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加强集体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集体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集体经济建设

第1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 班集体建设 ;学生; 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95-04

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随着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明朗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意识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1]。

1 明确创新精神的含义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指人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品质等诸方面素质的综合表现。创新就意味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思维定势。那么,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作为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和创新兴趣,才能在平时教学和班级常规管理中,不断营造创新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2]。因此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育能否创新的关键[3],笔者认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自觉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2)努力健全自身人格,增强主体精神,充实精神需求,激发精神活力;(3)增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4)提高对国内外最新研究信息的敏锐意识,能在不断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应用的能力;(5)能够在对班集体和学生管理时努力创设并维护一种易于创造力得以表现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班集体风尚。营造信任、公平、宽容、自由、安全、富于创造性的集体气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人的活力,开发人的潜能,释放人的能量,舒展人的个性,升华人的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

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应遵循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善于把差异转化为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使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得到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而不仅是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笔者的工作中,以前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分数低的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班里组织活动,总喜欢让语言表述能力强、学习成绩好而且热情主动的学生来参与、来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的唯一标准,功课一般的学生也渴望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应尽力创造条件,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创新潜能不断发挥[4]。兴趣是成功的前提,成功是热爱的结果,学生一旦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进取。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的发明创造,其幼芽往往就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爱好之中。青少年思维敏捷,他们身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要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唤起他们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2 差异性原则

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的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的发展。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对学生的培育目标分成以下几个层次:对学习成绩优秀、智力超常的同学,鼓舞他们冒尖,指导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对头脑反应快、知识面宽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时事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辩论赛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对有舞蹈、声乐、绘画或表演天赋的同学,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乃至全国举办的各种专项比赛,施展他们的才华,激发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对学习和各方面都表现一般的同学则循循善诱,以学生的精神振奋、满怀希望为前提,发现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例如,笔者所在班级有一个学生,她的父亲是个画家,由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她对绘画情有独钟,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正由于她对绘画的痴迷,学习成绩一直很差,数学物理经常不及格。因此自卑情绪很强。但她也是一个天真无邪、乐于助人的孩子,深受大家喜爱。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耐心的跟她谈心,委任她做班里的板报组组长,而且鼓励她参加全国少儿书法绘画比赛。结果,她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而且她所负责的墙报也在学生会组织的全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老师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她,很快,她恢复了自信,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可见,对于不同类型孩子的教育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注意学生类型的差异,抓住他们的优点,适时鼓励,培养创造力。由于现在笔者所带的班是一个外语特长班,这个班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成绩好的比较多,同学之间在成绩上攀比现象较严重,所以同学之间关系比较复杂。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甚至有些孩子还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别的都不重要。因此他们在同学中表现地就会很骄傲、自私。于是笔者便一次一次的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交流与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两年后这些学优生都当选了“三好生”,有的还当上了班干部,积极地为班级为他人服务,开创了新的局面。

2.3 实践性原则

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过程都要努力创设创新活动的条件,允许教师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创新素质。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和独创意识,使其变配角为主角,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让他们有自我发现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老师在配角的位置上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例如班会课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索,一道体验实践成功的喜悦,以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求新求异。每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中学都举办大合唱比赛,各班都对这个活动很重视,而且每个年级都有管乐班,如果想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歌曲选择和表演创意上有独到之处。笔者在组织排练过程中尽量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有的学生都发动起来,让他们分头准备。有的负责服装,有的负责道具,有的负责选歌,有的负责伴奏,还有的负责挑选指挥。笔者在其中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主要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还发动家长给全体同学借来了演出服装并请来了化妆师,组织同学排练了舞蹈,准备了诗歌……一切几乎都是在学生自己的努力下完成的。最后笔者所在班级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可见在教育实践中,每个人的潜能特长和作用都充分表现了出来,也都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作实践带来的乐趣。

2.4 激励性原则

要努力营造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氛围,以表扬为主,恰当指出不足,尊重学生人格,培育学生自尊心、荣誉感,使其不断完善自我。在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策略。教师要尽可能地少用负评价,即使学生的提议是幼稚的、荒谬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嘲笑、讽刺和压制他们。因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往往源于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惩罚和指责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抑制学生创新的萌芽。在班集体初建之时,由于学生们劳动意识差、集体意识淡漠,所以经常出现教室里卫生没做、灯没关、门也没锁的现象,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很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没有批评体罚他们,而是把任务分摊给个人,选那些总爱忘做卫生的同学当 “灯长”、“桌长”、“门长”、“窗长”等,把班内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都是班内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3.1 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

皮亚杰认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感知、联想、思维等心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并受其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这种真挚的感情表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和蔼可亲的笑容、激励性的语言和信任的眼神,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生活环境。否则,如果学生看到的只是教师严肃有余的表情,听到的只是平淡刻薄的语言,那么心情定会紧张,惟恐出错,思维必然受阻。可见,要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的状态下,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同时班级建设也需要民主管理、民主教育的氛围[5]。例如,班级公约由学生集体制定;学生干部采用轮换制并通过竞选和民主选举产生;评优选先进,充分听取学生干部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评语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等。这样,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形成创新型班风、学风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当家作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自主思考的空间不断扩大,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好心理和思想准备。

3.2 师生相互沟通,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孔子曰:“有教无类。”[6]也就是说教师不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相反,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想法。对不同情况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经常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究的群体活动中,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捆绑起来,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学生经常表现出桀骜不驯、别出心裁、固执己见、易惹麻烦等心理特征。对待这类学生,要把他们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关爱他们、善待他们,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灵活性和敏捷性的有效途径,给每个孩子都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奇思妙想得以顺利的发展和实现。

