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

第1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采矿废弃地 景观修复设计 乡村治理 生态环境 矿山环境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乡村占有我国领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我国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恰恰拥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多数都在有着乡村的山区中。本次案例中的村庄由于二十多年的露天开采,使得整个村庄支离破碎,景观破坏程度很深。因此,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型乡村的转型和景观改造是我国景观行业应该重视的一个新的视角,从村庄的生态环境来说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但是更加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标。

2.研究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以大冶市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为例,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和考察问卷等方式进行深入地由表及里地剖析这种资源型乡村的问题。通过这种研究方式,也可以推动我国乡村区域的发展。这也是提供一种乡村景观修复方法的可能性。

(二)国内外课题的相关研究

国外这类课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乡村自治上,强调通过个人主义的作用来带动集体主义。通过组织每一位村民参与到村庄的建设中去,以此来提高村庄的民主性。我们人类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曾经有英国的学者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四个文化原理:第一,人类的各种人为的甚至破坏生态的活动也会影响到景观的发展,相互地,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行为意识;第二,村庄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会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第三,纯自然的生态功能和人文活动无关;第四,一个地区的景观风貌可以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

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对于该资源乡村的研究时间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对农村景观的发展和改造。孙碧辉等学者对于乡村景观中的文化景观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并分析在各种环境影响下的乡村景观格局。一些硕博士论文也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景观改造方法的提出。其中,中南林业大学赵晓英的硕士论文就目前我国乡村因不同原因和程度的开采所面临的文化景观困境,提出其应遵循的基本保护原则和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文化所应对的解决方法。

二、矿山废弃地乡村景观设计概述

(一)矿山废弃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1.矿山遗址模式

矿山的废弃地是人类工业工业文明的见证,其遗留的历史价值和工业文化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工业遗址中,废弃地不仅意味着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更是很多村落居民的重要生活支柱。国内的部分地区,为了重现工业景观的遗迹,对一些无法使用的工业设施设备进行修复性设计,这种行为可以最大程度的使人们认识到工业的破坏性后果,了解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如果矿山地区的地表结构十分丰富,很多地质结构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也可以建立一些科普性质的博物馆。同时,当地政府的这种行为也可以利用这种天然的优势形成独特的矿山体验之旅,使得旅客感受到矿冶工业文明的魅力。这种工业遗址的形式,不仅保留了当地的工业遗迹,还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经济效益。

2.文化景观模式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过程中,文化的依赖性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国内很多矿山地区的废弃地带有建设成为工业文化类的主题公园。例如研究的案例石嘴山茅岭吴湾村的景观改造设计中,不H有悠久的矿冶文化历史,更有玉石文化的传承。大冶作为青铜文化的滥觞之地,上千年的青铜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黄石大冶所位处的地区湖北省,是以朱雀鸟作为图腾,所以凤鸟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保留现有的自然景观形式,还应该对其进行艺术设计再改造,赋予矿山废弃地一个新的生命。

3.生态修复模式

对于矿山废弃地进行景观覆绿和植物再生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尾砂地段,应该首先覆绿之后进行大地景观的再生设计应用。如石嘴山矿山公园地区,对尾砂地区采取覆绿技术可以使得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改善。对于乱石采矿区采取雨水花园的景观修复方法,而硬质的水泥厂地带采取修改为采摘园的形式进行生态植被修复。

(二)乡村景观修复的基本措施

1.恢复自然景观

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有着宜人的空气,绿色的居住空间,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每个都市中国生活的居民所精神向往乐园。无论是春天的万物生长,夏日的生意盎然还是秋日的硕果累累,都是一处处绝美的风景线。例如大冶石嘴山地区的油菜花,每逢春分时刻来临,油菜花便漫山遍野地开得灿烂,黄灿灿的一片片油菜花田象征着繁荣昌盛的生命气象,成为当地的景观亮点。

2.改造聚落与建筑

一般而言,典型的乡村聚落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是相对于其他村落而明显存在的特点。而聚落的具体表现形式往往表现在乡村的民居建筑中。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加快,很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化建设。这正是乡村聚落的无声的消亡。浙江的“西塘”就很好的保留了当地的建筑形式,还原了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建筑形式。

3.挖掘并保留本土文化

乡土气息的营造是乡村景观的又一大特色。首先是农耕文化的保留。农耕文化的气息越是浓厚,农村的气质就越是独特,那种牛背横笛,鸡鸣犬吠的景象恰恰是游客们最为喜欢观赏的场所。民族服饰也是乡村景观不可或缺的风景线。那种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更是为单一的乡村景观增添了一份活力。在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风民俗的建设不可或缺。当地的一些手工艺品正体现出了浓浓的传统文化。

三、石嘴山茅岭吴家村景观恢复面临的困境

(一)项目背景

石嘴山茅岭吴家村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西南市郊的矿山开采地带。其东北部是铜录山古铜矿遗址。该村交通便利,毗邻国道和省道。该村西南部山峦起伏,项目基地位于较为平坦开阔的区域。该村原本位于石嘴山之上,之后由于勘探到石嘴山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将该村移至矿山附近。由于露天开采等原因,该村的建筑受到炮震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空心化和老龄化程度高,生存h境不容乐观。

(二)面临问题

1.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深入的了解得知,由于炮震的影响使得很多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由于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质严重受损,土壤盐碱化程度增高,导致村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曾经的果林已经不复存在,经济竹林无法成活,耕地面积骤减,水资源接近枯竭。除了零散在田间的墓地,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态环境,其余地区都遭受到环境的损坏。因此,控制工业污染和进行生态景观修复是这部分区域的重点。

