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经济的引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教育;预期收入;机会成本;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图分类号:F323.6;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4-003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它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组成,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培养各级各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在我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技工荒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劳动力培训的扶持政策,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例如职业中学每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以较大的幅度逐年增多,且2000年以来都高于同期普通高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如表1所示。
是,在国家不断加大资助力度的同时,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仍不强,许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坚持上复习班或者直接出外打工,而不愿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根据统计,2004年,我国初中毕业生共有2200万,其中820万人升入了普通高中,550万人升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另外800万人则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初中毕业即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具备应有的职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强。而整个社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和高级技工。更重要的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有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2006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其中招收农村学生超过500万人 (黄尧,2007)。可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农村学生做出上职业学校的决策,政府应如何创设条件,引导不能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积极接受职业教育,使已出台的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长期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而言,收入与人力资本存量是正相关的,受教育越多和接受培训越多的人越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新机会,有效地增加个人收入。教育和收入的关系反映了受教育者比不受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Mincer, 1974)。也正是收入提高的预期激励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Schultz, 1962)。因此,人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时,往往考察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关系。本文利用Becker(1962)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来分析人们是否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受预期收益、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的影响。
一般来说,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三个去向,一是升入高中,二是到职业学校学习,三是就业。对于上职业学校来说,考虑上高中所产生的机会成本比较复杂,原因有二:一是我国各地都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很多用人单位和个人都盲目吹捧和信奉高学历,造成非经济行为选择;二是上高中还有分数限制,并不是想上就能上,而近几年上职业学校不再有中招成绩限制。因此我们只分析考不上高中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在选择上职业学校还是就业时的影响因素。首先,计算一个学生选择上职业学校带来的净收益。假设人们的预期收入总是根据当前各种岗位的实际收入进行预测的,职业学校毕业后成为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2,直接就业成为非技术工人,年收入为W1,上职业学校每年的学费为C,15岁初中毕业,职业学校三年,60岁退休。则一个学生上职业学校一生的净收益为:
可见,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职业中学的概率随着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异(W2-W1)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直接成本学费C的减少而增大,特别是当前对农村学生来说,学费仍是较重的负担,国家加大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力度,无疑是最有效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办法。但从长期来看,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收入,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长久之计。下面着重分析预期收入和机会成本对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影响。
在分析预期收入时,必须考虑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扭曲现象,在我国,很多时候工资并不能正确反映受教育的劳动力对经济所做出的真实边际贡献。低回报率降低了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海克曼,2003)。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源于经济社会的二元性(Bibb,et al, 1997)。因此,在分析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时,必须考虑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的特殊情况。蔡等(2001)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分割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制度原因,认为户籍制度是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户籍歧视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持久性收入差异,据邓曲恒(2007)的研究,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60%应归结于歧视。在职业学校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预期收入,也会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降低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因此,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人们预期收入的影响。
(二)预期收入调整方法
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劳资关系问题更趋复杂化(姚先国、赖普清,2004)。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差别主要不是基于工人们的生产力的差别,而是基于工人们身份的差别,即城市和农村的户籍差别。
运用Blinder-Oaxaca方法(Blinder,1973; Oaxaca,1973)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工资差异甄别出来。他们的工资差异分解模型为:
在这里,Y是工资的水平形式或对数形式均值,X是解释变量均值向量,β是Mincer(1974)收益率方程OLS估计参数,上标H表示高工资组,上标L表示低工资组。方程右边的第二项归因于人力资本或其它生产率特征的工资差异,第一项和第三项之和则归因于歧视的工资差异。
本文采用李芝倩(2007)提出的工资的“户籍折扣系数”概念,反映非城镇户籍的劳动力在获得城镇部门工资时所面临的户籍分割状况。它表示工资的一种折扣率,是由于户籍原因而使劳动力工资出现的折扣额与未折扣的收入总额的比率。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型分割程度越高,户籍折扣系数越大。
利用1997年、2000年和2004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计算和估计上面各变量,分析他们的小时工资差别能被教育年限和经验、性别解释的部分,不能被解释的比重近似地认为是由劳动市场分割和户籍歧视造成的。我们计算的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户籍折扣系数分别为40.36%、51.43%、58.89%由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给出具体计算过程,作者另有文章对此计算结果作详细阐述。。进而得到调整的预期收入,用PW表示。
