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

第1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一)消费金融的概念。消费金融,指向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为实现自己消费而提供贷款的一种金融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消费方式,即消费取决于自身的财富积累和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理性的消费者为实现效用最大化,安排整个人生的消费和储蓄,把当期借贷支付未来储蓄。为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消费金融应运而生。

(二)我国开展情况。从2009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地开展消费金融试点,到2013年扩大到16个城市,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2015年6月决定推广到全国。从2010年银监会发放首个消费金融牌照,到2016年2月,全国共有15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牌照。主要特点:1、商业银行是主要参与者,如中银、北银、锦程、招联、兴业、中邮、湖北等消费金融公司都是银行作为出资大股东。2、海尔消费金融和苏宁消费金融则是利用自身的消费场景优势,开展贷款产品。3、还有部分具有地域特征的公司,如湖北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和杭银消费金融等,产品定位于当地市场。

二、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动因

(一)保险业迎来发展时代。“新国十条”的颁布,再加上2015年保险业的飞速发展,正如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多次在公开发言中指出,未来2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保险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可以预见,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随着监管部门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鼓励创新,保险业的稳健发展态势或将持续,保险业开辟消费金融也是自然而然。

(二)互联网推动消费金融兴起。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下,消费者体会到的便利与高效,使得消费金融加入进来,利用互联网消费,消费金融能够更加快速的提供服务。因此中国金融行业开始向零售小微倾斜,比重不断加大,成为一种不可扭转趋势。

(三)内需拉动经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中国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已相对疲软,通过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中,服务业达50.5%,比第二产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预计2016年及以后,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将进一步上升,逐步提高到70%左右。

三、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合作模式

随着消费金融的兴起,各保险公司开始用各自优势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以下举例说明几个主要保险公司的开展模式。

(一)众安“买呗”。众安保险通过与蘑菇街合作推出的个人消费信用保险产品,“买呗”的运行模式:在免息期内,消费者直接向商家付款,如果买家逾期不付,众安保险向商家进行赔付。这种做法通过保险的方式,规避了电商平台垫资的环节,而且可复制性很强,只要场景里存在应收账款,就可以嵌入类似的保险服务。这种模式使保险公司不直接参与贷款发放,只是以为借款人提供保证保险的方式,保障出资人的资金安全,因此成为互联网电商平台下的主要模式。

(二)泰康在线的“征信+保险+资金”的一体化服务。2016年3月22日,泰康在线联合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小信用个人信用聚合管理平合推出互联网消费信用保险。在小信用平台的场景下,用户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信用分、管理自身信用水平,并获得旅游场景下的授信额度,购买相应价格范围内的旅游产品,享受旅游分期服务,并且是免息、免服务费的。选择进入旅游领域,是因为这个领域,需求量已经有一定规模,并且对应的消费场景的风险较低。

(三)首家信用保证保险公司。阳光渝融信用保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阳光信保”)是国内首家专业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由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两江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和安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和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业务。不同于前两种保险公司进入场景开展产品的模式,阳光信保是通过大数据来给消费者提供信用风险管理服务。

四、合作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征信系统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所收集的信贷交易数据信息当中,仅有八分之一是十分完整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个人信贷交易的普及性还不够高。在上述保险公司进入消费金融领域的模式中,保险公司针对群体大部分是在商业银行是申请不到信用卡的年轻人群体,这类群体的信用体系的建立更加困难。所以保险公司再进行承保时,出险率要比一般险种高。

(二)消费金融市场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针对消费金融市场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综合法律,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主要分散在两方面,一是金融领域的《银行法》、《保险法》等法律中涉及消费金融的部分,二是在较低立法层次上制定的行业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为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布局,国家应尽早完善消费金融市场法律体系。

五、未来合作提供建议

(一)完善行业监管体系。一方面,要确立监管主体。目前银监会、金融办、工商局都监管一部分消费金融企业,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监管部门之间有可能存在互相推诿的情况。国家应确立集中监管部门来进行统一监管,防止出现不同监管部门标准不一,另外把发放牌照作为经营准入条件,持证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建立自律性组织。随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增多,需要建立一个行业内相关信息的共享平台,即成立消费金融自律组织。这样可以促进行业内准则的统一制定,还能降低整个行业的风险,保证行业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二)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保险与消费金融合作的难点在于征信数据库的引入,所以必须完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才能更好的促进两者的合作。一方面,完善我国征信立法体系。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互联网金融开展征信的必要基础,征信的有法可依才能保证数据的收集与使用有法可循。我国首部征信业法规《征信管理条例》的实施,使得我国征信行业有了基本的法律依据,但是缺少一个较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该法规还缺少配套的规章细则,同时该条例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比如明确征信机构在征信体系中的具体任务与职责。另一方面,加强征信数据库的建设。要完善征信市场的管控工作,提高征信机构与信息使用者的保密意识,避免信用数据信息的滥用。最后各个区域要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给互联网金融征信设定统一口径,完善征信数据的规范性。

第2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三是用确定的支出保证确定的规划,是中长期理财规划的有效工具。

第3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一、中介业务情况分析

目前,我市中介市场较为繁荣,正规兼业保险单位9家,保险公司8家,其各保险单位或公司以寿险业务为主,财险业务为辅,财险业务以车险业务为主,其他业务为辅。各家公司的合作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谁签单收取保费少,手续费给的高,业务就与谁合作,这样就给我公司中介业务发展造成较大困难。

针对以上情况,我公司就濮阳保险市场和中介业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讨,通过分析和研讨我公司制定了结合濮阳实际发展中介业务的经营策略。一是自身定位,我公司在濮阳成立不久,如何在濮阳树立良好的形象,创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牌子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既考虑如何发展中介业务,又考虑如何规范经营。在中介业务的发展上,我们以长远的眼光开拓发展中介业务,而不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发展中介业务。二是以合理的价格介入中介市常目前,濮阳经营保险的主题较多,部分保险公司已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返还为手段来掠夺中介市场,诚然,低保险价格、高手续费是介入中介市场的杠杆,但不是唯一的做法,对此我公司认真分析市场价格,在公司整体运作规定范围内结合濮阳实际制定出自身适应中介市场的保险价格和费用,以达到最佳的平衡点。三是以优质服务赢得中介市常以优质服务为着眼点,切实将优质服务看成公司发展的生命线,具体的来说,我公司做好了签约前和签约后的优质服务,设立专人负责对签约单位服务,明确专人管理。四是搞好中介的信息收集,随时掌握中介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并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市场运作实际的经营策略,从而,为快速、稳健发展中介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五是加强管理。中介业务存在着点多、从业人员杂、业务来源广和只求效益,忽视管理等因素,为此,我公司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规范协议的签订;规范单证管理;规范保费结算流程;规范与公司的沟通制度。

