空间围绕放射中心的布局。中心放射式多以几何图形为核心区域,通过门厅、中庭或主展厅的组合,给人以紧凑的视觉倾向。中心放射式组合的核心空间一般会是参观者交流或休息的聚集中心,并且起到疏导人流的作用,在空间功能上具有丰富的弹性。如东京国立新美术馆,通过巨大的波浪形中庭做为过渡区域,连接美术馆的外部空间与室内空间,使各个展厅相互串联,具有较大的震撼性。
3、自由组合方式
整个空间组合在布局上受立体主义影响以整体设计为主,在具有较大可支配区域的基础上,根据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布展形式。由于空间组合形式的自由,参观路线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才能做到空间使用和表现效果的完美统一。如以“打破传统设计框架,敞开文化的大门”作为设计要求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将管道与功能部件设计在建筑物外立面,采用框架结构使内部空间最大化,同时办公室和卫生间的可移动性,加强了美术馆内部的自由度,也赋予了展览者更多的设计空间
4、网格化单元组合方式
利用建筑结构的轴线平面网格,把空间分隔成若干部分,最终组成空间网格单元,使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连续性。网络化组合是相对细分化的组合形式,具有均质并置的特征,可降低动线空间之间的等级与秩序上的差异。虽然空间的引导性较弱,但参观者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路线划分,做到最大程度的自由,所以网格化单元的有序性和灵活性是其他组合形式无法比拟的。如金泽21世纪美术馆,美术馆中散落着盒子似得展厅,通过相互拼接、组合而形成了迷宫一样的网络结构,参观者在选取浏览路线时具有较大的可变性。
关键词:消极空间、公共交往需求、空间重塑、城市更新、城阳区绿道规划
Abstract: urban negative space remodeling, is to our country of urban renewal way to build public space of activ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public demand and space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space city the problems of theory analysis, with both chengyang green way plan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urity space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demand of the negative space make another of specific measures.
Keywords: negative space, public communication demand, space, urban renewal, the production of remodeling green wa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消极空间”是以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使人的心理产生不愉悦、不舒适感的空间的统称,这类空间呈现出用途不明、使用率低、空间零散而缺乏秩序等特征。在城市中的“消极空间”包括建筑间的中介空间、边角空间、废弃空间、高架桥下空间、零散的生态斑块等等。
本文将借鉴总结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国内外消极空间重塑再利用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结合新技术与新理论,以青岛市城阳区绿道规划为例,探讨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符合我国城市发展与更新特点的消极空间再利用途径。
(一)国内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研究
1)国外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实践
国外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较早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城市扩张、环境破坏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交往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
休斯顿Buffalo Bayou休闲绿地改变了高速公路下‘迷宫’般的露天空地,改善原本脏乱且影响河流水位控制的消极空间,提供了3000英尺长的城市带状公共开放空间,变消极为积极,连接了休斯顿商业区中心和河西边公园。对于消极空间,通过植树、水质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生态坏境;通过连续慢行道将零碎公共空间串联,利用亲水平台使人与河流互动;通过设施的完善与夜间照明设计增加空间体验的舒适性与安全性;通过活动策划聚集人气;设计与实施中通过“公众艺术倡议”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公众的共同参与。
2)国内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重塑理论与实践
国内对消极空间转化为公共开放空间的探索目前主要偏向于理论研究,包括对废弃地、高速公路两侧消极空间的再利用研究等等。在实践中许多城市改造更新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缺乏引导的建设下,导致公共交往空间的缺乏,而面对道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公共空间的营造成为地区活力提升的必要途径。在对整体历史风貌保护前提下,对该地区现存的消极空间和违建建筑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评价,提出改造措施,选择性改造为休憩公共空间、特色文化空间等,最终形成街区丰富多样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改造后的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环境得到改善,吸引大量人气聚集。
3)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总结,消极空间向公共开放空间成功转化途径有以下特征:以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特色塑造与功能为提升;以政策鼓励、多方参与为保障。
(二)基于公共交往需求的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1、空间与公共交往需求的关系分析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逐渐增长。1995年美国的两家公司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购房者把自然开放空间、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排在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的前4位(分别占77%和74%),由此可见居民强烈的公共交往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公共交往需求属于社会需要层次,因此在消极空间的改造中应该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交需求。本文对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应对关系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作为消极空间改造对策的依据。(表1)
表1使用者需求、空间体验、空间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
需求层次 空间体验 相应的空间要求
