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比较
1国外金融企业社会责任透视
1.1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情况
1.1.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全球背景下,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日益宽泛,国外的一些大型金融企业就是依靠积极承担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不断推动自身的长期繁荣和发展。近年来,国外一些著名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具体表现: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支持艾滋病防范和康复事业;汇丰银行(HSBC)减少二氧化氮和污染空气排放,支持环境保护事业;花旗银行(Citibank)推行具体的信贷政策,保护森林和减少污染空气排放;美联银行(WachoviaCorporation)大量投资,支持低收入家庭住房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1.1.2遵循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是由世界主要金融企业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金融行业基准。实行赤道原则,金融企业保证只为那些符合条件的项目发放贷款。赤道原则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调整单纯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模式和思路,重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
1.1.3加入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组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加入国际社会责任机构,约束自身经营活动,已成为国际实力银行的发展趋势。他们只为那些符合评估标准的项目发放贷款,即项目发起人能使金融企业确信他们有能力和意愿遵守商业银行的社会与环境政策和程序。国外先进金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一般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披露的信息非常充分和详实,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指标。
1.2国外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
1.2.1德意志银行
据德意志银行2004年度企业公民报告内容,德意志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慈善捐款方面,该行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达6400万欧元和6700万欧元;社区发展方面,该行投资建立“德意志银行微观信贷发展基金”,支持投资者向非赢利事业部门发展。并通过“德意志银行亚洲基金”援助泰国和越南700多名感染艾滋病的儿童。
1.2.2格莱珉银行
由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博士创办的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利用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在创造巨大经济财富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社会福利,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且银行的贷款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其中96%为在孟加拉地位非常低下的妇女,而还款率高达98.89%,创造了银行业的奇迹。格莱珉银行颠覆了几百年来银行业“不借贷给无抵押担保能力的穷人”的法典。
1.2.3花旗集团
花旗集团在2004年度在社区服务方面,宣布未来五年内支持全球教育项目的2亿美元计划,发起全球员工自愿服务倡议,给予每位员工一天带薪自愿服务时间,筹资280亿美元投资美国中低收入社区等;在环境保护方面,集团首次向位于印度的风能发电企业投资2300万美元,在美国支持环境保护项目168个,总投资超过129亿美元,在集团投资银行设立环境保护和社会风险管理总监职位等。
2我国金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表现
2.1我国金融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中国部分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如下:农业银行:确立立足“三农”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建设银行:2007年正式《2006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建行三分之二的贷款投向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身公益事业,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援建希望小学、向灾区捐款等方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中国银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银行合作伙伴,向公益事业和灾区、贫困地区进行捐赠;兴业银行:2008年7月,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了关于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议案,成为首家公开表态将申请加入赤道原则的中资银行。
2.2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2.2.1尚未建立明确、统一的社会责任目标和相关年度报告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在企业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社会责任发展规划,并逐年对外公布社会责任年度报告。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层面上大都对社会责任问题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位,重视力度远远不够。
2.2.2贷款投向盲目,只顾追求银行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发放信贷时忽视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如违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支持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忽视信贷投放的“乘积效应”及其对整个社会安全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后果,盲目投放信贷资金,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等。
2.2.3支持慈善事业力度远远不够
2006年我国慈善企业排行榜前50名慈善企业中,其中排名靠前的汇丰银行是外资银行,偏后的国家开发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榜上无名。而在我国企业500强中,仅四大国有银行就占据前13名的三分之一强。我国商业银行仅在支持慈善事业一方面的表现,就与其自身实力极不相称。
3结语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现阶段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就显得意义格外重大。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需要银行、政府、司法机关及全社会的内外合力才能实现。法律制度是确保商业银行承担法定社会责任的根本保障;政府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舆论的手段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做出应有的贡献;实施国家社会责任战略,制定具体可行的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有效监督商业银行运行,确保决策顾及更加广泛的相关利益者的根本利益;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公布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强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观。
概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还需认真学习国外优秀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义务的成功经验,积极树立社会责任价值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郑平.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2]查然,聂飞榕.赤道原则的产生、发展与实践[J].金融经济,2008,8.