3.3 注重个性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氛围,是开发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应该做到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正确全面地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为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必定是获得良好个性发展的人,缺乏个性的发展,不可能真正形成并实现其创造能力。其实,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素质教育正是在承认个别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求每一个学生门门都优秀,就会把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有想象力、创造性的孩子,总是好问,好突发奇想,具有思维的批判性,往往会使教师难堪,无法应对。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使学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学生观。要重视学生对人类过去积累知识的学习,但是决不要苛求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门门优秀,不要以眼前表现的不足而过多地责备,而应该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正在发展的个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要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点可贵倾向都给予鼓励和帮助[7]。有个学生,平日里纪律散漫,对班里的事情漠不关心,骄傲蛮横,但这个孩子嗜书如命,思维敏捷而且知识面非常广,平日里经常看一些大学的教材,因此在班里被同学们称为“怪才”。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反映这个孩子很讨厌也都很反感他。因为课上他经常和老师争论,有时甚至还“开小差”。笔者非常细致地跟老师们解释了这个孩子“多动”的症状,让老师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而且在课下和他推心置腹的谈了很多次,给他讲了很多科学家小时侯的故事,教育他如何懂得尊重别人,尊重老师;告诉他成功一定是来自个人的勤奋和努力,但也离不开集体和老师的帮助。逐渐地他开始慢慢和大家融合,遵守课堂纪律,并且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百科知识竞赛,获得第一名。目前他的各科成绩都在班里甚至年级里名列前茅,摆脱了以往令人讨厌的状况,成为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学子。由此可见,个性特征显著的孩子并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正确引导,他们照样能被造就为成功的典范。

3.4 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厚实的基础,需要具有一系列基本的素质:广博而新型的知识,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基本而熟练的技能,丰富而不断更新的经验储备,自觉而坚强的意志,热烈而高尚的情感,良好而稳固的习惯等等。基础的东西,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发展性,良好的素质基础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众多的生长点以及形成高素质和创造力的现实条件。打下扎实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不矛盾的。很难想象一个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不过关的人会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惊人的奇迹。科学家也好,企业家也罢,要想真正做好实验或建立成功的企业,之中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对他们自身都是极大的挑战。由此可见,良好的习惯,过硬的技能,坚定的意志品质都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些能力,即使他再有才华再有创新精神,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总之,“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中的讲话要点之一。同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也曾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8],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创新。因此,要始终铭记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育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点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萌发更强烈的创新热情,体会更有价值的创新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卫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J].人民教育,2012,(8):2-4.

[2]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103-105.

[3]楚江亭.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解析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6,(6):53-57.

[4]李萍.整体性原则在“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把握[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40-41.

[5]周峰.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班级氛围中成长[J].江苏教育,2011,(8):50-51.

[6]孙钰华,葛鑫博.“有教无类”的历史解读与现代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93-496.

第2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一、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1.以“环境建设”为载体,构建企业化文化车间

文化氛围营造上,注重体现现代企业那种“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诚信为本、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基地中悬挂、张贴相关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利用图片、警句、标语等努力营造职业氛围,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严谨态度贯穿实训始终。使学生一走进实训基地,就能受到浓郁的职业环境的熏陶。

2.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升技能教学管理效益

实训基地成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一系列的基地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法,融合企业的 “7S”管理制度,将“7S”管理标准细化,开展“星级车间”评比。从学生整队进入车间到实训结束整队离开车间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按照企业员工那样准时上下班,进入实训场着工装、佩戴胸卡;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养成严格按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的安全文明生产习惯;每天的实训按照企业要求,做到班前会布置任务,结束检查公布,班后会总结、激励。通过评比,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氛围,使人人学先进、赶先进,同时增强了实训指导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二、利用实训基地推进技能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技能教学质量

1.合理安排技能教学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技能教学计划

学校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江苏省教育厅2.5+0.5中职学生培养计划,制订各专业实施性技能教学计划并做好滚动修改。精心制定实训手册,将技能考核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期,明确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安排适当的应知、应会技能考核。前三学期以形成性技能训练为主,结合相关实训课程和专业理论课中的实验实训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形成,完成校本技能鉴定。后两学期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需求,设置项目课程,以岗位性技能训练为主,完成人社局组织的二到三项技能等级考核。学校技能教学实行相对集中的原则,即将一个班级一个学期的实训,集中安排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使学生能较为系统地对某项技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利于学生对技能的提高和掌握,也有利于项目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练就扎实技能基本功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逐步实现知会统一、学以致用。

2.实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构建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教育传统“三段论”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充分激发。根据技能教学的特点及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实行“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六结合”教学形式,以理实一体为核心,以任务驱动法、项目法等形式进行实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结合“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实训教学模式,依托实训基地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实训教学体系,如目前运用较多的 “学练做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学体系、“四段递进式”实训教学体系、“学教培研相融合”的实训体系等,使学生真正达到“应知、应会”的基本能力要求。

三、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切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1.来料加工模式: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设备均为生产型设备,设备总值近1200万。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同时,又能降低耗材成本。学校引进了企业的来料加工,由企业提品图纸和材料,学校实训基地利用现有设备进行加工,把实训基地同企业生产车间溶成一体。目前,学校主要与苏州昆山冠亿公司、盐城盖威聚合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同时学校专业教师被聘为企业的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为教师开设讲座,促进了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与技术锻炼。

2.前店后校模式: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设有对外服务区,和“江苏领翔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盐南中专造价部”,由学校提供场所并参与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人员及运行资金,以企业为主组织经营,合作建立了前店后校的办学模式。建立校企双方共赢的合作机制,使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可以对社会承担经营,还可为学生提供符合职业氛围的实训条件,并为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学生定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场所。

