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课程在线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模块衔接 校本课程
一、前言
本轮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三个方面,新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就是每位学生都要学习的化学基本知识,也是化学课程改革中基础性的体现,希望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并能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另有6个选修模块即《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新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不再分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单一的物质中心模式到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明显标志,它为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化学课程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但是课程模块设置是一种人为化的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研究与优化,课程试验和实践是课程模块优化的基本途径。新化学课程打破了传统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如何在模块学习中较好地进行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是我们迫切要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学习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想像力。校本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跨度不是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联系课堂的知识去拓展,又可以应用于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们以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例如我在校本课程中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教学过程中与《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关注营养平衡》相衔接,通过简单的介绍和资料,既加深学生对油脂、糖类、蛋白质在人生命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校本课程课上作了《实验化学》模块的《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在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与《化学与技术》模块中的《化工生产中的基本问题》相衔接,在校本课程课上介绍了硫酸的工业制法。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又衔接了《纯碱的生产》,等等。我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初步研究,反思了各教学模块之间的衔接渗透问题。
二、案例
1.课程设计目标
本课程内容《甲烷》内容将《化学2》第三章第1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和初中化学相应模块以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相衔接,由选修课活动小组的同学进行,包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口头讨论、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课内演讲等内容。锻炼学生面对实际,动手动脑、查找资料、收集素材、分析整理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将所学各模块知识相衔接,使相关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课程实施过程
校本课程《甲烷》的教学前,我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任务组(按学生个人兴趣自由组合),如材料发展史组、实验探究组、环境保护组等。
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首先介绍“对有机物的印象”并播放一段有关有机物种类和用途的影片及家庭厨房图片,使学生感受身边的有机物的普遍性、多样性。
再由问题“哪些热点事件与甲烷有关”,学生小组展示一系列图片:“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矿难”之瓦斯爆炸事故照片、可燃冰的在手中燃烧的照片、甲烷与温室效应的图片,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营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热情。
再回顾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问题“甲烷中的氢原子是以平面正方形分布的吗”,通过学生分组模型操作,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甲烷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正四面体模型,得出甲烷分子是一种对称的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并探究制作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的球棍模型,并写出结构式。通过模型操作:CH4C2H6C3H8C4H10。学生归纳烷烃的结构特征,并巩固烷烃、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知识。通过在选修课上小组模型操作来巩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衔接《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相关内容。
三、结论
通过《甲烷》等校本衔接课的教学实施及初步分析结果使我们认为,化学教学各模块的衔接应该建立在丰富的教和学的资源基础上,而衔接教学的设计也要更贴近实际生产生活,而不能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这样学习活动环节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才会对探究问题更感兴趣。
第一,明确高中化学各模块的功能、区别和联系,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内容的知识编排顺序,清楚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模块衔接的教学中,要学生都能达到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不要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和加深。
第二,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选择和组织模块衔接学习内容,注意学习需要(指学习者当前的发展水平与预期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在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
第三,模块衔接教学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突出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化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新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高频电路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从事通信、电子等相关领域研究开发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掌握高频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运用课程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本课程专业性、综合性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结构要求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抽象、难懂,难以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频电路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使学有所用,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采用新型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体现师生平等、和谐、参与、创新的教学思想。
1新型教学方法
1.1发现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发现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讲授高频电子线路第一次课时,我带了一台收音机,并放出优美的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分钟后我问学生,大家不觉得很神奇吗,这台小机器为什么能收到电台并发出声音。课堂立刻热闹起来,一分钟后我又提出,请大家结合第一章绪论内容找出其中的秘密。我发现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个实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好奇中,掌握了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单元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这也使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感性认识由陌生变得亲切,由漠视变得重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1.2讨论教学,提高学习的独立性