二、中介业务拓展情况

通过中介业务部加强车险业务经营是今年非常重要的中介业务工作。车险业务在整个业务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也就是发挥中介部的纽带作用,继续加快发展车险业务,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同时,大力优化车险业务结构,严格控制高风险、高赔付的业务,从承保源头抓起,从每一笔业务、每一个环节抓起,从每一位承保人员抓起,全面提高车险业务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盈利能力,使车险真正成为增收保费和创造利润的骨干险种。

三、中介业务发展措施

今年来,我中介业务部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业务技能,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适应本我中介业务部实际的制约机制,使我中介业务部形成一个团结拼搏、务实进取的战斗集体。进一步完善了我中介业务部内部控制制度,以效率为中心,实行工效挂钩。做到一人干保险全家干保险,坚持以贡献排名次,以业绩论英雄。让经济杠杆起作用,变职工要为我要干,拉开了分配档次,增强了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我中介业务部根据保险服务行业的特点,从狠抓效益入手,抓落实,重实效,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完善了优质服务措施,制定了优质服务标准,明确了服务内容,规范了服务程序。广泛深入保户,回访“黄金客户”,积极征求意见,改进工作作风,增加了服务透明度。

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回顾今年来的工作,我中介业务部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有很大进步,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车险进展还不够快,合作的层次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对此,我中介业务部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寻求对策,加强包括车险在内的各类险种的宣传,积极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进一步拓展中介营销。

在我公司的业务中,中介业务各项工作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对我公司的经营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中介业务部未来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中介业务部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完成今年各项指标任务的重要性,对此,我中介业务部及时研究具体措施,强化险种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和提高优质业务占比、注

重实现优化业务结构为重点,努力提升我中介业务部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

第4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产险公司由于诸多原因,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产险业应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曰报率;不断增强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的效益观念,将分配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盈利水平。

一、当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挑战

在我国加入WTO之前,保险条款和费率基本是由保险监管机构统一制定的,并有严格的监管措施,加之当时保险市场的竞争主体不多,竞争不甚激烈,各家公司正常经营一般都有较丰厚的利润。我国加入WTO之后,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保险监管机构逐步取消了统一制定条款和费率的做法,改由各家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能力,自主地制定各种条款和拟定费率,实行费率市场化,这一改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费率市场化后,由于价值规律开始发生作用,以及目前各公司间的竞争主要仍在价格方面,长期形成的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惯性影响,目前,中国大陆保险市场上的各险种费率普遍快速走低,很多险种的费率已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各家公司都相继扩展了保险服务领域,加大了服务的投入;由于竞争,从中介组织取得业务的价格不断攀升,居高不下;在竞争中,一些基层公司为了完成保费任务,暗箱操作,违规退费,乱支、多支手续费等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一方面保险费率走低;另一方面承保费用提高,加大了经营风险,降低了经营利润率,使获利空间变窄了。

保险公司获利的另一渠道是资金运用收益。国际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曾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近几年,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其收益率较之以往有所下降。由于我国信用体系尚在构筑中,投资风险大,以及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专业人材缺乏等原因,政府对保险业资金运用范围的扩大一直持谨慎态度。目前,保险投资渠道依然偏少,受股市低迷的影响,2003年以来,投资回报率也有所降低。

在机动车险改革之初,曾有人撰文称“保险业的暴利时代将结束”,对是否曾有暴利另当别论,但可以说财产险较高的利润率已是昨日黄花,不论经营者多么的不情愿,现今,产险已处于经营利润空间变窄的时期。如果说过去粗放经营管理尚有利可赚的话,现在,非精细的经营管理则可能无利润或亏损。

二、现阶段如何提高盈利水平的思考

(一)加快业务发展速度,争取好的规模效益

在承保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与以往相比,要取得相同量的利润,必须要有相适应的、更多的保费收人支持。要争取多盈利,唯有加快业务发展步伐,不断地扩大业务规模。当前,中国大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民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保险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这对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加快业务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保险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经营风险必须能控制住风险。所以,保险业必须正确处理保费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没有保费数量的增长,谈不上发展,但保费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与效益,就会步人贫困化增长的歧途,使保险业的经营处于困难的境地,最终制约业务的发展。业务上规模,必须建立在有效益的基础上,在利润率低的情况下,业务规模上去了,还是可以争取到好的经营成果的。

(二)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扩大保险服务领域

当前,财产险费率持续走低的原因之一是竞争激烈,而引发激烈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险种竞争过于集中,尽管财产险险种种类不少,但竞争主要还是围绕着企财、机动车、货运险展开的。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短期健康险等险种,社会需求日益扩大,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业务量不大,发展速度缓慢,财产保险公司应该在这些险种的发展上下大气力,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适销的新险种就会形成一个市场,保险业应加快实施产品开发战略,一方面修改那些不太适销的老产品,使之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研制新的保险产品投放市场,扩大保险市场容量。一般来讲,新产品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竞争不太激烈,其费率与保额的匹配优于老产品,盈利空间相对较大。再者,其发展空间大,容易形成规模,增加业务总量。