[3]张长龙.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6,6.
寒假的时光已在悄悄流逝,同学们,都初三了这个寒假不要忘了寒假作业哦。那么关于九年级政治寒假作业答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九年级政治寒假作业答案2022最新,欢迎大家来阅读。
九年级政治寒假作业答案最新1-4课部分
1、责任的含义: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某些事。
2、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
3、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
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4、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5、谁对我负责?首先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6、“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易卜生的这句话说明的道理是:
自己要对自己负责。
7、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
8、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9、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10、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
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家长签字
11、关爱集体表现在:
①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②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③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12、国家处在困难时期,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
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3、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14、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③自觉承担责任; ④学会反思责任,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5、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责任、被迫被动地承担责任。
16、我国处于社初阶段的表现(原因):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17、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家长签字
其具体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如;乘车难、住房难、上学难……
19、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2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3、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党和我国的生命线,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24、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出发点: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5、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6、我们已学过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目的),稳定压倒一切(前提)。
29、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0、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2、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初三寒假逆袭计划1、早晨合理安排30分钟读一读英语
2、利用上午2节课的时间分别独立完成2科寒假作业
3、中午适当午休
4、和上午一样,利用下午的时间做些寒假作业,但不可一下子贪多。
要均衡、科学安排。
5、自由时间可以干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要控制在半小时的时间里
6、晚饭之前是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看电视等,但要看看新闻。
8、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7-8小时(上课时间包括在内)
9、学习时间最好固定在: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
晚上19:30-21:30。
10、既不要睡懒觉,也不要开夜车。
11、制定学习计划,主要是以保证每科的学习时间为主。
若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业,应赶快根据计划更换到其他的学习科目。千万不要总出现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局面。
12、晚上学习的最后一个小时为机动,目的是把白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没有完成的任务再找补一下。
13、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复习,文理分开,擅长/喜欢和厌恶的科目交叉进行。
不要前赶或后补作业。完成作业不是目的,根据作业查缺补漏,或翻书再复习一下薄弱环节才是根本。
14、若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千万不要死抠或置之不理,可以打电话请教一下老师或同学。
15、找一套《疯狂600提分笔记》,把里面的内容的啃透,吃透。
初中学习技巧和方法重视教材内容
1.选择好预习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钻研的深入一些。反之,就把时间用于预习薄弱学科。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主要内容,弄清哪些是自己一看就懂的,哪些内容自己没有读懂。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自己没有读懂的内容,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要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可适当地放慢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以自己的努力攻克难题。对于经过努力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免强,可以把问题记下来,留在听课时解决。
调整好状态
1.思想状态: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排除干扰,全情投入;顽强拼搏,坚守阵地;
2.学习状态:目标清晰,知己知彼。
忙而不乱,科学有序。短时高效,主次分明;
3.心理状态不骄不躁,平和冷静。
紧张中有放松,压力下会调控;
4.身体状态:精神饱满,身强力壮。
每天坚持课外身体锻炼,及时消除疲劳,及时给大脑补氧;
5.生活状态:饮食卫生,营养均衡。
关键词:独生子女;孝亲观念;“式微化”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039-02
一、弘扬传统孝亲观念的必要性
孝亲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基于对孝亲观念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孝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当今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亲观念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孝亲的原始本义是善事父母。“孝”字,像一个长发的老人用手抚摸一个孩子的头,表示扶持老人行走以及“老”“子”之间的亲爱关系,指出了伦理孝道的发生空间和主体组成。因此,从孝字本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确:孝的发生,是在“老”“子”两个主体之间的。孝的内容,是“善事父母者”,一方面要好好照顾父母,另一方面要善于照顾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进一步丰富,孝亲的含义也随之扩大泛化包括: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其具体表现有:第一,以爱敬存于心去孝顺父母,和颜悦色,怡声下气,使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第二,有孝心者,必然懂得自律,不做有辱于父母、门庭之事;第三,将孝行行于身,德性化于心,进而推及于天下人的父母身上,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
(二)弘扬孝亲观念的当代价值
