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登快阁黄庭坚范文

登快阁黄庭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登快阁黄庭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登快阁黄庭坚范文

同志们、朋友们:

现在是2001年除夕夜,出席在台北召开的"中华文明21世纪新意义"研讨会后,刚回到北京家中。我在提交给研讨会的论文的结尾中写道:"如果套用李凯尔特的理论,萨顿与萨顿之前的科学史家们所研究的题材,一般来说是个体化的知识(如牛顿的光学手稿与伽利略的力学实验),并由价值观(如科学进步论)所主导;与此相反,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分析的当代科学史家们,其关注的焦点则是一般性的和规律性的结果,并不受价值观所左右";"这样的知识系统,是最接近沟通”两种文化”这一目标的了。如果说萨顿未能在其科学史实践中真正实现其新人文主义纲领,那么在21世纪,通过科学史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将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纲领,其前景仍在云雾山中,需要我们这些科技史的实践者不断地探索,以寻求实现它的可操作的手段。本所将学科建设的三大重点方向定为科技史、科技战略和科学文化就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凝练科技目标、建设科研队伍和完善体制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全面展开,在香港成功召开第九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在墨西哥获得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主办权,成立中德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举办首届竺可桢科学史讲席,面向社会举办科普活动周,在研究生院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编成科技史课程设置方案,确定研究所的标识和所训,改造东小院和东配殿等处学术环境,胜利完成《龙腾》计划,终结财政赤字,改造后的网站以全新面目出现……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我们这个集体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所务会向全所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那些曾对研究所发展作出过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表示慰问。

经过全所同志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门坎,2002年的重头任务是:争取以所建制进入试点序列。但是我们也应牢记,进入"创新"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提升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整体水平,把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技术史与科技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世界知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

第2篇:登快阁黄庭坚范文

一、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

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

黄河、长江源远流长,它们的神秘,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努力探寻,表现出诗人们的无限向往和赞颂之情,甚至有一种无上的崇拜心理。尤其是黄河——中华文明最早的孕育者——它的发源历来有无数诗人加以歌咏。较著名的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和“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将进酒》)二句。前一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像一位仪态闲远的白发仙人,背手翩然飞去的雍容之态;后一句语气夸张,气势更为汹涌澎湃,仿佛黄河之水是上天所赐予的。更有《浪淘沙》(之一)(刘禹锡)这样充满浪漫主义的诗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此诗前两句写九曲黄河奔腾汹涌,仿佛来自天涯,在呼啸的天风鼓扇下,波高浪大,奔腾而去,但并不如李白诗句气势宏大。妙就妙在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借汉武帝令张骞找黄河源头,找到牛郎织女居住地的典故,豪兴而起,决心与黄河一起乘着天风与海涛,去拜访牛郎织女之家。作者以瑰丽的色彩点出了黄河来自辽远的绝域,几乎与银河相通。与以上两诗句相比,更多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源远流长的江河往往承载着漂泊其中的游子无限的人生感喟。“游子吟”似乎总是与他们漂泊的江河为伴,江河成为他们抒思的载体,传递乡愁的纽带。

南朝梁范云的《之零陵郡次新亭》诗中末句“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说长江源头难以穷尽,船帆高悬,行程漫漫,哪里才是它真正停泊之处。诗中的长江是浩淼迷茫且源头难以穷尽的,就像诗人那漂泊无定的人生一样。诗人正是借长江源头来感叹人生无定。诗仙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可以说是反其道而用之。千里长江如同他胯下的坐骑般容易驾驭。但到底是船行长江顺流而下时速度快捷,还是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惊喜交加,心情畅快,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二、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

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

黄河、长江自西部的青藏高原分别流入东部的渤海和东海。在古典诗词中,这两条母亲河以滚滚东去、奔腾入海的形态出现的情形非常多。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滚滚东流的“江河”意象是以雄浑与劲健的壮美为主体意蕴的。苏轼的“大江东去”为豪放词的代表,真有涤荡世间万物之气势。辛弃疾的词是南宋壮词的代表,“毕竟东流去”写出全民族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毕竟会冲破阻力而取得胜利,悲愤中有雄壮之感。王之涣的名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写诗人目送黄河远去无边而产生的意中之景,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黄河的形象特别辽远。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则以挟天风海雨之势扑向读者。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作者想落天外,语带夸张,使黄河水势汹涌之壮观如在目前,不由令人心潮澎湃。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诗人们进一步赋予江河的滚滚东流,以一去不返、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等情韵义、象征义。例如诗人们把个人的“愁”“恨”与“滚滚东流”的江河意象直接对接起来。如李煜的词中“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等。或者把历史的兴衰、人事的变迁与“滚滚东流”的江河意象联系起来,如词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滔滔的江水仿佛成了一位时间老人,见证了千年的历史。而“江河日下”这个成语表示事物一天天衰落,也由“一去不复返”引申而来。

三、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

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江”“河”意象常常会以另两种形态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一种是惊涛骇浪,另一种是清江明河,前者常常让人心生畏惧,而后者常常使人心醉神迷。

如南朝范云《渡黄河》中的“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表现出人们对惊涛骇浪的黄河望而却步。随着江河意象的发展,江河之惊涛骇浪又往往与历史的动荡、人生的风云变幻联系起来。杜甫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用波浪的翻滚,既表现时局的动荡,又体现诗人心中的起伏不平。

当正直的诗人不能求“达”以兼济天下时,多数转而保持内心的高洁。而这时,他们又常在诗词中用“清江明河”来映衬或象征自己宁静纯洁的内心世界,表达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人们把“澄江”与“皎月”联系起来,使清澈澄明的意象更为突出。黄庭坚《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句气象阔大。千山万岭,树叶均已凋落,视野中无所遮蔽,又加上空气清朗,天空因而显得更高远更广阔。秋水澄澈,平静如练,反射着初升之月的光辉,更显出月色的明亮。诗人登上快阁,沉浸在这一片澄明的江景之中,心灵受到洗涤,胸中充满了快意,由此生出弃官归隐之心。

“河”意象表示清澈澄明的意蕴时往往指天上的银河。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其中,皎皎、清、浅、盈盈皆形容“河汉”之洁净、清明。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