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后端开发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企业经营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正发生根本性变革。自1998年3月中国内地第一笔Internet电子交易成功以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现在,仅淘宝网每天就有2400万笔电子交易业务发生,电子商务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截至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其中,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0950家,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达24620家。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增加,有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200多万。
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1999年教育部联合联想集团共同推出了电子商务自修考试的大学专科学生培养计划,并在2000年开始全国性招生,2001年,全国有13所高等院校开办了电子商务专业,到2010年,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和800多所专科学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2],其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培养电子商务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高等院校在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却没法找到合适的岗位,导致其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3]。本文分析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探索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设计出与该模式相对应的一套课程体系。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保证电子商务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又能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拓展方向,同时将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培养环节,有利于高校培养基础扎实、实操能力强的电子商务人才。
一、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是顺应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给传统经济活动带来深刻影响趋势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目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上,其都处于探索阶段。电子商务包括网络交易系统的设计、开发、组织、维护、管理和应用,从设计到应用,电子商务包括多个层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人才,对电子商务人才知识、能力要求是怎样的,电子商务专业究竟要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很多高校都缺乏深入分析,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缺少岗位群细分和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办学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不清楚。很多培养机构提出了宽泛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等各种知识都学一些,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懂得很多知识,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学得不扎实、不深入,蜻蜓点水,这种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有的学校虽然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但太过片面。如一些理工科院校,强调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经济、管理、营销等电子商务运营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一些经济类院校,强调经济、管理、网络营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却忽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因而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
(二)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作为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制约教学资源的管理和整合,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是高校在教学、科研、就业、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示器[4]。目前,很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没用充分考虑专业本身的特征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开设15至20门专业课程,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典型做法是一半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等,一半商务类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课程设计的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许多课程缺乏相互联系,导致学生学了几年,仍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知道学了什么。另外,选修课比例偏少,不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就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无法培养自己的特长,在今后的职场上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出现时间比较短,国内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上不是科班出身,大部分是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转过来的。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学或者有关电子商务的研讨会或培训获得,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系统的学科教育体系,电子商务教学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只能边学边教,不断进步。另外,现有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电子商务实战经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导致学生实操能力低,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实践环节不到位。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学校内的实验室进行实训,由于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对软、硬件要求较高,大多数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没有专门建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实验平台,将一些普通的实验室用做电子商务实验,学生没法全面理解电子商务模型。二是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习场所,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场地和管理等原因,不愿意接纳学生到企业实训。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机会接触企业、研究案例,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解决问题,实验只停留在模拟环境中,这些模拟环境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的实际情境,学生不能切实地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技能达不到企业要求,更不能培养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特点
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的商务活动交易。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电子商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础,是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前提。电子商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经济、管理、信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因不同业务或岗位而异。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人才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周唐[5]根据电子商务涉及软、硬件环境的不同,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硬件层、软件平台、商务应用和电子商务经营管理四个层次,他们的工作职责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下:
1.电子商务硬件层。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的功能、性能,掌握网络协议、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能力。
2.电子商务软件平台。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3.电子商务应用层。这一层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电子商务的业务逻辑,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开发、维护,包括业务流程的设计、平台前后端的设计与开发。
4.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这一层次涉及市场、销售、物流和客户服务等,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网络营销、网络推广、供应链管理,具有电子商务全程运营管理经验,能够制订网站短、中、长期发展计划,并加以执行与监督。
陈清华[6]从电子商务就业角度,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类、商务类和综合管理类三大类,他们的工作职责和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下:
1.技术类岗位:技术类岗位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和数据分析四类。其中,电商商务平台设计岗位有网站策划、网站编辑,主要从事平台规划、网络编程、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设计等;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开发,主要从事网页设计、数据库建设、程序设计、网站管理和维护等;电子商务平台美术设计岗位主要从事平台颜色处理、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等;数据分析是一个比较新的岗位,主要从事Web数据和网站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从海量的网络数据中找出对网络经营有价值的信息。
2.商务类岗位:商务岗位包括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物流服务和客户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创业等,这些岗位主要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站、产品的推广、交易,以及客户服务。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熟悉网络经营,与客户沟通能力强。
3.综合管理岗位:包括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等,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电子商务行业经验,具有良好的全局把控能力。
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综合管理、运营人才不可能在学校培养出来,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知识门类较多,要求学校在短短几年里培养出全能型人才是不现实的。学校需要将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知识体系与社会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对电子商务人才进行合理分类,各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师资条件等,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付诸教学实践。从业务流程来看,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包括网站建设、网络经营和物流配送三大环节;从就业岗位来看,企业中的电子商务业务岗位基本按照电子商务技术、网络经营和物流管理来分;从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来看,技术类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和物流人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可分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物流管理三大类,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如下:
1.技术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为重点,除了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和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能力之外,重点掌握电子商务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网页设计、编辑、美工,网站设计、开发、维护,网站数据分析与挖掘,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等。
2.网络营销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网络经营为重点,除了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重点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公共关系、商业谈判、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网站优化等。
3.物流类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物流管理为重点,除了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电子商务基本知识和能力外,重点掌握现代物流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包括电子交易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商品化、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文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分类,我们提出一种称为“1-1-3-1”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指1个学科基础、1个专业知识、3个选修方向和1个综合实训,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物流三个方向中,选择一个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学习,最后参加真实环境中的综合实训。
学科基础知识是每一门学科的基石,关系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前提。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和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这就要求学生打好这些方面知识的基础。因此,电子商务专业除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高等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数据结构、经济学基础、管理学概论、基础会计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学等。
专业知识是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开设的课程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电子商务概论、操作系统、信息安全导论、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管理信息系统与案例分析、网络支付与结算、多媒体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网站构建与运行等。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多门学科的知识,由于每一门学科都是博大精深的,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商务涉及的每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电子专业的知识体系划分为技术、营销和物流三个方向,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有侧重地培养某个方向的人才,另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中选择一个方向进一步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这种分方向的培养模式不但可以避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而且将人才培养与具体的就业岗位结合起来,学生的就业方向变得非常明确。技术方向的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数据库系统、电子商务安全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商务数据分析与利用、Web技术、移动电子商务;营销方向的课程包括网络经济学、网络广告学、网络推广、商务信息检索、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电子商务策划、网络经营、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查与分析、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物流方向的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系统。
综合实践教学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好对接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种形式,校内实训是指利用高校的网络资源平台,不同方向的学生组成团队,按照电子商务的整个流程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网站设计、开发,网站注册、备案、推广网上交易实现和线下物流配送。对不同小组采用不同考核方式,网站设计、开发小组的考核按照软件工程和客户体验等指标进行,网站经营小组按照网站经营业绩指标进行考核,物流配送小组按照物流成本、配送效率等指标进行考核;校外实训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校外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中,在相应的岗位上从事具体的工作,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考核。
“1-1-3-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拓展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纳入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下图展示了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将电子商务人才分为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和物流配送三大类,提出了“1-1-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这种培养模式的提出,有利于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学科优势,整合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对学生而言,既能打好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从而形成自身的就业优势。按照“1-1-3-1”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出宽基础、厚专业的人才,而且能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2上).http:///.