积极弘扬传统孝亲观念并将其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对实践者个人、其家庭、整个社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都有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首先,就个人而言,认真学习并实践传统孝亲文化利于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完善,提高思想品质,进一步深化对家人的爱与责任的权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会督促其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在承担自己相应责任的基础上,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我们的民族。于社会和国家而言,当社会中每一个实践主体都能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善事自己的父母长辈并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时,养老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每个小家庭中的亲子以及代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新时代下独生子女的孝亲现状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80后、90后大多都成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中国特定时代下实施特殊政策的产物。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独生子女在身体成长状况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稍优于非独生子女,但是在个人思想品质和实践方式方面却逊色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与父母存在的矛盾也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对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因素的研究,对独生子女孝亲观念发展规律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独生子女的特殊性
1.亲子之间相处的时间量明显增加。在一般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中,由于孩子少,家庭成员关系简单,父母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相对比较多,因而会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并与孩子进行沟通,进而改进教育方式和策略。
2.亲子之间的互动频率更为密切。一般而言,在典型的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中,父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只能针对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集中性,因此也会影响独生子女的成长。
3.父母亲对独生子女寄予了更高的成才期望。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同的子女可以满足父母亲不同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此,父母亲不会完全将精力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是父母唯一的精神寄托。因此,独生子女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提高对孩子的期望值,进而产生过多的关心和干预,甚至可能影响亲子之间正常的交流并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矛盾。
4.亲子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强。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相互依赖,作为彼此唯一的亲情寄托和交流对象。一方面,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全家人事无巨细的照顾,其自理和自立能力相对较弱,在生活琐事和情感上都会过分依赖于父母。另一方面,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中,其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全部的期望和情感,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因此其父母也会过多依赖孩子。由此可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亲子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远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二)独生子女孝亲的具体表现
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以及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交流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和社会中与别人相处过程中都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1.对孝亲观念的“知”与“行”的脱节,由于独生子女从小“独养”的封闭式的成长环境,与外界的接触甚少,在其生活环境中缺少伙伴之间的互惠或者竞争关系,所以导致其性情较为封闭,不愿意过多地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对待父母也是同样如此,他们会在父母生日或者节日的时候为父母亲准备礼物,却很少直接当面向父母亲表达爱意和感恩之情,更不会主动去做为父母洗脚或者拥抱父母之类的事情。
近几年来,高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具体表现在:(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一些学生平时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己要求低;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和发展,集体和协作观念、服务和奉献精神不足。
(2)公德、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一些高中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混日子、混文凭的大有人在,因此出现考试作弊,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厕所文学”、“课桌文化”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一些学生因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和社会交往的贫乏,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发生利益冲突时,更多地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
人生的成熟不只是生理的成熟,更应是责任意识的觉醒。当今的高中学生,思想敏锐,勇于进取,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因此,责任感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高中学生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和培养。
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按由低到高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六个层次:(1)对自己负责;(2)对家庭负责;(3)对他人负责;(4)对集体负责;(5)对国家、社会负责;(6)对人类生存环境负责。简单来说,要对己讲自尊、对人讲尊重、对事讲责任、对社会讲奉献。学校可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第一层面:以对自己负责为起始点,学会求知。作为一名高中生,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才有可能由此出发,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作为一名高中生,应树立学习责任意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愿望、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自立、自主、自强的人格魅力;强化学生的自省意识,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知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二层面:以对父母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感恩。现在我们的学生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沐浴着父母嘘寒问暖的呵护……有些学生对此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理解父母,还会在物质享受方面对父母亲提出过分的要求,但在学业上则缺少对家庭承担应有的责任感。作为一名高中生,应学会对父母负责,在生活上少让父母操心,在学习上尽自己的努力让父母欣慰。如何学会对父母负责,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感恩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引导,要让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每个人的自然之举。
第三层面:以对他人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做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谁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学生,应学会对他人负责,敢于奉献自己的真诚。其实在前进的路途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一个能够为他人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学生间应学会协作,并能成为别人需要且喜欢的合作者,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交流。
