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学前心理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心理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心理学的概念

第1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 教学方法

1.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创设情境,活跃思维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转变。 转贴于

3. 传授一些听课技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在教学中,评价应得到重视,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是否能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都应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评价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有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等,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学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三、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第3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摘要:地理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教学科目,所以在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外,还要注意以地理学科知识为中心,联系和沟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某一地理事实为材料,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策略对拓宽地理课程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地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 地理 新课改 策略

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知识面狭窄的单领域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却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中要加强联系,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整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 利用课本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地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中考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多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审视、分析、评判他们熟悉的地理事实、地理环境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在复习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同时要提供事实材料或背景,指导学生获得信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思维对事件作出评判。因此,在学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人类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些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成了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对未来的公民,目前的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应成为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对人类当前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给予相当的关注,要求学生掌握“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可行性途径,加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拓宽,思维也逐步地从具体的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从思维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应认清并勇挑自己肩上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技艺,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迎合新课改精神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每位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是笔者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一问题的认识。

1 教学观念科学化

可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开始,教师只有接纳并认可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贯彻落实。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首先一改往日“填鸭式”的教学观念,形成“四种教学观”。“四种教学观”指的是: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2 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合理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理论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决定的教学过程的方向、内容、方法和途径。

一个合理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包括: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对教学流程的控制与调整作用;对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协调能力;通过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减轻学生盲目学习带来的负担,有着提升学习效率的作用;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有着一定的管理作用。小学数学不同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应在遵循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围绕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能力、积极的思想情感和灵活的思维这几项内容有关,如就《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课程,我们可以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 教学方法合理化

教学方法即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并不是仅仅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启发性原则。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2)生动性原则。教学方法要生动有趣,具有充分的感染力,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3)自主性原则。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因材施教原则。要处理好个体与全体的关系,要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够灵活,有时一堂课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这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碍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等等。对此,我们应尽快转变理念吗,强化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组合,使课堂氛围活跃而灵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合理化,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4 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传统的教学手段单靠教师的板书和讲解,这不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强化对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运用,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如今,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的使用使信息的传达更为简洁、准确、有趣,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此外,视、听接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迅速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这使得课堂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一味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灌输与记忆,而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目标上、方法上和手段上做出适当的改革,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成效,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熙鹏.新课改下强化小学教学管理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6):43-44

第5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新课改 教学观念 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历史教学上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上课能认真听讲,但课后的反馈较差,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究其原因,历史是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文学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历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体现,积极性没调动,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改变历史的教学观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我从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等多方面反复摸索、反思,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可作顺序调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统地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工和补充。比如,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我把教材内容归纳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第二板块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三板块,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四板块,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史,相应的材料内容提到一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学习线索清楚,内容生动容易把握,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学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细节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与现实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控。我在讲述明治维新一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目标:明确明治维新的概念、原因,内容和对日本的影响,及通过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是在吸取欧美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之后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强国。领会中国今天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样目标合理、简洁,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对内容的整合,总之,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

(二)要注重对材料的解读、选择

每位教师在选择、解读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教学预设并加以实施。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首先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课前准备时,先让学生找该课相关的材料,课前统计,选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师进行整合,老师可直接对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设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如在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导入时,,我先用古代的一个发明,学生马上否定了,很多学生找来了资料,几番最后终于确定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设计成古今对比游戏导入,学生的兴趣调动充分,又同本课中心明确结合。正式上课时,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引入主题,收效很好。

(三)作业要实用,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学者谈他12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历史课的情况:“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

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之中,即向学生们传输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整合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判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w,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获得自信心的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抓住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历史的实在体验与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历史教学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课程中如何能实实在在体验和感悟到历史的,使他们去主动接受,才是历史教学

的根本。要做到这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爱问、有勇气和兴趣去探究,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我上课前提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述,其他组可以就他的答案对他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即认真准备,听其他小组讲述时又非常专心,老师再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差异教学

第6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课改 引进活水 读写结合 导演精彩

新课程下的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几年来,我一直在试验着先进教学方法,饱尝着探索的艰辛。我在“引进活水、读与写、赞美与鼓励”的教学环节中,不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像喝咖啡,虽苦犹甜。

一、引进活水,与时俱进

首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举行的新课改洋思示范课、过关课、研究课、成功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达到了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当新课改之时,洋思春风迎面吹来,在课改中,认真实行日日清,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学之、用之,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杜郎口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六”或者“10+35”模式,引进淄河中学“科学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5+15+20),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课堂成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所学三种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性相当高,生怕给小组拖后腿,主动预习,为争当优秀小组,暗地里叫着劲。有很多的知识,无师自通,知识消化得相当的好。学生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学习着。

二、多读多写,文采飞扬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则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问题:既然陋室从图片上看非常简陋,那请想想“我”却说它“不陋”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对学生所写答案给予了肯定、给予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明确了陋室主人在乎的是人生的那一份高洁傲岸的人品。学生在不断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一天。

三、赞语化细雨,滋润一个春天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学生的赞许。

有一次,我讲《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公开课时,学生非常紧张,有个学生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我对他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于是,这位同学整堂课发言非常积极。学生在读书时,我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通过鼓励性的赞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灰姑娘的宽容,有丑小鸭的坚强。我希望每个人都绽放内心真正的美丽,成为一生都非常美丽的人。”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创着新的未来,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学着走别人的路,还是要穿自己的鞋,亲自用脚走一走,才知道怎样穿走路最合适。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多种先进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在山区里实行新课改难度更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要像沙漠里的一些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我终生所学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散发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第7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课改 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整合教材 情境导入 双案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就在于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使政治课从知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实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围绕课程目标,遵循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学会处理教材