2.治理成本大

治理成本,往往是为了某一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乡村景观的改造再生设计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改造的基本目标就是恢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包括其对破坏的植被,污染的水体,残缺的山地地形和土壤的恢复。但是破坏容易恢复难,有些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好的,可能需要经过漫长且有效的治理期。那么治理的经费自然不少,包括重新进行水源的引水入村的管道铺设,土壤盐碱度的恢复,都需要高昂的费用来支撑。但目前就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如果地区发展水平不高,乡村的治理就会陷入困境。

四、茅岭吴家村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一)设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茅岭吴家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生产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景观改造的过程中,最先进行考虑的就是自然环境的发展。根据当地的水文水系和地理特征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以确保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应有的改善,促进生态环境的维持发展。

2.地域文化原则

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茅岭吴家村也不例外。其土生土长的草根文化应给予保留和提升。通过赋予景观历史文化意义以保留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通过结合当地居民的经验,生活习性和环境背景,把其内在的文化特色加以提炼和运用。同时,在传统文化给予保留的同时应该发展创新,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通过艺术化的再现和创造文化,更加突出乡村景观的独特性,使得乡村景观获得新生。

3.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域的景观自然而然的有着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因此,在茅岭吴家村的改造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不可照搬其它乡村修复案例。应对当地环境进行适当的评估后再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二)生态景观修复

对于茅岭吴家村这样的资源型乡村而言,生态景观的修复是第一步。这是贯穿资源节约型社会重要理念的重要准则之一。

从植物修复的角度而言,首先应选择本土的植物种类以还原当地的自然景观。由于露天采矿的原因,石嘴山的边坡毁坏十分的严重。有很多碎石和的岩石,不仅对景观有破坏性,还造成了安全隐患。可首先打掉突出的岩石以确保安全性,废弃的采石场中进行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植物的修复性设计不仅恢复当地的自然景观,还起到了雨水收集的作用。村庄中粉煤灰堆场长期堆积,对于土壤和空气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通过采摘园的形式成为特色农业发展区。

(三)场所功能定位

考虑到乡村的特殊性,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将整个茅岭吴家村规划为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和乡村聚落区。而在乡村聚落中,曾经的废旧厂房区改为艺术中心活动区,变废为宝。废弃的乱石堆区则是展示大冶的矿冶文化,通过还原当时炼铜时的场景,让游客仿佛亲身经历般穿越回到千年前的青铜时代,成为矿冶文化体验区。建筑相对比较密集的区域,则作为游客歇息餐饮的农家乐体验区。村落东北角空间相对私密性较好,建筑密度不是很大,则作为老年人活动园,中间设有太极广场,下棋广场,健身器材,小型运动场等。

(四)文化精神赋予

由于石嘴山市矿山开采的区域,该地区拥有的气质最为明显的文化即是矿冶文化,而基地毗邻铜录山古铜矿遗址,因此,还带有浓浓的青铜文化的烙印。这里的孔雀石十分的出名,而玉石文化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该地区的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此外,该地区属于湖北地区,而湖北所代表的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精髓则是凤鸟文化,凤凰所代表的又是火文化,并且代表着涅重生,因此也是该项目所重点提炼的文化。对于一些文化的图腾,例如青铜文化,凤鸟文化,这些传统元素需要化繁为简,有的地方需要提炼元素进行抽象概括创造出理想的效果。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乡村景观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这种资源型乡村更会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师的青睐。在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实地考察研究充分,应该在充分地了解基地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行详尽的评估再因地制宜地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本文对石嘴山茅岭吴家村的景观改造分析起到引导性的作用。首先,在前期的分析阶段要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完整的调研。改造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些个人性的意见以供参考。当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去论证才具有实际的可靠性。望本文对于资源型乡村的景观设计具有参考性价值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英]蒂莫西,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孙碧辉.资源型城市景观修复策略和方法[J].科技世界,2013.

[3]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4]陈志华,李玉样.乡土中国: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罗瑜斌.珠三角历史村镇保护的现实困境[D].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廖汉升.资源开采区的乡村治理:困境与出路――基于江西赣南A村的调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2014.

[7]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

[8][美]丹尼尔・纳德切克撰文.遗产保护:文化景观与美国的风景园林行业[J].杨锐译.中国园林,2009,(12).

[9]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

第2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体的污染

本溪市地处山区,矿产资源一般都在山上,由于采矿和选矿活动,固体废物的日晒雨淋及风化作用,使地表水和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一些尾矿库建在山谷中,到了雨季,极易引起尾矿库尾矿废水、废渣泄漏,造成泥石流,引发地质灾害。矿山污水危及矿山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特别是老矿区和一些中小型采矿企业,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疏于管理,产生的危害特别严重。由采矿造成的土壤、岩石可能加速侵蚀,使岩石、泥沙入河,淤塞河道。

对大气的污染

矿山开采后,造成山体大面积,尾矿粉煤灰、污泥和垃圾中以细粒状存在的尘粒;废石风化形成的粉尘在干燥大风作用下产生的尘暴;矿物冶炼排放的大量烟气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随风飞扬;矿井采煤,井下有瓦斯,其主要成分是甲烷,若对矿井瓦斯预先抽放不够或抽出后直接排入大气,就会造成空气污染。煤矸石的自燃,散发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气等气体,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对策及建议