[2]马强.高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模式研究[J].新西部,2009(2):162.
[3]蔡小忠.电子商务专业1.5+1.5+10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6):499-502.
[4]张娅莉.从大学课程设置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学园:教育科研,2010(019):38-39.
[5]周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趋势分析[J].电子商务,2011(1):76-76.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
【关键词】 通用航空 经济转型 产业链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通用航空灵活机动、用途广泛在发达国家已进入大众飞行领域。2010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成为低空开放的破冰之履,“十二五”规划中又进一步将通用航空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7月12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把通用航空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用航空领域的产业链庞大,从前端的制造,到后端的服务,具体包括飞机制造、培训、维修、机场建设等方面,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的通用航空市场将以20%的速度增长,通用航空产业上下游的经济产值将超过万亿。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唯一没有放开发展的大产业,因此,在当前许多经济领域需求不足,经济转型艰难的时刻提出做大做强通用航空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通用航空产业对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
通用航空产业群庞大,产业链长,涉及制造、运营、维护、航油、培训、保险等多个业务领域,对经济的拉动力很强。根据国际经验,通用航空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大约为1:10,而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只有约1:4;通用航空产业对就业拉动比为1:12,当前经济转型期,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世界上通用航空最发达,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美国通用航空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商业航空,如果将航空产业比作金字塔,商业航空是金字塔的塔尖,底座是用通用航空来支撑。美国通用航空市场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1021亿美元占美国GDP的比重超过1%,带动126万人的就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商业航空即大航空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二,但通用航空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通用航空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通用航空需要航空工业的支持,必然会刺激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新材料、电子、通信、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通用航空产业链还包括培训、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这些都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我国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潜力巨大
中国拥有和美国一样广阔的空域,而且地形地貌比美国更加复杂,客观上对于通用航空的需求会更大。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消费以家电为主,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家庭汽车消费开始迅猛发展,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飞机将进入家庭。中国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2003年和2007年中国人均GDP分别超过1000美元和2000美元,与之对应,家电消费和汽车消费都出现了“井喷”式增长。2011年,国内人均GDP达5414美元,因此,可以预计中国的通用航空即将进入一个大增长的黄金期,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低空开放后我国私人飞机的潜在客户将超过30万人,通用航空的上下游产业将有超过万亿元的市场空间。现在全世界总共有私人飞机约31万架,其中约20万架在美国,而美国每年的私人飞机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高达500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目前的私人飞机保有量大约为70架,而拥有私人飞行驾照的人也仅仅约200人。目前国内私人飞机产业基数低,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量,总量有望超过美国。从2011年官方公布的数字看,中国每1400人中就有一个资产千万以上的富翁,已成为全球奢侈品第二大消费市场,私人旅游娱乐发行的需求旺盛。通用航空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林航空。通用航空作业在人工降雨、播种、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等方面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飞播造林不仅速度快、省劳力,而且成本低、投资少。航空作业还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护林防火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高原丘陵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地区、作业力所不及的地区单靠人力是不行的,非用飞机不可。
2、工业航空。在西方发达国家,通用航空在工业上的应用水平很高。美国工业通用飞机有近3万架,年飞行时数达350多万小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拓宽使用领域,创造简洁高效的使用环境,必将加快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3、航空速递。航空速递是航空运输业中最赚钱的行业,国际速递业务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中国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了商机。中国有成百上千个海岛和不利于建设公路的偏远地方,解决通邮问题的唯一手段只能是通用航空,加拿大、巴西、日本大量采用通用航空邮政已经取得了成功。
[关键词] 宁波市 洗衣机产业 SWOT分析
一、宁波市洗衣机产业的概况
宁波市洗衣机产业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当时的宁波洗衣机总厂是国内第一批洗衣机生产企业和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最大洗衣机出口基地之一,80年代中期已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量曾一度达到国内洗衣机行业第二位,在它的影响下,带动了周边许多洗衣机配套企业的崛起,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具有整机生产能力的企业超过100家,涌现了新乐、金帅、晨佳、吉德、乐士等产能较大的生产厂家,洗衣机总产量达到800万台,占全国的50%以上,其中慈溪的双桶洗衣机产量已经达到全国的60%以上,宁波已成为重要的洗衣机出口基地。进入21世纪以来,整个经济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对洗衣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洗衣机生产企业的技术趋同、产品趋同、质量趋同、市场趋同和竞争发展战略趋同,洗衣机市场竞争正变得空前激烈,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下滑,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正确认识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加快宁波市洗衣机产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产品结构调整、自主品牌培育、营销渠道的开拓建设,对促进宁波市众多洗衣机生产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宁波市洗衣机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二、宁波市洗衣机产业的SWOT分析
1.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区位地域优势明显。宁波市地处浙东沿海,拥有洋洋东方大港――北仑港,世界第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缩短了宁波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的距离,高速公路网发达,沪杭甬高速、同三高速、甬金高速,辐射内地。作为港口城市,宁波水陆交通方便,物流业发达,区位地域优势十分明显,为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占领国内外市场,节省物流成本起到重要作用。
(2)劳动力成本低廉。宁波所处的地理环境优越,社会安定,用工制度规范,企业数量多,就业容易,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企业用工环境比较宽松,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
(3)配套能力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宁波市周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服务洗衣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家电制造基础好,配套能力强。以慈溪、余姚为代表的家电产业零配件生产已占全国家电产业零配件生产的60%以上,其中注塑机制造、模具制造、塑胶成型、塑料原材料交易等方面颇具规模,所有洗衣机零配件都能在宁波采购到,宁波洗衣机产业的活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背后强大的低价采购成本,众多企业更是宣称把零配件的90%以上实施自制。宁波洗衣机产业在配件、物流、原材料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2.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资本单一,规模小,发展慢。在宁波众多的洗衣机生产企业中,几乎所有的企业为民营企业,这种藏富于民的资本持有体系,决定了这些企业很难形成规模,发展速度缓慢。尽管这些企业在最初创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本,但在需要一定资金、技术、品牌和渠道的家电业内,资本持有人很难形成合力,显得力不从心,这就决定他们企业定位,他们生产的洗衣机通常制造简单、材料单一、技术含量低。
(2) 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单一。第一,许多企业都是从生产洗衣机配件起家,积累一定资金后直接进入整机生产,没有专门从事新品开发的研发队伍,产品开发以简单模仿为主,缺少技术创新,更不要说拥有别人难于模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二,企业竞争过于依赖价格,一味实施低价策略,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企业缺少必要的资金进行研发来提高自己的核心技术,形成恶性循环。第三,由于产品开发乏力,产品在品种、技术含量、工艺水平等方面与国内其他洗衣机生产企业如广东、青岛等地企业相比有着明显弱点,产品缺少个性化、差异化。