生理需求 舒适感 环境干净优美,服务设施完善,交通可达,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安全需求 安全感 无障碍设计,空间形象的标识性与序列,完善的标识系统、安全设施与夜间照明,适度开敞,安全的空间尺度,具有社会监控的周边社区
社会需求 愉悦感、归属感、认同感 丰富的活动支持,适宜交往的空间尺度与私密性,适于交流的休闲设施,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景观风貌
2、消极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功能模糊,设施缺乏,不具活力
消极空间作为城市中被忽略的角落,通常环境较差,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各类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缺乏,导致缺少人的参与,失去活力。
零碎分散,可达性差
消极空间多呈现零碎分散在城市中的状态,包括许多零碎生态斑块,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城市周边重要的社区之间也缺乏良好的交通联系,可达性差。
管理维护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消极空间多被荒置,成为城市维护与管理盲区,长久缺乏维护,荒草丛生、垃圾堆积、设施损坏,缺乏夜间照明,导致这些空间成为城市“藏污纳垢”的角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3、消极空间再塑对策
空间环境品质的重塑,满足使用舒适与安全需求。
从舒适度与安全性出发,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环境品质。通过连续慢行交通串联分散斑块,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功能与特色的重塑,强化公众心理认同感。
在满足生理与安全的基本需求前提下,通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完善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提升消极空间的整体环境品质。结合地区发展需求、资源生态与文化特色,为空间注入多元新功能,组织多样活动,打造可识别的标志形象,提升空间内涵与活力,从而强化公众对于改造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门诊部;公共空间;环境行为
由于国内对环境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建筑设计中对环境行为的考虑不多,设计重点仅仅在于建筑本身的功能及形式上。作为现代化的医疗建筑,在满足基本医疗流程的前提下,如何进行环境空间设计,以便更好地为医患提供就医和工作环境,是时下应关注的重点。
本文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为分析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与原设计构想的对比,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对其公共空间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新门诊楼在2012年投入使用,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为门诊及医技功能。
一、门诊部的医疗行为概况
门诊部是医院中人群集中最多,构成也相对最复杂的部门,与住院部的集中人群相比,门诊部人群的自主支配行为相对较大,因此在设计中应关注的空间设计也较多,特别是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门诊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关乎医院的医疗环境、医疗效率及就医者的心理感受与行为。
二、门诊大厅的医疗行为与空间设计
门诊大厅是医院的重要人流集散地,是就医者进入医院的第一站,在此一般会进行问询、挂号、收费及取药等活动,因此一般在周边设置竖向交通系统,分散人流进入其他各层。
北大医院门诊楼的门诊大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大厅为挂号收费大厅,西大厅为取药厅。挂号收费从早上六点即有人排队,至八点左右排队人数达到高峰,然后维持一段时间至十点左右排队缩短。而取药大厅正好相反,至10点左右取药人数达到高峰。取药流程需要先登记然后等待配药与电子叫号发药,因此设置了等候座椅,座椅面向取药窗口便于获得取药信息,因此使用率很高。从实际使用效果看,由于门诊大厅分区明确,并且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配置,使用效率较高,在大门诊量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有部分相对宽松的公共空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登记窗口数量偏少,只有一个窗口提供登记服务,造成排队人流较多,对取药人流有一定阻碍。
为增大等候空间,我们在门诊大厅的柱子四周设置了环形休息座椅,但没有设置扶手,于是有人在此躺卧,因此在目前阶段,应注意对人行为的限制。
另外,在门诊大厅的公共空间设计中,挂号收费空间设置与门诊药房的设置因医疗行为的不同应有所区别,对空间大小、窗口数量等应做细致的数据调查与研究。在细节设计上应对就诊人群的行为有所限定,做到人多而有序。
三、医疗主街的尺度与功能
医疗主街在如今的医院设计中较为普遍,其主要功能为疏散人流、联系各个功能空间。北大医院门诊楼的医疗主街中心为竖向交通体,分层设挂号收费、卫生间等;东西两侧沿主街设置诊区及候诊空间。
北大医院门诊楼医疗主街净宽5.4m,标准层每层的一端设置3个诊区,平均每诊区设置60张等候座椅。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上午高峰时期,走廊并不显得十分拥挤。分层挂号收费窗口直接开向医疗主街,设有4个收费窗口,并留有4.7m的缓冲地带,高峰期每窗口排队人数在8人左右,基本不会影响到医疗主街的交通。由于医疗主街为尽端走廊,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尽端的候诊区占用了走廊空间,扩大了候诊区域,也不失为有效节约空间、改善候诊环境的方式。
四、候诊区空间
(一)流程
对于标准诊区的设置起初的设想是按照一次候诊-叫号-二次候诊-就诊的流程设计,主要是在一次候诊区通过由护士站控制的电动门对进入二次候诊走廊的患者进行控制。可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有诊区的此道自动门为常开模式,可自由出入,与设计最初理想模式有差异。通过现场观察,发现护士站的护士数量偏少,护士大部分精力用来处理咨询、登记等直接面对患者的事务,无法分身控制此门的开关。但是由于患者需要在一次等候区获得就诊诊室等信息,所以患者不会盲目进入二次候诊区,二次候诊区秩序相对良好,只是对陪同进入的患者家属数量及闲杂人等缺乏控制。
(二)座椅设置
在候诊区,我们设置了5个一组的候诊椅,通过观察发现,在候诊人数不是特别多的科室,中间座椅基本无人使用,而在候诊人数多的诊区,则会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就医者出于便利性的要求不喜欢联排座椅的中间位置,所以建议不妨设置4个一组或3个一组的座椅来照顾就医者的感受。
(三)眼科诊区
一般情况下,眼科就诊的人群需在就诊前进行视力检查,因此在设计初期,即根据科室意见将视力检查诊室设置在了诊区外部,紧邻候诊区。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视力检查没有独立的候诊区,并且没有采用叫号系统,就诊者从诊室门口便开始排队,影响了进入候诊区的人流,也影响了主通道的人流。建议设置叫号系统,让患者进入候诊区内等候,缓解患者的焦躁情绪。
五、诊室空间
虽然单人诊室面积只有12m2,但也进行了空间划分,从诊室门至诊桌为患者活动区,诊桌至窗户区为医生工作区,通过家具及医疗设施的摆放进行划分。诊桌面向诊室大门,左侧设置患者座位,右侧设置工作电脑,方便医生问诊的同时能够在电脑上进行记录。
六、竖向交通
北大医院门诊楼内设置6部垂直病床梯,从地下一层到五层,共10部扶梯。扶梯3分钟上行人数138人次,电梯上行2次,每梯按12人计,共计24人。由此可见自动扶梯的运输效率远远大于垂直电梯。所以在大型医院的门诊部中扶梯是重要的竖向运输工具,而垂直电梯主要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及货物运输等使用。
七、特殊就诊人群的医疗行为
实际调研中发现,由于候诊时间长,有很多年长体弱的患者由于无法长时间坐立,需要平躺,因此在某些候诊区相邻的主走廊上,在电梯厅附近的休息空间内架设了数个便携床,供患者躺卧及家属陪伴使用。