1尾矿的综合利用

未经处理或再利用的尾矿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还污染环境,因此尾矿的综合利用与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1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

随着选矿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容易忽略的矿石共生组分,现在可以或容易回收,这样,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1.2作为二次资源制取新形态物质

把矿山废弃物及尾矿等作为二次资源进行物质转换,不仅能变害为利,更能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造成的伤害。

1.3用做井下采空区的充填材料

由于各种原因要求限制围岩移动,防止溶洞水灌入坑内,因此,要求对采矿空区进行一定充填,而废矿石与尾矿作为充填材料不仅能节省费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对尾矿的回收与利用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不同的尾矿采取不同的方法,为了达到回收与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应该遵循先实地考察,后具体分析,再试点应用,最后普遍实施的原则。

2污染土壤的修复

矿区废弃地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土壤治理,它包括矿山周围地区土壤质量的改善,覆盖在土壤上的尾矿及废弃矿石堆性能的改良。对于重金属污染大多集中于地表数厘米或较浅层现状,可挖去污染层,用无污染客土盖于污染土之上。另外,对矿山土壤进行化学改良是必要的,因为矿山尾矿及废弃矿中均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须的有机质,氮、磷、钾等物质。对富含较高碳酸钙及较高PH值的矿山废弃物,可利用适当的煤炭腐植酸物质进行改良。施用低热值煤炭腐植酸物质,仅仅依靠干湿交替的土壤热化过程,可以提高石灰性土壤中磷的供应水平,从而达到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3植被修复

利用人工种植植被的方法来改善和恢复生态系统,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树种;优先选择固氮树种;尽量选择小叶杨、旱柳、家榆、垂柳等适合在东北生长的树种,也可引进外来速生树种;选择树种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价值高,更主要是树种的多功能效益。另外,不同植物对不同污染物有一定的适应性,这些植物多为该污染物的耐性植物。

4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的保护,认真执行相应的矿产资源保护的法规、条例,认真贯彻国家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定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建立集中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矿山资源执法监督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核算制度,有偿占有开采制度和资产化管理制度。

5矿山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着“谁开发谁保护、谁闭坑谁复垦、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当前矿山环境的情况,制定保护恢复计划,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鼓励和监督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三废”的资源化活动,鼓励推广矿产资源开发废弃物最小量化和清洁生产技术。

第3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加强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改善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是这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资源型城市自身和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一些资源型城市中,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自然山体、斜坡稳定,导致矿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目前,我国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此外,大多数煤炭开采城市都面临严重的地面塌陷问题。据调查,我国每采万吨煤引起地面下沉面积达0.2公顷,目前,仅东北三省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就达990平方公里,受影响居民超过90万人。

(二)资源开采对地表破坏严重,固体废弃物堆积大量占用土地

全国每年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金属尾矿、煤矸石堆积已超过50亿吨和40亿吨,并且以每年4-5亿吨的速度剧增。全国因采矿、尾矿、废石堆积,直接破坏和占用土地近200万公顷,破坏森林面积累积超过106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26.3万公顷,而且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不到12%,而先进国家的复垦率达50%。

(三)许多资源型城市地下水均衡系统受到破坏,水和空气污染严重

采矿破坏地下水均衡,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如山西省平均每挖1吨煤损耗2.5吨水,由此造成的地下水资源破坏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全省水资源由建国初期的130多亿吨减少到现在的97亿吨。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废液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以上。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所,遭受污染。在废气排放方面,仅煤炭采矿行业废气排放量就占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的5.7%,其中,有害物排放量每年超过73万吨,主要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使资源型城市大气环境遭受不同程度污染。

(四)森林砍伐和矿产资源开采导致城市与乡村生态失衡

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如伊春的红松林被砍伐98%),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等地森林生态功能弱化,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明显下降。近些年,黑龙江省伊春市干旱和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周边区域和整个东北、华北等地的天然屏障作用也明显降低。大庆市由于开采石油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的面积已占当地土地总面积的84%,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春秋两季风沙肆虐。

(五)矿产资源开采和森林砍伐破坏了自然地貌景观的美观和完整性

采矿造成大量的坑矿、沉陷区和排土场等,特别是露天采矿破坏地貌景观非常严重。在一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以及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两侧,可看到采矿留下的痕迹,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还影响到一些自然景观。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主要原因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除了资源开采行业的客观特征之外,还存在诸多其他原因。

(一)资源型城市长期缺乏正确的发展观作指导

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传统的发展观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状况突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对资源开采与城市发展缺乏统筹考虑和规划安排。不少资源型城市的建设未经科学论证,矿区和城区混合在一起,从建矿开始就埋下地质灾害隐患。传统的矿业发展重经济建设项目,轻矿山环境保护项目。在项目决策中重经济评价,轻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民营中小型矿山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加剧破坏了资源型城市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

(二)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管理工作薄弱。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政策看,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在管理体制上。相关政策措施常常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处措施而流于形式,矿产资源开发由多个部门管理。涉及多个执法部门,职责交叉,互相扯皮,影响了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三)现有的政策体系缺乏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保障

由于税收和财政等方面的政策尚未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使得大部分矿产企业重开发利用,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轻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从资源品的定价政策上看,目前的现状是价格扭曲,成本不完整,未能涵盖矿业权有偿取得、环境治理、安全投入和衰退期转产等方面。许多矿山的开采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大气和水源,并把这部分成本推给政府,留给社会。

