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市值管理;中小型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一、文献综述
中国资本市场实现全流通后,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参与证券投资的投资者队伍成长壮大,给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所谓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指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不仅强调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最大化利润,而且重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股价管理,使得股价真实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
龙舒婷(2011)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国家财政政策进一步考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企业控制权市场空前活跃,企业被并购威胁大大增加,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值管理挑战,提出要做到“开源节流,相机而动”。毛勇春(2012)认为,对上市公司而言,其市值管理的需求集中在如何实施投资者关系维护,以保持其在资本市场的正面形象,如何进行再融资以改善资产负债的结构,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以凝聚公司的管理层与核心员工,如何行进并购重组以达到迅速扩张公司规模和积极的效益,从而科学地实现公司市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及挑战
1.资本市场波动剧烈,中小型上市公司估值大幅下降
中国资本市场在全流通时代经历了波澜壮阔、惊涛骇浪式的市值变动,截止到2012年底,上证指数跌落至2269点,总市值15.79万亿元,A股估值水平大幅回落,平均市盈率为15.48倍。
中小型上市公司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业绩成长性好,股本结构小,市盈率较高,股价波动较大,中小板和创业板是中国中小企业上市的主要市场。高市盈率高股价的中小型上市公司为公司股东以及投资者带来了爆发式的投资回报。管理层针对新股发行“三高”的问题连续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创业板的资产泡沫破灭,上市公司估值大幅回落。短短三年时间,创业板指数下跌了38.02%,中小板综合指数的跌幅为35.71%。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为28.79倍,相比较2009年下跌了48.73%,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33.07倍,相比较2009年下跌了58.53%。
2.中小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不强,面临再融资困境
大多数中小型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出现“变脸”,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明显下滑,成长性堪忧。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308家中小板企业在上市后三年内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占中小板股票总数的43.94%,20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占股票总数58.3%。上市公司再融资既要满足一定的业绩条件,又需要股价走势的稳定来进行合理的定价,因此业绩不稳定以及股价剧烈波动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面临再融资的难题。
在2012年拟进行增发的公司中,将近有40家公司的融资计划宣告停止实施,包括武昌鱼、华昌达、大湖股份、科大智能、兄弟科技、蓝帆股份、九鼎新材在内的7家中小型上市公司宣布停止实施融资预案,累计涉及到636亿的融资金额。中小型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受到股价和市值的制约,定向增发方案获得通过时,公司股价与定向增发价格倒挂的现象十分普遍。
3.股东套现意愿强烈,股权集中度较为分散
中小型上市公司的股东大多数为个人股东或者财务投资者,在限售股解禁时减持套现的意愿强烈。根据WIND资讯,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小非股东减持股票累计4.92亿股,减持市值68.75亿元,中小板共有136家上市公司大小非股东减持股票累计12.18亿股,减持市值为163.48亿元。大小非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股票的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权集中度越来越分散。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37.37%,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3.92%,处于相对控股位置。
股权集中度较为分散直接影响控股股东决策的效率,尤其是在公司实施购并重组、战略性投资重大决策时,需要通过全体股东集中投票决策,中小股东的决策很容易受到公司股价近况以及投资情绪的影响,不能做出理性的投票决策,从而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负面影响,错失重要商机。
4.投资者及中介机构关注上市公司市值,市场监督力量增强
目前A股两市的总账户数约为2亿户,大量的中小股民参与资本市场的交易,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队伍成长壮大,而机构投资者正在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有77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59万亿元,社保基金资产3778万亿元,企业年金基金资产1863万亿元,专户理财资产1730万亿元。证券公司、公募资金、阳光私募、理财机构、企业年金等机构直接投资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市值的直接关系人,市值的波动决定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收益与亏损,他们更加要求上市公司做好自身的市值管理,规范公司的运营。
三、针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的对策。
1.增强主营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产品和市场单一,公司盈利能力弱,业绩很容易受到宏观环境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因此丰富产品结构,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价值创造至关重要。中小型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优势,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进行产业内有效并购整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施与自身管理实力相匹配的规模扩张,夯实上市公司的主业经营基础,提高市场控制力,有利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溢价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我国中小型上市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市场控制力相对较弱,在维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通过夯实主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对优势市场的控制,拓展新市场,是提高中小型上市公司主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中小型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突出问题是公司高管团队的不稳定以及公司治理的不规范,而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稳定的高级管理团队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股东为满足个人利益而减持股票不可避免,在维持公司经营及市值稳定的前提下,股东应提前做好减持计划,选择合理的时机减持股票,并配合上市公司做好投资者沟通及关系管理工作,避免股价的大涨大跌。
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于维持团队稳定,鼓励股东长期持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伴随着创业板中小板公司的批量上市,上市公司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新上市的民营企业是股权激励的主角,通过现金、期权、限制性股票的长期激励计划,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经营团队利益有效结合,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
3.设立有效的市值管理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
一个有效的市值管理方式帮助上市公司及股东平抑市场波动,使得公司市值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股东财富。上市公司可以运用的资本运作方式包括非公开增发收购资产、并购重组、分红派息、转增资本、大股东增持与减持、资产注入、资产分拆、股票回购等。举例来说,上市公司选择在股价较高时,进行资产的并购整合,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优质资产,增发少量股票引入战略长期投资,做大做强主业,增加公司的净资产,提高盈利能力和公司市值。在股价相对较低时,公司股东主动在资本市场增持股票,提振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的投资信心。上市公司不应盲目扩张股本稀释股权,不能在股价过高时实施股票回购和增持,增加公司财务负担。
4.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公众形象
中小型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大,更应重视投资者管理管理,通过投资者关系的维护,形成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与信息传递机制,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使得投资者认可上市公司的价值,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预期偏差。上市公司应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职能,推崇“真诚沟通,共享成功”的管理理念,重视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公司上层,并制定适当的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举措,通过有效的媒体策划宣传,有针对性的路演安排将高效传达上市公司的积极信息,为公司资本运作的顺利开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过路演和投资者见面会,展示上市公司的正面形象。
参考文献:
[1]谢风华.市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月9日下午,双汇发展(000895.SZ)高管们在北京召开了董事会,审议通过了重大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修改公司章程等9项议案。公司同日公告将于12月底举行股东大会,如果上述议案得以通过,将意味着双汇发展等待近八个月之久的整体上市方案将正式收官。
70岁的双汇发展董事长万隆,是这次双汇发展大重组的操作者。11月底重组方案公告后,万隆旋即开始了赴四地基金公司路演,北京是本次路演的最后一站。路演间隙,万隆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采访。
12月7日,双汇发展在A股市场市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万隆认为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记者了解到,在为期数天的路演中,虽然最终双汇管理团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重组方案进行了微调,但与市场和机构的预期仍有差距,这些无疑将成为新双汇发展过程中的待解之题。
重组方案微调
由于股价连续多天涨停,万隆这一行基金路演十分顺利。“股价涨了这么多,多少个涨停,他们很高兴。”万隆告诉记者。不过逐日增加的账面财富也并未让基金经理忘记就重组方案的关键问题跟管理层进一步谈判。11月30日上午,万隆在跟各家券商研究员召开的电话会议中,就有一家券商研究员对注入资产价格提出疑问,希望能将价格调低。
招商证券当天的研究报告指出,给予双汇发展目标价格100元,拆分看,其中30%来自于公司新一年的业绩增长,30%来自于股份外资产业绩的超预期增长,只有剩下40%来自估值的折价。相比于同行业公司安琪酵母的9倍PE(市盈率)、新希望2009年业绩的12倍PE定位,双汇集团给出的18倍PE注资方案高出不少,认为调低到2010年业绩的15倍PE可能会更适当一些。
