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堂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就是以此为宗旨,实践我的音乐教学:
1.自我展示,展现个人魅力
每节课我都会让3--5名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才艺,不限制表演形式,唱,跳,演,说都可以,而且每位学生都要上台,也可以小组合作,表演完之后,学生要自评互评。这样做的目的有两点:1、锻炼学生的公众心理承受力。给学生增添勇气,战胜自卑。好多学生在课下活蹦乱跳,但从台下走到台上这短短的几步路程,这一尺高的高度,对她的心理是一种挑战,需要很大的勇气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同学们;2、评价,首先评价不是揭老底,要客观的评价自己,公正的评价同学,从评价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来对照自己的缺点,真正品尝到评价的快乐,使学生在成长中评价,在评价中成长,学人之长,补已之短,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师生、生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与友情。
2.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音乐的感悟也有不同的见解,我根据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另外,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
2.1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其意而扬长。
2.2尊重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对每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被遗忘的角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3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具体的,要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种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
3.“布白”艺术,还给学生自己的空间
教师不应该在课上口若悬河滔滔滚滚地唱独角戏,应在时间、空间、声音上一块块留白,给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布白”是一种以逸代劳的高超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在细针密线、鞭辟入里的同时,巧妙运用艺术创作中的“布白”手法,给学生以思考、回味的余地,启迪学生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大发挥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上课时,我不会将所有的知识点和盘托出,把思维的内容都表现在语言上,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或思考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教学真谛的艺术效果,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尤其上音乐欣赏课,在听赏音乐之前,我不会告诉学生欣赏的曲目,因为一旦告诉学生所欣赏的曲目,学生的思维就会顺着曲目内容去聆听,去思考,反倒禁锢了学生的活跃思维,而是让学生们海阔天空的无拘无束的去想象,即使答案五花八门,可笑至极,那也是学生们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到最后再揭开谜底,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再与最后的答案进行比较,更深刻的细化知识内容,感受音乐的内在魅力。
4.动静交替,完善教材内容
音乐课程目前用的教材是2001年课改后的,现已过了11年,这在音乐流动性方面是一种缺失,对好动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束缚,而最具代表性的流行音乐登上舞台后,便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征服了众多青少年,这是一对很大的矛盾体。我大胆的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教材内容而一味迁就学生,流行音乐虽然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但同样有着优秀、健康、脍炙人口的作品,关键是引导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科学定位,加强指导,适度引导,使流行音乐犹记得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以本为本”、“拓本拓展”、“为本服务”教学思想 在整合时更注重立足教材的宗旨,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艺术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编入学生喜欢并对其有教育意义和促进作用的歌曲。
5.多元结合,开阔新视角
多元的听觉内容、多样的听觉方法、多种的听觉渠道是目前音乐课突破传统的观念模式,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与适应学生的听觉需求,提高音乐课质量效果的必要对策。
每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比如给流行歌曲改歌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和舞美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与表现力,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提升学生们的审美力,把各种相关连的串联起来,来辅助教学,优化教学,延伸教学。
6.积极反思,以思促教
6.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感触记录下来不断地改进、完善;
6.2记“败笔”之处:对课堂教学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张卓玉
山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作为分管基础教育教学的副厅长,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行走方式,每到一地深入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是他惯常的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他多年来的一种教育情怀。其理论代表作为《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一书。
核心理念
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式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这是一场正反双方的博弈。似乎,各方都有足够的理论与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在这片争议声中,山西省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却进行得如火如荼,风景这边独好。同是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其又是如何从宏观上来认识新课改?十年,其成就与经验总结又有多少值得深思与继承?其未来又将如何?本刊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革新,还是革命?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对于其所倡导的课堂改革,张卓玉如此言道。
“目前,事实上,教育革命是全球性的话题。”张卓玉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就表达了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改革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关注的重点。张卓玉表示:“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基础教育从未停止过改革。但只是在原有框架下的敲敲打打,修修补补。然而,改革的不断重复恰恰证明,仅有改革是不够的。在现有框架下的调整、补充、完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对现有框架的变革。这就是所谓‘革命’。”
张卓玉强调:“知识是现代学校教育最为核心的概念,是现代学校教育大厦的第一基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知识展开,我称之为‘知识传授性教育’。而这种基于人本主义哲学、以问题解决为主要教育框架的教育,我称之为‘问题解决式教育’,或‘人本主义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式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使用‘革命’这个词语,我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课堂教学领域确实实现了很大突破。当然,革命与改革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以我国过去30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例,我们的旗帜上始终写着的是改革与开放,但是,在许多领域,我们所经历的却是深刻的革命。我之所以使用‘革命’这个词,意在强调,教育变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实践模式。”张卓玉补充道。
教育的困境
“形成当前教育困境的主因,在于知识传授性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功能主义性的。”张卓玉概括道。