(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长期欠账,责任主体缺位

目前,资源型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造成资源型城市存在大量的生态环境治理欠账问题,而且越积越多。现有的资源税费制度仍然存在类似问题,资源开采上缴的税费地方分成较少,中央财政支出中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历史遗留问题的份额明显不足,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缺乏补偿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的稳定保证,造成资源型城市长期缺乏合理补偿,地方财政对遗留问题也难以解决。

(五)缺乏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技术和人才

资源型城市环境整治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技术问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开采遗迹没有及时治理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存在资金缺口,还由于对灾害程度认识的不足和治理技术的欠缺。资源型城市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特别是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持目前仍严重不足。

三、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建立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建立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应在资源开采的不同阶段,遵循市场规律,采取市场、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使责任主体真正承担资源开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此外,要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设森林培育资金,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年限和范围,削减采伐量。对于森工城市因调减木材产量、保护生态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一定渠道给予合理补偿。通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逐步恢复森林的生态涵养功能。

(二)健全资源型城市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中,提出了资源开采环境治理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但力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实际操作,应进一步完善。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资源开发补偿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专业立法工作。

(三)完善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确立资源型企业在未来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主体地位

科学合理地确定资源成本费用核算框架,把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列入资源型企业成本开支范围。通过建立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制度等途径。使企业承担资源开发补偿和自我援助的主要责任。有关部门应依据新矿山设计年限或已服役矿山的剩余寿命,确定按资源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分年预提资源开发补偿保证金,并列入成本。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的原则,确保企业完成有关的环境治理任务。

(四)明确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并保证落实到位

一是对于原国有资源型企业形成的历史问题以及资源已经或接近枯竭的城市,国家应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做好治理的统筹规划,解决这些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历史欠账。二是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对今后企业治理不足或具备公共产品特性部分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三是结合资源开采地区的环境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型城市环境保护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这一体系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四是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做好新建矿区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严格界定生产和生活区,禁止在已勘察确定的资源开采区建设生活区,或在生活区进行开采。五是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要对企业治理资金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做好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建立环境监理制度,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矿山环境治理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如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预测地下采空区和特大型坑矿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灾害。改进矿山开采遗迹的治理技术;研究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与地上景观相关的物种选择、配置和种植等方面的技术等。因此,要加强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和人才培养,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经济高效、符合国情的治理方案。通过论证,尽可能将采矿造成的矿坑等开采遗迹,改造为水库、湖泊、森林、草地和花园等景观,美化矿区面貌。

(六)组建专业性的矿山环境治理公司

第4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尾矿(砂);综合利用;研究现状;江西省

江西是我国资源大省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矿业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解放以来我省几十年的矿业大开发,积累了数十亿吨各类尾矿(砂),给矿山的正常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与环保隐患。

由于历史、技术、管理等原因,我省尾矿综合利用与管理相对滞后。根据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要求,江西省制定了2008-2015年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赣府发[2010]4号),指出要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利用,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矿山,特别指出要加强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实施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省开展的矿山尾矿调研成果,对江西省矿山尾矿(砂)综合利用研究现状进行初步研究。

1 江西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1.1 尾矿再选回收有用组分

由于历史、技术、管理等原因,我省很多矿山只开采单一矿种,伴生或共生组分没用得到重视而滞留下来,仍有5-10%的有用组分残留在尾矿中,一般而言,矿山越老、选矿技术越落后,所残留的有用组分也越多。尾矿(砂)中含有大量的有用组分,可以通过尾矿再选综合回收利用。尾矿(砂)再选既包括老尾矿再选利用,也包括新产生的尾矿的再选,尾矿再选能降低尾矿品位、有效的减少尾矿库存量,是尾矿(砂)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1.1.1 铜尾矿的再选

铜矿石品位日益降低,每生产1吨铜就会产生400吨废石和尾矿,从铜尾矿中,可以再选出铜、金、银、铁、硫、萤石、硅灰石、重晶石等多种有用组分。我省江铜集团非常重视铜尾矿的再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江西铜业德兴铜矿年综合回收伴生钼精矿2200吨,铼金属1.2吨,年增效过亿元,同时利用细菌浸出剥离废石铜离子,年产电积铜1000吨,创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江西铜业武山铜矿属含黄铁矿型高硫矿床,原矿平均含硫25%以上,目前选矿厂处理的是次生富集带向原生带过渡的矿石,1989年重选尾矿回收硫,每年可从尾矿中回收1.6-1.7万吨硫精矿,使硫的回收率提高6.23-12.24%,每年实际净增利税60.38-105.03万元。

江西铜业永平铜矿属以含铜、硫为主,同时伴生有钨、银及其它元素的多金属矿床,永平铜矿日处理矿石量近万吨,日排出尾砂量7300吨,每年约有2000多吨WO3损失于尾矿中。为综合回收尾矿中的白钨,选厂采用重选-磁选-重选-浮选-重选的工艺流程进行尾矿的再选,最终获得WO3含量66.83%、回收率18.01%的钨精矿,含硫42%、回收率15%的硫精矿及石榴石、重晶石等产品,年利润达170万元。

江西贵溪炼铜厂经过洗矿作业综合回收铜,选矿尾矿中含有大量磁铁矿,经过尾矿再选,获得精矿产率43-48%、品位57-58%、回收率50-52%的铁精矿,年处理尾矿7.5万吨,年产铁精矿5.5万吨。