第3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在注重工程质量的同时,对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关注。如果想要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就必须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并确保各项监督制度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还要为工程质量监督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质量,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一、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作用

目前,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已经成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被工程建设单位给予了高度重视。归纳起来,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设计失误,防止造价浪费

在工程建设中,设计部门各项工作开展是否合理,对工程质量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完善的质量监督措施,能够督促设计部门的各工作人员,坚守自身的工作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工程设计方案科学合理,做好工程设计工作,避免由于设计失误而给工程造成的经济损失。

2.预防质量事故,避免经济损失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工程建设,质量事故的防范都是一项重要工作。就目前建筑工程的事故隐患来看,可分为显患和隐患两种类型,其中,隐患的防范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需要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避免工程出现倒塌或其他质量问题,减少由于返工而给工程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3.降低维护费用,节约工程成本

通过各项质量监督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促使工程各部分的建设质量达到指标,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使工程质量更加可靠,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维护次数,减少维护成本。同时,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还可以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从而间接的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工程建设单位已经认识到了工程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对其进行完善,以期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1.监督制度不完善

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支撑,质量监督管理也不例外。只有将监督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并将其有效落实,才能够将其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就我国目前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相关制度来看,却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监督目标没有得到进一步明确,责任制度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质量监督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预期的目标也无法充分实现。

2.人员配置不合理

质量监督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着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效果。所以,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配备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国目前部分工程建设单位并没有意识到人员合理配备的重要性,在人员的安排上缺乏合理性,对人员的培训也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使得大部分人员无法胜任自身的岗位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处理,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质量监督工作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监督过程不规范

质量监督是贯彻于工程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工作任务重,而且内容繁杂。所以,如果想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确保监督过程的规范性至关重要。但就目前大部分建设单位在开展监督工作的时候,几乎都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巡查工作不被重视,监督检测记录工作不到位以及对问题发现不及时等多个方面。这样一来,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势必会大打折扣,不仅影响了工程质量的提升,而且还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为了能够将当前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不断完善非常重要,笔者对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质量监督制度

完善的质量监督制度是提高监督工作整体水平的基础,只有做好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才可以确保各项施工作业有章可循,比如说,建立质量监督告示制度,从工程的设计到施工,最后到竣工结算,都应该确保整个监督过程的透明性,确保参与施工的各个单位都有知情权,对监督中所涉及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还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集体监督模式,安排专业的工程监督人员开展各项监督工作,确保各项监督制度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落实。同时,还要建立事前监督模式,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到尽早发现,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

2.对监督人员进行合理配备

监督人员的合理配置对提高质量监督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设单位需要提高对监督队伍的建立力度,从工程建设的根本需求出发,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模式,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的胜任自身的岗位职责。同时,还要做好对监督人员的合理配备,结合监督人员自身的特点,为其安排适合的岗位,进而促使质量监督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大监督资金投入

为了更好的提高工程质量监督质量,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引入到工程建设中,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要加大监督资金的投入,用于购买这些先进设备,以此来确保质量监督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要用于提高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调动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就必须对现有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为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重视事前监督控制

首先,要对工程质量监督所涉及的各项内容进行充分明确,比如说目标、内容、方法、人员配置等,做到各项监督工作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其次,要明确参与监督工作的各个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责任明确,以此来为监督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监督方案进行科学制定,确保质量监督有效到位。

5.加强施工巡视监督

首先,监督人员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并做好问题处理的相关记录。其次,积极倡导并开展工程创优工作,清除质量隐患和缺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建设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工程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进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工程建设过程中,质量监督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其不仅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整体质量,而且对工程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当前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这就要求质量监督人员从实际出发,对质量监督工作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并确保各项监督措施都能够得到切实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49-06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维护客户关系和开展广告营销。由于社交媒体具有可转发、受众广、传播快等特点,在内部控制、风险披露等方面对现有金融广告监管形成了挑战。近年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以下简称“FCA”)和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以下简称“FFIEC”)分别了金融机构使用社交媒体的指导意见,对我们加强社交媒体金融广告营销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英美金融监管机构对社交媒体的主要做法

(一)FCA的主要做法

FCA于2015年3月了《社交媒体与客户沟通――基于社交媒体的金融营销活动指引》(以下简称《FCA指引》),对金融机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营销的风险提示、信息转发、审核记录等合规要求作了解释和指导。《FCA指引》的主要内容:

1.社交媒?w的范围。FCA认为社交媒体可以被定义为:“使用户能够创建和分享内容或参与社交网络的网站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博客、微博(比如推特)、社交或职业网络(比如Facebook、Linkedin、Googleplus)、论坛、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比如YouTube、Instagram、Vine、Pinterest)等。

2.社交媒体信息构成金融营销的标准。社交媒体的信息是否构成金融营销,主要看信息是否包含邀请或引导消费者从事金融活动的内容或者传达信息时是否属于“开展业务过程中”,“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判断基于“传达信息一方的行为出于商业目的”。FCA强调,社交媒体信息是否构成金融广告营销是根据信息内容进行判断而不是根据信息主体。比如公司用其企业账号在社交媒体上非商业信息不属于营销,而公司员工出于业务目的用私人账号产品信息的行为则可能构成金融营销。

3.社交媒体金融广告营销的性质。根据英国和FCA有关法规,广告营销按照通讯特点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按照消费者意愿可以分为“许可”和“未经许可”(主动式营销),不同类别适用不同的法规条文。FCA明确社交媒体的金融广告营销属于“非实时、未经许可” 的广告营销。FCA提醒金融机构注意:即便社交媒体从技术上看是实时的,但却仍属《金融营销规则》定义的“非实时”范围;即便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社交网页进行了“关注”、“喜欢”等操作也不能改变其“未经许可”的性质。