此前,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面对研究员,万隆及双汇集团均未就能否调整注入资产价格有任何松动的口风。但12月9日开完董事会后,万隆告诉记者,经过跟基金公司的沟通,方案进行了微调,范围包括注资价格和业绩承诺。
从双汇发展12月10日的公告可以看出,方案主要在两个问题上进行了微调。其中之一是将置入资产的评估价由339.4亿元略降到318.6亿元,折合将PE倍数由2010年的18倍微降到17倍,向股东定向增发的股本可减少4000万股。同时也将拟置出资产评估值下调了3.3%。
另一个问题是将机构所关心的业绩承诺写入了方案。双汇发展承诺拟注入资产2011~2013年考虑加总净利润分别为24.9亿、31.3亿和38.5亿元,增速分别为33%、26%和23%,如果扣除给员工的6%的激励费用,则增速变为27%、27%和24%。若拟注入资产在实施后三个会计年度内,实际盈利未能达到上述业绩承诺,双汇集团将按一定比例计算股份补偿数,该部分股份将由公司以1元总价回购并予以注销。
释疑MBO
谈到本次双汇重组,绕不开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MBO。但万隆在采访中一再强调说,“我们这不叫MBO,是员工持股。”重组完成后,双汇集团近300人的管理层及业务骨干将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享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此外,双汇发展还在此次方案中提出,将从上市公司拿出6%的股权用于员工激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修改过的方案并未就如何实施这部分股权激励给出具体的要求和条件。
在采访中,万隆透露双汇筹谋MBO已久,不断强调MBO的好处,认为现在完成MBO后可以让他看到双汇发展一个很好的未来。万隆认为,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管理、技术上的支持,员工也连心连力,所以把股权人格化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在2010年3月19日重组停牌之前,双汇发展的总股本为6.06亿股,总市值为300亿元左右。此次重组方案公布后,双汇发展市场价格从50元起步,最高涨至100元以上,其总市值按照发行后12亿左右股本计算,总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元。
由此,这次重组不仅是让双汇集团解决了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让这几年来一直绕道海外的管理层持股计划彻底公开化,并直接走到了上市公司绝对控制人的位置。双汇集团263名高管及员工的利益,将直接对应二级市场的股价和市值。
双汇发展最新公布的重组方案显示,在完成重组后,罗特克斯公司将直接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75.46%的股份。双汇集团员工成立的项目公司兴泰集团(Rise Grand Group Ltd.)持有罗特克斯30.23%的股份,用于接下来三年进行员工激励的项目公司运昌公司(Chang Yun Holdings Limited)持有罗特克斯6%的股份。
这意味着双汇集团高管及员工合计持罗特克斯公司股份达到36.23%,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27.33%。以12月7日双汇发展突破千亿元的市值来计算,双汇集团高管及员工的身价已经接近300亿元。在兴泰集团的持股结构中,万隆本人持有股份14.4%,约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28%,即其身价至少在30亿元以上。
这让万隆本人及双汇集团上下员工都开始对上市公司市值的变动格外敏感。
在马不停蹄的路演过程中,万隆时刻关注着双汇股价的上下变动,经常跟身边的董事会秘书杨挚君计算着市值的多少。
未了之局
从方案公布后部分券商的报告来看,调整部分似乎并未完全达到研究员的预期。
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认为,关联交易问题仍需与公司充分沟通和协商。本次重组后,公司在辅料的关联交易上并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尚未注入上市公司的三家关联公司绝大部分业务都是围绕上市公司而展开,虽然2009年的全部利润尚不到5000万元,但是不排除未来还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双汇发展的公告显示,未注入的三家公司分别为漯河双汇泰威逊食品有限公司、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杜邦双汇漯河食品有限公司。除此之外,本属于上市公司的物流公司此次被置出上市公司,也遭到市场质疑。
招商证券认为,如果双汇物流不置出,双汇泰威逊公司、杜邦双汇漯河蛋白以及杜邦双汇漯河食品等三家公司都置入进来,一进一出,股份公司失去了至少增加1亿元净利润的机会。双汇物流担负着整个公司产品的运输任务,双汇泰威逊公司从公司采购猪小肠,再把加工好的猪肠衣销售给公司,关联采购与销售达数亿元,蛋白公司的大豆分离蛋白也是公司火腿肠产品中的重要添加剂。从更好的解决关联交易角度看,这些资产都应该留在股份公司。
国金证券的报告也指出,上述相关配套公司主要以猪肠衣、香辅料、蛋白及卡拉胶的生产销售为主,2010年这部分的关联采购金额预计在7.5亿,关联销售金额2.5亿。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配套公司与肉制品加工紧密关联,若能放入上市公司则是最佳。
北京的一位私募人士跟记者交流时说,从与基金沟通后形成的方案来看,双汇最终方案做了微调,但仍未达到机构的预期,这说明管理层还是比较强硬的,特别是注入资产价格的方面,仅从18倍PE微调到17倍,更能说明问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市值管理
1 公司治理结构的组成
在大多数国家公司法的条款中,都规范了现代公司治理的组织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高层经理人员等执行机构和监事会组成,主要包括股东和股东权利、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其中,股东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应当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2 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针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有意识地主动运用科学的、合规的经营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公司市值最优化的战略性管理行为。其中包括:价值创造最大化,即通过科学有效的产品经营、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优化和良好的资本运作等行为,努力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价值实现最大化,即通过长期、及时、有效、主动的市场沟通行为和补充的信息披露,使其内在价值被投资者充分认识,从而使得市值与其内在价值相符合、匹配;价值经营最优化,即当市值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大幅背离时,上市公司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经营市值。
3 公司治理结构与市值管理关系的相互作用机制
3.1 价值管理理论 价值管理理论(VBM,即基于价值的管理,在文中对两种概念不加区分)是基于价值理念发展而来的一种价值管理理论。价值管理是以价值导向作为公司战略制定、融资安排和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指导管理者制定相关的经营战略做出战略决策以安排最优资本结构、设计激励方案从而最大化企业价值。西方主要沿着价值评估和价值创造两个方向研究价值管理,从发展看,两者互相融合而形成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综合管理理论体系,总体目标过程描述价值评价。
3.2 市值管理和公司治理与价值管理的关系 市值管理概念诞生于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它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即基于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或次强势有效的市场环境。市值管理虽然不同于价值管理但又不能够脱离价值管理,具体而言,市值管理是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综合管理,而价值管理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管理。两者都以增进现金流、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根据价值增长规律以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好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即好的市值表现;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好的市值。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力度的加强,市值对企业价值的反映必然越来越有效。从长期看,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决定市值。因此,研究市值的基础就是企业的价值,市值管理作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特色概念,建立在价值管理的基础上,是价值管理的延伸,其本质仍是价值管理。
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的制度保证,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以及战略规划实施中都发挥着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提供了一种运行基础和制度保证,并通过绩效评估、薪酬规划等手段促使企业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公司价值创造和公司治理是分不开的。而有关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研究文献,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对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作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表明,市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而公司治理是价值创造的价值驱动因素,是价值创造的制度保障,因此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研究市值管理和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共同的入手点就是企业价值创造。
3.3 公司治理和市值管理的关系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析公司治理与市值管理的关系,从企业价值创造入手,分析得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影响公司市值管理的效果的因素之一。
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因素就是公司治理,并且,公司治理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制度保障。由于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的管理水平、战略执行能力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从而直接影响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根据LLSV(2002)的实证研究,具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上市公司,减少了内部人分流公司现金流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内部人与外部人在价值判断方面的差异,产生了更高的Tobin Q,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公司治理溢价。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得公司治理机制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的委托问题,有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公司治理机制的引入带来了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要求,这些要求能够促使管理层经营管理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从而强化了股东的监督和经理人的自我约束,降低了成本从而提高了公司市值管理的效果。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够使委托人和人的目标函数尽可能相似,使得经理人员能更好的维护股东的价值,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对市值管理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国芳,王华.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管理新特点[J].经济,2009(9).