(三)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保险公司卖出的是保单,经营的是风险,实行精细管理,加强风险控制,稳健经营,是争取好的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首先,要认真开展以核保、核赔为中心的全面业务内控管理,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核保,要将那些不可保风险坚决剔出;认真核赔,在充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减少骗赔、诈赔案件,挤干赔案中不应有的“水份”,合理降低赔付率。其次,要加强再保险工作,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和公司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细化各险种的自留额标准,将超出自留额标准的大的承保项目和高风险业务适时分保出去。通过分保,既扩大了公司的承保能力,又分散了经营风险。第三,要重视开展防灾防损工作,要整合必要的资源(人力、财力),支持承保单位开展防灾防损活动,要积极参与社会的安全教育,主动配合承保单位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尽力减少灾害的发生率和损失率,在取得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降低赔付率,减少赔款支出。第四,要加强承保业务的风险动态管理,不断优化险种结构,对有效益的险种,大力发展,扩大规模;对赔付率高的险种,要及时查找原因,调整对策,降低赔付率;对那些难于获利,又一时扭亏无望的险种,要尽快淡出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再伺机发展。

(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合理降低成本费用

在经营活动中创利,除了大力发展业务,降低赔付率外,还应合理地降低成本费用。合理降低成本费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源,即扩大业务规模,提高人均保费数量,使成本费用率相应下降;二是节流,即合理减少费用开支,降低费用率,二者都不可偏废。从节流的方面考虑,要降低成本费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教育全体员工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整个经营活动中,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杜绝浪费。要加强各级公司的成本预算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稽核监督。对降低成本成绩突出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成本费用失控,严重超标的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批评和相应的经济处罚。

(五)扩大资金运用总量,尽力提高回报率

资金在运用中才能增值,我们要利用当前政策所允许的资金运用渠道,在保证资金流动性的前提下,在安全和效益的基础上,扩大资金运用总量,争取相对较高的回报率。从发展趋势看,保险公司应该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逐步放开保险公司的投资领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此,保险业应加快培养和引进投资理财方面的人才,认真学习国外保险业的投资经验,不断完善投资运行机制,在投资收益上有更大的作为,不断加大投资收益在整个经营获利中的比重。

第5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 应对

2013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疯长。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不管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出现,既是对传统业务的补充与支撑,又是对现有的规则和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以及发展概况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金融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何谓互联网金融?目前学术界并未给予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企业的“淘金”,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触电”,吸纳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为金融服务。不论是电商“淘金”,还是金融机构“触电”,都是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两边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逻辑

1.注重小微业务,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立足于小微金融,其市场特征是“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融”。因为抵押品和财务报表的缺乏而导致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对所贷款项要求规模小、需求急、周期短而导致服务成本增加,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这部分的小微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小贷将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打通,利用交易数据、货运数据以及评价数据等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支付宝、淘宝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无需建立大量分支机构、雇佣大量人员也极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使原本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企业和人群得到了金融服务,既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碎片化理财的诉求,更填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空白,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要求互联网企业要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体验来留住客户,因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核心便是“用户极致体验”。在借款方面,传统的贷款方式是借款人咨询各家银行,比较各种贷款材料,最后选定某家银行,开始贷款申请之后,也可能是经历漫长的审批过程或者批复的额度不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智能搜索引擎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分类和检索,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效率大幅提高。在支付方面,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手段变的方便、快捷。在大多数银行在进行网上支付时仍同时需要U盾、登录密码、手机验证码、支付密码等一系列繁琐手续的时候,互联网企业的快捷支付已经赢得大家青睐,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手势密码快速登录、微信的扫描二维码快速付款,正在使得支付变得愈加便捷。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根据刘士余(2013)的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

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把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将银行业务从营业网点搬到了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形态。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随后,世界各大银行紧随脚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1996年,中国银行开通中行网站并构建网上银行系统,这开启了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先河。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了“一网通”业务,全面开展网上银行服务。随后,各家银行争先推出网银服务,至2002 年底,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全部建立了网上银行。金融业的互联网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金融业的互联网时代随之开启。

2.第二阶段。2005年之后,得益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网络借贷也开始萌芽,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慢慢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

1999年成立的首信易支付平台是我国的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00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开始快速发展,规模达到152亿人民币。这一年,《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使得支付有法可依。随着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2007年6月成立的拍拍贷是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的网站,它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先河。在这个阶段,全国先后共成立了25家网贷平台,网络借贷开始在中国萌芽。

3.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飞跃式发展。

(1)P2P网络借贷平台迅猛成长。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由此可见,我国P2P网贷平台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现阶段P2P网贷无准入门槛、无机构监管、无行业标准,P2P平台增长速度飞快,平均每天新增三四家机构,这也造成了网贷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而在其急速发展的同时,危机也如影相随――老板跑路、公司倒闭,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问题也说明了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2)众筹融资模式开始起步。2011年,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众筹网站。紧随其后,包括追梦网、众筹网、淘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众筹网站开始崛起。这些网站都旨在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让艺术家、小企业家来向公众展示自己创意和产品,从而达到获得资金的目的。2014年,由中申联合控股集团运营的国内首家第三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众筹汇上线,它收录了众筹网、点名时间、追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的众筹网站。众筹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我国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融资的重要途径。

(3)电商企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电商金融异军突起。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利用其大数据、信息和客户优势,依托其自身的电商平台构建异于传统金融模式的新业务模式,这主要包括余额理财和小微信贷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金融创新的新事物,以阿里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腾讯微信的理财通以及百度百赚为代表的余额理财产品,通过内嵌基金的方式提供余额理财服务。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也积极打造小微贷款,依托自身的网络购物平台,为小额消费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方案,其特点是债务人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而不用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

(4)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一些银行、券商以互联网为平台,对业务模式进行改造,加快线上创新平台建设。例如,招商银行提出了“手机钱包”理念,设立了“移动金融生活一站式开放平台”;中国平安创立了互联网投融资平台陆金所,推出个人投融资服务“稳盈安e贷”。

(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二者的融合,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使得原本并无太大关联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站在了同一个战场上,而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目的是谁能融合对方。正当互联网企业的“淘金”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在产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互联网改造,甚至有些传统机构已经开始主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目前,已有18家基金公司在淘宝理财开设了直营店,中国平安联手阿里巴巴、腾讯共同设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等等。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相互融合,能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给予互补,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改革。