4.社交媒体的金融广告营销应当进行风险提示,同时做到清晰、公平和非误导。一是明确相关法规中“特定金融产品和服务应当包含风险提示和声明”的要求适用于所有的媒体,包括社交媒体。比如广告词提及业绩就必须披露近5年的真实业绩;二是要醒目显著,广告营销内容要遵守FCA的《关于金融营销显著性要求的指引》及其他法规的显著性标准;三是要确保的初始信息即便最后传达给了非目标群体(通过其他人的微博“转推”或脸谱上的共享等手段传播)仍然能够保持清晰、公平和非误导;四是要考虑在有字数限制的社交媒体(比如推特)上营销复杂金融产品是否合适。

5.社交媒体的广告营销应符合“单独合规”原则。FCA要求社交媒体上的每条信息(比如每条微博、每个Facebook页面、每张图片)需要单独考虑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比如强调收益的内容与风险提示不能分属不同页面。“风险提示”和“单独合规”两个原则对那些使用有字数限制社交媒体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挑战。FCA强调,如果社交媒体金融广告触发了风险提示和相关披露要求,则以下几种情况不合规:一是“一键链接”,在强调产品收益的网页上提供链接,点击一次即可另页显示风险提示;二是插入图片,用文字强调产品收益,用插入图片进行风险提示。虽然文字和图片在同一页面,但社交媒体图片实时显示或预览功能可以被消费者设置为关闭,导致文字与图片不同时显示;三是“路标性”文字表达不当,用简短的文字引导消费者点击页面链接,但路标性文字触发了风险提示和相关披露。以上三种情况都不符合“单独合规”的要求。

6.社交媒体信息转发传播的责任问题。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金融广告信息转发(比如“转推”),责任在转发者,但创建信息的金融机构仍然要承担原始信息的合规责任。如果是金融机构转发消费者的信息,则视转发的内容情况决定是否构成金融营销并适用相关法规。例如,公司转发消费者对公司“周到服务”表示满意的信息不属于广告营销,因为客户服务不是受监管活动。如果消费者发表认可金融产品服务收益的信息,公司共享或转发此信息将构成广告营销,即使公司没有制作信息内容,仍将为此负责。

7.社交媒体信息的审核与记录。FCA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工作机制:一是由金融机构中具备能力和资质的人员审核社交媒体的信息;二是充分保存社交媒体信息记录,不能依赖社交媒体渠道保存,因为社交媒体可能删除旧资料;三是其他适用于印制物、广播和户外媒体的审核记录规定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四是要按照FCA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加强管理,防范法律、声誉等风险。

(二)FFIEC的主要做法

2013年12月,FFIEC代表其成员机构(货币监理署、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国家信用社管理局、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州监管机构联络委员会)向金融机构了《社交媒体:消费者保护的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FFIEC指引》),对有关法规在社交媒体上的适用包括金融广告合规问题进行了解释和指导。《FFIEC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

1.社交媒体的范围。《FFIEC指引》对社交媒体的定义是:“社交媒体是一种交互式在线交流方式,用户可采用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来生成和分享内容”。社交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博(比如Facebook、GooglePlus、MySpace和Twitter);论坛、博客、点评网站(如Yelp);照片和视频网站(比如Flickr和YouTube);职业社交网站(比如LinkedIn);虚拟世界(比如Second Life)和社交游戏(比如FarmVille和CityVille)。FFIEC认为单独发送电子邮件或短信不构成社交媒体。

2.金融机构应建立使用社交媒体的风险管理计划,使其能够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风险管理计划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应与社交媒体的使用深度相称,应由技术、法律、人力资源和广告营销等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有职责明确的社交媒体管理机制,由高级管理层直接指导;二是制定社交媒体使用和监控的政策和程序;三是对社交媒体相关第三方的选择和管理应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四是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单位、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政策和程序,界定不允许的行为;五是监测由金融机构或第三方管理的社交媒体网站信息;六是审计社交媒体使用的合规情况;七是定期向高级管理层评估报告社交媒体风险管理情况。

3.社交媒体开展金融广告营销的合规要求。现有金融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开展广告营销的行为,《FFIEC指引》强调了下列合规要求:

(1)《诚实储蓄法》及其实施规则《DD条例》、国家信用社管理局规则第707节。存款机构应按照上述法规要求披露存款产品的费用、年度百分比收益率和其他条款,不得以误导、不准确或歪曲陈述存款合同的方式对存款账户进行广告营销。例如,社交媒体广告如果包含了“奖励”或“年度百分比收益率”等触发词汇,则必须清晰地披露获得此奖励或收益率所需的最小存款余额。

(2)公平信贷类相关法律。《平等信贷机会法》及其实施规则《B条例》禁止贷款人在广告营销行为中以不恰当的理由阻碍借款人申请贷款或跟踪申请情况。《公平住房法》要求广告陈述中不得含有基于种族、肤色、宗教等的限制或偏好。另外,如果金融机构从事住房抵押贷款并在社交媒体上有主页,则公平住房的LOGO必须在其页面上显示。

(3)《诚实信贷法》及其实施规则《Z条例》。《Z条例》将广告定义为:“宣传消费信贷的任何商业信息”。贷款人通过社交媒体宣传信贷产品应以清晰醒目的方式披露贷款条款、年度百分比率等情况,广告提及的条款必须是贷款人能够真正提供的条款。另外,如果社交媒体广告触发了相关披露要求,《Z条例》允许披露的信息与广告分属不同页面,前提是广告中醒目地链接到披露信息所在页面或位置。