由于在设计时对此部分特殊就诊人群缺乏足够的考虑,致使现有的候诊空间偏小,只能满足座椅的摆放,因此目前只好由患者自主地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安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将此类特殊就诊人群的科室候诊区扩大,设置部分自由空间供患者静卧。
八、患者隐私保护设施的使用
目前保护患者隐私是医疗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北大医院门诊楼在设计中对这方面也有所考虑。如多数诊室设置为单人诊室,且就诊时保证诊室门关闭,经现场调研,目前医生及患者基本能够做到就诊时保证诊室内的1对1的状态,既保护了患者隐私,又能够为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外,在放射科走廊设置了若干个公共更衣室,方便患者更衣,同时设置了自助储物柜。但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公共更衣室基本空闲,患者大都在检查室内进行更衣准备。主要原因是患者需要先进入检查室,被医生告知更衣事项后再出来更衣,而从更衣间出来之后需通过主走廊再进入检查室,就诊流程上较为繁琐。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各检查室内设置独立的更衣室,能够更好地提高使用效率,保护患者的隐私。
九、结束语
医院门诊部空间,具有功能的复杂性及使用人群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中应与设计师、科室人员等进行深入沟通,对就诊流程进行细致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对医生、患者的行为模式进行调查与设想,使最终的设计能够更加合理与实用。 (编辑 吕志新)
参考文献
一、序言
1.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光是人们和空间交流的介质,是人们视觉感官作用于建筑空间的主要媒介之一,灯光设计中的照度、亮度、色彩、分布方向等都是灯光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所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基础上,更深层的研究灯光艺术与空间结构叠加之后所表现出的功能价值,美学价值。灯光设计为室内空间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灯光设计作用于室内空间中,通过组织、分割、美化空间等多方面处理手法,对空间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合理的利用灯光设计,才能烘托出既定的室内氛围,扮演好其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角色。对于灯光设计研究的推进也反映出了科技水平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审美价值的提高。本课题可根据研究内容,通过书籍资料的查阅,去构筑理论平台,深入了解灯光设计;实地调研,对于优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积累资料;将理论研究与实例结合,去深层次的认知灯光设计在室内空间中的构成应用。从功能、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室内设计的其它相关构成要素,系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研究学习。
2.室内灯光设计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是巴金文章《灯》中的一段话。人们对于光的感觉,不仅包括生理体验,还包括心理过程体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文化底蕴的催促,灯光的发展也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发展着。随着第一只碳丝白炽灯泡的出现,人工光源的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推进,已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着。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随着欧美工业技术发展,室内灯光设计也走着‘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发展方向。密斯和菲利普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除了建筑外部的极简结构逻辑,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计算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的协调,使得灯光表现和建筑结构互相叠加,相得益彰,也为灯光设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主义之后,灯光设计才开始出现大量新的设计风格,与高科技结合,不仅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内容,更是多文化的融入。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室内设计语言的多元化发展已更多的转向艺术思维的寻求,表现手法也更加成熟,从探索到反叛多方面的尝试创新,在宽广的发展路线中开启了全新的天地。而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照明设计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近十几年里,灯光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致力于照明艺术的创新表现。虽然目前与国际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的灯光设计偏重技术,设计师对光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注意不够;对于光环境的探讨与室内设计分类的现象明显,比较注重灯具造型而忽略光影带给空间的视觉效果,无法营造空间的精神境界。室内灯光设计也受着经济、政治、工业的影响,有着很多不足,所以需要不断的尝试突破、发展创新。
二、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运用中,其照明形式分类复杂,按照明目的一般分为环境照明、目标照明、气氛照明。环境照明即为普通照明、目标照明是为空间中某一主体而提供的局部照明、气氛照明则是以空间气氛的营造为主要目的。灯光设计将技术与艺术融合运用到室内空间中,除了照明类型的分类规则,设计上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运用原则,才能更好地营造出满足生活功能需求又符合精神需求的室内条件。
1.功能性原则
通常人们进入一个室内环境,第一感觉便是视觉感知,所以照明设计就是人们接受信息的第一重要依据。照明设计包括灯光设计和自然光设计,它受场景、空间、参与对象等因素的影响,以选择相应的灯具、照明方式来达到空间适宜的亮度、色度、及对展品的色彩还原度等。其中,照明设计中的灯光设计不仅要符合室内基本照明的功能需求,还应多注重其它功能作用。灯光设计还包括划分空间、人流动线引导、丰富空间层次、烘托环境氛围、强化建筑结构等多方面作用,通过不同的形式设计来完成它在室内空间的功能需求。
2.美观性原则
灯光设计是美化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手段,它在满足照明功能作用的基础之上,也有着美学价值的探究作用。灯光的数量、色彩、空间的尺度比例、照射形式等因素对于改变空间形象,烘托艺术氛围起到决定性作用。适宜控制灯光的节奏、色彩表现,以其形、色、质等要素来体现艺术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协调,以变换的光效果贯穿流动的空间,将美学认知带入室内设计中,是灯光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构成要素在美学表现上的重要手段。
3.经济性原则
照明设计和布置的科学合理性在室内光环境设计原则上不容忽视,从照明设备的成本、装置、运用、到后期维护,都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原则,光源选择应更加注重节能耐用的灯具,装置设计上应多考虑便于维修更换,华而不实的灯光设计只会造成经济和能源的浪费。