[2]施光耀,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8.
[3]李心丹,肖斌卿,王树华,刘玉灿.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J].管理世界,2006,9.
概念解释
(一)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市值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股票价值加上债券价值。由于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因此企业的市场价值主要是指企业的股票价值,即股份数×股价。市值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更能准确的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并努力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
市值管理的三个评价维度: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关联度。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实现是目标,价值关联度是考察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只有这三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取得较好的市值管理绩效。
(二)并购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指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其目标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控制权。通常主动出击兼并或收购另一公司的企业被称为并购企业,另一方被称为目标公司。结果是并购企业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者改变其产权结构,成为并购企业的控股子公司。
我国并购市场对并购的定义比较模糊,包含了兼并、收购、托管、股权转让、资产置换、无偿划拨等行为。本文所指“并购”是泛指一切引起企业所有权改变或者产权转移的行为。
市值对并购活动的影响
(一)市值与并购动因
按照Shleifer和Vishiny(2003)的模型,行为经济学假说认为并购交易的主要驱动力是并购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该假说假定市场是非有效的,即市场对企业市场价值的评价存在偏差。理性的管理者会以被市场高估的公司股票去购买被低估了的相关公司的资产。并购的实质是并购企业价值被错误估价后,管理者为了获得错误估价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保值策略。按照其解释,在并购浪潮中一定会发生大量的换股并购(StockSwapMerger)。Harford(2004)对该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上述假说。
另外,为获取市值差额收益的投机心理,也是一些并购活动的重要动机。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市场的短期投机性较强,投资者热衷于炒作投资概念和题材。并购公告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财富效应,会引起相关企业股价的上涨。一些投机资本家利用并购事件进行概念炒作,低买高卖,从中赚取超额收益。
(二)市值与换股并购
换股并购是指并购企业通过本公司股票换取目标公司股票的并购。良好的市值表现可以提高并购企业股票的支付能力。目标企业也更加容易接受换股并购的方案。同时,换股并购也会对并购企业的市值产生影响。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只有当管理层利用所拥有的私人信息意识到企业股价被高估时,并购企业才会选择换股并购。因此,换股并购会让投资者产生并购企业市值被高估的预期,当并购消息公布时,并购企业的股价会因投资者的预期回归而趋于下降。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的研究表明,换股并购的并购企业在事件宣告期前后会有显著的负面效应(-2%到-3%的非正常收益)。
(三)市值与现金并购
现金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我国企业大多成长历史短暂,自有资金积累不足,因此需要向外部进行融资。市值规模直接反映并购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吸收能力。首先,在公司股本不变的情况下,市值越大意味着股价越高,从而股权融资的能力就越强;其次,公司市值越高,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得到更高的资信评级,融资成本也就越低。现金并购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低成本融资,而市值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融资规模和融资成本的高低。
对于市场而言,现金并购通常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表明并购企业的现金流较大,而且有能力充分利用并购所形成的投资机会。选择现金并购的企业股票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使其股价上升、市值增加。
(四)市值与反收购
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在全流通条件下,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市值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反收购能力的新标杆。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市值体现的并不仅仅是股价,而是公司综合实力的象征。市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其他企业的能力越强,反收购能力也相对越强。
并购企业市值管理策略
全流通时代,市值取代净资产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决定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大小,也影响着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市值管理,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市值的价值创造作用,为企业争取更多的并购机会,扩大并购融资规模,减低并购融资成本,还可以帮助企业增强反并购能力。并购企业在从事并购活动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
(一)并购前期:提高市值管理溢价
市值管理溢价是利用市值管理手段,对内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对外改善与投资者的交流,使得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认同,从而获得市值的溢价。并购企业为了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通常需要支付大量的并购溢价。通过提高并购企业的市值管理溢价,可以解决企业支付并购溢价的难题,从而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并购机会。市值管理溢价可以分为主业溢价、治理溢价、形象溢价等等。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那些主业突出、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众形象健康的公司支付溢价。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还普遍存在主业不明确、公司治理结构落后、企业公众形象模糊等缺陷,因此市值管理溢价的空间较大。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明确主业选择和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参加公益事业塑造企业健康形象等方式,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整个运作机制的信心,从而获得市值管理溢价。
(二)并购中期: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
并购活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投资者的支持。失去投资者的支持,不仅会导致并购的失败,还会让并购企业自身市值下跌。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为企业并购活动建立起一条长效、动态的资本补充机制,为其再融资计划提供有力支持。上市公司应注重与投资者关系的维护,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方式与投资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对于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并购信息,应及时与投资者、媒介和分析师加强沟通,及时规范地进行信息披露,增加并购过程的透明度,使得公司的发展策略和项目进展等信息能及时被市场所了解,以促进投资者对并购行为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股东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引进新的机构投资者,如证券投资基金、券商、社保基金、QFII、企业年金、保险基金等,这些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持有的份额越来越大。根据2004年的数据显示,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投资股票的资金达1602.52亿元,整体机构投资基金规模接近2500亿元,证券投资基金占机构投资比重的64%,2004年沪深两市股票流通市值约为10630.52亿元,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市值占沪深流通市值的15.1%。由此可见,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上是一股非常活跃的投资力量。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目前最大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状况进行分析,阐明证券投资基金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障碍,进而提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对策。