(3) 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几乎所有宁波洗衣机生产企业以OEM为主,没有自主品牌,或自己品牌没有知名度,即便象“新乐”洗衣机昔日消费者熟知的品牌,如今也成了其他大品牌的OEM方。显而易见,企业无法通过OEM生产获得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企业缺乏主动权,技术和市场受制于人,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OBM方主导或占据了价值链的前后端――利润的高端,OEM让OBM企业变得更加强大,使企业未来竞争更加激烈。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的三四级市场成为宁波洗衣机自主品牌的主要销售市场,大部分产品无法进入一二级主流市场,宁波洗衣机出口也以东南亚、非洲、中东、拉美、俄罗斯等市场为主,很难进入欧美日等主流市场。
(4)管理落后,没有长远发展战略。许多民营企业主,很多是洗脚离地的农民,他们从做小本生意开始,在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中,他们能不断地积累和创造经营经验,但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为了不让“肥水外流”,这些企业都采用了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严重制约了外部人才发挥,出现了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局面,企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许多企业主只图眼前利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3.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增长。国内外市场对洗衣机需求继续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居民的旧洗衣机面临更新换代,对中高档节能、环保绿色的洗衣机形成较大需求;
二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农民手中有钱,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村的电网改造基本完成,水网改造也在进行之中,农民纷纷购买洗衣机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目前,农村的洗衣机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增长潜力巨大;
三是“中国制造”越来越被国际市场所接受,国外客商也大量向中国采购洗衣机,伴随国外市场对洗衣机需求的持续不断增长,宁波洗衣机产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
(2)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中国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正成为全球的“大车间”,中国正面临全球产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洗衣机制造业也不例外,我们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能力。这对于天时、地理、人和,善于捕捉商机的宁波洗衣机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天赐良机,通过与国外大企业的合作,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标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拓展国外市场。
4.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1)国内洗衣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洗衣机行业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充分的行业之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洗衣机行业所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以日韩系家电巨头为先锋的外资品牌全线挺进中国市场,对国内品牌带来巨大冲击;原材料的涨价,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企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国内洗衣机品牌的集中度不断提高。由于过度低价位竞争,洗衣机整个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局面,行业中总体生产规模与能力快速提高,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行业背景下,宁波洗衣机产业将面临更严峻挑战和更残酷的竞争。
(2)人民币升值、退税率调整和技术壁垒严重影响洗衣机出口。我国洗衣机出口的关键在于成本优势,人民币的不断升值,随时有可能调低的退税率,将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价格,所有这些都会削弱我国洗衣机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国外洗衣机生产企业也会利用反倾销、严格的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各种非关税壁垒阻止中国制造的洗衣机进入,很多发达国家以保障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为由,利用WTO法规构筑绿色壁垒,像欧盟继颁布WEEE、ROHS指令之后,今年8月又一项主要针对能耗的指令(EUP)将正式实施,成本的控制能力、技术实力和对新标准的“跨越”能力,进一步考验着缺乏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的宁波洗衣机生产企业。
(3)全球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中国家电价格优势弱化。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我国特有的劳动力优势将变得越来越小,跨国公司今天可能会因我国市场大、劳动力便宜,在“中国制造”,明天也可以在“他国制造”,有迹象显示,印度、越南正成为下一个制造产业转移的对象。跨国公司通过中国化、本土化战略,缩小与中国在制造环节的成本差距,改善其成本结构,调整产品价格,提高竞争力。在这样大的宏观环境下,宁波洗衣机产业的资本实力、技术、品牌、渠道劣势显得更加突出,价格优势将会进一步弱化,市场的份额将难于继续扩大。
三、宁波市洗衣机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1.先做好OEM,再谋求向OBM转变
OEM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产生的驱动力也是社会资源合理化配置的要求,目的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专业化的高效利用,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OEM还是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的要求。因此,OEM是企业开拓市场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宁波洗衣机企业的弱点在于缺少资金、技术、品牌、渠道,优势在于有丰富的劳动力、制造成本低、产能过剩,相反品牌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营销网络优势,所以宁波洗衣机企业要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给自己正确的定位,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自己最擅长的,尽量规避自己在技术开发、品牌推广、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劣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与强势品牌联合,并主动参与品牌方的经营活动,把握品牌方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方一起面对共同客户。
企业选择OEM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策略,像“新乐”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如小天鹅、荣事达、三洋、大宇等合作就是一个很好成功例子,它不是要企业永远放弃自主品牌,而是企业将长远目标埋藏在心里,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基础打好,把自己真正做大做强,学习品牌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经营理念、先进管理方法,积蓄力量,最终实现向OBM转变。
2.注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企业文化理念等方面,宁波洗衣机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瓶颈”,企业应将此作为重点来抓。
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营造良好企业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主动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国外大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发;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别人难于模仿的核心技术。
二是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宁波洗衣机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企业应从家族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不断改进不合理的管理思想、制度、工作流程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明确职责与权限,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按市场变化把组织结构扁平化,提高管理效果与效率。
三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金钱,企业应注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加快对员工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让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快速地接触市场和信息,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集成统一,实现资源优化。
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宁波洗衣机企业主都以私人为主,员工以农民工为主,企业应做到真正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结合自己企业的特点,形成本企业独特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及企业价值观,使企业文化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感召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3.重视市场开拓
随着洗衣机业竞争的加剧,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是宁波洗衣机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继续扩大农村市场占有率。由于宁波洗衣机产业起步比较低,产品的档次不高,目前城市市场普遍比较饱和,更新换代的也选择中高档的,但农村仍然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开发适应农村需求的洗衣机,做好农村洗衣机维修服务,扩大农村市场占有率,是宁波洗衣机生产企业的首选。
二是继续利用价格差和成本优势,扩大中低端洗衣机出口。
三是抓紧新产品的功能性开发,进行个性化设计,如滚筒式洗衣机、节能型全自动洗衣机、环保绿色洗衣机等开发,开拓高端市场,力争进入国内一二级主流市场,加大对高端产品的出口力度,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和整体竞争力。
四是要培养营销人才和品牌管理人才,不断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成刚:外包:让财富连动[M].北京:经济日报社出版,2002.5
[2]王滕宁:“中国制造”面临的几个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04,(8):33
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
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