三、灯光设计在公共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灯光设计是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形式表现的重要手段。除了空间使用功能需求之外,对装饰作用需求也要全面把握,所以灯光设计对公共空间设计语言的表现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营造空间氛围
如果说建筑是固定的乐曲,那么室内空间中的灯光艺术就是音乐中跳动的音符,灯光设计从灯具本身的设计到灯光效果表现,呈现出的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室内灯光通过多种形式的组合照明,以漫射、反射、回射等手法丰富空间层次;以光源的色温、色度变幻增添空间情趣,通过有色无形的手法表现烘托环境氛围,创作丰富的空间语境。圣地亚哥唐致道餐厅中的灯光设计是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构成者,灯光不同颜色、照度的表现明确划分了吧台区和卡座区,起到分区明确的功能作用。不同颜色反射到立面墙上形成光怪陆离的艺术效果,别有风味,配上彩色的造型桌椅,仿佛让人置身奇幻世界中,其灯光设计不仅修饰了简单空间结构带来的表现形式的不足,并为环境增添了趣味性的艺术氛围,也调动着体验者的情绪变化。
2.丰富空间表情
室内空间本没情绪可言,但光影的塑造在室内空间中的演绎可以唤起人们心理效应的情感性、情绪性的变化,让人感觉到空间的品格属性,如欢快愉乐的空间性格或冷峻肃穆的空间性格。具体来说,光色设计上,暖光源的照明变化让人觉得热情正面,冷光源的表现让人觉得冷淡阴郁;而形式表现上,变幻的线性光让人感觉生动活泼,平稳的光面叠加让人感觉稳重平静。除了借助灯光照明外,还要借助光影产生的效果,变化且有层次的光影效果也是丰富空间表情的主要因素。结合我赴美调研的博物馆案例,图二中的大都会美术馆,由于其坐落于市中心,室内设计讲究闹中取静,其灯光设计的表现则更值得探讨。进馆大厅以大廊柱、高台阶、穿插变换的拱形圆顶为主要组建结构,给人沉稳气派的视觉感,但也避免不了硬冷死板之气。灯光设计考虑到顶棚空间及建筑结构特点,采用了明度低,色温高的暖光源沿顶棚石膏叠层走边向上打灯,做线性灯槽效果,并在两边廊柱表面配以筒灯做辅助点光源,将建筑结构的特点通过光影叠加在相邻建筑表面表现出来,加强了空间结构的轮廓描述和层次变化,又为室内环境增添了庄重不失温柔的空间表情,烘托出柔和亲切的情绪氛围。
3.增添空间活力创新艺术表现
灯光设计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赋予了空间灵魂和活力。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不同照度的灯具表现、序列形式的布置或是明暗光线衔接等手法来强化空间立体感,使灯光设计与空间艺术形式相结合,这也是对空间艺术性加工和改变的有效手段,为室内空间增添活力。长沙市小吃店,店内设计紧贴主打食物米粉的主题,层层铁架子搭建成木盒造型沿四壁水泥墙安装,中厅顶部挂有无数细密钢丝垂钓空中,意指米粉面条,灯光设计采用不规则错落吊置的灯泡隐藏在钢丝内,中厅的大型吊顶灯光装置成为空间焦点,灯光设计巧妙的结合了建筑结构的肌理表现,及其它艺术造型装置,空间表现上融入传统手工艺文化,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质朴又不失活泼,充满表现力。灯光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大到展馆小到商业空间,艺术形式都丰富多样,如洪科宁所说“我们是为了让人体验和感受而设计,一个有光的空间是在人们的意识和心灵中创造出来的”这便是对光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艺术性解读。
四、灯光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灯光设计现如今已飞速发展,在科技智能化、节能生态化、设计多元化、地域文化性等方面都具有无限探索的可能。在科技智能上,将高科技手段与人们对灯光环境的需求相结合,合理操控灯光的色度、照度、运行成本等要素,在有效的智能化控制上,达到照明功能全面,表现效果优化、功效高、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灯光设计最佳的功能效果。在节能生态上,灯光设计力求做到小耗能的优化发展,以生态理念贯穿设计,提高使用者的生态意识。以科技手段和艺术表现,将人工光源设计与自然光结合,适应时展需求,来创造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室内生态环境。在设计多元化方面,灯光设计已进入多元化发展趋势,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功能的全方面作用都在不断创新提高,大胆的尝试灯光艺术的各种风格概念和生活功能之外的表现形式,积极探索促进室内设计的发展。在地域文化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以至于在室内灯光设计手法上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对于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结合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展示出来灯光艺术新旧理念的碰撞是室内设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理念的植入是其不断前行的动力。
关键词:设计单位 办公空间 针对设计师的需求
一、前言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为校企合作设计课题。起初在我们接到这个设计任务时,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这对我们而言不是一个一般的设计任务。首先它是一个实际的项目,对于我们这些在校学生来说很多都是第―次接触,都多多少少面对着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问题;其次,也是更具挑战的原因,这个设计项目的甲方是国企大型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的资深设计集团,他们经验丰富,对优秀的设计有着很敏锐的洞察力。所以,要怎样设计才能打动甲方成为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我们有这样的压力,我猜在刚刚接到这个任务之时,我们的指导老师也―定为我们可能的表现捏了一把汗。
设计之初,我要做的是为自己定位。旨在能发挥自身的长处而避开不足。我的优势在于:首先,我拥有设计经验及学术能力俱佳的导师组为我提供指导,其次,拥有较充裕的时间可以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
二、研究背景
1.现代办公空间的现状及分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应运而生,而办公空间则是他们的有型的载体。同时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人对于办公环境的要求随之提高。而现有的办公空间所出现的问题普遍在于,片面追求办公密度、形式过于冷漠呆板、忽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等。
办公空间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即单位或机构专属办公空间、开发商建设的商用写字楼办公空间、自由式智能办公空间。
(1)单位或机构专属办公空间,整个办公楼依照某单位或机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规划。
(2)开发商建设并管理的办公空间,办公建筑整体设计,室内租赁于不同业主,室内空间装饰由业主依照自身情况进行单独设计。
(3)自由式智能办公,由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办公空间不一定是在某一特定区域而是更自由,只需要通过网络来将工作内容上传或下载即可,与实体办公模式相比更虚拟化,自由度更高甚至不需要固定的办公区域或只是一个存放终端的空间和一个管理办公区即可。
本文所研究的主要侧重于第一种办公空间,即单位或机构专属办公空间。
三、对北京市某建筑设计研究院空间使用调研分析
1.企业概况