(4)《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金融机构通过社交媒体的广告不得有“不公平、欺诈或滥用”行为,应确保在社交媒体网站上传达的信息准确且不会产生误导。

(5)存款保险和股份保险相关规定。参加存款保险(对信用社而言是股份保险)的存款机构应当在其存款?a品广告中声明该产品受保,投资产品则声明不受保。上述要求同样适用于社交媒体广告。

(6)《反垃圾邮件法》和《电话消费者保护法》。如果金融机构通过社交媒体向消费者发送未经许可的通信,可能涉及这两部法律的适用。

(7)《公平信用报告法》。金融机构利用其掌握的消费者个人信息,通过社交媒体向消费者营销其金融产品应遵守《公平信用报告法》的要求。

4.金融机构使用社交媒体应关注三类风险。一是法律风险。除了前述直接涉及广告营销的法规外,还要注意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违反《公平债务催收法》《银行保密法》《社区再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二是声誉风险,包括社交媒体可能涉及的欺诈、第三方管理、隐私、消费者投诉咨询、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等问题;三是操作风险,包括内部人员操作问题以及外部攻击等信息安全问题。

二、我国社交媒体金融广告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对社交媒体广告营销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对海南省19家银行的金融广告营销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家银行未制定统一的广告营销制度,建立制度的12家银行中仅有1家明确规定广告内容应经过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审核,多数银行都是由企业文化部等部门进行品牌、外观、费用等审核,由发起的业务部门进行内容审核;有16家银行在微信上建有自行管理的公众号,2家银行有新浪微博账号,但其中仅有7家银行制定了社交媒体广告营销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也存在缺陷,比如局限于对企业公众号、微博号的管理,缺少对员工使用社交平台的规范;侧重于保密、声誉风险管理,忽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审核等。

(二) 社交媒体的金融广告违规情况时有发生

根据《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广告”,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广告应当进行风险提示。然而目前社交媒体金融广告的违规情况仍较为常见,比如未进行“广告”标注、未进行风险提示、过分夸大收益等。实际上,上述法规生效后,新浪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广告投放系统已经进行更新,金融机构通过系统投放的批量广告已经自动合规,但在社交媒体主页产生的零散广告仍有较多违规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金融机构未对其社交媒体管理团队进行充分的广告法规培训,导致有些管理团队没有意识到其的内容已经构成了广告,也不清楚需要进行标注和风险提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对辖内19家银行的调查,只有5家银行的社交媒体平台管理员接受过《广告法》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的培训。

(三) 社交媒体金融广告缺乏行业合规标准

一是缺乏认定标准。由于社交媒体和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对于图文分离、文字链接、金融机构转发消费者言论等情况是否构成广告,还没有界定标准。二是缺乏显著性标准(视觉标准)。虽然《广告法》等法规要求标明广告和进行风险提示,但未规定字体、大小、颜色、位置等视觉标准,有的金融机构将广告和风险提示用非常小的字体在边角处显示,消费者很难察觉。目前社交媒体广泛推送的信息流广告与非广告内容高度相似,缺乏视觉标准让消费者更难区分。三是缺乏风险披露标准。《广告法》等法规并未明确详细的风险提示内容,这使得目前金融产品的风险提示都是“投资有风险”等口号,无助消费者对真正风险的把握。四是缺乏适当性标准。微博等社交媒体属于开放平台,同时又有传播速度快、长度展示限制等特点,使用此类平台进行复杂金融产品的广告可能对消费者造成较高的风险,目前尚未有相关的负面清单、目标群体限制标准。

(四)社交媒体金融软广告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性

“软文”(软广告的一种)是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常用的广告形式,其语言与内容极具隐蔽性,往往能让消费者信服而又无法识别出是广告。比如某银行撰写的软文,没有生硬要求消费者购买其理财产品,而是以与银行无关的“理财高手”身份,用大量收益数据和客观比较证明该银行理财产品优于竞争对手。这样的软文一旦不标注广告及来源公众号,经过朋友圈转发后消费者更难辨别。如果金融机构使用软文的形式营销复杂金融产品,将对消费者形成较大风险。由于“软文”模糊了广告与普通文章的边界,在判定、监测和处理方面存在困难。

三、启示和建议

(一)健全金融机构社交媒体广告营销的内部管理机制

可以借鉴FCA和FFIEC做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社交媒体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综合性的广告营销制度和社交媒体管理制度,规范总部、分支机构和员工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二是制定完善的社交媒体广告流程,对广告内容至少进行业务审核、合规审核和消费者保护审核;三是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包含《广告法》《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四是监测和评估社交媒体广告效果,以及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行为;五是完整归档社交媒体广告情况,并定期进行审计。

(二)制定社交媒体金融广告的合规标准

金融管理部门可联合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制定金融行业的社交媒体广告合规标准。对于认定标准,可以借鉴FCA做法实行“单独合规”,即每张图片、文字、链接都作为单独的广告考量。金融机构虽然没有制作内容但转发消费者评论的也可根据实际判定为广告;对显著性标准,可以规定广告和风险提示的字体不小于正文字体,信息流广告可以通过边框涂色与非广告内容区分;对风险披露标准,不同类别的金融产品实行不同的风险提示内容,同时借鉴英美做法,实行触发式披露;对适当性标准,可建立金融产品负面清单,禁止复杂金融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广告或定向推送给不适合的客户群体。