三、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影响因素
用各地区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来表示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的变化主要是由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强度决定的。这是由于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据统计,农村孩子大约占中职在校生学生总数的83%左右。因此,下面我们主要考虑影响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因素。
(一)技术工人工资
中职毕业生有希望成为技术岗位的工人,一般能获得比普通工人较高的工资,这是吸引学生上职专的最大动力。职专毕业后能不能获得技术岗位,到底能达到怎样的工资水平,便是影响学生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后,很多中职毕业生成为打工族,不转户籍,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因此,我们在分析中职毕业生预期工资收入时,必须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据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越低,受到的歧视越少,中职毕业生的预期收入就越高,上中职学校的意愿就越强。
(二)机会成本
我们认为非技术工人工资越低,或者农村务农收入越少,农村学生上中职的意愿就越强。不上高中和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是否选择出外打工,是比较打工和在家务农收入水平后做出的选择。由于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的是分省数据,而当前农民工跨省流动比较普遍,因此各省农民工中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难以统计,但农民工都是把打工收入与本地农民纯收入作比较的。并且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已与农村务农收入接近。因此我们用各地农村人均纯收入来度量上中职的机会成本。
(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市场对技工的需求是通过工资变化和岗位数量的变化两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影响岗位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各产业的规模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先决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使更多不上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在家无事可做,为职业学校提供了潜在的生源,并且即使参加农业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势必增强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会减少,而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会增加,这两种力量共同促使人们增强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
四、接受职业教育意愿的实证研究
(一)被解释变量
这里被解释变量Y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假设初中毕业生是否参加职业教育是追求收入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如果考不上高中,一般还有以下几种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直接去打工或者再复读初中。我们以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代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Y=中职入学人数/(初中毕业生人数―高中入学人数)。本文选取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所计算的接受职业教育意愿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
图1 1998―2005年河北、河南、吉林、四川四省接受职业教育的比率变化情况
由图1可知,从1998年到2001年各省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比例有缓慢下降趋势,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一般仍然在20%到40%之间,处于较低水平。
(二)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1.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检验
对于上面分析的变量,选取我国人口数较多和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17个省份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由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劳动统计年鉴整理而得。利用Hausman检验辨别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原假设与备择假设分别为: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H1: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相关。利用Eviews软件求得Hausman统计量H=5.548,其对应P值为0.236,所以模型存在随机效应,应该建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2.同质性检验
假设各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受各因素的影响趋势相同,又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并且在数据整理中,均用1998年价格水平作为基期对工资、收入、产值调整为真实值,尽量消除时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采用常系数变截距个体效应模型。我们再进行F检验。当假设斜率和截距都变化时,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此时的残差平方和S1=0.210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求得斜率变化而截距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2=0.5236,斜率和截距都不变时的残差平方和S3=1.3264。计算F统计量:
其中:PW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后的预期收入;ER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用来衡量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而较准确的机会成本应该是农民工中的非技工收入,但是历年各省农民工收入难以查询到完整的数据,我们只好利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来代替,其优缺点在第三部分已分析过;PU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二三产业的产值之和除以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之和而得;PR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第一产业的产值除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数而得。
利用Eviews5.1计量软件,进行常系数变截距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接受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接受职业教育比率预期收入对数农民人均收入对数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系数估计0.150.200.38-0.19t检验P值0.040.060.00040.0000 调整的R20.65DW值1.49注:数据来源于1999―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没有列出常数项的统计结果。
4.结果分析
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数显著性稍弱外,其他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均通过t检验。从估计结果来看,预期收入每增加10%,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年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千元/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会增加3.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纯收入的系数和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系数与前文分析的有所不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出现了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提高了人们支付学费的能力,从而使本来交不起学费为生计所迫去打工的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而机会成本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我们所预计的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的正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二三产业没有快速提高技术工人岗位的动力,而热衷于雇佣廉价普通劳动力,没有对普通劳动力产生推力;同时城市下岗工人数量也较多,他们更有能力填补技术岗位的空缺,刚毕业的中职学生由于劳动经验较少,竞争力较弱,不能顺利获得较好的岗位。广东统计信息网给出的2005年春季珠三角地区企业招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中指出,普通工人供求情况好于技术工人,2005年春季计划招收的各类人才中,企业管理人员占4.2%,专业技术人员占7.1%,技术工人占21.3%,普通工人占67.4%资料来源:广东统计信息网,gdstats.省略/tjfx/t20050512_27804.htm。,便是一个证明。相信随着市场竞争的有序和加剧,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普通劳动力的推力作用和中职学生的拉力作用会表现出来。