对北京某国企建筑设计集团进行前期调研:她的前身是中央某部位直属设计院,现有员工总数超过1600人,下设众多部院,主要针对项目以建筑、工程、以及机场物流设备等,各部院依据专长进行分工,互不交叉,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型国企设计集团。各部门各司其职,基本的员工数量与工种搭配大体形同。整个集团内设置部门总体分为两类,其一是职能部门,即主要进行公司管理工作;其二为生产部门,负责设计任务的实际操作与执行。我所调研分析的内容以后者为主。
2.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每个设计部或所,人员总数大约70~100人。所包含员工比例为:管理人员(包括总工、所长、副所长等)约占5%,建筑设计师约占50%,结构设计师约占25%,其他人员(包括电路设计师、水暖工程师、动力工程师、外勤、监理、综合办公人员等)约占20%。
3.现存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与工作人员的调查咨询,得出该设计院的现有问题主要是:乱、窄、堵。
乱。主要体现在空间内因储物空间的匮乏,而图纸及书籍等物品过多,导致室内堆砌的物品较多,使空间在视觉角度上较为凌乱,缺乏整齐感。
窄。因统一使用“L”型工位,其工位所需面较大,加之办公人员较多,致使内部空间流通不畅,通道及工位与工位间拥挤。
堵。综上两个问题,从立面角度讲,由于摆放物品过多,放眼望去犹如一个个高低错落的隔断,不能给人通透的视觉感受,从平面角度讲,由于过于拥挤使使用者不能顺畅通过,甚至有“死胡同”或“侧身通过”的现象。四根据使用需求提出解决方案
本节依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空间使用需求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建筑设计师
就此类国企大型建筑设计单位而言,每个设计部门的建筑师比例都近乎于占人数的一半,其他还包括,成图、水暧电等配套人员,他们的工作彼此分工明确,同时也有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在使用需求上自然也有不同。因此,怀着这样的问题我走访了一些在此工作的设计师、以及工程师,目的是想了解他们在空间使用上遇到的问题和有怎样的需要。建筑师,属于整个部门的核心,整个方案从开始初设到深化校对都需要他们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所以他们的使用空间的适应性尤为重要。通过对现有环境和对建筑师的走访,我发现现有的工作环境不能够完全满足建筑师作为设计创意的发起者对工作环境需求,比如说现有的工作环境过于单一乏味、空间狭窄拥挤、缺乏畅所欲言的场所。而设计师需要灵感来驱动设计的进行,而过于单一乏味的空间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开放性。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空间的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才能释放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空间的狭窄和拥挤,其原因在于存储空间的匮乏或者距离较远,不适于设计师的使用,所以导致在力公桌上大量的物品堆放没有足够的使用空间,同时也在邻里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使设计师之间交流不畅。宽松舒适的洽谈空间缺失,一般而言像国家级设计单位这样的大型企业接到的工程大体都是国家级设计项目或者极为大型的设计项目,因此每个项目不能就由一个设计师独立承担,往往需要几个建筑师组成团队,协作进行,这也就为空间设计上提出了需求,同时为了保持私密与无干扰性,需要相对独立的小型封闭洽谈空间,在空间使用中要求拥有:可以摆放图纸的大型台桌(至少满足摆放一摞A1蓝图)、讨论展板(草图及讨论)、投影放映等。这样的空间不见得要大,更重要的是独立、舒适、以及便于人员聚合。这样的空间也不用太多,每个所―两个即可,可供各组轮流使用。
2.水暖电工程师、及成图人员
对于“水暖电工程师、以及成图人员”而言,他们的工作是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在图纸上进行呈现同时进行深化设计使设计更完善更易于实现,建筑师制定了明确的设计方向,需要成图人员的来实现方案的制作,在图纸制作过程中需要工程师们来配合与校对并进行深化设计,进而完善空间实现的可能性与辅助建筑更好的实现。
工程师及成图人员的工作方式主要以伏案为主,依据电子文件或草图,面对电脑进行制作,所以在工作环境的需求上更倾向于独立进行,也不易被打扰,这样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当然也会有师傅带徒弟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师徒之间的交流会比较频繁,(但是与建筑师不同他不需要独立的单体空间来围和),需要在空间配置上为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办公区附近增加实习场所,以方便经验不丰富的员工来咨询学习。
对于成图人员空间设置上应注意,首先,空间较为独立、使其成区组团,原因是成图过程普遍是由多人进行,包括CAD制图,3d等模型制作及渲染,以及后期P图等,所以成区组团比较易于整体协助设计师完成方案。其次,需要有相对隔音较好的内部条件,其目的是在制图过程中会频繁与设计师沟通,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避免对周边工作人员的打扰。最后,需要相对宽敞的办公桌,或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视图桌,因为部分设计属于旧建筑改造或过程图纸深化,这样一个能够查看蓝图的桌子是必不可少的。
3.总工及项目负责人
除了实际操作项目的员工以外,在人员配置上还包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工种的“总工,及其项目负责人”,他们负责每个设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分配与验收,他在办公空间上需要一个与自己工位相关联的会客区,主要接待内部同部门人员与外来人员,所以在使用空间上需要相对更加宽敞、开放,但是他们的工位不宜放置在开场办公区内部,以免对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又不能过于分离给本部门员工与领导交流造成不便。同时在空间配置上还应与会议区想毗邻,这样方便领导间开会或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讨论方案。
4.工程人员
同时,“工程人员”也是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仅占总人数的2%~4%,但是没有他们就不可能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他们作为部门中的特殊团体,他们常年在施工现场工作帮助设计师将图纸变为现实。他们在办公区的私人物品较少,所以办公空间对他们而言就成了时而之用,所以在对他们的空间设计上可以相对不必考虑过多,但是也不能忽略,所以可以采用设计师及工程师(办公室的主要使用者)工位条件优先原则,在满足舒适的前提下进行排布。
5.公共使用区域
(1)茶歇区
以上是针对不同工种,以具体需求为基础,在空间使用上的差别设计方案。而在公共空间上应该注意那些内容呢?首先,公共茶歇区,因为设计工作与大多数非设计专业力公工作性质有所不同,原因在于’设计工作往往会出现周期短、任务重,需要经常熬夜加班的情况。这样一来一个舒适的能让员工有归属感的力公空间需要一个为大脑充电的公共休息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员工短暂的休息,同时可以与午餐、阅读空间合为一体,使空间富有丰富性,又能减少空间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2)打印区
打印区,在设计公司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大型设计单位几乎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打印室,而打印机会产生噪音以及在打印过程中产生臭氧对空气产生某种程度的污染,所以现代的力公空间往往选择将打印室分割独立出来,使之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空间存在,而由于它是图纸的集散、梳理的重要区域,所以我认为打印空间应该同时包含图纸审阅、梳理、装订、储存等功能,这样不仅节省空间,同时可以为力公人员提供最便捷直接的服务。
(3)接待区
接待区,一般位于部门的入口处,用来登记外来人员以及处理办公室内部勤杂等任务,它的空间需求应该不仅仅是邻近出入口,更要做好对办公区的封闭与隔断作用,同时又能满足于办公空间内部无障碍的连通,使之更好的满足被服务者的使用需求。
