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1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中职 生本教育 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57-01

中职生,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由于分数低,没有被普通高中录取而选择就读。在进入中等职校学习的学生中,普遍的基础文化课水平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信心不足,甚至有部分学生有厌学的现象。

一、传统中职商务专业课堂教学的弊端分析

培养会动手的、高技能的、服务于一线的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中职商务类课堂中,要求培养出有较强的营销技能和广泛的商务领域知识的学生。但是在传统的中职商务类课堂教学中,以书本知识为主体,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抱怨知识枯燥,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沉闷,学生学不到技能,以书本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丧失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功能。因此,改变以老师教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开展以学生为本的主动教学,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郭思乐教授说:“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传统的教育往往在回避这个问题,它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思想的个体,而是把学生当作是“容器”,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往这个“容器”灌注知识。而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以学为本的教育。从其核心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本教育中,教师不再以“主讲人”的角色实施“满堂灌”,反而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生本课堂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融洽的、互动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单极表演灌输和学生被动静听接受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一个舞台。但一直以来,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对老师非常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退化了。因此,要开展好生本教育,就要从加强自主学习开始。

三、开展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级思考

深入认识了生本教育之后,我便思考着怎样在商务课堂里开展生本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基本上属于被动,落后的,而且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生本教育,这些都对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本教育埋下了阻力。开学初,我在所教的班级都进行了分组,从开始上课的第一节课,我就对学生灌输了生本的理念,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多多提出问题。比如在讲到,商业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时,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商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小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到了举手来小组汇报的时候,没有人敢举手回答,我就鼓励,不管答对还是答错,都可以加分,而且回答得好的话,整个小组加分,在这样的鼓励下,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如果没有商业,我们穿的衣服,吃得东西就没有地方去买。我对其进行了肯定,这个说法很好,就说明了商业对于个人能够满足个人需要。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同学们越来越有兴趣讨论回答。在实施生本教育,学生多说,老师少说之后,我确实感觉到学生们有了成就感,有了自信,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而且班级慢慢涌现出来一些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同时一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生本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定位在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激励上,所以特别是让后进生,渐渐地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增强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学习的快乐。在生本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经常不厌其烦地去引导他们,关爱他们,细心呵护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纠正有碍于他们进步和发展的不良习性,使得后进生的人格、自尊得到了保护,得到了尊重,使他们逐渐地感受到原来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被激发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爱学习。同时,生本课堂的学习形式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培养与提高各种能力。是生本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后进的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之路上奋飞了起来,只要我们做老师的有那份耐心、那份鼓励、那份期待,相信这些后进的学生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小结

生本教育让学生都动起来了,但同时开展起来也会有一些困难。比如,在小组学习方面,小组内部之间水平相差比较大,问题讨论不起来,小组同学之间,本来是讨论问题,后来慢慢变成聊天,还有敢于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些学生,让学生预先学习前置性作业,学生的能力还达不到,不能准时准确完成。这些问题,还要好好研究,才能更好的继续下去。

在今后的教学中,虽然走以“学生为本”这条教育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困难和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还是要坚持对学生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犯错误,而且是可以多次犯错。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思乐. 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刘声扬. 谈中职课堂教学[J],贵州教育,2004年,第7期。

[3]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9(21)。

第2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我校处于偏僻农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如人意。其原因,我简单归纳如下:

一、家庭原因

留守儿童多,学习习惯差。很多家庭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在我们学校的300名学生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学生缺乏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随意性强,无作息规律。隔代教育,无限的溺爱,孩子是在老一辈宠爱和物质诱惑中学习。

即使家长在家,他们也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在乡村,他们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不是就近挣钱,就是打牌娱乐。至于孩子的学习,他们也是很少问起,也不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二、社会原因

以前提倡的“知识改变命运”。而现如今,在乡下,部分家长质疑“读书有多少用”?只要能写几个,算几道就可以。不是有很多没读几天书的,在外同样开厂挣大钱吗?所以至于孩子学不学,怎样学,他们才不去考虑呢。