一、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与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途径是行使作为股东的投票权:(1)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案上的投票否决,如2003年基金联盟对抗招行发行百亿可转换债券的风波、2002年中兴发行H股计划风波和2000年深万科B股增发停发事件中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司股东参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方案的干预;(2)对于股权之争,基金可以通过公开征集授权委托权反映小股东的意见(如胜利股份股权之争)这种方式参与公司的治理;(3)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否决。我国未施行流通股东分类表决制之前,在股市非流通股占总股份50%①以上,流通股东是无法通过与非流通股股东“同权”表决权来维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在实施了公司重大事项社会公众股东表决制度②之后,其中对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流通股股东通过的要求要达到参会流通股2/3以上,虽然基金是最大的流通股股东,但根据截止到目前的资料来看,基金对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方案投赞成票占绝大多数,基金在参与公司治理中对公司的股改方案投反对票甚少(持股基金对上市公司三爱富的股权分置方案的表决中投了反对票,这是目前第一家因遭到基金公司反对而被否决的上市公司)。③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着一些损害投资人利益的事件,如公司重大事项不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和制衡机制上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对基金在参与公司治理中障碍的分析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对上市公司的实施有效的监控。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形成对上市公司实行一种有效制衡的机制(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是否能形成有效制衡则取决于基金的持股是否有规模效应,市场环境和基金的投资目标的实现是否允许长期持股,是否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有利益冲突。然而,在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确存在多方面障碍因素。
1.我国股市的市场环境欠缺,阻碍和抑制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影响了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1)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不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使投资者只能通过短期持股防范股市的非系统性风险。投资者持股的主要依据是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是否具有成长性,但由中联财务顾问和国资委有关专家对1339家上市公司共同进行的一份上市公司业绩评估调查显示,中石化一家的净利润就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25.44%,而占上市公司总数不到7%的前90户上市公司,其净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90%④。业绩集中表明投资者只有通过精选个股来长期持有,但由于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基金持股有限⑤,使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规模效应无法体现,投资者只能通过短期持股防范股市的非系统性风险。(2)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没有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产品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无法进行套期保值,持股者最优的策略可能就是选择短期持股。从2001年起就开始提出解决全流通问题,直到2005年5月股权分置正式启动,期间整个市场主要面临的就是非流通股的解决如何进行、何时进行的系统性风险,两个市场也从2001年指数振荡向下。2001年~2005年深证成指每年的变动率分别为-30.03%、-17.03%、26.11%、-11.85%和-6.65%,2001年~2005年上证指数每年的变动率分别为-20.62%、-17.52%、10.27%、-15.40%和-8.33%;深证成指由2001年年末的3325.66跌到2005年年末的2863.61点,上证指数由2001年年末的1645.97跌到2005年年末的1161.05点⑥。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是一个短期持股策略,从市场的振荡中获得收益。
2.市场对基金经理业绩的考核以及基金管理费提取的方式,制约了证券投资基金对所持股票公司治理的参与。(1)基金的本质是受托形式的专家理财,市场及基金管理公司对专家理财能力的考核短期化使基金经理行为短期化。一方面,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是以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为主⑦,特别是QFII、社保基金等其它机构投资者作为基金的持有人集中持有时,基金为防范高比例赎回风险,基金的资产配置要具备相当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开放式基金按照净值进行交易,基金的净值在市场上每日都是公开的,基金的净值及其基金净值动态变化情况成为市场及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经理理财业绩考核的依据,也促使基金经理更加重视资产的短期收益。(2)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费是根据其基金净值来提取,因此基金经理人往往是以最大化其基金净值为目标。目前基金净值的大小主要与较高的资本利得有关,因此基金对股票最基本的偏好是股价的增长率,基金经理人根据市场热点频繁调整所持股票,缩短了持股时间,抑制了基金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的积极性。
3.证券投资基金与持股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利益冲突,抑制了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司与持股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两方面:(1)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基金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参与的障碍。目前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属于契约型,是非法人的基金组织形式,其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形成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公司(受托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管理人(委托人)几方面者的制衡机制,有效保护相关各方的利益。但在我国的实践中,基金持有人利益代表缺位,基金托管人地位不独立,作为基金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又在发起过程中被选聘为基金管理人,最终形成基金管理公司的一方独大⑧。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股东目前的控股股东主要是证券公司,由于证券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保荐人、股票的经销商或包销商、财务顾问等,势必会影响在证券公司控股下的基金的持股以及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投票权的行使。(2)基金管理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影响基金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制衡机制。上市公司既是基金的合法投资者,又是基金的合法投资对象,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持有基金来影响基金对上市公司的制衡机制。
三、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有效参与的对策
1.改善我国股市的市场环境,促进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1)建立完善的股市进入和退出机制及其市场披露制度,使市场具备优生劣汰的机能,使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得到提升,使基金愿意长期持股。随着股权分置的推进和全流通股的实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的规模效应凸现,一方面要发挥其在治理公司的有效制衡作用,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防范大股东损害其它中小股东的利益。(2)完善市场交易工具,通过金融工具制衡市场。要尽快推出股票的融资融券业务,积极推出股指期货、股制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使投资者可以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或投机,有效的防范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基金及其投资者长期持股。
2.改变基金经理业绩的考核方式,促进证券投资基金对所持公司的治理的介入。建立基金经理层的长期激励制度,推出适合于基金运作的股票期权计划,使基金经理行为长期化,同时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市场透明度提高,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信息成本下降,更加会刺激基金长期的持股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3.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法规,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1)要完善基金的法律法规⑨,形成受托人、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的有效制衡机制,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2)明确基金只是委托理财的形式,基金持有人才是基金真正的所有者,基金持有人除具有相应基金份额的收益权之外,还有基金资产附带的投票权、表决权等权利。因此基金对持股公司的有关事宜进行表决实质上是以受托人身份代表基金持有人行使表决权,基金应向有关基金持有人披露行使相应权利的决策程序,并定期披露。(3)对基金与被投资公司存在的直接利益冲突(基金与上市公司相互投资)或间接利益冲突(基金的主要股东是上市公司的股东、上市保荐人、股票承销商、财务顾问等)的情况,基金应就利益冲突情况和处理方式向市场和基金持有人进行披露。新晨:
参考文献:
1.李季,王宇.机构投资者:新金融景观.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耿志民.中国机构投资者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股本稀释;市值膨胀;市值增长倍数
中图分类号:F279.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33-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8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股本稀释而导致市值膨胀的现象,即“股本稀释-市值膨胀效应”,这主要有上市前的股本设计和上市后股本稀释两种情形。