1.1.2 钨尾矿的再选

钨经常与许多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生,钨尾矿的再选可以综合回收某些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如钨、锡、钼、铋、银、萤石等。赣南是我国最大的钨矿基地,已有钨选矿厂开展了钨尾矿的再选。

江钨集团漂塘钨矿重选尾矿含Mo 0.0992%,磨矿浮选获得含Mo 47.83%的钼精矿,回收率83%,回收钼的产值占选厂总产值的18%;再选铋的回收率可达34.46%。

荡平钨矿白钨矿尾矿含17.5%的萤石,经浮选产出含CaF2 95.67%的萤石精矿,回收率64.93%。

铁山垄钨矿对硫化物尾矿进行浮选回收试验,获得含银808g/t、回收率为76.05%的含铋银精矿,采用三氯化铁盐酸溶液浸出,获得海绵铋和富银渣。

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对各矿山钨矿集中处理后所丢弃的尾矿进行尾矿再选,获得含铜13.41%、回收率达85.29%、含银0.1479%、回收率达58.23%的铜精矿和60-70%的钨锡混合精矿。该精矿经过湿式磁选分选钨锡,能够获得高品位的钨细泥产品。年回收铜56.3吨,钨47.6吨,银292公斤,取得经济效益52.96万元。

1.1.3 金银尾矿的再选

由于金的特殊作用,在过去的采金及选冶技术落后的条件下,致使相当一部分金、银等有价元素丢失在尾矿中。我省黄金矿山尾矿品位很多都在0.5g/t以上(如万年县银金矿、刘家金矿、金山金矿、虎圩金矿、洋鸡山金矿、刘龙金矿等),有的高达2g/t以上,同时尾矿中还含有Cu、Pb、Zn、S、Fe、Ag、Sb、W等。我省金矿的再选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展开,刘龙金矿、金山金矿等已经将金尾矿的再选提上了日程。

江西万年县银金矿尾矿中还含银40g/T、金0.76g/T,尾矿再选回收金银后使尾矿含银只有10g/T、金0.1g/T,不但回收了有用组分,排放尾砂还全部销售给万年青水泥厂用作水泥配料。

1.1.4 钽铌尾矿的再选

我省宜春钽铌矿选矿尾矿经浮选回收锂云母,重选回收长石,成为我国最大的锂云母产地,其尾矿再选的产品产值占生产总值的52.4%,产出的锂云母供全国不少地方生产锂及其它锂产品,获得多种应用,长石也用于玻璃、陶瓷制品。

1.1.5 稀土尾矿再选

赣南稀土矿床尾矿(砂)中尚还有稀土有用组分,龙南足洞稀土矿拦截排下的含稀土水,进行脱泥澄清、沉淀回收,每年回收稀土350吨,获利润1000多万元。

1.2 利用尾矿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1.2.1 制作水泥配料

我省一些大型矿山有储量很大的尾砂库,有些尾砂中含硅质、铝质和铁质成分,拟可用作水泥生产原料,如江西万年银金矿组织技术攻关,将尾矿再选回收金银后,排放尾砂已全部销售给万年青水泥厂。

1.2.2 制作建筑材料

一些大中小城市附近,有着很多符合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原料的尾矿,这些尾矿占据了许多良田、污染着空气,根据其尾矿成分,可以生产煤矸石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混凝土等。

萍乡安源煤矿、丰城新洛煤矿利用煤矸石发电和烧制粘土砖,基本实现了无废矿山;“江西跃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采用赣东北地区的玉山、广丰、上饶三县萤石尾矿(砂)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加气砖”,产品供不应求;德兴铜业公司银山铅锌矿利用尾砂年产5000万块灰渣砖,使选厂排出的尾砂可以达到“排用”平衡,年产值1600多万元;赣南西华山钨矿利用尾矿(砂)制取钙化砖,年产1000万块,每年创利润20多万元。

1.2.3 用作玻璃、陶瓷配料

我省与花岗岩有关的铜矿、钨矿、稀土矿、钽铌矿富含钾长石,尾砂可以用作玻璃、陶瓷配料。如赣州龙南足洞稀土矿利用尾矿转化为陶瓷原料,实现了无尾排放,此外,稀土尾矿还是一种新型的陶瓷原料,它既可用于胎又可用于釉,又可生产青瓷和可生产白瓷,其中稀土尾矿青是一种天然的色釉瓷;宜春钽铌矿对尾矿进行深加工,年产长石粉50万吨,为玻璃、陶瓷企业提供原料,基本实现了尾矿零排放,经济效益可观;西华山钨矿利用钨尾矿为主要原料,不添加晶核剂,采用浇注成型晶化法能制备出尾矿微晶玻璃,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而且尾矿的利用率较高,可达55%~75%;德兴铜矿利用尾砂、黄土、长石、碳酸钙及滑石等原料生产低温彩釉外墙面砖。

1.3 利用尾矿进行采矿回填

对于地下开采的矿山,尾矿可以利用在充填采矿法中。利用尾矿分级后的粗砂充填采空区是迄今尾矿综合利用时间最早、范围最广的一种方法,其费用是水力碎石填充法的1/4~1/9,特别对一些受地形限制无法建造尾矿库的矿山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东乡铜矿早在1987年就建成了7#矿体充填系统,年消耗尾砂7~8万t,约占尾矿量的1/3;江西铜业武山铜矿为解决或减少尾矿库库容问题,该矿在20世纪初投资1000多万元,使排出的尾砂50%胶结充填采空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目前,江西省内大部分规模矿山企业都在有计划地利用部分尾矿充填地下采空区。