讨论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中的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lc并联谐振回路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我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1)这个简单的电路为什么可以选频;(2)这个电路如何能实现收听某一家电台,又如何实现每一家电台都能收听到的。在学生的讨论思考过程中,学生逐步知道了因为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即电路工作在固有谐振频率时输出信号幅值最大,而在远离固有谐振频率工作时输出信号幅值较小的特点,因而能选频。又知道了当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等于我们所要收听的电台频率,所要收听的电台就会被选择出。从固有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中知道调节电容c可改变电路的固有谐振频率,每一次旋收音机的调谐旋钮就是改变电容c的值,从而可以接收我们需要的每一家电台。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次讨论式教学,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1.3问题探究教学,启发学生思维
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到问题中,通过收集资料,寻找答案,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方法。
讲授高频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时,不是平白直述其工作原理,而采用“倒序”的方法,要求学生从其性能指标——大功率、高效率角度出发,探究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思想。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需要循循善诱,譬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高效率,甲、乙、丙三类工作状态采用哪一类呢;又如对于丙类状态输出信号失真该采取什么措施等等。通过从设计的角度让学生探究高功放的工作原理,避免了学习高功放的枯燥,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去设计电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4类比归纳教学
类比归纳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在某些关系上表现为相似的对象进行对比和归纳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和二极管环形调幅器的电路以后,学生感到讲课时似乎理解了,但把两者放在一块对比,就容易从原理上混淆。为此作了如下总结:相似点,两者电路形式上一致,都表现了频谱搬移的作用。不同点,(1)工作信号不同:二极管环形调幅电路中有两种信号,即低频的调制信号和方波开关信号。方波对调制信号起开关的作用。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也有两种信号,即高频调幅波和高频余弦波,余弦波对二极管起开关作用,同时又作为电路中电压信号。(2)输出信号频谱不同:二极管环形调幅器是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方波基频的左右两边形成输出信号。二极管环形混频电路是把调幅波的频率与高频余弦波的频率相加减得到输出信号。类似的内容还有小信号选频放大器与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异同,调频波与调相波的异同等等。通过类比归纳教学, 使知识有序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区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路变得清晰条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内在的规律。
1.5直观演示,增强直观认知
直观演示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振荡器工作原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以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始,先把话筒放于扬声器的附近或其相对的位置,喇叭会发出很强的啸叫声,这实际是一种正反馈过程,即电声振荡现象。接着采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在图形化的编辑环境下来演示,能使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简单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种仿真演示,挖掘出了课本文字达不到的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
2结束语
总之,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新型教学方法的一些具体做法。实践证明,采用上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萧文.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4版).
【关键词】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实训;典型课程
一、典型课程:平面广告设计
1 《平面广告设计》的课程特点
《平面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讲授需采用到大量的图片,因此必须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并结合学生在图形图像实训室实际操作来进行。
2 《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
2.1多媒体课件制作应图文并茂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中应在理论内容的讲述中,穿插大量相应的经典案例图片,如国内外获奖的广告影片和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借助图片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全面感受到专业平面广告设计的真正含义。另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结构清晰,课件中的文字要精练,教材上的大段文字阐述不必重复出现,即使要出现,也尽量浓缩,以浅显、精练的文字归纳出要点。
2.2多媒体课件制作应具有时效性
广告设计是时效性非常强的学科,每一年大大小小的广告大赛后都会涌现大量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这些最新的设计作品都代表着当下的广告界最新的概念。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精选便于学生理解的图片,并且力求所有图片都是当下最新的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这要求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更新信息,认真地重新设计多媒体课件。
2.3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注重课堂互动
本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国家的文化和广告设计的排版、字体、色彩等表现形式以及图片文字的处理手法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要带着鉴赏的眼光来看这些平面广告设计的作品,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评价它们的优劣,假设这个产品的广告主找到他们的话,又该怎样进行设计?把评价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要比以老师为中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效果要好许多。
3 学生在计算机实训室里完成《平面广告设计》的课程作业
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作业也必须要运用到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不同软件之间的穿插、配合,协调使用可以使学生对各类软件的操作更加的熟练。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专业广告设计的制作过程,这样才能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
3.1实训内容的前期准备
在《平面广告设计》这门专业必修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务必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来学习各种图形图像处理的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等,并且对这些软件有了一定程度的熟练,这样才能应用到实际项目操作当中。
3.2利用广告大赛作为实训平台
本课程在中后期,让学生们在计算机实训室里以参加正规广告大赛的方式完成作业(如大学生广告节、时报金犊奖等各类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广告大赛)。让学生们知道,除了创意要独特外,还要很好地掌握各类设计软件的应用,才能在这个平台上与其他大学生进行竞技。学生们在这个集体的实训室里,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软件,并且真切地体验了平面广告设计的制作全过程。因此,对项目的实训教师应投入了大量的教学精力,尽可能得辅导到每一位学生,力求让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更强地掌握平面广告设计行业不可或缺的软件应用的能力。