五、政策含义
1.合理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农业人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促使更多的人想成功转移出去。从前面的统计结果来看,现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有助于增加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可见,加大农村的科技投入和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能使农村产生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为中职学校提供上得起学的潜在生源。
2.减少就业歧视
从统计结果来看,提高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提高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但这种方法会扩大整个社会的收入差异,也是难以实施的方法;二是降低市场分割程度,从近期来看,这是一种比较及时和有效的方法。因此,各地要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各项政策,消除市场歧视,如果学生预期职业教育会带来较大收益,就会改变直接出去打工的想法。
3.促进二三产业技术升级,扩大技工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一些二三产业仍能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获取利润,这是技工无法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促进各产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本,产业升级也会扩大技工的需求量,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蔡,都 阳,王美艳. 2001.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 经济研究(12).
邓曲恒. 2007. 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J]. 中国人口科学(2).
海克曼. 2003. 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 曾湘泉 等 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66-79.
黄尧. 2007. 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服务新农村建设[N]. 中国教育报,03-10.
李芝倩. 2007. 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J]. 南开经济研究 (1).
姚先国,赖普清. 2004. 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 经济研究(7).
BECKER G S. 1962.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0(5):9-49.
BIBB, FORM WH. 1997.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occupational, and sex stratification of wages in blue collar markets[J]. Social forces,55:974-976.
BLINDERA S. 1973. Wage discrimination: reduced form and structural estimat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8(4):436-455.
MINCER J. 1974.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R]. NBER: New York.
OAXACA R. 1973. 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 in urban labor marke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4(3):693-709.
SCHULTZ T W. 1962. Reflections on investment in me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XX(5).
Empirical Research on Economic Factors of Rural Young
People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XIE Zhou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has not increased apparently.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 the Statistic Yearbook of China from 1998 to the present and CHNS Data to build a model of factors that affects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udies the effects of opportunity costs and income prediction on the acceptenc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not only decrease the direct cos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mprove farmer's earnings, develop agriculture rationally, and reduce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ay the expen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ir expected earnings, this will real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levant policies.
2015年,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多次强调,注定是世界经济生死攸关的一年。那么,2015年,又有哪些的经济悬念,萦绕在世人的心头呢?
No.1 中国经济能否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2015年,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写的《中国世纪》:“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中国已回到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位置。”中国经济能否保持强劲的动力,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是全世界所关注的一大悬念。
联合国《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5年世界贸易将继续以缓慢步伐增长,但面临众多风险和不确定性,预计2015年和2016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1%和3.3%。报告说,东亚仍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预计分别为6.1%和6.0%。中国经济2015年和2016年预计将分别增长7.0%和6.8%。
No.2 美联储何时加息?
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结束了维持两年之久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并重申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保持利率在当前低位。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显示出对美国经济与就业复苏前景充满信心,加息似乎已是必然的趋势,市场关注焦点转向了美联储何时开始加息。
许多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于2015年年中上调目前处于零水平的基准期利率,这一观点获得了美联储一些高级官员的支持。从就业市场来看,美国劳动力市场仍需要持续的结构性调整,本轮美联储的加息步伐和节奏可能会相对温和。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三季度首次加息。
2014年12月17日,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例会结束后发表声明说,美国经济复苏迹象令人欣慰,但美联储在何时启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问题上会“保持耐心”。
No.3 国际油价走势如何?