三、教育原因

教育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习使用各类教学仪器、各种教学资源;其次“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要求高效课堂。最后“改变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我不能说不成功,只是觉得“昙花一现” 。都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生本教育)的大环境中,全县大力推进生本教育。我们有幸到成都龙泉参加了数学的生本教育培训。第一次接触“生本教育”, 对于乡村学校的老师,新颖而又充满活力。什么是“生本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呢?简单的说: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

(一)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二)"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以致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三)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四)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在教学中也大胆的尝试,让“生本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首先,我把班上的同学安4-6人就近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安排1人主讲、2人记录、1-3人负责解答疑问。

其次,把课堂分成几部分进行。

(一)课前前置学习

例如四年级上《笔算乘法(一)》课前小研究

1.认真看书,自主探究

(1)认真观察课本P52页例3情境图,我了解到的数学信息是

每分钟行223米,12分钟到达 ,要求的数学问题是 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

(2)我这样想:王叔叔每分行223米,行了12分,就是求( 12)个(223)是多少,用(乘 )法计算。算式是:223×12 =

(3)我能试着列竖式计算: 2 2 3

× 12

答:

(4)尝试笔算后思考:

①先用因数12中个位上的2去乘223,得到的积是(446 ),积的末位对准( 个 )位写。

②再用因数12十位上的1去乘223,得到的积是(223个十 ),积的末位对准( 十 )位写。

③最后把两次算得的积( 446 )和( 2230 )相加得( 2676 )。

5.试一试:列竖式计算。

121×23 325×18

2.小结

通过这预习,我学会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不懂的地方有 为什么十位上的数去乘,积要对着十位写?

每个同学一份,带回家完成。达到的目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培养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

2 2 3

× 12

4 4 6 223×2的积,积的末尾要对个位写

2 2 3 223×10的积,积的末尾要对十位写

2 6 7 6 446+2230的和

在此过程中,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弄明白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怎样书写,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讲解做准备。教师负责聆听小组内的交流和讲解。

(三)展示计算过程,并讲解、解答疑问

小组内负责主讲的同学为大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并强调书写规范正确。讲解结束,看大家是否有疑问,举手示意,安排同学负责解答疑问。疑问:1、为什么第二部计算不对齐?(因为是223×10的积,十位乘得的积要写在十位上)2、2676是怎么得来的。(446+2230的和)

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第3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1.生本教育概述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它是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相比其他教育思想而言,生本教育非常看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即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生本教育除了具有“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以外,还有“以生命为本”的引申义,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其感悟生活、体验生命。生本教育对于课程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而言,有着深厚的应用价值,它不仅能够突出学生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写作兴趣,还能引导其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2.生本教育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2.1紧扣学生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基本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这里的尊重学生,既指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指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心理等客观要素。就小学写作教学而言,学生之所以存在畏难怕写的心理,主要和写作题材不熟悉、想象力不丰富等因素有关,对此,教师可以紧扣学生心理,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教师要做好作文的选题工作。题目或话题是小学生写作的基础,题目是否新颖有趣又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欲望,对此,教师在选题时,一方面可以选择那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课文学习中学过的内容,降低学生对写作的隔膜感,另一方面可以选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如热点新闻等。其次,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使写作的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写作兴趣。

2.2倡导课外阅读,拓宽写作视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小学生的写作而言,素材是基础。当前小学生写作中之所以会出现空洞无物的弊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知识储备不够,对此,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加大阅读量。因而,在生本教育的视角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而拓宽其写作视野,不仅如此,阅读对于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就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沟通融合。学生受生活阅历、知识储备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需要从课内阅读的角度出发,做自然的延伸,从而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素材。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准备一些三国经典故事,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挥泪斩马谡等;第二,注重经典范文的欣赏。教师可以专门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在指导课中除了向学生推荐阅读内容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范文,如小学生满分作文等。