五、依据空间属性营造空间氛围
在空间环境的营造方面,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手法。
1.色彩应用
首先,在色彩的应用上:在开场力公区可以使用多变的鲜艳的颜色,色调可以以暖色为主,以保证使用者保持积极、亢奋的工作状态,同时营造轻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公共休息区,由于休息区囊括餐饮、阅读、交流等功能,所以适合使用冷色调颜色,使员工在休息之余保持相对理智的思维状态;打印区,由于特定的功能需求,所以在空间色彩使用上适用于白色,原因在于可以保证图纸在阅读过程中不会被环境色影响导致阅读失误,其次由于图纸堆放较为无序,白色可以便于查阅者寻找所需资料。
2.材料应用
其次,在用料上:开场办公区适用于使用较为整洁的材料,比如环氧地平地面,涂料墙体装饰,目的是给人以整洁、明快的感觉,使使用者直观体会到空间的属性;公共休闲区,适于使用木材,或相对软性的材料,目的是使使用者体会到空间的舒适与亲近感,满足空间在使用者心里层面上的归属感。
3.使用设施
最后,在室内设施使用方面:比如公共设施包括桌椅,书架,以及点缀性装饰等等,适合摆放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品,比如,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师或设计师设计的家具产品或装置艺术品,使办公室内的设计人员,时时能接触到优秀的设计,从不同角度寻找灵感的来源,同时使来访者体会到设计工作室的性质及品位,等等。
六、结语
工作作为人类重要的基本活动之一。除居住场所以外办公场所是人们最长时间停留生活的地方。办公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在其中工作的人的身心健康,同时影响工作^员的工作效率并连带影响公司的效益。
关键词:别墅室外空间设计
室外空间是别墅区别于普通住宅的最大优势,因此也是别墅规划设计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别墅市场的多样化,各种容积率的别墅规划设计使得别墅具有丰富多样的室外空间模式。室外空间作为别墅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提供给人们的别墅感觉可能更重要。别墅室内的空间是两层、三层,跟城里面的复式住宅没有什么区别,而别墅建筑之外的环境,却能使自己真正置身于私家花园,享受到清新自然的优美景色。如何使别墅的室外空间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更好地和室内空间配合,是设计师需要周详考虑的问题。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别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别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别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别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别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别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别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别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别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别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别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别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28%。周末前往度假型物业居住,已经成为他们郊外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有92%的受访人群喜欢10人以下一起度假。这些度假的人群同时喜欢用小范围内的聚会来和大家分享闲暇时光,因此更注重室内公共空间。而对于把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人群来说,他们购买别墅是为了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比度假型人群更注重私有的庭院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注重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必要而详尽的调查有助于把握整体的空间设计。
2别墅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以往很多别墅室外空间是规划后剩下的空间,本身私密性和功能没有考虑周到,只是有了庭院的面积,可以养花种草,但是这样的空间经常无法保证业主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避免干扰。在别墅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对室外空间作出统一考虑,如何保证庭院的私密性,又要保证在庭院之中对外面的良好的视线。
很多人仍怀念四合院的特点,实际上四合院的特点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特别具有私密感的室外生活空间,它的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是四合院特有的,也是中国的特点。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
独立住宅的最不利间距在六米左右,既不利于侧窗的开设也不利于侧院的使用,遗憾的是,目前独立住宅大多数项目恰恰如此。宅间距离要么远些、要么近些。调整卧室的位置与良好的社区规划布局,能有效改进独立住宅的私密性。从设计上分析,独立住宅的间距应在六米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利用树木绿篱等元素提高私密性;亦可把间距适当缩小,使相邻住宅开窗的错位更明显,也可提高私密性。独立住宅设置宽敞的屋顶露台,是目前开发商增加卖点的重要手段,但过多地设计不合理的露台和阳台使独立住宅产生视线干扰。独立住宅应强调“地平线的生活”,即生活空间向地面层集中,过多的露台阳台的设置与这种精神并不吻合。设计应该尽量保证地面层室内外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不要一味效仿西方建筑,更应关注独立住宅的精华空间——地面层。3别墅室外的邻里空间
3.1邻里空间
居住空间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活、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居住空间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稳定交往与互动的家庭就形成邻里,若干个邻里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即居住社区。邻里住户间的关系变化很大,有些地区邻里住户间只是点头、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区关系很近,经常有交谈、互相帮助;有些妇女还经常在一起议论、交换信息,有时某家出了事,邻居们也会去安慰照顾。一般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邻里住户间为保卫共同利益,互相间的关系达到。Keller于1968年在《城市邻里》一书中提到邻里活动的内容:在危险情况下能互相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益有关的话题。邻里住户间接触的频率城里比乡下低得多,城里的邻居住户可能在家中、在街上、在社区设施中,如学校、商店相遇。而别墅相对于普通住宅,其邻里关系更弱,可能社区别墅作为人的居住空间同样需要邻里空间,但是和一般居住区的邻里空间有所不同,需要更注意到各住户之间的私密性。既要积极创造适合邻里交往的空间,又要绝对保证住户不受干扰。
3.2如何通过设计营造别墅中的邻里空间