二、典型课程:影视广告设计
《影视广告设计》是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商品广告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行之有效的去外地采风锻炼机会,更是把同学们设计水平引向更高层次的最好机会。本课程的任务可以通过摄影机、摄像等多媒体技术术手段形式表达出来,使技术语言和设计语言在同一画面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根据课程的特征,《影视广告设计》课程目前基本都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采用摄影机分组完成取景拍摄,最后在计算机实训室里把影视广告设计作品剪辑完成。
1 《影视广告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原则
1.1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以影片播放与鉴赏为主
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主要采用理论结合影片播放的形式,例如,影视广告的分类部分在理论讲述的同时,可以结合观看已的影视广告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仔细对这些影片分好种类,以便于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去讲述影片分类的应用范围。这样,学生除了能更加清晰地理解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看优秀的影视广告作品,从而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还能对影视广告的分镜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课堂大量观看国内外影视广告片的方式可以达到一种审美的累积,为往后的自我创作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知识,丰富课堂的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中外影视广告设计作品的特点,我给学生播放并讲解了教学课件《中外优秀影视广告设计》。通过观看大量的国外影视广告片,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尤其对于他们平时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的国外影视广告作品,对国外创作人开阔的创作头脑和开放的文化也只是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概念,这样的课外知识使得学生不会因为接触实物的局限而成为“井底之蛙”。
1.2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换位思考
首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感知角度,体会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备课时,对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做一次精选,如一些有关校园生活或者搞笑的影视作品,这样的影片播放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其二,把学生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出外拍摄的机会,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而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2 学生在计算机实训室里完成影视广告设计作品的后期剪辑
2.1 采用业界普遍认可的视频编辑软件
学生根据课程完成了影视镜头稿绘制和拍摄后,需要利用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进行剪辑。Premiere是Adobe公司开发的一款优秀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历经十几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视频编辑软件之一。学生在熟悉该软件后,可以对影视广告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影视的分镜头的安排有着更加创新的见解。
2.2 体会团体合作的精神
根据影视广告设计课程的特征,完成一个影视广告作品必须需要一个小团队,学生分小组整体完成了一套影视广告片后,就集中到计算机实训室里,集合小组成员的意见,运用Premiere这个软件来完成后期的剪辑还有配音。这样的创作过程、创作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
三、重视学生独立设计与计算机制作的之间关系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也衍生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如何正确发挥计算机设计的优势,为广告设计专业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影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每位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的倾向,应该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永远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就像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教师要引学生学会想,才会学会做,才能做出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产品,而是生命,原创更是设计的生命。在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不可否认手绘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这对设计思维的开发训练十分重要。
总之,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于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能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省时高效。但是,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独立设计与计算机制作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专业创作思维的能力,才是新时代本专业的教学重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关键词:高校Wiki技术项目教学法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Wiki 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尝试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现场观摩、情景模拟、实际操作、练习等诸多传统教学方法一样,其基本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但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讲授法则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法是相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教师在授课之前,先在Wiki上提出教学要求,创设情境,确立问题,着手把学生带入拟实的环境中,学生借助网络主动搜集材料,然后在Wiki上创建该问题的相关页面阐述各自的见解,并提供相关链接,通过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启发,对该页面不断修改、完善,逐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Wiki页面中提出的问题及概念认识上的模糊,随时调整项目实施策略。传统高校课程教学的主线是讲知识―讲实例―练习―实训(或课程设计),这种方式从学习到实践的周期长,学生接受起来困难较大,到实训阶段往往发现还有许多内容需要重新补习。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主线是案例―理论―概念,这更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作为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任课教师应当采取哪些对策?今后教学改革的路应该怎样走?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本着“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湖北经济学院电子商务专业09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做了个别访谈。调查中,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考虑,并且做出深层次的分析研究,力争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湖北经济学院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同学们都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熟悉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而且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对大学中课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