2.3注重生活实践,激发生命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写作而言,阅读仅仅是素材积累的一个方面,生活则是素材积累的另一个方面。但生活除了积累素材以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从而有效地矫正当前小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无病”、“矫揉造作”等问题。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明确主张“以生命为本”,而生命最核心的内容则是生活本身。对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其生命体验。首先,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到写作课堂之中,比如在命题作文《记一件小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平时搜集的跟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如某某同学曾经拾金不昧、某某同学曾经送生病的同学回家等,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挑动其写作心理;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形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酝酿写作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2.4引导自主写作,鼓励自评互评。

生本教育除了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外,还主张“全面依靠学生”。所谓“全面依靠学生”,是针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事无巨细垄断了课堂教学的全部进程而言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放权”,将学习的主动权乃至评价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知识、暴露问题等。就写作教学而言,写作本身是最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写作,比如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某一自然段进行仿写、改写或续写,又如在写作教学中,跑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笔等。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因为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写作中,学生才能找寻写作的感觉,培养写作的情感。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长久以来都是教师所把持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适度地拓展教学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间就写作内容进行自评与互评,而这对于学生水平的提升乃至课堂氛围的活跃都大有裨益。

第4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一门心思的学习,必须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对孩子的学习非常的严格。总体来说,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考上好的学校非常重要,为此宁愿牺牲孩子的兴趣爱好。可见孩子的学习压力之大。

二、农村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结果讨论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总结出教育改革经验缺乏、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低、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社会各界的压力对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了影响。

1、推行教育改革缺乏经验

教育部及校领导形成共识,致力教改谋发展。经过多方调研选择用生本教育,构建生本课堂。对于新的形势的教育,校领导及任教老师缺乏经验,不知道怎么实施,怎么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要想很好的推行,除了领悟到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观念,主要主张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还要深刻学习生本教育的基础表现形态。

2、教师专业教学技能低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普遍存在知识陈旧贫乏,观念僵化的现象。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次革命,成功与失败都意味着对这些孩子人生的重大改变。这么重大的担子落在这些老师的肩上,对他们也是相当大的挑战,无形中形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不敢轻易尝试改革。

3、家长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大部分家长上学时就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学习的阶段性与维持性,强调在一定时期用一定的规格培养一定的人才,而没有看到今天职业转换频率的不断加快与职业提高周期的不断缩短。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造成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会导致学生厌烦学习,甚至对社会不满。

4、社会各界压力迫使教改工作踌躇不前

学校受到教育局的压力,全力推行教改的同时,家长又施加压力。目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没有好的成绩就不能顺利升学,升学压力不断增大。如果教育改革实施环节出现问题,一旦失败,将毁掉一批孩子的一生。面对重重压力,学校的教改工作踌躇不前。

三、对于农村生本教育改革实施过程的建议

第一,向广大家长表明教改的目的,耐心讲解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从理论这个新的深度来分析考试,解决“提高素质和提高总考成绩的两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了孩子的未来,希望家长相信学校,积极配合孩子的学习,达到教改的理想状态,创造高效的课堂,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第二,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灯塔,是教师不断开拓创新、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必备素质。可以通过换岗的形式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提高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第三,学校组织教改执行小组,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和督促。从教改成功的学校学习经验,校长和教改执行小组可以定期进行观摩评估。邀请教改高手去学校给学生讲课,指导老师的工作,每个环节严格把关,再根据该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校长要发挥调控能力,使得教改顺利实施。第四,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遇到困难及时解决。欠缺的环节要加强,校领导,教师及家长要积极配合,为了孩子的学习团结合作。

四、小结

第5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方法指导;有效性教学

2012年秋季期,广西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2009年秋季期我校引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学习、培训之后,在2010年秋季期,我校全面实施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四个环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学习小组内讨论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本节课内容或讲解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否高质量的完成前置作业是实施“生本教育”课堂的前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