2.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代替传统的支付方式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随着通信技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和网上支付发展势头猛增。根据央行《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可知,2013年全国发生的257.83亿笔电子支付业务,金额107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0%和29.46%。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86%和317.56%。可见移动支付的发展叹为惊人。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4年一季度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328.8亿元,环比增长112.7%。可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发展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3.传统存贷款将被人人贷等融资模式取代,“自金融”模式逐步兴起。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出于对信贷资金的安全考虑,传统银行业忽视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因而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较高、配额较少,这就造成传统银行业无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得传统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为政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4.用户体验和客户口碑成为金融机构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有的金融企业会因此受到严重挫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靠客户进行自主选择,通过良好的体验、满意度以及口碑来留住用户,越优良的客户体验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愿意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体验来决定对于产品的取舍,给用户带来更优质体验的金融机构将会更受用户的欢迎。操作更简便、界面更整洁明晰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吸引客户的眼球,因而,始终坚持“用户极致体验”,将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赢得客户群、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一)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与博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业与之竞争加剧,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已从最初的仅提供支付转账业务向提供囊括现金管理、余额理财、基金和保险代销、小微信贷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在业务模式、产品创新模式、运营模式以及风控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向传统金融业发起挑战,并且在传统金融业较为薄弱的小微信贷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占比还较低,尚不足以威胁传统金融业的主流地位。

(二)削弱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传统金融中介在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传统金融机构在作为交易媒介时处于垄断地位,在进行融资活动中,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活动效率较低。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大数据的优势,极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简化了交易手续,提高了融资效率,削弱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五、传统金融业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就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强调“以产品为中心”而忽略客户实际感受时,互联网金融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方式先声夺人,并且在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传统金融机构在接触客户的效率上相对较低,接触客户大多数还是靠在城市最豪华的闹市区设立拥有敞亮的大厅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的网点。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用户已经用网络代替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传统金融机构本来的这些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所以,互联网比传统金融体系更容易获得客户,成本也低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摒弃原有的营销理念,更加注重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大化客户体验,从而留住客户。

(二)要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和物理营销渠道有效结合的经营方式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去,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在资金、风控、基础设施、认可度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所不具备的,因而传统金融机构还应继承并发扬原有的物理营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若将互联网营销和物理营销有效结合起来,以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实现“1+1>2”将指日可待。

(三)要建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的经营战略

第6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传统方式下,孤立分析数据,单纯依靠经验发现问题,片面反映个别问题的技术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审计发展的要求。企业审计需要全面采集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数据,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数据,也包括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等的外部数据,既有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结构化的数据,也有会议纪要、政策法规等非结构化的数据;企业审计需要整体把握一个企业的整体情况,能够更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企业,企业审计需要更准确的确定审计重点,能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审计重点;企业审计需要更善于把握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在发现企业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更要能够揭示企业未来发展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传统审计方式下缺乏采集管理、科学分析海量电子数据的技术,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审计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的变革,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应时而变来适应商业模式、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方法、审计评价模式、审计重点等。而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能了解数据的变化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更要能处理数据、分析数据、驾驭数据,要能够充分、及时地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辨认出对内部审计的意义与价值,并进而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做出最佳的决策。“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方式由传统审计的事后审计、周期审计向连续审计转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方法和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是在完成财务报告或经过特定的周期或离职等情况的时候才进行审计,而且审计中并不是检查所有的信息,只是抽样分析。这种有限的检查对复杂的商业系统来说很难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传统审计的测试程序主要采用常规的方法关注被审计单位活动,包括数据、授权和执行等。企业如仍然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于确认迅速发展的商务活动的真实价值或合法性显得过于迟缓;另外,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实务多是针对财务、会计事项,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管理事项的监督、评价极为有限,审计活动理念也多为“监督导向”型,而非“服务导向”型,公司部门间的不同流程缺乏衔接都使审计工作难以为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监控和服务。随着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连续审计的重要性,而大数据技术及大数据基础使连续审计成为可能。连续审计可以降低传统审计过程中的浪费和时滞问题,降低审计错误和风险,促进企业发展。连续审计是信息技术与审计学科较好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尤其对内部风险控制“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和债务契约等行业中,实施连续审计监督迫在眉睫。某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在新开发的审计系统中固化了连续审计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在线的风险预警,并安排专人进行日常数据式连续审计,将发现的风险数据、超预警值指标及问题登记为疑点,并建立审计底稿,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远程审计、核实或下发给现场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核实。该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审计抽样开始系统化、模块化、智能化,并开始具有预测功能,而样本最终将扩展至数据全体。目前,常规审计工作已广泛采用随机抽查法,其意义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得审计结论,提高审计效率;但利用抽查法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存在着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其可能性的大小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大小。然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审计人员意识到现行的抽样审计方法只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查,而忽视了大量的业务活动,无法发现和揭示企业内部发生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难以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经营管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但是,庞大的企业规模和繁多的业务活动,致使审计工作难以回到详细审计方式,只能在抽样审计方法本身寻求改进。审计抽样开始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审计抽样系统化。通过抽样系统增加审计抽样的实用性和效率性,为审计人员从大量的审计数据中抽取有用信息,为审计的预测分析提供依据,这样的抽样采用人工方式在海量数据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的;二是审计抽样模块化。通过模块化设计,审计抽样系统将得到最大的灵活性,以便抽样时采用各种模型组合便抽样更有效率;三是审计抽样的智能化。审计抽样系统将积极吸收审计、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抽样模型及时得到更新,抽样经验在知识库中得到积累,审计抽样系统开始“学习”、“推理”,不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海量的数据经分析、预测等“加工”后,以知识的形式呈现给审计人员,为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提供深度支持;四是审计抽样系统开始具有预测功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处理速度不断提高。审计抽样系统会强大到处理复杂的运算,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后的审计抽样算法来对这些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特征数据,缩小抽取样本的数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关联规则,预测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高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审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库可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及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某财产保险公司的审计系统,应用了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数据的提取,并应用PPS抽样、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模型抽样、组合抽样等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抽样模型中应用了汽修厂与驾驶员、报案人、定损员、收款人等的关联程度模型,伤者、驾驶员、报案人、联系人、领款人等的出险频繁度模型,人伤重复出险伤者、标的车多次与同一三者车碰撞出险等高风险模型,承保、理赔、财务系统非同一档案中上传相同照片等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模型,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以真实性、服务性为基础的各项企业内部审计的深化,随着数据信息化的深入以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应用的深入,企业内部审计逐渐开始能够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用的信息,能够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基本规律及特征;预测出被审计单位发展的趋势,从宏观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科学地发展。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抽样审计,而是对企业所有财务、业务等经营数据的数字式连续审计。