别墅的邻里空间在设计中常被忽视,比起邻里关系,设计者们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购买别墅的客户群已经在意识形态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追求到了现在非常高的要求,他们都与朋友、与邻居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因此买一栋别墅不仅仅是买一栋房屋,更重要的是买到一群与自己经历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作邻居,在一个温暖的、亲情的邻居氛围进行交往。这是别墅市场最近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有全新的组织空间形式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该在设计中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邻里空间模式,特别注重小群体的营造。
要制造邻里关系就应有灵活的规划布局,平行的邻里关系就不会太近,比如一大排房子,出门就是大路,人们在不碰到对方的时候,邻里关系就自然不亲切,就比较独立。而独立的房子围合起一个共用空间后,情况就改观了,只要处理好视角和透视关系,就会感觉邻里更亲近。
营造邻里氛围首先就应该有人们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环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发生交往,才有可能产生邻里关系。邻里空间讲究的是场所感,即人对场所的认同度。空间设计应以人的参与便利性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栈道、浅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设计多种参与景观的渠道。此外,便捷舒适的社区俱乐部也是营造邻里关系的一种好方式,在俱乐部中讨论的问题可以非常广泛和实际,这也是营造和睦社区的软环境,他们甚至可以经常讨论一些有关公共利益的东西,从而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当然,这里也需要把握合适的程度。
4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别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合得最好的,因为有最多的机会创造丰富多变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由于空间的复杂,别墅室内外过渡空间也是最难于处理的一种类型。
由于很多别墅规划设计中的脱节,规划、建筑、景观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师来完成,就形成了一些盲点、一些空白。比如在建筑和室外相交接的地方,那些露台、平台、阳台、建筑入口处、门斗、雨罩等位置的细节设计,经常是既不属于建筑师的工作,又不属于园林师的工作。因而缺乏深入的设计处理。而这些位置对于业主的生活体验又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他可以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又能看到外面人群或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如在阳台向远处眺望、在窗内向窗外看等。好的过渡空间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可利用性与灵活性。过渡空间越充分,越有余地,居家的私密性就越强,也越少外界干扰,同时也越有助于体现业主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当然也就越能体现其居住价值。
5结语
关键词:老城区;公共空间;景观风貌更新;有机更新;传统风貌保护文献标识码:A
1项目简介
玉溪市华宁县位于北纬23°59′~24°34′、东经102°49′~103°09′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县域内有汉、彝、苗、回、哈尼等21个民族约23万人,建筑主要以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为主,有文字可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太平街片区在元代时被称作甸尾城,为当时平定战乱有功的么些蛮统治,史称宁部。到明清两朝,实行流官与土官并治制度,是华宁一道独特的历史奇观。文章以华宁县城市更新规划设计项目(2016年政府采购项目)中太平街片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由城市快速建设引起的景观风貌物质化问题和由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景观风貌变化的非物质化问题的研究,制定了公共空间平面设置与布局和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和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措施及技术方案,为类似项目及老城区有机更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现状调研分析方法
2.1归纳总结法根据文献、理论进行归纳研究,对现有理论的归纳总结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参考相关国内外公共空间景观风貌塑造的研究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及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研究的切入点。2.2调查研究法实地走访调研:通过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掌握丰富的资料;访问当地居民:通过与居民的沟通交流,了解太平街片区的历史沿革和他们的基本需求,以设计出满足功能需求的公共建筑。2.3问卷调查法以所在区域内配套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开敞及绿化空间、住房质量及满意度为主要切入点对实地调研地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
3老城区景观风貌问题研究
经过对调研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后发现华宁县城太平街老城片区中由城市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所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分为两类:(1)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2)社会发展的非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
3.1城市建设的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3.1.1传统风貌整体感逐渐散失。传统旧城区街边建筑物的风格及新旧程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城市的发展新建筑逐渐代替了旧建筑导致临街建筑参差不齐,传统的历史风貌遭到破坏。既丧失了原有的街道特色,又不能形成新的现代化街道,大部分公共建筑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与原来老城传统景观风貌格格不入。3.1.2内部公共空间逐步消失。在旧城区中当地居民为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见缝插针的建造新房屋(主要以砖混结构为主),这使得太平街片区公共开敞空间逐渐减少,老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住宅建筑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区域内绿化面积减少、市民交往活动场所日益消亡、街道氛围逐渐变差。3.1.3区域内各空间功能定位模糊,街道活性丧失。由于文化层面活性目标不明确,导致物质层面的活性也随之丧失,街区环境的各种实体元素(包括建筑立面、装饰、绿化、小品、铺装、座椅等)不能与街道文化层面活性的目标相吻合。3.1.4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较差。因无统一规划,居民私自加建、扩建房屋后导致部分公共空间与周边的建筑交通联系发生变化,由于没有建成绿色空间的廊道,公共空间被建筑包围,阻碍了绿化景观与街道的联通,使居民的可达性降低。且原有的步行街道和供人休闲的活动场所逐渐消失,减少了邻里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公共开敞空间缺少活力。3.1.5功能单一,人性化不足,舒适性较差。老城区长期得不到更新改造,公共空间逐渐被侵占,人性化场地逐渐减少,加上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的城市文化氛围被忽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且老城区内的标示性雕塑、绿化设计等规划不到位,无法保证和满足老人、儿童等非工作人员的日常休憩及人身安全需要。