张卓玉说:“就教育而言,知识的意义在于知识的应用。课堂回答问题或者考场答题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知识的真正价值只能体现在特定的应用过程中。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在于,由于知识拥有无限的应用价值,学校因而要求学生无条件地去获得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因此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学。学校对此采取的措施是无休止的考试,并辅之以‘将来有用’的说教。”
“由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教育因此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在知识传授性教育的思维模式下,从课程标准的编制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在这种教育框架之下,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其他能力无法进入教学视野,无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比如,每次教育改革都在强调个性发展,但是,知识传授性教育信奉‘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进程是统一的,评价标准是统一的,其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和整齐划一的计划性剥夺了个性培养的可能性。”张卓玉强调。
“这种困境反映在课堂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效率普遍低下。知识传授性教育框架下,课堂的主角是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其主要任务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全面有效地灌输给学生,注定其课堂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导致学生缺乏有效地自主思考。第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逐渐会产生依赖性,自然会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课改之前,山西一些学校的课堂就是如此。不管教师多么优秀,在课堂上多么卖力,都无法点燃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
走出一条新路
“目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成果。这种模式是以课堂为主,从课堂必然走向学校,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一系列教育变革。它不是一种学习方式选择或者教学方式的选择,它代表着一次社会进步。”谈到新的教学模式时,张卓玉如是评价。
张卓玉说:“就学习程序而言,其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学生自学。教师根据课程的基础目标,核心目标,延伸目标的要求形成‘学案’。所谓‘学案’即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师编写使用的‘教案’而言的,其编写的目的是为师生两个主体共同上好课而使用。主要内容为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提升与学法指导等。学生可据此展开自主学习。”
“小组学习。根据情况,学生可以参与一个学习小组,或者同时参与几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规模因问题的性质而定。教学过程因问题的解决的不同需要而不断变化。比如,去图书馆或计算机房查资料,在实验室做实验,到社区调查,在野外观察自然现象,向老师或各方面人士请教,小组间的讨论,根据需要听取学科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或辅导,以及在家中完成必要的作业和训练。”
“交流展示。充分的展示将意味着教育的一场革命,学生的一次解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案和小组交流的成果,将教师分配到本组的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针对内容进行质疑并提问,并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教师适时辅以激励点拨与评价,形成一个在讨论解决问题中重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教师点拨。教师根据交流展示环节的结果,对于共性问题,给以帮忙解决。 这部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虽占时间比例最小,但也不可忽视。”
“总而言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张卓玉总结道,“以运城市新绛中学为例,其课堂就分为自主课与展示课,每天上午五节课为展示课,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学习;下午三节为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师生角色的巨大变化。教师逐渐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并形成探究方案,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等。学生之间也由以前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变为一种团体合作的伙伴关系,团体内集体荣誉感更加强烈,合作意识增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张卓玉补充说。
未来不是梦
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发现来获得知识,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提出:“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是肯定的,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教学,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都要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三角形知识后,笔者提问学生:“如果你的课桌不稳,总是前后左右晃动,你用什么方法可让它不晃呢?”根据经验,学生很快回答说:“斜着钉一根木条。”笔者又问:“横着钉行吗?”有经验的男学生说:“不行。”这样通过解决身边的小问题,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感到学数学的趣味性。
增加课堂趣味,让学生乐在其中
著名数学家杨乐说过:“有兴趣才愿学,才能主动学。”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另外,新课标的重要特点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注意从书、报、电视中搜集一些有关数学的趣味小故事、小问题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有时可用来调节气氛,有时则可用来抛砖引玉,用趣味小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例如,在讲“指数的性质”前,笔者讲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将一张报纸对折,一分为二叠在一起,再对折一分为二,如此反复进行50次,叠在一起后,纸有多高呢?结论比天高。”学生大惊,而此时笔者说:“同学们注意听我讲本节内容,听完后计算一下,就知道了。”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讲指数的性质,然后计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艺术性的活动过程,师生双方都是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恰当辅导为辅,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尝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针对一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班内分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评定。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合作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内优等生与学困生结合,在课堂上规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要求各组都完成目标。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中 政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一、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误区
1.只要重视能力,就是素质教育。
一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考知识,素质教育考能力,所以只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三维目标中的低级目标之一,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2.只要使用多媒体,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手段,大量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但并不等于说只要使用网络、多媒体,就是启发式,就是素质教育。有可能使用网络、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仅多一种填鸭式的手段而已。
3.只要课堂热闹,就是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会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己见,失之偏颇,这样在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课堂,必然热闹。但热闹的课堂,未必就是素质教育的课堂。热闹分两种:一种是流于表面的轰轰烈烈,一种是学生思维的波澜起伏。只要学生用思维深度参与,即使没有表面的问问答答,只要启发了学生思维,也能推动思维发展,同样是素质教育。