    (三)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前,内部审计成果应用主要是针对屡查屡犯的问题重点进行检查、督促整改,部分企业已经将审计成果应用闭环管理的手段对整改过程进行管理以达到良好的审计成果运用效果。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审计成果的进一步应用。一是促进对以往审计中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料和相关情况资料的汇总、归纳,从中找出财务、业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向,通过汇总归纳宏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信息,以及运用审计成果,为各级领导提供数据证明、关联分析和决策建议,从而促进完善制度、机制、决策和执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二是促进问题的全面发现,即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同一问题归入不同的类型使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整合提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通过对带有共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挖掘,提炼出问题与数据中的关联性,可以将所有问题通过IT手段检查出来;三是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连续式审计有利于问题的整改监督;四是将审计成果进行知识化留存,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问题规则化并固化到系统中,以便于计算或判断问题发展趋势、对问题进行预警等;五是将审计人员与审计成果、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问题进行关联,并进行信息化备案,在进行下次检查时,可以根据审计方案中的重点,有侧重地选取有相应检查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按审计目标抽取相应被审计单位进行重点审计检查等。

    总之,大数据并非被过度渲染的产业题材,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既是应对企业数据集中模式、数据爆炸式增长趋势而进行的实时处理超量数据的技术升级,又是将方方面面的数据进行电子化、信息化,并将信息规则化、知识化,最终使各种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大数据更是一次从分散到集成、从共享到协同、从封闭到开放、从离线孤立到持久在线云服务、从专享到普适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中译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陈丹萍.数据挖掘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决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陈福军.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企业审计制度方法和技术建设》课题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的技术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6]中国会计学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审计[M].大连出版社,2010.

    [7]陈倩雯.深圳审计研究成果论文选编:2010~2011[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8]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高级审计业务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第7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审计;内部审计;连续审计;审计抽样;审计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大数据时代企业内审的变革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当“物联网”、“云计算”我们还没有理解清楚时,又出了一个新的IT名词“大数据”,它会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影响吗?笔者认为,大多数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都不能说清晰。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大数据既是一个对外部数据应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更代表着为处理大数据而出现的所有革新技术的总称。当我们在微博上分享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的俄罗斯风情照片,或者在博客里评论身边各种舌尖上的美味,当我们在利用“淘宝”进行网上购物的时候,我们都在不断地以不同形态随时随地地制造数据。大数据一方面是因为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工作、休闲习惯的改变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像智能手机这样的媒体平台和设备的增多,以及它们通过应用程序和社交平台获取的实时数据而加速了大数据的产生。据权威市场调查机构IDC预测,未来每隔18个月,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就会翻倍;到2020年,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增长44倍,达到 35.2ZB(1ZB=10亿TB)。“这主要是由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数据、社交数据和传感器数据的迅猛增长趋势所决定的。”“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

传统方式下,孤立分析数据,单纯依靠经验发现问题,片面反映个别问题的技术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审计发展的要求。企业审计需要全面采集与企业财务活动相关的数据,既包括财务数据,也包括业务数据和管理数据,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数据,也包括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等的外部数据,既有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结构化的数据,也有会议纪要、政策法规等非结构化的数据;企业审计需要整体把握一个企业的整体情况,能够更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企业,企业审计需要更准确的确定审计重点,能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审计重点;企业审计需要更善于把握数据的规律和趋势,在发现企业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同时,更要能够揭示企业未来发展存在的风险和隐患。传统审计方式下缺乏采集管理、科学分析海量电子数据的技术,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审计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的变革,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应时而变来适应商业模式、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方法、审计评价模式、审计重点等。而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能了解数据的变化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更要能处理数据、分析数据、驾驭数据,要能够充分、及时地从大量复杂的数据中,辨认出对内部审计的意义与价值,并进而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做出最佳的决策。“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方式由传统审计的事后审计、周期审计向连续审计转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方法和模式也在与时俱进。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是在完成财务报告或经过特定的周期或离职等情况的时候才进行审计,而且审计中并不是检查所有的信息,只是抽样分析。这种有限的检查对复杂的商业系统来说很难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传统审计的测试程序主要采用常规的方法关注被审计单位活动,包括数据、授权和执行等。企业如仍然采用这种审计方式,对于确认迅速发展的商务活动的真实价值或合法性显得过于迟缓;另外,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实务多是针对财务、会计事项,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管理事项的监督、评价极为有限,审计活动理念也多为“监督导向”型,而非“服务导向”型,公司部门间的不同流程缺乏衔接都使审计工作难以为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监控和服务。随着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连续审计的重要性,而大数据技术及大数据基础使连续审计成为可能。连续审计可以降低传统审计过程中的浪费和时滞问题,降低审计错误和风险,促进企业发展。连续审计是信息技术与审计学科较好交叉融合的产物,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科学发展的必然,尤其对内部风险控制“实时性”要求极高的特定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和债务契约等行业中,实施连续审计监督迫在眉睫。某财产保险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已经在新开发的审计系统中固化了连续审计模块,该模块可以实现在线的风险预警,并安排专人进行日常数据式连续审计,将发现的风险数据、超预警值指标及问题登记为疑点,并建立审计底稿,按照重要程度进行远程审计、核实或下发给现场审计人员进行现场核实。该模块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审计抽样开始系统化、模块化、智能化,并开始具有预测功能,而样本最终将扩展至数据全体。目前,常规审计工作已广泛采用随机抽查法,其意义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得审计结论,提高审计效率;但利用抽查法所得出的审计结论存在着发生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其可能性的大小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大小。然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审计人员意识到现行的抽样审计方法只是凭借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实际经验对财务报表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查,而忽视了大量的业务活动,无法发现和揭示企业内部发生的、对财务报表真实性有重大影响的舞弊行为和技术性错误,难以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经营管理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但是,庞大的企业规模和繁多的业务活动,致使审计工作难以回到详细审计方式,只能在抽样审计方法本身寻求改进。审计抽样开始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审计抽样系统化。通过抽样系统增加审计抽样的实用性和效率性,为审计人员从大量的审计数据中抽取有用信息,为审计的预测分析提供依据,这样的抽样采用人工方式在海量数据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的;二是审计抽样模块化。通过模块化设计,审计抽样系统将得到最大的灵活性,以便抽样时采用各种模型组合便抽样更有效率;三是审计抽样的智能化。审计抽样系统将积极吸收审计、统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抽样模型及时得到更新,抽样经验在知识库中得到积累,审计抽样系统开始“学习”、“推理”,不断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海量的数据经分析、预测等“加工”后,以知识的形式呈现给审计人员,为审计人员发现审计问题提供深度支持;四是审计抽样系统开始具有预测功能。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处理速度不断提高。审计抽样系统会强大到处理复杂的运算,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后的审计抽样算法来对这些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数据挖掘,找出特征数据,缩小抽取样本的数量,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利用关联规则,预测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高低,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审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库可以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及经营状况进行预测分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某财产保险公司的审计系统,应用了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数据的提取,并应用PPS抽样、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模型抽样、组合抽样等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而在抽样模型中应用了汽修厂与驾驶员、报案人、定损员、收款人等的关联程度模型,伤者、驾驶员、报案人、联系人、领款人等的出险频繁度模型,人伤重复出险伤者、标的车多次与同一三者车碰撞出险等高风险模型,承保、理赔、财务系统非同一档案中上传相同照片等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模型,收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以真实性、服务性为基础的各项企业内部审计的深化,随着数据信息化的深入以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应用的深入,企业内部审计逐渐开始能够从大量的、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用的信息,能够从这些大量的数据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运作的基本规律及特征;预测出被审计单位发展的趋势,从宏观上把握被审计单位科学地发展。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抽样审计,而是对企业所有财务、业务等经营数据的数字式连续审计。