2、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理解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活动找到一定的依据。
3、调查方法及实施
调查方法有问卷和面谈两种形式。问卷采用选择题形式,其题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选择和回答,问卷以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随堂向学生发放。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9份。回收问卷后,我们又选取10名学生进行面谈,请他们就其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具体说明,从而取得较为客观的调查结果。
4、调查结果和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进行,如表1所示。
(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1。
表1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学习态度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开设课程学习的态度很喜欢的比例是31.6%,比较喜欢的比例是47.4%,不太喜欢和很不喜欢的比例是21%。认为大学开设课程在以后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重要的比例是73.7%,比较重要的比例是21.1%,很少同学认为不重要。统计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比较端正的。
(2)学生对教学方法认知的情况和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观察、猜想、讨论、推理教学活动感到不太困难和比较困难所占比例相当,感到没困难和很困难所占比例都不大。经常使用项目教学法的学生比例较少,大多数学生有时或偶尔使用项目教学法,有10.5%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项目教学法。占72%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或从来没有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经常交流的学生只占7.5%。在课下与老师及同学交流的情况稍微好点,经常或有时交流的比例占47.4%。在学习过程中,偶尔或从来没有尝试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占52.6%,经常采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学生只占15.8%。对学习很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为23.7%,比较主动的比例为44.7%,很被动的学生占5.3%。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3)学生对Wiki技术掌握程度的情况和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Wiki技术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61.5%,只有5.3%的学生很了解Wiki技术。相当多的学生不了解如何利用Wiki技术开展学习活动,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的比例占74.1%,很了解的学生只占4.2%。但是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感兴趣的学生较多,近80%的学生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只有5.3%很不感兴趣。统计表明,学生对采用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学习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对Wiki技术的了解相当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学校开设课程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很大,但对学习方法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比较欠缺,对Wiki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薄弱,但对利用Wiki技术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是感兴趣的。基于这种现状可以看出,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课程目标上的加强,为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开展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的尝试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实施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项目设计是顺利开展学习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项目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实施项目的关键,及时准确地评价是促进项目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及信息素养的提高是Wiki技术支持的项目教学法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结束语
Wiki技术作为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把它和项目教学法整合到一起,在高校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其中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我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认知及其对Wiki技术的掌握程度三方面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Wiki技术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希望对高校今后的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2010B039)。
参考文献:
[1]李韩妃,唐桂平.项目教学法影响学习兴趣与态度的调查分析[J].大众科技,2011,(11):171-172.
[2]查晓瑜,罗一帆.高校新生信息技术水平调查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1,(4):89-90.
您可以将Course Hero看成一个轻松的大学生学习小组,只不过这里汇集了200万学生,而且是在线形式。这个网站可提供来自4300多所大学的用户分享的700多万份学习资料,还有教学视频、24小时在线辅导、免费的背诵卡片和创业、商业和编程等方面的在线课程。
创业历程
进入康奈尔大学后,安德鲁·高尔和很多本科生一样感到了巨大压力:要学的东西太多,个人电脑硬盘都装不下,自己钻研也不如大家讨论有效果。他说:“Course Hero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们获取高质量的学习资料和服务。”于是他休学一学期,跟兄弟大卫和贾里德一起创建公司。最初3年半时间里,他们只能靠家人和朋友的资金援助。但在网站月访问数达到100万后,很快就从YouTube联合创始人史蒂夫·陈和StubHub联合创始人、前任CEO杰夫·费拉尔等处获得了150万美元的投资。
成功原因
“Course Hero在各大校园的走红是因为它满足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目前担任公司CEO的高尔说,“一开始,这个网站只是让同学们可以随时分享并获取学习资料。但我们很快意识到,技术发展已经可以改善学习过程的很多方面。”于是网站后来又增加了在线辅导、学习工具和网络教程等服务。
盈利模式
背诵卡片和在线教程目前都是免费提供,网站的盈利空间在学习材料内——教学大纲、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可以用39.95美元包月的形式获取。向网站上传资料可获得积分,用于购买其他材料。
据高尔估计,美国有大约2030万高校学生,平均每年花费500美元购买学习辅导材料和服务,是一个100亿美元的大市场。尽管他没有透露自己占据的这块市场蛋糕有多大,但这家已有4年历史的企业2011年收入翻番,已经开始赚钱。他预计今年收入还可以翻一番。
未来计划
Course Hero近期刚推出了一个手机程序,学生可以自己制作针对某一课程的背诵卡片。但公司的原创课程才是网站上发展最快的一块,高尔还准备从传统大学科目扩展到高中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他还在寻求扩大在线辅导员的数量,争取从目前的250人增加到350人,为用户提供更及时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基础差异;实验方案;评价体系;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阶段初次接触的实验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锻炼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科学实验能力,也是为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很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很难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的差异较大,不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在学习的知识点的深度上,都有明显差异[2,3]。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地区差异:在高中阶段,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课程设置不同。