在全球能源供应过剩和“三国杀”式国际博弈中,国际油价在2014年下半年一路狂跌,近乎腰斩,创五年来新低。而由此触发的大宗商品暴跌浪潮,无疑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事件。2015年全球油价走势如何,成为影响2015年世界经济格局的一大悬念。
目前油价仍没有企稳迹象,众多业内人士和机构判断,2015年上半年油价将继续下探,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报中再度下调了2015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预期,认为其会在2015年第二季度探底至每桶43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宏观经济也会步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不排除出现黑天鹅事件,一如多年前油价暴跌时的墨西哥债务危机。
No.4 俄罗斯经济何去何从?
2014年,在油价大跌、西方制裁和卢布危机三重冲击之下,俄罗斯经济滑向了衰退边缘。2015年,俄罗斯经济是沿着下滑的趋势进入深冻期,还是突破现有困局,转危为机,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一大悬念。
有悲观预期。2014年6月以来,全球原油价格已经下跌约50%,目前维持在每桶不足60美元的水平。而西方制裁让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超过1000亿美元资金流出俄罗斯。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乌留卡耶夫曾表示,如果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并且西方继续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俄经济在2015年将萎缩3%,要到2016年才能恢复增长。
有乐观预期。有经济学家认为,俄经济2015年或出现负增长,但俄经济并未走进死胡同。尽管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但俄政府仍然没有失去化“危”为“机”的历史机遇。事实上,俄罗斯已经制定了经济重振规划,并开始借机转变经济模式,重建经济体系。
No.5 欧元区经济路在何方?
法国总统奥朗德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说:“2014年是崎岖不平的一年。”用这句话总结2014年欧元区的经济走势再贴切不过,过去一年里,欧元区经济增长经历了从普遍看好到惨淡收官的“过山车”行情。随着2015年到来,欧元区经济究竟路在何方?
欧盟委员会在2014年秋季经济展望报告中大幅下调了欧元区2014年、2015年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经济不仅相对其他发达经济体而言“异常疲弱”,也逊于以往金融危机过后的复苏时期。欧元区经济被减债压力、宏观经济失衡、结构改革步伐缓慢等多重因素所压制。危机的后遗症对成员国造成了不同程度影响,并通过贸易和市场信心向外传导。
创新将成为新引擎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规模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以目前的基数,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经济增量也比5年前增长10%的增量还要大。
如今中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不再一味追求速度,这令紧绷的供求关系变得舒缓,不堪重负的资源环境得以减负,也使决策者可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对记者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居世界首位,达到27.8%,对亚洲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
他还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确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等,但中国仍具发展优势和潜能。中国将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来解决自身问题,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对二十国集团未来5年实现2%额外增长目标的贡献率预计高达40%。
李建民分析说,中国产业优化升级会产生巨大需求,创新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有利于发展内需,也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目前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向投资输出国转变,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高达1.25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和资金对世界经济而言,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增长动能。
“我觉得中国经济现状比很多人理解的都要乐观,”美国金瑞基金常务董事布伦丹・埃亨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意识到需要往价值链上游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加高端的产品。最近,沃尔沃将中国制造的沃尔沃汽车出口到了美国。
互联网有望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主导和改变国内市场。比如,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2014年在中国国内销售了约6000万部手机。中国企业意识到国内消费正在增长,并且越来越多的机会来自互联网。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中国互联网经济逐渐具备高效的劳动生产力、创新和消费推动模式,并在各行业间渗透融合。
美国瓦萨大学教授周宇指出,中国在互联网等方面的创新是逐步的,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发展,中国互联网创新的生态圈已经形成,未来有望形成爆发式增长。对于中国的创新,政府在宏观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比如政策推动,包括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她同时建议,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政策出台前要对各行业有一个细致的研究,要给行业一个明确的、长期的预期和稳定的宏观政策,因为短期性政策刺激容易引发投机行为,对产业长期发展不利。
日本流通科学大学教授y美代对中国政府大力提倡创新,推出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众创业,发展互联网经济表示赞赏。她认为,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充满活力的话,大企业也会充满活力。中国鼓励大众创业,有利于诞生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小企业。
积极融入全球化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增长,才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华裔经济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姚树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对于中国致力于推动创新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方向,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德里希克认为,经济升级需要技术革新以及开拓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
亨德里希克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已经为中国的贸易伙伴带来了红利,下一步中国可以对全球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商业服务、娱乐业等行业作出贡献。
他表示,中国的全球化进程仍在初级阶段,中国对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开放的世界经济能有多大贡献取决于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取决于中国通过对外投资形式与其他经济体的融入程度。
中国投资者的一大优势是他们能够帮助其海外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国内的巨大市场。未来中国投资者是否有能力将其海外合作伙伴融入中国全球价值链中,将成为真正的全球化标志,而这种全球化将带来共赢。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上所占分量明显加大,中国将在全球范围内需要更多的原料、能源和产品销售市场。对于外界对“中国需求扩张”和“中国资本出海”的恐惧心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别尔格尔说,目前中国在积极推动建立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这种合作共赢的态度令人赞赏。中国未来在制定对外战略时应更多考虑邻国和相关国家利益,只有这样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壮大的担忧才会不攻自破。
相关链接
中国经济新红利:“沾金”“上网”“出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岩石认为,证券化、互联网及全球化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三大红利。他将其概括为:“沾金”“上网”“出海”。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A股市场的市值大幅增加,证券市场成为民营企业重要的融资市场。放眼全球,从城市化到证券化是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发展,则为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市场。而阿里巴巴等在国外上市的企业,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的红利。
“低利率国家的资金必然流向高利率国家,低创新国家的资金必然流向高创新国家。”金岩石认为,国外的低成本资金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寻找机会,中国将成为跨国资本流动的主流市场之一。