(三)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目前,内部审计成果应用主要是针对屡查屡犯的问题重点进行检查、督促整改,部分企业已经将审计成果应用闭环管理的手段对整改过程进行管理以达到良好的审计成果运用效果。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审计成果的进一步应用。一是促进对以往审计中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料和相关情况资料的汇总、归纳,从中找出财务、业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向,通过汇总归纳宏观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审计信息,以及运用审计成果,为各级领导提供数据证明、关联分析和决策建议,从而促进完善制度、机制、决策和执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二是促进问题的全面发现,即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同一问题归入不同的类型使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整合提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通过对带有共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挖掘,提炼出问题与数据中的关联性,可以将所有问题通过IT手段检查出来;三是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连续式审计有利于问题的整改监督;四是将审计成果进行知识化留存,通过大数据技术,将问题规则化并固化到系统中,以便于计算或判断问题发展趋势、对问题进行预警等;五是将审计人员与审计成果、被审计单位与审计问题进行关联,并进行信息化备案,在进行下次检查时,可以根据审计方案中的重点,有侧重地选取有相应检查经验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按审计目标抽取相应被审计单位进行重点审计检查等。

总之,大数据并非被过度渲染的产业题材,大数据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既是应对企业数据集中模式、数据爆炸式增长趋势而进行的实时处理超量数据的技术升级,又是将方方面面的数据进行电子化、信息化,并将信息规则化、知识化,最终使各种应用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大数据更是一次从分散到集成、从共享到协同、从封闭到开放、从离线孤立到持久在线云服务、从专享到普适的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Bill Franks.驾驭大数据中译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3]陈丹萍.数据挖掘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决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陈福军.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企业审计制度方法和技术建设》课题组.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审计的技术方法[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6]中国会计学会.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审计[M].大连出版社,2010.

[7]陈倩雯.深圳审计研究成果论文选编:2010~2011[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8]浙江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高级审计业务文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第8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银行保险;经营模式;资本融合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银行保险的快速扩张逐渐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关注。银行保险正在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在银行保险的发源地欧洲,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在部分国家的寿险总保费收入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0%-35%;在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一比例甚至超过60%。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香港已经成为亚洲银行保险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接近25%;新加坡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加权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在过去几年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在马来西亚,,2004年银行保险在寿险新契约保费收入的占比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人渠道。不仅如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银行保险甚至在南美洲、澳洲、南非等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比银行保险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蓬勃之势,中国银行保险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在迅速成长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也使得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一、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状况

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开始于1996年左右。当时,国内的泰康人寿、新华人寿等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尝试涉足银行保险。表现为,银行以兼业形式销售寿险业务,主要在商业银行和寿险公司的基层网点之间开展合作,寿险公司没有针对银行销售渠道开发专门的保险产品,银行保险的总体规模也一直很小。

2000年以后,银行保险在产品的开发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0年8月,平安人寿保险公司推出了专门的银行保险产品——“千禧红”。随后,其它寿险公司相继推出了各自的银行产品,如中国人寿的“路路顺”、“家家福”、“事事达”、“鸿泰两全”、“鸿星少儿”、“鸿信消费信贷”;太平洋的万能寿险、“红利来”;新华人寿的“红双喜”;泰康人寿的“千里马”、“世纪之星”、“福寿两全保险”等。自此,银行保险对中国寿险业务的影响与日俱增。2001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1423.96亿元,其中银行寿险保费收入为44.57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3.13%;2002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达2274.83亿元,其中银行寿险保费收入为388.4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7.07%;2003年,中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011亿元,其中银行寿险保费收入达764.9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5.4%,同比增长96.9%。其间,银行的保险业务甚至超过团体保险,成为中国人身保险产品的三大销售渠道之一。除了业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外,各家保险公司和银行在银行保险的组织架构方面也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以配合业务的发展。表现为,几乎所有的中资寿险公司和少数外资寿险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银行部门,一些公司还实行银行保险事业部制,加强银行业务的独立运营和核算;此外,部分商业银行也设立了一级或二级的保险业务部门。