相对而言,沿海城市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沿海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在学校实验室接触到教材中提到的实验过程或实验现象,甚至有可能有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而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书本中的内容。而不少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仅仅只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基本没有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因而导致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使大学老师的实验课程教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且教学效果不好。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不同:在现行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家长和老师起主导作用。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去一所理想的学校,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下,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可以埋头学习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而大学需要学生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能力,大学老师往往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高中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为主而进行的大量解题技巧的练习。
高中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未得到挖掘,在课堂上更是很少记课堂笔记,课后也不会翻看课本回顾知识要点,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任务,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高中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很少有空余时间去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不能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在大学中,课时相对较少,但教学信息量多,知识点较深入,因此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进行大量相关书籍或资料的阅读,这样学生才能领会到知识的精髓,才有可能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另外,高中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为依据的,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体系基本相同,但其深度相差较大,高中的教材编写是以基本概念与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基本只涉及基本原理,重点关注思维能力的训练,常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处理,而化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实讲述较少,不能联系实际。但大学化学不仅关注最基本的原理、思想、研究方法,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学生除了要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能量关系、不同结构的物质的异同点等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外,对涉及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等能够熟练掌握,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利用。③学生成绩评价不够全面: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成绩主要由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组成。实验预习仅通过预习报告评价预习的效果,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预习情况。实验操作往往是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及产物的外观等。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让学生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理解和吸收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和实验技巧是每一个高校教师的职责。同时,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参与者,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差异,尤其是教学目的的差异。高等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化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和较高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型人才。基于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探索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
1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做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
并努力减少地区学生在实验课程方面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对当前无机化学实验教材在衔接高中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有明确认知,熟悉各个地区高中化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现有教材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普适性教学方法。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大学化学实验课前的预备知识学习[4]。在熟悉不同地区高中化学教学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与大学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性知识,相关的实验操作示范视频和拓展材料)。与大学化学实验相关的基础性知识包括与课程相关的预备知识(可能是不少地区高中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资源;实验操作示范视频包括接下来实验中涉及的操作规范及高中阶段应该了解的实验操作等;拓展材料包括与实验相关的现阶段的重要科学进展、趣味化学知识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学习网站等。这些资源将通过班级微信或QQ群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了解足够多的信息。同时,教学资源库中的素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可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完善基础理论的学习,而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可以阅读稍有难度和拓展性的知识,为以后的科学创新打下基础。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预习情况,我们将建设在线平台。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包括学习时长,学内容等;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留言或在线交流等方式与教师交流讨论。这样教师就能及时解决了学生在预习中所碰到的问题,为后续进入实验室试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同时,我们会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课前预习情况给学生打分,并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而计入最终成绩。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优化教学体系,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2完善实验内容并注重实验方案的优化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自然学科,通过基本的实验锻炼,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在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技巧。首先我们通过现代传媒技术让学习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得到提高,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大一新生首次接触到的比较系统的实验锻炼机会,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阶段[5,6]。