二、普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1.颠倒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一方面把主导当主体,把“学堂”当成“教堂”。讲多练少,以讲代练,把课堂作为展示教师个人才华的舞台。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高中政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规律,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有多讲,才能把思维引向深入,加深理解,如果讲不到位,必然流于表面,囫囵吞枣。这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估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积累。所以,讲的时候,面面俱到,精读细研。这样一来,学生只要用心听讲,就能理解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影响了智力开发。这种以讲代练、以教代学的方法,颠倒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不会自主学习。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一脸茫然,不知所措。高分低能的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另一方面变自主为自流,课堂失控,迷失主导。以练代讲,题海战术,把整个课堂拱手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划书、背书、答题、读题、练习。部分教师用题海战术打拼,学生在题海里扑腾。更有甚者,教师放手,学生“放羊”。在这种情况下,课上有做不完的题目,课下有演不完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厌学,遏制了学生的发展。
2.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误解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局限于理论对实际的联系,不注意理论的生成过程。有些政治课教师很少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中启发讨论、归纳总结、形成理论。用理论来阐释世界、阐释生活,用实际来印证理论,这都反映了教学中的理论本位思想,反映了理性主义在教学中的主导态势。有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原则就是理论在先,理论是本位的,实际是可有可无的;理论成果是重点,理论生成过程是可有可无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教理论,学生学理论,考试考理论。
3.课堂上不能有效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班级授课制,强调了统一性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个体的内化迁移感悟过程,这就要求必须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素质教育。但是班级授课制与因材施教原则的尖锐对立,往往使因材施教原则形同虚设,难以落实。
4.情感沟通机械化、简单化、单向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首先,出现了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景,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时才具有生命力的。其次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也有的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到底是什么样还没有理解。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第三,单向化就是情感沟通时,缺乏互动,不是进行感情的建构,而是进行感情的游戏、感情的表演。
5.课堂资源闲置,没有得到优化合理配置。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合作过程,是主导与主体的互动过程。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使主导成为主演,效率低下,主体缺位,课堂沉闷,丧失活力。如果没有学生的激情参与,心灵互动,没有引起裂变反应,就达不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善于优化课堂资源,教师就很累;教师累得难受,学生闲得着急;主导与主体断裂,双主关系僵化,蕴藏于学生中的无穷智慧,没有机会迸发出来。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着急不领情。课堂资源处于内耗状态,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三、政治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构想
(一)总体思路
在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以自主、讨论、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为主要课堂形式,以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以知识的整合为着力点,以优化课堂资源激发课堂活力,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为目的,完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具体设想
1.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把培养自主意识,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首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水岭。应试教育中一切摧残学生主体的思想、原则、方法、方式、措施,无不是建立在对学生个性藐视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改,就要切实尊重学生个性,承认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贯彻这一原则。
2.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
从整体上说,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发现性学习。但是,这仅仅是主要而不是唯一。特别是高中阶段,是从接受性学习为主向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为主转变的阶段。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交),精讲点拨,反馈深化,能够实现主体回归、激情参与、心灵互动,达到最佳双赢。这是贯彻学生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原则的核心和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最高本质,是解决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确定教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所谓先学后教(交),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的前提下,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心得,质疑解难,合作帮助;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所谓精讲点拨,就是言简意赅,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点在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所谓反馈深化,就是当堂练习,及时反馈,加深理解,深化知识,促使迁移,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力争当堂完成,不留课外作业。
3.理论阐释建立在理论生成的基础上,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教师把理论的学习异化为唯一目的。联系实际仅仅是为了理解知识、印证观点,这样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把理论的阐释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导致了教学重心的偏移,造成了教学目标的残缺。
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是有层次的,最低目标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最高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是怎样生成的;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怎样用。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破除研究的神秘感的必然,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内化升华知识的必经阶段。从生活中总结概括理论,体现了理论源于实践,遵循了认识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生成的体验,享受了发现的乐趣,品味了成功的喜悦。
4.把学科知识的整合作为理论阐释的着力点。