1.4 土地复垦与矿山环境保护

对于目前尚无法开采利用的矿山尾矿(砂),可以实施土地复垦和矿山环境保护。如江西铜业德兴铜矿在闭库的1号尾矿库种植无叶节节草、水蜡烛等植物进行生态恢复;东乡铜矿通过坝面黄土覆盖、种植毛草和耐酸马尾松,减少尾砂的流失,现树已成林;赣南信丰县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矿区生态,改善了矿山地质环境,提高了矿区社会经济效益。另外,针对矿山废弃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和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蚯蚓的接种-蚯蚓投放于尾砂上-富集有毒物质-改良土壤和去除有毒物质”的接种投放技术也可达到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持续利用。

2 江西省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在尾矿综合利用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内其他领域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水平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据项目组调研成果表明,我省尾矿(砂)资源的综合利用才刚刚起步,大部分矿山尚未开展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只有少量矿山企业正在进行,比例不足20%,且综合利用方式相对简单。

2.1 尾矿资源化意识淡薄,资源浪费严重

江西许多矿山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矿山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尾矿综合利用对矿山企业特别是对亏损矿山企业、资源枯竭型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仍然采用的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看到尾矿中含有大量的有用资源,是一种经过各项工艺处理后,凝结了大量资金和劳动的人工矿床和二次资源,只需再加一把劲就有可能转化为有用产品,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2 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倡导尾矿综合利用的理念已经提出多年,但截至目前仍处于宣传、教育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存在诸多制度缺位、错位。此外,即使某些方面有相关制度安排,但由于管理不规范,使得一些制度形同虚设、并无实效。导致部分尾矿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3 基础研究薄弱

各类矿山的主管部门缺乏本行业矿山系统尾矿资料信息,更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跨行业的尾矿矿产资源数据库和使用分配表,全省的尾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也尚未展开。目前,我省尾矿资源量调查和研究主要工作量安排在调查和走访上,缺乏系统的测试与定量评价数据,对尾矿的资源量、化学成份、矿物成份、可利用组分含量、类型、赋存状态缺乏系统的资料,使尾矿综合利用缺乏基础资料依据。

2.4 技术创新不够

尾矿综合利用是一个对技术高度依赖的活动过程,现阶段江西省尾矿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仍然采取的是矿山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发展模式,缺乏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导致了研发力量薄弱,使得一些关键技术或技术瓶颈无法有效突破。进而导致尾矿综合利用率偏低,尾矿中的一些有价元素不能被高效回收利用以及在利用尾矿生产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方面表现欠佳。

2.5 资金投入不足

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在资金上得不到充分保证,投入严重不足。无论是公共财政的专项支持、国家财税杠杆的政策倾斜,还是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都与现实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目前尾矿综合利用项目的融资渠道非常狭窄,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进行专项融资也十分有限。加之江西省矿山企业大多效益不好,有些矿山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自有资金的投入更是不足。

3 江西省尾矿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既保护了国家资源,又充分利用了国家资源,同时又净化了环境,可谓一举多得。尾矿利用工作应当进一步引起我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应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3.1 树立综合利用新观念

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和矿山企业应当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立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来认识。同时注重科学规划,树立尾矿资源整体利用的新观念。

3.2 完善尾矿综合利用的制度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尾矿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立尾矿资源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3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尾矿综合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技术支撑要求较高,单纯依靠某一个单位很难取得良好成效,建议组建江西省尾矿综合利用的专业机构。

3.4 加大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力度

重点建设一批示范工程项目,以带动全省尾矿的综合利用,鼓励对现有矿山尾矿实行综合利用,对新建矿山实行“无尾、少尾”矿山设计和开发利用。

3.5 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通过财税杠杆,增加矿山企业尾矿排放的经济约束,从源头上减少尾矿的排放量。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社会投资,激励尾矿综合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华.尾矿综合回收与利用的效益[J].南方金属,2009,168(03):29-31.

[2]刘敬,朱小青,吴亚楠.矿山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探讨[J].知识经济,2009,155(15):105.

[3]江西省矿业联合会.江西省尾矿(砂)综合利用调查与研究[Z].2012,04.

[4]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Z].

[5]苏达根,林少敏.钨尾矿在水泥工业中的应用[J].矿产综合利用,2003(05):50-52.

[6]徐惠忠.尾矿建材开发[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7]印万忠,李丽匣.尾矿的综合利用与尾矿库的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8]张保存.尾矿库尾砂综合利用生产实践[J].中国矿山工程,2010,39(01):15-18.

[9]张锦瑞,王伟之,李富平,等. 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与资源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10]易先奎,韩静.江西省尾矿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J].中国钨业,2003(04):04-06.