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实验前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实验安全知识,实验室的一些规章制度。对于基础化学实验,我们应介绍实验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理论。在实验过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实验原始数据记录的规范化;对于在实验中不按要求(乱加试剂或改变添加试剂的顺序)的学生,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加强对实验现象背后科学本质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力量源泉,也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潜在希望,是发展之基。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对于实验中积极思考,改进实验方案的同学,我们应积极鼓励,哪怕实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只要实验方案可行,且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都应该给予高分。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增加设计型或研究型实验的次数,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个人和团队)。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之后,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一下燃料电池的制备过程,然后自己做一个苹果电池等。这样开放式的试题,会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跳出固定思维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积极讨论,让学生独立挖掘实验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回顾和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要点。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3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完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分模块考核将得使实验教学考核更客观[7,8]。因此,我们设计了分模块的考核方式,其具体的评价体系如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起初,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关注和实践探索主要聚焦于高等教育。近年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逐渐成为许多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如重视外语教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等,逐步形成了开办国际班、师生互访、缔结姊妹学校等模式。
一、高中教育国际化区域推进现状
(一)高中教育国际化的规模逐渐扩大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规划精神,部分省份明确要支持推进高中国际化发展。北京市提出要支持首都高中与国际知名学校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上海市强调要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扩大高中学生国际交流的规模和渠道,试点开设高中国际课程;黑龙江省鼓励具备条件的高中开展国际课程试点,积极支持中小学开设俄语课程;湖北省明确提出,要扩大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促进1000所左右中小学与国(境)外学校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江苏省提出要探索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设一批高度整合的国际化课程;山东省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协助外国中小学开设孔子课堂。
高中教育国际化的规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高中生出国留学人数也持续增长。据悉,上海市开设各类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已达到33所,其中公办高中18所、民办高中15所,在读学生超过6000名,约占当前上海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总数的4%。湖北省武汉市于2013年起开设国际班的高中数量达到了12所。浙江省从2003年宁波李惠利中学开办省内第一个国际班算起,10年间,浙江开设各类国际课程的普通高中已达到29所。
(二)高中教育国际化的区域需求不断增大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随着我国家庭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高中国际班的学习申请国外大学,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学生国际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上升,促使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区域实践由最初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以及县域地方扩展,青海、宁夏、新疆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部分中学也都开设了高中国际班。
二、高中教育国际化区域推进的问题
(一)出国留学规模远远大于来华留学规模
近年来,我国高中毕业生成为留学的一大群体。第一,高中毕业直接申请国外大学的学士骤增。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相关统计显示,中国赴美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人数每年维持在9000人左右。2009年,中国有2.6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学士学位,与2008年相比,学生数目增加两倍。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于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目达到了15.76万,其中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数目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远高于赴美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的学生数目。
第二,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我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加100倍,达到6725人。2011年我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我国总留学生人数的22.6%。
2011年,我国在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10.88万人,而在华留学生仅有29.26万人。2012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已经达到19.4万人,而同年美国来华留学生只有1.46万人,不足我国赴美留学人数的十分之一。2011年,我国赴英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占我国大学生总数的17%,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为12%,赴日本留学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8%。同年,在华留学生仅占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0.425%。这种“留学赤字”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迅速增长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及家长、学生追求国际化教育的需求,二是主要留学目的国家制定的相关教育产业出口战略。比如2012年,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数目约为6.5万,每个学生的学费约为八千到三万英镑。因此,仅仅学费就为英国带来近20亿英镑的收入。另外,留学生还带动了当地的餐饮行业、房产中介、零售业等迅速发展。
(二)国际课程体系较为复杂
目前,我国高中国际班设置的国际课程主要分为五类:一是国际组织开发的课程,学生完成这类课程的学习后可以直接申请外国高校;二是国际性的考试课程,如A-Level、ACT课程等;三是国别课程,如美国的AP课程、SAT考试课程等;四是托福、雅思的培训课程;五是直接引进外方合作学校的课程。
实际上,这五类国际课程与国内高中课程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另外,为了快速提高学生对外国课程的掌握,很多国际班缩短国内课程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三)高中国际班学费较高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高中国际班属于公益事业,按照办学成本收费,学费标准一般要经教育部门、物价部门等相关部门审核后方可获批准。但由于第三方的介入,国际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财务管理工作往往由第三方运营,造成运营成本的增加,使得高中国际班学费相对较高,从每年学费2万元到12万元不等,乱收费现象也较为严重。据悉,宁夏省银川市的部分高中国际班的学费已达到每年8万元,2011年北京高中国际班的平均学费达到8.9万元。