上市前股本设计。一般认为,放弃一定控制权的情况下,发行股本越多,可以筹集的资金就越多。股本扩大导致每股发行价降低的比例小于股本扩大的比例,拟上市公司在筹划上市过程中有意做大上市前的总股本,以保证在保持股权控制权的稀释一定比例下能筹集更多的资金。由于股票总市值等于股本总数乘以每股价值,因此当股本扩大倍数大于每股价值降低的比例时,股票总市值是升高的。根据Wind的数据,我国沪深两市1992―2005年共计有1387家公司上市,首发总股本为881亿,平均首发6352万股。而几乎同期1989―2001年纽约证券交易所首发公司1484家,首发总股本288.41亿,平均首发1943万股。我国沪深两市首发股本规模明显高于纽约交易所[1]。
上市后股本的稀释。观察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股本变化情况,有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通过各种方式迅速扩大公司总股本。虽然股本稀释会使得每股收益等比例下降,进而使股票价格下降,但可能带来填权效应。因此,在一家好公司在公布高转送分配时,有很多人认为会有填权行情,刺激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总市值不断上升[2]。特别是2007年半年报时,有高送转预期的公司股票行情几乎无一例外被拉起数个涨停。因此,可以认为股本稀释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总市值膨胀。
二、股本扩张――市值膨胀效应实证分析
(一)实证分析方案设计
样本选取。依以下原则来选取研究样本:(1)沪深300样本中股本扩张较为明显的上市公司。(2)剔除2007年每股收益为负数的公司,防止每股收益倍数出现负数。(3)最后选出了50家沪深300样本中的代表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数据请与作者联系)。
模型设计。选取不同自变量指标,分别建立两个回归方程。首先,选取X1、X4、X5、X6指标纳入回归模型,主要分析股本扩张对市值增长的影响,建立方程如下:
Ln(Y)=c+a1ln(X1)+a4ln(X4)+a5ln(X5)+a6ln(X6)+?滋(1)
其次,选取X2、X3、X4、X5、X6指标纳入回归模型,主要分析股本扩张的两种类型对市值增长的不同影响效应,建立方程如下:
Ln(Y)=c+a2ln(X2)+a3ln(X3)+a4ln(X4)+a5ln(X5)+a6ln(X6)+?滋 (2)
各指标含义:Y代表被纳入模型的公司的市价增长倍数;X1代表股本扩张倍数;X2代表上证指数增长倍数;X3代表净资产增长倍数;X4代表每股收益增长倍数;C为常数项。
(二)回归分析结果
首先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对回归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Prob(F-statistic)为0,说明该模型总体显著性很高,达到要求水平。R-squared为0.5578,该方程的解释程度达到55.78%,可以接受。Durbin-Watson值显示为2.0102,也是较为理想。因此,该方程在总体上的解释程度可以接受。同时,从上表可以看出,变量中X1、X4、X6的Prob值都小于0.1,该三个变量具有很高的显著性,而X5为0.9076,远大于0.1,不具有显著性。所以,回归分析表明公司市值增长幅度主要受股本扩张倍数、上涨指数增长倍数和每股收益增长倍数这三个因素影响,跟公司本身净资产增长幅度关系不大。并且X1系数为0.714465,大于0,说明股本扩张对市值增长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股本扩张可以带来市值增长。
上述分析表明股本扩张确实可以带来市值增长,那么股本扩张的两种形式,即实扩张和股本稀释对市值的影响如何?再次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对回归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
Prob(F-statistic)为0,说明在置信水平为0.1的条件下,模型总体显著性很高。R-squared为0.5627和Durbin-Watson值显示为2.1023,方程解释程度总体上不错。变量X3、X4、X6的Prob值小于0.1,具有较强的显著性,X2略大于0.1,显著性很小,X5则远大于0.1,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回归分析显示股本扩张的两种情况中股本稀释对市值影响具有显著效果,而实扩张显著性不高。且X3的系数为0.7320,说明虚扩张对市值影响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
上面两个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净资产增长倍数对市值不具有显著性,而其他几个变量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性,从模型中剔除X5,对X2、X3、X4、X6进行一次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
结果可知,各项指标正常,整体显著性很高,解释程度为56.24%。每股收益倍数的系数为0.4001,实扩张的系数为0.5735,虚扩张的系数为0.7522,每股收益倍数系数小于股本稀释倍数系数,如果公司进行股本稀释,则市值则会随之增加。因此,无论是上市公司以哪种方式稀释股本,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市值膨胀效应。
三、原因剖析及相关建议
(一)股本扩张――市值膨胀效应的原因剖析
1.上市公司层面的原因
(1)融资需求。公司进行IPO上市,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上市过程和上市后可以筹措到更多资金以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股票股利是无需分配现金,可以使公司留存大量现金,以支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并避免了给人以不分配的不良印象。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喜欢分配股票股利。(2)股权融资成本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股民购股影响程度不大,即使该公司不发放股利也不会导致该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虽然债券融资由于利息的抵税作用,成本要小于股权融资成本,但事实上,上市公司将大部分利润作为留存收益,不发放现金股利,无形中就降低了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促使企业更多通过配股或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3]。
2.投资者和市场方面的原因
(1)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差。从维护公司形象考虑,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现金股利而很少采用股票股利形式,一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数量及稳定程度成为衡量该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及成长性的重要标志。一旦公司股利政策达不到投资者预期,势必导致股票价格下跌。但在目前我国这种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 分红与否、分红多少、分红政策是否稳定等对公司股价及市场形象影响甚微。
(2)二级市场对送股反应较强,而对派送现金反应较弱。投资者主要是期望从股利波动中获利,而送红股又是二级市场炒作题材,填权可能性很大。部分上市公司利益相关人或机构利用其影响促使管理者分派股票股利,甚至是高比例送股或转增股本,从而促使股本不断扩大,股价也随之炒作上涨,导致市值不断膨胀。
3.政府监管方面的原因
我国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没有规定硬性规定分配或不分配现金股利的条件等。上市公司可以随意用股票股利进行利润分配,使上市公司的股本不断扩大。另外,缺乏退市制度,使得公司可以不顾股票价格不断扩大股本[4]。
(二)相关政策建议
1.建议设立市场最低流通股价。即流通股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平均价不能低于最低价,否则实施退市制度,这样可以迫使上市公司时刻关注股价,对股本稀释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如果价格过低也可以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缩股。
2.设置新股最低发行价。比如,NASDAQ和美国证券交易所规定最低发行价分别为5美元和3美元。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其发行价格的设计跟其每股收益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准备上市的公司业绩不足支撑最低发行发行价时,必须通过缩股来提高每股收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上市公司在IPO股本设计的时候盲目稀释股本。
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应通过立法形式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规定具备股利分配条件的上市公司必须进行分配,以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5]。
综上所述,实证研究分析表明,我国股市确实存在股本稀释-市值膨胀效应,上市公司市值的增长与股本实扩张、股本稀释、每股收益的增长、上证指数的增长有很大的关系,且都是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股本稀释倍数对市值影响程度远大于每股收益增长倍数对市值的影响程度,以至股本稀释稀释每股收益的时候,相对股价反而上涨,引起市值膨胀。公司股本稀释的越快,其市场价值就上升的越快,而市场却忽略了股本扩张是否带来了公司价值的真正增长,这也是市场炒作、投机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健元,陈大明,刘桦.中美股市股本比较与政策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52-54.
[2]丁昊.我国股市泡沫的成因及对策透析[J].理论前沿,2002(6):33-34.
[3]王业,李国富.大额送转股公司的成长与风险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6):85-92.
[4]刘兰.基于博弈论分析的股市泡沫成因研究[J].经济师,2007(7):36-38.
[5]杨兵.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及其完善[J].时代经贸,2007(5):107-108.
The Analysis ofBlue-chip Companies' “Equity Dilution Capitalization” Effect
SHANG GUAN Fu-le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phenomenon for the listed firms in China,that is capitalzation expand rapidly after equity dilution. This paper takes value assessment theory in the modern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a foundat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nancial statement of firms, find out the reason for capitalization expand. This paper used empirical analysis and gives out suggestive measure for the effect.
大股东是否积极认购
定增方案未公布时,信息相当少,只能考虑一个关键性指标:大股东是否积极参与?