第四层面:以对社会责任为制高点,学会奉献。学生存在于社会,其个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包括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课堂教育中要坚持以认识为先导,以情感为动力,以意志为保障,以行动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要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在教育内容上要以社会责任、奉献精神为重点,让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砖和瓦的责任。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认真的规划,学会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和发展自己,让每一个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成就自己的事业,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但从其1970年9月13日他为《纽约时代杂志》的撰文中,我们似乎又看不到这根本性的对立。“......公司总经理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的雇员。他对他的雇主负有直接的责任。这一责任就是按照雇主们的意愿来领导企业,而雇主们的意愿通常说来都是在遵守基本的社会准则――既指包含在法律中的社会准则,又指包含在伦理习惯中的社会准则--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赚取货币”。如果我们将“在法律中的社会准则”和“在伦理中的社会准则”以及“尽可能多的赚取货币”分别理解为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经济责任的话, 那么企业总经理带领企业按照雇主的意愿去履行这三项责任, 则也就与当今提倡企业社会责任没有根本性的对立了。
那么大师所指的颠覆性的学说究竟颠覆了什么呢?
在这篇撰文中,大师对总经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尽管价格的提高代表着该公司的最大利益,但为了对防止通货膨胀的社会目标作出贡献,他将制止产品价格的上涨。或者,他将使用于减少污染的支出,大大超过出于该公司的最大利益而应支出的数量,或超过为了促进改善环境的社会目标而为法律所要求的数量。或者,以公司利润为代价,为了响应减少贫困的社会目标,他将雇佣那些失业的难民,而不雇用那些可以雇到的、素质更好的工人。大师进一步分析,这些严重混淆总经理的职责, 实质是起到了公务员征税和使用税的作用, 而这是政治机制,不是市场机制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当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法律经济体制; 其次,大师进一步质疑总经理是否有能力作这些事, 如总经理也不是通货膨胀专家, 降价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即使这些都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失业的难民,但是都不利于股东的利益,损害了企业生存的根基,影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功能的发挥, 损害了资本主义的体制, 自然也就影响了自由社会根基了。
这里大师所讨论的问题实质是两个问题,一是政治机制(公共利益实现机制)如何不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二是作为受托人的总经理(企业)如何能做到社会责任与对股东责任协调统一问题。
一、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缺乏“情感”的教育如同一潭死水,使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也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上,偏重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具备高尚的人格。新课改下,我们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具体表现为: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从低到高逐层深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而学生为了能考得一个好成绩,把自己变成背诵的机器。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德行分离,这是教育的悲哀。
2.教学方法呆板无趣,重视教条式的说教,而忽视情感上的投入
传统的课堂,老师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学生面前,他们高高在上,课堂上不允许出现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他们总是面无表情,喜欢将知识生硬地塞给学生。学生当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课堂上他们或是昏昏欲睡,或是思想上开小差,偶尔出现认真听讲的学生还是为了考取一个好分数。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倾注过多的情感,为学生摆事实、讲道理,所以学生也没有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二、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传递情感的过程。学生只有心灵上产生震撼,才会在行为上进行约束。既然情感教育如此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感教育。
1.师生之间注重情感交流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首要前提。老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如老师亲切的微笑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又如老师一个竖起大拇指的动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此外,老师还要用爱心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感情好的朋友之间会无话不谈,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相互倾诉、相互开导。陌生人之?g往往怀揣着戒备心理,是不会有情感上的交流的。如果老师能够放下长辈或者教育者的身份,深入到学生中间,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最近的流行歌曲、最新上映的电影、最近比较红的影星等,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这时老师再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一定会非常通畅。
2.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情感
生活中,大事小情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一首好歌、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品等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材第一课“孝敬父母”时,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感动了无数人的《天亮了》,歌曲以真实的故事做背景,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贵州马岭河风景区乘坐缆车游玩,途中缆车突然坠毁,就在那一瞬间夫妇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孩子得救了,这对夫妇却相继死去。从这首歌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让他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歌曲还让他们体会到失去父母的孩子是多么孤单无助,自己要尽力去帮助他们,奉献爱心。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但依现实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教育亟待加强,因为责任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已经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无论任何人,都应对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目前尽管还未承担某种重要职务,但是将来会在不同的岗位承担相应的职务,承担着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已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具体表现为:
1.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所接触的学生中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但协作观念和奉献精神不足,总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据一所高校作过抽样调查显示,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如此观念发展下去,势必会给将来的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1.2公德和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知识、做人与做事是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然而,一些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出现了考试作弊、向老师要分数、“”特别有市场等现象;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还有的在公共场所与异性过分亲热,做出一些不检点行为;“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1.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责任与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目前,毕业生选择单位时,一看票子(薪金)、二看位子(地理位置)、三看牌子(单位知名度),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高校就业率普遍不高,就是二者错位的最具体表现。