中国制造业PMI时隔两年跌破50%
《财经》记者 吴莹 张
危机已经并将深刻改变世界经济和金融格局。从危机废墟上将要建起的,绝不应该是曾经的那座根基不稳的大厦。
这是全世界的共识。7月2日至4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由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牵头创立的中国首个“超级”智库,主办的“全球智库峰会”,清晰地传达了这个共识。
这是一个面向全球的智库,而且是让民间参与决策过程的重要渠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寄望,该智库可以在增强学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中发挥桥梁作用。他深知决策之难,因为决策者的抉择不能重来,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学者则可以慢工出细活,并不断校正。两者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今年二三月以来的市场回暖,危机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一切如常的情绪逐渐回归。但是,造成危机的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校正。此时的世界更需要有前瞻性的智者。全球智者齐聚北京,为危机溯本清源,探寻全球未来崭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向,便成为本次峰会的必然主题。
人们一致认为,各国的应急与刺激措施迄今已经初见成效,金融危机触发的市场信心崩溃逐渐平复,世界经济之舟由风暴地带暂入港湾。然而,复苏之路不但漫长,而且步步荆棘:世界需求主要引擎熄火,国际资本与贸易流动格局不可持续,世界经济亟需再平衡,但再平衡之路在何方?
曾推动世界需求的美国消费这一引擎,已经明显动力不足。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以最新的美国失业数字与就业情况为例说明,美国长期占据GDP70%的消费对经济的驱动马力将不复从前。
年近九旬的基辛格更提醒人们,都说美国应该提高储蓄降低消费,中国则降低储蓄提高消费,也已经有很多朝这个目标而去的政策措施,但是否有人想过,如果美国消费真的减少,那些长久以来依赖出口的国家会怎样?如果中国的内需真的提高,又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提供了一种出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重提东亚国家与北美和欧洲经济体脱钩的可能性。他从东亚近几十年区域贸易增长角度分析,认为脱钩并非痴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加藤隆俊则倡导,再平衡的过程必须加强多边政策协作。
在再平衡的过程中,国际金融与贸易格局必然也随之改变。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经济项目主任、世界银行国际贸易部前主任达度什(Uri Dadush)认为,“新的现实”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严重恶化,且这并非暂时,加上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社会保险资金缺口等多重因素,美国公共财政状况前景阴云密布。赵小兰也认为,美国政府支出规模庞大,财政状况前景堪忧。
出于对债务货币化带来通胀的担忧,发达国家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减小。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相对上升,也是推动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变化的因素。
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此前已提出“新常态(New Normalcy)世界”的概念,并宣告投资界的策略必须因世界金融秩序的改变而改变。
PIMCO称,危机后的金融体系将呈现三大趋势:“去杠杆化”“去全球化”和再监管的强化,其结果是世界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减缓,失业率升高,世界经济活力从工业国转向新兴国家。
与这种观点相呼应,不止一位与会专家认为,世界资本流动的未来趋势将是多极分散化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必然一改从前“百川入海”――由各经常账户盈余国流入美国这样的赤字国,变为“万泉交流”的多边流动。
比如,中国投资者可去拉美投资农业生产,巴西智库市场与战略计划研究中心主任内维斯建议,其生产力提高和物流建设方面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直关注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萨克斯(Jeffery Sachs)亦认为,在非洲发展太阳能等都将是中国可以考虑的投资目标。他强调,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背景下,人们必须更加关注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它们将在世界金融和贸易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有识者指出,世界的再平衡,不能局限于贸易与金融领域,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如此才能真正增强对危机的免疫力。
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失去增长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机制失灵,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
1.发达经济体遭受重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因此受到严重拖累。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下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又分别下降为-2.5%、-5.4%和-4.0%。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2008的1.9%,2009年则降为-2.2%。危机至今,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从2010 到2015 年的6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依次为2.53%、1.6%、2.32%、2.32%、2.4%、2.4%,日本为3.9%、-0.5%、 1.8%、1.6%、 0.2%、0.4%;欧元区为1.7%、1.6%、-0.7%、 -0.5%、0.8%、1.5%。
2.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低迷。长期以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引擎,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990年到2008年间平均增长7%,降至2009年到2015年间平均增长3%的水平。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增速也持续放缓,至今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贸易和投资增速持续呈现低迷状况,也反映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动能不足。
3.保护主义抬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实现经济复苏,一些国家纷纷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曾经的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被束之高阁,代之以严格的投资限制和严密的贸易壁垒,如: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从别国撤回企业以挽救本国经济,对来自别国的投资活动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以本国内部法律规定限制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活动等。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4.排他性、封闭性、碎片化区域安排纷纷出笼。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确保自己的霸权地位不动摇,美国在现有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拼凑和构建新的多边协议,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其目标是通过这两个协定建立起一整套协作机制,引领世界贸易、投资规则制订。这两个协议的参与国以发达经济体为主,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被排除在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继续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话语权。这种既想为国际社会定规矩,又刻意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霸道做法违背时代潮流,使本来就极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5.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世界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自2009年起,美联储连续启动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制止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除了货币政策,欧元区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福利支出,以求避免发生债务危机。受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以防止利益受到损害。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如:引发股市和楼市泡沫,推高发展中国家的通胀和金融风险,导致债务风险扩大,挑起货币战争等。在发展中国家,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特别是加息政策的影响,股市下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经济波动剧烈。可以说,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性,使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