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大股东会把定增价格定在对自己有利的位置。而大股东心目中的定增价格跟当前股价的差额,其实就是套利的空间。按规定,上市公司定增价不能低于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0%。所谓基准日有3个,分别是董事会决议公告日、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日或发行期首日,其中上市公司最好控制的是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因此公司一般都会在股价达到预定目标后突然停牌召开董事会。
情况一:假如大股东打算积极认购,那么认购价格越低越好。因此大股东往往会先把股价砸下去,再突然停牌宣布定增。
例如众和股份(002070.SZ),2014年2月份即有定增传闻,此后断续下跌,在公司停牌宣布定增后,大股东认购了1/5。此后,股价虽有调整,但一直上涨。
情况二:假如大股东并不打算认购,那么股价往往会在定增方案公布前就大涨。这种案例实在太多了。
情况三:在定向增发之前,大股东曾经疯狂减持,持股数量已低到不能再低(再低就会失去控制权)。此时打算推出定增的话,大股东通常会积极认购。这种大股东其实很擅长玩资本运作游戏,高位减持低位买回,最后持股比例没减少,但凭空从二级市场赚了几个亿。
例如华丽家族(600503.SH),2011年6月宣布进军乙肝疫苗,事后来看,股价当时处于历史高位。同年7月大股东解禁,马上开始减持,乙肝疫苗概念完全是为了配合大股东减持而设计的。2013年1月,大股东减持完毕,持股比例从40%骤降到5%左右,紧接着高管开始减持。同年11月底,推出定增方案,定增价4.17元。随后高管不再减持,董事长也开始在二级市场增持,一切都是为了能让定增方案顺利实施而保驾护航。虽然到目前为止,大股东都没宣布最终是哪些人参与了定增,大股东认购多少。但是由于大股东持股比例已经低于控股线,因此我在董事长开始增持时,就已认定大股东会积极参与认购,会再玩一次高抛低吸的游戏,因此从4元起就一直持有该股。
需说明的是,大股东为了稳住投资者,会象征性地认购一丁点。所谓积极认购,认购数量至少要15%以上,越多越好。最极端的例子是大股东全额认购,其认购价格必然就是该股长期的价格底部。例如,雏鹰农业(002477.SZ),2013年6月27日推出定增,大股东全额认购,耗资8.2亿元,半年后竟然短期内跌破当时的增发价,此时就是千载难逢的抄底良机。2014年9月24日,雏鹰农业因重大事项停牌。
大股东的认购方式也很关键,以现金认购最佳,假如以股权或资产做对价,则大打折扣,因为资产价格都是含有水分的。
上市公司通常会把寻找合适投资者的任务交给券商,而券商也往往会成立集合理财产品专门参与某些定向项目。因此,假如投资者资金量比较大(至少100万元),往往券商主要会询问是否参与某定增。
增发参与者实力如何
当定增的详细方案出来后,我们就拥有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定增的好坏程度。
除上文所说的大股东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用现金出资,第二个关键指标是,有没有实力派参与定增?首先,金融资本大鳄是否参与,一些“XX系”就是专门在二级市场折腾的高手。例如大康牧业(002505.SZ),2013年6月13日宣布定增,引入“鹏欣系”。2014年6月4日再次宣布定增,收购大股东(鹏欣系)的两个牧场。大康牧业的股价从6元一路上涨。
其次,著名的PE机构是否参与。新天域、博裕、中信产业投资、厚朴、Primvera(春华)、鼎晖、PAG(太盟)、中信资本、弘毅、复兴、凯石、天堂硅谷等。这些PE机构通常会成立一个专项基金入股(而不是以公司名字入股),因此需要搞清参与定增者“XXX信托”到底是哪家机构发行的。例如赞宇科技(002637.SZ)2014年5月21日宣布定增,定增对象为永银投资和硅谷久融。其中永银投资是大股东和公司高管一起成立的公司,硅谷久融是天堂硅谷设立的基金。
其三,是否有著名私募参与。例如徐翔、王亚伟。
最后,著名牛散是否参与。他们其实往往是某些机构的马甲账户,并非个人投资者。
此外,在挖掘参与者背景时,应特别注意两类公司,一类是突击成立的公司,成立时间不足1年,没有主营收入,通常都是专门为了这次定增而设定的。一类是公司注册地址跟上市公司地址都在同一城市的,通常意味着两者是有关联的。又或者公司注册地址跟实际控制人的家乡相同,通常都是裙带利益者。假如这些公司的认购数额比较大,则可以理解为本次定增很可能是一次利益输送,也算是潜在的利好。
例如,广陆数测(002175.SZ),2014年8月,一个叫吕奇伦的人突然在4天内举牌拿下9%的股权。然后公司在9月推出定增方案,定增对象是4家机构和一个自然人:南通富海投资管理中心、宁波博创金甬投资中心、上海静观创业合伙企业、北京广源利达投资发展中心。除了北京广源利达投资发展中心的成立日期是在2011年1月,宁波博创金甬投资中心成立于2013年11月外,其他认购对象均成立于2014年,且尚未开展业务,极有可能是专为此次定增而成立。自然人名字叫石莉,公告显示,最近5年,石莉曾在桂林电视台从事主持、采访与编辑工作,自2013年7月开始,担任桂林港建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经营部经理。石莉竟然能掏出1亿元现金参与定增,说明背后有金主。而大股东并没有参与这次定增,定增完成后,其持股比例从15%降到11.5%,与第二股东、第三股东的持股比例越来越接近。因此综合上述信息,我认为有人利用上述几个马甲在收购广陆数测的股权,这次的定增也是专门为了更换大股东而量身定制的,类似于借壳重组。
第三个关键性指标是,公司市值。一个市值太大的上市公司,哪怕出一千个大利好,股价的上涨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对于一个小市值公司,一个小利好就能把股价翻一倍。其中的逻辑也很容易理解,所以,尽量不要参与市值已经超过100亿元的公司的定增行情(仅有少数个股是特例)。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最佳,30亿-50亿元也很不错。
第四个关键性指标是,募投项目是否有想象空间?普通投资者由于行业背景知识缺乏,自己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是不可能的,还是直接参考券商的研究报告或者听听业内专业人士的分析。但有几个方面可以从常识判断。比如募资是为了“补充流动资金”,这是最没想象空间的说辞。所筹资金应该另有用途,只是事情尚未完全确定,因此大股东故意隐瞒普通投资者。
或者说,“扩张已有产品的产能”,假如目前设备的开工率低于80%,则说明这家公司纯粹是来骗钱的。再如,“对前期募投的项目追加资金”,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很烂。还有,“合伙成立新公司或收购一家公司”,这要看新公司的业务范围是不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并且新公司的规模跟上市公司规模相比是否足够大。至于募资是“收购同行”,这要看该行业处于什么阶段,假如行业已经处于成熟期,只能靠抢竞争对手蛋糕份额来生存,则是坏事。
但如果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这是最有价值的定增类型,因它另有所图,后面的故事往往会很精彩。如引入新的大股东完成借壳重组、引入实力PE机构协助公司做市值管理、引入一致行动人来更换大股东。
方案实施前后的股价异动
从定增方案公布到定增正式实施,还有一段日子,中途股价的波动往往会大幅偏离定增价:股价大幅高于定增价;股价位于定增价上方,但偏离幅度小于30%;股价跌破了增发价。
假如股价大幅度偏离定增价,那么在定增实施完毕后,股价往往就会阶段性回调或者见大顶。因为投资者都有“锚定心理”,他们会以定增价作为参照物来衡量当前股价是否被高估。一旦定增实施完毕,就会触发大量获利抛盘。而上市公司也已经如愿募资,护盘动力明显下降,因此股价上涨就会停顿。
那么如何区别股价是阶段性回调还是见顶?定增圈钱目的无非只有三种:找个利好借口,配合主力逢高出货(如大股东解禁、参与IPO的PE解禁);公司其实并不缺钱,定增只是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大股东确实想做好市值管理。对于第一种情况,股价见顶的概率较高,后两种情况,往往只是横盘震荡,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停牌一次,一个重大利好,遇到这种经常“做事”的上市公司,股价想不翻倍都难。
如何判断是哪一种情况?指标有三个:大股东是否积极参与了定增;这次定增的目的是否为了引进金融资本大鳄协助公司做市值管理;这次定增是否大股东打算把控股权转让?假如大股东没参与定增,并且定增后持股比例跟第二、第三股东的持股比例很接近,往往就意味着大股东打算把股权都卖掉。遇到大股东要卖股权,股价涨幅往往不会大,停滞在某个区间,时间跨度可能需要半年或1年。
如大康牧业2013年引入“鹏欣系”,同时还引入天堂硅谷协助公司做市值管理。在定增完成后,股价一直横盘。2014年,在“鹏欣系”的两个农场项目培育成熟后,再次定增注入到上市公司。第一次定增的目的是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第二次定增的目的就有圈钱走人的味道了,因第二次定增是上市公司掏钱购买“鹏欣系”的资产。一旦完成,鹏欣系落袋为安,股价就堪忧了。除非金融大鳄打算把公司作为其长期运作的平台,但是鹏欣系的运作平台是鹏欣资源。
再如丹邦科技(002618.SZ),2012年10月大股东开始减持,一直持续到2013年8月。2013年1月推出了定增方案,但一直到9月7日才拿到证监会批文,到10月才正式实施,期间股价从13元涨到45元。最终定增价为26.5元。所以,大股东根本没参与这次认购,纯粹是为了高位套现。果然,定增实施完毕之后的股价一直都没创新高。
假如公布定增方案前股价没有大涨(从最近一年的最低点算起,股价涨幅小于50%最佳),宣布定增后,股价也没大涨,一直都在区间震荡。这往往是大股东故意隐瞒利好导致,例如只对外宣布“募集资金用于补偿流动资金”。但是这种类型的定增最有想象空间,特别是定增实施完毕后,股价还在底部震荡的。
例如雏鹰农牧,2013年6月27日公司向大股东侯建芳定向增发5291万股,募集资金8.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增发完毕后,公司大股东持股从46.44%增加到51.27%,相当于大股东增持股份。该股就符合上述原则,大股东全额认购、定增公布前股价没大涨、定增公布后股价也没大涨、资金用途是“补充流动资金”。结果一年后停牌了。
又如恒逸石化(000703.SZ),2014年9月10日宣布定增,发行对象为公司控股股东恒逸集团之全资子公司恒逸投资。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其行为和走势特征跟雏鹰农牧完全一模一样。
再如中顺洁柔(002511.SZ),2014年10月9日宣布向董事长邓颖忠定增,募资也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复牌后已经连续涨停。在此之前,股价一直都趴在底部。
为什么中顺洁柔宣布定增后走势跟恒逸石化差别那么大?关键还是在于市值大小,恒逸石化市值88亿元,雏鹰农牧的总市值也接近90亿元,但中顺洁柔公布定增前市值才36亿元。此外,跟其募集的项目也有关系,假如募投的项目毛利率很低,那么市场认同度就低。
假如定增公布后,股价跌破了定增价。大股东必然会想办法把股价拉回定增价之上,但是也有一些保增发价失败的,最终上市公司不得不放弃定增。这其中,投资者需要判断的指标之一是,当前市场处于牛熊的哪个阶段?牛市跌破增发价非常罕见,但熊市,如2008年,千万别接飞刀,尤其是那种在牛市末期推出定增方案的,失败的概率很高。但在类似2010-2013年这样的震荡下跌市场中,保增发价有可能成功。
判断的指标之二是,这是否属于二次定增?一般上市公司是志在必得的,必定会全力保增发价。
指标之三是,公司的资金链是不是异常紧张?假如该公司资金异常紧张,那么他保增发价的动力就足。常见的草根指标如:抵押贷款时需要担保或需高额资产做抵押;拖欠工资;逾期贷款高;频繁跟高利贷接触;现金流每年呈下降趋势;拖欠账款现象越来越频繁。