1.巧衔接,降低初高中知识台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作为教师要努力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在教材方面,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上、下册课本。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应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展和深化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高一的化学内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1.1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对“氧化”“还原”的描述少之又少,学生所知道的常见氧化剂、还原剂仅仅局限在O2、活泼金属等物质,并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到这些,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了相应的调整。既然学生在九年级未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按照现有的高一教材去分析这方面的情况,而是直接从化合价的升降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1.2 物质结构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是举例介绍了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却没有涉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这些对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论不利,并且在高一教材中要用到共价化合物和共用电子对以及化合价等概念,若不对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对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会造成较大影响。

1.3 酸碱盐部分。现在广西所用的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而九年级教材中对于“离子”的概念强调不多,并没有从结构上去说明溶液酸性是由“H+”决定、溶液碱性是由“OHˉ”决定的,使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同时在九年级并未学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对酸、碱、盐等几种类别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知识加以巩固并及时补充相应的概念。

1.4 化学计算部分。高一新生对化学反应的计算还停留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常规模式,守恒思想在学生大脑中尚未形成,如果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局限性,直接频繁地运用“十字交叉法”“守恒法”“差量法”,他们一定会觉得很迷惑,所以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改变学生单一的解题思路,详细介绍这些高中常用的计算方法,练习也必不可少。

除了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得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能力素质情况。

2.巧激发,让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生本教育”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是在正式学习教材中某一节内容前由教师布置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前置作业的题目。前置作业中的题目要有梯度,尽可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问题要少,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尽量用“你认为怎样?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七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钾溶液,用pH试纸测定这7种盐溶液的pH,结果发现这些盐溶液有的pH小于7,有的pH等于7,有的pH大于7。学生议论纷纷,不知何故,于是他们学习的欲望被充分激活。我布置了以下的前置作业:

(1)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你是怎样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复习、回忆、巩固)

(2)怎样才能实现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什么微粒可以结合水中的H+ 或OHˉ?

(3)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有的却显酸性或碱性?

(4)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理解?

(5)从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们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津津有味地学习了起来。

3.巧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了一些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主导性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追求形式而无实质:有情境却没有问题,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有温度却没有深度,有问答却没有对话,有小组却没有合作。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知教了什么,学生不知学了什么,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010年秋季期,我校刚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误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要全面依靠学生吗?那就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就行了。有的教师甚至连教室都不去了。

案例:某教师在学生学习“离子晶体”这一节内容时,布置了这样一道前置作业: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证明氯化钠晶体结构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1?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都未能完成这道前置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而来?若教师能及时点拨,因为氯化钠显电中性,Na+ 、Clˉ各带一个单位电荷,所以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这样可以让学生省时高效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余文森教授指出:“改革的底线是不降低教育质量”。牺牲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从来都没有否认教师的“教”,只是要考虑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教多少的问题。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都讨论不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当一个问题学生自学时间较长又没有结果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用的自学和小组讨论上。例如,化学平衡中等效平衡这一块内容,教师不点拨讲解,单靠学生的自学是很难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应该主动掌握课堂的话语权,分析讲解,让学生能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内容。

“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该教什么呢?我觉得一位特级教师的“三不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这“三不教”是: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的但自己想一想能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的,不教。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4.巧引导,让学生学之有法

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在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要学”,而且“会学”,这也是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多年来高中化学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阶段。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就可以事半而功倍。我个人认为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反思。

化学常被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常有学生认为“化学就是靠记”,因而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化学。这种认识危害很大,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说理和事实来纠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如《化学平衡》等章节的特点是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理论性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概念,理解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规律,并逐步能运用。而《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公式多,计算量大。在了解了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后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与反思。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一节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反思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了什么”“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清楚的”等等。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再让学生归纳与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反思:

一是知识反思。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归纳、梳理,形成网络,便于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本节课所学高年与以前所学的概念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二是目标反思。对照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分析哪些知识还没有理解透彻、掌握充分。

三是能力反思。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解题能力有没有提高,今后要怎样改进。

学生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网络更容易理解、消化和掌握;自己总结的方法更加实用和有效。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兴地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在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些困惑需要化解。最大的困惑在于“课时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不管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每一节课一定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无法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这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寻求解决的捷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实践、继续完善下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 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