二、中国为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新药方
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局面,国际社会对G20杭州峰会表达出高度期待。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全球化逆转态势的科学判断,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新理念,全面表达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中国观点。中国给世界经济开出的“药方”,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引领经济全球化迈向新阶段,推动世界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伟大战略抉择。
一要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已经减弱,新的动力还未形成,培育新动力和实现动力转换是当务之急。这要求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各方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
二要解决一体化发展问题。开放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开放发展就是要克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和发展路径的排他性、碎片化和封闭性弊端,构建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制度环境。
三要解决发展方式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此,世界各国要高度警惕和防止保护主义抬头,积极开展创新和产能合作,努力实现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主动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动政策协调和联动,提高全球经济共赢。
四要解决公平正义问题。包容是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容就是要努力破除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要扩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先进带后进,富国帮穷国,让经济增长惠及所有人。
“创新、开放、联动、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的有力手段。
三、中国方案助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全面贯彻和落实“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新理念,必将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其一,建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打造世界经济发展新动力。中国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积极调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相结合,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并重,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这种把创新置于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首要位置的观点,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有助于世界经济彻底摆脱复苏乏力、增长脆弱的局面,为世界经济迎来新一轮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其二,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成员国要结合本国实际,统筹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量,为实现全球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主张无疑是科学务实的,对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应对经济和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释放活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此次G20峰会把贸易和投资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提出了重振贸易和投资的重大政策构想和合作机制,首次决定启动贸易部长定期举行会议的机制,并提供了中方倡议的《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工作组工作职责》,为二十国集团更好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作用,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机制保障。为了实现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政策协调、推动服务贸易、加强贸易融资、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处理贸易和发展问题等重大贸易和投资发展目标,在中方引领下,峰会达成了《二十国集团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为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四,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国提出建设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旨在倡导所有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贯彻“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理念,就是要推动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就是要构建系统完备、惠及所有国家的国际规则,不搞排他性、封闭性和碎片化安排,反对一家独大和赢者通吃,力求使所有国家共商规划、联动发展、共享成果;就是要规划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愿景,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高全球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包容性发展。据统计,现在世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7左右,超过了公认的0.6“危险线”。全球约有1/3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要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释放增长活力,就必须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积极倡导合作共赢国际关系新准则,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推动国际社会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呼吁各国关心不同阶层和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需要,讨论公共管理和再分配政策调整。中国的倡议反映了经济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诉求。
其六,积极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开拓实现世界经济复苏新途径。“一带一路”战略契合了中国、沿线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区域和全球合作的潮流,得到60多个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积极呼应和热情参与。通过“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广泛合作,既能够促进沿线各国的发展,又增进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注入强大动能。
关键词:产业链;发展趋势;复苏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
中国凭借自身不懈努力,已经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赢得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超越相关的数据波动,仍需从长远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最近,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形势高度关注。乐观看好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正实现筑底企稳,呈现积极势头。有人则担心中国经济仍面临“硬着陆”险境。客观地讲,尽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但大量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空间,并将继续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贡献。
国际层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已逐渐全面融入世界,不得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复苏日趋乏力,经济金融政策信誉和效用不足,无限的度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泛滥和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一些国家政治问题倾向上升,短视行为日渐增多,对于新兴大国进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这不仅有损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其自身经济复苏。