3.2社会发展的非物质化的问题和矛盾3.2.1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口数量、年龄占比、性别比例等结构变化,传统居住模式和邻里交往模式被城市化改变,新的社区人文环境模式和传统文化氛围很难再被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街区氛围衰败,原有街区稳定性消失。3.2.2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的问题和矛盾。传统民俗民风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它是一个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征,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精神财富。民俗民风的聚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载体,而这些空间载体也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历史累积发展而形成的。旧城区如盲目无序的加建、扩建将对这些空间载体和氛围产生无法恢复的破坏,最终导致传统民风、民俗不能在城市中延续和发展。3.2.3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协调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保护发展与新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老城区和传统街区可以为旅游等服务业带来收益,但仅仅将老城区和传统街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将得不偿失,这样其实是错误理解了保护与发展的概念,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会产生不恰当的做法。
4老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措施
4.1公共空间平面设置与布局在城市更新之前要统筹考虑开放空间的布局,其应以人的需要为前提,从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出发,着重考虑当地居民生活需求以动态的眼光结合一定时期来综合考虑。4.1.1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数量和面积。结合当地景观与地貌,对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和面积进行增加。为当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多样的休闲机会。4.1.2优化公共空间结构与布局,均衡发展。大量建设城市公园、广场,确保城市开放空间平等地呈现给所有居民,与绿地连接成完整的系统,以发挥开放空间最大效用,从而为大众服务,提高城市满意度与幸福感。4.1.3提高公共空间可达性,完善步行系统。为了提高开放空间的可达性,要解决建筑与景观的对立关系,将两者相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布局,再结合地形、地貌进行绿化设计,以完善各个公共空间的步行系统,提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将开放空间融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4.2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4.2.1营造适于步行的空间。提高空间舒适性:在公共步行空间中栽种树冠较大的乔木、建筑外立面做骑楼,为使用者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创造凉爽环境,同时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营造安全的空间环境:在老城区的边界处设置隔离缓冲带,限制机动车、电动车和自行车在内部随意穿行,同时在公共空间使用的高峰时段禁止公共交通车辆通行;不栽植带刺、有毒的植物,城市家具、灯具、垃圾箱等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的带棱角或钩刺的部件进行安全设计;铺地采用防滑和亚光型地砖,避免雨天滑倒,晴天眩光,同时对场地高差处以缓坡设计为主。4.2.2空间功能多样性。合理布置商业和服务设施:商业设施以售货亭和摊点为主,为当地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生活物品如百货、医药、服装小吃等,为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性商铺,如当地手工艺品、当地土特产、纪念品和传统小吃等,不同类型的商业布置于街道两侧保证街道的活力同时结合设置行人休憩设施,为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人性化的空间场所,同时定期对公共空间中的服务设施进行检修和保养以确保各种设施良好运行。4.2.3设计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根据公共空间周边建筑体量、道路宽度及形式等,制定适宜的街道宽度/建筑高度(D/H)比值;创造富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把当地传统习俗、典故、历史名人、地方节庆活动等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到公共空间设计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通过环境体验向居民及游客传递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公共空间人文关怀,使公共空间变为人民喜闻乐见和向往的空间。
5结语
华宁太平街片区旧城区的居民因长期居住于此,对现有住房、周边环境等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建设,当地居民也希望拥有更好的、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居住环境,如住房面积、所在区域景观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通过对该城区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结合其城市建设及景观风貌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为今后类似城镇旧城区更新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保华.旧城区街区空间改造方法分析[D].郑州大学,2007.
[2]李旖旎.旧城区街道景观改造设计——以长沙市三一大道和长沙大道街道景观提质改造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徐国良,甘萌雨.历史街区内部开放空间建设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3).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孙鹏,王志芳.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蔡军,张健,玄峰.现代大空间公共建筑与传统文化表达[J].建筑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