指标之四是,当初想投产的项目是否已经产能过剩?
从这四个指标看,最好的套利机会是:处于震荡市(或熊市已经持续了两年以上)+二次增发+大股东积极认购+跌破增发价。后面保住增发价的概率非常高。
例如海南海药(000566.SZ),2010年9月推出定增,2011年1月跌破后快速反弹,5月再次跌破定增价,一直到了7月22日方案才获得证监会通过,公司在8月8日公布半年报,净利润大增59%,趁着利好,公司赶紧于8月16日实施定增。之后股价就一蹶不振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大股东不是万能的,万一遇到“特例”,唯一能拯救你的就是仓位控制和止损。
解禁时的机会
在定增实施前,大股东往往会给予参与者“保底承诺”,一般都会承诺稳赚20%以上。解禁期一般指解禁前6个月到解禁后6个月,这个阶段往往是大股东积极拉抬股价的时期,非常值得参与。
指标之一是,当前股价是否高于定增价30%以上?如果是,就意味着大股东不需要护盘,那么参与价值就大大下降。当前价离定增价的差距越大,参与价值越高。
指标之二,有没有实力强的人被套?上文中提到的著名PE、著名私募、牛散、创业小伙伴、三姑六婆等,都是,被套的定义是当前股价没能高出定增价30%以上。但以下机构属于“羔羊”: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公墓基金、社保、不出名的小私募。
指标之三,实力人士的持股比例是多少?单个投资者(机构)持股比例要超过总股本的1%,几个类型相似的投资者(他们通常是一致行动的)持股总数量不能低于总股本5%。低于上述要求,大股东往往没动力掩护他们出逃。
指标之四,当前市场处于哪个阶段?处于牛市和震荡市,大股东往往很容易就能拉高让机构出逃。假如处于单边熊,那么大股东往往只能等待市场环境变好才拉升,因此股价不一定会涨。假如对方实力太强,且急于套现,那么大股东会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接手。大PE机构就属于这种,他们手头项目非常多,一解禁就要走,有些时候甚至还没解禁就急于把股权转让给其他人。
指标之五,解禁前大股东有没有增持或利好?有几类利好应该引起重视:大股东在二级市场增持;前期高管密集减持,但进入解禁期后,突然不再减持了;宣布定增预案(掩护前一批定增出逃;业绩大幅预增;收购公司。
出现以下行为则是不好的现象:解禁期内大股东和高管也在积极减持;解禁期内出现大量大宗交易信息,并且都是折价交易。
指标之六是看公司属性。大型国企往往不承诺保底,小市值公司容易操纵股价。因此优先选择小市值的民企,次优选择小市值的国企。
指标之七是看实力机构过往历史运作如何。
“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董监高增持、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7月1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在例行新闻会上说,证监会已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立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维护公司股价稳定的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五项措施。这被外界解读为证监会给上市公司开出了“五选一”的维稳菜单。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措施得到了多数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积极响应。自7月初至7月15日,Wind资讯数据显示,两周内约有507家公司公告称,控股股东或者董事、监事及高管人员将增持本公司股份。
酒企高管增持“蛮拼的”
在本轮增持中,部分上市酒企甚至号召全员增持。2015年7月9日上午,山西汾酒(600809.SH)公告,打响白酒股增持第一枪。
在这份倡议书中,控股股东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集团所有员工发出倡议,号召公司全员今明(9日、10日)两日购入山西汾酒股票。尤其对控股股东管理层购入股票提出了明确的时间以及标准:集团公司副职(含副职待遇)以上干部于7 月 9 日、10日两个交易日内在二级市场增持不低于 2 万股山西汾酒股票;集团公司助理级干部于 7 月 9 日、10 日两个交易日内在二级市场增持不低于 1.5 万股山西汾酒股票;集团公司正、副处级干部于 7 月 9 日、10 日两个交易日内在二级市场增持不低于山西汾酒股票 1000 股。
山西汾酒董秘王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此次汾酒集团全体员工增持公司股票规模将达到1200万元。市场反应也非常迅速,7月9日当天,山西汾酒以跌停开盘,但经过10分钟震荡后,直线上升,并实现由跌转升,上午收盘时上涨7.26%,下午迅速涨停。
在几大白酒品牌中,除了山西汾酒大股东宣布全员进行增持维稳外,其他企业也宣布维稳股价的方案。
比如老白干酒(600559.SH)在7月11日称,大股东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承诺12个月内不减持公司的股票,并适时考虑对公司股票进行增持。上市公司支持鼓励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在本公司股票出现大幅下跌时,通过增持股票等方式稳定公司股价。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从金额上看,比重并不大,但其象征意义很明显,对中小投资者的心理影响更大。在此轮快速下跌中,后期主要体现出中小投资者受恐慌情绪影响下的抛售,所以重要股东通过增持显现对上市公司股价的信心,对中小股东的情绪是个很好的保护。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查阅上市公司的增持公告发现,有的上市公司主要是控股股东来增持,而有的公司则是高管团队集体出手增持。例如山东华泰纸业除了控股股东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增持公司股票外,其高管团队共15人均表示已购入公司股票。
“虽然大家开玩笑叫做‘接盘侠’,但是公司的高管们都一致认为高管增持正面效应比较大,将给投资者很大的信心,因为我们还是相信自己公司会有发展的。而且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建立和完善职工与股东的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司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一位上市酒企的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这次增持中,这位高管拿出了100万元增持自家的股票,据其介绍,所有增持的股东们全部都是用自有资金进行回购股票。同时,他们还签订了协议,在本次增持后 6 个月内,增持的股东不会转让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增持对股价利好仍待显现
虽然上市公司大刀阔斧展开增持保卫战,但是变幻莫测的股市并不是靠企业增持就能回暖。虽然自从7月13日以来,大跌之后股市迎来报复性反弹,但是马上又出现震荡,导致增持对于提振股价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Wind资讯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对于公司股票资金净流入的助推作用并不明显。数据显示,有125只被净增持的股票在7月9日到7月14日资金流向表现为净流入,有94只被净增持的股票表现为净流出。
对此,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高利认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的增持作用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于市场和股票的信心,而对股价变动的具体效果与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增持力度、市场整体情况、主力资金动向等。
东北证券青岛营业部投顾陈建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在股市低迷期,增持的作用不明显,市场转暖后,增持的正面作用就会马上显现出来。从现在的股市来看,短期内不太可能看到效果,但是如果这些企业能通过增持的方式,维护本公司股价的稳定,提升投资者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和主动的方式进行抗震,效果或许要远胜停牌“避震”。
3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增持市值过亿
7月1日,浙江富润(600070.SH)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对国家改革牛市的期待,本着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6月30日,公司控股股东,富润控股集团增持公司股份634.5万股,平均增持股价为11.74元/股。
7月1日到7日还仅有62家A股上市公司增持股份的公告,从7月8日起,类似的增持公告开始井喷。自7月8日至14日,A股共有302家公司的股东、及董监高等管理人员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涉及股东人数621人,而增持股份带来的变动次数为738次,增持公司股价累计21.54亿股,涉及增仓的参考市值约306.48亿元。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把市盈率的高低作为衡量股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的确,市盈率是判断一国股市发展状况的简单、直观的指标,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市盈率的比较存在概念混淆。对不同指数的市盈率、不同市场的市盈率进行横向比较时,必须注意它的可比性。如果把美国或香港的成分指数市盈率与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综合指数市盈率相比较,就犯了概念性的错误。目前必须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理念:
第一,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市场市盈率的高低。