(三)加强对社交媒体金融软广告的规范引导

第5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一)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足自从我国实行了以后,广大的农民首次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甜头,也让广大农民清楚的了解到、群众充分感受到“队为基础,三级所有”这种集体农业大生产的弊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最好的农业生产制度,集体农业生产也由此一直被荒废,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一些村干部的思想认识程度也不高,没有站在发展农村事业的高度来考虑问题,错误的认识发展集体经济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滋生腐败和导致干群不和,也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如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过时,对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村干部思路不活,方法不力我国有很多村干部思想认识程度不高,对于推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多的时候不敢冒险,墨守成规,对于村中的集体资源宁愿闲置浪费也不会想到整合起来将其变为资产,并且村干部队伍表现出老龄,年轻人大多数出去打工创业,很少有留在家中,而且村干部的待遇低,许多人都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了现在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没有很好地规划和策略。

(三)为民办实事意识不强我国的村官普遍认为自己是管理者,不是服务者,对于老板姓的诉求没有放在心中,为官者服务意识和造福村民的意识淡薄,很多的村干部成为了上级政府传达政策和命令的传声机。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研究

(一)建设高效、实干的村干部队伍要想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飞跃,首当其冲应该建好一支能够带头发展、带领致富的村干部队伍,注重实干,要把老百姓的诉求放在自己的心中,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并且在村干部选拔的时候,把肯干、能干的人才拉拢到村干部队伍当中,并且要着重选拔年轻村干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干部的建设,强化业务培训工作,开拓村干部的视野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寻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道,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村内的集体资源,将资源转变成资产,如村中沟渠、路道、河塘、闲置校舍、厂房、村部空置房等都是村集体资源,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转租或开发实现收益,其次可以以村集体的名义创办专业合作社,通过高效的方法服务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大规模和发展特色产业来提高生产的收益。第三可以将村中闲置土地当做股份,建设厂房招商招租,建成工业集中区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三)创新村干部管理机制,形成创业发展新动力为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做好服务和协调的工作,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首先应该加强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引入村级干部考核制度,激励他们为村内的集体事业贡献力量,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比较薄弱的时候,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减少自筹资金的压力。其次落实税费优惠措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初期,或多或少会存在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村集体物业租赁所缴房产税、营业税等税费等应该给于政策优惠,对于村级集体工程建设所征的税费通过基础建设的方式返还给村集体。

三、结束语

第6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随着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总量和集体资产的规模都迅速增加,这种情况下,集体资产的管理问题、集体利益的分配问题、产权问题等逐渐上升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矛盾和群众关注焦点。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组织和人口结构越来越复杂,已经退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是否仍然继续享受集体资产和集体收益的分配等问题也相当突出。这种背景下,创新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充分利用农村经济发展资源、提升集体利益分配的透明度、解决产权不清晰问题、完善农村承包经营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市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分析

(一)面临的问题

1. 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尽管国务院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法律地位此非常重视,并在法律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和制度,但是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法律地位仍然非常模糊,相关法律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法律性质、法律名称、成员资格、资产管理、利益分配、管理机构以及权力隶属关系等没有系统、明确的法律表述,甚至对一些问题的法律规定还存在矛盾的方面,对产权登记、履行独立财产权、税收管理、惠农政策规定等都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2. 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不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和资产管理。一方面,财务管理欠规范、制度不健全。例如,农村财务管理没有规范的收据,不重视日常开支发票,相关的审批制度也基本上被架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正规合同、没有质量验收、没有正式发票,在库存现金管理中白条抵库的金额越来越大、管理难度提升等;另一方面,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也存在诸多漏洞,集体资产流失、亏损问题非常严重。例如,北京市许多农村地区没有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账册,集体资产的管理情况、保管人等信息无从查起,直接造成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3. 新衍生人口经济权益在股东机制运营的集体经济下没有明确规范

北京市一些地区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实践比较早,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经验以及制度设计不全面等问题,对新衍生人口经济权益没有进行完善的考虑,产生了诸多的利益矛盾问题。北京市昌平区等在开始采用股东运营机制模式中实施的是股权固化做法,对新衍生人口的经济权益缺乏一定的保障,引发了较大的争议。新衍生人口主要是新嫁入的北京市农村户口的妇女、外地嫁入的非北京市农村户口的妇女、新出生的北京市农村户口儿童、已经实现整建制转居的农业户口居民。由于股权固化规定农民在产权改革后获得的集体经济股权只能够在所属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进行转让以及继承,对新衍生人口如何获得集体权益、是否可以获得集体权益、持股多少等并没有具体明确和规范。

4.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从北京市农村经济发展整体来看,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局部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少、集体经营模式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层次较低等问题亟待解决。北京市3498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953个,占到了一半以上;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有78个,约占2%;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途径的村则有1467个,占到了42%。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业规模较小并且非常单一、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存在经营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供良好的惠农扶持政策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二)具体措施

1. 完善制度,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以北京市昌平区的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为例,为了保障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该区先后制定了《股权合作社章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章程》等制度,在有效听取农民意见、整合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的股东大会、组织结构、管理责任、产权登记等问题逐一明确,为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昌平区按照集体通过的制度建立了农村经济发展股份合作社,并选举合作社的董事会,由董事会产生合作社的总经理职位。股权合作社的登记注册、营业执照登记等手续按照北京市规范的手续和制度进行。

2. 明确股权分配,使农村集体经济运营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

针对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不完善问题,昌平区通过明确股权分配使农村集体经济运营走上顺利发展的轨道。昌平区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其中,集体股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成员所共有且不能超过集体净资产的30%,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集体股的经济收益进行规范管理。将个人股设置为户籍股、劳龄股,依据对配股资格人员的界定标准,户籍股为有集体经济组织户口的所有成员所有,劳龄股则依据劳动者的劳领和参与集体劳动的人员所有。