2.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道德分化,导致了道德共识危机;黄赌毒等现象的蔓延,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错误的舆论引导,造成大学生消费观、认识观的改变。有些大学生觉得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当今社会的“要求”不吻合,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不是为了完善社会,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但对于自己在净化、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责任,却不愿意承担。
2.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学生的道德面貌,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我国学校教育习惯以政治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盲目地要学生背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这种“乌托邦”式的苛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状态。
2.3家庭教育的疏离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
对于亲情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牺牲一切。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呈现出“超重”的趋势,儿子女则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他们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了接受,却不懂得付出。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没有对他们从小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系。
2.4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责任意识缺失的关键因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明显。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主要体现:第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第二、校园内外的反差。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教育的成果往往被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抵消。第三、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他们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
3.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
3.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意识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意识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意识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2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3.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论文参考网。
3.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逐步培养其发展中的责任意识。
3.5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论文参考网。
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作为对社会、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将发挥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回避对责任的担当。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于责任意识,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才可能健康快速的成长,从而担当起历史使命。论文参考网。作为高校更应该将此项事业抓好,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景玲,王云,卫刚.浅论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探索.
[2]黄启红. 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和谐社会构建.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07).
[3]沈国桢.责任是社会意识形式的重要范畴[J].哲学与当今世界,2001,(2).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也存在某些问题,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状
1.理解层次不高,且波动性大。社会责任感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表现为自我约束,即不做损害他人利益,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这属于较低层次;第二层次表现为对他人的关怀及对社会的回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热心帮助他人,积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这属于较高层次。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自觉维护公共道德方面比较好。但在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充分表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较高层次上较为欠缺,理解层次不高。除理解层次不高外,大学生还易受环境、舆论及他人的影响,具有波动性大的特点。
2.在价值取向上,实用性与功利性倾向突出。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总体上体现了公平、自律、竞争、自立的时代特征,崇尚进取务实,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实用性与功利性价值倾向明显。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学习上,轻理论重技术,轻人文学科重自然学科,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在入党动机上,很多同学入党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的筹码,而并非出于政治信仰;在择业上,考虑工作报酬、单位性质等个人因素远远多于国家需要。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明显。
3.在责任行为与责任认知上存在较大偏离,具有矛盾性。大学生在责任行为与责任认知方面存在偏离。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与责任认知有较大偏离。绝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认知,但他们思想上的认知尚不能完全转化为责任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的特征。大学生在在日常行为、学术行为、就业行为、网络行为、就业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范。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不良环境影响造成的。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是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主要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不高和个人价值定位不准导致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和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身的一切思想、行为与潜能所采取的自觉的态度,自我意识对个体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在思想上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水平也不太高。
2.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起了消极影响作用。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社会价值观更趋多元化。多元的社会价值观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譬如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拜金思想等,就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倾向。
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因素之一。学校教育的缺失大致包含学校教育目标导向的缺位,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的影响三个因素。长期以来,中小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导致德育教育目标导向缺位;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上,往往也是说教法远远超过实践法,注重对学生的说教,而轻学生的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上,学生受到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影响。当前一些教师缺乏师德师风,给学生形成了不良影响。