[3] 盛焕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2003

第6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诗性专业教育;校本资源;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张妮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LO)06-0168-03

基于现代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背离和工具价值膨胀的现实背景,笔者所在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把诗教引入高职,再引入高职专业教育研究领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学院凭借“十年磨一剑”的探索和积累,2007年在“校园诗教和谐育人”活动中一举夺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等奖,接着在2008年的专业文化品牌“汽车文化:车以载道,志在千里”活动中再度获得浙江省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奖。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与科学的研究探索并行,从诗教到诗性美育再到诗化人生的全新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一、何为诗性专业教育及相应的校本资源

“诤性专业教育”概念是基于对高职领域中“技术性”与“人文性”协调平衡的原理而提出的,它本质上融合了传统人文的诗性精神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精神,试图将民族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理性与感性相融通,是一种和谐的审美型专业教育,是当代诗教美育的新模式。

基于对“诗性专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进而可以探索其实施载体和可操作方案,通过校本资源的建设形式丰富和优化诗性专业教育过程。这里的“校本资源”是指广义的校本资源,是指能够满足本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它由学校组织和规划,由学校师生共同建设和维护,以满足学校师生工作学习中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当然,它有一定的建设重点,通常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它对诗性专业教育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促进培养和谐的职业人;(2)加快提升师生文化素养;(3)传承诗性专业教育历程。

二、如何建设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

诗性专业教育不是纯粹的诗歌化专业教育,而是以诗教为龙头,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把传统文化的诗性资源引入专业教育,使之得到充分借鉴和拓展。因此,围绕诗性专业教育建设校本资源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全面协调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力求拓展诗性载体,开发诗性思维,启迪诗性智慧。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建设的核心理念为“两个把握”,即把握以校为本和以生为本;并且建设好四个重点内容,即校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

(一)核心理念:两个把握

“把握以校为本”,是指诗性专业教育中的校本资源建设关键要把握“校本”的要领和内涵。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而“把握以生为本”,指的是诗性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和谐职业人,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计、开发和建设校本资源,都要“从学生问题中来,到学生群体中去”,克服现行高职教育中“工具性”盛行、“人文性”缺失的专业教育矛盾,将资源用于学校第一(必修)、第二(选修)、第三(课余实践)课堂,促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建设内容:四个重点

1 校本教师资源:教师既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客体,又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主体。因此,培育高素质的诗性专业教师团队处在校本资源建设的首要位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华诗词学会诗教促进中心为诗性专业教师园地,既邀请校外相关专家参与讲学和研讨,如聘请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出任本学院荣誉教授等,又在学院内吸纳了人文社科部、体育工作部、宣传部、学科专家等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组成了强有力的教研团队,为开发其他资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校本环境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包括办学的硬件设施与辅教学设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对整体规划中如何融入诗性文化的内容作了细致筹划:在图书馆专门设置了诗词阅览角并配以一定的书画布置,作为永久性的展览场地;在教学楼、行政楼、图书信息楼等主建筑的走廊上均布置了名家书画和师生的书画作品;在实训大楼建设了校内艺术品展示室,收集、整理了上千件中国书画、古陶瓷、玉石金银器物等传统工艺品。学校寓故事于景色之中,让师生游历校园的过程成为了解校史、接受熏陶的过程,化无形的精神为有形的范例,树立典型,从而发挥校园环境“无字书”的教育功能。

3 校本课程资源:这里的校本课程资源专指学院设计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即学院针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同时配套设计相应的校本教材,用于第一(必修课)和第二课堂(选修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重新修订《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加四节课的诗词创作内容,并列入考核范围,为诗词选修班和提高班的生源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学院编写了“古典诗词与道德”、“八荣八耻的中华文化之根:名言名句选读”等校本教材,把道德教育和诗词教育有机结合。在正课之外,学院开设了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中国民间艺术赏析及剪纸制作、书法等近20门人文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采用学分制,全院各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类选修课方能毕业,有效保证了诗性专业教育的实施。