过去在知识的处理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答题答条条,把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许多学生上课虽然听懂了,但作业出漏洞,就是因为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形不成知识网络,不注意知识的关联,即不会将知识整合所致。一般来说,作为整块知识(核心的主干的知识)学生基本上都会,考试时做不起来的题目大多是知识的关联点。所以,在知识的处理上,应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连接上,知识的逻辑联系上,知识交叉点上,知识的生成点上;应把注意力放在同类知识的不同点上,不同知识的相同点上,易混易错知识的澄清上。这样就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前沿据点,在这些地方着力,就能解决学生的困惑,点燃智慧的火把。
5.把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标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启迪思维,逼近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养练学生思维习惯,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克服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坏习惯。坚决反对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而缺乏思维参与的一问一答;坚决反对机械的重复、简单的知识训练;坚决反对矫揉造作、情感交流的单向化、简单化;坚决反对过于频繁的造境与造势。
【关键词】:初中政治 素质教育 实践
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而且,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发展这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政治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强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越深奥,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样化,就越需要教师去引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要有过硬精湛的业务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书育人,担负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教师不仅要有充实的知识,而且还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课本身体现了多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练好内功,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平面的教书匠”,要努力成为“立体型”、“学者型”的教师。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二)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再配合其本身特有的授课技巧与方法,往往也能将初中思想政治讲好、讲活。
(四)诙谐幽默。毫无疑问,一个能将思想政治课讲的风趣幽默的思想政治老师,显然会得到同学们欢迎。这类老师一般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教学眼光,快速的反应能力,一堂课经过他的旁征博引之后变得十分精彩。能将含有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一些较为抽象、枯燥内容讲述的如此生动精彩显然并非易事。这种风格为同学们所喜爱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新课改英语;高效整合
现代教育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新课标英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运用到新课标英语教学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经过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高效提高新课标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一、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新课标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它的直观形象性,使文字、声音、图像有机融合,整体表现,学生乐于感知,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从而加速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某些特殊功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现代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英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多媒体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新颖性于一体,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简单化、直观化,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难度,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的过程不再是知识灌输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地得以实现。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把句中的语法制作成活灵活现的Flas,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捉迷藏、小游戏等形式,真正实现教学由老师的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把学生融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生环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这样可使课堂内容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思维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三、可以高效地改变传统的课堂学生学习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教学中学生对静态的课本和板书难免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会昏昏欲睡,多媒体恰恰克服了这一缺陷。利用多媒体课件变静为动的优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为传统的英语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活了死气沉沉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如同钢铁紧紧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手、脑、口并用,愉快地获得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在设计课堂练习时,用powerpoint软件把句型和课文段落设计成幻灯片,通过一定的色彩搭配,配以图片或动画效果,把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词或短语以极其醒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借助多媒体逐步变换图片,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词或短语对图片进行描述,由易到难,由句子到小段文字。例如在授完Saving the Earth一文后,把关于污染的一些视频素材一一呈现在屏幕上,让同学们对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进行描述和评论,这样不仅引发了同学们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且打开了他们思维与语言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在看看、想想、说说中发展了联想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可以高效创设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
英语的学习依赖环境的熏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下载的英语歌曲、英语诗歌、英语故事等。在课余时间,潜意识地输入英语信息,增加信息量,对英语有更广泛的输入和认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如在早自习留一定的时间播放英语歌曲,学生边听边跟着唱,慢慢地学会了歌曲,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感,使英语成为学生形影不离的朋友。在课余时间播放英语短剧,像美人鱼、七个小矮人等,学生能很好地学习英语语言,使学生得到语言环境的熏陶。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设备让学生和老师都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教育领域,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发挥了它前所未有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学校教育模式虚拟化、开放化。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师、学生、课本,其典型形式是在特色教室中进行的班级授课。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这种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可能会打破,将教育变得更为虚拟化和开放化。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可以作为有力的合作学习工具。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讯大大扩展参与沟通的成员的范围,扩展了认识与思想的广度。