国内层面,当前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不小,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减缓较为明显,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还要看到,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也是中国政府积极主动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目标和结果。“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是“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数据是7%。在增速放缓的背后,多年来中国政府努力改造和期待中的一些政策目标出现变化,三大产业的比例更趋优化,一些落后资本产能加速淘汰。经济运行蕴含着许多积极的信号,从最新披露的去年9、10月份相关数据表明了中国经济正实现着筑底企稳,第四季度经济形势还会继续往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都表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经比较明显,正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
对于2013年的经济形势,人民银行和发改委将在最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从国际、国内两个层次作出应有的总结:从全球经济看,虽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总体看全球经济有可能继续缓慢复苏;国内方面,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推动内需增长的积极因素在增多,在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下,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对于出口方面,2013年,欧盟、美国和新兴市场经济增速都将有一定程度改善,从而拉动世界经济增速,温和复苏,我国出口环境有所好转。预计2013年我国出口增长8.5%左右。
投资上,根据银行预测,2013年投资增速将回升,预计在23.5%左右。有人认为,201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与实施,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加快。
消费方面,2013年消费的名义和实际增速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消费将继续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回升至16%左右,全年消费的实际增速则可能继续回升至12.5%左右。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2013年都将呈现一个回升、增长态势,这些积极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宏观经济全面复苏的大图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认为,“一方面,贷款增长迅速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与今年1月经济的企稳回升,对资金的需求加大有关。”自去年年底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水利、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拉动相关产业政策,使得经济企稳回升,从而导致对贷款的需求不断增大。
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正确评价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密切关注一时数据的波动,并且从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视角来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完善和成熟,资金、技术和人才储备前所未有,在应对方方面面风险上的信心和经验前所未有。中国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不会出现类似美、欧、日的债务危机和财政悬崖。目前中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等产业链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进行转移,使得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小康走向富裕。
大量事实和数据证明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中国凭借自身不懈努力,已经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赢得了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截至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有将近480家落户中国,今年上半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开发最多的国家之一,就目前情况而言这依然是深受国际资本青睐的投资热土。美国一位投资者说了句很实在的话:“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最重要的国家是中国,我要让女儿们学中文,将来在中国发展。”
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国际贸易投资的中流砥柱,中国是78个国家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坚定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支持自由贸易原则,反对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全力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对经济全球化朝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更离不开世界”,一个和平、稳定、开放、包容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至关重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受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需要世界各国继续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中国愿继续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区域性协调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选题依据:上个世纪初期以来,欧美跨国公司纷纷扩大海外投资,利用东道国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生产产品,向其他国家销售产品。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多家跨国企业中有200多家企业来华投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纷纷贯彻“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战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纷纷投资。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包括:营销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人员本土化,采购和生产本土化,技术研发本土化,利益本土化。跨国公司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至为重要的角色。
研究意义:1.知道跨国公司的形成于发展 2.明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3.明晰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了解以及掌握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战略 5.知道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原因以及战略特点 6.清楚跨国公司本土化的 7.洞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弊端 8.文化需求以及转移问题始终是根本。
选题的研究现状(应该是主要参考文献中的观点综述,即文献综述)
1.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诸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落户中国。
2.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 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
3.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
4. 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5.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本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主要内容如下:
一、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略写)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雏形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的推进
4.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最新进展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本土化的概念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原因
1.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
2.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
3.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支持。