1、依据教材,挖掘内涵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选用经典的情景材料,呈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师生教学关系的“纽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研究和吃透教材,挖掘内涵,明确“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设计“怎么讲”。否则,就会因为“挖得过深”而嫌课时不足,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2、整合教材,科学取舍

教材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而教育对象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能力存在客观差异。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合理选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飞跃。

3、充实教材,回归生活

新教材内容通俗易懂,许多例子虽然经典,但难免陈旧。如果照本宣科,根本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生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呈现知识的唯一源泉,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由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自己拥有的知识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所形成的新知识三方面构成。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已有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应根据学情,适当补充教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实现对教材的超越和创新。

二、重视情境导入

1、通过复习提问导入

这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就是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样做,无论从知识的衔接角度来看,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看,还是从提高学生注意力看都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复习旧课一般都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可提问:“如何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文化对人的发展又有何影响呢?”导入新课,并使学生对文化的影响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

2、通过引用事例导入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新课程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影响价格的因素”,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论证。

3、通过设置问题导入。

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智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可列举以下资料:有人说:“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有人说:“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有人说:“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4、通过情景对比导入。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比教学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去接受知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又能锻炼同学的交谈能力和口才训练。从而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增强学习思维的敏锐性。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课程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是什么”中有一组发生在公共汽车的镜头。有两幅图:一幅图是一位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抽烟;另一是幅是一位稚气未脱的学生给老人让座。对照这两种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谁更有文化?”“文化与文明有何区别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5、通过反思导入。

让学生通过反思,理清思路,探讨问题,寻找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通过老师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新课程必修1《经济生活》第十一课“树立科学发展观”中有三幅图:一是两辆汽车迎面平安驶过,无事故,无损失;二是两辆汽车发生刮蹭,造成轻微损失,创造GDP2000元;三是两辆汽车猛烈撞击,汽车报废,创造GDP20万元。对照这三种情况,让学生反思:GDP增长了,社会财富会一定增加吗?这种GDP的增加对国家发展有益吗?你认为目前在我国哪些领域还存在这种现象?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使学生对GDP的增加有了辨证的认识,从而加深“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三、实行双案教学

所谓双案教学即“教案、学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构建平台,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角色,教是为了不教,实施双案教学,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集中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所设计的政治课学案构成如下:

1、学习重点。让学生明了本框题的学习重点和知识框架。

2、知识填空。教师从教学内容中,筛选出主干知识,根据学情,按知识体系设计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完成主干知识填空。

3、热点链接。提供最新的社会热点或重大时政材料,课前让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在读通教材的基础上,寻求热点问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教材。

4、课堂探究。结合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探究,将问题细化,层层深入,以便学生积极思考,做好课堂讨论准备,避免课堂探究流于形式。

5、课堂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兴趣的过程。教师要精心选择题目,做到巧练、精练,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6、课后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综合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第8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正确、全新的教育观念

1.新课程倡导广大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广大教师应该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主体观”,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观念,倡导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新课程倡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志趣,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3.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认清教育形势,开阔视野,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服务于课堂,彻底改变通过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充分展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要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使他们在探索数学王国奥妙的过程中,发现和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真正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饲养场买来母鸡18只,公鸡54只”,并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补充问题。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老师的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6个问题。这样做学生既灵活运用了知识,又掌握了本课学习的重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好得多。

三、把激励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由于枯燥无味往往不被大多数学生学生喜欢。尤其是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不会喜欢数学,甚至会由于它的枯燥无味而反感。因此,掌握儿童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对每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 “激励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是至关重要的:

1.以爱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小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就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师爱”虽然与父爱、母爱有着许多实际和本质上的不同,但又跟父母之爱有许多相融之处。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2.以趣“激”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点,通过猜谜语、绕口令、讲故事、做游戏等儿童趣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朋友拿着一个“9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的答案的“桃子”。这样做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

四、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建立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共同提高。

1.通过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应合理安排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个人的作用,还要注重集体力量的巨大,增强学生集体和团体观念。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又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后,组织小组讨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通过讨论,学生们认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就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了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因此,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分析、相互启发,在经过成员之间的相互综合,就会使各个学习小组经过掌握感性材料、抽象概括等过程,探索出相关结论。

2.通过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练习,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开放性练习,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思维空间,还能使学生能够乐于交流,把数学课堂真正变成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第9篇:学前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学习技能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具有丰富知识经验、良好学习习惯、优秀学习品质的学生已经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物理教师要将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新型教育理念的建立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演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充满趣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现象探究的学科。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途径,能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如在讲解“电流”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易感知的电流得到深刻的认识,我采用了小喇叭、灯泡、铅笔芯等实验器材,通过和电池的连接,让学生听喇叭的嚓嚓声,看灯泡发出的光亮,感知铅笔芯的热度,使学生对电流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又如在进行“压强”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让学生用手掌对着铅笔一端,另一端垂直于桌面,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手掌越用力,铅笔对手掌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手掌就会越发感到疼痛。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对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