4 校本活动资源:校本活动资源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总领,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形式,通常称其为第三课堂资源,是实施诗性专业教育的软环境。它有利于延展第一和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秋,以传统诗词创作培训班起步,坚持诗教美育实践模式。2000年春,继而成立了“兴华诗社”,发行社刊《兴华诗教》,后更名为《中华诗教》报,并了《中华诗教网》。学院不断提炼、完善主题实践活动类型,形成了“西湖梦寻”人文之旅、“爱我中华”诗词吟诵晚会、“诗国青春”诗词楹联灯谜会、“江南毓秀”名家书画笔会四大活动品牌,并以此带动了书画、工艺品欣赏、传统武术和中国戏曲的活动资源体系的构建。

三、诗性专业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资源建设拓展思路

基于对诗性专业教育中校本资源建设理念的

剖析和实践过程的观察,笔者认为目前在做的校本资源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拓展。

(一)优化应用现有资源。促进诗性专业教育

校本资源从哪里来,就应该回归到哪里去,优化和应用现有资源,尤为重要,这是因为:(1)在诗性专业教育中,教师资源处于首要位置,进一步吸纳更多学科专家、诗教行家参与其中,规模化地运行,形成一个可以随时选择的师资库是势在必行的。(2)校本环境资源在诗性专业教育中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校方应作更深入的文化挖掘,连动某些校本课程资源的实施,作为其实训场所,这很值得一试。(3)校本课程资源是诗性专业教育的主渠道,是重中之重,我们应以精品课程的要求去建设和优化它,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更多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诗性专业课程,形成诗性专业校本课程体系。(4)校本活动资源是诗性专业教育的有利保障,它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平时应及时收集、整理这些珍贵的资料,便于传承和推广。

(二)树立专业文化品牌,开发潜在资源参数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对社会行业文化有吸收又有引领作用,在校园中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因此建设诗性专业文化品牌是实施诗性专业教育的前提。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起步的诗教文化,已拓展为现在的诗性文化,并将其作为一项“绿韵工程”(“绿韵”之“绿”即绿色教育观,“韵”即情韵、意韵、韵味,蕴涵着以诗教为特色的新型诗性文化的情理兼融之美,确切意义是科学与人文交融、诗性的情理和谐的综合性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进行建设,这是一个创举,也是高职实施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在这个理念的倡导下,推行“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方式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将这些有意义的文化品牌转化为与校本对应的资源建设,丰富了资源内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资源库

第7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作为教育部选派的赴港教学指导教师,到港工作的重心自然是组织与提升教学效能相关的校本教研、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但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后,整洁有序的环境,匠心独运的布置,无时不有的育人气象,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都深深触动着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成人尚有如此感受,置身其中的学生怎能不深受感染?他们恬静而不失热情,端庄而不失自信,不能说均是谦谦小绅士婷婷小淑女,但其基础文明素质高于内地学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我们的德育活动热火朝天花样翻新却收效不大?个人认为,差距更多源自决策层的理念认识。在贯彻落实十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香港学校的教育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大于教学

    教育是什么?是对人进行德、智、体、美等全面培养的活动,其核心在于“育”,本质在于人的发展,根本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学是什么?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承、提升,其本质是充实、壮大“人”的内涵,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提高。可见,教育是根本,是整体;教学是枝叶,是细节。虽然香港课程教学的整体构架十分完善,学生的学业负担可谓不轻,但基于“教育大于教学”的理念,香港在德育上的着力堪称充分:

    一是内容多维,系统构思。既注重儒家道德规范的教化,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同时纳入现代意识的教育,包括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时效观念、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心理健康等;不仅注重基础文明、现代社会规范的教育,而且还把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诸如生态伦理、环境保护、人道主义、和平与发展等全面纳入。这些内容体现在通过审定政府建议使用的教材之中,亦通过校本教材充分彰显。