然而,进人2004年,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始进行业务结构调整,主动收缩银行保险业务,导致银行保险的发展速度放缓。2005年第一季度,银行保险的保费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19.5%。整个2005年,银行保险机构由2004年的76437家下降为65853家,银行实现的保费收入为803.25亿元,约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1.7%。2006年开始,银行保险又出现了大幅增长。

二、中国银行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不难看出,中国银行保险虽然总体上发展较快,但业务起伏较大,目前寿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良好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一)产品结构单一,影响持续增长潜力

目前,各寿险公司的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结构单一,在市场上常见的多是保险责任、保单费率基本相同,保险金额、分红方式等略有不同的五年期、十年期趸缴型分红产品。这些产品与银行储蓄产品较为相似,在业务发展初期,易于为银行客户接受,但从长远来看,此类业务不仅会逐渐给银行施加争夺储蓄存款、分流客户的压力,还可能对寿险公司维持稳定的现金流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可能透支潜在的优质保险资源,不利于长期持续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保险公司逐渐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推出万能保险的同时,期缴业务的比重也大幅提高。然而,与银行业务具有一定关联性和互补性、能充分激发银行分销潜力的银行保险产品,如捆绑销售的住宅火灾保险与银行抵押贷款等,仍属空白。

(二)手续费恶性竞争,导致经营成本增高

目前,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合作缺乏长期利益共享机制,更多的是在手续费上进行博弈。一方面,各银行网点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主要以手续费的高低作为选择合作公司的标准,而且有的银行网点在手续费的支付上要求寿险公司采用不规范的操作方式。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网点资源有限,寿险公司不惜成本,竞相提高手续费率,甚至出现贴补费用进行恶性竞争,导致有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加了不少,但利润却反而下降了。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手续费要价过高已经使理论上寿险公司通过银行网点降低保险产品分销成本的结论落空。例如,2002年,国内寿险公司营业费用、手续费、佣金分别同比增长了67.45%、212.99%和28.92%。

2002年10月修改的《保险法》取消“11”限制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这种恶性竞争。在实践中,有的银行网点同时与多家寿险公司签订协议,销售多家寿险公司产品,但具体以手续费高低为标准决定推销力度,从而加剧了寿险公司之间的手续费竞争。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手续费率的不断攀升,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导致寿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激励机制不畅,引发诚信问题

虽然银行高级管理层从总体战略考虑,愿意发展银行保险以拓展中间业务,但是银行的中层及基层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多以存款的多少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指标。增加保险业务并不能增加存款,银行基层人员办理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尽管中国银行保险在崭露头角之初,不乏借力于银行较保险营销员更好的信用和品牌这一因素,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误导等不诚信行为。一方面,大多数的寿险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处理和维系人际关系上,忽视了对银行、邮政网点业务人员的培训,客观上致使这些代办人员不了解或不甚了解产品的条款内容及宣传要求,在对客户说明讲解的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或误导,导致退保或产生纠纷。另一方面,由于有的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存在偏差,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银行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对误导风险的认识不够,也导致误导现象的发生。误导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判断,混淆寿险公司和银行的责任,而且损害了银行渠道的形象,严重时甚至会动摇银行保险发展的基础。

三、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模式选择

中国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与目前所采取的初级经营模式有关。Sigma的研究指出,按照银行和保险融合程度的不同,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可以划分为分销协议、战略联盟、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四种。在金融业严格分业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国内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中还不涉及资本的融合,银行保险的经营还停留在分销协议和战略联盟这些相对初级的模式上。

在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浅层次的合作下,协议期限较短,伙伴关系变动频繁,很难保证寿险公司未来稳定的保费收入来源,也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银行代售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要远远高于传统的保险分销方式,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需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操作平台,才能通过银行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为客户提供方便和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由于网点的稳定性较差,寿险公司不愿也不敢加大对银行业务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进而影响到银行保险的持续发展。而从国际银行保险的成功经验看,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利润共享的关系,其实现的途径之一就是资本融合。例如,在银行保险发展较快和较好的欧洲,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多由紧密的股权纽带形成。

(一)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政策环境

目前,依据中国金融业三部基本法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的规定,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必须实施分业经营,不能从事交叉业务,也不得设立非本行业的附属机构。《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保险法》也规定,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仅限于寿险业和财产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不允许直接投资于企业股票,更不允许投资于商业银行。

然而,在实践中,金融集团的存在已经既成事实。在它们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以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控股集团——中国平安。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以保险为主,融银行、证券、信托、投资和海外业务为一体的紧密型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

实际上,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经为中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预留了政策空间;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日前也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各类社会资金投资保险业,探索和研究银行、邮政投资保险业,不断为保险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政策法规限制的放宽,使得未来中国银行保险的资本融合成为可能。

(二)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可行模式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银行保险的四种经营模式中,合资企业和金融集团是较为高级的、涉及资本融合的两种模式,也是银行保险较为发达的国家通常采用的模式。针对目前银行保险经营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国内银行业务的发展亟需模式和机制上的突破,寿险公司和银行也正在积极探索银行保险合作的新模式。

通过资本、股权等形成相互渗透或是建立合资企业即专业的银行保险公司,正好符合上述形势的需要。这样做,可以从机制角度解决银行与寿险公司的利益共享,避免银行业务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实现银行向成熟的银行保险制度转变,有助于增强和扩大保险业的实力和影响。

采取金融集团模式则是中国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另一个可行选择。从中国金融业的现状来看,借鉴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经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制是较为稳妥的选择。2006年6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三)银行保险资本融合的监管挑战

在国内寿险公司和银行积极探索银行保险业务的同时,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在规范银行保险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2003年4月,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人身保险业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力口强信息沟通和合作,加强寿险业产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管理,客观公正地宣传银行寿险业产品,不把保险产品作为储蓄产品介绍,不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利益。2006年,中国保监会和银监会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保险业务的通知》,从加强机构资格管理、加强业务内部管理、规范手续费管理、规范销售人员资格管理、规范产品销售、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行业内外沟通与交流等七个方面对银行保险业务提出了监管要求。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2006年9月,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保险等60家保险公司签署的《银行、邮政保险业务自律公约》面世。《自律公约》从销售人员资格管理、手续费支付方式、手续费比例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维护银行、邮政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制止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邮政储汇局、信用社合作过程中的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防止商业贿赂,促进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和健康发展。