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转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4.2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2]梁训王宣,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21-28.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竞争力;竞争格局
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具有竞争关系的承接大国。发展服务外包对调整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对外贸易增长、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日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印度较早地认识到这一点,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面对印度的领先优势,中国如何抓住当前时机提高竞争力、改善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格局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服务提供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机构的一些操作性的、非核心的、成本高的甚至部分核心业务,如资产评估、报表审计、软件开发等业务,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专业水平而难以兼顾,通过外包给专门机构可有效降低成本、转移风险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外包内容主要存在于两大领域,即业务流程外包(BPO)和IT外包(ITO),具体来说有产品研发设计、发卡与收单服务、数据处理与灾难备份、呼叫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90年代高速发展,当前在所有外包行业中,金融业的外包规模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TowerGroup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外包趋势正不断加强,全球最大的15家金融服务企业将扩大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业务,金额将从2005年的1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38.9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34%。德勤公司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5年内美国将有3560亿美元的金融服务要外包给海外机构,占现有金融服务成本支出的15%。另一份报告预测,全球外包市场容量将达1万亿美元左右。
外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耗费大量人力的服务及操作中间环节外包到人工成本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Gartner集团认为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外包出的IT职位比例不足5%,到2015年该比例将增至30%,未来5年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的势头将导致大量资金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流向发展中国家。在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中,我国和印度是最受关注的两个国家。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认为: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跨国金融机构从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此,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印度是我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且目前居于优势地位[1]。IDG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而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并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外包业务为印度公司带来了17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占全球同类市场的44%。预计到2008年印度在全球软件和后端办公服务外包市场所占份额将达到51%,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80亿美元。另一份研究表明,印度外包商在全球离岸外包市场上占有80%的份额。美国情报文献中心的统计显示,2003年印度服务外包业赚取了170亿美元,而我国的服务外包仅有6000万美元的收益,远远落后于印度。在利用科技手段保障和促进金融服务方面,我国也与之存在差距,因为我国的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严重依赖国外。
二、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1999年,为解决“千年虫”问题,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将数据修改工作外包给印度,这促成了印度金融外包业的崛起。印度金融外包业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56%,2005年营业总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目前,印度金融服务外包的提供范围扩展到信息类业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更具战略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金融集团将业务流程整体外包给印度企业。这使印度企业不仅提供优质的互动式客户服务,也承担了欧美本土企业相应的责任与义务。花旗、渣打、汇丰等大型金融集团已在印度设立了10多个处理中心,这些处理中心规模增长迅速。如渣打银行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为渣打银行在全球56个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统一的、标准化的后台业务支持,可以对全球各个分支机构业务运营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各种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客户服务等迁移到印度,带来大量相对高收入、高技能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印度的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银行业中,金融服务外包已经涉及到批发银行、金融市场分析与交易等多种高端业务。在印度开展外包业务的花旗银行、VISA信用卡、通用金融公司、渣打银行等国际金融巨头创造岗位超过20万个。此外,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保险机构都在印度开展了金融服务外包[2]。
2005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了《离岸业务的行业反馈》报告,总结了印度金融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竞争优势,主要有:第一,充足的人才资源。服务外包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印度具有大量说英语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等高端业务员工基本上都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有关外包服务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与大学、培训机构建立密切联系,牵头策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学校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第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印度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交通、通讯、电力、生活等配套设施齐全、可靠而且成本低廉,使金融外包企业能全天候运营。钦奈、班加罗尔、德里等外包企业较集中的城市还是航空枢纽。第三,政策支持。外包业务得到了印度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明确信息产业是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让外包业务享受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进口设备免税等优惠措施,在批准用地方面提供便利。印度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专利、知识产权的法规,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在这些措施鼓励下,有充足的合格服务供应商和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第四,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印度企业重视外包管理,都有由董事会负责的专门机构和外包业务发展战略。企业都备有处理突发故的紧急预案,大规模的业务被分散到不同的子公司来减小意外风险。企业都通过了英国信息安全标准的认证,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客户资料和数据的安全。印度政府也全力构建金融服务法律构架,要求企业全面接受相应的国际认证。印度企业还严格遵守合同,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声誉。
三、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现状与竞争优势
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国银行成立的博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都专门为本行提供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技术研究、支持推广业务均外包给了隶属于总行的软件开发中心,其他中小商业银行则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业务也在IT以外的其他领域快速推进,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险后援中心最引人瞩目。2003年之后,我国信用卡发卡数量节节攀升,国内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将信用卡业务外包。目前,我国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银行卡业务的全套服务,从申办筹建、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到交易处理和客户服务,甚至包括客户数据分析和市场定位。预计到2010年,在超过3000亿美元的离岸外移投资中10%有希望投向中国,其中与金融相关的业务流程外包(BPO)约50亿美元以上;在岸外包方面,我国BPO市场预期将超过500亿美元[3]。随着我国金融外包业务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包主体范围的逐渐扩展,其规模会越来越大。