    二是载体多元,形成合力。相比我们的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一科独撑,晨会班会走走过场,学科渗透停留口头,香港德育的途径、参与人员更为广泛和实在。校内,有早祷及班主任课、小息教育、周会、宗教课、心理课、社会教育、学科渗透(小班化教学落实更到位),有学校训导组、心理辅导组、学校社工、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如风纪队),统筹联动,多管齐下;校外,形成了“开放式”的教育格局,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有机会与空间,学生参与各种服务性活动、体育康乐活动、各学科学会活动丰富多彩,且各类别活动都有各自的教育宗旨,加大了德育信息注入量,学生的知、情、意、行各德育元素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践行“教育大于教学”, 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置于“教学”之上,这不仅仅有赖于校长意识,更取决于高层设计;不仅仅需要管理者理念到位,更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身体力行。要强化教育的研究,拓展教育的内容,通过富有时代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心”,传承“民族魂”,做好“现代人”。“学科德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教育有效了,思想纯洁了,心灵净化了,行为规范了,做人纯粹了,学习的态度就会端正,教学的目标就易达成,必将获得教育教学的双丰收。

    二、信仰重于说教

    信仰,是个体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个人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是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根本规则和态度、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因而是一种安身立命的文化价值系统。香港人大都信奉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信众广泛;而宗教除了弘扬教义的基本活动,更通过兴办学校和提供社会福利设施,强有力地影响着香港学生、教化着一代代的香港人。其他社会办学团体如社会慈善机构、同乡会及工商社团等,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而渗入肌肤的教育作用。学校利用宗教和社团核心理念,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悦纳自我、保护自然、热爱生活,多做对别人、社会及民族有益的事情,其实就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就是信仰对学生生命底色的润泽。有了信仰的支撑,教育便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发挥着远非说教可比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感化力。

    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透过现象看实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信仰的核心组成,成为贯穿香港德育内容的一条主线。不仅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而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的诠释,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香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把握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现实证明,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念、伦理道德乃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仍然是我们德育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分析地域、校情学情基础上找准一个点,去细化、深化,让其成为学生的信仰,直抵学生的心灵。当然,我们大的环境氛围还有所欠缺,但学校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岁月会告诉我们水滴能穿石,聚沙能成塔。

    三、熏陶多于灌输

    熏陶是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灌输则是输送、注入。对活生生的人而言,对于需要时间累积的道德形成而言,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熏陶。香港教育界普遍认为:“一所好学校的全面而正常的生活,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节,更能使学生建立理想和培养健全的性格。”因此,他们特别重视校风建设,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利用法治和舆论的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氛围。同时,教师办公开敞式布置,功能室长期开放状态,让学生自由出入有家的感觉;各类书籍在过道触手可及,教室里电脑等器材由学生保管,校服、午饭供应商等由学生投票选定,这样“疏而不堵”的艺术让学生感受到信任和人格尊重;设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并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开设专题辅导,充分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看重以及学习权利的关注。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图书室里学生规范有序地排队借阅书籍,看完后整齐准确地放回原处;学生不乱扔不乱画,校园显得有序而规范。

    同时,香港的学校特别重视活动中体验式熏陶,家长、社区也特别支持和配合。如通过服务性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尊重他人,提高其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参观社区、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机构,参加植树,帮助老人等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香港,培养学生尊重公德、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德习惯。除了一般性活动外,还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较大型的专题教育活动。以礼貌运动为例,各学校开展专题歌曲创作、礼貌卡设计、专题墙报、最有礼貌的同学评选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和养成接物待人的诚恳、和蔼、礼让等良好的品格。这些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实内地的校风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纸面上的居多,如何实现真实、朴实、扎实;体验活动如何突破“安全”壁垒,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主题走向广阔,需要各方协同,思考和探索。

    四、践行基于知晓

    德育界有一句术语:“只有具备一定的‘知晓率’,才能达到一定的‘行为率’”。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知晓是践行的前提。这方面,香港的学校普遍做得非常好。首先学校根据办学主体的核心理念和学生实际,提炼一定数量的“金句”,然后以多种途径强化,达到全体师生耳熟能详:开学礼有祈祷诵经唱诗,每日有早祷午祷,每周有周会,“金句”熟读成诵;教室里楼梯间走廊上,校本教材、作业本上,“金句”俯拾即是。那些关于关爱、感恩、珍惜、宽容、勤劳等的言辞,学生们见于眼出于口而入于耳记于心,天长日久,自然深入骨髓,践于行动,于是文明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