但是,以上这些监管规定的出台,仍是以中国银行保险采取较为初级的经营模式为背景的。而银行保险一旦涉及资本融合,将产生比分销协议、战略联盟模式下复杂得多的风险,这必然会给监管机构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产品的界定问题、监管套利问题、消费者利益保护问题,等等。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和保险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配合,逐步将已经建立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升级为一种正式的监管制度安排,实现双方共享监管信息,建立分业监管的协调机制,避免监管交叉和监管真空的出现,是监管机构在引导和规范银行保险未来发展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胡浩.银行保险——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丛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黄金财.欧洲银行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保险研究,2002,(7).

[4]黄金财.法国、意大利银行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3).

[5]郭琳.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06,(1).

第9篇:财产保险未来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财务风险 防范评估 分析

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是专门提供车辆分向、分车道行驶,能适应大交通量的现代化公路体系,比起普通公路,它运行速度快、通车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并且安全舒适性强。可以说,高速公路是现代化经济事业发展的基础命脉,是多方面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当前全球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频繁沟通交流,高速公路对国家经济事业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速公路的发展已经成为优化交通结构,缓解交通压力,完善交通公路网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当前过快的高速公路行业发展速度下,也隐藏着诸多风险,尤其体现在财务风险上,不仅是因为当前高速公路公司要面对国家公共政策、社会责任、全球金融危机大市场带来的外部冲击,也因为资金密集的高速公路公司投入成本和债务融资巨大,而收益却不一定能达成理想目标。例如2011年云南高速公路银行贷款违约事件、陕西高速银行停贷事件、广东西部某高速公路通车至今年年亏损等等,这些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避免这些财务风险,高速公路企业就必须深入分析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可能有的风险,并积极采取相关对策进行防范和化解。

一、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

行业不同,企业财务风险和管理内容也各有不同,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主要表现出了资产负债率高,投资回收效益缓慢,收入基本为现金,应收账款较少,变现能力较高等等特点。就高速公路行业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如果按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基点,就可以定为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企业内部环境、内部控制能力、未来发展能力、财务管理水平等来作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指标。

二、高速公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第一,货币信贷方面风险。我国信贷规模、贷款利率、外汇汇率等规模的调整也会给企业经营过程中带去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如2009年我国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比例的政策就加大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息费用,企业偿债过程如果贷款利率增长,就间接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益,企业财务就面临一定的风险。

第二,收费管理方面风险。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中关于收费年限、收费价格、免费车等等方面的都是国家规定调整的,而车辆通行费用则是高速公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影响企业每年的经营收益,如近几年推行的重大节假日高速公路对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规定,就不同程度降低了高速公路通车收益。除此之外,由于高速公路基本都是人工收费,收费站点分散、跨越城市多,所缴纳基本都为现金,这直接给高速公路的资金管理和现金流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加上高速公路收费人员众多,其公路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个企业公司的财务运营管理水平。

第三,投资融资偿债和资产管理方面风险。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巨大,投资时间长,且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再加上近些年我国关于税收政策、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方面的改革都加大了高速公路企业经营成本,这就使得目前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工程都是依靠银行贷款、再融资来建成,负债经营后再进行定期付息,分期还本,如果经营不善,物价上涨,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成本就会上升,过高的负债也会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压力过重,一旦企业陷入亏损局面,就会导致企业资金紧张,从而面临资不抵债的状态,企业就会面临破产风险、再融资风险和信用风险。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有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畅通的责任,如果企业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不当,未及时清理障碍物等引起交通事故,就会使得高速公路管理公司面临法律诉讼和赔款风险,直接影响企业公众形象和经济收益。

三、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针对上述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首先,高速公路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市场政策变化的分析预测,如货币政策、汇率变化,加强企业对经济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掌控,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防范货币风险。当然企业也要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强化彼此间互利合作关系,深化银行债务融资管理,推进银行债务置换、捆绑融资,优惠贷款利率等等,以此来缓解企业偿债压力。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加强对市场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灵活采用利率互换、利率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等来防范汇率和利率风险。

其次,我国政府应当合理根据当前高速公路企业管理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针对高速公路公司偿债期限、收费标准、收费期限采取不同的政策。政府及相应部门可以根据公司收益状况来调整其收费标准和收费年限,如果公司收益超过预期,就可以下调收费标准和年限,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公司,可以相对采取提高收费标准或者增加收费年限的方法,对于免费车政策,政府也可以合理依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助或者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公司资金缺口。与此同时,高速公路公司自身也要增收节支,完善通行费现金管理制度,科学把握交通分流,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通行费流失、漏收、免收状况,提高财务应收账款的债权管理,优化资产结构,并加强企业内部相关财会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整体提高企业收费管理和现金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间接扩大企业经营效益。此外,企业也要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规范控制建设成本,对债务资金的流向进行跟踪,确保债务资金运行安全,根据公司内部运营做好筹资决策和偿债计划,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现金流管理,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模式,从法律方面规范企业融资和资金链管理,从而有效避免企业融资偿债风险。

最后,企业也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对高速公路的巡查、清扫、维护保养等等,确保公司内部各项政策公正、公开、透明化,确保各项政策制度落实到位,构建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对于保养单位和施工单位引起的赔偿损害也要事先明确义务和风险责任,避免公司承担法律风险。高速公路管理公司也要科学依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并积极参与财产保险,使得公司管理风险能够分散转嫁,降低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速公路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猛,成果喜人,其带来的经济推动效益在我国经济建设事业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经济市场诡谲多变,国家政策也在跟随市场变化而不断改变,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就必须要正确客观认识到市场中的诸多冲击和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风险,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科学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才能有效规避防范财务风险,这对企业自身发展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敏.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论述[J].时代经贸,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