另一重要原因是家族教育的偏差。当代家庭教育内容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家长普遍重视子女的智育教育,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教育有所弱化,放松了对学生德育教育。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考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据,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才是根本。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三是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不仅要回报父母,更要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构建家、校、社会教育平台,形成教育培养合力。就家庭而言,父母要主动承担起对自己子女在责任感教育的义务,要让他们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要从小培养责任意识,养成他们对家庭负责的意识;父母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成为小孩学习的榜样。就学校而言,应该养成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优良环境。学校要建设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就社会而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社会制度的规范来引导和加强全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立法等各种途径规范社会各团体、企业、单位、个人的社会责任;加大对社会责任的监督和批评,对于先进事例要进行宣传,宏扬社会正气,对于社会不正之风要进行严厉批评,抵制不正之风。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3.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只有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行为,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体察民情,通过拓宽教育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通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义务献血、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建设志愿者等等途径来锻炼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只有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学校教育,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和完善教育资源才能更好的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同区域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得文化自觉的问题日益凸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产生困惑,在严重误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盲目追捧西方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给我国广大青少年带来精神“愉悦”的同时,也逐步消弱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消解了他们的民族身份,无法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如果不加迅速改变必将阻碍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现在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出发点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因此,在中学阶段的德育部门及一线教师必须注重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推动中华文化的回归,切实提升广大中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文化自觉的缺失导致中学阶段的德育困境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文化概念——“文化自觉”,这是著名社会学家先生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先生在这里所谈到的文化并非所有文化,而是特征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具有时代性的以及具有主流价值的,能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当前最重要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推祟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行为准则。我国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将这种文化熔铸到民族的血脉之中。所以,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就是自觉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推崇的公德、法制、秩序,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然而,文化自觉的培养却在当前中学生德育培养过程中面临巨大冲击。具体表现在
1.集体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今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教育的忽视,中学生们的集体主义观念日益变得淡漠,而盛行西方文化中所张扬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张扬“个性”。尽管“自我”不是不能强调,“个性”也不是不能张扬,但“自我”和“个性”并不能脱离“集体”而存在,没有“集体”也就没有所谓的“自我”和“个性”。
2.荣誉意识弱化,利益意识强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当前中学生中滋生出过分追求利益,而缺乏对荣誉的向往和追求、重索取轻奉献的价值取向。荣誉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当前中学生们荣誉意识弱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我国所宣传、表彰的先进模范或英雄持否定和无视的态度,而对西方个人奋斗式的所谓“成功人士”则存在极端崇拜心态。
上述困境造成的被动局面使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受到教育对象的心理抵制,不能被教育对象真心理解、接受和认同。
二、提高中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教育策略
1.文化自觉应有正确的引领方向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教育引导正确的文化方向——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是中华魂、民族根。
它植根于每个华夏子女的灵魂深处,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然而当代中学生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盲目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怀疑,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甚至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再提起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不合时宜,都是空话甚至太落俗套。其实当前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时,急需开展一场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铸造民族魂、加强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
2.中学生文化自觉的形成依赖于师生关系的优化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不但依靠教育或者媒体传播,而且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传承。因此,中学生的文化自觉还依赖于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索者,因此,师生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一种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教师是主导者、引导者。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能否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成长始终秉承期待和赞赏的态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包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是能否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火炬,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的崛起必须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尽快让祖国的未来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使他们认同我们的文化、继承我们的文化进而发展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