3. 完善利益分配,确保新衍生人口在集体经济中的权益

针对新衍生人口在集体经济权益分配中不规范问题,昌平区采取了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明确土地权益和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关系等措施,保障了新衍生人口在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中的合理权益。昌平区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基于土地权益的收益分配机制。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由集体股和个人股进行分配,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通过个人股股权享用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收益,集体经济组织外部成员通过集体股享有集体建设土地收益。同时对国家征地情况下集体建设用地、农户承包土地、宅基地等的补偿款量化和分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4. 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为了保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昌平区采取的集中试点、阶段总结、全面扩大、推进实施的思路。首先在矛盾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进行试点,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然后在试点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完善,对完善后的改革方案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最后全面推进,对所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三、改革效果

进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实践,北京市昌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第一,农民在改革中得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果。昌平区在2013年时的分红总额已经达到5.1亿元,多个村已经实现多年累计分红。第二,完善了集体资产的管理,解决了集体资产流失、亏损问题。产权制度改革中对集体资产进行清查和核对,对资产和债务有效明确,减少了不良资产的规模和数量。第三,调动了农民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后理顺了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协调性有效增强。第四,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和制约机制。改革后,多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权责协调的董事会,有利于农村经济管理的统一和协调。

四、经验总结

从北京市昌平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创新改革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经验:第一,产权制度创新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注重研究阻碍创新和改革过程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股权制度改革只是产权改革的一种方式,但研究深层次的利益分配问题,加强制度设计等则有利于提升产权制度创新的效果。第二,产权制度改革需要解放思想,及时总结经验,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关系。昌平区改革过程中完善了管理制度,树立了民主法治观念,并通过集中试点和扩大试点总结了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有利于改革措施的扩大实施。

第7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能力不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灌溉等方面设施相对较差。

1.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差,大量塘坝沟渠等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弱。

2.标准化农田所占比例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难以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目前,松山区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

(三)土地规模流转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民现有承包土地少,规模生产难形成,且小规模生产,农民收益难增加。

2.农民旧习惯根深蒂固,规模流转难度大。许多业主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但不同农民利益目标不一致,往往导致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成功,影响农业项目的实施。

3.操作不规范,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合同未经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审查或公证机关公证。

(四)现行农业结构趋于不合理,比较效益差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产品需求关系向多样化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趋于不合理。

1.就松山区来说,农业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使得种植业产品价格较低,附加值不高,比较效益低下,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2.品牌培育不够,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地位的主导产业,规模化的种植基地始终发育不够,种植比较分散,集中连片少,集约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知名度低,品牌效应差,竞争力弱。

3.资金政策制约明显,产业启动速度缓慢。强农惠农政策尚不完善,且透明度不高。上级政府出台的有些惠农扶持政策,没有实施到位。

(五)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村缺乏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员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种养殖为主,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特色加工、市场营销和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人才相对较少。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发家致富,不愿从事农业生产。

二、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政府要从当地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避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尽力争取国家的政策优惠和项目投入,多争取资金,将有限的地方财政投入“配套”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分类指导,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要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管理养护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要结合自身自然条件,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积极倡导“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设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推进园区建设规范化,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创造财富、反哺农业、吸纳就业等方面。因此,要以安庆工业园区和松山商贸城作为小城镇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科学认证,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1.规范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围绕“抓规范,促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推进园区建设的规范化,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管理力度,培育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2.强化招商力度,突出产业重点。注重招大、引强、选优,强化以企引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发挥产业的人口集聚效应。

3.推动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要注重龙头企业激活产业集群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促进同业聚集,向“专精特新”方向迈进。

(四)探索集体经济新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1.组织建设是保障。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重视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兴农、科技兴业,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人才。通过对乡土人才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2.精准扶持是关键。要巧借国家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增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实力,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灵活运用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创造条件,盘活土地,进行整体开发,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3.一村一品是亮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仅要靠政策扶持,更需自身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农村地理环境各有不同、各有优势,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好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林权换证步伐,鼓励林权抵押贷款,激活土地、林地资源向土地、林地资本的转化,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加强服务管理

1.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流转。抓好典型示范,通过流转典型的宣传引导,让广大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实际利益,进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建立流转机制,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合同管理和鉴证、纠纷调处、档案管理以及土地流转操作程序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和评估机制,促进土地承包流转纠纷依法规范调处,强化土地规模流转风险防范,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3.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财政引导资金,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引导零散耕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聚集,形成农业规模效应。积极给予信贷和农业保险支持,把规模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降低土地规模流转主体贷款门槛。

(六)加大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创建典型示范,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多方面引进农业先进技术人才,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2.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

3.培养领头羊,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上帮助示范户发展壮大,通过示范户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致富。

第8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对策;路径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城镇土地属于国家,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体制不完善,许多公共事业无法落实的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自主发展阶段,从合作化到运动中治理主体的异化阶段,三级所有的模式阶段,大包干阶段等。目前,政府主导的唯一有立法规范的农村合作组织并未得到农民的适当响应,与国际相比较为落后。农村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成分之一,也体现了共同富裕和按劳分配的根本原则。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些曲折,也取得过一些瞩目的成就。如在运动中,公社和生产队办的一些企业由于受到计划政策的约束,它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又如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以及80年代后对原有企业的合作制改造等,都极大提高了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当前,也必须要全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因为,首先,在广大农村,资金供给仍然不足,尤其在公共产品资金供给方面;其次,农村保障也有待提高,保障覆盖面和保障质量都不高;最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空心村"情况普遍。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才能促进以上不足的改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形势,脱离集体经济的政府和农民个人是不能成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解决"三化同步"问题的主力军的。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但是,农村集体经济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于合作社经济农民参与程度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有农村集体经济规模小和老龄化趋势严重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如产权界定的不明晰,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少,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所获利益较少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地区间的集体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集体经济的资金、技术和后备人才及资源的不足问题,集体经济的政企不分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那么集体经济仍然会发展缓慢,甚至不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制度上的改进,也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锤子买卖。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只有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农民看到有利可图,才会拥护改进的政策,否则,政策再好,也不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现在集体经济的发展缓慢,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分配不均,或者说是财富的分配不均,农民感到不公平,所以提高农民的利益才是根本的发展集体经济之道。