第5篇: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治理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业遗产再利用;功能分类;褐色土地;对比

中图分类号:T-0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3

自20世纪50年代工业考古学在英国产生以来,人们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已有60年,在此期间,工业遗产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停留在较浅显且表面的研究中。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特别是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尚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毋庸置疑,工业得到较早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和获得的成就总体发展中国家,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国内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的研究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际经验上,是单方向的吸收,但实际情况是,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和程度的实践,所以研究也不应仅再局限于单方面的介绍和“引进”,双方面的对比和总结更有利于准确而全面地找出中外差距。本文通过全面归纳分析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模式,并基于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归类;对国内目前主要的改造模式也进行归纳,并加入了对工业遗产再利用中褐色土地问题的探讨,以试图进一步完善国内的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的研究。

1 概念阐析

在国际上,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和研究始于对工业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业考古,并且最初从工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开始[1]。随着更多学者深入的研究和时间的推移,工业考古学的研究带动和繁荣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与发展,推动了工业遗产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的迅速发展[2]。《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与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同时,该还指出,工业遗存证据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如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或由工业生产创造的文件档案、人工制品、地层和工程结构、人居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等,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包括对归属于技术史的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研究。

而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对工业遗产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房、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综合以上两个文件的论证定义,本文将工业遗产界定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部分,具体的概念结构如下图所示:

2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2.1 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以德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工业遗产,重点保护工业革命早期的工业遗存,注重从手工业向机械化大工业的转化过程,既注重工业遗产中物质的整体保护,如厂房、厂区周围景观环境等,同时还注重工业遗产中的非物质内容,特别是精神和价值观的保护,包括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3]。关于工业遗产再利用,各国都在进行积极的探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管理和操作方法,Alfrey.Judith和Putnam.Ti在《工业遗产:管理资源和利用》一文从工业文明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工业遗产的价值。ScottA.J则研究了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关系,批判性描述了城市化与创意之间的反身性互动(reflexive interactions),并对由于创意城市的出现而带来的正面和负面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4]。菲利浦·谢对俄亥俄州托莱多工业遗产再利用为博物馆的发展与规划做出了理论与实践探讨[5]。Catherine Barnes发现当工业遗产建筑得到合理的保护时,它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她在谈到工业遗产再利用时特意提到了关于褐色土地的问题,并表示这个问题必须得到重视[6]。而除此之外,Andreea-Loreta,Cercleux,Florentina-Cristina 对罗马尼亚地区技术和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进行了探讨[7]。而Bas van de Westerlo侧重对工业遗产的复原性开发与保护的探讨[8]。关于工业遗产的旅游利用方面,Edwards等人都通过研究指出,在工业遗址上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是个对当地地区结构再构造和经济再发展的不错的方法和工具[9]。国内对国际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仍然主要集中在介绍经验上,其中,比较早进行该研究的包括李同升、张洁、李蕾蕾、吴相利等人,他们都讨论总结国际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模式,为中国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10-12]。

通过总结概括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各类文献资料、媒体资料,可以分析得出研究一般都是在对工业遗产进行功能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有必要对国际上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进行系统的功能性的划分和分析。在区域范围内,可以将再利用模式划分为整体再利用模式及单体再利用模式。整体再利用模式指的是区域范围内的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针对单独的工业遗产点或遗产建筑。其中单体工业遗产根据改造后建筑功能的不同又可以有6种不同的分类,六种功能分别是展览学习、旅游休憩、购物消费、产业中心、居住及商业出租。

整体再利用模式又称区域一体化利用模式,即整体性的区域化综合开发模式,它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形成特色旅游线路。著名的欧洲工业遗产之路有德国、英国、荷兰三个国家的地区线路。其中德国有鲁尔区、工业谷、莱茵河地区、萨尔-洛林-卢森堡地区和卢撒蒂亚五个地区线路。英国有英格兰西北地区线路、英格兰中部地区线路、南威尔士地区线路及英格兰东部四条地区线路。单体再利用模式则指的是以单独一个或几个工业遗产地为单独的主体进行再利用的模式。基于改造后功能的不同,单体再利用模式又可分为博物馆、公共休憩公园、购物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居住建筑、创意产业园等6种模式。其中,通过综合治理改造成居住建筑这种模式对工业遗址环境整治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其经常涉及到褐色土地的处理,而褐色土地处理的成本之高让很多开发商望而却步。但位于英国布列福的索尔泰尔村是个成功的工业示范村。整个村庄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如今还兴建了电气公司、画廊和其它艺术场所。对褐色土地的成功处理是工业遗产改造成居住用地的必要条件。

2.2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

在学术界,我国学者已经开始试着结合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现状,探讨某一领域的具体保护与开发。但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研究更多还是对国外典型成功案例的介绍[13],而研究较多的是德国和英国的遗产旅游开发,学者们通过研究,试图找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实践开展的经验与教训。在实践方面,我国工业废弃地改造再利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如1992年北京手表厂厂房改建为双安商场;1995年,中央美院雕塑系隋建国租用了3000平米的仓库作为雕塑工作室,开启了“718联合厂”从工业园区走向创意园区的道路。而如今北京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鉴于此,我国学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探讨和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介绍和研究如何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厉无畏首先提出要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次年,在其主编的《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又集中讨论工业遗产与创意产业[14]。另外,任飞雪、诸大建撰写的《创意阶级与城市发展》和花建的《让创意产业之花在上海纵情开放》也颇具代表性。

“北京798”的成功吸引了国内众多省份、地区的竞相模仿,出现了创意产业园遍地开花的景象。当然,除了创意产业园,我国也在尝试其它一些改造模式。综合而言,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创意产业园。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主要集中之模式。繁荣的原因除了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且地处市中心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之随着北京的798的成功,创意产业园似乎就成了工业遗产再改造的一条捷径和首选。

(2)城市休闲公园。如原址为粤中造船厂的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休闲公园的经典案例之一[15]。