我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领先优势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金融服务外包承接国。与印度相比,我国在承接外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竞争优势:一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良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的超过30家,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700家。目前,我国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来自印度的公司。欧洲流程外包研究机构MorganChamber分析称,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外资银行的发展计划,将给中国的BPO提供商带来战略性的机遇。我国将有机会同全球领先的银行合作,分享银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种合作未来会成为我国BPO走向世界的桥梁。二是我国拥有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储量大。三是我国的综合成本优势,在人力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方面我国都享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四是我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电信、交通领域。五是我国拥有庞大的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占有立足之地,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起客户群。尤其是香港和上海正在成为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场带动的服务外包趋势势不可挡。印度金融服务外包以软件业外包为主,很少为国内信息化服务,而我国金融信息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信息化与软件业互相带动。六是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的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文化传统相似,日韩两国企业要发放金融外包业务,我国都是首选[4]。
目前,商务部已将发展服务外包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启动了“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建设10个服务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国公司将部分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的城市纷纷建立金融服务中心。首先是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2005年7月上海银行卡产业园被确定为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签约和预约项目的总投资超过人民币100亿元。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陆续出台了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着手将其打造成为国内首家金融外包业务示范基地。这有利于将跨国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部门吸引到上海,把上海建成国际跨国金融机构的亚太总部所在地和服务全球的后台基地。上海银监局的一份研究显示,近两年外资银行亚太区外包中心正在逐步向上海转移。在沪外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和专业性较强的银行,已经在境内投资的关联公司开展外包业务,业务种类和业务量都在逐步增加。这些分行或者公司,将来都将被打造成外资银行亚太区服务外包的操作中心。其次,深圳罗湖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金融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罗湖区“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金融中心的定位,并切实建设“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区。第三,北京金盏金融后台服务区。北京市通过了《加快首都金融产业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有关建议》,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等3处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综合考虑了金融服务区对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北京CBD、朝阳区以金融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在朝阳区金盏金融服务园区建设的总体工作设想和全面论证
[4]。
四、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策略
考虑我国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与劣势,对比到我国的实情和印度优势与经验,我国在增强承接金融服务外包的竞争力方面可参考以下策略。
(一)政府制定支持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成立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管理机构和专项发展基金,以行业协调和互助的方式推动外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制定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国家法规和行业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取得的重大社会或经济效益的知识产权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给予奖励。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倡导企业诚实守信,保护客户商业秘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护规则,在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立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机构,加强软件盗版等各类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拓宽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服务外包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此前商务部已经宣布每年拿出1亿元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资金,国开行也将提供50亿元贷款,用于各地外包基地和企业的基础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担保机制,允许其用软件产品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为中小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担保。鼓励风险投资、社会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服务外包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和海内外上市。三是对服务外包企业采取减税、免税及减免房租等优惠措施。目前,在印度、捷克等外包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都给予服务外包企业极大的税收优惠,增强了该国外包的竞争力。商务部正会同信息产业部、科技部等20多个部委制定关于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四是加强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政府要逐步认识到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商机,进行统一规划和宣传推广。
(二)制定总体性外包承接战略
我国承包企业首先要在战略上从暂时性、战术性向长期性、战略性转变,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具有全局性、主动性特点的发展战略。我国企业应改变自身的定位,从过去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加工厂”变为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伙伴,全面融入到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去。其次,服务承包企业应建立业务动态监管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外包承接流程,严格履行服务外包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并采用接受发包单位的全面评估,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承接服务外包的风险。第三,建立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我国的承包企业应遵循合法、风险控制、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有效监管等原则,识别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确立自己的符合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原则的规范和制度。
(三)发挥比较优势和集群优势,扩大业务承接范围
我国首先应该根据本国国情,分行业有计划地选择重点行业拓展外包领域。国内企业应分析和发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我国的劳动力和成本优势,要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争取全球服务外包的核心业务的承接。国内企业承接的外包业务通常是特定金融功能的业务,如客户服务、金融分析、客户系统软件\开发等,而业务流程外包等较复杂的业务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这要求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外包市场,包括信用等级评估、市场调研、后勤保障、计算机业务及系统的维护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形象建设等通常业务,还包括一些新兴业务及复杂程度较高的业务流程外包。其次,要发挥文化、地理上的优势,从向韩国和日本金融机构提供IT服务外包开始逐渐扩展服务领域。随着我国外包人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英文水平的提高,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流入我国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金融机构应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提供专精式服务外包。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金融发达城市都规划了专门的金融产业基地,以改变地域分散、个体规模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水平偏低的服务外包状况。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借鉴印度、爱尔兰等国际先进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经验,从建设高水准、前瞻性的服务外包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要求出发,建设配套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对入驻基地的国内外著名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的购地建设、购买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
(四)加大对外包业务的专门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各类培训机构对社会急需金融服务外包人才进行培训,来缓解人才矛盾,尤其是把英语及软件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10月,首家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张江创新学院”在上海成立,开始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对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经常和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专门人才。此外,行业主管机构或承包企业可以联合高校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招揽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设立专门人才引进基金,引进人才在简化出入境手续、落户以及提供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给予便利。这种多渠道的培训将为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海慧.中印将成金融服务外包全球中心[N].国际金融报,2006-07-03.