市盈率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标,它本身受多种因素制约:一是经济体系中其他金融品种的收益直接影响市盈率的高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市盈率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的收益率倒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实际收益率为1.584%,倒数是63倍,而目前沪深综合指数市盈率在40倍左右。美国以往一年期存款利率长期在4%以上,倒数是25倍,道-琼斯股价工业平均指数市盈率是20倍左右。日本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1%,其倒数高达上百倍,所以日经指数市盈率高达50倍以上;二是市盈率与股本规模相关。市盈率与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相关,总股本和流通股本越小,市盈率就会越高,反之,就会越低;三是市盈率与其股本结构挂钩。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全流通的,市盈率就会低一些,如果股份不是全流通的,那么流通股的市盈率就会高一些;四是市盈率与公司成长性相关;五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还应考虑发行价因素。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一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在四五十倍的水平,从成本角度推动二级市场市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科学地分析不同证券市场市盈率所受制约的影响因素,而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
第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维持较高的市盈率,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资本市场在各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期,对于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低成本的直接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伴随高市盈率现象,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未来20年国民经济仍将以高于7%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从增长动力来看,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在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比率,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的低成本资金。而在促进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我国也将遵循“持续的牛市——高市盈率——实质性快速扩容——增加低成本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规律,这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第三,中国股市目前已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首先从市盈率水平看,2002年11月1日上证180成分指数市盈率为31.82倍,上证综合指数市盈率为38.25倍;当日美国道-琼斯成分指数市盈率为21.4倍;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为61.86倍。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而且存在2/3的非流通股等因素,所以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根据当前我国的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推算,合理的综合指数市盈率水平应该在50倍以上,所以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处于合理区间。其次,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在国内企业中属于上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完善资本市场结构
市场层次和品种丰富、投资主体和对象多元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显著特征。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首先,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除了主板市场外,二板、三板市场也比较发达,有的甚至还开设了四板市场。而我国目前只有主板市场。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十分有限,目前只有股票、基金、国债、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等五个品种,其中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规模很小,至于金融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则还处于空白状态、结构性缺陷明显。而美国资本市场上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投资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第三,投资者结构还不完善,总体而言沪深股市仍属典型的“散户市”,机构投资者无论在数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也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体现为国有企业比重过高,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比例偏低。
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单一的矛盾,首先应着手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推出二板市场,不断完善壮大三板市场。其次,要在完善风险控制的条件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再次,进一步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在大力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各类投资基金的同时,加快退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发展步伐。以QFII的形式引导外国资金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组建中外合资或合作的基金管理公司并逐步加以规范,使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新兴力量。同时,应尽快改善上市公司结构,改变资本市场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观念,为民营、中小企业及外资企业上市消除政策障碍。
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和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两个市场的分割也已经引发了许多问题,诸如:人为限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交易以及资金的流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风险不断累积;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形成机制不合理,货币政策效应弱化等等。
目前需要审时度势,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使之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积极准备在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
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妥善解决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出路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国有股、法人股比例高并且不能流通,必须通过国有股减持和流通加以解决,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思路:
减持方式多元化。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方案的不同特点,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与上市公司共同协商决定采取哪一种具体方案,如配售方案、包括回购、缩股或扩股的股权调整方案、存量发行方案、基金方案、股债转换方案以及包括协议转让、拍卖、新建国有股市场等在内的第二市场方案等。
定价机制必须统一。以净资产值为基准,再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前景等各种因素确定一个权数,用净资产值来乘以这个权数,进而确定减持价格。
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卖给老股东,来取代目前正在实施的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以净资产左右的价格转让给外资企业,仍然存在今后外资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而且失去了通过低价配售对老股东进行补偿的手段,反而为今后解决其流通问题设置了障碍。
市场在资金方面不存在障碍,非流通股的流通给市场带来的压力也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非流通股总量在3600亿元股左右,按净资产左右的价格减持,只需要1万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只要通过股票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8万亿元储蓄存款中分流出15%左右,就能满足需要。然后将部分减持获得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回流到股市,化解流通带来的市场压力。
只要政府采取的减持和流通方式得当,那么国有股和法人股完全可以在国有资产不流失、投资者不受损失、股价指数保持稳定而市盈率平稳回落的情况下进行减持和流通,从而在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上形成一个多赢格局。
深化发行制度改革
由审批制向核准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发行制度已经迈出了市场化的一大步,但监管部门的行政控制仍然存在,其结果是扭曲了资本市场融资、投资方的供求关系。而中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以及行政干预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一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