第8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在低碳概念扑面袭来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课改的实践者,反思我们的教育,同样也是高能耗、低效益的教育。所谓高能耗,是因为我们的师生均以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书山题海,拼的是时间和汗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所谓低效益,是因为我们培养的所谓“人才”中,有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提倡“低碳教育”。

今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顺利推开,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生成的生本教育,我认为正符合“低碳教育”的要求:简约、高效。

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让教育可以简简单单地去做,使学生学出无限的精彩。其基本原则是把教师“事无巨细的交代,细致入微的安排”转化为学生的思考、研究和自己的决定。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大资源是孩子本身。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只是牧者,把学生领进草原,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吃草;教师只是帮学,只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而不是自己教。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正是“低碳教育”,生本课堂才是“低碳课堂”。那么,如何真正地走进生本、关注生本,打造“低碳课堂”呢?

一、追求简约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古人云:“大道至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的确,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教学也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教学时间紧张,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件繁华,大容量,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般地观看,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空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的方法花哨、不经济,学生与文本对话少;结果饱满、臃肿的教学中显现出肤浅、低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学会有选择地放弃,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以简约求丰富,形成省时、省力、省资源的简约化课堂教学风格,应该是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简明。

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每堂课学习都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要求将三者简单地叠加,而是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其实,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2. 教学内容简约。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每课时教材容量相当大,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毕竟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3. 教学环节简化。

学习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更没有必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使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松弛有度、收放自如。

二、提倡有效教学

理想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有效”两个字来概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动选材时要注意应用于生活,课堂练习也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提炼观点。

2.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思考方法。

3.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第9篇: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改 生本理念

1 高中政治生本教学概述及目标模式

“生本教育”一词最早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主要是指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教学是指高中政治教师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凸显其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个性学习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人。高中政治实施生本教学,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需要我们的耐心细致、全身心地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且超群的能力。

2 高中政治生本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2.1 备课环节渗透生本理念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备课环节必须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生本理念重在事前的准备与思考。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能认真备教材,但存在只根据自己以往经验来备而脱离新课标以及学生实际的现象;能认真备教材,但缺乏对现实热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就教材而备教材;能认真钻研教法,但缺乏对学法的钻研,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总之,在备课中忽视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钻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2 课堂教学环节实施生本理念

课堂不仅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而应是学生学习、实践、体验、感悟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成功的政治课堂给人一种美得享受,让人如痴如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我们必须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实施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是师生、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多维互动、思维碰撞的过程。

2.3 作业布置环节及高三复习课延续生本理念

生本教学模式不能将课前、课中、课后割裂开来,不能将高一、高二、高三割裂开来。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作业布置批改环节以及高三复习课中同样也可以运用,或者可以运用得更好。可以从全局来考虑培养学生的能力,继续进行教学实践,继续探索研究将生本教学与成绩有效结合的途径。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下列几点:作业布置要注重质量,贴近学生生活;高三复习做到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总之,生本理念应该渗透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每一个细节出发,真正做到一切为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3 高中政治生本教学实践的思考

3.1 高中政治生本教学的价值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高中政治教师正努力适应新课改要求,实践着生本教学,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观,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悄然变化教师正从学生学习的支配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探究的促进者;从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随着生本教学的推进,广大政治教师正逐步接受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的课程观,对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学习的本质、对教学的功能以及对课程的实施原则等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在自己的政治教学中实践着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2 高中政治生本教学实践心得

1)先做后学,先会后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由各组代表上台投影课前建构的知识框架并作简单说明;第二环节是政府满意率调查,老师在黑板上写好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由各组派代表上台投票并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每组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质疑。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概括知识体系的方法,而且对我们的政府也形成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三维目标应该说都很好地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