4.克服文化的差异。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营销本土化
(二)品牌本土化
(三)人员本土化
1.人员选聘本土化
2.本土员工的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四)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五)技术研发本土化
(六)利益本土化
五、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点)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程
2.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和方式
3.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管理变革
4.使得各国资源共享
5.促进中国人力紫云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相互间建立了策略性技术联盟,形成技术垄断以在东道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2.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的垄断
3.学校国外先进技术受阻碍
4.有可能产生跨国公司投资风险的转移
(三)对消极影响企业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
研究思路如下:主要是根据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现状,本土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本土化对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等方面,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和自己对本土化经营这一话题独到的见解相结合,对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某些某些方面有所启示。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实质研究以及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弊端。
重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具体战略方式以及特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及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难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稍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弊端也会慢慢出现,资料相对欠缺,对某些措施不能尽快的了解。
研究进程安排(按学校统一安排来写)
第一阶段:2019年1月12日—2019年2月10日 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9年2月11日—2019年3月25日 论文第一稿
第三阶段: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8日 论文第二稿
第四阶段:2019年4月9日—2019年4月13日 论文第三稿
第五阶段:2019年4月14日—2019年4月20日 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格式不对)
【1】扬大楷,刘庆生,蒋萍 国际投资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彦.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在华经营本土化战略 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3】张新民,张建平.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分析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带来新面貌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底志济作为发展最迅速、创新最活跃、辐射最广泛的经济活动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世界经济正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扩大就业、惠民立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欣慰地看到,数字经济营造了更加协同、灵活、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对于缩小国家与地区间的差别,推动世界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据有关机构测算,2015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达18.6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浙江作为中国的网络大省,近年来加快了信息化发展步伐,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浙江的发展实践也生动地折射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主席今年9月在杭州G20工商峰会上指出,要把握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二十国集团还了《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呼吁加强沟通合作,推动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协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
中国将从五方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愿从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发展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数字经济。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赋能不断丰富数字经济内涵,催生新业态、孕育新产业,为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普惠金融等,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应优化政策环境、厚植创新土壤,充分调动互联网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创新热情,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是发展以协调包容为要义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最能体现协调性、包容性发展的经济形态之一。我们应推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农村地区互联网建设步伐,降低应用成本,消弭数字鸿沟,实现国家协调发展、地区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发展,让网络成为致富之路、幸福之路。我们应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标准,为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全球数字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包容发展。
三是发展以开放合作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发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数据资源有序流动、开放共享,让数字价值充分释放。我们应推动制定平等的数字经济贸易规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覆盖全球、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数字市场。中国将大力实施双边、多边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化合作。我们诚挚欢迎各国互联网企业和创业者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来华投资兴业,也希望各国市场向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增长。
四是发展以安全可信为前提的数字经济。安全可信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命脉。我们应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建设安全可信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利用,促进可信、稳定、可靠的互联网应用。我们应坚决打击侵犯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等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我们应探索建立适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新模式,完善网络社会信用体系、网络空间证照体系,营造公平公正、健康有序、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是发展以造福人民为宗旨的数字经济。让亿万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我们应加快互联网应用普及,帮助人们通过网络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就业创业,更多更好地享有互联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网络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文化,为人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我们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帮助贫困人口过上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生活。中国正在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分享经验做法,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