总之,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它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英语学习兴趣逐渐高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有限时间内的授课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成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和教育管理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结合是当今教育技术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化的趋势。本文谈论将现代教育技术和新课标英语教育的高效结合,不断推进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教育的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新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相比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更强的生命力。特别是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有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并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进程,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辅助教学时,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发现:与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件的制作难度要远远低于挂图、投影,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加明显,教学效果也更好。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有效构建当前小学语文学科的“新课堂”。
一、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教师备课压力。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用投影胶片绘制了“五彩池底”、“五彩池水”等图案用来帮助学生了解五彩池缤纷多彩的原理,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而且画废了多张胶片。有时画得时间长了,眼睛有点花,稍微松口气,手一抖就画废一张,还得重头再来。这位教师曾在事后向我倾诉其中的艰辛。而这种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情况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基本不会发生。同样是教学《五彩池》一课,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课件,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数码采集设备把书上的配图直接存入电脑中,节约绘制的时间,另一方面绘制“五彩池水”(轮廓)时,电子绘图软件允许教师反复的修改和完善,这些都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以教学《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运用传统的辅助教学方式时,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会使用投影或者挂图展示淅淅沥沥的雨幕中,五彩缤纷的美丽秋色。有的教师就绘制了多张投影片,其中一张绘制的是许多“小雨点”(水滴状空心图案)从空中落下来,另外几张有的是金灿灿的银杏叶,有的是红彤彤的枫树叶,有的是紫莹莹的葡萄串。教学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是因为没有动态变化,课堂气氛并没有达到顶峰,而且正如之前提到的,由于制作的数量和难度都不小,不仅画废了多张投影胶片,还耗费了三天的时间。这位教师的精神固然可贵,然而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绘制投影胶片上,令人颇有事倍功半的感觉。
而另一位语文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辅助课件时,先是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到了需要的制作幻灯片教学课件所需的枫叶、葡萄、银杏叶等图片素材,然后把它们一一插入到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中,又自己用PowerPoint软件自带的绘图功能画了一个小雨滴,并通过“复制-粘贴”的方法把这个小雨滴变成了一片小雨滴,再运用PowerPoint软件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的加上一个动态效果。“秋天的雨”的教学辅助课件就制作成功了。后来这位语文教师又从网上下载了一首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前后耗时不到一个小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特别是朗读文中的经典段落时(课后需要背诵),因为有配乐,学生感到特别新奇,纷纷请求教师给一个朗读的机会,后来教师不得不临时加了一个全班齐读的环节,而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比较完整的背出该段文字了。这节语文课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可见如果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保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效率,还能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气氛。
通过一系列对比,我们可以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的构建小学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云龙,陈建东,叶东升.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效性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3)
[2]陈兵.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整合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9)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本真教育 教育改革
引言
数学主要是通过数字与各种符号诠释的,这些数字与符号都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快捷与真实地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充分回归本真,把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教学语言等充分简化,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一、重拾教育本真,简明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与思考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就会发现其存在很多弊端:现在的教育制度逐渐异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断简化,取而代之的只是对知识的机械传授,过于重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违背教育本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本真,失去原本应有的幸福成长过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考,教师应该不断思考教育的真谛,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实现学生天性的解放,真正尊重学生,使学生发展个性,回归教育的本真[1]。
高中数学在高中整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要使数学课堂回归本身,高中数学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切实安排好教学环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教学的主线与结构,逐渐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的内容时,不能仅仅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掌握两个排列组合的公式上,而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排列组合的方法,清楚在每种解题情况下如何选择解题方法。以插空法为例,教师可以让七位学生排成一排,通过不变的变换位置,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排列组合问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二、回归教育本真,简化教学情境