[2]李文茂.印度金融外包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J].华北金融,2006(1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3-0029-06 收稿日期:2008-10-20
从世界范围来看,动漫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文化产业,尤其在美日韩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动漫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动漫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2007)。国家竞争优势由四组因素决定: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组因素结合成一个钻石模型,共同作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此外,机遇和政府也对竞争优势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决定产业国家竞争力的两大重要因素。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展开逐一分析。
(一)要素条件竞争力分析
1 人力资源分析。首先,国内动画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以儿童文学剧作家、美术绘画人员、计算机爱好者居多,真正的有动画制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奇缺;其次,动画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教学上还采用传统的工科或艺术类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完整、规范、有效的职业动画教育模式,导致现在大多数毕业生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技术能力却比较差,企业不得不对其重新进行培训;再者资金缺乏。动画艺术是一门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许多动画动作不能准确地完成,无法在教学中展示和实践,也就不可能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动画专业的相关设备和专用软件都比较昂贵,且又极容易被升级和淘汰,所以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设备投资,使高职院校动画专业的建设往往遭遇资金上的困难。
2 文化资源分析。文化是动漫产品的基石和源泉。中国有着悠久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的历史,还有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强调思想性,坚持民族绘画传统,形式不拘一格。呈现中国风貌是中国动画作品的显著特点。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动画也曾有过耀眼的黄金时期。美影厂先后开发出剪纸片、木偶片、泥偶片以及水墨动画等多个动画片片种,其中以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奠定了中国动画学派的盛名,之后《大闹天宫》的上映将中国动画的成就推向了顶峰。之后,美影厂创作出了《哪吒闹海》、《九色鹿》、《天书奇谭》、《三个和尚》等一批优秀动画片(谭玲、殷俊,2006)。然而,文化资源大国不等于动漫产业大国,我国动漫产品在资源利用上明显不足。
3 资本资源分析。动漫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持续不断地支撑。目前在我国,动漫企业的资本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自筹资金,片花销售和电视台收购,此外还有小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引进了国际风险投资或利用银行政策性贷款。在实际情况中,对于自筹资本的小型企业,在起步阶段就可能使用了大部分资金,而这个时候的成果还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而电视台收购价通常比较低,那么资本市场上募集的资金对今后的扩大再生产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能否完成创作,也就取决于资本能否起到足够的支撑。所以目前通行的做法是把这个故事的片花先做出来,拿到海外做一个展示,获得销售费或转让费,然后继续把片子完成,最后再回到国内市场,但是这样执行起来难度很大。另外即使有资金投入,也往往由于公开市场竞争的缺失,而使得某些产品廉价地被售出,或是资金介入门槛被抬得很高。
总之,中国现阶段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以及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缺乏或不成熟,严重制约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4 技术资源分析。高超的动画制作技术无疑是打造质量上乘作品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的超凡想象,使画面非常精真,给观众以最大的视觉体验。国内一些动漫制作公司由于长期承接国外动漫公司的定单,担当好莱坞“动漫加工厂”,已经基本掌握了动漫加工制作的技术。例如华纳的《蝙蝠侠》、迪斯尼的《人猿泰山》、《星球宝贝》、《玩具总动员》、《小美人鱼》等耳熟能详的动漫大片,都曾在中国深圳进行加工制作。目前,深圳以动画作为艺术手段进行创作和生产的企业门类齐全,它们的绘画、定型、二维、三维等业务能力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用于制作和生产的设备和软件从前期到后期一应俱全,可以制作各种传统的动画片、电脑动画、建筑动画、广告动画、影视电脑动画视觉特技、电脑多媒体网络游戏动画等等。但是,国内动漫制作企业并没有恰到好处地将这些技术体现在国内原创作品中,大部分原创动漫画面比较粗糙,致使故事没有表现力。
(二)国内需求竞争力分析
中国的动漫产业,从最基本的供需角度来看,是供给严重满足不了需求。
1 供给方面。国家广电总局有关数据显示,1993年至2003年,国产动画片总产量是46000分钟,平均每年产量不到4200分钟。国产动画片年产量从1995年的1411分钟到2007年的100400分钟,增长了接近100倍,尤其从2003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根据广电总局的规定,目前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10分钟以上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动画。据统计,在监测的730个频道中,播出动画节目的频道为170个,占23%。日播出3小时以上动画片的频道有3个,1-1.5小时的有4个。考虑到目前全国大约有600家城市电视台,如果按照平均每天播出10分钟计,设定重播率为500%(即一次新节目4次重播),那么10分钟x365天x600家电视台x1/5x60%=26.28万分钟,年。这个数字就是全年国内所有电视台至少生产动画片的大概总时长,和2007年动画片总产量100400分钟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国产动画片实际产量与目标产量还有着16.24万分钟的巨大缺口。相关报告预测指出,我国动漫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巨大,每年都几乎翻一番,因此,虽然我国动漫产业增长迅速,但是仍旧满足不了我国动漫需求旺盛的现状。
2 需求方面。根据钻石体系的分析,内需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这体现在三方面:国内市场的大小与成长速度;把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国内市场的性质,如客户的需求形态。后两点是第一点的延伸。
2005年我国动漫市场规模为98.32亿元,2007年为201亿元,而根据预测,2010年这个数字将增长到512亿元,每年都几乎翻一番,可见我国动漫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巨大。市场需求细分能够调整企业的注意方向和优先发展顺序,因此对动漫市场进行细分。本文认为国内市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两类群体,一类是少年儿童,一类是青年人群,而后者的需求并没有被深度开发。在我国的13亿人口中,30岁以下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40%左右,我国20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有近1.7亿的规模,占全部人口约13%,而这些人群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部分人群大部分属于“80后”,在小时候他们对动漫产品有过极强的需求偏好,但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因此,目前这部分人群对动漫产品有着强烈的补偿性需求;另外,他们还有着强烈的怀旧需求,特别是对他们童年时期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些经典动画片,那是他们儿时最难以忘怀的乐趣,这种需求极为强烈。青年人群有强大的消费能力。需求=需要+购买力,因此青年消费者可以成为我国动漫市场的主力军。此外,年轻上班族的压力与日俱增,他们需要动漫产品减压和唤起愉悦感,尤其是年轻女性很喜欢选取动漫造型的挂饰、用品和礼品,而且往往会产生冲动型购买行为。