(3)旅游目的地。国内学者对于工业遗产再打造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根据讨论区域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城市、单体三种范围。在具体的单体点上,研究的包括对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开发利用[16]等;在城市范围上,包括对资源型城市、矿业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17]。在区域范围内,韩福文专注于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在对东北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现状、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价、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及实施方略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18]。谢红彬等人也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19]。

(4)博览馆。典型的如上海世博会园区。上海世界博览会博物馆由江南造船厂西区加工工厂改造而成,主要功能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界博览会的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综艺大厅由江南造船厂部分装焊车间改造而成,在世界博览会期间承担浦西园区的特色演艺功能。同时,世界博览会园区内保留的码头、船坞、轨道、起重机械、烟囱等部分构筑物,一些钢炉、冷却槽、巨型螺栓等构件,作为开放性展览平台和大型户外公共活动场所或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雕塑。

3 国内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纵览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大多存在“在模式选择上盲目跟风,在价值倚重上严重偏倚经济利益”等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存在4大主要问题(图4)。

(1)在开发规模上,缺乏区域性、一体化的开发。我国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主要集中在单体建筑或单片区域内,尚未形成成熟的系统性、区域性的一体化开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内对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跨省跨区域的政府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使工业遗产资源的利用依然呈现“点状分布”的特点,尚未形成“线性”或者“网状”的分布格局。在这点,欧洲的工业遗产之路给了我们很好的学习案例。在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各分点的创意再利用,我国的工业遗产之路将不远已。

(2)在模式选择上,总体呈现模式单一、缺乏创意的特点。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决定任何国家的经验都不能拿来生搬硬套。国内把再利用集中在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方面,功能过分单一,缺乏创意,不仅难以承载规模巨大的工业建筑,而且这种再利用模式,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的中小城市来说,单纯的模仿只会让园区陷入经营困难、门可罗雀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政府和开发商就容易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置于过于商品化的黑圈中。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国内很多由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都走入了“酒吧+咖啡厅”的建造怪圈。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定义本应是具备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在政府规划引导下形成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定位、配以相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创意氛围浓厚,并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进行创意产品策划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化园区。但国内的很多创意产业园都出现了“有了酒,没了创意;有了咖啡,没了历史”的经营怪圈中,显现出浓厚的商品化气息,少了份人文的积淀与沉静,与创意的初衷更是相差甚远。

(3)在价值取向上,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视“经济利益最大化”为首位考虑因素会导致政府和开发商越来越走向追求经济利益的极端,造成不可持续、相对短视的开发结果。另外,对经济利益的过于重视容易忽视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这是在本质上对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重视不够的体现。为了“再利用”而再利用,和为了“保护”而再利用出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而我国目前的再利用理念过于倾向前者,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为适应商业需求,工业的老厂房或拆或大力改造,已经面目全非,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荡然无存。

(4)在环境关注上,缺乏对褐色土地环境问题的关注、治理。褐色土地是指废弃的、闲置的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及设施,在这类土地的再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往往因存在着客观上的或潜在的环境污染而比其他开发过程更为复杂 。这是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中除了模式和创意方面的单一和贫瘠外另外一个很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相对于我国,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已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它们对城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是为了减少对“绿地”(包括农地)的侵占,在废弃、闲置的土地上注入新型产业,通过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以实现城市整体复兴。然而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正在飞速的进行,造成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而这种紧张逼迫政府进行“腾笼换鸟”,实行“退二进三”的政策。所以,当城市中心的一块工业用地腾空出来,基本没有闲置的时间和机会,对工业地可能存在的污染和其它环境问题表现出选择性的忽视或者视而不见。政府、开发商对褐色土地再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重视度不够,而百姓对工业遗产再利用过程的褐色土地问题也缺乏认识和参与度。所以,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之前妥善处理环境污染,避免日后造成危害,是我国工业遗产尤其是带褐色土地性质的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前提,是最需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再利用技术的方面,急需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种力量的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伯英.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 建筑学报,2012(1):12-17.

[2] 李蕾蕾,Dietrich Soyez. 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 人文地理,2003(6):22—24.

[3] 刘伯英,冯钟平. 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ScottA.J,汤茂林泽. 创意城市:概念问题私,政策审视[J]. 现代城市研究,2007,2:66-77.

[5] Phihp Feifan Xie. Developing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Jeep Museum in Toledo,Ohio[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6): 1321-1330.

[6] Catherine Barnes. Preserv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 Methodology for the Reus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Campuses[D]. 2010.

[7] Andreea-Loreta, Cercleux, Florentina-Cristina, Merciu,George-Lauren. Models of Technical and Industrial Heritage Re-Use in Romania.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2 (14): 216-225.

[8] Bas van de Westerlo, Joris Ketelaars, Ana Pereira Roders. Cradle to Cradle-Rehabili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Urban Development, 20112(3).

[9] Edwards, Llurdes.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341–363.

[10] 李同升,张洁 .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2006(6):80-85.

[11] 李蕾蕾.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2,2(3):57-65.

[12] 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73-79.

[13] 张睿,董少华. 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J]. 产业经济,2010(2):36-38.

[14] 厉无畏,王如忠. 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15] 俞孔坚,庞伟. 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 建筑学报,2002(8):47-52.

[16] 曾磊,曾晖. 采矿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河北武安西石门矿区为例[J]. 产业论坛,2009(12):178-180.

[17] 王莹,刘雪美. 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