高中国际班的高收费将那些家庭条件一般或困难的学生拒之门外。利用有限的优质资源开办国际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富裕家庭子女的需求,但同时也造成了入学机会的不公平。
三、高中教育国际化区域推进的对策
(一)国际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和配置,将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世界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数字教育的硬件设施在全国大中城市高中学校已经基本得到普及,面向全国的高中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而高中国际教育的优质课程和师资资源目前大多只为国际班的学生服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国际课程和信息技术结合,提供国际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开展校内和校际之间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将是高中教育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实践。
(二)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在全球迅速兴起,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线教育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管理者可以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在线教育成本很低,能够使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国际优质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有利于推动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程内容 知识体系 建构选择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明确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为根本,关注于学生在未来成长中的全面发展,切实就课程的基础性及选择性与时代性进行体现,最大程度就学生兴趣潜能的激发和实际的发展需求做出适应。在此项要求之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划分为了六项课程选修板块及两项课程必修板块。同时要求了教师方面应当就新课程的开展做好同原有传统课程的对比比较,就两大课程中存在的不同特点及视角做好明确掌握,根据不同的内容版块构建出便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体系,达到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方法分析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将元素周期作为主线,将物质结构作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切实的彰显了现代化学的应用发展趋势,突出了反应及结构与物质三个重要的核心板块,倡导学生基础化学观念的形成,相对强调化学同社会技术方面的关联性,旨在优化提升学生的决策参与意识及社会能力,强化科学的学习方法过程,培养学生综合的探究能力。
在化学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方面,首先应当把握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深度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不仅仅包含着基本的化学知识,也不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组合,其是通过把握对学生基本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对学生所处的化学环境中而形成的基本概括性知识。对于中学生化学观念形成的渐进性及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需要对其做好两个方面的把握,应当就素材方面,把握好适宜性与转化性,能够最大化将基本的核心观念,有效的转化为具象的化学知识内容,其次应当在基本观念专注的过程之内,充分就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调动,促使学生自主深入到探究活动之内,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化学相关的核心概念及内容,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内容概括体系及系统特征,逐步的达到全面综合的知识领悟。
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的课程内容中,对于微粒观及元素观和能量及化学反映与物质分类等系列基本的化学观念已经处形成。在高中课程的选择中,便能够依据这一基础,通过相关的具体内容及核心概念,做出多样的探究活动设置,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发展丰富“化学反应及能量与化学反应限度与物质性质与结构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其次应当专注依据社会大背景把握选择化学知识,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对于社会课程学研究具有着持续的推进作用,诸如在能源资源开发及新型材料研究与健康卫生等方面,均需有效把握好对该方面的密切关联性。因此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课程研究中,应当明确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的社会科学价值,以达到化学同社会及科学技术等之间的互通性关联意义,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持续的知识发展体系,方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做好化学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的关联,正确在社会大背景下,将知识融入到社会实际现象之中,达到科学的思考决策,增强社会服务的综合意识。
二、高中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的具体构建分析
化学知识与理论技能是构成课程内容结构的根本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提升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应突破原有教学大纲依据学科逻辑所建构的学科体系,把握做好知识体系的特点创新。通过在不同的阶段对课程设置不同的目标,以此强化不同部分的内容间的连续性及层次性,以此在新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达到由简到繁,由具象到一般的内容逐层推进、知识逐项深化、丰富及发展。
其次化学课程性质的改变,也改变了知识的结构层次,对于相关原有化学课程中所未曾涉及到的内容逐步的在新课程中得到了深化提升,因此对于新课程所涉及到的新增内容,教师应当就该部分内容做出以主题或者模块为单位的知识建构,达到对内容的分解整合,做到在各知识板块间既能够相互协调关联,又能够趋于独立,以此达到一个松弛有度的弹性模块知识体系,又能够在各模块综合组合于一个整体的情况下,完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建构,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板块的学习中,达到对知识体系的串联,以此加深对知识的巩固深化。
良性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体系是促进学生提升知识理解,优化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满足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根本方法内容,因此在当前新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就化学新课程特点做好具体的把握,在教学工作开展中,良好的树立起知识整体兼顾意识及具体分化梳理意识,达到全面的模块内容发展联系,依据课程目标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做出循序渐进的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和丰富,做到既能够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又能够做出知识要点的针对授教,以此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根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与知识体系构建探讨可以看出,教师在当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知识体系的渐进性与层次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设置。同时还应依据不同课程模块所提出的标准教学要求,掌握好教学内容的具体深广度,切实将学生主体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分层渐进的构建知识系统体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方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娜,王磊.促进学生化学认识方式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基于对高中生化学概念发展水平的测查与思考[J].化学教育,2008,29(8):13-16.
[2]胡久华,王磊,王秀忠等.高中化学新课程面面观——基于200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远程研修[J].化学教育,2009,30(9):17-19.
[3]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2):29-31.