(三)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竞争力分析
动漫产业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主要指漫画业、电视电影业、网络手机传播业等等。
漫画产业是动画产业的基础。首先,漫画作品是动画片优秀剧本的一个直接和现成的来源渠道,在漫画环节就进行优胜劣汰,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国外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动画大片无一不来自漫画。其次,高度成熟、层次分明的受众市场,可以大大避免了由漫画到动画的商业风险,更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再次,投资漫画成本降低,有利于动漫公司在积聚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后向动画领域发展。而目前我国的漫画现状是,单幅漫画实力较强,多数漫画家尚处于模仿阶段。目前国内较有名的漫画杂志有《北京卡通》、《卡通王》、《漫友》、《少年漫画》等,这些杂志的受众主要为14岁以上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而这些杂志,除了《漫友》外,发行量都很低,基本不盈利。杂志社的盈利状况反过来又造成漫画家转行流失,使得本来就匮乏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集中满足动画消费者的电视市场需求,湖南金鹰卡通卫视、北京电视台动画频道、上海炫动卡通卫视等专业化的动画频道相继开播,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动画片供给量,建立了动画和消费者之间的平台,而且成功的商业运作无疑为卡通频道的产业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同时,电视频道还尝试和版权方对动画片进行综合项目开发,延伸出电视节目、动漫卡通、情景剧、舞台剧、衍生产品、无线增值等多种产品形态。
网络可以作为动漫传播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平台,流氓兔就是通过BBS论坛、Flash站点和门户网站、聊天工具、电子邮件进行传播并风靡一时的。目前,中国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民人数不断增加,《2008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10月,在中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1.8%,这一数字与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我国网民人数巨大,其中又以青年人居多,这些都为动漫传播奠定了基础。
手机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在带动很多产业新发展的同时,也为动漫产业带来巨大契机。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4.67亿,即将突破5亿大关。到2008年底,全国手机动漫注册用户有望达到1亿,约占手机市场份额的20%,整个产业链年收益大约达600亿元。此外,手机动漫格式易压缩,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很受年轻人喜爱。手机动漫有着庞大的用户群,在未来的3G时代,手机动漫下载服务将成为增值服务的主力军。
(四)公司结构、战略和竞争分析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对27个省区市的统计,目前全国动漫制作机构已有5473家。其中比较大的动漫公司是三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和湖南三辰卡通公司,还有小的数码公司环维、三龙。我国动漫制作生产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源于广电系统内部的制作力量,另一类来源于广电系统外部的制作力量,而系统外中小型动漫制作企业已经是动漫节目的主导力量。这些动漫制作生产企业组织结构基本包括:高管层,策划部,制作管理部,财务部,办公室,宣传发行部,从产业组织上看,它们规模较小(一般人员不超过100人,大多数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业务分散、经营单一,主要进行的是外来动画片的委托加工。无论在企业规模(净资产、销售收入等)、人员素质、资金投入、制作技术、制作时间、观众或消费者消费习惯和能力、投资风险控制和投资回报上,还是在项目策划水平、相关产品开发等方面,我国动漫企业与美、日的动漫企业均有较大的差距,基本上还停留在小作坊水平,盈利模式并不清晰。
尽管近年来,我国动画行业内出现两例兼并重组案例,分别是2007年5月中卡世纪收购台湾电视豆和2007年7月宏梦卡通收购三辰卡通。但是总体看来,我国动漫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无法走薄利多销道路。
(五)机遇要素竞争力分析
钻石模型认为,在产业发展中,机遇的功能是帮助产业升级或加速对国际市场的渗透力。对我国来说,美日等国动漫产业正进行国际分工,加快将中低端的制作和设计生产外包给我国,我国可以通过承接外包学习借鉴发包国好的动漫创意方式、制作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以及增加就业等,为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此外,动漫市场全球化速度加快,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和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欲望不断增强,这是对国外市场渗透的好机会。此外我国发展动漫产业有巨大的市场支撑,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政府重视,企业热情高涨等,这些都为发展我国动漫原创,提高其国际化程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六)政府要素竞争力分析
2004年以来,中国动漫产业的政策环境逐年好转。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动漫产业的发展是极大的激励。同时,国家广电总局也为动漫产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着力点”的发展思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把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在这种宏观环境下无疑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再次,商务部等部委制订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并经各地推荐、各部门评审,制订了《2007-2008年度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2007-2008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14家动漫企业,以及4部动漫作品,被分别列入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并获得了奖励。为消除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政府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或兼并等方式进入动漫产业。财政部专门设立了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的创作生产、动漫素材库建设、动漫人才培养、建立动漫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以及推动形成成熟的动漫产业链。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我国动漫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以40%~A上的增速跨越发展。