要使教学回归本真,就要让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回归本位,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目标,使师生都收获幸福。首先,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争取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树立“卓越发展,和而不同”的教学观念,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师要追求教育特色,使学生更快融入数学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新课程改革发现,教材中几乎每一道题都图文并茂,新添了数学名师的精品展示区,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大量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研究表明,每一节课学习数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数学教师在这段时间中所做的都是进行花哨的情境探究或者是时髦的模仿形式,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迷茫,不仅起不到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反而干扰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教育的本真,从旧知识入手,更好地切入新知识。例如,在讲集合之间的关系时,数学教师可以先从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入手,让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基本关系,由此学习子集、交集、并集等概念,不仅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集合的概念,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引入,学生能够明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课后能够更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坚守教育本真,简练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要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就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及其他外部因素着手,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探究的新鲜感与成功的喜悦感等。教师要由教学环节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环节更简练,协调每一个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2]。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内容时,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立体感,使学生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在大脑中更真实地浮现立体图形,简化解题步骤。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不仅能够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愉悦。
br>
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要做好本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真正尽显数学知识的魅力,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本真与实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英语;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让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来说,我用过以下一些操作,提出来请广大老师批评指正。
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小学英语课加以整合,即与小学英语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按人脑的联想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将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动画、图像、声音、视频等其他媒体信息结成一体。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最大障碍之一是缺乏语言交际的真实情景,学生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能否通过语言材料想象交际情景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因此,就外语学习本身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可以为我们创设模似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做看图造句、说话,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在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所以我积极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交际机会。我通过计算机,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不仅缩短了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活动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小学英语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目标是能想象和创造使用语言的交际情景;能根据语言规则生成新的语句;能根据所提供的画面或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并能用言语加以表达。为此,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便于探索协作的学习工具,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以及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其中学习策略是关键,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它能把创造性思维理论落到实处。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大量练习的过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听、说。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同一时段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希望有分层次的练习内容。而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为此,我采用个别化的交互式学习系统。让计算机在教学软件的控制之下,部分承担教师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创设英语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新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知热情。
在创设新颖情境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教学信息的多媒体化使它呈现的学习情境,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唤起他们进行探索、创造学习的激情。根据这点,我积极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 以最佳的情景、画面、音乐、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借助有关情景能正确运用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我在讲book 5 Christmas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这种节日的气氛, 我把从网上捕获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贺卡及插图和几首圣诞诗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课上我的解说和介绍,使课堂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圣诞节, 当学生看到这新颖的画面,就产生了好奇心,很想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时就让他们通过计算机进入课文有关的单词和句型的学习,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当中学到了知识,了解了圣诞节。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巩固基础知识教学
学习英语不能只靠课上40分钟,课下的学习也非常关键。电脑也帮了我很大的忙。例如,我经常组织学生用电脑把我们课上学过的内容组成生动的小短剧、 对话。引导他们看一些英文版的散文,歌谣…… 了解一些风俗习惯,这样学生们不但更好的掌握了知识,还对以后学习英语创造了机会。
再者,我在新课和习题处理上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我运用简明的图片,花样的题型设计,想达到的目的上使用不同的效果显示,尤其是各种教学软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当然,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决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许多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如何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协作、不懈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