二、对当前问题的一些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对策,如建立农村土地可控流转的土地制度。当前土地流转政府独大,农民的利益极大受损,这主要因为政府征地补偿按征地原用途的收益来决定,而政府售地时,则根据土地预期收益的市场原则定价。这样价格就相当悬殊,致使部分农民的不满,并且损伤了大部分农民的权益。对于农地的补偿水平很低而超低价补偿征走的土地大增,周其仁先生的产权与制度变迁的书中提到,要害在"集体"。国家征地面对的是集体,而不是农户,至于集体如何补偿农户,却没有法律规定。最关键的是,所谓的集体,往往是几个乡村的权力人物,所以必然导致了部分农民的权益缺失。所以建立可控流转的土地制度是极其必要的。它既维护了群众的利益,又避免了改革中遇到的阻碍。

在农业规模方面,形成并调整适当规模的农业,以便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这个"适当规模"究竟什么才算适度?这个"适度规模"是多大范围?怎么样的实现这个适度规模?我想关键还是要确权,在确权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像美国式得大规模明显在当前制度和体制下是不现实的,同时,现代的家庭承包经营的也是低效率的。所以适度规模肯定在这两者之间,并且我认为可以以村为单位,或者以生产组为单位,进行规模化,之后再通过村实现?什么的规模化。而实现适度规模化是否说明就有了农业的现代化?我想应该还需要一些必要的分工,如种子有人种,农药有人撒,谷物有人收等一条龙的分工。农业现代化的形成无疑会促进外出的农民工回流,促进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收入,最终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方面,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到,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在职培训和健康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在发展集体经济中也是如此,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精英群体。这个群体既是农民群体,更重要的是乡村干部队伍。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带领者和组织者,他们的思想是否先进,意识是否超前直接决定集体经济的发展质量。所以要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村干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加强经营性和技术性人才的培训。同时,为乡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化农民。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管理方式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大多依靠经验,这种管理决策效率低下。如在产业投资中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该发展旅游业的偏发展资源型产业,造成地区利益受损,阻碍集体经济发展。集体财产的管理往往在少数村干部手中,造成不能有效监督集体资产,并且导致集体财产的账务不明晰。因此,在管理方式方面必须做到政企分开,扩大基层农民的权利。所以,必须在管理上发挥农民的作用,做到事前参与决策,事中参与管理,事后参与监督,避免权钱交易和集体财产的流失。

在减负方面,减轻农村集体经济所负担的公益性摊派和行政性支出。作为政府要大力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的建设力度和加强维护公共基础设施。只有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才能有效的给集体经济减负。同时,政府应给予集体经济一定的税收减免,用水和用电费用的减免,以加强对集体经济的扶持。

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途径

1、固定、流动资产经营型。

可以对以前所废弃的工厂、厂房或机器设备及存货等进行拍卖或者长期租赁,以取得一定收益。所得收入除必要开支外,余额由专业机构代管,进行资本运作,如对长期基金的投资。优点是可以迅速取得部分资金,但是资金运作方面有风险,利润不可持续的概率较高。

2、资源利用型。

发挥山、水、林或者矿产资源优势,通过合理开发,拉动集体经济的发展。而这必须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当地的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有费用,但收益较高。

3、产业推动型。

结合本地特色,提升产业层次。可以打造高新技术工业园,引进技术公司的进入,从而吸引其他企业的进入。

4、政策扶持型。

通过大幅度的经济建设改造,利用地区生态优势,打造旅游景区,扩大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综上,发展集体经济离不开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上的转变。目前是改革的关键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正在不断推进。但是,目前很多中西部农村成为了"空心村",为什么?原因还是地方收入低,集体经济不发达,所以必须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投入,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召回农民工,并且留住农民工,否则,光靠政策扶持,而没有年轻人参与的集体经济是不会走的长远的。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亟待拯救的村级集体经济--来自安化农村的调查[J].湖南经济;2001(10).

第9篇:加强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大家好!

值此A街道办事处“彩色周末”活动暨“北京新秧歌”大赛活动之际,我代表街道党工委对光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及各族干部群众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A办事处举办“彩色周末”暨“北京新秧歌”大赛活动,这既是我们向大家展示A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蓬勃发展和辖区群众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良好机遇,也是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具体体现。

A街道办事处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严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着城市扩容战略,加快村镇建设,充分发挥近邻城市的地缘优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与时俱进创一流、求真务实促发展”的为理念,以“富民强处”为己任,狠抓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不断[你阅读的文章来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半年多来我处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抓党建、促经济、奔小康,团结奋斗,齐心协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成绩,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仅2004年上半年全处实现社会经济总收入就达7947万元,今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望突破5000元。

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高涨,为大力发展我处的社区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活动陶冶人,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近年来辖区8个村委会都先后新建和改、扩建了文化室,建立了阅览室、书库、青年之家、家长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我处还积极组织农民组建自己的文化体育团体,现我处已组建有老年健身操队2个,秧歌队8个,广播体操队2个,业余篮球队8个,几年来他们一直活跃在X市的每个角落。每逢重大节日我们都举办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为手段,使群众共同追求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更新更美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