我国动漫产业产值近四年总量增长显著,从2004年的117亿元到2007年的380亿元,连年增长率都在50%左右。可以说,目前中国动画产业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动漫教育和人才培养、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动漫国际交流等方面都迅速发展(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动漫产业在要素条件方面文化资源丰富,技术成熟,此外国内需求旺盛,相关产业发展迅猛,诸多机遇来临,政府大力支持等都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契机,而人才缺乏,资本不足,产量严重不足,漫画市场不完善,企业结构不合理等则是阻碍其发展的桎梏。
二、提高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途径
前文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动漫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此为基础,本文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国际合作等主体,针对我国薄弱的环节提出一些提高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途径,以供商榷。
(一)政府
对于目前的中国动漫产业来说,政府的强有力的引导至关重要。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 政策方面:出台和完善规范性政策以及长效激励机制。
2 法律法规方面:学习借鉴相关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
3 资本方面:把尽量多的资金投入在对创新型作品的支持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上,通过直接拨款和设立产业基金,或为经评审合格的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和通过银行为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手段,对动漫企业给予补助和支持。
4 人才方面:派遣优秀学生到世界动画名校留学,有组织地开展国际人才培训与交流,克服长期承接外包业务造成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
(二)企业
1 培养和引进人才。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动漫人才发挥创造性作用。其次,作为企业来说,要高度重视企业团队的形成和作用。动漫团队里应包括熟悉国内外产业环境或政策的人才、懂得运营的人才,具备进行推广、谈判、销售经验的人才,熟悉或者把握动漫技术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人才等等。此外,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股权结构、激励机制等也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都是具有流动性的资源,因此我们在大力改善国内要素条件的同时,可以加强对国外这些要素的引进,补偿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
2 找准市场定位,打造精品。
(1)重视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应当由专业动漫策划运营公司或者大型动漫企业的策划运营部门来专门负责。在企业制作出简短片花后,可以针对受众群做三五轮市场调查。再结合企业员工和专家的可行性分析进行修改,之后再循环这个过程,最终定稿并着手制作。此外,还应开展市场文化信息调查,消费状况调查,产品格局调查,竞争对手调查,国家动漫政策调查等等,争取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了如指掌。
(2)市场培养,大力营销。根据钻石体系分析,如果想成功培养一项产业的国家竞争优势,最好能先在国内培养相关产业的竞争力,而与动漫产业直接相关并起关键基础作用的就是漫画产业,漫画本身是独到的可供转换的资源,对动漫产业竞争力有格外重大的意义。因此,首先要形成具备新兴的漫画商业模式和利润渠道的公司化漫画机构,从优化组织结构,提升人员素质做起,进而做到借鉴日本成熟的经营模式,整合市场资源,和优秀漫画作者进行一体化合作。漫画产品的推广销售方面,在以现有营销渠道为后盾的基础上,应当从成本、定位、效率、可控制程度等方面考虑积极尝试更有竞争力和长远前景的新型流通模式,如漫画的传播渠道可以不局限于专业漫画杂志、期刊和专业网站,适当刊载于大众出版物和网站能扩大读者群,建立广泛的受众基础,同时试探市场。此外,公司还应力争以漫画产品为基础,将现有与读者的有限交易发展成一种长期多元的服务体系,发展与漫画相关的周边业务,包括与动画、游戏、文化消费品等产业链接组合,在不断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以更新颖更灵活的流通模式牢固地把握各领域的细分市场。其次,我们应充分运用整合营销的力量,做大做足宣传(蔡嘉清,2007)。具体来说,与电视台、影院、网络等播出平台合作,除了不断播放广告和预告片,发送手机信息等商业营销手段,还可以建立与观众的互动,与知名企业联手通过有奖活动吸引观众注意,甚至播出平台与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计划的宣传工作,这对国有电视台是个挑战。
播出方式也会影响动漫作品推广效果。如日本动画和欧美的肥皂剧,就是先制作好影片或者几集成品,然后与播出机构谈判播出事宜,基本的播出速度是每周一集(汤丽萍等,2006)。因此,国内的动画产业应当借鉴这一播放模式。此外,企业还要有选择地参加国际知名的文化节、动漫节活动,宣传国产动漫作品。也将公司的漫画版权和衍生产品版权向海外推广。
3 品牌管理和衍生品开发。
(1)品牌管理战略。动漫品牌是一种充分反映动漫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无形资产,是动漫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李怀亮,2006)。
国际动漫品牌有三种成功的管理模式:利润乘数模式(以米老鼠为例),金字塔经营模式(以芭比娃娃为例),品牌授权模式(以史努比为例)。“利润乘数模式”也称“轮次收入模式”,指的是迪士尼通过制作并包装源头产品一动画,打造影视娱乐、主题公园、消费产品等环环相扣的财富生产链。金字塔经营模式则是用用高、中、低各个档次的产品形成产品金字塔,低端产品靠薄利多销赚取利润,高端产品靠精益求精获取超额利润。而史努比庞大的财富来源于“卡通商品授权”,每年全球有超过2万种与史努比有关的商品,年利润高达11亿美元。
对于中国目前动漫产业现状来说,国内动漫产业链断裂,短时间内没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来完善,而金字塔模式又需要超凡的创意和精美的设计。因此品牌授权模式是最适合选取的。例如,《铁臂阿童木》在播放的过程中带动了漫画图书、漫画杂志和阿童木相关的衍生商品不断开发,在形成动漫产业链的时候,由作者、出版社、动画制作公司、动画赞助商、
玩具制造商签了一揽子的版权保护合同。此外,我国企业为防止卷入版权纠纷案件,在引进境外版权时,一定要签署有效的版权合同,以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即要找到作品原始权利人,遇到中间商则要请其出示原始授权证明,第三者授权还要看是否在授权范围和期限内,之后才可以签署有关交易合同。
(2)产业链纵横整合,开发周边产品。动漫制作企业可以和电视台、衍生品制作商三方合作,进行“内容资源+播出平台+渠道运营”的全方位整合运营,将前端创作和后端衍生品开发结合起来,最后通过传媒,把产品共同推向市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动漫制作企业应该把产品设计开发环节视为重中之重,设立市场部、发行部、授权部、产品设计开发部等,在作品的角色设定完成后,动画片跃上荧屏之前,就联系厂商采取OEM形式生产相应的动漫周边产品,甚至专门为衍生品设计部分内容和情节,这样可以抢先占领市场,也起到宣传的作用,一举多得。当然,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极其优秀的作品和衍生产品的设计、质量,否则反而会降低动漫形象的价值。此外,国内周边产品制造商应该尽可能穷尽动漫形象的可利用渠道,在动漫明星代言产品上应注意仔细考量动漫形象是否适合代言该种产品广告,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如何。同时要不断开发新的动漫明星,并为其持续补充营养,更新观念,甚至创作有趣并符合商家产品定位的故事来体现代言人的个性和内涵,这方面可以借鉴专门的模特艺人公司在培训、包装和推广方面的经验(pinko,2003)。
(三)行业协会
中国动漫协会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把与动漫产业链相关的各行业协会组织在一起组成中国动漫联盟,促进动漫企业联手,引进香港或国外动漫产品及其生产线和先进管理模式,用来生产本土动漫。同时促进全国各地举办动漫展、动漫节、动漫赛、动漫游戏博览会、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动漫嘉年华等动漫相关活动。此外,动漫协会还应寻求建立健全动漫产业海外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国内动漫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四)开展国际联合制片,加快“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